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环境微治理范文
时间:2023-10-02 17:0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环境微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目前我国智慧环境体系建设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沈阳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对象,设计出智慧环境平台的总体构架,提出“1122”的平台运行模式。智慧环境平台包括感知层、数据层、传输层、应用层、展示层5个方面,能够实现智能处理、决策支持、模拟分析、移动电子政务等多重功能。平台建设将有效提升环境管理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对环境风险的感知能力,提高各级环境管理部门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水平。
关键词 智慧环保;智慧环境平台:物联网:风险防范:环境管理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事故屡屡发生,如何有效防控环境污染,成为政府部门、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智慧环保”理念开辟了环保新道路,智慧环境平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环保部门的监控盲区,能有效提升环境污染防控能力和水平。
基于“智慧环保”的理念,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可以有效整合通信基础设施资源和环保基础设施资源。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88年6月,总规划面积为3416km2,建成区面积488km2,是全国唯一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开发区内化学工业园、化工企业较多,内部分类复杂,化学工业涉及的原料和产品大多为易燃易爆与有毒有害物质,一旦发生火灾、爆炸或化学品泄露扩散事故,有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多米诺”连锁效应。随着环境压力的上升和环境容量对区域发展的约束,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亟需提升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开展基于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智慧环境体系建设研究。
本研究以沈阳经济开发区为例,阐述了智慧环境平台设计的总体构架。从感知层、数据层、传输层、应用层、展示层5个方面,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一个平台(基础设施平台)、一个中心(智能数据中心)、两个门户(内、外网门户),两个保障(安全保障、运行维护)”智慧环境平台“1122”模式。
智慧环境平台总体架构
建设智慧环境平台要以环境信息共享为基础,针对环境智慧化、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统筹不到位、集成共享力度不够、数据共享程度不高等问题,加强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建立一套完整的智慧环境平台框架体系,见图1。
根据沈阳市经济开发区业务管理特点,智慧环境信息平台通过内网门户,实现综合办公、环境业务协同、移动执法、风险防控、应急管理、GIS应用、决策支持等应用功能;通过建设综合数据中心,进行环境信息整合与资源共享,采用第三方运营模式保障智慧环境信息平台稳定运行。
智慧环境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构成智慧环境平台的感知层,利用水、气环境传感器采集、传输、控制环境基础数据。针对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排放核算、风险源特征分析等不同用途,选择适合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包括视频传感器、无线传感器(WSN)、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以及监测仪器关键节点运行状态参数实时数据采集仪等。
智慧环境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包括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工具数据库、模型库。其中,基础数据库包含排污申报信息、污染源监测信息、环境统计信息、污染源普查信息、环境质量信息等;主题数据库面向业务部门,旨在解决环境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建设项目审批数据、环境监察管理数据、行政处罚数据;工具数据库包含标准导则、法律法规、风险源数据;模型库包括一维水质扩散模型、烟团扩散模型、爆炸模型等。
智慧环境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智慧环境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WebGIS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开发技术构成。WebGIS使用的是ESRI公司的ArcGIS产品,包括ArcGISDesktop、ArcIMS、ArcServer和ArcSDE四部分:数据库采用目前流行的soL Server作为开发软件,主要用于存储监测数据、模型数据以及周边环境因素等;Web网站在.NET环境下基于微软的Internet信息服务( IIS)进行构建,利用ASP技术在Visual Studio环境下进行网页开发。利用3G无线网络和Internet网络的优势,随时随地将现场的图像和声音实时传输到远程指挥中心,同时也能够接收远程指挥中心的指挥视频图像,实现双向传输与远程监控管理。智慧环境平台的业务功能与应用
综合办公一体化功能
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区内行政工作流程化定制与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公共事务、个人办公、工作交流、系统管理四大部分,要求局机关、下属单位之间实现办公信息交互和共享,完善内部事务流程化管理与可视化定制。
智能处理功能
利用智慧环境信息平台在线监测网络和云计算技术,对数据中心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企业能源、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异常点排放量,实现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的智慧监测,根据风险源状态参数等信息,制定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量的综合解决方案。
决策支持功能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用于数据分析、数据查询、污染总量控制等方面的决策支持。系统结合GIS模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预测预警,同时实时发送信息至相关管理部门,便于管理部门及时采取管制措施。
模拟分析功能
根据环境管理需求,对各类环境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结合环境风险预警和事故影响评估结果给出应急处理方案,确定人员疏散途径及最佳路径。
移动电子政务门户功能
用户平台实施授权分级管理,厅局领导、信息中心、业务主管部门、业务人员等不同类别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自行登录,依据智慧分析、问题诊断及异常排放预警等分析功能,获取所需信息。
智慧环境信息平台第三方运行保障管理
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市场化平台运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真实数据,由政府和企业支付相关的服务费用,对环境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日常管理维护。
智慧环境安全保障管理
安全管理是沈阳经济开发区智慧环境平台建设的关键。针对智慧环境平台的使用范围、应用密级程度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安全保障内容涵盖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操作、口令管理等各层面,建立不定期检查制度,在不通知第三方运营商的前提下,突击检查第三方运营商现场运行维护工作,以确保平台执行成效。
智慧环境平台运行维护管理
运行维护管理包括网络管理、主机系统管理、数据库管理,通过对远程系统运行状态的监管,了解第三方运营商的运行维护工作状态;建立监测仪器的日常巡检制度,要求第三方运营商对各仪器设备严格运行维护,并做详细记录以备查。
主要
参考文献
[1]朱琦,尚屹,环境保护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应用[J].环境保护,2010(6):45-47.
[2]李键,杨玉楠,吴舜泽,等.水环境预警系统的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2009(6):4-7.
