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5 16:0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钢结构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108-03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高层及大跨建筑物拔地而起。钢结构由于轻质高强、建造周期短、施工方便等诸多优点,在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得到普遍应用,多数外形新颖、奇特、大跨、超高的新型建筑都离不开钢结构。教育部于2010年6月份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土木工程专业是首批试点专业之一。课程设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实践类课程,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李方慧等[1]在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案例,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认知能力;贾玉琢等[2]指出当前钢结构教学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弊病,并从优化整合课程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入手,探讨并实践了钢结构课程实用的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同时开设了钢结构基本原理、建筑钢结构设计和钢结构课程设计课程。这三门课程各有侧重点:钢结构基本原理侧重钢材的基本性能和构件强度、稳定和刚度的计算方法;建筑钢结构设计课程侧重各种常用钢结构体系的设计原理、受力分析、设计方法、加工制作和防腐蚀处理等内容;钢结构课程设计则主要训练学生运用前两门课程知识,通过对给定命题的钢结构单体进行设计实践以巩固专业知识,为学生以后从事工程设计和提升专业素质做好知识储备。目前,不同的高校对钢结构课程设计的要求不同,主要分为轻型门式刚架和钢屋架两种形式。
一、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
(一)课程特点
针对四年学制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一般钢结构课程设计开设在第七学期,即在学生学习了钢结构基本原理和建筑钢结构设计课程后,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钢结构课程设计的必要专业知识。但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不同于其他年级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第七学期对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因此往年总是有部分学生为复习考研课程而缺课,即使上课也是心不在焉,最终导致他们学习效率不高甚至不知道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其次,大四学生面临就业问题,很多用人单位为充分考查学生能力要求学生先到单位实习。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学生不愿意放弃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因此选择放弃专业课程的学习到单位实习。这批学生最终也不能较好地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第三,近些年来,钢结构设计软件发展很快,很多工作均可由计算机代为完成。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的PKPM系列软件中的STS模块,上海同磊土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3D3S软件,从10年前完成主要计算到现在可完成主要的施工图,设计人员仅需要输入少量设计参数即可完成设计优化、计算分析和施工图绘制。软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量减少了工程师的重复劳动,但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并无益处。学生由于对设计软件过分依赖而对设计理论不熟悉,导致最终对计算结果无法准确把握和判断。
(二)教学目标
专业课程的授课方法通常为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堂上师生互动较少,考核多以卷面成绩为主。这种授课方式对课程设计显然并不合适。作为钢结构基本原理和建筑钢结构设计的后续课程,钢结构课程设计的开设是建立在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给定命题的钢结构单体设计过程,要求学生掌握钢结构设计的一般要求、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通过计算书和施工图进行考核,以适用、安全、经济、合理作为设计作品的考核目标。
二、改进方法
(一)分步和互动式教学
钢结构基本原理和建筑钢结构设计两门课程是钢结构课程设计的先行课,由于不同的教师授课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在讲授钢结构课程设计要有针对性。学校将课程设计安排在建筑钢结构设计课程完成之后的下个学期,往年的授课方式主要为三个阶段:理论部分讲解、计算分析阶段和施工图绘制阶段,最终按提交的设计图纸和计算书质量进行考核。由于教师在理论讲解时不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能按照平时授课方式讲解课程设计理论,难以针对课程设计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学时的限制,学生在匆忙完成图纸和计算书后即是学期结束,即使教师发现图纸和计算书中有很多问题也来不及让学生修改。
为准确把握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笔者通过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完成课程设计需要补充的知识点,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如课程设计任务书要求学生完成一无吊车的轻型门式刚架设计,在第一节课上,即有学生指出门式刚架的结构体系和计算方法在建筑钢结构设计课堂上已经讲述,但只是一带而过。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将课堂内容及时调整,考虑到各种不同的结构体系在结构的内力计算方面并无大的差异,仅将门式刚架与其他结构体系的不同之处重点讲述,然后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计算分析,并在下一节课上随机抽查2~3名学生在10分钟内用ppt演示自己的计算过程。通过演示及时发现学生计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有目地重点解释。学生为准备演示ppt,会仔细阅读教材及相关设计材料,独立地思考、分析、归纳总结,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发现问题,高质量地完成课程设计。
(二)工程实例的引入
随着近些年来钢结构建筑物的日益增多,学生对以钢结构为主体结构的实际工程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以照片形式展示国内外已建成和正在兴建的典型实际工程外,还可将常见结构体系的主要受力构件与校内钢结构建筑物实体相结合,将书本理论知识与身边实际工程结合,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
此外,虽然学生之前已完成其他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但是由于钢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和其他结构体系差异很大,无法将钢结构实体用施工图完整表达。鉴于此,笔者精选一套严格符合现行制图标准的轻型门式刚架结构施工图,从字体的选择、图面的布置到钢结构施工图绘制的要点一一讲解,要求学生从结构布置到节点详图分步完成,每次课堂均安排2~3名学生演示自己完成的工作,引导其他学生学习并从中发现问题。经过这样的训练与引导,学生最终完成的图纸图面较往年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正确的设计理念
由于钢结构表面经防腐蚀处理后美观大方,很多建筑师选择将钢构件暴露在室内。一个优秀的结构设计作品,结构的安全可靠是基本要求,结构的经济、美观和便于施工也是结构工程师必须考虑的因素。在往年的钢结构课程设计中,普遍存在截面过大、板件厚度太厚或太薄、连接处截面不等高或不等宽等问题。从学生的计算书来看,所选截面强度、稳定、刚度等均满足要求,但是有的截面应力比太小造成材料浪费,有的截面连接处截面不等高、翼缘不等宽造成外形层次不齐,有的所选腹板厚度太薄使焊接质量难以保障,还有学生为减少工作量以等截面H型钢替代经济合理的楔形截面。虽然笔者在理论部分的讲解中反复强调这些问题,但是学生在最后提交的作业中这些问题仍然会重复出现,这主要是由于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只重点讲解了构件的强度、稳定和刚度等关于安全性的训练,而忽视了结构设计还应考虑的其他关乎结构整体性的因素。因此,在截面优化、校核的过程帮助学生校核所选截面的适宜性,有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设计理念。
为避免学生因截面选择不当而引起的设计不合理,笔者在这次的教学方法改革中通过部分学生的ppt汇报发现并提炼共性的问题,同时将学生分组,在课堂上讨论、相互排查,确保每位学生对常见错误有明确的认识。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启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可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讨论,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大部分内容,若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再通过重点讲解进一步促使学生将知识点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四)考核
与一般卷面考核不同,课程设计以最终提交的图纸和计算书为考核依据,图纸一般要求AutoCAD绘制。为避免学生之间相互抄袭,每年的课程设计均按一人一题设置,但即使这样,仍很难杜绝抄袭他人图纸和计算结果的现象发生,作为教师如何区分便成为难题。因此,笔者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作为考核依据,学生的ppt汇报和课堂的问答均能有效地反应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结合提交的图纸和计算书,能较为公平公正地对学生考核。
三、结语
文章从钢结构课程设计的特点出发,探讨了适合钢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根据课程特点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师生的互动性、培养正确的设计理念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方慧,田春竹.钢结构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35-137.
