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5 15:5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课程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策略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更新,历史教师的任课要求也有了很大变化,因此,一些习惯传统授课模式的教师无所适从,不能很好地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完善教学理念。在这个背景下,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历史任课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摸索最符合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模式,将自己储备的历史知识、文化、素养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成为贯彻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新要求[1]。因此,教师如何在适应新形势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学理念、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历史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2]。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对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2.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理性反思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各高校纷纷为教师配备计算机设备,应用多媒体、幻灯片等进行教学。这的确为教师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时减少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教师只需按照幻灯片所准备的课程教学即可。但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的抽象性,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模糊,不能建立良好的历史时间框架,导致教师的历史授课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之借助多媒体的有限性,教师只是将幻灯片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充分发挥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导致学生对课本知识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反思自己,一味应用这种“高科技”设备授课,能否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否会有所提高?不言而喻,历史这门课程,本该借助相关历史事件、历史背景活跃课堂活动氛围,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依赖多媒体这种教学模式,就必然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单方面授课,只能达到完成课堂任务的目的,而学生却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得不到良好吸收,更达不到新课改对历史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如何避免学生及家长对历史课程的忽视,熟知历史是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自身的性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前提,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因此,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高中历史教学对策的合理构建
(1)改变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添加新元素辅助教学。新时代的历史教学不仅仅要应用多媒体教学,更要呈现出教学方式内容的多样化、科学化:体现在不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接受、吸收和反馈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我接受―我学习―我喜欢”的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平台,发挥其自主想象力,激发学生自由探讨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培养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谈谈对历史事件的基本看法,并根据课堂需要进行辩论,将一些历史事件、社会热点、人文素养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参与、自我讨论的过程中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参加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特别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资源极度发达,只要教师正确指导,每位学生都能从自己的生活中发掘更多的教学资源;提供更多与历史课程相关的信息、文化及背景环境,让每位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投入历史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关注历史事件,总结各大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并结合新时代的人文素养,教育学生理国。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引起他们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授课效率。
4.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设计
如今历史教材的编排,多因版本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编排顺序,而有些历史教科书并不是根据历史事件发生前后的顺序排版的。因此,如果教师仅仅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就不会灵活变通地进行授课,不仅会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及事件变化的理解难度,更不利于增强授课效果,达不到新课改对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可斟酌自己的授课内容,灵活安排自己的授课顺序,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扩展和补充。为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提供一个适宜的框架结构,让学生有条理、有顺序地了解、学习历史事件,从而以有背景、有顺序、有根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接受并热爱学习高中历史课程。
5.结语
总之,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改要求下的历史授课目标及更好地发扬新课改下的教学精神,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必须不断要求教师改进其授课方法,去粗取精,发挥其自身的任课技巧,从而在满足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同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1.制定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牢牢把握《历史课程标准》。可以选择一些具体鲜活的实例,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由于新课程特别关注和强调要改变传统课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强调通过教与学要求学生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通过采取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方式,以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三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设置问题探讨“美国联邦政府在启蒙思想指导下并结合国情如何进行制度创新的?”这一探究题,以此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又设计“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有何异同?中国封建君主制和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一比较题,以此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精华,民主政治也是多样性和独特性的,而且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时也是可以借鉴的,从而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制定教学目标还要依据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分析 。
历史教学中培养分析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在知识和能力目标分析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培养的情感和态度目标,然后根据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分析,按需求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选择。要设计好教学目标,做好对课程目标的理解、研究,做好对学科知识、学生和社会的全面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
3.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相结合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且对教学活动起着明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在新历史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个体的情绪、兴趣、思维、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节课各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如“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的教学目标设计可以有:“能联系现实,说出自己学习后所受的启发。”这样的设计既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又能让他们谈出自己的个性化的认识。 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体现了基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在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顾及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结合
