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02 17:0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管理

篇1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循环经济

一、环境问题

因为人类无休止的掠夺、破坏大自然,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大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目前我国主要环境问题概括起来可分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等。随着首都北京雾霾天气的出现,PM2.5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沿海城市土地污染严重,农民过多使用化肥,激素等物质催化农产品的生长,导致生活在该地区的部分人无法生育;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发出警报,出现了干旱的危机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担忧,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环境管理被提到日程上来。

二、环境管理及手段

何为环境管理?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目前环境管理可采用的手段主要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及宣传手段。

1、行政手段。行政手段主要指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力,制定方针、政策,建立法规、颁布标准,进行监督协调,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行政决策和管理。如划分森林保护区,重点污染防治区等;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要求其整顿,甚至强制其停产等;管理珍稀动植物物种及其产品的出口、贸易事宜;对重点城市、地区、水域的防治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或技术帮助等。

2、法律手段。法律手段主要是依法管理环境是控制并消除污染,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是环境管理的一种强制性手段。环境管理一方面要靠立法;另一方面还要靠执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国家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规和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等所组成的环境保护法体系。

3、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控制生产者在资源开发中的行为,以便限制损害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如:对积极治理污染的单位予以奖励,促进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对积极开展“三废”综合利用、减少排污量的企业给予减免税和利润留成的奖励;对违反规定造成严重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处以罚款;对排放污染物损害人群健康或造成财产损失的排污单位,责令对受害者赔偿损失;推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征税制度等。

4、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指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牢,又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来达到保护环境目的的手段。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环境管理的科学化,是环境管理有效的手段。环境管理政府强制不如企业和公民提高技术手段,减少污染或无污染生产更好。

企业和个人加强技术学习,交流推广无污染、少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及先进治理技术,环境问题解决的好坏,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能及时发现环境问题,而且即使发现了,也难以控制。例如,围湖造田、施用化肥和农药,常常会产生负的环境效应,就说明人类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没有科学地预见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

5、宣传教育。宣传教育传除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更重要是思想动员。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展览、专题讲座、文艺演出等各种文化形式广泛宣传,使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激发公民保护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把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变成自觉行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从而制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让人们真正能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三、环境管理的措施

面对各种环境问题,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

1、转变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传统的生产模式“资源――产品―废物”转变为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传统生产模式经济发展越快,付出的环境代价也越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产生的废物还占据耕地,影响土质,降低农产品产出。循环经济克服了这一缺点。将废物转变为“再生资源”,提高生产和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和产生最小的环境污染,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

2、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水平和运行效率。通过发展新科技,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即要求我国工业化要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发展机制。通过发展科技作为支撑,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科技体系。

3、在节约的基础上,修复自然环境。发展节约型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但要从本质上根除环境问题就必须在节约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在恢复植被过程中,强调利用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结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达到恢复环境的目的。其中主要包括恢复森林、湿地、农田生态系统。森林、湿地对于缓解洪灾,防止干旱,涵养水源等发挥重要作用。

4、提高认识,合理发展经济。很多人常常把发展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将经济增长等同于工业发展。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利用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过度地开发资源,使之趋于贫乏。要从根本上改变环境要从认识水平开始: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且不可再生的,过度地开发与利用,必然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如海啸、地震、干旱、洪灾、疾病等。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环境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国家、公民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丁忠浩,环境管理与规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2

篇2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58-2

我国人口众多,尤其以农村人口居多,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3%,达6.74亿。不仅如此,我国农村占地面积大,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村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环境的好坏。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显[1],但由于农村经济落后,老百姓的素质普遍相对偏低等原因使得目前农村环境管理难度大,造成了农村环境恶化速度远大于城市的局面。

1 农村主要环境问题

农村环境有广义或者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村环境是指乡村和田园、山林、荒野;广义的则包括小城镇[2]。由于农村经济较为落后,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远大于城市同等情况下的环境问题。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污染物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及不易检测性。

农村的污染问题主要表现为面源污染,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现代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在我国普遍存在人多地少,农民为了追求高产,盲目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塑料薄膜等,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农村居住点的生活污染,在农村,目前基本上没有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这就造成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直接进入环境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企业污染,近年来,由于经济相对较好的城市禁止污染严重企业的进入,于是其逐渐向农村迁移;另一方面,城市工业中的“三废”逐渐向农村蔓延,这些使得农村污染加剧;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农村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废弃物(粪便、污水等)也越来越多,但处理条件落后,而将其直接排放入农村环境系统中,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2.农村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正处于加剧趋势,其污染速度甚至赶超了城市,其主要原因如下:

2.1 重视程度不够

县级政府各部门往往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环境问题,即使对环境污染的关注,也往往是工业污染问题以及建立在工业污染防治上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设,几乎未将农村环境污染和城市环境污染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从而造成农村环境管理明显滞后于城市环境管理。另外,对规模较小、分布分散的乡镇企业污染排放的监控,也由于管理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长效的管理。

2.2 措施不力、资金缺乏,农村污染治理机制难以建立

长期以来,污染治理资金几乎全部投到工业污染治理以及城市污染治理方面,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乏。另外,由于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单体市场规模小,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从而必须依赖财政资金,但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难以建设污染治理基础设施,最终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缺乏,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2.3 三是治理措施不适宜,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目前,乡镇企业污染、农村的生活污染、化肥农药面源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是农村的主要污染源。由于资金缺乏,且政府部门基本上没有能够制定专门的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及治理模式,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低。

3 农村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但对农村环境管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

3.1 环境管理体系对解决农村环境问题适用性不强

目前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管理更多的是采用城市环境问题的管理措施进行管理,但是农村由于其经济落后,相对分散,农村建设中无合理规划,导致农村环境管理体系难以建立。

