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法律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志愿者法律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志愿服务 立法现状 法律地位 社会支持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已有8亿多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志愿者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对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定位、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权利与义务关系等都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其自身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导致这一行动受到种种制约。因此,为了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及其组织的合法权益,志愿服务需要法律的规范与保护。
一、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立法现状
为保障志愿服务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我国志愿服务地方立法先行,全国已有6省6市先后就志愿服务相继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如1999年8月5日,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2001年8月18日,山东省颁布了《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规定》;2002年11月19日,宁波市通过了《宁波市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福建省、河南省、黑龙江省、杭州市、成都市、深圳市、南京市、吉林省等省市也相继颁布了青年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济南市等地已经开始志愿服务立法工作。地方法规的出台使志愿服务步入了法制化轨道,也可为全国志愿服务提供了立法的经验。
二、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
志愿者组织在民法定义上是社会团体法人,它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主体资格,具有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具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明确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包括以下几方面:
明确登记程序。要使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志愿者组织就要取得合法的身份,简化志愿者组织成立的条件及程序,由法律明确统一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使志愿者组织体系法律化、规范化,健全规范组织内部的管理体制①。
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参加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参与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对其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进行监督;请求志愿服务组织帮助解决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先获得志愿服务组织的帮助和服务;自由退出志愿服务组织。同时遵守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规定;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完成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的服务工作;参加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的教育与培训,维护志愿者组织及志愿者的形象和声誉,保守志愿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或者商业秘密等。
明确志愿者组织与志愿服务对象之间的法律关系。志愿服务对象大多是社会公益活动的受益人和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等有特殊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除抢险救灾、环境保护外,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是自愿、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在法律上同样属于合同关系,双方需遵守履行各自的权利义务。
明确志愿者、志愿者组织(或机构)、志愿服务对象的相关法律责任。1.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受到损害的,志愿者组织依法承担相应民事责任。按民法公平原则,作为受益人的服务对象,应给予适当补偿。但志愿者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除外。2.服务对象在接受志愿服务过程中,给志愿者组织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3.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给服务对象造成损害的,由志愿者组织依法承担相应民事责任。但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就民事责任承担问题另有约定的依合同约定。志愿者组织承担民事责任后,有权向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志愿者追偿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②。
三、社会依照法律对志愿服务的支持
对于志愿者在不同领域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已出台的地方法规对相关方面虽有一定的规定与保护,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和资金支持。从各地情况看,志愿服务组织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中正常的开支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都存在困难,经费的缺乏是制约志愿服务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二是青年学生是志愿者行动的中坚力量,他们积极参加青年志愿活动,使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给志愿服务带来很大的发展动力,但志愿组织自身的能力偏低与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其中真正高素质的专职人员又少而又少,能力不足限制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和活动。三是志愿服务虽然日益发展,成为当代青年完善自我的一种时尚,为广大青年所认同和接受,但对社会上许多其他的人来说,志愿组织、志愿活动、志愿者等仍被看做是“学雷锋”、“义务劳动”的翻版,因此想要获得更多的支持,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转变观念,动员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来了解志愿活动,认同志愿活动进而参与支持志愿活动。四是奖励优秀志愿者,给志愿者更多的优惠和人身方面的保障。在现有的各省市条例中有对志愿者相关的优惠政策和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志愿者们经常享受不到相关的优惠政策,法规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和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五是志愿者组织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缺少一个规范的法律环境。志愿行动缺少科学、规范、稳定的管理运行机制,大多数的志愿者组织都没有长久的规范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甚至根本没有把参与的志愿服务记录下来,以备日后组织活动时参考借鉴。六是对志愿服务及与志愿服务有关事项的监督不够。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对其进行良好的监督管理才能保障它的健康成长③。
四、志愿服务法制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志愿服务组织的经费来源渠道必须多样化。各省市条例大都规定志愿服务组织的资金扶持一是通过政府必要的资助,二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捐赠。目前政府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资金扶持只能提供少部分的正常经费,若要保证组织长久的物质支持,经费来源就必须多样化。政府可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基金,或组织本身通过市场的运作项目确保资金的长效性。
2.培养壮大专业化人员队伍,提高志愿服务管理者的素质。建立志愿服务管理者队伍,增加专职人员的数量,提高专职人员待遇,政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专业化队伍的壮大。同时,应加强对社区志愿服务日常管理者的理论培训、实务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活动策划、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团队带领等综合能力和素质。
3.通过新闻报道进一步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现如今,新闻报道的力量往往超乎想象,一次好的活动可以通过宣传达到普及的效果。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有关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宣传,动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来关心参与此项事业。
4.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对志愿者及对志愿服务活动给予优惠政策。对志愿者组织进行捐赠、资助的捐赠人、资助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相关优惠;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及对志愿服务活动有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有关单位在招聘、招生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录取受到表彰奖励的志愿者;法律进一步规定对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期间的权利和待遇,如处理争议的权利,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等。
5.志愿服务组织建立专门的个性项目。针对青少志愿者人数多,服务范围广的特点,建立专门的青少年服务项目,对青少年服务骨干进行培训,以培训促发展,提高学生志愿服务的工作水平和质量。通过邀请专家教授为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拓宽学生志愿者的业务技能。其他范围的服务可根据不同的志愿者阶层设立不同的服务项目,组建不同的专业队伍,积极满足志愿者行动发展层次化、专业化的要求,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6.相关部门按法律规定做好对志愿服务的审计监督工作。对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应当公开,并依法接受有关部门和捐赠人、资助人及志愿者的监督。志愿服务活动经费应专门用于志愿服务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相关政府部门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规章程序进行监督,防止其与法律法规相违背。同时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的进程都需有一定的监督,以保证其合法性和有序性。
此外,可依据现有法规大胆借鉴吸收国内外的立法经验和相关条文,丰富我国志愿服务的立法经验,提高立法起草的效率,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以利于法律与国际接轨。
志愿服务法制化,使志愿活动变成一种义务,让道德变成一种更加普遍的行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的队伍中,用法律来保障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这无疑将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传播和推崇社会互助的价值观念,弘扬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新风正气,使志愿者精神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推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注 释:
①参见曾春红:《志愿者的法律地位初探》。
篇2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志愿者在社会服务工作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人力资源。我们需要通过更多的激励措施来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到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双因素理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激励对策研究的路径,结合对兰州市志愿者激励机制中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分析,总结其激励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从而提出了能够加强激励机制的保健和激励功能的对策及建议。
[
关键词 ]双因素理论;志愿者;激励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074
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起步较晚,1981—1990年,中国志愿服务才进入起步阶段,此后十年中,志愿服务开始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已建立超过43万个志愿者组织、19万个志愿者服务站,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超过5000万人。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平均30%~40%人群为常规志愿者的比例相比,中国在志愿者数量、服务质量、可持续发展及志愿服务专业化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兰州市处于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志愿服务较之以前有了更加广泛的延伸,无论是在国际马拉松赛、兰洽会、电影节等活动中,还是在社区、福利院学校里我们都能够看到志愿者的活跃身影,但对比我国发达地区仍存在很多不足。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志愿者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志愿者队伍更加壮大、志愿者权益更有保障、志愿者服务质量更高、受益人群更为广泛。让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在社会公共服务工作中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兰州市志愿者现行管理与激励措施的现状
目前,兰州市志愿者人数已经达到30多万,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数为10%左右,刚刚达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志愿人数标准。单就兰州市城关区来看,2009年12月城关区文明办建立了志愿者总站,即“爱心集结”志愿者组织,总站共有各类志愿者服务站56个,志愿者服务队536支,共有各级各类志愿者共计2万余人。目的就是能够通过志愿活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助,促进社会进步。
