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23 23:3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脱贫攻坚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按照区委、区政府扶贫攻坚工作部署,根据《***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扶贫攻坚的实施细则》及《区直部门与村结对共建》要求,档案局本着“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明确扶贫对象、制定扶贫计划,在精准扶贫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做到了扶真贫、真脱贫。
一、基本情况
按照***区脱贫攻坚区级领导包片、区直部门包村帮扶任务分工调整表,档案局包**镇**村,该村共有704户2780口人,其中,2016年底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39人,2017年底脱贫15户32人。
二、方案措施
(一)制定实施计划
2017年1月,档案局局长卢国祥、副局长张晓宇、皮洪生带领档案局扶贫工作组到****镇对接,深入****村了解情况,与****镇共同研究落实精准扶贫工作。
根据调研情况,按区委扶贫工作总体安排部署与要求,档案局制定了《***区档案局扶贫攻坚工作计划》,确定了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成立组织机构
档案局成立了由局长卢国祥任组长,副局长皮洪生为副组长的6人扶贫攻坚工作小组,档案局全员职工参加,形成强大合力,举全局之力,确保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三、具体工作
(一)节日慰问
2017年春节前夕,档案局扶贫工作队带着慰问金走访了****村6户贫困户,每户送去慰问金500元,同时带去了档案局干部职工对贫困家庭的节日祝福,卢国祥局长亲切询问贫困户还有那些难处,给贫困户提供建议和意见,鼓励他们立足自己实际,找准脱贫路径,争取早日脱贫走上富裕道路,共同奔小康。在2017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档案局领导班子几次来到****村,给村里的贫困户送去了米面油等慰问品,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贫困户家中,让贫困户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激发他们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二)出资为村民修建文化广场
2017年3月份,档案局从经费中节约出4万元资金,为****村修建了一处8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文化广场的修建让村民有了休闲的好去处,有了健身的好场所,是原先一闲暇就打麻将赌博的恶习少了很多,改善了村风民风,提升了村民的自身素质,让村民之间交流更广泛,文明程度也加强了,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利用文化广场村里组织村民开展了篮球赛、拔河比赛,大秧歌表演、歌咏比赛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出资为村部周围绿化美化
2017年6月,档案局从区里奖励完成拆迁任务单位奖金中拿出5万元用于****村村部周围的绿化、美化工程。该村用此帮扶款购买各种绿化树苗2000棵,栽植在村部及村路两侧路肩,栽种3000余株花,美化了村屯环境,是村民居住和劳动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截止年末,档案局共为结对帮扶的****镇****村投入各种扶贫资金10余万元。档案局是个小局,办公经费紧缺,没有其他收入,但在脱贫攻坚工作上绝不讲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在2017年全区第一届运动会期间,他们把购买运动服装的钱节省下来用在了扶贫攻坚上,每位干部职工没有一句怨言。
篇2
什么是美好生活?在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和平村有着不一样的诠释。5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集团团委举办的“青年助力脱贫攻坚”主题团日活动,所见所闻,感触良多。
一路上所见的是令人鼓舞的变化,平坦的通村水泥路、干净整洁的街道小巷、整齐的农家小院展现着和平村欣欣向荣。在参观黄继成与裴兴富家时,看着他们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那一刻深深的感觉国家扶贫政策的力量,感受到一股由衷的自豪,一种身为中国人、身为西部集团人、身为机场人的自豪。
扶贫扶志的政策导向,让家家户户都了自己经济来源,有了自己发展的动力。和平村裴兴富家4口人,他与妻子都身有残疾,两个女儿都在上学,驻村干部帮扶他通过种植天麻,现在已经成功脱贫,爽朗的笑声中饱含着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和憧憬。听着他的介绍、他的笑声,那一刻真的好欣慰、好开心。
短短一日的活动让我对奋斗、努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年轻的我们要有担当,勇于克服各种困难,不怕苦,不怕累,要在实践中壮筋骨、悟真滴、用勤劳的双手和踏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并且面对美好岁月,要有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
篇3
(一)“三精准”情况。
一是精准识别情况。
1.建档立卡识别情况。建档人口建档立卡前有小轿车、商品房、参办经营实体、领取财政工资、子女是国家公职人员以及优亲厚友等现象,视为不精准,但不搞一刀切,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2.识别、退出程序落实情况。
二是精准帮扶情况。
1.因户因人施策。根据致贫原因、生产资料、劳动能力,安排项目是否对路。通过核查,全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5个以上。
2.帮扶责任人上户情况。全乡共有1125人帮扶责任人。
3.驻村工作队情况。全乡现有驻村工作队94人,省级下派9人,州级下派15,县级下派70人。
三是精准脱贫情况
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乡脱贫人口4955户19591人,其中2019年脱贫3142户12480人,均已实现稳定脱贫。
(二)“三落实”情况
一是责任落实情况
专题研究部署年度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和工作安排;落实扶贫政策实施扶贫项目,开展到村到户精准帮扶。
二是政策落实情况
重点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和精准落实“五个一批”政策。
三是工作落实情况
1.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建档立卡动态工作情况。
严格按照贫困人口退出程序,经“两公示一公告”,2019年动态管理2019年脱贫3142户12480人,清退98户362人,无新识别、返贫户,补录57人。自然增加539人,自然减少428人。标注脱贫监测户350户1459人,边缘户129户431人。
