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盘锦市大洼县2009年被确定为辽宁省城乡一体化工作试点县,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实施,清水镇作为大洼县城乡一体化规划乡镇,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并校和搬迁等一系列的变动。如何能实现教学的平稳过度是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此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和应对措施在目前阶段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建设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并提出可行教学策略,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平稳过渡的重要工作,从而切实减轻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
一、对学情的分析
目前,学校初中年级组共有班级9个,学生人数400人,数学教师8人。生源来自本校小学年级部,学生素质较县城初中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城镇学生相比反差较大,他们的家长忙于生计且文化素养较低,对孩子的要求也较低,使得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主动性、习惯性都相对较差。学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和县城相同中学没有明显的差距,但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较县城中学有较大的差距,反映到实际当中主要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目标性不强,对教师教学思路的理解不够透彻,动手能力较差。作为农村孩子占主体的乡镇一体化学校,到实现城乡一体化后,学生两级分化会比较严重。
二、城乡一体化对教学的影响
1、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和教学压力
城乡一体化后学校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就“教学”而言,一是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并校后学生基础差异性变大,学生心理变化性比较大,在日常工作中教师既要备课、上课,还得做好学生们的心理疏导工作,数学作为初中阶段是一门主要学科,教学任务较大,而且数学教学比较枯燥,这样对教师而言,教学管理难度增大。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班级和班级间的基础差距也会加大,教学进度和教学过程中难易把握程度将是教学面临的问题,因此教学压力也面临增大。
2、学生心理因素的变化
由于教学环境的改变,学生情况更具复杂化,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性,会增大学生的两极分化。两外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对新的教学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期。在这个阶段心理因素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学习动机发生变化,会使一部分动机太强的学生过于紧张;动机太弱容易被学习无关因素干扰,致使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从而失去了学习动机,严重影响了数学的学习。
另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有些基础较差或者衔接不好的学生会出现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阻碍数学的学习。这样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有时甚至一些平时做过的题目也会忘记,数学学习会面临很大的问题。
3、对教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对于学生来讲,学校教育教学的环境属于外在的因素,但是它对学生的影响也很明显。城乡一体化后教学评价方式方法也面临着改变,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在适应过程中有些学生会缺乏成功的体验,,致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动机和认知,对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导致数学学习困难。
由于初中生的意志一般都比较薄弱,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调查显示有50%的学困生容易受班级学风的影响;有20%的学困生容易受到周围的同学或同桌同学的影响;有31%的上网是受其他人的影响而造成的;有9%的学困生认为男女生谈恋爱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变势必影响班级学习的风气,班级风气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风气,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风气是数学教学的必要条件。
三、数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在认识城乡一体化进程对教学的影响后,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减轻两极分化必要措施。针对影响初中数学学习的因素,提出以下应对措施,从而实现教学的平稳过度。
1、数学教学要与原教学方式接轨,做好数学教学的过渡
学生从一个教学环境到另一个教学环境是一重要转折点,多数学生都会不适应,导致有些学生不能尽快适应新环境学习,成绩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延续以前的数学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使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做好数学教学的过渡。
2、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是说学生尊敬、信任老师,自然就会接受老师的教导,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和谐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用自身的言行、情感、意志等感染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可信的形象,达到师生感情融洽,配合协调默契。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关照和帮助,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当学生有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耐心引导并鼓励他们改正错误。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形成正确而又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抵消在新环境中学生心理的不适应性。
3、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望
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探究问题,在新的环境下学生上课注意力会变得分散,课堂教学的情境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为归纳、猜想提供一个适当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去猜想,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4、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通过“实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注意力持久,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问题,明确现实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5、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现行数学教材在正文和阅读材料中都增加了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的内容。用多媒体、远程教育服务系统教学可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加课堂容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抵消学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性。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的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及时表扬等均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应发挥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篇2
目前,农村贫困地区小学师资紧缺,优秀教师多流向城市,留下来的教师承担着某个班级较多的科目教学。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小学教师只任课1门的只占22.54%,近八成的小学教师承担着两门或两门以上的教学科目。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数量呈减少的趋势,由2001年的8605万减少到2010年的5350万。②生源的减少,导致农村小学出现小班化的倾向,“包班制”教学成为普遍现象。“包班制”教学对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精通数学和语文,还要会教体、音、美、英语、计算机等。
农村小学的现实情况对全科型教师提出需求。全科型小学教师是指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国家规定的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全科型小学教师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等特点。③加强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在河南省各地纷纷开展了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工作,洛阳师院较早开展了全科教师培养的实验与研究,进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启动了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名师实验班”项目。2013年12月17日河南省教育厅网站报道,刁玉华副厅长对南阳师院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湖北省在2013年暑假专门针对偏远农村小学(教学点)举办“全科教师”培训,进行了以体育、音乐、美术课程为主的“全科教师”培训。以音体美3科为突破口,依托教材,聘请各学科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当培训专家,培训人数达23700人次。④
在2013年“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孙颖提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训的策略: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实践和能力的培训等一系列实践方式都是全科型培训可以借鉴与使用的方法。⑤2014年5月学者徐莉莉在《教师发展论坛》上发表《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文,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教师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⑥
以上学者们都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提出农村教师培训问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目前,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比如怎样建立城乡教师一体化机制?如何利用城市较好的师资条件和办公条件,组织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策略?这些问题还需要教育理论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时间较少。由于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紧缺,很多地方出现“包班制”的情况,教师一人承担了一个班所有科目的教学工作。教师工作任务重,加班的情况经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没有空闲时间进行读书和学习,更谈不上专业发展。很多农村教师在参加过培训之后就停止了学习,忙于日常的工作,培训效果流于形式。
2. 农村小学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对教师开展继续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设施较为落后,计算机和网络没有普及。教师们很少上网,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一无所知,在专业方面日渐落后。再加上教学设施短缺,很多农村小学缺少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课程需要的教学用具,教师无法开展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教学。
3. 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动机较低,职业倦怠严重。农村小学教师的福利、工资相比城市都比较低,大部分教师都是初级或者中级职称,晋升高级职称特别困难。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较低,职业倦怠严重,继续教育动机较低。
三、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策略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机制”。城乡一体化是在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战略上,把城市、农村视为一个整体,统一布局和规划,力求加强城乡资源共享,使城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⑦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教师之间增进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各项待遇也将更加一体化,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也得以较好的实现。
农村教师全科型培训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理论培训、教育实践技能培训和农村教师行动研究。教育理论培训以理论学习为主,强调知识的针对性。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以实地听课、评课为主,强调对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指导。行动研究以农村教师主动学习为主,强调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1. 利用假期增加农村教师教育理论培训次数,提高其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水平。理论培训中课程设置应突出针对性,加强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计算机等科目的培训。在培训中应按照文科和理科进行分类,文科教师重点加强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科目基础知识的教学问题,理科教师重点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几何等科目基础知识的教学。英语、计算机和体育是基础科目,要求所有教师都应不断加深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满足农村小学的教学需要。
2014年10月31日网易新闻报道,保靖县开展了为期4天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共有47名教师参加,学习了《师德教育》《音乐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美术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综合实践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等与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解读相关的课程内容,完成了相关教学实践活动。此次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地教育领导表示以后还会加大此类培训的力度。
2. 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由城市优秀教师对农村小学进行听课、评课。城乡学校间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高校教师、城市小学教师定期下乡对农村小学进行听课、评课和指导,引导农村教师进行反思和学习。在城乡教师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按照“评课―互动与交流―反思与学习”的程序,引导农村教师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城乡教师间交流与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3. 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普及教育技术知识。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应支持农村小学发展,加大对农村在教育资源方面的投入。通过城乡学校帮扶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网盘、手机、电脑、网络等媒体实现教育视频、课件、音频、电子教材等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农村学校应开展一些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普及计算机、课件制作、教学软件的应用等知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
4. 建立农村教师行动研究制度,加强农村教师同高校教师、城市教师的合作,引导农村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农村小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应遵循“问题确定-行动方案制定―计划实施-行动反思-理论升华”的步骤。研究开始阶段,由农村教师自主选题,自己制定研究方案,主动与高校专家、城市教师交流与合作,即时反馈课题进展情况,调整课程方案,对课题进行反思和理论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农村教师掌握研究的主动权,研究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研究方式体现个性化,研究成果有利于教师个体素质的提高。
全科型教师培训应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培训内容突出实践性、问题性、情景性;培训方式上应注重主动探究性和实践性。开展农村教师行动研究制度,有利于农村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
四、结语
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应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加强城乡教师互动和交流,积极实施教育理论策略、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策略和农村小学教师行动研究策略。全科型教师培训方式应以合作性、探究性、主体性为主,在内容上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研究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注释:
①2010教育统计数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2012-1-18.