1.1政策管理
兰州市的志愿者管理办法依据《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包括注册的基本条件、注册机构、注册程序、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服务要求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规定年满十六至十八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者;未成年人员参加志愿服务,应当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志愿者要具有奉献精神;具备与所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素质;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志愿服务组织的章程和其他管理制度。
其次,注册机构为文明办、街道办事处和个别职能部门。申请人直接到开展志愿者注册工作的志愿者服务队或志愿者服务站提出申请或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提出申请,填写注册志愿者登记表。经过注册机构对申请人进行审核合格后,注册机构向申请人颁发志愿者证和胸针。志愿服务组织应在注册志愿者证上标注注册号,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为注册志愿者编制本地管理服务号码。
1.2志愿者的激励与评价措施
志愿者组织依据已认定的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实行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结合注册志愿者服务业绩,推荐其参加评选表彰活动。注册机构根据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认定其为一至五星志愿者。星级志愿者佩戴相应标志。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30小时的,认定为“一星志愿者”;服务时间累计达到60小时的,认定为“二星志愿者”;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的,认定为“三星志愿者”;时间累计达到200小时的,认定为“四星志愿者”;时间累计达到300小时的,认定为“五星志愿者”;注册机构对星级志愿者认定后,在其注册证及相关标识上进行标注,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达到500小时以上的,由相关机构授予志愿服务奖章。各级志愿者组织主要依据注册志愿者的服务业绩,参考服务时间,定期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授予志愿者荣誉称号。
2兰州市志愿者激励措施中的问题分析
2.1保障因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1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兰州市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兰州市青年志愿服务条例》、《兰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办法》、《兰州市青年志愿者总站章程》等文件,但是并不具有法律保障效力,所以大众对于志愿者这一身份的认同感并不高,也不会增加社会各基层对志愿者的关注,这必然会降低大众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对于现有的志愿者来说,他们并没有从志愿工作中得到应有的成就感和尊重,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难以保持志愿服务持续性和忠诚度。
2.1.2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
志愿活动和服务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就是物质的支持,虽然兰州市的志愿服务经费来源比较广泛,但是这其中政府部门提供了最主要的经费支持,在经费筹集上并没有很好地整合社会力量。数据统计显示:其中来自政府拨款和企事业单位捐助的经费占48.3%,来自社会捐款和基金会赞助占11.7%,由志愿者组织自筹和志愿者自助承担的占25%。这使得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缺乏长期有效的经费支持,从而影响到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
2.1.3缺乏有效的志愿者绩效评估制度
当前兰州市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志愿者评估制度,“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并不能有效地激励志愿者的服务热情。评估结果并不能达到激励志愿者的效果。有的志愿者可能会因为一些特殊的服务项目而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最终可能并没有得到与之努力相匹配的奖励,这对于志愿者的热情是一种伤害。这可能需要志愿者组织对志愿服务项目和内容的等级水平具备有效的划分标准。志愿者组织没有扩大这种评估结果的影响力,评估与奖惩往往只停留在组织内部,公众可能并不清楚组织的评估办法,更不会关注志愿者组织,但这对于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和公众志愿服务意识的加强至关重要。
2.2激励因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志愿者缺乏专业性
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不同的行业,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对于相关的志愿服务技能和知识必然是缺乏的,因此志愿者接受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是必需的。而部分志愿者很少接受到正式的培训,这不仅不能提高志愿者自身综合能力,更不利于志愿服务质量的提高。从兰州市对加入志愿组织的要求来看,“报名就行”占15.6%,“报名加面试”占19.1%,“报名、面试、再加培训”占65.3%,对于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只占到16%,“没有要求,也不需要相关培训”占了13.6%。由此可见,不仅在在志愿者招募时需要有条件限制,在进行志愿服务前亦需要专业的培训,只有做好专业培训工作,才能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专业化程度。
2.2.2公众缺乏公民意识,对志愿者的社会认同不足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公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公民社会自主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在一些领域公民参与社会的意愿不强,缺乏热情。兰州市常住人口360多万人,志愿者注册人数为30多万,占常住人口的10%左右。另一方面,限于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和现行社会“利己”的社会氛围影响,公众对于这种不追求物质利益却要自我奉献的行为并不认可。社会认同对于志愿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激励因素,由于缺乏对志愿文化的培育,整个社会对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认可程度也较低。这源于志愿者的法律地位不够清晰,所以志愿者心理上的工作成就感自然便会降低;这样便无法激励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3完善兰州市志愿者激励措施的对策研究
3.1加快志愿者服务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
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和保护志愿者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提供相应的适用于志愿者的社会保险制度,用法律的强制力来保障和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这需要相关部门尽快颁布《志愿者服务法》和《志愿者权利保护法》等具有法律保障效力的法规。只有法律才能确立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合法地位,才能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统一的专业组织协会作为管理者对志愿者进行管理,防止多头管理,导致互推责任的现象,政府部门要放宽对志愿者组织的限制。使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在从事志愿服务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2拓宽志愿者服务经费的筹集渠道
3.2.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与社会非营利组织有着相同的使命,就是为大众服务。非营利组织由于其非营利性决定其必须要依靠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来维持组织的正常运作。政府部门承担着更多的社会公共责任,对志愿者组织的支持也是其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体现。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和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减轻志愿者组织的财政负担。
3.2.2志愿者组织
传统意义上志愿者组织是标准的非营利组织,资金大多来自于政府的资助,这更加增强了志愿者组织对政府部门的依赖程度。①要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政府部门一般承担了志愿者组织大部分的资金需求,志愿者组织需要具备政府给予组织稳定性支持的理由,这样才能得到政府部门持久性支持。其次要处理好与盈利部门的关系,确定潜在的捐赠对象。处理好与其他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对于志愿者组织的公信力建设也很关键。②慎重筹集资金方案的选择。非营利组织的筹资要求以用定筹,所以志愿者组织首先需要确定筹资目标,其次是筹资的方式、时间、渠道、活动等都需要详细的规划和选择,这对于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完善志愿者绩效评估制度
3.3.1建立志愿者个人档案库
建立志愿者个人档案不仅可以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数据库,这就好比是志愿者的“身份证”,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类别、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培训时间等信息纳入到“身份证”中,对志愿服务的提供者实现归档管理。这需要志愿者在注册和通过审核之后,详细地填写“服务志愿书”,不仅需要明确自己的基本个人信息,更要对自己的服务动机、服务时间、专业特长等做简单介绍,增进与组织的相互了解,提高培训和服务效率。
3.3.2确立科学公平的衡量标准
需要对志愿者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难度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①在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之前志愿者组织或主办方就需要对各项服务内容制定具体明确的服务规范和工作指标。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敷衍了事的现象,提高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质量,对于之后的志愿者评估也会更加便利和公平。②给志愿者发放“时间银行卡”,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卡”,当志愿者个人在遭遇困难或陷入困境时可以申请从“时间银行卡”中支取被服务的时间。通过“时间银行卡”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志愿者享有优先从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获得帮助的权利,“时间银行卡”可以成为志愿者在享受这一权利时的依据和标准。
3.4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性培训
3.4.1对不同的志愿者进行合理区分
依据志愿者本身的职业、专长、经验等将志愿者进行划分,以便于对不同类型的志愿者进行分类培训,可以依据每个志愿者的个性进行相对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每个志愿者都学有所长。尽可能使志愿者能从事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服务。这样可以提高志愿者的培训效率,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还能进一步增强志愿者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志愿者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
3.4.2强化培训效果
要取得专业性的培训结果,就需要专业型的培训主体。例如:专业的医疗机构、学校等都可以成为志愿者的培训主体。专业性的培训机构对于志愿者的培训效果和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如果培训主体专业性不强,或者对于培训持敷衍的态度,那么志愿者对于培训更不会重视,同时要严格志愿者的培训考核。首先要保证志愿者培训过程的彻底性,不能仅仅流于形式。
3.5增强大众的公民意识,培育志愿文化
3.5.1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志愿者的重视度和关注度
我国社会公众对于政府有着极大的依赖性,政府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于某些社会事物的态度。所以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其权威性来吸引公众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可以运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对志愿者服务进行弘扬和宣传,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了解志愿者。可以配合志愿者组织举办一些民众可以公共参与的活动,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社会主人公意识,设立能使志愿者组织与公民互动的专业部门或者网络平台,公民可以通过这些通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使每一个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3.5.2志愿者组织要加强自身的公信力建设,提高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①志愿者组织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性质、使命和价值取向。志愿者组织是社会非营利性组织,要为社会公共服务和需要帮助的群体或个人提供无偿。其性质决定了志愿者组织可以无偿的接受社会公共资金,在接受社会公共资金的同时,也同时承担了这部分资金所承载的公共社会责任,要赢得公众、媒体、捐赠者、志愿者等的信任和认可,就必须认真履行其责任与义务。②建立多元化监督体系。首先要确立志愿者组织无私、互助、奉献与公共责任理念。其次政府部门在宏观层面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对志愿者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最后志愿者问责机制的建立可以在微观上对其财务状况及其他活动进行规制。
参考文献:
[1]何杰.双因素理论视域中的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探究——以宜昌市珍珠路社区志愿者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3.
[2]高洁.兰州市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3]宋斐然.我国NGO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3.
[4]彭秀清.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5]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2.
[6]周澜.我国志愿者激励机制探析[J].经营管理,2012.
[7]党秀云,蒋欢.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困境、问题与对策[J].公共管理科学,2010.
[8]孙婷.志愿失灵及其校正中的政府责任[J].中国行政管理,2010.
