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培训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5 16:0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商培训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商培训课程设计

篇1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是针对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根据国家、社会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及专业标准,帮助校长更好地履行校长职责而设计的课程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教材、课程模式、课程策略、课程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本文就此提出一个初步设想。

一、融合多种价值取向的校长培训课程观念

课程观作为一种理念、价值取向,是课程体系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离不开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这三个课程的基点,而对这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则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三种课程价值观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和设计。

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应帮助学习者了解社会现实,帮助学习者适应社会并找到改善社会的途径。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与我国曾经长期将教育定位于上层建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密切相关,认为校长是为了使学校满足社会需要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法规、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等相关知识。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并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和逻辑来组织课程。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等学问传递给学习者。这种应用最普遍的课程理论,按照学科门类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影响最大,他们多为教育学科和管理学科专家,主张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教学,帮助校长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为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强调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消费者导向”的课程思想,主张校长培训课程应建立在校长选择的基础上,校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课程设计要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把校长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菜单式”培训课程模式就是按需施训的体现。

三种课程观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设计者往往根据一种或两种理论基础作为课程的来源,以形成课程组织内部较高的一致性。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课程价值取向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因此,在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时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吸收各种不同课程观念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具体的环境、目标、对象等,统筹兼顾并加以整合。

二、确定多层次的校长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核心与关键,校长培训课程目标是校长培训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由于校长培训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校长培训的课程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培训的目的划分,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分为:以保证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任职资格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培训等。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实现从“教师到校长”的角色转换,取得校长任职资格,成为一名合格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建立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形成校长的基本素质。

校长提高培训是“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培训实现从“合格校长到成熟校长”的转化,成为一名优秀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规划与促进学校发展及校长职业生涯。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培训实现从“区域性骨干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转化,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创建学校品牌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专题培训是指各种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教育形势动态,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及成果,国家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的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普及型、拓展性培训。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有着不同的专业发展问题和需求,培训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不同阶段校长的培训需求,引导校长朝着专业成熟持续发展,并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模块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

模块化课程就是将校长培训中的若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按基本理论层、法规政策层、操作技能层等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类、必修课程类、选修课程类等三个类别,进行不同的整合,构成一个个模块课程,由校长在培训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和重新组合。

根据校长专业发展内涵,可考虑设置提高校长基本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提高校长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本体性课程,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发展型课程,开阔校长视野、拓展校长思维的拓展性课程五类学科领域课程。每一类学科领域课程下面又包括多门具体课程。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置,这就能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问题服务,每一模块具体又由理论性、实务性、研究性和特色性内容组成,以形成综合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帮助解决问题。理论性内容着眼于校长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知识的获取。实务性内容是为了达成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课程。研究性内容是基于基础教育深刻变革所引发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宏观、微观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设定的内容。特色性内容是根据校长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进行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四、选择多样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方式就是课程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具体实施,即教学方式。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发展。

在工商企业界,现代培训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经理人培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校长培训学习和借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大胆引进工商企业培训的一些课程形式,努力使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跟上现代培训课程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有系统讲授、专题讲授、小组研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学读书、案例分析、总结反思、问题探究、经验共享、代岗见习实习等。所有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某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式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提高的愿望,但现实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紧张,难以脱产到培训机构接受现场课堂教学。加之集中现场课堂教学会耗费校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教学成本非常高。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大量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来实施网络教学,为中小学校长提供在线接受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管理校长的学习,举办主题式“网上论坛”,为校长提供学习资料、案例、学习参考书目等,校长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或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论文和作业,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就为中小学校长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五、实施专业化的校长培训课程管理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校长培训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作为培训者如何科学、民主地组织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课程的态度。所以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应由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培训管理者负责培训的课程计划、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等,从而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提高。

不断探索科学的校长培训课程制度,是保证校长培训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培训机构应开出更多的开出模块,建立起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系列,并将选修课以菜单的形式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校长,供他们自由、自主选择,以充分满足校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参加培训的校长自身也是重要的培训课程资源,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师资、设备等支持,由自己组织论坛、沙龙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课程。

六、探索有效的校长培训课程评估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评估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课程目标与实施效果进行评判,用来确定校长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掌握了培训内容,在什么程度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判断课程在促进校长发展方面所蕴涵的价值。

篇2

国内的企业大学一般呈现较低的利用率和价值率。松散无针对性的人员培训及学习教育课程设计,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提下,已无法通过企业大学获得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为:较差的培训力度。现有的企业大学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采用“无创新”覆盖式课程,没有针对企业文化特征、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进行课程设计,进而不符合企业发展,不能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松散的培训管理制度。一些国内企业大学完成任务式的培训模式,导致没有系统性的选择内、外聘老师,也没有对老师进行专业考核,随意的授课方式使学员学而无用,与此同时,也没有完善学员行为、成绩等激励因素的管理制度。

2企业大学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

企业大学如今突飞猛进的成因离不开现代化竞争、新事物发展及交替的推动,更离不开企业大学带来稳定、合理的收益,具体从个人动因、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方面分析:第一,个人动因。首先,人力资本的不断投资影响个人收入的增加。其次,培养广泛技能可提升个人终身任职能力。最后,技能提升充分发挥潜能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第二,企业层面。首先,一线人员掌握新技术运用于生产经营实践中,为企业提高生产力,实现效益增长。其次,在人力资本的不断投资中可提升整个组织的素质能力,从而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推动企业竞争力的增长。最后,员工通过培训加强对企业的认知度,传播企业文化,强化组织凝聚力。第三,社会层面。各行各业人员在深造的过程中可通过企业大学吸纳综合的教学知识和技术技能,增加了就业和晋升的机会,同时也为收入的提高带来重要的影响,物质方面的满足也大大支持着精神层面的成就感,对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3浅析企业大学中人力资本投资如何产生收益

一般情况下,人的知识、技能和努力程度不同,产生的效益也是不同的。正如素质能力强的销售人员和普通的销售人员所创造的销售业绩也是大相径庭,作为接受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普通员工和管理者,他们两者之间投资的成本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两者之间素质能力、技能知识提高的程度,因而对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大不相同。

4如何提高企业大学投资收益

4.1转变观念的个人动因

个人对教育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投资人力资本的收益。这就要求每个学员意识到自身的兴趣点来学习新的技能技术,充分利用企业大学的学习资源进行自身的强化武装,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跟进创新的步伐,接受新知识的同时,通过新知识进行创新制造,对工作岗位的程序优化、简化等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贡献,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主动性。

4.2企业投资方的严格把控

企业作为企业大学的投资方,希望把企业大学承办为对企业有利的主体,想要进一步实现企业大学在优化人力资源、提高经营效益的优势,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应该采用自主创新,符合企业文化、经营目标、时展、科学化管理的教学内容,开发满足不同人员部门、职位、特征的开放性课程,满足公司人员的不同需要,开展跨部门帮扶教学等特殊课程,以满足不同人员的兴趣。②通过内、外讲师相结合的师资力量来实现课程专业度,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自发应聘上岗或指定上岗的原则进行系统性授课,企业内部高管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和行业发展现状都比较熟悉,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进行授课,采用工作、培训的激励措施,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而具备丰富授课经验及理论基础的外聘教授、专业培训讲师,为开阔员工理论知识视野及轻松接收课程精华提供了帮助。所以,采用内、外聘讲师的形式,可以让教学、教育形式相辅相成、互动互补。③电子视频教学和面授课程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把重点面授课程录制视频或现场播放,可满足因工作或不同需求而不能参与面授课程的学员,也可以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并通过需求随时更新课程,保持课程的专业度和前瞻性,并时刻方便学员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学习,最后通过适当的面授课程进行实战强化。④企业大学课程专业化提升,通过相关认证认可教育机构对现有的企业大学适当引入全日制教学模式,规定课程学分,修满颁发学位的方式,在企业内部为学员颁发学位或者资格认证证书,降低企业员工离职率的同时,也发挥了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进而对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得以保障。

4.3政府职能的大力支持

首先,政府从经费上给予保证。1990年以来,美国政府在培训企业员工方面提供的预算每年超过70亿美元。其次,从政府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上强调企业作为投资方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国内企业应该把员工每年工资总额的1.5%作为培训预算经费,也称之为“教育基金”。在我国税法制度中明确:教育基金可列支在企业减免税费的渠道中,以激励企业提高对员工培训的力度。最后,政府需大力促进企业大学与全日制大学之间的联盟合作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5结语

篇3

关键词:培训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人才是第一资源,培训教育投入是一项智力投资。投入带来产出,企业均希望培训能收到良好效果,能给企业带来高收益。但实际上在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却由于培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使培训达到预期目的。主要原因有:其一培训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只赶时髦而不是针对企业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二教学方法不当,无法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其三学员学习结束后在实践中不能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针对上述问题,为提高培训效果培训者在培训中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评估培训需求,根据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需求可能有多个,在确定培训需求之前还要确定培训的优先顺序。决定培训优先顺序的条件是:多数员工均面临到某项技能严重不足;并且此项技能对于实现公司目标很重要;该项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到提高。

培训者在确认培训需求之后,还要明确培训目标,即培训结束后学员应具备的能力。培训目标是培训课程设计的精髓,不仅可以督促讲师为完成目标确定方法,还能最终评估培训结果,考查培训计划完成情况。培训目标必须有三个组成部分:业绩、条件和标准。

业绩:学员在完成培训时应具备哪些技能?你的期望是什么?应该改变何种行为?

条件:学员完成目标所处的环境条件。

标准:你期望学员在完成培训时的表现如何?标准可以用定量性词汇表达。

二、根据成人特点编制教材、选择培训讲师,并事先予以培训

培训组织中常说:“把牛牵到河边并不难,可让牛饮水并不容易”。培训者要熟记以下箴言“你可以命令成人进入教室坐在座椅上听讲,但你无法强迫他们学习”。如果受训员工自己没有学习的愿望,培训是起不到积极作用的。因此培训者必须以持续吸引学员注意力为原则编制教材、选择培训讲师。讲师根据这个原则结合成人心理特点,给学员提供演练参与的机会,并根据学员的表现予以回馈,使学员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不要批评,错误的地方要明确指出纠正错误的方法。

讲师必须向学员说明培训课程与工作的关联性,以及培训课程可以提供提升能力的方法。讲师可以借助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编排、生动活泼的语调、具有幽默感的肢体语言,保证学员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热情。良好的培训效果需要有一支教学优良的师资队伍做后盾。而提高讲师整体素质就要对讲师予以必要的培训。

三、要以提高学员技能为着眼点选择教学方法

成人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受训者的能力,通过培训改变受训者的行为。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始终围绕着这一目的。在这里主要对工作岗位训练、个案研究、T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行为示范等六种方法加以介绍。

(一)工作岗位训练

教导员工以实际工作为背景执行工作的方法。特别有效的方法是工作教导训练法。

工作教导训练是讲师说明作业的每个步骤,指明要点并提供学员引导性的练习。工作教导训练是以分工为开端,然后对每一步骤的要点进行叙述。包括:

步骤中有可以完成工作或分工的要件吗?

步骤中的潜在危险?

有较容易执行工作的方法吗?

