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生态水环境范文

时间:2023-10-02 17:0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治理水生态水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治理水生态水环境

篇1

水环境治理应遵循自然规律,以修复水生态系统的氧传输链为切入点,建立或恢复水生态系统,同时优化水生生物种群结构,提高食物链的物质转化能力,以强化水体的生物自净能力。因此,结合社会对物质生产的需求,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因地制宜地应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环境治理就必然是主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1.1生物生态修复的概念

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利用培养、接种微生物或培育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遵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动态平衡的原则,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吸收、降解、转化及转移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该技术是对自然界自我恢复能力、自净能力的一种强化,具有以下优点:(1)处理范围广、污染物去除率高、时间短、效果好;(2)生物生态水体修复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3)属原位修复,可使污染物在原地被清除,操作简便;(4)不产生二次污染,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小。

1.2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根据净化水体的主体及其作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分为微生物净化、植物净化、动物净化、生物净化等,就治理水体污染技术发展趋势而言,趋向于多种技术集成。而具体由哪几种技术集成,则要根据治理水域的污染性质、程度、气候、生态环境条件和阶段性或最终的目标而定。目前,在水环境治理实践中,经常应用的修复技术和工程措施见表1。

2适用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根据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表明,生物生态修复必须和污染源控制相结合,采取的技术线路可归纳为“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即先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对河湖流域的污水进行截流并统一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再利用河湖水体的自我调节机能进行生态修复。对于水体黑臭,除厌氧菌外,其它微生物无法生存,水体生态功能丧失殆尽的河道,则必须先采用生态调水、底泥生态疏浚、人工增氧、生物酶制剂和外源微生物投放等工程措施,改善水体质量,为后续生物生态净水技术的介入创造条件。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550~720mm,且时空分布不均。而当地多年平均蒸发量850~1300mm,年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加之冬季寒冷而漫长,期间生物净化作用大幅降低,河湖水体的水量、水质变幅较大;因此,在应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时,必须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而具体的工程措施则应根据河湖水体的水量水质、可引调水量、水系连通情况、施工难易、工程费用综合分析比较确定。

2.1城区水系

城区水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承担着城市防洪、排沥任务。城区水系污染种类众多,来源复杂,在采取截污措施控制河道点源污染前提下,还受到城市雨水管道系统形成的面源污染和大气降尘污染,一般污染程度较重,主要包括有机物、无机盐、重金属等,污染物排入水体的速度远大于水体的自净速度;因此,在确保城市防洪和排沥安全的情况下,采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环境治理,逐步形成生物群落多样动态稳定、可自我调节的水系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立人—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于水体污染轻微城市河湖,在定期补水的基础上,采用生物滤坝、复合生态滤床、人工生物浮岛、水生植物栽植、水生动物投放等生物修复技术。其中,人工生态浮岛净水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该技术把水生、湿生、陆生等植物完美地组合在一个系统上,把昆虫、蝶类、鸟类、两栖动物和谐地栖息在相对隔离的生态系统内。浮岛净水技术和沉水植物的生态修复相结合,水体可望长期保持清澈与洁净。根据有关资料,浙江慈溪长河镇生物浮床植物净水技术治理该镇主要穿镇河道,两岸设置了近1000m人工浮岛和400m塑料浮床,栽培水生美人蕉、再力花、菖蒲、水蜡烛等水生植物,水质透明深度达70cm以上,与没有经过试点的河道相比,其水质透明度增加了30多cm。人工生态浮岛需要循环操作管理,结合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和陆生观赏、食用、药用等植物的改良,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

对于水体变黑发臭、污染严重的城市河湖,要根据水底污染物淤积量、污染物构成等情况,采取底泥生态疏浚以削减底泥对水体的污染,或采取河道曝气增氧、生物酶制剂和外源微生物投放工程措施,加快水体中有机物降解速度,促使形成水生植物尤其是浮叶和沉水植物的生存环境条件。一旦水生植物介入,即可应用上述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环境治理,水生态系统就可望能够修复,鱼儿游水草漂、岸绿景美的良性城市水生态景观就会重现。近年来,生活污水生物生态处理技术发展迅猛,如SUNPOND-KOT生物处理技术、QBO人工湖泊水处理技术等,利用生物学、水生生态学原理,使人工河湖水域生态平衡,达到并保持地面水域景观水质标准,具有设备少、施工简单、工程建设费和运行养护费低等优点,对于推动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2水系

