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管理创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0:2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组织管理创新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组织管理创新论文

篇1

“知识”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体现在它已变为经济要素中的首要资源。相对于物质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的特点如下:

(一)知识是一种无形资源

从资源性特点看,知识是一种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有本质区别。首先,物质资源是可以用尽的,知识资源则可以生生不息,取之不尽,这是知识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其次,物质资源的扩张是有限的,知识资源却可以无限扩张。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人们对物质和财富的量的需求,但人们对它们的质的需求却是无限的,而这种无限性的需求正体现在知识需求的无限性上,只有无限扩张的知识才能满足人们对质的无限追求;第三,物质资源只能是物理上的换位,知识资源则可以充分共享。

(二)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

从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原理看,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知识资源的以下特点使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

一是共享性。知识资源可以共享,允许众多使用者同时共用同一知识资源,而且共享者越多价值则越大。二是反复应用性。知识资源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再生应用的能力,可以反复使用。三是累积性。知识资源在其传递和使用过程中可以累积,知识在人类系统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都是累增的,且具有不可逆转的特性。四是渗透性。知识资源具有极大的渗透性,一种知识资源可以渗透到许多领域而产生影响,大量知识资源相互渗透使智能呈指数式迅速膨胀,造成“知识裂变”。五是时空相对性。知识资源的空间可以虚拟,无法用感官去度量知识资源在载体中的空间和形状。另外,知识资源所占空间可以压缩,所以,同样的空间所储存的资源是不同的。知识资源的时效性特征也是很显著的。有些信息一旦,就会使另一些同类信息毫无价值,而有些信息迟早都不会影响其价值。知识资源时效的长短也是相对的、不确定的。知识资源经常被创新淘汰,在淘汰中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再创新,所以,知识资源就是创新资源。

(三)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从知识存在的状态看,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是可表达的,有物质存在的,可确知的,已被文本化了的知识。所以,显性知识是知识管理明示的对象,是知识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动力。隐性知识则是未被文本化或难以被文本化的知识,因而有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被复制的特点。它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即它不易用语言表达。另外,也包括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心智模式等,这些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会深深影响到个体的行为方式。隐性知识属更深层次的、由个体拥有并控制的知识,是组织进行知识创新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

知识管理的内容

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学问。它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是根据知识的特点及知识经济研究领域的认识阶段来进行的。知识经济认识领域分三步进行:一是知识价值论,核心是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和知识的价值;二是知识创新论,主要探讨知识创新的机制和过程;三是知识转化论,主要着眼于知识的转化和知识如何参与分配和共享。其中,知识的价值已在人们中达成了共识,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将知识转化和共享并在转化与共享中创新。

(一)促使组织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相转化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是多方位的,一般包括:

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这个转化的目的是推动内部的显性知识交流,以减少信息流的摩擦,降低运行成本,是发挥知识外部性的直接方法。显性知识间的转化是知识管理明示的对象,是知识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动力。

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步转化的意义在于:由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再通过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机制使其创新知识被企业共享,从而建立鼓励员工的创新行为机制,以激发员工的潜能来达到这步转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知识转化的核心,是知识生产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

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是创新的源泉,而隐性知识本身也需要不断的积累、更新,如果隐性知识停滞不前,显性知识也将被定格并很快就会落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员工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密切相关,所以企业应加强员工的素质培训,建立学习机制来鼓励员工的自发转化行为。

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这一过程是知识管理中最高层次也是最难以实现的。因为隐性知识具有隐匿性、不易传播的特点,如何进行隐性知识间的转化,其根源在于其知识所有人的知识隐性维度、观点、情绪及所处的环境氛围。人类掌握隐性知识的动机、多少及使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隐性的维度下潜意识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的,由此可知:首先,学习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干预的效果有限。其次,个人的所知比所表达的要丰富的多。组织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将个人蕴藏的隐性知识向外展现,转为他人隐性知识的来源,并发挥其乘数作用,去伪存真,创造具有价值的知识。所以,隐性知识间的转化速率、范围及深度,取决于一个个体的工作氛围和激励机制。

(二)促使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指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是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变过程。由于知识从本质上来说是可以相互交流与学习的,而且使用的越多就越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知识产品就与具有排他性、有限性的物质产品有着天然的区别,但由于先进知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给拥有者带来丰厚的收益,所以拥有者会极力维持知识的垄断性。所以,知识是不能自动实现共享的,必须通过鉴别知识范围和类型,创造一定的途径才能达到。