(二)个案研究(结合学员培训)下发通知时,便把企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收集上来,请他们准备一个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事先寄来,培训者负责收集整理后再反馈给各位学员,同时组织教师做好精心准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员进行讨论。学员带着问题来学,通过学习不仅解决了问题,又开拓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三)T小组活动(敏感性训练)培训开始时便把学员划分成若干小组活动,每天要重新分组,白天活动后晚上把大家集中在一起,每个成员介绍自己对组内其他成员的了解情况、活动内容等,目的在于训练学员人际关系能力。

(四)角色扮演学员面对面地演练互动关系,其他学员对他们的表现再进行讨论。该种方法适用于提高学员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

(五)案例教学这种方法是通过对真实的实例的分析和总结,找出问题的症结或经验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案例不见得有正确的答案,它的目的在于教会学员确认问题的方法及务实解决的方法。它可以提高受训人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判断能力、综合能力及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可以与角色扮演结合使用。

(六)行为示范行为示范可向学员展示执行工作的正确方法,然后让学员练习,直到学员熟练掌握为止。

在实际教学中,上述方法并不能单独使用,往往是把几种方法结合应用。

四、切实保证学员把培训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工作上

培训者要与企业共同努力,既要学员对学习的内容极其纯熟,又要把培训与实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督促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应用培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具体地讲培训者与企业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过度学习。反复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即使不常练习也不会忘记,这种方法对那些紧急状况的处理特别有效。

(二)将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工作相结合。采用实际例子、角色扮演、以电脑演练等方式都有助于这种联接性。

(三)行动计划。在训练结束时,让学员自己设计计划制定回到工作岗位后应用学习内容的步骤,再经课堂讨论并且回到工作中还要与经理讨论。

(四)多阶段训练计划。将课程内容分为多阶段进行,每阶段结束时,均留“家庭作业”要求学员在工作中应用学习内容,寻找应用学习内容的最佳方法。

(五)绩效辅助工具。利用各种表卡帮助学员记住培训内容。如核对表、决策表、曲线表等。

(六)训练后的追踪性资源。采用热线电话形式,学员有问题可与讲师随时联络。

(七)营造出支持性的工作环境。采用“搭档制”使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彼此支援、相互督促、相互扶持、互相提意见。

五、对培训结果进行评定,评估培训计划是否有效

评定的内容包括:计划内容、计划的实施、训练结果的转移、以及成本效益。

(一)计划内容

计划内容是否足以涵盖全部需要的领域?

(二)计划的实施

1、训练计划是否既有效率,也有效果?

2、学员是否已经掌握了应该学习的内容?

3、计划有哪些需要改善及修订的?

(三)训练成果的转移

学员的工作行为是否因为培训变得更好?

(四)成本效益

1、组织的表现是否改善(如退货率、废品量、人员更替等)

2、这种改善符合计划的成本吗?

综上所述,培训是挖掘企业潜力、开发人才资源的重要手段。培训者必须做好培训工作,提高培训效果,才能使企业真正受益。

参考资料:

1、美国工商管理硕士培训教材《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篇4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摘要:网络营销市场前景越来越好,广大企业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营销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和高校网络营销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网络营销教学的目标和方法入手,提出了网络营销课程设计的教学构想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网络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产学合作;网络营销;协同育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15-03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国家出台各项政策的支持,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网络营销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所依赖的营销方式.在浏览各大门户网站的招聘信息时,如果留心你会悄然发现,现如今最炙手可热的招聘岗位就是诸如网络营销经理、媒介经理等等这些与网络营销相关的岗位,企业现在迫切需要网络营销的专业人才.

1 网络营销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所谓网络营销人才是指集网络技术与市场营销技巧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优秀的网络营销人员应熟悉网络消费行为和心理、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与趋势、网络营销专业知识,熟知并能演绎各种网络营销产品广告的功能与价值.还需要懂英语、市场、营销等知识,并富有工作经验.[1]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是成本低,不受空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在全球区域内灵活的展开营销活动,因此深得企业的青睐和欢迎.但网络营销毕竟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因此既懂得网络技术,又懂得网络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几乎如凤毛麟角.大多数企业都是由那些对专业市场很有经验,但对网络营销一窍不通的传统营销人员,或是一些以技术为纲的网络技术人员客串网络营销人员.各大企业都是求贤若渴,却也很难招到合格人才,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和实现全国发展的一个很大瓶颈.[2]

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及其相关专业,每年也有大量的网络营销专业人才涌向社会.但根据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网络营销、电子商务这类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反而比普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还要低.因此,如何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网络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2 高校网络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层次,认识还不够深入,尽管网络营销在我国已有多年的发展,但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不一致等问题,最终导致网络营销专业人才供求不一致、供大于求的现状.

2.1 专业定位不明确

从网络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来看,对网络营销的本质缺乏清晰的认识.网络营销的本质究竟是商务活动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营销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掌握了信息技术的现代商务人才,还是培养出具有网络营销应用技能的信息技术人才,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2.2 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校里的网络营销课程多是在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基础之上修改而来.因此课程的核心属性问题就会有所偏差,培养核心到底是围绕着电子商务还是侧重于市场营销呢?所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完善的地方.网络营销专业要整合营销理论与网络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2.3 实践环节基础设施薄弱

从现有的各大高校所开设的网络营销课程来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实践环节的基础设施不到位.比如:硬件方面,由于部分高校在开设网络营销专业时属于跟风开设,比较盲目,前期并未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导致资金不到位或者对网络营销专业不十分重视,不愿意过多的投入资金是硬件设施跟不上的主要原因.软件方面,网络营销专业的时间环节是重中之重,实验不能局限于在实验室中模拟,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战演练.

2.4 师资力量需要加强

目前,高校的教师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影响较深,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总是跳不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与学时常脱节,教师的主导性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调动.[1]

3 构建协同育人的网络营销人才培养机制

针对市场需求现状和网络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郑州师范学院采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的机制来进行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

3.1 “1+1+1”三方融合

建立起一个由河南省商务厅支持,河南省网络营销协会和郑州师范学院共同创建的集培养、培训、实训、孵化、科研为一体的,面向社会和在校毕业生的电子商务就业实训基地.基地充分发挥三方的职能,商务厅在政策上给予指导和扶持,协会协调多家企业参与,学校统筹协调过程实施,实现政府、行业、学校三方“1+1+1”的有效融合.

3.2 开发新型实用教材

网络营销专业应该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以就业为主要导向,进行课程改革,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基地时刻将目光投放在网络营销专业的前沿动态上,改变高校教材编写和更新滞后这一现状来适应该行业的迅猛发展.网络营销协会的相关企业和郑州师范学院联合研究、开发、设置相关电商平台运营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全部采用电子教材、电子授课的方式来传授网络营销领域中最新的技术成果,跟上社会和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3.3 进行体验式孵化

“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四种能力培养并重,重视学生体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基地专设了孵化体验区和创业孵化区,学员可以进入孵化体验区进行模拟体验.使学生具备网上开店、网络营销和推广、网站搜索与建设等各项技能,检验培训学习成果,提高实战操作能力.学员还可独立或组成6-8人小团队进入孵化创业区.在孵化创业区,可享有“四免、三支持”的扶持政策和专业指导,并与电商企业建立实质性接触和合作关系,亲手经营产品,进行创业式体验.[3]

3.4 “产学研”一体化

建立“以学助研,以研促学,‘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由协会、行业、学校联合建立大数据商务智能实验室,依托这个平台,深入开展云计算应用研究.[3]通过云计算应用研究,云计算在商务智能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充分带动云计算技术、应用、产业的三方面融合,为地区网络营销行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4 协同育人模式基本内容

4.1 明确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目标

协同育人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主导,以社会企业的需求为培养目标.学生要掌握网络营销应用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网络营销技能,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企业在互联网应用中产生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可以迅速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毕业前,要获得由河南省网络营销协会颁发的初级网络营销师证书.

4.2 建立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通过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课程),并将课程分解成项目和任务,以学习型目标和任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组织培训.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4]详见图1.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想是:对于基础课程的优化以实用为主.以“理论够用”、“注重实用”的原则为主线.整合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增加技能实训的比重,使专业整体结构更加合理、实用.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在培训组织上包含两个培训系统,即基础课程培训系统和实践环节培训系统.在项目化课程中,通过“教、学、练、做”一体实现两个系统的交叉融合.项目化课程体系,设置了职业能力课程(公共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实训课程及体验式孵化3个模块.

4.3 实施工学结合突出实训的培养培训过程

坚持知识为基、实践为重、能力为本的基本方针,走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培养之路.充分整合相关资源,将知名企业引入校园,在校园里建立实践室,使学员在校就能接触到企业的真实运作场景,将实训嵌入学习,使学员能在第一时间消化理论知识,达到学员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上手的培养目的.根据培养培训课程不同,基地安排对口实训师对学员进行辅导.所有实训师均来自一线具有实战操作经验的电商企业高管,确保学员学到一线前沿知识和操作方法.同时,优秀学员将有机会被选拔进入相应企业进行实训.[5]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构和制度,进行合理的培训调度.根据培训的需要,成立培训课程组,由专人负责.理论课程部分以学校教师教授为主,实践操作部分则由企业专家现场指导,保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齐头并进,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培训方法上,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员能力的培养.倡导采用体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方法,如现场培训法、项目培训法、模拟培训法、体验式孵化法等,注重培养学员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方式,确保实现知识、技能、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培训目标.改革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培训方法,辅以多种形式培训,变单纯的“讲授式培训法”为“问题驱动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培训法”、“情境模拟法”、“实战式培训法”等多种培训方法的综合运用,围绕核心培养目标,创设情境培训环境,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和“做”为中心.

经过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了集成高校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协同实践育人的良好局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希望这种协同育人模式的建立,能够有效缓解网络营销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探索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提升社会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相信,只要建立起完善的高校与社会互惠互利、双方共赢的长效机制,就能走出一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新路.[6]

参考文献:

〔1〕王瑞.高职网络营销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张秀英.网络营销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电子商务,2010(4).

〔3〕孙晓利.河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应用培训会在郑州师院校举行[EB/OL].中国网edu.china.com.cn/henan/2013-12/17/content_30923037.htm.2013-12-17.

〔4〕河南省网络营销协会.淘宝精英实训班培训方案-河南省网络营销协会[EB/OL].hnema.org/news/988.html.2013-4-18.

篇5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甚至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电子商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经济学家预言:“在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

为进一步优化我县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壮大电子商务产业,着力打造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中江县顺应经济新常态,推动“全民触网、全企入网”,在电子商务行业发展上成绩突出。而随着我县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也将急剧增长,当今社会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缺乏,人才总量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县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因此,掌握县域电商人才实际状况,从而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从业人员的学习方式、观念,培养出更多既懂理论又有实际能力的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乃是当务之急。

一、中江县电商状况与人才主要特征

迄今,中江县已建成乡镇电商服务中心10个,会员包括种植大户120余户、农户1000余户;建成各类农村电商服务站165个,实现网上交易额1221万元;建成标准化电子商务服务站167个,实现网上交易额1286万元。中江县80%的重点企业建有企业网站,45%的企业利用网站开展市场营销,在淘宝、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电商创业群体也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而根据调查显示,中江网商数量已有近千家,同比增长超过200%,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而我县电商人才特征状况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

(一) 行业仍在急速扩张,人才缺口巨大。

在所有调查的企业中,我县80%的企业存在较大招聘压力。20%的企业招聘压力源自企业快速成长,尽管在2017年很多电商企业进入调整期,但电商行业总体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而作为新型产业的电商,人才存量不足的问题也日趋明显,电商行业的急速发展和人才供应不足是当前我县电商发展最主要的矛盾。此一矛盾形成电子商务领域巨大的人才真空。

(二)、综合性高级人才稀缺。

经过对中江万凤粮油,双和祥以及来金燕等公司的调查发现,我县电商人才的稀缺,最主要的表现是企业和社会各单位第一线需要的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型及管理型专门人才的急需,另外,大批传统企业进军电子商务,也是电商项目专业人才急需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难度增大。

就现在的状况看,电子商务企业的干流以90后青年人为主,而90后新的职业观、价值观给企业管理带来挑战;许多企业的电商事业正处于创业期或者起步阶段,因而在公司制度和鼓励系统等方面还不健全;另一方面,电商岗位节奏快、压力大、加班频繁,同时又充满新的机会,也造成了企业员工流失率高于其他行业的尴尬局面,加剧了管理难度。

