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规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05 15:5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规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规划方案

篇1

你能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你也能如愿以偿的跨入梦寐以求的“象牙塔”,你更有聪慧的头脑、敏锐的思维、饱满的热情、横溢的才华……可为什么你年轻的脸上却写满了迷惘和忧愁?为什么你总是久久地徘徊在成功的门外?为什么你的才华找不到展示的舞台?为什么你一次又一次的失去机会?为什么你年青的心灵总在经受一次又次的挫折……

调查显示: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存在着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规划,求职经验和自信心不足的现象。同时也有一部分同学拥有自己的创意,却没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当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大学生,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预见性地、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很难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校园商品设计大赛活动策划书)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成才观,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提高同学们的创业、择业、就业能力。我们精心策划了此次“规划未来,成就梦想”—— 四川工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

二、大赛目的

(一)帮助广大同学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树立和提高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二)提高同学们制作自荐书及参加职场应聘的技巧和能力。

(三)创建一种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互动模式,给广大同学提供认识社会,认识职场的机会。

(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供实践、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三、大赛主题

传播规划理念、拓展职业空间、打造锦绣前程

四、机构设置

一.大赛组委会:就业创业协会成员

二.组委会职能部门:

活动部

职责: 负责大赛通知、报名、收集并整理大赛资料;大赛所需物品采购(临时有事时由外事部协调);负责各参赛选手的协调、安排工作,大赛各阶段具体时间的安排。

外事部

职责:负责大赛期间的场地、桌子、椅子及会议用品等的准备和管理。

宣传组

职责:负责大赛的全程宣传工作,展板的制作,宣传媒体的安排

秘书处

职责:负责大赛的全程统计工作、监督比赛过程。

三.大赛评委会:负责大赛的监督及评判工作。

五、参与对象及方式

1.参与对象:四川工程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

2.参与方式:以个人为单位报名参加;参赛名单报大赛组委会。

六、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组建大赛组委会各职能部门,明确其职责,制定和完善活动策划书;组建大赛顾问团,并听取其意见;将大赛相关事宜通知各班;在学校内对大赛进行广泛宣传,做好本次大赛的一切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12月15日―01月15日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

2.12月31日―01月04日由大赛组委会评选出入围作品;

3. 01月05日―01月10日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入围作品送至林荫道统一展出,准备好投票册接受参观者的投票;外事部邀请学院的团委会、学生会、大学生团体联合会、院治保会进行参观。

4.01月15日公布大赛结果。

七、具体活动内容

1.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初赛,每位同学制作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参加比赛(相关证书可以虚拟)。

2.大赛组委会外事部邀请学院的团委会、学生会、大学生团体联合会、院治保会进行参观。

八、比赛规则

1.所有参赛成员必须服从大赛组委会的统一安排;

2.参赛选手不得抄袭他人作品,一经查处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九、评奖办法:

1.评委会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评判;

2.各阶段的比赛由相应的评委会进行评判;

3.按照统一的标准,使用百分制及统一的评分表格进行评分;

十、奖项设置:

获奖的每位参赛选手可获得由大赛主办方共同加盖公章的获奖证书一本,以及相应奖金。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之星:荣誉证书、奖金100元;

最具潜力奖2名:荣誉证书、奖现金50元;

最佳创意奖3名:荣誉证书、奖现金30元;

篇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个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科学的指导有利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能力。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和特长,知道自己是谁,进而正确的认识自我;二是有助于大学生确立目标,正确定位。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开发与辅导,大学生在全面了解自我的基础上,通过确立发展方向,树立奋斗目标,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三是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学习动力,发挥潜能。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有利于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奋斗目标,挖掘自身潜能,激发学习动力;四是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选择的成功率和满意度。

然而,当前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活动的认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方面的具体措施,以及社会给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提供的相应机制等方面整体上还不令人十分满意。在笔者的课题组调查问卷中,对于“大学生是否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的问题,33.1%的同学认为“一般”,还有14.5%的同学表示“不需要”或者“没想过”。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仍停留在一般的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求职技巧的培训、就业协议的办理,或者请几个校友、企业成功人士到学校做几场讲座、报告等等,仅仅局限于就业择业的指导,缺乏职业生涯开发与辅导应有的专业化和科学性。同时,学生家长对子女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意识还不强、指导不够,企业和社会相关配套体系还不完善等等,这些都制约了大学生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基本原则

(一)连续性原则。根据国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我国高校应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中,列入培养计划,贯穿大学教育过程,体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连续性。大学新生从进校开始,学校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部门就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安排情况,确定不同年级的工作重点,制定涵盖学生大学期间并延伸到工作以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实施方案,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全过程。

(二)变动性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变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理想、潜在能力等也会逐渐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以及辅导体系要相应的做出调整;二是企业、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也决定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随着相应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及时适应社会和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需求。

(三)激励性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科学树立目标以及正确选择职业,因此,大学生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应该尽可能地符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最大限度地符合当前的组织需求和社会总体发展需要,树立的目标不应是唾手可得,而应经过一定努力才可以实现的。总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应该对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以及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产生持续的内在激励作用,显示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强大动力。

(四)科学性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活动。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往往在心理、性格、特长、职业能力倾向等诸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充分体现学校、专业、年级的具体特点而作出适当的变化,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其二,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职业生涯开发与辅导最终是针对学生个体开展的,这种活动要能否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三,针对不同的学生还需体现个性化。即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开发与辅导活动,进行有区别的个别咨询、面谈、测试、指导等,以使职业生涯发展方案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具有直接的指导性和激励作用。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课堂教学。课堂仍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重要渠道。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培养计划中安排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如《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宣传和普及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强化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意识,可设置为一定课时的必修课。同时,根据学生专业和年级的差别以及学生个体选择的需要多开设一些选修课,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活与适应》、《自信心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时间管理训练》等选修课;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设《人际交往训练》、《职业倾向测试》、《健康心理与潜能开发》、《生涯辅导与咨询》、《创造力训练》等选修课;针对毕业班学生可开设《求职与面试技巧》、《心理拓展训练》、《压力管理》等选修课。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帮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为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活动奠定基础。

