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05 15:5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设计特点

篇1

(一)远程学习者的目的性

成人是社会职责和义务的直接承担者,社会角色具有多重复杂性。由于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与他自身的发展需要、社会期望等密切相关,所以远程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学习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们参与学习的动机也具多样性:

1、自我实现和满足。提高学历、充实自己;补充过去未学的知识;对现有知识较感兴趣;满足自己的求知欲;通过学习达到自我完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修养,增进社区工作能力。

2、就业竞争的需要。提高业务知识,受到同事较高教育程度的刺激,力图赶上他人,未来职业变迁而修习新知识;增加自己的就业能力;提高社会地位;职业本身需要;为了晋升等。

3、外界期望的鼓励。由于受到家人、师长、同学的鼓励;受到外界的人参加学习的影响等。

4、社交关系的需求。在不同领域结交新朋友,达成友谊。

(二)远程学习者的自主性

远程学习者有相当确定的自我概念及自重感来参与学习,在形成学习动机后,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以独立的方式进行学习,有参与教学决策的意识,希望能与教师共同承担教学责任,能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和途径,有较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指导和鼓励,而不是被人看作是纯粹的被动的学生,单纯的受到强制性的命令与约束。同时,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育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非常灵活自由,主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也符合了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成人学习者在学习时会自发形成一种真正的自我需要,能对课程进行自我意义上的建构。

(三)远程学习者的经验性

远程学习者与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经验有很大区别。青少年的学习注重新知识的接纳与吸收。而远程学习者着重于改造学习,即新知识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因为远程学习者在以往的生活过程中不仅接受了一定的传统教育,学习了一定的间接经验,同时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直接经验。他们能了解传统文化价值和现代科技或社会文化的不同,对于年轻学生而言,则一切都是新的。所以远程学习者多注重实用性,他们选择和参加的学习计划,多以其经验为背景。远程学习者的丰富经验不但为其新知识的输入提供了广泛的基础,也为学习的迁移提供了条件,是远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宝贵资源。但在有的情况下,成人积累的经验也使他们有一定的思维定势,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兴趣不高,有一定的惰性。

(四)远程学习者的效果性

由于远程学习者中有很大部分是在职职工,他们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们希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学必须讲求实效,安排合理周密,学习的内容最好能间歇的循环上升。课程设置要灵活多样,有多种选择的余地,这样成人学习者选的课程可以是不同步的,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表来安排。课程的灵活安排也可以使学习者一个学期内学习更多的课程,因为错开考试的时间成为可能,不用担心在期末应付接踵而来的的考试。

(五)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障碍

远程学习者在参与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学习障碍,其中包括:

1、情景的障碍。指人在某一时期所面临的物质和环境方面的困难,如学费困难、时间缺乏,以及生活、学习与工作间的冲突。

2、心理的障碍。包括对远程教育技术不熟悉所产生的恐惧,不能坚持学习,对学习进展水平不能进行自我评估等。

3、环境的障碍。缺乏面对面交互学习的能力,不习惯与多媒体的交流,课程时间编排问题;设计的学习材料、学习环境不适应特定的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不习惯没有教师直接和连续的指导的学习方式等。

二、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路

网络课程设计是指对网络课程教学目标的厘定、学习过程的构架、知识内容重难点的明确、媒体的选择、课程的测试与评价及相关资源的提示。课程设计要达到最优化必须设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的、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评价方式和信息资源系统,这些工作的完成都依赖于对远程学习者的心理和学习特点的了解与分析,不如此,课程设计也就毫无意义,因为网络课程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更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从远程学习者心理和当前我国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来看,我们认为,网络课程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从求知中求趣

对于现代远程教学来说,除了要进行单纯的文字编辑之外,还要综合各种媒体的优点,使之合理结合,才能达到最高的教学效果。让学习者通过声、像、图等方式的有机结合,激发共学习热情,主动把新的知识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己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计中,启发和激励是比较有效的手段。启发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热情,而激励是对达到每一个分解的教学目标后的学生的肯定,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知识后给予明确肯定所获得的成就感,有利于学生持久的保持学习兴趣。

(二)从设计中求美

课程设计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所以,对于远程教育的课程设计来说,也要保持艺术的风格,使课程寓教于乐,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首先,要保持课程的形式美,课程的视图、音乐背景和解说等具有和谐、简洁的审美情趣。其次,课程所呈现与表达的内容具有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美,即科学知识具有的逻辑美、对称与均衡美。最后,要追求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和谐统一,用艺术的设计语言来组织所要呈现或表达的内容和信息。

(三)从友好的环境中求进

学是同一定“情境”相联系,学习环境决定着使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所采取的教与学的方法。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有机整合。

1、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协作学习,使学习者通过协商、讨论,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建构。

2、创建辅助学习环境,为了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要学习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创设辅助学习环境,例如为学习者解答和交流问题的研讨园地及公告板,捉供各种学习导航,包括检索导航、演示导航、书签导航等。防止学习者在缺乏教师的指导下发生迷航,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不知所措。

3、实现学习者自我反馈,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远程教学课程设计中,要设计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同时课程界面要友好,语言要丰富。同时有良好的评价与反馈功能,便于学生自学、自评。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在轻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中自如的学习,更好的进步。

(四)从导航中求助

篇2

[关键词] 思品课堂 教学法 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生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政治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案形式,而学会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对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师生双边活动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统一的有效展开的策划。人教版初中思品课程的教材呈现了如下具体特点:情景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综合性。教材的这些特点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特色。既为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实行的准则依据。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特色内容不失真,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优先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首先,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第一,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活学”。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即学习。新教材的每一个观点体现都都借助了活动,不仅使课文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也有利于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材特点与熟悉教学内容,开展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情趣的教学活动,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

第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乐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的“乐学”功能体现的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新教材以图片、故事、心理测试等方式创设了学习的情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平台。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创设具有活力、有空间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达到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生活化”。即让教学设计具有“生活学”与“学生活”相结合的功能。

新教材的内容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注重从学生生活感受中总结提高,感悟升华的。所以,教学设计要具有使学生通过在课堂中体验感受“身临其境”而“躬身自省”的功能,不能离开生活,特别是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

第四,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思维过程化。新教材用设问思考、讨论争辩等方式呈现了思维的过程,在过程中注重形成概念、观点、结论,鼓励学生的感悟与思考。同时还体现了主题探究活动,突出了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感悟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的“思想”层次的功能。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所在。缺少了这一点,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意义已经缺失。