(四)电商行业快速更新的知识结构对人才培训模式的挑战

电商产业每一天都发生着变化,这样的特征使其知识的有效期变得非常短,我们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在电商人才培养中碰到很大问题。传统人才培训在电商行业中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理论体系、教材和教学案例的生成具有滞后性;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无法跟上行业的变迁;传统教育体制电商教学,与企业实践脱节严重。这就要求我县在电商人才的孵化与培训上要打破常规,创新完善培训模式,力争培育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实战能力强的电商人才。

二、传统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要发展我县的电子商务,人才至关重要,“引进”和“培养”是唯一路子。然而引进电商人才也具有成本高,流动性大,治标不治本的特性,这就要求我们现目前阶段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上。加大力度对我县进行电商专业化人才培训,尽快弥补短板,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然选择。而面对新兴的电子商务,传统的人才培训模式却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企业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众多学校毕业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却处于失业状态。

(一)、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不清

电子商务是一个既宽又广的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定位,这个专业的建设肯定是有问题的。一些传统、成熟的专业,如金融、会计等,都有着很明确的方向和定位。学生在学这个专业之前,就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学什么,以后会从事什么工作。电子商务专业却不一样,目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以后要做什么工作?这些问题学生都是模糊的。

(二)、课程设置欠佳

由于缺乏对电子商务在国际上领先应用以及在中国企业实际应用状况的理解,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多数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了众多课程,虽然本意是为了培养“多面手”,但是中国企业特别是中江县的企业需要的是掌握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而繁重的科目、割裂的教学导致学生复合上不系统、专业上不精通,因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既不符合专业娴熟的当前要求,也不符合综合驾控的未来要求。

(三)、缺乏技能训练和实践

传统人才教学的模式是: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而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商务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策划、项目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动手训练。作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尽管这两年很多学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推出了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是这些软件仍然脱离于实际的商业环境,甚至有不少软件已落后于现有的应用。另外,由于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案例来源、案例讨论、创业指导、实习指导都受到了极大限制。

三、我县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上的方法和思路

为深入推进中江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切实提高中江县域电子商务的运用能力,中江县创新人才培训模式,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共建应用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县商务局于2016年7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优秀电商服务企业为中江提供系统的电商培训服务。成都百宝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良好的培训设计方案、专业的师资团队以及丰富的培训经验成功中标。

县商务局协同县经科局、县农业局、县团委、县妇联等有关部门以及电商培训公司百宝创意,以《四川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方案》、《中江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文件精神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的针对全县有志于从事电商的企业、个人、专合社、个体户、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和相关电商管理人员的电商培训活动,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结合企业优秀的实践经验,打造人才培训体系。截止目前,分别举行了企业电商人才培训、农村专业合作社电商培训、电商知识普及培训等各类培训30余期,已有3000余人参与了培训,新增网店百余家。现在,“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训工作仍在继续开展,计划培训电商人才5000人次,并且对全县2100个贫困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电商扶贫,力争真正达到“全民触网”。

(一)、树立精准的培训对象群体

我县电子商务人才培育计划是一项规模庞大、工程复杂的长期项目。在计划实施初期,需首先搞清楚重点的培训对象,采取正确的开展方式来落实精准培训县域电子商务人才。以企业、专合社电商专业人才、返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农民工、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及经济困难未就业青年等群体为重点电商人才培育对象,通过政府扶持、企业交流、专家指导等集中培训方式,来最终实现电商创业致富意愿。

(二)、扩大电商人才覆盖范围

自从2015年中江县被评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来,中江县域电商基础设施环境日渐完善,货件配送的相关物流公司也开始备受瞩目。无论政府或企业,都开始通过电商渠道来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入门基础培训,专门针对网络意识薄弱、产品电商推广工作经验不足的民众、或正当职的企业电商工作人员,进行一系列的全面推进专项电子商务培训工作,并力争扩大县域电商人才覆盖范围。

(三)、做活电子商务实训。

增加实训课程所占比重。电子商务专业本身是对实训要求较高的专业,所以根据学员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可以合理安排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课,并采取多种实践方式,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增强学员各知识层和多种技能的培训。增加学员的商务类课程设计实训环节,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同时,结合企业与创业个人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增强课程内容的实际操作性。我们要采取正确的开展方式来落实精准培训我县电子商务人才,因材施教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进行电商培训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例如食萃、来金燕、万凤这些大型企业,就应设置电子商务管理型人才课程。而针对贫困户和电商爱好者,就应设置电商知识普及性更强的相关培训课程,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品因地制宜培训,以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开放大学;开放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3-0093-06

一、前言

根据国务院201 1年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中的数据,我国各类中小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达4400万户,完成了全国50%的税收,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力量,更是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人力资源是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人才资源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中也明确提出:“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继续教育城市联盟建设。”可见,国家教育部门日益重视面向企业的继续教育办学,日益重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开放大学面向企业员工开展教育培训对于企业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逐渐成为开放大学办学的重点发展领域。成为开放大学提升办学地位、转变办学理念、扩大办学规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小企业员工日益成为其重要的生源对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企业对于开放大学提供的继续教育热情不高,学校“一头热”现象明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企业对于开放大学现有课程体系并不是很认可,课程内容脱离企业的现实需要,这一点在2012年浙江省“转型期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学术论坛上得到很多学者的共鸣。为此,如何构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大学课程资源,提高开放大学课程制作质量,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二、国内外开放大学课程研究现状

(一)正式学习:标准课程

英国开放大学是英国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学府。也是一所世界知名的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性大学。英国开放大学成功的核心因素是——课程体系建设。毛丽萍在《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的范例——英国开放大学的成功经验》一文中指出在优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英国开放大学注重完善课程组机制、规范课程开发流程、创新网络课程开发、建设实用的课程模块和“教学包”、进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在有效的课程教学管理方面,英国开放大学注重个性化的选课模式、灵活的学分互换制、双重课程成绩考核制;在可靠的课程质量保证方面。英国开放大学注重严密的教学管理网络、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完善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郑芳在《英、韩开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启示》一文中对韩国开放教育的标准化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详细介绍,该课程体系由教育部和教育开发院联合组织相关专家研制,标准化课程体系特点是具有适应各个专业特点的全面的学习计划,为教学者提供课程准备指导。对学员的学习目标、途径和结果给予具体描述。刘永权在《为什么美国开放大学会失败》一文中指出,课程的不适应是美国开放大学(USOU)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和美国的很多地方相近,但是国体和文化传统差异仍然很显著,导致很多课程是专家叫好,学生不买账,得不到企事业单位的认可,英国的优质开放课程忽视了美国市场需求,不能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自然会在办学中碰壁。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中央电大开始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北京电大、上海电大、江苏电大、广东电大、云南电大等省级电大试点建设省市开放大学,很多高校开始设立开放学院或开放教育学院。虽然创建新型开放大学时间较短,但国内相关学者已经在开放大学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做了一些研究。龚祥国在《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一文中,认为课程作为开放大学服务学习者的主要载体和学习资源建设的基本单位,需要在广播电视大学或者高校继续教育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与重构,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开放性的课程理念、分级化的课程体系、规范化的课程管理、灵活的课程衔接。康萍在《浅析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一文中提出了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是为了适应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而设立的。应该具有开发性、优质性、实用性和动态性。仅依赖开放大学自己的力量建设课程是远远不够的,优质资源的建设主要依靠广泛的合作、共建、引进。丁兴富在《北京开放大学网络平台建设和课程开发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要进行多元化的课程建设。课程内容要符合当前学习者的真实需要,中国曾经的函授教学就是成功的范例,基于平台的网络在线课程只是远程教育与开放学习众多课程类型中的一类。进入网络时代后,即使像英国开放大学这样的世界一流开放大学,也依然有众多的以函授教学为主的远程教育课程。

(二)非正式学习:微型课程

微型学习的概念于2004年由奥地利学者林德纳提出,是最近几年在成人学习与培训领域备受关注的一种学习形态。在教育领域中出现了一系列与“微”有关的新词,如微课件、微课程、微课堂、微课题、微课例、微型学习等。“微”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有:消解、碎片化、去中心、去深度等,后现代文化对社会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引起各类事物的变革。与此同步,后现代文化同样呼吁着开放大学课程内容发生变革。从2000年起,欧洲就对微型学习培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先后组织了30多个移动培训项目,如通过便携式移动设备来为其提供信息与学习内容,以帮助那些不能参加教育和培训的16~24岁的年轻人完成终身学习目标。受欧洲联盟资助,爱立信公司和RomeⅢ大学等合作,由挪威的戴斯蒙德,基更主持的“小尺寸显示屏上的学习环境”项目。目的就是要开创下一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先河,勾勒出有线虚拟学习环境向无线虚拟学习环境进化的脉络。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我国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微型课程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在2010年全国电大教学资源协作会第四次理事会的“开放大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论坛”上。杨孝堂认为泛在学习的模式分为三类。即非正式资源学习、准正式主题学习和正式的课程学习。在非正式资源学习模式下,泛在学习资源具有非常广泛的内涵,任何学习材料都是这一模式下可以利用的资源:祝智庭顾小清等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微型学习及微型课程资源建设的文章。对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分类,共建系统的框架、流程、机制进行了详细介绍:王寒冰根据开放大学资源与泛在学习的特点,设计了开放大学微型学习课程设计框架。

三、企业员工继续教育课程需求

叶忠海认为,企业教育是指企业所进行的旨在提高企业员工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直接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教育、培训活动。企业教育具有产业性、增效性、职业性和企业主体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开放大学面向企业开展员工继续教育时,充分体现企业教育的特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企业教育领域,在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发挥主力军作用。现阶段随着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往往需要尽快调整产业结构,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人才荒”频现使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质量,由传统的学历补偿教育向素质提升、技能提升教育转变,这就需要厘清企业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建设提出的新需求。

为此,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质性访谈法,编制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学习需求调查问卷,以温州为例,随机从5个行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各1家,共10家企业,对企业普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每家企业100份,总计1000份,并对这10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进行深度访谈:同时利用参加浙江省远程教育协会年度学术会议的机会,对省级电大及市级电大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及访谈内容整理分析,汇总出开放大学面向企业教育的课程资源建设需求。

(一)内容简洁实用

目前,开放大学提供的企业教育课程,往往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框架结构。“普教化”思想严重: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鲜有根据企业教育的特点来科学灵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忽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有些课程的专业性太强。课程内容繁杂冗余,“短小、精悍、实用”的微型学习资源偏少,对员工提高销售业绩、管理能力或操作技能没有显著的帮助;同时面向企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更新慢、案例陈旧、脱离实际,与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相脱节,不能匹配企业新的需求变化,导致很多企业对通过“外训”,即通过学校培养在职员工逐渐失去耐心和信心,不愿投入更多地人力和财力,更倾向于直接招聘技术、管理及营销等人才。现在,就业市场富有经验的人才非常缺乏,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60%~2上的工作都放在人才招聘上,而不是放在员工继续教育上,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折射出开放大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设置,课程资源建设模式亟需改革,要契合企业实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员工对“快餐文化”的需求。

(二)融入行业文化

行业文化是指一个行业内部,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对于一些较大的企业,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孕育出自己的企业文化。生产力作为最活跃的要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行业或企业是生产力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行业或企业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是超前的,所以,企业教育要求课程知识更新速度要快,更多地反映时代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目前,开放大学现有课程资源往往忽视了行业文化的融入。虽然,课程具有系统性、理论框架严谨、规范性高的特点,但由于行业文化内涵的缺乏,员工学习后往往感觉与企业实际情况差距很大,纸上谈兵,隔靴搔痒,不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的东西也很难得到企业领导的认可。行业文化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相融,一方面,由于开放大学短时间内很难理解企业文化精髓,并将其应用于课程资源建设:另一方面。每个行业的文化各不相同,增加了课程建设的难度与制作成本。所以仅靠开放大学自身完成面向企业教育的课程资源建设是很困难的。