②郑磊.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J].经济科学,2008(1):28-40.
③周德义,李纪武.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7(9):55-591.
④张莲.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8-9.
⑤孙颖.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的路径探讨[C].“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9.28:239-243.
篇3
关键词:酒店收益管理;研究式教学;专题化;综合化;实践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115-03
一、引言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对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人性的认识,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等。作为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其教学长期面临着对教学地位的再认识以及如何提升学生从业能力。特别是本科层面的教学一方面既要避免教学的高职化,片面注重技能的培养;另外一方面,也不能过分强调理论教学的比重,避免脱离实践和岗位。如何创新教学设计,使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教学发挥应有作用就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结合酒店管理最新发展趋势,从《酒店收益管理》特色课程出发来探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二、问题的提出
收益管理(revenue management)被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回报率最高的边缘产业之一。在美国,收益管理课程是许多顶尖商学院工商管理(MBA)的必修课程。由于收益管理所带来的高回报和当前数字时代酒店分销的复杂性,收益管理已经成为星级酒店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综合的特点。该课程融合了经济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统计预测决策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培养学生利用收益管理思想解决酒店定价、渠道管理的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对星级酒店实际运营和管理具有一定认识。这就使得必须更深入研究该课程教学目标和方法,深化教学改革。
(一)院校对酒店收益管理认识刚起步,收益管理人才紧缺
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自从2008开设立以来,如何使其区分于高职层面的人才培养以及教学体系适应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一直是专业发展探讨的热点话题。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属于职业型、专业型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国内许多高校一直将为酒店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定为最终的培养目标,但过高的专业目标会使学生从业心理上产生误导,导致过多的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没有良好的心态,“眼高手低”。另外,部分高校在设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时十分仓促,许多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相关的从业经验,这就致使许多高校采用照抄照搬的方式来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看不到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和要求。
近年来,由于竞争环境的改变,星级酒店数量的不断增加,移动技术蓬勃发展带来的消费习惯的改变,购买方式和渠道日益多元,用“传统”的方法来建立与客户的关系和运营模式已不再有用。这使得酒店收益管理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十多年前,主要是国际品牌酒店集团使用先进的收益管理系统。而如今大量的酒店,无论是单体酒店还是区域性或者全国性的酒店集团,都开始使用收益管理方法或系统来确保它们定价策略的正确性,以获取更大收益。而在院校培养中对酒店收益管理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开设此类方向或者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有关收益管理的专门人才培养更是非常有限。国际上许多酒店集团只能通过设立区域收益管理中心来实施集中式的收益管理工作。
(二)《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教材极为缺乏,教学资料获取困难
教材是教学之本,优秀的教材具有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内容新颖、深入浅出等特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收益管理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航空业,引入酒店业是80年代中后期,进入国内酒店业时间不长,加上酒店管理自身学术研究相对业界落后。因此,相关收益管理教材非常缺乏,目前市场上仅有一本教材(《收益管理:有效实现饭店收入的最大化》)能作为教学使用。而相关收益管理教材要么内容上不吻合酒店业的收益特征,要么是非常宽泛,没有在专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由于收益管理涉及酒店企业的核心商业利益,全体部门收益文化的建立、内部产品的定价策略、销售渠道管理、收益和预订岗位职责等内容,各家星级酒店或者酒店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都严格保密,往往难于获得。加上收益管理需要酒店系列数据支撑,使得课程教学开展,特别是案例教学及小组讨论的基础材料获取较为艰辛。
三、“以综合化、专题化、实践化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随着酒店业的挑战不断增加,酒店收益管理经理的职责也经历了从分析师到决策管理者的巨大转变。酒店收益管理经理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例如:熟练使用相关的工具,更需要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战略思维。一个优秀的酒店收益管理经理会经常与总经理和销售总监对酒店的市场定位(如:细分市场的结构)及如何完成目标等话题进行探讨。收益经理还要依据整体目标,制定房量控制策略和定价策略,并且软技能对收益经理同样重要,如协作力、沟通力和领导力。优秀的收益经理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领导者。很多的酒店部门,例如预订部、销售市场部、财务部和前台,都要和收益管理团队密切合作,保证准确地执行正确的战略。因此,学生收益管理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酒店管理技术素养的养成,也要强化学生酒店收益管理能力的塑造,注意学生收益技能与专业知识的统一。
(二)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要遵循“综合化、专题化、实践化”为原则,探索这一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一是对课程专题化的改革;即以专题方式(问题项目)为线索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代替原有的以条块化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增强学科间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提高教学效率。二是对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即利用综合化、系统化的思想,消除学科和课程障碍,将被课程和学科分割开的知识点再整合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整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是对课程实践化的改革;即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对理论知识进行强调之外,还要注重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和促进,真正达到知识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知识的目的。总之,《酒店收益管理》课程要遵循综合化、实践化和专题化的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对酒店管理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分析实践问题,形成独立的容易操作的教学专题,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实施方法
1.强调问题导向,实施专题化的教学内容。收益管理是酒店为了提高其客房的利用率,而从微观市场出发开发的管理供需的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实践问题,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与启发,会不断完善相关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每一步进展,每一个问题都是活脱脱的教学内容,最终形成收益管理理论方法体系。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是以收益管理为依据所形成的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理论方法体系,在组织教学内容以问题为线索,将课程内容分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7个专题,即:收益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收益管理实战方法(超额预订)、市场需求分析与预测、酒店散客与团队管理(渠道管理)、酒店产品开发与定价(价格策略)、收益管理的实施、餐厅、宴会和会议的收益管理。每个专题都有其相对应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提高酒店出租率和平均房价、如何解决酒店No show造成的客房闲置、酒店如何进行市场需求的分析与预测、酒店如何根据客人性质进行渠道控制、酒店如何依据客房特点和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定价、如何实施收益管理、如何提高餐厅、宴会和会议厅的利用效率。课程内容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同时,针对问题,配备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把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融入案例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己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发了酒店超售管理决策案例,酒店一周价格调整案例,酒店销售渠道控制案例,酒店细分市场收益管理案例,餐厅与会议收益实施案例等。随着酒店管理实践的变化这些案例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专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并依据这一过程,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指导学生的目的。
第一,在对问题的描述时期,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教师可向学生展示酒店管理实践中的背景以及问题,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在问题的分析时期,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与讨论,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寻求可能的答案。即便不能全面解决,也会形成一定的方法和思路,然后教师再进行指导和点评,更容易使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
第三,在问题的解决时期,利用解决问题的工具,制定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案,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思考以及对工具掌握的兴趣。
第四,在总结问题时期,利用传授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强化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思考。
2.针对能力结构,贯彻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综合化的知识应用是专题化教学内容的需要,也可以说是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综合化要求把被课程和学科分割的知识整合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整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每个核心问题进行解决,包括市场营销、管理经济学、酒店管理、消费心理学等知识以及计算机工具及统计预测和运筹等定量方法等。同时,每个专题中的实践问题都以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为基础,所以解决方案肯定会受影响。如在解决收益管理问题时,政府对行业的管制也是重要的制度限制因素;解决酒店超额预定问题时,社会文化因素会影响预订实施的有效性。在定价管理中,要兼顾顾客满意与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完全以利润为唯一目标。总之,收益管理实施成功与否,是多种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明确任务驱动,提升教学内容的实践化。《酒店收益管理》课程以项目研究式为基础,从课程开发开始就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并及时关注酒店行业时态,对最新的实践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使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素质和就业竞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虽然《酒店收益管理》课程具有面向实践问题的特点,但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仍然认为理论知识比较重要。究其原因,首先,《酒店收益管理》课程的性质是使用科学管理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科学管理方法,如果基础不扎实,理论理解就较为吃力。其次,酒店管理本身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而许多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很难接触到具体的酒店管理细节,而酒店收益管理针对的又是微观市场,致使学生很难消化致使,认为理论性太强,这一问题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可以得到验证。为此,课程除了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之外,还须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采用分组方式,进行酒店研究式教学。收益管理综合实践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某一家酒店的市场分析,通过对顾客需求分层、周边供应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结合酒店内部具体的客房规模、渠道切分、定价策略以及餐厅等经营环节,进行总体收益分析。通过对真实市场实践的调查,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预订情况进行动态价格调整,如何预测未来市场走势给出合理的销售渠道管理。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对自主的研究式学习方式学生还不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定期对各个实践项目小组的进展进行沟通、检查和督促,保证小组实施的质量和有效性,并且要求不同小组的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项目研究也会逐步走向深入。因而通过实践项目,可改变学生对酒店管理的最初认识,引导学生站在酒店经营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同时,在实践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软件应用能力。