其次,要确保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即保证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与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做到:

1、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目标具体、层次清楚,切合不同学生目标完整、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教学设计要突出保证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统一。教学目标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来设定的,因此,它带有“规范性”。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学生凭借自身经验与体验对它解读而产生的多义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对话碰撞产生的“意义”的新异性以及现代课程资源的广袤性,一些新的目标就会引发和生成出来。这就是教学目标的生成性。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够很好地将教学目标预设性和生成性统一起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2、有效处理教材。能够体现教师处理教材有效性的基本要求是: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包括:①灵活运用教材。如调整进度、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交叉整合等;②教学内容不以“定论”方式呈现。如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内容等;③对于教辅、教具课间等能根据自主开发;④能开创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适合自己教师个人、班级教学需要的特色教学。

3、教学方法设计的有效性:依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特点、学生特点与教师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方法多样灵活且优化组合,利于学生学习自主创新与个性发展。

篇3

关键词:原发性;求全求满;造型语言;色彩语言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33-02

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蓬勃发展,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思想体系也日益完善。而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发展成了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一味追求与其他地区院校一样的教育模式,另一种是地域化发展,结合本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引入课程资源,开拓教学的多维度视角。本人认为第二条路更为适合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教育。

民间美术的造物思想和多元化的艺术表达方法是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和造型技能的有机土壤。在艺术设计类课程引入蒙古族民间美术资源时,只是单纯的讲解其起源、发展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民间美术资源引入艺术设计各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民间美术资源的造物思想、方法,换言之,民间美术资源聚集了长久以来中国劳动人民造物设计思维的智慧。

将内蒙古民间美术资源引入课程前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民间美术资源的渊源、分类、特性,并找出规律,筛选出可用的资源。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中国东西,有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蒙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域有不同特色的蒙古族民间文化,种类繁多,为课程资源的发掘提供了大量的、有效资源。通过田野调查、书籍查阅、专家咨询、网上搜索等途径,多种途径补充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了梳理,分别从蒙古族日常穿着使用的服装、家具、图案、刺绣、工艺品、剪纸等艺术门类上整理,每类又根据其使用的情况进行了分类。主要从色彩、造型和技法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出蒙古族民间美术代表性的可以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一、艺术创作动机的童真原发性

民间美术的出现就是伴随着人类对美有懵懂意识开始的,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并不象宫廷艺术和庙堂艺术高高在上,而是一直伴随这广大劳动人们的生产和劳动向前发展着。它并非粗俗简陋,而是极具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凝聚,它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的点滴生活当中。内蒙古民间美术与其它民间艺术具有共同性,都是以(1)生命为主题祈求繁衍与生存,(2)祈祷祝福吉祥的民间吉祥艺术文化内涵,(3)驱灾辟邪是民间吉祥艺术信仰中的另一种文化内涵。这些都是追寻尽善尽美,祈福纳吉的审美思想,这是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和运用的。例如一些剪纸作品中会出现柳枝插在敖包上的表现内容,其表达的就是草原上的牧民祈求多子多福的祝福含义。

二、“求全求满”的艺术表达

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不只限制于表现对象的外在造型和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以创作设计者的“心”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理想意念和意象,用“心象”的感知幻觉去补充看不全的内容,所以这些设计者创造的艺术形象都是随性的,或是秩序美的概括,或是装饰美的平衡,或是简练而抽象,或是大胆奔放而夸张。蒙古族民间美术的表达既有本民族的原始审美趣味,同时也融合了其它周边民族的艺术特点,民间美术的相互传播融合本身就是再创作再发展的活动。相互融合的民间美术创作来说就是不断加入不断删减的过程,无论如何改动,民间美术最终的传统美学的“求全求美”的思想宗旨始终得以保留。

三、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

蒙古族由于受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影响,性格都很直爽,并且热爱生活,所以在图案方面具有自己的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蒙古族图案的造型语言特点:

蒙古语图案称为“贺乌嘎拉吉”,卷曲类图案叫“乌嘎拉吉”,其他类叫“贺”蒙古族图案的种类分别有:一为自然纹样、二为吉祥纹样。

1.卷曲是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图案造型最重要的特点

蒙古族的抽象型卷曲纹既不是以叶形为主要表达,也不是以花为主要表达,而是以近似盘羊犄角卷曲对称的线条为主,这种图案也叫“乌嘎拉吉”。卷曲多表现的是虚实、重复、对比、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感。而蒙古族的卷曲纹较少的出现粗细变化,所以显得更加简洁和粗壮,既能折射出曲线的阴柔美又能表现出力量美,充分体现了自然朴拙、粗犷劲美的草原风格。富有节奏的和韵律的卷曲花纹象征着草原上的生生不息、牲畜兴旺,吉祥美好的寓意。草原上的草经过风吹也会呈现出卷曲的造型,预示着草原上水草丰美,这样就可以养育草原上的更多牛羊,也代表着蒙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图案造型常用的构形方法

“圆满”一直是民间美术的表达思维,所以对称就成了最主要的构形方法。这与中国的阴阳审美意识是相一致的。

(1)对称,对称双数中包含着和、完美的寓意。蒙古图案中对称的莲花花瓣、、山纹、水纹、图案,

(2)重复,蒙古族图案确定基本的单体形态后,构成方法是中心点向四周发射的重复,或者是又四周向中心发射的重复。或者是整个画面的重复构成。

3.几何构成,直线曲线相互转换的艺术表现手法

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桥梁;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201-02

桥梁工程专业课是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学生在分专业方向后的必修课程,过去的教学大部分以教会学生几种特定的桥梁的构造及相应的算法为主,并通过习题和课程设计对这几种桥梁的设计过程进行锻炼,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用人单位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与市场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有比较大的缺陷,眼界不开阔,所设计出来的桥梁呆板、乏味。从这一需求出发,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在桥梁工程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修订、教学方法改革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本文介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桥梁方向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方案。

一、原有桥梁工程专业课设置与存在问题

原有桥梁工程的课程设置具有强烈的科学性,把桥梁工程专业相关课程进行了系统化分,具体体现在:首先,将桥梁按材料划分。然后,将设计与施工各成独立体系。最后,再辅以讲授专门桥梁工程技术的选修课。专业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从多年执行的效果看,这一课程设置方案的优缺点如下。