3.2 农村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中,最基层单位为县级环保局及其他相关组织机构,而在镇以下的地方政府部门一般无相应的人力资源,即便有更多的也只是挂了一张牌,而基本没有履行环保职能,导致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工作很难开展。而且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对农业环境还没有任何常规监测。

3.3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农村环境管理不力,以及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异明显,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在农村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的政府资金支持,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同时,由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建立有效的收费机制,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起来。

3.4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大量的环境法规,但有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仍不健全。如环境保护部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是目前比较全面的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但有关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作物秸秆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政策、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等不全面。

4 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方法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以及农村环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从事农村环境管理研究的学者[2-5]提出了相应的一些解决措施,主要包括:

4.1 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县乡村各级部门对于农村环境管理的环保机构,强化县乡(镇)村级环保部门人员环境监测技术。

4.2 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

我国农村环境问题难以解决,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聚居点的相对分散,这增加了治理难度,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划。

4.3 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

这就需要对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进行适当的环境教育培训,同时要求政府部门调整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合理安排乡镇工业的布局,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和制止污染转嫁。

4.4 推广现代生态农业、防治农药和化肥的污染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壤等污染严重,加强农村环境管理问题,就需要解决农业生态过程中过多的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推广生态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发展,使生态农业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增长重要支撑点。

4.5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环境保护往往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就能够做好的工作,这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5 展望

面对我国的农村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不仅与资金、政策以及制度上缺乏有关,同时还与农民的生产方式息息相关。而生产方式是造成农村污染的最直接的原因,因此,生产方式的改变是目前乃至以后重点关注的焦点。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农村环境问题,增加有机肥的使用,而减少化肥的使用;减少农药的使用,而增加生物防治技术的使用,鼓励农业向着生态农业方向发展。其次,急需加强我国农村的生活污染,如,加强农村污水、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是采用农村住房合理规划,政府部门加大投入等来解决。再次,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也能够投入到自己家园的环境管理中来,这不仅仅需要政策及法律法规,更需要我们政府进行这方面的宣传。

参考文献

[1] 杨顺顺,栾胜基.农村环境多主体仿真系统建构-农户模型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6(1):129-135.

[2] 叶文虎,张勇.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第二版):149-156.

[3] 高志永,张国臣,贾晨夜,王凯军.我国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探析[J].环境保护,2010,(19):18-19.

[4] 雷静,杨居凤,兰英,李巧义.我国农村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9,(3):129-130.

[5] 冯彬.农村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

篇3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因素已成为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活动的主要因素,环境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的环境管理工具极大程度地满足了企业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的需求。本文将对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及其信息类型进行分析。以使环境管理会计更好地应用于企业的环境管理中。

关键词 环境管理会计 理论基础 信息类型

一、引言

环境管理会计在过去的几十年来备受关注,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了促进该行动的进行,许多国家的会计界研究人员对绿色会计的理论框架进行了详细的思考和分析研究。环境管理会计是在环境会计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为了满足利益相关者关注企业环境业绩的需要,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环境法规的要求,企业需要进行环境管理。

二、环境管理会计(EMA)的定义

根据联合国环境管理会计专家工作小组的定义,环境管理会计是“为满足组织内部进行传统决策和环境决策的需要,而对实物流信息(如材料、水和能源等)、环境成本信息和其他货币信息进行的确认、收集、估计,编制内部报告和利用它进行决策”。这个定义强调了环境管理会计范围内须考虑的实物流信息及货币流信息,以及环境管理会计通常使用的信息分析技术。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开发和应用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来对环境和经济业绩进行管理。虽然它可能包括环境报告和环境审计,但是典型的环境管理会计包括寿命周期成本(LCC)、完全成本会计(FCA)、收益评价以及环境管理战略规划。

Tellus学会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是,环境管理会计是企业核算物资耗用和环境成本的方法。物资会计是一种通过某种方法跟踪物资流动以体现投入与产出,目的是评价资源有效性以及环境改进机会。环境成本会计是关于怎样将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并分配到物资流中或公司经营的其他有形方面。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司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对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是,EMA仅仅是管理会计的一个更好和更全面的方法,并且聚焦于与废料和其他环境问题有关的成本。其要点包括:1.EMA重点研究公司的内部成本,不包括对社会的成本以及对公司来讲不可计量的成本。2.EMA强调与环境有关成本的会计问题,包括废物管理成本以及废料损失价值。3.EMA不仅包括成本信息,还包括材料和能源的数量、流动以及处置信息。4.EMA信息对很多类型的管理活动和决策是有价值的,但是对于环境管理尤其有用。5.EMA主要用于内部管理和决策需要,但是EMA信息日益被用于外部报告目的以及年度环境报告。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企业或其他组织为了同时提高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将环境因素纳入成本管理、投资决策、业绩评价等内部管理活动,而对环境成本与业绩、材料与能源等方面的实物信息和货币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系统。

三、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它强调人类应当通过发展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而不是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来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从为人类长远利益的角度赋予了环境管理会计迫切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济。

2.经济的外部性理论

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主要办法,就是对企业的排污进行收费甚至罚款,这已经被许多国家的政府所采纳并得到实施。外部性理论要求国家制定相应法规规范企业行为,使其承担社会成本,督促其实行环境管理会计。

3.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作为国民财富的一部分,环境资源必然有其价值。此理论要求企业重视周围环境的改善, 将环境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资本对待,从而迫切要求环境管理会计对其价值进行核算。

