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05 15:5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管理方法

篇1

关键词:管理;数学方法;对象;模型;规律;描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时展到近代社会以来,由于新的计算工具的问世以及新的计算方法的出现,数学这一计算方式实现了第二次发展,并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创新性的管理模式。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所以数学管理模式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数学管理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数学管理方法能有如此发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点是数学方法属于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第二点是数序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目前我们所说的数学管理模式,其本质就是希望可以用最小的管理成本去获得最大的管理效益,通俗的讲,所谓数学管理模式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用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所以在这样管理方式的指引下,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管理者会将抽象数学的特征融合到管理学的理念中,这样就可以跳出传统管理的范畴,仅仅将注意力放在管理中所含有的数量关系上就可以了;第二,管理者在从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用到一些数字、符号以及某些特定的函数关系式等,在一些情况下也会用到这些与数学相关的概念所组成的一些数学元素来对管理的对象进行描述,这样可以有效的对管理对象的隐晦方面进行直观的描述,同时也可以使原本非常模糊的事件变的逐渐清晰,使原本互不相干的因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就可以让一些在管理过程中原本无序的事情逐渐变得有秩序;第三,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以目前比较成熟的数学模型以及较为全面的教学分析与计算的模式为基础,对管理对象的静态特征以及管理对象的动态演变规律进行模拟,这样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管理工作的工作步骤以及管理程序,从而显著的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工作对资金、人力的需求;第四,在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管理者可以以数学的定量化计算方法以及逼近化分析方法的运用作为依托,这样就可以对某些管理对象进行量化管理,特别是对一些随机性管理因素等可以使用逼近化的方式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让他们尽量的向确定型因素以及相连续型因素靠近,可以确保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进一步增强管理进程的准确定以及可控性。与此同时在数学方法管理模式的指引下,管理者也可以将数学学科中求极值的方式进行应用,并运用相应的函数关系,计算出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哪一点,这样就可以将计算出的数据在管理中进行应用,可以使管理获得最直观的经济效益。通过数学管理方式可以看出,这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可以将人类最根本的需要直接的体现出来,从另一个个角度对数学管理方式进行诠释,就是人类的活动从根本上来讲都是围绕着得失来进行的。并且有些人还期望,可以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帮人们计算出得失的数量关系。对于这些诉求数学管理方法都可以将其反映出来,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数学管理方式一直受到管理者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管理方式的不断多样化,数学这种管理方式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反之直到今天数学管理方式依然拥有这众多的使用者。对我国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无论是某一单位、某一区域内,有管理效益不明显或者是非常不明显的情况出现,其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就是管理的机构非常庞大、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较多但是做实事的人又非常少。所以在管理中应用数学方式的管理方法,对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甚至是对整个国家的管理都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数学方法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针对管理对象在管理过程中涉及或呈现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先找出它们各自的数量值及其变化规律的数字表达式,接下来用数学语言描绘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规律,以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管理的数学模型是管理学与应用数学相结合的结晶。由于其参数和变量改变容易,又有深厚的数学理论和功能强大的电子计算机为依托,使其更加便于操纵和更加效果显著。管理的数学模型构建方法常见的有如下三种:一是直接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内部结构及各要素的性质、数量都足够清晰的、较为简单的管理对象。管理者可根据已知的相关数据及其相互关系式直接做出相应的管理数学模型,例如:交通运输模型和资源配置模型等。二是试验数据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其内部结构及各要素的性质、数量虽不甚清晰,但却可以试验管理对象。管理者可借助于通过试验收集的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作出相应的管理数学模型,例如化学工艺优选模型和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等。三是局部试验方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1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学院的命运,只有较高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对于这一任务要常抓不懈。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那,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改变教学管理方法。高校教师及相关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这一重要工作,对其进行高效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强化教学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中对教学管理的认识及理念也应不断更新强化。就管理本身而言,既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管理系统,又是一个完整的管理周期。教学管理包含了对教学工作组织、计划、指挥、协调等方面的工作,在各方面都追求效益的今天,强化高校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及优秀的专门性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过去的教学管理系统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只注意到了教学工作本身;忽视了教学系统的全面管理,只注重了教学过程中局部的管理,这无疑会导致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低,不能进入很好的良性运行状态。之所以能出现上述情况,一方面是高校领导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对其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以为教学管理部门自身对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相关的科学规范,不能将教学管理工作提升起来。

对高校教学管理实行科学规范的原则是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学工作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来抓,实现高校对专门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学校领导必须强化教学管理理念,健全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二、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具有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双重职能,需要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进行教学管理活动。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要善于使用具有管理学方面素质,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要求管理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备敬业爱岗的精神以及积极主动的工作心态。

为了建立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高校方面应有计划的进行相关方面的在职学习及相关岗位培训,加大对其的投入,使得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符合时展要求的、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及思想,掌握教学管理科学的专门知识并学会将其应用于实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迎合高校发展趋势。

