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积累范文

时间:2023-10-02 17:0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的积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外阅读的积累

篇1

1.研究背景 古人云:“厚积而薄发”,“观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从语文的角度都说明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从多欣赏和厚积累开始。同时,随着人们对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固封在教室和课本上,牺牲的是学生的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积极的方法是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将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空间从教室延伸到所有的场所,将内容从课本延伸到课外书,即积极推广课外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指出:“语文新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而且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200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可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容乐观。比如:父母文化程度高的,有阅读的习惯和爱好的,孩子阅读的时间早,阅读涉及的面广,阅读思考的程度深,知识积累得多,父母文化程度低,无阅读爱好的则反之;在可供选择书籍较多的情况下,选择漫画、笑话等休闲类书籍的比例大大高于选择经典名著的比例;在这种现状下,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增强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了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2.研究意义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阅读积累可以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1)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新的语文课程改革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师普遍重视开发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和形式。教师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改进自己的“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开始得到尊重,由于激发了兴趣,掌握了方法,大多数的同学爱学语文了。

(2)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人才更能适应未来的社会。

(3)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需要。学校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一个培养未来社会需要人才的摇篮。在这样一个摇篮中,需要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浓浓书香气息的圣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财富,让学生从书籍中吸收到更多的人性的温暖,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较高的思想修养,浓厚的文化底蕴,正是我们每一所学校办学的宗旨。

二、与本课题研究相关信息的分析

1.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是一种课外教育。从古今中外看,重视学生课外学习可谓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课内外相结合,藏息相辅的教育思想。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亦非常重视学生课外学习,他甚至认为,指导课外学习是作为智者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

篇2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57-01

作文是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运动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学生不知如何写作文,教师也难以找到有效的方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从多角度出发,找出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其中,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学习、借鉴课外阅读中的语句,最终提升自身的作文水平。

一、语文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很难长时间的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正因如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不再将学习语文当做是一种负担。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最大努力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小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小学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对高大榜样的崇拜心理,鼓励其多阅读名家作品,在阅读中充分吸收书中的精华。小学生每天要与教师长时间的接触,同时教师也对小学生思想、行为的养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陪学生一起进行课外阅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让教师热爱阅读的情绪深深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起榜样的形象,同时在学生中树立热爱阅读的典型。当学生表达出一些优美的词句时,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表扬。而当学生表达出某些独到见解的时候,教师也要进行鼓励并恰当引导。这种荣誉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过程中充满着快乐,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自信心。

二、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有很大帮助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与想象力。大部分的教师与家长对课外阅读仅有片面的理解,认为只有提升学生作文能力与考试成绩的书籍才是好的阅读材料,除此以外全部都是无用的书籍。家长为孩子选择购买的书籍也多是作文辅导类的书籍,很少支持孩子阅读其他课外读物。这种做法是极为不正确的,考试只是对课内知识体系测试的一种方式。大部分教师与家长认为,孩子在考试过程中不能取得好成绩,是不能够看课外书的。有些家长对孩子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固然可以理解,但切不可因此而剥夺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权利。教师与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坚持课外阅读对学生长期发展与写作能力的提升的巨大促进作用。而且,课外阅读同样也是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生活与身边点滴事迹的感悟能力,进而有效积累学习素材,提升其作文写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普遍达成一个共识,学生读的书越多,知识面越广,思维能力更加敏捷,作文能力也更强。对于广泛涉猎书籍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任何一个理念都能联系到在课外阅读中所收获的知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知识得到升华。反之,繁重的家庭作业会压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课外阅读工作做的好,能够帮助学生增加理解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更加愿意投身学习,效果也就更好。

三、开展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首先要从生活中获取,另外,还可以从阅读中得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勤做阅读卡片,同时相互交流、评议。评议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数量的积累,也要重视质量的提升。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这样做不但能够充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巩固阅读的成果,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得课外阅读工作全面推进。而且,写作并不是单纯的作文,还应包括和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体裁,如儿童诗歌、童话故事、随笔等等。而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是不能够离开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的。只有积累了充分的知识储备与优美的词句,才能够自然而然的写出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

