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生命科学范文
时间:2023-10-07 17:2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生命科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At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field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However, the discussion of medical data is more a continuation of the previous medicine statistics, medical data mining method, and no consciousness to with big data technology in the medical field of application is for the medical industry bring a revolutionary change. We introduce the four part of the medical data,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data in various fields of life sciences, point out that Life Sciences data is the core of the medical data. A case study is appli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research of medical big data are summarized.
Key words:Medical big data;Life Sciences data;Precision medical
随着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医疗数据的存储,分析,传输是医学信息领域研究的热点[1]。近年来,随着"36212工程"等改革工作的推进[2],国内医疗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区域医疗,医疗集团等新兴医疗组织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医疗数据,如何利用这些医疗数据是摆在医学信息研究人员面前的难题。
目前关于医疗大数据的研究更多是延续以往的医学统计,医学数据挖掘的思路,大部分研究人员并没有意识到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深化,对医疗体制改革,打破垄断机制重要作用。本研究整理了近年来医疗大数据的研究成果,提出以生物科学数据为主的医疗大数据建设方案。
1医疗大数据的来源与组成
综合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和观点,我们认为现阶段医疗大数据主要来自于以下四部分:临床数据,医疗费用数据,个人行为数据,生命科学数据。
1.1临床数据 临床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现有的临床信息系统(CIS),电子病历(EMR),健康档案(HR)等,主要是在诊断,治疗,随访过程中产生的血压,血糖等个人体征信息。此类数据可以应用于临床决策支持,临床数据对比,药品研发,地方病治疗,基础医学等领域的研究[3]。
目前临床数据特点是数量大,范围广,相关研究较好的一类数据,被视为主流的医疗大数据构成。然而此类数据研究主要的挑战是数据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不易进行后期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分散在各类医疗机构中,难以获取,数据质量差,可靠性不高等问题。综上,除去部分信息化程度高,标准化好的临床数据可以作为医疗大数据的研究对象,大量的临床数据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短期之内难以发挥自身的价值。
1.2医疗费用数据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是世界范围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抑制医疗费用的增长。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此问题将愈发严重。现阶段造成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原因很多,其中医院方在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激励医护人员开更多的处方,做更多的检查来获得利益,患者方由于现行的医疗保险体制的不公平性导致部分患者负担的医疗成本较低刺激了不必要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医疗费用的研究一直是医学信息研究的难点,意义重大困难突出。首先是医疗费用数据不公开,导致相关的研究只能分析过去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医疗费用数据,时效性差,无法准确反映正在出现的问题。其次是方法过于简单,医疗保险机构掌握医疗数据,但是对过度医疗行为的识别方法,惩罚机制等的设计简单粗暴,缺乏科学的论证。医学信息研究人员熟悉方法,但是缺乏开展研究的数据,只能望而却步[4,5]。
医疗大数据的特点之一就是实时性,通过实时收集,分析各类医疗数据,以及通过应用各类方法可以及时发现过度医疗行为,以数据为证据配合临床路径等相关医疗行为监督体制,纠正过度医疗行为。需要指出的是这类研究和应用初期会受到来自医院,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抵制,而这也是开展此类研究的难点所在。
1.3个人行为数据 个人行为数据主要来自于类社交网站,购物信息,WEB点击等个人在虚拟空间留下的痕迹。结合健康档案,临床数据,个人行为数据可以挖掘特定人群的生活模式和疾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地方病,流行病,职业病预防和治疗,相关药品研发,用药提供指导。
目前个人行为数据是一个新兴的数据源,相关的研究开展的较少,突破了现有的医学信息研究领域。但是随着大数据研究的深入,此类数据的重要性将愈发明显。目前电子商务领域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和应用开展较好,在消费行为预测[6],消费模式分析都取得很好的成果[7]。而医疗大数据领域开展个人行为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经验和方法,这也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同传统的医疗行业结合切入点。
1.4生命科学数据 现代生命科学以中心法则为起点,经过基因测序,RNA干扰,基因编辑等几次大的创新,目前已经产生了空前规模的数据,发展一套完备的数据分析技术。生命科学数据具有数据量庞大,结构复杂的特点。现阶段的生命科学数据有代表性数据库主要包括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基因序列数据库Genebank,蛋白质序列数据库PIR,疾病数据库OMIM,药物数据库Drugbank,通路数据库KEGG等一次数据库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种类繁多的二次数据库。除此之外随着生命信息研究不断深入千人基因组计划,宏基因组,各类组学的研究都正在产生海量的数据,如何存储,处理,分析这些数据毫无疑问是大数据技术研究范畴。
利用生命科学数据诊断和治疗疾病,已经逐渐从实验室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开展了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项目。
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团队发现胎儿脱落的DNA能直接进入母体血浆,进而可以通过检测母体外周血中的胎儿DNA的方法检测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地中海贫血等遗传疾病,从而开启了无创基因检测在产前筛查中的应用[8]。进过多年研究,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已经实现商业化[9]。如何利用不断出现的测序数据和技术,预防疾病,完善健康信息管理,实现精准医疗等内容将是医疗大数据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10]。
2医疗大数据数据挖掘平台设计
医疗大数据由于自身特点,需要有不同于传统的技术。目前主流大数据的技术包括了大规模并行处理,分布式数据库,NoSQL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等技术等[11]。医疗大数据的特点决该领域的研究必然是多学科交叉。
根据现有的大数据技术,结合医疗大数据的特点我们设计基于Hadoop的医疗大数据平台,该平台采用了目前主流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存储,数据导入,数据分解等部分,见图1。
3应用案例
随着高通量的生物分子识别技术进步,为人类研究癌症提供了大量的多组学数据。原癌基因癌变,抑癌基因和修复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失活是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转化的关键因素。然而癌症基因中组合遗传变异的复杂性导致识别癌症相关模块以及描述其生物学功能成为很大的挑战。
研究利用多种遗传变异因素设计了多因素介导的功能失调癌症网络核心模块识别平台用于研究多因素对癌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平台采用Hadoop分布式存储技术存储多维基因组数据(DNA突变、拷贝数变异、甲基化、基因表达和microRNA表达谱等);利用R语言开发核心模块识别程序;采用RHIPE技术连接数据和R程序;采用JAVA实现WEB界面和数据可视化。实现癌症数据的存储,传输,识别,可视化等一系列工作,从而为癌症的诊断,精准治疗提供基础,见图2。
4展望
现阶段国内医疗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已经落后于其他行业,既有医疗数据标准不统一,获取困难,数据质量差等客观因素,而研究人员对医学信息自身的理解,对将医学问题与新兴技术结合的能力,对学科交叉的认识都存在不足。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以高质量的临床数据和生命科学数据为核心,以行为数据,诊疗费用数据为辅助结合大数据技术开展部分示范性的工作,引导医疗大数据从科研到应用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汪鹏,吴昊,罗阳,等.医疗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与平台建设构想[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6).