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这是团队产生凝聚力的关键所在。良好的团队意识使得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可以激发成员潜能.一个好的教学管理人才,还应具备必要的创新精神,能将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与当前的新理念、新技术相结合,探索符合高校发展的教学管理方法及手段。

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实现教学管理职能的前提条件是教学管理队伍在专业化建设方面的表现.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可以再管理手段上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并能将其准确的运用在教学管理相关政策上;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可以将管理科学及现代教育科学准确应用于管理理念,并能适时进行管理反思与研究,使得教学管理能在发展中找到平衡点。另外,教学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也是建立高素质管理团队的一个重要条件,不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层责任模糊,使得教学管理秩序发生混乱的现象。

三、健全教学质量监督机制

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要强化教学管理,从严执教,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学校方面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备的教学规章制度,使得学校中各种关系协调发展,和谐共处,达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教学管理工作规范的基础,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的实现学校的程序化教学管理,可以杜绝凭经验办事或者随意性办事到来的弊端,以合理严格的程序规范工作程序,达到高效工作。己建立的规章制度还需要随着发展形势的改变,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健全完善.在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办事,对教学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规范管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将其运用用课堂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实践教学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保障教学工作能顺利进行。

学校的教学、科研、设备、实验以及师资等方面也属于高校教学管理的内容。因此,在教学管理中,为了达到评价监控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应将课堂教学、课程考试、、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质量标准纳入教学管理制度中,制度出符合学校实际特点的、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教学管理制度,并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以更好的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服务。

同时,教学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必须要树立起来,在管理制度上,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项目及目标要求。在设置教学环节上,要对优质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及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针对教学的教学水平,可以考虑采取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发挥学生的作用,对教师的授课做出评价,并提出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不断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相关的教学管理规范,才能使教学管理工作秩序井然、成效显著,才能使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达到师生满意;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使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专门性人才,为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大伟.浅谈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10,(26):245.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管理方法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班主任作为学校及学生间的最重要管理者,其与学生的接触以及交流是最多的,也是对同学们最为了解的,更是班级之中处理事物最多的人。一个学校,其管理教育质量的优劣,都会在其所管辖的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班主任作为一个学校管理学生最为重要的一个纽带担任着沟通学校及家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任,会对学校的管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我班的实际情况,浅谈管理的方法。

一、中职学校中的班主任管理误区

众所周知,在中等职业学校之中,学生们一般都是初中毕业之后成绩偏差的一类学生,这类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正是好奇心较重,思维也异常活跃的一个时期,这就导致了学生们自制力的丧失,学生们就经常会出现一些上课睡觉、说话以及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在学校打架斗殴、顶撞师长等。班主任时常会将这种情况的发生全部都归结到学生的身上,加强防范措施或者加重惩罚力度,却并不能够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根本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有些班主任在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班主任不能与学生好好的沟通交流,而是直接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谩骂,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滋生,这很有可能就导致师生间矛盾的升级,更加难以去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有的班主任老师与某些同学的关系很好,经常与一些同学一起运动、聊天,这种关系的形成,就导致了这些学生在犯错以后,班主任就难以去对这些同学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导致更多错误的产生。还有的班主任老师,情绪太过于急躁,往往不能够判断一些事情,导致问题处理的不得当,老师们应当遇事沉着冷静,全面细致的了解事件的始终,再对事件进行适当的处理。

二、班主任管理方法的选择

班主任要想能够更好地管理班级,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管理方法和策略,这些方面的功课是必须要做足的,笔者就自己的管理经验,略作浅谈。

首先,班主任应当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足够的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还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关心。班主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状况来选择管理方法及教育的方案,要科学的、有效的进行管理和教育。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及年龄状况,他们还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这是他们人生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时机,但是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都会与同龄的高中生有着一定差距。这些学生大都基础薄弱、成绩较差、自控力不强、习惯不好、自卑感较重并且缺乏信心。在面对这些还处在敏感时期的未成年人,面对这样一群有着中考失败的经历,并且在诸多方面习惯都差的学生,班主任的工作就应当更加的谨慎和细心。这也就需要班主任花费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对这些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要让这些自卑感很重的学生感到温馨,这就需要老师能够正确的引导他们。老师要注意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严格的要求他们,切不可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不去贬低和歧视这些学生,更好地引导他们,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实班主任有时只在学习上对学生进行关注和帮助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足够的重视,还要对他们的情绪感受有足够的关注,保证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只要班主任能够做到对他们足够的关心,对他们足够的爱心,对他们足够的温馨。这样,他们就会更加尊重班主任,新任班主任,依赖班主任。达到师生间的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其次,班主任还要发挥以身作则起的引导作用,做学生们的榜样。班主任做为学生日常学习的最重要的监督人,就必须要严于律己,为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老师与学生的相处中,班主任的所作所为会逐步的影响他们,潜移默化的起到引导他们的作用。就比如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班主任老师应当有良好的作息习惯,能够做到准时,同时还要对教学有足够的热情,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遵守时间,还能够激发其学习热情。