篇3
(一)建立档案,确保工作规范化开展。
一是为确保巾帼志愿者活动的扎实开展,办事处妇联建立了全处巾帼志愿者档案,对人员的基本情况、兴趣特长进行了详细的登记,从整体上协调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二是建立了二项工作机制:一是层层负责机制。各社区志愿者队伍由社区妇女主任负责,各自开展活动,同时统一在办事处妇联的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确保了总体有调度、层层有责任。二是动态管理机制。对登记的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和巾帼志愿者进行动态管理。根据需要扩大巾帼志愿服务队职能范围,更好地服务群众产生的新的期待和需求。不断吸纳新人员充实到巾帼志愿服务队伍中,以服务者水平的提升带动巾帼志愿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三是建立活动制度。按照“志愿参加,无偿服务,志在奉献”的原则,结合妇联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各项活动,使巾帼志愿者服务活动有计划、有部署地开展。同时,建立健全了活动台帐,使巾帼志愿者活动有记录、有检查,有成果。
(二)创新载体,开展巾帼志愿者服务活动。
一是开展“牵手贫困妇女儿童关爱行动”。利用三八节、母亲节和儿童节等契机,组织巾帼志愿者积极参与救助贫困妇女儿童等活动,每年捐赠爱心款1.5万元、爱心衣物百余件、爱心文具等价值千元。
二是开展“关爱农村妇女送健康”活动。组织巾帼卫生保健服务队深入社区,每年为农村妇女免费进行乳腺癌、宫颈癌等妇科检查上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村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三是开展“关爱老人送真情活动”。在老人节期间,巾帼医疗服务队、巾帼文艺宣传队到____办事处敬老院为老人免费检查身体、打扫卫生、清洗衣物、表演节目、感情交流,各社区志愿者还不定期到辖区老人家中送医送药,送防滑垫、响水壶、安装燃气报警器等安全产品,帮助老人理发、代买一些生活用品等,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每年开展敬老、助老活动48次,参与志愿者100余人次。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巾帼文艺宣传队深入社区、集市,利用小品、秧歌、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妇女权益法等,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花儿山社区巾帼文艺宣传队每年还代表办事处参加市里组织的百花节等活动,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是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巾帼维权服务队利用三八节、六一节等节假日,依托各自的妇女儿童维权站,积极开展法律宣传咨询和维权活动,向妇女群众发放宣传资料2万份,提供法律咨询百余人次。协调司法部门为妇女儿童调解矛盾纠纷36起,受益妇女儿童达千余人。
六是帮助妇女群众增收致富。巾帼科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为广大妇女群众进行技术指导,毫无保留地为大家提供致富信息。今年新培训妇女骨干8人,新增妇女创业示范基地3处。
七是参与环境治理活动。办事处妇联组织辖区志愿者1000多人次参与到办事处的环境整治活动中来,每年参加活动20多次,清理垃圾100余处。
(一)巾帼志愿者人员结构不够平衡。
在整个队伍中,具有专业知识的巾帼志愿者比较欠缺,针对一些目前社会需求较大的维权、科普、卫生保健等项目的巾帼志愿者人数相对较少,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志愿者队伍。
(二)巾帼志愿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巾帼志愿者素质参差不齐, 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现象,服务质量不高,发挥作用不理想。
(三)参与意识不强。
我处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活动主要是依
托各级妇联组织,巾帼志愿者大部分都是在等待上级安排,很少自己搞创新、出思路,缺乏服务的主动性。(四)巾帼志愿活动经费不足。
巾帼志愿者都是义务参与服务活动,但一些活动又需要购置工具,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我处的志愿者活动经费一般是各级妇联组织筹集,或从各单位工作经费中列支,远远不能满足活动所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巾帼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影响志愿者队伍作用的发挥。
开展好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必须解决“有人做事”、“有力做事”和“有钱做事”的问题,我们必须立足这三个方面,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一)强化宣传,努力动员广大妇女参与志愿服务。
要注重借助各种有形无形的阵地,大力弘扬志愿者队伍中无私奉献、不断创新的先进典型,形成强大舆论声势,在全社会形成参与志愿服务光荣的道德风尚,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感召更多的妇女姐妹投身志愿服务的实践,进一步扩大巾帼志愿者队伍,满足当前社会需求,解决“有人做事”的问题。
(二)教育培训,努力提升巾帼志愿者素质。
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要求,合理组织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培训,深入渗透“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开展志愿服务知识培训,使每位巾帼志愿者上岗前不仅有爱心、时间精力和服务热情,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与人沟通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解决“有力做事”问题。
篇4
关键词:博物馆;志愿者;重要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63-01
一、博物馆志愿者的重要性
(一)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志愿者作为博物馆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对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水平具有独特的优势。志愿者本身是具有服务意识,充满热情的群体,通过一定的培训工作,能够发挥志愿者们在博物馆宣传讲解、引导参观和基础服务方面为参观的个人和团体进行了便捷的服务。
(二)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和谐与稳定不仅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治安条例的实施,更重要的是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有积极思想和正能量的传播,志愿者在博物馆的志愿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一个地方的博物馆是该地区文化精髓和文化的传承平台,志愿者通过在有声有色的讲解,慷慨激昂的演说能够激发参观个体和组织的爱国热情,自觉在日常生活当中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身。同时,博物馆志愿者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正能量,对传播志愿精神,弘扬地区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博物馆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志愿者服务的相关法律制度处于空白状态,只有印发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管理办法》,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当中有所提及。在地方法律法规当中,只有相关的管理条例,例如《南京市志愿者服务条例》。由此可以看出,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缺乏法律约束和规定,有可能挫伤部分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强化与发展。
(二)博物馆志愿者成员结构相对单一
我国地方博物馆成立和完善相对较晚,因而配套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费不足、管理不当、持续性不强等问题。从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结构来看,志愿者大部分为在校大学生和离退休企事业工作单位人员等,而他们在博物馆工作流程方面的工作经验仍然不够。
(三)博物馆志愿者流失率较高
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不仅单一而且还存在不稳定情况,也即博物馆志愿者流失率较高。发现导致博物馆志愿者流失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第一,志愿者本身的原因,例如,大学生志愿者在由于学业,工作变动等问题而不再有时间和精力来从事志愿工作。第二,博物馆对志愿者的队伍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真确认知和鼓励机制。
三、加强博物馆志愿者的管理与建设
(一)国家应尽快出台志愿者相关管理法规,规范志愿者服务
国外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健全,特别是以社区为基础的义工开展的效果较好,借鉴国外的经验逐步制定国家性的法律法规是十分重要的。总之,我国应当加快志愿者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以鼓励志愿行为,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提高博物馆志愿者整体素质
博物馆是公共事业单位,并且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因此,对于有积极性参加博物馆志愿服务互动的群众,应当首先肯定他们行为,其次,在志愿者招募的流程方面,博物馆应当制定合理的考核措施。最后,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制定志愿者服务等级证书等方式来提高博物馆志愿者整体素质,从而真正的发挥志愿者作用,实现博物馆功能的最大化。
(三)为博物馆志愿者提供鼓励机制
截止到2000年10月,已有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70个国家和纽约、香港两个城市专门成立了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在我国,志愿者服务管理机构仍然隶属于每个城市的来统一管理。这就导致了一大部分具有志愿热情的群众无法获得志愿者资格的肯定。对此,博物馆应当从自身出发,设计博物馆志愿者logo,T恤衫等发放给群众性的志愿者,让他们在移动和行走当中来对博物馆文化和志愿者服务精神进行广泛的传播,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通过报纸、杂志、演讲以及加强博物馆和博物馆志愿者之间的互动等形式的激励来充分肯定志愿者的工作,以保证志愿工作的持续有效性。
四、总结
志愿者服务已成为博物馆服务工作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志愿者服务有效地缓解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与博物馆人力不足的矛盾。探索并构建更适合博物馆发展的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和机制才能使博物馆志愿者发挥最大的优势和效用,才能使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篇5
杨宇,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行管101班
何春燕.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行管101班
摘 要:20世纪70年代,志愿者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并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支活跃力量。近年来,志愿者组织活动规模和数量不断发展壮大,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状况、发展模式,分析志愿者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志愿者组织 志愿者管理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状况
志愿者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意为“意愿”。一般认为,志愿者是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是一样的,都是以志愿精神为动力,无偿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是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以及具有志愿性质的组织。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组织。当时联合国志愿组织派遣了包括地理、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志愿者来中国工作。而我国最早的志愿者则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社区服务的层次上逐步建立起了社区志愿者组织。90年代初期,另一支志愿者队伍在共青团系统中形成,并出现了全国性的青年志愿者组织。这两个志愿者组织依然是目前在中国最为活跃、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两支志愿者队伍。它们在实践层面带动了我国其他志愿者组织的发展。