[2]尹聪颖.国家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从"35212"变成"36312"[N].中国数字医疗网,2013,09,04.
[3]罗旭,刘友江.医疗大数据研究现状及其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5).
[4]李学沧,白雪峰,刘跃娟,等.异常医疗行为识别研究[J].智慧健康,2015,1(2).
[5]楼磊磊.医疗保险数据异常行为检测算法和系统[D].浙江大学,2015.
[6]樊志文.顾客消费行为预测--基于RFM与灰色GM(1,1)模型的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2.
[7]杜春娥.O2O模式下餐饮外卖市场大学生消费群分析--基于河北师范大学的实证研究[J].新闻知识,2015,04.
[8]张军,卢煜明.血浆(清)游离核酸的临床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
[9]季修庆,林颖,,等.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血清学筛查结果为高风险的非高龄孕妇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15(02).
篇2
随着大数据在医疗与生命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扩展,其数量之大和种类之多令人难以置信。比如,一个CT图像含有大约150MB的数据,而一个基因组序列文件大小约为750MB, 一个标准的病理图则大得多,接近5 GB。如果将这些数据量乘以人口数量和平均寿命,仅一个社区医院或一个中等规模制药企业就可以生成和累积达数个TB甚至数个PB级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在中国,2010年,国家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重点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电子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等诸项目标,也就是推进医疗信息化的“3521”工程。
过去由于缺少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EMR)标准,中国的电子病历系统发展比较缓慢,医院之间不能实现病患信息共享,医疗服务水平也因此受到影响。
为改善这一现状,国家会逐渐加大对电子病历的投入。适应这一趋势,各级医院也将加大在数据中心、IT外包等领域的投入。而随着医疗信息数据的几何倍数增长,医院信息存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医疗信息中心的关注点也将由传统计算领域转移到存储领域上来。
有弊就有利
对于许多医疗和生命科学机构而言,努力控制大数据造成的呈螺旋上涨的成本、复杂性和风险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医疗大数据能够带来的收益要远远超出管理它们的成本,如开放新的具有医疗价值的信息源,提高诊断准确性和速度,预测疾病和健康形态,以及取得生命科学创新的不同见解。美国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预测,如果美国的医疗行业能够有效利用不断增长的大数据来提高效率和质量,那么每年可创造超过3000亿美元的额外价值。而且,在欧洲的发达国家中,仅在提高运行效率一项上,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就可以利用大数据节省1000亿欧元以上的费用。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医疗大数据的确对数据管理、存储、分布和保护等诸多方面形成挑战。但是,对于大多数成功的医疗机构来说,利用大数据已经成为提高生产力、改进护理水平、增强竞争力、加快增长和创新的关键策略。那么,我们该如何在两方面进行平衡,实现可观的效果和利润呢?
答案存在于数据经济学中,即如何使从数据中获取价值的成本低于数据能产生的效益。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将数据存储、处理和保护成本降至极低,然后利用尖端技术将数据转化成支持临床需要与业务增长的可执行信息,我们就能实现极高的数据经济效益。
医疗大数据的挑战
然而,如何有效地将大数据存储成本降至最低,是企业和IT领导者,尤其是内容驱动的医疗和生命科学企业面临的根本性挑战。因为除了数据数量和形态的迅速增加,医疗数据还需要越来越长的保留期。患者的病历可能需要保存70或80年,甚至更长。许多情况下,病历还必须以原始格式永久保存,以满足法规遵从的要求。同样,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有选择性地选择价值足以保留和维护数十年的数据,以期为新研究提供依据。
另外,许多医疗与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在竭力应对资源紧张、持续的业务增长和新医疗技术带来的挑战。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常常造成医疗机构存储架构的无序扩张,多种系统和工具并存,使得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事实上,存储消费速度加快,存储资产未得到充分利用,对空间的持续需求以及动力和冷却成本的增加,都推动了总体拥有成本的不断攀升。而且,一旦存储系统的安全性出现问题,导致医疗数据丢失,医院会面临更严重的局面。对于研究机构来说,数据存取是创新和竞争力的核心。这样看来,文件数据不断增长导致的管理成本提升被认为是当今全球著名公司面临的五大难题之一,这种结论就不足为奇了。
医疗行业大数据理想基础架构
要实现高额数据经济效益,关键是能够对包括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在内的所有医疗大数据进行集成,实现集中管理和更好的资源配置。
为了整合医院不同部门或不同生命科学系统的大数据,实现充分的信息搜索和共享,理想的存储架构必须是一个适用于块数据、文件和内容的集成系统,并且拥有强大的容量、性能和吞吐量,在处理、移动和访问多个大型数据集和大量数据(数量常常达到数个TB甚至是PB)时能够保持运行的一致性。为了尽量降低存储成本并满足临床业务需要,理想的存储架构还必须支持临床创新的数据互操作性,必须能够实现智能分层,根据访问频率、临床价值和实际存储成本自动完成数据分布。这种动态分层功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容量利用和资源配置水平,从而全面优化存储资源的成本效率。
此外,医疗与生命科学研究机构要求大量的存储空间和动态扩展能力,以便处理不断增长但无法预测的数据和图像,以达到高水平的合规性要求,保证遵从关于数据长期保留、完整性和数据保护的政策。最重要的是,一个适当的存储系统必须具有内容感知能力,能够将数据转化为可执行信息。
内容感知是指动态地进行信息分类并为非结构化数据文件分配策略,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能够采用最佳方式,更快进行决策并保护公司敏感数据。
HDS文件和内容解决方案
HDS文件和内容解决方案由Hitachi Content Platform、Hitachi NAS Platform、Hitachi Data Discovery Suite 以及Hitachi Data Ingestor组成,可以满足在医疗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存储、管理、保护和搜索各类数据严苛的要求,无论这些数据是PDF文件、医学影像还是病患人口数据。另外,Hitachi Clinical Repository(HCR)为管理业务和健康数据、固定内容和图像,应对DICOM/HL7数据读取、数据整合、数据挖掘和数据分布这些独特挑战而设计的。它由Hitachi Content Platform(HCP)和DICOM/HL7网关组成,可基于HDS平台、客户解决方案或合作伙伴的应用平台使用。这些解决方案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包括:
集成存储 ——文件、内容和块服务在单一管理界面中融合。通过跨平台创建存储池和利用虚拟化,客户可以简化管理,提高利用水平,并恢复或延长现有资产的使用寿命。
智能分层——动态分层存储架构通过预定义存储层、数据索引和制定自动将数据迁移到对应层的策略,管理基于文件的数据(如PDF文件或医学影像)。通过自动将活跃数据迁移到适当的平台,你可以优化磁盘要求(例如在低成本的SATA硬盘里存储更多数据,同时减少在费用高昂的光纤通道、SAS或固态硬盘(SSD)上存储数据)。这一策略根据精确的业务运行需求管理内容,不仅使文件和内容存储更有效、更加智能化,还提高了整个存储系统的成本效率。
存储优化——动态分层使闲置容量可以轻松得到再利用,重新确定现有资产用途以延长使用寿命,并自动将非活跃数据迁移到具有复制功能的内容仓库。这使容量效率和利用率达到极大化,同时可以减少备份卷,并且能够优化存储资产的投资回报率。