1.学生在已知桥梁结构形式与施工方法的条件下,计算分析能力很强,能正确分析常规桥梁的受力特点,并进行构件配筋设计。

2.从毕业设计效果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学生对桥梁总体设计与施工方法的掌握程度比较差,特别是根据实际使用要求与建设条件构思桥梁方案的能力很差。

3.学生对桥梁结构构造、计算方法与受力原理、材料特点、施工工艺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得比较差,对如何选用常用桥梁构造、尺寸、计算方法和施工工艺感觉无从下手。

4.在计算机软件技术长足发展后,桥梁电算内容与目前实际应用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施工有较大脱节,在运用计算机结构分析软件时,对计算结果的判断能力差。

二、课程设置调整的总体思路

古代土木工程技术是以师傅传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的,自从现代科学体系形成以来,土木工程技术已经越来越科学化,目前的土木工程教育形成了一套整系统的科学体系。随着工程技术复杂程度的增加,原来的土木工程技术已经拆分为各种数学、力学、材料等独立的课程,土木工程教学的主要任务也变成了这些课程的教学,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点教学,这些知识如何还原到工程应用中去并没有得到重视,这就产生了学生不会构思的问题。基于上述认识,为了达到让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思想主要是在按照科学体系安排课程的同时,尽量体现桥梁工程技术自身的特点,以建造技术贯穿课程安排。在教学内容上,将重点主要放在,对现有桥梁设计与施工方法的形成过程上,通过分析目前已有桥梁的构造、设计方法、施工方法形成过程中前人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找到目前桥梁工程结构常规做法的合理性与缺点。

三、新桥梁工程专业课程方案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及专业基础课程在一二年级的平台课上统一安排,桥梁方向的专业课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学会按照工程特点进行思维的方法,了解桥梁结构体系可能的创新方向。

新课程设置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1.针对学生计算能力强、构思能力弱的问题,增设桥梁概念设计课程。该课程主要结合一个随堂的课程设计,在专业课的一开始,着重介绍桥梁与使用要求、建设条件、受力体系、材料应用等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考与构思能力。课程讲解过程中配合随堂的课程设计,在方案概念构思的各个环节上,开展若干次课堂讨论。

2.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了较大调整。将桥梁工程课程按照结构体系开展,上学期主要介绍梁式桥,下学期介绍拱桥、斜拉桥、悬索桥。在某一种结构体系下,综合介绍公路、铁路桥梁由于荷载不同的特殊要求,不再分钢与混凝土桥,而是强调在不同条件下如何根据不同材料自身的特点进行综合利用,任何桥梁体系条件下都强调架设方法与桥梁受力、构造的关系。在桥梁设计计算方面,缩减计算方法本身的介绍,着重强调计算方法与构造特点与施工方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习惯于在结构设计中对结构进行全面思考。

3.将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课程进行了压缩,去除关于大型桥梁结构体系部分的内容,着重介绍钢与组合结构桥梁的特殊构造以及特殊的计算分析问题。

4.将道路工程、桥涵水文由选修课转设为必修课,加强学生对使用要求与建设条件的认识。

5.针对中小跨度桥梁大量使用连续梁桥的实际情况,增设连续体系梁桥课程设计,要求对连续梁桥进行合理跨径布置,并利用现有桥梁结构分析软件对桥梁施工及运营过程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与配筋计算。

6.将桥梁施工中关于桥梁架设总体思路的部分转移到桥梁工程课的相关结构体系中去,将具体的各种桥梁施工工艺独立出来,转化为选修课。

7.将原来的桥梁结构电算课程转化为桥梁结构计算,设为选修课,着重介绍复杂桥梁结构的施工与运营过程分析原理。

8.针对各课程知识点衔接的问题,在课程学时分配上采取“节段式”时间安排,将较少学时的课程集中在半个或者1/3学期进行,而不是以往的通过单双周间隔将课程分配到整个学期。

四、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

在上述课程设置方案中,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是改革的关键,新大纲的编制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工程思考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各种工法、算法、构造方法的演变作为教学的重点。表3为桥梁工程(上)教学内容。

在桥梁工程专业方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的研究过程中得到如下结论。

1.桥梁工程专业课设置的过分理论化,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摘 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产品设计草图应该说是应用最广泛的手绘表现图,也是高校手绘表达课程训练课题之一。作为产品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在当下高校课程改革和施教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对其本质特征和表现方法内容给予了阐述,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对设计草图表现训练课程设置、表现方法、训练方法等内容都有明确的论述,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产品设计专业设计手绘表现课程设置和技法训练方面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研究思路。

关键词:设计草图;草图表现特征;训练要点;技法要求

引言

在高校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产品设计表现课程的改革与研究,随着课改的推进逐步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对其课程中包含的设计草图的基本特征与表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逐渐成为产品设计表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并被列入到产品设计表现课程群系建设当中。设计草图是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设计构想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图形语言的主要表达手段之一。其具有快速性、概括性、记录性等特点,特别是在捕捉设计灵感和表现设计构思方面,发挥着其他表现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1产品设计草图相关问题

1.1关于课程设置问题

关于设计草图表现方法的课程设定,多数情况下,是含在设计速写或手绘技法课程之中的,但从其所包含的内容来看,也可以单独设置课程,因为有其独立设置课程的依据,主要体现在设计草图表现的实际应用方面。设计草图绘制方法虽然说有其设计速写和效果图课程所涉猎到的内容和关联性,但其所涉及到的自身内容还是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许多高校出于总体课时要求,没有将其列入到课程之中,即使列入到相应的课程之中,也是一带而过,不作为主要训练课题出现,这样的现象就导致了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时,出现了不适应的问题,经常出现不知如何更好地运用所学手绘表现方法去表达创意灵感和设计构思,这就说明,草图表现技法训练的必要性和作用,也说明了课程设置的脱节性较为严重。