1.从知识共享范围看,有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和企业外部知识共享。组织的知识管理应先从内部知识共享开始,然后通过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接口,再向外延伸。对于组织内部知识应在坚持平等性原则和开发性原则的基础上,畅通知识共享的渠道。如改善与重构组织结构,建立对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硬件设施和必要的规章制度等软件措施和必要的规章制度等措施来实现。相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来说,组织外部知识游离于企业的可控范围之外,不为组织所左右,但它对组织的经营与运行有很大的影响。组织外部知识共享可根据其外部知识与组织的密切相关程度和外部环境的复杂程度,依次采取经营策略的变化去影响,或是预测知识走势去主动适应等方式去实现。

2.从知识共享类型分,有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显性知识共享是伴随着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近年来,磁介质和光电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不仅使人类知识的存储和传播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也提供了渠道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加速了显性知识的可获取性和共享性。

隐性知识的共享一般考虑以下因素:一是个体因素。知识独占能产生垄断利润,所以知识拥有者为追求个体价值的实现会阻碍隐性知识的共享。二是组织因素。组织环境与氛围影响隐性知识的共享。如在传统的层次机构设置下,员工的思维和工作能力受制度和岗位的约束,员工之间缺乏超制度以外的直接接触和互动交流,难以推动隐性知识的共享。三是社会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下,知识共享的途径与程度是有区别的。如东方人的谨慎、含蓄、内向的性格使得东方人在与人的初步交流时会产生一些障碍,但东方人却善于使用非正式的方式传递信息,这也许是隐性知识共享的一种“隐性”力量。

3.从共享方向来看,知识共享分顺向共享、逆向共享和横向共享。知识的价值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无形形态,即知识的认识价值;另一种是它的物质形态,是知识的认识价值通过实践实现的,即知识的实践价值。认识价值主要反映知识生成的主观意识性,它既可能是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也可能是人们发挥能动性对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加工和再行思考的结果,所以它是一种隐性的潜在价值,当人们在它的影响和指导下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它来改造外面的主观和客观世界时,它将变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实践价值,实现了知识的价值目的。

这种实现有三条途径:一是顺向实现。即由认识价值到实践价值的共享。先有少数人或企业的新的认识发展为新技术、新工艺,生产出低成本、高价值的产品供大多数人共享。二是逆向共享。在现有技术和产品基础上,解剖其“生成”方式、“还原”其结构原理,重新认识它的价值,以便再取得新的突破。三是横向共享。首先是认识价值的形态的共享。一般说,知识的认识价值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共享是互动的。因为人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本能,当他遇到新的知识时,经常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死板僵化地全盘接受。事实上,当人们收到新的知识信号时,经常受其启发,会有意识地加以改造和发展成新的认识价值;再则,由于人们思维的差异性,对同一种原理性的认识价值,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所以知识的认识价值在人们之间的横向共享,往往表现出由小到大的趋势;另外是实践价值之间的共享。由于知识的实践价值能够使其物质和精神在实践中体现它的产出效能,这使得知识实践价值的横向共享效果更加便捷和有效。

(三)促进组织知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了组织成功的基础,具有新的特征和要求:

更加开阔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差异直接导致创新方式及效果的差异。传统的“内部独立研制创新”模式受制于研制力量,致使创新效率低下。经济全球化趋势及知识共享范围的扩大,创新必须建立在“开放性”思维的基础上,即知识创新与其价值转化必须通过社会性协作过程中互相沟通交流并加以“研制”来实施。

创新方式互动化。随着知识共享平台的进一步建立,知识产品的加速发展及社会对知识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大,个体和组织只靠独自的创新能力来完成大型的、关键的创新项目日见力不从心。所以,创新已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有关社会知识创新、技术知识发明和应用系统的创造相互作用的产物,已具有了一种整体的、协同的、互动的系统特征。

知识流动因子多元化。过去的创新一般集中于投入和产出分析中,大多表现为静态性和线向性的特点,而新时代创新系统的运作效应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和联系性。所以,新时代创新系统是由诸如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这些创新因子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建设成相互联系的机构网络,在这些因子之间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的活动。