四、环境管理会计的信息类型

1.环境管理会计中的实物信息

环境管理会计尤其强调原材料及其相关成本,这主要是因为:能源、水和材料的使用以及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直接关系到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原材料的购买成本是许多企业的主要成本。很多企业购买原材料、水和能源来支持企业运作,在制造企业中,一些材料直接转移到最终产品中,还有一些原本打算进入最终产品的材料却变成了废弃物。制造过程中同样使用到那些本没有打算进入最终产品,但是是产品生产所必须的能源,水和材料,非制造企业同样也会使用到这些材料来支持企业的运行。环境管理会计中的实物信息主要是指能源、水和材料的流转量,在实物环境管理会计下,企业应该试图追踪所有的材料投入与产出,并确保没有明显地漏记能源、水和材料的数量。能源、水、材料和废弃物的投入与产出分析被称为材料流转平衡,有时也被称为“投入产出平衡”、“物料平衡”、“生态平衡”。所有的材料投入必须变成最终的产出。材料投入包括能源、水或者其他材料。产出包括产品、废弃物或者离开企业的其他材料。通常把废弃物也称为非产品产出,它是指投入了能源和材料单并没有生产出最终产品的部分。此处所提到的投入产出项目不包括设备、房屋、陆地等。如表1所示:

2.环境管理会计中的货币信息

《环境管理会计的国际指南》认为,在环境管理会计中,最重要的货币信息就是环境相关成本信息。尽管不同国家、会计组织乃至企业对环境相关成本的分类各不相同,但好的环境成本分类应以环境业绩、环保经济效益为导向,尽可能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以此协调各国之间的差异。环境管理会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环境成本”缺乏一个标准的定义。基于不同的利益,它包括各种成本,比如处置成本、投资成本、外部成本等,对于环境活动带来的收益也同样如此,此外,很多成本没有被系统地分配到相应的程序和产品上面,而是合并到了间接成本中。本文参考《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六大类,如表2所示;

包括与不确定性环境问题相关的成本。比如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生产力降低成本,潜在环境负债成本等。

五、环境管理会计的计量方法

一般说来,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均可运用于环境管理会计之中,所不同的是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需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或将环境因素重点对待。另一方面,环境管理会计还受到其他学科的影响,故而将其他学科的方法和工具加以转化,利用到环境管理会计之中, 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由于环境信息存在货币和实物两种形式,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环境成本管理的,包括作业成本法、总成本评价法、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全部成本计算等;一类是基于资源管理的,有资源效率会计和投入-产出分析等;另外还有近几年才流行的流量成本会计。

笔者认为,环境管理会计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且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当务之急应当在继续丰富理论研究的同时,把环境管理会计引入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最终实现企业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钟朝宏,于胜道.环境管理会计概念解析.现代会计.2006(1).

[2] 郭晓梅.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将环境因素纳入管理决策中.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论文摘要:企业如何适应复杂变化的内外部营销环境,是研究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混沌系统理论的假设,企业管理者要面对高速变化的复杂动态的营销环境,抛弃精确预测的管理理念,提高系统的自组织协同能力,建立柔性化的组织结构。

企业是个开放的组织系统,它的生存发展以企业营销环境为条件。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将其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又输出给环境,企业进一步的活动又受到环境对其行为反馈的影响。有许多因素影响着企业的营销环境,这些因素都不是静态简单的,而是动态复杂的。在确定系统系统下企业越来越容易发生突然的不可预料的变化,企业也越来越处于一种有限动荡或混沌状态中

1混沌的企业营销环境的表现内容

(1)企业内部环境的自由化动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的三大核心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也越来越不可确定。比如财务资源受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职员每天面临网络、报纸、猎头公司、中介机构等提供的强大诱惑,在越来越丰富的社会的传播手段影响下员工的个性越来越强。尽管企业对外部信息的处理能力也可能随之增强。但是高层管理者则根本不可能对每一条信息都及时做出反应。

(2)商业活动日趋全球化。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商业活动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各个领域所发生的一体化趋势。从当前情况看,其进程进一步加快,主要表现在:世界统一大市场加速形成、生产全球化日益加深、生产要素全球化在迅速扩展等。

(3)消费者消费需求变化加快和购买行为呈高维的非线性。这使得企业采用的营销组合策略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能准确预测的。消费者群体是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这种非线性表现在生理、心理、物质、精神、关系等方面。这些方面常常会表现出随机性与分散,比如无理性的冲动购买。但大部分程度上,人们的购买行为更表现出混沌性,这可以从无论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有其购买者看出。

(4)速度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创新呈现连续中断(continuousdiscontinuity)而导致产品市场可能很快出现和消失,竞争规则发生变化,大规模定制等不确定性变化的特点。能否准确的、迅速的进行复杂问题的判断考验了一个企业的反应能力,而知识管理便是在全局角度提供复杂决策的一个体系。同样用来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标准作业流程带给企业的是更强的竞争条件,在企业的战术层面,这是行之有效的信息系统工具,而知识管理能让企业聪明地赢得战略的胜利。

(5)营销环境复杂程度大大加深,可测度大为下降。现代企业的营销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其中各个因素不但在持续变化,而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在不断变化着,形成了一个混沌复杂的系统。企业与政府、员工、顾客、供应方、竞争者、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上述各因素之间都在进行着复杂的互动作用。在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的情况下,试图从上述复杂过程中识别出对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比较困难的。不但营销环境会影响企业行为,企业也能够改变产业结构及竞争格局,在这个混沌系统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

(6)技术对企业营销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当今世界,企业营销环境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特别是在网络经济时代,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在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中,教育水平的差异是影响需求和用户规模的重要因素,已被提到企业战略制定的议事日程上来。

企业实际所处的营销环境往往是模糊而难以分辨的,这需要企业决策层有正确而统一的判断。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企业环境可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且最难以判断的是,当某种外部环境要素发生变化时,由环境系统本身具有的要素相关性和复杂混沌性决定的其它环境要素往往随着发生程度和方向均难以预料的变化。这些情况大大加剧了企业环境动态变化的程度,增加了环境管理的难度。

2基于混沌系统的企业复杂营销环境的对策

(1)企业的营销活动并不是纯随机的行动,它是在企业吸引——营销战略目标的吸引下,在科技进步、市场竞争、顾客需求等多种因素的驱动下发生的一种行为。它虽然受营销战略目标的吸引,但却不可能精确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总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吸引域内活动,是有边界而又不可重复的行为过程。