篇3

但是,大部分农村中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课本,极少有学生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即使有少数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大都以消遣为目的,读些“武打小说”和“言情小说”之类,阅读时也只注意故事情节,无语言积累意识,更谈不上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目前,制约农村高中生健康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图书资源匮乏,学生难以得到优秀读物;另外,其他学科的教师普遍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不上阅读的效益与质量,不能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基于这两点原因,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语文课课前5分钟让两位学生发言,或讲名人故事,或说说自己读了某篇文章的感受。这项活动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兴趣,让学生把阅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久之,就会养成了习惯。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统一读物,便于指导。初始时,教师可从课外读物中选择几篇同一主题的感人文章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边看边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达了人物怎样的精神节操?哪一情节最能打动你?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班上交流。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要适宜地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如《格言》、《读者》、《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新青年》、《世界之窗》、《美文》、《小小说选刊》等。也可建议学生自己订阅一些报纸。

(3)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呐喊〉自序》后,介绍学生自读鲁迅小说集《呐喊》,学习了《祝福》后,介绍学生自读《彷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除了自己向学生推荐读物,还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内,并给予鼓励,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为了不占用学生在校的时间,放假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阅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家》、《围城》、《堂?吉珂德》、《巴黎圣母院》、《复活》、《老人与海》、《简?爱》、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收假后安排一节经典著作阅读交流课,让学生谈谈对某部小说感受最深的地方。

2.读书方法点拨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拨,将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三大读书方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要求人人有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重在积累,这是古今中外的读书经验,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丰富语言积累”的原因。为此,要求学生人人都备读书笔记本,或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佳段,或写一些读书心得,旨在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注意欣赏故事情节,引导他们积累语言,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读书笔记,让“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心灵。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还应鼓励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每周抽出适当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开发了智力,培养了阅读和写作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篇4

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课外阅读是一种过重的负担。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凭毅力完成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完成,肯定也是事倍功半。因此,培养阅读兴趣应成为课外阅读指导的第一目标。对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的主要做法是:

1.用阅读目的来培养阅读兴趣。要解决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务必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所在,让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

2.用阅读材料来刺激阅读兴趣。利用教材激发阅读兴趣,延伸课外阅读。

3.用阅读效果激发阅读兴趣。在对学生强调“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阅读积累的重要性的同时,把学生写的优秀习作读给他们听,让读书好、写作好的同学介绍其读书收获、写作经验,让所有学生认识到阅读积累的重要性,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二、采用多种途径,指导有效课外阅读,让学生读好书

要让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教师就必须扮演好“点火种”的角色,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使获取知识的火焰自然燃烧起来。

1.以动手促读,让学生在积累中精神得到充实。

2.以动嘴促读,让学生在发展中能力得到提高。

3.以动情促读,让学生在感悟中情感得到升华。教师声情并茂地送词、送句、送文章,对有难度的课外读物在学生阅读前缓解难度。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注意的几点

1.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做到劳逸结合。

2.指导学生根据所读内容选择读书方法。

运用好精读、粗读、略读、泛读、跳读等读书方法,指导学生一般阅读名著或经典文学作品、科普读物要精读,历史知识、童话故事往往可采用粗读、略读。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文教学

在小学时期,由于小学生的语言、文字储备有限,同时生活经验、阅历等方面的积累也不丰富,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教学一直是个难点。而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拓展、语言的积累、语用能力的提升,以至形成较强的作文能力。本文针对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作文能力的作用