[2] 贾玉琢,李曰冰,龚靖.钢结构实用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27(5):34-36.
Teaching methods of steel structure design course
CHEN Junling1, JIAO Yufeng1,2
(1.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2.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Henan Province, P. R. China)
篇2
关键词:钢结构设计;建筑工程;土木工程
钢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能好、可工厂化生产、施工速度快和绿色环保等其他结构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随着钢结构形式增多,其越来越受到我国建筑界的重视。钢结构市场的日益增大,急需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有丰富经验的钢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人才。而目前本科教育领域出现的毕业生知识面单一,动手能力弱,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实用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既不适应当前工程实践复杂化的趋势,也不符合教育领域工程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了本科教育可持续性发展。[1]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使学校教育和企业工作进行无缝对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人才,需高校教师不断探讨和实践。[2-4]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钢结构工程由“钢结构设计原理”和“钢结构设计”两门课程进行阐述。“钢结构设计原理”主要讲授受弯构件、受压构件以及连接节点等钢结构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钢结构设计”主要讲述在建筑应用中,各种形式钢结构的设计计算、构造以及施工技术,它更加接近实际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总结该门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并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将实践能力有效贯穿到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达到学生在校门和工作岗位间的无缝对接。
一、“钢结构设计”的课程特点
“钢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任务和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各种类型建筑钢结构体系的基本形式和结构布置、结构体系的受力分析以及设计构造要求;了解钢结构的制作、安装、防火及防腐蚀等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建筑钢结构的设计过程和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熟悉相关的规范条文;培养学生做到能够应用钢结构原理和设计的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其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内容较多、涉及面广
“钢结构设计”课程包含了现行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大多数结构形式,面广量大,包含钢平台设计、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重型工业厂房结构、多层及高层房屋钢结构、大跨度钢结构、以及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在每章里都涉及该种结构的设计理论、构造措施以及相关的规范、规程。因此,该门课程既有一定理论要求、又要熟悉相应规范、构造,既要熟悉“钢结构原理”基本内容,又要熟悉相应力学知识。
2.课程学时少
为顺应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各学校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个性、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总体方案,专业课程都被大量压缩。我校“钢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量为32学时,另有1.5周课程设计。该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多而难,但教学时间又少的矛盾,教师们必须更好选择讲述内容,既达到培养钢结构设计专业人才的目的,又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课程实践性强
该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钢结构工程的设计、施工能力,让学生掌握钢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手段,领会结构设计的一般要求,熟悉相应的规范、规程,使学生能根据结构承受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及所处环境特点,设计出既安全适用、又经济合理的钢结构体系。该课程开设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掌握钢结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直接面对工程设计和施工,指导学生如何把钢结构在工程中应用。因此,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
4.与相应设计、施工规范联系密切
作为一门结构设计类专业课程,必须与国家现行设计及施工规范、规程密切联系。而学生在学校学习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理论学习上,在课本上所接触的相关规范知识也比较隐晦,且都是经过编书者精简过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把规范和教学进行统一值得研究。另外,学生还需熟悉部分钢结构专门设计软件。通过该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学生能掌握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
由于目前学生所见到的建筑物中大部分为钢筋混凝土以及砌体结构这些民用建筑,对钢结构建筑很陌生。前期所学的“钢结构设计原理”难度又较大,从而觉得“钢结构设计”这门课程很难,产生了畏惧心理,加之学生没有实际工程经验,在本门课程学习中对工程设计也很陌生。因此,“钢结构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和其他课程相比,需要有所突破,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之外,更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际工程设计能力。
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1.多媒体课件和传统的板书相结合
“钢结构设计”的理论部分以内力分析和结构计算为主,传统板书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同步,引导学生思考,参与具体推导过程,可加深学生对计算过程的理解。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教学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直观性,并且通过图片、动画和工程录像可以传递大量信息。
该门课程讲解中,对于结构的布置及构造要求这部分教学内容图量较大,若采用普通板书,既浪费时间也不能讲解透彻。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大量的工程图片、动画演示以及录像资料,清晰明了,更加生动有趣,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并且节约了大量课时。
2.案例教学贯穿整个章节
实际工程是工科类课程教学最具有活力的资源,把实际工程引入课堂,实施案例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书本中枯燥的理论活起来。在讲解每章之前,给每个学生发一份与内容相关的笔者曾经设计过的工程建筑图和工程基本条件。讲完结构体系布置后,学生的作业就是根据建筑图进行结构体系布置,并画出结构布置图。讲完内力计算后,学生根据结构布置图进行内力计算,以此类推。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工程实例贯穿整个理论教学。当整章内容讲完后,学生就完成了一个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熟悉该种结构的整个设计思路,还使章节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且把学生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补充教学课时量少的问题。
3.增加教学见习环节
虽然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图片和录像,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但这总是工程的局部和平面影像,不如现场观摩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虽然钢结构工程比较多,但在日常生活中能进入到现场,接触到实际钢结构工程的不多。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应至少每章内容都有一次见习机会,笔者在课后带领学生到自己曾经设计过的现场(也是每章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参观,现场讲解这些钢结构建筑的结构布置、细部构造和设计注意事项。通过见习,有效提高学生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
4.学习通用设计软件,增强实践能力
在目前的建筑行业中,已经广泛运用专业软件进行设计和制图。学生在校园里如果提前接触和了解这类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初步掌握其技巧,则会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与实际对接,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笔者一般安排两次课(4课时)进行软件实践,在钢平台设计和门式刚架设计这两章内容讲解中安排(这两章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代表性)。安排学生到计算机房上机学习钢结构设计的通用软件PKPM,系统地讲述钢结构设计的计算机软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并在课后给学生机动上机时间,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5.设计规范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由于“钢结构设计”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在编写教科书时,不可能把规范条例全部写入,一般都是根据需要含在教程内容中。但在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看的都是规范条文,因此,课本知识与工程设计存在一定的距离。老师有必要告诉学生,课本上的相关内容,规范中是如何要求的。笔者在该门课程的讲述过程中,涉及规范要求的,一般是以规范条文规定作为引子进行讲解和设计。比如在轻钢门式刚架的设计中,基本都以“门刚设计规程”为大纲,逐条讲解和举例子。
另外,引入一些典型工程的设计计算书和施工图纸能补充学生课外相关知识和实践深度。
6.总结课程内容,精简相应课时
“钢结构设计”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是讲授该门课程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笔者通过课程内容分析,钢平台设计、多层钢结构设计和高层钢结构设计有很多相同处。多高层钢结构设计与学生已经学过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和高层结构设计有很多相同处。因此,在讲解中,挑出这些章节的不同出重点讲解,相同处则可减少课时量。另外,对于需做课程设计的部分,可在课程中减少课时,大部分内容在课程设计讲解时重点突出。
三、结语
