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05 16:0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初、高中生常用数学学习方法与习惯
初中课堂教学模式多以“创设情境—探究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训练提高”展开,故而初中生多以教师为中心,习惯于教师的传授,大量的同一知识或同一题型的模仿与训练,对知识的认知停留在简单理解上。高中数学基于知识本身的特点,有些知识无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例子,有些知识是从数学知识内部结构演变而来的,故而从一开始高中数学就体现出逻辑性强、定理严谨、概念抽象等特点;另外较初中而言,高中数学题型多,解题方法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这些特点使得高中数学的学习凭简单的记忆是行不通的,它在能力与思维方面对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也即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学会寻找知识与知识间的关联。初中数学学习多以记忆、模仿为主,而高中数学更多的是概括与推理。由于初中知识难度低,要求不高,任务轻,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对知识进行重复,故而即使只听教师的传授,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高中阶段由于知识结构、要求、数量上的不同,教师无时间对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故而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学、看书、自主分析思考的能力;不仅要求记、背有关公式或定理,还应重视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
二、初、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与习惯的不同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两个不同阶段对课程性质的要求不同,初中课程性质是指“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高中课程性质是指“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而易见,无论在“理性思维”方面,还是在能力要求方面,前者用的动词是“培养”而后者是“形成”。在新华字典中,“培养”指的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教育训练”,“形成”指的是“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况”,显然“形成”的目标要求高于“培养”,从某些角度上可认为是一种递进的关系。这就必然造成在课程设置上产生不同的特色。如初高中对统计中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有要求,初中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离散集中趋势的描述”。呈现的例子如:
某公司有15名工作人员,他们的月工资情况如下表。计算该公司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分别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高中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体会统计的作用和基本思想”,“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呈现的例子如:人教版必修3第72页中的例子,题面提供一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要求在这频率分布直方图中估计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对调查的总体作出描述。
对比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前者是从几个具体的样本数据中算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是一个直观的代公式求解的过程,是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其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后者是在无具体样本数据的情况下,在一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的估算,是一个概括抽象的过程,求出数字也许并不太难,但要理解它却有一定的思维量。前者是文字的理解公式的简单应用,而后者必须是对概念所刻画的本质的理解;前者强调记忆,后者强调推断、总结。二者之间横跨着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表征到内涵的升华过程,也体现了初中数学形象性和高中数学抽象性的区别,从而从一定层面上体现初、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和习惯的不同要求。
又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初中讲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关系,而高中是以集合形式给出的一种对应关系;将初中中两变量的取值范围内化为高中中的定义域、值域,变量的各个不同值内化为集合中的不同元素,进而再用描述性的语言表示出来。这中间的演变绝非形象的过程,更非死记硬背能够套用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看出,初、高中生数学科学习方法与习惯存在本质的不同,从初中到高中是一个质的飞跃。
三、几点建议
第一,教师方面,对高一刚入学的新生,在教学进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放慢教学速度,坚决贯彻“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理念,杜绝对知识要求的一步到位的老做法。关注初高中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差异,在传授新知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如在集合、元素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多举些学生身边的例子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还应抽象概括描述概念,做到既体现概念的表征,又挖掘概念的内涵。第二,学生方面,强调“四先四后”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分析后解题,先理解后记忆”。只有师生共同关注初、高中生数学科学习方法与习惯的不同,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才能消除学生的厌倦、畏难情绪,增强学习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
一、以实际问题为学习内容,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营造学习氛围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习效率;学习质量
一、引言
教师在具体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能够充分尊重班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自身要能够做好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其次教师要能够尊重学生的反馈意见,并结合之进行已有课堂教学环节的合理优化;此外,教师也需要注重课堂和谐学习氛围的构建,积极做好和学生的互动沟通工作;最后教师则需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认真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重视。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愿望,班级学生也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并能够充分夯实自身的数学基础,从而能够在今后的数学道路上走的扎实并走得远。
二、教师要能够重视班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展现