1.帮助学生完成语言的积累,为作文打下语言基础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因为词语句子等积累得少,语言单调,词汇匮乏,而不能写出好的作文。通过适当的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语言词汇的积累。学生如能坚持记读书笔记,把读到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天长日久,就会形成学生自己基础的语用能力,把这些语言自觉地应用于语文的写作过程之中,为自己的文章添彩。2.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拓展,丰富见闻、阅历许多小学生作文写不好,除了语言积累不够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还是生活阅历不足,缺乏对生活实际的深刻认识,而教材提供的信息量又是有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正处于小学阶段,对生活中的各类事物等缺乏足够的认识的小学生呢。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自己的生活经历,日常涉猎范围的事物认识不清,难以在写作时恰当地组织起足够的写作素材,造成其作文内容偏于简单,枯燥。这些其实都是其日常生活经验单一导致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对此进行弥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拓展,生活见闻的丰富积累,增加生活经验,为写作积累生活素材,开阔眼界。3.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提高鉴赏力,激发写作兴趣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好的文章,本身也起到范文的作用,给学生进行写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学者专门对阅读的作用进行过实验分析,发现只有当阅读的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形成语言能力。可见,单凭教材有限的文本内容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提高的需要的。而充分地参与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徜徉,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提高鉴赏力,激发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写作的意识,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篇6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扩展自己的阅读面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呢?我作了如下探索和思考:

1.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1)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读物。在教学实践中,童话、科学幻想小说,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寓言故事,儿童诗,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反映现实生活的时文等,这些读物都符合“适当”的原则,应该尽量向孩子们推荐。(2)保证组织形式既丰富多彩又富有成效。①自读自悟。教师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自由的同时,也要对阅读过程适时监控和正确引导。如为他们推荐适当的读物,随时随地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阅读情况,并及时组织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讨论、辩论活动等。②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开展小组间的阅读比赛。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星;每背完十首古诗也加一颗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孩子们互相鼓励,维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使“读好书、好读书”在校内蔚然成风。③在扩散性阅读中拓展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④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孩子多读书。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因此,我们开展了“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校园童话节”等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2.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②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③将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④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除了向实验班级全面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外,还倡导各班建立了“小图书箱”,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

篇7

阅读教学不仅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就是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中心环节。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能否提高有赖于阅读量的多少,听说能力的提高也要靠阅读来促进,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水平的提高要靠长期不懈学习后所获得的知识积累。而这种积累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伸展开拓,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课本之外的大千世界很精彩,所以成功的语文教学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并把课外阅读纳入整个语文教学计划内。可是现阶段我国语文教学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在很多地方基本上是有布置没指导,甚至是放任自流。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升学考试压力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再加上要应付其它科目的学习,教师和家长反对学生读所谓的“闲书”,这些都使得语文教师的课外阅读计划要落到实处困难重重。

二是我国的语文教学受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西方教育理论的影响,注重演绎、推理,课堂教学按部就班,教师上课严谨认真,授课重知识传授,过分强调基础扎实,不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教学缺少创新意识,这种局面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阅读能力差,对文章的理解只是浮于表面,造成似懂非懂的结果,该看的书有的人看不到,有的人没兴趣看,该记的篇章没记住,该收集的资料没收集,精读没学会,泛读没兴趣。有些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可他们只注重猎奇,喜欢读流行的、休闲的书籍或者名人传记,而那些学习好的学生,为了提高作文水平,则寻章摘句,专心读名家名篇,幻想从别人的文章中索取现成的写作模式。课外阅读量上不去,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这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所导致的恶性循环使得语文教学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

三是农村中学图书馆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很少,由于图书的数量少,种类少,不具备开架让学生借书阅读的条件,很多家庭除了学生的课本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外,几乎没有任何藏书,面对这样的硬件设施,教师课外阅读计划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阅读面狭窄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其实也间接导致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下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把课外阅读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确实困难不小,但只要想办法,困难总归还是可以克服的。

一、合理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时间

现在学生的升学压力大不假,但总归不是一点时间也没有。节假日、星期天、两个长假,学生不可能都被其它科目的学习所占用。学累了,学烦了,读一读课外书,家长该不会那样不讲道理的横加阻拦吧。事实上除了毕业班,其他年级的学生实际上有不少可供课外阅读的时间,问题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这些时间,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而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科学地课外阅读。此外,学生课外阅读的涉及面应该宽泛些,还应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外学习作为课内学习的补充,它对课内学习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或阅读后做一些类比、分析、推理、总结,这样的阅读对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无疑是有成效的。