第二,搭建基础平台,提供辅助教学工具。使用教务辅助网络系统,开展网上教学,把1小时课堂变成24小时平台,鼓励学生自学;使用通知功能,随时与学生沟通课程进展;通过平台,更新课程参考资料。另外,借助全球酒店专业数据库STR Global和“先之网网络课程”多形式提供教学支撑,多途径提升学生自学效果。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改革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价值具有深刻认识,要求教师对酒店业实际运营非常了解和熟悉,要求教师能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环节,要求教师能够有效控制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管理能力和工作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酒店收益管理》课程的最大特色是必须和产业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但是实践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并对其凝练和运用到教学过程是本课程永久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永莉.航空公司收益管理课程的专题化、综合化、实践化[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2,(04):57-60.
[2]徐福英,刘涛.参与式教学的实施与应用研究――以《酒店管理原理》课程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04):79-81.
篇4
1. 一体化项目教学与改革分析
1.1一体化项目教学的目的
一体化课改的目的是要使得我们的学生“会工作,能胜任工作”。学生不再是光学习学校提供的知识,而是要对学习的内容熟练运用,把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通过对不同级别的学生教学特征和学生能力特征及要掌握知识的分析,制定相应程度的学习任务,因材施教,做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加他们的学习成就感。这样学生不断的树立了自信和信心,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以一种新的积极的心态去学习。
1.2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含义
一体化项目教学,其内涵主要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以项目教学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中心转变。要实现这三个转变,一体化项目教学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2.1教师一体化,即专业课教师既是理论教师又是实践指导教师;
1.2.2教材一体化,即教材既是理论课教材又是实训课教材;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应该做到授人以“鱼”的同时应着重授人以“渔”。
1.2.3教学过程一体化,即把课堂搬到实习、实训基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为一体的模式。
1.3一体化项目教学的优势
一体化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相比,以项目讨论是项目教学中的中心环节的授课方式,主客体的角色和责任的定位和转变等方面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知识的重复,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基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知识、能力如何在工程上得到应用与发挥,学以致用。使学生真正达到“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的要求。
2. 一体化项目教学在电气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2.1重新制定教学计划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根据社会需求,从培养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思想出发,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优化与完善,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把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产、学、相结合的方向,逐步形成完善的、能够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现代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
2.2建设先进的实践教学队伍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体化项目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项目教学的重要保证。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项目技术人员,积极开展业务培训、校际交流,建立实践教师知识、技术不断更新的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制度,形成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实践教学队伍。
2.3结合教学内容精选工程项目
教学过程采用变化的发展的新观念,不用一成不变的教材,教师根据企业要求或市场背景、目标、要素等提出适合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真实项目,作为任务向学生提出。
2.4实现教学过程一体化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和教学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等方法与手段,以“实训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整个教学内容先基本、后高级、再综合,循序渐进;选、讲、演、练、考案例结合,并在现场巡回指导时发现、总结、归纳问题,做到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5改变考核、考试模式
一体化项目教学的考核模式分为技能考核与项目设计、项目制作评判式考核两种。
2.5.1技能考核:要求学生通过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考核或职业资格证书考核。通过这些形式的培训与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现代人格市场与岗位的需要。
2.5.2项目设计、项目制作评判式考核:在项目设计完成后在小范围内由指导教师与企业有关人员进行评判,以明确的考核指标评出优劣等级,并告知学生。项目制作由考评验收,以质量指标、制作过程及工艺等考核指标评为主要内容。
3. 一体化项目教学目前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1项目教学中教学项目的选择、设计是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所确定的项目必须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否则就失去其“项目性”的价值。典型项目的设计、开发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因此需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3.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再创新。使用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学习的信息量,用仿真把讲、演和练更生动、直观地结合起来,组建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听、看、想、做的一体化、个性化的学习和课后自学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出学生更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 模块化 课程体系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鉴于此,我校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开设了双语方向,并且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实施幼师素质教育,来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目标,提高幼儿双语师资水平。
一、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的整合,是对两个专业分析和综合的产物,是对两个专业知识体系的突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成果。它与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有很大不同的:一方面,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薄弱,也难以胜任幼儿园双语教学工作。显而易见,传统的英语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幼儿园双语教学的要求。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设立双语方向,就是适应幼儿园双语教学需要的重大教学改革举措。
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学生的能力结构
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学生的能力结构主要有三个方面组成:职业基本能力,如儿歌弹唱与幼儿歌曲创编;幼儿园教学与管理能力,如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设计;全面英语语言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学生核心能力。它包括语言知识,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英语职业技能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紧密相关的。我们应始终把传授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增强职业技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重在培养能够胜任未来幼儿双语教学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岗位的要求设置出所需的专业课程,然后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设计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基于这种认识,根据幼儿园双语师资需求的变化来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模块:一是“公共课”,为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毕业生就业中所需的较广博的综合性文化知识的系列课程,重在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专业课”,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所设置的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的幼儿园双语教学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三是“实践课”,主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双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公共类课程分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两大模块。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公共课程的开发突出多层次,可分为知识层开发,能力层开发,和素质层开发。知识层培养现代人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力层培养职业人所具有的潜在素质;素质层将知识,能力内化为人的有意识的素质。公共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并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大模块,覆盖了幼教岗位群所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知识和教学设计能力。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组织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教材的能力、板书能力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等,主要包括学前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语音、英文书法、幼儿英语活动设计、幼儿英语文学等。专业选修课包括英文歌曲与表演、英文故事、英美时文欣赏。专业类课程主要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专业知识,增强从师技能,拓展兴趣爱好,丰富个性特长,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实践课分为军事训练、教育见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顶岗实习五个模块。本模块主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创新特色
1.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该课程的各个模块都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变化,不断吸收新的信息。首先,以“专业课”模块为例,为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幼儿园双语教学工作,在传统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幼儿英语活动设计,让学生懂得幼儿园双语教学活动的特点,选择怎样的内容组织学前双语教育活动,如何开展学前儿童感兴趣的双语教育活动等。其次,我们知道在双语师资培训过程中,必须既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又关注文化习俗的了解,多进行英美文化的渗透。因此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我们增加了英美时文欣赏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表达习惯等。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准确地掌握英语,不至于出现那种中国人听不懂,英国人也不明白的汉式英语。
2.课程结构的非线性
传统的的英语语言课程通常是以学科的逻辑结构为框架进行构建的,这种课程呈现一种线性结构。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课程具有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在具体课程中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作为主干课程之一的“学前综合英语”,它是由英语专业知识和学前专业知识两个学科相关的元素构成。两种知识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或是其他逻辑关系,而是通过相关的交叉点来显示整个课程目标的整体效果。随着相关的交叉知识逐渐丰富,新的知识不断加入,“学前综合英语”的课程母体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的反映整个课程的观念,具有更加明确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3.课程发展的螺旋形