“钢结构设计”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课。课程教学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增加教学效果。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把工程案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增加工程现场实践,把相应规范与教学紧密结合,增加相应建筑设计软件的学习,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总结课程内容,精简课时量,学生最大化掌握相应知识。总之,笔者采用的教学方法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能够达到学生在校门和工作岗位间进行无缝对接的目的。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实施使本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看,本专业毕业生在建筑领域能力较强,得到了社会认可,也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邬峻. 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循环创新新模型与21世纪大学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2]宋高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钢结构课程教学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92-02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大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高校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作了相应的调整,旨在培养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一、案例教学缘起
随着教学的不断摸索,提出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以学生对案例的运用和讨论为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重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富有分析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案例教学法始创于19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学,其后被运用于其它领域。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基于试验和理论研究来指导工程应用的课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对该门课程具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相关的问题,可以更好地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案例教学原理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而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根本的内容就是案例的选取和使用,这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它方法的关键。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离开了案例,案例教学就无从谈起。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真实性。对于一个工科课程,案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了解工程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对工程实践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案例应取材于工程实际,它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和杜撰出来的。
(2)典型性。并不是所有的事例都可以作为案例,案例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代表着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案例要能够涵盖众多理论知识,使学生可以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同时要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相适应。
(3)规范性。教学案例的选取与设计要注意将相关的行业规范贯穿其中,使案例教学成为对学生进行行业相关规范、规程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重视规范的重要性。
(4)启发性。案例应该能够引入深思,启迪思路,进而深化教学内容,并能留给学生必要的想象和自主发挥空间。
(5)实用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因此,任何案例都不可信手拈来,需要经过充分的筛选、比较、论证,选取最精华的东西,使案例教学取得实效。
三、案例教学方法
1.案例研究法
这种方法是芝加哥大学首先开发使用的,所以又叫芝加哥研究法。其实施过程是:首先给学生分发案例,让他们进行阅读,然后学生和教师一起站在客观的、公正的和旁观者的角度,讨论发生这样事情的原因,深入分析,从中找出一般规律。
2.案例分析法
也被称为哈佛教学法,所使用的案例多是现实中发生的复杂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重点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上。参与者要扮演案例中的角色,以达到身临其境进行分析和决策的效果。哈佛的案例教学有三类:①问题评审型,即给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②分析决策,即不给出方案,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提出决策方案;③发展理论型,即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发展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
四、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过程
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混凝土梁的受弯破坏及影响因素”为例,讲述本课程案例教学的使用过程。
1.课前案例教学准备
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师生之间的参予和配合。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首先形成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熟悉案例,仔细研究案例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教科书中相关章节课程的内容,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原理和知识。其次,要组织学生到工地现场实地观察,调查钢筋混凝土梁破坏形式,尤其对于一些已建建筑物,要调查钢筋混凝土梁在荷载作用下的弯曲变形形状、裂缝分布特点及钢筋锈蚀情况等相关内容。
该阶段教学目的:利用课间业余时间展示工程现状,这些具体、直观、形象的信息,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感性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他们提出各类问题,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探求此类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2.课内案例教学组织与实施
课内的教学要注意以引导学生为主进行讨论,而不是由教师为主进行讲授。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发现和捕捉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及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以实际工程为载体,分析工程场地和具体工程参数对混凝土梁破坏的影响,探讨如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教师要通过文字、公式推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去论证梁破坏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类似问题发生,这样可以使学生考虑不同参数对梁的影响。
该阶段的目的:以浓厚的工程氛围、严谨的工程语言,向学生传递实际工程信息和工程急需解决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责任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对一些概念有一个理性认识,这样更便于理解记忆。
3.课后案例教学的总结评析
课后案例的总结和反思是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案例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可以通过课堂讲解掌握,而对于其他知识点,则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去熟悉或了解。学生通过相关案例的学习,可以构建一定的理论知识体系,通过课后案例教学的反思,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最后,通过实验室的钢筋混凝土梁加载试验,可以验证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发生是否一致,让学生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
通过对理性知识的简单运用与加深。重新审视本章节内容能够解决的工程问题,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通过讨论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向。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工程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实际工程现场意识,及其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再认识。
五、案例教学的应用效果
案例教学法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中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分析并掌握问题重点的能力,强化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不断的探讨,使得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工程情况的了解,通过互相沟通,培养和发扬团队精神。
案例教学法同样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双师资格”(教师资格和工程师资格)。授课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投身工程实践,通过工程实践把自己锻炼成合格的工程师,以便于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案例教学的重点就是对于案例的选取与使用,建立的案例要能覆盖足够多的知识点。同时,要具有合适的规模,这样才能恰到好处。要鼓励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法,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教学方法,一时无法让更多的教师接受,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思想,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最后,案例教学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2]周云等.案例教学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尝试[J].高等教学研究学报,2007,30(3).
