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短期托管范文

时间:2023-10-02 17:0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人短期托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人短期托管

篇1

南阳市促进农村土地托管的做法与成效

南阳市是河南典型的农业大市和粮食大市,全市耕地面积1060万亩,总人口10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70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近300万人,粮食产量541.05万吨,占全省的9%。该市2015年6月启动土地托管工作,并迅速推展开来,目前土地托管已经占到全市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做法与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供销社组织发起。南阳市土地托管大多发生在以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产品生产领域,形成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主导型和供销社牵头带动型两种模式。新型规模经营主体主导型即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依靠自身的技术、农机等优势,直接与农户洽谈,提供托管服务,主要以唐河、社旗等地为代表;供销社牵头带动型即由县供销社作为牵头单位,整合各种植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专业社,成立联合社,联合社负责农资货源组织供应、农机调配,专业社依托村“两委”负责做好耕、种、管、收系列服务,主要以方城县为代表。托管组织一般都按合作社章程规定,设有专门的理事会和监事会,大多都成立有专业服务队伍,并聘请生产经营专家及农业技术专家作咨询。

2.农民自主选择合适的托管方式。就南阳三县的情况看,在托管过程中,一般由土地托管组织将农业生产中的秸秆还田、深耕疏松、种肥同播、病虫害防治、机收、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服务项目制成“服务菜单”,农民自主选择托管方式。目前主要有“半托”和“全托”两种模式。半托,就是一些季节性在外打工和家庭劳动力不足的农户,根据自身需要选取一个或多个服务项目,与土地托管服务主体签订服务协议,服务结束后由农户与托管主体结算服务费用;全托,即一些常年外出打工或无劳动能力的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托管组织全权管理,托管组织实行从播种到收售全程服务,托管组织收取服务费,并向农户进行产量保底,增产部分按约定分成。农户一般都按约定预付一定的服务费,收获后最后付清。

3.政府出台文件进行引导规范。南阳市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山东等地做法,在全市范围内引导规范推进土地托管工作。2015年9月,成立了南阳市土地托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制订工作方案,确立目标任务。2016年3月,颁布了《南阳市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托管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南阳市土地托管服务组织监管考评办法》《南阳市土地托管合同管理监督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土地托管工作原则、推进措施、扶持政策以及加强监管、实施考评的具体办法。同时,制作“专业合作社托管种植合同书”,明确托管方式、托管服务内容、托管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确保托管工作的规范有序开展。

4.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土地托管推进速度快。该市从2015年6月启动土地托管工作,至2016年上半年,土地托管组织发展到4676个,托管土地356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4%。二是在粮食市场价格明显下行的情况下稳定了粮食生产。从调研情况看,方城、社旗、唐河3个县托管土地中从事粮食生产的占91.5%,流转土地中从事粮食生产的占75.1%。三是提高了粮食单产和收益。调研中,社旗县盛康家庭农场负责人告诉我们,土地托管以后,亩均增产100斤左右,通过农资集中采购、机械化作业和订单预约,全程生产成本可降低10%左右,“一增一降”,亩均收益增长30%以上。全市平均托管农户亩均可增收300元。

土地托管迅速推开的原因

在转包、出租、入股等诸多土地流转方式和各种社会化服务方式中,土地托管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彰显出很强的生命力,就在于这种服务方式一开始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而是小规模农户和规模化经营主体缘于土地流转中遇到的困难和约束,在不断磨合和博弈中自发生成的。

1.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现实需求。一是契合当前农村人口的转移方式。相对于土地转包、出租等土地流转方式,土地托管的灵活性、自主性和可逆性比较强,农户可托可不托,可半托可全托,很贴切地满足目前阶段农民在城乡之间半工半耕的候鸟式转移方式。在调查时了解到,选择土地流转的大多是在城市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的农户;选择土地托管的则大多是家里还有老人、妇女兼营农业的农户。二是契合了农民的土地情结和承包地的产权状况。农民土地情结重,且目前承包地确权没有完全到位,很多农民不愿意长期流转土地,担心在流转的过程中会丧失自己的承包经营权。而土地托管不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且很自主,农民就比较容易接受。方城县供销社赵河土地托管服务中心挂出了“农民出去打工,我为农民打工”的标语,很好地迎合了当前农民的这种心态。

2.缓解了规模经营主体资金压力。当前,土地流转普遍采取预付租金的模式,流转方需一次性支付给农户下一年度的流转费用。而土地托管,是由农民先预付给托管方一部分服务费用,收获后再全部付清,托管方只需筹措生产服务所需的流动资金,其资金压力相对较小。以方城、社旗两县为例,同样1000亩耕地的规模经营,按照当地每年每亩900元的流转费用,土地流转需一次性预付支付农户90万元租金;而土地托管则是农户预交一定比例的托管费给合作社,即合作社可预先收到一定数额的生产服务费,这就大大减轻了托管主体的资金压力,缓解了普遍面临的贷款难问题。

3.降低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风险。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规模经营主体获得的是土地的经营权,承担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有的风险,一旦出现大的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往往损失惨重;而在托管过程中,托管主体承担的仅仅是一些生产环节的“服务权”,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由供需双方共担,托管主体可能损失的仅仅是服务费和流动资金投入。去年以来,面对粮食价格大幅度下跌,相当一部分流转主体退地甚至“跑路”,而托管主体多得以保全,就是这个原因。

几点思考与建议

1.土地托管具有很好的成长性。土地托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服务。但是在调查时发现,土地托管组织具有一种十分明显的实体化取向。调研中,南阳市农业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土地托管这种服务方式由来已久,很多农户先是选择半托管,继而嫌费事就变成全托管,最后又嫌一季(年)一签麻烦,就将土地长期交给托管组织了。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托管主体就自然而然地由服务主体演变成了生产主体,外部规模就转化为了内部规模了。实际上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全托管和土地流转的界限在实际中已经很难区分。从土地托管的约束条件看,完全可以预料,随着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稳定性的增强和农村产权确权到位,土地托管可以很自然的过渡到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甚至土地交易,实现更高层次的规模化经营。

2.土地托管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土地托管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兼容性,可以说它严丝合缝地兼容了我国的半城镇化、小农意识和农村产权状况等问题。为什么能够做到“严丝合缝”,就是因为这种方式不是自上而下推进的,而是在种种限制条件下自发形成的,是基于约束最小化而非优势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人为的规范和大范围的推进,很容易扰动土地托管特有的适应性,使其走形变质,从而不能与变化中的各种外在约束条件保持动态性嵌合。南阳根据现阶段城乡关系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借鉴山东省的经验推进土地托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土地托管模式演进的内在机理,要让土地托管随着各种约束条件的变化而渐次演进、升级。

篇2

一、我国基本养老金现状

(一)我国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严重

我国目前对基本养老金采取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个人缴付不超过个人工资总额的8%,单位缴付不超过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其中按职工个人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的保险基金来源于个人全部缴费和部分单位缴费,剩余的单位缴付纳入社会统筹账户。②我国1995年颁布了《关于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从此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转向“统账结合”,这种“统账结合”其实就是“部分基金式”即即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年的养老支出,一部分用于投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在这种制度转轨过程中,由于“老人”和“中人”的退休金没有完全以养老储备基金的模式积累,于是就出现了“新人”养“老人”和“中人”。养老金中社会统筹资金挤占个人账户资金,致使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日前透露,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高达约1.3万亿,③这样造成养老投资基金不足。

(二)基本养老金的投资结构单一、范围过窄、

收益率过低

2000年8月,我国基本养老金采取市场化运作,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采取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的模式。2001年公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社保基金投资范围:1、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50%。2、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3、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这些投资范围对基础工程、国外资本市场、贷款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投资范围过窄,另外投资比例中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不低于50%,造成基本养老金收益率较低,基本养老金账户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而2000-2008年的CPI平均为2.2%,特别是2004年CPI为3.9%,2007年为4.8%,2008年为5.9%,对于投资上万亿的养老基金,抵御不了通货膨胀,损失高达几百亿,这是整个社会福利的重大流失。

(三)基本养老金投资管理模式不合时宜,造成违规投资

首先:社保机构的工作人员不是专业的理财人员,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投资工具的组合、投资风险的分散不是非常专业,他们不做市场风险评估,不做投资调研,盲目投资,容易造成投资失利。其次:社保机构尚未建立投资人员的激励机制。社保机构的投资人员与投资收益之间无关联关系,使得他们的投资操作缺乏动力,影响投资收益。再次:社保机构集中基本养老金的运营、投资、监管于一体,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容易造成挪用、挤占养老金,更无从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如原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祝均一违规拆借社保基金达32亿元;原广州市劳动保险公司经理刘雨宏违规审批社保基金约7.5亿元进行非法运营(如银行借贷、房地产行业、承销国债等),造成损失高达5.2亿元。

二、挪威养老保险投资运营方式的借鉴

(一)挪威养老金投资运营方式分析

挪威全球养老基金采用分散投资策略,投资了全球约3500家公司,每家公司平均持股比例却低于1%。挪威全球养老基金(theGovernmentPensionFund-Global,简称GPFG)1990年成立,资金主要来源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外汇盈余。GPFG的管理运作模式是由财政部、挪威议会和挪威资产管理部(Nor-wegianBankInvestment Management,简称NBIM))三者共同完成。财政部主要负责制定基准的投资组合、投资收益率以及投资风险控制等基准投资策略,并上报挪威议会批准。NBIM根据基本投资标准,选择具体的投资对象。GPFG采用的基准投资组合事先明确了投资收益率和风险度,其基准投资组合来源于富时(FTSE)27个国家的股票指数成分股和雷曼全球总计债券指数的成分债券,该投资组合60%投资于股票,40%投资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基准投资组合中资产配置随基准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GPFD的投资领域是多元化的,没有具体的行业偏好。在投资的风险偏好上,GPFC对单一公司的持股比例为5%,2008年后为10%。在投资地域上,GPFC主要投资于欧洲市场。在投资回报上,GPFC一贯以稳健为目标,1998年-2007年的股票和固定收益投资平均回报率分别为5.12%和7%。