(三)教学模式多样

丁兴富指出。课程教学模式要多元化。即传统的印刷教材、多媒体光盘、网络在线课程兼而有之,发挥各自的特长,开放学习与适度的面授辅导和短期住宿学校协同为之。目前,很多开放大学开展企业员工教育。全部采用网络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虽然减少了教学成本和节省时间。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但是学习明显缺乏交互性。完全以在职人员为中心自主学习探究,没有专业教师的引导,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不理想是个不争的事实。根据企业教育的特点,适度的面授教学,特别是以讲座的形式,非常受欢迎,教学效果非常好;大众文化、快餐文化的崛起,深度文化的取消及无深度的泛滥,导致很多开放大学即使建立了在线答疑交互系统,效果并不明显。因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员工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手机移动学习悄然间成为企业员工日常学习、娱乐的重要方式;现在学员普遍使用微博、微信、QQ群等即时通讯工具方便快捷咨询问题,也喜欢在博客、论坛、社区等交互平台协作交流。所以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实现面授教学与网络助学的良性结合,网络交互方式与时俱进。

(四)考核机制有效

有效考核才能激发企业员工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培训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目前,开放大学课程考核侧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忽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检验,当然这方面的考核由开放大学来组织有难度,因为涉及到实验室的建设及师资配备等。而企业教育考核要求员工学以致用,“实用性”特征明显,侧重促进员工销售、管理或技能水平的提升,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开放大学需要尝试改变现有课程考核机制,根据一定的成绩比例,实行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方式。通过增加企业或者行业协会参与课程考核的权利,来实现企业员工开放教育的教学目标向培养“学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员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证书顶替的方式可以免修、免考部分对应的课程。

四、面向企业教育课程建设探索

面向企业教育的课程打造是一项艰巨而又迫切需要的资源建设工程,是我国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开放大学自建往往力不从心,校校合作共建常常浅尝则止。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可以看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0)认为:“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多种形式,最主要的是要整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改进教学方式也包括多方面内容,最主要的是要实行工学结合。”根据刘晓明、杨如顺、董奇、郭苏华㈣,徐世浩、陈龙根等学者的观点,我国学校开展的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与企业教育的融合(即校企合作)多数还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甚远。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课程资源是建立在二者有机融合基础之上的,故需建构二者融合的长效机制。

(一)理论建构:开放教育课程建设校企联盟

1.协同:校企联盟理论基础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1971)提出协同的概念。“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Veronica Serrano·Thomas Fischer,2007)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的合作绩效变化理论。该理论主要从行为互动维度(x轴)、资源整合维度(Y轴)两个维度来动态描述协同创新对合作绩效产生的重要影响。其中,行为互动维度主要包含互惠信息、共同约定、系统协调、优化同步等协同要素,资源整合维度主要包含信息、目标、性能、行动等创新要素。如图1所示。

2.创新:校企联盟运行平台架构

开放教育校企联盟采用协同创新理论框架,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创新模式(如图2所示)。该联盟基于开放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平台展开工作,由政府、高校、企业、第三方教育研究机构(简称研)构成。通过校企联盟,建设企业教育课程需要的师资库、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资源、实训基地,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采用会员制管理办法不断吸收更多的企业、行业协会加入;定期举行政府、高校、企业的课程资源建设交流会,企业需求研讨会,加强“政校企研”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该校企联盟注重破除政府、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的沟通壁垒,实现相互间价值增值;以提升教学质量、共建共享课程资源为根本出发点,以满足企业需要为主要工作任务,以高校为主体负责课程建设,以政府为纽带实现学校和企业深度互动,以第三方研究机构调研数据作为课程资源建设及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

(二)实践探索:开放大学课程建设立足点及方向

温州大学作为浙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继续教育中心,一直秉承开放办学的理念,注重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重视融合“地方元素”,将校企合作贯穿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与企业共同建设了一批与企业教育需求相吻合的课程资源,形成了较完善的课程资源校企共建共享机制。教学质量得到了企业和广大学员的认可。

1.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本,明确课程合作方向

立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突出区域行业、企业的特点及我校部分专业师资优势,结合我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八个专业领域与部分企业开展了企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具体包括面向中小企业的经贸类专业,地方中小企业法律服务类专业,艺工结合、艺商融合的现代鞋服应用型设计研发类专业,“开放·综合·研究”三位一体化工类专业,产学深度联动的电子电器信息类专业,以工程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机械应用类专业,深度整合校所资源的土建类专业,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类专业。学校在上述专业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精品课程资源。例如,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分别是《服装立体裁剪》、《鞋靴结构设计》,省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100多门;同时温州多个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例如,服装、化工新材料、低压电器等,其中低压电器是年产值超千亿的行业。这些行业在人力资源培训、技能操作培训等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课程资源及经典案例,这些都为我们进行校企合作,面向企业教育开展课程建设提供了师资保障、资源积累和经验借鉴。

2.以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为本,制定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资源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物力,而企业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创造财富。如何调动企业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是学校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以企业发展为本,通过教学培训不仅仅解决企业员工的学历提升问题,还要尽可能解决企业在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因为企业教育应该首先满足企业的生存需求,而员工的发展则是其比较深层的需要。目前,开放大学开展的企业教育往往只是关注员工教育,忽略企业的生存发展需要,所以校企合作办学一直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合作共建共享课程更是少之又少。为此,我们构建了校企联盟课程建设平台,如图2所示,该平台是对传统“产学研”模式的二次重构,拓展了新时期“产学研”模式的内涵,强调协同创新,通过教学更好地解决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依托该平台,把政府、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的教学对象、课程资源、研究成果整合起来,大大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培训效果差、教科研脱离企业实际需要等问题,增加了企业对高校的资源依赖、技术依赖、信息依赖,企业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能动性明显提高。

3.以提升职工综合素质为本,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行业或企业文化是一个行业或企业一切行为的道德基础,它是企业人格化的外在体现,是职工敬业奉献的道德依据。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是职工素质的核心,是职工所有素质的基础,也是职工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得以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面向企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中,可以将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融入教学计划。将团队意识、环保意识、敬业精神写入教学案例。通过评选“送教进企”精品课程及优秀课程的活动。带动整体企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发展。例如,学校先后出台了《面向企业教育课程申报建设管理办法》和《面向企业教育课程评审办法》等文件,采用“课程申报立项一校企合作建设一师生试用一校企联合验收”的流程来确保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完善课程考核机制,由传统的闭卷考试,逐渐向开卷、小论文、实践操作等形式转变,企业人力资源部参与部分课程的考核要求制定及成绩的评定。

4.以坚持开放办学为本,丰富课程资源库

企业员工的学习需求主要包括:基于求职的学历教育需求,基于岗位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需求。基于提高生活品质、生活经验和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等。依据这些需求来设置课程,形成丰富的课程库。课程库主要包括四大类:一类是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课、外语、计算机应用等;二类是专业知识课,主要是根据不同专业建设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分为本科、专科两类课程;三类是专业实践课,主要包括项目实训、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四类是综合通识课,主要包括社会、自然、人文、艺术、心理健康等课程。对于学历教育需要的标准课程资源,以高校建设为主,以购买和企业建设为辅;对于非学历教育资源,课程类型多为微型课程,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为主,以购买为辅。目前,学校已开发24个较为成熟的专业模块。共计114门课程,主要包括面向企业班组长素质提升的工商管理课程:面向企业基层管理者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面向企业职工学历提升的开放教育课程;面向国家、省、市级职业技能鉴定或认证的培训课程。

五、开放大学课程开发建议

(一)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契合

课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战略,深度融合区域产业特质、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具有鲜明的区域行业特色,将企业岗位要求纳入课程考核标准。课程设计采用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等多种方法。突出培养员工的职业能力。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对于构建企业教育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卓越计划”和企业教育培养计划是吻合的: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与卓越计划是相互促进的,课程资源不仅可用于企业在职员工的教育培训,还可以作为在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辅助资源:卓越计划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对于企业教育课程的构建也是很好的参考。校企合作构建教学课程时,必须成立由学校教学部门、课程开发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在企业挂职锻练过。理论与实践经验都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学课程的主讲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鼓励和邀请企业高管或相关行业精英录制短期培训型教学课程,配套进行短期面授时的实验课程及实训教材开发建设。

(二)学分互认。学历与非学历相融合

课程建设应充分考虑课程的互用性,满足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技能培训的需要,即学历教育的部分专业课程、大部分实验课程都可以和非学历企业培训课程互用。对于这部分课程在学历教育学习取得学分后,在非学历培训中就可以免修:同样对于参与非学历培训合格的学员在学历教育时也可以申请免修该门课程。由于可以有效缩短员工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精炼,学历和非学历培训教育课程可以互认,学员在课程学习时就非常重视,自主学习探究时也会产生较好效果;另一方面,课程考核方式要与学员学习目的、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不再是单一的闭卷考试。而是结合成人学员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学习需求。特别是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时,注重“学测评导”一体化考核模式。课程要求短小,一般每节课件以半小时为宜,具备整个“学测评导”环节,学员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就在线进行测试考核,然后比对正确答案,所有问题都回答正确后才进入下一章节课程学习。在国家大力提倡持证上岗的今天。将职业证书考试内容作为对应课程的综合练习不断进行更新,实行职业资格证书顶替学分制度,调动广大企业职工考证的积极性,有效地保证课程学习质量及考核效果。

(三)精雕细琢。特色与通用相统一

课程建设必须精品化,在企业教育中才能有立足之地,但这一精品含义不同于高校开展的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申报性特征十分明显,往往按照申报条件要求制作,后续更新与维护明显投入不足。而企业教育课程资源制作观念需要转变,不是为了申报课题和评比奖项而建设,而是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易学习性,易更新性;课程视频录制环节要规范,拍摄场地、灯光、噪音处理等条件要参照教育部关于录制网络课程的规范要求:教学课件格式开放。生成的课件资源符合scorm标准,视频为wrry、rm、fly等流媒体格式:课程资源符合开放学习资源制作技术规范。便于二次开发和后续更新:注重特色课程资源的打造,课程设计要融入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特质。例如。如果是面向浙江中小企业教育的网络课程,就要注意融入浙商文化,企业员工学习这样的课程资源才有亲切感。同时课程资源开发要注意根据区域产业集群化趋势。课程资源尽量要能在同一产业集群、同一行业领域中通用。使课程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推广价值。

(四)共建共享。版权与服务相保障

课程建设必须走共建共享之路,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开放教育一直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校本资源的利用。忽视了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目前部分高校、开放大学在校校之间已经进行了共建共享课程的实践探索。但是。校企之间共建共享课程的案例很少。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应该由四个要素组成,即先进的开放教育理念、统一的技术规范、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的后续支持服务,如图3所示。

篇7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它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了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它不仅仅是一个软件工具,而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从全球范围来看,ERP在企业中的营销和推广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念营销阶段。在这个阶段,用户对ERP还不熟悉、不了解。他们不知道ERP的相关产品,也不知道ERP的基本理念。所以,ERP提供商在做营销时,关键任务不是推销自己的ERP产品,而是向用户推销ERP的基本理念。

第二个阶段是产品营销阶段。在这个阶段,用户对ERP的基本理念已经了解,都知道ERP是个好产品,能为自己管理水平的提升带来极大的好处。用户关注的重点不是“要不要上ERP系统”,而是关注“该上什么样的ERP系统”。因此,ERP软件提供商营销的关键任务是告诉用户,“我的ERP产品是最好的,是最适合你的”。

第三个阶段是体验营销阶段。在这个阶段,用户对ERP的应用和实施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知道,ERP的应用成功不仅依赖于好的理念、好的产品,更重要的还依赖于值得信任的软件提供商。因此,ERP软件提供商营销的关键任务是告诉用户,“我是你最值得信任的提供商,我能保证你的ERP系统应用成功”。但是,如何去评价一个软件提供商的好坏?不仅用户,整个业界也没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去衡量。这时,让用户去亲自体验,便是一种最好的营销方式。