篇3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70年代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来,能力教育发展成为北美及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1]。能力本位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能力养成为职业教育的基石,强调职业教育中的课程设计应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关于职业能力构成,美国SCANS(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1991)研究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可雇佣性技能包括资
源、人际、信息、系统和技能等五大类21项胜任能力[2]。美国著名管理学学者罗伯特?卡茨(Robert L.Katz)则认为,职场中的人们尤其是管理者应具备三种基本技能,即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与技术技能[3]。其中概念技能主要指对全局的把握能力,亦即战略决策能力;人际技能是指理解、把握与处理人际关系,运用语言等正确表达自身情感,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多指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技术技能指从事某项工作需具备的具体操作技术与方法,通常理解为操作能力。在管理实践中,不同层级员工的概念技能与技术技能要求有所侧重:对于高层管理者而言,概念技能十分重要,技术技能较次要;对于普通员工和基层管理者来说,技术技能非常重要,概念技能的要求不太高。而与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有所不同,人际技能对不同的管理层的重要程度区别并不十分明显,优秀的管理者与职场达人通常都具有良好的人际技能。由此可见,人际技能对大学生的就业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十分重要。但纵观以往的高校教学活动,都强调对学生技术技能尤其是概念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人际技能的培养,导致某些大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因此,为了让高校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职场生活、提升未来的升职空间,加强在校生的人际技能培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口才课程正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人际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课程。
通过对已进行了口才课程学习的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与课程学习前相比,绝大部分学生的人际技能并未得到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口才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仍多采取灌输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知识构建与能力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某些学生表示,由于缺少运用人际沟通理论的平台与勇气,因此口才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对人际技能养成的现实作用有限。鉴于此,改变传统的口才课程教学设计体系十分必要。
二、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课前设计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故良好课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课前设计。课前设计的目标是:学生愿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综合前人的研究,有效的口才课程准备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教学内容与模块选择、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任务驱动,如下图所示。
图1 口才课程有效教学因果图
(一)教学内容与模块选择
通过查阅现有口才教材后发现,绝大部分教材内容体系的设计为三大模块:口语表达基础知识、口语表达技巧和专项口才知识。这种模块设计能较好地解释“是什么”及“怎么办”的问题,但未能阐述“为什么”的问题。而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中,解释好“为什么”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明了事物发生的原因,才能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因此,在课程内容组织时有必要增加该门课程中回答“为什么”问题的知识模块――沟通心理。在授课内容的安排方面,则按照由本质到现象的顺序进行,即第一模块沟通心理,第二模块口语表达基础,第三模块口语表达技巧,第四模块专项口才实训。
(二)教学方法选择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两个主体,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教师应认同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构建。口才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需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快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构建和行为素养的培养。为此,在口才课程教学中,教师讲授仍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授课方式,但与传统的课堂讲授不同,能力本位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讲授时间将极大缩短,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和演练。在具体的时间分配上,讲授、课堂讨论与演练的时间比为1:1:1,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将留给学生自主表现,教师只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课堂教学方式,在口才课的授课中教师将结合模块内容,通过提供文字案例、视频案例及新闻事件等,引导学生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强化理论认为,个体要做某种行为需要不断强化,强化是人的学习是否成立的关键,及时的课堂演练则是强化学习的重要手段。为此,演练将成为口才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三)教学任务驱动方式设计
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如果没有好的任务驱动方式,那么积极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只有极少数,再好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都将流于形式。
为驱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选课动机。在对选课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80%以上的学生选课的原因是该门课程易懂、容易修满学分,只有不到20%的学生是因为兴趣或认为口才课程学习有利于自己人际技能的养成才选择这门课。从调查数据看,大部分学生的选课动机是为了修学分,为此,要从学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具体操作方式为:在第一堂课时便向学生表明,其参与互动频次及效果将作为期末考评的重要依据,考评成绩等级有相应的参与互动次数要求,未参与互动的学生不能通过期末考核。互动环节分设个体能力展示和团队展示两种形式,个体展示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团队展示旨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对他人的激励能力。为顺利完成团队展示任务,教师按照学生总数和授课总周次决定团队总数,要求每个团队中的成员均来自不同专业,每个小组需在后期的授课中至少上台展示一次小组自编自排的语言类节目。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设计,尽可能地为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与机会,鼓励学生敢于上台发言;再次是通过适时的课堂点评激发学生的展示欲望;最后则是利用qq群、微信等平台增进师生间的课后互动,通过频繁互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平台,极大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
三、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课堂设计
基于对人际技能范畴的分析,得出人际技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敢于展现自己,积极地与他人沟通;第二方面是在了解他人心理需求的前提下正确地与他人沟通。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学生人际技能的提升做了以下尝试。第一步,将新闻述评引入课堂教学。首先教师从最近一个星期发生的新闻中选取具有代表性,且与本堂课授课内容有一定关联的新闻作为素材,要求学生围绕新闻及老师的提问展开述评,时间安排在每次课的前30分钟(一次课90分钟)。如在讲到“口才技巧――诡辩术”时,选取当周的热点新闻“崔永元与复旦教授卢大儒的转基因辩论”,在呈现新闻素材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许多人认为这次辩论以崔永元的完胜告终,崔永元胜在何处?我们该如何看待转基因产品?”之后给予学生3分钟左右的思考时间,再邀请学生上台陈述观点。从课堂表现看,10%的学生能富有创意地表达观点,50%的学生能正确表达观点,30%的学生能完整地阐述观点,10%的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上台表达观点。在学生述评完新闻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正面评价,在总结学生的观点基础上引导大家以科学态度对待新生事物,最后通过分析崔永元获胜的原因引申出当堂课的授课内容――诡辩术。第二步,结合案例或游戏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如讲到沟通心理知识――“社交的需求”时,设计“糖豆”游戏,让每位学生在三张小纸条上分别写上赞美或感激的话作为“糖豆”,写完后将自己的“糖豆”送给最想送的三位同学,之后让收到糖豆较多和较少的学生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活动,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人都有社交的需求,良好的表达与沟通是实现社交愿望的最好方式。第三步,加强课堂演练。课堂演练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演练内容一般由教师提前一周将题目告知需展示的团队,该组学生依照题目要求自行设计场景撰写脚本,教师在每次课的最后环节让学生上台展示其排练成果。
