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常用理论范文
时间:2023-10-05 16:0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常用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学 市场营销 沟通 应用
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以及个体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的主体是人,而市场营销活动也需要通过对人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完成。由于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研究主体大致是相同的,因此两者拥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市场营销管理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学的应用与贯穿。
一、对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分析
马斯洛(Maslow)认为,人的需求引导了人的行为,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处在不同需求层次的消费者对商品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任何企业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了消费者需求心理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续和发展。这可以应用于市场营销的客户分析调研。
大部分客户在购买商品时都会最先满足最迫切的需求,优先选择最急切需要的商品,然后再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例如在缺少食物时优先选择补充用来满足生理需求的食物;出于安全的需要人们在租房或买房时会选择治安条件较好的地段。将市场营销与心理学结合,从客户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客户的需求,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市场的动态。
二、心理学在商品包装、宣传规划中的应用
在商品的设计环节,可以利用心理学中的“双因子归因理论”,在商品的宣传规划环节,与社会知觉以及社会认知等心理学知识相结合,在宣传阶段让消费者对商品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够极大地提高商品的销售量。另外,一些“明星”企业的宣传形成了品牌效应,让很多消费者愿意购买他们的产品,因为消费者觉得这种企业生产的商品更加有保障。
三、商品销售中的心理学
这个环节是市场营销的实际环节,在销售产品时,把握住消费者心理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销售效果。
应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有利于销售人员与顾客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把握顾客的态度,然后采取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使顾客的态度往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变,从而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沟通就是信息的传与受的过程,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准确了解顾客的需求。沟通是以认知为前提的,通过与顾客的相互认知,克服或消除有信息不对称或者其他原因而引起的不利的认知偏差,最终得到有利的认知结果,让顾客更加容易接受并且购买产品。认知偏差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
1.首因效应。即生活中的第一印象,它对认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的对象不仅是人,也可以使物或者企业等等。如果一位顾客对销售人员有着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他从该销售人员处购买商品的几率将大大增加。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时候顾客会选择他们想购买的商品种类中第一眼看中的商品。这也就能理解各大超市为什么将物品分离存放,并且将其中最好最贵的商品放在最能引起顾客注意的地方了。
2.近因效应。即生活中的最近印象,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当某人或某种事物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更倾向于相信第一种信息,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第一印象;但是,如果某人或某种事物的两种信息是非连续的被人感知,这时起主要作用的就是近因效应了。因此,熟人的推荐通常要比陌生销售人员的推荐效果更好。而且,不定期的拜访比定期的售后回访更加有利于产生近因效应,从而增加商品的销售业绩。
此外,“明星”企业的品牌效应,也使得顾客也更加倾向于购买他们的商品。因为他们会认为购买并使用这种企业生产的商品能够得到保障。还可以在某个有选择的时段,对商品进行持续的宣传曝光,产生曝光效应,让人们增加对其的了解,加大人们购买这些商品的可能。
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以貌取人,循环证实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表现。“品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晕轮效应的一个拓展。
利用该效应,可以通过与顾客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了解顾客的需求,尽量避免及消除顾客对于商品在认知上的不利偏差。并且建立对该商品的有利认知,使顾客接受并购买商品,从而创造更大的效益。这也是目前销售人员常用的推销方法。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在一定的购买动机的作用下产生的,而购买动机又产生于某种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生理方面的需要,又包括心理方面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心理方面的需要较之生理方面的需要对购买动机及其购买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加重要。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人们在生理的、安全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会的需求,自我实现、自我表现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就日益重要。
目前,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变化,人们不仅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更加重视商品所带来的心理享受与精神满足。如今的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更加重视通过消费获得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舒适及优越感。这些特征说明人们的购买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购买热点发生了转移。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产生的好奇心理、求新心理、求名心理、求美心理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市场营销中,应用心理学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商品的竞争力,扩大商品的销售量,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增强企业竞争力;也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开发出更加符合顾客心理的商品,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人将顾客心理形象地喻为暗箱,只有通过顾客外在的表象洞察顾客内心的想法,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应用于商品市场营销之中,才能取得在市场上的主动地位,真正做到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这是现代营销者应有的经营哲学与经营理念。因而,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有效应用,是企业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谋求长期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David G.Myers:《社会心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团体辅导;场域;惯习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国发生着巨大的社会变迁,这使得处于学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面临许多冲击和适应问题,如果缺乏适当的支持、引导和培育,非常容易引绪障碍、性格异常或行为偏差,甚至酿成严重后果。学校是预防及处理青少年问题的重要防线,可是现有的学校教育没有办法完全地解决这些问题或满足青少年需要。学校教育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学生的问题不能被搁置和忽视,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在学校教育者和团体辅导者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逐渐将团体辅导工作方法引入校园,他们运用专业理念与方法开展工作,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可是,实践中团体辅导效果并不像理论效果那么理想。为了探究这种阻力引发的原因以及作用机制,本研究使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结合实际经验,分析成因,寻找根源。
二、场域――惯习理论视角的引入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在布迪厄看来,场域可以被看作是机构的东西,但不等于机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是一个由客观关系构成的系统,场域中充满了竞争和斗争。在提出场域概念的同时,布迪厄还提出与之密切联系的又一概念“惯习”,并将其解释为如下几层含义。第一,惯习是持久、稳定但仍可变化的具有倾向性的系统。第二,惯习是与客观结构紧密联系的主观性。第三,惯习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或者是生物性的个体中)。[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三、理论解读
(一)学校场域与辅导场域之间:空间斗争与资源争夺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可以将学校看作是一种场域,这个场域是在教育制度下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在学校场域内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他人员之间的关系就构成的该场域的客观关系系统。虽然这些关系系统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稳定,但同时又充满了竞争和斗争。比如,教师和学生之间永不停息的博弈,就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之间而展开的。学校场域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场域,但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是与其他场域有着相互关联的,这种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随着二者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发生着变化。就像在学校中开展团体辅导,这时辅导场域就可以被看作是学校场域的一个子场域,作为子场域的辅导场域的力量必然要比学校场域的力量微弱许多。它要与主场域斗争,争夺资源,获得权力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同时,学校场域为了保存自身的力量和地位,是不会轻易允许辅导场域“肆意”发展的。因此,“寄生”于学校场域下的辅导场域想要发展,势必会受到学校场域的制约。但是,当团体辅导脱离学校环境开展时,那么就可以将辅导场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场域,这时它的力量就要强大许多。
总之,就像布迪厄所认为的,场域的发展、演变是通过各种冲突、矛盾和斗争来实现的,冲突是整个场域的动力源泉,冲突的产生源于场域中各种权力和利益的争夺。这也正是学校场域与辅导场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斗争和作用的根源。
(二)学校惯习与辅导惯习之间:相互独立与彼此影响
“惯习”是布迪厄提出的与场域相对应的概念,并且认为在任何场域中都存在着与之密切联系相吻合的惯习。也就是说,不论是在学校场域,还是在辅导场域,都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惯习。布迪厄认为惯习是持久、稳定但仍可变化的具有倾向性的系统。惯习是每个人根据自身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历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化为自身的系统。这种内化可以逐渐改变,但由于其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个体的生命中,个体对于改变是非常抗拒的。就像学校场域经过多年的形成和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趋于完善的惯习,这种惯习具有非常强大的制度性力量,即使是可变化的,但因其根深蒂固,却也难以撼动。惯习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或者是生物性的个体中)。[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可以说,惯习既与相关的场域有关联,又与存在于场域中的个人有关系。因此在学校场域中的惯习,虽源于学校制度,但也深刻影响着学校场域中的人,这就使得学校场域中的个体具有了符合学校要求的惯习,这表现在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
辅导场域虽然时而是学校场域下的一个子场域,时而是独立存在的场域,但它都具有与辅导场域相匹配的惯习。当学生进入辅导场域时,就必然受其影响,并且要根据情况来调整甚至改变自己原有的惯习来适应辅导场域的惯习,使之达到“吻合”。但这种适应和改变,必然对原有惯习产生影响,即是对学校场域的一种挑战。而这种“挑战”的难度高低,会随着辅导场域与学校场域之间的关系变化而不同。因此,直接反映出来的就是辅导效果的不同。
四、解决方法:正视学校场域不足,促进辅导效果持续
(一)团体与个案的结合