体验营销是一种全新的ERP营销推广方式。它是一种高层次的营销,因为它不仅涉及ERP产品的销售过程,还涉及产品应用的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协调整合售前、售中和售后等各个阶段,各种接触渠道,有目的地,无缝隙地为客户传递信息。

二、沙盘模拟对抗训练及其在企业ERP推广进程中的特殊作用

沙盘模拟源于战争中的沙盘模拟推演,采用各种模拟战场的地形,结合战略与战术的变化来进行推演,在19世纪初运用到企业管理培训中。以往的管理课程一般都以理论+案例为主,比较枯燥而且很难把这些理论迅速掌握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提供ERP软件的企业运用体验营销推广自己产品的过程中,逐步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而是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的运行。让学员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动作的全过程,认识到企业资源的有限性,从而深刻理解ERP的管理思想。

沙盘培训可以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及排程、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规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把很抽象的东西体现在沙盘上,使得参与者在游戏中了解了ERP的魅力。

三、ERP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尴尬

作为培养和传播先进知识和技能的高等院校,担负着为企业信息化培养后备力量的艰巨任务。与市场接轨也是高等教育立足并得以发展的根本,市场需求就是教育培养方向的航标。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通常以某一个软件为蓝本,讲授软件的具体操作。有的院校还开设有一个学期的会计软件编写的课程。总之,离不开软件。高等院校在选择教学软件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用友ERP软件。对于一个优秀的集会计核算、管理、决策于一体的国产ERP软件的代表,如果仍旧象讲授用友7.0账务处理一样,仅仅向学生传授制单、审核、记账的简单操作,很难让学生对ERP有全面的理解,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而ERP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理论讲述和单调的软件演示,也会力不从心,使学生迷失在复杂的软件操作中,无法体会到ERP在企业运营中所发挥的作用。即便是近年来广为采用的案例教学法,也很难满足ERP教学的要求。因为真实的市场环境是千变万化的,一个有经验的管理者会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通过ERP对企业资源进行规划。但这样的经验是无法复制的,而他人的经验虽然可以给人以启迪,但不能代替管理实践。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一个企业经营者直面的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在此过程中感悟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了解ERP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四、基于沙盘模拟训练的教学改革尝试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始终关注却又乏力解决的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再一次地成为人才培养的瓶颈。企业的迫切需要,学子的求知若渴,教育体制的改革阻力,这一切都昭示着我们:需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设计。ERP沙盘培训课程包括三大系统:财务管理试验系统、供应链管理试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试验系统。考虑到各院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我们的ERP沙盘实验课可根据专业有选择地加以开展。

ERP沙盘训练课适用于综合型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财政税务学院、电子商务学院,财务管理与会计电算化专业利用财务管理系统进行上课与实训;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专业利用供应链管理系统进行上课与实训;工商管理与生产管理专业利用生产制造系统来完成系统学习与实训课程;会计学院与财政系统重点使用财务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生产制造管理系统做为选修课;商学院与工商管理学院重点使用供应链管理与生产制造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做为选修课。

ERP沙盘训练课程要求学生有大量的必备知识,做为把各科知识串连一起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建议开设在大三下学期,直接做为实验课或实习课开设。

课时安排:至少二十学时,连排。尽量安排在三日-―五日内完成。

2.教学活动组织方式。该课程以沙盘模拟的方式模拟企业的商务运作,在短短的几天的时间内模拟企业若干年的全面经营管理,剥开企业经营理念的复杂外表,直探企业经营本质。企业各机构管理的操作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上,将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

此课程可以把参加训练的学员分成4-6组,每组4-5人,每组各代表不同的一个虚拟公司,在这个训练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将分别担任公司中的重要职位(总经理、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等)。六个公司是同行业中的竞争对手。他们从先前的管理团队中接手企业,在面对来自其它企业(其它学员小组)的激烈竞争中,共同面临将企业如何向前发展壮大的挑战。

3.教师的角色。在这种体验式的课程中,教师的作用十分独特,他不再是单单的讲解员,而在不同的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

①调动者: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投入,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加深体验,教师在课程中担任多个角色,为学生创造逼真的模拟环境。如:代表股东的董事会提出发展目标;代表客户洽谈供货合同;代表银行提供各项贷款服务;代表政府各项经营政策等等。

②观察者:在课程中进行观察,通过每个学生的表现,判断学生哪些知识是欠缺的,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传授相关知识。

③引导者:由于课程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学生在进行模拟操作,大多数学生都会把模拟过程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并且把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方法、思维方式展现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理,并引导学生向更高层面思考问题。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取向;跨专业模拟经营

一、引言

2013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专题(独立学院创新与发展)培训班》,鲁昕副部长就应用技术院校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大学强调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职业教育为目标[1],以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为宗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而要发展好职业教育,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升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搞好实践教学。本文首先通过独立学院的调研,对其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独立学院经管类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顺应国家建设应用技术院校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理念,结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缓解经管类实践环节经费紧张的问题,提出了跨专业企业行为模拟综合仿真实训即把企业搬进校园-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在校内打破自然班教学的组织模式,以ERP协会作为主要载体,实现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和综合岗前培训为一体的实训教学模式,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特色,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

二、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概况

目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开展的实训教学有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为了厘清实践教学目前的开展情况,我们对30个独立学院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1)经管类相关专业实践课程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各类实习教学(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等几个方面,具体如下: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OA办公软件的运用、员工招聘甄选录用实训、员工培训和开发课程实训、绩效管理实务、薪酬管理实务、5S管理实务、物流管理、质量管理、战略管理等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创业策划设计、企业沙盘模拟经营、企业模拟招聘等实验实训;

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广告学、渠道管理、CIS等课程设计;市场调查、企业沙盘模拟经营、案例分析、营销沙盘等实验实训;

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网络营销概论等课程设计;网络营销型网站建设、市场调查、SEO和网站优化、数据化营销、搜索引擎营销、网络整合营销等实验实训;

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等课程设计;审计、会计专业综合等实验实训;

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统计学、财产保险、银行信贷等课程设计;证券模拟、人身保险模拟、银行模拟、金融综合、期货与期权等实验实训;银行柜台实习、贵金属模拟交易实习等实验实训;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贸易模拟参展、电子商务、报关软件、报检软件、制单软件、进出口贸易、国际商务谈判等实验实训。

(2)经管类相关实验室

目前经管类专业在注重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加大了实践教学实训平台建设。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践平台主要有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经营ERP沙盘模拟实验室、金融专业的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会计专业的财务软件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电子交易平台、市场营销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营销实战工作室等[3]。

(3)实训内容、方式

实训主要以某门课程为依托,基本是理论课程的延续,缺乏与现实真实企业实务对接,并且以单专业实训为主,实训方式基本是老师开完动员大会后,然后学生根据设计指导书或实验大纲在寝室、教室或实验室完成,实训时间安排在1-3周,最后提交一份实习报告作为最后的实训成果。学校能提供的实训软件也基本上是单专业的实训软件,有些甚至没有软件设施作为实践的支持,学生只能进行手工实训,按照老师的设计指导书或实验大纲按部就班进行。在实训过程中基本上是1-2名指导老师进行辅导,教师在实训过程中,没有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各司其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没有达到专业知识的优势互补。

(4)实训考核评价

实训考核主要考查成员在实训中出勤情况、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实习日记的完成等。这些侧重的是个人完成情况考核,而往往一个实训需要是团队合作完成的,因此在团队业绩考核如团队意识、经营决策、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考核不容忽视。

三、现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4]

乘着实践教学改革之东风,各独立学院也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实验室,进行了相关专业课程实训。经过调研发现,他们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学管理体系不健全,以各自专业为依托,独立建设、分散实施等一系列问题,以致于学生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中相关工作的认知及能力,也很难理解和社会供应链中其他组织、个人的协同关系。

(1)经管类专业重视实践教学不够

经管类专业虽然都开设了许多实践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主要侧重于专业课程的设计,而这些课程设计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师的指导按部就班获得相应的学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从实践课程学分占总课程学分的比例来看,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普遍偏低,这说明了经管类专业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仍需加强,以便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2)教学资源不充分

独立学院的教学资金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学生的学杂费,没有国家财政资助,并且经管类专业在综合性大学里一般也不是重点特色专业,因此学校对于这方面专业实践教学投入上比较少。一般经管类实践教学的投入就是购买几个专业软件或安排学生们参观、观摩、竞赛等活动方面的开支。

(3)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很多的实验课主要以简单的专业实习实训为主,没有将专业涉及的上下游岗位与岗位群串联起来,学生的学习没有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立体化的知识应用和能力训练,也缺乏对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对应的,很多学校实验室建设也缺乏管理类相关专业实训的整体性设计,没有全面、完整、有层次地考虑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各构成因素;实践资料处于彼此孤立、分割的状态,没有把整个实验室资源进行有效集约配置;实训形式单一,很多脱离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职业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总而言之,这种实验实训的效果非常差,是脱离真实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目标的。

在实训过程中能提供给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创新的机会比较少,这与独立学院学生活跃的性格相悖。因为实训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与其说是实训,还不如说实训是执行任务。独立学院现有的实训目的主要在于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包括团队意识、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以及沟通交往能力的培养。这样单一的实训内容与方式使得不能很好与行业及领域整合在一起,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社会亟需的人才。

(4)师资队伍不够健全

首先独立学院中师资队伍储备不足,没有形成专职的实训师资队伍。师资主要依托于母体学校,而他们本身也身兼数门课程,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这也势必会影响到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另外花高额的费用聘请外校在编老师也成为学院一大负担。其次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性,老师上课的教程、方式和方法也都基本一样,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再者学院在师资管理上没有一个很好的手段和人才管理的程序,独立学院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上都与其他院校存在着差距,所以更需要有一套完整的师资管理程序,形成系统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招人,用人,育人,养才,留才”的管理程序。

(5)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基本上以完成学分为目标,学生与老师交流少,课堂上的效果没有衡量标准。学校里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实训指导中心,不能有效对实践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资源应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因此,校内许多实践课也只是敷衍了事,没有让学生真正从这些实践课中学到知识。

(6)经管类实践平台不够综合,规范[3][5]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经管类实践平台主要有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两种。

校内经管类实验室的教学由于受现金的约束,使得实践资源比较匮乏。虽说资源缺乏,但是大部分的学院还没有将这些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最突出地表现在以各自专业为依托,独立建设、分散实施。实训资源分散,这在内容上缺乏复合性、整体上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整体效益。实验教室主要考虑的是各个专业独立的需求,各个专业的资源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未把实验室的资源进行整合配置。

而校外实践平台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经管专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企业不会热情地接纳学生进行实习,比如企业工作性质,商业秘密等于原因。即使接纳了,也不能让他们接触到核心内容,而且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接纳太多学生去实习。这样就没有真实起到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去实习锻炼,因此多数校外实践基地形同虚设,不够规范,只是签订合作协议而已。

(7)经管类实践形式不够开放

经管类专业的各学科是相互交叉的,而目前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与专业之间没有融会贯通及系统化,而是相互独立分散的。经管类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以自然班进行教学,而事实有些综合性的课程如创业策划设计、ERP沙盘模拟实训等实训课程,如果打破原有专业壁垒,让多个专业糅合在一起学习,这样效果会更佳,同学们对整体知识可以有宏观上的认识,不同专业在一起也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学资源。

四、独立学院经管类实践教学改革取向

近年来,许多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提出了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教育部2012年6月颁布的《国家教育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教育部联合宣传部、财政部等部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精神要求,以及2014年6月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强化实践育人机制,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此,本文对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教学理念需要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是必要和紧迫的,改革取向跨专业企业行为模拟综合仿真,即把企业搬进校园-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该实践教学模式以综合实验教学、校内仿真实习、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为主要着力点,基于企业真实岗位要求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特点的大学生开展分层次、多元化的创业、就业教育。实现将企业特定工作岗位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结合;将ERP沙盘实训课程教学与ERP协会组织有效结合;将学生实验教学、学科竞赛、科研及社会服务有效结合等,以此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