在提升自身课堂高效性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只有如此,班级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够获得明显的提升,也才能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课堂教学任务,从而为教师提升自身课堂的高效性做出一份贡献。为了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并认真做好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由此,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逐步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且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绝大部分的学习任务。例如,我在自身班级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来提升班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借此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以“平行线性质”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为例: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首先询问学生,两条无限延长的线在空间中有哪些特征?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够给出结论,平行或者相交。在此基础上,我又询问学生,你能够通过观察了解到平行线的哪些独有特征呢?并给学生提示:可以借助第三条线、可以思考距离、角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我的提示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索,学生很快就能够把握平行线的全部性质。由此,我的课堂高效教学目的就能够达成,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能够得以体现。
三、重视课堂良好教学氛围的构建
在提升自身课堂高效性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重视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在氛围的促使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受到氛围和其他同学的影响,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则需要重视在课堂中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工作,同时也可以在讲解相应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述知识背后的故事,除此以外,教师也需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从而充分展示出自身学科的魅力。通过上述工作的完成,教师的课堂氛围就会变得富有趣味且自然和谐,教师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自然能够得以保证。例如,我在带领班级学生学习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相关的内容时候,为了做好课堂氛围构建的工作,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思路:首先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我首先询问学生,如何利用八个圆组成三个方向看都有四个圆的图形。学生经过思考并不能够得到答案,此时我告诉学生将两个圆相互重叠放在中心就能够解决。学生认为我是耍赖,此时课堂氛围已经变得和谐,借此机会我再进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相关内容的介绍,学生的听课欲望以及互动讨论的情绪都能够十分高涨。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我再就学生的疑问点进行认真的回答。由此,整个课堂氛围就能够变得和谐,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都能够相较以往更进一步,教师提升课堂高效性的目的自然能够轻松达成。
四、教师要能够认真做好课堂总结与评价工作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容易忽视的教学环节就是课堂总结与评价环节。然而此环节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画龙点睛功效,使每一位教师都需要认真对待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总结,给学生的复习留有清晰明确的思路,同时对于班级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也需要进行认真点评。由此,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教师的互动点评了解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优劣势,从而能够针对性的提升自身学习上的缺陷,并为之后高效课堂的构建做出一份贡献。例如,我在带领班级学生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相关内容以后,首先我针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类典型解题思路进行了总结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此类知识点的具体学习路径。其次我就班级学生的课堂表现采用了如下的方式进行了认真的点评:针对表现积极优异的这部分学生,我采用的思路是,对学生进行真诚的感谢,并勉励学生能够继续保持,而对于班级内表现较为消极的这部分学生,我则会认真地进行鼓励,并明确表示相信这部分学生能够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有更好的表现。由此,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受到鼓舞,我的教学目的自然能够得以达成。
五、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升自身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至关重要,值得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认真对待。在具体讲课过程中,教师既需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需要注重课堂趣味性元素的融入,并要能够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反馈。只有如此,自身班级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在初中阶段夯实自身的数学基础,并为自身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郭建刚.桂玉静,成就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探讨[J].中小学生教育教学论坛,2016.(15).
篇4
一、找准关键,逐字逐句研讨
对数学课本中的定义、公理、定理等重要的内容要逐字逐句研读,找到关键的字、词、句,多问一些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尽量做到自问自答。例如在学习函数单调性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第34页图2-1-13,要探究定义中“任意两个等等。
二、给学生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学习时,只有心里感到安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课堂上,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很多学生往往选择沉默,不举手发言。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特别是发言时,教师一定要倾听不同的意见,热情鼓励每个学生,营造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演讲、讨论、辩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收集材料,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能解答自己的疑问,在解决其他同学的问题时也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有进一步的深化,自然而然产生成功感、自豪感,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如学习函数单调性时候,我给出了1949―1999年我国人口数据表。
让学生观察图表,相互讨论,看看人口随年份变化趋势,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我国的人员会出现什么情况。增加学生对基本国策的了解,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有的同学由于胆怯心理,在课堂上很少提出问题,也很少发言,课后也不和同学交流,总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能回答问题而不积极发言,你就感觉不到成功的愉悦,你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课下要和老师、同学多交流学习方法、学习心得和解题方法。一方面可以博采众家之长,多角度考虑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便以后类似错误的发生。
五、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1.笔记要在什么时候记?