创新机制的转移。现在的创新机制大多是重点控制和影响企业内部“知识存量”的内容和处所的累积机制,应主要控制和影响内部知识源和外部知识源之间平衡的界面机制。

现阶段知识管理的实务

(一)更新企业经营理念

建立共生的观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或个体开发新知识的相对能力越来越小,局限于企业或个体的知识创新的潜力及研发绩效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同的社会与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目标进行知识共享、合作开发,才能达到合作方双赢、社会共赢的目的。

建立文化吸收理念。据统计,在广东深圳的不到经营期限中途解散的三资企业中,大约有34%的企业是因为文化冲突解散的,这就充分说明了不同经济主体合作中文化融合的重要性。知识的转化与创新是在不同的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下完成,而这种互动完成必须在其行为主体间的文化融合的状态下才能完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任何组织都需要认真对待文化性质与结构的问题,对内应建立组织的文化,对外应容纳与借鉴外部文化。通过组织内外部成员间的文化认同推动知识的发展与更新。

建立垄断与共享结合的理念。知识的组织垄断有利于本组织竞争优势的形成,知识共享有利于行业或社会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而使本组织受益,所以,组织并不需要限制所有知识的对外传播,相反,应以共享为主、垄断和保密为次。首先要做到在不损害本组织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与他人共享知识;其次,也应认识到,组织在向社会提供优势成果的同时,应不断地向社会吸收知识,进一步增加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加强组织间的知识合作

组织间进行知识合作可以产生三种效应:

知识的聚合效应。通过组织间的知识合作,使组织原有的知识系统进行联合与补充,汇合成为组织之间的知识网络。这将使得各自知识优势得到叠加与延伸、强化与巩固。在未对组织进行专门性优势知识追加投资的情况下,通过这种知识聚合来实现优势知识的发展与完善,既可加速知识成果的转化,又可避免专门知识过度投资的倾向。

知识的重组效应。在知识合作过程中,知识超越了组织的边界,在组织之间不停地传递、交流,为知识突破原有使用的限制或者路径依赖性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知识要素之间的重组。

知识的激活效应。知识合作可以通过互动增加知识激活的机会,形成原有组织所不具备的新知识。来自不同组织的知识合作,可以彼此相互交流与分享、彼此沟通与对话,在这种开放的动态的知识互动中,新知识得以产生。

(三)建立企业间的知识动态联盟

进入工业经济后期,“竞合”的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这种“竞合”的关系就进一步发展成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形式,那就是在组织之间建立动态联盟。动态联盟的基点在于:一是实行的是动态联合,而不是刚性联合,使组织间的“竞”与“合”变得更为兼容,既可保持竞争的活力,又可避免两败俱伤的过度竞争;二是动态联盟构筑在集中各方面优势的基础上,因此能做出快速响应市场机遇的决策;三是实现的动态联盟可以解决如何利用社会现有存量知识,实现知识资源的最优配置。

(四)打造知识生成和价值转化的组织

建立学习型组织。知识生成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学习。这是因为:一是知识有积累性的特性,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只有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才能有效地组合、配置并创造知识;二是知识有一个老化的问题。随着各个领域的知识爆炸,知识的有效期会不断缩短,因此,组织必须不断更新、补充、增添和创造更多的知识,才能保持竞争的优势。

建立知识生产和转化的机制。包括物质手段基础与有效的制度机制。完善物质基础能为组织学习提供一个完好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配置因特网设施,建立较完善的知识信息、技术资料等资料库。利用组织内部以及外部大量可编码的知识,人们能够随时查阅、学习、分析相关资料,在此过程中整合和创造新的知识。

有效的知识管理制度机制指建立有利于组织成员彼此进行合作的创造性方式和激励组织成员参与知识共享的制度机制。内容包括:一是要建立组织学习的制度,二是要设立知识主管,三是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精神环境基础。精神环境基础是指创造一个借助组织力量来形成一个创造型组织视野的组织文化氛围。这种组织文化应有利于组织知识创新的作用有:首先,它能展示一个愿景。这个愿景的功能就如雷蒙德•迈而斯所说的那样:“展示伟大愿景的企业文化,就是力图准确地定义组织将要探寻的知识流,然后向它们看齐”。同时,这个愿景应是一个共同愿景,力图把组织的价值观和个人的价值观及发展方向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共同愿景。其次,它能鼓励创新。即这种组织文化能鼓励员工以创新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以不同的观点来处理问题或机会,以便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机会,得到新的理解或学习。