四、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课后评价体系构建
学习评教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标,考评中如果侧重对知识的识记,学生即会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知识的记忆上。由于口才课程是一门以口头沟通表达为重要形式的偏重实践的课程,故应侧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情况。教师在第一次课时应将考核方式告知学生,以此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将重心转移到知识应用上。口才课的评估与考核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组成,其中口试成绩占80%,笔试成绩占20%,口试成绩由学生的每次互动参与成绩组成,笔试则重点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题型为案例分析等开放性试题。通过这种偏重口语表达的考核方式引导,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堂中积极展现自己。
五、基于人际技能培养的口才课程教学实效测评
通过上述课程设计,学生的人际技能得到较大提升。表现为:
第一,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提升。学期初,某些学生不敢上台讲话,但在老师的激励及其他同学的示范下,到期中时,大部分都敢主动上台展示自己,之后一度出现争前恐后地上台阐述观点的情况。某些学生在表达观点时由最开始的声音偏小、语言组织缺乏逻辑性、不敢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等,逐渐成长为台风稳健、表达流畅的演讲者。
第二,学生的沟通能力有所加强。学期初,某些学生会在课间与老师或邻座的同学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次课前、课间或课后都有学生上来跟老师热情交流,学生间的互动十分频繁和融洽,当有学生上台展示时,台下的学生逐渐学会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人表示鼓励。
篇4
摘 要:《管理学》是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是重要的基础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管理素质和管理绩效观,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总结多年教学经验,设计了一套高校《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一定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管理学 实践教学 体系设计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066-03
高校《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是使学生了解管理的思想、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具备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基层管理者的素养,为将来从事相关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增设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搭建一个平台。文章总结实践教学经验,并进行文献调研[1-3],设计了高校《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体系。
1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1)实践地位:管理学课程实践是一座桥,桥的一端是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桥的另一端是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课程实践应运而生。
(2)实践作用:第一,可以激发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因为管理学本身理论性强,比较枯燥,课程实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第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目标
选用的教材是《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依据教材,制定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四大管理职能。
(2)能力目标:①制定计划、编制计划书的能力;②绘制组织结构、编写职务说明书的能力;③有效激励下属的能力;④控制会议时间和进度的能力;⑤解决实战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具备基层管理者应有的素养。
3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对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管理学课程设置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这些学生求知欲比较强,但是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而且该专业招收学生中往往是女生较多男生较少,所以班级整体比较内敛、课堂上不喜欢主动回答问题。
基于上述教学对象分析,采取了针对措施。第一,实践内容的设计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这样可以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第二,实践小组的划分要综合考虑性别和性格因素,每个小组5~6人,必须男女搭配,而且每个小组至少1~2人性格开朗,积极活跃,这样可以带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第三,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
4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内容
选用的教材是《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教学重点是管理的四大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因为实践学时有限,所以针对这四大职能,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分别设计实践项目,最后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共有5个实践项目。
(1)策划一台班级晚会,制定计划书。(划能力)
晚会对于学生并不陌生,如2周一次的团日活动、元旦晚会等,所以这个实践项目对于大一学生非常适合。
(2)调查本校组织结构,绘制组织结构图,编写职务说明书。(组织能力)
社会调研有一定难度,而调研本校相对简单,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实地职能部门咨询访谈,来完成这个任务。
(3)如果我是班长――为班级制定激励计划。(激励能力)
这个实践项目最贴近学生生活,结合所学知识,为班级献计献策。
(4)某研究所周五下午例行会议的控制。(控制能力)
这个实践项目主要是对会议时间和进度的控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何把会议精简又能处理所有在会议上提出的问题,是学生需要解决的。
(5)实战分析――视频案例:黄女士的蜂蜜事业。(综合能力)
这是个视频案例,选自赢在中国第一季,这个案例非常经典,学生通过这个案例的解决,可以调用所有的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方法
针对上文设计的5个实践项目,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实例演示法。第一个实践项目是晚会的策划和计划书的制定。先给学生演示一个足球比赛策划书,讲解其中的要点,比如计划书的框架组成、5W1H的体现等,给各小组制定晚会计划书提供必要的参照和借鉴。
(2)调查访问法。第二个实践项目是对本校组织结构进行调研,并编制职务说明书。给学生讲解调查访问法一些要点,然后各小组可以用互联网搜索、实地调研等方法,完成任务。
(3)头脑风暴法。第三个实践项目是以班长的角度,为激励班集体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在完全不受约束的环境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4)启发引导法。第四个实践项目是对会议出现时间拖沓问题的解决。引领学生回顾管理中控制的类型和含义,以此启发各小组如何使用恰当的控制策略解决问题。
(5)视频案例法。第五个实践项目是一个视频案例,视频能声情并茂地展现问题,吸引学生,激发最大的热情和兴趣。
6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学时
根据所在高校情况,制定实践课时为12学时,具体分配见表1。
7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组织
7.1 实践的教学组织流程
上文设计的5个实践项目,在学生分好小组之后,每一个项目的教学组织流程如图1所示,有6个环节。
第一步,布置实践项目。首先把实践项目布置给学生,并在课堂上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该项目的内容和要求。
第二步,搜集资料。学生理解项目的内涵和要求之后,各小组就要搜集材料,可以去图书馆,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等等,搜集到尽可能多的有用资源。
第三步,小组讨论。在搜集资料后,各成员带着自己搜集的材料,在自己小组里面进行讨论,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并撰写项目报告书。
第四步,成果汇报。在撰写报告书后,各小组选出一名发言人,以课件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
第五步,教师点评。各小组汇报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对优点进行表扬,指出尚待解决的不足和问题。
第六步,成果完善。各小组在听取教师的点评后,修改和完善报告书。之后开始第二个实践项目,以此循环。
7.2 小组成员角色分工
根据学生人数,5~6人为一组。每个小组的角色应有:组长、资料搜集员、记录员、撰稿人、发言人。
组长主要负责主持大局和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由各小组成员选举产生。在小组讨论中,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和冲突,组长就需要对小组成员进行指导、激励和协调。
资料搜集员必须是全体小组成员,组长对需要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分工,避免对资源的重复搜集。
记录员应该有1~2人,负责记录和汇总小组讨论中所有成员的发言。因为小组讨论时可能比较激烈,出现的意见比较多,所以组长应该任命本组中文字工整、具备速记能力的人担任此角色。
撰稿人负责对汇总后的发言再提炼总结,撰写成果报告书。因为信息量较大,需要撰写出结构清晰、辑缜密的报告书,所以组长应该任命本组中思维逻辑强的人担任此角色。
发言人负责在全体班级成员面前,用课件的形式汇报本组成果。因此组长应该任命思维敏捷、口齿伶俐、善于课件制作、不惧怕三尺讲台的人担任此角色。
8 管理学课程实践的教学评价
采用综合考评的策略对各小组成果进行评价,实践成绩由成果考核和过程考核两部分组成,即“实践成绩=成果考核成绩(70%)+过程考核成绩(30%)”。
其中,成果考核方法见表2,过程考核方法见表3。
9 结语
文章设计的高校《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在多年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秋霞,高洁.管理学课程多样化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6):128-129.
