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发展过程范文

时间:2023-10-05 15:5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发展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发展过程

篇1

论文摘要:学分制是一种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美国的学分制又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学分制,对于美国学分制管理历程的研究对我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的进一步实行提供借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的学分制共经历了从自由学分制管理到限制学分制管理,再到完全学分制管理的阶段。整个过程表现出美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我国应该从教育理念、政府方面、学校内部都进行改革,不仅保障学分制的实施,而且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学分制以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显著特点,被认为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humboldt,wilhelm von,1767-1835)在自己创办的柏林大学中推行选修制,标志着学分制萌芽的产生。虽然学分制的萌芽产生于德国,但这种制度的改进、发展和逐步推行却归功于美国。因此,对于美国学分制管理历程的研究对我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的进一步实行提供借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

美国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自由学分制管理阶段(1872年~20世纪20年代)

1.自由学分制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学分制是选修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872年,艾略特作为选修制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的倡导下,德国的选课制被引入到了美国高校。可是,面对选修制的进一步推行所带来的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的问题,学分制应运而生。

由于美国各个大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标准不同,学分制的发展非常缓慢。1884年,哈佛大学规定全部学年中都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并且取得学士学位必须获得18.4个课程。1878年,密执安大学引入选修制和四年内毕业制。1893年,华盛顿大学实行学分制,规定各学年课程的必修量。同年,耶鲁大学对第二学年全部课程进行了量化规定,要求实行“3个小时课程”。190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首次引入学分制,规定毕业要求的是60学分。其中,1学分等于在1学年内每周授课或者朗读1小时,每周实验课2小时。1909年,华盛顿大学研究生院开始运行学分制管理,规定获得硕士学位所要求的学分为27学分,博士学位则要求72学分。

2.自由学分制管理阶段的特点

(1)统一化。自由学分制管理阶段中,各个高校都基本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统一规定了获得学位所必须要的学分数,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阻碍了优等生的发展。

(2)忽视了课程的组织化。自由学分制管理阶段,每个学校都规定了毕业所需要的课程数与学分量,因此,导致了学生以修满学分为目的,选修一些各不相干的学科,获得零碎的知识,而忽视了主修课程领域的相关系统的知识。

(二)限制学分制管理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

1.限制学分制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初到一战时期是美国大学结构趋于完善时期。这一时期,美国开展了大学课程改革运动,对自由学分制加以限制。

20世纪20年代,各个大学开始引进独立学习模式,但是,1940年以后才得以在全国推广。独立学习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批准下,不受组织计划的限制而进行的专业性学习。它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过在具体实施当中,各个学校却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学校把独立学习当作是一门课程,计算学分;有的学校把独立学习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估的方法。

随着独立学习的引进,高等学校开始针对优等生开设荣誉课程,授予荣誉学位。这种荣誉学位的候选人要在导师指导下多做工作,并且有减少课程的权利,可以从毕业规定的课程中减去二个课程,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做独立研究。当学生注册荣誉课程时,就会收到一种大纲,说明在两年内所要修读的范围,以准备参加毕业年的最后考试。学生在最后学年参加最后考试的成绩是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得到学位的唯一标准。各学院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自由。荣誉学位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刺激,但是同时也加大了优等生与差生之间的距离。

20世纪30年代,大学课程实行统考制,考察学生对系统课程知识的了解与把零碎的课程内容组织成为系统知识的能力。统考制是针对自由学分制阶段所带来的零碎课程知识的问题而实行的改革措施,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把注意力从各门独立的课程转移到主修领域上,检验教学的效率,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

为了避免学生自由选课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帮助学生整合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正确地进行选课,美国各大学引进英国的导师制,采用导师制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制度的实施极大地保障了学分制的有效运行。

2.限制学分制管理阶段的特点

(1)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不管是独立学习的引进,还是荣誉课程的开设,都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研究,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性。

(2)重视知识系统性。针对自由学分制所带来的知识支离破碎的弊端,各高校开始实行统考制与导师制,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课程,把注意力转移到主修课程的领域。

(三)全面发展的学分制阶段(20世纪40、50年代~现在)

1.全面发展的学分制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美国高校的大面积扩招,吸入了各个不同阶层的大学生。为了能关注到各个不同阶层学生,以前主要以时间和地点为关注点的学分制有了新的发展,它的职能也有了改变。在此阶段,对于学分制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一是对成人以前的学习经验或生活体验成果进行评价进而认定学分的方法。这是依据考试或审查而获取学分的方法,就是指不接受传统的课堂教育而参加全国大规模的公认的考试机关提供的各种能力考试,从而取得学分进而获得学位和其他资格证书的形式。

二是提供以校外教育为基础的校外学位课程。这是根据审查而获取学分,以与之相关的多种多样的实践形态而存在,是对成人以前的工作和各种活动的经验进而认定学分的形式,这是大学为了吸引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改革方法。