内容感知搜索———本地自动感知能力可以识别所存储数据的相关性。对使用单一接口的多种资源还可以进行联合查询,以便搜索数据并提供索引。内容感知搜索实现了文件和内容服务的真正同化,以满足法律监管和企业要求,并可以管理内容引发的迁移和其他整体数据活动。
低成本存储———通过集中建立存储池、跨系统智能扩展和利用动态分层自动完成数据迁移,减少管理节点,提高存储资产的使用经济效率,也降低了对硬件的要求。管理、备份、容量规划、动力和冷却成本随之降低,这些使固定资本(CAPEX)和运营成本(OPEX)都大大降低。事实上,已经有数据证明,HDS文件和内容解决方案可以极大地降低管理成本和备份成本。
边缘到核心存储———中心医院还可以选择为偏远的医疗中心提供无缝的边缘到核心的数据访问支持,增强临床医师间的协作,通过进行有效控制来实现免备份存储。
HDS文件和内容解决方案——旨在帮助相关机构管控好大数据环境,利用统一、可扩展的管理平台简化大数据存储的复杂性,整合资源促进利用,调动数据以满足业务需求,改进数据保护以提高合规性水平并降低风险。
篇3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它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可以在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大型医院的设备中心、高等院校等地方工作,也可以做国家公务员。相关行业(如IT,仪器仪表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设备、护理、制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设备/器械;
2 医疗/护理/卫生;
3 制药/生物工程;
4 新能源;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 其他行业;
7 计算机软件;
8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算法工程师、售后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算法工程师;
2 售后工程师;
3 销售工程师;
4 硬件工程师;
5 维修工程师;
6 注册专员;
7 技术支持工程师;
8 产品经理。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还挺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这个名字大家一听到就会以为是医学专业,其实它是属于计算机、电子、医学交叉的一个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不归医学类专业管辖,而是不折不扣的工科专业,毕业后授予的不是医学学士,而是工学学士。
目前,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了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而发展起来,由于是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它与生物学、医学这些传统的经典学科又有所不同,也有别于纯粹的工程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是工程学与生命、医学紧密交叉的学科,它致力于用工程学的手段解决生命、医学及健康领域的问题,特别是研究、开发创新型的医疗设备、检测方 法、材料制剂等。生物医学工程是极具前景的朝阳学科,将在本世纪为整个工程科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带来深远变革,更将成为促进全民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篇4
1生命伦理学学科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外对于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从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看,发展都较为迅速。
从学理层面上看,首先,从宗教的角度对高新生命科学技术进行伦理上的批判和评价。西方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对高新生命科学技术进行回应。
其次,偏重于理论思辨的哲学化解读。对于技术本质的探讨是当代哲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汉斯约纳斯在《技术、医学与伦理学》一书中所表述的观点,即“哲学伦理学可以以自己的力量同新的技术力量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约纳斯提出责任伦理这—概念之后将视角转向了医疗技术领域,在此书中详细的讨论了克隆、优生、基因技术等现代医疗技术面临的伦理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再次,偏重于学理讨论的案例研究模式。西方主流的生命伦理学研究模式是借助于案例讨论、并建立在原则论基础上的一套理论模式。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比彻姆和查尔瑞斯的《生物医学伦理学原则》、罗纳德蒙森的《干预与反思:医学伦理学基本问题》、格里高利彭斯的《医学伦理学经典案例》等。主要的研究机构包括肯尼迪伦理研究所、哈斯汀中心以及各高校的医学人文系科。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期刊包括:医学与哲学、理论医学与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基督教生命伦理学、临床伦理学等。
从实践层面上看,偏重于政策咨询层面的伦理与立法探索。这个维度是生命伦理学诞生之初的主要视角与关注点所在。生命伦理学诞生于20世纪后期的美国,该学科的产生与医疗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联。美国是世界上生命伦理学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设立了国家级别的生命伦理委员会。自1974年成立第一个国家生命伦理委员会以来,相继设立了6个性质相似的委员会,为生物医学技术发展所涉及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提供咨询,也为美国的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价值论争的场所。如小布什建立生命伦理学总统委员会(Presi¬dent7sCouncilonBioethics,PCB)的动因即是解决是否支持干细胞研究这一问题。国家级的生命伦理学委员会为当代医疗技术产生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价值论证。同时,正如著名的贝尔蒙三原则是起源于听证制度一样,生命伦理学以及相应的司法判例都得益于生命伦理学委员会的建立。
总体而言,国外对于生命伦理学的研究比较深入,并且是原发的、基于自身文化基础上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而该领域研究最新的趋势是结合自身宗教、文化、种族等差异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的本质进行哲学化的追问与反思。
中国生命伦理学经历了一个生成、发展和深化的过程,纵观30年的发展过程,我国的生命伦理学自其从西方引入起就成为伦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成果较为丰富和最为活跃的一个学科。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领域已经出现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政策参与、人才培养等全方位学术建设的,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基本出现了包括基础理论、具体问题和实践策略研究三位一体的大格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即便经历了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中国生命伦理学仍然没有进入到成熟的阶段。
1 中国生命伦理学面临的挑战
面对国外生命伦理学的迅猛发展势头,反思当下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当下中国生命伦理学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1 学术理论层面的挑战