从课时设定的角度来看,草图表现方法的课时训练存在严重的不足,有的甚至没有其课题训练内容,用设计速写训练替代设计草图训练时有发生,令人不免有些遗憾。有人提出只要学好了手绘设计表达的课程,就可以自然能够画好设计草图,没有必要学习草图的绘制方法,持有此观点的人,有其合理的理由,但相对于课程体系建设来说,课程之间的承前启后的有效衔接与相互支撑作用不能忽视,特别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其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构建起到关键性作用,学生学完前期专业基础知识后进入到后期专业设计时,就会遇到把抽象的设计灵感和构思如何转化为具象的图示来展现产品设计形态等特征的实际问题,在应用所学的设计速写和效果图的知识方面,更多的是技法问题,很少涉及到与设计相关的其他表达方式问题,所有学生在此过程中,不适应这种实际应用转化过程,从而就会阻碍构思拓展的流畅性及设计灵感的快速捕捉。至此设计草图的课时应体现在手绘表达训练课程之中,并相应加大训练课题的研究,同时,提倡在手绘表现课程体系构建中加入设计草图表现方法类课程来充实课程体系结构框架,完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

1.2产品设计草图类别

产品设计草图类别我们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记录性草图,另一类是研究性草图。

记录性草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快速灵活,手法多变,以记录的形式表示创意灵感和设计构想过程。此类草图多数情况下是设计师自己初始构思阶段的“图示笔记”,不受表现手段的制约,随心所欲,它可以是一种符号,也可以是一个概略的局部形象等,正是这种在头脑构想支配下徒手勾画的记忆图示符号,带有其潦草、随性、涂抹、反复等不确定性,所反映出来的图形、线条、色彩都具有记录性主要特征。

研究性草图的特点。主要特点反映在草图的设计推敲方面,此类草图不是单一的草图图形,而是包含了构思方案设计过程的推敲图,可以说是构思过程的组合图形演示。此类草图表现手段不限,方法多样灵活,有概括性还有局部细节的刻画性,可以说涵盖了设计所有思考过程和图形表达过程。除了表达设计之外,此类图,还能够反映出设计师的个人审美取向、绘图能力、个性风格等方面的情况。

1.3产品设计草图特征与表现方法

产品设计草图特征基本体现在产品形态的高度概括性,绘制时间的快捷性,表现手段的个性化、风格化等几个方面。这些特征也是设计草图区别于其他类效果图较为显著的地方,正是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整合速写特点,优化设计速写的表现手段,为其表现方法拓展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并发挥指导性作用。

目前设计草图表现方法,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线条表现方法、色彩表现方法;按其使用绘制工具可以分为铅笔草图表现方法、钢笔草图表现方法、彩色铅笔表现方法、马克笔表现方法、综合表现方法等。草图表现方法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划分与要求,只要能够以图像的形式表达出设计的构思,就算达到了草图的目的。正是由于产品设草图在表达设计构想方面的随机性、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及表现方法的多样性,为其带来了无尽的研究空间。

研究设计草图表现方法,不能够只停留在技法层面上研究,应从本质上来研究草图表现源头与发展趋势。设计草图它是表达设计构想、设计灵感、设计推演过程或设计调整过程的记录方式,是以一种形象的符号方式去体现草图的特性。这种形象化方式的记录,不是单一只面对设计者本人,也要面对客户,也就是说,设计草图也是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一种设计延伸的起始点。它虽然多数以草图的形式出现,但实质上,草图表现反映了设计师的个人修为、审美取向、绘图技巧、设计能力、个性特点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虽然寥寥几笔,但也能够看出笔力后面设计师的修养和功力。

2产品设计草图训练方法构想

产品设计草图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手绘表达方法训练课题之一,在产品设计课程体系构建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值得重视起来。多数情况下设计草图的课程内容设置在产品设计速写和产品设计效果图表现课程之中,但作为手绘能力的训练,也可以独立设课。

2.1课程设定的合理性有助于训练方法的有效性

草图设计课程安排要趋于合理。设计速写、设计手绘表现课程中应设置一定比例的设计草图训练课题,并贯穿于设计表达手绘课程之中,单独设定课程或分阶段逐级设定课题都可行,设定课程时还要考虑训练课题的衔接性、递进性的问题。草图训练课题设定要遵循设计表达的应用要求。

在具体的草图训练课题设定方面,要考虑课题训练的应用要求。特别是在产品设计表现的后期阶段,要体现出产品设计表达的完整性。其中包括:产品整体形态特征、局部形态特征、结构方式、组合方式、构思推演过程、色彩倾向、表现手段、技法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草图训练课程后期所达到的目的,这也是产品设计过程所应有的环节。如果训练课题偏离了设计应用的要求,只能是单纯的技巧训练,达不到设计草图应有的实质目的。

2.2草图表现方法基本要求

2.2.1草图表现技法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草图表现技法训练实施方面,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有关技法内容和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线条表现。要求线条的流畅性、线条的多样性、透视的准确性,并能够看出徒手勾画能力与个性。要体现出形体结构和基本的形态特征,主体图形要清晰,虽然草图表达可以体现随意性,但要能够看清图面所记录的设计思维过程及重点部位节点构想等内容。

(2)色彩表现。草图表现,对色彩要求不是很严格,但色彩的作用是线条所不能够替代的,草图表现对色彩而言,重点是标记性的色彩,即色彩要有提示性色彩倾向,并能够标记产品部分色彩及材料性质特征。色彩不要求涂满图形,但要求重点部位的施色以标识产品整体彩色倾向和局部材质颜色为主。

(3)图形表现。草图表现要体现产品立体形态特征的表达,要把产品整体形态和局部形态或结构形态表现清晰。草图表现除了我们熟知的立体形象特征以外,还包括产品形态特征的平面图形表达,平面图形的特点是没有透视感、空间感、立体感的图像。如产品的平面图形和立面图形等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是以符号形式出现的表达方式,这种以符号式图形表现的草图多应用于设计前期扑捉设计灵感之用,如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及不规则图形,并带明显的符号记录特点。

(4)其他元素表现。草图表现不是单一的产品自身形象的表达,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还包括多种因素在其中,如一些符号索引、文字标题、注解说明、尺寸标注等,这些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可见的视觉元素之一,所以说这些元素的表现理应列入草图表现范畴之中并加以重视。

2.2.2草图表现训练内容

草图表现训练内容可以概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基础技能训练内容,二是应用技能训练内容。这两个内容可以根据课程设置不同来相应调整两者之间比例分配问题。

基础技能训练内容方面。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的要求及目的来相应规划基础技能训练内容。如基本技能的线条训练课题,包括单线条的训练方法、直线训练方法、曲线训练方法、线的衔接转折、直曲过渡等线条训练方法以及各种排线方法。基本技能的色彩训练方法,主要包括彩色铅笔、马克笔等色彩训练方法。基本技能的综合表现训练方法,包括不同表现工具与材料的运用、表现手段等相关训练内容。这些基础性的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只能增量训练,不可以减量训练,要强调基础训练的重要性。