在该课程中,传统螺旋式的课程发展模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一是课程体系中任何一门课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主题互相关联的;二是课程总是处于不断组织、整合和应用过程中;三是课程经过课程建构者,教师和学生的反思、考察、批判,最终为人们所接受。因此,该课程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相互协调,从而保证课程能够向不断优化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通过对在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这是一种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宗旨和规律,体现能力本位,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课程模式,对于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目标,提高幼儿双语师资的整体水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小贞.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解决企业用工所需应用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14年教育部明确了高校改革方向,全国近600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进行转变,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而言,微机原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存在的问题
微机原理课程作为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化等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1],然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起来枯燥缺乏兴趣,唯一感兴趣的动手实践环节,又由于实验形式单一、方法单调导致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2]。
2 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的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体系研究着眼于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落脚点为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实践的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2.1 以现实需求为引导,讲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层次化教学的第一阶段,学生主要以社团、兴趣班为主,学生可以依据其兴趣爱好加入学校的各种社团,如我院的家电维修社等,此外,我院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兴趣班每年都在新生入学军训结束后,对新生进行宣传、组织报名、测试选拔兴趣班学员,并利用业余时间对其进行培训,目的就是培养兴趣,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增加“行业背景”知识[4]。随着人工智能、嵌入式的发展,智能化产品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出,硬件在产品设计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特别是当前智能穿戴设备的兴起,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在课堂讲授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上课的积极性,以现实社会中的需求引导学生对本行业的前沿领域进行了解,既增加了学生对行业知识储备,也为其下一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在其求职应聘过程中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和针对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也可为社会输送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2.2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电路集成度越来越高,组成微机的各部件往往被集成在一块芯片中,学生很难从直观上获得感性的认识,还没接触就产生内容抽象枯燥不易掌握的思想[5],由于本课程内容繁多,知识点零散,学生学起来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此教师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能够起到积极性的作用。
一味的强调微机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需要将微机原理课程融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去,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本课程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以多种模式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期最大限度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及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6]。
2.2.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黑板+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教室都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也乐意采用融合有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进行授课,使所讲知识能更加轻易的被学生接受,但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比如教师上课时过分依赖课件,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走神,且采用课件讲课速度较快,学生的思路很难跟得上教师讲课的思路,一旦思路跟不上,很容易放弃听课。为此,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讲述,同时使用多媒体对关键知识点、重点难点以图片、动画的课件形式展现给同学们,比如,微机原理课程中的存储器与CPU的连接内容,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授课思路以黑板板书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讲述,在结合例题进行巩固和加深知识点的讲授时,以动画等课件形式剖析存储器与CPU的连接方式,易引起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同时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保证上课的效率。
2.2.2 基于微课和MOOC理念的教学模式,充分提炼每堂课的知识点
目前,高校微课、网络MOOC的在线学习蓬勃发展,进一步影响着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基于MOOC理念的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探索,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点或知识模块注重结合实际应用,如微机原理课程中,通过对某一个功能电路或典型芯片的认知学习,使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在一个完整的系统构建过程中各元件的具体选择规律及功用,整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也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
2.3 建立开放式实验体系
2.3.1 逐步建立开放式实验体系,改验证性实验为引导性试验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综合设计与创新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利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网上预约、开放实验室等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新模式,提高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2.3.2 多样化的评价考核方式
学生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下,允许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及兴趣提出实验题目和实验方案,教师依据学生自身情况进行指导,对实验的难度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实验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限延伸。
2.4 推动三个课堂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第一课堂为教学计划规定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为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等,第三课堂为校内外专业实习,三个课堂的有机融合,更多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以特色讲座为载体,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以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为基本点,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3)依托学科竞赛、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竞赛不仅能够综合考察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能够开阔视野,了解行业最新进展,创新性实验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察,尤其注重的是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Abstract As an integrated technology, mechatronics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subjects, such as microelectronics, control and detection. As far a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our country is concerned, this technology and its derivative products are widely used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in China. Therefore, from the social needs, and adapt to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is also favored. However, the current university in cultivating Mechatronics talents, students lack of engineering quality, 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 is becoming a serious problem. Therefore, the project as a basis, relevant research of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social demands
0 前言
目前,中国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人才是非常渴求的,这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现在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追求创新,仅仅掌握基本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机电一体化人才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基本技术,还要具备一定的工程素质,拥有创新精神,能够在实践中解决随时出现的新问题。而工程项目具有现实性,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的开展,既能够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否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又能够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进而推动他们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增强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
1 基于工程项目的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
在进行机电一体化教学时,开展基于工程项目的实验,对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利的,能够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和概念掌握,提升学生的能力。但是,对此种实验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仅要体现先进性、综合性、实用性的特征,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工程意识。因此,在选择工程项目的时候必须要综合考虑。
与以往的传统教学不同,这种工程项目实验不会让学生以既定的步骤开展实验,它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让他们自己完成构思、设计、操作等过程,学生的角色完成转化。与此同时,此类实验非常关注学生工程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具体来说,在实验中,教师并不会展示出非常详尽的操作步骤,仅仅是给学生一个操作对象以及操作要求,学生可以单独或者结成小组,针对操作过程的某一个环节或部分进行分析研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发现某个环节或部分存在的问题,共同设计方案,自主找出解决办法,??现创新。这种基于工程项目的实验对学生的培养,与社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是非常一致的。
2 基于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
自从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以来,中国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汽车、电器等大型制造业纷纷出现,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制造型大国,这些产业在中国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极大地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而同时,他们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
社会的需求,使得高校在开展机电一体化教学时要注重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复合型人才,对此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必须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机、电、控制、计算机。因此,高校在组织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实验时,必须要立足于社会需求,培养和提升当前制造业急需的技能,同时,也有助于该校就业率的提高。