受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污染(化肥流失、禽畜养殖、渔业养殖)的影响,水系的水环境问题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水系具有水量大且变化不稳定的特点,因而水环境治理难度大,还存在循环往复的特点。结合国内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经验和发展趋势,主要采用湿地系统、人工生物浮床、生物廊道等来进行治理和修复。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净化机理主要是通过沉降、过滤、化学沉淀和吸附、微生物反应和植物吸收等反应过程除去水中的污染物,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可持续的特点。天津市境内洼地众多,湿地资源丰富,拥有北大港、七里海、大黄堡洼、团泊洼等湿地,湿地面积达24.9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0.9%,具有水环境治理的天然优势。首先完善天津市境内的河道、湖泊、湿地水系连通体系,将河道流水引入湿地。其次,结合气候和水体环境的特点,由内到外培植栽种经过选择的耐污染、耐寒、去除力强的水生、湿生、陆生植物,同时放养水生动物,形成稳定的水环境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微生物的吸收和生物降解等方式实现对污染物的过滤、拦截、吸收、移除,降低污染物浓度,达到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的目的。

结合农业生产,应用生物浮床技术和生物调控技术对水系的局部性水质进行控制。生物浮床技术按照自然规律,在以富营养化为主体的污染水域水面利用特殊材料的浮床种植粮食、蔬菜、花卉或绿色植物等各种适宜的陆生植物,清理下来的水生植物可加工成饲料、绿肥或用于沼气,形成一个产业链。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削减富集水体中的氮、磷及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美化绿化水域景观。生物调控是用调整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控制水质,主要是投放、发展某些鱼种,抑制或消除另外一些鱼种,通过调整鱼群结构,保护和发展大型牧食性浮游动物,使水系中整个食物网适合于浮游动物或鱼类对藻类的食用和消耗,控制藻类过量生长,从而改善水系环境质量。岸边因素对于控制河流水质、维持河床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等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据天津市河道沿岸滩地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区划,利用植被覆盖河道两岸滩地,构成岸边水陆交错带、植被缓冲带、农田耕作带、堤防防护林带,建立生态廊道,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恢复河流的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修复功能,提高河道自然净化能力。

3结语

(1)天津市地处海河流域下游,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而又迫切,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环境治理,是“遵循自然、师法自然”具体应用,具有净化效果好、成本低的特点,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完美统一的最佳途径,是水环境治理的发展方向。

(2)水环境治理必须系统规划和综合治理。河湖水系及其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因此需要系统规划,从全局出发,兼顾干支流、上下游、滞洪洼淀、河口、沿岸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统筹考虑,同时将水环境治理与防洪、航运、城市用水、桥梁、景观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理,优化突出整体利益。

篇2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是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流经临淄城东的淄河千古流长,两岸风光秀丽。淄河上游建有石马水库、太河水库,两座水库的兴建对下游河道水文特性的影响十分显著。太河水库以下河段河床在枯水季节已经断流20余年,沿途村庄缩河造地,弃地采沙,造成环境生态破坏。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场所,提高环境质量,2002年实施了淄河临淄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工程完成后命名为“太公湖”,太公湖长2500m,蓄水150万m3,太公湖主要补充水源为临淄污水处理厂净化的中水。太公湖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实现了污水处理资源化利用。近几年来太公湖两岸沿线修建了大量住宅,河道两岸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休闲、娱乐垂钓的好去处,也是临淄区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成为临淄区十大旅游风景之一,并被誉为“山东省生态工程示范区”(图1)。

北方地区因缺水,河道综合整治往往采用层层拦蓄形成水面,多为静止、流动性差的封闭缓流水体。临淄太公湖自建成12年来从未进行过清淤,湖区经过自然淤积及中水、养殖沉积,湖内存在底泥,夏季高温时污染底泥上翻浮于水面,造成水体出现黑苔青苔滋生、水体变味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水环境状况受到影响。为了巩固前期治理的成果,保证沿湖两岸居民的居住质量和居住环境,消除污染源,改善水质,促进水生生物的繁衍、改善生态系统,保持太公湖“水清,岸绿,鸟多”的生态河廊风貌,开展太公湖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清淤对带动整个淄博市人工湖的生态清淤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区底泥污染物含量情况

对太公湖底泥进行取样监测。太公湖淤泥监测共设采样点10个,采集到底泥样10个,见表1。根据表1上监测数据,除5号、8号点铜的含量,9号点镍含量略超出规定中的一级标准外,其余均符合该标准中一级标准。结果显示,本次湖区淤泥成分直接填埋时不会影响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及覆土后的绿化种植。