应用技能训练内容方面。在应用技能训练方面应考虑全面一些,要考虑草图表现的平面布局,如构图方式、图面的觉平衡感、完整性等方面的内容。要考虑产品图形特征,如产品形态特征、结构方式、色彩质感、比例尺度、组合方式以及个性风格特征等方面的内容。还要考虑其他元素对其图面效果的影响,如各种符号指示、导向索引、文字说明、标题设置等因素的表达。这些因素是应用技能训练不可回避的内容,实际上,应用技能训练是基础技能训练的补充过程和延续过程,要把此过程有机融入到基础训练当中方为上策。

3结语

产品设计草图特征决定了其表现方法的特点。设计草图的表现重在对创意的表达及设计过程的表现,它需要相关的技能作为辅助,来提升草图表达设计构想的能力,如透视学、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等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对这些基础能力的掌握也决定了草图表达的成效。我们研究草图特征目的是为寻求产品设计草图表现技法的多样性、拓展性,从而达到技法为设计所用,并服务于设计的要求。产品设计草图表现方法不是单一的技法研究所能够解决问题的,要考虑多种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要把设计草图课程纳入到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当中去思考,其训练课题与方法才能够落到实处,才有发展的余地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孙虎鸣.工业设计手绘表现技法.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04.

[2]孙虎鸣.产品设计手绘表现技法.辽宁美术出版社,2015(09).

[3]孙虎鸣.对于高校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改革的思考[J].美术大观,2013(01).

[4]涂永祥.产品设计绘图―铅笔速写.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08).

[5]曹学会,袁和法,秦吉安.产品设计草图与马克笔技法.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04).

篇6

[关键词]循环;逐步细化;计算机思维;通项

作为大学计算机通识教学的一部分,计算机程序设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循环则是其中的难点。导致学生说难学,教师说难教。

一、循环是程序设计本课程的难点

循环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难点,它主要体现在:(一)数学逻辑思维性强,在循环程序设计时,往往涉及大量的数学逻辑思维,如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有限的重复,从而构建数学模型,是编写代码前最重要的任务。(二)循环程序设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循环程序设计的灵活性比起其他的方面高许多,在程序设计时,如何根据题目或者任务要求,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困惑的现象

(一)由于循环程序设计的特点,逻辑性强,构建数学模型灵活多样,解决方案需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课时不多,以通识课的方式教学,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上会构成一定程度的懈怠,导致课前预习不足,课后复习不佳,对于要求较高的循环程序设计,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二)学生的基础不同,它是由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不同,原有的地方差异导致的高中信息课程开课不一致,学生对程序设计在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上体现不一致。

三、教师教学的困惑

(一)学生的层次性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上不一致,在循环程序设计的教学时,反映出上述特点的集中和放大,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容易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表示教学内容难,听不懂;甚至放弃该课程的学习。(二)教学资源的层次性由于循环程序设计的特点是逻辑性强、问题多样性,并且学生的基础不同、兴趣不同,编程要求因地制宜。在教学环节中,根据课程的要求,既要提高教学效率,又要考虑他们的特点,提供符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因此,提供多样性的教学资源,体现教学资源的层次性,体现学生的差异性,求同存异,保证教学效果,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案例教学法的活学活用

在循环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典型的、有特点的案例,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循环程序设计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配置,引用相应的有特点的案例,是循环程序设计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是对案例教学要活学活用,要通过案例,反映程序设计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变成案例就是案例,学生的编程循规蹈矩,不能活学活用。让学生了解自动化是计算机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而循环就是在有条件的重复中自动完成人们赋予的任务,从而掌握循环编程的基本要求:了解问题及需求,逐步细化,构建通项,最终掌握循环编程。

五、兴趣引导,激发创造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学习效果较差的原因就是因为兴趣不高,产生的原因有:(1)畏惧,因为原有的数学基础不踏实,认为程序设计难,敬而远之;(2)退缩,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发现循环程序设计相对复杂,程序设计方法多样,没有产生兴趣,慢慢退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兴趣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体现学生的创造性上下工夫,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激发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创造性思维。

六、目的明确,求同存异

在教学过程中要存同求异,教学目的明确,在大部分高校,《VisualBasic程序设计》是一门计算机通识课,学生较多,课堂教学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学环境、教学特点非常清楚,课前应充分备课,明确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基础,求同存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七、循环程序设计的核心

循环程序设计的核心是什么?循环,周而复始地循环。在程序设计中,循环解决了复杂的问题,简单地重复,有条件地退出,这就是循环的本质,而通项、逐步细化就是我们在编程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总之,在循环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学习畏惧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面临的问题较多,跳出只教知识的局限性,在更大的方向,更符合当前形势,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宪文.基于教学多样性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10).

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 网络资源 多媒体

课 题: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编号:2013zcj067。

一、概述

技师院校因其特有的办学形式和教学规划而独具特色。在对机械工程系的基础课程机械制图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应该突出其专业的特色,按照教学大纲和学院对机械工程系的专业规划和定位,发挥课程直观的优势,凸显出其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

二、精品课程建设要突出技师教育的特色

技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较好地掌握专门技术就要求技师教育的专业按照具体岗位来设置,突出培养特定岗位的技能性、操作性,最终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因此,技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如下原则:一是课程目标强调职业定向性;二是课程内容贴近应用技术性和实践性;三是课程组织灵活多变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四是实践课程的具体实施突出强调校企的结合。因此,技师院校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的建设应当遵循以上课程特点和设置原则。

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整合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教材素材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并使其可在网络上共享,精品课程的所有资源可供其他教师借鉴参考或重组利用,或供学生学习参照。为了更好地使优秀的教学资源共享,使机械制图精品课程更好地体现精品课程的示范性,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特提出以下策略。

1.设计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课程特色

我国对精品课程的申报提出了严格的标准和申报要求。根据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授课教案、电子课件、实习实训指导、主讲教师的微课视频等。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的“精品”要体现在各种教学资源中。

2.机械制图精品课程资源应强化交互作用

交互设计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分别是师生交互、学生学生交互、学习者集体交互等多种形式的交互设计。因此突出强调交互设计是机械制图精品课程中学习情景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是学习活动得以高效率进行的重要环节。通过创建在线答疑和在线自测系统,设计交互性学习研讨区和留言交流区,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协作学习和师生之间交流互动。