3 基于工程项目、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的基本现状
3.1 重视程度不够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灌输,对实践能力却有所忽视,尤其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学生们完全沦为了被动学习的工具,他们无法在学习中获得主动权。同时,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技术最终是要服务于实践活动,再加上这门综合课程具有非常特殊的学科性质,它的知识体系中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疲倦,丧失兴趣,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将抽象的知识与技能融合起来,才能锻炼能力。
3.2 缺乏比较完善的体系
虽然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已经引起了一些教育者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旧充满阻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实验教学较为完整的体系尚未形成。教育者无法正确组织实验教学,往往把操作的内容步骤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进行重复训练。而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更无法拥有创新意识,对其成长与发展十分不利。
3.3 缺乏完善的条件设施
在开展基于工程项目的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时,遇到的一个很大的客观麻烦,即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都缺乏完善的条件设施。这是因为进行工程项目为基础的实验教学需要的设备大多都非常庞大,占用的空间也不小,再加上昂贵的价格,造成各大高校适合进行实验教学的设备都很少,如今,就达不到进行实验教学的目的了。
3.4 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
学生在完成基于工程项目的机电一体化实验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但是,很多教师在评价的时候依然使用传统的方法,即学生写出实验报告,随后由教师进行打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正能力,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4 实验教学体系方面的完善
4.1 校企合作
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需求,是高校开展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直接动力,而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学生与此相关的技能必须要和社会需要相适应,一旦机电一体化实验教学缺乏目的性,和实践脱离,那么就失去了该学科的意义。为此,必须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其能力基础能够使用开展基于工程项目、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实验;同时,高校要和相关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让经验十足、能力突出的教师和企业人员一同制定教育方案、优化教育内容。
4.2 知识体系
在进行机电一体化实验教?W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知识方面的要求,弄清开展基于工程项目、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实验需要具备哪方面的基本知识之后,将这些基本知识放置于多个课程之中。这就使得知识在多个课程中反复出现,又因为在每个课程中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之后,就着手技能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参与实验过程。
4.3 工程素质
工程素质集中体现了个体参与工程实践的综合素质。工程素质规律性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内化以及升华能力而形成,它无法作为一个独立体存在,更不可能和个体的多方面素质例如品德、人文等相脱离,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首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对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建立课程群,课程群的分类依据就是能力,课程群对机电一体化实验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5 实验考核机制的完善
开展基于工程项目的机电一体化实验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而考核方法是否科学、考核机制是否完善,影响着是否对学生的真实表现做出了比较合理的检测。
5.1 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考核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不是难事,而能否拥有创新的能力才是关键,同时,它也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在学生进行机电一体化实验时,教师要留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观察其是否能够采取独特的方法应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在学生表达出新的想法时,教师要对其创新意识表示肯定,并在适当的情况下予以一定的指导。
5.2 协作沟通能力的考核
开展机电一体化实验的目的之一就是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禁止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沟通,以及互帮互助。相反,学生间进行沟通,能够促进思维的发散,集思广益,探索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促进问题的解决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5.3 操作能力的考核
在实验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反映着学生对所学技能的把握程度,这种操作能力不仅体现在能否科学使用各种设备、仪器上,而且也体现在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理论知识成功运用到实验中去,是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是否能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促进问题的完美解决,是否在实验中得到了技能的有效提升。
篇8
一、引 言
项目化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载体、典型工作任务为单位,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课程模式[1]。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是指以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为原则,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将理论、实验及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确定技能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内容,按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教学功能项目(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模式[2-3]。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项目化课程开发模式与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使高职课程的教学效果焕然一新。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和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正得到国内职业院校的广泛应用。
我国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的课程模式基本上发生了四个阶段的变化:“理论课模式”、“理论课+实验课模式”、“理论课+实践课模式”和“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4]。本文以电子类专业必须开设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讲述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教学设计、理实一体教学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效果分析。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典型产品为载体,合理优化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1.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总体设计
由于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作为载体,师生共同完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使学生达到掌握技术知识、职业技能并养成职业素养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设计理实一体化项目式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时要参考一定的设计思路和原则。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以真实或仿真的产品为载体,以具有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理实一体学训室为平台,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师生共同完成一个个任务(项目),实现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1)教学项目的选取立足职业岗位的原则,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项目的选取内容,并在教学中融入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2)教学设计突出技能训练为主的原则,围绕技能训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和进度;(3)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理论难度依照“必须够用”原则;(4)项目的选取以具有可操作性、易于实现、便于评价为原则。由于电子类专业课程相对比较抽象、难懂,因此项目的选取在整体上按着课程内容的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知识与技能点的安排以递进、并列等关系选取内容。
2.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所有教学资源中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对该任务单元教学的具体谋划和设计,教学设计的内容应包括任务名称、学时、教学场所、指导教师、教学设备和仪器、教学方法、客户任务描述和教学过程设计[4]。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分为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宏观上需要从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入手,按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将相似的技能归纳为一门课程,然后根据需要达到的技能确定项目数量和任务内容。以电子类专业必须开设的《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版)课程为例,课程所含有的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
课程的微观设计主要指课程的教学设计,往往是针对一次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合理的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规划,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知识与技能的成功传授,它包含教学场所的要求与配置、教学教案与电子文档、教学过程的具体设计步骤等的准备等。以《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版)课程《项目4按键识别与抢答器的设计》为例,在设计该项目课程的教学过程时,需要设计的微观内容有:教学任务分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职业素养),教学过程设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技术知识储备,任务扩展,项目总结(汇报);教学过程可分为:任务的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总结四部分或者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六个步骤进行: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
3.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学训室的建设
理实一体项目教学的实施离不开理实一体学训室的支持,教学场所的设计应考虑学生工作岗位的模拟环境,尽量保持一致,同时结合教学过程的顺利实现与执行,如图1所示。学训室分为五个区域:教师工作区主要是项目教学时教师布置项目任务,指导工作任务的实施,设置多媒体投影、触摸屏大屏幕电视、黑板等设施;学生工作区是学生完成学习、工作项目(任务)的主要区域,对于电子类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需要制作产品,工作台配置仪表仪器、联网电脑等;师生讨论区是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分析任务,确定方案等活动,有时还可以是理论教学的合适场所;仪器仪表区和参考书籍区是为学生提供教学工作过程所需工作设备、参考资料而准备的必需设备资料。
图1 理实一体学训室布置图
三、以工作任务驱动为中心、行动导向为方法,精心组织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教学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充分考虑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把学。项目化课程教学通常采用分组学习,合作协同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开展教学。
1.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准备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准备有以下部分:(1)以工作任务驱动为手段,明确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2)明确项目(任务)的教学策略、教学媒体、课时分配、教学评价方式等;(3)分解项目,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根据工程实际,以典型性、实用性、综合性为准则划分学习任 务;(4)精心准备教学课件、教案、素材、软硬件等教学资料;(5)以行动导向为核心,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
2.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实施
项目化课程理实一体教学过程可分为:任务的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总结与扩展训练四部分进行。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本课程是一门程序编辑与硬件设计结合紧密、理论与实践动手要求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应采用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如该课程“项目3显示接口与广告灯的设计”的教学,教学过程如表2所示。