三、生态清淤施工设计

湖泊生态清淤工程不同于一般疏浚,它是一种工程、环境、生态相结合的修复技术,具有系统化施工的特点。底泥未经处置前难以清理、运输、堆放及利用。在施工过程中包含底泥开挖、底泥运输、底泥处置等主要技术环节,每一个湖区有不同的限制要求,针对本次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本工程要求的清淤、运输、处置的工程设计。

1.淤泥量的确定湖区内淤泥自上而下呈楔形分布,由50mm逐渐增厚到1500mm,在支墩坝前存在大量的砂土堆,厚度为1500mm。根据分布情况确定清淤工程分期分区进行清淤,橡胶坝上游长为500m的范围及湖心岛四周淤泥厚度在0.3~1.5m之间,其余区域淤泥厚度在0.05~0.2m之间。清除底泥,清淤长度为0.5km,宽度为490m,清至太公湖设计河底,同时对湖心岛四周进行局部清淤。本次清除淤泥量为15万m3。

2.淤泥清除设计目前国内清淤方案主要是断水清淤和水下清淤两种。断水清淤是传统的清淤方法,其施工技术要求较低,不留盲区,操作方便,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湖区放空后施工,湖内长期无水,对周边景区产生一定的影响。太公湖水源主要是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进行回用,工程完工后补水成本较高,所以选用水下清淤。根据本次工程淤泥淤积厚度、分布的实际情况以及确定的清淤范围,通过方案比选,从环保、经济、社会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后,确定本次清淤措施采用水下组合式液压绞吸式挖泥船清淤和管道运输(图2)。挖泥船通过挖泥泵绞吸水下淤泥,利用水上浮管把淤泥输送到岸边;在湖区右岸沿湖道路铺设钢管进行输送至淤泥处置区。挖泥船施工有效减少了不同的开挖外运清淤带来的粉尘污染、道路损坏、浪费水资源等不利影响。

3.淤泥处置(1)淤泥处置方案选择①土地填埋土地填埋是国内处理淤泥的传统做法,土地填埋首先需选定填埋场地,在选定的填埋场地中开挖填埋基坑,把开挖淤泥填埋在开挖的基坑内,整平,覆土,撒播草种或种植乔灌木进行基地恢复。②生态淤泥处置a.淤泥制砖。利用淤泥制砖是一种变废为宝的处理方法,淤泥烧结复合节能砖以江河淤泥、煤渣、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经高压挤切和高温烧结方法,制成建筑节能新型墙体材料。按年生产3000万块砖的砖场,总投资为1000万元(不含砖厂及堆置场占地费用)。本次清淤方量为15万m3,按年产烧结保温砖3000万块计算,只可使用1.8年。因本次清淤为一次性清淤,新建淤泥制砖场时,还应考虑淤泥堆置场地,15万m3淤泥堆置需占地10万m2。投资较大,运行短。b.淤泥焚烧发电。污泥焚烧是将脱水污泥直接送入焚烧炉焚烧。可迅速和较大程度地使污泥达到减量化,既解决了污泥的出路问题,又充分地利用了污泥中的能源。在所有的污泥处置中,焚烧方法产生的剩余物最少,但其投资与处理费用较高。因太公湖淤泥含有的热量成分低,淤泥量15万m3太少,显然不适宜焚烧发电。c.利用淤泥填亚格布植生袋护坡。亚格布植生袋是一种新型的护坡材料,利用生袋填装淤泥进行河道护坡,可以加固堤防,就地取材,使淤泥变废为宝,符合环保理念(图3)。考察本次工程区周围河道,其适宜利用生袋填装淤泥进行护坡的河段距离太公湖较远,生袋方案投资较大。综合考虑了施工、运行管理、投资以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等诸多因素,结合本次工程的实际情况推荐选用现状采砂坑填埋淤泥方法。(2)淤泥处置设计通过对太公湖四周的考察,发现天齐渊西北侧有一个乱采乱挖遗留下来的采砂坑,位于太公湖上游约3.5km河道右岸堤防外,东西长约500m,南北宽约190m,深约4m,总容量38万m3,坑内平时干涸无水,且该位置距离城郊较远,四周无居民居住,淤泥填埋后固结时产生气体不会对周围造成影响。填满后淤泥固结后覆土,撒播草种,美化环境变废为宝(图4)。