(2)企业应制定长期的营销战略计划。企业系统内、外部存在着许多随机的、不确定的因素,使得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人与人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对企业系统输入初值的微小差别,将导致输出的巨大差别,因此预测的结果常常是不确定的。基于“因果失联”的思想,企业作长期计划不应过分注重预测结果的精确程度,而应注重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的分析,减少营销战略的刚性和被动适应性、缩短战略规划长度,增加战略的柔性、增强战略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3)企业应提高系统的自组织协同能力。自然系统在远离平衡态而进入混沌后能够产生新的有序行为,它们产生过程的方法同样可“移植”到企业系统的混沌管理。企业系统混沌发生的内因是企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及内部子系统(或要素)和外部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外因则是其周围的环境条件。按照“混沌运动背后隐藏着确定秩序”的观点,企业系统可以通过诱导随机性“涨落”即混沌的产生,为企业产生有序结构提供新的契机;另一方面由于混沌系统能够迅速地在许多不同的行为方式之间进行转换,在企业系统内部可用一个混沌子系统来扰动其它子系统,以使它们产生协同现象,就显得特别灵活。如可以通过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等方法,使企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为了适应奇异、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形成一种有序的结构和状态,即“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4)企业要建立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在传统的企业管理系统中,在组织形式上呈现为“金字塔”式的层次型结构。为了在混沌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管理者应将注意点转移到“适应、调整、变革”上来。通过在企业内部各子系统(各部门)之间通过建立“网络结构”的柔性组织形式,消除企业系统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边界,使得企业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富有“弹性”,各不同层次都能等同地面对环境,相互并行地协同并适应环境变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境,则能增加企业系统的开放度,提高企业系统适应系统环境变化的能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并非营销环境有关的所有对象都是混沌的,它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才是混沌的。但是混沌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益变化的营销环境。,因为根据混沌理论,理性决策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是正确的、可预测的,但在长时间内则存在随机性。正如美国的混沌学家福特所说的,面对混沌系统的预测应该是“用混沌预测混沌”。实践证明,美国、日本一些大公司的高层主管在面对复杂的营销环境决策时采用的混沌决策方式往往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治,韩国照著.市场营销的方法论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

篇5

一、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按照下列规定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保护分类管理:

(一)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1、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

2、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的建设项目;

3、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引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建设项目;

4、容易引起跨行政区环境影响纠纷的建设项目;

5、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活动或建设项目。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1、污染因素单一,而且污染物种类少、产生量小或毒性较低的建设项目;

2、对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3、基本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1、基本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噪声、震动、热污染、放射性、电磁波等不利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

2、基本不改变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3、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二、未列入本名录的建设项目,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述原则,确定其环境保护管理类别,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三、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区域:

1、需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四、位于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如其环境影响特征(包括污染因子和生态因子)对该敏感区环境保护目标不造成主要环境影响的,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否按敏感区要求管理,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征求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意见后确认。

五、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用清洁生产工艺替代落后工艺,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现有污染源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及总量控制要求的技术改造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适当简化。

六、纳入区域性开发的建设项目,如编制区域开发规划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已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且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采用的生产工艺符合区域开发总体要求的,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适当简化。

七、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类别按其中等级最严的确定。

篇6

 

在我们狭义的理解中,所谓的公共政策就是与法律法规相对应的,由政府章程为主的,更具可变性的政府规章。在广义的范畴中,公共政策具有十分广泛的覆盖范围,囊括相关公共管理部门的政策,法令,措施,条令,其中也包含更具稳定性的法律法规。伴随着现代社会愈加剧烈的城市化进程,人们对环境规划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升。环境规划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市民的生活质量,这也成为政府政策重点实施对象。

 

一、我国的环境规划

 

“规划”一词被解释为,一部分人或组织针对某一方面进行地长远的发展计划,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长远性和整体性,是融合多要素,多领域的整体行动方案。简单的说,规划(Planning)可以理解为制定出规划方案(plans),画出在一定期年内希望通过行动能够实现的最终状态的详细蓝图。

 

环境规划,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协调环境和经济发展,在人们生活的时空范围内作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以便达到约束人们自身行为,保护自然环境,节约社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环境效益的目的。

 

在我国的环境规划发展过程中,可以将它明显的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萌芽阶段,(1973—1980)。1973年我国首次召开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环境保护的三十二字方针,协调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环境规划的政策指导。

 

探索阶段,(1981—1985)。此阶段环境规划特征突出。环境规划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规划之中,并对环境规划提出明确发展要求。

 

发展阶段,(1986—1991)。这一时期,环境规划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环境规划工作不仅与国民经济相结合,同时将环境规划与第七个五年计划相配合,在此期间“七五”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成熟阶段(1992至今)。环境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重视。里约热内卢环境保护大会的召开,世界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纪元,我国环境保护也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二、环境规划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政策特征,其中包括,超前性,层次性,整体性,稳定性,多元性,合法性,权威性,动态性等等,但其中最为突出的为权威性,层次性以及动态性。公共政策不因作为政府规划政策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而僵硬死板,灵活动态的实施成为公共政策的一大亮点。同时,明显的层次性使得环境规划作为政策实施中具有突出成效,阶段性政策实施为环境规划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环境规划从属于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政策的相关属性,环境规划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政治手段。近段时间,我国将城市环境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变成为一大热门话题。而在西方国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城市环境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就广泛地推行实施。

 

环境规划中具有较强的城市化特性,在城市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大城市数量递增。人们的观念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进步改善。环境规划的政策职能定位逐渐清晰,过去的“越位”,“错位”以及“缺位”现象在社会发展和政府完善的过程中得以改善。政府在环境规划的主导作用,发挥关键力量的现状不断淡化,逐渐向社会公共政策转变。