(五)实施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管理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实施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管理模式。因为知识的载体是人,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对知识人的管理。人们掌握多少知识,为了获取某些知识需要付出多大的投入,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有多少能够转化等等,都是由掌握知识的人的动机和组织所能提供的动力决定的。人文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人性化的管理,其基本特征体现为:一是作为个体的人,自尊、自立、自信、自爱、自强;二是作为群体的人,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成熟人、创造人。人文管理的内涵体现了新时代人类的主体性需求,实施人文管理将奠定知识管理的基础,拓宽知识共享的范围,为人们的互动学习提供条件,同时,也指明了知识管理的目标趋势。

参考文献:

1.吕国良.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管理[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1,18(3)

2.于省宽.超越灰色的认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煤炭企业;管理创新;战略重组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077-02

一、管理创新的概念

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以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包括思想与观念创新、经营战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制度与模式创新、营销创新、技术创新等,管理创新是决策层创新、执行层创新与操作层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

二、煤炭企业战略重组后管理现状分析

一般来说,参与重组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的管理层越多,发生管理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参与重组的煤炭企业一般规模较大,而且各自的管理团队、员工团队组成都比较复杂并各自代表不同的组织利益,由于重组后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刚刚建立,尚不能规范运行、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不完善、组织结构不清晰使得团队不能有效地沟通进而不能很好地协作。因此,为重组后的煤炭企业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第一,约束机制方面,由于重组活动,重组企业管理的内在要素复杂化,使得企业在发挥调节、监督和控制等作用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煤炭企业资源的适度使用一直是煤炭企业约束机制控制的主要内容,由于企业重组活动的进行,各煤炭企业之间的约束机制口径不统一,使得煤炭企业资源的适度使用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第二,在激励机制方面,由于重组活动,各参与重组的企业激励机制存在很大差异,如:理想激励、目标激励、物质激励、制度激励、精神激励等激励机制的差异。使煤炭重组企业无法很好的发挥激发、鼓励、支持、关怀等作用。第三,在流动机制上,企业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就业机制等,重组企业无法很好的利用市场发挥流动作用。第四,由于参与重组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各个企业的价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差异直接导致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经营效率。由于差异的存在,重组企业很难做到公平公正,企业往往出现两极分化。由此企业必须注重效率与公平机制,使企业管理活动从价值取向上必须注重经济效益提高,同时兼顾公平,避免两极分化。第五,重组企业的最大优势是规模效应明显,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可以有效地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的重组可以使企业在短期内大量集聚资本,此时企业必须完善资本扩张机制,使企业发挥跳跃式发展企业规模。由此就给重组企业的资本扩张机制的建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三、煤炭企业战略重组后管理创新的动力与障碍

(一)管理创新的动力

管理与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管理创新作为管理的职能之一,贯穿于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活力与源泉。

1.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创新可以通过对企业有限资源的整合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生产组织优化创新,提高企业的目前效益;通过战略创新,提高企业的长远效益。因此,管理创新,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短期效益,同时能够提高企业的长远发展。

2.管理创新可以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管理创新可以降低内部交易成本。企业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之一在于它能在组织管理的协调下,使交易从市场部分地转移到企业内部,让资源配置过程通过权威和行政命令来完成,从而避免许多外部交易的不确定性,节省交易费用。

3.管理创新可以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系统过程。技术创新的开展需要有一个诱导机制,其过程也需要监督与协调,这些诱导、监督、协调机制的形成,离不开管理创新的实践。通过管理创新,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决策程序,从而确定了技术创新的促进与激励机制。

4.取得竞争优势。通过管理创新,能够使企业在产品成本和技术上占有优势,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二)管理创新的障碍

1.缺乏明确的经营管理理念。对于煤炭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是其显著的特点。但是,有些煤炭企业由于没有明确的经营管理理念,管理者还是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方法:重领导政绩、轻经济效益;重粗放式经营、轻集约式经营;企业管理活动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不重视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