3.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应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归根到底,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这要求专业教师熟练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魅力,这些都可以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中体现出来。机械制图精品课程作为网络教学资源,不仅仅是为了共享成品资源,更重要的应该是凸显名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4.机械制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站的多媒体设计

多媒体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迅速发展起来。多媒体技术作为综合性电子信息技术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设计中应该得到充分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中设计图文并茂、影声俱全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会起到明显的作用。

5.机械制图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站的反馈评价及维护

在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网络教学中,反馈评价作为一种考核手段是促进和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因此,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中应具备灵活多样的反馈评价方式和手段,形成良好的检验和督导机制。这样不仅可以结合反馈评价信息对课程网络资源进行实时的更新维护,更重要的可以实现资源利用价值的不断提高。

6.突出实践特色,提高机械制图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

篇8

一、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特点及定位

以南华大学船山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为例,虽依托于母体高校“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但有着自身的独立性与发展特点。其中,《公共空间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适用对象为大三年级学生。该课程的先修课为《CAD装饰制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建立起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全面、系统认识,同时也是公共空间设计课的知识基础。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各种艺术处理手法进行空间功能布局与设计项目训练,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为前提,强调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内在关联性与逻辑统一性。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知识与设计技能,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成为公共空间设计课不同于其他专业必修课的显著特点。

二、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如上所述,独立学院需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构建一套完整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思路,采取“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1.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需要确切的目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总体目标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目标,需要学生掌握概念、功能、设计的前提与思考、设计的表现手法;一个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公共空间功能规划能力、施工图与效果图表现能力、设计实践与综合管理能力、项目协调与团队合作能力。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能够学以致用才是关键。适用于独立学院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目标应具备发展性: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并掌握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第二,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第三,引导学生自主的树立问题意识,能够结合实际能动地吸收知识。2.课程内容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涵盖的空间类型较广泛,在理论和实践跨度上具有交叉综合的特点,大量的知识点与有限的课时是首当其冲的矛盾问题。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内容可以有的放矢,分为两大部分,其中设计1以办公空间、餐饮空间为核心;设计2以商业展示空间、娱乐空间为核心。除此之外,重难点不突出、内容不能适时更新也是一大现实问题。如今,在设计观念转变、建筑趋向一体化的形势下,仅仅讲授功能单一的公共空间无法顺应时展的需要。以建筑综合体设计内容为核心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包含居住、办公、餐饮、商业、展示、娱乐、观演空间等,将其概括为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模块,这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3.课程方法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独立学院的学生获取充分的职业能力。针对该课程发展性目标的特点,可将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为专题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突破课程教学大纲的局限性,通过拟定若干个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设计专题,经过系统的整合,让学生把握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知识点。分组教学法是建立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之上,将学生分组并围绕特定的专题展开教学,激发竞争意识并调动学习积极性。模拟教学法主要环节为创设情景,模拟项目实施全过程,通过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带入真实的项目环境中,以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课程评价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形式较为单一,仅以课堂平时表现和设计作业作为主要评判依据。多层次、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才能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因此宜采取校内外结合的评价形式,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一是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出发,通过调研报告、文案撰写、设计制图与表现、PPT答辩、考勤与课堂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考核;二是从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通过实习单位的专家评估,包括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建立起动态的评价系统,使教学更接近行业标准。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专题式教学策略。专题式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分阶段进行,每个专题有着独立的教学主题,具有体系化与针对性的特点。在公共空间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先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的特点,设置办公综合体与商业综合体两大不同阶段的专题内容。从居住空间设计到公共空间设计1的学习,就是从家装思维向工装思维的转变过程。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具体设置“SOHO居家办公—商业办公间—办公综合体—餐饮”的专题衔接;公共空间设计2的专题教学思路为。“商业综合体—酒店综合空间”。每一个专题都包括理论与实训环节,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2.模块化教学策略模块化教学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单元模块,并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研法、实验法等多元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模块化教学往往与专题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系统化的教学效果。公共空间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构建就是建立在专题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模块。例如:商业综合体专题划分为展示、卖场、餐饮几大模块,模块之间可自由组合,可以自主选择“展示+卖场”、“展示+餐饮”、“卖场+餐饮”等多种组合形式,将每个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提高专业学习质量。3.报告式教学策略。报告式教学的传统形式是聚焦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意识。本文阐述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报告式教学与传统形式有很大出入,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其中,教学主体不是教师或者专家,而是学生,将室内设计竞标的方法理论与实训专题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上台汇报PPT,教师与部分学生组成答辩小组,全程模拟室内设计竞标阶段的全过程。报告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指导的效率。

作者:张颖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

参考文献:

[1]周芬芬.南华大学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4(11):137.

篇9

[关键词]微课;微课制作;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

[DOI]10.13939/ki.zgsc.2016.02.168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在教学中,微课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2课程的特点与需求

“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快速原型设计方向)的核心技术课,是应用产品造型软件及3D打印设备进行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制造的课程。该课程以Pro/Engineer软件为造型工具,针对工业产品、电子产品、玩具、日用品进行造型设计,课程采用项目教学形式,围绕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了若干任务,要求完成每个任务的零件造型、装配以及零件的3D打印,每个任务下设置了一定的项目,作为完成工作任务的支撑,以保证核心职业能力的实现。

在产品造型与快速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三维造型技术是课程的关键,只有熟练掌握造型软件的各主要特征工具,才能准确地实现产品造型的设计构想,从而完成产品的造型设计。而项目化教学是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边学边练,边练边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达到锻炼提高三维造型能力的目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课时较紧,在课程的项目教学中教师通常是结合项目产品造型所涉及的主要特征工具进行讲解,以帮助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许多学生由于忙于完成项目制作,忽视了细致的理解造型特征工具的应用原理和技术要点,即便是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对某些特征造型工具的使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完成项目造型任务,但是时间一长,就难免遗忘,而当后面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另外,Pro/Engineer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三维设计软件,包含了许多造型特征工具,而每个特征工具又各有特点和操作要点,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容易为初学者混淆。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设想如果能结合项目教学制作出若干个微课,针对造型软件几个重要特征工具的原理、技术要点,进行重点讲解,对于学生的复习提高,和全面认识掌握该造型软件一定会有很大帮助,据此我们开始了此课程的微课制作。