篇2
关键词:虚拟社区;信息行为;微博
一、引言
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和推进,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进入到新的阶段,人们正在步入信息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庞大的用户资源也带来了数量级不断攀升的网络信息。相较于现实中的社交,如今人们似乎更钟情于虚拟社交应用,各种移动社交应用相继出现,它们以解决用户沟通分享、服务娱乐等为立足点,借助 LBS、兴趣、通讯录等功能,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社区社交应用作为 Web2.0 时代社交应用最初的经典形态,逐渐开始向专业化、垂直化、移动化的方向发展,微博作为综合社交应用类一员,成功成为网民分享社交信息的主要载体。但由于注册用户激增,加之“强制关注”“大V隐私”“广告泛滥”“付费置顶”等监管不到位的原因,微博的口碑也遭遇网友质疑。所以,用户在享受虚拟社区带来益处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虚拟社区用户信息行为
虚拟社区的种类较多,定位也不尽相同,也称在线社区,网络社区。Rheingold于1993年首次提出了虚拟社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认识、分享某种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1]。Howard 认为虚拟社区是 Web 站点为用户提供的公开或半公开的虚拟平台,虚拟社区为用户提供了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虚拟空间[2]。Bagozzi对用户参与行为进行了探析,他们认为群体准则和社会认同与个体的使用意愿存在联系,并且群体的共同意愿会造成虚拟社区的参与行为[3]。Shi等基于期望不一致的理论对用户持续使用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目的有:保持线下联系,认识新朋友,信息获取以及娱乐用户对这四种需求的期望与最终期望满足程度之间的不一致会影响用户满意度,而用户满意度会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
信息行为包括信息需求行为,信息查寻行为,信息选择行为,信息利用行为,信息交互行为和信息行为。信息行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信息行为是人类行为与信息来源和渠道关系的总和,包括主动和被动的信息获取和信息的使用。因此,它包括与人面对面沟通,以及信息的被动接受。
关于虚拟社区的用户信息行为,左军认为“用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在虚拟社区中进行浏览,查询,利用,评论和分享信息的行为,即为虚拟社区的用户信息行为”,包括信息获取行为,信息参与行为,信息分享行为,信息新建行为。袁静在其所作综述一文中对众多学者的观点整理后提出,不同形式的虚拟社区,具体分析用户的参与动机与信息行为,并据此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推动虚拟社区可持续发展。
三、微博用户信息行为分析
从2009年到2014年微博的注册用户猛增;2014年正式上市后,用户增长幅度放缓,但微博整体质量下降。至于继续发展会不会沦为另一个“校园网”,至少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搭便车现象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首次提出搭便车理论。该理论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而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
随着微博用户的增长,微博海量内容“正能量”意识形态大大削弱,注册用户在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时,出于社会交换理论,信息传递便会中断。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会极大地降低组织的效率及系统的可用性。微博必须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减轻搭便车现象带来的弊端。
(二)信息过剩
信息过剩是指信息的生产、传播、接收和处理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和能力,从而使人不能充分有效地选择、吸收、利用和发挥信息的作用,使得信息不可避免地贬值。
微博面向用户开放注册,由于信息的不加限制性,大量的信息涌入社区,增加了用户甄别有效信息的时间成本,而且信息的质量也急剧贬值。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常常得不到满足。因此微博必须制定一套信息整合的体制,严格控制信息的新建。
(三)信任危机
虚拟社区作为互联网用户的第二生活场所,用户一天内在社区中消费的时间较长。由于用户身份的虚拟性,在方便彼此畅所欲言的同时,也给社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网络炒作、各类虚假信息、污秽信息泛滥等现象时有发生,究竟责任该追究到谁,很难作一定论,成员的法不责众的心理,也助长了许多网民“为所欲为”的信息行为。
四、解决对策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社区内外部环境的变迁以及更多背景和不同经历的用户加入,使得微博面临可持续、多循环机制变革局面。
(一)建立有偿使用机制
虚拟社区中信息的贡献者在得不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时,便会撤离该社区。改变这种情况有两种办法:第一,向贡献者支付报酬。支付报酬可以激发贡献者的积极性,支付主体可以是微博官方,也可以是信息使用者。第二,提高信息贡献者的社区身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类有被认可的需要。因此在社区中建立等级制度,贡献越多,身份越高,拥有的特权越多,从而激发用户的积极性。
(二)整合运营模式
在运营上,将大学生群体作为下阶段运营重点。多吸引优秀大学生加入,充分发挥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优势,拓展知乎的话题领域,以增强知乎的知识性。线下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校园活动,主动邀请一些优秀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入驻。
(三)加强社区治理
虚拟社区的存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有不少问题,如欺诈,谣言,暴力等信息的散播。因此需要加强虚拟社区的治理,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构建虚拟社区信息治理模式与机制的指导思想与方针;对违反道德伦理的行为予以严格的控制;对违法犯罪行为,应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社区治理为辅的机制。以社区绿色为宗旨,从源头上去除负信息的来源。
五、结语
本文从虚拟社区用户信息行为分析微博面临的三大问题――搭便车、信息过剩、信任危机,但是微博要想“可持续”、“绿色”、“高能”发展,其面临的问题何止三个,其解决途径也不止限于建立有偿使用机制、整合运营模式、加强社区治理。今后将结合现实社区的特点开展提升虚拟社区用户信息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使研究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Rheingold H.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3.