[3]黄明,郭大伟.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选取与设计[J].教育探索.2006,(3).
篇4
关键词:精品课;案例教学;自主讨论式教学;考核环节;实践环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06-02
钢结构课程作为土木工程学科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在整个培养环节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如何加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东北电力大学钢结构课程组通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渐渐摸索出了一条卓有实效的教学改革之路,并在2013年成功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本文将对本课程组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做以下几点介绍。
一、优化课程体系
对钢结构课程进行了有效的结构优化调整,把土木工程专业与钢结构相关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这些教学环节前后呼应、结合更为紧密,突出主干课程,拓宽知识面,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各门课程内容相互渗透,在方法上相互借鉴,灵活运用,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二、整合、改革课程内容
本校钢结构课程对土木工程专业(电厂建筑方向、输电工程方向)和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同专业方向在课程学时设置及授课内容上也应有所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整合。基本思路如下:①整合教学内容。在学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的背景下,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删减,突出重点,遵循主线精讲课程内容。对在其他课程中已经涉及的问题,在钢结构课程中,只需强调一下重点和在钢结构课程中的重要性,而非面面俱到,节省了学时。②钢结构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知识相结合。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把钢结构先进的计算理论、结构形式、焊接方法和设计理念等介绍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主动探索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形成总结报告。③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针对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环节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集中理论学习完成之后再进行课程设计,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很难达到最佳效果,多半流于形式。近年来,本课程组针对这个问题,优化整合了基本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内容,把课程设计内容分步骤的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做到两者不互相脱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结合现场教学,使学生能够接触工程、了解工程全貌,增强理论学习的直观性。④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以工程前沿为背景,进行案例教学,所选案例均为实际工程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规范,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了学生对钢结构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钢结构课程的特点是“公式多、图形多、案例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因此,在钢结构教学实践中,课程组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①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学生自主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基本理论后,增加一节综合讨论课,结合工程实际,让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设计,并由学生登上讲台,讲解设计。鼓励不同意见的碰撞,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②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制作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弥补现场教学的缺陷。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应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在推导公式和求解习题时,仍采用板书的形式。③用典型的、前沿的工程实例进行案例教学。把工程案例分析引入教学,通过工程图片和动画,展示实际工程情况,引导学生深入问题,查找各种规范和专业资料,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④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主动探索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并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大家彼此交流。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研究和探索该学科的兴趣,并在最后提交研究报告。
四、重视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贯穿于钢结构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包括钢结构课程设计、设计软件实训、毕业设计及现场实习等四个环节。在课程设计环节,课程组编写了详细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基本做到每人一题。将完整的实际工程设计拆开,分别设置在相应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作业方式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的课程设计周,学生整理计算书,并绘制施工图,通过答辩综合评定课程设计成绩。通过实践,学生普遍认为上述措施可以避免盲目抄袭现象,使大多数学生都得到了必要的工程训练。设计软件实训环节培养学生使用PKPM,MIDAS等工程设计软件进行工程设计计算的能力。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开设了钢结构输电塔设计和钢结构厂房设计等与钢结构相关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一次完整演练。在现场实习环节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诸如输电塔、钢结构体育馆、钢结构厂房等大量实际工程,并聘请校外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现场实习指导,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融会贯通。
五、完善教学资源,加强网上辅助教学
钢结构课程十分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制作了带有大量工程图片和动画的多媒体课件,深入钢结构工程建设工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和视频,为学生展示了生动的工程实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编制工程案例分析课件并引入教学,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技能;建设了钢结构课程网站和网络学堂,共享了教学大纲、课件、教案、课程设计指导书、习题集和历年试题等资源,并通过论坛、博客、微信和QQ群等网络平台实现了与学生的网络互动。
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性改革和实践,形成了“一个目标,三个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特色。所谓一个目标,是指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为目标。所谓三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案例式、启发式和学生自主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钢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成效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相信上述改革措施对于其他理工科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贾玉琢,李曰兵,等.基于注册结构工程师制度的钢结构教学改革[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3,(4):48-51.
篇5
【关键词】项目学习法;钢结构教学;应用
项目学习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在钢结构教学中能够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不但能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能动性,而且还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明白理论知识所存在的不足,进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另外,项目教学法不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往往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交叉,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 项目学习法在钢结构教学中的特点分析
经大量学者研究普遍认为项目学习法包含了四大要素:内容、活动、情景以及成果。下面笔者便以《钢结构连接》一章的教学为例,对这四大要素在钢结构教学中的特点进行分析。
1.1内容层面的特点分析
项目学习法的内容是学生以后需要面临与解决的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具有完整性,并非是断断续续的知识片段;需与学生的特点与兴趣相结合,避免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钢结构连接》章节的教学中,在项目学习的内容上可选取框架节点的设计和模型的制作。
1.2活动层面的特点分析
学生运用一些技术工具与研究方法,对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时所采取的行动便是项目学习法的活动。例如:学生需将框架节点设计完成时,便会对相关的规范与图集进行查阅;需把所设计的节点很好地表达出来,便可以采用CAD软件绘图;考虑到制作节点模型,便会对合适的材料进行选择。
1.3情景层面的特点分析
情景便是指学生在开展项目学习时所处的环境。情景分两类:一类是现实环境,另一类是虚拟环境。现实环境便是基于物质实体中的学习环境;而虚拟环境则需借助外在条件而形成,例如借助于信息技术条件,进而形成虚拟环境。还可以创建专门的QQ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
1.4成果层面的特点分析
成果便是学生通过项目活动之后所获取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在学习钢结构框架节点的设计与模型制作后,学生便会对框架节点类型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够学习到与同学相互协作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的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在钢结构教学中应用项目学习法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钢结构教学中应用项目学习法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面对所存在的问题便需要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使钢结构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出完善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2.1对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度进行整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便是教师教、学生听,这便使学生不能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因此,在钢结构教学中应用项目学习法便需要对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度进行整合。一方面,需要对钢结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另一方面,需要对教学进度进行有效划分。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便需要对两部分内容进行有效划分,使学生不但能够对整体设计步骤进行掌握,而且还能够全面熟悉构建设计。