我们期望利用团体辅导方法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但随着辅导的深入,往往会有学生出现与团体目标不同的个人需求,这些问题没有办法在团体中获得解决。置之不理,是对当事学生的忽略与伤害。当下处理,会造成对多数学生的冷落与误导。为此,我们采取团体辅导与个案辅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将团体中无法解决的个体问题进行单独个案辅导,同时保持团体辅导与个案辅导的平行推进。这种团体与个案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团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保证对个别需要的及时关注与回应。
(二)面谈与网络的结合
青少年工作者要积极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服务青少年。面谈是辅导工作的传统方法,有很多优点,如清晰、明确、便于回应。但也存在着许多局限,如时间、地点的协调;路途上的安全;时空要求的限制等。这些面谈的困境可以通过网络来弥补,网络具有及时、高速、跨时空等特点,学生遇到棘手问题、特殊需求时,可以通过邮件、MSN、QQ、短信平台等途径,及时与导师沟通,不必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贻误时机。但网络毕竟是虚拟空间,网络接触不能取代面谈。将面谈辅导的准确、丰富、生动与网路辅导的及时、高效有机结合,是当代学校社会工作的可为之举。
(三)解决困难与丰富生活的结合
辅导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作为陪伴者,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学业压力极大的特殊阶段、在他们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生拐点,协助他们学会面对、学会解决问题、学会理智选择、学会独立承担、学会主动成长,是学校辅导更为重要的主题。此外,在青少年平淡无奇、单调枯燥的学业生活中添加情趣,注入活力,通过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梦想,为他们填充动力,让他们更有能力走向美好的明天。
(四)规定契约与自立规范的结合
规范是辅导场域惯习的具体体现形式,强调规范是强化辅导惯习的有力保证。因此,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要着重强调小组规范,深化组员对于辅导场域惯习的体验。这样有助于新惯习的形成和内化。传统的制订规范的方法,是不同小组有不同的契约,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讨论来确立小组契约。但是,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现有的发展程度还无法自己确定出一个良好的规范。而团体辅导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指引性和方向性的。所以,根据以上情况,在现实辅导中,在自立规范前,团体领导者先给出所有成员一个普遍的规范,然后基于这个规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再依据自身的需求制订更细致、明确的契约。
五、结语
团体辅导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学习途径之一。我们认为:团体辅导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极具份量的工作方法。实践亦证明,这种工作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和发展,使其能够发挥最优效用。我们建议:团体辅导者要大胆地去尝试更多新鲜手法,在前人做过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和研究,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与学生情况相匹配,为推动学校团体辅导在学校的开展和实施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Bourdieu,Pierre, and Loic J.D.Wacquant.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3]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篇3
一、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的原则要求
行政管理学除具备一般管理学科所有的特点外,还具有政治性、实践性、管理对象的复杂性以及学科的综合性等特性,在教学方法选择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还要结合学科特点,具体应遵循如下原则:
1.政治性原则。行政管理学同一般管理学相比,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行政管理活动是以政治权力为保障,对国家意志执行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巩固政治统治。因此在学习和研宄行政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政治意识和政治观念的引导。在尊重政治文化前提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运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学习科学的管理理论,使学生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活动有了解,进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以指导实践活动。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与实践和现实联系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只依靠理论学习并不能掌握行政管理活动的精髓,必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才会使之得到升华。在行政管理教学中,应该直接面向我国行政管理活动的实际情况,针对目前中国的改革和建设现状,学习基本理论,并使所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后在行政管理活动具有可行性的指导意义。
3.学科间的关联性呈现原则。由于行政管理学研宄的对象涉及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涉及的学科知识也呈多元化,如果只是将这些知识罗列起来,势必会造成学习内容过于松散,因此在学习行政管理学时应注意相关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等知识的贯穿,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网。
二、行政管理学常用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践
(一)行政管理学常用教学方法的分析
1.讲授法。讲授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普遍,是运用简练、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概念、原理和规律进行阐述。该方法具有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系统性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该方法不仅可以直观、简捷地呈现教学内容,还可以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政治观,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活动的方向、内容等进行了解,以此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观念,指导实践活动。但该方法易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等受到限制。
2.案例法。案例法也是行政管理教学中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可以是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后,通过一些案例或是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便于对抽象概念和原理加强理解;也可以针对某些困境型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提出各自合理解决方案,但方案可以固定标准。案例法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择案例时,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选择结合我国实际、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问题,通过对已掌握知识进行总结后查询相关资料,通过进行讨论或辩论等活动,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该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互动性,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起到一定作用。在使用讨论法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但也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不仅要对活动进行控制,也要及时总结使知识升华,实现教学目标。
4.自学法。自学法也称为自学辅导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阅读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写读书笔记、完成习题等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自学法比较适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预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并能够对这些问题通过总结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应该督促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相关性,同时还要及时检查学习情况,保证学习质量。
除上述常用方法外,还有很多方法如情景模拟法、现场观摩法、研讨式教学法等,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这些方法在教学中使用较少。同时各种常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独立存在的,要将这些方法交叉使用,优化组合,使之发挥最大效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常用方法的应用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应有不同的组合方案。例如行政职能一章,该章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行政职能基本知识和一般理论掌握后,能够将理论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学习和分析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内容。依据这一教学目的,教学实践中可采取以下教学方案方案一体现了一法为主的思想。一法为主”是在教学中经常采取的方案,这种方案中采用的方法较单一,可操作性较强,能够直观的、简明的呈现教学内容,但易使教学形式过于单调,不利于课堂互动,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不明显;相反,方案二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能力角度来看,学生可以在基本理论讲解后,有针对性地学习,结合案例可以运用所学理论来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案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收到较好的反馈。从教学效果角度看,使用方案一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有较大帮助,使用方案二则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但如果教师控制得不得当,就会出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却对知识的掌握不足的现象。还应该注意的是方案二并不意味是各种方法简单的叠加,而是要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将这几种教学方法有机地整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只有固定的几种,但是教无定法”,即教学方法可以有不同组合,不同组合取得的效果是存在差异的,关键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再如行政组织一章中具体内容为行政组织概述、行政组织理论和行政组织原则、行政组织改革与编制管理的法制化。由于该章涉及内容较为简单,贴近学生生活,并在管理学中已对“组织”有一定了解,在该章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安排学生讨论、自学等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既巩固了原有知识,又通过学习掌握新内容,将理论深化。该章具体教学方案如表2,二者在教学中均适用,学生可以通过发挥其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实践相结合,掌握学习内容。
此外对于多门课程中都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如行政决策、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根据教学侧重点不同则可以采取自学法为主,讲授法为辅等组合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做到温故知新,对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起到推动作用。
三、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为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教学方式,要使各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机结合,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根据择优原则,教学方案的设计要多样化、立体化,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1.增强多元方法的整合性,使得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目前还是理论教学的主流形式,随着教学条件的发展,应引进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形成主体多元化的整体性教学方案,选择和组合各种方法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课程特点,还要考虑到方法本身的特点,根据其各自特点形成互补,从而使得组合方案结构更为紧密、整体性更强,除此还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在方法排序上应注意时机选择,既能符合教学时间安排,也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从而使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增强、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效能也有所提高。
