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5 16:0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程课程设计

篇1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素质,培养学生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能力目标

能够具备房屋建筑构造的认知能力,能够理解建筑构造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能够按照设计意图绘制建筑施工图,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构造形式,能够应用设计规范和查阅标准图集,能够应用建筑构造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建筑施工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2)知识目标

了解建筑构造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建筑的分类及分级;理解建筑节能;理解建筑物的装饰装修;掌握民用建筑的构造组成;掌握人体工程学;掌握构造设计尺寸;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作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掌握建筑物的细部构造;掌握变形缝的类型及设置原则。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小组合作,与指导教师合作,与企业设计师合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遵循建筑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环保意识,养成学生会根据工作需要搜集、筛选、处理信息;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图纸、解决施工简单问题的素质。

2课程内容设计(Designofinstructionalcontent)

3第一节课梗概

(一)兴趣引导:老师和学生自我介绍。

展示国内外各个时期建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说明考核方式:考核时间、考核内容、分数分配、计分方法。告知采用的教材、参考资料。展示本课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二)建立项目教学情境--转换师生身份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造价员;课程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是为工程造价与管理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同时也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掌握施工图预算的审查及工程竣工结算的方法,初步掌握一种预算软件的应用。课程主要是面向国内建筑工程施工、房地产开发、工程招投标等行业,培养预结算编制、工程造价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建筑工程预算是实践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建筑结构与识图》、《房屋建筑》、《建筑施工》、《工程定额原理与实务》等前导课程,同时与国家的建筑经济技术政策和精神密切相关。

一、课程总设计思路

本课程面向造价员职业岗位,基于编制建筑工程预算的工作过程,因此《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门政策性、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中,我们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以技能训练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专业知识在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为学生掌握,岗位技能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形成。

根据工程造价员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和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实现知识目标的传授和能力目标的培养。在课程开发上,将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融入课程,开发体现“知识够用、技能为主”的项目教学课程。同时密切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通过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的课堂活动(如讨论、案例分析等),寓教于乐,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互动交流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一)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定额和清单计量计价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工程量计算的规则、费用计算的程序,并通过实践达到正确地执行和使用定额和清单,合理地运用建筑产品价格的构成要素来正确计算出建筑产品的价格即建筑工程造价,从而完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色的造价员。使学生全面发展技能提升就业能力。

(二)具体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建筑工程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的基本概念;熟悉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和间接费用定额使用方法;熟悉一般土建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了解单位工程概算的编制方法;能手工算量并运用计算机套价计算出一般土建工程的工程造价。

2、专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根据生产任务要求完成建筑工程的预算;使学生清楚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联系与区别;熟练掌握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和定额预算;培养学生能在工程量清单的基础上自主报价,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整个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

3、职业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通过自我学习适应工程造价的发展,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具有较强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造价员的职业岗位,了解造价员的工作过程,能力要求以及与之相对应《建筑工程预算》中的课程内容,把整个教学内容划分成七个模块:模块一为基础模块也就是建筑工程预算必备知识,包括工程造价概述、建筑工程定额、建筑工程定额计价方法;模块二为建筑面积的计算;模块三为建筑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包括土石方工程、地基处理与防护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工程、门窗与木结构工程、屋面防水、防腐、保温与隔热工程、金属结构制作工程、构筑物与其他工程;模块四为装饰装修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包括楼地面、墙柱面和天棚面三个部分;模块五为施工技术措施项目,包括脚手架、模板与支撑工程、构件运输与安装、垂直运输与超高增加、大型机械安装场外运输;模块六为建筑工程清单计价;

前六个模块都是以项目贯穿与整个教学中,模块七综合实训项目:某工程的工程造价(计量与计价),根据建筑工程预算工作过程设计能力训练项目,强化每个环节的能力训练,通过实训进行全过程环节能力训练,达到工程造价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提升。

四、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根据本课程总设计的思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本门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采取班级授课,分组实训为主的形式。由于本门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安排大量的课堂实训,采用了案例教法和任务驱动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以讨论教学法加以配合应用,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和一些实训任务,学生必须通力合作完成,所以必须采取分组实训教学。

分组实训做体做法如下:①确定班级人数;②划分小组,以6-8人为一小组,根据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好、中、差搭配,男女同学搭配为原则,合理划分各组;③任命各组组长,负责领导和协调。

五、考核方案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化发展。

具体评价方法为:

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占20%,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阶段考核占40%,考核各实训项目技能掌握的程度,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相关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验收;终结考核占40%,实行以证代考,以通过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考试作为终结考核。

课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理论和方法,更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和理念,它决定了课程开发过程的成败。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工作,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设置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对学习进程进行有效地控制,这对于整个课程的设计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铁军、杨福云,浅谈高职《建筑工程预算》课程设计[J],大家,2012.