篇3
中国的冲突管理与官员问责
利用民用无人机实施犯罪的风险与管控
应急供应链中的“双盲—倍增—叠加”效应
基于危机管理视角心理援助的国内研究述评
2014年度中国社会典型分析报告
邻避型社会稳定风险的政府决策模式构建——基于公众行为的解析
重大项目:从“社会影响评价”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妇女组织在治理中的作用与局限
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动员演化机制及对策
大学生的演化过程及治理
区隔式的融合:上海第二代农村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
网络公共危机管理:政府与数字服务业者之间的合作机制
依法治理宗教与去宗教极端化问题刍议——基于新疆地区的考察
“创收式监管”: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一个分析逻辑
韩国公共冲突管理制度的经验借鉴
公共安全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社交媒体及其利用
2013年度中国社会典型分析报告
基于全面风险治理视角的我国事件处置分析
环境类的政策网络探析
医患纠纷暴力事件:问题形成与对策思考
风险型环境的生发机制及其治理策略
环境为何暴力化抗争——对三起环境的分析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
综合式风险评估与管理:伦理学的视角
我国反恐政策体系优化研究——以恐怖活动决策过程为视角
社会排斥下的社会整合难局——对2011年伦敦骚乱的个案剖析
中国PX项目的出路——基于广东茂名PX事件的启示
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机制——基于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抗争控制的中国式图景关于中国政府“维稳”策略的一个初步分析框架
“检验检疫”与口岸公共安全新挑战——基于非传统安全的分析
“微政务”发展的轨迹、挑战与趋势
与官民矛盾:死结还是活结——基于百度文库32个讲座课件的分析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社会组织类型及其风险防范
中国生态移民风险:关于类型、特征与治理的思考
中心工作与边缘性治理:中国城市摊贩监管的政策变迁研究
与模式化抗争——基于政治过程视角的分析
“以稳要挟”下的“人民币维稳”:基于F矿区的个案研究
大规模人口流动与高密度集聚下的开放式城市治理结构
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纠纷解决体系研究:基于四川省的调研
城市化中的自行车黑市的现状、困境与治理——以上海市为例
社会公共安全研究的多维度视角:问题、理论以及趋势
政策类的危机应对与风险治理——基于重庆医改事件的案例分析
我国大型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治理悖论:现状、成因与对策
城市环境风险动员机制探析及政府治理启示
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个案研究——以湖州吴兴区为例
多元治理视角下邻避冲突的应对研究——以上海松江国轩电池厂争议事件为例
从“社会中心范式”到“国家中心范式”——评《治理基层中国》的理论创新
篇4
为改善辖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建设“美丽金沙”,乐民社区开展城乡环境治理完成情况如下:
一、加强环境整治力度,解决城区“脏、乱、差”问题
2018年4月9日,乐民社区联合区环保局、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对辖区内居民楼道占道物进行排查清理;对居民区内道路、主干道的垃圾进行捡拾;
2018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乐民社区联合福泽社区、幸福志愿服务队等志愿者在新区龙江街及光涵路道路两侧捡拾白色垃圾;
201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乐民社区联合幸福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在如意家园169-189号楼周围捡拾垃圾并通过此项活动对居民开展进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
二、加强群众教育,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1、开展多种形式宣传:
自年初以来,乐民社区多次开展环境整治行动,并充分做好宣传活动。“线上”通过居民QQ群、微信公众号多次“社区环境公约”“节能倡议书”等环保知识;“线下”多次组织社区工作人员清理辖区内电线杆、道路两侧小广告,在汪清湖花园小区及如意家园小区人口密集处张贴宣传标语并悬挂文明宣传图版。
2、规范管理辖区健身设施:
目前乐民社区仅在如意家园小区五号换热站门前有一处健身苑供社区居民使用,社区工作人员对此处健身设施定期查看、规范管理,截止目前并未发现损坏现象。
3、居民调节工作:
由于在2018年10月前汪清湖花园小区广场尚未修建完毕,部分居民在如意家园169-189号楼楼群内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其噪声对其它居民造成一定影响,社区工作人员及时介入并妥善调节此次纠纷。
目前,汪清湖花园小区内三处广场均修建完成,且尚未发现第二例噪音扰民情况。
总之,乐民社区始终以建设 “整洁、文明、和谐”社区为目标,坚持以解决辖区“脏、乱、差”等突出问题为着力点,通过多种形式及宣传手段开展社区环境整治工作,力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整洁、和谐的生活环境。
篇5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 安全治理 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高教园区学生公寓管理社区化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型社区应运而生。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和服务进入高校学生社区,学生社区管理格局日趋多样化,高校学生社区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较为复杂的小社会,社区安全管理难度日益增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社区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学生社区综合治理大格局,对提升高校教育治理现代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区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生社区安全管理制度和机制不健全
目前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极少针对高校学生社区安全问题,虽然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等若干文件,但更多是依靠高校自身制度建设的自觉性,往往利用传统的“管制型”管理模式,极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其次,许多高校在校园规模和招生规模迅速扩张的下,由于高校对学生社区重视不够,学生社区安全工作存在跟不上形势发展,造成安全制度不全,管理组织和机构不到位等情况,容易形成安全意识淡薄。部分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防范意识薄弱等现象,对学生社区安全缺乏有效保障。再次,安全管理制度的责权对等意识较差,常常是出现问题时不能责任到人,学校相关部门就如何齐抓共管做好学生社区安全管理缺乏相应协调机制、健全畅通的舆情渠道与民主协商机制。
(二)学生社区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不到位
由于高校学生社区普遍轻视安全教育,重视管理人员层面的安全防范管理,对于学生社区的安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更没有科学化、制度化,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社区一旦脱离管理人员,安全状况就大打折扣。特别是由于大学生不了解专业安全知识、消防知识、防盗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并且缺少安全方面的培训和模拟实践训练。同时,学生社区在安全宣传活动中缺乏针对性和差异性,且宣传手段陈旧、缺乏话题和生动性,安全教育就事论事,既不全面也缺乏系统性,安全教育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学生往往就显得手足无措。
(三)高校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缺乏
由于高校学生社区是居住人员密集的地方,容易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果不加以及时处理,就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学生社区安全事件的行为累次发生,大多数是由于学生缺乏自我防范意识、防范能力差、财产保护意识淡薄、麻痹大意等造成。同时,一些学生违反安全规定,无视安全要求在宿舍撕拉乱接电线、使用大功率的电器设备,使得宿舍消防安全危机四伏。其次,社区内学生之间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其外,学生社区大学生卫生安全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和生活习惯不好,脏衣服堆放长时间不洗,寝室阳台饮料瓶堆成山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极易形成流行性传染病。
(四)学生社区周边安全环境综合治理有待加强
当前高校办学的开放性日益增强,高校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越来越大。一方面,高校和学生社区周边商家都会以师生为主要消费对象,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特别是学生社区周边各种娱乐场所、小旅社、出租房、酒吧和网吧等违规经营,严重侵害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同时,安全隐患较多,极易引起安全事故。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区的服务日益社会化,外来人员不断增加且流动性强,学生社区对流动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管理,时有发生推销行骗、偷盗学生物品,侵害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打架斗殴等事件。同时,学生社区周边的各类出租车、摩托车无监营运以及无证摊点占道经营等现象,存在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因此,要切实加强高校周边的安全环境综合治理,确保高校学生社区有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高校学生社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一)加强学生社区安全管理是保持高校和谐稳定的关键