(二)挪威养老金投资运营方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方面:GPFG的管理运作模式财政部主要先制定基准投资策略,并上报挪威议会批准。NBIM在基准投资策略的基础上来实施投资规划,选择投资工具。这种运作模式保持了政府适度干预养老金投资并监督养老基金的运行,值得我国政府借鉴,政府是监督者,但在我国养老金投资模式可采用政府委托某一专业机构来管理。另一方面:挪威资产管理部NBIM根据基准投资组合策略,在富时27个国家的股票指数成分股和雷曼全球总计债券指数的成分债券中选择股票和债券进行投资,其各种证券资产和地区投资比重随基准证券市价的变化而变动。这种多元化投资策略分散投资风险,透明度较高。挪威的这种依据经济形势制定科学的基准投资策略和设立投资组合的多元化投资方式,我国可以大胆借鉴。

三、完善我国基本养老金投资管理模式

(一)拓宽养老金的筹资渠道

1.外汇盈余补充基本养老金空账

我国的外汇储备2万多亿,把外汇储备的10%用来补充养老金,一方面可以抵御通货膨胀;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长期投资美国、欧洲国债,由于人民币升值,外汇资产带来大幅度的贬值,因此把外汇储备的一部分补充基本养老金,选择适当的投资工具,提高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可以防止外汇贬值带来的损失。

2.通过国有股转让、国有企业收益分红等手段补足基本养老金缺口

我国的养老金采取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相结合使得“新人”养“中人”和部分“老人”,导致“新人”个人账户空账,这是由制度造成的,应由国家买单,国有企业是全民企业应承担这一重任。股权分置改革后,凡在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国有股,均须按首次公开实际发行股份数量的5%转由我国养老基金会持有,应转持股份数量多于国有股东持股数量,按实际持股数量转持。除此,国有企业每年税后收益的5%应补足基本养老金缺口。

(二)扩大基本养老金的投资范围,引入养老金投资保险制度

养老金的投资应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我国的基本养老金投资渠道过窄且收益很低,为改变这一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调整基本养老金投资结构,扩大基本养老金的投资渠道。

1.调整投资工具,分享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收益

目前我国养老金对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债券、股票投资的比例规定不得高于40%。这个比例应提高,应提升至60%。对货币市场(货币型基金、央行息票、票据市场、银行短期存款等)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30%,其它为10%左右。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养老金的流动性,也使得养老金投资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

2.扩大基本养老金投资范围,如基础设施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基础设施具有周期长、规模大、收益稳定且还享有国家税收减免。世界银行公布1974年-1992年的基础设施收益中,交通运输业和城市开发的收益率最高,均超过20%,基础设施年平均收益率为17%。可见基础设施具有长期、稳定、相对安全的收益率,因此基本养老金可以参与高速公路、地铁、机场、港口、城市开发等投资,当然缺陷是流动性较弱。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目前是商业银行的绩优资产,具有较强安全性且较高收益性等特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市场是巨大,为了控制风险,我们可以调低抵押率,按照住房评估价的60%来放款,除非房价跌破40%,否则抵押贷款较安全。

3.引入养老金投资担保机制,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养老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为了控制养老保险金的投资风险,可以引入养老金投资担保机制,以保障养老金投资的安全性。养老金投资的名义收益率=养老金投资的实际收益率+通货膨胀率,养老金投资的最低目标应为保值,假设养老金投资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为负值时,由财政拨付专项资金予以弥补,这时,政府充当保险人的角色予以承保。

(三)改革养老保险投资管理模式,加强养老保险投资监督

1.养老金投资管理模式应走市场化道路,确保投资效率

关于养老金的运作模式,应走市场化管理方式,成立养老基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多元化共同管理的模式,并明确其职责。特别是账户管理人可采取信托方式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专业化的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专家理财、组合投资、分散投资风险。另外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应分开,一般选择商业银行作为托管部门,以监督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保障养老金的安全。

篇3

马背上有优雅,有风度

2006年,当88岁的伊丽莎白二世骑马在伦敦西郊巡游时,一个暮年的老人在马背上重拾了她的高贵和风度。而每次打马骑行,马蹄飞扬,溅起的青草气息扑鼻而来时,双腿夹紧马肚让身体的线条和马的曲线自然融合成为一体的石海兰,风度绝不输于伊丽莎白二世。

五年前,石海兰跟着先生去了上海一家马场,那时候活跃在马场上的都是男人的身影,但是看到他们脚踏马蹬、扬鞭骑乘的那种气度,石海兰心里也涌起万千豪情。当天,她就决定跟着先生一起学骑马。

石海兰在马场认养了自己的一匹马,她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玛莎。平时的饲养虽然都是马场负责,但是每到周末,她就会带着零食去看望玛莎,有胡萝卜,有方糖,有微量元素。每次玛莎看到她,都会瞪着黑润的眼睛,就像一个懂事的孩子,有时候还会打个响鼻,迎接她的到来。

两个月之后,玛莎开始越来越依赖她,它会在看到石海兰的时候,轻轻地把头倚在她的怀里,当石海兰伸手去摩挲它的鬃毛时,它还会调皮地用头把她的胳膊高高扬起,又轻轻接住,玩得乐此不疲。

自从喜欢上马术,石海兰彻底和健身房说拜拜,因为健身房里全是冰冷的器械,没有生命,没有情感,只有自己和自己身体的对抗,但是马术不一样,它让两种生灵在慢慢的沟通中交融。在跟马打交道的过程里,石海兰的性情变得越来越平和,当她跨上马背,这种从容让她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优雅的风度。

马场上的“骠骑女王”

2007年,石海兰和先生一起创办了上海全进马场。这下,石海兰一下子成了“马帮”的女帮主,她一个人坐拥好多匹爱马。她一一给它们起了好玩的名字:豹子头、风火轮、玛雅……

随着马场的事业越做越大,石海兰拥有的坐骑也越来越多,现在,她已经有了四十多匹马。她就像是一个妈妈,把四十多匹爱马照顾得细心周全。现在,两个儿子也在她的带动下,喜欢上了马术,每到孩子过周末,石海兰就驱车带他们去马场骑马,一家人还会玩骑乘比赛,石海兰觉得家庭教育毋须多言,潜移默化的教育就在马蹄叩击大地的激越声音里,就在教儿子从容地跨上马背时,就在他绝不甘落后、打马飞奔竞技中。

石海兰和老公开办马场时,特意挑中了嘉定的一块地皮,那里靠近上海北防护林,周围森林密布,溪流潺潺,环境清幽,骑行在马背上,马蹄扬起青草的气息,天是蓝的,草是青的,石海兰心生洒脱的豪情:万千风情涌动在心间,还有什么烦忧值得挂念?

告别健身房五年了,石海兰身材反而变得更加紧致,整个人也有了一种英姿飒爽的气度。不少朋友称她是“骠骑女王”,在石海兰眼里,马背上有天然的安全感和自信,马背跨越了油烟味的厨房和无法抬头看天的美容会所,带来广阔的视野――因此,石海兰觉得,最高贵的视野,在马背。

TIPS:关于马术,你知道吗?

篇4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监管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迫切需要投资

养老问题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基于养老的风险性和社会性,为保证人们退休后的生活水平,通常以养老保险的形式筹集养老保险基金,最终以养老金的形式返回到养老保险的受益人手中。因而,偿付能力的充足性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根本问题,投资成为养老保险基金的迫切需要。

(一)巨额隐性债务问题需要解决。在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统账结合”筹集模式下,社会统筹账户由企业缴费;个人账户按照职工工资缴费比例建立。企业缴费率由各省政府自行确定,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但在实行该体制以前,已经退休的职工和在现收现付的旧体制下已经工作一定年限的在职职工,都没有时间或没有足够的时间为个人账户积累资金。这势必造成了目前基本养老保险收不抵支和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现象。据统计,在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下,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已经从1998年的100多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400亿元左右。改革遗留下的隐性债务日益加剧。其中导致基金缺口的原因是:一是退休年龄偏低;二是待遇水平偏高。

(二)社会老龄化问题需要渐渐化解。在进入本世纪,我国60岁和65岁以上人口分别占到全部人口10%和7%,被认为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测算,我国老年人在2015年前后将高达2亿,在老龄化高峰时我国老年人将在4亿以上。然而,我国今天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3.8%,却要负担着世界20%的老人乃至1/4(25%)的老人。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比例是:2000年为5:1.2001年为4.1:1;预测2020年为2.2:1,2030年下降为1.8:1.据预测,2030年左右我国退休高峰(60岁以上人口约占33500万,约占总人口的27%)来临时,退休费将占工资总额的36%,高出国际公认的26%的警戒线10个百分点。目前正不断扩大的老龄化危机,对存在缺口的养老保险基金来说是雪上加霜。

(三)需要投资扩充基金。基金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企业(雇主)缴费、职工(雇员)缴费和基金运营收入四个方面。为尽快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一方面要继续保持适度的财政支持,按照“中央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要逐步达到15-20%”的要求,在确保中央财政当期支付缺口补助和做实个人账户补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稳定国有股海外上市减持和彩票公益金收入,适时开征大额遗产、奢侈品及高档消费等特别税种,进一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但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是纳税人,每年用于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毕竟是有限的,否则抽空财政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和职工的负担已经比较重,还有医疗、工伤等其他缴费,再加重企业负担已经不大可能。从理论上讲,通过缴费来扩充基金毕竟有空间的限制。在缴费比例、覆盖范围都饱和的情况下,缴费就不能再带来基金的增长。因此,长期的养老保险基金问题只能通过长期不断的投资来解决。

(四)基金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需要投资来化解。一方面,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与财政密不可分的关系,造成了大量的养老保险基金流失,表现为基金挪用、隐瞒截留收入、福利奖金等非正常支出等等,这一现象近几年来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已有所控制。另一方面,因为征缴力度不足,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近几年才扩展到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的从业人员和一些灵活就业人员。而片面追求覆盖面以应付眼前的基金支付还会造成基金管理行为的短期化,出现“优惠征收”、“打折征收”的现象,给以后的养老保险基金埋下巨大隐患。这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问题更加紧迫。