[2]刘孔玲,傅志瑶,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篇3

关键词:建筑构造与识图 课程设计 工学结合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能力课。它以《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与检测》等课程为支撑,是后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同时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保障。

一、课程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设计遵循以下设计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校企共建课程。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组成员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通过与建筑行业企业的深入交流,确立了以面向建筑工程预决算、建筑工程管理等岗位、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系统化的学习项目设计入手,确立了以围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一主线,构建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单项训练+综合实训”课程体系。

2.知识、能力、素质融合

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选定《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内容;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通过工作过程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积累经验,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

3.在教学组织实施方面,以学为主。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灵活使用直观教学、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科学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程整体设计

(一)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内容的选取

(1)教学内容选取主要考虑的因素

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考证需求和可持续发展。

(2)将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试和新规范标准纳入教学内容

课程组通过与校内外行业技术人员充分研讨,按照行业相关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将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素质养成。同时,及时吸纳新规范、新标准,使学生紧跟科学技术发展步伐。

2.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组织

紧扣造价员岗位相关职业能力的要求,创建了“3-5-3”课程内容模式(如图1)。

学习内容包括“建筑识图、建筑构造和实训”3部分。建筑识图由“建筑施工图认知和建筑施工图识读”2个学习项目组成,遵循 “由简至繁,有易至难”的思路进行设计。建筑构造由“房屋构造认知和房屋建筑细部构造”2个学习项目组成,以建筑物的组成为主线,各学习任务之间是平行关系,具体任务需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规范、图集完成。实训内容设计成点(学习任务实训)、线(项目实训)、面(学习领域综合实训)由易到难、由局部到综合的3个层次的立体式实训教学内容。

依据课程培养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以六步教学法为主导辅以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二)教学模式设计

1.教学模式上体现“三个一体化”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即将理论知识融于建筑构造与识图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即教学场所设在识图实训室;教、学、做一体化,即教学过程体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该教学模式改变了先讲理论后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大有改观。

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三大能力”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三大能力,即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方法,具备识读建筑施工图的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构造方案,会查找图集资料等取得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具备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共同合作的职业品质,形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能初步学会适应建筑行业的环境,能进行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社会能力。

3.构建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以真实工作场景为背景的项目化教学

课程组以实训基地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社会平台,把课堂搬到施工现场,参照职业岗位需求,策划实训项目及任务,组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实施。课程组深入考察实习基地各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结合课程进度在施工现场安排实践教学,使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活生生的工程实例,感受真实工作氛围。

(三)考核模式设计

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考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 的立体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成绩(100分)=知识考核(30分)+能力考核(40分)+素质考核(30分)。

知识考核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考核通过实训方式考查学生识读图纸、绘制图样和制作构造模型等能力;素质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课堂表现、作业等情况。

篇4

关键词:以生为本;知识地图;线上线下;工学结合

0引言

《建筑工程预算》作为工程造价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土建类各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建筑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从研究建筑安装、建筑产品的生产成果与生产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着手,合理地确定完成单位建筑安装、建筑产品的消耗数量标准,从而达到合理地确定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的目的。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是一门技术性、综合性、实践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课程,同时又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分配制度、工资制度等有密切的联系[1]。换句话说,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确定方法与原则是稳定一定时期后,将随国家政策方针、国情改变而有所改动,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如何去准确确定项目费用,还得培养这方面的自学能力,以备就业后之需[2,3]。然而部分学生,对国内工程造价方面的时势形态,以及理论性强、规则条款多、识图能力要求高的课程学习并不够积极,学习效果也并不理想[4]。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手段改革势在必行。

1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集技术、经济、实践和专业于一体的《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是一门与时俱进、行政区域性强的课程[5]。该课程一般是学生进入大二后开始学习。然而,这阶段的学生虽然褪去了刚入大学的羞涩与激情,也还没有大三后拟毕业生的明确定位或奋斗目标以及就业压力,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学生听说《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理论性强、规则条款要求多,试图能力要求高,还需要时常关注国内工程造价方面的时势形态,相对比较枯燥[6]。此外,该课程还要常进行习题、典型实际工程项目操练,课程并不容易学好。因此,学生心理上就有了畏难、躲避情绪。加之更多的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理想或前期所学专业基础课程底子薄,学习自控性又弱,社交活动过多等因素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选择逃避现实,甚至有些学生还彻底放弃本课程的学习。除了以上问题外,课程教学上还有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之处。(1)课程重理论或理论与实践脱节《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本是具技术经济一体,还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动手能力。然有时因场地或时间所限的缘故,不方便开展实训,而在教学过程侧重理论;一些班级虽然开设了为期两周的短期实训课,但基本都是理论课都学完后才进行,这样就会造成实践不及时,理论与实践脱节。且学生刚拿到图纸容易比较迷茫,无所适从,等刚开始入门了解如果操作的时候,实训期便快结束了。因此,实训效果大打折扣;(2)授课手段单一一些老师上课方式手段比较单一,即使有所谓的多种教学方式,也不外乎仅仅是“PPT加板书”。还是一成不变的说教式的传统教与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好,听课的效果便大打折扣,所以教师们将怎样重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变得更为重要;(3)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授课是按统一标准要求与时间进行的。而学生的基础不同,造成教与学过程中会出现有些学生很快完成相关任务,明显感觉难度不够,而有些学生则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而显得无从下手或焦头烂额、自暴自弃,出现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4)学生互动性不强,学习兴趣欠佳因为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点的学生采用同一的课程评价标准,学生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有些因为吸收不了或不感兴趣而懒于动手,甚至拿着手机上与学习无关的网站或玩游戏,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造成教师心理落差。