任务提出主要是分析本项目的主要任务和扩展任务,教师可以展示完成后的产品实物或者仿真效果;任务分析主要以教师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了解项目任务的大概情况;任务的实施,教师分析整个任务的硬件电路设计、程序编程的思路和设计的C51知识点,这一步骤可以放到师生讨论和知识传授里进行;任务总结主要是学生设计和制作具体的产品或者仿真电路,师生共同评价任务成果;任务扩展主要是在前一个任务的基础上扩展更多任务,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
3.以作品考核为主、实施差异化的教学评价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的课程模式,学生以团队协作和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是在任务驱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因此,教学评价坚持以作品考核为主、以过程考核为重点,并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实施差异化、职业技能纵向成长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坚持弱化传统的理论考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具体评价方式为项目成绩为70%,期末考核30%(也可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调整)。平时项目成绩分配到各个项目中,每一个项目按照百分制的计分方式,在一个项目内分为作品成绩、平时成绩、团队内互评成绩,并以相应的百分比分配,最后将各个项目折算到总成绩中。
根据职业教育的学生具体情况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给予学生一定的成长空间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评价时,注重差异化和纵向成长评价结合的方式考核,在具体项目考核中,给分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情况和成长空间,适当分配一些奖励分,如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设立一些激励分数,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在理论考试中,设立一些根据难易不同分配不同等级分值的试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完成不同的测试。
四、结 语
理实一体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是在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工作岗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和行动导向课程开发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通过选择真实的或者接近企业真实环境的项目,并分解为若干任务(模块)进行教学实践。项目化课程的开发与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破解了电子、电气、机电、光伏发电等工科电类课程理论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在掌握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小波,田拥军,葛庆.高职“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
程项目化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3,(24).
篇9
[关键词]国际货运;一体化教学;情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10-02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以4.1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国际航运运量同列世界第一。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我国国际货运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际货运业也在我国对外贸易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服务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加强对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货运行业从业人员现状及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一)国际货运从业人员现状
据有关数据显示:从业人数上,我国目前货运从业人员约为30万人,据估计,2020年从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40--50万人;从业人员技能及素质上看,当前我国大多数货代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多数为未接受过专业货运知识教育的人员,或者是虽进行过国际货运课程的学习,但在工作中表现出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表现不高等现象,远远没有达到目前国际货运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国际货运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为了充分了解目前国际货运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各方面要求,2014年7月,我院“基于‘教、学、做一体化’+‘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组组织课题成员到北部湾货代企业进行了走访,通过和有关企业国际货运业务的负责人和一线从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组织了有关企业人员填写《对货代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要求问卷调查》等的形式,了解到目前货代企业对货代从业人员的各方面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两大点:
1.职业技能要求:熟练掌握各种国际货运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及流程,能根据客户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承运人和运输方式并选择恰当的运输工具和输运设备;能熟练与国际货运职业有关联的海关、商检、税务、银行、保险等对外贸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业务沟通和业务对接;能熟练正确地填写和处理需递交的各种业务单证,如:装箱单、发票等;具备独立处理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和索赔业务;能熟练操作常用的办公软件,能运用专业英语进行一般的业务沟通等。
2.职业素质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忠诚度,积极的职业心态,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从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货运从业的要求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这为我们高职高专进行《国际货运实务》课程的授课指明了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并使学生在掌握国际货运的操作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基于国际货运公司对从业人员的以上要求,我们对《国际货运实务》课程进行了如下改革。
二、《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案设计
《国际货运实务》课程是高职高专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国际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为使学生能切实地掌握国际货运的操作技巧和技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
以国际货运的职业岗位为导向,将《国际货运实务》分成以下6个教学模块:认识国际货运、国际货运销售业务、国际货运海运操作、国际货运空运操作、国际货运陆路操作、国际货运多式联运业务操作。
1.模块一:认识国际货运
教学内容要求(教与学):了解国际货运组织的性质及常见的工作岗位;了解国际货运在国际货物运输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掌握国际货运的主要业务内容。
2.模块二:国际货运销售业务
教学内容要求(教与学):①掌握国际货运业务承运人、航运、货物、运输工具等基础知识;②掌握国际货运客户开发流程、客户资源、业务谈判及合同的签订等内容;③了解国际货运合同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模块三:国际货运海运业务
教学内容要求(教与学):①掌握国际海路运输进出口整箱、拼箱货物、特殊货物及大宗散装货物的操作流程及单证流转情况和业务规范。②理解国际货运操作岗位同其他工作岗位的业务关系,不同当事人的业务流转程序和关系。③掌握国际海运报价、算箱、单证处理、业务组织等的操作技能。
4.模块四:国际货运空运业务
教学内容要求(教与学):①了解国际航空业务知识;②掌握国际航空货运业务操作的流程、规范和技能;③理解空运业务操作岗位和其他工作岗位的业务关系及业务流转程序。
5.模块五:国际货运陆路业务
教学内容要求(教与学):①了解我国进出境的主要陆路口岸和路线;②掌握国际陆路货运业务操作的流程、规范和技能;③理解国际陆路货运业务岗位和其他工作岗位的业务关系及业务流转程序。
(二)授课方法情景化
为了达到学校教学和岗位工作的零对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再像以往一样采用单纯的理论说教教学方法,而更多地引进使学生更直观地领会知识的情景教学方法。我们在授课伊始就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在每个教学模块中根据业务的需要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融入实际操作中去,增加他们的课程参与感,从而达到使学生在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技能的实操。
1.模块一:认识国际货运
情景教学法实践(做):①根据班级的人数情况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模拟建立一个国际货运企业;②给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配,每个成员充分掌握自身扮演角色的主要工作内容。
2.模块二:国际货运销售业务
情景教学法实践(做):①对国际货运人员电话推销业务进行情景设计及角色模拟;②对国际货运合同的谈判和签订进行情景设计并进行角色模拟。
3.模块三:国际货运海运业务
情景教学法实践(做):①进行国际海运服务方案的设计和报价;②对国际海运业务流程实操、海运单据流转、海运服务报价和成本核算等业务的进行情景设计并进行角色模拟。
4.模块四:国际货运空运业务
情景教学法实践(做):①进行国际航空货运业务服务方案的设计和报价;②对国际航空货运业务流程及单证处理和流转进行情景设计并进行角色模拟。
5.模块五:国际货运陆路业务
情景教学法实践(做):①进行国际陆路货运业务服务方案的设计和报价;②对国际陆路货运业务流程及单证处理实操的情景进行设计并进行角色模拟。
(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为了使学生对职业岗位的每一个环节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我们不能再单纯地采用以往黑板加粉笔、懂不懂光靠老师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用于对有关港口及船舶设备设施进行图片讲解和视频分享,甚至购进先进的国际货运实操软件,进行模拟业务操作,将实操覆盖到国际货运业务的每种运输方式,甚至是每种运输方式项下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帮助学生将整个货运流程连贯起来,避免学生在知识接受上出现每个教学环节脱节的情况发生。
(四)业务流程的真实化
虽然目前市面上的很多国际货运软件都是根据实际的国际货运流程来进行设计和开发的,但那也只是把有关的流程进行了简单的罗列,对于一些业务中的突发事件和当地操作上的习惯仍然没有办法进行模拟。为此,高职高专在开展校内教学的基础上,也应当加强与当地国际货运企业的沟通与联系,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甚至可以分批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这样更能体现一体化教学中“做”的本质,最终有助于实现学习和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三、《国际货运实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授课教师由于没有实操经验,难以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后的教学过程既包含理论的讲授,也包含业务的操作,对授课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授课教师都习惯以理论讲授为主。为解决授课教师业务操作上的不足,学校应牵头带动老师到有关企业去进行业务学习,提升业务水平。甚至可以从企业引进一线国际货运操作人员来进行实操业务部分的教学。
篇10
[关键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公平
[作者简介]张涛(1987-),男,安徽亳州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教育战略规划;罗旭(1988-),男,侗族,贵州凯里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彭尚平(1956-),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管理、技术经济管理。(四川成都610064)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JA08019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05-04
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国家把统筹城乡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而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整合城乡职业教育资,统筹两者的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一、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关系
1.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是适应城乡统筹发展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质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对职业教育分离发展的束缚,把城乡职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城乡居民以平等的身份享受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发展机会,以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优化城乡职教教育资源配置和调整职教政策为手段,来实现城乡职教资源的优势互补、双向流动,最终达到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①。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指在教育公平原则的指导下,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作为一个统一体,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束缚,以城乡职教资源双向互动为节点,构建城乡职教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新型战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新体系,使城乡职教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功能得以全面的发挥。要真正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在城乡职业教育的规划和管理中,就要注意考虑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四性”要求,即“发展规划的全局性、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发展过程的双向性、发展速度的协调性”②。