篇5
【关键词】 护理教学 综合性实训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法(试行)》对综合性实训的开设提出了要求,并明确了解其所占比例。综合性实训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学习多门理论课程后,对其进行的一个综合性实际技能操作训练,其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训项目的理解,进一步加强对所学习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是本院护理学专业课改后新设置的一门实训课程。本系对2007级本科学生的《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采取综合实训,具体作法如下。
1 教学方法
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教学纲要所开出的19项操作中,选出卧位病人床上擦浴、口腔护理、测量生命体征、鼻导管给氧、密闭式静脉输液法等5项实验实施综合性教学,共计13学时。
1.1 教师统一备课,确定教学方案 实训课前,带教老师,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进度,明确综合性实训教学目的,结合学生所学知识,给出一个病例,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框架,以整体护理为主线,结合内、外、妇、儿科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护理。
1.2 学生课前认真准备,计划护理过程 在实训课前1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人,每组给1个病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对病人实施护理。教师在给出病例时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如在鼻导管给氧过程中发现氧流量与医嘱不符合,如何去调节流量;在进行床上擦浴时,护士应如何保护病人的隐私等问题。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制定具体的实训内容,以及实训操作步骤。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带教老师给予指导。
1.3 结合情景式教学模式,实施综合实训 先由教师示教纲要开出的实训项目,再由学生扮演病人,该病人具备一些比较典型的症状,如偏瘫、昏迷等,便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实施操作。比如该堂课的教学目的是掌握卧位病人床上擦浴,就要求学生先运用所学沟通技巧主动与“病人”沟通,了解病情,做好病情评估工作。结合给出的病例完成卧位病人的生命体征测量、床上擦浴、口腔护理、压疮的预防、肢体的功能训练及健康教育等内容,课后写出护理计划。具体方法为每组选1名学生扮演昏迷病人,由其他3名学生分别模拟护士为其测量生命体征及其他操作,同时要求学生提出对该“病人”的护理诊断和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
1.4 教师与学生结合,共同评价实训结果 每次课程结束后,由学生与教师共同给每一个参与表演的学生按照打分标准采取不记名投票的形式打分,学生的打分占30%,教师的打分占70%。打分标准的内容包括沟通能力、人文关怀、项目的熟练程度、物品的整理及作业等内容。
2 教学探讨
对护理专业本科学生《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采取综合集训,体现了如下优点。
2.1 突出了整体护理的主线 传统的实训教学以单项实训为主,学科之间相互分离,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2]。以往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实训》课中更多的是强调学生掌握单项操作。综合性实训强调人是由生理、心理、社会中生存的复合体,使学生真正运用整体护理的工作方法解决问题,体验到临床工作的场景,并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2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训前的准备过程中,通过复习所学知识和查阅新资料,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既掌握了基础实训的技能,又使各相关学科知识得到巩固和整合。以往参与毕业临床实习的学生认为,到医院实习时都有手忙脚乱的感觉,不知如何对病人进行护理,说明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提高。病人角色的扮演,使“病人”表现出较复杂的病情,再要求学生根据“病情”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这样,学生不仅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培养了学生的沟通技巧 传统的实训中,学生面对的是护理模型,交流时模型不能与之有情感回应,所以,学生在进行沟通时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认为这种交流是念咒语,说天书,是比较可笑的,由抵触而出现只动手不动口,沟通技巧得不到锻炼。然而临床工作中很多的护患纠纷是由于护患沟通不良所致,如果护士懂得去沟通,用心去聆听,很多纠纷都是可以避免的[3]。因此在综合实训中,要求学生开口和扮演的“病人”沟通,且“病人”会故意刁难护士,学生如果能够给予满意的答复,就需要学生能运用沟通技巧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2.4 加强人文关怀的培养 学生以服务对象为出发点,侧重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关心病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素养和品格,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充分体现护理的人文关怀[4]。例如床上擦浴虽然是一项生活护理,很多医院都是由家属或护工来完成,但作者在教学中仍然坚持学生亲手操作,通过对一例偏瘫“病人”床上擦浴,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活不能自理病人的护理需求。这不仅要求技术上过硬,还要从精神上给予病人更多的关怀。
【参考文献】
1 肖爱萍.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浅谈.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7):229.
2 王瑾瑜,徐海,赵亚莉,等.开设医学综合性实验初探.医学教育,2002,2:57.
篇6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研究
将先进科学技术理论转化到生产实践中以实践为核心,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正是化工原理课程基本目标,也是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后备人员的具体要求。农业院校中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弱项,我们依据化工原理的课程的具体内容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特色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
1教师的指导思想
在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农业工厂化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有工程学方面的思想,而化工原理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学习实践过程。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与创新思想为主,以教师引导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就目前已经实行的教师的指导方式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1)课堂直接讲解。将课程设计的步骤采用课堂讲解教学的方式,利用适当时间,集中给学生讲解课程设计的机理和原理,同时讲解机理与原理在相关实例的具体应用。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参照实例完成设计比较顺利、比较容易地进入设计、出现问题较少,学生比较适应该方法。不足之处是学生依赖性强,主动学习差。(2)开放式。这种方法基本放弃课堂讲授,学生通过提供的参考资料的学习,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解决设计中涉及的每一个问题。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设计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种做法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教学方法的转变使他们难以接受,表现比较茫然,手足无措,通常在设计的第一天,同学们进入实质性设计的较少。直接请求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或者设计方案比较粗糙,不合理。这个过程花费时间较多。教师需要耐心的将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方式引导到主动性学习的过程中。
2建设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
提高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平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学指导队伍的建设问题,建立一支高素质精通化工设计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指导教师成员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组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引进了从事一线设计工作多年,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学生课程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在设计课程中常见问题给以解答,及时更正,良好的规范了学生在设计课程中操作。指导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也不断查漏补缺,对化工原理课程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整理,并且在教学组中进行相关讨论进行解决,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3结合专业特色设计题目的设置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本身具有特殊性,学生要完成设计任务,必须对化工单元操作、生产工艺等有深刻了解,除了所应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技能,与课程设计相关的知识不可能完全通过课堂教学获得,而必须通过生产与教学实习和学习,不断实践才能积累。因此,通过工厂现场教学,使学生对化工单元操作、生产工艺和设备衔接等有个初步的认识。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应不强化向学生灌输工程学观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认识单元操作和工艺过程特点,善于全面面考察问题和分析解决设计中的问题。为今后毕业与走进实际生产工作开展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一次真实训练。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应尽可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剖析、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4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
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使用以及对工程观点的深刻认识是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合理的对学生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采用综合评价比较合适,为此我们采用评定课程设计有几个部分:(1)考查学生的课程设计过程:检查学生对相关参考资料掌握情况,在设计室进行设计活动,教师随时随地掌握不同学生的设计进展和碰到的问题,彼此交流讨论。通过学生的设计,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对能按规定对学生进行考勤,对能够按照要求基本能独立完成设计任务的计入平时成绩。(2)对学生撰写课程报告的评定: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必须撰写课程报告,对设计及工艺过程进行计算,并画出单元设备装备图和工艺流程图,得出设计结论并对课程设计进行小结讨论,提出设计过程不足之处和提出改进途怪。该部分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和学习态度与具体表现。(3)考核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细节把握:在具体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是初次进行工程类课程设计,所以我们通常都是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强化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规范性,减少随意性。
5结束语
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与专业课程的需要,选择符合专业特色恰当的化工原料设计课题,加强专业特色、工程特点、知识的积累、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指导。提高了课程设计的效果,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对社会有生产实践与管理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的目标。
作者:张建峰 朱学军 张洁婧 胡可心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瑞江,张业旺,李红霞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02):92-94.