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风险分析

养老保险基金从形成到支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投资是实现基金增长最核心的一环。巨额的养老保险基金投向资本市场,在追逐基金收益的同时,风险也为各方主体密切关注。养老保险基金理事会代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门负责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和日常风险管理,选择专业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机构,指导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战略和方针。投资管理人作为专业的投资机构,职能就是通过具体的投资战术的运用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而政府部门出于社会安定的考虑,对投资的风险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所有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有赖于一个完善的投资监管体系,有赖于各个主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权利关系和职责安排。

三、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问题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以社保部门为核心,相关部门辅助进行基金运营的监管。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跨越了多个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直接负责基金的征收和发放,目前还有政府财政拨款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充,基金的投资由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操作,所有的基金都通过银行托管和流转,最后受益人从个人在银行的养老保险账户上取得养老金。这些部门通过委托管理联系在一起。因而,对整个基金运作的监管,应该是以社保部门为主,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各司其专职又相互协作。在这样的体系下,社会保障部门仍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督的核心力量。其他部门专司本职,只在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监管。只要权责明晰,就可以保证监管的效率和成果。

(二)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机构。养老保险基金数额巨大且专业性强,而基金的投资也是非常讲究技术与专业的,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监管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可以建立专业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部门。而社会保障部门也可以把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管理任务独立出来,委托由社保部、企业和职工代表、专家组成的养老保险基金理事会管理。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监管,养老保险基金理事会的管理内容应包括:(1)审核批准投资管理人、托管人的进入和退出理事会负责下的养老保险基金业务。(2)限制投资组合与投资比例,严格防范投资管理人的冒险行为。大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都投资于政府公债,而对投资于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项目有严格限制。

基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特性和我国资本市场的高风险性考虑,应该在证监会下独立设立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司,专门行使证监会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监管职能。其负责基金投资的具体行为包括:(1)与社保部门共同确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机构的基本资格,对基金公司高管的任职审核;(2)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投资管理人进行常规检查;(3)接收基金公司的定期报告,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风险评估;(4)协调养老保险基金与其他基金、其他证券的关系,首先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稳健和增长等等。托管银行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自身的角色特点,也能有效对基金投资运作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报告投资管理人的异常交易或异常行为,督促投资管理人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篇5

关键词:老年照护服务;城乡一体化;战略;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146-02

十年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家庭小型化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照护服务问题日益突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迫在眉睫。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与健康发展的大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一、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构建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

1.改革完善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管理体制。根据中国的国情,要发挥党和政府在老年照护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把城乡老年照护服务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民政与医疗卫生部门具体实施,加强宏观管理。要改革完善社会养老体制,制定好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服务质量标准。(1)推进福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采取公办民营、托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福利性养老机构的改革、改组、改造。逐步淡化养老机构的行政色彩和事业单位的属性,逐步实现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转变。(2)要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使其成为未来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的主力军和社会事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政府要实现职能转换,逐步实现老年照护服务社会化,向民办服务机构购买养老服务,同时,也要允许养老服务机构适当收费。(3)各类养老机构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失能老人的照护关爱和管理,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发生意外伤亡事故,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养老机构做好协调工作,妥善处理事故,保证其工作的正常进行。(4)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协会,发挥其协调政府、社会和个人之间关系和组织交流管理经验、护理技术的作用。

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制度。构建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有了制度才会有稳定的事业和系统的科学工作程序,才会有理想的工作成效,切实为老年人创造出一个温馨、和谐、舒适、稳定的生活环境,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些制度:(1)法律保障制度。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条令以保障失能、失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得到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保障需要长期医疗、康复和护理的老人得到医疗保健服务。(2)分级照护管理制度。由民政部门组织,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承担老年日常照料服务;由社区和民营企业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由医疗卫生部门组织各类老年医院、托老中心或居家医疗保健所实施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健康维护、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3)长期照护服务保险制度。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将长期照护服务纳入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建立国家、企事业(县乡村)、个人共同负担的,三位一体的长期照护服务保险制度。(4)培训上岗制度。老年照护服务是一门深刻的学问,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老人,都希望得到自己满意的照护服务。办好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培训学校或在有关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开办老年照护服务课程,是规范老年照护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适应和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需要的重要方法。有关院校应开设老年护理、老年养生、老年餐饮、家政服务、老年心理学、老年健康娱乐等课程。鼓励青年学生关爱老人、热心老年事业、积极从事老年照护服务工作。同时,要建立上岗培训考核制度,未经培训或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从事此项工作。(5)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服务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持证上岗。不断提高老年照护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3.制定和完善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政策。(1)特需老人信息化管理政策。各级民政部门每年要定期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对需要社会照护服务的老年人进行专访、登记、建档,以便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进行信息化管理。(2)老年照护服务机构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对福利性、非利性养老机构的税费优惠政策,有关部门对养老机构的基本用地与设施建设要积极支持。(3)老年照护服务人员工资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政策。对城乡老年照护服务人员应实行星级工资制。主管部门根据他们的服务技术、质量和工作时间进行考核定级,并按工时计算工资,形成激励性收入分配政策。

4.积极倡导城乡老年照护服务主体多元化。实行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市场运行机制。根据中国老年人普遍选择居家养老的现实,党和政府要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乡村)照护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服务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家、志愿者。政府主办的服务机构起导向作用与其他服务主体共同发展老年照护服务事业。服务项目至少应该包括五项内容:一是日间照料。即为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等;二是医疗保健。即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送医送药、康复护理等方面的服务;三是家政服务。即到老人家中做(送)饭、搞卫生清洁、维修维护、陪聊、购物等;四是网络服务。即开通全天候老年咨询服务热线电话和网站、建立志愿者服务信息网络。五是社区综合。开展集文化教育、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服务。

5.广泛开通老年照护服务经费来源和渠道。无论什么形式和内容的老年照护服务都存在经费来源问题,尽管中国目前在不断增加退休金并不断提高低保标准,逐步推行养老保险制度,老年照护服务经费仍是捉襟见肘,这就注定此项服务的收费不可能太高。仅靠政府投资难以在短期内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投资兴办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养老机构、开展各类老年护理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在中国一些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社区已经开始全面推广“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辖区内高龄老人、独居、困难老人,都可以享受由政府出钱购买的上门养老服务。社区负责落实家政服务员,所需资金列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这种老年照护服务的方式深受社会欢迎,但是,在大多数地区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为了缓解资金短缺的压力,中国已经开始从养老金“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累进制”过渡,2009年底实行省级统筹,2012年计划实行全国统筹。笔者认为,除了这种统筹方式外,还应该鼓励老人的子女和亲属为老人享受更好的照护服务捐款,所捐款项计入该老人名下,作为老年照护服务资金统筹制度的组成部分。同时,应该把老年照护服务分为若干个星级,每个星级规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基金数额享受相应级别的服务。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鼓励和支持儿女孝敬父母;二是鼓励和支持老人的亲朋好友关爱老人;三是弘扬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四是不断提高老年照护服务水平;五是增加老年照护服务基金;六是在老年照护服务中引进市场激励机制。

二、实现城乡老年照护服务社会化与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1.严格规范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行业社会标准。为了保证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的质量,国家应依托老年医院建立老年照护服务评定中心,严格规范老年照护服务行业标准。该中心的职责是:(1)严格实施老年照护服务机构的准入管理。(2)评定老年人享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层次,决定将老人送到什么样的长期照护服务机构。(3)针对不同的特需老人制定不同的长期照护计划。(4)协调老年照护服务对象、服务机构和保险机构之间的关系。(5)配合政府和社会宣传媒体加强对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质量的监督。(6)对不合格、群众意见大的老年照护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要及时帮助整改,整改无效时要上报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取消其营业资格或上岗证。

2.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产业链。(1)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产业。目前,中国包括城镇和农村在内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建立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种种困难。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产业,对于推动和促进居家养老照护服务的快速发展,拉动老年消费,发展老年经济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2)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公共养老照护服务产业。伴随着老年人,特别是年轻人观念的转变,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去养老,或者是老人自主到养老院去养老,将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同时成为社会需求。地方政府应在城乡积极发展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产业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敬老院、养老院和老年公寓。当新式的养老观念被广泛接受,养老照护服务产业被激发和培育出来时,社会公共养老照护服务就会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3)大力发展老年照护产品产业。现代化的老年照护服务需要一系列相关产品。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科研部门和企业家努力研制、开发和生产老年照护服务需要的各种物美价廉的优质产品,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促进银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发展完善,从对每个人的思想道德约束逐步发展成为一种优良的社会风尚,再由一种社会风尚发展为一项神圣的社会事业――老年照护服务,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构建城乡一体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意义深远,难度很大,但是,只要我们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会一定能够成功。

参考文献:

[1]太原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等.老龄问题与科学发展[C].太原市老龄研究论文集,2009:11.