学生社区的和谐稳定是高校开展其他一切正常校园活动的基础,也是深化平安校园和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社区作为是学生安全管理第一关口和主要阵地,事关学生人身和财产安生,关系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校要切实落实学生社区安全管理工作主体和相对人的工作职责和注意事项,针对性开展学生社区安全设施建设、安全法制教育、安全隐患排查、突发事件处置,充分调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学生社区安全治理工作,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和有力抓手。
(二)加强学生社区安全管理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部分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没有离开过家,缺乏独立性锻炼, 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在自我约束与自我保护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在面对学生社区这种新的环境、陌生的群体,群居式的生活,同学之间生活习惯千差万别,一旦遇到问题发生矛盾不能理性思考,容易发生争吵等现象,有可能因此而发生悲剧。其次,由于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多在学生社区里度过,良好的学生社区安全状况是大学生安心学业、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
三、构建高校学生社区安全管理体系的途径
(一)优化资源组合、构建“三方联动”的安全管理组织保障体系
传统封闭式学生社区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发展需要,多元的合作治理是教育综合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和发展方向。高校学生社区应主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安全管理和服务效能,首先建立学生社区安全管理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由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安全保卫处、学生处、各院系共同构成的组织体系,并明确各部门在学生社区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与权限。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学生社区安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其次,推进“警区校”共建,学校与属地管辖派出所、高校园区管辖办公室等进行三方联动、共建学生社区警务室。可以有效发挥以下功能:一是融入执法功能,二是强化联防功能,三是自调自纠功能,四是自查自治功能,五是宣传教育功能。通过“警区校”共建,属地管理与属人管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学生诉求与管理服务三方面可能存在的矛盾冲突得到了提前布局预防处置,形成了学校、社区和公安“三方联动”的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的组织保障体系。
(二)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多元教育的安全体系
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区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学生社区综合治理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制定学生社区安全制度时要科学合理,既要以安全为主,也要考虑到如何为学生提供方便,做到制度设置人性化,使得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其次,督促学生社区落实各项安全制度检查机制,是作为评估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学生社区安全检查制度应突出例行检查制度和抽查制度相结合,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要及时进行通报和整改。第三,完善学生社区调解制度建设,成立由社区民警、心理健康中心、公寓辅导员,保卫工作人员以及律师组成的学生社区调解小组机制。建立好受理流程,及时受理社区学生的各类调解请求,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纠纷不出社区。第四,加强学生社区网络管理和舆情监控制度建设、建立学生社区信息服务网上审查制度、规范信息上网的渠道。同时加强专兼职网络管理和对网上评论员队伍建设、加大对校园论坛、微信、微博、QQ群等的监管力度和引导教育。第五,创新安全文化教育载体,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网站、学生社区宣传栏和电子显示屏等阵地营造安全教育氛围,推进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区”。探索建立法制工作室和安全法制讲师团的法制宣传教育新模式等,打牢安全防范基础。
(三)强化机制建设,构建“三大”安全预防处置体系
高校学生社区学生人数众多,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也较高。如果处理不及时,措施不到位,场面极易失控,给师生造成更大的损失和伤害。首先要完善学生社区预警机制,一是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动态定期研判,定期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动态研判,在学期初和末重要节日等时间节点,重点了解和掌控心理有障碍,行为有失范现象,信教学生,就业未落实和完成学业有困难的等重点学生群体的状况,并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策略。二是建立“四查一改”(即自查、检查、监查、巡查、整改)安全工作运行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及时预警,确保安全隐患能及时得到化解。三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学生社区各类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同时,还要完善学生社区信息反馈机制,学生社区要建立明、暗两条线的信息员队伍,分别由学生社区公寓值班辅导员和公寓学生干部负责收集学生意见和信息,二线并举,以信息简报和单线两种形式反映各类安全信息。
(四)健全队伍建设,构建“四位一体”的强社区安全保障队伍
人防是高校学生社区安全管理的核心,而安全管理人员素质是关键,因此高校学生社区安全管理要统筹,使队伍建设并增强其安全管理能力。首先是加强社区保卫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开展保卫人员培训,组织保卫人员外出考察交流活动,提升保卫人员管理能力,同时为保卫人员上安全课、编印安全刊物等提供物质保障。其次,加强学生社区保安队伍建设,学生社区安保工作要主动适应管理模式的三个转变,学生社区保安由自管转向外包,直接管理为监督管理,直接落实为协商落实,同时主动做好与物业公司沟通交流和工作衔接,并协调对物业公司保安人员强化检查和考核力度。第三,加强学生社区公寓兼职安保队伍建设。要按照专业化队伍建设要求,通过培训交流演练等方式提高安全知识和应急能力,人员按师生比1:200配定,同时建立兼职安保队伍考核和奖励办法,提升其工作动力,最后,加强学生社区自治安保队伍建设,学生治保会队伍是学生社区安全稳定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要健全不同年级学生自治安保人员比例,同时发挥自身组织的“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培训外出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工作业务能力。
(五)完善考核机制,构建“星级”评估和激励体系
安全工作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广大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首先,要将社区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学校绩效目标管考核体系,并严格执行安全稳定工作“票否决制”。同时建立学生社区安全稳定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明确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在学生社区的安全工作职责和任务,考核结果与评优奖惩等挂钩,充分调动学校师生参与学生社区安全管理的工作的积极性。其次,要开展寝室安全等级评估制度,一是制作寝室安全等级状况平面图,分为红、黄、绿三种颜色,其中,红色代表曾发生过盗窃,打架等对学校安全稳定具有较大影响的时间或经常性发现各类安全隐患,此类寝室需要重点关注和管理;黄色代表在日常的安全检查中发现过安全隐患或有寝室成员违反学校相关管理规定;绿色代表未发生任何影响安全稳定事件或违纪违规的寝室。二是开展寝室安全等级星级评估,共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三星级寝室代表一学期未发生任何影响学校安全稳定和违纪违规事件;二星级寝室代表未发生任何影响学校安全稳定和违纪违规事件和一次以下的违纪违规事件;除三星和二星寝室所述条件之外的均为一星寝室。安全等级星级评估工作每学期开展一次,评估结果在公示后,要求在各寝室予以挂牌,若在挂牌期间该寝室出现违规现象或安全事故等,可给予降低等级或摘牌处理。最终形成一整套队伍结构完善、体制机制合理、反应迅速高效的高校学生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宇国. 社会管理创新下学生社区管理模式的构建[J].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4,(2)
[2]杨琳琳.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突发性事件控制研究[J].2010,(1).