从此,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开拓了西部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等新领域,许多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条例、规定、办法,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与此同时,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也大大提高:志愿服务从不被理解到大家都积极参与;志愿者主体也扩展到整个青年群体;服务的领域也从原来单一的社区服务延伸到了大型赛会服务、环境保护等服务领域。
二、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
中国志愿者组织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迅速,势头良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志愿者组织的自主性不足,行政化色彩过浓。志愿服务是一个社会化的事业,必须强调社会参与,独立性是他的特征之一。但是,现在我国的志愿者组织的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还是比较低,自主空间不足,主要还是由行政力量推动,尤其是在组织的准入制度和合法性规范上相当严格和繁琐,使得有些志愿者组织尤其是草根组织很难注册,无法取得合法合理的地位,而政府出于对社会稳定的担心,为其发展创造的政策法律环境还不够宽松,使得志愿者组织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
二志愿者组织自身管理不完善。志愿者组织要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必须首先将自身建设成一个强有力并富有效率和活力的组织。但目前我国的志愿者组织在规划、人员招募、培训、评估、激励、监督等方面都存在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在招募过程中,目前存在人员广泛性不足、招募方式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其次是缺乏对志愿者的科学培训和有效管理。志愿者组织由于其强调志愿性,待遇更无保障,很难吸引和挽留人才,完全依靠参与者自身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意识来延续。因此如何提高志愿者稳定率、降低流失率便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三是志愿者组织的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志愿者组织的服务内容与社会需求结合得还不够紧密,社会认同度还不够高,社会各机构、企业及热心人士的支持还不够多,使得资源经费奇缺,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和机构保障。目前,志愿者组织的内容日趋丰富、方式日益多样、成效日渐显著。但是却存在着重使用、轻支持,重付出、轻资助的现象,使得志愿者组织缺乏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发展受到了一定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志愿者组织的日常管理、人员培训缺乏必要的经费、场所等物资支持,制约了服务水平及服务能力的提高。由于没有提供培训的机会,导致提供的志愿者服务很有限,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大量的志愿者只能重复一些普通的工作,造成重阳节敬老院老人被洗7次脚的局面;培训的落伍还使得志愿者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水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志愿者组织内部缺乏活力,缺少创新。没有政府部门的重视、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不可能深入。
三、志愿者组织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针对志愿者组织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社会各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适当的放权,给志愿者组织自,构建政府与志愿者组织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确定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性、独立性;同时政府也要放松对志愿者组织准入门槛的规则,使得一些草根组织也能进入志愿者组织中,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其次,加强志愿者组织的内部治理,提高志愿者的稳定率、减少流失率。留住志愿者的一大方法就是要对志愿者进行激励。激励包括正反两方面的激励:不仅要对表现好的志愿者进行精神上的奖励,颁发证书、奖杯,使他们今后能够更好的工作、服务;同时也要对表现不好的志愿者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从侧面激励他们向表现好的志愿者学习,争取到表扬的机会。从正反两个方面的激励,能更好地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前进的动力,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志愿者组织的投入,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对志愿者组织的资助纳入正常经费预算,定期对志愿者组织拨款扶助。而且政府不仅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来保护投资公益事业的企业的利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而且需要发动社会媒体更好发挥其舆论监督职能,为志愿者组织赢取良好的社会公信力,扩大志愿者组织的影响力,提高志愿者组织的社会认同度,企业才会对志愿者组织放心,加大对志愿者组织的投入。
要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志愿者组织体系并保证它的健康发展,不仅要为它创造出更好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政策、人文关怀等,更要从志愿者组织自身的建设抓起,保证它的非营利性、战略规划和组织能力等,同时,为防止“志愿失灵”,需要建立政府与志愿者组织的互动合作关系,政府为志愿者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且进行适度、有效的管理。
篇6
近年来,我县妇联坚持将巾帼志愿服务作为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队伍在组织、引导、服务妇女,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深入人心,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为进一步推动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向纵深发展,近期,对我县的巾帼志愿活动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夯实巾帼志愿服务工作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____县巾帼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依托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巾帼志愿服务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提出明确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巾帼志愿服务工作,举行了“践行雷锋精神、巾帼志愿者在行动”启动仪式,向全县巾帼志愿者们发出了“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共创和谐美好生活”的倡议,仪式后,巾帼志愿者开展了上街擦拭公交站牌,走访慰问敬老院等活动。
健全服务网络。纵向上,依托“妇女之家”、妇女维权站等阵地,建立健全了县巾帼志愿者协会、镇(办)巾帼志愿服务站、村(社区)巾帼志愿服务队的三级服务网络。横向上,积极吸纳社会爱心人士中的女性骨干、女企业家商会理事和巾帼文明岗成员加入到巾帼志愿服务队伍中来。目前,全县已建立巾帼志愿服务站点30余个,巾帼志愿服务队伍45支,形成了层层有巾帼志愿服务组织、处处有巾帼志愿者服务的良好局面。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确保巾帼志愿服务长效发展
建立服务登记制度。我们根据根据巾帼志愿者从事的职业划分了卫生、教育、法律等若干个巾帼志愿服务小组,并根据她们各自的特长、兴趣、可提供的服务时间、职业特征等分门别类进行登记建档,对志愿者开展的服务活动建立台帐,对每位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情况进行记录,促进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常化、规范化。
建立教育培训制度。我们依托“妇女大讲堂”、“妇女之家”、“妇女维权站”等平台,聘请有关专家通过现场教学培训、参与式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对巾帼志愿者进行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志愿服务技能、法律法规、心理咨询、健康保健知识等内容的培训。
建立定期活动制度。指导各巾帼志愿者队伍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妇联组织的重点工作和妇女群众的实际需要,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活动开展之前,各巾帼志愿服务者队伍负责人将活动通知以手机短信、微信、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志愿者及相关人员进行预告公布。
(三)突出重点,拓展领域,扩大巾帼志愿服务覆盖面
围绕扶弱帮困开展巾帼志愿服务。组织爱心帮扶巾帼志愿者队伍为贫困母亲和贫困学童募集资金5万余元,救助贫困母亲30名,贫困学童50名。县女企业家商会巾帼志愿者队伍为唐山镇前七村残疾儿童徐国强捐款1.2万元。城区街道办巾帼志愿者队伍开展了“天使在行动”活动,对我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开展了免费查体、整理内务、游戏聊天等各种关爱活动,并为特教中心捐赠了千余册图书。社区巾帼志愿者队伍以文艺演出的形式走访慰问了果里镇和唐山镇敬老院,公安局巾帼志愿者队伍开展了“志愿女警在行动”活动,受服务对象达260余人。供电公司巾帼志愿者队伍开展了“服务社会 奉献爱心”活动,组织电力系统巾帼志愿者深入村(社区),主动上门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家庭弱势群体检修线路,讲解安全用电常识等。
围绕妇女儿童利益诉求开展巾帼志愿服务。组织法律巾帼志愿者走进社区、村居、学校,开展法律知识宣讲,共组织维权志愿者为妇女提供面对面维权咨询等服务145人次,服务妇女1000余人次。组织公安局巾帼志愿者开展了“献出一片爱心,关爱困难家庭”志愿服务活动,为困难家庭捐款献爱心,传播社会和谐理念。组织卫生系统“健康卫士”巾帼志愿者开展女性健康义诊活动,为600余名妇女提供了公益医疗服务。
围绕创建文明家园开展巾帼志愿服务。组织巾帼志愿者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家入户宣传动员,定期在县城主干道、惠仟佳、信誉
楼商场附近进行文明规劝和交通安全法规宣传,开展健身展演、文明礼仪宣讲和环境整治、爱绿护绿等活动10余场次。巾帼志愿者带头践行低碳环保生活,发放环保购物袋5000余个,编印低碳环保明白纸6000余份。____大爱家政巾帼志愿队伍走上街头义务擦拭公交站牌及交警警示牌,执法局“手拉手”巾帼志愿者上街清扫野广告,为美化绿化城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志愿者人员结构问题。队伍中有一定专业知识、具备社会工作师证书的志愿者为数甚少,学历层次高的少,学历低的多,年龄偏大的多,年轻的少,岗上的少,岗下的多。这些因素造成了服务内容单一、不专业,难以满足广大群众对维权、家庭教育、就业技能培训、卫生保健等志愿服务的多方需求。
2、资源整合问题。目前巾帼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依托妇联组织、各单位、各部门组织的专题活动进行,提供的资源和扶持有限,没有形成统一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志愿者服务人员主动参与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强。另一方面是活动经费短缺,主要源于各级妇联组织的办公经费和志愿者自费,远远不能满足活动所需,巾帼志愿者既要出力又要出钱,长此下去,难免影响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
3、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巾帼志愿者队伍的领头人大多由妇女干部和各村(社区)的妇女群众组成,她们大部分都有本职工作,只是在活动时由妇联临时召集,开展工作。她们的年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同时也受到时间与活动地点的限制,从而使活动开展不均衡。从我县巾帼志愿者队伍来看,大部分还是以节能环保、文艺健身、打扫卫生为主要活动内容,具有专业性的服务内容还少。同时,社会上尚未形成还未形成尊重志愿者、崇尚志愿者精神,人人争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巾帼志愿者活动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宣传、指导、管理还不够规范完善。对巾帼志愿者队伍建立的意义、人员参与范围等理解地不够透彻,丰富的妇女人才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队伍的发展潜力未能充分开发。对巾帼志愿服务队伍的管理指导还不到位,还处于比较松散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统一的章程和管理办法及激励机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1、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台、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宣传在志愿者队伍中持之以恒、无私奉献、不断创新的典型事迹,感召更多的妇女姐妹投身志愿服务的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参与志愿服务光荣的道德风尚,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使更多的女性尤其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女性积极加入到巾帼志愿者队伍之中,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