[2]王任芳.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04):325-326.
篇7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因素是教学对象
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习者,为了达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认真分析,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他们的一般特征和已有知识能力,这是做为好教学设计的基础。因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落脚点是学生,不同的学生,不同班级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差异性。只有在备课中充分进行学情分析,才能因材施教,达到高效教学效果。奥苏贝尔曾说:“如果我必须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减少到一条原理的话,我将说一个人的准备知识影响了他们学什么和如何进行学习。”由此可见,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学情分析一般包括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分析。
学生智力因素分析主要指学生从事历史相关知识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是做学情分析必须首先考虑的内容。学生的基础知识如何,具有怎样的认知水平,其认知结构是否合理,教师要认真分析到位,比如人民版必修《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个政治专题。在初中,虽然学习过古代政治制度,但没有涉及到专制主义、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概念和名词术语。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些学生准备知识情况,上课直接讲,学生肯定是云里雾里,完不成教学目标。应该先把基本概念提出来讲解明白,下个环节的授课就会顺畅。
就学生认知能力来说,要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和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业务强的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较强和学习困难生,并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简单问题提问后者,可以激发学生自信心,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成就感。
二、教学设计包含的因素是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前必须明确“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占有重要地位。赵亚夫教授认为:“教学目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枪上的准量,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成线,不能马虎。从教学过程看,它是一课之魂,目标模糊如同混沌无窍,虽有动态,然终不是有意义生命;从教学效果看,它是一课之准绳,目标繁复如同钝尺,虽有形制然实不能有价值的规矩。”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难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是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比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一课,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太平之国运动、斗争、黄海之战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一要求与“过程与方法”没有联系,不能写入过程与方法。制定教学目标的准备,主要包括:
(一)研究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一《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课标的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这一要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不要设计“掌握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目标。这些目标远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会大量挤占课堂教学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改为“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所体现的社会政治制度有所认识”,就比较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了。
(二)分析教学内容
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现行的四套高中历史教科书是按单元模块编写,每个单元都有“单元提示”或“学习建议”,文字虽简短,已将学习该单元的要求作了交代。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紧扣这些文字,努力落实在目标的各个层次中,教师只有先分析了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情况以及回顾先前教学经验与反思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发学习资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
(三)分析社会形势的需要
社会发展是动态的过程,相对于时代进步而言,教材内容总是滞后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适当地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现实,充实必要的内容,比如高中历史必修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课标要求:掌握“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认识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义,那么如何把两岸关系的时政热点纳入历史课堂教学,充实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呢?我以近几年来两岸签订的若干经济、文化协定突破口。因为其对两岸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交流都产生了积极意义,是世界有目共睹的。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因素还有教学策略
为了完成特定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是教学过程的综合解决方案,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那么在现实教学中有哪些高效的教学策略呢?