篇6
一、 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
环境保护工作是关系到生态、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一年来,我分场场认真贯彻农场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尤其把全场的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责任到人。
二、扎实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全面贯彻《环境保护法》
一是通过印标语、办板报、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保护环境、全民参与的浓烈氛围,让环保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生产,让大家更深入全面地了解环保部门的职责、环境质量的状况、环境保护工作的任重道远。。悬挂、张贴安全生产标语,大力营造环境保护宣传气氛。二是用宣传标语、微信等舆论载体多形式、多渠道的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以“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科普宣传周为契机,广泛开展了环保宣传工作,将环境保护传递到全分场的职工心中,做到人人皆知。三是进一步加强了自身场容场貌的整治,美化、亮化、硬化、绿化至分场部、大队场头及住宿区内的各个角落。通过广泛宣传,使干部职工重视支持环保工作、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环境管理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篇7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居民自治
一、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治理的“应然”定位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社区有地域性,具有明确的地理边界;2、社区是一定范围内居民社会生活的共同体;3、社区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辖区内居民因居住于此而产生社会交往;4、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的公共服务具有同质性。在社会管理领域,城市社区治理是指在是地域性社会实体一定地域范围内地方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在危机管理的意义上,社区是指同一范围内居住和生活,具有共同的危机风险和减灾目标,由一定人口和家庭组成的区域,与此社区对应的是社区治理指的是危机应对。综上,城市社区的“应然”定位应该是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协商化,且社区满足各参与行为主体的公共利益的公共利益,最终获得社区发展。这里的“多元”不仅指参与多元,还是指可以在多种解决冲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选择。
(二)城市社区的“实然”作用
在我国,城市发育状况不同,治理理念发展路径不同,实际制度环境不同,所面对的实际情形不同,导致城市社区治理程度不同,但又体现出共同的问题,举例说明:
西安市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为例,高新区逐步向“城”的概念发展,所以社区的概念刚刚兴起。社区内同时有社区居民委员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社区委员会方面,高新区已初步建立其辖区内社区的组织结构与人员配备体系,并逐步开展各项职能活动,初步形成了社区的雏形,开始履行部分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职能,为居民的生活、工作提供了便捷。但简单来说,即居民认为社区的基本职能就只是盖章审批,即承担了街道办事处的职责,并不能承担其他职责。社区内的物业公司负责社区内部水电气等硬件设施维护及维持治安。业主委员会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以上两个实例都说明一个问题,社区是一个基层性组织,它的职能发展有赖于政府职能的建设和发展,即政府主导的特性。社区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在不同的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服务大众,支撑着政府。但是,基层社区挂牌多,承接大小行政事务多,经受考核多,证明盖章多已是众多社区的形象缩影,本该是“对下负责”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却成为“对上负责”的行政机关的延伸。
二、社区居民组织自主治理社区
现有的困境和解决路径不免显得悲剧色彩十足,一个良好的治理体系包含了很多方面,可是细数我们自己的却都还没有发展起来。如果接着从政府主导的角色出发,提出来的建议就是:培育自治组织,形成政府、市场、自治组织多元治理体系。但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研究打破了解决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唯一途径是实行完全的私人财产权或集权式的政府规制,这让人们意识到“非政府”“非市场”的巨大魅力。这种思想放到社区治理中来说,就是享受同质公共服务的社区居民,他们是有着地缘并且相互联系的共同体,由社区内部是有可能内生出一种有别于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第三种选择。首先,政府在社会治理的角色弱化,而作为一种社区治理的外部政治制度环境存在,而社区所有事物的责任承担者。其次,社区居民同时实现私人理性和公共精神相平衡的心理和行为才能实现现代社区治理的目标。换句话来说,在别无他法的情况下(即没有由政府主动提供、完全提供公共服务,还充当居民冲突的协调者等一系列假设前提下),社区居民可以找到一条路实现社区治理发展的目标。
实践表明,在社区服务中,单纯的政府供给模式或是市场供给模式都无法为居民提供有效的服务。这是因为,如果一个社会一端是单一的个人和家庭,另一端就是正式的政府机构,由于政府对居民分散而琐碎的需求信号反应很弱,政府面临公共服务持续供给的巨大压力,而且政府自上而下、整齐划一的行政供给模式也无法触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然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很多问题也无法得到迅速化解。市场供给模式由于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因此在抵偿或者无偿供给方面就显得有些林捉襟见肘,如有学者指出,坚持福利宗旨对于密切社区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①。只是,如何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如何在每个人都有搭便车享受良好的公共服务而不愿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解决社区治理中这些问题,主要需要分析的是作为特定社区环境特征的变量。
有研究指出,随着民主参与和社区服务的扩大,人们发现社区中的弱势群体中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服务站的参与认同,包括志愿服务队参与认同,却高于在职职工等社会主流群体②。我认为奥斯特罗姆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即人们对避免损失的重视程度要高于潜在收益的重视程度,相对应的,人们对避免未来损害的预期收益大大胜过对生产未来产品的收益的重视③。社区居民虽然是生活在一个有边界的范围之内,但是有着不同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生活背景。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服务站可以使自己避免一些生活困境时参与的积极性就较高。而之所以在职职工等社会主流群体则没有意识到自己某个时刻生活质量变差等类似这种威胁的存在,他们认为参与到社区治理过程中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然而这个过程带来的显性收益微乎其微,所以这类群体的参与认同感将大大降低。假设政府职能转变,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也就是说,社区自治得到政府鼓励而不受外部政治制度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作为一种将部分社会服务职能转交由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承接,从而使其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制度法律制定和政策法规建设中。那么,在这种假设下,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如何来承接这样的职能,提升自治能力?