(二)注重课外实践。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课外实践主要是指利用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自身开展课外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活动。如对大学一年级学生,重点通过职业个性、心理、气质、能力倾向等相关测评,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成功人士、杰出校友、高年级优秀学生的讲座、报告、经验交流,帮助大学生客观的认识环境,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档案。如笔者所在学校邀请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到校演讲,他根据自己写给大学生的几封信,告诫在校大学生应该重视大学的学习经历,并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我校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对二、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围绕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通过引导他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竞赛、深入企业、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强化专业技能、发挥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同时有针对性的通过电话、网络、短信、面谈等方式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朋辈咨询等等,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对毕业班学生应重点围绕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开展与求职择业相关的择业技能、面试技巧等相关活动,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强化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我校学生职业发展协会组织开展的职业生涯设计方案大赛、模拟招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受到学生的热捧;心理协会组织开展的户外拓展、团体辅导、职业心理训练;演讲协会组织开展的演讲会、辩论赛;创业者协会组织的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艺术团组织开展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学生会、大学生科协借助“新展翼学长学堂”的讲座品牌,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为低年级同学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指导低年级学生如何学好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校园各种社团活动,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各院系学生社团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举办校友论坛、座谈会,引导学生从企业的角度看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的学习时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奋斗目标,科学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重视机制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和教风,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发挥好校园网络、校报等校园媒介的舆论优势,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激励学生围绕目标积极学习和工作的奖惩措施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等,建立有助于大学生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长效机制。此外,为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水平,还必须建立一支具有相关知识背景、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专兼职队伍。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作者简介]邢亚林(1976- ),男,江苏如皋人,江苏大学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镇江 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85-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长,2012年再创新高,达到680万人,这与逐渐放缓的经济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用人单位在用人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却提高了用人标准。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及适应能力等。对大学生而言,实践性能力不足、创业意识不强、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不足等方面,导致了其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所在。摆在高校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表述

“就业能力”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英国,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学生和高等教育机构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体,并提出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观点,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性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国外学者Lee Harvey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和意愿;也有国外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保持和利用某种资质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倾向。国内有关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分为五个类别16项技能:一是基本技能,即阅读、写作、学习能力;二是专业技能,即专业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三是适应能力,即问题解决能力、执行力、自制力、抗挫折力;四是发展能力,即勤奋诚信、责任感、职业规划;五是交往能力,即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大致可以分为知识、实践和素质三个部分。从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来看,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也应包含以上提及到的诸多方面。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出版了《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的满足程度等对2010届和2007届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反映社会需求和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显示,2010届大学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有50%的2010届本科大学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中有85%的本科毕业生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有20%的本科大学毕业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有41%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创业理想是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报告还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对于2007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认为专业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的比例高达到72%;优秀毕业生认为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是最重要的工作能力(工作三年后)。因此,加强高校与社会对接、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强大学生文化素养、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才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状况直接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的状况,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明确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和社会需求,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修订

1.通过调查研究,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下,按照既定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国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是以四年为一个修订周期。然而,在大众化教育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当前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周期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势。精英教育时代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套用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时间上,应该制订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案,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及时修订,采取四年大修一次,每年小修一次的措施,使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趋于完善。在修订内容上,高校应做大量的社会调查和研究,调查的对象以用人单位和应届毕业生为主。根据市场调查反馈的信息,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2.通过学习借鉴,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职业生涯学说,许多国家中小学就开始讲授职业规划知识,英国牛津大学的“职业服务处”是世界上很多大学学习的典范。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引入职业规划教育,绝大多数高校起步更晚,并且重视程度不够。最近一项调查表明: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的大学生规划不明确。我国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迫在眉睫。一方面,主管教育部门要组织专家编写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和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指导队伍。另一方面,高校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教学计划,要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中。通过大学四年全程的生涯教育,使大学生们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二)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国的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有很大的区别,这对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完全适应,有的学生甚至在大学期间都没能适应。因此,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引导。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技术更新迅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有效的语言表达和沟通,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无论你是在就业面试,还是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有效的语言表达和良好的沟通,将使你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因此,在大学期间,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引导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地训练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无论是理工科院校,还是文人类院校,高校都应开设相关课程。高校学生工作处和团委等部门应积极举办演讲、辩论等大型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表达与沟通机会,使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和锻炼中培养。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1.以教学改革为契机,及时调整实践性课程比例。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报告反馈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实践性课程严重不足。教育主管部门也充分认识到高校实践性教育的严重不足。《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各类本科专业实践性学分的比例,“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由此可见,无论是人文社科类还是理工农医类,实践性学分比例均增加了10个左右的百分点,师范类教育实践也增加了2个月左右的时间。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合理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例。

2.以企业为依托,创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大学生进企业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国外许多高校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创建校企合作,对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面都是有益的。学校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解决实际性难题,也可以为企业人才提供理论深造的机会。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所,提供优秀的企业人才担任实践导师,也可为高校教师培养实践性师资人才,增强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性环节来培养,光靠课堂学习和极少的实验课程很难培养出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通过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深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从而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和校园内学不到的实践知识,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四)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

1.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许多高校还没有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或就没有开展创业教育。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校开设“创业学”课程,尤其是在跨学科教育模式方面值得我国高校借鉴。虽然,我国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创业实务”“创业精神导论”等相关课程,但是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在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性,要在人、物、财三方面加大投入,通过学习借鉴,结合本国实情,逐步完善创业课程体系。

2.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专业化的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承担创业教育的师资也严重缺乏,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主要是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也有极少部分是有过企业培训工作经历的老师。这些教师绝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也没有实际创业的经验,只能在摸索中教学,其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鼓励高校培养专业化的创业教育教师,要为创业教育教师提供培训与交流的机会,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从社会各行各业聘请一批有创业经历的成功人士作为兼职教师,让他们现身说法,只有这样的群体才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提高学生的创业敏感性。