篇6

一、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和“”家长制度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后,生活上无人照顾,学习上无人辅导等问题,该镇成人教育中心经过认真调查,做了两手努力:一是积极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利用节假日、放学后等空余时间,动员现有教师资源,以及聘请社会一些志愿者,开设了乒乓球、象棋、绘画等各种无偿辅导班。一方面让学生假期有了好去处,让成人教育中心填补学校、家庭的空缺,成为留守儿童的另一个“家”;另一方面也能让资源、设备不再闲置,发挥应有作用。

当然最为根本的还是建立“”家长制度。成人教育中心积极利用身边资源,发动有名望的社会“五老”做“”家长与留守儿童牵手。与此同时,成人教育中心与这些志愿者一一签订了协议,规定必须做到“五个一”:每周与留守儿童联系交流、辅导作业一次;每月与留守儿童父母、任课教师、托管人联系一次;每两个月到留守儿童家走访一次;每学期初制定一份帮扶留守儿童工作计划书;每学期末撰写一份帮扶工作情况总结或留守儿童教育经验文章。“”家长制度实施几年来,针对留守儿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前经常在外游荡,夜不归宿,逃学的孩子成了“乖”宝宝,重新回到了课堂。

二、留守妇女、无业人员――联系单位,建立职业培训制度

很多时候,留守妇女、无业人员无事可做,表面上看是由于自身原因,更多的却是受限于知识水平层次,缺乏技能,导致无事可做。要脱贫,真正帮助他们,首先必须加强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方面积极对农村弱势群体无业人员、留守妇女登记造册,积极动员做思想工作,安排一些知识学习;另一方面,也积极联系企业,有针对性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积极为留守妇女在家就业,无业人员重新就业创造条件。一年多来,丰利镇成人教育中心共组织几十轮次技能培训以及再就业职业培训,有效帮助上百位无业人员、留守妇女等在家门口找到了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帮扶了弱势群体。

记得曾有一个无业人员,以前也曾做过很多工作,但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下来,不是嫌苦,就是嫌累,后来索性窝在家里,甘心做啃老族。后来结了婚,他有了孩子,感觉压力越来越大,只好重新出去找工作,但苦于没有一技之长,一连碰了很多钉子,自己就感到自卑心灰意冷了。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主动联系他了解其面临的困难以及心理需求,与各大帮扶共建单位多方联系,安排他进入一个短期数控车床培训班,培训结束后,他很快就找到了工作,从此,生活的热情又高涨起来。近来,他每次回来,都要到我们这里转转,感谢让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目标。

三、“空巢”老人――开展娱乐活动,增加亲情交流

针对“空巢”老人精神空虚等问题,成人教育中心制定了对策。一方面对这些“空巢”老人进行信息采集,与其子女详细交流,另外,还利用春节期间,组织他们培训;平时积极与他们电话、QQ联系,鼓励他们积极与老人沟通,要求他们路远的每个季度回来一次,路近的每周回来一次,让老人心里有盼头,有希望,不感到空虚与寂寞。去年重阳节,成人教育中心积极牵头,组织一些“空巢”老人赴子女那里过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是其一。

其二,为了让“空巢”老人有事做,不寂寞,成人教育中心开设老人辅导班,开设书法、绘画、太极、种花养鸟等课程,让“空巢”老人有事做,有精神寄托,平时也有奔头。与此同时,成人教育中心积极组织这些“空巢”老人组建社会志愿服务队,成立扭秧歌、剑舞、扇舞等各种小组,平时没事他们集合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锻炼身体;一旦有了事,也可以组织他们出去进行义演,亮亮相。这样的活动,我们使之常态化,每月都会组织几次,老人们都很高兴,感觉自己没有被社会遗忘。很多老头子、老太太在活动中重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找回了年轻时的活力。

四、残疾人――加大社会照顾力度,协助做好服务工作

相对而言,残疾人由于身体等原因,成为农村弱势群体最底层,也是生活最困难的弱势群体。针对他们,成人教育中心重点是做好帮扶,解决生活困难等。一方面联系社区医院,定期给残疾人检查身体,对特殊困难,行走不便的残疾人,中心专门安排人接送,以便把温暖送给他们。另一方面针对他们实际情况,积极联系残联和社保部门,给他们残疾定级,给他们争取社保,以便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困难。

针对一些劳动无大碍的残疾人,成人教育中心进行技术帮扶。一方面,建立技术骨干培训力量,把他们纳入无业人员培训班,对他们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另一方面根据他们家庭状况,联系周边企业,积极安排他们就近工作。比如我区的帮扶对象严某出了车祸,右腿走路有点不便,他当时曾心灰意冷,后来成人教育中心上门做思想工作,积极动员他利用地利在家开了一个便民小店。这期间,成人教育中心忙前忙后,帮他办理手续,直到进货开张,时刻关注其营业情况,做到帮扶帮到底。严某事后感激道:“成人教育中心的老师真是好人!”

五、社会矫正人员――以心换心,真诚相待

社会矫正人员有心理障碍。一方面社会对矫正人员有看法,有偏见,总带着一种歧视、提防的眼光去看待;另一方面社会矫正人员相对冷漠,对一切都表示无所谓。对此,成人教育中心采取各种措施。一方面多搞活动,让社会矫正人员参与其中,同时开展一些心理健康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另一方面背后多做工作,让周边居民改变观念,争取早日把社会矫正人员改造过来,只有早日让他们融入社会,社会才会早日多一分安全。

篇7

(一)企业年金的起源

企业年金源自于自由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最早的企业年金计划是美国运通公司于1875年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企业年金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柱,其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75年至二战结束之前。由于西方各国先后进入了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为企业兴办企业年金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期,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劳资矛盾加剧,企业年金作为缓和劳资矛盾、稳定政治的历史产物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1925年,美国企事业机构共建立了397个企业年金计划。欧洲国家的企业也纷纷效仿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但是,伴随着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以及一、二战的爆发,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年金发展进入一个低潮期。

第二阶段:二战后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二战以后,各国经济相继复苏并飞速增长,社会保险也得以重建和全面发展,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处于蓬勃发展之中。以英国为例,战后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人数,一直处于迅速增加的状态,六十年代达到高峰,覆盖面约为雇员总数的50%。同期,整个经合组织国家的补充养老保险约覆盖1/3的劳动力。

第三阶段: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进入七十年代,工业化国家普遍陷入因人口老龄化和经济衰退造成的社会保障危机之中。英、法等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GDP增长率保持在2.6%~4.6%之间,而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率在5.9%~9.6%之间,超过前者一倍多。80年代以来,各国通过立法以及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刺激企业年金的发展,弥补国家社会保障支出的不足。企业年金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例如,从1987年到1995年,英国企业年金规模从2700亿英镑增长到5750亿英镑,翻了一番。1990年美国企业年金规模为3.352万亿美元,2003年为9.05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7.95%。

(二)企业年金的定义和特征

企业年金是指以员工薪酬为基础,个人和企业分别按比例提取一定金额统放在个人帐户下,由金融机构托管,并指定专业投资机构管理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2004年5月1日劳动保障部颁发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年金的一般特征:由企业自愿建立,国家不强制建立或直接干预;年金缴费一般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或由企业全部缴费;缴费人可自主决定管理模式,如建立共同账户或为受益人建立个人账户;按照确定缴费或确定待遇原则,采用多样的、非均等的支付方式,以定期支付为主;年金管理主体多样化,企业、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基金会等均可管理;年金投资运营商业化、市场化。

(三)企业年金业务特点

1.企业年金运营采取混业合作模式。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选择了DC型的信托模式,引入了受托机构、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等多个角色。它不仅涉及到一般养老金的基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个人专户管理、投资管理、委托管理、基金待遇审核支付等专业管理过程,还涉及到方案设计、计划报备、设立企业年金理事会等其他业务工作。这些业务分别归属信托、基金、银行、证券、保险等五类行业,没有哪一类机构或一个跨行业的金融集团,能够独立开展企业年金的全部业务。但是,企业从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到年金基金运营管理需要一种“一站式”的便捷服务方式,因此要求各家机构加强合作,提供一揽子服务。

2.企业年金监管采取分业协同模式。企业年金管理流程复杂,风险点分布广泛,涉及营运的各类机构隶属不同的监管部门。为确保市场化运作框架下企业年金的基金财产和账户信息安全,有效防范企业年金运营中的各种风险,各个监管部门之间采取协同监管的模式,共同构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业务环境,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

(四)发展企业年金的意义

首先,发展企业年金有利于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随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已经达到60%左右。为防止替代率下降给社会带来冲击,使退休人员收入不出现过大的落差,需要发展企业年金来弥补这一空缺。同时,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2%,2015年将为15%,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8%,届时世界上1/4的老人将在中国。面对即将来临的巨大压力,仅靠政府提供较高水平的基本养老金极不现实。发展企业年金将是缓解基本养老保险压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

其次,发展企业年金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雇主而言,企业年金作为对员工的一项重要的福利措施和激励机制,可增加企业薪酬方案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企业员工而言,不仅可以享受延迟纳税待遇,提高退休生活质量,还能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

第三,发展企业年金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企业年金的不断壮大和市场化运营,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长期资金来源,从而增强资本市场资金供给能力和运行效率。而且DC型信托模式形成的多个运营主体的细化分工,将促进多层次的市场形成,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最终促进资本市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企业年金运营往往长达40年左右,作为资本市场一个重要的稳定的长期性投资基金,在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遏制投机以及稳定资本市场等方面,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企业年金制度的演变历程

(一)企业年金制度的探索阶段(1991~2000年)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并在政策上给予指导”。这标志着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制度正式启动。

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五条关于“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的规定,为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199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企业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本单位经济效益情况,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在经办机构的选择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自主选择经办机构”。

1995年12月,劳动保障部《关于印发〈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对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实施条件、决策程序、资金来源、记发办法以及经办机构等具体政策做出了规范,并明确提出我国补充养老保险采用DC模式。

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的关系,以及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

(二)企业年金制度的试点阶段(2000-2003年)

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明确提出:“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并确定辽宁为试点省份(深圳、上海、淄博等城市也陆续推出了对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政策)。

2001年,《国务院关于同意〈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提出,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需具备三个条件: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费;生产经营稳定,经济效益较好;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同时提出“大型企业、行业可以自办企业年金,鼓励企业委托有关机构经办企业年金”。

(三)企业年金制度整体框架初步形成(2004年至今)

2004年4月,劳动保障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企业年金基金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投资运营,企业年金受托人应选择具有资格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托管机构,作为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人。

同月,劳动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四部门联合《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企业年金基金的受托管理、账户管理、托管以及投资管理进行了规范,该办法自2004年5月1日起和《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同时施行。两个办法的出台,初步确立了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明确了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的大方向和规则。

2004年8月,劳动保障部了《企业年金管理指引》,对各类金融机构从事年金业务操作的全流程和全方位的规范,勾勒出了中国企业年金的制度特点和运作方式。

2004年11月,劳动保障部和证监会联合《关于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和《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投资登记结算业务指南》,首次对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投资的开户、清算模式、备付金账户管理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为企业年金入市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2005年,劳动保障部相继出台了《企业年金管理运营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企业年金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试行标准》等文件,从而形成以开户流程、运作流程、受托人规定等细则为补充的企业年金整体运作框架。

三、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企业年金发展基本情况

从发展规模来看,2000年我国企业年金规模仅191亿元,到2005年底达到680亿元,增长了256%。2006年上半年,全国又新增年金计划260个,年金积累基金增加110多亿元,显示出企业年金良好的发展势头。据保监会预测,到2010年我国企业年金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世界银行预测,至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约1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