 

三、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向自然环境无节制地索取,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我们自然索取的时候忽略了环境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合理的环境规划将对自然环境管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环境规划改善环境破坏。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和科技都有着飞速地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着极大的进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在环境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到自然环境的有限性。环境规划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起到改善作用。

 

(二)环境规划预防环境损失。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此过程中由于人类的不合理行为产生,出现环境破环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他们共同构成了环境损害的实质。然而环境损害具有不可逆性,隐显性和持续反复性,使得我们的自然环境破坏之后具有较长时间的潜伏期,同时环境破环延续持久。环境规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合理的环境规划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环境开发利用中的损失,用最小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为世代造福。

 

(三)约束人们行为。环境规划以政策法规为依托,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准则。合理地,指令性地约束人们行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用最小的资源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尤为重要的。只有用公共政策,指令性的计划、要求对环境的开发使用作出限制,才能够在环境管理中起到行为的约束和环境的管理。

 

四、结语

 

环境规划作为环境管理中重要手段,具有战略性作用,将环境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变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也将成为我国环境建设里程上的一大丰碑。

篇7

针对临海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本文运用博弈论来分析目前环境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1.两港口企业之间的博弈现有A、B两个港口企业且企业规模相当,他们对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有两种选择:治理和不治理。如果两个企业都不治理的收益分别为R1和R2。由于环境改善的正外部性和长期性,设治理污染的支出成本分别是C1和C2,则收益分别为R1-C1(<R1)和R2-C2(<R2)。进行污染治理后,环境质量会得到改善。根据纳什均衡分析,A和B企业的最优选择都是不治理。通过上述分析,反映出了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的缺陷,即企业的治污成本较高时,企业积极性就会降低。因此应把污染导致的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充分完善排污权二级交易市场。

2.港口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博弈现有A港口企业和港口附近某一居民a,A企业对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有两种选择,即治理和不治理。如果不治理的收益为R1,由于环境改善的正外部性和长期性,A企业治理污染的支出成本是C1,则治理后收益为R1-C1(<R1)。a居民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有两种选择即听之任之,不参与保护环境,或者向环保部门申诉治理。若申诉后需付出的成本是C2,获得的收益是T,即判断C2>T,即a居民参与保护环境最后获得的收益是T-C2(<0),若a居民不参与申诉治理,则获得的收益是0。因此,博弈的纳什均衡是不保护和不治理。由于缺乏环境制度创新,没有建立起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社会调控和监督环保机制,公民很少或不愿意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这也是目前环境管理制度的缺失面。

3.港口企业和环保部门之间的博弈港口企业面对环境污染有两种选择即治理或不治理,环保部门选择也有两种即管制或不管制。若港口企业治理污染后所得收益为R1,治理污染的费用为C1,且C1>R1,环保部门对其征收的排污费为F1,对超额排放污染罚款为F2,且F1+F2>R1,管制后环保部门收益为R2,环保部门实行环境管制的成本为C2,则R2>C2。根据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假设该港口企业治理污染的概率为X,不治理污染的概率为1-X;环保部门管制的概率为Y,不管制的概率为1-Y。首先,设港口企业的期望利润函数为P1。通过分析,两者的选择取决于其期望收益或期望利润。同时也反映出临海经济区域环境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即:虽然确定了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费和罚款标准等,但总体标准较低;同时出于地方经济保护主义,环保部门对一些大型化工产业、石油行业、电力煤炭行业等企业执行环保力度和惩罚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

二、秦皇岛临海经济区环境管理制度设计

通过秦皇岛临海经济区环境管理制度问题分析,结合秦皇岛市自身特点,对秦皇岛临海经济区环境管理制度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1.秦皇岛临港经济区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根据秦皇岛临海经济区实际情况,排污权交易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初级分配市场体系、次级交易市场体系和监控体系。初级分配市场体系中可将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污权总量作为控制目标,同时将区域内涉及煤炭、水泥、石油化工、电力、建材制造、塑料加工等高污染高耗能的规模不一的企业纳入到排污企业范畴。考虑到行业企业规模差异性和治污成本的差异性,可采用投标询价方式定价。各排污企业根据环保部门制定的参考价格区间进行投标,参与询价过程,最终由环保部门来确定该行业的初始排污权分配价格。排污权次级交易市场体系可参照证券市场二级交易市场交易模式运行,即通过交易所网上交易平台挂牌交易。排污企业要想参与次级交易市场,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和交易所的认定,同时开立交易所排污权交易专用账户,包括资金账户和排污权账户。交易时间由环保部门和排污权交易所具体确定,可每周进行一次,也可每月进行一次。环保部门和交易所要定期更新交易信息,包括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供给和需求信息、最近成交信息、成交价格、成交企业等。监控体系则包括排污监控系统和交易监控系统。政府环保部门通过排污监控系统对企业排污实施监管,对超标、超量排放进行经济处罚等。交易监控系统主要是对排污账户和交易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交易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

篇8

根据普遍适用的经济学和公共政策中的“丁伯根原则”(TinbergenRule)。如果要求实现的不同目标之间不存在绝对互补性,那么,一项工具的效益和效率将减少(Tinbergen,1956),也可能无法以有效益或有效率的方式实现任何一个目标。这意味着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解决非互补性问题。就会计而言,这就是需要不同的会计系统为利益关系人报告不同问题的一个理由。每个会计系统都是为不同类型的利益关系人提供具体的信息而设计的。环境管理会计主要为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感兴趣的利害相关人服务,是在环境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构成的形势下,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和改进生态经济效率而由管理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

环境管理会计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些潜在收益。表现为环境管理会计能够提供详细的环境成本和废弃物信息,进行正确的成本计算,其结果是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不管是企业本身还是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对此都有共同的认识。环境管理会计还可以加强企业与外部沟通,这是因为实施企业环境管理会计,企业必须要倾听重要利益相关方的声音;企业还需要将有关信息传递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如监管机构、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完成了这些程序,企业与外部的沟通必然会更畅通。此外,环境管理会计还能刺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吸引外来投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提升企业管理绩效。具体来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管理会计对企业环境效能的影响

