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重点笔记范文

时间:2023-10-05 15:5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管理学重点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管理学重点笔记

篇1

(一)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手段,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来讲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手段也不同,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教学手段迟早会随之进行调整。根据1999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指标内涵说明》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

(二)实践教学是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性质所要求的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中具有明显的基础和导向作用,也是法学、新闻学、档案学、财政学等与公共组织密切相关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作为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行政管理学的原则、原理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作为系统总结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方法的学科,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行政管理学“贵在有用”。作为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行政管理学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行政管理学这一鲜明的特征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践教学是解决目前行政管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培养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持续多年的,导致了我国人才培养的断裂,因此,随着高考的恢复,我国各方面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急需首先补上理论匮乏这一课。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行政管理学理论,开设行政管理学课程。行政管理学在研究和教学方法上以政治学作为价值取向,采用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教学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满足了当时一个新的理论和课程最初建立和发展的需要。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由传统的研究型、学术型向应用型、操作型人才转变。据此,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学科调整中把行政管理从原来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转到了隶属于公共管理学,突出了行政管理学学科的管理性,即实践性。从学科的调整可见我国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变化。那么,作为行政管理学科最基础的课程《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突出其实践性。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行政管理学教学的软肋就是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学课应有的教学效果,也是导致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具体方法

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行政管理学的课程特点以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决定了在行政管理学的教学方法上必须进行优化和改革,其中首先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一)课堂实践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是指以课堂为教学场所,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为了深化和巩固学生的认知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深化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课堂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案例分析法。这一方法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的,即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行政管理学的实用性特别强,它的重点不在抽象的推理,而在指导解决现实的社会公共问题,以及这种解决方法在其他相关情形下的推广。这一特性决定了案例分析在行政管理学教学工作中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2“.角色模拟”教学法。这一方法在于在课堂上人为地营造某种行政管理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行政管理角色,从事相应的具体工作。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去感受、领悟所涉及的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涉及大量常规细节和现象、需进行较为复杂的综合方法技能训练的场合。行政司法、行政执法、公文处理、会议管理、机关物产材管理等内容非常适合运用这种方法。

3.课堂讨论。这种方法是在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后,为加深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学生通过充分准备,师生围绕一个主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既可以达到形成共识、的目的,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中针对“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历史沿革及其启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行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路径“”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西方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就应该运用讨论的方法。

4.换位教学法。对于一些简单的章节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备课,然后在课堂上师生身份互换,老师随机点名,让个别同学以老师的身份给大家讲解,其他同学随时提问,老师最后作点评。这样,通过备课、讲课,学生把所学习的内容学懂、学透,提高了其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5.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任务驱动法包括以下三个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进行成绩评定。“任务驱动”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使教师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实现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的转变。这一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学校的范围内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课下的业余时间,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扩展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其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指导性自学。这一方法是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学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自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布置学生阅读与行政管理学相关的课外书籍,包括经典著作、重要文献、高质量的专业论文等,其目的是扩大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的教材内容的理解。二是教材中的一些非重点、非难点的章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就能理解的内容。如行政管理学当中的“行政决策”这一章,关于行政决策的定义、程序、类型以及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在管理学等课程中基本的东西都学过,因此,这部分内容完全可以布置学生自学,教师没有必要花大力气来讲,只是提示学生在把握的过程中注意决策同行政决策的区别就可以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行政决策体制以及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教授上。自学不仅达到了扩大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主要的是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2.科学研究法。科研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这种职能不单纯是要求教师从事科研工作,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为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适当的科研工作。如以教学中的疑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布置学生撰写小论文,选拔基础好的具有刻苦钻研精神的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团体等,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和展示个人的才华。

3.模拟实验。在校内建立行政管理模拟实验室,模拟各种行政管理场景和运作,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处于某种管理角色中,从而增进学生对管理知识和方法的认知,培养综合管理能力。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到真实的社会中去,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印证和加深学生的理论认知,把学到的理论向实践转化,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社会调查。针对行政管理要解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专题调研,在调查中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如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这一章,可以布置“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以绥中为例“”辽宁省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等。人事制度这一章可以布置“辽宁政府雇员制”“辽宁公务员考试制度研究”等。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袋徇卷、撰写调查报告等,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2.参观教学法。为了使行政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感性化,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巩固验证已学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到政府等部门去实地参观。参观法资源鲜活、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学空间被极大地拓展,教学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参观访问作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印证,对学生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参观一般由校外实践教师指导和讲解,要求学生围绕参观内容收集有关资料,整理参观笔记,撰写参观报告。

3.实习。顾名思义,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以锻炼工作能力。对于应用性极强的行政管理学这一课程而言,实习具有一切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为了保证实习的实效,最好应在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进行。

三、问题思考

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和形式表明了《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非常多,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为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只是从应然的角度来讲的,而在实际上,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采用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教学尚属探索阶段,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合理地运用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构建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多彩,并不是说在每个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对每种方法都要采用,也不是某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随意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实际上,每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合理地运用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多种教学方法中,从达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基本的基础实践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如实验、参观、自学;二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中层实践手段,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讨论法等;三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而设置的高层综合实践手段,如项目驱动、科学研究法、调研、实习等。因此,应加深对各种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合理地对各种方法进行组合,构建比较合适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二)系统地规划和安排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式,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从总体上看,教学方法有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两大类。作为两类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在长期的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更多地采用的是理论讲授法,因此,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考核等方面具备了许多经验,理论讲授比较规范和系统。而实践教学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单独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法,从而使得实践教学难以落到实处或者变形走样。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系统地安排和规划。如调整和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加与实践性手段相适应的内容;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的比例,改变实践学时随意性的情况;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考试制度中,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从而使实践教学得以贯彻落实。