从覆盖范围来看,2000年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约有1.6万个,参加职工560万人。到2001年企业数为 1.7万个,参加职工655万人。2005年底,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达到2.4万个,参加职工924万人。同期,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职工人数分别为10,448万人、10,802万人和13,120万人。企业年金覆盖职工人数分别只占当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5.36%、6.06%和7.04%。而世界上167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中,有1/3以上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了约1/3的劳动人口,丹麦、法国、瑞士的年金覆盖率几乎达到100%,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在50%左右。

从替代率来看,我国企业年金的替代率约为5%,而在OECD国家,企业年金的目标替代率一般达到20%~30%。同时,经验数据显示,一国养老保险体系中“三个支柱”的替代率较为合理的比例是4:3:2。随着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将会逐步提高。

从发展结构来看,企业年金在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尤其是几大垄断行业发展较快。2004年,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超亿元的行业全部集中在电力、石化、石油和电信等行业。企业年金的推广在沿海和发达省份要快于内陆落后省份。2001年上海社保局掌管的企业年金已经达到84亿元的规模;深圳市企业年金管理中心截至2004年4月已建立企业年金帐户710个,规模为10亿元。相比之下,一些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年金甚至还没有启动。此外,国有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的比例明显高于民营企业。

(二)当前企业年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企业年金运营管理体制的认识不一。看法一,当前有关企业年金的管理办法在税收优惠比例、企业年金典型的金融保险业务运作制度的安排、经营主体的认定及监管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内容。在各项管理费用的规定及服务性收费的规定某方面也与《价格法》的有关内容不一致。看法二,在有关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规定下,无论什么机构只要经过企业年金主管部门批准,都可以搞企业年金,这等于把财政、保险、银行、证券、信托、企业财务等金融组织的各种不同业务的不同账户,全部集中在企业年金这个篮子中,不符合基金安全的原则。看法三,一些地区按有关规定,出台了超过财政部税优标准的优惠政策,导致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纷纷要求批准搞企业年金。

2.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企业年金市场是一个多行业提供服务的市场,牵涉到财政、税务、社会保障以及专业监管部门等多个监管主体。虽然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一些监管法规,但规定比较分散、统一性不够,还没有真正建立企业年金协同监管的机制,不同监管部门间还需进一步明晰责任,合理分工。

3.缺乏统一、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在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提出“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百分之四以内的部分,可在成本中列支”。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又下发《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其中第5条第1款规定,企业为全体雇员按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在税前扣除。国家已经在税收政策方面做出了一些突破,但这些政策仅在各试点地区(经国务院批准)执行,没有在全国范围推开,并且各试点地区的实际税收优惠水平又各不相同。同时,由于没有实施细则,政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工资总额过于笼统、忽视不同企业工资水平差距而“一刀切”等问题。关于运营企业年金机构的税收政策,特别是关于信托机构的税收政策,目前也未予以明确。

4.企业承担的各类保险负担重。当前企业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水平比较高,大约在20%左右,有的地方高达25%。而国际经验认为,企业缴费超过10%就要“亮黄牌”,过20%就要“亮红牌”。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较高的收费率,势必挤占企业年金发展的空间。

篇8

王文水有种预感,这次香港之行说不定会改变七星养老服务咨询管理公司的命运。一个月前,王文水在一次慈善晚会上认识了做社会企业的郝先生。当时郝先生对七星从事的养老服务很感兴趣,有意为七星进军小型养老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这次去香港,王文水特意约见了郝先生。

换好登机牌,过了安检后,王文水找了一个人少的地方坐下来,拿出秘书为他整理好的资料翻看,放在最上面的就是近来业内传得火热的“国务院35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5年将突破3亿。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因此国家未来将大力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摸着石头过河

“35号文件”的出台让七星这类提供养老服务的公司看到了希望,七星公司从事养老服务相关业务已经有五六年时间,一路上磕磕绊绊,摸不完的石头,过不去的河,这缕政策春风让王文水仿佛看到了日后的满园春色。

王文水从来都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生于1970年代的他一心想创业。1996年大学毕业后,一个偶然机会让他获得了一家日本品牌的钢板材料在上海的独家权。那时候正好赶上上海浦东大开发,这桩生意为他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他跟朋友一起开了个海鲜城,结果赔得血本无归。后来王文水只好选择在一家医疗器械设备公司当销售。也就是在这家公司,他认识了现在七星的另两位股东――汪凯和何勇。

后来,他们三人先后离开了这家医疗器械公司。谁知偶然的一次聚会三人又重新碰面。那时候王文水正在考虑重新创业,跟医疗设备与护理器材打交道的时间长了,他觉得养老服务将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他把自己的想法讲给汪凯和何勇听,没想到这两人也很感兴趣,于是,三个人就一起创办了为养老行业提供服务的七星公司。

公司刚成立时,他们做市场调研,发现养老机构最缺的是护理人员,于是七星就从劳务派遣入手,开始为养老机构提供招聘、培训、输送护工服务。但是养老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工资又低,加上公司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比较松散,结果人员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开始着手为养老机构的所有编外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派遣,并且在该机构派驻一名管理人员。“整体派遣”确实为七星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但是公司始终无法接触和学习到养老服务的核心业务,也就不可能在养老服务行业有长远的发展。养老院的收费主要包括伙食费、护理费和床位费,其中负担最重的就是护理这一块。养老院很乐意将这块业务承包出去,七星发现了这个机会,开始跟民办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委托管理服务项目,收取的费用仅为其床位费的75%,这就意味着七星用较低的收益承担了较大风险。很多养老机构都对这样的服务感兴趣。虽然七星损失了短期利益,但开始有机会接触到养老机构的核心业务,并在实践中积累了自己的管理和护理团队经验。

后来政府开始提倡养老院的公建民营或公办民营,这为像七星这样的养老服务公司提供了生存发展空间。政策出台后,七星开始竞标承接一些大型公建民营养老项目,经过六年多的发展,七星从第一阶段的劳务派遣、第二阶段的委托管理,正式进入了第三阶段的公建民营。现在七星除了为公办及民营养老机构提供专业的管理服务外,还提供咨询策划服务。根据老年人切身需求,设置合理的长期照料床位和日间照料设施,从而帮助养老机构完成其前期的市场定位、功能定位和服务定位,并对其今后的运营进行盈亏预算。

“飞往香港的HX868次航班开始登机了……”甜美的声音将王文水从回忆中拉了回来,七星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大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他希望这次香港之行能让七星有机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又见艳阳天

第二天,王文水早早地从酒店出发,香港的早晨和上海一样,到处都是行色匆匆的人。王文水在十点准时到达郝先生的“奇妙的暗室之旅”工作室。郝先生在四十五岁那年,开始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成功地经营了一家为视障人士提供工作岗位的社会福利性质的企业。

王文水走到前台,递上名片,前台小姐看过之后起身说带他去会议室,并告诉他郝先生已经在等他了。前台见王文水对公司的室内设计很好奇,于是跟他介绍说这个工作室是由一座loft改建的,所有的工作空间都是开放的,过道都很宽,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方便视障员工行动。转过一个弯,他们来到一间由透明玻璃隔成的会议室。大概是听见了王文水的声音,郝先生已经站在门口,他热情地伸出右手,招呼说:“王先生,欢迎您!”

“很高兴能和您再次见面!”王文水热情地回应道。

两人落座,前台小姐递上两杯热茶后离开了。郝先生开口说:“王先生,我们先在这里聊聊,之后我带您去我们的体验馆感受一下。”

“太好了,一直有耳闻,但还没机会感受一下呢。”

“现在‘奇妙的暗室之旅’在内地也有工作室和体验馆。我们在全国15个城市做过培训和活动,许多世界500强都是我们的客户。社会企业要想成功,必须有一个成功的商业赢利模式。在商场上竞争,靠的不是眼泪效应,而是值得购买的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持久。我觉得养老服务业与社会企业的理念很契合。目前七星可以算是江浙沪地区备受认可的养老服务管理企业,我看公司的服务项目范围也挺广泛,为什么想自己做小型连锁养老机构呢?”

“不瞒您说,现在公司这样的规模,赚赚小钱维持生计已经没问题了。但我们的目标是要将七星打造成中国民营养老机构的领军者,而进军小型连锁养老机构是实现这一跨越的重要一步。”

“那你们对小型连锁养老机构有哪些规划呢?”

“我们设想的是建设一系列‘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在每个条件成熟的居住社区中建立一个约有100张床位的小型养老院。然后以这个社区为支撑,在覆盖范围内就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毕竟很多中国老年人还是不愿意在养老机构生活。我们提供的服务内容以专业化养老服务为主,同时还可以兼顾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功能,并提供上门介护服务,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提供便利。”王文水描绘了自己设想的连锁养老机构的样子。

何勇摇了摇头:“找投资总是有风险的,我们不可能一点儿资金准备都没有吧。小型连锁养老机构的建设跟提供养老服务产品不一样,之前我们的建设投入很少,资金压力不是很大。要办连锁养老机构,那么至少得有三五个项目同时投入运营,才能形成连锁的优势。就算基础建设的钱都由投资方出,但之后的管理费用也会牵扯七星很多精力,弄不好还会顾此失彼。”

“连锁养老机构用地基本不用我们自筹资金,我们只需在后期装修上花一些心思就可以了。”

“养老院的装修跟一般的酒店情况不一样,很多设施都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进行改造设计。”

“对养老院进行装修设计本来就是我们的服务项目,这些领域我们都很熟悉了,不会有多麻烦。如果这样担心下去的话,我们七星也不要什么发展了!”王文水有些急了,他没想到一向齐头并进的伙伴在好机遇面前缩头了。

何勇看出王文水有些不高兴,赶紧缓和一下口气说:“不是我不同意做小型连锁养老机构,我只是觉得现在时机还不成熟。你想想如果郝先生的资金不能持续,我们自己的资金实力又远远不够,养老院这类改造过的物业想找到合适的人接手也不容易,那么一旦资金链断了,养老院不就面临着歇业吗?这样会影响七星的品牌形象,说不定就毁了。”看到王文水好像听进去一些,何勇继续说:“等再过两年,我们现有的项目就能赚钱了,可以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稳定支持,到那时候我肯定举双手赞成做小型连锁养老机构。”