3.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1)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到位462.16万元,支出389.39万元;非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到位261万元,支出256.20万元;
(2)党群活动室建设资金到位150万元,支出149.40万元;
(3)扶贫车间建设资金到位350万元,支出315万元,支出进度为90%;
(4)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到位3435.28万元,支出3232.26万元,支出进度为94%。
4.巡视考核督查发现问题整改情况
(1)做好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对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巡视指出存在问题,全乡共涉及十二方面三十二个问题严格按照专项巡视“回头看”前问题全部清零的要求,对照《整改方案》和《整改清单》,逐项梳理、逐条核查、逐个销号,确保事事有交待、件件有着落。目前除涉及易地扶贫搬迁两个问题正在整改,其余问题已整改完成。
(2)做好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各类考核、调研发现问题整改工作。
(三)“三保障”情况
一是义务教育有保障。全乡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人口适龄儿童无因贫失学辍学。
篇4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研究部署2020年“三农”工作。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而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距离2020年底只剩下1年时间,脱贫攻坚已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笔者认为,虽然我国农村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变小,农民也在减少,但农村还有约六亿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民是最值得关怀的最大群体的现实没有变、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现状没有变,因此,确保“三农”工作成效,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农村是脱贫攻坚的“战场”。脱贫攻坚要持续增收,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不能只盯着打赢脱贫攻坚战,还要着眼于实现乡村振兴。要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集中资源、强化保障、精准施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通过细化、实化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不断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等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民共享现代社会发展成果不充分等方面的问题,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农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发展也到了这个阶段。当下,不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传统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短期来看,发展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能够较快地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但从长远来看,要想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要大力培育农业经济发展新业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巩固发展成果,确保高质量脱贫。
篇5
一路辛苦了!欢迎大家来到圣洁美丽的!我是随车解说员,我是随车解说员,非常荣幸能够为各位领导随车解说。咱们素有“踢踏之乡”、“康北粮仓”、“会师圣地”的美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了解,共同来见证县推进扶贫攻坚战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7万儿女衷心地祝愿各位领导的之行一切如意,扎西德勒!
按照此次会议的安排,今天,我们将赴青稞产业园区、牦牛产业园区、百村产业基地,分别就我县实施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等情况进行参观考察,全程大约需要分钟,请各位领导注意,我们全程乘坐的是**号车,祝大家一路轻松愉快。
现在由我给各位领导介绍一下这两年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8亿元,同比增长(下同)8.5%;实现工业增加值0.68亿元,增长3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0.36亿元,增长96%;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6亿元,增长27.2%;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37万元,增长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9亿元,增长1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483元,增长8.7%;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61元,增长10.6%,全面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我们破难而行调结构,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改善
全域旅游发展迅猛。强力打造康北旅游集散中心,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推行。全年接待游客144.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46亿元。
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国道317沿线农业产业发展聚集带建设,建成青稞、蔬菜等基地1.5万亩。