早在1979年,美国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H.TristramEngelhardtJr.)首次访华时,曾敏锐的观察到,中国的医学伦理学缺乏对道德判断、观念和实践进行严格的概念上和分析性的哲学追究。在其旅行报告中,他写下了对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初步观感和直率批评。他认为:“在中国,有许多诚挚而专注研究着我们美国毫无疑问属于生命伦理学的各种问题。可是,这些问题在中国并没有激起同样的睿智探究。他们缺乏一种批评和辩论的讨论道德和社会政策的基础,缺乏一种健全的哲学传统质询种种基本的约定,也不对伦理学和科学中各色主张做出根基性证明。”在他看来,这种哲学反思精神素质的缺乏可能根源于:中国人和中国学者对多种不同道德系统的差异性缺乏广泛的体验;不习惯将确立某个单一道德体系的实际需要与通过比较发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智识长处区分开来;辩证唯物主义将道德和伦理的沉思从属于经济的力量。
在恩格尔哈特做出以上评论的时候,中国的生命伦理学还处在传统医学伦理学的阶段,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新兴的学科,理论基础的缺乏是一种无奈的必然。时至今日,中国生命伦理学已有了重要发展,但仍然缺乏形而上的深刻探讨,其理论建构尚缺乏有力的哲学支撑。当然,这种挑战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
首先,在中国,生命伦理学依然被广泛的视为应用伦理学。如果这一理解基于知识和学科分工的必要,强调生命伦理学不直接研究一般的伦理理论和命题,而主要关注医学实践中的道德困惑,则未尝不可。不幸的是,当人们强调生命伦理学是一门应用伦理学时,这每每成了忽视或逃避生命伦理学哲学反思功能和使命的一个遁词。当代的生命伦理学有着更广阔的内含:生命伦理学应当对人的生命状态进行道德追问;对生命的终极问题进行伦理研究;对生命科学技术进行伦理裁判与反省;对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的本质、价值与意义的道德哲学解读。1然而,以为生命伦理学仅仅是一门应用伦理学,故无须对医疗卫生的道德根基进行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探索,实际上等于取消了生命伦理学本身。忽视医学伦理学的哲学反思特质,便使之沦为一块没有灵魂的学科。
其次,研究队伍的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业已形成了一股生命伦理学研究的热潮,但不少人或者缺乏哲学、伦理学的学习背景或者缺乏必要的医学领域知识的训练,于是在研究生命伦理问题的过程中,要么就事论事,触及不到问题的理论深处,要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脱离实践,无法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现象是:很多医学院校的《生命伦理学》或者《医学伦理学》教材相对陈旧,在深度与广度上都与生命伦理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相脱节。
第三,诸多学者热衷于研究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相关的热点伦理问题,忽视了对基本理论的探究。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引起了很多新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值得重视。但是在关注这些热点问题的同时,我们也不可以忽略对中国生命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而后者的研究基础直接决定着前者的研究水平。徐宗良教授指出,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伦理判断,在对有关的准则、规范展开争议之际,着重对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和功能本身做一番认真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其建设寻求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是十分必要的。正如美国学者古尔德所言:确定‘‘应该是怎样”的前提条件必须依靠逻辑的连贯性,以及对前提条件存在的原因进行哲学的研究。这就意味着生命伦理学研究者应当对哲学包括生命哲学、道德哲学,甚至神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生命伦理学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对生命伦理学理论和原则进行哲学探索并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进行理论创新,是生命伦理学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对于中国而言,尤其需要挖掘中国本土传统哲学,如儒释道的生命伦理思想,这关系到中国生命伦理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1.2 具体实践层面的挑战
中国生命伦理学面临的来自于实践的挑战,其成因大致在于对诸多重大生命伦理问题的研究似乎停滞在消化西方生命伦理学研究成果的讨论过程中,如卫生制度改革问题、高新生命科学技术带来的相关问题,乃至当下的临床医患关系问题等等。那些引自西方社会的生命伦理学原则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比彻姆的‘‘四原则”说。比彻姆等的《生物医学伦理学原则》对西方生命伦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从它的第一版问世以来,它已经占据了生命伦理学,成为生命伦理学的主导”。H比彻姆的‘‘四原则”在中国同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中国当下“四原则”已经成为一种伦理思维定势并占有话语权威,它的伦理分析框架被各种教科书、案例集所采纳,并成为临床医生行医的重要伦理指导规范,俨然成为生命伦理学的范本。
不可否认“四原则”的引入有力的促进了中国学术界对于生命伦理学理论与原则的思考,但是在中国本土语境下,来自西方的比彻姆“四原则”最多只能是一个相对的行动指南,在运用的时候也必须要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有些学者在运用生命伦理学原则解决实践问题的时候,理论和实际问题分析不紧密,或者只是简单的套用。
而纵观医学实践,僵化的原则主义显然不足以解决现实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民的基本卫生医疗及医疗保险问题;人口的老龄化问题;艾滋病防治问题;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医疗公正问题等。然而,解决这些实践中的生命伦理难题,医疗制度改革是关键。但是中国的医疗制度能否像西方社会那样完全市场化,市场化后有什么样的伦理后果?这些同样是生命伦理学的议题。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高新生命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必然要结合中国的文化语境去分析。中国的脑死亡立法、安乐死合法化的困境在什么地方?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各种形式(人工授精、体外授精、母亲、DNA复制等)在中国能否应用?应用的限度又是什么?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有什么样的伦理规约?中国的生命伦理学应该结合自身的国情,运用本土化的伦理资源积极地去回答这些问题。
2中国生命伦理学发展趋势
挑战迫使中国生命伦理学界越来越注重于提出和思考生命领域中的伦理问题,而不再拘泥于建立某种普遍化的原则。对各个伦理问题的论证也不再只依赖于一个前提,而需考量更多综合因素。中国生命伦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把握以下趋势。
2.1 本土化意识与全球化视野的互补
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既不可封锁自闭也不可以妄自菲薄,既不可无视全球化的文化浪潮而死守传统的德目,也不可照搬西方的价值系统,实施简单的拿来主义。
当下,中国生命伦理学体系建设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即两个层次共同发展:第一个层次,立足于本国具体国情,面向现实的生命伦理问题,构建符合本土道德共同体的普世伦理规范体系,如儒家生命伦理学、道家生活伦理学等,坚守自己的道德信仰,更需要坚守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核心原则,S按照自己的道德信仰去生活;第二个层次,面对全球化趋势,发展程序性的道德规范。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道德异乡人的生活,用本土特色的语言可以表述为“他所不欲,勿施他人”。H西方学者也敏锐的发现“中国在生命伦理学方面坚持正义的道德任务,首先应该重新获得和吸收其自身的文化资源,从而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化语言重新预设生命伦理学弘扬的意义。”7汉语化的生命伦理学的重新铸造,无疑将会对一些当下起着主导作用的重要道德观念,即那些经常是不加批判的各种欧美的生命伦理学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这些曾经从西方出口、进口到世界各地的生命伦理学需要重新评价,这种重新评价需要包括对所谓的生命伦理学原则的重新审视,也包括对晚期欧洲文化革命中人权和人的尊严的俗世概念的重新审视。