篇4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对于我国教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正是处于学生教育的起步阶段,如果该教育出现了问题将会影响到学生以后教育的发展。大量的实践可以证明,只有形成科学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才能够将小学生的思维转变过来,让他们健康的成长。然而,要处理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光靠学校自身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这就得需要结合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参与,从而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形成一套科学化的实施方案。这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讲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根据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政策进行实施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落实各项规定,依据国家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办法实施,该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要紧跟时展的需要,科学化的实施更是有力的保障。

 

(一)去除应试教育,提倡科学化是关键

 

去除应试教育,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更应该强调具体的言传身教的科学化有效的运用。透过一些简单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可以发现,要打破学生的成绩就是教学质量的唯一衡量标准,这种观念的转变是需要提倡走科学化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性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钻研学习、爱好学习习惯是关键,不能够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一方面要抓教育管理,另一方面抓好教学质量,其结果两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所以,只有从严抓好教育教学管理为本,注重灵活运用管理方法,从而为推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面向现代化。

 

(二)注重教师自身职业素质是关键

 

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会影响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我们通过认真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将严格按照新课改的指导,逐步转变对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这对于整个教育教学发展来讲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发挥好教师的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发展已经不光需要学校的强化管理,还需要从最根本的教师管理开始,让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管理手段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教育教学管理的最终实施者在于教师如何进行科学化的教育管理。

 

(三)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

 

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够只寄托于学校的管理,还需要每一个家庭和社会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能够充分行使教育管理的,只能行使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基本管理,对于日常生活管理就得需要加强与家长与社会管理机构的联系,从而在完成小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关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常抓以下几点

 

对于新课改要求,我们一定要吃透,从严管理是关键。小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这不光需要我们对于管理学生方面进行革新,更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具体的做法主要在于提出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与家庭与学校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推陈出新,建立科学化评价机制

 

一些错误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严重的制约了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现阶段,只有推陈出新才是解决应试化教学的关键。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践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标准,制定更为全面、详尽的评价学生素质的考核标准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是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业务过硬、素质较高的专业化小学教师队伍。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较高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能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次,小学教师对学生、学术的热爱度要足够,能切实认真学习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提出个人观点;再者,小学教师在实践以学定教的过程中,切实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个人发展计划,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学校要为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机会和途径,真正落实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忽视教师队伍建设的顽疾。

 

(三)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发挥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促进作用

 

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转变传统的被动形式。教师主动联系家长进行座谈或家访,通过与家长的座谈和家访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为制定符合学生个人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做前期准备。同时,教师利用与家长座谈和家访,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和学校形成良好互动,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的目标。这样才能够加快我国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对于我国教育发展来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为教育教学打好坚实基础的关键。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逐步更新管理理念,在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平等性的基础上,以学促教,尊重学生接受教育的地位,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从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本,这样才能够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妥善处理。同时,要有效地完成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一定要根据实际,总结经验教训,培养科学化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是关键。

篇5

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传统的德育方法体系与这一要求很不相称。要想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

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受教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求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人”,集体要求教育培养“组织人”,个体则想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主体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从本质上看,三者是统一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个体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成物。没有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发展。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醒与发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生。教育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识,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清楚地表明“终身学习始于生,止于死”。“学习为人们所必需,但并非总要受教于他人,学习将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未来学习社会的起码要求。”②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度过闲暇、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心。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内容本身。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④

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会明显增加。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养,善于实践。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幅度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会大大增加。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应调整。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总之,现代学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时间,使人们可以从事生产以外的其它社会活动。……人们可以在生产以外较全面地发展。因此,教育不仅是劳动力的教育,而且还应是社会主体人的教育;教育不仅是生产者的教育,还应是消费者、享受者的教育。”⑤

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娶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总之,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实践化,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城乡“留学”(城市学生到乡村学习,乡村学生到城市学习)等。总体特征是: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从设计到联系,从实施到组织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觉走向社会,教师主要起指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⑥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尽管这一目标对具体人来说,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人们发奋苦读,改革创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谈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单纯传递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一个人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来说,仅仅传授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

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作用;实施;完善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作为一种真正的教学方法,其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全球市场日益形成,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知识、人才的价值和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决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性质及内容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手段。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企业对人的管理是最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受很多心理的、情感的、环境的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的学生,尤其是没有工作经历的本科生,对书本上抽象的理论不能很好地把握与理解。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案例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可充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教师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学生通过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现实。最后,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要经过小组讨论、大组合作,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的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可以为学生应对即将面临的职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的层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中,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案例设计。首先是微观层面,在讲课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有些章节的引入,可以采用小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以便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案例通常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中观层面的案例设计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章节讲授结束之后所设计的案例。这种案例通常需要学生事先阅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提交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最后是宏观层面的案例,安排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行综合分析的案例。