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认识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从投入到衰退整个生命周期将发生的环境成本,帮助企业识别和预测环境管理活动的财务利益和其他商务利益,预测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所产生的环境效益。通过比较成本、效益,更好地计量和报告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以取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从而保障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而废弃物和排放物控制成本、预防性环境管理成本、研发成本,虽然短期投入巨大而收益相对滞后,但从长期来看,从源头控制好企业的环境成本,企业潜在的环境负债成本就会降低,不确定性成本会大大减少,同时环境管理会计还可以进一步地指导产品定价。可见,成本提高并不是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唯一结果,相反企业很可能获得巨大的潜在收益。在实践中可采用净现值、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传统管理会计的指标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帮助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环境管理会计信息会反映出企业应该采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对环境无害的新工艺,主动更新加工设备降低产品以及非产品输出包含的资源成本和资源损失。通过环境业绩评价,还有利于企业优化经营流程,实现权责对等。

(二)降低风险

财务会计中的企业成本忽略对社会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局部利益,导致成本不实、利润虚增。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很多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都要求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核算与披露,并制定相关的规章。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企业环境信息。经过近40年的发展,企业环境报告的内容由最初的环境影响信息扩展到环境业绩和环境会计信息。为了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我国政府也制定了多项环保法规并且要求企业定期向地方各级环保部门提供“三废”处理利用情况、污染物监测与治理等方面的环境报告。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各级政府制定了规章660余件,国家环境保护标准800余项。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企业的违规风险增大。环境管理会计将环境活动视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日常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现有违规风险,而且会使将来出台的更严格的环保法规违规风险也大大降低。

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许多资产的价值可能已经发生贬值,导致或有负债没有得到正确反映,某些环境损失未纳入核算范围,于是企业经营业绩被夸大,信息使用者的风险随之加大。实际上,财务风险的增大,是由企业缺乏自我约束其环境行为和控制其环境影响的内在动因所决定的。环境管理会计以其所特有的功能,在影响决策者意识与行为的过程中扮演了一种重要的角色。其具体机制是将企业对于外部环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而使企业为之承担起社会责任,也就是所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一旦外部环境成本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他们就会列入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之中,体现了会计的稳健性原则,降低了财务风险。

(三)改善公共关系

1.社区关系。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企业环境业绩已成为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如果企业在决策中不考虑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变化,将可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壳牌石油公司的钻井平台事件,由于在选择方案时未能考虑利益相关者对保护环境的要求,其产品遭到消费者抵制,所丧失的现金流量远远大于生态处置方案的成本。我国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通过定期检查对社区环境的影响,实施反映社区居民意见的改善环境计划,公开企业有关环境的信息,不仅可以向市场传达有利信号,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同时也可以满足国际社会对企业环境保护的要求。良好的形象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是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特别是当企业的形象已经深入所在社区和广大消费者心中时,企业就具有了竞争对手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

2.政府关系。作为环境保护主要监督者的政府,不但制定了严格的处罚条例来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对于一些“绿色企业”还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和优惠融资贷款等措施。例如,我国政府对进行资源综合利用或利用“三废”生产产品的企业,从一开始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到最终的利润分配,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享受某种优惠政策;对于主要用于防治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设施,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以尽快收回投资。

(四)提高质量

环境管理会计首先体现的是一种环境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其最终目标是降低产品与服务对环境的有害影响,企业内部价值链始于原材料的采购;然后是零配件的生产、制造和装配、批发分销;最后是零售产品或服务到最终用户,也就是销三个环节。环境管理理念要求企业采购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材料和使用清洁的能源;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产品生态设计、全面质量管理、成本企画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售后产品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易于回收利用。

环境管理会计是一种应用技术。作为企业环境污染主要动因的资源流动与消耗,需要企业利用环境管理会计系统去跟踪、识别和分析整个资源流转,深入各环节分别计算废弃物发生成本,寻找全面提升环保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潜在动因。“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由于消费者对企业质量的信赖,必然会增加对其产品的购买,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对外开放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已大幅度下降,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也得到了控制,各国贸易壁垒的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环境贸易壁垒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新形式应运而生,并具有愈演愈烈之势。环境贸易壁垒几乎波及到我国外贸出口的所有领域,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价值高达几百亿元。国际上经常使用的环境贸易壁垒主要有:一是“绿色关税”,又称环境进口附加税,是指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些进口产品除征收一般关税外,再加增环境税。二是“绿色技术标准”,以保护环境的名义,通过立法手段制定苛刻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口。三是“绿色检疫”,某些国家制定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特别是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量、放射物质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要求十分严格,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特别是食品的进口。四是强制性措施,一般是以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环境、方法、过程等不符和本国环境要求为理由,强行禁止某些产品进口。五是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以另一国违反国际环境条约为理由采取的强制性进口措施。六是环境许可证制度,环境配额等其他形式。环境管理会计不单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还是国际化的会计,因为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环境保护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和交流。发达国家对自身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有将发展中国家作为污染物避难所的倾向。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一方面可以通过环境管理会计提升产品的环保质量,以满足国内外不同环保条款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环境管理会计发现外国在贸易合作中对我国环境的破坏,以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对环境管理及环境管理系统的作用

虽然环境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一部分,并主要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但是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是基于环境管理需求的,因此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其作用会从企业内部管理延伸到外部,在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改善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耗用程度、减少污染、加大废弃物处理力度。这也是实行环境管理会计的目的之一。

环境管理体系是帮助组织系统地识别其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及影响,制定明确的符合性目标,持续改进业绩,并实施全过程管理的一套正式的程序和方针。环境管理会计通过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控制手段,保证了环境管理系统的实施,成为服务于公司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环境管理系统的实施需要耗费一定的代价,如人员的培训费、技术改造费等。环境管理会计的建立,有助于企业认识其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以及推行环境管理系统的效益,从而容易获得最高管理部门的支持,保障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实施。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将结果转化为可计量、可理解的指标,并进行报告,从而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环保方针。因此环境管理会计与环境管理系统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不缺少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鞠秋云.试论我国环境管理会计走向现实的基本途径[J].理论界,2005(11).