工业经济活力增强。投资7000万元,建成格萨尔青稞文化园,全县工业企业达16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户,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投资3132万元,完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德琼庄园文化有限公司等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全年实现外贸出口240万元。签订新能源资源普查规划与开发框架协议。全年发电量达1.74亿千瓦时,上网电量达1.48亿千瓦时。
我们统筹推进夯基础,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切实推进。启动城市总体规划研究修编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康北交通枢纽日臻完善。强力推进第四轮“交通大会战”,格萨尔机场实现通航,色锣路改建工程全面完成,交通网络向“飞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迈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强力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水电通讯建设卓有成效。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完成珠姆圣湖生态环境保护、景观水系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河堤养护抢险,实现国省干线和主要旅游景区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
到达青稞产业园区,请大家下车参观指导。下车后我会一直在*号车旁等着你们,下车请注意安全。
各位领导,现在由我介绍一下目前我县脱贫攻坚情况。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县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和省、州脱贫攻坚有关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州委系列决策部署。
一、五个聚焦,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
一是聚焦重点区域,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整合攻坚资源,强化攻坚举措,狠抓力量倾斜、狠抓措施制定、狠抓项目实施、狠抓挂牌督战、狠抓督导检查,确保圆满完成114户贫困户脱贫任务“最后一公里”。
二是聚焦三个层面,打好问题整改“突击战”。先后召开3次县委常委会、3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4次办公室例会,确保问题整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三是聚焦四个不摘,打好巩固成果“持久战”。投入资金25049.76万元,安排项目355个,对已退出的129个贫困村、3194户14959名脱贫人口和4户脱贫监测户、19户边缘户,分类别、分区域开展差异化、精准化扶持。
四是聚焦全面小康,打好总结宣传“舆论战”。一是围绕工作大局,聚焦脱贫攻坚理念和政策宣传,运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依托“4+2”宣传机制、农牧夜校、“小蜜蜂”播放器等平台,形象生动地向干部群众宣传宣讲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要论述;二是立足主流阵地,集结各方面的宣传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明确职责分工,实行任务分解。
五是聚焦有机衔接,打好相对贫困“破局战”。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态化帮扶措施,将现有特惠帮扶政策逐步向普惠性民生政策准变,升级、扩大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标准、范围,确保实现解决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的重心转移,着力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二、七个突出,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一是突出增收渠道,打好“两不愁”攻坚战。做深做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工作,确保3304户15431名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超过2020年4500元的脱贫标准。
二是突出脱贫质量,打好“三有”攻坚战。全力解决饮水困难。全力保障生活用电。全力保障广播电视。
三是突出环境治理,打好“村容村貌改善”攻坚战。紧紧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好目标,深入开展“四好村”创建活动,创建省级四好村10个,州级四好村42个。
四是突出账实相符,打好“档案资料规范”攻坚战。以“全面清理、规范管理、总体提升”为目标,按照档案资料删繁就简的要求,2019年4月至6月,集中2个月的时间,对全县脱贫攻坚户档、村档、乡档、县档及集体经济档案资料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整改,坚决做到5级脱贫攻坚档案资料全面反映县脱贫攻坚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全过程。
五是突出提质增效,打好“资金项目管理”攻坚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各项会议精神,全面收集整理资料、做到扶贫资金项目情况明;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做到系统数据完整真实;优化项目管理流程、依法合规加快项目实施。
六是突出政治引领,打好“问题整改清零”攻坚战。从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度,把脱贫攻坚问题整改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高位推进,建立“县级负责、县攻坚办统筹、乡镇和行业部门落实”的问题整改工作机制和督导检查机制,推动问题整改清零工作落实落地。
七是突出教育培训,打好“干部能力提升”攻坚战。先后选派85名优秀年轻扶贫干部到高等院校参加各类脱贫攻坚专题培训、召开50余期(4000人次)的脱贫攻坚政策培训;先后提拔重用86名优秀扶贫一线干部,增强年轻干部的生机和活力。
篇6
下午好!今天回到家乡,感到非常亲切。我也是平堡村走出去的干部,在外工作了四十多年,现在已经退休在家。对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我一辈子深怀感恩之情。今天回到家乡,一方面是工作需要,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县脱贫指挥部的工作要求,开展原籍干部回村大走访活动,宣传国家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回来走走亲戚,话话家常,摆摆心里话。借此机会,我讲三句“感谢”的话。