案例教学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实施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所谓合适的案例是指案例要有针对性,背景内容清楚明了,同时案例应该难度适宜。准备好案例以后,可先交给学生进行阅读和准备。教师将相关知识点或相关章节的内容讲解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通常将学生划分成几个案例讨论小组进行案例讨论,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并发言。讨论的思路一般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对案例事实和背景做出提要;陈述核心问题;分析限制因素;集思广益,提出变通的解决办法;找出最好的办法并说明理由。在经过规定时间的充分讨论后,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写成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同时要求按小组进行案例分析结果的陈述,最后由教师进行案例分析的综合点评。

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笔者通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体会和思考,发现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及完善措施如下:

案例的选择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虽然较多,但是随着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的快速发展,很多案例已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有些案例仅仅来源于报纸或报告文学素材,没有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撰写和审视,有些案例缺乏翔实的数据和清晰的背景资料说明,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不能达到预期的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在案例选择中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案例要有针对性,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或几个理论点相对应。第二,案例要有时效性、典型性且难易适中,需要学生经过深入讨论才能得到答案。第三,案例需要有翔实丰富的企业数据资料,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尽可能亲自撰写案例,确保案例背景资料的完整,具有可模拟性。只有教师对案例认真筛选和精心准备,后续的案例教学才能顺利实施。

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任何一方没有进入角色都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由于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书本上的有关管理理论感觉比较抽象,认为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导致部分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案例讨论中表现不积极,很少发言或根本不发言,这当中不排除学生的性格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却在于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1)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环节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由,而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发言,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在教师的鼓励和要求下,即使非常内向的学生也还是愿意发言的。(2)在听取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以免挫伤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3)在课堂上适时表扬一些表现积极的学生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4)在课程评价中设置一定比例的课堂表现分数,并告诉学生每次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课程成绩。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教师的角色扮演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同样面临考验,很多失败的案例教学责任并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未能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导游”、“导演”和“导师”。作为“导游”,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作为“导演”,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剧本”,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作为导师,在学生的“表演”结束之后,要进行深入思考,做出合理的评价。教师应该对整个案例教学的节奏和进程进行把握,避免被学生所控制,在学生的“表演”偏离主题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突出“剧本”的主题。教师还要合理挑选和搭配“演员”,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调动学生的情绪。以上对教师角色的要求,需要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不论从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质还是个人人格魅力方面都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案例点评的艺术性在案例讨论后,学生总是非常关心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得到教师肯定的小组会欢呼雀跃,反之则垂头丧气。其实学生的表现非常正常,他们认为案例讨论就像解数学题一样,结果非对即错。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案例分析不能简单地注重结果,而更应关注过程。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的结果,但可以有多种方式,关键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教师看重的是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是否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案例点评中可综合评价学生在主要问题分析、决策方案选择、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语言力求中肯并具有艺术性。

案例教学资源的限制对于北大、清华管理类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EMBA学生中的71.2%,MBA学生中的68.6%,本科生中的59.0%认为案例教学非常重要,而期望案例教学学时占总学时30%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92%和82%,同时,调查显示,实际案例教学的比重与学生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以及有限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并不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首先,在学时分配方面,本课程的学时数通常为40学时,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又要兼顾相应的案例,讨论是非常困难的。其次,在学生人数的控制方面,目前本科生上课的人数一般较多,大多是合班上课,进行案例教学时很难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同时由于空间的限制,学生没有良好的讨论环境,难以保证案例教学的质量。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实施案例教学的学校或学院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案例教学资源,例如提供良好的师资培训、建设教学案例库、提供专门的案例讨论教室等,便于学生进行圆桌讨论,确保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同时,针对学时有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课前自学有关章节的理论知识,阅读相关案例,以便争取充足的课堂时间进行案例教学。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无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尽管该教学方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必将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胡冬鸣.论案例教学艺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2).

篇7

错题管理水平的好与坏,固然与学生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将会有效地促进它的发展。站在教学生学习方法的高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错题管理的指导,可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明确阐释错题管理的含义和意义

教师需要选择有效的方式向学生指出错题管理的含义和意义,使他们对错题管理抱有肯定、积极的态度,并愿意在日常学习中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情。

首先,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错题管理实质上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自我监控过程,目的是将隐含在错题中的各种信息转化为显性知识,以利于知识的存储、运用,实现知识的分享、交流以及知识的转化与创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错题管理包含了知识的获取、储存、运用、分享、创新等环节。

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意识到错题管理看似增加了学习任务,实际上是为以后的学习减少了麻烦。通过错题管理学生可以不断找出自身不足,及时进行补救,适时消除学习障碍和隐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教师要使学生逐渐承担起数学学习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到错题管理活动之中。