总之,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高校的人才培养应与社会对接,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鹏.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1(25).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潘日鸣,沈学杰.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提升措施[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徐体高,胡效亚.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5]张惠丽.关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构成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

篇4

【关键词】 学业规划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途径

大学生学业规划,就是在校大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现状,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立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和实施方案。换言之,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

一、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特点及原则

大学生学业规划具有独特性、可持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独特性是指每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所制定的学业规划富含个人特色;可持续性是指大学生学业规划并非一旦制定不可更改,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系统性是指大学生学业规划内含着其他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因素。

学业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有其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规划时首先要坚持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阶段目标和实行方案;同时应预见到在实施中会遇到的问题,并据此修正规划方案。其次,无论目标做出怎样调整,都应把最优化放到第一位,制定优化组合方案。最后,学业规划既要抓住学生发展遇到的共性问题,又要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使不同个体的先天禀赋和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首先,学业规划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学生要从各方面深入了解自我,分析自我,然后确定发展目标。学业规划是新时期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业规划平台,构建了全员育人的指导机制,实现了学生发展和师德建设的双赢。

其次,学业规划是建立健全师生、朋辈、自我交流的重要平台。针对学业规划工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能否产生育人实效,这都需要对工作成果进行有效评估,而要实现评估目的,关键是要构建学业规划反馈机制。在反馈环节中,学生可以与老师、朋友和自我进行交流,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而准确定位,准确规划。同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对大学生的鞭策,通过努力实现学业规划中的每一个具体目标,学生就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成就感,促进思想方式及心态向着更积极向上的方向转变,学业规划又为大学生提供了完成学业的宏观蓝图,使大学生对自己学业的实现过程有了清晰透彻的认识,进而产生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并“在否定―肯定―否定”的反复反思中实现上升,提升个体认知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三、强化学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措施建议

首先,以“导学”为理念,保证学业规划的方向。“导学”是学业导师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提供学生可自主选择的多种媒体的、丰富的优质学习资源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引导、指导、辅导、督导学生在课堂上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课堂外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培养目标。“导学”工作理念是与发展性指导理念一脉相承的,都是基于以下三点:一是每个人都有其善性。人是理性的,是善良和值得信任的,人的取向是成长、健康、独立自主、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二是每个人都有发展潜能。人各具潜质,有能力产生自觉,可以自然地生长。三是每个人都有接受指导的需要。特别是成长中的大学生,需要有人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大学各个发展阶段,完成各种发展任务。

其次,以“方法”促实效,采取多元化的学业规划形式。当今,学生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如何使得每一个学生个体在适应的基础上获得最有效的学业发展,关键是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指导措施,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指导形式和讲座论坛沙龙、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进行指导。

再次,以“队伍”为保障,构建学业规划的育人格局。专家导师、成长导师、发展导师、朋辈导师四支队伍是学业规划活动的指导者、执行者、监督者和评估者。专家导师队伍主要由校内知名学者、专任教师、退休教师等担任,通过一对一咨询、多对一辅导等形式,对学生开展多方面的指导。成长导师队伍主要由学院辅导员担任,通过主题活动、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方式,为学生进行学习态度辅导、学习动力辅导和心理压力疏导等。发展导师队伍可由社会贤达、杰出校友担任,通过主题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以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顽强的奋斗经历和辉煌的成功业绩,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学习成功经验。朋辈导师队伍由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学生党员等同学担任,通过学习交流、学习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学习技巧、学习经验等方面的指导。导师队伍涉及各个层面,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具有不同的特长和人生感悟,能够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发展性指导,为开展学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充分的队伍保障,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构建四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最后,建立健全学业规划的考核体系,确保学业规划活动的有效性。学业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取得的效果很难用量的指标来衡量,同时,如何把握住有效性的度也是一个难题。因此,建立健全学业规划的目标考核体系,是确保该活动实施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考核体系可从团队目标考核和个体目标考核两个角度出发制定标准,坚持全面、公平、公正的原则,奖优罚劣,并对工作进行阶段性调整,以确保团队工作始终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迈进。在制定个人考核标准时,更多地要以外部评价为主。内部评价为目的,针对个体创新能力、执行能力、沟通协调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实现科学有序发展。

篇5

关键词 多元媒介 高职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交互体系

0引言

随着互联网交互影响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如网络职业信息纷繁复杂给予毕业生更宽泛的职业了解空间,但也同时导致毕业生洞察力受到相当干扰;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给予毕业生最及时的职业发展趋势,但也同时导致毕业生无法及时消化;加之民办高职大学新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得“互联网+”影响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构建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但综合而言,目前的研究存在如下两个关键问题:(1)仅仅提出“互联网+”、“网络平台”、“云课”等体系构建的设想,并未将体系框架内容进行搭建填充,致使操作性层面无法提供交流与参考;(2)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或体系的构建,不能脱离人才培养方案,否则将会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体系成为“空中楼阁”,无法有价值的实现。本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交互媒介,探讨高职学生生涯规划体系的构建。

1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交互体系构建的媒介选择

媒介的选择要以交互友好型为基本前提,方可在体系构建之初即可迅速发挥网络课程互动交流性强、资源可共享且高效的特点。同时,该媒介应当能够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便捷,且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带来新视角、新思路。当前信息传播的媒介平台较多,以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知乎、网易、搜狐等50余种自媒体为主流,这其中,微信公众平台审核不难,用户基数大,信息传播途径封闭不易产生信息变质,适合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基本路径的建设。因此,本文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媒介基础,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体系内容基础进行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构建的探讨。

2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交互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

2.1目标体系的建立路径

根据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新生入学专业教育。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本专业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将国内各大招聘网站的岗位需求标准和职位晋升作为参照,新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设定总目标――一级目标――二级目标――三级目标的目标体系。其中,三级目标对应大一,二级目标对应大二,一级目标对应大三,目标体系由总目标开始分解,各级目标之间由简渐难。收集数据后,由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并最终确定各级目标。