2.不断完善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每种方法都存在着利弊,选用时应该扬长避短,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例如在选择讲授法时,在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简单、直接的同时,要注意克服其单调性,应该运用生动的语言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鲜活,富有吸引力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再如案例法的运用,由于我国行政管理学起步较晚,目前采取的案例多是西方行政管理活动的案例或是我国较为陈旧的案例,这使得学生不感兴趣或是分析起来较为困难,不易把握。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案例的搜集和整理,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够本土化、甚至本地化,贴近日常生活,具有高时效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指导实践。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呈现教学内容。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也得到改进,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远程教学等技术手段得到了普遍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好方法的同时,也应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其成为教学方法效果体现的有力工具,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远程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运用PowerPoint取代板书形式或是有了网页,而是要在课程内容的框架体系下,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语音、图像、文字、视频等素材有机的组合,从而完成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
篇4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方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3102
1 普及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较快发展,作为经济主体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实践遇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如何解释这些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对管理学理论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的管理传统和管理实践与西方的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国管理学的广大研究者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然而,这套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脱离了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更是值得怀疑。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把管理学研究方法列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掌握管理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规范并将之应用于管理实践分析,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的教育背景局限了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由一、两位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往往由于只钻研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而难以对工商管理类这个涵盖广泛的专业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授课内容只对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的方法论认知则作用不大。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需要让本科生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形成的相关方法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然后他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管理学理论研究。但授课教师教育背景的专业性局限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适用于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这就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难以全面顾及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需求。
2.2 适合本科生的教科书较为缺乏,难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科书既需要向学生展示种类众多的研究方法理论知识,也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真实科研情境中的研究实践及其成果,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方法论的认知上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然而,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科书往往重视传授方法论的理论知识,对于真实科研情境的例子说明则比较缺乏,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对方法论的理论知识感到讳莫如深和羞涩难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研究方法形成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使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形成科研成果,这样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事倍功半。
2.3 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较好地配合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由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内容中会用到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知识,很多本科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上的差异,对某些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认知,从而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具体方法与技术的精髓,这对于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些方法与技术必然大打折扣。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系统地学习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才可以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其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才能将之与专业领域的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双长和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 改善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虽然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上述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教学的有效安排需要任课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3.1 采取理论传授、范例教学、文献评价、软件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讲授如何运用统计技术来解答研究问题的课程,按照科学研究过程和管理研究论文的逻辑构成,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构建、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等五个教学模块,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向本科生传授这五个模块的基本理论知识,让本科生对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管理学科学研究打下知识基础。除此以外,选择经典论文,结合典型范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也是本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比如,教师在讲授研究问题的来源和形成时,可以以樊景立教授等人研究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为实例,讲解如何发现研究问题,阐释如何将观察到的有趣现象转化为一般性的研究课题。范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科研情景,使他们在学习范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是如何在科研实践中运用的。另外,文献述评的讲解也是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努力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详细评价现有文献的进展与缺陷,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与钻研,还可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搜索、分析和提炼能力。软件操作是学生从事管理研究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现场演示如何运用SPSS或者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资料的处理,同时也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后的上级练习作业,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常用软件的认识和运用,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管理研究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
3.2 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目前,高校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仅仅停留在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这对于学生运用科学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并将之上升为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但方法与技术仅仅是工具,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培养从管理实践中发现研究命题、并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解释和预测管理实践的能力。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期中作业中安排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出相关的理论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如何运用现有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任课老师也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任课教师对自身的研究领域较为熟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投入到同一领域的科研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在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在这种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任课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恰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3.3 重视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科研活动中的科研能力
随着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日渐深入,其研究中不同模块的技术和分工也越发深化,管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也因此迅速提高,从而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研究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培养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向学生布置以团队自由组合的形式制作研究计划书的大作业,这是本课程的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要求各团队做好组织结构、模块分工与协作的安排,并需要严格按照课程教学模块的进度完成研究计划书,同时在每次上课开始之前必须由负责研究计划书相应模块的学生报告其写作进度。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团队必须按时提交研究计划书,并将此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评阅研究计划书后,可以考虑举办研究计划书报告会,挑选研究计划书做得比较好的团队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汇报他们的制作经验,特别是分享交流他们分工与协作的成功经历,从而既可以对学生开展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在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产生显著的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玻.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的渗透教学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0):234235.