2课程教学设计

2.1教学设计方案

本课程旨在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与时俱进的课程要求,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与优势,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适应差异化、个性化培养的新需求,既与建筑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工艺紧密相结合,又以社会、行业生产实际需求为导向,力求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2教学设计内容

(1)调研调研是课程教学设计开始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即对即将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进行学习需要、能力、基础等方面的调研,同时了解企业对从事工程造价者在业务方面的要求;(2)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①重新整合课程,剖析知识点,绘制知识地图,微课制作:该课程负责人及授课团队成员对本门课程授课多年,对每个章节都非常熟悉,完全可以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把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划分,找出重难点。一是将课程中的知识点以直观的知识地图--知识树形图和知识网状图上传云平台,展现给学生;二是将每个最基本知识点,尤其是涉及到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课,以微课的形式传达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区分和理解;②补充简明实用的资源:鉴于一些同学的基础差或前期课程所学知识不扎实,比如不懂施工工艺,不会识图,或不了解施工技术等问题,本项目拟做收集图片、现场施工视频、模拟施工,并将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点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③任务驱动法与学生实践:学生在线上线下授课以后,对专项训练内容已经十分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趁热打铁,给予学生一些任务并让其动手操练,即按要求进行子项目或项目工程造价确定。计量计价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可以由老师指导,也可以进入云平台查阅施工视频、施工工艺相关资源或网络查询;④工程实例法:学完一些分部分项工程计量计价或做过一些专项训练后,学生基本上具备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造价确定能力与技巧,就可以模拟实战———导入实际工程,进行工程预算文件编制。让学生在云平台找已上传的已建、在建及拟建不限的实际工程或典型工程进行正确地计算工程量并确定相应的单价,最后计费,完成一份完整的建筑工程预算的成果文件;(3)教学实施教学实施过程中教与学主要采用的手段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即学生在网上听课的同时,教师可以在旁边指导,并针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进一步说明。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对课堂进行掌控,改善了传统的教师主讲,和单纯互联网授课的弊端,使两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3教学设计改革的应用

按照上面的设计方案与内容,本团体成员在本校16级工程造3个班的《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如下工作。

3.1应用步骤

3.2改革应用的主要工作

(1)课前资源准备根据调研结果,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班分别分10组;每个小组里面都有学习成绩优秀及稍微欠缺的学生,这样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将课程进行重组,各个教学模块进行划分至最基本知识点,除了对每一个基本知识点进行教学视频、施工录像、模拟仿真视频、课件、图片等不同形式授课,还绘制知识地图,制作微课。最后将这些资源上传云平台;(2)“互联网+”模式的交互式教学资源充足后,学生和教师便可以线上、线下教与学。引入任务驱动法,激励学生养成构建性的学习习惯;在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学习时,引入一些实际工程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有实际操作性,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不至于到企业后无从下手,进而缩短学校与工作之间的过渡时间。因为有了云平台,对于接受能力相对弱的学生,就可以提前或课后多次上网进行学习、操练;而对于进步快的学生,也可以从云平台找到教师上传的资源,提前学习后期的内容。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工程中遇到的疑问,除了在线上线下进行小组讨论外,还可以咨询老师。在此阶段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还应达到以学生为本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性。学习的顺序可以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每项分部分项工程都需要工程计量与计价理论学习、专项训练、小组讨论与补缺,最终达到能解决该项的工程造价确定;(3)施工图预算编制能将组成单位工程中的所有分部分项工程的计量与计价熟练后,就可以进行单位工程的施工图预算编制,也就是进行最终的学习。这个时候也是该课程的最后部分学习,但还在期末总复习之前。因为是刚学完理论和操练分部分项工程费用确定,所以学生此时学习效果尤为理想。因此,除了能减轻复习的负担和考试能获得优异成绩外,以后步入工作可以更快地独当一面;(4)总结、评价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操练后成功的喜悦,也为了学生能熟练、正确地编制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本项目还需进行最后一步,就是对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与程度进行总结与评价,让每位学生对自己在本课程或预算行业掌握深度有所了解,便于后期进行学习内容调整。

篇5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建设;建构主义;实践教学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研究工业与民用建筑用水供应和污废水的汇集、处置,及满足生活、生产的需求和创造卫生、安全、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的工程学科。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设计、安装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培养学生从事该领域设计、管理、科研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一、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首先是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它包括两个方面:德才兼备的教师的培养和合理的教师梯队的建设,二者相辅相承,不可或缺。

教师的知识、理念、追求以及在其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人格魅力是课程的“精髓”。从事建筑给排水教学的教师首先应是资深的工程师,即应具备扎实的给排水工程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学校从管理层面上,应努力为教师创造深造特别是从事科研实践的机会,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还要把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的转变,不断探索教育规律,把自己的才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建筑给排水教师作为工科专业教师,还应着力培养良好的师德素养,以其德艺双馨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这一点在课程建设中也是不容忽视的。