2.2微信公众平台后台的对应体系建立路径

根据收集的数据情况,将各级目标实现的课程分为三类,即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拓展课程。其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为专业性质课程,可直接从人才培养方案中攫取,以模块化方式进行推送。模块与目标间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关系,力求模块容量小而精;拓展课程为基本素质(包含人文素质、办公软件应用窍门、应用文写作等)、求职真人秀节目片段、应聘技巧总结、职场礼仪等课程。可以在线小视频、学生常用的A站或B站链接等形式进行推送。

两条路径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推送――反馈关键字――微信公众平台内容推送”的形式相关联,达到界面友好,交互快捷,内容有针对性的目的,同时可借助百度云盘、360云盘等相关云存储,将资料进行保留。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交互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

3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交互体系构建的完善路径

经过前期微信公众平台的交互推送与反馈,进行大数据分析。分析的数据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中涉及的技能是否相匹配;一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推送的形式、内容的获取、范围的纵深是否合适。根据两类问题进行具体研究,(1)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改革;(2)内容推送的形式更加多元。可进一步建立“空中电台――直播平台――独立客户端――资源整合网络平台”的递进式完善体系。空中电台将提供典型职场故事;直播平台将提供学生与职场精英们的在线交流;独立客户端将满足随时性和及时性的交流,还可建立个人性极强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实现对照表;网络平台则可将上述几大功能整合,提供更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服务。

4结语

网络是双刃剑,无论怎样应用,都会迅速产生影响并传播,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学生确立目标的过程中,更加专业、认真、负责,在微信公众平台等交互媒介后台运营过程中,更加注重数据的收集与反馈,及时更新与跟进,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构建更加完善、有用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 钟冀平.互联网时代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探析[J].时代经贸,2015(12).

[2] 郭海娜.网络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的影响[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5).

[3] 高翔,郭琳.告知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15).

[4] 卢晓,何东云.“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

[5] 王昕雨,唐亮.浅论构建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网络化学习共同体[J].经济师,2016(11).

篇6

【论文摘要】面对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在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将就业指导溶入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从1989年开始,教育部在大学生毕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中第一次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也开始从无到有陆续建立起来;经过20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整体上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逐渐完善,工作卓有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实际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成型,一方面,当前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据国家人保部测算,2009年有2400万人需就业,其中新增城镇劳动力1300万;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加上历年累积未就业的大学生,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超过城镇新增劳动力总量半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是任务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 

一、问卷调查情况 

2007年1O月至2008年6月,广西大学“广西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归因研究”课题组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 

学生来自广西大学机械学院、数信学院、计电学院、文传学院、林学院、商学院、土木学院等7个学院,涉及文、理、工三大学科20个专业,均为2008级应届毕业生,实际发放问卷91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15份。在这些有效样本中,男生女生分别为532人和383人,百分比为58.0%和41.9%。调查问卷利用归因理论,从大学生的视角设计问题,以了解大学生所需要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以及大学生对择业成功的归因能力。 

(一)就业指导因素分析

关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力度,或者说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就业指导方面原因,受调查的大学生选择排序依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70.7%)、求职及面试技巧培-OII(62.O%)、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61.0%)、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56.0%)、职业生涯设计指导(39.7%)、就业的现场指导(30.1%)、就业的心理指导(28.6%)、其他(3.5%)。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比较需要的几类就业指导和服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求职及面试技巧培训、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频次均超过半数,因为这些都是具体的、能够马上见效的,学生急需,也乐于接受。但对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的心理指导等能对学生就业产生长期性影响的指导,大学生选择的不多,频次没有超过四成;这说明大学生择业过程有急功近利的成分,缺乏长远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也未注意到应完善自己的就业心理,提升自己长期的、稳定的就业竞争力。 

(二)学校实力因素分析 

从劳动就业视角看,大学生在校学习就是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准备过程。基于这个视角,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局限于劳动就业基本知识、技能的指导,而是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学校教育服务功能。因此,学校的整体状况——实力也包括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内涵。我们也据此设计了问卷问题:学校实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受调查的大学生的选择依次为学校的知名度(71.5%)、专业的社会适应性(59.6%)、学

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49.9%)、学校的教学质量(29.8%)、学校的学风建设(19.9%)、其他(12.2%)、学校的地理位置(10.9%)、学校的科研水平(10.6%)。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择业中学校因素的归因存在混乱,一方面,认为学校的知名度最有影响力,是学校和学生实力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的关键因素——学校的教学质量、学风建设、科研水平等不重视,反而在意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学校的地理位置等非关键因素。这种混乱意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少大学生单纯依赖于学校的名声,忽视学校的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他们更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较少意识到学校的整体实力与自己息息相关,特别需要每名大学生在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等方面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就业干扰因素分析 

就业影响之就业干扰因素反映了大学生认为影响他们择业成功的不利因素,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暗含一个因果关系在问题里面,就是假设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于是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就业信息量少。从表3看出,样本数据没有反映出这个逻辑。只有18.7%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却有60.9%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量少、45.9%的学生认为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37.8%的学生认为难以发挥自身优势、34.5%的学生认为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28.9%的学生认为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数据相差最高42.2个百分点,最低11.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就业信息、了解社会就业环境、学会发挥自身优势、择业决策方法技巧、了解招聘流程和要求均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内容;或者是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到位了,但学生本人没有充分利用,达不到理想效果。不管哪种原因,都说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要讲究实效。 

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大学是年轻人处于从学校最终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人生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角色急剧变换,社会责任骤然加大。引导大学生顺利成才、最终择业成功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目标所在。因此,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目标,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应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即是个人在从事职业之前或职业发展过程,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影响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编制职业发展计划,确定行动时间及制定行动方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结合社会需要,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角度,找准人生坐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专业,科学制订行动计划,合理安排行动步骤,挖掘自身潜能,优化个人素质,实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对于一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培养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重新树立目标,规划前进的方向,并在专门人员指导下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对于二年级大学生,可指导他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工作技能锻炼,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认识自我,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三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依据个人发展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帮助他们做好求职或升学的方案,了解搜集职业信息的渠道,提高求职技能,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职业目标。对于四年级大学生,应督促其锁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前三年的准备进行认真总结,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恰当,自我定位是否准确。其中,应重点协助学生调整心态,强化求职技巧,开展就业咨询和服务,加强职业导航教育,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 