篇5
三本院校其本身的学生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也就是适应现行社会的需求,因此所选用的教材必须紧跟社会的潮流。但是目前我们的教材内容大都滞后于实践,好多内容都比较抽象,理论性和学术性太强,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目前市面上针对三本院校的教材很少,实际教学中直接采用普通本科类教材,这些与三本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严重脱节,不仅影响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三本院校教材的内容应以“必须、适当”为度,让学生感觉它有用,能接受它应用它理解它,以增强学生对管理学学习的兴趣。
笔者认为三本院校本专业的教师应积极参与教材的改编工作,结合三本院校的实际定位,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紧紧围绕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这条主线,多重视专业实际能力的应用,删除超越三本层次的内容,尤其是一些纯理论性的分析,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世界前沿的管理学知识。对于管理学中比较难懂的知识点要注重实际应用效果,对于在教材中不清楚或者不明确的问题进行修正,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一些常用的原理要紧贴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每一章中增加与本章内容相符的具体案例,而所选择的案例要典型要涵盖各个方面,国内的、国外的、成功的、失败的,让学生能够综合分析综合学习。按照这样的要求来组织编写一套知识结构体系相对完整、内容新颖、结构合理便于组合取舍、富有管理特色、适合三本院校管理学专业教学要求的教材体系,对于三本院校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管理学是人们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结合多次的成功和失败总结出来的一门精髓学科,它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发展较快,因此,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较新的比较前沿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选聘管理学专业老师上,应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在职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管理、校企合作、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等措施,让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理论知识,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管理人员聘为客座教授等来充实教师队伍。其次应主动走出去和企业联系,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人力、物质资源,和企业联合共建实习基地,购买一些管理学的实训模拟软件,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实习,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在寒暑假进驻企业到相关的管理岗位上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或者是专家定期到学校讲学,可以把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以讲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体会到管理学知识前沿的同时,加深对管理学原理的理解。
三、考试的改革
在进行管理学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必须改进目前的考核方式,管理学课程的考试不能只是单纯的出一张试卷去考试,传统的考试学生虽然考了高分但是全都是临时背出来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创新能力。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应增加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了解学生对管理学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可以把考试和平时相结合,采用综合考虑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纪律性、作业和平时表现、小组团队贡献情况、考试成绩、重能力和素质的全过程考核。避免或减少“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生搬硬套现象的出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教材理解、掌握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师生交流
管理学课程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比较强,在课堂上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管理学的教学将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谈心。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不同于一本二本,教学的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倾听学生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这门课的看法和对教师在授课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的反响。根据学生的反应结合实际来调整安排授课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力争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也能顺利的推动教学的改革,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6
一、研究视角的选择
目前,诸多的研究者结合学科特点,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主要研究角度如下:
(一)国际比较视角进行国际比较是我们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常用方法之一,加之现代公共管理学科教育本身就起源于西方,学者们在探索国内公共管理学科教育发展模式与方向的时候,必然要把目光投向国外。只不过,在公共管理实践教学方面,国外大学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学位设立、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与市场需要或社会需求结合十分紧密。国内学者在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一般也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的。如王乐夫等人以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51所院校为代表,专门比较了中西方高校在公共行政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差异,概括了西方高校这一专业课程设置的类型与特点,指出我国高校的不足所在,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杨列勋从整个学院的角度,重点描述了肯尼迪政府学院(KSG)丰富的课程设置与多样的学位类型,认为KSG课程设置的面宽量多、最大限度的交流与合作、强调特色和院校特点、以政策应用为研究导向和出发点[1]这四个方面给我们以较大启示。张钢对英国公共管理教育的特殊发展历程,特别是实践推动下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学科范式转变的过程进行了专门介绍。姚光亚和张少栋分别从硕士和本科两个层次比较了中美公共管理教育的不同所在,说明了美国高校公共管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特点。田蕴祥以职业型硕士为切入点,从学院归属、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和教学特色[2]等方面探讨了法国大学公共管理教育的情况,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二)一级学科层次的探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各二级学科,都对应于具体的社会管理领域,虽然职能分工不同,但在内在规律上有着共通之处,因此,在整体上探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也是可行的途径之一。如卢增智在强调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指出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中应该树立五种理念:全球化理念、市场化理念、实证化理念、学生本位化理念和创新化理念,可以从认知实践、实验模拟、案例教学、实习实践和教师队伍等[3]五个方面加以创新,以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章兴鸣等围绕“实践的课程范式”,强调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中课程教学与实践情境的关联,提出实践教学的五个实施途径:“课堂———社会实践”一体化、拓宽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实验室、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4]许吉从人才培养结果的角度,指出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五个途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
(三)二级学科层次的探讨从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教育的开展情况看,能把所有二级学科(专业)设置完整的不多见,大多是根据自己学校原有的基础开展本科或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多见的情况是,多数进行公共管理学科教育的学校都设置了行政管理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因此不少学者在探讨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时是以其中一个专业为切入点进行的。如陈振明等人以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为基础,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杨述厚等着重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习模式、考核模式[6]四方面说明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向。彭忠益等从人才供求角度入手,说明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社会实际需求,从而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此外,周湘莲、崔长勇、马杰等人则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四)结合院校特色的探讨从国内外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来看,重要的一点是突出特色,这一点一般是结合学校性质加以探索的,有学者从这一视角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如张力专门结合财经类院校的特点,从当前财经类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三方面入手,谈了自己的看法。卢海燕从所在学校(华北电力大学)的特点出发表述了对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二、现有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之处
根据对现在研究文献的大致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国内学者在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国际比较中的适用性研究不够国外的公共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问题在于:国外的成功经验我们如何借鉴?公共管理教育的成功开展离不开独特的文化氛围,再加上现代公共管理教育发端于国外,我们在引入之后,究竟如何使之与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国外高校中成功的经验在国内应用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应该怎么克服?这些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让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实践教学开展的实证研究不足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虽然可以感受到诸多同行都在为如何开展及强化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而进行努力的探索,但多重于理论或抽象的表述,到底在实践中如何操作?遇到了什么困难?则研究较少,或者仅仅是停留于非正式的交流,很少形成系统的理论思考。