2.缺乏创新的自主精神。重组后的煤炭企业集团,有很多管理者的思想理念和经营能力跟不上形势任务的要求,他们没能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到领导企业中去,由于领导缺乏创新意识,使整个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3.基础工作薄弱。煤炭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定额、计量、标准化、信息、规章制度、教育、班组建设等是开展管理活动并提高管理效益的基础,但有很多煤炭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管理不严、纪律松弛现象,缺乏高标准、严要求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制度形同虚设,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现场脏、乱、差现象严重,生产秩序混乱,安全事故屡屡发生,难以形成合力。

4.重技术创新,轻管理创新。不少煤炭企业存在着重技术创新,轻管理创新现象。片面强调技术创新在生产中的作用 而忽视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企业缺乏内在的管理激励机制。

四、煤炭企业战略重组后管理创新的途径

1.实施煤炭企业战略重组后管理理念的创新。企业的发展,经济形态的转变,离不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企业经营和管理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导致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以及企业从业人员的观念转变,从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创新。重组后的煤炭企业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围绕现代经营理念进行创新,通过培训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来开阔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从而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2.加强煤炭企业战略重组后的组织创新。企业必须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才能不断地成长、发展和壮大。重组后的煤炭企业,其现有的组织结构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需要和竞争要求,因此,更要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

3.做好重组后煤炭企业的制度创新。企业的制度创新是提高企业各种管理水平的基础,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煤炭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诸多具体工作制度需要在创新中建立和完善,最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内部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

4.完善煤炭企业战略重组后的战略创新。企业为了谋求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制定具有独创性的经营战略。独创性是经营战略的基本特征,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分析研究表明,企业的经营战略不能机械地模仿,只有在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并掌握企业优势的基础上,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灵活机动地进行构思,才能创造出适合本企业的独特战略。煤炭企业重组后,要保持企业集团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注重战略创新。

5.加强煤炭企业战略重组后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内部而言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极其重要的手段,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会使企业成员凝聚成一个整体,齐心合力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经营目标全力奋斗。重组后的煤炭企业集团为做好企业文化创新,应明确以下几个思路:一是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以“科学兴企”为核心,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企业文化环境氛围。二是注重企业整体观念与企业团队意识的培养。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在未来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没有特色,产品没有特性,文化没有个性,就不能使企业已拥有的或潜在的广大客户感知到它的独特性,很难立足于国内外市场之林。因此,搞好文化创新,对重组后的煤炭企业集团来说,极其重要。

6.加强煤炭企业战略重组后技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渗透到商品产、供、销各个环节,谁率先进行技术创新,拥有先进技术,生产出成本更低、效用更大、更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按市场的规则被淘汰出局。因此,技术创新是创新中的主要形态,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重组后的煤炭企业集团,可以充分利用规模和资金优势,进行技术创新,以保证企业集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通过管理创新可促进由决策、实施、监督和反馈等职能构成的管理系统,具有整合和进一步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并提高其效率的功能,可提高企业集团的整体凝聚力,降低内部交易成本,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最终促进煤炭企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毛蕴诗.加快国有企业战略重组[J].决策与信息,2005,(6).

[2] 常修泽.现代企业创新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3] 芮明杰.现代企业管理创新[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篇3

摘要:21世纪,市场的竞争要求企业能够快速创造新产品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啤酒企业也不例外。

目前,啤酒企业间兼并、重组和联合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新的管理概念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是改造传统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一、ERP与管理概念的创新

1.1ERP管理系统的内涵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需链管理,ERP面向市场、面向经营、面向销售,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新的伙伴关系,ERP强调企业流程与工作流,支持企业过程重组,通过工作流实现对企业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成;ERP强调对企业人员的分工和整合。通过强化培训,优化企业中人与流程、岗位的对应关系,建立“扁平化”高级管理模式。ERP吸收了多种先进的生产概念,在生产制造中支持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生产(JIT)、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AM)和业务流程重组(BPR)的混合生产管理模式;ERP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集成,可对供需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它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需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

1.2利用ERP进行系统管理创新

1.2.1营销战略的变革

ERP把客户需求、供应上的资源和企业的生产活动集成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供需链,并对供需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供需链管理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企业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效规划与控制,从而把客户、分销商、供应商和制造商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形成了一个极有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1.2.2管理概念的变革