第一句,感谢党恩、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我们就从身边的事情说起。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乡亲感受更深切,过去老百姓的生活是吃不饱、穿不暧,对比现在的生活是吃得好、穿得好,人人都用上了手机、有些人家还有小汽车。村寨也是越变越漂亮,通了路、通了水、通了电和网宽信号,也有安全住房等。千百年来,老百姓纳税交粮天经地义,现在老百姓不用上粮了,还发种粮补贴、发养老金;过去小孩读书包米、包酸菜去学校,现在小孩读书享受各种优惠政策;过去老百姓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现在生病住院还有报销;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发展产业,还可以分红,政府还给贫困户送猪、送鸡、送鱼,等等。乡亲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越变越好呢?这一切都是党的政策好,国家的政策好带来的,所以各位乡亲要感谢党恩、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第二句,感谢我们的干部。再好的政策也需要我们干部宣传到位、落实到位,执行好。帮扶干部每个星期六、星期天都到村到户宣传政策、帮助贫困户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驻村工作队和网格员吃住在村,排查每家每户存在的“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短板和困难,想尽办法协调解决;还有我们村干部,报酬那么低,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脱贫攻坚工作中。在脱贫攻坚中,我们的干部是付出很多艰辛和努力,下派到村的干部白天黑夜的在干,没有星期六、星期天,有的网格员几个月都没能回一次家,一些未婚的帮扶干部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我们又平心而论,换位思考一下,哪个人又不想周未休息放松一下,哪个人又不想常回家看看亲人。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乡亲父老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所以我们要对帮扶干部、驻村干部要心怀感激之情,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当检查组到你家检查,问:“认不认识帮扶干部?”起码你要说:“认识帮扶干部、认识第一书记、认识网格员,对村里的工作认可。”
第三句,感谢我们的群众、感谢我们的乡亲父老。脱贫致富奔小康,更多的是要激发我们群众的内生动力,切切实实转变“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认识。政府的帮扶、干部的帮扶只能是助一把力,“扶上马,送一程”,更多的是靠我们群众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不能老想着“天上掉馅饼”,要是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各自专长,找准门路,创业就业,增加收入。我记得有位领导说过“我们群众是可爱的”,我在农村长大,对此我深有体会。只要把道理跟群众讲清楚,绝大数群众都会拥护和支持工作的。刚才,我与村里的干部交流一下,也大体了解村里的一些情况。所以,最后要感谢的就是我们群众。一是感谢大家自力更生,靠着自身的努力,脱贫致富;二是感谢大家对脱贫攻坚工作支持和理解。
篇7
扶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城拔寨的关键时刻。上午召开的县委七届七次全会,下达了宣战贫困、决胜小康的战斗号令。下午这个会,集结了某个市级部门和某个县级部门,这既是攻坚力量的一次“集结点验”,也是大战之前的誓师动员。“千名干部人才驻村帮扶”是全市的统一部署,市委、市政府希望我们在扶贫攻坚中像战士一样冲锋陷阵、夺取胜利。大家在接受某书记的军礼的同时,也接受了市委、市政府传导的责任和压力。在此,我们热烈欢迎某个市级驻村帮扶工作组加入我县扶贫攻坚的战斗序列。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即将奔赴某区扶贫“主战场”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出征前,我想讲“五句话”,与同志们共勉。
第一句话:“胸怀全局”。贫困是小康的敌人。集中力量扶贫攻坚,是落实“四个全面”、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迫切需要,是背水一战形势下必须打赢、没有退路的攻坚战。某有贫困村某个,贫困户某户某人,贫困面积全市最大、贫困发生率全省最高、农民收入全省最低,因学、因病、因残、因灾致贫返贫问题突出。我们通过精准识别摸清家底、对接省市争取政策、制定方案增添措施、干部联户精准帮扶、量身定做发展产业,已经全面铺开了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战线,同志们就是在这个关键时期投入战斗的主力军。我们要胸怀全局,既要牢牢把握扶贫攻坚对全面小康的重大意义,又要清醒认识扶贫攻坚对某转型升级、美丽发展的深远影响;既要看到某贫困的严峻形势,增强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也要紧紧抓住借力发展、加快发展的大好有利时机,坚定信心、鼓舞干劲;只要我们胸怀全局、瞄准目标、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一步一步踏石留痕,就一定能够取得扶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第二句话:“饱含深情”。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要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驻村联户帮扶工作,在驻村联户帮扶工作中与贫困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带着感情,就是要真真切切深入某区、了解某区、热爱某区,听得懂一些某话、唱得会几首某歌,喝得了几口泡水酒,啃得动荞面粑,吃得下坨坨肉。带着感情,就是要真真正正进村入户,走近贫困群众,与群众心贴心、面对面、同坐一根凳子、同吃一桌饭菜,摸清贫困的实情、分析致贫的原因、了解群众的需求、找准脱贫的潜力,思想感情上和贫困群众融为一体。带着感情,就是要实实在在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努力和群众一起想、一起干,努力添措施、补短板,破解群众的住房难、增收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带着感情,就是要真心实意突出群众主体,尊重群众意愿,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激发群众自我发展、主动脱贫的意愿和力量。
第三句话:“选准路子”。干部驻村联户帮扶,首要的任务是帮助贫困村找到发展的路子,帮助贫困户找到脱贫的办法。贫困的现状大同小异,但致贫的原因千差万别;脱贫的目标只有一个,但脱贫的办法需“量身定做”。要带着科学的方法驻村帮扶,在驻村联户帮扶中找到精准扶贫的科学方法和路子。同志们来自市县各行业、各系统,各自有不同的行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发展路子,要把这些优势和路子融合到驻村联户帮扶中,发挥好牵引作用。要结合贫困村村情实际找路子,分析群众致贫原因找路子,立足群众脱贫需求找路子,运用自身行业优势找路子,着眼某区长效脱贫找路子。要“因人施策”、“因村施策”,谋划一个又一个项目,培育一个又一个产业;要找到具体的门路,脱贫一个又一个家庭,带富一个又一个村子。无论工作组驻村,还是干部联户,总是会有期限的,我们真心希望,在驻村联户帮扶中找准路子、建好机制,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全面小康不返贫。