数学笔记的质量对学习的效率影响较大。有的同学一边听一边记,笔记做好了,但课却听得似是而非;顾及老师的辨析思路和引导,笔记却没有记好,在课堂上,很难和老师保持一致。一般来讲,上课要以听讲和思考为主,做笔记的前提是不能影响听讲和思考,这就要求同学们做笔记要把握好时机。做笔记的时机一般来讲有三个:一个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三是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去补记。
2.笔记记在什么地方?
现在的数学教材中都保留了大量的空白地方,其目的就是方便同学们做笔记和听课感想等。在教材上做笔记,一方面有利于同学们以后进行同步复习、小结,另一方面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回顾教材,整理和修改笔记。习题课、阶段性的小结课、复习课,因其容量大、思路广、方法多,最好是“添加附页”的方式,粘贴在教材对应的章节内容处。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记在学案上,或者专门用的笔记本上。
3.笔记要记什么内容?
(1)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这类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造成的,也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与老师商榷。
(2)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思路及技巧。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并对提高解题水平大有益处。
(3)记总结。注意记住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六、充分运用鼓励用语
鼓励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要经常对学生说:“你很不错”“你真棒”“你回答太好了”“请你再想想”“我相信你”“你可以从某某方向继续思考”“你是最棒的”等等。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鼓励用语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例如,课堂上可以请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自己自学的成果,对能够给出正确结果的学生给予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欲,让其掌握求知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的教学方法,教师都要大胆去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单.数学.必修1江苏教育出版社.
[2]时召进.如何学好高中数学.(一)考试指南报20009-2010学年第1期,考试指南报社.
[3]时召进.考试指南报.20009-2010学年第3期如何学好高中数学(二).考试指南报社.
篇5
1. 实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地设置一些任务,把抽象的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感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完收发电子邮件一节内容后,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
在网上搜索一个提供免费电子邮件的网站,然后申请一个自己的免费电子信箱; 说明你所申请的电子信箱地址的格式; 登陆信箱,编写一个新邮件,分别利用“立即发送”和“以后发送”方式,将邮件发给自己和老师。
当布置以上任务后,全班学生积极地动起手来,分别为完成任务而努力。经过一定时间后,学生基本上完成了任务,然后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每个人对该知识均已掌握,并能实际应用。
2.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启发,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由教师组织,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需要启发到不需要启发,就能独立学习。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能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再辅以演示、讨论和学习,会使整个课堂生动活泼,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讲“文件”只读属性的时候,我首先拿一张学生很熟悉的 CD 光盘,问学生光盘中的内容能不能修改,学生很快回答不行,但当我问其原因的时候,很多学生哑口无言,于是我告诉他们因为光盘是只读光盘,所以只能读数据,而不能修改,这样说还是比较抽象,就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看能不能把光盘上的内容删除、修改、编辑,学生发现这些操作都不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读操作和写操作的区别;最后让学生把硬盘中的一些word文件的属性更改为只读,学生也很快发现对文件也不能修改。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列举一些接近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然后采取逐步启发、步步深入、环环扣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于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也要“比较”,不进行比较很难发现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本质,从而建立更准确的概念。
例如:学生经常会把“复制”和“移动”混为一谈,我让学生首先进行复制操作,观察复制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进行移动操作,观察移动的结果。经过比较,学生发现复制将会导致目标和原来的位置都会有相同的内容,而移动只是交换了位置;最后我让学生找这两种操作的共同点,学生很快发现这两种操作都要执行两步,并且第二步都是“粘贴”命令。
通过对比,学生提高了认识,加强了记忆,克服了易犯的错误,提高了操作水平,也锻炼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比较,获得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能力。
4. 比喻法
比喻法是借用已感知的知识映射新知识,使新知识更容易理解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应具有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的能力,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教法。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让学生容易接受,并且记忆深刻。
例如: Windows98 的文件结构及其操作,初学者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我们把这种结构叫做“树型结构”,但是学生的记忆效果不是很明显。于是,我讲课的时候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树,“树根”就像我们计算机中的磁盘 C :、 D :、 E :;“树枝”就像文件夹;“树叶”就像文件,并且让学生在“资源管理器”中点图标前面的加、减号,让学生感受文件结构就像树发的很多枝,这种方式很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理解。
比喻的方法,能使抽象深奥的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理解新知识起着很好的作用。不过,比喻要恰当,不恰当的比喻容易扭曲概念,适得其反,作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
5. 演示与实践法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