目前,各高校建筑给水排水教师梯队建设多有不足。与水质工程学等课程相比,从事建筑给排水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偏少甚至严重不足,教学经验的切磋和探讨困难;教师梯队年龄、知识结构配置不合理,年轻教师缺乏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二、教学模式改革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居课程主体地位的教师负责在课堂上将教材中的知识逐点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则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主要弊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低,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只是对知识点一鳞半爪的记忆,虽然勉强可以应付课程考试,但遇到实际工程问题则束手无策;学生创造性思维被压制,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要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要注意的是,新型教学模式不是要弱化教师的作用,相反,教改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建筑给排水工程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教育理论水平,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收集适合于教学的工程案例,并作科学的分类整理,积极为学生的意义建构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课堂教学内容

对教师而言,如何组织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如果要把教材包涵知识点和课程发展相关内容,不论主次,逐一详细讲解,那既是不可能的(毕竟全国给水排水指导委员会要求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仅为40~50学时),也是不必要的。教师课前必须精心备课,首先是吃透所授知识点的基本理论、常规工艺、常规设备等,其次是搜集资料,把握最新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必须对这些素材进行合理裁剪与组织,使课堂教学内容既保证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又兼顾学科最新发展情况的介绍,并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四、教学手段改革

和其它大多数课程一样,“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已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沿用多年。然而随着教学硬件设备的飞速发展,传统教学手段已严重落伍。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是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其建设过程一般经过以下三步曲:板书(静态)课程课件(动态)课程网络(互动)课程[2]。多媒体教学利用其能在短时间内传输、储存、提取或呈现大量的工程图形、图象、活动画面等方面的信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缩短了学生的实践认知过程,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高。而在网络教学中,不但“课堂”的空间大大外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成果的评估者,而学生则可自控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师生的定位。

五、实践教学环节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实现实践教学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有机融合。

给水排水专业的实习分为三个层次,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综合实习[3]。认识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本专业相关工业生产的基本元素,主要是取得理论教学必要的感性认识,最宜在即将开理论课之先或在课中进行;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为目标,并对其中的一些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应在理论课之后不久进行,可以看成是理论教学环节的延伸;综合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安排在毕业设计阶段。目前,给水排水专业教学计划中一般的安排是:认识实习在大学一、二年级,生产实习在大三,综合实习在大四,而建筑给排水工程理论课一般在大四第一学期。笔者认为,这样安排对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的作用会大打折扣,理论教学亦难有上乘效果。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可靠度

一、引言

通过工程界无数人员的长期摸索和不懈努力,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方法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尤其是在将概率论成功引入之后,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也取得了质的变化和突破性的进展。建设部系统率先编制并颁发《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为其后编制和修订房屋建筑各种结构设计规范奠定了基础。铁路、公路、港口及水利水电所属系统又分别于近几年内编制和颁布了《铁路工程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公路工程结构设计统一标准》、《港口工程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和《水利水电工程可靠度统一标准》。作为上述五个统一标准更高一层次的《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虽然出版在后,但这些统一标准之间是相互协调的。本文对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的实施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一点看法和总结。

二、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的实施方法

第一,针对建筑工程的结构重要性、建筑使用功能以及甲方要需求,在对设计使用期进行明确的前提下,将耐久性退化的影响也纳入了考虑范围之内,从而引申出了建筑工程结构预期使用期可靠度设计的概念。因而使得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将进一步考虑到不同环境中结构耐久性退化的区别、不同预期使用期相应的荷载水平和结构构件抗力退化的差异。

第二,提出了在指定环境、指定预期使用期的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原则,并相应给出了其设计实施方法。此方法简而言之就是确保在结构的预期使用期内其构件可靠度设计指标应当高于现行规范的要求,这一实施方法具体就是通过现行的荷载及抗力分项系数设计计算表达式来实现的。这项原则和方法较为简单明确,因此对于设计人员的掌握非常有利。

第三,针对五种代表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给出了不同预期使用期耐久性设计参数,包括各代表性构件可靠指标衰减随使用期的变化、考虑耐久性的不同预期使用期设计可靠指标和实用设计表达式的耐久性折减系数。通过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算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比较了五十年和一百年预期使用期下考虑和不考虑耐久性影响的构件配筋、初始可靠指标和预期使用期末可靠指标。

第四,对于建筑所在环境潮湿的条件下,钢筋锈蚀对受剪构件的可靠度影响显著,必须考虑耐久性退化因素影响;对于轴心受拉、轴心受压、大偏心受压和受弯构件,五十年使用期时可靠度指标变化较小,设计时可以不考虑耐久性退化影响;但随着预期使用期的增加,应该考虑耐久性的影响,并建议按下文方法在设计时予以考虑。

三、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的问题

第一,目前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对其设计使用年限的考虑仅仅按照五十年和一百年来进行简单的划分,对于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及其设计使用年限的不同需求则基本上完全没有反映。而且其对于设计使用年限唯一的变化还是依靠结构重要性系数γ0来进行反映的,即当需要提高设计使用年限时,就加大结构重要性系数。对于结构计算而言,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一旦建筑工程结构需要提高其设计使用年限,只是一种功能需求,其计算荷载实际上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加大结构重要性系数,其实就是相应加大了建筑工程的荷载效应,这显然与实际完全不符。