第四句话:“树好形象”。 某区贫困乡村山高路险、条件艰苦,我们要把优良作风、良好形象留在某家山寨、群众心中。要牢记宗旨,把贫困群众的事当做驻村联户帮扶的头等大事,在全心全意服务贫困群众中树好公仆形象。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严格遵守市委、市政府关于驻村联户帮扶工作的纪律要求,严格约束自己,始终做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帮扶干部就是一个标杆、一个驻村工作组就是一个坚强战斗堡垒,扛好扶贫攻坚的大旗。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心中装着贫困群众,用好“亲情工作法”,经常性开展基层夜话、新寨心话、走访谈话,当好人民的“服务员”、“勤务员”。
篇8
而我们
用画面讲述动人的场景,
用表演诠释斑斓的人生,
用声音传递生命的力量。
在传播的殿堂里,我们为生活所动容,
在画面的叙述中,我们被故事所征服,
在意境的传达中,我们因感动而共鸣。
而在一次次的体会和品味中,我们也在用心灵捕捉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足迹。
篇9
根据组织安排,我从2016年3月起赴广西柳州挂任市委常委、副市长。甫一入柳,我便对柳州脱贫攻坚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有了初步的体会和认识。在参加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一位人大常委在代表提问环节向我建言,希望我在有限的挂职锻炼时间内,利用各方资源,为柳州的“产业转型”及“脱贫攻坚”两项重要工作多做贡献。作为来自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挂职干部,这两个问题久久萦绕于我心中,也成为我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关注重点。虽然没有直接分管扶贫工作,但通过参与和见证一系列与脱贫攻坚有关的活动,我对这项工作也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积累了一些工作思路和想法。
柳州,位于广西中北部,是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尽管工业经济总量占比居广西首位,但脱贫攻坚任务仍十分艰巨。截至目前,在1.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柳州市仍然有32.87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3.29%,高于全国(2015年)7.59个百分点,且近80%的贫困人口聚集在北部的融水、三江、融安三个县的偏远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但无论是山区群众,还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我都深深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改变贫困状况的不懈努力。
在走访调研中探寻扶贫路径
今年6月,我专程来到柳州市三江县对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布央仙人山茶场进行走访调研。
“高山出好茶”,三江县雨热同季、寒暑分明、晨昏多雾的气候特点配合独特的土壤成分和湿度环境共同成就了该县种植茶叶得天独厚的优势。位于该县西北部八江乡的侗族村寨布央村,正是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在平均海拔达600-1000米的土地上,广布着3600余亩面积的茶园。2015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达万元以上,茶叶收入占总收入的93%以上,是种茶前的80倍。
据随行的三江县同志介绍,20年前,布央村还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曾有“山高水远布央村,有女莫嫁布央郎”的说法。1988年以前,布央村茶叶种植始终处于个人“小打小闹”的状态,后来,县里组织村民到外地考察学习,部分村民开始走上茶叶规模化种植之路,经过艰苦创业,终于创出一条茶叶产业辐射带动全县农民致富的新路子。
新当选为八江镇镇长的小贾是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件浅色衬衣,一条挽到膝盖的西裤,一双沾满泥的塑料凉鞋,脸上淌着的汗珠格外耀眼。他说一大早就带队对布央村茶场的滴灌系统升级维护工作进行检查,话语间还带着腼腆的神情。据他介绍,布央村现有茶园面积3600亩,平均每个村民有1.6亩的茶园。种茶 、采茶 、制茶已经成为每一个布央村村民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在当地,2月到10月是采茶的“黄金季节”,一个月能采5次茶,茶农每天能采8-10斤茶青。“别村的年轻人外出务工,而布央村却是年轻人挑大梁,这些年还不断从贵州等地招人来帮忙。”小贾说。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该村茶园种植的茶叶品种已有好几种,能制作红茶也能制作绿茶,基础茶叶的价钱也从最开始的几元钱一公斤到如今的七八十元一公斤。由于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茶叶生长环境,布央村也吸引了很多浙江、福建、广东的茶商过来收茶。“目前品牌知名度还不够高,产品深度开发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种植技术还不够精,茶叶品种不够丰富,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小贾感慨。
就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普普通通的基层公务员,却有着意想不到的“背景”。随行的三江县领导向我介绍,小贾前年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从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学成归来,他放弃了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老家八江镇,做最基层的干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回家乡工作时,他回答道:“我觉得与父老乡亲们一道共同努力、脱贫致富很有成就感,大有可为。”
通过在三江的调研,我深刻感受到完成脱贫任务不仅要抓住当下,还要立足长远:从指标数据来说,收入指标是否超过贫困线标准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关键。但单纯脱贫只是阶段目标,从最终远景来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终目的。从这点上看,发展产业,是确保贫困地区持续发展、不断向好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永不返贫的长远防线。