(二)队伍建设和理论探索 

根据国外高校成熟经验,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实施高水平就业指导的关键。职业指导老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应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因此,学校应引进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才,配以较齐全的制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保障这些专业人才得到相关的培训进修与实践锻炼以胜任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工作。设立专项课题基金,鼓励职业指导老师积极开展相应专题研究,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探索和提升,为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理论支撑。 

(三)就业导向的教育改革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努力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有效的途径。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首次提出的,最初是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国内外学者的努力,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被引进和扩展到很多领域。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通过学校培养和自身努力而获得的各项素质和能力,包括人文精神、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等,是在与其他学生比较中体现的比较优势,是最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竞争优势。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缺乏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缺少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估和环境评估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的求职意向和职业理想,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合理计划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等问题,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对未来的就业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开展得并不好,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指导,缺少对自身的评估,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定位也不准确。

2.缺乏特色和优势。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要好好利用这些优势建立核心竞争力。有些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和总结自身的兴趣与优势,失去了一些好机会。目前,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招聘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此外,的专业培养同化现象严重,缺少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的毕业生是难吸引招聘单位的,这也是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3.综合素质不高。综合素质是评价大学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在大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内容。综合素质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思想道德、个人品质、健康水平、知识水平、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但是,学生这些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部分大学生存在简历造假、考试作弊、拖延贷款等缺失诚信的行为,这些不良现象损害了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另外,在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也有明显欠缺,部分大学生不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缺失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缺少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对自己进行科学的评估。大学生要利用在校学习的时间,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准确评价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评估的情况制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案。针对在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制订计划和方案,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自觉执行,这样可以使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更加有目的性和效率,减少盲目性,节省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最有效率的途径。

2.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就业环境,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水平,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二,制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将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作为首要目标,制订的职业规划要有计划、有步骤,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决定了其竞争力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就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最有特点的地方,也是最难被他人模仿的地方。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引导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要抓紧课余时间汲取知识,体验不同的社会环境,经历不同的生活和职业体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好长期规划,使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工作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1]曹玉华.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2(12):172-173.

篇8

[关键词]社会工作 大学生 职业生涯 规划

[作者简介]刘相明(1966- ),男,山东莒县人,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组织建设、教育管理、职业指导;王心刚(1981- ),男,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山东 泰安 27101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94-02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工作性质相对独立,因此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封闭的整体加以研究。与此相对应,宏观社会工作则把社会组织、社区、国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专业救助活动,它虽然也关注人际互动,但往往是以组织或群体代表的身份展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考虑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还要回答学生在进入社会就业前的若干问题,帮助学生成功实现就业,所有这些理应是高校对大学生实施职业救助活动的重要内容。正因如此,我们应树立社会工作的理念,利用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有效指导案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一、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过程,其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作为一门专业,具有完善的价值体系和工作原则,以此保障“助人自助”理念的运用。首先,社会工作者相信案主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一系列个人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功能。其次,社会工作者能帮助案主理解和认识他们的能力、环境和资源,进而帮助案主独立做出决定,运用资源来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同时,案主和社会工作者的互动也会对社会工作者产生影响,能够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技巧和能力。如果把大学生看作案主,把学生工作者看作社会工作者,就会发现他们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性质是一样的,那就是针对遇到问题的社会成员,通过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最终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能够进行自我调适、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独立“自助”的个体。

二、大学生具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案主的内在心理特征和外在环境条件进行评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其设定明确的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步骤和具体活动规划。具体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是规划学业发展、素质拓展、社会适应和生涯道路的过程,是决定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时期怎样生活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大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生涯规划过程中充满幻想、迷茫、困惑的选择阶段。所以,很多大学生在就业前,都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很少做出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很少认真思考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如我想做什么,我会做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我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我有没有职业与生活的规划,如果有规划,具体是什么等。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都模糊不清,这说明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能正确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从而在求职过程中经常碰壁。所以,大学生在读期间就应密切关注社会的职业动向,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为自身的专业学习制订详尽的计划,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大学不同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不管是刚入学的新生还是忙于找工作的毕业生,都要对自身有科学的定位,进而合理规划职业目标,明确奋斗目标。虽然职业生涯规划因人而异,但结合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从整体上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大一基础期。经过高考,大学生走入校园,在相对自由的高校校园里,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充满迷茫、困惑。这时,学校应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调整好心态,使学生认识大学、认清自我,了解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就业方向,培养学习兴趣,参加各类校内外有益活动,增强与人沟通交流技巧,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学好基础课,为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2.大二选择期。根据自己的个人特质,通过大一参加学校各类活动的锻炼,检验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身心受挫能力,综合分析自身因素条件和环境因素条件,理性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考研或就业的方向,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定位选择,走出迷茫。

3.大三深化期。随着大学生活的推进,专业课程的深度和难度都随之加强,学习的重点由知识性转化为思维性,同时,知识学习的领域由单一的书本知识拓展到了与择业、创业、升学相关联的多元化知识的摄取。所以这一时期要学会多渠道锻炼自己、多渠道收集学习资料、多渠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对自己进行科学规划、个性培养和综合开发。

4.大四展示期。进入大四后,学生应该明确未来的方向和目标,总结过去的专业学习、素质拓展、理财和休闲的各种规划,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测验自己的能力,做好职业生涯的准备。处于择业阶段的大学生,应精心撰写、设计有说服力、能吸引人注意力的自荐信和简历,灵活掌握自我介绍的一些基本技巧和笔试面试技能;想继续升学的大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辅导班,合理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开放心态,做好统考和复试的各种准备。总之,大四是大学四年的展示期,应处理好毕业阶段的每一个环节,做好顺利毕业的各项事宜,这是大学生学习规划的必然要求和职业规划的重要前提。