第二,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中的结构重要性系数取值也太简单,完全不能反映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目前建筑工程的结构重要性系数只有0.9、1.0和1.1这三个简单的取值,这对于多种多样的荷载作用以及五花八门的结构类型而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进行简单取值的后果往往就是导致设计时过分偏于保守,

第三,目前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中的设计计算表达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有时就可能会导致一些明显不合理的计算结果出现。

四、关于改进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的一点看法

针对现行设计方法存在的缺陷,本文对现行设计方法的改进提出了一点看法。首先研究用可变荷载分项系数的变化来考虑不同设计使用年限的影响,用现有标准中隐含的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为五十年时的可靠指标,来确定在其他设计使用年限时结构的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其次,确定不同安全等级结构在不同设计使用年限时的重要性系数。按照上述目标,提出了改进的结构设计表达式γ0(γGSGK+γQγLSQK)≤R(γR,?K,aK,…)

设计表达式的改进体现在γ0、γL两个系数上。γ0还是代表结构重要性的系数,用于整个荷载效应组合值。对于不同的设计使用年限,具有不同的重要性系数。γL是不同设计使用年限时结构的可变荷载分项系数,仅用于可变荷载标准值,用来考虑不同设计使用年限时可变荷载的影响。

γ0、γL值确定的原则是当安全等级相同时,按不同设计使用年限所设计的结构具有基本一致的可靠度水平;且当设计使用年限为五十年时,其可靠度水平与现行设计规范所隐含的可靠度水平一致。

改进的设计表达式在形式上与现行《统一标准》规定的表达式比较相近,只是增加了一个分项系数γL。当设计不同使用年限的结构时,只需要确定对应的γL,所以对于工程设计人员的使用不会造成麻烦。

确定在不同设计使用年限时的分项系数γL和重要性系数γ0,首先需要确定现行结构设计规范中所隐含的可靠度水平,并以此为目标可靠指标。由于现行设计规范已对荷载取值原则和抗力分项系数进行了调整,因此在确定现行设计规范所隐含的可靠指标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五、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的总结

第一,对于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的评定到底是用可靠指标的计算平均值还是用其它参数来作为评定标准,工程界至今仍然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就目前的普遍共识而言,前者的缺陷时显而易见的,但是如何找到一个更好的评定方法目前还无定论。因此,如何通过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来对工程结构的造价及性能指标进行优化,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第二,作为建筑工程设计预定目标的一项重要的衡量尺度,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不仅应当遵守其一系列相关的客观规律、规范和标准,而且还要充分吸收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的最新信息。

第三,对于建筑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中的相对一致性而言,应当对整个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整体的把握。具体来说就是在设计计算的抗力函数当中通过对其局部多抗力系数以及单系数多值等各种方案进行逐步分析,从而找出最优的方案。

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64-03

建筑业是一个蓬勃兴旺的行业,对高技能人才有着急迫的、大量的需求。但是从现实状况看,并没有形成良好局面,导致出现这一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核心的课程体系设计未能与时俱进,因此,我院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一、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1],“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2]。因此,我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图1)为导向,确定职业岗位群及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该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二、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架

我院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这一主线,对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重新梳理与整合,形成了培养与强化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新的全新课程体系。其中,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学习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和职业道德素质课程进行培养;专业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识图能力、测量放线能力和材料检测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筑识图》等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重点突出施工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基础工程施工》等课程进行培养;专业拓展能力主要包括监理、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建设工程监理概论》等课程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构建,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因此专业课程开发已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三、校企联合开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该遵循由校企联合开发的逻辑规律和路径,分析就业岗位及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而设置学习领域的课程。

1.就业行业、企业。从建筑工程学院多年来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主要为中小型的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监理公司等单位。因此,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确定为中小型企业,既是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又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然选择。

2.就业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分析。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工作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较简单,并且企业自身发展空间较小,对本科及以上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小,因此在中小型企业就业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人多岗、多岗兼顾的能力。常见的建筑类工作岗位主要有: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安全管理、资料管理、测量放线和材料检测等6个岗位。其中:施工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组织工程施工的生产管理;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合理规划布局施工现场平面图;编制工程总进度计划表和月进度计划表及各施工班组的月进度计划表等工作。质量检测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的质量监督和检查验收;各工种的分部、分项工程跟班质量检查和验收;监督检查各施工班组的各项质量;填写质检内业;收集各班组的工程质量检查资料,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定期组织召开现场质量例会,制定预控及整改措施。安全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本工程有关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各级安全技术交底;巡回检查施工现场;检查班组安全生产活动;安全生产资料的编制、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资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工程项目资料、图纸等档案的收集、管理;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作;计划、统计的管理;工程项目的内业管理等工作。测量防线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制定与施工同步的测量放线方案;测量仪器的核定、校正;测量放线等工作。材料管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现场材料管理,制定材料管理规划,组织料具进场,现场材料的验收、保管、发放、核算;材料计划管理工作,编制材料计划,材料的供应;材料的选购;编制单位工程耗用材料的控制指标;材料进场调拨、转移领用;材料仓库的仓库管理;材料核算管理等工作。