本文认为,原有的制度惯性会使得社区治理演变的过程较为漫长,假定以治理能力较弱的社区为基础,首先:应该从较容易引发居民共鸣、缩小居民潜在危机的角度培育社会组织,激发出社区的自我调节和解决冲突的能力。例如,提升社区应急能力的社团组织构架,社区调解组织。由社区自生出的社团组织,虽然培育速度较慢,但是也有生命力强,根基稳的特点。倘若,社区居民能在某一方面的事务进行良好的组织,则可以实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自治范围。其次,实行“居站分设”制度,即分别设立社区工作站和居民委员会。在短时间内,社区处于政府的行政末梢端的地位不能改变,则应该将行政事务严格划分出来,一部分政府行政事务的执行者即社区工作站,方便基层政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承担行政职能和责任以及自身工作的展开,增强了社区行政事务管理的执行力,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化。除去社区行政事务外,均作为居民委员会自治部分,有一定的自治空间和需要将是居民委员会自治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 李迎生.对城市社区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9.1.136~137.
篇8
【摘 要】 本文在分析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困境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1+4+6”创新模式,即树立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统一的教学理念,坚持四个原则,构建六个子系统,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机遇;困境;对策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发展和普及使高校内部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获得了新形式和新内容。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掌握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优势,不断争夺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阵地,消解着在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整合力。作为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急需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功能
第一,弘扬和宣传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在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条件下立足于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注重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清楚定位“培养什么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在强化政治意识、服务意识、问题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中,做好意识形态的宣传思想工作。
第二,净化和引导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承担起通过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功能。深刻剖析并澄清大学生对“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终结”、“”、“普世价值”等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认识,实现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净化和引导。
第三,“三进”和转化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着力推动意识形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防止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漂浮”的现象,实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与外化。
第四,建构和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建构话语体系,并借助网络媒体使主流意识形态实现文字内容视觉化、传播手段数字化、价值观念共识化,实现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功能。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与困境
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新媒体,是强教育之路;思想政治,是规新媒体之本。当前,新媒体是把双刃剑,既是当代青年观念更新价值提升之逻辑起点,也是青年信仰危机和道德缺失之逻辑内因。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发展的重要优势和机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根本渠道,在新媒体时代,思政课获得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第一,新媒体海量、快速、交互、生动等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载体、新平台,微课、慕课、在线课堂等形式丰富了思政课的授课平台。第二,新媒体环境中的每个主体(师或生)都既是媒体的接受者和使用者,也是媒体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兼具双重功能。第三,信息技术的变革会带来教育模式、学习方式、生活模式甚至思维方式的改变,让教育回归学生主体的教育原生态。第四,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内含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渗透要素,加强大学生思想素养和政治信仰,激励青年红色教育的终身性和系统性,提升教育主客体的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严峻的困境与挑战。当下,新媒体已经成为一种武器,西方敌对势力在有形无形地抢占我国的意识形态阵地,对思政课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具体表现在:第一,高校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认识不足,欠缺对网络等新媒体对青年学生信仰与价值观威胁的警惕性。第二,新媒体虚拟、开放、难以掌握和监控等特点使思政课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迫切要求快速建立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机制和系统工程,应尽快建立从党委领导到部门重视、从青马工程到党员培训、从理论课堂到社团实践等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构架。第三,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研究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急需突破研究成果的理论论证层面,真正进入从理论转化为实践阶段。第四,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实践手段和方式简单传统缺乏创新。基本停留在构建红色网站、运用多媒体技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层面,缺少深度创新模式。第五,师生的新媒体水平和素养不高,对各种“微媒体”中信息和思潮的把握、控制、批判和引导能力欠缺,易导致工具控制人。第六,“MOOC”等远程终端学习平台难以实质性解决师生有效互动、思想碰撞与人格教育等网络教育难题。
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突出问题,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者应全面把握新媒体的特性,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利用新媒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构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1+4+6”创新模式
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机遇,未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获得了强大的空间。国家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强化,会形成对新媒体挟带的意识形态进攻的有效抵御;“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会推进新媒体技术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实现融合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正规化会逐渐抵消新媒体的信息混乱和技术攻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媒体素养的不断提高会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新的生命力。
为实现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应当构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1+4+6”创新模式,即“1个理念+4个原则+6个子系统”。
1、树立“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统一”教学理念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旗帜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批判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既要防止将的科学性演变成离开了现实性的教条化、庸俗化、政治化、口号化;又要防止片面地以现实性排斥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倾向。
2、坚持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四个原则
坚持方向性原则,牢牢把握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决同各种反倾向做斗争。坚持合力教育原则,实现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相配合、顶层设计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各方面信息合力充分发挥的集成化教育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注重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理论宣讲与创新指导相结合。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原则,实现显性的课堂传统教学与隐性的新媒体教育相结合。
3、构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六个子系统