二、完善学生错题管理的环节

1.错题收集和存档:这里的错题,不仅指各级各类数学考试中的错题,还包括平时数学作业中做错的题目。最好把错题都摘录到一个固定的本子上面,便于自己以后查阅。即便是曾经“错过”又已经完全掌握的“错题”,也最好登记在册,它们形成独具个性的学习轨迹,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识记、储存和提取。

在进行错题收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类。分类的方法很多,可以按照错题原因分类、按照错题中所隐含知识的章节进行分类,甚至还可以按照题型进行分类。这样整理好的错题是系统的,到最后复习时就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2.错题改正:收集错题以后,接下来就是改错了,这是错题管理的目的。学生要争取自己独立对错题进行分析,然后找出正确的解答,并订正。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如果还是得不到答案,这时候就需要积极地求助他人了,可以是学得比较好的同学,也可以是老师。让他们帮自己分析原因,在他们的启发引导下进行改正。找到出错的症结所在,最好能在错题后面附上自己的心得体会。

错题改正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它使学生对易出错的知识的理解更全面透彻,掌握更加牢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般意义上,任何学习都需要反思,错题改正是反思的具体途径之一。

整理错题并不是为了做得好看,是为了实用,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因而没有固定的标准,关键要符合学生自己的习惯。但是学生一定要抽时间翻阅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晶,对其中的错题进行温习,这样做有时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会有新的体会。其实整理好的错题集就相当于是以前做过的大量习题中的精华荟萃,是最适合学生个人的学习资料,比任何一本参考书、习题集都有用,有价值。

3.错题分享:在现行的高中学习体制下,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但是主动交流分享意识非常薄弱。其实同学就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资源库,只要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和鼓励,学生就可以从同学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正所谓“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同时拥有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错题集也可以相互交流。这是因为每个学生出错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建立的错题集也不同,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拓展自己的视野,得到启发,以警示自己不犯同样错误。不同的人从相同的题目中得到的是不同的体会,通过交流大家就可以领略到知识的不同侧面,从而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增强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错题应用:将错题收集在一起并改正,还不能完全说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漏洞就补好了。最好的状况是对于每一个错题,学生自己还必须查找资料,找出与之相同或相关的题型,进行练习解答。如果没有困难,则说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可能已经掌握。此时,学生可以尝试着进行更高难度的事情——错题改编,将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换一下,还成立吗?把条件减弱或者把结论加强,命题还成立吗?或者尝试着编一道类似的题目,还能做吗?……经历了这么一个思维洗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方法的把握会更透彻,不管条件怎么变,他们基本上都可以应付自如了。

三、监督中学生错题管理过程

学生的错题集建立起来以后,教师不能听之任之。隔一段时间要对他们的错题集进行批阅,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肯定,鼓励他们持之以恒的进行下去;同时对于那些错题原因分析不到位的,教师需要进行补充,以帮助学生找准问题症结。

篇8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科学方法;分析

1 前言

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高速发展,从而使得图书馆的管理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并且,针对图书馆的管理探究越来越多。以下是作者结合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科学方法进行论述。希望为今后图书馆管理中科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一些参考。

2 以信息化为主的管理方法

在当代,在以信息为主的图书馆管理中,又可划分成多种管理方法,即量化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下面分别对这几种管理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2.1 量化管理

近年来,对图书馆的量化管理探究逐渐趋于成熟化,并且与之相关的文献内容也逐渐在增多。在理论研究方面,是把量化管理和现代技术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有学者已对量化管理特征进行了总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量化管理准则从最初的定额朝着计时方向发展;第二,测算工具从最初的手工计算朝着计算机控制方向发展;第三,管理工作量从最初的主观评分朝着权值计算方向发展;第四,管理范围从局域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2.2 目标管理

尽管目标管理概念已提出较长时间了,但是近年来关于图书馆目标管理文献却逐渐在减少。而只有少数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且有学者认为,目标管理法使得那些初松散、消极的馆员有了工作的压力与动力。而这种压力、动力的产生是来源于制定的管理目标以及奖罚对策。与此同时,还为图书馆管理工作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但是,有些学者则认为这种目标管理法可操作性不强:首先,对系统标准很难驾驭;其次,很难确定期望值的合理性;再次,奖罚措施未及时落实到位。所以,对于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2.3 信息管理

现阶段,学者对信息管理研究颇多,与之相关的文献有很多。不过,不同学者对信息管理提出了不同观点。有些学者根据信息管理发展史,以管理对象特点以及管理方式作为划分的标准;然而,有些是将信息管理整个发展史,通过哲学观点进行划分。然而,无论进行怎样的划分,信息管理指的是在图书馆管理中以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管理方式。