2.全面发展的学分制管理阶段的特点

全面发展的学分制管理阶段的特点就是关注了成人之前的经验,把成人之前的学习经验以及生活体验成果都纳入到了学分的评定当中来,大大扩大了学分制的评定内涵,更进一步关注到了不同阶层的学生。

二、美国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从美国学分制管理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学分制管理是一种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强调统一性,到强调主体性;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评价方式的一元化,到多元化。美国学分制作为世界上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其学生的高度自主而凸显其优越性,其中不乏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美国学分制管理的发展过程,是越来越凸显发展学生个性的过程。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从人的个性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无视学生个体的存在、培养统一规格的观念,因此我们应该及时的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将每个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发展欲,理解尊重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空间,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构建适合学分制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资源

1.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

首先,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应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政府力量应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为学分制的发展提供契机。

其次,社会劳动人事制度是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之间的一种调节机制。而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的人事制度表现出明显的僵滞特征。因此,政府应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把选用人才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企事业单位,取消毕业生就业时限和地方户口保护制度,公平竞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学分制的改革提供外部保障。

2.完善学校学分制管理

首先,合作是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校文化基础。美国高校学分制之所以在国际上得到一致的好评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合作文化”,即校外合作与校内合作。校外合作是指学校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培训机构、社区教育以及各种工作场所的联系,建立广泛的合作网络,开展教学合作、资源共享、学分认定,共同帮助学习者完成特定的学业;校内合作是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建立高认同感的、互信、互助的合作关系。“合作文化”不仅使学校受到各种力量的支持,而且也有助于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保障了学分制的积极作用的发挥。

其次,建立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美国高校的学分制管理中,自主学习是其非常重要的的转变。学分制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鼓励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学习正是与学分制的这样作用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实施学习方案,确定学习进度。

第三,完善导师制度。由于考虑到高校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自我认知能力不强,美国高校中的学分制管理中建立了完善的导师制度,由导师来帮助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完成学分。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导师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学生们都基本上是盲目地选择课程来修满学分,背离了学分制建立的初衷,因此,建立完善的导师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最后,应建立获取学分的多种渠道。美国任何学生除了可以在大学修得学分以外,通常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获取学分和学位,一是因学习之前所学的知识而获得学分,包括成功通过能力测试;个人生活和工作经历的价值;完成由工厂、政府、企业等机构提供的教育课程。二是采用非传统的教育方法,如函授学习;合作教育;学习契约;以及像电视一样的大众传播技术等。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校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而我国学生除了在校获得学分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什么途径。因此,美国的这一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高校要真正实现学分制及其弹性学制,就必须建立多种渠道,使学生不仅仅再局限于学校内部来获得学分。

学分制作为一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的制度,有许多优越性。然而,我国由于生产力相对较低,高等教育发展较晚等因素,决定了学分制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虽然,我们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利用美国的成功模式,结合本国国情,探索出适合中国的学分制形式。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请您谈谈这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是如何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发挥作用的。

篇3

关键词:管理学范式 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 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99-01

1 关于范式的概述

1.1 范式的起源与分类

范式一词起源于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中,认为范式不仅包括特定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的集合,还有具体性元素。范式一词的问世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乔治・瑞泽尔认为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在哲学领域中,当然还有史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的范式理解,我们会发现学者们对范式的理解都是源于的库恩的范式界定中,各自的内涵因研究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面对范式的内涵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1987)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Philippe Werner-Wildner(2012)认为范式具有生物角度上的不同发展阶段:诞生期、黄金时期以及衰落期,每个范式间是可循环再生,而这个循环就是对其发展的证明。

2 关于管理学范式

2.1 管理学范式的定义

在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前科学时期到常规科学时期的转变,一个学科一旦出现了统一的范式以后,就进入常规科学时期。在管理学理论研究中,意大利管理学家乔万尼・多西(1982)最先提出了“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Drucker,1999)认为管理学范式为学科领域的学者们及实务工作者下意识地持有,通过各种各样的表述被包含在学科中的东西。赵晓毅和刘家顺(2011)界定了管理学研究范式是管理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途径和过程,是管理研究遵循的思维方式。

2.2 管理学范式的分类

各个流派对管理学理论的不同见解形成各自的管理学范式,最早的要属布赖尔和摩根(Bllrren和Morgan,1979)的定义,将其分为职能主义范式、诠释型范式、激进的人道主义范式和激进的结构主义范式。Crockett(2005)从文化的视角将当今管理学研究中存在的竞争性范式概括为四种:主流的利己主义范式、康德主义范式、社会―― 经济范式及德性范式。张闯(2011)从研究方法视角提出了管理学领域中的社会网络范式。可见无论学者将管理学范式如何分类,都可以纳人布赖尔和摩根的范式分类中。