3.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从我院调研分析的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必须按照学习领域进行设置,下面以培养施工管理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基础工程施工》的设置为例(表1)进行说明。在《基础工程施工》课程设置时我们将一个个学习情境按照一个任务或项目的形式来进行设计,并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由易到难排序,同时在学习内容中有机融入相关建筑工工艺、建筑工程质量统一验收标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四、形成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完整工作任务特点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逐步构建了以施工过程为导向的“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施工员、安全员、资料员、质检员的施工岗位能力要求,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为导向,根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参与下完成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最终形成了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图2),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黎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征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篇8

关键词: 精品课程 授课方式 课堂与实践

高职装饰专业应注重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具有 “善设计,识材料、会施工,懂管理”的职业能力的技术型、应用型大专层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才,省内各大职业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与之相关的专业,如工科类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文科类的室内设计专业,而且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凸显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特点,就要把我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优点充分地展示出来。在依托土木系的大环境下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对于施工技术这块有突出优势,为把这个优势转化成自己的特色,我们对《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这门课程下大力气研究,把它努力做成一门有自身特色的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是实际操作能力很强的课程,而且由于施工现场复杂,构造和施工技术关系紧密,以及这门课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独特性,是强调“职业能力、应用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装饰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接受知识困难,掌握知识少,课堂上学习积极性差,教师上课困难。而且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与真正从事施工现场有较大差异。为了响应学校“积极开展课改,建立一堂有自身特色的精品课程”的号召,把《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做有自身特色,与实际工程项目联系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的课程,笔者结合教学与实践经验,拟对《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课进行探索、尝试性课堂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设想

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改革《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现行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实际装修案例做课题,课堂按图施工为教学内容,采取在施工现场先操作、后讲解,边操作、边指导的课堂教学方法。

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得来。我系现行教学计划中规定:“在一学期内,先在教室内讲授《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技术》理论知识,后集中3周时间在实习工场进行《工种实习》实践教学。”这种课程教学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几学年的反馈信息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在3周的实践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点凌乱,是局部施工,且与市场上施工内容脱节,学完后并不能够马上成为施工技术人员,还要在公司进行一段时期的培训才能达到上岗要求,而前面12周的课堂理论教学等于浪费时间,从而造成了本专业特点不突出,毕业生就业优势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现有的两段式教学融合为一个整体,将教室搬在实习工场,实行现场教学,在一学期内按图施工并结合教材知识为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实际专修项目为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先实际操作演示并讲解,再让学生操作,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并请装饰公司中的高级工协助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该实际工程。专业教师选择一个一学期能完成的家居装饰工程,在施工实训场按设计图纸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结合装饰施工的先后顺序,对各个阶段进行合理的分配,设计施工进度,并对本阶段的建筑装饰构造和施工理论进行通俗的讲解,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施工示范,接着将学生按实际工作量分组后轮流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专业教师、实习教师和高级工进行施工指导,在完成一道工序后再集中并总结、讲解系统理论知识。用同样方法再进行下一道工序。按“水电工布线、排管――瓦工铺贴――木工制作――油漆工涂裱――水电安装、油漆工修补”的正常施工工艺逻辑顺序进行教学,直至完成该项施工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限定工期进行装饰构造和施工技术技能比武,奖励优秀,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各工种之间的搭接与协作的重要性、施工的连贯性等,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到如何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材料施工到基层上,将平面转化为立体;施工后装饰效果的好坏又能很直观地启示学生:材料是体现设计思路的重要环节,而施工工艺的精湛更会为精美的设计锦上添花,让学生真正理解“设计、材料与施工”的有机统一。将《建筑装饰材料》、《室内设计》和《建筑装饰构造与施工》三门主要课程联系起来,可以实现“技术型、应用型、具有大专层次的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更快适用社会做好理论、基本实践的能力准备。

二、教学实施设想

提供足够的教学空间、合适处理实习成果,是《装饰施工》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要很好地实施本计划首先要有足够空间。我系以建筑工程技术为主体的国家级小型项目实训基地已经立项,配套措施已逐步到位,并有实训楼和室外实训场,但做为装饰专业的施工实训有其特殊性。以高职装饰专业08届2个班为例,需要同时提供2套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毛坯房,两室之间不要用砖墙隔开,墙面均为中级抹灰。每套毛坯房可以根据实际适当缩小面积,至少需长8米、宽5米的场地,两套估计需宽16米、10米。考虑连续三届的实践教学,在施工完成后有半年作品展示时间,在这期间可以进行《室内陈设设计》课程实训。在下届学生上课时将所有室内装饰拆除,在空间内重新进行下一轮实训。

教师要求:每个一室一厅实习工地上,除专业主讲师外,还需实习工场配备不同工种指导教师1―2名。目前,师资力量已具备,工种指导教师配合专业教师的安排,完成等分工作量及界面,完成用工分组,完成操作示范、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施工准备、实施施工,进行验收直至完成每个任务。施工成果处理:施工后的成果,实为教师与学生一学期辛劳所得,应该存留半年。一来可以给学生以成就感,二来可以给来检查及参观学习者以实物展示,三来可以供下届学生学习。直至下一届即可拆除,重新利用原有建筑场地并进行新的一轮实践教学。