篇6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有效方法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科技发展速度持续加快,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已经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会他们使用现代化技术。但是据调查了解到,很多初中教师并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意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过多的关注知识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另外,很多学生反映,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手段单一老套,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为了切实改善这一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简单阐述一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
一、激发兴趣,端正动机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动机则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能够提升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要原因。对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以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前提,有效开展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诉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对学生进行课程宣传,让他们明确了解学习这门学科不仅是要健全他们的知识体系,还要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另外,教师要改进以往的单一教学方法,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以兴趣作为教学的支撑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某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调查了解后,知道班级学生都比较喜欢拍照,那么教师在信息技术授课过程中就可以适当的讲解一些与照片处理技术有关的内容,切实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趣味教学、精讲多练
教育教学是一个讲与练相结合的过程,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单独的讲解,就会造成学生的疲劳听课,导致学习热情的降低。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给学生以更多的动手机会,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从而实现趣味教学,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Excel表格的时候,面对复杂的公式操作和程序运用,很多学生都无法掌握其中的要领。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少讲多练,在课堂教学中只传授重要的知识点给学生,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师可以拿出该班级某一次的考试成绩,让学生利用Excel的强大功能,算出班级总分、学生平均分、科目平均分等等,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有效练习的机会,逐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众所周知,初中生正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智还没有成熟,在课堂学习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再加上每个学生的知识功底、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背景的不同,都使得教师面临着不小的难题。如果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还是一味的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不利于班级整体实力的提升,阻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班级整体成绩的进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以往对该门课程的理解情况,搭建一个有效交流的平台。在深入调研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使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保证教学更具针对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讲解有关word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进行授课,针对以往没有接触过word或很少接触的学生进行基础讲解,教会他们基本的编辑、保存、格式等运用方法。对于具有一定知识功底的学生,则进行表格、绘图等内容的讲解,从而保证授课更有针对性。
四、自主参与、师生互动
除了上述内容提到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讲与练有机结合的过程外,课堂知识的传授还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两者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只有一方的课堂就不能称其为课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将信息技术课变为生动活泼的教育课,教师一定要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并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与学生像朋友一样沟通,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设置课堂答疑时间,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并对其进行解答。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加强师生互动,还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教学的不足。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来,开展学生充当小教师的活动,让学生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提升他们的能力,增强课堂参与度。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初中生的必修课。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就成为了学校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为了切实达到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实际诉求,提升教学质量,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转变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坚持教学手段的创新,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并坚持分层教学和趣味教学,将学生的实际诉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学梅.实施“自助式”教学改革,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J].新课程学习(上),2013,09:11.