(三)实践教学开展中的障碍研究较少公共管理学科与社会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有着显而易见的紧密联系,开展实践教学也是学科本身的内在需求,但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在广泛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障碍,但在实践中遇到的障碍是什么?哪些可以克服,哪些难以克服?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障碍的出现?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比较少见。
(四)特殊性研究不足如前所述,成功的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必然会体现出鲜明的特色,那么我国各高校在该学科实践教学中的特色如何体现?特别是如何与我国丰富多样的地区特点相结合?笔者认为这是我们探索的重点方向之一。
三、完善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
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并不只是从如何丰富和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它是理论教学、实践应用、专业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一)强化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并不排斥理论教学。从根本上讲,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也不能很好地开展。因此,我们并不能在看重实践教学的同时忽略了理论基础的加强。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理论教学水平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要通过理论课程的合理设置,达到既强化理论学习,又不过度挤占其他课程的效果。
(二)加强社会合作,拓展实践教学领域实践教学环节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现实,以便应用所学理论把握现实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终提出解决之道。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走出校门,与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例如建立实习基地、顶岗见习等。
(三)加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与公共部门的合作实践,首先需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工作技能,如办公软件与设备的熟练操作、会议安排、文书写作、秘书实务、公关策划等,否则,会给合作单位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从而影响合作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篇7
关键词:《管理学》课;教学目标;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244-02
众所周知,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方法等理论知识;作为一门艺术,它又要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的艺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笔者于八年前开始从事管理学的教学工作,在此期间对于该如何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效果,曾有过一些想法,也做过许多尝试。因而,愿在此与读者交流一下自己的几点心得体会,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笔者认为,要教好管理学,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教材是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管理学理论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选择得好,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因此,如何在数量众多的教材中选择一本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材是广大从事管理学教学工作的老师所面临的第一大难题。笔者在八年间曾尝试过不同版本的管理学优秀教材,尽管每种教材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陷,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笔者发现使用浙江大学刑以群教授所著的《管理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该教材的最大特色是在内容体系上比较独特,所选择的大量案例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
二、使学生认识到学好管理学的重要性
正所谓思想决定行动,学生若能在思想上认识到学好管理学的重要意义,必然会在行动上有所付出。因此,在上第一堂课时便要让学生认识到学好管理学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意义。首先,从宏观上讲,科学技术和管理是推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腾飞的瓶颈。其次,从中观层次上讲,学好管理学对于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说到底,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活动不断进行协调的活动。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尽然存在管理活动,必然要涉及到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再次,从微观上讲,实质上无论什么人都与管理学密切相关。不光是那些在组织中担任一定职位的人在从事管理活动,即便是在校的大学生,也都无时无刻不在从事着管理活动,比如管理自己的财产、管理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行为、管理自己的人生等等。因此,学好管理学,不仅事关整个国家或某个组织的前途,而且与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都密切相关。
三、精心讲授、经常回顾已学知识点
关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问题。尽管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等于拥有了能力,但却没有人会质疑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对于管理学来讲自然也不例外。尽管管理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但系统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却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尽管讲授式教学法早已被人们贴上“灌输”的标签而倍受指责,但讲授式教学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究其缘由,讲授式教学法有其自身的优势,即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由于过度否认讲授式教学法的地位而片面强调体验式教学法,其结果往往是由于过分注重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或娱乐性,而忽略了管理知识的系统传授,其结果往往是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而课后一旦论及理论知识却所知甚少。因此,讲授法始终应该成为管理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不过,笔者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其一、讲授法的目的不在于为讲而讲,而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其二,讲的作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其三,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能是纯粹对知识的讲解,也可能是通过事例、寓言等的讲解来揭示相应的理论;其四,把握好讲的时机,有时在体验式教学法前讲,有时在体验式教学法后讲,有时甚至不讲。
由于目前许多高校通行的做法是考前给学生划划范围,绝大多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都存在惰性,往往是学到哪忘到哪。试想,连基本的理论知识都未掌握,管理能力的培养又何从谈起呢?为改变这种现象,笔者在每次教学过程中,都安排复习巩固的时间,而且是反复巩固,逐步达到熟练地步。具体做法是在每次上新课前都抽出5―10分钟时间,随机抽若干名学生就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要求脱离教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由于每次课抽查哪些学生,抽查哪些内容,事先都无从知晓,通过这种方式再配之以其他激励措施迫使学生在课后自觉地去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绝大多数学生都比较流利地口述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
四、适时交替使用体验式教学法
对于体验式教学,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理解和把握:在宏观层面上,体验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精神的教学价值观,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中观层次上,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旨归的教学方法论,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在微观层面上,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体验”为核心达到教与学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本文所指的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微观层次上的含义,即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有研究显示: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住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住20%;但所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却能记住80%。因此,体验式教学法同样应该成为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方法。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体验式教学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管理游戏教学法和情境模拟法。情景模拟,亦称“角色扮演”和“演练式”教学法,实质上就是案例教学的情景化演练方式。其特点是假设模拟某一案例中发生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任务,从中感受其内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切身体会,发现思考问题并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有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管理理论。
游戏教学法是管理学教学中一种新的尝试,通过组织具体生动的课堂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参与游戏时,能从中理解团队精神,体会挑战自我的勇气,在体验中学会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能。游戏教学能帮助学生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带给学生很多有益的启迪。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具六大特点:一是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参与程度的高低决定案例教学的成败;二是案例事实是课堂讨论的基础载体,通过案例阅读、分析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通过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立体透视案例,体现师生互动、因材施教原则;五是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六是通过案例教学使所学知识更具有应用性、可操作性。