我们可以与建筑工程专业、环境艺术专业配合开展实训,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在学期做建筑工程施工时将一室一厅的实训房间砌好,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对室内、外进行装修,完成后环境艺术专业提供室内设计图纸或周边环境的绿化实训。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施工技术;经济与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86-02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全国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中,至少有一半的高校将向应用技术类或职业教育类转型。与此同时,施工技术管理类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安装技术和施工管理的课程,也是总结研究安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特别是在建筑环境类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对本专业人才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学习了《传热学》、《空调用制冷技术》、《工程热力学》等专业课程后,开设诸如《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准毕业生们今后快速适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尽早成为本专业的优秀技术人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失衡。与专业基础课相比,无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施工技术课程都或多或少存在压缩实践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而短暂的课堂教学很难将施工技术实施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一方面,本课程分为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施工技术主要以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指导,以基本施工技术为基础,突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及新设备的安装技术,具体包括安装工程的常用材料和附件、空调管道的加工安装及相关设备的安装。施工管理主要以我国最新的基本建设法规为基础,结合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现状,主要介绍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工程造价和概预算、工程招投标和施工合同管理等。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学习了施工技术的有关知识,则对施工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有帮助。而施工技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施工管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内容原已显得抽象繁杂,若再加上教师“赶课”的节奏,“满堂灌”的风格,学生难免产生厌学的情绪。因而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更不用说达到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施工技术类课程本就是实践性极强,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施工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施工课程设计。但相比之下,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基本独立,与课堂教学相脱节,课时量也十分有限,学生在施工现场也很难看完一个完整的施工工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不能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不能及时转化,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教与学的主体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从教师方面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储备,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理念的差异等能否和谐统一,都属于教的主体的知识结构的体现。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教学为主,枯燥的教条式的传授多于施工现场的指导观摩式教学。如果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施工基础做支撑,“纸上谈兵”式的灌输只会令学生产生疲劳效应,更不用谈知识的吸收效果如何;再者,有些学校专门聘请从事施工的技术人员教授本课程,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往往浅尝辄止,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只停留在对施工过程、施工设备的肤浅理解上。从学生方面讲,由于这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首次接触工程技术类课程,学生所具备的与施工相关的知识相对薄弱,于是在学习施工程序、施工设备的安装方面就对一些概念和施工程序难以理解。例如,在讲到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时,学生们往往不清楚混凝土的相关知识,而这些基础性内容在课本里往往不作阐述。特别是本课程的“施工经济与管理”这部分内容,像“施工图预算”、“施工概算”、“竣工结算”、“施工定额”等抽象概念,由于学生从来没有接触,更没有做概预算的经历,因此学习起来不免感到枯燥和费解。

3.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的时代滞后性。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然而施工课程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内容却相对滞后。综合性大学对技术性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基础课,施工类课程往往只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因此,这类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在学习中也不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且,施工类教材的更新周期比较长,往往前一版教材上介绍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新兴的技术和设备却不能及时得到传播,这也是掣肘本课程教学的一大弊端。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对这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1.认清形势,加强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随着高校转型计划的不断实施,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认可。《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中,所强调的重点也各不相同。相比之下,职业技术类院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类学校。只有学校足够地重视这类课程,才会投入足够的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材教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样,教学理念的更新更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认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扩大专业知识面,成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的专业人才。

2.由传统教学法向新型教学法转变。新的教学理念配合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大量的文献显示,对于施工技术类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增加实践、实习的教学课时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参与能力。但是,大部分高等学校开设的建筑施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实现实践教学法都是非常困难的,采取一般的实践教学法也仅仅能让学生参观或接触整个施工工序中的一个环节,甚至只能接触其中的一个设备的安装,而本门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安装工程的全部,这对现场或实践教学法而言是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的,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笔者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为今后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打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硬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硬件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这些教学硬件在大多数院校中都是教学必备设备。一些施工工序存在一定的技术性和危险性,学生实习的时候也未必恰好遇到相同的施工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通过录制操作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达到同样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笔者在讲到金属管道的焊接时,其中热力焊接是焊接施工中常用的焊接技术之一,但由于条件不允许,无法带学生参观实践学习,通过在课堂上播放录制的视频并现场讲解的方式,达到了与现场参观同样的学习效果。此外,一些新设备,新技术,均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直观向学生展现;一些暖通设备的复杂的安装过程,亦可通过电脑模拟安装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出来。实践教学与模型教学相结合。在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肯定是必要的,然而频繁地往返工地与课堂往往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体积小且重量轻的工具管件、阀门等设备,可带实物或模型到课堂,向学生实际演示或让学生拆卸、组装。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速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提高教师素质,传授最新知识。由于教材知识的“折旧率”较快,单纯地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肯定满足不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经常关注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新技术,力求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笔者在讲授室内供暖系统的安装时,除了介绍传统的供暖方式外,还对本领域其他新型的供暖技术做了研究,像电地暖系统中的电热膜供暖技术、碳晶地暖技术、碳纤维地暖与暖芯地板等。这些新技术在教材上是学不到的,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了解到了本专业的新动向。

3.施工与工程经济与管理有机结合。《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宗旨是要培养暖通专业的实践型技术性人才,施工技术与施工经济与管理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除了施工技术的讲授,对于施工经济与管理的内容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施工管理的内容贯穿于施工招标、投标到竣工验收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因此,作为完整施工过程之一的工程经济与管理,与施工技术知识同等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真正理解一个完整的施工过程,才能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应的管理知识,这对发展安装技术和提高安装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建筑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提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这门课程的目标之一。随着本专业毕业生陆续奔赴建筑施工、设备安装等单位,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生将成为未来暖通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应当加强暖通施工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研究和探索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更多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暖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云飞.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冯兴国,熊宝莲,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5.