[2]慈旭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起步难 原因分析 应对策略
数学是一门兼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数学学习难度会比较大。相对于初中数学来说,高中数学需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数学学习压力增大,甚至有许多初中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初会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事实上,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地位。有效找寻高中数学学习起步难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数学起步难的原因
1.初高中数学教材内容出现衔接问题。
初高中数学的明显区别就在于知识的集中程度不一样,初中数学知识比较贴近日常生活,注重实数的运算,对于概念的严格定义不明确,尤其是许多数学定理没有严格的论证过程。但是高中数学知识量明显增加,例如每个数学单元的概念增加了许多,所以在有效时间内,学生需要接受大量数学知识,这样就会使一些对课堂教学依赖性比较强的学生严重感到不适应。高中数学概念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逻辑思维比较严密,这样的特点是导致高中初始阶段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重要原因。
2.初高中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上能够听懂,但是在做习题的时候会出现问题;许多学生平时的表现非常不错,但是考试成绩却难以提高。究其原因,初中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速度和进程比较慢,在课上讲解过的例子,在课下的时候还会布置相同的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但是高中课堂就大不相同了,课堂教学内容比较繁杂,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许多时候都会采用点到为止的方式,每个知识点不会完全讲解透彻,比较注重学生自主论证和推理的能力。
3.学生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对于刚刚进入高中校园的学生来说,环境、教材、同学和教师都是新的,他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首先,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听到高中数学难的评论,所以在学习起来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同时,高中知识系统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学生需要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保证学习效率。学生长期思维模式单一也会对学生学习数学造成一定的阻碍。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安排不够科学,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最终导致学生在高中阶段起步难,影响对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
二、应对高中数学起步难的策略
1.提高初高中教材衔接的匹配度。
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的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延伸。所以,想要保证学生很好地从初中数学过渡到高中数学,教师就应该注重全面掌握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使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这样能够使学生快速了解课堂知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立体几何》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初中《平面几何知识》进行转换,使学生能够很好地了解立体几何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进教学方式。
优化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慢慢适应高中教学模式。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安排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通过一些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函数》知识的时候,应该针对函数知识每个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适时选择练习巩固的时间,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前面的基础知识,这样在学习更难知识的时候学生会觉得更轻松。
3.因材施教,优化学习方法。
刚刚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精力比较旺盛,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到这一时机,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基础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分层教学保证全体同学都能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教师应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布置探究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使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有效提高,从而保证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三、结语
由于初高中数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初期都会出现数学学习起步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数学起步难的原因,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针对性教学。例如,针对教材问题,教师应该不断研究,努力提高初高中数学教材的匹配度。同时,应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其能够快速掌握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从而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和自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玲.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13-15.
[2]王文忠.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断层的原因探析及教学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08:30-33.
篇8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血肿壁;责任血管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040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0月~2014年10月完成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5例,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5例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治疗患者, 男42例、女23例, 年龄31~72岁, 平均年龄44.3岁, 均有高血压病史, 不规律服药48例。