这时,王文水之前的一腔热情已经基本被扑灭了,他只是坐在那里,什么也没有说。看到这种情形,一直没有说话的汪凯开口了:“老王,我们现在只是在讨论,你不要过于悲观低落。听听大家的分析有没有参考意义。公司现在招人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一直以来护工的招聘培训都是一个大难题,很多人都不愿意为老人服务,怕担责任,现在很多家属的态度不是很友好,觉得交钱了就是大爷。养老院的护工既要专业又要好脾气,真的挺难。”

“只要相对提高一下工资待遇,肯定有人愿意做的。”王文水说。

“这么说也对,就算是我们少一些利润,但最大的难题是出在护理组长和项目经理身上,现在国内这样的人才太少了。”

“我们不是有合作院校吗?送来的实习生我们可以留意培养,把基层有优秀经验的人选往管理方向培养。”王文水觉得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说是这么说,”汪凯叹息道,“但养老护理需要大量实际工作经验,年纪小的做做基础工作还可以,做管理工作至少要培养两三年吧。我们与技术院校合作的时间也不长,要大批量地培养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卫校出来的人,专业是专业,但是这些小护士们还是一门心思想去医院上班。我们人员流动性特别大,现在我们这里最后留下来的大多数还是45岁以上的护理员……”见王文水低头不语,他继续说:“既然我们要做连锁养老机构,就要把方方面面的事情考虑好了,毕竟我们是为老年人服务,对专业性和道德性都是有要求的。现在当务之急是如何找到一条合适的培养和储备大量管理人员的方法,只有人员储备足了,我们才有可能开展更多业务。”

“是啊,我们七星这么多年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用不能因为急功近利毁了!”何勇附和道。

听了两位创业伙伴的分析,王文水从最开始的被泼冷水不理解,到渐渐恢复理智思考起来。三个人沉默了一会儿,王文水开口说:“我们铁三角组合一直都是无坚不摧的。你们的顾虑我也明白,但七星能做到今天这样的成绩,不正是因为我们的领先意识,从委托管理到公建民营,我们都是走在了同行的前面,以前我们白手起家时的勇气哪里去了?现在有了底气反而做事缩手缩脚了。养老服务业缺护理人员、缺管理人员是一直都存在的问题,之前我们都克服了,以后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而且我们的连锁养老院不是明天就上马,有建设过渡阶段。我一直觉得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创新、敢于承担责任,是我们七星的宝贵财富。如果再等上三五年,等到一切条件都成熟了,那养老产业也就不是现在这个格局了,现在国家对养老行业的重视程度大家也都看到了,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甚至境外资本注入这个行业,到时候我们能分到多大的一杯羹?”见两个人都没有反驳,王文水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郝先生在香港有创办社会企业的成功经验,他是因为对公益事业有着极大的热情才会对我们的养老事业感兴趣,他不仅能提供资金支持,而是想要把养老服务当成一个长远的事业来做。如果失去这次机会,我们很难找到这样志同道合的投资人了。你们也知道很多投资方都是唯利是图的。”

看着两人都沉默不语,王文水觉得坚持下去也没有意义:“好了,我们也不急着现在就做决定,明天不是要开公司战略会吗,到时候大家再一起商量商量,也听听大伙儿的意见。”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篇9

从一个人的方便面,到两个人的锅碗瓢盆,婚姻总是给人如此美好的向往:柔和的灯光下你做饭我刷碗,冬日里你捂脚我暖被,夕阳下大手牵小手,三个人洋溢着欢声笑语……然而现实却往往将这样“比翼双飞”的美好泡泡逐个击破,留下一声“白天不懂夜的黑”的叹息。

在哪里买房定居,谁该妥协?

戴先生原先在杭州工作、孙女士在上海工作。在筹备结婚事宜时,首先摆在面前的就是分居两地的问题。对于在杭州还是在上海定居,戴先生和孙女士意见不一,甚至还大吵了一架。戴先生认为上海房价物价都高,消费大,生活经济压力大,再者自己在杭州的工作发展前景更好、薪水也够高,因此想留在杭州;孙女士非常喜欢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感,而且自己在上海的工作也比较稳定。心平气和地仔细权衡之后,考虑到婚后的经济压力,孙女士纠结良久,只好放弃自己的稳定工作去杭州。

孙女士到杭州后,很快找到一份销售的工作,非常忙碌,戴先生也一如既往地加班、出差,两人都被对方指责为“不顾家”。今年7月,戴先生向孙女士提出,希望她换一份更稳定、轻松的工作,钱多钱少无所谓,关键是能更多地照顾家庭、准备孕育孩子。这个提议让孙女士勃然大怒:“我已经为了这个家放弃了那么多,现在好不容易在新公司步入正轨,他又让我换工作!凭什么总是我做牺牲? ”吵了几个月,两人竟闹到要离婚的地步。

现状:

很多异地情侣、异地分居夫妻对婚姻生活中将面对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也没有对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进行过理性的规划,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双方互不相让,就很容易出现矛盾。

当“空中飞人”遇上“加班狂人”

卢先生和女友姚小姐相恋已五年有余,眼看两人都年近三十,双方父母不断催婚,令卢先生不胜其烦。“不是不想结婚,但我们一个是‘空中飞人’,一个是‘加班狂人’,这样结什么婚啊? ”

原来,卢先生在一家跨国咨询公司工作,经常为不同的项目奔波于全国各地。卢先生的女友姚小姐则在一家外资公关公司担任客户经理,几乎每天都加班。

卢先生说,他非常珍惜和女友多年的感情,也希望尽早步入婚姻殿堂,却不希望婚后两人依然 “聚少离多”。“我有个同事的妻子是外企大客户经理,两个人也都是外向型工作,到后来小孩的家长会都没人去开,这样的家庭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现状:

对不少年近三十的“80后”职场人来说,正值“立业”的关键阶段,同时也到了“成家”的年龄,他们既要解决个人的职业发展问题,又要考虑到进入人生的另一形态——婚姻。如何平衡“成家”和“立业”之间的关系,对80后们来说是个考验。

孩子,双生涯家庭的忧心事

案例一

小薇是个好强的女孩,在工作中常常力求做到最好。在外企担任人力资源经理的她,结婚前一直尽全力朝着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努力。小薇非常享受这份工作,在工作中她总能找到一种成就感。总公司已经上市,她所在的分公司发展也正处于上升期,不出意外的话,小薇在年底就能顺利调到总公司任职,这可是工作几年来她梦寐以求的事。当然,工资也会跟着往上调一级。

与此同时,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建议她赶紧生孩子,说29岁正是女人生孩子比较好的时间段。“可是一旦决定要生孩子,升职的事情肯定要泡汤了,也意味着在分公司的发展都将暂停。”生孩子加上哺乳期怎么说也要一年,小薇担心,等她回来,公司里还有她的位置吗?自己奋斗了好几年才有的事业成果,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而且,这是她真心喜欢的事业,对她的人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意义并不亚于生孩子对于一个女人的意义。

案例二

家住江北的吴女士也有自己的烦恼:“宝宝只有几个月大,附近没有一家托儿所能收,而自己又不可能放弃工作做一个‘全职主妇’。那谁来看宝宝呢?”吴女士很清楚自己家的经济状况,开销挺大的,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不能花钱请人看孩子。但是要自己放弃工作回家看孩子也是不可能的。“现在生活、教育等费用都挺高,看病也得花钱,家里减少了一个人的收入怎么行!”

案例三

王女士最近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十分头疼。王女士和丈夫都上班,而且都是六天工作日,平时还好,一到周日就没人管孩子了。一开始孩子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时间,做作业、玩,时间一长,就不那么听话了。上周小孩子竟然连续三天请同学吃饭、玩网络游戏,花了300元,当大人追问时,她却死不承认,结果挨了一顿暴打……到最后孩子还是流着泪承认了错误。这让王女士夫妻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夫妻俩平时都忙着工作,如果能在孩子身上多花一点时间,如果能有人天天陪着孩子,她还能犯这样的错误吗?

现状:

一个家庭组建后,孩子就成为摆在夫妻面前的一个问题。生不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孩子生下来后谁来带,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都需要用心安排和妥善处理。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有不少女性因婚姻、儿女的羁绊而退出工作行列,而有的夫妻因为工作的原因迟迟不能生孩子,甚至最后决定不生孩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冲突的难以排解。

一个人的家务“战场”

星期六上午,约翰看着电视,仰身靠在躺椅上。他的妻子苏珊娜坐在沙发上整理洗好的衣物,同时打电话为他们8岁的儿子安排一个跟小伙伴玩耍的日期。在此期间,他们一岁的女儿哭闹着要苏珊娜照顾,她便放下衣物把女儿抱起来。打完电话,苏珊娜走进厨房开始准备做饭。苏珊娜有一份全职工作,同时包揽了绝大部分的家务活儿和照顾孩子的工作——就算约翰在家时也是如此。家务活就像一个战场,而苏珊娜是这个战场唯一的士兵。

现状:

一般家庭中,丈夫有时间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妻子则把自己看成是家里唯一的牺牲来满足其他家庭成员的人。大多数妻子不认为自己能像丈夫那样拥有“自己的生活”,更关键的是,几乎很少妻子会期待这种状况能发生任何的改变。

每个人都有期待

家庭让人承担责任的同时,也给人幸福的期待。幸福是一种感觉,但这种感觉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认可。如果婚姻带来的只是一个人的惬意和成长,那家庭安定一定不会长久。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双生涯家庭日益增多,夫妻双方在职业与家庭中的矛盾冲突也日益明显和激烈,是什么导致了本来深爱的恋人最后分道扬镳?又是什么使得看似美满的婚姻暗礁汹涌?