2.2充分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法理论多于实践,这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表现的尤为不足。因此充分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便显得极其重要。例如:在钢结构教学中,通过和混凝土构件进行对比,使学生对钢结构中各个部件的特点以及设计的计算方法有一定了解。
2.3优化课程设计,完善考核评价标准
在钢结构教学中,传统的课程设计显得较为单一化,内容主要有:屋盖结构布置、杆件以及节点设计等。设计完成时间普遍在理论课程上完一周之后。由于时间有限,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学生随便找个相关例题,随便改改,然后上交给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因此,优化课程设计、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便显得尤为重要。在优化课程设计上,不但要有传统的普通钢屋架设计,还需要有平台结构设计、多层钢架设计、门式钢架设计等,并且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题。在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上,首先对于课程的考核,需采取“半闭卷”形式,即基本概念与原理题采用闭卷形式,综合分析计算题采用闭卷模式。其次,对于成绩的评定,不应该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还需要将平时成绩纳入总评成绩中,并适当地提高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
3 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充分认识到项目学习法中内容、活动、情景以及成果在钢结构教学中的一些特点。因为在钢结构教学中应用项目学习法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面对问题的存在便需要对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度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优化课程设计,完善考核评价标准等。相信充分做好以上这些,将项目学习法应用在钢结构教学中将能够展现出实效性与科学性,进而优化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应用型本科;钢结构;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51-02
一、应用型本科钢结构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钢结构在土木建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钢结构厂房、大跨度桥梁、多层及高层、超高层钢结构建筑、电视塔等高耸结构,以及体育馆、影剧院、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等[1],钢结构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阶段,对钢结构课程的教学及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钢结构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其涵盖内容较广,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它以土木工程材料、材料力学课程为基础,又是施工技术和工程概预算等课程的先导必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课程内容偏重“体系化”
在目前的应用型本科教学中,多数高校在钢结构的课程大纲和学习内容中偏重于钢结构的理论分析和完整知识体系构建,结果造成课程信息量过于庞大,没有突出工程应用型特色,在繁琐的公式推导和过多的文字叙述中却忽视了“理论够用,针对实用”的原则,没有突破传统的以学术知识为取向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分离化”
钢结构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然而,目前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分离较严重,往往是先逐章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学期末课程设计,学生往往在前面理论性较强的部分不知如何运用,到了课程设计中又对前述知识遗忘过多,造成两头“失落”。另外,由于钢结构课程设计中“虚拟选题”较多,较少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学生对目前钢结构公司设计―施工―安装一体化的运作模式没有充分训练准备,缺乏理论应用、综合实践的职业能力培养,后期必然造成就业的适应性困难。
(三)课程教学方法“僵硬化”
目前,在钢结构课程中还是基于传统认知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方法,即“讲授法”,即以教师为主体,教授理论和指导课程设计为主要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学生兴趣不高。特别在理论性特强的钢构件整体稳定、局部稳定章节内容,理解存在难度。另外,在涉及连接计算及构造设计时,空间想象难度较大,不容易熟练掌握并应用。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其内容非常广泛丰富,但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就使得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高等教育第二十二条指出,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目前,应用型本科主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勤奋务实作风和良好职业道德,基础理论宽厚,专业技能扎实,具备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3]。因此,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培养大批适应工程建设需要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在相关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方法上改革创新。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应用型本科钢结构课改探索
钢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理论丰富且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若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教学中依旧采取传统的学术知识取向模式,必然使学生感觉艰深难学、抽象困难,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在课程教学中贯穿培养设计能力、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创新精神。但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变被动地听为积极地参与,引入真实的钢结构工程项目,教师由灌输改为启发引导,必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在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班级的教学改革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明确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基于钢结构课程章节过多,课时不多的特点,我们以钢结构工程师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依据,明确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传统的钢结构内容重点取舍,教学中要做到以理论够用为度,以突出实用性为原则,重难点层次鲜明。例如略去有关钢结构的材料章节(因为与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多数重复)和删去繁琐的公式推导和过多的文字叙述,更多地从理论应用角度而非理论体系完整性的角度展开教学,集中精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基本理论解决设计和施工安装中的问题的方法。
篇7
关键词 工程专业 互动式教学 教学模式 课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绪论
“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培养素质”已成为2l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高校教学正由传统的教师重 “教”重“讲”向学生的重“学”重“练”转变。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从教师的“一言堂”向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模式转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互动学习方式,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
工程类专业课是以计算为主的课程,多含大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重要的理论贯通、综合归纳性能,同时兼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作用。目前我国此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尚未能达到上述目标,亟待改革。在实现教学改革目标进程中,正确认识专业课的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教学,提高教与学的互动性,对深化教育与教学改革,培养2l世纪集知识、能力于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意义
本研究要在教学模式上获得突破,最终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作用,其主要研究意义有:(1)改善专业课局限于专业知识传授的现状:做事先做人,新的教学模式要首先注重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富于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2)提高课堂效率,实现互动式教学:借助题库开发、课堂测试、视频教学、课堂讨论、小演讲以及模型设计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自主学习效率。(3)增强教学学术性,增加专业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研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具有进行一般工程设计计算能力的同时,具有能应用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出现的一般问题的能力。
2 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
2.1 建立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
主要教改内容如下:实现交流互动式模式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授课内容主要是简短归纳重要理论和计算方法,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内,而课堂测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主要注重以下几大情感的培养:(1)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具有专业自豪感与责任感(专业相关视频教学、与效果研究);(2)培养学生喜欢学习,具有参与精神与成就感(题库测试与工程模型设计的引入与效果测试);(3)老师、班级同学间的讨论、交流与合作。