(一) 当前经管类专业实训平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6]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下移,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向企业,走向基层,走向社会经济工作的第一线,也就是说,应用型人才在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为顺应这一变化,各高校逐步向着更加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方向发展, 人才培养的目标也由过去的知识型向着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三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转变,由此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平台改革迫在眉睫。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加剧,现代企业视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因此,现代企业在选人上倾向于管理操作能力、分析策划能力、应变创新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能够不仅胜任本专业所对应岗位与岗位群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还需要具备从事与本专业相近、相关专业所对应岗位与岗位群的工作所需要的能力[7]。由此,各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训实验类课程开设及实验室建设就需要进行突破: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挖掘课程开设的深度,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课程训练内容的宽度。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的人才。

(二)经管类专业实训平台改革取向――跨专业企业行为模拟仿真[8][9]10]

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理论与案例教学模式的颠覆,建立了“学生主体性,教师指导性”互动式的体验式教学意识。它主要把“市场引入校园,企业搬进课堂”, 把企业真实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场景完全平移到课堂上,建立起了逼真的、生动的、可模拟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平台,是对企业整体运营的逼真模拟,包括仿真企业环境、模拟职能岗位、仿真企业流程。主要采用“角色扮演+经营分析+咨询顾问”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探究式、竞争性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形成学生、老师、学校、企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模式,就是要让学生既是模拟市场环境的创设者,又是模拟企业的行为人,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1、坚持四个结合

(1)坚持了知识、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实践教学不仅贯穿于教学内容中,也贯穿于实验文化环境建设和课外活动中,还贯穿于教师的指导、点评中,学生也得到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

(2)坚持了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实践教学,教师的任务在其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搭建一个使学生能够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多渠道地开发锻炼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创造力与才华的平台。

(3)坚持了三大课堂相结合。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实践教学,树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观念,强化了三大课堂的整合意识。在继续发挥传统技术对三大课堂整合积极性作用的同时,同时也高度关注和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对三大课堂整合的支撑作用。

(4)坚持了“产学研”相结合。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实践教学及时引进了企业前沿的生产、管理指导思想。让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能快速融入企业快速变革车道,真正缩短人才培养周期。

2、建构以企业特定工作岗位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根据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要求,构建基于企业特定工作岗位的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构建创业、就业实践能力提升的三维实践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专业实践模块、素质实践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的特点,该体系贯穿企业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整个企业管理活动,赋予其相应工作岗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及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涵盖了目前大部分经管类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 将经管学科不同专业实验课程衔接起来,整个实验体系从知识结构上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为了有效地落实上述的三维实践教育体系,学校在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在第一课堂加强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及企事业单位特定的工作岗位的需要,设置专门的岗位培训讲座,积极开展了第二课堂,以ERP协会为有效载体,开设协会培训课程,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以沙盘模拟经营,创业计划作品为主的学科竞赛和学科技能比赛。

3、采取“团队式”教师教学组织方式[11]

为了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保障教学质量,需要一支完善的,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建议采取“团队式”教师教学组织方式,形成了一支专职实训教师、校外特聘教师和学生助教组成的教师队伍,教育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1)各教研室的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实习项目的研发、总体设计、策划及相关条件的建设;

(2)校外特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结合企业实际与现实经济运行开设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并作为兼职培训教师。

(3)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助教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教师对实习活动进行组织和指导。

4、建立完善的管理与运行体系

(1)组织与领导:建立系、教研室、学科三级组织体系

根据面向整体、分类指导的原则,组建系、教研室、学科实训总指导部。编制实训运行总体方案,组建实训运行与管理队伍,调控实训运行过程,考核实训成效与成果。

(2)健全监督与考评激励机制

争取学院支持,加强对企业行为模拟实践教学工作的全程化管理,对基于企业行为模拟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育经费的落实、实践基地管理等多方面的监督管理,做到人员、经费、时间、成果、奖惩的多方面落实。对企业模拟经营指导成绩显著的教师、学生进行表彰和经费资助。

5、构建以ERP为核心的跨专业企业模拟经营实训平台[12][13][14]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英文缩写,它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目前,经过调研,以及整理了武书连2013年中国独立学院评价和中国校友会网2013年中国排行榜100强的院校,发现大部分独立学院建立了ERP实验室,购买了ERP软件及建立了ERP协会,并且大部分独立学院也每年参加了相关ERP学科竞赛。各学院也为学生开设了《企业资源规划》、《ERP沙盘模拟经营实训》等企业行为模拟经营教育课程,这些都为ERP为核心的跨专业企业模拟经营实训提供了极大的可行性。并且也可看出,这些排在前面的学校实施效果非常好,学生受益面广而大。

6、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创业、就业实践基地[15]

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是开展实践基地的重要桥梁。利用企业行为模拟全景体验中心,开展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科研活动,承接企业解决方案研究,缩短学生就业后的学习周期,缩短企业人才再培养的周期,缓解教育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适应当前就业导向教育观的要求,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特色。

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是以制造企业为核心,在虚拟的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中,根据现实工作业务内容、管理流程、单据,结合教学设定的业务规则,将经营模拟与现实工作接轨,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运作,可进行宏观微观管理、多人协同模拟经营和多组织对抗。

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创业、就业实践基地,不仅内容复杂,而且涉及到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同时需要教师、企业家等多方面的参与,因此,多学科切入、多成员参与是创新创业教育形式的基本特点;

基于企业行为模拟的创业、就业实践基地,需要学术研究、理论教学、创业实训和校外项目实践多种形式结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7、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开放管理[16][17]

打破自然班界限,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编组,突破了各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各自为政的局面,学生按照专业背景进行角色分工,组成模拟公司或市场组织,实现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全面触摸企业管理的核心业务环节,熟悉相关专业的业务。由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模拟教研室或项目工作室,建立一支由实验室、教研室为中心的专职教师、校外特聘教师和学生助教组成的教师队伍;将学分制纳入企业行为模拟教育中来。选修企业行为模拟相关课程,参与ERP协会,参与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获奖均可获得相应学分。通过企业行为模拟教育学分的设置,加强学生参与企业行为模拟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结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原有的实验实训是脱离真实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目标的,因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实施效果非常差。为顺应职业教育新形势,新要求,发挥实践能力“推动器”力量,必须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是综合性的,开放性的,同时对人的培养是综合性的和全面的,教学过程、教学地点、师资配备等都是直接面向企业或行业的[18]。

本文提出的跨专业综合仿真即把企业搬进校园-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和完善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培训、文化等方面建立学校与企业对接的长效机制,使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余凡,从职业教育本真价值透视高职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出路[J].江苏高教,2014年第6期:147-148

[2]曾繁相,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历史与现实成因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167-168

[3]刘贻玲、吴燕琴,以ERP为核心的经管类跨专业企业模拟经营实训平台构建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35卷第4期:77-81

[4]徐张咏,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年第l期:61-63

[5]南海,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调查研究―基于某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案例研究[J],职教论坛/2013.33:80-84

[6]邵进. 独立学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索[J]. 江苏高教,2013

[7] 叶剑明.财经管理类多专业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3):174―175

[8] 吴燕.“跨专业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教论坛,2013(9):86-88

[9]贺雪荣. 跨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的构建与运作[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5):100-101

[10] 李高伟等.财经类高职院校“多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创新―――基于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多专业综合实训”的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5) :39-42

[11]李静敏. 对经济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的思考[J]. 大众科技,2011

[12]刘良惠.企业行为模拟―――沙盘推演与ERP应用[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13]刘贻玲.企业ERP沙盘模拟经营实训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

[14]陈嘉霞. 以 ERP为核心的经管跨专业综合实验体系构建研究[J]. 高教论坛 2012

[15]申屠莉. 创 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16]蒋文杨,祝爱民,袁锋. 管理类跨专业综合实训的探讨[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9

[17]翟悦,宁永红. 经济转型时期高校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4

[18]陈小兰,对职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4(3):168

篇9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安全专业;“技术+管理”

1 信息安全人才需求分析

信息化在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防止各种信息泄密、黑客攻击等行为的信息安全人才的短缺就是严峻的挑战之一。相对于已初步形成的专业信息安全领域以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产业发展速度而言,各个行业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机制和手段显得非常匮乏。目前各个行业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需求包括了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我们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对网络信息安全实施人才的需求。这种需求通常来源于安全产品提供商、系统集成服务商。信息安全技术开发人才要求具备良好的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完成安全设备部署。

第二类,是对系统防护和安全应急响应人才的需求。这方面的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学术功底,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能系统深入地掌握密码学、安全协议、安全体系结构、信息对抗、网络安全等信息安全理论和方法以及熟练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

第三类,是对管理服务人才的需求。这种需求目前是广大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主要需求。信息安全管理服务人才是一种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信息安全技术能力,能够正确使用、配置、维护常规的信息安全设备,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管理和法律知识,并且拥有丰富的信息安全经验,能正确规划、实施和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

第四类,是对系统防护和安全应急响应人才的需求。这方面的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学术功底,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能系统深入地掌握密码学、安全协议、安全体系结构、信息对抗、网络安全等信息安全理论和方法以及熟练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

第五类,是网络信息安全培训人才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和各种培训机构。

2 信息安全专业需求分析

信息安全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公安局信息监查、网站、病毒杀毒公司以及涉及信息安全的地方,比如电信、网通的技术安全维护部门,政府各个重要部门的网络安全监测部门等。

信息安全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自2010年起顺应当代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开设的新兴本科专业。该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培养,使学生在计算机系统安全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开发安全的信息系统,或运用、管理和维护安全的信息系统,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对抗黑客攻击、保护信息网络空间的安全和打击计算机犯罪打下扎实的基础。

信息安全的概念在本世纪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深化。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显突出。如何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国际上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早,投入力度大,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得以推广应用。

信息安全专业,具有全面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使得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能力;加强学科所要求的基本修养,使学生具有本学科科学研究所需的基本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具有应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系统的应用、开发以及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努力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既可以承担实际系统的开发,又可进行科学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信息安全专业学习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在外。还应开设了大量专业选修课,主要有:数据通信原理、信息安全概论、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数字鉴别及认证系统、病毒机制与防护技术、网络安全检测与防范技术、防火墙技术、访问控制、安全协议、VPN等。学生除要完成信息安全体系不同层次上的各种实验和课程设计外,还将在毕业设计中接受严格训练,例如完成网络攻击、计算机病毒、身份认证、等安全实验。

3 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3.1 “ 教、学、练”一体化(项目式教学)

1)利用实验平台资源,搭建信息安全教学实训平台,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将教学与实训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习技能,获得能力;

2)基于教学流程设计,更加贴近教学需求,提高教学及实验管理效率,贴合教学需求的重视管理的阶段;

3)教学和实验能够更方便灵活的调用;

4)更全面的教学、实验全流程管理;

5)提供远程多人学习、协同实验等需求成为新一代实验室建设时更加看重的管理要要素。同时,提供独立、高效的信息化教学和实验环境采用教学和实验平全融合的架构;自动加载课程所需环境,教学快捷方便;实验数据在内部虚拟化系统传输,从而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化教学的安全,不会受外部网络环境造成影响。

图1

3.2 根据就业前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我国准备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并完善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以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种认证培训为辅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开办信息安全专业的大专以上院校应达到80个左右;学历教育年培养人才到达1万人/年,各种职业教育和认证培训人才达到千人/年。到2020年,力争开办信息安全专业的大专院校达到200个左右,学历教育年培养人才到达3万人/年,各种职业教育和认证培训人才达到1.5万人/年。职教、高教院校完全应该根据社会需求,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开设信息安全专业。暂时不具备条件的院校可以有选择地开设信息安全类课程,开设网络安全基础与防火墙、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加密与PKI技术等选修课,举办信息安全专题讲座,结合培训、认证机制,引进信息安全职业资格认证等多种途径培养实用型人才,为我国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3 以就业需求为向导,贴近企业课程置换