2.2 理论探索的多元化与制度建设的规范化并存
后现代语境下的道德多元化是不争的事实。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出现的一种含混而庞杂的社会思潮,除了反映出当代人在社会观、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上的巨大裂变之外,亦揭示了他们在认知视野和方法上的根本变化。就其社会形态而言,后现代主义反映了西方后工业社会即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具有的一些全新特征;而从其精神状态来看,它则由新解释学、接受美学、解构哲学、法兰克福学派和女权主义的兴起而形成其文化氛围。与之相伴随的,乃是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影响的逐渐消退。K这种思潮从西方伊始,席卷全世界。多元化是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性特征,因为后现代主义首先体现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后现代多元化又直接导致人们在选择上的多样性。后现代主义反对文化上的“霸权”,倡导一种多元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对于避免思维视角的单一和僵化是必需的。但是随着医学相关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技术带给具体个人裨益的同时,继之而来的社会负面效应更不可低估。人工辅助生殖、基因研究、胚胎研究、克隆技术、安乐死等等,这些生命伦理命题引起多方面的争论,尽管世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可以是多元的,但是在行为选择的多元性却要受到限制与规范,尽可能发挥高技术的正面效应同时减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社会整体而言,道德体系的稳定性是必须去维护的,更何况如果没有伦理和法律对其做出规范,被滥用的可能就增大。因此,一方面,尊重个人和团体的自由和创造性的多元性,另一方面建构生命伦理学的原则规范,既要具有“准绝对性”,又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理解力去尊重道德选择上的多样性。
2.3 实践中的工具理性与专业上的精神追求共融
后现代主义反对把科学认知方式当成哲学思维的样板,反对把丰富多彩的世界还原为一种基质,反对用一种僵硬的思维模式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反对在宇宙和人类中预设中心,这些都是与哲学的使命及本性相合的,因为哲学思维的前提就是反思和批判,不承认一切先入之见,但同时面对当下人类生存与信仰的危机往往表现出对科学、自由理性之信心的减弱或者丧失。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均表达了对理性的蔑视。在生命伦理学的建构中,不能寄希望于建立一种单一的、抽象的、绝对的道德理念。我们应认识到,麦金泰尔所描述的现代启蒙工程的失败,并不是理性的终结,而是暴露出理性的限度,理性的限度并不代表理性的无能,对理性限度的反思正是理性本身的贡献。
篇5
3月24日,强生公司宣布,计划将其全球
“健康社会”行动引人中国。该行动将凝聚全球顶尖医学、科学及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和智慧,结合爱心善举,全力支持中国构建健康未来。
强生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戈尔斯基表示:“为推动未来阶段的发展,并且满足消费者与患者的多样化需求,中国现在需要一系列与以往不同的新工具、新资源和新思维。‘健康社会’全球行动将为强生在中国继续做出积极贡献提供关键的要素。”
强生“健康社会”行动提出,医护工作者是实现健康社会的宝贵资源。因此,支持医护人员的工作是“健康社会”行动的重要环节。强生通过支持在华设立“国际健康社会奖”,表彰本着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远赴异国他乡,在一线奋战的中国援外医护工作者。
活动当中,强生为向新生儿复苏项目的医护工作者致敬,特邀请北京五洲妇儿医院护理部主任王立新参加了活动,她表示,强生支持的新生儿复苏项目进十多年来,覆盖全国94%新生儿助产机构,挽救超过19万新生命。构建健康社会需要各界的参与和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国的健康未来贡献力量。
此外,针对中国病护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状况,强生正计划偕同有关单位举行公共宣传等活动,提升社会对中国护理从业人员的关注,推动公众了解护士为促进公共卫生和打造健康社会所做的贡献。
强生“健康社会”行动的另一大亮点是创新。在中国,强生以新思路助力中国生命科学创新的发展,在华建立强生亚太创新中心,支持中国培育生机蓬勃的生命科学创新生态系统。该创新中心通过与本地科技创新企业的合作,扶植早期科研发现,并依托强生强大的专业技术、资金及市场,将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临床医疗方案,以惠及全球病患。自创新中心成立以来,已与中国诸多企业开展多项创新项目合作。
篇6
最近,由于医疗费用的快速上升,有舆论一再提起并高度评价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保障体制,从而勾起了人们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其论断言,只要恢复以至普及过去的公费医疗(包括劳保医疗),现在的“看病贵,看病难”就能迎刃而解。问题似乎并非那么简单。
医疗资源如何筹集和分配,世界上有多种模式。就其主要特征,可分为两大极端类型:一种完全由市场解决,一种完全由国家包下来。现在世界上纯粹采取其中一种办法的越来越少,大多数国家采取了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并行不悖的体制。
由于医疗卫生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完全由市场运作,会有明显的缺陷。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非常重视疾病控制和基础生命科学的研究。例如,天花、小儿麻痹症等传染病的绝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非传染病的群体预防和2003年中国抗击突发的SARS,没有政府足够的投入和统一高效的部署,是做不到的。所以,医疗卫生中的疾病控制和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作为公共品,毫无疑问必须由政府提供。这是社会达成的广泛共识。另外,低收入者因为患病可能会陷入苦难,因此许多国家都设置了程度不同的保险机制,为那些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家庭和个人提供救助。
这几年是历史上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现在,方方面面都抱怨“看病难”,其实是医疗资源不足和过剩并存,问题出在体制和结构。2003年中国卫生费用总支出6584亿元,占当年GDP的5.6%,略低于中等收入国家6%的平均水平。考虑到普查后统计数据调整,中国的卫生费用总支出占比仍然高于不少中低收入国家。
这当中,政府预算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17%,占总预算的5.14%,随着经济发展应该有所提高。不过也不可能期望太高,因为2005年中国预算支出只占GDP的18.5%,大大低于世界上的福利国家。
总体而言,尽管中国居民支出占全国总费用的比重55.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3%,但个人医疗支出占其生活总开支中的比重并不能算高。从全国来看,2004年居民个人平均医疗费用支出占比为7.35%,低于衣着的9.56%、交通通信的11.75%,甚至比外出就餐还低5.24元,有15个省的居民个人外出就餐费用高于医疗费用。