2.2 全面研究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如何确保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1)教师引导的有效性研究:教师须以最短时间完成重要计算理论的归纳和叙述;(2)教案改革和题库的开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和学习效率;(3)进行互动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试验讨论、测试、提问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自主钻研与创新。
2.3 专业技能的加强:培养工程性和研究性并进的专业人才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全局观和整体设计意识,将理论教学与工程设计实践相结合,主要有以下内容待研究改进:(1)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典型工程设计施工等相关视频,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全面了解工程结构的有效实现;(2)改革习题模式,以工程设计为大背景,分项分点攻克;方便学生了解知识点的全局定位,同时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3)课程设计内容改革:不限定具体结构或条件,最大限度地保证结构设计的思路自由,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设计的内容不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和纯理论上的计算,而是真正地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工程进行结构实践,从而既可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2.4 考核方式的改革
作为设计计算理论为主的工程类课程,钢结构课程考试采取开卷方式,考试题目多为设计型题目,无标准答案、一题多解、强调工程背景,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考试模式,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时不能靠死记、硬背,着意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5 建立适应宽口径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
专业课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取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为了确保上述教改工作的落实,以下各项方面可能需要相应改革:(1)增强教学质量意识,更新质量教育观念,不拘泥传统教学模式。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努力探索一条科学、有效、实际的教学途径,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2)教学的过程控制,是保证一门课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已经建立了过程控制措施,包括对教师的听课、学生评教、课程设计选题审查、课程设计指导过程检查、试卷抽查、成绩评定等,并充分发挥了校内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共同探讨最佳的教学模式,并使这些措施落实到位。(3)加强多导师教学工作的联合。可以实行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教学,充分发挥学校在不同领域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尽快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4)重视各个教学环节的总结的监督与反馈,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制定修正策略并反馈到下一年课程质量保证和管理工作中,使该系统运行趋于顺畅,做到更优。
综上所述,专业课质量保证体系的设计不能仅仅孤立地研究该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系统范畴全面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
3 钢结构课程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
本研究以钢结构课程教学为例,在课堂和课外严格按照上文内容进行了部分实践,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和评价。其中较具体的实践内容如下:
3.1 建立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
有效的互动模式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简短摘要性的讲解,每次课不超过二十分钟完成该次课程主要的专业知识点讲解,主要是构建知识框架,梳理逻辑关系,解析理论要点;二是学生有效的参与。这里教师的引导和互动模式的设计很关键。高效学习的前提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研究中就预定 的课程内容设计每次课程的学的环节,主要包括二十分钟以内的快速自习和五分钟的小讨论,自习目标是进一步熟悉理论和例题等课本内容,期间教师列出部分引导性思考题,在自习完成后进行简短讨论,消除疑问。其后是关键的互动环节,主要是富有挑战性的小测验。教师预先设计小型的计算题,当堂测验并在取得学生测试结果后立即解答。事实证明这比冗长的例题讲解更有效。
3.2 通过习题与课程设计等相关改革提高专业技能
这里习题的改革主要是建立以大工程为背景的各章习题。课程开始就布置一个完整钢结构工程的设计任务作为各章习题背景,该工程是可以挑选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理想化的结构。一共拟定不少于三种类型的典型钢结构,包括:“我的别墅”,“轻钢厂房”和“钢桥设计”。第一章概论学习完后每人选择一工程,简单了解其构造,进行初步尺寸设计并绘制草图;第二章“钢结构的材料”学习完成后他们要给这个庞大的工程完成选材;第三章“钢结构的连接”学习后他们要完成结构的连接设计,要求包括各个连接方式的各种不同工况,其中受力可按常规结构受力状态调查结果取代表值;第四章“轴心受力杆件”学习后要完成工程中典型受压构件的设计和验算,包括柱子、柱头和柱脚的设计;第五章完成后完成结构中梁的截面设计和计算……以此类推,全课程关键内容都在设计师那里得到展现与应用。期间对结构细节的理解可以辅于结构模型或工地实地参观来加深印象。
3.3 专业感情和工程责任感等人才素质的培养
这主要通过相关工程实例、视频、资料讨论、设计大师名人名事等方式实现。调查发现一些宏伟建筑的建造过程和名人名事视频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热情,而关于结构工程中一些病害和不足造成的典型倒塌事故的深入调查和讨论则能有效激发他们的专业责任感和钻研精神。
3.4 工程专业课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改革方案
课程结业考核突破传统的闭卷方式,改为开卷,一题多选,能有效突出课程的计算特性,跟实际的工程设计状况一致。课程设计考核方式除了提交设计说明书以外,还有严格的一对一的课程答辩。答辩要求学生阐述主要课程内容,并能现场回答教师的随机提问。事实证明,这些措施保证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篇8
不适应钢结构行业所需人才素质培养原因分析显然,现有的钢结构课程体系培养的人才难以达到上述素质要求。这固然有钢结构课程本身涉及的规范条文多,公式多,推导多,难度高,设计内容灵活难掌握的原因,也有教学模式不适用企业人才素质要求方面的原因,笔者总体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钢结构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难[2]。钢结构原理课程教学内容往往是建筑结构中的某个局部,是抽象化的力学模型,由于学生对实际工程熟悉程度不够,缺乏建筑结构整体的概念,很难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建筑中的梁、板、柱等构件对应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钢结构连接一节中,学生对于连接节点在工程中的位置不很清楚,不知道节点中的力从哪里来,很难想象出节点的空间模型,造成理解困难。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工程问题中的各构件的传力关系不明确,无法建立正确的力学计算模型,在学校里训练多时的分析方法在现场发挥不出来。
2.与钢结构这门课程相关的前置课程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板壳力学、结构稳定等,这些知识和能力在钢结构课程中是假定学生已经熟知的、能“拿来就用的”,例如在讲关于直角角焊缝强度计算的基本公式时,就要求学生对材料力学畸变能密度准则运用很熟练。如果学生对这一准则运用不熟练,可能就会对规范中相关条文理解、运用困难。因此,学生对先修课程中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如果钢结构课程所需的前置课程的“预备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在钢结构课程中就会出现“掉链子”或者“夹生饭”的现象[3],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能力的提高,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3.高校的重科研导向,以及可能教师本人实践经验缺乏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重理论分析研究,轻实践能力培养。如重视设计计算分析,而对设计成果如何在现实中实现的细节问题重视不够。同时为避免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抄袭现象,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宽容性、承担责任的主动性、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等一系列工程师基本素质培养重视不够[4]。这些都造就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因此,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拿出符合学生基础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钢结构人才,是钢结构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二、面向钢结构人才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改革方向
1.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以我校“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在企业充分参与下,探索培养符合钢结构行业发展需要,切实可行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1)开展高校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让教师能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实践活动,深入产学研合作,锻炼和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更好地找到学校与企业之间教学的切入点,进而培养创新人才和服务社会,提升高等教育质量。(2)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钢结构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施工现场参观、与技术工人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让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中来,让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评价培养质量。(3)作为课堂的延伸,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学生与一线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学生———教师”两级交流模式,而是“学生———教师———一线工程师”的三级交流模式。知识内容更鲜活,面向工程实践的意图更明显,使枯燥乏味的课程的学习因为一线工程师的参与而变得生动,有趣。