企业要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必须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相对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企业同其销售、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是现代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也是精良生产(LP)的核心思想。为了开拓市场,光有稳定的供需链还是不够的,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兼并和重组扩大供需链的范围,另一方面亦可由特定的供应和销售渠道组成短期或一次性的供需链,形成“动态联盟”,在一段时间内,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敏捷制造”的理念,用最短的时间开拓新市场或将产品打入市场。为此,企业的管理理念应从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的竞争,转变为企业的供需链同竞争对手的供需链之间的竞争。

1.2.3企业流程与组织机构的变革

为了提高企业供需链管理竞争优势,必须系统地考虑整个供需链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业务流程重组(BPR),重构面向流程管理的“扁平化”的组织模式。

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由一系列工作过程组成的,这就是企业的业务流程,也称之为工作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一个把输入要素换为输出要素的过程。企业的输人要素有企业的人员素质状况;企业的生产资料,能源与设备状况;企业的固定与流动资金情况;以及企业的技术资料,产品数据,市场信息,生产决策等状况。企业输出要素有产品的品牌、数量质量和技术资料等状况;企业的盈利,员工的薪酬、纳税等状况;生产资料与生产设备的积累状况等。企业的输入输出过程实质上是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合理流动的过程。按照系统的观点分析和处理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企业管理创新论文的关键。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一方面保证了供需链各环节,各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畅通和高效率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从传统的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变。必须打破职能分割,按企业流程改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减少管理的层次,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将决策点定位在业务流程的执行的地方,这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组织的运转效率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1.2.4事务处理方式的变革

ERP子系统支持联机分析处理,售后服务及质量反馈,提供了对质量控制、适应变化、客户满意、绩效指标等关键反馈的实时分析能力,强调企业的事前控制能力。支持多企业、多地区、多国家的协同与合作。

ERP系统将财务计划功能和价值控制功能集成到供需链上,使财务管理有事后核算提升为事前规划和控制。ERP系统强调了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人员责任与岗位职责挂钩,人员成本与产品成本挂钩,重新定义绩效内容(如单位产品成本、销售毛利等),工作业绩考核重结果而不重环境。

二、ERP与企业管理模式重组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是一个企业的供需链与另一个企业供需链之间的竞争,ERP的核心思想就是基于供需链的敏捷制造理念。而敏捷制造的主要实现模式就是基于产品驱动的企业动态联盟。啤酒企业要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并购与重组等方式,形成集团公司,形成规模效应。但重组以后的企业是否会成功,关键在于要在整个集团公司范围内进行企业流程重组,重新设计其组织管理模式,要求企业从传统的面向职能的管理转向面向流程的管理。即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对异地的联盟企业,集团公司要通过网络技术,对稳定的和动态的生产合作伙伴和供销合作伙伴实行有效的“整合集中化”管理;构筑统一的网络平台,实现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控制,在供需链的所有环节上,包括定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和配方管理等进行有效的管理。

2.1面向供需链的企业工作流程再造

企业流程重组是企业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的重大变革,是成功实施ERP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使企业在T、Q、c、S等四方面的业绩获得巨大的改善,对于并购重组的哈啤集团公司来说,对异地分布企业进行业务流程的集中协调与再造,必然是集团公司协同工作,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几年来,结合ERP实施哈啤对企业的全部流万方数据程进行了重组和规范化,提高了管理水平,从企业流程重组中上水平、上效益。

2.2面向流程管理的组织机构重组

企业流程重组要求企业实现从传统的面向职能的管理转向面向流程的管理,以达到对企业环境、市场需求变化快速响应的目的。组织机构的重组应该在工作流程优化的基础上,本着灵活、高效的原则,建立“扁平化”的新型组织。

扁平化组织具有流程管理的特点,首先设计集团公司的若干流程。如生产流程、采购流程、营销流程、财务与人事协同管理流程等。确定流程的岗位与职责,各流程为动态的组织单位,直接对集团总部的最高管理层负责。这种管理模式将各项工作的决策点定位在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消除制约管理效率的所谓中间层,提高了组织的运转效率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对于拥有特征相同分企业的哈啤集团公司来说,整合集中化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集团实行统一的采购管理、营销管理、财务与人事管理。各企业以生产管理为主;其他主要管理职能集中在总部进行,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分散业务活动的监督与管理,并适时做出统一的决策。