3 以效率为主的管理方法

效率指的是管理阶段管理投入的消耗和获得产出间的比值。对于效率管理内容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其一,从质方面分析,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图书馆各方面的工作协调性联系十分的紧密;其二,从量角度分析,把图书馆的管理效率进行客观化与定量化。然而,现阶段,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站在“能力”角度,管理效率应该从提高目标能力方面开始着手,因而目标完成情况与消耗的时间成为衡量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第二,站在“效果”角度,有学者认为管理效率即使效果和消耗间的比值。所以,图书馆为提高管理效率,应该从组织、决策以及工作流程等方方面面开始着手。事实上,图书馆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并且涉及到很多个环节以及要素。因而,在对管理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提升图书馆管理效率的最佳途径以及方法。

4 以人为主的管理方法

4.1 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指的是和物化管理方法相对应的一种管理手段。而这种人本管理的特点包含以下几点:首先,在应用人本管理法时,人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因而,人也是组织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资源。也就是说,图书馆所有组织活动都必须围绕着人来开展;其次,在应用人本管理法时,所有的图书馆员都是管理的主体;再次,对于人本管理目标而言,当组织目标和成员目标都能实现的情况下,代表了人本管理的成效。

4.2 能本管理

在图书馆的人本管理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创新,从而提出了能本管理观点。然而,此观点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在实践当中。而且此方面的学者与文献资料也是比较少的。有学者提出,能本管理即是以能力作为标准的一种管理手段,同时这也是人本管理创新发展的结果。这样,能够把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获得最大的能力价值。然而,尽管能本管理是来自人本管理,但是它又比人本管理要高一层。为更好的落实能本管理,应该从馆员中选出一些比较优秀的管理干部,并且彻底消除实践中的官本位人事制度,实现开放性的人事管理。而有些学者则是对能力本位意义、怎样实现创新以及从金钱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等内容开展了深入分析。

4.3 CS管理

在图书馆管理中,逐渐引入了CS管理概念。CS理念翻译成中文是“顾客满意”。具体来说,CS管理指的是图书馆为让顾客对自己服务满意,全面对顾客满意程度进行测定,同时结合调查结果再对服务进行改善的一种管理策略。可以说,CS管理和传统意义上的“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本质完全相同。不过,在引入CS管理滞后,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从而为管理目标实现打下基础。

5 综合管理法

5.1 集成管理

集成管理指的是在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所开展的一种管理活动。现阶段,在图书馆管理领域中,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有学者认为,集成管理是由两个或者多个要素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体。不过,此种集成并不是各个要素间的叠加,实际为各个要素间的紧密融合,也就是说,根据一些规则要求将其进行重新组合。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进一步提升这个有机体的整体功能性。而又有学者认为,集成管理属于一种全新的管理法,核心思想是借助集成思想或是观念对图书馆管理进行科学的指导,优化图书馆各资源要素,将单项优势作用进行放大,以期最终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5.2 全面质量管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便掀起了一股质量管理的浪潮。而近几年,由于质量管理理论逐渐完善以及对现代图书馆管理产生了影响,所以,在我国,很多学者或专家对全面质量管理引起了高度重视。而他们所探究的内容包含其概念以及在实践当中应用效果。

目前,对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理解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企业的所有职工都齐心协力,将先进技术、管理手段以及教育思想紧密集合在一起,这样便把质量产生、形成以及实现等过程构成一完整的保障体系。主要特征是:其一,要突出全面性;其二,以预防为主;其三,管理手段多样化。

现阶段,关于全面质量管理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可分成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第一,图书馆所有职工培养“质量第一”的意识;第二,对用户需求以及对服务态度满意程度予以调查和了解;第三,对工作流程进行改革。

6 权变管理法

从整体上来说,图书馆管理系统十分的复杂,加之,环境的不断改变,使得图书馆管理复杂性也逐渐上升。所以,必须探索出一条科学的管理方法。有学者提出,采用权变管理法。通过实践证明,权变管理法能够让管理者更全面的认识到形势的复杂性,提升实施科学管理行为的可能性。从某方面来说,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人和人相互沟通与交流的一个过程。所以,只有正确处理好人际间的关系,图书馆管理工作才有可能受到上级支持、下级的配合。在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才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效率。

总之,只有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才会获得较好的管理成效。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图书馆管理发展速度在加快,由于管理工作在图书馆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对管理方法的理论探究也受到学者与专家的高度重视。但是,现阶段,国内图书馆科学管理方法的研究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出现了多种观点,所以,其实践性还不是非常强。若能够找到一个结合点将不同学者说法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势必对今后现代图书馆管理科学方法的应用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不断提升我国图书馆管理效率,从而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使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红华.中国现代图书馆管理理论发展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15(1);34-35.