不能承受生活之重

戴先生和孙女士的矛盾、吴女士的纠结,都反应了一个现实:现代生活节奏快、经济压力大,婚姻生活中双生涯家庭很容易因为生活压力大而触礁引发矛盾。

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哲学中又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说。人们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才有富余的能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现在社会进步了,时展了,现代人的压力反而更大了。暂且不说职场压力,仅仅是日常生活成本,就让很多家庭感到难以喘息。近几年大城市物价和房价飞涨,远远超过了薪水的增长速度。而作为已逐渐步入婚姻殿堂大军主力的80后,如果没有父母的资金支援,想要在大城市买房子,可谓难上加难了。买房后全家每月还得为还贷节衣缩食。戴先生和孙女士为了在哪里定居而矛盾频发,主要的根源还在于经济压力。等到一切步入轨道,已是人近中年,又得为自己的孩子费心费力,正如吴女士和王女士的烦恼。读书、工作、买房、生子,一桩又一桩,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成家、购房、抚养子女和社会交往等诸多压力难以化解,同时由于绝大部分80后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社会经验,应对能力不足,这一切构成了双生涯家庭的生活压力,使其不堪承受,从而引发家庭矛盾。

难逃传统观念的枷锁

中国是礼仪大邦。虽已步入21世纪新时代,但传统道德中的 “三纲五常”及其后遗症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殆尽的。无论社会规范如何改变,个人仍逃不出社会对传统男女角色的期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女性的地位界定仍不能完全摆脱家庭主妇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延续了几千年,并不能随着女性经济地位和能力的提升而相应改变。

现代女性在职场中取得的成就,让她们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不再由传统意义上女人的主要职能“传宗接代、相夫教子” 而赋予。然而现实却并没有给女性这种存在感足够的容忍空间。拥有一份全职工作却在家务中忙得不可开交的苏珊娜的遭遇就缘于此。

虽然,许多双生涯家庭夫妻感到就知识、经济方面而言,可能会受到公婆或社会的赞同,但是他们往往发现底子里,外人还是不能完全接受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如小薇,无论她在职场获得了怎样的成功,她始终摆脱不了世俗对她的期盼——生子相夫持家。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女性在获得职场成就感的同时并没有如所期待的那样缓解世俗压力,矛盾自然不断。

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一个“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即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卢先生和姚小姐,一个是“空中飞人”,一个是“加班狂人”,两人都期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在自我实现需求下,人首先考虑的是个人需求的满足,然后才是他人的需求。

女权主义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让更多的女性从传统的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与男性站在了同一水平上竞争。现代社会,女性在职场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不仅满足了现代女性自我实现的需求,更满足了女性内心的成就感,使女性实现了从“依附性”到“自主性”的转变。而女性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是有助于夫妻婚姻满意度的提升的。

然而事实是,社会现实对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存在很大认同上的偏差。社会对传统男女角色的认同偏见导致人们常常忽略女性的自我实现需求。而越来越多的女性逐渐开始反抗这一认同偏差,并在家庭协调中体现出来,从而导致了夫妻矛盾。孙女士和戴先生的矛盾升级,最后甚至闹到了离婚的地步,就是因为孙女士的自我实现需求并没有受到正确的对待,戴先生只重视自己的价值实现,而忽略了同样作为平等社会个体的孙女士的价值实现,认为孙女士只要做好一个家庭主妇就可以了,这无疑是在否定孙女士的自我实现要求。

暂时协调不是长久之计

林女士最近伤透脑筋,她不明白的是,自己一直在积极协调职业和家庭的关系,为什么就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呢?这样协调下去,何时是个出头日啊!

原来,林女士与赵先生同在武汉读书,是大学同学。毕业后赵先生继续读研究生,林女士为了更好地发展,去了外地工作。赵先生毕业后考上公务员留在武汉,对这份感情的不舍让林女士决定放弃外地发展和薪酬都很好的工作回到武汉,重新找工作。两人结了婚,林女士也在光谷找了家对口的单位,虽然薪酬和职位比原来差很多,但夫妻恩爱,倒也生活美满和谐。几年后,家里的宝宝出世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家住汉口,到光谷上班,武汉常常堵车,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是近4个小时,常常下班到家8点多,孩子已经睡着了。孩子尚小,虽有爷爷奶奶帮忙照顾,但出于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教育的考虑,林女士和丈夫商量了一下,还是一咬牙辞了职,换了家在汉口的单位。这样,林女士每天下班后能尽快赶到家,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引导。

本以为这次该万事皆备,天下大吉了。可是,一转眼孩子要上学了,赵先生和林女士又面临孩子的学业辅导问题。爷爷奶奶都是本分的农民,照顾孩子衣食起居没有问题,可学识不多的老人家肯定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业。赵先生的事业也正进入发展顶峰期,常常加班、出差。林女士所在公司是外企,有次业务繁忙时连着三个星期周末都加班。如果这样的工作时间成为常态,肯定是没法辅导孩子学业的。基于武汉的教育现状和压力,赵先生和林女士实在不放心孩子的学习没人管。赵先生的工作稳定、收入丰厚,是家庭经济支撑的主力,让他协调是不可能的,只有林女士再一次协调了。可这样协调下去,何时是个头啊!

家庭“双”规划,1+1>2

赚票子、买房子、生孩子,这在中国几乎是每一对夫妻都需要跨越的门槛。在“双生涯”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并不是只需要讨论女性该如何发挥聪明才智,或是干脆发挥牺牲精神就能解决的。这一问题应该以家庭为单位来做规划。

专家建议,夫妻在婚前就应该着手进行“双生涯规划”,系统地对两人甚至今后的三人发展进行规划。只有家庭夫妻“双”规划,才能达到1+1>2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规划呢?

转观念,促平等

很多时候,夫妻之间的争执源于观念上的差异。例如,丈夫的话语中充斥着这样的意思——女人应该以家庭为重,家里的事情应该都由女人来做,为什么你没有做好家里的事情还要把责任怪到我的头上?而妻子则认为——我同你一样工作养家,为什么家里的责任却全都由我来承担?

很明显,如果在观念上达不到统一,家庭冲突基本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个成功的“双生涯规划”必然是在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制定出来并得到良好执行。所以,观念上的一致是“双生涯规划”良好进行的第一步。

如果妻子能够认同传统观念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那么丈夫作为家里的主力,妻子作为助力,妻子甘愿跟随丈夫的规划而行动,甚至必要时进行自我牺牲,家庭便能够和睦。

但如果妻子希望在职业上有所作为,要求平等,那丈夫乃至这个小家庭背后的大家庭都应该抛弃陈旧的观念,将二人作为无差别的个体平等对待,分析各自的情况,适当牺牲让整个压力的分配达到效益最大化。

陈小姐毕业于名牌大学,在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了三年,有一个恩爱的男友,男友也拥有让人羡慕的工作。现在,两人准备结婚。但问题来了,陈小姐在上海工作,男朋友在浙江工作,在哪里定居就成了问题。两人商量了很久,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来二人决定不委屈任何一个人,先领证,把定居这事搁置起来。后来,有一次公司去浙江分公司考察,陈小姐主动申请跟去,在了解到分公司还有一个职位空缺时她也主动打报告要求调过去。虽然是平级调,但她和丈夫的分居问题却得到了解决。

抓节点,展未来

如果家庭事务是一块苦蛋糕的话,分配平等只是保障夫妻的一种权利,即基于自身优劣势得到最适合他的那块蛋糕,从而让蛋糕得到最合理的分配。但如何最有效地划分这块蛋糕,让家庭事务和自身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还需要抓住时间节点进行长远的规划。

这些时间节点一般出现在家庭做出重大决定时,例如决定结婚时,决定买房、买车时,决定要孩子时……这些事情绝不仅是单一的事件,而是一系列的改变。

这些改变由内而生,但它的影响不止限于家庭内部,它还会对夫妻原有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进而让夫妻感受到内外双层的压力。或许是经济上的压力,或许是精力不足的压力,或许是时间冲突的压力,或许是组织乃至社会给予的压力……

若能在决定前就充分考虑到后续一系列的问题,将夫妻二人的职业规划、身体机能、财务状况、“外援”情况……结合起来,让它们的发生、发展如同齿轮一样前前后后地咬合,那么多米诺骨牌再怎么倒,都只是一道风景了。

小娜25岁的时候已经跟男友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那时,每次约会小娜都趁着男朋友心情好,将结婚的规划拿出来讨论。不懈努力下,时间表制作成功,小娜和男友一步一步按照规划走,间或根据具体情况修改计划,到结婚那天,小娜夫妇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了宾客面前。

这之后,正式成为小夫妻的两人开始了更久远的规划。什么时候生孩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小娜考虑得很多,她不希望因为生孩子而脱离工作,甚至脱离社会,但她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孩子最需要母亲的时候日日陪伴,亲自做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工作。她遍寻良方,反复跟老公商量,最终将安排敲定下来。

小娜在工作进入瓶颈期的时候怀孕,然后辞职在家一边安胎一边学习;这期间老公工资成为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之前一直零存整取的资金可以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下降;在小娜怀孕后期难以照顾自己的时候,双方父母会轮流来帮忙做家务。孩子出生后,小娜亲自带孩子,她在书桌旁学习,孩子在旁边玩耍。孩子三四岁,能够自己吃东西、睡觉的时候,小娜将孩子送到了几年前就看好的幼儿托管所里,她则开始兼职工作。

现在,孩子健康成长着,小娜也转成了全职;老公的事业稳定下来,由他天天接送孩子,晚上回家小娜跟孩子玩耍,在孩子睡前轻轻吻一吻他的额头。

当规划好的一切像画卷一样展开,小娜觉得非常幸福。

求帮助,不忘责

在规划中加入外界的帮助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因为生活毕竟不同于理论,在真实的情况中,夫妻再协同合作也会有处理不了的问题。例如,对于家庭压力的处理,可以寻求亲戚、朋友或其他机构的支持系统来缓冲;繁琐的家务,可以尽量使用科技产品来代劳,增加个人休闲或与家人共处的时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让老人帮忙,一定要提前商量好。一是要征得老人的同意,他们在退休享清福的生活中抽出时间来帮助带孩子,这是他们体谅下一代,并不是应尽的义务;二是要跟老人在很多地方达成基本一致的观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争执。

另外,家务活、教育孩子仍然是夫妻二人的责任,不可因有人帮助就放手不管。

龚女士从怀孕那一刻起,就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心爱的工作,回娘家养胎,但自儿子断奶后,她毅然地选择回归职场,把孩子交给父母。