2.钢结构课程是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钢材力学性能、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稳定理论、弹塑性、塑性理论,板件屈曲后强度理论,尤其是稳定性理论基础上的,学习难度相当大。在绝大多数学生都无法达到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前置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影响,让学生先接受结论,重点讲清公式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力学现象产生的原因,淡化公式推导过程,突出学生公式、规范应用能力培养。至于个别对公式推导有兴趣的同学,可在熟悉工程应用以后,在教师指导下,带着问题慢慢去研究。这样的改革分散了教学难点,学生学习的针对性,目的性、主动性更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钢结构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3.针对钢结构课程规范条文多,公式多,设计内容灵活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展“小型设计项目”。可将学生分成若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个课题,让每一个学生在与组员协作交流、共同分享和承担的过程中经历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检验、自我完善的过程;而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准确把握知识、能力的链环,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个性化指导为主,针对共性问题安排专题讲座[6]。这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不再“枯燥难学”。
4.重视学生的工程师工作习惯、素质的培养。钢结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是钢结构课程的后续教学环节,起着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工作的桥梁作用,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既不手把手地教,也不替学生把关,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接近实际工作情形,除掌握基本知识外,要体现工程师能力、素质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在实际工作中,任何工程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指望从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具备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课题急需的新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工具、新方法的能力。然后启发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悟”,如设计有没有错误,是否方便施工、经济性如何等都需考虑。让学生把平时学到的点滴、模块的知识编织成网,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工程师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针对钢结构施工图符号多、标注多、节点详图多,学生绘图不规范,讨论技术问题不用专业语言这些问题,应该渗透到师生交流互动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教师在设计项目完成的全过程中以身作则,并要求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的每一步都要中规中矩,符合国家规范,每个参数都有依据。要求专业人士用专业语言[6],直到养成习惯,提升自身素质。通过这些项目教学法和教学实践性环节,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宽容性、承担责任的主动性、考虑问题的周密性等[4]一系列工程师基本素质得到培养。
5.改革考试模式。在学业考核上,总体而言,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改革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7]。学生最终总评成绩由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并适当加重平时成绩比重,让学生重视课堂教学和平时知识的积累,而不是考前的临时抱佛脚。平时成绩给定的重要依据是在小组项目合作中的表现及大作业,以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卷面成绩根据学生将来报考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的需求,采用“半开半闭”模式。试卷分开卷和闭卷两部分,开卷部分为计算题,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查阅规范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的能力;闭卷部分为选择、填空、简答题等题型,重点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规范条文理解熟练和准确度的情况。改革后的考试更注重工程师能力的训练和考核[8]。
6.传统理论手算能力之外,加强与钢结构相关软件知识的了解和应用[9]。在课程后续的课程设计和相关毕业设计中,向学生介绍一些结构设计软件,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软件、由世界上最大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公司之一的美国ANSYS开发的Ansys软件,在学生掌握了CAD软件应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更为专业的钢结构施工图绘制软件等,让学生加强工程软件的应用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7.作为钢结构课程体系改革的延伸部分,适当开设如“技术与方法”、“表达与沟通”[1]这样的课程来加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修养,从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方便日后在工作中有效地与专业人员、客户和工人进行交流。
三、结论
篇9
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其他辅助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了课堂授课及听课效果,有利于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做学结合;专业综合改革;课程整合;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TU3-4;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130-04
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人才在新的工程背景下,从事与工程相关工作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是保证其能够有效参与社会,进行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1]。有学者认为: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践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曾提到“建设英才培训基地,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培养模式”。
这些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视。在政策的推动下,各学校陆续开展了自己的卓越计划。唐山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面向工程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在人才培养上,以工程一线需求为导向[3],确立了包括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理论教学
当前的课堂教学
主要以教师为中心[4],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陈述教学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听课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知识、讲授水平和经验程度。好的讲授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直接讲授也有其不足,在长时间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会注意力不集中,很难长时间投入到听讲中,在这种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机械地去接受,而且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学生以应付期末考试为目标。学期中的作业、考试等练习环节远远不够,不足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完结构设计类课程以后,学生很难把一门课程中的各个章节联系起来,更不容易把各门专业课程联系起来,完成一个整体的结构设计,学生对知识仍然缺乏整体性认识。
(二)课程设置方面
在课程设置方面,仍然是采用传统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缺乏整体性。如结构设计类仍然是开设传统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建筑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钢结构设计等课程。不同的课程如结构设计和抗震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强,软件使用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不紧密等,造成学生学完各门专业课程以后缺乏对工程结构的整体认识,学生的综合能力差。
(三)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
1.试验课程
结构试验类课程内容相对工程实践的发展较陈旧,试验内容多属于验证性试验,老师采用课堂灌输的方法使学生失去了自行查阅资料、设计试验方案、分析试验结果的机会,加之学生对试验课程的不重视,导致大部分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
2.实践环节
(1)课程设计
当前的课程设计仍然存在脱离工程实际的现象,设计内容陈旧,跟不上工程实践的要求,且各门课程设计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使得学生在做完课程设计以后对规划、设计、施工、预算各个环节缺乏系统性认识。
(2)毕业设计
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题目类型较单一,如结构设计类题目多年来一直以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对于其他的结构体系很少涉及;二是结构设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手算轻电算的现象,学生往往会把较多的时间花在手算计算方面,而对于后期的PKPM建模、模型计算、施工图设计乃至施工图的完善不够重视,以至于设计完成后学生对真正的结构设计及设计成果的要求了解甚少。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是擅长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他们具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用”[5]。培养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上,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多地偏向于知识和理论的基本应用,在知识和应用层面上,更注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
唐山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在房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矿山建筑等领域的施工、设计、管理、监理等单位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除各专业的通用能力和土木工程专业基本能力以外,在人才的专业应用能力方面,还提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具体包括工程施工综合能力、工程勘察设计能力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能力,这些正属于工程实践能力的范畴。
三、新教学模式的提出
(一)新模式的构思
新的教学模式本着激发学生兴趣、把握学科及工程前沿动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在3个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课程整合和课程内容优化,还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采用了“做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如图1。
在该教学模式中,对各教学环节和辅助环节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先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初步的认识,而配合相关课程进行基础性训练,然后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及相应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初步培养,最后进行综合性训练和创新能力提高训练。