篇9

    班级管理目标:⑴班级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及目标,有良好的组织结构、管理职能、内部交往以及人际关系,始终保持班级成员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⑵每个学生都在集体活动中开拓自己独特的领域,积极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实现班级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班级分类管理法概念:以班级为单位,按照学生的不同类型进行科学精细的分类,并通过合适的管理方法,达到班级的平稳、和谐、健康、快速发展。

    人的性格类型分类: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某种体液占主导,其行为方式,反应和情绪表现就带有这一类型的特点多血质性格特点优点:外向、活泼好动;轻松愉快、热情、可亲、开朗、豁达。

    缺点:兴趣广泛而浮躁;轻率不踏实;情感不易深沉;缺乏耐力与毅力。

    1.胆汁质性格特点

    外向而兴奋精力充沛;情绪发生迅速、强烈、热情、乐观、率直;能克服困难埋头工作、果敢、坚持。

    缺点:冲动、莽撞;刚愎;一旦精力耗尽则情绪低落;烦躁粗心。

    2.粘液质性格特点

    优点:内向、谨慎、稳重;不易暴露内心活动、性情平和;办事认真、有韧性;不善言谈务实、可依赖。

    缺点:执拗、不灵活、适应能力差;迟钝、被动、冷淡、显得落落寡合、有惰性、保守、萎蘼不振。

    3.抑郁质性格特点

    优点:严重内向、柔弱、敏感、腼腆;情绪发生慢而体验强烈;严肃、不怕困难、善于体察别人不易发现的问题。

    缺点:情绪脆弱,畏缩、顺从;多愁善感;胆小,忧心忡忡;落落寡合、冷漠、多疑、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常为小事而动感情。

    根据不同性格对班级成员的进行分类及相应的管理方法:

    分类:

    第一类:自觉性较高的学生

    第二类:偶尔违纪,为引起老师关注的学生

    第三类:虚心接受,却屡教不改的学生

    第四类:经常违纪,且态度不端正的学生

    第五类:具有负面“鲢鱼效应”学生

    第六类:“边缘”学生

    备注说明:第五、第六类已经包括在前四类中,因为对管理特别重要,又有其特殊性,所以单独列出来再讨论。

    相应的管理方法:

    第一类:自觉性较高学生的管理方法。这类学生往往占大部分,因为他们自觉性很高,管理起来比较轻松。做为辅导员平时只要自律、做事公平公正,偶尔他们做得不好稍加指正就可以。

    第二类:偶尔违纪,为引起老师注意学生的管理方法。这类同学,其实骨子里是想做一个乖学生。只是有一种较强的表现欲望,希望老师同学特别注意自己。对于这类学生可以当众表扬他们的前提下,批评他们所犯得错误,并做思想工作。

    第三类:虚心接受,却有屡教不改学生的管理方法。我们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会碰到这类人,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给他们做思想工作,甚至处罚他们,他们会态度非常好的表示接受,让老师错觉他的确有改过之心。可是过不了几天“老毛病”又会犯。对于这类学生在做思想工作之后,必须给予适当的处罚,直接让他们知道犯错误是要被处罚的,这样他们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类:经常违纪且态度不端正学生的管理方法。对于这类首先作为老师要对他们做特别深刻的思想工作,在主题班会别给予他们触动,比如在“亲情帐两地书.话人生”的主题班会中,让他们做表演者给予他们充分的心灵触动。对于个别不服从管束又屡教不改的学生,应当给予重罚,并打电话给家长协助管理,循序渐进的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

    第五类:具有负面“鲢鱼效应”学生的管理方法。所谓负面“鲢鱼效应”学生,就是有一类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但是这类学生本身不能自律,经常会成为班级的害群之马,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他们违反纪律的时候,首先应该在同学面前严厉给予批评指正,让同学认识到他的做法是错误的,不是好的榜样。做好这些之后,千万别忘了跟他单独谈话,表示老师对他的重视,让他们真正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而且还可以根据他的性格能力安排一个合适的班干部,把他们从一个负面“鲢鱼效应”的学生转化为“鲢鱼效应”学生,这样对班级管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六类:“边缘”学生的管理方法。所谓“边缘”学生就是这么几种学生:(1)家庭单亲,父母双亡,或父母残疾的学生(2)经济困难的学生(3)性格有缺陷的学生(4)学习基础差的学生(5)自身有残疾的学生。在高校的班级里,往往都会有“边缘”学生存在。对这类学生良好的管理,是班级和谐稳定的主要保障。因为这类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甚至小部分学生思想行为容易走极端,因此作为班级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在这里着重谈谈对于这类学生的管理,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特别要体现出教育工作者的“三心”——爱心、耐心、包容心。

    因此,管理“边缘”学生,首先必须深入了解这种人的心理特点,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管理。

    首先,拒绝冷落、施以温暖。管理这类学生最有效的策略是给其增添人世间的温暖和体贴。可以在学习、工作、生活的细节上多为对方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其次,“边缘”学生一般不爱讲话的。对此,关键是选好话题主动交谈。一般而言,只要谈话有内容触到了他的兴奋点,他是会开口的。