2.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规范志愿者队伍管理。机制建设是规范化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一个组织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结合巾帼志愿服务的特点,通过制定制度、建档立卡,健全巾帼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服务、评选表彰等机制,规范工作管理,使巾帼志愿服务有章可循,促进品牌提升,真正使巾帼志愿者队伍活动正常运转、全面发展,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篇7
【关键词】志愿服务;专业特色;制度构建;社区矫正
高校志愿活动受传统观念和固有模式的影响,社会公益资源集中在关爱妇女、老人、儿童这些领域,造成该领域志愿资源过剩,同时,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的专业性也应当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即建立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机制,在此种机制构想下,一方面,大学生能够在志愿服务的同时践行专业理想,另一方面,可以分散社会的公益资源,提高志愿服务效率。本文将对法学学生参与社区矫正志愿服务进行制度构建,对其他学科特色类志愿服务机制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高校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机制构建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服务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体系,该机制中涉及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志愿者、被矫正对象、司法行政机关等多种对象。因此,在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机制的构建过程中要权衡各方扮演的角色,兼顾各方的利益以及实现各方合作便利的最大化。
(一)社区矫正概述。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犯罪分子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将志愿服务引入社区矫正之中,优化了社会公益资源的配置,同时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协助矫正工作人员进行社区矫正工作。
(二)志愿者与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管理关系构建。志愿者与校青协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法学特色志愿服务机制构建的基础性关系。志愿者组织是否能够正规、有序地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组织的管理制度是否规范化运行。
1. 培训工作体系化。志愿者培训是志愿者组织极为重要的职能,具体到社区矫正志愿服务中,主要是介绍社区矫正服务的背景知识以及相关规定,更进一步是针对社区矫正的特殊所需所进行的专业技能应用培训。为确保志愿者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培训,校青协还应每年编制一个具体、系统的培训计划。
2. 评估服务科学化。科学化评估的目的是考察志愿服务方案是否得到落实,服务方法是否恰当,以及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依据评估目的的不同,评估可分为过程评估和总结评估。过程评估是对社区矫正志愿服务项目的一种全程跟踪评估。过程评估的重点是评估矫正对象的表现和志愿者的工作技巧,以便了解服务进程,适时修正服务方案,改进工作技巧。
(三)高校志愿服务部门与司法行政机关的机制构建。在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下,由校青协具体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为矫正对象提供矫正服务,校青协起到连接司法行政机关与大学生志愿者的纽带作用。
1. 确立聘用和解聘制度。目前,司法部有专门的文件《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志愿者应当具备的条件。同时,司法行政机关可以解聘不符合要求和违反禁止性规定的志愿者。
2. 志愿基础工作构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矫正对象生活困难、青少年矫正对象未能上学等可能引起矫正对象再犯的问题,是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以外的需要开拓的工作。对此,司法局应联合志愿者,在争取多部门配合的情况下,解决矫正对象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困难。
(四)志愿者与被矫正者的帮扶关系构建。志愿者帮助被矫正者是该种制度构建下的核心环节,志愿者能否与被矫正者建立良好、互动的帮扶关系,直接影响到社区矫正的效果。
1.矫正服务系统化。在开展社区矫正服务前,每一小组应当制定本小组的工作计划。一般矫正服务应当控制在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左右,矫正服务的内容应针对当次的矫正任务。
2. 矫正方法专业化。在矫正服务的实务中,志愿者需要紧紧抓住矫正对象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结合现实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是由目前志愿者矫正服务的心理矫正和行为矫正决定的,法学专业志愿者应提供必要的符合矫正对象目前需要的法律知识,帮助其养成法律意识。
3. 服务记录条理化。在矫正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都应该把服务内容、细节等进行记录,记录矫正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与被矫正者的交谈内容、矫正效果、表现以及司法人员的评价等,且整理后的录音资料仅能作为小组和司法所的内部资料而不得对外公开。
二、志愿风险的规避措施
所谓志愿风险是指在志愿服务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对志愿项目、活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等因素的不确定性。
(一)资金风险规避。申请志愿专项基金,规避资金风险。各地方政府每年会提供志愿服务专项资金,支持全省各级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区矫正志愿服务,符合基金的申请范围,而且由于其有受众面广、社会效益良好等优点,校青协可积极利用志愿服务基金会平台申请专项基金,保障社区矫正志愿服务的资金来源。
(二)服务风险规避。由于社区矫正志愿服务的服务对象是五种服刑人员,志愿者需要与矫正对象进行接触和交流,相比一般的志愿服务活动,具有更高的人身危险性。因此,志愿者每次进行社区矫正志愿服务时,司法行政机关都应当保证一名以上司法人员陪同,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安全。
司法行政机关还应对志愿者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并且为其购买保险,为志愿者在风险发生后提供更可靠的救济途径,避免司法行政机关因志愿服务风险而引起的赔偿纠纷。同时,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可以提高志愿者自身在志愿服务中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结语
本文重点构建了法学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模式,该种构建思路对于其他学科具有参考价值,并且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法律类的工作因为其权威性和正义性而更具有强制和封闭的特点,所以,高校志愿服务力量的参与会受到诸多的限制,但是通过规范化制度的引导,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仍然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篇8
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美国的志愿服务历史悠久,覆盖全面,参与人数多,为国家发展和社会文化繁荣贡献了巨大力量,形成了良好的志愿服务传统和志愿服务文化土壤。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The 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的《美国志愿服务2012》提到,2011年有6,430万美国人参与志愿服务,约占总人口的26.8%,服务时间共计79亿小时,价值近1,710亿美元[1]。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出席2011年国家志愿者周活动时说:“美国历史始于志愿服务”,这句话虽带有明显的演讲风格,却表明了志愿服务在塑造美国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联邦政府的强力号召和支持下,美国高校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选择,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觉性较高,自驱力较强。从1992年开始,每年10月的第四个星期日是美国全国志愿者活动日,每年均有大量的大学生参与庆祝这个节日。美国大学生大多将参加志愿者活动作为展示自己才能、扩大社会交际、积累工作经验、赢得社会尊敬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这一朴素愿望的重要平台。大学新生在入学时往往会自主选择参加几个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志愿服务组织。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既可以接受专业性培训,获得职业生涯资历的积累,也能得到良好的社会认可和荣誉奖励。
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分析
1.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联邦政府不断以出资人和主办者的身份介入志愿服务事业并大力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发起主办或资助了为数众多的志愿服务计划,使志愿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数十年来,美国多任总统都不遗余力地倡导并身体力行志愿服务,成为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楷模。第35任总统肯尼迪在白宫玫瑰园欢送第一批赴非洲的和平队(Peace Corps)队员时,称赞他们“令所有美国人骄傲”;第40任总统里根曾谈到:“(志愿服务计划)让政府从许多应该由我们出于内心的善良和邻里感情而自愿去从事的事情中退出来”[2];1993年,第42任总统克林顿改组了联邦志愿服务体系,并亲自率领第一批近两万名美国志愿队(AmeriCorps)志愿者履行宣誓程序;2009年上任的第44任总统奥巴马亲自为芝加哥黑人社区提供法律志愿服务。
目前,按照志愿服务项目主管部门划分,美国形成了两大类全国性志愿服务项目:由“国家与社区服务机构”主办管理的志愿服务项目以及其他联邦政府部门或机构主办组织的志愿服务项目。其中,有以下3项重点针对青年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一是“全国公民社区团”(National Civilian Community Corps,简称为NCCC),是“美国志愿队计划”(AmeriCorps)中的一个全日制子计划,只招收18岁~24岁的青年志愿者。参加计划的志愿者必须先在专用营地接受编组和培训,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派遣到亟需志愿服务的目的地开展服务,如为遭受自然灾害的居民修缮住房等。二是学习和服务美国计划(Learn and Serve America)。这是一个辅资助计划,以提供经费支持为主要方式。为学龄儿童、青少年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各种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学习活动(Service-learning)提供资助与指导,其宗旨是把公民意识和志愿服务精神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该计划把社区服务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志愿者从事能满足社区需要的、有组织的志愿服务,通过计划安排的社区服务活动与结构化设计的反思过程,既完成被服务者的目标需求,又促进学生志愿者的学习,培养学生志愿者的理论技能和公民责任意识[3]。三是“为美国骄傲”计划(Take Pride in America)。该计划由联邦政府内政部主办,1985年启动实施。该计划以在校青年学生为目标人群,把宣传、教育、培训、服务和对大自然之美的享受融为一体,激发青少年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在保护美国的文化历史遗产、野生动物栖息地、国有土地、国家公园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志愿服务中培养树立爱国主义情怀。2010年,该项目吸引了30多万名志愿者参加,开展志愿服务950万小时,产生经济效益1.92亿美元[4]。