各国数据表明,医疗费用的增长对于个人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普遍大于1;但是,占个人支出的比重与各国体制相关,并没有可比性。看上去,政府和企业保障水平高的,个人支出就少;相反,个人支出就多。所以,人们凭着直觉,很容易向往、艳羡由政府全包的医疗保障体制。这种所费不菲的体制,理论上的好处是实行社会共济,居民可以平等地享受医疗服务。当然,当今时代医疗服务需求几乎没有极限,因此任何国家的医疗保障,只能满足符合本国经济水平的不同标准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其实,由政府包下来的体制并非与居民个人负担无关。因为政府所有开支的最终归宿还是居民个人上交的税金。政府的保障水平越高,只不过表明由居民个人负担并交由政府使用的钱越多。由政府支付医疗费用并不是国家的恩赐或额外的福利。
问题是,大凡国家包办的体制都普遍存在着“第三方支付综合症”和“公地悲剧”,大量滥用医疗资源的道德风险难以避免。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医院的处方开出高压锅、床单、被褥等日用品和花样繁多的滋补品的例子比比皆是。后来医保实行了费用分担机制,这种现象才有所遏制。
现在,那些实行全民医保的国家也程度不同地要求费用分担。例如设置“起付线”,即最初一定数额的费用由个人承担,此后的医疗费用由个人按一定的比例分担。尽管还加强了“第三方”监督,这种非价格配给制仍然无法平衡医疗服务的供求,于是只好借助“排队”等候来解决医疗资源的分配。这和计划经济时代排队购买短缺物品并无本质区别,“后门”、“加塞”的流弊根本无法杜绝,权力介入也势所必然。所以,一些国家疲于应付,负重难行,正在酝酿改革。
中国过去实行的仅仅覆盖部分城市居民的医保体制为什么要改革?因为改革前,旧体制已经弊端丛生,难以为继。根据历史经验和城乡“二元经济”的现状,经过改革,目前我们也只能建立起力所能及的低水平的医疗保障体制。
篇7
人造生命取名为“辛西娅”(Synthia),这个美丽动听的名字,短时间内给公众带来的不仅是惊喜,还有争议和恐慌。有人将这一创举誉为“生命科学领域决定性的时刻”,文特尔本人也宣称其改变了生命的定义,甚至有人预测他将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其实媒体中广为使用的“首次合成人工生命”之说,并不准确。文特尔的成功之处,在于用化学试剂合成了人工染色体,并在另一微生物中显示出生物功能。DNA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密码,却不是生命的唯一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特尔只不过创造了部分生命。这项研究成果最为直接的意义,是人造的支原体可以利用化学合成的染色体生存繁殖,并导致山羊的乳腺炎。“首次创造生命”之说言之过甚。
事实上,文特尔本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题目“首次合成由化学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菌”更为客观、严谨。《科学》杂志的相关评论指出,这项研究成果其实并不是首次创造新的生命形式,科学的定义应该是“生命再创造”或“篡改生命”。因为“辛西娅”除了染色组是人工合成外,生命体的其他组分均是来自于已有生命形式。但是无论如何,这项耗资4000万美元的科技成果,毕竟是人类生命科学发展的一大进步。英国《经济学人》将此成果与上个世纪原子弹的诞生相提并论,其意图显然着眼于科技成果对人类的伤害以及对自然界的破坏。
合成生物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兴领域。早在本世纪初,它就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然而真正进入大众视野,还是源于“世界首个人造生命”的新闻事件。
借助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文特尔仅仅使用四瓶化学试剂就合成了人工生命“辛西娅”,一时间给人以合成生物学便是“造物术”的感觉。科学家认为,合成生物学可以通过合成生物原件组装生物系统,创造新的生命形式。有人就此评论,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可以像组装电路一样组装生命,从此将代替自然扮演“上帝”的角色。
“像组装电路一样组装生命”,只是合成生物学研究思路的形象比喻。合成生物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现代生物科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借鉴了电子工程的研究思路。但是,实际上细胞内部基因的表达调控、代谢网络如同蜘蛛网一样繁杂精细,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功能基因的表达远不像电路板上晶体管开关那样简单,细胞代谢网络的复杂程度也非电路板可比。正因如此,即便在生命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文特尔将已经精简的“最小基因组”移植到掏空遗传物质的支原体体内,实验进展也不是一帆风顺。这也正是人类基因组破译十年后,其研究成果还不能直接应用于医疗的原因。
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人工生命的诞生,标志着合成生物学已经可以简单地改造生命,人类从读取基因序列跃升至编码基因的阶段。但合成生物学远没有发展到可以任意创造生命的程度。合成生物学的进一步应用还有赖于系统生物学的长足发展。“任意创造生命”既不是目前合成生物学发展程度所能企及的,也不是发展该学科的最终意义。科学家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改造的生命体为人类服务。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生物学家就可以利用“DNA重组技术”将长链DNA切割成有功能的基因片段,并把它在模式菌株中表达。如今,无论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都可以高效地表达异源蛋白,并开始产业化应用。如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利用动物细胞生产疫苗抗体,利用转基因动物充当生物乳腺反应器。本世纪初,“细胞工厂”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合成生物学的应用,正是“细胞工厂”理念的延伸。合成生物学可以通过构建“人工细胞”的方法,解决诸如能源、材料、环保等社会问题。这也正是美国资源部倾资支持文特尔研究人工生命的真正用意。
篇8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形容,“健康产业是继信息技术产业之后,全球财富第五波增长的引擎”。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健康产业较为成熟。商业健康保险、健康风险管理、医疗保健服务、生物医药技术、医疗设备生产,都是它的核心领域。
在美国,商业健康保险十分发达。一组数据或许更能说明它的“分量”:2010年,健康保险机构已超过400家;2009年,保险收入约800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5.6%;2007年,带动就业4万人,占当年就I总数的0.3%。
不仅如此,商业健康保险在直接推动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健康管理服务的广泛应用。
健康管理服务被喻为美国健康产业的“潜力股”,是美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其中,“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是健康产业最大的门类,占整个产业产值的50%。
重视家庭、社区的健康关怀,注重疾病的预防控制,是美国人的健康理念。“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除全科诊疗外,很多时候是在进行居民健康促进、慢性病风险管理。这类风险管理与临床医疗体系结合紧密,服务所收集的数据直接为病理研究提供支撑。
此外,第三方健康公司也会通过“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机构的信息系统,提供电话健康顾问服务,建立健康档案。
美国健康产业的欣欣向荣,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积极引导。以药品研发为例。美国的药品研发,特别是生物制药的研发投入,位居世界首位。
据美国药品研究和生产协会的统计,2010年,美国药品生产的研发投入共计674亿美元。而《制药经理人》杂志的数据显示,2011年,世界医药公司前十强中,有六家是美国公司。在世界生物技术领域研发机构中,美国公司占比更是高达80%,且持有大多数新药的知识产权。
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的是积极引导。除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政府与行业组织的监管作用必不可少。
美国政府对健康产业的重点领域提出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如《21世纪发展规划》提出将生物制造技术作为战略技术,《生命科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生命科学产业的发展路径,并进行了资源部署。同时,政府还通过设立经济开发鼓励项目,减免研发企业的税收,或者通过立法和反垄断来维护和监管市场秩序。