1.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的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下的情境。在明确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认真阅读教科书内容。同时,教师要提供相关多媒体学习资料,要求学生将获取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找出自己的学习问题。我们还要围绕学习内容,逐步展示教师与学生制作的教学课件、创设和谐、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充分估计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坚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师生合作探究教学方式。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它则是一种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中,合作学习被当作重要的学习方式予以倡导。
四、教学评价也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因素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促进功能,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教学评价是修正、完善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估性评价三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将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分解为诸多要素,是为了便于深入地分析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本身。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涉及的许多因素是变化的,教学设计工作应在科学的基础上灵活、创造性的进行。
参考文献:
1.何成刚等《历史教学设计》
篇8
自1994年实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制度以来,历经20余年的探索,我国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已发展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多数院校的课程体系一般采用以建筑设计课程为主轴,辅以相关技术和人文两类理论课程群的架构(图1)。
1教学实验背景
“尽管绝大多数院校的课程体系的建构都希望上述两大类专业课程能够相辅相成地合力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人才,但是,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趋势,大多数作为学科基础课程的专业理论课都存在接受度和配合度较差、课程间的教学内容关联度弱化等现象”[1]。在整个建筑学课程体系中,设计实践课程和设计理论课程在各自的纵向体系上自成一系,而在横向体系上只是形式上的设计、理论课程分布,特别是到了高年级(3、4年级)设计课程训练的深化拓展阶段后,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之间协同性、关联性的缺失,成为困扰高年级建筑学师生的比较普遍的教学问题。同时,“建筑师培养目前在中国最突出的难题(这并非仅存在于建筑学教育中的问题,而是在整个中国目前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如何突破学生自幼儿园以来长期形成的自主能力缺乏的瓶颈”[2]。这个瓶颈的后果就是教师不得不不遗余力地反复传授知识点,试图让学生什么知识点都学到,以便他们离开校园后就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这种以知识点传授,而不是以知识体系建立为基本思路的教育方式事先给定整个培养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将所有知识点融入教学环节,传授(灌输)给学生;通过多次不同类型建筑的模拟设计过程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些建筑类型的设计要领,这导致学生无止境地反复训练,教师反复上课,造成建筑学专业教学中教与学的巨大重复工作量。绿色建筑教育是当代建筑学学科面对气候变化、环境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思考和行动。绿色建筑不应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在教学中也不应作为一个专门化的方向,回归学科本体的绿色建筑教学,不仅要建立关于资源环境与建筑能量系统的正确认识观,更为重要的是,要探究作为能量与气候调节结构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策略。因此,绿色建筑教育包含了绿色设计“观念体系”和“技术体系”两方面内容。绿色建筑概论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高年级设计理论课程,不仅承担了学生绿色设计知识系统构建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承担了推动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设计意识的教育目标。基于以上认识,如何提高学生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强化理论课程和设计课程的教学联系,达到知识积累与观念建立的复合教学目标,成为促成本次教学实验的直接动力。
2探究式教学理论解读
探究式教学理论来源于建构主义学派的“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3]。建构主义学派奠基人皮亚杰认为:理想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得到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实际情景中习得的知识才能被学习者真正地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化探究式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的层级不同,探究式教学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归纳、质疑、创新的高层级思维活动。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自主理解信息、寻求答案,其教学方式特点是回归过程、回归主体、回归问题、回归实践,因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独特优势[4]。经过前期3年专业学习,4年级建筑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在5年制建筑学专业教育过程中,4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定位为建筑设计能力的深化拓展和综合提高阶段,重点围绕城市空间、建筑集群以及社会经济、技术整合等设计问题展开,“问题导向”成为4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及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共识[5]。当前,“设计的思维模式应从造物向谋事转变,应从形式表面的迷恋转向关注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要抓住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这一核心理念[6]。在此设计背景下,探究式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学设计类课程倡导的重要教育思想,采用研讨课堂、翻转课堂、实验实践课堂等教学方式,则被学界认为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3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
探究式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本质差别在于:传统讲授式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口述的方式,由简到繁地将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学生;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探究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验分析、推导判断等探究性学习活动来领悟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对于绿色建筑设计教学而言,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以具体真实的设计问题为引导,以建成建筑为研究对象,推动学生观察发现身边的建筑问题,通过案例类比研究,运用专业知识展开问题分析,采用实验测试、设计工具进行推敲验证,最终提出设计解决方案。在问题发现、分析、解决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达到可持续发展设计观念的建立、绿色设计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绿色设计技能习得等复合教学目标。针对绿色建筑概论和4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我们将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营造的主旨建设目标进行了相关设计问题的分类归纳(表1)。基于上述设计问题分类,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板块和提升板块,分别采用了课堂集中讲解(基础板块,讲授课堂)、阅读研讨(提升板块,翻转课堂)、实地调研测试(提升板块,体验课堂)、设计策划与方案设计(提升板块,实践课堂)等针对性课堂教学方式。基础板块内容包括可持续设计的概念、缘起、发展以及基础设计知识,主要由教师在课程前期学时采用课堂集中讲授,辅以课后扩展阅读方式完成教学。针对绿色建筑的观念问题和技术问题,在提升教学板块,选择绿色建筑的科学概念、人工环境营造中的技术逻辑等6个可持续设计相关研讨问题,结合讲授课程内容进度开展阅读研讨课堂教学。研讨课堂采用翻转课堂形式:教师在课程开课初期即全部研讨题目,推荐相关课题阅读文献;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3~4人/组),各研讨学习小组结合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内容,围绕研讨题目提出研讨问题的解答、质疑、评价等相关研讨内容。根据每组学生特点,每个研讨题目由教师指定3个研讨小组,分别执行主讲、提问和评价打分等不同研讨角色,在整个研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习小组的角色进行轮换。主讲小组在研讨课堂通过PPT展示研讨题目学习结果,提问小组针对研讨主题提出相关问题,评价小组执行研讨过程记录工作,并为主讲小组和提问小组的工作给出评分及评价说明(图2)。“设计教学阅读研讨课堂的作用不是为了给学生增加知识,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如何认识和看待这些理论;阅读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评论家,而是培养一个有深度、会反思的设计师。”[7]在研讨课堂中,三方学生(主讲、提问、评价)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在课堂中重点起到引导讨论过程、扭转陷入死角的讨论方向的作用。