2.高校注重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驱力
高校是青年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组织载体,美国高校通过宣传动员、制定出台全方位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式,将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内化为学生实现成长进步的自我需求。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共有121所院校联合制定协议,使学生参加志愿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据全美独立学校协会声称,其半数以上会员学校提供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约1/4的会员学校将志愿活动作为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条件[5]。不少学校还制定了财政计划和设立专门机构,由专职社会工作人员负责志愿活动的管理,为社区活动提供学分。以美国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为例,从1825年成立学生自治组织(Student Volunteers Council)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大学校园和社区志愿服务。在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强调多样并存,并把获得自我成长进步和为社会作贡献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推动力。学校在招生录取、奖学金评定中,都注重考察申请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是学生丰富人生阅历、满足归属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载体。
3.强调责任与发展的志愿服务招募、培训工作机制
美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内部规章制度非常严格,坚持突出责任感教育,促进志愿者个人发展的理念,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招募、培训工作机制。在招募时,强调参加志愿者组织的纪律要求,要求志愿者认真对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工作,要保证能有达到标准的服务时间,并且在自己出现生病等不能履行义务的特殊状况时,要提前通知志愿服务组织或自己联系其他志愿者暂时代替自己履行义务。招募完成后,志愿者要接受系统培训,主要有通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理念培训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培训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志愿服务培训立足于帮助志愿者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并且这种指导思想贯穿于志愿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培训,促使志愿者真正成为志愿服务团队的一部分,更好地掌握服务的基本技能。同时,使志愿者更好地胜任志愿者的角色,增强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对公众的责任心。
4.志愿服务法律体系完善,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美国早在1973年就制定了志愿服务法,从联邦政府到各州都十分重视志愿服务法制建设,不断出台法律措施为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和志愿者的权益保障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目前的志愿者法律法规主要有:《国内志愿服务修正法》、1990年颁布的《国家和社区服务法案》、1993年颁布的《全美服务信任法案》、1997年颁布的《志愿者保障法案》,1997年颁布的针对志愿者权益保障的《志愿者保障法案》等。2009年1月,奥巴马总统就职后,把加强和改善联邦志愿服务体系置于优先议程中。2009年4月21日,《爱德华·肯尼迪服务美国法》经奥巴马总统签字成为联邦法律,以方便美国民众加入志愿服务为目标的全国性志愿服务网络平台“the Serve.gov”正式投入运营,法案还明确提出美国志愿队(AmeriCorps)建设规划目标:至2017年志愿者要增至25万人,同时,联邦政府还将建立“社会革新基金”,用于支持创新性强、对社会有益的志愿服务项目[6]。《爱德华·肯尼迪服务美国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联邦志愿服务计划及其管理体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美国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借鉴
1.将服务与学习紧密结合,增强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驱力
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是有较强烈的成长成才需求的社会群体,要提升或是激发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驱力,就要使参与志愿服务内化成为青年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目标的必然需求。无论是学习和服务美国计划(Learn and Serve America)还是“为美国骄傲”计划(Take Pride in America),都强调青年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志愿者的学习,培养学生志愿者的理论技能和公民责任意识。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美国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明确将服务与学习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值得我国借鉴。通过服务与学习的紧密结合,使得志愿服务真正成为青年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精神满足的实践活动。青年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加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把自己的爱与微笑传达给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环境。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将参加志愿服务行动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来获得自我实现的崇高精神享受,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质和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培育了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2.构建政府大力支持,高校有力推动,社会工作机构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机制
在美国,政府机构、高校和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工作机构在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中通力合作,共同营造了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有效影响带动了美国青年一代的志愿服务意识。如学习和服务美国计划(Learn and Serve America),采取与各州的教育管理机构、志愿服务委员会等公立机构开展合作的方式,并邀请全国性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主要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由各高校学生社团具体实施,一方面,社会力量在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这种运作机制限制了高校更充分合理地安排使用学校资源开展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使得本就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更加受到制约,导致了志愿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可选择范围小、学生受锻炼机会有限,其消极影响就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不利于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从美国的成功经验中我们看到,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需要政府机构、高校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大力支持和参与的事业。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土壤和实践型校园文化氛围。要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学生,提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自主性和荣誉感,需要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民政部门等政府机构,与高校、非政府组织一同携手努力,各司其职。政府机构要当好舵手,把握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大方向,不断优化志愿服务人力、物力配置;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在校园文化、组织体系、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建立符合学校校情的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与非政府组织更加紧密地开展持续的、有规划的合作,推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取得“多赢”局面。
3.科学规划志愿服务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建设
美国大学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数十年间逐渐发展、成熟,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招募机制、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正是由于这些机制的不断完善,才使得美国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发展进步。提升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驱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科学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顶层设计,政府机构、高校和非政府组织在推动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中承担的角色,以及运行机制方面,美国青年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应当融入到我国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之中。在顶层设计方面,要更加注重志愿服务立法建设,对志愿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更加注重不同机构间的协调配合,更加重视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等对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巨大贡献。通过政策引导不断优化志愿服务资源并将社会资金吸引到志愿服务项目中来,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参与度。在运行机制方面,进一步建设完备的招募、培训和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合理设置准入门槛,建设个性化的素质培训体系,将精神激励与利益机制相结合,纪念性和荣誉性制度相结合,建设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努力促成大学生志愿者自觉地投身于志愿服务的事业中,使志愿服务朝着规范化、系统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系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The 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Volunteering and Civic Life in America 2012-Key findings on the volunteer participation and civic health of the nation[EB/OL], http://volunteeringinamerica.gov/assets/resources/FactSheetFinal.pdf, 2012-12.
[2]Susan J. Ellis and Katherine H.Noyes: By the People[M].San Francisco. Oxford.: Jossey- Bass Publishers, 1990: 285.
[3]黄晓鹏.美国志愿服务观察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
[4]参阅“为美国骄傲”志愿服务计划官方网站, http://takepride.gov/honors2011.cfm.