与政府的宏观管控不同,美国专业、独立的行业组织的监管,则延伸至健康产业的不同领域和各个生产环节。
管理式医疗组织会对日常健康服务成本进行控制,专业标准评审组织会评议医疗照顾服务,或对接受医疗技术计划的病人受到的服务开展评估……
总体来看,美国的健康产业活力十足,产品、服务多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9
一、申请条件:
1、申请单位的国外合作伙伴和合作研究的内容应符合以下合作地区和合作领域。
1)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生命科学和医学、生态环境保护;
2)法国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包括蒙彼利埃地区)——崇明生态岛建设、孵化器合作;
3)加拿大——清洁能源、环境保护、多媒体技术;
4)加拿大艾伯塔省(Alberta)——信息和通讯技术、生命科学和医学、纳米技术、环境技术和替代性新能源技术;
5)加拿大魁北克省(Quebec)——信息和通信技术、生命科学
6)芬兰——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与医疗器械;
7)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纳米、能源、生产制造技术、系统生物学。
2、项目申请者须提交:
1)《*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
2)与国外合作方签定的研究合同或协议。
3、以上项目申请的研究期限:2*年9月30日。
二、申请方式和要求:
1、根据课题制要求,本市申请者可以从“*科技”网站上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栏目进行在线申请,并在线打印《*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等。
【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2、多家单位联合申请的课题,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所有附件要求上传到网上。
3、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国家和*市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篇10
论文摘要:中医现代化并不等于“中西医结合”,而是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必须研究“知识经济”的影响与要求,最主要的是要实现现代高效的中医药教育;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必须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适应和遵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实行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发展。
“中医现代化”的命题,本身就是一个时代性极强的产物,它同时引导和预示着中医药学的未来。人类即将进人新的世纪,我国正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类正由“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此形势下,进一步分析、认识中医现代化的有关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中西医结合”对“中医现代化”的历史借鉴
自西学东渐,清末医家倡中西医汇通以来,“中西医结合”己百年有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必须现代化”已渐成共识。对此,国家力倡,官员论证,学者论述。显见,“中医现代化”的提出与确定,本身就蕴含了“中西医结合”并不等于“中医现代化”,“中医现代化”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关系。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与方法,使传统的中医学在保持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通过革新,发展成为现代科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依据唯物史观,从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过程看,“中西医结合”作为我国近现代医学的一个分支,经过发展演变,已兼容共扬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一些长处;还由于西医(现代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同步发展的亲缘共生关系,“中西医结合”客观上已成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技体系之间的连结点,对二者的沟通作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但是,由于中西医结合至今仍无独立而系统的理论,亦未能对中医学理论构架作出全面的研究与阐释,因而只能在传统中医学与中医现代化(现代中医学)之间,起着过渡探索性的中介作用,对于实现中医现代化具有宝贵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发挥并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成功之处,克服或避免其现存问题,就是中医现代化应从中西医结合中借鉴的东西。第一,中医现代化必须重视同步更新观念、重建理论、革新手段、确保临床,加强人才的素质教育与培养。第二,中医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医理论体系的主体性,而不是简单地以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医学现有的认识和标准为评判标准。第三,中医现代化必须以发展完善中医为目的,以多学科的互补为基础。第四,协同攻关,克服小生产方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历程,将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两种科学结合,互补应用,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解释了中医学的一些原理,缩短了中医与现代科技体系之间的距离。中西医结合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现代化,但其在传统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之间的中介与借鉴作用,不可磨灭。
2“知识经济”呼唤现代高效的中医药教育
从科学学与未来学的角度研究“中医现代化”,必须研究“知识经济”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与要求。最主要者,莫过于“知识经济”对中医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与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对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历史悠久的“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教育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成为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解决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的关键。毫无疑义,我们目前的中医药教育,尤其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尽管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中医药学为主,但其教育体制的主体构架及其教学模式等,仍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因此,必须研究“知识经济”与中医药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关系,探索“知识经济”对高等中医药人员“智能教育”、“终身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素质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来自教育。要实现“中医现代化”,第一资源同样是具有相应能力、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人”。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既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需要,又能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精髓的人才,“中医现代化”将无法实现,中医药事业无法在知识经济时展、壮大。