3几种主要特征造型工具的微课制作

3.1根据需要确定教学主题

通过对造型软件的技术功能分析,我们选择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造型工具进行分析讲解。依据微课具有“主题突出、高度聚焦、短小精悍”的特点,在选题时我们注意“小而精”,以10个特征工具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技术难点等作为微课的主题。

3.2根据主题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同时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关键,如何能在5~10分钟内,做到讲解透彻精练,教学方案设计至关重要,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需要在微课的教案设计中反复推敲,做到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好的策略或创意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在编写微课教案时,要注意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能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

3.3收集素材制作PPT教案

在PPT教案设计中,注意内容上要根据教学方案计划要求只放核心重点的东西,文字、图片、语言上须准确无误,设计要有启发性、悬念性,版面采用PPT的首页作为封面,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知识点与作者。

另外,要根据教学方案要求,收集有关图片素材并制作二维及三维动画,还要对软件操作过程进行录屏或工作实景拍摄。

3.4微课脚本制作

脚本设计是制作课件的重要环节,目的是将PPT、教师讲解、动画演示录屏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经验,运用教育学理论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对结构的布局、视听形象的表现、人机界面的形式、解说词的撰写、音响和配乐的手段等进行周密的考虑和细致的安排,其作用相当于影视剧本。

从微课的开发制作看,脚本的创作通常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文字脚本的创作,文字脚本是由教师自行编写而成。编写文字脚本时,应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联系和教育对象的学习规律,对有关画面和声音材料分出轻重主次,合理地进行安排和组织,以完善教学内容,这也就是教学方案设计。第二步是编辑脚本的编写,编辑脚本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创作的,它不是直接地、简单地将文字脚本形象化,而是要在吃透了文字脚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根据多媒体表现语言的特点反复构思,这里也就是我们的微课脚本,它是微课的录制的指导性文件。

3.5微课的录制与视频输出

微课通常利用软件进行视频录制和整合处理,软件主要用到Flash、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等,后期加工完成镜头组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剪辑,就是将PPT、录屏、动画等单独画面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有逻辑、有构思、有创意、有规律地连贯在一起。另外,就是特效制作,如片头3D特效及镜头的特殊转场效果等,再有就是声音的编辑。

3.6微课开发注意要点

微课最后是以视频形式展现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就是微课讲解时,要求声音清晰,抑扬顿挫,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另外,就是要求教学内容呈现的画面清晰,镜头衔接的逻辑性好。

4微课教学实施效果

微课程不仅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教师成长的机遇,通过制作微课程,不仅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而且教师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成长。微课程便于传播,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我院实行项目化教学,微课的应用对项目制作起到了辅助支撑作用。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利于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避免了往日课堂项目练习后学生似懂非懂吃夹生饭的问题,保证了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都为微课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有效地节约了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学习,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蔡跃.微课设计与制作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篇10

关键词:网络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比较成熟,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过去的15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为了适应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网络工程作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外专业,自2001年教育部首批增设该专业以来,许多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办学基础上新开办了网络工程专业,为社会输送大量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人才。

我校于2008年增设此专业,虽然在制定培养方案之前做了大量调研,也借鉴了不少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但是网络工程毕竟是一个新兴专业,最早开办此专业的院校也不过发展了几年,大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最初的培养方案制定过程难免会考虑不完善,在随后的两年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了专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和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的探讨思路主要围绕着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1-2]。

1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决定本科教学面向的宗旨,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实现的有效性是专业办学成败的关键点,此后的培养计划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都要依照培养目标来进行,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网络工程新专业人才,必须首先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和社会人才市场需求来确定合适的培养目标。

从知识体系上看,网络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上发展而来的,与计算机科学存在很强的联系,因此网络工程仍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均属于计算机类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教育部并没有给出明确专门的指导性意见或规范,各个学校都是自己决定,因此各个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设置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在我校开办网络工程专业之初,既然认为网络工程专业是特色专业,就应该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区分开来,网络工程专业应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培养目标别强调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与维护,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及项目管理的“强能力、高素质、富创新、有个性”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之初过于偏重于网络规划、网络集成和网络管理。通过两年的探索,我们发现培养目标确定的不太合理,过分注重于网络,没有立足于计算机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很多高职类的院校很相似,但是在相同的培养目标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那么偏重于网络工程类,还要开设很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软件工程专业相同的理论课程,如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等等,而高职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以大幅度的偏重于网络工程,对于很深的理论课程根本不开设,对于网络规划与管理、网络互连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等网络特色课程可以投入很大,学时也很多,实验环境也普遍比我们好,导致在网络规划、网络集成和网络管理这方面,我们培养的学生没有明显的优势。

2) 根据社会需求调查表明,很多单位和科研机构对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要求除了掌握网络规划、网络管理等技能外,更需要高层次的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与网络技术都精通的“全能型”人才,因此,培养目标不能制定的太狭窄,仅仅注重网络工程的特点,没有考虑社会对本科生的需求。

3) 学生对于网络工程专业认识不足,在做专业介绍时看到培养目标,误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就是配置一下网络设备,做一做网络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在学习中不能清醒的认清自己的学习方向,对必要计算机科学知识和软件知识不够重视,导致知识学习不全面,失去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竞争的实力。

在认清了本专业发展状况和社会需求后,我们及时的调整了培养目标,由最初的“培养网络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调整为“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工程技术,以及精通网络编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确定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网络规划与集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编程、网络安全与管理,前两个专业方向作为主线集中师资力量重点建设,既能体现网络工程的特色,又能立足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紧抓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编程能力,因为社会对本科生的理论知识和编程能力的要求还是很突出的,这种两手都抓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增加竞争力;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方向较偏重于理论,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适合需要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和博士生,但此专业又具有专业特色,因此作为一条副线建设,本科环节中这个方向相关课程仍然需要掌握,但不作为重点建设。

2敢于创新,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很多高校的网络工程新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在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上通过修改而制定的,通过删掉一些课程后再增加一些能体现网络特色的课程,也就是“替换”的方式来完成,主要是因为当时确实缺乏相关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经验拿来借鉴,教育部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规范,所以,课程设置上比较仓促,缺乏长远的考虑,给今后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困难和困惑。