篇10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崔丽萍(1967-),女,内蒙古锡林浩特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教授。(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79-02

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一个劳动密集行业。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国家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装饰业产值已达147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2009年建筑装饰业总产值18500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2010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工业总产值达2.1万亿元。“十一五”期间,行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化程度有所提高,装饰企业数量已由19万家减少至15万家左右。2011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完成工程总产值达到2.35万亿元规模,实现了12%左右的增长速度,再创历史新高,带来了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员人才的大量需求。如何使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成为高职院校必须深思的问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教学质量是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必须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专业发展。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包括构建基于建筑装饰方案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满足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集专业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等内容。

2.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把握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该专业能力的目标,主要从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入手,进一步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教改和实践,分析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方案功能设计能力;方案构思与空间造型设计能力;根据方案合理应用装饰材料的能力;较强的方案表现能力;熟练准确进行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的能力;方案投标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以及多年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参与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实践等情况,结合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符合生产实际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管理、环境检测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创新“项目带动、综合训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计算机应用、建筑识图、艺术表现等职业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室内设计员、施工员等岗位标准进行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基于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典型工作分析,明确能力关键点,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知识服务工作。

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

根据市场调研及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情况,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有设计员、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针对专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如首先确定“建筑装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装饰施工”、“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与装饰构造”等课程为该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然后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培养学生具有中小型建筑装饰设计方案、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建筑装饰设计投标及建筑装饰设计与管理能力要求出发,对各门课程准确定位,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逐步将其建成院级、自治区和国家级精品课。由此引发我们对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的思考。

1.依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职业技能需要课程内容

在课程建设上,坚持“瞄准岗位设课程”,构建了“证书引领、项目带动”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结合实践项目,以训练学生绘制装饰构造各细部节点做法为切入点,以实际训练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一是针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对知识要求调整重点,选择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装饰设计实用与实践能力培养有关系的内容。二是依据实际工程中现行做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删除工程中淘汰或限制使用的内容,同时增加工程中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对应的教学内容。

2.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本着课程建设始终以“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将学生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与培养学生设计方案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等专业能力结合到一起的模式,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性人才。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按照突出应用型、实践性、职业技能性原则确定课程项目,以任务驱动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在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当地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及企业合作,通过剖析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与装饰设计企业的岗位要求,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及实训指导书指导教学。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能及时了解行业动向,及时把握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开发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获得和掌握最新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完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经历完整的职业过程,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4.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也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进行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设计方向需要具备施工图绘制能力和细部节点大样图绘制能力,施工方向需要具备施工技术能力和施工组织能力。

如:建筑与装饰构造课程,通过完成某一功能空间装饰构造方案,掌握墙面装饰构造、地面装饰构造、吊顶棚装饰构造、门窗装饰构造几个任务,按构造理论讲述与现场教学、学生绘图练习过程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强化学生对各部分细部构造的学习,强化技能训练,为后续装饰施工、工艺、装饰施工图绘制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具体实施步骤为:选择载体—项目设计—项目教学过程 (构造层次、所用材料及细部构造做法)—实训场所—绘图与识图—质量检查—评价。

5.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课程组剖析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过程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学习领域,确立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按照工程性质确定教学项目,按照工程施工及设计过程设计了学习任务。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技能训练”、“能力提升,能力拓展”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带着实际工作任务去完成项目训练,实现了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中的知识,通过工作实现能力的提升,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

三、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取得成效

1.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设计

如建筑与装饰构造课程,教学设计形成“一条主线、二个结合、三个阶段、四个衔接”的指导思想:一条主线就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两个结合就是指课程结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做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相结合。三个阶段就是课程教学按照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安排学习。第一阶段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完成单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第二阶段为分项技能训练,将单点知识和技能按照岗位工作程序进行串接;第三阶段为综合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四个衔接就是课程内容与前、后续课程相衔接,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与新知识、新技术相衔接,与人文教育相衔接。

2.丰富教学资源,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深化实训基地建设

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内容得以组织实施的有力保障,在选用教材、实训项目选择、学习指导、实训环境等方面均体现课程的针对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利用课件、习题集、实训指导任务书、标准图集及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实训室,如建筑装饰材料和装饰构造实训室,把学习地点由教室移到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现场或实训室进行,边学边做,“教、学、做”合一,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为教学提供情境式学习环境。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特色。目前又建成了该专业的设计工作室和模型制作室等实训场所,深化实践性教学。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深研教学大纲,制作课件、编写习题集、实训指导任务书和教材;通过主持和参与教学科研项目等工作,使各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改革有了深刻认识,转变思路;通过教学组织实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出一支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区内同类课程中实力很强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