对症下药拔掉“穷根子”
因此,只有对症下药,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在当前阶段推动产业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在科学分析自身的现实实际、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精准谋划,靶向施策,合理布局,切实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
因地制宜、精准谋划,把产业扶贫做大做实。要下大力气培养人才,打造视野开阔、思路清晰、执行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带领基层群众脱贫致富。北部三县要重点培育2―5个对贫困村贫困户覆盖面广的特色产业,整合资源,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打造和开发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制定一系列的产品标准,选育培养一批优良土特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增强产品竞争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让一批特色拳头产品尽快“触网”,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比较彻底的脱贫方式。这项工作搞好了,可以整体性解决脱贫摘帽问题;搞不好,则可能劳民伤财、留下后遗症,必须深入研究、扎实推进。三江、融水两县是少数民族聚居较集中的地区,身处大石山区里的贫困群众,大部分仍居住在搭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木制旧房中,一旦遭遇暴雨洪涝和寨火等灾害,往往会出现危险。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搬迁户离开世代生活的石山区和生态脆弱区,迁到靠近乡镇、靠近公路等居住条件较好的地方,生存环境会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在脱贫成效上,既立杆见影,又影响深远,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应该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进行研究和探讨。要在产业、就业、金融、教育和困难救助等方面给予搬迁户扶持和扶助,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要把政策跟群众讲清讲透,让贫困地区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做好相关工作,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增强搬迁意愿。
篇10
“贫中贫”直面“难中难”
说到扶贫攻坚,就不得不提起甘肃人民首创的“三苦精神”,即“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它终结了甘肃“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取得了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村居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历史性成就。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甘肃人民奋斗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止,着眼于全局的发展战略和目标,随着扶贫标准的提高,甘肃人民要想在2020年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还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2012年5月,时任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的刘永富为梁楼村引进甘肃民丰公司产业项目,帮助梁楼村脱贫致富
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富民产业发展不足,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弱,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特殊类型地区和特殊群体的贫困问题积重难返,这些都是甘肃省扶贫开发路上的“拦路虎”,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2013年初,视察甘肃时强调,甘肃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全国都是典型的,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纵观历史与现状,横看中央的重视与人民的期待,扶贫必然成为了甘肃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
有人说,走一走东乡三千条沟,转一转庄浪万亩梯田,尝一尝土豆洋芋马铃薯,看一看漫山黄土不到边,就可以体会到“扶贫是甘肃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
到2014年底,甘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7万人,规模为全国第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736元,比全国人均纯收入少4156元,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33.2%下降到20.1%,居全国第二,常年返贫率在15%~20%。同时,由于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极端干旱区、高寒阴湿区和林缘区,扶贫成本比西部其他省份的重点县高出25%~35%。
无疑,这对甘肃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是说,甘肃与贫困斗争的历史远未结束,延绵几代人的贫困想要断根,绝非一朝一夕,尤其是越往后,扶贫难度越大,而构成最后贫困堡垒的,都是已经过多年努力却仍难以根除的顽疾。
2015年5月27日,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要采用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2015年 6月18日上午,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吹响了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号角。“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贫困不休,奋斗不止。精准扶贫呼唤“超常思维”完成超常的任务,需要用超常的思维大胆破旧立新。为此,甘肃很清楚,难点就是着力点,压力就是动力,只有增一倍才能跟上全国的速度。
于是,甘肃早已先一步又一次开启了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历程!