2.1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 照搬其他专业课程体系,没有进行长远的规划,不敢创新。在网络工程专业出现之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软件工程专业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网络工程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必然会借助于这两个现有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于对于新专业认识不足,课程设置该何去何从完全处于一片茫然之中,也不敢大胆的创新,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有些课程就直接照搬过来,学时和学分都不改变;有的课程对专业建设作用不大,完全可以删掉,但由于是常规的基础课程,又不敢创新,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课程代替,也没有删掉;有的课程是新开设的,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道该放在哪个学期,结果导致课程顺序混乱。

2) 由于早期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没有立足于计算机科学大范畴,过于偏重网络工程。为了体现专业的特色,在大二下学期开始的专业课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网络特色课程,并偏重于网络规划与集成方向,对于程序设计和偏重于理论的计算机科学类重点课程重视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也没有意识到网络工程专业归根到底还是属于计算机科学范畴。

3) 专业课程学时分配较平均,重点课程学时太少。由于教育部的规定和限制,目前所有高校的开设的专业课程学时都普遍的减少了很多,有的课程是重点课程,学时也比较少,比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般讲C语言),这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以后其他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打好基础,多多实践,领会程序设计的灵魂,然而这门课的学时普遍只开设64个学时,44个学时的理论,20个学时的实验,上过这门课的老师都有体会,44个学时的理论课堂根本讲不完基础的知识,20个学时的实验对于实践环节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网络编程这个方向上有所突破,必须注重重点课程的教学。

4) 设置了一些不适合本科教育、知识模块重复,难以开展教学的课程。在早期的课程设置过程中,由于急于想要体现专业特色,在没有充分考虑到是否有实验室支持该课程,该课程的开设是否合适本科生的教学,该课程是否和其他课程重复的情况下,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些不太合适本科教学、知识模块重复、难以开展教学的课程,如网络规划与设计与综合布线技术,这两门课程中综合布线技术是一门比较难以开展教学的课程,我校没有专业的综合布线实验室,而且对于本科生来说,这方面的知识需要了解,并不是重点课程,可以把综合布线的知识在网络规划与设计这门课中作为一章来讲解,完全没有必要单独的开设,也减少了课程之间的知识模块重复教学。

2.2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

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学院也积极的派老师们参加各种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会议,并积极的向其他院校取经,通过组织老师、学生座谈和交流的方式,吸取和总结了各方面的建议,及时修订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勇于创新,主要做了以下一些调整和改革:

1) 根据三个专业方向为指导,理清课程之间的先后联系,重新设置整个课程群,课程设置上立足于计算机科学,再增加网络工程特色,因为如果脱离了计算机科学这个基础,课程设置的再有特色也是不能得到长足发展,并确定重点课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每个方向都有老师负责重点建设。三个专业方向及重点课程建设如下图1所示。

每一个方向作为一条主线,从简到难,按照先后顺序每个学期开设1~2门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以依照课程设置沿着三条主线不断深入、持续的学习下去,每条主线由1~3名老师主讲和负责,更利于管理和教学。

图1三个专业方向及重点课程

2) 大胆创新,替换一些对专业发展作用不大的课程,或直接删掉,把学时分配给需要重点建设的课程。经过调研发现,同学们都普遍反映学的科目太多,学的都不精,应该重点掌握的课程学时太少,有的课程学了以后感觉对专业提高用处也不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大胆果断的删掉了一些课程,如编译原理、算法分析与实践、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将学时分给需要重点建设的课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计算机网络类课程,这样能突出重点,让学习更有所长。

3) 精简专业课程,避免知识模块的重复。在课程设置之初,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加上没有太多的经验,有很多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知识模块重复的情况,有的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对于本科生不太合适,只需要作为了解层面即可,完全没有必要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可合并到其他课程中作为某一章节的内容。比如应用密码学课程,对于本科生来说偏难,数学和理论较多,可以放到信息安全概论课程中作为一章节来讲解;虚拟局域网、对等网络技术、并行处理及分布式系统这三门课程可合并为一门课程,称做“网络新技术”,这样合并后的单门课程内容能更丰富,专业课程更精简。

3重视能力培养,狠抓实践教学环节

网络工程专业是偏应用的专业,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很强,因而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尤为重要,强调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是目前本科教育的趋势,实践环节的严格把关就是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关键。然而,在实践环节设置上,很多高校普遍的存在一些问题,如上机学时不够,特别是大一和大二学生很多没有计算机,仅仅依靠课内的实验学时是远远不够的,早期的实践基础打不好,后期很难弥补;课程设计一个班只有一个老师辅导,甚至一个老师辅导几个班,学生不认真,老师不仔细,导致课程设计环节形同虚设;实验条件有限,实验室设备不全,有的课程实验难以开展等等。

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我系教师一致认为实践环节不能忽视,必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狠抓教学质量,逼着学生动手动脑,培养过硬的动手能力,才能在社会上提高竞争力,主要的改革方法有以下几点。

1) 增加上机学时,开放实验室,增配实验辅导老师。对于一些实验环节比较重要的课程,可适当增加实验学时,并有计划的开放学院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到实验室上机,弥补课堂时间不足。在实验课堂中,增加一些实验辅导老师,可利用学院的研究生资源,帮助老师实验课堂的答疑和辅导工作。

2) 课程设计严格要求,每个班配备两个老师辅导,通过答辩把关。改革以往一个老师既负责教学,又全面负责课程设计的方式,将课程设计分配给本课程组中的多个老师共同承担,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求、答辩由课程组所有老师共同参与,考核方式改革为学生单独答辩,既公平又能促使学生认真的对待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这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阶段进行了试验,老师和学生都反映这种方式的效果非常好。

3) 努力创建更好的实验条件,完善实验设备。目前拥有网络工程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协议仿真实验室,接口硬件实验室等,基本能满足专业课程的实验开设要求,其中网络工程实验室在2008年进

行了二期扩建,由原来的5组设备扩大到8组设备,并增加了网络存储、融合通信、无线网络等新设备,实时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目前,我院正在积极申报无线传感器实验室,并不断更新实验设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目前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建设与支持的课程如图2所示。

图2专业实验室建设与课程

4结语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过程是一个需要仔细摸索、循序渐进、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两年的新专业建设,我们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及时调整培养目标、重新设置课程体系结构并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的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网络工程作为一个新专业面临的挑战还很多,要建设出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还需要不断地以发展的思路探索下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姜腊林,易建勋,陈倩诒,等.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67-69.

[2] 郭广军,羊四清,戴经国,等.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9):134-13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Plan on Network Engineering Specialty

WANG Chun-zhi, LI Hong, XIONG Cai-qu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