1. 2 临床表现 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4~5分34例、6~8分31例。患者术前均有生命体征紊乱, 主要表现有高血压、呕吐、病理性呼吸。一侧瞳孔散大39例, 双侧瞳孔散大15例, 手术距发病时间80 ml 19例。手术方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47例,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18例。
1. 3 手术方法 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切口选择在颞部耳前1 cm, 骨窗直径为2.5~3.0 cm, “+”字型剪开硬脑膜并悬吊, 选择血肿距皮层最浅处(一般为颞上或颞中回)分离大脑皮层, 显微镜直视下清除血肿及血肿底部覆盖在出血责任血管上的小血块, 并电凝出血责任血管, 对于血肿壁存在活动出血者电凝止血, 无活动出血者则贴敷止血纱布, 以脑绵片轻压3~5 min, 等待约15 min再次检查确认无出血后, 血肿腔放置引流管关颅。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取额颞部马蹄形切口, 开颅术后去骨瓣减压, 血肿及血肿壁、出血血管处理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带气管插管24 h。
2 结果
骨瓣开颅血肿清除47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18例。术后24 h内复查头部CT:血肿清除率>80%者25例、>60%者29例, 再出血11例, 其中保守治疗8例、再次手术3例。随访3~6个月 ADL评分:Ⅰ级6例、Ⅱ级13例、Ⅲ级23例、Ⅳ级12例、Ⅴ级3例、死亡8例。
3 讨论
3. 1 超早期手术特点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间窗分为超早期(脑出血后6 h内)、早期手术(7~24 h)和延期手术(>24 h)[1]。资料表明早期清除血肿, 可明显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压迫, 改善患者的预后 [2]。超早期手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有以下特点:①病情急危重, 发病至手术时间短, 出血凶猛、血肿量大, 对脑组织压迫重, 颅内压升高明显, 病情发展快, 病情进行性加重, 病情发展逼迫进行超早期手术血肿清除, 抢救患者生命;②术前准备时间紧迫, 脑内原发出血血管正在出血或刚刚停止出血, 血压升高或颅内压波动极易继续出血, 血管破裂口处血块较松软, 血块回缩不明显容易松动脱落;③脑内血肿颜色较浅、质地松软、回缩不明显韧性差, 血肿形态容易变化血肿不稳定, 术中用吸引器容易吸除;④血肿壁静脉容易渗血没有形成稳定的血肿壁, 血肿与血肿壁之间粘连不紧密减压后容易松动脱落;⑤围手术期血压及颅内压波动剧烈, 生命体征不稳定;⑥围手术期存在多种再出血因素, 术后再出血病例较早期或延期手术多。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死亡率据相关报道高达40%左右[3]。
3. 2 血肿清除 用显微器械的吸引器在血肿内部轻柔操作, 勿损伤已经形成的血肿壁, 形成新的损伤和出血, 清除血肿的方向由浅到深, 血肿壁浅部的残留小血块可以保留, 既往认为如血肿与脑组织粘连紧密, 无须勉强清除, 以免过分牵拉加重深部脑组织的损伤[4]。作者主张超早期手术中血肿深部的残留血块要清除干净, 找到血肿深部原发出血责任血管, 并在直视下电凝出血血管可靠止血。由于:①超早期手术时距离发病时间太短, 在原发出血血管破裂口处形成的血块没有足够时间回缩并形成牢固血栓;②随着血肿大部分清除血肿腔内压力下降, 血肿对血肿壁的挤压止血作用解除, 表面残留血块松动、脱落;③并在术后血压升高及血管波动和血流冲击作用下责任血管破裂口处再次活动出血;④高血压脑出血是继发于高血压的原发于脑实质的出血性疾病, 病理改变为微小动脉壁的脂质透明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慢性脑小血管病变, 患者多由豆纹动脉因粟粒状微动脉瘤破裂引起[5]。其位置较深位于血肿腔底部, 只有清除其上覆盖的残留血块才能见到血管活动出血处并可靠止血。所以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在直视下可靠电凝原发出血责任血管止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如果距离发病时间较长, 不是超早期手术可以用传统清除血肿的方法, 如血肿太大或血块与壁粘连十分紧密时, 可残留小部分 , 此时由于发病时间长血块回缩血管破裂口处已经形成牢固血栓, 不做血管电凝, 责任血管再次出血的机会也大大减少。血肿清除的顺序为先清除血肿的液化部分和活动出血部分, 后处理血块部分, 最后探查血肿壁。
3. 3 手术中血肿壁的保护 ①吸引器吸力不要太大并在血肿内部操作, 吸引器直接吸引血肿壁会造成血肿壁脑组织和血管损伤, 当一定要在血肿壁上操作时吸引器尽量不要与血肿壁表面呈直角接触, 保持与其平行或锐角相交, 血肿壁有渗血或出血时放置一块脑绵后在脑绵上吸血。②除血肿壁底部责任血管破裂口处血肿要清除后用电凝止血外, 其余部分残留小血块可以保留不动, 以免加大对已经形成但不牢固的血肿壁的损伤。③电凝止血要在血肿壁的表面进行, 不能把电凝插入脑组织内部操作, 电凝时电流要适当不可过大损伤周围组织, 电凝止血要在直视下完成, 不可盲目操作。④血肿壁上的过路血管如果无活动出血要尽量保护, 不轻易电凝阻断, 以防术后基底节区重要结构缺血梗死。⑤引流管长短要适中, 以防术后随着血肿壁回缩引流管插入并损伤脑组织。术中的微侵袭操作可减少深部重要结构损伤, 有效防止术后再出血的发生, 值得手术医师特别重视。
3. 4 术中血肿壁的人工加固 包括电凝止血, 局部渗血用脑绵压迫止血, 血肿壁用明胶海绵、止血纱布外敷, 在血肿壁表面喷上生物胶用于止血。待加固完成后在直视下反复检查加固止血效果, 如果发现某处还有明显渗血局部要重新处理。加固完成后不作冲洗, 冲洗会破坏加固物质与血肿壁的黏附, 破坏加固效果。在血肿腔内有较多血液或水时, 起不到加固效果, 血肿壁加固时要在相对干爽条件下完成。血肿壁加固顺序应从血肿壁的底部开始依次向血肿壁浅部进行。血肿腔内放置引流管时注意不要使加固物体移位。
3. 5 围手术期的管理 ①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后患者常规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进行生命体征监护, 专业人员观察处理。②术后血压控制不良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重要原因, 其中包括持续高血压或血压大幅度波动, 血压过高会对出血管止血时所形成血栓产生强力的冲击而再出血[6]。常规用微量泵持续泵硝普钠控制血压、同时防止血压过低, 造成脑灌注不足及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加重脑缺血或出现大面积脑梗死。③术后保留气管插管24 h,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尿道通畅, ④应用镇静药保持患者安静, 预防因为躁动致术后血压波动血管再次破裂出血。
参考文献
[1] 高万里.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选择对预后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6):29-30.
[2] 李从进, 夏多贵, 权天龙, 等.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2, 11(4):360-361.
[3] 赵继宗, 周定标, 周良辅, 等. 2464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多中心单盲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32):2238-2242.
[4] 易勇, 淡冰, 陈.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8):763-764.
[5] 孙郑春, 曹新亮, 马旭东.显微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体会.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14(12):1154-1156.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84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生有效进行学科学习的保障,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多种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本文就几种能够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展开论述。
一、趣味教学法