2.3 科学主义范式

现代管理学第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或理论形态起源于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管理学的各个流派,都要在对泰罗制的继承抑或批判之间做出选择或回应。胡国栋(2013)将科学主义范式的发展阶段作了总结,认为福特制与泰罗制完成了科学主义范式在管理中的奠基与定型;二战后,西蒙提出“有限理性”预设和数量模型、计算机的普及是科学主义范式在管理研究中的发展。但是,很多学者对科学主义范式提出了质疑,早前质量管理大师约瑟夫・朱兰就指出:沿用泰罗体系会使数百万充满智慧的人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利用。针对科学主义范式维度的不足,人本主义范式对其进行了必要的修正。

2.4 人本主义范式

管理学的人文主义范式可追溯到玛丽・福列特,也有人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引起对人性的关注;人本主义强调一切思想和理论的诞生都应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能够揭示人的生命、等非理性存在的意义,反对将人认为为科学理性的存在。罗珉强调现代管理学和后现代管理学仅仅是对人本主义精神“述而不同”的解读。但人本主义范式也有自己的缺陷,它把管理学看成是完全由人建构的事业,从而忽视了技术。

3 管理学范式的发展

那种将管理学范式人为地划分为科学主义或人本主义是错误的,这会阻碍管理学的发展。著名的美国女管理学家玛丽・福列特指出:永远不能把人与机器截然分开,并预言管理领域中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对生产技术的研究密不可分。

因此,郭英和袁冬华(2009)从泰罗的思想体系的再阐释以及人文研究方法向科学管理研究的渗透两个方面分析了泰罗主义与人本主义管理范式统一的方式。郭晓(2012)就曾指出,以管理实践为对象的管理学研究,应构建面向“中国问题”的研究范式。很多学者认为强调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文化基因, 文化主义范式就是当代条件下对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的进一步综合。

4 结语

从范式一词的问世,到管理学理论的丰富,国内外学者、管理学各种派系都为管理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管理学范式的确立。通过学者对管理学范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1)无论管理学范式如何分类,都离不开科学和人文的角度,这两大分支的发展构成了早期管理学的发展史,它们是管理学范式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2)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之间的缺陷和矛盾之处,并非不可调和,因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3)无论是从科学主义范式到非科学主义范式的转换,还是科学主义范式到人本主义范式的过度,亦或者是文化主义范式的兴起,其中都包含了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的成分。没有绝对单一的管理学范式,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是彼此包含的,只是侧重点不同。(4)未来管理学范式的发展也必将是科学主义范式和人本主义范式的综合,而我们要做的只是调整二者在不同环境下的比例,研究因地制宜的管理学范式。

国内学者对管理学范式的研究给了我们很大警示:范式与一国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我国管理学的发展起步较晚,在范式的研究上也是以西方管理学理论为基础探讨我国的管理学范式。因此,未来我国管理学范式的发展必然是,构建面向“中国问题”的管理学研究范式,在社会主义大环境下,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是我国管理学范式发展的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1] 罗眠.构建管理学学科体系的研究范式和经验法评析―― 兼与张远凤同志商榷[J].管理学前沿,2003(2):24-28.

[2] 张闯.管理学研究中的社会网络范式:基于研究方法视角的12个管理学顶级期刊(2001一2010)文献研究[J].管理世界, 2011(7):154-162.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高职院校开展管理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技能,从而为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一方面教学强调理论课程教学的充实;另一方面,要求实践教学的务实开展,即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落实。

一、传统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是找几个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一下,再由教师公布标准答案;都是典型的传统高职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概念、原理的讲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向学生介绍,案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原则、原理,对于案例中所涉问题的具体情况及管理者自身情况却涉及甚少,至于学生自身条件所涉就更是少之又少。总之,管理学教学中所涉及的都是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

(二)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落实不到位。单一形态下的教学,不利于构建有效的教学方法。管理学课程具有特殊性,强调案例教学组织开展的重要性。一方面,案例教学契合了课程的特色需求,是师生教与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由于案例教学落实不到位、僵化的讲学形式、缺乏良好的教学经验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

(三)教师缺乏实践工作经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管理学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队伍理论知识雄厚但实践技能不强,缺乏企业锻炼的经历,不利于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深入。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优化与调整,关键一点仍在于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夯实管理学教学的基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落后。在很多学校都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主要依靠期末考试成绩。这些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拔尖人才更无从谈起。

(五)案例教学较少。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校的条件不够、教师水平所限,使得所选择的教学案例较少,远远不能满足管理学教学的需求。

二、强化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的应对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教学改革,理念先行。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首先应是相关教育教学人员的教学理念的改革,否则,一切改革都将是“新瓶装旧酒。”“以市场为指导,就业为目的”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因此,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当然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的。通过高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基本能力,从而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二)调整教学方法,强化多元化教学构建。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利于教学的构建,而且逐渐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应注重教学方法的调整,逐步构建多元化课程教学。1、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方法强化了“生本”理念的践行,并确保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实践培养。一方面,案例选择要科学合理,有针对性、感染力,这是有效案例教学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实践创造空间。2、角色演练法。角色模拟也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方法。该教学方法首先需要契合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的连贯性要良好,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角色模拟中,更好地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