二、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

教材是一个载体,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且要随时准备少导,甚至不导。我们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和接受训练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用教师的教科书所设计好的思路左右学生思路,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主动阅读,主动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敢于挑战教科书,学会自己动脑,自主阅读,只有当学生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阅读是情感和思维的活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现实,了解古今中外的广泛信息,建立起自己生活与观察社会的联系,在有意无意的阅读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生活。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提供极大的帮助,可以这样说,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丰富的课外阅读,能开阔视野,让人目视万里,通晓古今,晓事明理。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而且科学、健康的课外阅读,又能陶冶人的性情,促进人的意志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此外,课外阅读可极大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学生作文水平不高,作文时无话可说,说白了就是缺乏丰富的生活积累。而这种生活积累除了直接对社会,自然的观察所得到的生活积累外,再就是间接的生活积累,也就是通过阅读从书本知识中借鉴他人经验,从他人千百年来积累的经验中获得理论知识。课外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甚至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他们作文时再也不会无话可说,也再也不需用假话,空话,套话来编作文。

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条件仅仅是外部因素,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内部动因。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提高了阅读能力,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强烈阅读欲望的支配下,学生自己也能找到可供阅读的材料。如报纸,杂志等,可以向图书馆,阅览室借,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借阅,亦可向书店租书,同时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进行阅读学习。只要教师诱导得法,引导得力,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就能找到可供阅读的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形成了这样的阅读氛围,教师的指导必须加强,不能让学生的阅读漫无边际,更不能走入歧途。要有阅读计划,计划的制定要系统、科学、可行。一定要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应有的作用。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能力;结合

【中图分类号】G204.26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108-01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从而能恰当、灵活地运用积累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人的语文水平和素养。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怎样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呢?

一、在熟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语言的积累,而语言的积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背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义教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诗、词、文段一定要读背熟记,就是没有要求背诵的那些文章,凡是贴切的比喻句,生动的描写句,优美感人的抒情句,以及名言、警句、短诗、格言、成语、谚语、歇后语及精彩片段……无不成为提升语言的材料。把这些优秀的语言积淀在记忆里,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就可以对所背诵过的材料进行“反刍”,重新理解、重新感悟、重新整合、进而内化运用。

二、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学校教育目的是什么?培养终生读书人。身为语文教师,自己读书,自然也带着学生们读书,于是这乐趣、光彩与才干,便因为分享而具备了双重的快乐。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①《学生应背古诗》,是积累的好材料。②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了帮助他们订阅一些刊物外,还结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推荐书单,推荐了一些优秀的书籍让学生自行借阅或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③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借阅。

2.指导学生养成爱读书摘记的良好习惯

读书,要训练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最终落实到“心”上。我的学生每天都有固定的课外阅读时间――午餐和午自习之间,并且学习任务完成之余都可以在书的海洋之中遨游。实际上学生确实阅读了很多内容,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是很多。所以,“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对低段学生而言,摘录好词佳句是最见效的办法。我不仅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好词佳句整理下来,而且把阅读其他内容的精词好句也试着整理。一个单元进行完之后再对整理的内容加以熟悉。这样不仅扩展了积累的范围,而且强化了记忆内容。

3.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①每天早上设“精彩十分钟”时间,把他们阅读的故事、诗歌、绕口令等内容讲下来。②在班级的墙报、板报中,我专门开辟了“梦笔生花”专栏,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并结合写话、习作要求,展示精彩片段或文章,以促使学生间的互相启发、交流、学习。③班队会中,结合语文单元主题、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的具体要求,我设计了不同的主题活动,如:成语接龙,讲名人故事,诗歌朗诵比赛,歌颂美丽富饶的祖国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充分的肯定,展示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在作文训练中积累语言

篇10

[摘 要]: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由于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思考

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由于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研读《课标》,引领阅读方向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著名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在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自己的成功要归功于随意性阅读。但目前,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二、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推荐图书要注重方式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2)积淀文化经典。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累多了,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3)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有效指导,提高阅读效益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所以教师可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各种阅读材料,特别是范围广泛的课外阅读,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感受空间。

(2)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我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