2.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理念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乡村城市化”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的提出。对此,恩格斯科学地预见到“城市和乡村由分离、对立走向融合”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并指出“城市与乡村相互对立的消除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而且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③。马克思也进一步提出“城乡之间的对立的条件就是私有制存在,也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得以存在”④,实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⑤,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伴随着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而推进的城市化才能实现城乡融合。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⑥。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城乡之间各个要素实现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的和谐状态和过程。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乡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方的进步发展不是建立在牺牲对方的基础上,而是基于对方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对城乡之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所处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进行清晰的界定,实行协调统一与均衡融合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3.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关系。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与城乡一体化二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步骤和路径,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构建和谐新型城乡关系的必要举措,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助推器。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开展,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整合,必将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有序、稳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既为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城乡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我国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打破职业教育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推进城乡职业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协调城乡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仍然不足,城乡职教之间存在着不平衡与不协调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制约了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发挥,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起点不公平。正义的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也要求平等地分配社会资源,这样才符合社会的公平正义,否则会导致人们发展起点的不平等⑦。城乡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导致了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不平等。城乡职业教育在资源分布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管是在硬件设施上还是在软件上,农村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远远落后于城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很少,且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是职业教育的整体覆盖率太低,使得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更少,难以满足农村地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城市职业学校拥有的教学场地、建筑设施、教学设备、教育资金等普遍优于农村职业学校,造成了城乡职业教育起点上的严重不平等。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学生也很难获得同城市地区学生同等的发展机会、同等的教育内容体系以及同等的评价体系。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的规模小,教学设施不齐全,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上不尽合理。很多农村地区的职业学校,教师的文化素质都不高,学历层次较低,不仅年龄偏大,自身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其中中青年教师数量偏少,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并持续向“哑铃式”结构发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村地区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扩展。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偏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生活条件差,又没有较高的收入,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更不可能留住优秀的人才。并且,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数量也不足,在教学任务不变的前提下,加重了单个教师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最后,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落后,缺乏足够的财政投资。一方面,在教育实行分级管理的前提下,政府财政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寡。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低,人均收入低,加上自身的短视行为,导致农村居民个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基层政府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在教育经费的问题上往往是力不从心。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不足,也未能有效弥补农村提供职业教育经费所出现的资金缺口。由于办学资金短缺,无法改变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现状,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2.城乡职业教育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
程不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制度在设计和实施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对等的教育来实现自身发展。由于历史、政策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从而导致城乡职教过程不公平⑧。
首先,教育政策的重城轻农导向导致了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公平。由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差异,城市不管在经济建设还是在发展教育上都比农村有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政府往往根据区域的级别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财政政策,使得城镇地区在拥有更多资源的条件下享受到更多的政策优惠,在这个过程中,城乡职业教育之间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在初次的资源配置上已经优于农村,起点的不公平加上政策制定时的城市偏向,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落后于城镇地区。
其次,公共财政教育投入的重城轻农偏向进一步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公平。我国教育领域实行的是“国家指导,地方负责”的分级管理体制,教育服务责任的实施大部分落实到了基层政府头上,而基层政府提供教育服务时往往缺乏上级必要的财政支持,加上农村地区财政收入的有限,致使农村职业教育后续发展能力不足。这种财权和事权不对等的制度设计让基层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时力不从心。公共财政政策缺乏公平性,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矛盾突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水平较低,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很少,上级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加上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使得农村职业教育均等化建设缺乏有力的财力保障。
3.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结果不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业教育后,都能达到学业上的成功,在步入社会后能获得均衡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教育起点和过程公平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的起点和过程公平的逻辑结果,由此可见,教育的起点和过程不公平必然导致教育结果不公平。同一层次的毕业生在学识和能力方面参差不齐除了与其先天因素有关外,还与他们在学校里享有的教育资源密切有关。
城乡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有很大差距,而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在各方面相对落后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未来的发展机会,对农村职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也势必会产生影响,使得农村毕业生要想获得较好的社会待遇,就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与农村职业学校相比,城市的职业学校拥有更先进的培养模式、更好的教学设备、更高的管理水平、更优秀的教学队伍,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城市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施展才华的环境,最终使得城市学生在求职时比农村学生拥有相对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城市职业学校所处的市场环境比农村更具优势,城市能提供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市场,学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就业市场发育不成熟,难以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学生们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这也是由于城乡资源分配的差异造成的。城乡职业教育起点不公平是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结果不公平最深层次的根源,加上相关政策在制定、执行过程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拉大了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⑨。
三、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如何统筹发展城乡职业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学术上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现实中更具有实践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已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根据城乡教育、经济、文化一体化良性互动的内在要求,深化城乡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1.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机制,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规划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基础,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规划机制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城乡一体化良性互动的重要前提⑩。制定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坚持区域内共生共荣、区域间良性互动、城乡间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基于一定区域范围内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职业教育所处的发展层次、发展特点以及现有的发展战略为前提,以城乡一体的发展为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内该区域的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战略规划,使城乡二者之间能够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着力构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规划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机制。目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起点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教育基础设施的不公平配置方面。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起点的公平,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就必须在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方面通盘考虑、协调布局、稳步推进。相对于城市职业教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设施设备条件较差,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也是国家历史上长期重视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建设的必然性结果。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城乡职业教育设施的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共建、城乡联动、城乡共享”。具体来讲,要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差距,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基本平等,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起点公平。一方面,要制订并实施规范化的乡(镇)一级农村职校和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乡(镇)农村职校,启动建设装备齐全、资源优质、服务质量高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和技术推广、开发的中心基地。另一方面,通过人才培养革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来推动城乡职业学校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城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