Thinking of teaching well the course of management
ZHU Shui-cheng
(Management college,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3,China)
篇8
关键词:课程论文;管理学;教学模式
《管理学》是关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科学,是管理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其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的重要地位而受到普遍重视。课程论文是各高校《管理学》教学中常用的形式之一。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运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领域中的前沿理论或热点问题的关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一、当前《管理学》课程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写作前准备不足,目标不明确。课程论文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写作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当前不少高校对课程论文教学还没有相应明晰的管理规范。教师对课程论文教学的随意性也比较大。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课程论文的教学环节,甚至只对学生在字数或格式上有所要求,至于论文的选题、内容、形式等则由学生自定了。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那些有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学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但《管理学》涉及的内容广,对于多数同学这种没明确写作目标的情况大大影响了课程论文的教学质量。
(二)写作过程中投入不足。有质量的课程论文不仅写作前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还应该是学生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或与教师和同学沟通讨论后,认真撰写出来的。但现在在就业导向的推动下,相当多的学生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考证过级或考研课程的学习上,真正用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特别是《管理学》这类学生们自认为可以完全看得懂教科书的课程。学生学习投入的不足造成其专业知识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明显不足,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如何系统性地检索和查阅文献;有的同学为了应付,甚至直接提交的是网络上下载粘贴的内容。而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受高校科研导向的影响,也没有太多时间精力帮助学生解决课程论文写作过程遇到的问题,撰写专业课课程论文的任务也敷衍了事了。
(三)写作后评价体系不健全。关于课程论文的评价,目前还没有非常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而且《管理学》本身就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对管理问题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要确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有一定的难度。当前对课程论文的评价,一般都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标准判定成绩等级。多数教师会从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和写作态度两个大方面来考查,而这其中又会有很多应该考查的指标。但各个任课教师根据自定标准来评价,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片面性、主观性。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不仅会影响课程论文写作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而且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课程论文写作的积极性。
二、系统控制的相关理论观点
控制作为确保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指监视活动的进行,如果发生偏差,纠正偏差的过程。根据控制论的观点,控制活动按其作用时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三大类。前馈控制又称事前控制、预先控制,是指尽可能在系统发生偏差之前,根据预测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同期控制,又称为现场控制、实时控制,是指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一旦发现偏差出现,立即纠正偏差。同期控制的目的是要将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反馈控制是一种在计划执行一段时间或结束后进行的事后控制,主要为下一步计划的实施总结经验。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各有优缺点。
(一)前馈控制的优点。前馈控制的主要优点是能防患于未然,避免偏差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措施对事不对人,不会引起被控对象的心理不满;适用性广,能用于各种组织的多种工作;有
利于促使管理人员科学地预测在计划执行中可能发生的事件。但前馈控制需要投入的资源和精力较大,运用起来比较复杂,只有对计划与控制系统作认真深入的分析,才能提升预测的准确性。(二)同期控制的优点。同期控制的优点主要是能在偏差刚刚出现时,及时发现并及时解决,减少偏差所造成的损失;有利于发现那些在实施中才会暴露出的趋势性问题;可借助技术创新实现同期控制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但现场控制对管理人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求较高;易造成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的矛盾;自动化及智能化的现场控制系统成本高;有的工作难以实施同期控制。
(三)反馈控制的优点。反馈控制是一种针对结果的控制,其优点主要是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便于总结规律,为下一步工作的实施创造条件;不断地进行信息反馈,有利于实现良性循环,提高效率。但反馈控制是通过事后的检查活动才发现偏差,有滞后性,在纠偏前,偏差已出现,甚至损失已造成,无法挽回。
三、基于系统控制思想的《管理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
为解决当前课程论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借鉴系统控制理论中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思路,构建基于全过程控制的课程论文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写作前做好充分准备。
1.选择合适的时机。课程论文是课程教学的环节之一,因此为了较好地配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在安排课程论文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不同研究主题要选择不同的时机,但一般在《管理学》课程论文写作前,应已完成对管理学的学科内容概述、管理的基础概念,以及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先了解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管理的基础概念和理论的发展沿革这些内容,即在学生对课程总体有一个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再开始进入课程论文环节。
2.精心设计研究主题。教师需要针对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学生的能力,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课程论文的选题进行认真筛选和精心设计。教师可先指定比较宽泛的研究主题,然后在学生中开展启发式讨论。在启发讨论氛围中,不断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课程论文主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3.明确写作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写作前对课程论文的写作目标、内容,以及基本写作规范等进行明确要求,还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参考书目。
4.将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内容。写作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课程论文的成绩是该门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合理安排时间精力。
(二)写作过程中做好指导。课程论文作为《管理学》立体化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之一,其目的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
1.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相关文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二手资料。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相关文献,教师首先需要指导他们解决“找什么、哪里找、怎样找”的问题。文献找到后还要指导学生阅读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述评。
2.拟定具体题目和论文框架。虽然在写作前学生基本确定了一个研究主题,但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学生确定具体可写的题目和论文的框架结构。在进行相关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下问题:“研究题目大小适中吗?研究有创新性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研究论述?研究所涉及到的数据能收集到吗?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完成论文吗?”。当学生对这样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后,其论文的具体题目和框架也就产生了。
3.进一步明确写作规范。教师可以通过优秀的硕博论文、期刊论文,向学生展示规范的论文格式;也可以利用一些优秀的往届学生论文作范本,指导学生规范撰写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图表,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
4.开通师生互动平台,及时答疑解惑。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安排时间,通过面对面指导、邮件或其它交流平台和学生建立有效的联系,及时解答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疑惑。
(三)写作后科学评价。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课程论文评价指标和评分规则。通常可以从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论文写作规范四大方面来确定二级指标和指标权重。
2.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最终成绩的评价,将学生互评成绩与教师评价成绩相结合。如果是以小组方式完成的课程论文,为避免任课老师由于信息不完全给课程论文评价带来的片面性,则可以由小组成员自行对论文贡献率进行分配,有效避免小组中存在的“搭便车”行为。
3.反馈评价结果。当课程论文的最后成绩评定后,教师应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在肯定学生们努力的同时,明确指出他们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四、结语《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其课程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管理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课程论文教学不仅能以有形的论文形式显示作者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和归纳等方面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构建的基于系统控制思想的《管理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分别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对课程论文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能有效促进课程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唐泳 张强 卢启程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程云喜.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管理观察,2015,15:113~115