2.3面向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企业联盟集团

企业联盟集团是敏捷制造理念的一种主要实现模式,它以具有共同利益的产品开发、制造、经营销售为凝聚核心,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把供应产品开发与制造商、销售商、服务商和客户的各个环节有机的集成起来HJ,形成以盟主企业为核心,以稳定的盟员企业为主,动态的盟员为辅的供、产、销一条龙集团,一个极具有竞争力的以供需链为封闭环的协同工作的战略联盟。其中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是盟主企业,掌握啤酒开发与制造的核心技术,它具备面向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盟主企业为主的集团公司有责任控制与调度相关的供应链,制造链和分销链。盟员企业则以其优势的运营领域参加联盟集团的工作,分别在供需链相关环节的工作中发挥作用,组成以这些基本功能单元为节点的“扁平式”组织结构。

三、结论

在实施ERP的过程中,哈啤集团对企业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整合与规范化,基于工作流技术,全方位地设计各项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通过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信息化,创造了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提高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程控,革扬。MRPII/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李文涛,张旭堂,金天国。基于的工作流系统在企业重组过程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33(4):573—576.

篇4

论文摘要: 近年来,国外大公司和合资企业迅速进入国内聚酯市场,民营企业也快速发展进入聚酯行业,聚酯产品市场已形成激烈竞争格局。文章确定了辽化聚酯产品市场营销差别化战略,在市场营销理念创新、体制创新、营销策略和服务创新、人才创新以及激励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市场营销战略实施的保证措施。

0 引言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简称辽化)是以俄罗斯原油炼制加工为主的特大型石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化纤原料生产基地。近年来,辽化主导产品之一的聚酯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已形成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综合考虑辽化聚酯产品市场营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企业的优势和劣势,确定辽化聚酯产品在各目标市场的基本竞争战略为差别化战略。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开发品种,发展差别化聚酯系列产品,实现高附加值;同时通过特色化的服务和促销活动,开拓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牢牢把握竞争的主动权。应从市场营销理念创新、体制创新、营销策略和服务创新、人才创新以及激励机制创新等方面保证措施入手,为市场营销战略的实现提供保证。

1 理念创新

1.1 要建立亲情营销理念 亲情营销理念的核心是精确化服务,企业通过建立、拓展、保持、强化对用户的服务,实现有关各方的利益最大化。亲情营销观念强调把用户当“朋友”或“亲人”,而不是“上帝”,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把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缩短,通过与用户做“朋友”,而使用户成为企业的永远“朋友”。

1.2 要建立关系营销理念 关系营销理念强调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如用户、分销商、供应商、政府等建立长期的、彼此信任的、互利的、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与用户的关系。强调通过服务来满足、方便用户,以提高用户的满意与忠诚度,达到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目的[1]。

1.3 要建立合作竞争营销理念 合作竞争营销理念强调拥有不同优势的企业在竞争的同时也注重彼此之间的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来实现“双赢”或“群赢”。企业不仅采取合作的态度改善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同时企业也开始重视产、供、销的整个价值让渡系统的良好协作以共同创造更多的价值,追求的是整个价值让渡系统的群赢结果,以提高整个价值让渡系统的整体竞争力。

1.4 要建立知识营销理念 知识营销理念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新营销理念,它高度重视知识、信息和智力,凭知识和智力而不是凭经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以科技革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对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对企业管理、企业营销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企业的营销理念也应相应转变,即树立知识营销理念。

2 体制创新

2.1 调整生产布局结构 进行产品主导型的专业化重组,在辽化内部将炼油、化工、化纤产品生产经营分开,上游部分侧重炼油、化工产品以及聚酯原料PX、EG、PTA的生产销售,下游部分专门从事聚酯的生产销售。根据产业链上不同产品竞争情况进行产品生产销售优化,当下游产品市场销售利润率较高,要保证下游装置满负荷生产商品,占领市场,扩大份额;当下游产品竞争过于激烈,销量减少库存增加,但上游原料市场还较好时,在不减少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下,可停掉聚酯装置,直接生产PX、PTA。

2.2 完善现行销售体制 组建聚酯产品营销中心,统一负责聚酯营销业务。营销中心下设市场部,负责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市场信息管理、产品销售促进、市场开发等业务;销售部,负责产品推销、销售管理、产品售后技术服务、关系管理等业务。营销中心应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市场信息系统,应由信息管理子系统、定货管理子系统、客户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竞争对手管理子系统、财务结算管理子系统、销售分析子系统、系统维护子系统等构成。