因为“绿色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时空特征、动态发展的建筑概念,随着认识的加深,其技术逻辑亦在不断推进发展,从研讨问题的选择到研讨场景的设计,绿色建筑概论研讨课堂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期望每位参与的同学通过主动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的图文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研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行为转换频繁,互动明显,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教互学、相互对话与启发的场所,师生的共同探索成为课堂活动的核心,由此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将更多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反思、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性思维上,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说明目前很多翻转课堂过多注重语言教学,而对学生的真实活动、实践实验这类训练较少[8]。对于建筑学专业而言,设计类课程均包含一定比例实践学时,自然具有实施体验式教学的课程基础。体验式教学意为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呈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式。为了打破设计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之间的藩篱,建立知识与认知之间的互动。绿色建筑概论课程与同期建筑设计课程协同推进,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建筑作为设计研究对象,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营造角度出发,选择学校科研办公楼、教学楼、宿舍等某一类型建筑展开调研分析,运用绿色建筑概论课程相关设计原理,发现并分析身边的建筑环境问题(包括热、光、声物理环境,场所空间质量等问题),随后在绿色建筑概论、建筑设计课程相应时间节点提出阶段性调研、策划、设计方案(图3),完成从知识、认知到实践应用的完整学习过程。
4教学实验结果评价分析
国际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戴维·梅里尔在考察和比较11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首要教学原理,重在引领教学走上有效率、有效果和有魅力之路[9]。首要教学原理以问题解决为根本目标,包含5个核心要素:(1)问题(Problem);(2)激活(Activation);(3)演示(Demonstration);(4)应用(Application);(5)整合(Integration)。首要教学原理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强调整个教学活动应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尊重学习规律,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阶段式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问题解决和探索发现的能力。基于身边建筑、具体问题的绿色设计教学实验,围绕问题、激活、演示、应用、整合5个方面核心要素展开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绿色建筑概论课程的理论知识,推动知识的内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设计意识的形成。经过2个年度课程教学实验探索之后,围绕“探究主体、探究互动、探究资源、探究能力”等4个探究式教学实践评价维度,课程组进行了不记名问卷(有效反馈64份,总计85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知识习得与能力培养效果等总体评价以及小组学习方式、研讨问题、调研策划设计任务的难度、时间分配等具体课堂实施细节问题,主要调查反馈信息结果如图4所示:同传统讲授型理论课堂相比,超过75%的学生(6分以上,总分10分)对“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较高;超过90%学生认为以阅读研讨活动为主的翻转课堂在可持续发展设计观念的建立方面具有启发作用,表示喜欢这种阅读研讨课堂教学方式,认为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同学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超过80%学生认为实地调研、策划、设计实践体验课堂能够起到链接理论课程和设计课程的桥梁作用,有效地推动了绿色设计知识体系建立与设计技能培养。
结语
篇9
关键词:室内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室内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从上世纪八十年展至今。我国室内设计教育作为培养室内设计人才的主要力量,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之相应的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人居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及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从而产生的矛盾愈加突出。如何创造出功能更合理、更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这是我们今后作为室内设计发展所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室内设计教育作为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促进力量,探索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 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观念缺乏创新
室内设计是设计人类居住、生活、学习的室内空间环境,用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以人为本”就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以人作为出发点,尊重和满足人的需求。1981年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通过的《华沙宣言》就明确指出:“每个人都有生理的、智能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各种需求。这些需求作为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必须同时追求。”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决定了设计的最终方向。而现阶段的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其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课程内容偏理论化,实战性不强,在分析室内空间的使用者时通常考虑的是大众群体,而忽视将使用群体进行细分化、忽略“特殊群体”和性别差异而引起的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得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只是将些理论知识一带而过却未能做到有针对的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面对设计任务时,通常忽略了客户的需求,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只满足了自身的要求而缺乏针对性的设计体现,导致毕业后不能很好的调研客户的需求、分析客户的需求来进行相应设计。强调人作为设计的主体,重视设计的对象人群是室内设计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2、忽视学生主动性培养
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粗线条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重要性。多采用灌输式、家长式的教学,缺乏让学生进行启发性研讨,忽视学生个性和主动性,没有很好地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忽视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对设计的直觉和兴趣。学生学习中缺乏兴趣造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使得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3、忽视社会需求和缺乏实践的教学
室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然而现有教学缺乏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效联系,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状态,教学一味的遵循传统,未考虑到社会需求,使得教学过程与现实情况脱节。社会所需的是一名能够独立思考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设计师,而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重视设计结果,却忽视了设计构思过程、忽视了学生对“美学”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对设计理念的培养。造成学生一味的追求形式感,以借鉴的名义东拼西凑而来的设计方案,毫无任何个人设计创意和设计理念。以至于有的学生还热衷于电脑设计的效果表现技巧,成为了缺乏思想的“绘图员”。
学生“天马行空”的设计,却因为缺乏实践的锻炼,不了解实际操作。例如施工工艺的了解,造成了很多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施,这就使得实际中与职业岗位所需求的能力相差悬殊。如何将施工以及实际操作搬到课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室内设计师,这也是我们需要进行改革的方向。
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经济等多种学科都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研究现在社会中的人、产品、环境等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物质精神层面的提升,人们对所居住和生活的环境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艺术设计带动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室内设计在此的竞争力越来越有影响力。部分高校也加大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和培养。虽然专业教育不断的发展,但是制约了教学和专业的研究目的,因此,必须对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框架重新的进行改革和构建,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设计人才的需求。
室内设计原理是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学生从事设计生涯的起始课程。虽然在学习室内设计有一些专业的基础知识为铺垫,对于室内设计还是不知从何入手,室内设计课程主要是对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讲述,习作内容分为生活和公共空间两大模块,让学生综合掌握室内环境的基本要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的创新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对基本的系统理论进行讲解,然后举例说明再做一些虚拟课题,虽然一些教学问题得到解决,但是没有很好的激发学生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必须对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框架综体进行改革和构建,首先要对外引进项目教学,创建创新实习基地,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端看问题,开拓视野,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潜能,在实际操作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力。