谁来精准?靠“双联”
2013年底,全国拉开了精准扶贫的大幕,这与甘肃2012年2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理念不谋而合,旨在精确地瞄准贫困人口,通过单位联系贫困村,帮助村上找准一个发展路子,制定一个脱贫计划,谋划一个主导产业,指导、协调和帮助村镇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实施,提高贫困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干部联系帮扶特困户,帮助他们了解政策,分析致贫原因,引导他们转变思路,开阔视野,找准脱贫致富路子,解决发展中的难事,切实在增收致富上出主意、想办法。
有人说,“双联”行动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但它让各级干部与特困户之间形成了“直通车”。“一竿子插到最底层”,让干部真正“懂了农村”,制定政策能够让更多的基层百姓受益。也有人说,双联行动是一次不同以往的反贫困实践,是一项扶贫开发的全新探索,是精准扶贫新思路的积极探索,是将多种扶贫资源和方式叠加的力量效应。 甘肃扶贫办主任任燕顺(左一)在庆阳市宁县焦村乡张斜村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不管怎样,在三年多的实践中,从千里河西到陇东大地,从省委书记到普通干部,从驻甘部队到中央在甘企业,40余万名各级干部陆续走出办公室,背负行囊,下乡驻村,和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抓双联、促发展、奔小康,突破农村多年来的发展瓶颈,为贫困村打开了一扇扇发展之门,成为了甘肃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助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成为党群双向互动、干群双向受益的有效载体,成为群众工作方面具有甘肃特点、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品牌。
梁楼村是原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永富(现任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的双联行动联系点,也是进入陇南成县陈院镇的第一个村,辖6个村民小组337户1339人,耕地面积3347.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5亩,地形以浅山干旱丘陵区为主,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虽有通乡公路贯村而过,但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原因,梁楼村劳动力素质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600元,远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属典型的贫困村。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刘永富先后多次深入梁楼村调研,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商定发展大计。在他的关心下,规划的新产业、产生的新变化让梁楼村日新月异、充满活力。
2015年6月12日傍晚,记者一行一路驱车穿行在去往梁楼村的公路上,两旁树木葱茏、芳草青碧、空气宜人。走进梁楼村,浅山丘陵区的田园美景格外好看,即将成熟的麦苗等待着丰收、到处盛开的鲜花争奇斗艳、广场上娱乐休闲的人们笑逐颜开,维修、改造后的房屋整齐有序,宽敞笔直的马路、村道纵横交错,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蓬勃发展……谷禾之香、青翠之色、安居之乐,让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不由得感叹:美景如画,典雅宜居,岂止江南!
一进村委会,村主任朱小艳就向记者介绍刘永富为梁楼村引进的第一个外省项目。朱小艳指着甘肃民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厂房说:“这是当初刘永富副省长牵线搭桥给咱村引进的项目,由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投资。”该企业占地19亩,前期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主要生产有机复合肥、有机硅、防腐蚀涂料、电力护套等环保无污染产品,广泛用于农业、建筑、水电、航运等行业。
在刘永富的协调下,该公司通过探索创新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型扶贫模式,以项目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梁楼村新农村建设步伐。公司建成投产后的利润用于梁楼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人居环境改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民生实事。从2013年开始,该公司为了助推成县核桃、蔬菜等农业产业的发展,研发出了适应当地的核桃专用肥、诱虫板、蔬菜专用肥等高科技肥料投放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4年8月,该公司董事长宋福如到梁楼村看望村民时郑重承诺,将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金,并且要把梁楼村打造成一个具有造血功能的新农村,力争三年内把该村建成甘肃最富裕的新农村之一。
如今,宋福如兑现了承诺。梁楼村60岁以上的老人像城市白领一样领上了“月薪”,而一个具有造血功能的新农村也已步入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提升梁楼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刘永富为村里引进了投资120万元的金银花种植基地,还挤出自己的办公经费为梁楼村村委会修建了两层现代化公办楼,并建议朱小艳带领村民申请妇女小额贷款开办农家乐。没多久,朱小艳与村民李建红“联贷”10万元开办的陈院镇第一家“开心农家乐”开业了,生意如火如荼。“刚开业时,几乎平均每天都有近2000元的收入。虽然很辛苦,可是看到乡亲们都能够挣到钱,心里就特别高兴。”朱小艳兴奋地告诉记者。
眼下,房子新了、道路硬化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梁楼村发生了巨变。村民养猪、养鸡已经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并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新开办了榨油坊、小卖铺、面粉加工厂、农家乐等,生意红红火火。2014年5月27日,已调离甘肃赴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的刘永富再次到成县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并专门抽时间到梁楼村看望村里的老百姓。“梁楼村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老百姓就是我的父老乡亲,今后只要是为了梁楼村的发展,你们可以尽管来找我。”刘永富亲切地对朱小艳说。
据悉,双联行动实施四年来,甘肃省市县乡四级1.5万个机关单位联系1.56万个行政村、40.8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67.1万个贫困户。省市县共有429名领导干部联系949户企业,1.8万名干部联系802个城镇社区的1.8万户城镇贫困户。总体看,双联行动已由58个贫困县延伸到了全省86个县(市、区),由农村延伸到了城市贫困户,形成了大规模、全覆盖、综合性、常态化的工作局面且不断向纵深发展。单位联到村,干部联到心,双联行动搭建了扶贫和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平台,将扶贫攻坚与密切联系群众紧密结合,是扶贫工作战略格局下的“大手笔”,是认识到位、感情到位、决心到位的社会参与扶贫的新举措。
精准什么?看“1236”