    再次,从“边缘”学生心理特点来说,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希望被别人打扰。其实,只要他们保持一般的学习上的接触就可以了。真正需要对他进行帮助应该是在他遇到了某种困难的时候。

    另外,保持耐心很重要。对“边缘”学生进行管理,有时很容易遭到对方的冷遇,只有到了他们能够完全信任你的时候,你的说话才会有分量,你的管理行为也就具备了威信。

    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小则影响学生个人和班级的发展;大则影响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予高度责任感,认真探索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作者单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及模式探索》——刘宝华—敏思博客2006年10月

    [2]《边缘学生的转化工作的十种方法》—蔡庆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

篇10

关键词:理想化方法 理想模型 理想实验 中学物理

理想化方法是中学物理教学法别重要的一种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而且理想化方法有时更能有效地反映自然界的规律,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学习它们的必要性。纵观整个中学的物理教材, 其中所提到的理想化方法有三大基本的种类,其一是物理条件的理想化,其二是理想模型,其三是理想实验。

一、物理条件的理想化

中学物理问题中遇到的物体是处在多个外在条件下的物体。这些外在条件中,有的是对物体的运动特点起着重要作用的,而有的却是对研究这个物体没有什么影响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让学生分析出哪些条件是必须考虑在内的、哪些条件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然后在只考虑必要条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最后解决这个物理问题。在中学物理练习题中,最常见的条件理想化是忽略摩擦力。例如“两个物体接触表面光滑”、“忽略一切摩擦阻力”、“不计空气阻力”等等,这些给出的条件都说明忽略摩擦力是中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时要经常留意的。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启发学生采用这样的方法,使实际问题简单化,从而快速解决问题。

二、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就是指为了能方便地研究物体,在物体原来形状的基础之上,经过抽象的思维而设计出来的一个研究体。这个研究体是在综合考虑和分析了全部问题之后,抛掉了原来物体的非主要因素,特别突出了原来物体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所以这个研究体可以说是对原型的理想反映。理想模型不同于毫无依据的瞎想,它是从原型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有它存在的客观根据,它反映了客观物体的主要属性。

在理解和应用物理模型的时候,应注意每种模型都有一定的条件和范围。把一个实际物体抽象成什么样的模型,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的研究过程中,即便同一个研究对象也可能需要抽象成不同的模型。是否可以理想化地研究物理问题是有条件的,也是相对的,这个条件是指研究问题的本质条件,相对是指相对周围的干扰条件和环境条件。

三、理想实验

1.理想实验也叫思想上的实验或者抽象实验。它是一种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结合的思维过程,可以说是逻辑推理的另一种特殊的形式,在实际中并不能进行。它是以真实的科学实验作为理论基础,以逻辑法则为依据,用抽象思维来展开的实验过程。它拥有真实验的一些特点,但又和实际实验完全不同。所以理想实验也可以说是一种带着物理学色彩的逻辑推理,是人们在思想上重新合理化的理想过程。理想实验是进行物理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在中学的物理教学中理想实验也是经常要用到的。

2.理想实验不同于真实的实验。理想实验不是一种实体活动,它不可以作为检验科学理论的标准;实际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总会有误差,理想实验则没有误差,要它精确到什么程度,它就能精确到什么程度;实际实验要受到当时科技水平发展的限制,而理想实验却可以超越当时的科学水平,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想象的作用。

3.理想实验在中学物理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牛顿总结的惯性定律就是由理想实验得出来的。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外力才是产生并使物体持续运动的根本原因。比如人拉车的时候车才前进,一旦人停下来,车也就跟着不动了。这个观点被人们信仰了两千多年,直到伽利略才把它改正过来。伽利略所“做”的理想实验是这样的:将一个坚硬的小球放在一个非常光滑的斜面上,小球将会自然地滚下来,并且会不断加速。如果给小球施加一个沿斜面向上的力量,它就会往上滚而且越滚越慢。如果把小球放到一个光滑的水平面上会怎么样呢?由于没有了加速或者减速的外力,小球将会静止不动。而如果再推动它一下,其中假设表面绝对光滑且无限大的话,小球将会永远地运动下去。同时他还假想,如果有两个表面光滑的斜面相接,静止的小球从第一个光滑斜面滚下将会沿着第二个光滑斜面上到同样的高度。跟随着第二个光滑斜面的倾角越来越小,小球在它上面走过的距离也将不断增大才能够到达到同样高度。若这个光滑斜面的倾角为零,小球就将永远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了,将会一直地运动下去。根据这些理想化的“实验”,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后来牛顿总结这些实验并得出了惯性定律。理想实验可以说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中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超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在教学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郭奕玲 沈慧君 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2]梁树森 物理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查有梁 谢红根 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