[2]肖序,周志方.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研究的最新进展.会计研究,2005(9).

[3]周一虹.生态效率指标:环境业绩指标和财务业绩指标结合方法探讨.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3).

[4]赵丽丽,管占龙.借鉴先进经验促进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会计之友,2005(8).

[5]胡伟,肖淑芳.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从各利益相关者在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谈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

篇9

论文摘要介绍了推广蛋鸡绿色养殖和生态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的管理措施,如合理选择场地、科学饲养管理、提高鸡群体质和防止污染,以期指导养殖户规避养殖环境对蛋鸡生产的负面影响。

随着养鸡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家庭式家禽业生产已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方面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一旦发生疫情难以控制。现就推广蛋鸡生态养殖和绿色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的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1鸡场的选址

鸡场如果选址设计不合理,再好的品种和饲料也达不到应有的生产水平。目前农村养殖户的鸡舍多采用塑料大棚或简易鸡舍,冬不保温,夏不防暑,通风差,空间小,密度大,鸡的成活率无法保障。

建造鸡场时应选择在远离交通要道、地势较高、背风向阳、靠近农田的地方,要有利于禽舍内空气环境的控制。鸡舍最好选择东西走向排列,应充分考虑地势、气候、环境条件等对鸡群的影响。

2科学饲养管理

2.1NH3和CO

冬季为了保暖,饲养员常常紧闭门窗,舍内换气不良,大量NH3滞留,对人和鸡造成危害。NH3会直接危害呼吸道,在NH3较浓的条件下,会引起鸡免疫机能的下降。当鸡舍内NH3的浓度大于20mg/L时,鸡最易感染新城疫,也可引起中枢神经麻痹。

冬季在使用煤球取暖时,特别是燃烧不全的煤炭,紧闭门窗会发生CO中毒,CO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有毒害作用。为防止NH3和CO中毒,应保障鸡舍内空气新鲜、流通。

2.2致病微生物

鸡舍内病原微生物是导致传染病的祸首,通过直接接触、空气和污染物传播疾病。为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应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是控制传染性疾病的关键措施,消毒的方式可采取空气消毒、饮水消毒、用具消毒和饲料消毒。

2.3光照与噪声

雏鸡可采用23h光照、1h黑暗的方法,育成鸡可采用自然光照法,进入18周龄时,每2周增加光照30min,直到产蛋高峰时光照总时数达到每天15~16h为止。总的原则是,在产蛋期间光照时间不能减少,强度不能减弱,合理的光照能促进母鸡正常排卵、产蛋、饮水、采食及休息。光照太强,鸡的活动量加大,神经兴奋,易相互斗殴;光照不足,则影响采食及饮水,起不到作用。须注意的是,光照必须均匀。

蛋鸡对突发性的噪声非常敏感,突发的噪声使鸡群受惊,会出现坠蛋现象,应保持鸡舍安静。

2.4温度

温度过高会导致鸡生产缓慢,死亡率增加;气温低会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产蛋明显减少。温度应保持在13~23℃之间,冬季最好保持在10℃以上,夏季最好保持在28℃以下。不适宜的环境温度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2.5安全措施

要根据鸡的生理特点,科学饲养,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减少疫病的发生。注意给鸡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经常打扫鸡舍的卫生,消毒药品合理配比,交替使用,外来人员、外来车辆不能随意进场,确需进场的应严格消毒。保持饮水卫生、新鲜,用具经常消毒,防止污染,阻断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农户小批量养殖必须注意科学性,保证家禽生活环境的需要。要做到通风透气,方便管理,发展绿色畜牧业,保证人类食用安全,身体健康。新晨

3提高鸡群体质

在整个饲养过程中,一是提供均衡的全价饲料;二是产蛋高峰期及产蛋后期,使用免疫力高的疫苗;三是鸡舍内常通风换气,密闭式鸡舍可打开所有门窗,促进空气流通,开放式鸡舍可安装吊扇;四是密度适中;五是尽量减少应激反应,高温季节,接种疫苗应选择在早、晚进行;六是不同批次的鸡群不能由同一名饲养员饲养,避免交叉感染。

4防止污染

鸡场的扩建和改造,应注意饲养区远离居住区,减少人畜禽的相互接触,鸡场千万不能靠近交通干道和主要江河支流,以避免污水排入江河,污染水体。新进的鸡群必须隔离一段时间,确认健康后方可入群饲养。粪便应作无害化处理,如果作肥料使用,一定要曝晒处理。防止野禽侵入,同时做好灭蝇、灭鼠、灭蚊工作,防止疫病传播;病死或不明原因死亡的鸡,应作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乱扔。

5参考文献

[1]霍长江.养鸡环境与设施的缺陷是疾病发生的隐患[J].中国养鸡,2003(11):39.

[2]周旭东,仇明生.病毒病与养殖环境[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1(9):41.

[3]严?d,林开.简易设施养鸡的环境评估内容建议[J].中国禽业导刊,2006,23(9):27.