2.3 调整科研开发体制 组建产品开发中心,建立新产品开发组织体系,将分散在聚酯生产厂和研究院的化纤产品技术开发人员集中,进入产品开发中心。一方面生产、销售、研究紧密结合,并且联合国内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开发;另一方面,将科研开发向下道工序延伸,选择一些技术开发能力强、织造整理设备完善、有竞争实力的下游配套用户,强强联合,建立“一条龙”科研合作开发体系,形成上下利益共同体。

2.4 改善内部资源管理 建立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和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系统,形成一个共同的平台,以整合企业内部资源。通过内部资源管理,使企业能够记录营销对财务造成的影响、实体投入的内部流程以及通过适应的仓储和运输的实体产出流程。应该能够提供总账、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订单登记、记账系统、营销、物资、采购、产品质量管理以及制造方面的活动[2]。

3 策略创新

3.1 适时把握商机,突出差别化效益 要利用生产销售相结合的优势,组织生产和销售人员深入市场,与客户零距离密切接触,保持着对市场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力,不断了解产品需求信息,并结合企业实际确定开发题目,提高开发的成功率。要把差别化产品的效益贡献率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在开发差别化产品的同时,产品开发中心要紧密配合公司营销中心大力培育市场、开拓市场,跟踪市场,贴近客户,逐年扩大产销量。

3.2 及时调整营销策略,进行营销策略的创新 在产品策略上,要通过产品创新来引导用户需求,不仅要满足未被满足的现实需求和尚未实现的潜在需求,更要通过营销努力开发出新产品去创造新的需求。在价格策略上,定价时要加大透明度,实现定价因素和定价方式创新,将知识因素、创新成本纳入价格。要进行销售渠道结构创新,推行扁平化,减少中间商的批发环节,可在各目标市场中心城市设立配送中心,通过委托制直接面向用户提品和服务。

3.3 加大差别化产品市场推介力度,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特色服务 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用户,做到定期发货;对一些测试手段不齐全的企业,不仅提品的测试指标,而且还要帮助他们做一些他们无法完成的测试指标。在一些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初期,由于用户对质量性能不太了解,在使用时遇到了困难,技术人员主动跟踪在现场,帮助用户对工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与用户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大力实施产品的质量改进计划。

3.4 搞好客户关系管理,调整优化用户群 吸引新顾客比保持现有顾客常常要花更多的成本。著名的“80/20”规则认为:在顶部的20%顾客创造了公司80%的利润。也有人把它修改为80/20/30,其含义是:在顶部的20%顾客创造了公司80%的利润,然而,其中的一半被在底部的30%非盈利顾客丧失掉了[3]。因此要把占领高端客户、高附加值产品领域作为营销工作的首要目标,以此避开普通产品价格竞争风险。

4 人才和激励创新

①全公司上下都要提高对营销人员素质要求的认识,调整和完善营销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大力培养通才型销售队伍。

②要选拔一批年轻人到高等院校深造学习现代营销知识,提高水平;定期请专家、技术人员围绕新产品、新客户的主题进行授课,让销售人员及时了解新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以及主要性能。

③要广开渠道提供优越条件,吸引有能力的营销人员到企业,增强营销力量。

④提高对营销人员的要求,要求营销人员每人每季度至少提交1份关于聚酯纤维差别化产品的市场行情及今后的走向调查分析报告,相互进行交流、切磋,及时掌握市场及客户的动态变化。构筑差别化产品企业内部技术市场,实施差别化产品效益考核奖励。除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奖励力度外,还要对进入批量正常生产的差别化产品增加的效益按比例提成分红,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差别化产品开发,鼓励基层单位多生产有市场、有批量、有效益的差别化产品。对科研人员实行年薪制,对新产品开发发明人以及实用型专利、发明进行重奖。对市场销售人员建立业绩提成奖,实施佣金制,取消薪金制,按销售人员完成一定的销售额或利润额支付一定比例的佣金。产品营销中心的全体员工收入情况也与产品的营销利润挂钩,逐级进行年终工作绩效考评,决定奖励与否,做到层层经济责任落实。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高登第译.科特勒谈营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73-199.

[2]菲利谱·科特勒著.高登第译《科勒勒营销新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