龚女士进入一家当地大型企业从事文职类工作。工作总体来说还不错,但做为职场妈妈,也有不少压力和矛盾。比如,她和老人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差异,有时甚至会吵架。龚女士主张对孩子实行自由化管理,不要强迫,但老人认为要让孩子守规矩,就要严厉,必要时该打还得打。有时龚女士和老人吵得天翻地覆,一生气就想辞掉工作做全职妈妈。但想归想,她还是忍住了。后来,龚女士和老人不断磨合,让大家的矛盾少了很多。

现在,龚女士每天早出晚归,早上出门和睡梦中的儿子告别;晚上回家,就和儿子一起玩耍,培养感情;周日休息,天气好时,就带儿子出去玩。

龚女士讲,这种家庭和工作两不误的生活,既能孝顺老人,又能教育好孩子,还能有自己的一片自由空间,她很满足。

一些“80后”父母奇思妙想,提出带孩子的新招——“拼养”。所谓“拼养”,就是三五个妈妈把孩子都“拼”在一户人家,由该户家长照顾。这个建议提出后,收获了大部分赞同的声音。家长们认为这个大胆的提议,可以使孩子间增加交流,有利于孩子成长,并且还能相对减轻“孩奴”的痛苦,不失为一种育儿新招。不过,仍有很多父母犹豫不决,主要是不放心孩子的安全,但在熟人和邻居之间“拼养”是可以接受的折中办法。

“拼养”,这种新方法虽然冲击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却为“想兼得工作、家庭”的年轻父母提供了一个养孩子的新思路。不过,就目前来说,这种“委托”的权利和责任尚未清晰,容易引起纠纷,需要谨慎对待。

结语

“双生涯规划”是一个代表着成长的词,它标志着你的思维已经不再是“我的规划”,而是“我们的规划”,它正是两个曾经的陌生人因为爱而组成家庭的投影。爱以及爱的实体——家庭,正是“双生涯”规划的出发点,贯穿的方法论,以及最终的归宿。幸福不是靠一个人来买单,而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用爱去经营。

专家分析:

林女士一家遇到的问题,反映了很多双生涯家庭的现状。夫妻双方虽积极规划双方职业,但却仍然矛盾不断。这是为什么呢?

篇10

关键词:融资融券;发达国家;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090-02

融资融券业务有助于市场内在价格稳定机制的形成,减轻投资机构因短期资金脱节而形成的市场抛压,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但融资融券也放大了风险,应因地制宜,加强风险防范,结合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融资融券运作模式。

一、融资融券业务面临的风险

融资融券业务在给证券市场带来活力、给投资者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市场及投资者造成风险。概括起来有以下风险:

1.客户信用风险

在融资交易中,可能会面临客户到期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资金不足偿还融资的信用风险,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可能会因此遭受损失。

2.引发股价剧烈波动的风险

有可能发生一些客户利用融资对某只股票进行集中炒作而操纵股票价格。证券市场存在越涨越买、越跌越卖的特征,尤其是在股价出现大的回落时,往往许多融资投资者无法补足维持保证金,此时证券公司只能进行平仓处置,从而在短期内形成证券市场的强大卖压或买压,产生助涨助跌现象。

3.业务规模风险

券商为了得到不菲的佣金收入,将尽可能地做大业务规模,放大了风险。一旦超越自身风险承受控制能力,不仅不能增加利润,反而会带来巨大的信用交易风险和损失。

4.资金流动性风险

融资融券的资金来源主要为自有资金和依法筹集的资金。一旦资金向客户融出,客户不能到期归还本金,证券公司又无法融通新的筹资,就会造成资金流动性风险。

5.强行平仓引起的纠纷风险

证券公司在对客户强行平仓后证券发生大幅反弹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证券公司对平仓时间、平仓范围、平仓顺序、平仓时机等纠纷风险。

6.投资者对趋势判断错误的风险

融资融券交易有可能造成过度投机,从而增加系统性风险。

7.扩张信用规模的金融风险

信贷规模扩大,如果控制不力,有可能推动市场泡沫,引发系统性风险、动摇金融系统的稳定。

二、发达国家融资融券风险控制

为了有效地防范风险,发达国家都采取了风险防范措施,主要包括:

1.客户资格限制

参与融资融券交易的客户限制:在美国,进行信用交易的投资者必须是已到合法年龄的自然人。日本的信用交易的开户比较严格,一般由总公司或分公司经理亲自与客户面谈或做家庭访问审查无误,并在开户申请书上详细记载面谈情形后,才可以开户,且日本证券商对于客户资格还设有消极条件,即女性顾客除有显著职业、地位、收入(如医师、律师、会计师)外,都拒绝其信用交易,野村、日与、大和、山一等四大券商完全拒绝女性信用交易。除女性限制外,对于未满20岁的未成年人及超过六七十岁的退休老人也在拒绝之列。台湾地区对客户资格限制方面要求投资者必须为年满20周岁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或依台湾地区法律组织登记的法人。

2.券商资格限制

美国对办理融资融券交易的证券商,规定其持有客户有价证券商符合对外负债总额与流动资产比率维持15∶1,开业未满一年者该比率应维持在8:1且净资产高于25 000美元的条件,就具有办理保证金交易的资格;日本只要证券商的自有资金比率大于120%即可办理。计算公式:自有资本/风险性资本(市场风险+交易对象风险+基础风险)>120%;台湾对券商资格限制方面把券商分为两类:一是少数具有营业许可,而大部分没有营业许可。获得许可的机构应具备的条件:公司净值新台币2亿元;经营有价证券经纪业务2年以上;最近2年结算有营业利润和税前赢利;最近3年未受台湾证管会停业或撤销分支机构的处分;最近3年未受交易所停业或限制买卖的处分等。

3.融资融券的限额管理

在美国,每个账户中的融资额度的基本标准是由美联储确定的,一旦美联储规定了最低保证金比例之后,融资的最高限额就是交易总额与借方账户中保证金之间的差额。日本的信用交易实际上被证券金融公司所垄断和控制,政府行使监管职能的大藏省,只需通过控制证券金融公司融资融券额度,就可以实现对信用交易规模和总量的控制。台湾地区规定,单个证券公司对单个证券的融资不应超过10%,融券不应超过5%,对客户的融资融券总额不能超过其资本金的250%。

4.融资融券标的限制

证券质量和价格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信用交易的风险水平,美国融资融券的标的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在全国性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或在场外柜台市场交易很活跃的证券。第二,必须在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列名单上的证券。日本对信用交易的证券则局限于在第一板交易市场交易的证券,即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证券,且股利回报率比较高,同时经证券主管机关指定。台湾对融资购券的限制条件:必须是在第一板交易市场交易的证券,要求上市半年以上,每股净资产高于面值,且必须是证券主管机关指定的证券;每股净资产高于面值;设立时间应该在五年以上;实收资本在新台币两亿元以上;最后一个会计年度没有累积亏损;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税前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在6%以上,或者最近五个会计年度税前净资产收益率在3%以上。

5.保证金监管

美国的证券公司在业务操作中保持50%的初始保证金比例,但是会在账户维持比例上增加0-5%不等。证券公司也可以根据自身对市场的研究判断,相应提高初始保证金比例,通常也在5%左右。日本大藏省从1970年到1980年保证金比率共调整过37次,1987年股灾时曾达到70%,1991年后降到30%。台湾地区的保证金比例视发行量加权股价指数的涨跌幅度进行逐级调整。其保证金比率分为个股和整户维持率,每天按照市价分别计算,无论是个股还是整个信用账户不满足维持保证金的比率,都需要补足保证金或者证券。

三、我国融资融券风险防范

1.客户资格限制

在融资融券初期应该借鉴日本的做法,限制不适合融资融券的投资者进入,尤其是一些风险承受能力差、收入低的投资者。但随着融资融券逐步发展成熟以及我国金融体制的逐渐健全,借鉴美国模式,完全建立在市场意愿的基础上展开。

2.券商资格限制

借鉴台湾模式建立融资融券金融公司,允许部分创新类券商直接从事融资融券业务。既要控制风险,更要体现公平性,部分券商暂时没有获得融资融券的收益,可以获得由委托融资融券业务所带来的买卖佣金收入。

3.规范授信额度

确定单个客户授信限额,根据客户抵押证券的价值和信用等级规范相对合理的授信额度,防止信用额度过度膨胀,防止操纵市场。

4.重视标的证券的资格管理

从制度上屏蔽业绩差的和股权结构过分集中的上市公司,避免股价的大起大落而带来的标的物风险。考虑到和股指期货的相关性,应优先选择样本指数的指标股和成份样本股。交易所可以根据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情况变化,随时修订具有融资融券资格的证券清单。

5.提高对抵押资产的定价能力

不同证券的质量和价格波动性差异很大,将直接影响到信用交易的风险水平。应集合专业人才对抵押资产进行定价分析,从而减少券商面临的抵押资产贬值的风险。参照美国、日本的经验,提高信用交易中对抵押证券的定价能力也是吸引客户、增加盈利的重要保证。

6.建立严格的融资融券存管制度

借鉴美国证券存管经验,将用于融资融券的证券与自营账户中的其他证券分开管理。建立融资交易账户,将所有抵押证券置于该账户中,并规定证券公司在偿还债务之前不得挪用。交易结算资金采取第三方存管制度。

7.建立完善的账户体系

借鉴国际上通用的二级账户托管体系,明确融资融券业务法律关系。

8.建立健全预警补仓和强制平仓制度

实时监控客户担保物价值与客户债务价值及其比例的变动情况,当该比例低于合同约定的最低维持担保比例时,及时通知客户补足担保物。当客户不能按约定补足担保物,维持担保比例触及平仓维持担保比例时,及时向客户发送平仓通知,并启动强制平仓,并对通知时间、通知内容等予以留痕。

参考文献:

[1]李谦.融资融券业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9,(5).

[2]周新辉.开辟融资新渠道[J].望,1999,(17).

[3]宋效军.商业银行要全力防范融资融券“开闸”后的风险[J].中国金融,2006,(8).

[4]董登新.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的差距比较[J].经济研究与参考,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