(三)提高双师素质,提升培养能力。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要求专职教师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管理岗位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目前,任务引导式的学习方法已经深入人心,高职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其核心专业课程应当是从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各方面,所以双师型的教师对学生管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培养至关重要。

(四)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根据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换教材内容。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向国外学习,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集中著名高校的师资力量,对国内外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及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实现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

(五)设计学习任务。高职院校的课程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这需要科学和系统地组织学习内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作业。作业是根据学习情境设计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它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发展仍需要各方面基础工作的有效落实,特别是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更新教育观念等,都是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需求。当前所面临的教育教学困境,是管理学课程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需要逐步消除,进而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发展形态。因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其着力点在于如何创新,如何寻求发展的空间与平台,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袁年英.关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262+272.

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关系”视角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近代开始中国的管理特别是企业管理理论长期依附在西方的管理理论之下,且理论性质浓厚。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的管理理论确实曾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中国的企业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但毕竟西方的管理理论是起源于西方企业的实际,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会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要,所以对管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才会日趋兴起。而且由于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还是存在很多的差异,比如有些西方企业管理理论无法准确解释出出现在中国的独特的本土管理现象,所以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实践界都越来越呼吁建立适合中国企业发展背景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并实现在此种理论指导下的中国企业管理的成功实践。

一、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现状

截止到目前,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中还很少具有本土特色,并且尚未有形成被国际认可的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从这一点说中国的企业管理学缺乏对全球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因此开展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研究,形成并提出中国企业的管理理论成为迫切需要,而且近三十年的发展实际也使得中国形成了丰富的企业管理思想和卓越企业管理实践,现在只差如何使其转化为企业管理理论这一最重要的步骤。

二、研究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的方法

目前所J可的对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路径主要有:

1.对中国历史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传统典籍进行诠释性研究,但这种研究其主观性较强,指导作用有限;

2.在西方学者规定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概念框架内进行套用性研究,这种研究也具有片面性,即仅只是对已有的西方管理学相关理论的传播,而对构建本土化的管理学理论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3.在中国企业管理中以西方管理理论做假想或验证性的研究,由于是以中国企业管理实际作为理论基础,所以由这种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相对还是较能贴近现实的。

4.最后一种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方法,即从中国现实中进行发现性研究,以此来获得理论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已获得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并初步实现了为世界管理学界贡献知识的目标。

总体来说,上述四种方法中第二种、第三种应该算是西方企业管理思想的中国化过程,而第一种、第四种可以算是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其中第一种方法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入手,进行落地的本土化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管理学理论研究中也属于主流做法,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经验或方法很难支撑起当前形势、环境下的中国管理学理论体系建设,而且由于近现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落后,造成很多传统典籍的缺失,造成由此建立的管理理论存在被否定和质疑的可能,所以当前在这一方法上很多学者形成了统一的认识:以中国传统文化来理解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是很好的想法,但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本末倒置。故此,只有最后一种方法才是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最理想的途径。

三、“关系”视角在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中的作用

在通行世界的企业管理理论中,中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关系”视角是最为独特的,也是最不为世界企管理论所理解的。在中国企业中“关系”是会影响到企业绩效的,所以只要是在中国经营企业(不管是本土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就都必须会面对“关系”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在中国的企业生存环境中没有自己“关系”的企业是走不远的。“关系”在中国企业的管理中既是一个常见的管理现象也是存在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管理问题。所以在进行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中“关系”视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从“关系”视角进行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过程中,很多学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存在与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着直接关联,是儒家文化的一种管理学上的产物,当然也有学者不认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主旨是教导人们要重义轻利,所以简单地用儒家文化来解释中国人的“关系”现象是很牵强的。

四、结束语

综上,管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是艰苦细致的工作,而“关系”视角为中国的企业管理理论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角度和途径。不过在进行“关系”视角的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或是对于“关系”在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正面及负面影响的研究,而应将“关系”作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管理现象、管理问题来进行研究。对于中国本土化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只有以科学的态度,才能最终产生出科学的中国的企业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乔东.中国企业管理理论本土化研究的“关系”视角[J].理论学刊,2015,06:62-67.

[2]陈春花,宋一晓,曹洲涛.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管理学报,2014,03:321-329.

[3]张晓娟,王磊.本土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回顾与展望――“管理学在中国”2013年会(第6届)述评[J].管理学报,2014,02:181-189.