四、结语

篇3

(1)对气候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会对气候产生影响,特别是水库的建设,由于蒸发量增多,在大气循环中,增加了该区域的降水量,也导致雾霾天气的增多,也增加了该区域极端天气的出现。

(2)对水质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导致水循环速度减慢,导致污染物扩散迁移能力和水汽交换速度降低,从而影响了该区域的水质,甚至会造成严重的金属污染。

(3)对河道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从一些大型水库来看,由于水流较缓且水面较宽,导致特殊水温结构的形成,蓄水水温会高于天然河道的水温,导致某些低温生物生长环境的改变,影响了生物的正常生长。(4)对陆地植被的破坏。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栖息在该区域的生物也受到影响。加之污染物排放速度较慢,造成该区域内的动物、植物迁移,甚至是灭亡。

(5)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虽然能避免农田大范围淹没,但改变了土壤的热状况和养分,降低土壤自身的肥力和酸碱性,导致土壤沼泽化和盐碱化程度加剧。同时水库水位的波动容易造成滑坡、崩岸等灾害,不仅造成环境破坏,还对沿途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6)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会涉及到移民安置问题。移民对环境等的影响非常大。在移民安置中,应减少毁林开荒政策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就移民安置过程而言,将库区居民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本身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不仅包括工程建设中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等对库区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应该包括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造成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破坏。

2基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措施分析

为了减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价值,可以通过以下措施。

2.1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水路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必然的。如何趋利避害才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因此,从工程建设的情况出发,以环境科学的经济价值理论对工程建设的价值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对工程的自然生态、环境价值、社会生态等变化情况,包括有形、无形变化两种,立足现状,但也应注重长远的利益。

2.2根据生态环境评价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针对风险评价和经济评价的结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程建设立体评价体系,对工程建设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如在葛洲坝水利工程建设中,以扶助放养的措施,使原处于濒危状态的中华鲟能够顺利繁衍,从而摆脱了物种灭绝危机。再以青铜峡水库为例,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淤积形成了大范围的湿地和农田,大大改善了该区生态环境。长江三峡建设过程中,修建了一个大型的污水处理系统,改善了长江沿岸的污水处理能力,保证了长江的水质。

2.3健全移民政策,保证移民的利益移民政策的完善,不仅对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也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效益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注重以人为本,健全移民政策,保证移民的利益。虽然高额的移民安置费会增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成本,降低水利水电工程等的实际意义,但也应认识到,人才是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保证人民的利益,才能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实施。从目前来看,可以将房屋、土地等有偿设施作为股本,参与到水电开发建设中。

3结语

篇4

关键词:渔洞水库;径流区;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1 渔洞水库概况

昭通渔洞水库位于金沙江下段横江支流洒渔河上游乐居河上。距昭通市23km,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有发电、防洪、工矿和城市生活供水及向下游补水等综合利用的国家大(二)型水利工程。渔洞水库坝高87m,径流区总面积709km2,总库容3.64亿m3,正常蓄水位水面面积12.6km3。

昭通渔洞水库是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唯一稳定和可靠的城市生产生活供水水源,以及昭鲁坝区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功能覆盖昭鲁坝区3个办事处、17个乡镇,约90万人。水库建成至今,在防汛、供水、发电、改善生态等功能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在2003、2005年和2010年,昭通遭遇的特大干旱中,水库在保证城市供水、保障农业灌溉上作用巨大、效益显著,为昭阳区中心城市的发展承担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2鲁甸县渔洞水库径流区基本情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2.1.1地理位置。鲁甸县渔洞水库径流区位于鲁甸县中部,主河龙树河源于水磨镇滴水村大海子村民小组,自南往北经水磨、龙树、新街3个乡,从新街乡叉河流入昭阳区境内,径流区界于东经103°18′~103°30′,北纬27°11′~27°31′之间,东与昭阳区苏家院乡顺山村接壤,西与昭阳区大山包乡老林村相连,北接永善县码口乡车则村,南与本县水磨镇蒿屏村,乐红乡官寨村相连,总面积371.37km2。

2.1.2地形地貌。径流区地貌东西高,中间低平。东面是阿鲁伯梁子,西面是五莲峰山脉,中间是龙树坝子,地势从平地向四周波状起伏过渡,四周有陡坡或崖壁与底丘相分开,西部和北部低丘多,龙树河从坝子中间流过。径流区最高海拔水磨镇滴水村大海子村民小组架马石3111.4m,最低海拔新街镇坪地营村叉河2067m,海拔高差1044.4m。