[2]李小明.《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O14,8:51~53
篇9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问题;研究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9-02
中国公共管理学科起步较晚,在学科建设中,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甚至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给公共管理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公共管理专业不断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求公共管理教师必须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到现代的启发式,从传授者到研讨者,从主导者到合作者,从授业者到督导者,从执行者到参与者,从说教者到心理疏导者的转轨[1]。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院校《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了。要改变学而不会用的现象,就要借鉴国外知名大学经验,实现由传授式教学模式向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引导学生感知问题
研究型教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师应激励、引导学生去主动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并从中获取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尤其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2]。这种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两大核心理念,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共同发展,将学习与研究融为一体。研究型教学模式的难点在于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向和思维方式的把握。《公共管理学》涉及范围广,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现势性和实践性。目前采用案例教学手段比较普遍,进行研究型教学尚处教学改革的初期,教师可以按照学科体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参照典型案例设置不同形式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学习,通过问题让学生的思路围绕教学大纲主线伸展、震荡,从而引导教学方向。在探讨案例的过程中往往跳脱出案例本身,而引发连锁问题,重视探究理论根源,层层深入,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寻求新知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大视野,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及探究精神,这对于提升《公共管理学》教学效果不无裨益。
二、指导学生确定问题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记忆、思维和建构[3~4]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力的重要路径。在《公共管理学》教学设计中,教会学生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剥离出具体待研究的社会问题,即确定问题,是这个环节的关键。首先,按照贯穿始终的主线,将不同类型的问题串联起来,前后呼应,不能将各个章节孤立化。其次,在设计上要注意先学知识的积累以及在后续案例分析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做到能够学以致用。再次,根据《公共管理学》涵盖面广的特点,将问题设计得细致些、具体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洞察力,指导学生抓住诸多问题中的关键。最后,指导学生发现现象问题背后的理论问题,并与所学理论相结合,也可以拓展至相关课程如《政治学》、《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经济学》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拓宽学生思路。如在讲授“公共管理基础理论”这一章,案例分析是播放动画片“三个和尚的故事”,请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和解释整个故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们不仅较好的达到了运用公共治理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目的,还进一步涉猎到博弈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的运用。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学生的理论体系,而且教学效果的正外部性被无形扩大了,学生深刻领悟到公共管理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与应用性,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只要用心观察、善于发现、认真思考就能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解释现实问题之中,从而对现实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鼓励学生自组织分析问题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是学习习惯的巨大飞跃。适当的激励手段和惩罚措施也是必要的,如表扬和加分;批评和减分等体现在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过程中。但是这些都仅仅是辅助条件,最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兴趣,鼓励他们自己组织讨论,利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观点交锋,产生思想碰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是一个规则制定者和指导者,并不直接参与组织学生讨论。但是为了讨论能够有效展开,教师需要完成以下先期准备工作:(1)请学生自愿分组,推举组长。在这个过程中要规定各组人数上下限,便于组长分配任务、展开讨论及均衡学生上讲台进行公开报告的机会。(2)评分权力下放。规定期末总成绩中的平时成绩由几个部分组成,其中小组讨论得分为总分10分,由各小组长组织评分,最后由组长将评分结果上交。这样既避免了教师评分的主观性,同时也调动了各组开展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们从最初为了分数参加讨论到最后有兴趣、主动参加讨论转变。(3)提供评分细则。为了克服有个别学生“搭便车”问题,教师可以建议各组采取自评和互评及组长评分的办法,按照每个人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率进行综合测评。制作评分表,量化任务,激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勇于承担、乐于承担,至于学生具体采用哪些考量项目、怎样组织讨论和评分,可以完全由他们组内协商决定。(4)鼓励学生相互协作、良性竞争。教师要求学生在每次报告的PPT上展示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在评价学生报告的过程中要注意表扬集体的同时也兼顾个人,这样既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也强调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采用多种互动方式沟通
随着上海海洋大学E-CLASS(易班)的良好运作,教师与学生课后沟通的手段在一般常用的办公室谈话、电话、短信、E-MAIL、QQ、MSN等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更为便捷的公共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在E-CLASS上实现作业收发和批改、案例分析布置、学生疑惑的解答、课外辅导、备课、更新课件、提供新的参考文献等工作。学生也可以在其上展开广泛的讨论,分配任务,提出建议,发表感想等。目前,上海海洋大学是市教卫党委委托的“易班”项目试点,“易班”项目的目的就是要建设成方便学生、便利工作、促进师生交流的有特色的网站。“易班”的开发和运用突破了师生交流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交流的范围,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拓展学习与知识更新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教师按照教授的先后顺序选择性的推荐一些有代表性的阅读书目,数量不需多,过重的阅读负担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一章课程推荐一二本为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会因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积累而对优秀书目产生共鸣,增加阅读兴趣。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网络平台,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境内外资源库链接等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作为课外阅读的补充。这些文献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扣,鼓励学生学习和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提高学生查找资料、阅读专业文献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度。
六、组织学生社会实践
《公共管理学》是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生在象牙塔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印证和运用。充分利用学生专业实习的机会,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现实社会中寻找答案。组织学生深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基层,解读机构架构、了解日常工作、遇到的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及效果等。使书本上的一维文字变成每天实实在在多维立体生活和工作,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参与其中。专业实习不仅提供了一个让学生接触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更提供了一个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舞台。
七、评价教学效果
在《公共管理学》研究型教学实践当中,以主线――“问题”贯穿始终是一大特色,就学生反馈和教师感受上来讲,整体教学效果较前有了一定的提高。学生们虽然承受了一定的学习压力,但是大多数都能按照要求认真准备资料,积极参与讨论、主动请缨作报告等,各组组长等学生的组织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大多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PPT制作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从与学生交流的反馈意见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研究型教学形式好,气氛活跃,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公共管理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乐于参与讨论;一部分学生从最初因为分数原因被迫参与讨论变为乐于主动参与讨论了。
可见,研究型教学方式在《公共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是适合且有效的,但是由于目前尚处于转型阶段,仍存在较多问题。下一步的改进策略重点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气氛等方面下工夫,目标是将被动学习和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宋斌,邓大松,等.论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理念及其模式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5,(11):57-59.
[2]高虹.从美国理工科本科教学改革看研究型教学[J].物理与工程,2004,(2):12-14.