[5]周文贵.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公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
篇9
关键词:志愿者权益;法理基础;政府定位;政府作用;法制保障
中图分类号:DF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1-0094-05
中国目前尚无关于志愿者权益保护的全国性立法,部分省市出台了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但更多的地方政府对此却没有相关的规定。志愿服务在没有法制保障的环境下艰难生存,资金来源不稳定、权利义务不明确是志愿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志愿者权益保护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志愿服务发展的瓶颈,严重挫伤了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志愿服务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要保障志愿者权益,有必要明确政府的定位与作用,明晰政府的责任,通过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将志愿者权益保障纳入法制轨道。
一、政府保障志愿者权益的法理基础
“按照民主政治的内在逻辑,政府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社会成员的利益和权利,当然包括更为重要和根本的人权。真正民主的政府都必然将保护人权作为行政的重要目标”。在民主法治社会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府的最高行为准则。中国宪法第33条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执法机关,必须承担起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责任,这就为政府保障志愿者权益找到了合法性基础。
(一)政府产生的前提是公民权利的行使
古典自然法学派认为,政治权威在自然状态中并不存在,所以需要一个社会契约,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获取契约自由。社会契约论阐明了政府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即公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的让渡。格老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把国家定义为“一群自由的人为享受权利和他们的共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完整的联合体”。而卢梭也认为,“公共权力的保管人并不是人民的主人,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政府的存在乃是者的恩赐……”。
在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通过行使选举权从而产生权力机关,进而才产生行政机关。“政府治权的属性是由派生而来,人民赋予是其唯一的合法来源”。“国家权力的配置,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的设置及其运作方式和程序,国家核心官员的产生,都是公民行使权利的结果”。因此,从权利本位立场出发,政府公权力从根本上说仍然是来源于公民权利的授予,执行的是公民的意志并接受来自公民的监督。此外,政府公权力的行使范围与内容还必须接受法律的限制,而法律从根本上说则是公民意志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不论是政府的产生、权力的来源,还是权力的范围,均是公民权利行使的结果。
(二)政府成立的目的是保障公民权益
如前所述,政府的行政职能来源于体现公民意志的法律所进行的授权,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因此,政府公权力的行使必须遵循合法性原则,不得背离立法目的、法律精神和社会公共利益,必须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行政的根本目的。
霍布斯曾在《利维坦》一书中指出,“根据社会契约而设定的利者应当运用从公民那里集合起来的权力和力量,以增进所有人的和平、安全与便利”。公民之所以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以组成和政府,是为了公共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更为安全稳定、秩序良好的社会,但究其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到侵害,从而更好地保障和促进个人权利的实现。“设立国家权力的目的,国家权力自身的价值,均在于为权利服务,即服务于人民的利益……国家权力的配置和运作,只有为了保障主体权利的实现,协调权利之间的冲突,制止权利之间的相互侵犯,维护和促进权利平衡,才是合法的和正当的”。
(三)保障志愿者权益是政府的必然职能之一
保障志愿者权益是政府职能的必然延伸。其一,既然保障公民权益是政府成立的目的,那么保障公民权益也必然是政府的职能之一。因此,从理论上讲,政府应当负有保障志愿者权益的义务。且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是为了促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这与政府行政目的不谋而合。其二,在现实条件下,政府也有保障志愿者权益的必要性。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因缺乏资金、物品或者必要的专业培训,导致许多志愿者连基本的服务措施都无法得到保障。“目前中国政府在尊重志愿者劳动成果和确保志愿者权益保障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包括组织管理、财务政策、税收政策、捐赠政策以及对志愿者本人及活动的社会认可等等,由于政策支持力度的不够以及相关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志愿者权益保障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由此可见,由于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特征,而志愿服务组织仅能承担起有限的保障义务,导致志愿者权益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缺失状态,这就要求政府承担起一定的义务,履行相应的政府职能以弥补这一不足,给予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必要的物质和安全保障。
二、志愿者权益保障中政府的定位
(一)为志愿服务提供业务指导
要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首先要保障志愿者能够在一个合理有序的环境下从事志愿服务。志愿者具有的民间属性要求政府必须充当好业务指导者而非管理者的角色,保障志愿者权益和志愿服务的发展。但需要指出的是,志愿服务的业务指导者并非意味着主导者。一般而言,政府不是开展具体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发起者(特殊情况下除外),在志愿服务逐步纳入法制轨道的今天,承担志愿服务活动具体工作的主要是志愿服务组织。因此,政府对志愿服务的业务指导必须是有限的和必要的指导,这就要求政府既要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志愿服务,又要从维护和发展志愿者权益的角度把握好度,如果行政干预色彩过于浓厚,不但会有损志愿者的权益,反而会制约志愿服务发展。
具体而言,政府对志愿服务的业务指导主要体现在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和对志愿服务的政策规制方面。一方面,由于志愿者直接接受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和安排,直接与志愿服务组织发生法律关系,因此政府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严格规范,指导业务的开展,将有利于创建安全有序的志愿服务环境,从而保障志愿者权益。另一方面,中国志愿服务全国立法尚未实现,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政策法规均对志愿服务相关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制,要求政府承担起相应的义务,这也将为志愿者权益提供有力的保障。各地方条例也作出了类似规定,明确了政府对志愿服务所承担的职责,表明了政府指导志愿服务的有限性。
(二)为志愿者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志愿服务组织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其开展活动的资金来源只能是社会捐赠或政府拨款。由于社会捐
赠存在不稳定性,资金的缺乏是目前中志愿服务组织普遍面临的问题,甚至因此导致一些志愿服务组织无法保障志愿者的某些正当权益,更无法保证志愿者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由于志愿者活动具有无偿性、自愿性特征,志愿者参与其中并非是受到利益的驱使,仅凭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公民自发的行为不利于大范围调动人们的参与积极性。而政府具有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和号召力,若以政府公权力来推动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则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但仅仅凭借媒体宣传、社会舆论导向等手段为志愿活动提供精神后盾也是不够的,物质上的支持必不可少。虽然政府财力有限,但政府拨款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正好弥补社会捐赠的不足。
志愿服务具有突出的社会保障功能,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目前正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服务型政府的社会职能之一。因此,必须考虑到志愿活动本身及志愿者自身权益维护的需求,明确政府对志愿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通过直接的物资调配或相关政策支持,保障志愿者活动的资金来源,将有利于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三)为志愿者权益提供监督保障
除了为志愿服务提供业务指导和经费保障外,政府还应当为志愿者权益的落实提供监督保障。一方面,为避免志愿服务中行政干预色彩过于浓厚,政府必须放权于志愿服务组织,由此产生的风险则是志愿者权益保障可能出现盲点。另一方面,志愿者在与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发生法律关系的过程中,作为无偿提供劳务或服务的一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相对更难得到保障。一
从理论上讲,事前放权必须与事后监督形成配套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因放权而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因此,政府要做好志愿者权益保障工作,除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志愿者的合法权益范围外,还应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志愿服务组织是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尤其是在资金运作与志愿者管理方面防止志愿服务组织违规操作,直接或间接侵害志愿者的权益。政府可以在监督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这不仅保障了法律法规的执行和行政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保障了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此外,还可以将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司法监督相结合,一旦发现有志愿者权益遭受侵害的情况,便可为志愿者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救济途径。
三、志愿者权益保障中政府的作用
(一)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制度
志愿者群体是十分庞大的社会资源,承担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安排等工作的机构主要是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群体在无偿服务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相当可观,要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必须防止志愿者的直接管理者――志愿服务组织滥用志愿者资源。为此,政府必须严格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制度,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建立注册登记制度。目前,中负责志愿服务组织审批登记的机关主要是民政部门,但因缺乏统一立法,各地方条例对志愿服务组织设立条件的规定不尽相同,加之志愿服务组织缺乏真正统一的主管部门,导致各类志愿者分属团委、精神文明建设、民政等不同部门管理,志愿者权益保障为此面临诸多复杂问题。在明确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协调机构的基础上,应建立志愿服务组织注册登记制度,并由该机构统一负责对申请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资质审查,只有经该官方机构批准并登记在册的方为合法志愿服务组织,进而招募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在设立条件方面,按照社团法人的要求,主要应当从志愿者人数下限、组织名称与场所、相对固定的组织工作人员、相对固定的志愿服务领域等方面进行考虑。
第二,实行年检制度。年检制度是政府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对志愿服务组织在一定时期内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情况及其内部管理机制进行评估检查,在年检中可以单独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对志愿服务组织的财务进行检查或者审计。经年检合格的,准予继续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年检不合格的,应当及时作出处理,如给予警告或勒令限期改正,在合理期限内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当取缔其资格并及时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以防止不合格的组织滥用志愿者资源、侵犯志愿者权益。通过落实年检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规范和确保志愿服务组织在合法的框架内运行。如此,不仅为志愿者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保障了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二)落实志愿服务财政支持与监管
志愿服务组织的非营利性与公益性决定了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的短缺性与不稳定性,从而严重制约了志愿服务的发展。同时,资金的匮乏直接导致志愿服务过程中一些志愿者必要的基本条件无法得到保障,如缺乏培训以及自理交通费、餐饮费等,更无法保障志愿服务组织为从事具有人身伤害风险的志愿者办理必要的人身保险,这些严重影响了志愿者的基本权益和积极性。鉴于外相对成熟的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和中的具体情况,在保障志愿服务资金问题上。政府主要可采取财政和税收政策及落实监管等途径和方式,通过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志愿服务发展和志愿者权益保障的落实。
1 给予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西方家志愿服务组织的大部分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如美有专项财政预算用于支持志愿服务活动,英、法和新加坡等政府投入占到全志愿服务所需经费的40%以上。美学者萨拉蒙的研究表明,在10个先发达家,政府支持是民间组织收入的最大来源。志愿者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力量,是现代政府转型的必要支持力量。充足的资金是志愿服务组织得以正常运作的坚实后盾,政府必须从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将志愿服务保障资金纳入政府预算,财政拨款中必须有一部分用于志愿者权益保障。同时,为志愿服务的社会化筹集资金提供税收减免政策,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赠等方式帮助资金短缺的志愿服务组织。如日本对纳税人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会因接受捐赠的组织类型和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公益性越强的组织,越是有更多的税收优惠。通过减免税收优惠措施,可以调动企业和个人捐助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缓解志愿服务组织资金不足的问题。