“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必须与社会生产结合,必须进人市场,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和社会、经济效益。按此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是一个高度开放又高度有序的系统,其体制与运行机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都必须高度“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首先应当是中医药教育,尤其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
在我们探求中医药现代化,并为之努力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自多个方面。除了中医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与现代科技体系的差异等因素之外,资金的短缺、手段的落后、力量的分散、学科的封闭、中医药产业的集约化程度较低等情况,亦是制约其发展进步的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的今天,我们应当也必须运用市场机制来建设和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来看,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客观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医药卫生事业与产业。她既是一种需要国家计划性投人、社会各方多项投人、全民共享、有一定福利性的工作,亦是一种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具有明显的经济活动属性。
要强调指出的是: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分析,现代中医药产业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中药生产、加工与营销,还包括了中医医疗卫生工作、中医药科研工作以及中医药教学工作。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与结果是出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只有进行转化,只有与生产活动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具体的生产项目,,成为现代中医药产业的组成部分,才能产生实际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教育具有既是经济基础,又属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从其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劳动者的生产能力看,它属于生产工具,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因而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从其社会功能看,它要按一定国家、一定社会制度的社会需要、要求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劳动者,它的产品—劳动者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因而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教育的最终产品是人才,人才和知识只有与市场结合,才能产生效益。因此,只有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理和法则来建立中医药教育产业与市场,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亦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现代化。当然,.从教育的特殊性出发,不能简单化地照搬市场经济的运作手段与方法,而要将其原理与教育规律相结合,创造性地建立和发展中医药教育产业与市场。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以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和学科的原因,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再生产的实力都不高,尤其是事业发展受资金不足的困扰较为严重。无论是中医药科研、教学单位,还是医疗卫生单位,所用现代科学仪器设备的数量与质量都不高,无形中阻碍了中医药学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展自身的进程。我们可否考虑,加大中医药学科技成果转化为现时生产力的力度,扩大中医药产业规模,提高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的面及数量与质量,同时增加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再将其中的相当部份资金投入该项工作,使之成为再生产的资金。若能如此,中医药产业能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再生产体系与过程,则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制约。
中医药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尤其要注意不断扩大再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经营。形成并保持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运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来管理和调节其产业活动,是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与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及其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
4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要求现代中医药学必须与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发展
中医药学要现代化,必须适应和遵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即:学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以综合为主;知识的激增与陈旧率加快;“科学一技术一生产”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信息社会化的速度加快,效用增强。要研究和适应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的需要。要适应和满足我国医学的新发展、社会需求及疾病谱变化的预防、诊治的需要,医学的新发展,如:宏观的社会医学与微观的分子、量子医学并存,相互促进;医学工程学的兴起与临床运用日益扩大;心身医学日趋成熟和重要。社会需求变化,如:传统的临床治疗为主。临床治疗+康复+预防+保健;个人就诊及单位的公费医疗一社区医疗体系+社区医学。新的主要疾病,如: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及某些老传染病的复发,遗传性疾病、城市病、职业病、心身性疾病的激增。
中医药现代化要适应和满足以上特点与要求,必须继承和坚持传统的中医药学的合理内核,并与多学科结合与融合,加强自身的学科发展。目前,尤其要注意将自身纳人与生命科学同步发展的轨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