篇10

关键词:环境管理 企业 综合竞争力

Abstract: The enterpris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will inevitably occur with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losely,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s good or bad, depending on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orporate social forces constitut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its core world. Discusses the corporate public relation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propos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to enhance the modern (listed) companies an important means of social forces, which directly affect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Keyword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当今的社会与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在传媒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企业的形象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履行好社会职责,处理好公共关系,构建良好的发展氛围对于企业的发展与整体实力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认为加强现代企业的公共关系建设,积极开展公共关系友好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还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是企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

一、企业公共关系及其重要性

1.现代企业公共关系概述

企业的公共关系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科学,代表着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水平,它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目标。学术界将企业的公共关系定义为:企业为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获得外部民众的支持与信任,而采取的利于良好环境创建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企业的公共关系活动中还包括企业内外部关系的处理,而且企业公共关系不仅包括可具体实施的活动,还有相关的理念层面的内涵。现代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这便决定了企业公共关系的处理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企业、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意义重大。

现代企业公共关系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客观原因与主管原因两种。企业在进行公共关系处理过程中先认清企业公共关系产生的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再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案对于企业的公共关系的处理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

一般而言,企业公共关系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包括生产事故与服务事故两种。其中生产事故主要是指产品生产质量、运营事故与灾害、设备损坏、生产伤亡等,当这类事故发生时事故影响会在媒体的宣传引导下扩大化,进而企业会面临一定的形象危机,根据媒体将该类事件进行无限反映扩大化的惯性规律,企业内部的主观事故会发展成公关媒体中的企业内部的管理与人员素养问题,因此,这类危机企业不应该单纯的进行企业的内部公关。企业的服务事故发生主要表现为企业职员素养低等,该类事故的发生主观因素较多,在公关处理中也会发展成形象危机。而现代企业的公共关系客观原因主要是不法利益驱动与政府行政因素等,这些客观因素带来的公关危机也会在媒体中无限扩大,因此企业应该认真对待。

2.现代企业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良好的公共关系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影响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处理好公共关系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一般而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的技术与生产,还受其与社会协调关系的影响,因此企业不仅要做好危机处理工作,还要在企业日常管理运营过程中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协调作用,不断通过公益活动推进企业融入到社会组织体系中去,构建和谐的外部关系,最大程度的争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二、现代企业环境管理问题

现代企业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环境领域中的相关管理工作,其中包括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两大要素。近年来,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重要性不断凸显。

现代企业的环境管理主要包括三大核心内容,分别是环境管理定位、环境计划管理及环境管理技术三方面。此外,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借助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及行政手段、教育手段等。现阶段,企业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视度明显存在不足,多将其置于项目的附属地位,企业也缺乏高水平的环境管理人才,环境管理存在着严重的定位不准。做好环境规划与管理是影响企业形象的重要因素,现代企业应该找准切入点,做好环境管理工作。

三、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整合

尽管二个体系关注的目标不同(分别为环境目标和质量目标),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是组织总体目标的一部分。企业在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中,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管理方法的整合。

企业在环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过程中,采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即通过将各种活动和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和管理,可使资源的投入、管理的方式要求、测量和分析及改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体系中所包含的各个过程相互协调,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2.文件的整合。

文件是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文件的产生和使用是一个增值的过程。在二个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中除了环境手册和质量手册要分别单独描述外,不少体系文件可以共享。如可将ISO14001EMS中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不合格、纠正与预防措施,分别和ISO9001QMS中文件控制,记录控制,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结合起来使用同一程序文件。而操作性文件中既可以包括环境管理方面的操作要求,也可以包括质量管理方面的操作要求,共同作为第二层文件——程序文件的支撑文件。

3.资源管理的整合。

在二个体系的整合中,可统一对资源管理进行策划和实施,如人力资源的配置、职责的界定、人员意识的提高、技能的培训等,既要考虑符合ISO14001的要求,也要满足ISO9001的要求。

4.内审、管理评审的整合

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具有同样的方法和类似的要求,企业在二个体系整合中,可根据ISO19011进行一体化审核。企业要选择既懂ISO14001,又懂ISO9001,且具有较多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内审员进行一体化审核。将二个体系的管理评审同时进行,不但可以节约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统一协调二个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整体性和有效性。

四、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加强公共关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现阶段,企业在加强公共关系建设工作中主要进行了四个环节的加强工作,包括加强企业危机管理、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强化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及强化企业外部环境四个环节,这四项环境建设工作开展的目标是处理好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企业良好发展创建氛围,可以说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是现代企业提升综合实力的前提与基础。

现代企业加强公共关系建设中包括协调企业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工作,其中处理好与政府部门的工作是企业各项事业开展的保证,而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是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而且处理好外部环境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民众的信任,这是企业现代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获得良好发展的基础环节,对于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企业环境管理与综合竞争力

现代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与企业的社会力、综合竞争力与经济力具有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

现代企业作为社会一分子,不仅仅生产产品、创造经济效益,还要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随着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到来,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与管理工作开展的焦点,做好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便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所谓环保无小事,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不仅会消耗企业的经济力,还会造成民众的信任力与支持力降低,对企业的综合实力造成重创,因此现代企业加大环境管理资金投入,认真履行环境管理社会责任,对于企业树立民众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本文着重介绍了现代企业公共关系建设与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对这两方面与企业综合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企业要想提升综合实力不仅仅要追求高经济效益,还应该做好企业软文化的创建工作,以求全面提升企业效益,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东昱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我国企业中的作用[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2] 施放,宣永江,陈洪涛,张瑜.环境管理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互动机制研究[J]. 浙江学刊. 2008(03)

[3] 陈晓晖.“法律之脚”与“技术之脚”的配合——浅议二者对我国环境管理发展的意义[J]. 现代交际. 2010(11)

[4] 王建刚,祝圣训.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如何搭建有效实施平台[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3(01)

[5] 朱雪梅.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J]. 环境教育. 2007(03)

[6] 辽宁(中德合作)职业学校校长培训中心《职业教育与环境保护》培训模块开发小组.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及主要内容[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02)

[7] 刘晓伟.我国企业环境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6(03)

[8] 杜强.企业环境管理的探讨[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