2 监管资金规范运作
完善政府监管机制以确保志愿服务资金规范安全使用。一方面,政府在监管过程中应主要检查志愿服务组织是否遵守家有关经济制度与财务制度,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挪用资金的现象;另一方面,政府还应着重监督、检查志愿服务组织的经济来源是否有保障,是否存在资金短缺现象,并根据需要在必要时采取紧急的政府干预措施,保证志愿者权益不因志愿服务组织经费问题而受到影响。政府监管有利于志愿服务资金安全运作和规范使用,也是防止出现因资金不足或不当使用而造成志愿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现象的有效途径。
四、志愿者权益保障中政府作用的实现路径
(一)立法明确政府责任
立法是志愿者权益保护的根本。实现志愿者权益保障中政府的作用,要以政府负有相关责任的合法性为前提,这就要求志愿者权益保障必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至今,中国尚未出台志愿服务的全国性法律,要为政府责任提供合法性依据,除了上述法理基础所论及的原则性规定外,还应当具有立法层级高、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来具体保障政府作用的实现。笔者建议,在未来的全国性志愿服务法中专章规定志愿者的权益保障,明确界定志愿者的权利义务范围,明确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志愿者权益保障中的定位、作用及相应的职责。在以法律作为政府行为准则的同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侵犯志愿者权益的罚则,其中应当包括政府及其相关责任人因未尽职责造成志愿者权益受损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对构成犯罪的行为还应追究单位或个人的刑事责任。
制定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是当代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如美国制定了专门的志愿服务法,对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政府等的相关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境外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对志愿者组织在宗旨、活动范围、管理方式、税收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不仅涉及志愿服务组织,同时也涉及政府的相关责任,为志愿者的权益保障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也增强了志愿者权益保障的法律执行力。
(二)法规配套形成完整体系
对于志愿者权益的保护,一个理想的法律救济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应当是完整的,并且纵向和横向的法律能够相互作用、形成体系。纵向上的完整是指从地方到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志愿者权益进行保障,横向上的完整是指各相关的专门性的法规要协调一致。在制定全国性志愿服务法的前提下,政府还应当注重完善相应的法规或规章,形成完整的志愿者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在地区差异性较大的志愿服务领域,各地方政府可以在遵循全国性法律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便于执行的地方性法规或实施细则,尤其是在税收、保险、应急救援等问题上。
志愿者在志愿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投入自身的人力与物力,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其正常的工作秩序有一定的影响,而任何单位对员工的志愿服务行为并不当然负有补偿的义务,如果在税收政策上不给予一定的倾斜,很可能导致志愿者本身的权益处于失衡状态。针对这种现实情况,各地可以考虑以地方法规的形式,通过在合理范围内适当调整个人志愿者在正常社会工作中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或单位志愿者的营业税。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志愿者在投身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既满足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又保障了自身权益不因从事志愿活动而受到损害。
在保险问题上,也可通过法规配套的形式,与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保险法相衔接,落实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由于各地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内容可能有所区别,志愿者所面临的人身伤害风险不尽相同,所要办理的险种也可能不同,各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志愿者保险规范条例,尤其在突发事件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遭受人身伤害或死亡,除应按所办理的保险进行相应的赔付外,还必须明确应当由各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负责尽快处理。同时,政府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和志愿服务不同的发展时期,灵活地为志愿者权益保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如制定杰出志愿者的表彰和奖励制度、公务员招录中的优惠政策等。通过加强配套法规的建设和完善,落实各项支持和优惠政策,为志愿者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真正实现政府在志愿者权益保障中的作用,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长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87。
[2]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
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72。
[3]刘勇华,彭中礼,论责任政府的法理基础[J],南华大学学
报,2010(2):62-64。
[4]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阶
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J],中国法学,200l(1):62-
78。
[5]党秀云,蒋欢,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困境、问题与对策
[J],新视野,2010(3):43-46。
[6]汪进,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9:38。
[7]志愿者权益保护,立法之外需要更多的社会保障[EB/
OL],[2011-02-06],省略/news/
gongyi/2009-12/07/eontent_19018096,htm。
[8]韩淼,做志愿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1。
[10]何为,两岸志愿服务制度对比分析及其启示――以台湾
地区高校志愿者培训制度为例[J],社会工作,2010(4):
39-42。
篇10
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于2013年8月16日至8月24日在六朝古都南京成功举办,有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多名14至17岁的运动员参加了共16个大项122个小项的比赛。本届亚青会以“青春盛会,活力亚洲”为口号,旨在创造环境使得亚洲青少年汇聚一堂,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引导下,通过参与各项体育比赛及教育实践活动,相互学习,充分交流,彼此尊重,互帮互助,充分展现青春风采,在志愿者这个青春大舞台上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让奥林匹克精神迸发出青春的活力。
联合国将志愿者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活动的人。
众所周知,志愿者已经成为大型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届亚青会志愿者们在20余天时间里战高温、抗酷暑,在前期一丝不苟的训练中让自己的服务更显专业,使得亚青会像一部部精彩的微电影,播放着青春主体、文化盛会、节俭办赛的南京主题,他们热情四射、青春舞动,向全世界拉开了一幕由年轻人做主的青春序曲,让节俭办赛的理念深入人心,充分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正如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赞悉尼志愿者时所说“他们是最棒的,他们准备充分,总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他们和运动员一起构成悉尼奥运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甘于奉献是青年应有的精神境界,投身实践是大学生青年成才的必由之路,奉献一词虽显高尚,但是做起来也并非难以达到。奉献精神是不受时代约束和局限的永恒的美德。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青年,理应在需要时无私奉献出自己的一颗爱心,把社会服务融入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人生的价值得以升华。
本届亚青会志愿者大多是90后,这些青年存在较多心理问题,如缺少理想和责任心、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等,而亚青会的举办为这批大学生青年上了一节意义深远的思想教育课,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信念、纪律与道德、法律法规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不断汲取开拓创新、奋发昂扬的精神力量。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南京体育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集中对亚青会南京体育学院志愿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有关大学生志愿者精神、志愿者行动、志愿者管理、志愿者激励等研究的文献资料。
1.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院亚青志愿者的思想动态,访问众多亚青会场馆群经理、主任、专家等,为论文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二届亚青会志愿者行动提升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 体现平等与友爱
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是江苏省迄今为止举办的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亚青会有45个国家和地区,各国各地区由于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的差异,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明礼仪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我们的志愿者大多是在校大学生,学习期间没有机会接触他国友人,对于许多涉外事务与礼仪尚不清楚。所以在服务培训期间,需加强志愿者此方面的学习与培训,增强民族团结精神尽可能减轻甚至消除彼此间的距离和隔阂,缓解社会矛盾,最终在服务中得到称赞。通过举办一系列主题文化、礼仪学习活动,不仅能够使得志愿者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与博大精深,也使得我们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活动中发扬和传承。同时,组委会为志愿者和运动员们搭建起平等交流的平台,通过网络、微博、明信片等新媒体和形式,让亚青会大家庭之间充分展现各自优秀的文化。
每当五星红旗在赛场上冉冉升起的时候,志愿者们便心潮澎湃,为我们强大的祖国而自豪、骄傲。亚青会教育志愿者,让他们懂得:只有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使得民族独立、自强。永远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统一,个人理想只有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才能变得崇高而有生命力。
本届志愿者在服务中尊老爱幼、尊师敬长,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接触,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铭记在心,服务任何一国的宾客,都要平等相待,不与任何宾客发生矛盾,这必将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志愿者在参与奉献服务中,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当代大学生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2.2 第二届亚青会志愿者行动提升集体主义教育―― 体现尊重与互助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集体,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
亚青会的成功,依赖于一个精诚协作的团队。亚青会不是一个人的盛会,而是全亚洲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相互学习、切磋技艺的平台。志愿者服务期间拥有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则、统一的行动和统一的声音。正所谓“独木不成林,百花方成春”,志愿者服务期间目标一致、思想一致、规则一致、行动一致和声音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队中充满凝聚力且彼此合作,必将实现技术与能力的飞跃。
亚青会期间,志愿者们明确团队的目标,加强民主管理,进行有效的沟通,实施必要的激励机制,齐心协力,共同进退,化有形的物质资源为无形的精神动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团队的战斗力。“助人亦是自助、乐人亦是乐己”,志愿者之前彼此大多素未蒙面,正是因为同一个名字(志愿者)相聚一起,增长友谊,点燃生命的激情。一个多月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使得志愿者们学会尊重、关心、理解他人,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关心社会,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形成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3 第二届亚青会志愿者行动提升理想道德教育―― 体现奉献与进步
奉献是一种爱的付出,是一种无私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热情和召唤。无论时光的年轮如何变化,奉献精神永远光辉灿烂,光耀人间,永远是鼓励和促进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的志愿者们,尽己所能,坚守岗位,服从派遣,听从安排,严谨细致,团结拼搏,播洒热情,真诚奉献,使得志愿者的工作热情不断升温,为亚青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从志愿者培养的角度上来看,无论从服务工作中还是学习生活上都写实生动地向人们展现出这个本就属于大学生青年的盛会。成为亚青会志愿者,这一路充满了考验,每步都紧扣心弦,但是志愿者们为了同一个信念,超越自我发展潜能,永不放弃。传递对社会奉献的正能量,让爱跨越国界,从而使得更多的大学生青年人受到感召,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感受服务公益事业的乐趣与光辉,把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发扬光大。
2.4 第二届亚青会志愿者行动提升纪律与法制教育―― 体现文明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是要求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在亚青会志愿者培训和上岗工作期间,不同程度地接触到各类法律问题,我们志愿者通过认真学习,实践磨练,积累法律知识,既教育了志愿者自己,也为举办平安亚青奠定了基础。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亚青会志愿者,代表着南京和中国的形象,结合志愿服务的实际情况,宣传我国法律内涵,展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累累硕果,为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志愿者活动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