篇6

关键词:转型背景;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融合

管理学是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交融的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对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发展过程和管理职能的学习,使学生们更好的树立起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伴随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常态,我国普通高校未来的发展将逐渐向“注重自身专业特色的建设和加强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来,培养时展需要的人才成为高校转型的重点。

一、转型发展背景促进管理学教学“再改革”

管理学课程在高校教学设置中的对象是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一年级新生,这些学生由于进入大学前的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和课堂中度过,鲜少参与社会实践,很难将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进行结合。教师单纯依靠传统口头语言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大多数学生都会呈现实践经历较少、理性思考能力较差、缺少应变能力等特征,在对抽象的管理理论学习中容易出现理解不够全面、概括能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的现象。[1]由于社会、高校与家庭之间关于职业教育长久以来的片面性认识,使得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制度不相协调的问题更加凸显,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人才难得”与“学难致用”的矛盾。教育部相关人士在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就指出:“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将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对国家提出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高校管理学教育如何帮助学生从课堂学习者向掌握基本管理知识的初级管理者的转变,如何将学生从课堂的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对知识的探寻,是高校管理学教学“再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管理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进入新千年,“全球资源匮乏”和“人口相对过剩”成为地球千年发展的又一难题,专家学者给管理赋予了“就是生产力”的新内涵。此时,国内普通高校管理学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重点,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并未得到改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管理学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不适应社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内高校使用的管理学教材多是翻译国外早期管理学的相关著作而来,该类著作大多理论性过强,实用性、操作性较差。部分著作中虽也注重穿插案例等内容,但是书籍整体框架仍然过于理论化、条理化,生动活泼的图案不多、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偏少。书籍整体版面设计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程章节设置多而冗长,语言过于学术化、不够通俗易懂,难以吸引学生深入阅读。在国外,从事管理学相关课程讲授的专家学者,大多都有在企业和政府相关部分从业的经历,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国内大多高校教师基本都是从校门出再到校门进,大学毕业后或是获得相关学位后就走入了讲台,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实践经验,许多教师在课堂讲授中缺乏实际问题构建、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从而导致给予学生启发的角度比较单一,实践教学不够深人、全面,进而影响管理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管理学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的课堂学习动力不足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中,我们看到人类真正的管理困惑的解决不是通过研究那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道理”的学术价值来实现,而是如何把这些“大道理”通过现实生活的演绎,最后朴实无华的表达出来。[2]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果继续沿用旧有的“仓储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过于偏重管理知识的数量性、完整性和继承性,似乎显得越来越无实际价值和意义。受国内重点高校普遍扩招和高考生源不足之间的矛盾等因素的影响,众多普通本科院校所招录的学生大多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学能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课堂纪律较差、缺乏思辨能力等问题。由此看来,在国内外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下,我们应该重点阐明管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获取的思路、方法,把已有的案例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涂鸦式教学法等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敢于发言的自信能力、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吸引学生参与到方法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思考,教授学生“获取知识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学会学习和思考。[3]

(三)管理学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教学功能比较单一

高校管理学教学中,现行的教学模式由于过多的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没有把管理实践放在导向地位来组织教学,课程内容纷繁芜杂、覆盖面广,但没有突出重点,缺少一定的深度。在实际教学中,管理学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将课时平均分配,无法有重点地选择,这就必然出现很多讲过的内容学生工作后用不上,而需要的内容又相对不足。许多高校的管理学教学中并没有设定实训课,即便是设置了实训课,实训课与理论课间的信息交换不顺畅、理论讲授和实践相脱节。实训课的开设本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但是由于教师对实训课的内容与教学目的认识不足,实训课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反而使许多学生认为是增加了负担。

三、完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发展,现代社会中教师己经越来越少地以传递知识为主,更多地是以激励思考为主要职责,除了教师自身的正式职能之外,他还将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4]为了更好的践行这一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著作中的重要理念,我们需要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使用一些方法和措施,注重教学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曾经的阶层关系为民主教育关系。

(一)注重管理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学习

管理学的课堂教学理论仍然是当前教学的重要方面,要增加教材外的教学信息量,注重更新一些与管理学相关的实事信息。在精简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重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的演示,给学生传达更多实践教学的内容。课堂之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实践性,可以和一些企业联合,加强校企之间的专业合作,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相关岗位实习、实训以便获得实际的管理经验。同时也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为学生授课或做有关管理学知识方面的讲座,把管理者多年管理实践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而且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管理实践作为案例,融入到课堂中,组织学生探讨并加以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加强各种学习方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融合作用

以课堂为依托,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管理原理方法实验。以理论直接联系实际,带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互动过程,以集中其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参与式教学法,以提高管理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布置案例分析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注意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精神,并引入团队竞争机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需要根据管理不同章节的需要,选取适合该章节讲解过程中教学方法,发挥各章节之间的融合作用。

(三)注重教学团队建设,适时更新教学模式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提高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也掌握了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观、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的同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5]面对信息更新速度的不断提升,我们应该注重教学模式的动态稳定,适时为其注入有助于管理学教学发展的新鲜能量。同时,还需要注重以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为基准,进一步梳理课程的教学结构,完善和增补各类教学资料,总结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经验,注重管理学教学团队建设和优秀教师的培养。逐步实现给低年级学生配以导师的目标,导师能够和学生充分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满足学生的相关要求,利用掌握的信息适时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思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学的教学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学生是我们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对象,经常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补充教学内容。加强与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沟通,紧紧抓住本科教学的特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不断开拓进取,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萍平,许莹,等.基于建构主义的应用型本科管理学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07.