三、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对专业室内设计人才的要求将更加细化,对各高校培养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促使对室内设计课程进行针对性教学研究。
篇10
难道这些理论与模式都只是体现了不同的设计方法?其作用也是平分秋色?它们之间没有共同的基础?本文基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梅瑞尔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在教学设计实践中力图寻求一种适合各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开展灵活变通的教学活动。
一首要教学原理概述
梅瑞尔在综合考察教学对话、多视角理解方法、合作解决问题法、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各种设计理论与模式都共同体现的几条原理,其假设是不管某一理论或者模式所具体规定的教学总体方式或者课程方案、教学实践有什么特点,这五条教学原理总是可以发挥作用,进一步说如果某一教学方式或者教学实践违背了一条或几条教学原理,则学习或业绩将出现退步,此原理称为首要教学原理。梅里尔认为,最有效的学习结果或学习环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和有四个明显学习阶段的教学,即以问题为中心,激活已有经验、展示知识技能、应用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整合到实际生活中等四个学习阶段。首要教学原理是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它不限于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力图寻求一种适合各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方法,即“一个中心,四个阶段”的原理及其推论,以此为理论依据开展灵活变通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具体的教学模式、方法与策略;教学设计是否有效的评价指标则是其设计是否包含了“一个中心,四个阶段”的“五星”级标准。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玉林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物理学2008级两个班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分别开展以项目为主的传统教学设计(实验班1)与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课程教学设计(实验班2)的教学活动。其中基于项目为主的教学是指本课程以完成一个自选的项目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而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课程教学则严格遵循“首要教学原理”中的“一个中心,四个过程”的基本原理,以现实生活中完整的问题为中心,整门课程的每一个子问题都包括“激活―展示―应用―整合”四个学习阶段,以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知识建构、促进学习的课程目标。
2课程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首要教学原理的“五星”级标准,本课程在课程开展之前的两个多月就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活动安排与相关人力、物力资源准备,具体过程总结如下:
(1)以问题为中心
首先,教师需把握好本课程的总体课程目标,以保证学习者系统掌握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
其次,实验班2要解决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完整的问题或者任务。实验班2分成8个学习小组,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是玉林师范学院教师授课课件的制作,其中有很多是2010、2011年的校级课件立项或者在研项目,使项目具有较高的任务水准与档次;另一部分是玉林市市属中学实习基地的物理教师授课课件的制作。实验班1采用以项目为主的传统的教学设计。
(2)激活旧知
在实验室班2课堂中,在解决每个子任务前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者要做好记录,填写好表格。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者填写表格的信息,确定“先行组织者”,灵活调控教学活动,同时尽可能地对学习者进行个别答疑与辅导,进行个别化教学。每一个子任务的《问题解决记录表》放入学习者“电子档案袋”,作为期末确定学习者课程成绩评价内容之一。
(3)充分展现
首先向学习者呈现先行组织者,展示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与学习信息,再向学习者展示与子任务、主题内容匹配一致的样例或者范例,样例与范例对于提高学习者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教学内容可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和展示方法,如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名家讲座、搜索引擎、重要会议或者比赛文献资料、各级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等。在展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各种教学策略、学习策略以及教学模式。
(4)尝试应用
梅瑞尔的研究表明,加强对信息和例证进行操作练习能增强学习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实践每一个主题都布置相应的作业与练习,并给予学习者必要的指导,鼓励学习者进行创新性练习与操作。
(5)融会贯通与整合
在完成各主题的学习与应用练习后,学习者把新的知识应用到子任务的问题解决中,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新知识进行反思、完善,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努力创造、发明、探索新事物和创造性地应用新知识。
(6)总结流、反思、完善、评价
课程结束前两周,组织各小组成员展现小组问题解决结果即小组多媒体网络课件作品;组织各学习小组之间相互评分、交流经验与反思。教师对整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评价,提出建议,完成整门课程知识网络图的梳理。
3数据收集与检验
为了检验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课程教学设计实践的成效,在课程完成之后,我们对两个实验班的学习者进行“学习成效自我评价”问卷调查,本研究主要调查学习者对自己课程学习深刻性、规范性、自我效能感、自信度、学习内容匹配性、创新性、参与度的自我评价。另外,两个班的考核方式与内容相同。
三研究结论与分析
实践研究与调查表明,在考核成绩没有明显差距的境况下,以解决现实完整真实问题为中心的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课程教学设计(实验班2)比基于一般自选项目的传统教学设计(实验班1)具有更高的规范性、参与度、学习内容匹配性、创新性,学习者在深度参与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明显地增强了对未来解决类似问题或者工作的自信心。
究其原因,其一,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课程设计使得学习者有机会参与解决现实中完整真实的问题,问题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要求学习者不能敷衍了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必须按照问题的具体要求严格执行、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任务;而基于一般自选项目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缺乏真实性与约束力,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避重就轻,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知难而退、不思进取;甚至在网络上下载一个共享的资源、然后进行简单的修改便交给教师完成任务;或者是找他人帮助自己完成项目或者任务。其二,在解决团队任务与个人任务过程中,要求学习者与“问题提供者”访谈、交流、讨论,这时需要全体成员一起参与,保证学习者参与问题解决的广泛的参与度,而实践表明,基于一般自选项目的教学设计中的要求团队完成的作业往往变成此小组中个人能力最强那位学习者的个人任务,其他学习者在感谢这位“勇敢者”的同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失去了“接受挑战”的良好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整合的机会。其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展现系统的、匹配一致的教学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习者高度的注意力与明确的目的性,进而产生高效学习行为。其四,问题最终的解决能与实战经验积累同步,能增强学习者对问题解决的信心并能给学习者带来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其五,解决问题的具体性要求学习者在不同环境下应用不同的方法、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创造、革新,不断研究与学习,可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创造性。其六,“激活、展示、应用、整合”四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活动与根据这四个阶段安排的教学活动的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且符合人类认知同化原理与知识建构过程的客观规律,可保证学习有效进行。
通过实践,我们归纳出首要教学原理应用的几条规律。第一,完整真实的问题是根本。这个问题与一般的项目不同,后者往往是在零碎片断的情境下出现,而在这里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完整的问题。第二,四个学习阶段是关键。这是考察多种教学设计原理得出的一般结论,符合人类认知同化理论,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第三,严密组织是保障。组织得力使计划按质按量落实,能优化学习、保障有效学习。第四,原则性和灵活性是特点。原则性在于是“一个中心,四个阶段”,而灵活性在于可根据教学内容、对象、环境而灵活采用各种学习与教学策略、方法与模式。
首要教学原理是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为各种教学提供了通用的教学基本原理,简练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基本过程,为当今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模式等提供了一种相互融合与互补的可能性与思维,为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的更加开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上一篇: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 下一篇:管理学的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