(三)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机制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方法运用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目前从事行政管理学课的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到了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种情况不仅是在行政管理学科比较常见,在其他学科也司空见惯。实践教学经验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实践教学方法的使用,从而成为提高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瓶颈。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必须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如有计划地让从事该课的教师到行政部门挂职锻炼、吸引优秀的行政领导干部加盟等。实践教学方法的成本比理论教学要高得多,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实践教学方法运用的前提,无论是实验设备的配置、实践基地的建立和使用,还是调查、参观以及实习方法的使用都需要必备的资金物材的支撑,没有这些条件,实践教学无法开展。但是,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投入还有很大差距,部分学校甚至是空白。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必须在教学的硬件环境上下功夫。

(四)防止实践性教学方法目的化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模式改革问题的提出,实践性教学方法被许多学者和专家所关注,从而在一些高校的行政管理学课的教学改革中实践性教学方法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可贵的探索。但是也出现了一个极端化的现象,就是为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被异化为目的。而在客观上,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实践教学,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方法再重要,也必须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否则,过分地抬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忽视其实效性,就会使这一教学手段极端化。因此,正确发挥实践性这一教学手段的功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正确区分在教学内容上哪些内容适合使用实践性教学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实践性教学;其次,实践性教学方法丰富多彩,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合的条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最后,检验实践性教学方法效果的唯一标准是教学目标的实现。

篇2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行政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54-02

基于创建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相适应,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在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展开。由于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人才素质要求的差异,反映在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内涵和培养途径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试图从微观角度入手,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界定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并把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

一、创新型人才的界定及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

对什么是创新型人才,迄今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国教育界多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来阐释创新型人才的。一般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可以从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 合理性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要求,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结构的合理性首先是宽口径、厚基础。宽口径要求学生知识面宽广,厚基础要求学生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要扎实厚重。此外,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还体现在知识的完整和有序上,完整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类知识具有足够的覆盖面,有序性是指组成知识结构的各学科知识之间排列有序,具有互相畅通的信息渠道。作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行政管理专业多学科的背景决定需要学习的课程更多,内容更广泛。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通常包括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通识知识涵盖自然、社会和人文科学三大领域,文理渗透交叉;专业知识方面,需要具备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需要掌握现代化的政府管理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和整合,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成为创新的材料和基本元素,有助于培养厚实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

(二)创新性的能力结构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其中创新性思维是核心。由于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创新能力在各个专业领域又有所不同。

由于在校大学生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很难产生出有社会意义的产品,他们的创新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创新性的思维能力。行政管理专业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主要反映在调查研究或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为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观察和认识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撰写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报告和论文等。当然,创新型思维也应渗透到上述所有的一般能力要素中,并通过这些实践能力表现出来。

(三)独立性的人格要素

研究表明,创新型人才的共同人格要素主要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独立思考和突破常规的精神、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勇气,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力等。而独立性是最重要的特质,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表现。理工类的创新性多表现为勇于探索、动手操作、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文科学生的创新性更多地展现在知识面宽广、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不从众的独立精神。

行政管理专业的创新人格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人格独立,在任何时候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坚持自己信念的力量,有一种兼济天下的担当和责任意识,还有体察、包容的人文精神和一颗正义善良的心,更要具备依法行政的理念、公平与效率的意识和民主与法治观念等。

二、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围绕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必须坚持知识、能力、个性三者的协调统一发展。

(一)通过课程优化,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是一个复合的融会贯通型的知识体系,并非简单的、跨领域的专业课程的拼凑和叠加。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多元化复合知识与技能体系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本身以及政治、经济、法律、信息技术、文化等领域的内容,彼此间的主次、衔接和权重须根据专业素质要求确定,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一是通过大量开设通识课程来强化通识教育,让学生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领域,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只涉及本专业的主干课程,而课程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开设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需求自主选择,合理配置专业课程与扩展性的选修课程的比例。在这些课程之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喜欢的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三是加大实践实验教学的比重,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恰当的学时分配,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甚至可以专门开设一门创新学课程,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通过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是有活力的知识,也就是“活”的和有用的知识,这种知识不是通过生硬灌输、死记硬背储存在头脑中的,而是通过领会理解和运用获得的,是强调实践效用的知识。一个人所学知识运用得越多,其知识的活力就越强。所以,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把教学和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及其运用上。

在课堂教学中,有活力的知识首先是通过自己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后,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所以教师要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根据行政管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学科特点,时刻关注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沿,把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地融入教学内容中,让知识和原理的讲解紧密联系行政管理的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原理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让学生学到有现实生命力的“活”的知识;改变单一讲授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记转变为主动参与;应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多采用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研究学习、情境模拟等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考试注重考察学生知识的记忆而不是理解和运用,尤其是标准答案的唯一性非常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标准化答案的束缚下,凡事均按唯一的正确答案思考,思维日益单一,视角日益狭隘,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评价机制,重在考查学生基本理论、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打破单一的书面考试、闭卷考试的方式,采取口试、研究报告、读书笔记、论文、实习报告、案例讨论等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法,把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

(三)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

创新不仅是能力开发,也是一种人格特质的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人格特质是独立性,独立性的培养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也就是要有一个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独立人格,要转变学生管理的观念,正确认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个人意愿,使管理更有人情味,更加人性化。体现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则以尊重、鼓励和奖励为主,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把日常管理活动更多地放在为学生服务而不是设置烦琐的强制性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交流冲撞,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意见和看法,给他们充分的表达自由,对有不同的意见者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对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学生包容和给予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探索和尝试积极鼓励,允许其犯错误,不求全责备,用积极的正面激励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塑造独立的人格特质。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2]聂飞.基于就业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探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3]丁刚,陈倩.完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以福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