所谓趣味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趣的方式,将知识点呈现出来,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同时又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趣味教学法作为一种实现学生快乐学习的重途径,引起了广泛重视,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将趣味教学法落实到了教学中。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将趣味教学法,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在实现趣味教学法教学目的的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人认为,教师在将多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在快乐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如果教师单纯的采用一些方法使学生感到快乐,却与数学知识的学习联系不大,这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趣味教学法作为一种简单易行,又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有效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分层教学法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较之于其他方法,教师在将分层教学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多麻烦,同时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运用该法时要多下工夫。本人认为,教师在将分层教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的过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有效掌握分层教学法的内涵
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将该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前,首先应该对该方法的内涵有清楚的认识,了解其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明白其设置步骤等,为将该方法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奠定基础。
(二)对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方面引起重视
教师在将分层教学法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注意适用频率。分层教学法虽然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可过于频繁的使用,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2.作出科学分层。在使用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科学分层,只有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教师才能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将分层教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应该引起教师注意,只有克服了这些方面,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既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小组讨论法作为一种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也有其适用的范围。针对简单易懂的数学问题,教师一般不组织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而在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或者在学习中很多学生都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之间可以就知识点展开讨论,这样通过学生共同的努力,困难必定被解决,同时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的发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例如:在解决同一道数学题目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思路,这就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通过小组学习,不仅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知识点,同时,也为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提供了平台,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虽然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较之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师并没有频繁的将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本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进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定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应用多媒体,例如教师在讲解“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一定理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一些实例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题目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省略部分教师的书写步骤,节约出更多的时间,使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多类型数学题目的讲解。
(二)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得到一定的放松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出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分析;研究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全面实行,初中与高中在数学学科方面的差异逐渐明显,初中属于义务教育,而高中学生则要面临高考,两个学龄的教育特点出现差异。在初中阶段,数学相对简单,更加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常量研究,对学生数学思维没有较高要求,而在高中阶段,数学学科内容多、难度高,学习任务更加繁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同时,新课程指出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在此背景下,针对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初高中衔接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1.1教材原因
高中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方面具有较大差异,高中教材在广度、深度以及难度方面都有所提高,而初中教材趣味性更强、内容也更加简单直观,对学生的条理性、基本技能以及解题方法也要求更低。而高中教材概念更加抽象、逻辑性更强、内容更加深奥,对学生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要求更高。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更加注重教学评价、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基本理念以及课程目标。
1.2学生原因