在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与企业合作,与企业共同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就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进行抽样、分析,根据市场需求改进课程体系、大纲设计,及时引进该专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必要时候可以采取企业培训课程进行课程置换。强调学科针对性、应用实践性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3.4 德才兼修,开拓新型教学方式

信息安全是“技术+管理”的集合,信息安全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更要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信息安全实验教学以及实战经验的累积,应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沿袭普通高校大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教改方案,提高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可以通过组建新型网络攻防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借助业内知名企业搭建模拟信息安全攻防教学环境,以增强信息安全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摒弃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模式,引入研究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演练式、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选用各个阶段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篇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素养教育

调研分析

分类号G201

DOI

10.16603/j.issnl002-1027.2016.06.014

多年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多元化、全方位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各馆发展不均衡、教育理念保守、教育模式落后等问题。随着微课、慕课等新型教育模式的兴起,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也进入到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就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和考察,梳理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查找了现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的是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时间为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调查内容主要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硬件与师资的基本信息、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面向研究生_设的信息检索课程、新生培训、专题培训讲座、“嵌入式”教学、开展各项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等七个方面。此次调研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进行。问卷设计了72个问题,由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主要负责,清华大学、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江苏大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职业技术、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同济大学等17家高校的图书馆协助完成。共回收问卷545份。问卷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高校图书馆,其中“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有71所,普通高等院校有314所,高职高专院校有160所。

2.基本信息的调查统计

2.1教学硬件

拥有1-6个培训教室的图书馆占绝大多数,占总数的84.7%;拥有7个以上的专用培训教室的图书馆占总数的4.1%;培训教室由学校统一安排的图书馆占总数的4.1%。没有培训教室的图书馆占总数的7.1%。

拥有教学电脑达到100台以上的图书馆占39.13%,拥有50-100台教学电脑的图书馆占29.19%,拥有50台以下教学电脑的图书馆占总数的31.67%。在投影仪方面,拥有1-6台投影设备的图书馆占总数的82.1%,只有9.39%的图书馆没有投影设备。

2.2师资力量

信息素养培训教师数量在6人以内的图书馆占总数的62.1%,7-10人的图书馆占总数的23.38%,达到11人以上的图书馆占总数的14.52%。

图书馆员为培训教师的主要来源。有186所图书馆邀请数据库商为读者开展过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培训,有172所图书馆邀请过院系教师进行培训。

学历方面,从事培训的教师绝大多数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421所图书馆共1769位培训教师拥有硕士学历,还有100所图书馆共194名博士担任培训教师。

职称方面,拥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绝大多数,425所图书馆共有1746名培训教师拥有中级职称;另外,368所图书馆拥有副高级职称的培训教师共955人,175所图书馆拥有正高级职称245人。

只有64所图书馆的培训人员全部为专职。302所图书馆的培训人员为兼职,还有123所图书馆是专职和兼职教师均有。

2.3其他

图书馆网站拥有信息素养教育或相关栏目的图书馆有236所,占总数的43.30%。此外,有375所图书馆对本校学生开展过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方面的相关调查,占到总数的68.80%。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摸底工作给予了足够重视,对于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很大帮助。

3.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开设信息检索课程一直是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开设时间早,历时长,课程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受众群体,是图书馆主推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到目前为止,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377所至少开设一门授课对象为本科生的信息检索相关课程,比例达到69.17%。

3.1课程基本情况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启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调查显示(表1)最早开设文献检索课的为湖北医药学院,开设于1977年,华东理工大学开设于1979年。此后,文献检索课迅速发展,一大批高校在80年代初期开设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课程,并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状态。

从课程名称来看(表2),开设课程的高校中有70.29%的高校以“文献/信息检索”为课程名称;一些专业性质比较鲜明的高校则侧重于专业信息检索,如医学信息检索、经济信息检索等。

有21%的高校将文献信息检索课区分为文科和理科,还有7%的高校区分为科技类和文史类,其他则未作区分。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按学科分为化工、理工和社科三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将“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分为理科和文科。

在接受教育的对象中,本科一到四年级所有学生都为接受教育的对象,但以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的本科生为主。

有94所高校将课程设为必修课,占25%,而283所高校将此课程设为选修课,占75%。

在课时设置方面(表3),最少为2课时,最多为72课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程都为16/18学时或者32/36学时,即上课频率为每两周一次或者每周一次。

高校每学期平均接受教育人数在100-500人的最多,有114所,占33.43%(表4)。受教育人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开设课程的性质及配套师资与硬件条件。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该图书馆开设本科生文献检索通识选修课,采取50人小班教学的形式,每学期开课的约6个班级,每学期平均接受教育人数为300人左右。而江苏大学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必修课,平均每学期接受教育人数为7000人,为受教育人数最多馆。

3.2教学内容与方法

作为一门方法类课程,超过半数的图书馆没有指定教材;有30%的图书馆选用任课教师自编的教材,均为正规出版发行的图书;只有7%的图书馆使用他编教材,被选用的教材多是来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信息检索类相关图书;有8%的图书馆使用规划教材,这些院校以医学类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为主,使用卫生部统编教材和“十二

五”规划教材。

各学校在教学内容中涉及了与文献检索相关的众多内容,但更多图书馆将教学内容集中在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常用数据库与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等,针对信息的管理、评价与利用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

在教学方法上,94.7%的高校图书馆都采用“课堂讲授+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上机实习”相结合的经典教学方法。并且学生上机实习的课时为课程总课时的1/3至1/2。但也有17所院校未专门安排上机时间,而是采用课后学生自行练习的方式来完成实践。信息检索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有必要给学生留出充分时间进行实际练习,以便吸收消化理论知识。

此外,还有部分图书馆开发了信息检索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如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的文献检索教学平台和复旦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检索与利用网络课堂。各图书馆在文献检索课程中融入了许多创新教学模式(表5)。最广泛采用的是应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此外,项目教学法、激励型教学法、Big6教学法、TBL教学法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实践中。

调查统计显示(表6),各高校图书馆为在教学实践中达到最佳效果,积极将各种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入课堂。其中交流互动就是被最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此外,还有图书馆进行“课间秀”,或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从而给学生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在课程设计中,融入“阶段式”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渐进式”教育。或采用融入教学竞赛的“一体化”方法,让学生在竞赛与游戏中愉快学习。

应用最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文献检索课的发展。近两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图书馆也与时俱进,将这些最新教学手段应用于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中(表7)。虽然采用这些最新教学方法的图书馆并不多,还处于萌芽阶段,但相信随着教学理念的发展,必然有更多图书馆采用这些最新的教学方式来优化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

3.3考查方式与效果评价

大部分图书馆都以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其中出勤情况和平时作业是使用最广泛的两种方式,在这两项的基础上,再增加期末考试,然后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采取开卷考试为期末考核方式的图书馆最多,仅有少数图书馆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图2)。此外还有其他考核方式,如北京语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采用课题检索报告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检索方法的综合掌握情况;上海商学院等采用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查;南_大学在考察方法中融入学生学习成果个性化展示环节,让考核生动有效;还有部分图书馆不设置考试或考核环节。

大部分高校都对课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了评价(图3)。采用课堂反馈与交流方式的最多。此外,还有一部分院校借助学校教务处统一的评教系统以及教务处统一组织督学听课的方式来进行课程效果评价。

4.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程调查、统计与分析

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的调研内容与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的调研内容基本一致,调研结果显示的规律和趋势与面向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课程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4.1课程基本情况

开展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图书馆共有134所,占总数的24.58%。其中安排学生上机实习的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1/3。课程以选修课居多。研究生一年级新生是主要授课群体。课程多不区分学科。每学期平均受教育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图书馆居多。

4.2教学内容与方法

多数图书馆并不指定教材,相比面向本科生的课程可以看出,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更加侧重对信息利用方面的知识的讲解,增加了论文写作与投稿、文献管理软件、学术道德方面的教学内容。此外少数图书馆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情报学基础理论、科研课题选题方法、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规范、学术论坛、课题查新、文献传递与全文获取方法、信息分析方法、专业软件使用(如医学)等。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应用最多的创新教学法是“应用案例法”。有15所大学图书馆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14所大学图书馆采用了“慕课”教学模式,有ll所大学图书馆采用了“微课”教学模式。对业界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经过实践检验,运用成熟后,可以普遍推广。

4.3考核方式与效果评价

面向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的考核方式以期末开卷考试为主,提交文献综述、撰写综述论文、为导师所定课题撰写综合检索报告、提交项目检索汇总报告等考查方式也占有一定比例。可见,对研究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考核更倾向于与其所在专业、学科紧密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授课目的。

5.关于新生培训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5.1新生培训形式

新生培训是引导新同学了解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建立对图书馆初步印象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表8),几乎所有的高校图书馆都采用了两种以上的教育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新生教育。以发放新生手册等宣传材料、现场讲解与参观图书馆这两种形式最为普遍。还有一些非常有新意的教育形式,如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通过沙画视频、武汉大学图书馆通过举办书海寻宝和知识问答等活动来吸引新牛,加深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

5.2“面对面”式培训

“面对面”式的培训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新生人馆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这一培训模式的实现途径主要是课堂讲授与图书馆参观两种。调研显示,有76%的高校图书馆要求新生入学必须全部参加入馆教育,从而保证了新生教育的覆盖面。有15%的图书馆采用自愿参加入馆教育的方式,还有9%的图书馆则是组织部分院系的新生参加入馆教育。

新生培训的班级人数多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培训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表9),单场培训采用最多的是以学院为单位、礼堂式全员培训、百人以上规模,这三种大班型的培训之和比例高达62.11%。而采用效果最好的以40人以内小班形式开展培训的图书馆仅有8.06%。人数过多的大班培训方式,会严重影响培训的效果。

在新生培训工作中,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明显不足。为缓解这个问题,一些图书馆开始尝试通过聘用学生志愿讲解员的方式来进行弥补。调查结果显示,有18.62%的高校图书馆聘用了学生讲解员。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以读书文化节为契机,每年招聘30-40名对图书馆较为了解、且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作学生讲解员,并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以达到图书馆所要求的标准。

5.3新生专栏

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注重新生专栏这一新兴的教育阵地,调研显示,共有153所高校图书馆在网站上开辟了新生专栏,占总数的30%。其中50所参与调查的“211工程”高校的图书馆当中,有28所拥有新生专栏,占比达到56%。

从栏目内容看,调研显示(表10),最多的是宣传网页、PPT或PDF格式的宣传材料,此外,视频动画、图片秀等较为直观的形式也是各高校图书馆比较乐于使用的方式。一些更为新颖的形式,如虚拟场景导航和排架游戏等,则由于技术门槛较高、设计难度较大,因此只有非常少的图书馆应用。此外,还有37所高校图书馆在新生专栏中提供相应的自测题。如温州大学图书馆将自测题与开通借阅权限相挂钩,测试通关的同学才能开通借阅权限,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效果。

6.专题培训讲座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在调研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499所开展过专题培训讲座,占91.5%。

6.1主题内容

总体来看,专题培训的主题仍以图书馆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为主,但近几年图书馆也在不断拓展主题范围,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调研显示有121所图书馆增设了有关“计算机及常用软件使用”“新技术新媒体”“就业指导”“科学研究方法”“学科信息资源检索”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如浙江大学开设有“OFFICE各类应用软件使用介绍”;沈阳师范大学开设有“3D打印”“微视频制作”;中华女子学院开设有“进入职场:应聘和面试”;清华大学图书馆开设有“开题立项前的文献调”“论文写作与投稿指南”“物理\化学\航天航空\医学\材料类学科信息资源概述与检索”等专题讲座。