重点:提升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加强“原理课”关于理论和经典文献教育,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概论课”关于中国化历史进程与成果教育,树立 “三个自信”;加强“基础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培养正确的“三观”;加强“纲要课”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教育,养成正确的历史观;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合教育,增强新媒体时代文化自觉自信;加强大学生媒体素养和网络安全教育,抵抗新媒体的技术攻击和挑战;加强网络新思潮新事物新现象的引导教育,应对新媒体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
依托:打造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打造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通有无的交互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合力的集成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虚拟和现实空间相结合的线上线下交互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打破传统灌输和说教的开放的自主自助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进一步推动“慕课”与“翻转课堂”等新式教学方法的推广与实施;继续深入研究专题式、案例式、实践式、PBL等常规教学改革方法;不断探索与完善参与式、暗示式、情境式等其他辅助式教学改革方法;尝试开发与创新更多体现意识形态功能的新式教学改革方法。
依据:构建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制。以意识形态教育为目标的新媒体教学引导机制;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依据的新媒体教学协调机制;以强化纪律和底线思维为规定的新媒体教学规范机制;以质量贡献和教育实效为导向的新媒体教学评估机制;以及时控制网络不良思想倾向为责任的新媒体预防干预机制。
路径:丰富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以课堂讲授为阵地载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直接灌输;以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为依托载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与时俱进;以多媒体为教学载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直观引导;以博客微博微信为新常态载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沟通;以手机终端为灵活载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即时教化;以红色主题网站互动社区为辅助载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常规化;以学生微视频微电影微话剧等为微载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形式活化。
保证:健全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和党团组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和指导作用;全力培养熟练运用新媒体的中青年理论科研团队;重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媒体素养;合理组建理论素养深厚和信息化水平精湛的理论宣讲家队伍;打造完善德行兼备的专兼职青年辅导员队伍;启动实施“卓越理论人才”培养计划。
保障:优化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环境。建立网络时代高校宣传思想新媒体工作大格局;夯实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媒体环境;构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新媒体环境;打造校报校刊校园互动社区等校园数字化环境;创设校园“微文化”软环境;开辟网络安全维护和舆情统计的新环境。
篇9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我县塑料污染治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发改环资〔2020〕80号)、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及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争创桐庐标杆,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率先在星级宾馆、酒店、民宿推广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并逐步延伸至其它宾馆、酒店、民宿。塑料垃圾实现零填埋。
到2021年底,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县城以上建成区的重点商场、超市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到2022年底,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县城以上建成区国有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到2023年底,县城以上建成区的其它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全县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
到2025年底,农村地区的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动源头减量 1.部分塑料制品项目禁止准入。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范围产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禁止审批、核准、备案上述禁限范围内的塑料制品项目(含新建、改、扩建)。到2020年底,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和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禁止生产。(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县卫健局、各乡镇(街道)、开发区。以下工作均需各乡镇(街道)、开发区配合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2.开展不可降解塑料袋专项整治行动。根据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求,制定并有序实施商场、超市、集贸市场、书店、药店等重点场所以及餐饮外卖打包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不可降解塑料袋减量实施方案。到2022年底,县城范围内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国有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推进其它类型的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3年底,县城范围内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5年底,农村地区的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场所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文广旅体局、县委宣传部)
3.开展一次性塑料制品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餐饮、酒店等重点领域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监督管理,全面实施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实施方案。全县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学校食堂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0年底,全县范围大型餐饮企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星级宾馆、酒店、民宿推广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到2021年底,全县所有宾馆、酒店、民宿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县文广旅体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4.实施绿色快递专项行动。严格落实《邮政业寄递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邮政快件绿色包装规范》,结合打造全球快递之都,开展快递业过度包装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并实施减量实施方案,推动应用绿色包装技术和材料,逐步减少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胶带和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的使用。到2022年底,全县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编织袋,降低不可降解塑料胶带使用量。到2023年底,全县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县邮管局)
5.实施绿色马术行动方案。根据“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赛理念,落实亚组委工作要求,结合马术赛事推进计划,全面实施绿色马术行动,推广绿色马术产品识别标志,推出系列绿色产品,在场馆、亚运村、酒店等领域,全面推广可重复使用的环保布袋、纸袋等替代产品,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制品。树立绿色典型、普及绿色知识、宣传绿色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垃圾分类,配备相应处理设施。(县马管委、瑶琳镇)
6.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强化企业绿色管理责任,推行绿色供应链。开展电商、外卖等新兴领域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制定并实施减量实施方案,鼓励县内外卖平台将一次性餐具减量、一次性塑料袋和替代情况作为平台入驻商户的审核条件,增加“无需餐具”等选项供消费者选择。鼓励电商企业与快递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绿色流程再造,创新包装设计,推广可重复性使用的包装新产品,有效增加绿色产品供给。以连锁商超、大型集贸市场、物流仓储、电商快递为重点,积极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和物流配送器具,鼓励企业建设可循环包装跨平台运营体系。(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邮管局、县交运局)
7.加快替代产品推广力度。支持生产全降解和环保产品的重点企业,引导生产企业与本地终端企业对接合作交流,为替代产品推广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塑料制品生产企业逐步向生产可降解的环保产品转型。结合专项整治行动,在集贸市场、商场、超市、书店、药店等场所,倡导消费者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鼓励采取自助扫码取袋、免租金、低押金等方式推广可循环使用的“共享购物袋”。建立集贸市场购物袋集中购销制度。要求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国有企业等单位带头使用塑料替代产品。(县经信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县委宣传部)