其次,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投入规划机制。财政投入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足够的财政投入也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加上农村剩余劳动规模逐渐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并且农村职业教育具有公共品属性,而公共财政对其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为了打破城乡职业教育二元化格局,最重要的是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随经济增长而持续增加。因此,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要着手建立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财政投入规划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实行城乡职业教育均等化发展的财政政策。
最后,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师资培养规划机制。师资是办好教育的基本条件,教师素质是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除了保障硬件设施齐全外,还要兼顾“软件”建设,即师资的培养工作。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市中心”的发展取向,具有较强的制度惯性,城市集聚了大量优质的职业教师资源,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优于农村。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差距,应着手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规划机制。
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规划应与城乡一体化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相一致。一是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加大政府对城乡师资的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农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工作;二是政府应加强城乡职业教育师资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引导城市职业院校对农村职校进行对口支援,主动担负起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达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目的;三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技师类人才作为农村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并为他们提供技能教育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农村师资短缺的困境;四是要不定期和定期地将师范院校毕业的在职教师送到相关岗位上进行培训、学习和锻炼,帮助他们了解、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积累实践经验。
2.创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力度。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走的是一条城乡相互独立的发展道路,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两极分化,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差距非常明显。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构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新格局,要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制度安排。
首先,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束缚,完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为了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政府就必须打破传统二元管理模式的限制,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求要以政策为先导,完善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安排,彻底打破二元结构,突破二元体制的束缚。具体来说,一是要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建立一个能够打破按照所有制、行政级别、城乡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二是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 展,政府必须保证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政策的公平公正。在我国,城市在职业教育上往往比农村拥有更多的政策优势和财政供给。要改变这种城市偏向的政策,国家应对当前城乡职业教育政策不平等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公平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在一定条件 下,注重政策的农村倾斜力度,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
其次,革新职业教育城乡分离的发展机制,构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公平正义的制度。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城乡分离的管理理念,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纳入统一的战略发展中。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要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完善教育公平所对应的相关制度安排。因此,要以“公正平等”为导向,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制度的公平、有序、有效供给。同时,制度的设计要体现公平价值、人本价值、民生价值,切实维护城乡居民公平享有职业教育资源的权利。
最后,在注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公平性的同时,还应完善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补偿制度。当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很不规范,农村职业教育制度设计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城乡二元的制度设计仍然存在。因此,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建设,其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于尽快缩小城乡职业教育的制度性落差,实现制度上的平等,以构建城乡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3.健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机制,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市场引入力度。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公平的外部市场环境作保障。因此,引入市场机制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城乡职业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形成公平合理的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办学市场。目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较为单一,市场化程度低。政府作为办学主体,统揽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可能造成办学低效率、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的弊端。城乡职业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要加强对城乡职业教育办学市场化的改革力度,吸引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职业教育的办学中来,特别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实现办学性质、办学形式以及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以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
其次,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招生市场。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招生市场,首先要全盘考虑自身的办学力量,以及城市和乡村的职业教育生源的状况,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招生要求把城乡的生源看成一个统一体,打破区域的限制,城乡的职业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能力提供学习机会,只要学生有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供给和需求的双方可以自愿双向选择。但对于农村职业院校招生困难这一实际问题,国家可以在实施一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比如减免学费、帮扶就业等形式吸引考生积极报考,这同时也保证了农村职教资源的充分利用,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生源差距,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
最后,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学生走向就业岗位的平台,就业市场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因此,深化劳动力就业市场改革,构建公平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市场制度,是城乡职业院校学生实现公平就业的外在要求。通过建构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环境,以此带动劳动力在城乡间、区域间的自由流动,确保城乡劳动力拥有公平的就业机会。但我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仍然较低,劳动力市场改革仍未取得有效进展。一方面,要逐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壁垒的制约;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安排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对就业的限制,尽量减小“地方保护主义”对劳动力跨区域自由流动的阻碍力度。
四、结语
职业教育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对城乡职教资源进行公平、公正、有效、合理的分配,促进城乡职业教育起点、过程、结果的平等。针对目前我国各区域间城乡差距各自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以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为契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中,要基于公平正义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足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积极探索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之路,为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注释]
①张小林.城乡统筹:挑战与决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0.
②顾馨梅,苏君阳.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价值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18.
③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④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⑤Rondinelli,Dennis A.Secondary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olicies for disf? fusing urbanization[M].Beverly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3:31.
⑥顾馨梅,吴志娟,水淑燕,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6.
⑦(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14.
⑧熊卫平.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8.
⑨张雅君.教育起点的不公平与学校教育公平的实现[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4):2.
⑩姜作培,马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57.
10马建富,董存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理论预设、原则与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2012(3):11.
11雷世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J].职教通讯,2010(2):33.
12董仁忠.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09(21):13.
13铁明太.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失衡及解决机制初探——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