6.2讲座的时间、场次、人数

讲座的时间安排要充分考虑到是否与学生的专业课时间冲突,为了让更多学生听到讲座,大部分图书馆会将讲座时间安排在下午或晚上9-10节,更有15所图书馆选择学生较少有课程的晚上11-12节进行专题培训(表11)。

每学期开展培训讲座的次数(表12)在1-10次的图书馆居多,占总数的74.44%。每学期开展次数达到40次的只有10所图书馆,占总数的2.03%。

每学期接受培训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图书馆有102所,占20.73%,受培训人数为500人以下的有285所图书馆,占到57.92%。501-1000人的有105所图书馆,占21.34%。总体看,图书馆专题培训讲座的受教育人数还比较多,多数图书馆每场平均都在50人以上。

6.3培训方式

培训讲座以教师讲授形式进行的有478所图书馆,此外有部分图书馆还同时上传了网络培训课程,或通过网络课堂进行授课,或请数据库商作为培训师授课等。其他创新还有:北京大学的答疑式讲座;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电子资源特点,主动联系各学院教研室设置专题讲座;山东师范大学根据学生学业进程,安排不同的内容培训等。

培训讲座结束后,一些图书馆也会在网上及时共享课件、讲稿和视频等课程资源,供学生课后学习。有197所图书馆提供校园IP范围内的资源下载服务,占40.45%。134所图书馆提供开放下载,还有156所图书馆不提供下载。不提供课件等资源下载的图书馆的比例达32.03%。

针对因各种原因无法听到课程的学生,除提供课程资源供线上自W外,还有245所图书馆提供专题培训讲座的预约服务,占50.52%。学生可以预约讲座的主题及时间,图书馆老师根据预约请求,有针对性地为其进行专场培训。但也有240所图书馆不提供自行预约服务,占49.48%。两种情况基本持平。

6.4宣传推广

调研显示(表13),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采用多途径、立体化的宣传方式,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培训。图书馆主页、电子显示屏、海报、数据库商宣传单是最常用的组合宣传方式。其他宣传推广方式还包括QQ群、学校办公系统、与院系辅导员联系、在学生公寓黑板张贴培训日程、短信平台通知、校园BBS、教学网站等。

7.对“嵌入式”教学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7.1“嵌入式”教学的总体情况

自2003年起,高校图书馆尝试将“嵌入式”教学法引入信息素养教育。被调查的545所图书馆中,已有97所开展了“嵌入式”教学服务,占调研总数的17.79%。这表明“嵌入式”教学正在逐渐地、稳步地开展。从嵌入课程的数量分布来看,能够嵌入学校1-3门课程的图书馆占大多数,共有53所,占54.64%。虽然绝大多数图书馆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有少数图书馆取得了显著成效,嵌入课程的数量达到了一定高度,如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他们嵌入的课程均达到20门以上,武汉大学图书馆更是嵌入了全校30多门课程,为所有图书馆之最。50所图书馆的累计嵌入学时在15课时以内,占开展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的51.54%。

7.2“嵌入式”教学模式

“嵌入式”教学一般有虚拟嵌入和实体嵌入两种模式。提供虚拟“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共有87所,占89.69%。提供与学科相关的网络学术资源是多数图书馆的做法,有59所图书馆采用。另外,提供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参考书目、信息素养实习题与指南,利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在线咨询互动等,也是这些高校图书馆常用的嵌入方式。

提供实体“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有94所,占96.90%。讲授相关信息素养知识是多数图书馆“嵌入式”教学的主要内容,有77所图书馆提供此类服务;课堂互动答疑也是各馆主要采用的嵌入方式,有52所图书馆提供。此外,“嵌入式”教学的方式还有参与课程设计/大纲讨论/分析教学案例、收集反馈信息用于调整教学、评判学生作业、提供上机实习指导等。

8.关于开展各项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8.1举办读书会活动

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341所曾举办读书会等活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比例达到62.6%。读书会可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特别积极的作用。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读书月、读书节为契机,开展读书会等活动;二是依托学生社团或成立读书社,定期举办读书活动。

8.2举办检索竞赛活动

通过调研发现,竞赛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悄然兴起,目的是通过“以赛促学”来提升信息素养教育。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184所举办过检索赛等竞赛活动。检索赛等竞赛活动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相比,更有趣味性,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和服务内容,快速掌握检索和使用电子资源的技巧,增加利用图书馆各种电子资源的兴趣。

8.3举行讲座、报告

讲座、报告类活动也是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常用方式。被调查的545所高校图书馆中,有224所举办过真人图书馆、专家讲坛、沙龙等讲座、报告类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首次尝试真人图书馆,随后在国内图书馆引发新潮流,现已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各高校图书馆都在着力打造自己的专家讲坛品牌,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文华讲坛”、国防大学图书馆的“周六讲坛”、北华大学图书馆的“书苑讲坛”等。

9.对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9.1传统信息素养课程的普及化、层次化、系列化

(1)课程开设普及化。

传统信息素养课程通常是指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学分课程,特别以“文献信息检索”类课程为主。198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自此高校图书馆纷纷开设文献检索课。30多年来,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开设课程,但也有很多高校图书馆因各种原因而不得不停开课程。时至今日,面向本科生的开课率仅为69.17%,并没有预期中那样达到很高的普及率。与此同时,面向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课率更是低至24.58%。传统信息素养课程的低开课率现象令人堪忧。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已将信息检索课程申请为一门通识类选修课,但还没有像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等课程一样,将信息素养课程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修课中去。当然,这与学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图书馆的师资力量、教学硬件条件等因素有直接关系。2015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别指出“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加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因此,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高度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可以一方面努力争取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给予一定师资和教学硬件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先在有强烈需求的部分学院开设面向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再逐步扩展到全校范围,最终使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在高校得到最大范围的普及化。

(2)课程内容区分化。

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给予相应的指导;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也非常需要进行区别化教学。而调研结果显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授课对象集中在本科大二、大三学生以及研究生一年级学生。70%以上的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不区分学科。这就存在教学与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的信息检索知识,在高年级面临毕业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时发现很多已经遗忘,而这时却没有相应的课程给与学生辅导。不分学科和专业的普适型教育,也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的信息检索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不能更好为科研创新提供支持。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对信息素养需求的差异性,开展具有层次化的连续性信息素养教育课程,通过阶段式的教学,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地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3)课程内容系列化。

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面临的整个信息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革,日益多元的新型信息环境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而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综合能力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教育者需要应对的紧迫问题。调研显示,有70.29%的高校以“文献/信息检索”为课程名称,教学内容多与文献检索相关,特别集中在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常用数据库与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等内容。这间接说明国内高校图书馆依然狭隘地认为培养学生的“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就是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致使多年来的教学成效并不显著,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不容乐观。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设与信息素养有关的系列课程,拓展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信息素养教学的单一化和边缘化,根据学生需求,开设如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概况、信息检索、分析与利用、信息组织与管理、学术论文写作、信息伦理与安全等系列课程,注重学生的检索技能和辩证思维的双重培养,从而全面建构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增强其创新能力。

9.2新生培训创意化

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充满自信,乐于接受挑战,喜欢充满激情和新鲜的事物,渴望通过参与互动成为团队的焦点。因此,单一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思路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新生培训一直是图书馆开展入门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阶段,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吸引新生关注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因此,进行全员、高质量、创意化的新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调研显示,95.04%的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新生培训,但单一的大班式培训仍是主流,这种培训方式的实际成效并不理想,虽保证了培训人数,但走马观花式的教育最终使培训流于形式。多数高校无法进行小班精致教学,主要是受限于师资力量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分高校图书馆创新地尝试聘用学生讲解员,收到很好效果,值得业内推广。网站上的新生专栏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自助学习模式,易于吸引新生的注意力,降低图书馆在其心目中的神秘感和刻板印象,进而拉近图书馆与学生的距离,是传统面对面新生培训模式的有力补充。但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新生专栏的设置还相对保守、单调,应结合文字、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如果技术允许,还可以设计自测题、3D虚拟场景导航、通关游戏等内容,拍摄微电影、沙画等宣传视频,使新生教育寓教于乐。除面对面的培训和在网络上开设新生专栏外,高校图书馆还应该通过策划一系列的创意活动来迎新,让新生通过活动潜移默化地接受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

9.3专题培训立体化

专题培训讲座是将系统的信息检索知识化整为零,分解成更为实用的知识章节,方便学生快速学习,它是一种可自由选择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与学习兴趣自主选择专题听课,是对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学分课程的有效补充。调研显示,多数高校图书馆的专题培训在培训内容、师资、时间、宣传、资源、方式等方面存在严重的单一化问题。高校图书馆应从读者需求出发,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专题培训。首先应扩展与延伸培训主题,如增设计算机及常用软件使用、职场入门培训、新媒体新技术介绍等内容。其次,组建立体化的师资队伍。考虑外聘数据库商培训师、学院专业教师、校外人士等加入到专题培训讲座的教师队伍中。三是培训时间宜覆盖各个时间段,循环举办讲座,如果条件允许,可尽量安排在学生课程较少的1l-12节课进行,从而让更多学生受益。四是打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硬宣传与软宣传、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立体化营销模式,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自愿来参加专题培训。五是加强开放共享的意识,及时培训讲座的课件、讲稿、视频等教学资源,供学生自由下载、学习使用。六是除日程化培训外,主动提供培训的预约与定制服务,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9.4“嵌入式”教学策略化

与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形式相比,“嵌入式”教学还没有被多数高校图书馆充分认识和普及。调查显示,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教学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碍,而那些成功开展“嵌入式”教学的图书馆,主要通过两种策略进行破冰服务:一是图书馆直接与学校教务部门、学院主管I导进行沟通,再传达给任课教师,寻求合作的突破口。让院系领导层认同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并得到任课教师配合,是这种策略面临的主要挑战。二是学科馆员直接联系院系教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主动联系那些课程当中包含文献信息检索相关知识的专业课程,直接与任课教师沟通、合作。这种方式的最大挑战是图书馆员的沟通能力和学校的相关教学规定的限制。两种方式各有千秋,各高校图书馆需结合本校情况进行探索。

虽然“嵌入式”教学在国内刚刚起步,但一些图书馆已经成功打开局面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们虽采取了各不相同的策略,但殊途同归,其经验值得同行借鉴。调查显示,在开展嵌入式教学的高校图书馆中,嵌入到“科研方法”、“论文写作”方面课程的情况居多,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嵌入的“专业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复旦大学图书馆嵌入到管理学院的“研究方法”课程等。这说明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科研方法”“论文写作”这些课程会涉及到更多的与文献检索相关的知识,因此也比较适合开展嵌入式教学。此外,也有一些图书馆以专业课为突破口。如武汉大学图书馆面向传播学专业必修课“网络经济概论”开设嵌入式教学,与主讲教师在课程设计、授课方法、课程目标方面进行充分沟通,结合师生的需求制定嵌入方式和内容,对学生使用学术文献的基本能力进行调查和评估,采用竞猜、分组竞赛等方式进行实践操作,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和筛选文献、规范参考文献格式,最后对课程作业进行点评。

9.5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丰富化

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除课程与培训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调研显示,各高校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利用多种活动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形式主要集中在读书会、检索大赛、真人图书馆、专家讲坛等。图书馆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与能力,而如何开展有效的创新活动,则需要图书馆精心策划与设计。一些图书馆的活动就非常有特色,如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生实验室、研究生学习室的现场调研、培训及辅助活动;哈尔滨理工大学图书馆与数据库商合作评选数据库的推广形象大使,促进学生对数据库的认识;武汉大学图书馆开发设计网络教育游戏“拯救小布”,将有关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历史概况、资源服务和宣传活动的信息融入到游戏题目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图书馆的教育培训。这些活动新颖别致,深受学生喜爱。

9.6师资队伍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