2.1.3河流水系。龙树河源于水磨镇滴水村大海子村民小组,由南向北流经水磨镇滴水、黄泥寨、铁厂、新棚、水磨村,龙树镇龙树、新乐、照壁、塘房村,新街镇酒房、新街、闪桥、坪地营村共3镇13个村,从新街乡坪地营岔河出境进入昭阳区地界,全长42.8km,流域面积371.37km3,年平均流量6.13 m3/s,河床宽15~30m。自南往北有铁厂村小河,新棚村纳黑租河、独山河,水磨村白水洞河、黑鲁河,照壁村木瓜冲河、石龙河,塘房村塘房河,新街村毕家沟河,闪桥村断箐沟河,坪地营村铁匠沟河11条主要支流汇入龙树河。

2.1.4气候条件。径流区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温和,热量强度差,积温不足,年均温10~10.9℃,≥10℃年积温2860℃,无霜期198天,年降雨量1047mm。

2.1.5土壤。境内土壤主要由玄武岩、石灰岩、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水稻土等。

2.1.6森林植被。主要乔木树种有华山松、云南松、杉木、滇杨、旱冬瓜、毛白杨、高山栎、大叶石栎、木姜子等;灌木树种有野八角、大白花杜鹃、碎米花杜鹃、野山茶、峨眉蔷薇、救军粮、胡秃子等;草本植物有蕨类、翻白叶、火绒草、过山龙、透骨草、禾本科茅草类等。

2.1.7水土流失情况。由于降雨量多而集中,地形陡斜,坡陡而长,土壤质地疏松,抗蚀力弱;人口密度大,垦殖率高,森林覆盖率低。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广、量大,使坡地表土,土壤瘠薄,肥力下降。

表1鲁甸县渔洞水库径流区水土流失现状统计表(单位:hm2)

2.2土地利用现状及森林资源状况

径流区国土面积37137 hm2,林业用地13683 hm2占36.8%,农业用地21009 hm2,占56.6%,其它用地2445 hm2占6.6%。

表2鲁甸县渔洞水库径流区土地林业现状表(单位:hm2)

2.3社会经济状况

径流区人口密度较大达231人/km2,经济贫困,人均纯收入仅2140元,未达国家脱贫标准2300元。

表3 鲁甸县渔洞水库径流区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

3鲁甸县渔洞水库径流区生态环境评价

3.1 人口密度大、贫困程度深、生态意识薄弱

径流区总人口85643人,人口密度达231人/ km2,地下无矿产资源,地上无工业企业,全靠农业生产生活,气候冷凉,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群众生活困难,在国家规定的贫困线以下。人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总体低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甚至缺失。

3.2 陡坡垦植面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径流区耕地面积21008km2占国土面积的56.6%,森林覆盖率仅31%,有林地覆盖率仅28.7%,水土流失面积达10320 km2,占总面积的27.8%,其中水土流失级在强度级以上的面积是8301km2,占总面积的22.35%。根据水文观测资料显示,每年有108万t泥沙淤积在水库内,相当于1年就报废了一座小(二)型水库,损失资金近千万元。

3.3 森林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且森林分布零星森林生态效益不高

径流区有林地仅有10647 hm2占28.7%。森林资源较少且分布不均,总的看来径流区森林主要分布在东部阿鲁伯梁子,其它分布较少;森林分布零星呈小块状,连续千亩以上的较少。

3.4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低生态效能低下

林分以云南松、华山松针叶纯林为主,没有针阔混交林;以人工华山松纯林居多,天然次生云南松纯林次之;林地立地条件较差,林分生长缓慢。

3.5侵蚀沟、河堤未得到治理泥沙直接冲入水库

径流区主河龙树河、大小支流及侵蚀沟没有得到综合治理,河堤沟坡冬季冰凌剥蚀,雨季洪水冲刷塌方,泥沙淤塞河道或直接冲入水库。

4径流区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建议

4.1加大径流区扶贫力度,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径流区群众生态文明水平

抓住国家实施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的机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环保的农业产业、旅游业等发展经济,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实施电网改造、改厕改圈、建设沼气池、推广太阳能等民生工程改善群众生活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态文明水平。

4.2实施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等项目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下转第168页)

(上接第166页)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工程,营造人工混交林7500 hm2,提高森林覆盖率20%,使径流区森林覆盖率达51%,有林地覆盖率达48.7%。人工造林工程合理布局尽可能把现有零星的森林连接起来,形成万亩以上,甚至几万亩以上的连片森林,使森林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4.3实施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