[2]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2.

[3]袁渊,陈戟“.管理学”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37-3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108.

篇7

关键词:公共管理 工商管理 区别 比较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之间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调控、组织以及管理等方面,因此,可以将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看成构成管理的主要成分之一。二者虽然都同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区别。随着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应用广泛性的提升,对二者之间区别进行比较变得愈发重要。

一、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定义

1、公共管理的定义

公共管理最在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被提出来的。可以将公共管理的提出看成是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公共管理是对公共行政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与公共行政相比,公共管理对社会平等问题及发展公平问题的重视程度更高,它的发展目标是获取更多的公共利益,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保障和维护作用。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管理水平的提升建立在实施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通常情况下,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权利部门是国家的权利机关,因此,公共管理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2、工商管理的定义

工商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它需要为企业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并对企业中的问题进行管理。工商管理的目标建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工商管理通过相应方法的应用为企业提供合理的经营策略,以此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工商管理的内容较为丰富,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性方面的要求更高。就企业的管理工作而言,工商管理对企业建设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更高,工商管理对企业的管理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之间的区别比较

1、在运行机制方面的区别比较

就工商管理而言,它建立在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由于市场经济术语法制经济的范畴,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出现不合理的部分时,法律会对其进行限制和约束。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比,法律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约束属于外在管理方式中的一种,发展规律却可以从内部直接对市场经济发展直接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各个行业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在对市场发展规律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完成生的发展。因此,工商管理需要对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进行有效应对,促进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就公共管理而言,它的实现建立在使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权利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公共权利的有效运行,需要利用法律对公共权利的运行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公共管理的过程始终处于被监督的状态,其行政行为要符合相关法律中的规定,因此,可以将公共管理的运行机制看成是一种政治化发展。

2、在管理领域方面的区别比较

可以将社会分成三种不同的领域,这三种领域分别是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以及准公共领域。就工商管理而言,它的管理领域主要指私人领域,对应的,工商管理解决的问题也是私人领域中的问题;而公共管理的管理领域则是公共领域,它解决的问题通常是社会公共问题。

3、在价值体现方面的区别比较

就工商管理而言,它负责的问题都在私人领域中。对企业进行工商管理的目的是使得企业提供出更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工商管理的价值体现在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就公共管理而言,它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公共管理的发展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公共利益,并对已经获得的公共利益进行有效维护。对公共管理作用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公共利益和公共管理的实际效率这两方面。政府部门通过公共管理,促进公共利益的发展,进而使其更加满足人民群众处于变化状态的需求。公共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法制化特点,随着政府姐姐社会职能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公共管理的能力也发生了相应的提升。这种变化意味着,公共管理在集体利益创造方面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因此,公共管理的价值是实现公共权利实施的合理化和公平化。

4、在资源方面的区别比较

就工商管理而言,它掌握的是非公共权力和非公共资源。非公共权力主要是指企业产权,在企业产权中并不包含企业内部的约束力。工商管理所能支配的资源,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生产资源,工商管理需要对这些生产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保证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进而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就公共管理而言,它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为了促进政府部门对相应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部门应该对一些公共资源进行主动掌握。这些公共资源中包含自然资源、财务资源以及公共权利、自然资源主要是指水利资源等,为了提升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效果,政府部门应该促进这些自然资源垄断性发展的实现。公共资源中的财务资源是指政府部门的合法纳税收入。从本质上讲,这些纳税收入属于公共财政中的一种,政府部门对财政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应该建立在保证财政资源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公共资源中的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管理主体的实际约束力和强制力。公共管理过程中公共权利的使用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管理的良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篇8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建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conomy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our country's forestry economy has also obtained the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particularly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forestry open, how to combine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ombin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iscipline system, to guide the modern forestry of our country i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moment of fores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Jilin Province as China's forestry economic province, the 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iscipline talent is made more stringent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unifies the Jilin province for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ed person's demand as well as the subjects of their own problems, put forward by som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Strengthen discipline management, establishing the subject system of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forestry management personnel,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alents for the modern forestry construction assurance.