甘肃省委省政府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不断尝试和实践新的扶贫开发手段,积极打造工作新亮点,为全面完成扶贫开发各项目标任务探索了新路子。从2013年开始实施的“1236”扶贫攻坚行动,又一次向甘肃人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甘肃省委省政府把全省58个片区县作为主战场,统筹17个插花县区,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紧紧围绕持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个核心”,确保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两个不愁”,落实扶贫对象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的目标,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等方面实现“六大突破”,构建起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康乐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海拔高,气候变化异常,南部高寒阴湿,北部干旱缺水,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群众生产生活、增收致富。结合全县实际,康乐县坚持以改善贫困地区民生、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出发点,按照“1236”扶贫攻坚行动要求,实施“大扶贫、大开发”战略,积极开创工作新局面。近三年来,康乐县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按照龙头带农户、协会搞服务、科技作先导、综合搞开发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产业化开发水平。按照“秸秆养牛、舍饲养羊、生态养鸡”的养殖模式和“一村一品”的要求,重点发展牛、羊等特色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扶贫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上的比重。
6月11日清晨,康乐县附城镇刘家庙村支书、扶贫产业互助社理事长杨玉斌早早来到村委会,着急为发展养殖业的社员办理贷款手续。几乎每天从早到晚杨玉斌都这样,用他自己的话说:“今年,扶贫产业互助社运转很好,一直很忙,我们昼夜想着如何给群众借款、帮助发展产业的事。”至于如何给群众借款,杨玉斌说:“我们村干部对每一个贫困户的情况都了解,就像自家一样熟悉,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我们也知道,所以借款时我们能把好关;再说,社员借的是互助社的钱,也就是大家的钱,所以人人关心他的发展,人人帮助他、监督他。”
在一摞又一摞借款手续账单中,记者看到社员田永贵在互助社借到3000元的产业发展借款,又拿出自家积攒的1万元准备养羊。据悉,他计划修建一座比较好的圈舍,购买10多只羊,既育肥又繁殖。而当初利用扶贫产业互助社贷款发展养殖业的田买苏(音译),现在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8头牛和30只羊。如果没有产业互助社的贷款,就没有田买苏现在的养殖规模。
刘家庙村扶贫产业互助社成立后,资金总额为38万元,经过滚动发展现在资金总额已达到45万元。“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笔不良借贷,45万元的资金还不够用。随着产业的发展,村民对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杨玉斌说,扶贫产业互助社成立后,不但解决了村民生产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培养了村民的信用意识。
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老百姓感到有奔头了。记者在采访中惊喜地发现,“联村联户”和“1236”扶贫攻坚两项政策叠加带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进步与发展,让一些曾被认为更加向往外面“精彩世界”的农民工,也纷纷回到了家乡发展。 成县陈院镇梁楼村村主任朱小艳(右四)向记者一行介绍村级产业发展情况 周艳/摄
分析“1236”扶贫攻坚的主要脉络,可以清晰地理出思路,“一个核心”“两个不愁”“三个保障”是攻坚目标,既明确了脱贫致富的根本任务,也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六大突破”是攻坚重点,既抓住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亟须破解的瓶颈制约,也切中了脱贫致富亟须解决的要害问题。此外,在“1236”扶贫攻坚的推动下,甘肃在全国率先探索创新了贫困县监督考核机制、“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等一系列新机制,增强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为扶贫攻坚汇聚了持久的澎湃动力。
“实际上,‘1236’扶贫攻坚行动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扶贫方式,强化了顶层设计,强调了从扶贫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如告别传统‘以GDP论英雄’的思维,建立起以扶贫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在制度创新方面释放了干部,改革红利转变给了群众,等等。”甘肃省扶贫办主任任燕顺说。
如何精准?有“1+17”
众所周知,“十三五”最后一年,恰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对于甘肃来说,时间更加紧迫,要用5年时间攻克绝对贫困这样一座堡垒,唯有用“大手笔”的超常手段。
2015年6月初,甘肃省委省政府持续发力,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充分论证,在“双联”和“1236”基础上,强势推出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17个配套实施方案(简称“1+17”方案),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生态环境、科教文卫、考核机制等方面,在投入方式上精准发力,在金融服务上精准支持,在社会帮扶上精准引导,在资源配置上精准优化,在服务保障上精准提升。
这“1+17”精准扶贫的“组合拳”,是甘肃对全省97万贫困户、417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期盼的主动回应;是聚焦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抛出的又一“大手笔”;更是甘肃向全社会发出“抱团出战”的铿锵足音。
分析发现,“1+17”方案明确了甘肃“两步走”的路线图。从2015年到2020年,按照前三年集中攻坚,每年稳定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到2017年底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其中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后三年巩固提高,到2020年,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消除绝对贫困,所有贫困县实现脱贫,基本完成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
但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1+17”精准扶贫方案所涉及的每一项重点工作,都有明确的具体目标、着力重点、措施办法、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考核标准。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关键就在于落实,只有发扬钉钉子精神,在狠抓落实上下大功夫、下真功夫、下硬功夫,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积极作为、有力作为,才能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