四、社会工作方法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事关个人一生工作的方案,不是一步到位或永远不变的,这要求学生工作者从个别学生或个别群体的需求出发,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法,积极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帮助他们找到社会支持网络。

1.社会工作的理念契合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需求。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运用大学期间学到的各种知识技能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自身得到发展,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增强。在这个整体工作中,学生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了解环境、掌握资源,促其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能力,从而使“助人自助”的理念得到深化。大学生可以从综合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开始,然后通过科学的职业倾向测定,在分析两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获得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学校为大学生提供测评工具、开展职业咨询与指导、收集与就业信息,最终由大学生综合分析各因素,并设计、实践职业生涯规划。

2.社会工作的实践是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必由之路。社会工作者通过已掌握的科学方法,与案主一起帮助其改变自己的困境,这就是社会工作的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涉及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来研究人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包括职业方向定位、个人分析及咨询服务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指导和实践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要通过报告、讲座、咨询来进行,还要通过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来进行。

当前高校专业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但对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重视不够。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对学生的分专业素质要求,如专业岗位对身体状况、性格、心理、交际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如果学校在专业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岗位的就业素质要求,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这些就业素质,能够使职业指导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更有效和持久。

五、社会工作方法服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着重结合案主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及其互动作用,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综合分析和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资源,以学生为本,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增强自我行为和决策能力,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并促进其全面成长与发展。针对不同层次社会工作的解决方法,从案主的范围层次和解决问题所使用的社会资源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也可分成全校学生的问题、群体性学生的问题以及个体学生的问题三个层次。本文只运用社会工作个案方法,指导大学生制定科学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建立工作关系。这项工作的目标是取得案主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增强案主寻求改变的动机。通过会谈,社会工作者以“人在情景”理论为依据,收集与案主有关的心理、社会等资料,让案主了解自身困境的根结所在,并取得案主的信任和接纳,进而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制订详细而完整的服务计划和目标。

2.自我评估及环境评估。利用学校资源对案主进行职业兴趣、职业人格、职业价值观及职业能力测评,帮助案主了解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帮助其提升自我认知和求职信心。在与学校、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可采用职业生涯规划个案经验介绍、模拟测验等办法,让案主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去向有较明确的认知,并对成功面试有感性认识。

3.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选择。提高案主求职的动力和能力,通过职业分析、面试技巧、求职途径等指导,促使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能够克服自身的缺点,努力适应工作的需要。

4.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要依靠个体的具体实践来完成,因此,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案主找到一个适合的实习单位,定期保持联系,指导其如何充分利用日常工作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改善工作心态,进而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高校职业指导的一项工作,其对象应是全体学生,因此,个案工作的方法远远满足不了全体学生的需求,而且操作起来也会因缺乏指导人员而陷入困境。因此,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需要,结合不同的问题范围及所用资源范围,辅之以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上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范正新.团体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李定清.关于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全国社会工程者职业水平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

[4]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认知;目标定位;执行力

近年以来,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在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设计将对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莫大的帮助。教育部门和高校也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时至今日,职业生涯设计已为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所了解和重视。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对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学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的有36%,比较重要的有59%,不重要的仅占5%,说明学生普遍认识到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

然而,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却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至出现“不知如何规划”,“越规划越混乱、越设计越糊涂”的情况,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难于达到。本文结合2008年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和2009年学生参加第五届广东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以下简称“职业规划大赛”)的作品,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探究高校根据这些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推动高校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自我认知陷入误区

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设计的首要步骤。认识真正的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随着职业生涯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依据各种理论的自我认知测评工具逐步发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MBTI人格类型测试、360度评估法等。由于测评工具具有良好的引导性,方便使用,使得大学生容易在自我认知方面过分依靠测评工具,而忽视了自我反省,其自我认知是“测评工具的自我认知”,非真实的“自我认知”。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测评工具测出其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学生就认为自己该从事什么职业。

实事上,所有测评工具都有其无可避免的局限性,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只能作为辅助工具。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人,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价值观往往就是其“独特性”最集中的表现,人的价值观更多地受家庭背景、人文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影响。忽视了“自问、自省”这个最重要的“测评方法”,就有可能忽略了人的基本价值观。有的人可能适合某种职业,可并不符合其价值观追求。例如:前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梁冬,2005年离开了凤凰卫视,后来应百度总裁李宏彦相邀担任百度负责品牌管理的副总裁,2007年3月在百度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一次印度旅游与一位长者的聊天,令他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梦想是从事传统中国医学方面的工作,去推广中国的医学文化,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梁冬再一次选择了辞职。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专业的梁冬,无论作为凤凰卫视主持人还是作为百度的品牌管家,我们不能不说是适合他的职业,也是成功的。可他却选择了从事传统中国医学方面的工作,这就是他的价值观,按梁冬的话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他的梦想付出他的全部。”

综合而言,完整的自我认知应该以“自省”为主,合理的“测评工具”为辅。

(二)职业认知先天不足

我国的大学生长期在“格子化”的环境中成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在相对封闭的“格子”中学习、生活。这使得学生在读大学之前,甚至于在大学毕业求职之前,对职业以及职业环境几乎为“零接触”。“读书”成了学生的唯一职业,“考上大学”是唯一的职业目标。这种自成一体的“学生职业”隔绝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对真正职业的逐步深入认知。这在高考填报志愿中突出表现出来: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专业,也不知道读某个专业毕业后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家长们也不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专业,简单认为应该去读一个“热门专业”、“就业好的专业”,填报志愿成了家长的“赌博”。从“职业规划大赛”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89.1%的学生的职业认知是“网上职业认知”、“亲朋好友职业认知”等间接的职业认知。实事上,仅有间接职业认知是不够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没有亲身职业体验的大学生并不完全了解职业、了解职场,难于做出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这样的职业生涯设计甚至可能误导大学生。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的教育历史中历来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理论和实践相脱离。[2]每位大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后当干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大学生中根深蒂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热“高烧不退”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二是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包分配的惯性思维的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安排工作是国家的事,用不着大学生自己去操心,以至于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很少关心大学生怎样选择职业,将来如何发展。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大学生如何来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问题才引起高校及大学生们的重视。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单位受成本和风险的考虑,不愿意接受在校大学生到企业锻炼,学生难于获得职业体验的机会,甚至于教学计划下的实习安排都是不少高校的难题。