Keywords: forestry econom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对于林业的普及和应用,使得林业也取得了重大发展,我国很多地区像林业大省吉林的林业生产力得到了很多的提高,林业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纪元。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相对于迅速发展的林业经济来说相对比较滞后,无法完全适应迅速的林业经济发展。因此,林业相关的的经济管理类的学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学科强化建设带来的高素质人才也为我国林业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但是,纵观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相较于我国迅速发展的林业经济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当然也面临着很多的发展机遇,趋利避害,结合时代机遇和相应问题,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

时代赋予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机遇

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体系的不完完善,给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一系列发展机遇:

(一)森林资源效益丰富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森林不仅是生态资源,对于生态环境起着良好的建设作用,它还属于经济资源,在经济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按照我国的规定(《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计划纲要(2010-2020)》),森林经济按照用途可以分类为公益林和商品林这两大类。因此这两个类别的比重设置以及利益分配,都是需要我们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来,也使得林业经济管理的学科发展空间,得到延伸和拓展。

(二)快速提高了森林资源的配置比率。在林业经济学的发展初期,关于森林资源的经营就有了相当的关注,因此这方面内容得到的研究和积累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由于森林资源的经营有着较大随意性以及动态发展性,因此其经营理论和模式就不能太墨守成规,而必须随着地域环境、经济环境等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吉林省作为我国的林业资源大省,近几年来森林面积在不断地增加,因此在土地边际替代率进一步明确的基础上,还有理顺现有不同土地之间,其利用方式的经济关系。从森林积蓄量不断增加的角度来看,我们也需要不同经营效率的基础上,来配置最佳的森林资源经营模式。这样一来也为林业管理学科提供了很好的发展余地和就业空间。

篇9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需要根据时代的进步而做出相应的教育制度改革,而根据教育部门对高等教育中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财务管理人才必须要同时具备管理、经济、理财以及金融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样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中的财务管理工作。而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逐渐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体系将会变的更加复杂,所以现代的财务管理人才要想适应今后的社会经济的需要,就必须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才能够处理各个方面的财务问题,这也是现代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现代社会也是要求财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协调发展。

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如今的高等教育教学中,财务管理教育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仍然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与现代财务管理的培养目标并不符合,因此要想实现现代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的财务管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具体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特色课以及选修课几个部分,下面分别介绍这几个部分的教学作用。

(一)通识教育基础课教育基础课的教学作用主要就是为了加强现代教学的中的素质教育,从而提升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让大学生在学生别的课程而打下基础。设置基础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要牢固,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基础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育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制式、数学、体育以及文化艺术学等多种课程,这些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经济中能够应对各种问题。(二)专业基础课在学生学习了通识基础课之后,自然需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了,这也是整个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比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强调学生知识的覆盖面,同时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交叉跨度,让课程跟上时展的脚步。专业基础课程中主要就是包括与财务管理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比如说会计学、财务管理学、财政学、经济学、金融学以及网络经济学等。

(三)专业特色课

专业特色课主要就是财务管理专业特有的课程,在学生学习了各种基础课程之后,要想真正的具备财务管理的能力,财务管理的特色课程是其中的关键,学生将在基础课程中学到的技能应用到专业特色课来,主要的财务管理特色课程包括财务管理专题、财务软件应用以及财务战略管理等。

(四)选修课

设置选修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财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各种课程加以补充,将各种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面延伸出来,让学生的视野以及知识面进一步的扩大,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环境中能够更快的适应。

三、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学为主体,教师依据教材将各种知识在课堂上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教学目标了。现代教育的教学制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同时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现代的财务管理专业也需要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一)改变教材本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依据于教材,教材知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参考资料。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尽量的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开展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财务管理是社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在各种企业中占有的位置也非常的重要,因此财务管理学需要与社会经济结合在一起,教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与现实的社会经济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可以引入大量的相关案例,将案例教学引入到财务管理教学中来,是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案例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复杂的现实经济,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10

Abstract: Management is a science, which studies human management activities basic law, with practical,scientific and abstract feature. 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management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method is backward and the practice is weak.The constructivist have advocated situational and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which have a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nagement. Sand table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is a dynamic simulation to the busines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and it coalescents participatory,interactive and competitive together.Sand table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is based on the situational and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which are advocated by the constructivism.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ngaement,using the sand table simulation approach can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quality and capabilities.

关键词: 情境式;体验式;建构主义;沙盘模拟

Key words: situational;experiential;constructivism;the sand table simul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77-02

1 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现状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一般方法及其应用的科学,它既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与实践的艺术性,又具有理论知识的科学性、抽象性与模糊性,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了解这些特点,能够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模式,采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管理学的学习者,能够更加正确地认识管理学的性质,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目前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方法落后,总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教师被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管理能力的提高是毫无益处的。其次,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时间在变,社会在发展,管理理论在发展,但课堂的教学还是以前的内容、案例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不能与时俱进。再次,管理学的教学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方法单一、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校企结合难度大,找不到校企结合点,学生到企业不能真正顶岗实习,更不可能到管理岗位上去实习,也不能进行管理技能的训练;校内实训薄弱,由于经济原因,投资模拟管理实训室的学校也不多。

2 建构主义学习观

2.1 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表征,它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1],每一个具体的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只能是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管理学的理论也在不断的革新中,因此,在具体的管理环境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或者万能的管理理论,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2.2 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简单地传递,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习主体内部的主动建构,不是外界信息的单纯输入[2]。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且这种建构是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的。建构主义者倡导以学生、以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以教为中心。因此,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抛开企业所在的具体环境,只是在课堂上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要把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管理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理论的学习和参加管理实践两条腿同时走路。