(二)具体实现方法
1.理论教学
(1)优化课程设置
理论教学方面,采用优化课程体系的方法,将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去掉重复的教学内容。如将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整合为工程结构一,将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及砌体结构设计、建筑钢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整合为工程结构二。如此一方面简化了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抗震构造措施与具体的结构体系结合起来讲授,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与此同时,理论授课中省去繁琐的理论推导,增加综合性案例或项目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项目的分析和设计。
(2)课后作业
在原有的以计算为主的作业基础之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作业和兴趣作业,鼓励学生自选题目,提交不同形式的课程作业,以此完善学生不同方面的知识。
(3)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整合以后,就一门课程而言,内容偏多,单靠期末考试不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对于设计类课程仅依靠考试并不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采用增加中间考核环节的做法,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
2.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环节,指导教师可以选取实际工程项目的某一子项,让学生自行提炼设计题目,简化计算模型,完成设计。
毕业设计环节让学生在电算阶段,尝试给出不同的结构方案,分别计算,并分析计算结果,然后按照设计深度图样完成施工图。
3.其他辅助环节
(1)创新性试验
每年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者自行选题、申报不同级别的创新性实验的方法来参与科研工作,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行业发展动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性试验,在题目的选择方面,指导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查阅资料、选择题目、申报题目、设计试验方案、完成试验操作、处理数据、撰写结题报告。整个研究过程学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这对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学科竞赛
在每年一度的建筑文化艺术节上,学校要开展制图与构型能力大赛、测绘技能大赛、建筑创意设计大赛、结构设计大赛等方面的比赛。通过比赛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为大家提供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学生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需要参赛队员团结协作。参赛队伍的组合提倡跨年级、跨专业组队,这样可以让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从而调动整个专业各个年级学生的积极性。
整个比赛过程需要参赛队员广泛查阅资料、精心设计自己的方案、细致加工构件、并通过节点连接形成结构整体。制作好的模型最终通过加载试验确定胜负。通过此类比赛可以锻炼学生文献检索、方案设计、加工制作、团结协作、表达和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
(3)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发挥专业优势,深入社会市场、工程一线进行调查、考察,通过暑期实践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4)专题讲座
定期聘请行业资深人士为学生做专题讲座,以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工程实践应用及发展。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教学体系,在综合改革过程中,还构建了本专业的创新实践辅助教学平台,该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相互沟通、交流合作、资源共享、项目选题申报、作品展示等多种功能。
四、新模式的效果
在专业综合改革中,通过课程整合加强了相关教学内容的联系,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专业知识。同时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三年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等各种辅助教学活动的比率达到50%,
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实践及创新能力大有提高,课堂听课效果也有明显改善。
五、结语
鉴于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的缺陷,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听课效果下降的现象,在综合改革中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还提出了“做学结合”的辅助教学模式,通过辅助教学模式的相关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且有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余晓. 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开发研究[D].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吕俊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高教探索,2001 (3):51.
[3]鲁嘉华.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兼”人才培养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8.
篇10
【关键词】:工程造价;后续教育;教学模块
【 abstract 】 : explain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of the modular design principle,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Modular design and build teaching adapt 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following education" demand of the modular courseware design so as to meet the network teaching.
【 key words 】 :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follow-up education; Teaching module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管理(包括工程造价、招投标、监理)是一门基于工程设计、施工知识体系下的学科,实践性很强,在缺乏施工和设计经验,应届毕业生在学制的限制下,难以把握,造成知识体系欠缺等先天不足,长期的学生生涯消减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毕业工作几年后“执业后劲”乏力。
笔者认为符合教学与学习规律的工程管理体系课程,应该兼顾“后续教育”。结合岗位证书知识体系的新开发课程的教学模块化设计,可以打破系部界限,整合教学资源。全日制高职教育毕业生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在原有的知识架构和初步工作经验基础上回校参加精品课程模块的业余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行业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借此打造吸引企业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的课程体系更符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规律。灵活开发新的课程模块,适应更加广范、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从而突破学校高职院校生源短缺、教学资源浪费,而社会对综合素质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的人才培养“瓶颈”,将职业学院办成真正的开放性社会大学,走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新路子。
以我院新开发课程《钢结构工程计量与计价》为例,随着国家对北部湾经济区基本项目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种类型的钢结构厂房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在新兴的北部湾畔,对其工程预算和结算的需求加大。钢结构的计量常常以吨为计算单位,工程量的计算并不算复杂,难点在于识图,许多搞土建预算的同行看不懂钢结构施工图,从而在造价计算上造成障碍。据我在一个造价事务所的调研,一个所里十几个人,只有一个懂钢结构或计算钢结构工程造价比较有经验的,其他的人基本不懂或没实践经验。如果土建预算员对钢结构计量有障碍的朋友,熟悉一下相关制图规范,或找一些钢结构识图的书学习一下,识图的问题解决了,钢结构的计量还是不难的。于此考虑,《钢结构工程计量与计价》应运而生。下面就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配套教学的模块化设计、实践性教学体系和如何兼顾“后续教育”的需求几方面尝试做初步的阐释和探讨。
一: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建设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与生产过程操作紧密相连,实践性、操作性很强,按传统学科教育是依次讲解,理论过于抽象,高职学生较难接受和掌握。我们对该课程建设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主线,通过调研生产岗位的工作过程、工艺流程、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生产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明确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关键技术和综合技能,以真实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出发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优化,最后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作任务的完成来进行,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
二、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定位于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特识教育”,特识课程模块是习得技能尤其是创造性技能的关键,同时,它也是学生内化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和培养职业人格特征的关键。这种课程模式的目标直指专业技术,是技术主义的产物。
针对钢结构预结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将教学观念从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改变为“以能力输出”为导向。通过对本地钢结构工程造价专业的调查与分析,确定本专业培养造价工程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再将抽象的专业能力具体化为能力要素,对能力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形成能力单元,然后以各个能力单元及其对应知识单元构建形成的知识体称为“模块”。通过若干个相关模块的有机搭配,将传统的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按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专业模块化体系。这样将传统的以学科为背景的课程教学改变为以培养专业能力为出发点的模块化教学。通过合理安排各模块的教学活动,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