(三)职业目标定位不合理

1.拔高自我评价和期望值。他们通常只关注自身的优势而忽略劣势,普遍存在着就高(高收入)不就低(低收入)、就东(东部沿海)不就西(条件艰苦的西部)、就城(大城市)不就乡(乡镇)、就富(经济发达富裕地区)不就穷(老少边穷地区)、就大(大企业、大单位)不就小(小企业)、就公(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就私(个体、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的心理趋向。只盯着“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片面追求“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职位。[2]有不少大学生的终极目标都希望成为一名CEO,或者省厅级的公务员,不愿意在新兴行业、服务行业及中小城市的基层单位工作。

2.对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与最终职业定位不相符。不少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多半会由其主观上的期望值所决定,也就是说无论其后来的分析如何的系统完善,得出的职业目标都会是其原先期待的那个。而照此发展的职业生涯设计也只会成为一纸空话,不具备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职业目标定位首选和备选方案间缺乏内在联系。大多数学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设计实际执行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发现预期和实际情况并不那么吻合的情况,都能准备多个备选方案,然而备选方案之间相差悬殊,缺乏内在联系,其结果使得他们在实际准备中受干扰大,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例如,“职业规划大赛”中某学生的首选职业目标是总工程师,备选职业目标有物流公司职员、公务员、教师、律师。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原因是大学生在职业目标定位时,未能保持“空杯”心态,过多依赖的是主观意愿,而非客观的社会需求,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事实上,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发展,只有密切关注职业的发展变化,学会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并根据社会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设计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四)职业生涯设计执行不力

在确定了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环节。然而大部分学生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后,并未制定详尽、具体的实施方案。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据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所做的一次调查显示,学生虽然从理论上认识到大学期间对于个人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具体谈到如何实现自己职业理想时,想过且清楚如何实现的有15%,想过但不知道如何做的有72%。从本校报名参加“职业规划大赛”的情况看,报名参赛的学生有749人,完整提供作品的却只有129人,占17.2%;从提交作品中实施方案方面的内容来看,仅有19.4%的作品有详实的行动计划,52.7%的作品有简单的行动计划,仍有27.9%的作品行动计划几乎是“一笔带过”或者根本没有行动计划。这些现象也普遍存在于广东省的其他参赛高校。可见,大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目标,有职业目标的大学毕业生大都想过做职业生涯规划。但却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而缺乏具体的行动或者是行动半途而废。这都说明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设计的执行力,包括制定的执行力和完成的执行力。

从高校角度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执行不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高校的学生评价标准与职业生涯设计要求脱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只是专业人才的培育,评价一个学生的主要依据是品德好,学习好,文体好,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工作。这种标准下的好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但并不一定具有职业发展最需要的职业素质。换句话说是,职业素质与是不是好学生无关。这种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使得学生缺乏动力制定并实施职业生涯设计线路。

2.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错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主体是谁?是大学生,还是对大学生就业承担辅导工作的职能部门如就业指导中心?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大学生自己。[3]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无论是职业生涯分析、定位,还是设计、实施,主体必然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不过是提供一种方法、思路、工具、课程而已。然而,高校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开始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促就业是最核心的原因,这种以就业率为导向而非以职业成功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被高校不遗余力地推动,主要以提供形式上的服务(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职业测评、双选会等)为己任,而不管事实上的结果(只关注是否有职业生涯设计的意识和是否做了职业生涯设计书,而并不关心其实施行动)。势必使得真正的主体却在圈外看热闹,等着备好的大餐。这种“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职业生涯设计教育难于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执行能力。

二、从高校的角度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

1.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普遍存在职业指导师资严重不足的状况,短期内难于大量增加职业指导人员。现实情况下,高校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师资队伍分为三个大的组成部分,即理论专职人员、专业兼职人员和企业资深经理人。同时,要对学校专兼职人员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培训,使他们获得职业指导资格,具有现代化的知识结构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调研、培训等专业知识。安排专职人员从事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学;安排各专业教师兼职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生涯设计的职业认知教学;安排企业资深经理人讲授职业环境认知的教学,从而能较好地适应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的需要。

2.设置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课程内容。开设职业生涯设计公共选修课或者必修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内容应围绕大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设计意识教育,生涯发展理论、匹配理论,职业测评与自我了解,职业分类、职业资格、职业素质等,使大学生能获得系统的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例如:广东工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事业导航》公共选修课。

3.辅助的职业生涯设计讲座。随着社会和职业的发展,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也在发展,适时邀请有丰富职场经历的企业人士给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讲座,让大学生接触最前沿、最真切的职业生涯设计理念。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寻找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高校提供给学生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较为有限,但可以通过活动引导大学生有目的地寻找职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高校组织大学生参与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都是实践锻炼的很好形式。但这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锻炼的需要。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做家教、促销员和业务员等;为了提高就业职业技能,不少大学生选择考证来增加“筹码”;还有的大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这些漫无目的的行为耗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但却未能收到预期效果。高校应引导这些缺乏职业方向性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化素质方面都得到提升。例如:广东工业大学通过“工作实践论坛”活动激发学生寻找职业实践的动力;通过“暑期工作实践报告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校友访谈、就业形势调研等方面的职业实践;通过《工作实践》证书的鉴证登记,规范记录学生职业实践锻炼的经历。

(三)协助大学生合理定位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的定位是个性化的问题,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难有人力物力协助大批量的个体学生进行职业目标的定位。只能通过其他形式间接协助。例如通过分析前几届毕业校友的就业去向,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方向;通过组织“职业目标定位沙龙”,让大学生的目标定位的观念进行碰撞,引发大学生的深入思考;还可以布置学生完成“就业目标企业就业调研报告”,让学生在调研中寻找目标企业用人要求与自身条件的差距,自己是否能在短期内弥补差距,由此协助大学生合理定位职业目标。