8、实施农膜减量行动。加大农膜减量技术试验示范力度,推广使用植物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制成的新型地膜,示范推广“一膜两用”“一膜多用”及茬口优化等农膜减量替代技术,实施轮作倒茬制度,持续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深入开展降解地膜集成示范点建设,到2021年底,争创降解地膜集成示范点3个,到2025年底,全县可降解地膜替代率达90%。(县农业农村局)
(二)加强回收利用处置
9、推进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全覆盖。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加大塑料废弃物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和处理力度,依法依规禁止随意堆放、倾倒。建立健全农村塑料废弃物分类收运体系。到2020年底,实现塑料废弃物分类投放、收集。(县城管局、县商务局)
10、推动回收模式创新。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清洁化管理,鼓励打造上接前段分类、中接仓储物流、下接利用产业的再生资源供应链。积极培育有实力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线上线下分类回收融合发展。到2020年底,废弃物回收网络基本覆盖社区和行政村,到2023年底,实现全覆盖。(县商务局、县城管局、县经信局、县邮管局)
11、创新产废回收体系建设。引导包装生产企业、电商企业和快递企业主动与回收利用企业合作,建立“互联网+”平台与线下物流相结合的机制,采用押金、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设施、网购送货回收包装物等方式,推动塑料废弃物回收途径多元化。鼓励企业使用商品和物流一体化包装,建立可循环物流配送器具收回体系。推动快递、电商外卖平台、环卫部门、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推动快递等企业建立包装容器逆向物流体系,通过积分、返现、抵现等形式,在校园、社区、商圈等设置快递包装物回收点、外卖餐盒回收设施,到2021年底,建成一批快递包装物回收点。指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开展进商超、进社区、进机关、进市场、进宾馆、进餐饮,签订塑料废品回收协议。(县商务局、县邮管局)
12、探索兜底回收机制。更新再生资源回收品种指导目录,将部分塑料制品纳入回收目录,制定社会回收和分类分拣标准。落实低附加值可回收塑料制品补贴政策,引导支持重点回收企业对低价值可回收物实行兜底回收。(县商务局、县财政局)
13、强化农业生产类塑料用品回收。落实废弃包装物常态化、长效化回收处理机制,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率、处置率分别达80%、90%。探索农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依托废旧农膜再利用企业,布局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健全农膜生产企业、农膜销售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废旧农膜再利用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制定“以旧换新”激励机制,对于无利用价值的废旧农膜,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规范废旧渔网渔具回收处置。(县农业农村局)
14、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加快推进桐庐循环产业园建设,实现污染集中控制、基础设施共享、土地集约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切实提高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水平。(县国司、县城管局、县商务局、凤川街道)
(三)强化塑料污染治理 15、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监管。结合“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等重点工作,对城乡结合部、环境敏感区、道路和江河沿线、坑塘沟渠等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堆放导致的塑料污染问题及时开展检查整改。各行业主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结合互联网+、双随机检查、掌上执法等方式,对发现的有关塑料污染和破坏生态行为的,应及时将相关线索移交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由其依法立案查处。开展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餐饮行业等重点领域禁限塑推进情况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和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行为,按照国家规定的禁限期限,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等开展执法工作。对随意堆放、倾倒垃圾等违反城市管理的行为,按照《桐庐县城市管理领域失信行为惩戒办法(试行)》进行惩戒。(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城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旅体局、县邮管局、县数管局)
16、制定信用治理体系。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求,建立塑料污染治理领域的失信行为惩戒办法,将违反各行业主管部门对塑料污染治理要求的行为纳入失信行为惩戒办法。(县发改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县数据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城管局)
(四)营造社会共治氛围 17、组织专题宣传。结合生活垃圾分类、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在学校、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和社区、旅游景点等公众聚集、大流量区域,通过户外大屏、移动电视、墙体标语、灯箱展板、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题宣传,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深入介绍各领域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总结推广工作成效和典型做法,提高公众塑料污染治理意识和理念,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垃圾分类,主动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抵制过度包装。开展塑料污染治理科普宣传,引导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开展专业研讨、志愿活动等,加强公共机构绿色低碳生活的宣传教育。(县委宣传部、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文广旅体局、县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
18、加强教育引导。结合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采用主题讲座、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将塑料污染治理知识纳入中小学生、幼儿园日常教育内容和社会实践内容,引导青少年树立生态责任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县教育局)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专项工作机制。成立由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桐庐分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县经信局、县城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旅体局、县邮管局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全力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由县发改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专项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全县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由市生态环境桐庐分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专项检查机制,开展塑料污染治理领域检查、抽查、巡查工作。出现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县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
篇10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是提升各市区精神文明与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北京创建世界文明城区的重要一环。我们看到,全国各市区都在积极响应与实施,人们的精神面貌与城区文明得到很大提升。
“健康甘家口”是近年来甘家口地区的重要理念,进入7月,作为“健康甘家口”理念的延伸,以“汇文明之美,筑健康之家”为主题,北京海淀甘家口地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动员部署会拉开帷幕,这也标志着甘家口地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正式启动。
在接受采访时,甘家口街道办事处主任赤飞介绍,创建工作一定要提升各方面的文明程度,提倡全民参与,着力提升公共文明。赤飞说:“未成年人教育直接关系文明城区的建设,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通过宣传教育和开展各项活动等方式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加油助力。”甘家口地区还将以落实“绿色北京”精神,倡导绿色生活以及发挥社区特色,提升文化文明为主要任务,同时建立创建保障机制,使社区绿色文明、文化文明和管理文明都大步提升。赤飞说,争取到2015年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和辖区文明程度取得好成绩,为创建海淀文明融入与贡献甘家口的力量。
依据《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并根据海淀区2012年文明创建具体要求,2012年度甘家口地区将重点落实好“九大工程”:宣传舆论传播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未成年人领航工程、文化建设繁荣工程、环境优化工程、城市管理提升工程、社会平安维稳工程、行政效能提升工程、普惠民生推进工程。其中,“百姓十星”评选是文明素质提升工程中的重要活动,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甘家口雷锋式“百姓十星”评选活动,将评出民族文化之星、社区文艺之星等十星,以提升全社会公民道德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会上,“百姓十星”评选宣传片的播放,标志着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另外,城市管理提升工程中“微事处理机制”的民意征集队、民事协调队、环境治理队三支队伍的志愿军代表上台接受了与会相关领导为其举行的誓师、授旗仪式,他们整装待发,将分别走进甘家口各个街道,投入到创建文明城区第一线去,了解民意、化解民事。
甘家口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在提升管理文明、公共文明、文化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同时,广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活动,为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打造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