篇10
一情商与情商培养
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彼得?萨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两位心理学家撰写文章,首次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当用智商的标准无法解释很多人事业成功时,情绪智力的出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人生成功的要素。1995年,“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写出了畅销书《情商》,他把情商概括为5个方面的能力: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该书出版后在美国企业界与教育界掀起一阵情商旋风,情商也成为了世界性的热议话题,“情商”这一术语现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
所谓情商,是指一种衡量个体情绪智力高低的指标,它能够表现个体控制自己情绪以及揣摩、察觉和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面对压抑情景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应变能力。而智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多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获得事业的成功,20%靠的是智商,而80%要靠其他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情商。
有许多研究数据表明情商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是很大的。但情商不是天生具有的,而主要在于后天培养,通过各种学习和训练,可以大幅提升。大学生活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学校进行情商培养十分重要的阶段。大学生要更好地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环境,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情商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针对高校学生的教育中决不能忽视对学生情商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情商教育和智商教育是不一样的,不能把情商教育理解为“老师讲、学生背”,而应该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把情商培养渗透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去,教育学生学会自知、自控、自励、通情达理、与他人和谐相处,不仅要会做事,更要会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智商、高情商的“双高”人才。
二教学与教学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人才市场招聘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虽然企业需要大量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但是许多企业招不到适合企业要求的人才,认为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的实际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大多与情商有关,因为工商管理类职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对其职员情商要求的特殊性。甚至可以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传统的大学课程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现在也提能力的培养,但更多讲的是智力能力的培养。很少甚至不提那些与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如自觉、同理心、自律和影响力四种对现代人的事业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的培养。而这些恰恰是现代企业人才所必备或更须具备的素质。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在未成为实际管理者之前,或在从事具体的管理活动中,通过学习系统掌握企业管理的理论精华及技能和工具,熟悉组织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培育管理的思维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执行力,为学生成为成功的管理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进行必要的能力训练。情商在管理者素质中无疑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或者领导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商素质: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宽阔的胸怀,过人的胆识,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和浓厚的兴趣,成为企业“缺不了”的人,“做事先做人”。
三培养与培养途径
(一)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情商培养任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管理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管理实践中,既要强调它的科学性,又要强调它的艺术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该课程特点和管理实践,首先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之中提出加强学生的情商培养。所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要求教师讲授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情商培养,其内容应包括多种多样体现情商培养的教与学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商素质。
(二)教学过程中渗透情商培养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情商培养不是简单的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覆盖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全方位的学习。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管理游戏教学、课堂研讨、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沟通力、决策力和意志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情商素质。
1.励志教学法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成功誓言、讲述励志故事、听励志歌曲、看励志电影、邀请成功人士来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情商教育。在选择励志素材时最好能配合好本单元的教学,这样就可以把课程教学和励志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案例教学法
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一般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以小组记分形式进行成绩考核,成绩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案例分析报告成绩;二是案例分析汇报课堂讨论成绩,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全面考察。课堂讨论之前成立学生评分小组,此部分的小组成绩评定采用学生小组评分和老师评分各占一定比例的综合评分的方法。为了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产生“搭便车”的现象,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可以在小组成绩评定基础上再计评个人得分。按小组成绩评定学生可能产生“搭便车”行为,所以增加这一评分程序是十分有必要的。个人得分的成绩由小组内成员自行讨论决定,由各组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根据各自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贡献大小进行成绩分配。假设某小组成绩评定为15分,该小组共有10位成员,那么小组总分计为15×10=150分,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讨论怎么分配这150分,可根据每组各成员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贡献大小来分配。
3.管理游戏教学法
管理游戏(ManagementGame,简称MG)教学法最先在1996年由北京科技大学从日本学习引进过来的,具体而言,游戏教学法是一种参与式的管理教学模拟,是在教师创设的管理情景和模拟的管理环境下,使学生如同亲临其境,较快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管理人员的各种管理技能。自引进该教学方法之后,许多高校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开始摸索试行该教学方法。管理游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亲身参与管理游戏,综合运用所学管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争取获得游戏的胜利,相对其它教学方法,管理游戏教学法更加生动、更加具体。面对从未接触过管理知识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运用管理游戏教学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掌握管理知识,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课堂研讨法
课堂研讨法就是组织学生对实际的管理问题进行课堂研讨。在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在不同的管理环境中涉及到一些实际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在分析和解决具体管理问题时,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思路。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这种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否则,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就会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当然,作为管理者要形成这种能力也是及其复杂的。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研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管理学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
5.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相关的管理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或模拟的企业管理活动,扮演某个管理角色,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有关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模拟教学法一般有以下三种:(1)管理情景模拟法。编写管理情景模拟实验指导书是有效实施管理情景模拟法的关键。教师可根据企业的管理实践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多方收集相关资料,编写管理情景剧本,这样就把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或实验室。在实施管理情景模拟法时,学生模拟扮演企业管理活动各种不同的角色,学会运用所学的管理知识解决管理情景模拟时碰到的管理问题。通过管理情景模拟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2)管理软件模拟法。管理学教学用的管理软件是开发者在大量调查企业的基础上,模拟实际管理环境开发出的管理流程软件。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体验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在遇到管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的过程中,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还要不断调整企业的经营管理思路,以实现最终的企业管理目标。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采用管理软件辅助教学法,学生不仅全面熟悉了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还提高了以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来分析、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3)沙盘模拟法。沙盘模拟法源自西方军事上的战争沙盘模拟训练,后来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培训。该方法就是通过实战模拟演练完成体验式学习。在实施该方法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6-8组,每组6名学生成立一个虚拟公司,每名学生分别担任总经理、财务部经理、销售部经理、人事部经理、生产部经理、研发部经理,共形成6-8个相互竞争的模拟公司,在一种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各模拟公司开展若干年度经营与管理活动。在沙盘模拟教学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实战模拟,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管理活动,学会用整体的观念思考整个企业的管理活动,而且还要学会如何与不同部门合作,学会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
6.实践教学法
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的情商培养应注重学以致用,这跟在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不矛盾的。反而这两者可以相互促进,通过开展大量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情商的培养。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师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管理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
7.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开始讲授《管理学》课程时,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熟悉或感兴趣的企业管理案例,作为本学期研究的课程项目;在课程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学生可根据课程内容完成相应的项目分析任务;学完了课程所有的内容,学生也就完成了整个企业管理项目的分析报告,并且把项目分析报告制作一份PPT文件,在课堂上对全班同学进行现场陈述,其他同学对小组成员进行现场提问和交流,老师给予评价。
(三)增加情商水平的考核
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通过课程的考核来检验,考什么以及怎么考是由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决定的。传统的考核就是通过试卷来考,大多考学生记忆书本知识的能力,学生往往背一背就通过了课程的考核,但在实践中还是不知道怎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我们把情商培养作为《管理学》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所以在该课程的考核中要增加情商水平的考核。为了更好地对学生情商水平进行考核,《管理学》课程的考核主要进行两方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