(四)全程化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职业生涯设计的执行力,是达到职业生涯设计目的的关键。高校应高度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实施情况,以期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所以,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应该贯穿于大学阶段的各年级中:一年级侧重于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兴趣,了解职业特点,树立职业规划的意识;二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职业实践的锻炼,使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就业调研,参加用人单位的兼职、实习等工作实践的经历,加深对职业的了解;三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提升求职能力,培育职业素养,提前做好求职准备,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初步职业定位参加政府、企业组织的职业培训,提升职业的专业能力;四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求职政策法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职场适应能力,根据自身的职业定位参与求职。此时,吸引更多用人单位参加校园招聘,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学生毕业后,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探访,收集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反馈给高校,改进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五)引导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设计的自我指导

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是成年人,他们有思想、有能力、有激情,可以通过在高校组建类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实践”的学生社团组织,让一群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懂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学生通过组织举办各种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例如广东工业大学的职业规划演讲大赛、职业规划大赛、金牌面试、职场精英挑战赛等),在活动中加深对职业生涯设计的认识。活动的形式和学生的现身说法更能得到同学的认同,效果更为明显,能影响更多的同学主动去了解、学习职业生涯设计知识,推动校园职业生涯设计“文化氛围”的形成。

三、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高校不仅应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应关注大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状况,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也愈来愈显示其重要性。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会不断地遇到问题,对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更加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完成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朝进一步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小建,等.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305.

[2] 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0).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就业现状;对策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广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会越来越严峻。于是,对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讨论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正渐成为各个高校院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说,我们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辅导工作,引导学生学会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人生理想的合理设计、学习目标的设计、生活目标的设计、职业生涯的设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并懂得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学会在求职的过程中准确选择判断,最终达到职业生涯的成熟,这将对学生日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内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了解,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大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未来的人生追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大学生活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及实施途径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目的是为四年后的就业及继续求学打好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始于大学阶段,主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环境,正确认识所学专业,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培养职业发展所需能力,跟踪检验实施效果,不断完善生涯规划蓝图,引领人生正确航向。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是检验大学生涯规划是否科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成为深化大学生涯规划,进一步完善人生规划的必然途径。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中面临的问题很多,可以说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个性特征。共同特征主要与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有关;个性特征主要是与个人的成长模式和家庭环境的差异形成的。第一,如生活习惯的变化――由于没有父母在生活上的监管,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的生活管理。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特别是对于跨地区入学的新生,则要面临水土差异、饮食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等诸多的问题,这样就往往是产生消极的情绪。再如在学习上。学习模式的改变――大学学习更强调自主性,而新生主要习惯了高中的辅助式学习,一旦进入大学,往往会使部分学生迷失了学习的导向,不懂得学习方法。最后如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高中学生阶段,生活圈子小,人际关系也相对单一,主要有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这几种。除了以上的共同问题,许多学生也会有自身的适应困难。首先,外地学生对于学校和地区要有双重的适应性,一些学生融人新环境的进程要一些,而另外一些学生融入将显得比较慢。其次,是经济条件问题的影响,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导致学生对生活水平的认识度不同,一些贫困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而城市学生则显得自信一些。再次就是性格因素,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容易将不愉快情绪埋在心里,而外向的学生,往往会较快地适应环境与社会打成一片。

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知道,在西方国家,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研究与实践活动开展得都比较早,目前这项工作在国外发展相对成熟,且有比较完善系统的理论支撑。如在美国,学校不仅在中学阶段就对学生开展一些生涯规划与辅导,并且建立了《生涯规划内容和目标的指南》的基地,使这项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就为学生日后的成长与专业的学习选择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虽然还是个比较新的概念,没有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需要我们大力去完善,但这项工作的开展却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首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竞争日益加剧,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关系到科技水平的抗衡,而最基础的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其次,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研究也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八成大学生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对全方位多角度生涯规划指导是多么的渴求。

再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是高校育人的需要。我们知道,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育人的三大基础功能,从这个层面上讲,大学需要培养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文明素养的学生,需要具有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意识的能力。

四、为加强对大学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进行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职业目标,选择既定职业,制定相应计划并采取积极行动以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首先,需要提升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据调查,大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的状况,因此,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需要及早确立发展培养目标。大学生在学习安排、兴趣发展、知识强化上都应朝着目标去努力,提升自己以后的职业竞争能力和职业素养。一旦确立发展目标后,应制定自己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书。

再次,要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的内容和形式的研究。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辅导的内容很多,如大学生自我的形成、与他人互动的技巧、认识到教育成就对生涯机会的利益、认识到学习与工作间的关系、了解与使用生涯信息的技巧、生活角色相互间关系的知识、对不同职业与改变男、女性角色的知识、了解生涯规划的历程等。

最后,要大力加强职业生涯队伍建设。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涉及到生涯咨询理论技术、个体与团体咨询技巧、生涯测评技术、生涯辅导的方案设计、信息及相关资料的使用、辅导与咨询能力、相关理论议题等等,工作涉及到思想教育、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业,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使从业教师掌握开展生涯规划和辅导的必要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才能把所作的工作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辅导是对学生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需要我们给以更高的重视,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成熟。

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进校就应当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制定职业生涯策划,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激发内在潜能,培养锻炼职业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学生努力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同时进步,使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为日后求职成功打好基础。

通过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个性、技能以及职业价值观有清楚的认知,认识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后,选择职业有目标的学习培养该职业所需技能,并帮助大学生确立发展目标,促进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习者做好准备迎接日益复杂的社会挑战,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切实的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可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 除需要当代大学生自身努力外, 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合作。要建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需要我们去作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高桥、葛海燕,大学生涯与职业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6―17

[2] 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05) .

[3] 杨平.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讨[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 (03) .

[4] 周涛.论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引导作用[J]经营管理者, 2010, (07) .

[5] 尹玉斌,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