当学生升入高中后,数学课时以及教材都出现明显的变化,在紧张的气氛下、陌生的环境下,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同时,一些寄宿生离开父母还要面临生活的困难,心理出现反差,自卑感和失落感随之而来,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种种因素导致学生没有做好数学衔接的心理准备,对于一些知识结构不完善、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会严重影响其高中数学学习成绩。同时,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缺乏钻研精神、总结能力以及反思能力,让学习变得复杂繁重。
1.3教师原因
新课改实行后,初中数学知识更加简单,教学进度也更加缓慢,教师对学生各项能力没有进行全面培养,教师只是简单根据大纲开展教学,对于一些中考没有涉及的知识就删除掉,而这些知识恰好是初高中衔接内容。在这种教育观念下,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轻能力而重知识,导致很多学生在升入高中后,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上课无法紧跟教师思路,自信心受到严重的影响,最终丧失学习兴趣。
2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相关对策
2.1转变心态、认识差异
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初中数学课改,以学生的角度正确认识初高中数学的差异和连贯性,明确初中数学知识的范围和体系,掌握初中与高中阶段数学缺乏的知识,在复习课中进行深入讲解,进而弥补缺失的内容。例如在初中教材中已经删除的立方差公式,教师要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顺利开展高中数学学习。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初中教材对三角函数、函数等相关概念定义不严格的情况,开展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开展有意识的训练和补充;其次,学生也要及时调整心态,掌握提炼观点以及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当学生遇见难点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通过学长经验传授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引导学生转变态度,克服对数学的畏难心理。
2.2合理使用教材
与通俗而生动的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虽然内容丰富,但是其难度却较高,学生突然面对这种教材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简化,并且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充分联系,让课堂更加生动和充实。在高中阶段,数学学习任务繁重,课时也比较紧张,教师要针对教材体系,对关键知识进行重点把控,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一些学生由于刚升入高中,会盲目的选择一些辅助教材,但是由于辅助教材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甚至还出现抄袭和照搬的情况,不仅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知识联系混乱的情况。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挑选辅助教材,发挥辅助教材的促进作用。
2.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知识更加基础,而高中数学知识相对较难,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在高一阶段,学生处于思维转型的关键时期,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强调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函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进行教学拓展,在拓展过程中,引入数形结合、转化以及归纳等学习方法,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锻炼。
2.4引导学生开展反思
反思是开展数学活动的动力和核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意识。与初中时期相比,高中数学知识内容更加深入,知识范围也不断扩大,教师要加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并且引导学生掌握温故知新的方法,通过反思促进学习。同时,在解题中,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完成解题过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反思空间和时间,总结知识规律和联系,查缺补漏、纠正错误,进而促使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提高。
2.5开展多样化教学
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加强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第一,通过让探究式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轻松而活跃的教学气氛,进而在良好的环境下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并且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互动,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探讨,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第二,分层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进而解决初高中知识衔接问题,分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实际,针对衔接问题少、数学基础好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对其能力的培养,而针对衔接问题多、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开展基础知识联系,通过分层教学保证所有学生都得到进步。
3结语
总而言之,初高中数学衔接是一个重要问题,并不是依靠几次补习或者衔接教程就能够完成的,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的知识差异,并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课程优化,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方法和思维意识,掌握数学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数学能力,进而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薛锋林.论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140+142.
[2]李兴贵,幸世强,张平福.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1,06:17-18.
[3]张嘉月.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2:296.
[4]郭和跃.对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认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117.
[5]梅正锋,黄致新.新课改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50-51+72.
- 上一篇: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管理
- 下一篇:智能化人力资源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初高中数学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