2.3 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主动选择、寻找信息,然后加以解释。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知识的意义是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的,而必须通过个体的建构实现。因此,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原有的管理方面的知识,要从学生身边的管理案例讲起,不要一开始就讲一些很大很全而离学生生活很远的案例,那样也不利于管理理论的消化和掌握。

3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管理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学习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可操作的、可控制的稳定性结构形式[3]。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传统的管理学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单项注入式”、“作答式”等。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顺应此种教学理念,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学应采用如下的教学模式:

3.1 支架式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的过程;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3.2 抛锚式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要建立在真实的、有感染力的教学事件基础之上,通过这种真实的情景使学习者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有深刻的理解。故此,教师要努力为学习者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情景,把管理学的理论、概念放到具体的情景中去建构意义。

3.3 随机通达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把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所呈现的内容的重点是不同的,从而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

4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沙盘模拟教学法

4.1 沙盘模拟教学法的含义 沙盘模拟是一军事术语,它是运用形象直观的沙盘教具,全真模拟企业若干年的运营管理过程,它所构造的经营管理环境是企业真实状况的微缩。沙盘模拟教学法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种动态模拟,它将厂房、设备、物料、资金、人员、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等企业资源在沙盘上进行抽象,使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组织企业生产,实现利润最大、成本最低的经营目标,从而完成管理学的体验式、情景式教学目标。

在模拟经营管理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企业实际运营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要透彻分析企业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资源实力,制定整体战略规划,还要在生产、销售、营销、财务、研发等方面做决策,在顾客、市场份额、技术创新、利润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认真参与所有战略和财务决策的制定以及年度损益表和平衡表的编制等。从而对企业基本的管理实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沙盘模拟教学中,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个基本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中心。

4.2 沙盘模拟教学法的特点 沙盘模拟教学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学习,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企业经营管理的真谛,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的体验。与管理学的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沙盘模拟教学法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

4.2.1 生动形象 沙盘模拟教学法集参与性、互动性、竞争性于一体,寓教于乐[4],真正实现了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体验式、情景式教学的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单中,各小组针锋相对,靠着各自的技巧与策略逐鹿群雄;当某个小组因为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时,也必定会有他人通过沟通、协调来帮助对方解决困难。“我们既是对手,又是朋友”,在竞争中互相朝着积极向上的目标发展,从而使学生摆脱了枯燥的理论教学,让其产生兴奋的、充实的成就感,这也正是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

4.2.2 全新的实训手段 沙盘模拟教学通过企业环境设定、行销角色扮演、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内部管理等完成相关的营销规划、市场预测、决策、分析和总结的全过程。这既是一门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方法的革新,也是管理类课程实训室建设的一个突破。

4.2.3 在错误中学习 在沙盘模拟教学中,学生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调整方向和速度。在模拟中,不管你犯了多少低级可笑的错误,暴露了多少自身存在的缺点,有多少决策和执行的失误,都不会给企业造成任何实际的经济损失。但是模拟经营中那些痛苦的教训和失败的经历却能令学员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永不重犯。这就是沙盘模拟演练的特殊收获,这就是沙盘模拟教学的超强“纠错功能”。

总之,沙盘模拟教学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学习,它不同于一般的案例教学,该教学法涉及企业的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整个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结构和管理的操作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上,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模拟的企业运作,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

4.3 沙盘模拟教学法的价值分析 沙盘模拟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充分体现“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全新的教学理念。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沙盘模拟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4.3.1 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融入职业角色,富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学习潜能。学生的热情和参与性明显提高,从而保证了教学效果。

4.3.2 增强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沙盘模拟教学法借助沙盘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再现于学生眼前,通过沙盘模拟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切感,进而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在沙盘模拟教学中,通过模拟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使企业管理活动不再是一条条空洞的理论,而是活生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企业经营活动的发展,把学生带入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的情境中,让学生对所创设的情境有充分的感性认知,从而加深对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4.3.3 锻炼学生的情商、智商、逆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沙盘模拟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当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认知,教学就成为学生的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驱动的主动发展过程。沙盘模拟教学法正是抓住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因――情感,才得以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在管理学的情境教学中,把情感作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对学生的情商是极大的激发。在沙盘模拟教学中随着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经营规模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这会对学生的智商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行极好的锻炼。沙盘模拟教学法使学生们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体验承担经营风险与责任。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学生的人格素质得到充分锻炼,培养了学生顽强精神和不怕挫折的毅力。因此,沙盘模拟教学法能锻炼学生的情商、智商、逆商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沙盘模拟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管理学的过程中接近企业实战,在沙盘模拟中会遇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学生们必须共同去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组织实施。沙盘模拟提供现场实战气氛,在实战中培育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在这种体验式情景式的教学过程中学到了管理知识,掌握了管理技巧,感受到了管理真谛,全面提高学生经营管理的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民.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谭敬德,陈清,张艳丽.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认识论特征分析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9,8,22-25.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