实施生态疏伐、卫生伐、修枝等抚育方式进行森林抚育,以抚育、抽针补阔、栽针保阔、灌木改造乔木、封山育林等措施实施低效林改造,大幅度提高林分的质量,提高森林防护效能。

4.5对侵蚀沟及河道进行综合治理

对侵蚀沟和河道治理,要以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进行。对侵蚀沟的沟坡种植刺槐、峨眉蔷薇等小乔木和灌木,沟内种植滇杨等适生树种,适宜的地段打简易拦砂坝;对河道支流的沟坡种植树木阻止沟坡塌方,适宜的地段修筑拦砂坝拦截泥沙;对河道修筑河堤,种植垂柳等护堤林。

篇5

今年 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详细方案,这个规划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包括的范围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从生态环境方面讲,由渭河上游的天水到渭河下游的渭南,几乎涵盖了整个渭河中下游流域,可以说就是一个渭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实施,为渭河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务院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力争用10年多一点的时间,把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在发展目标上,对森林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渭河干流水质、中心城市市区空气质量、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等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硬性指标。特别是对加快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加强渭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更有着直接的明确要求,把渭河中游干支流防洪、渭、洛河下游治理、渭北山地生态屏障建设、渭北和天水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全部列入规划中的重点工程。把加强西安、宝鸡、商洛、天水等秦岭山地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快实施平原绿化、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列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示范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加快建设宜居区域的建设内容。这些对于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来说,真是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今年6月1日,《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办法》实施,这个办法对于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来说,又给予了一个强大的有力武器。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自西向东横贯八百里秦川。流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涉及陕、甘、宁三省区。其中陕西省境内流域面积6071万平方公里,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50%。流域内集中了陕西省61%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81%的工业总产值。近年来,虽经各方面的努力,渭河流域水质污染、生态环境有所改变,但污染依然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体系建设尚未全面启动,森林总量不足,生物种类大幅减少;河床内无序挖沙、水土流失严重;河道管理混乱,倾倒垃圾现象严重,河水断流、洪涝灾害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大量增加,又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渭河生态环境建设和水污染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势仍然十分艰巨。尽快对渭河流域实施科学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小流域为单元,各地共同开展综合治理是一项根本途径和长期任务

渭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反映首先是严重的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导致渭河下游严重淤积、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只有以小流域为治理基础,在小流域范围内蓄水保土,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耕作措施紧密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综合防护体系,铲除洪水之源,从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使流域内水文状况改善,泥沙得到控制,河流生态系统与水文状况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好转,生态环境才能逐步得到改善。渭河水源既有来自南山秦岭的黑河、涝河、沣河等,也有来自北山渭北高原的泾河、洛河、千阳河、韦河、漆水河等。这些支流,从宁夏、甘肃到陕西,水土流失严重的面积都集中在渭北。这几年,南山的水不大了,北山的水几乎断流了。可见要从根本上改善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必须从渭河的每一条小支流做起,以小流域治理为基础,各地一起齐抓共管,从根本上、根源上改变整个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这应该是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渭河流域各地方政府发出的动员令。

小流域治理应以退耕还林(草)为主要手段,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自然修复。退耕还林(草)、人工造林种草,对遏制水土流失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大,范围广,实施退耕还林(草),尽快使生态自然修复,尽最大程度发挥大自然繁衍生息能力,加速林草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顺向演替进程,这项工程从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以来,已经实施几年,生态效益十分可观。我们应该把它继续的、长期的坚持下去。

要树立全局观念,上游下游各地政府相互合作,建立科学完整的综合治理、管理体系。上游地区可以小流域为单位,按照梁峁坡、沟谷坡、沟道等不同的地貌特征,配置各自适宜的水保治理措施。如梁峁坡多为坡耕地,除缓坡修筑梯田外,其余坡面可推行等高灌木带、林草间作及保土耕作措施等;沟谷坡侵蚀破碎,坡度在25°以上,实行退耕还林(草),发展以灌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沟道以支毛沟为主,大力发展坝系工程建设,做到支毛沟小坝与骨干坝有机结合;另外,还应在渭河一、二级支流上部署小型水库、河道整治等工程,治标与治本同步进行,形成节节拦蓄降水,层层开发利用的良好布局,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综合防御体系。而下游地区重点要搞好河道管护,如河堤加固、河道疏浚、合理排污、堤岸绿化、减少污染等,使上下游形成相互呼应的、科学完善的综合防御体系,自觉地共同承担起渭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2. 以科技为手段,建立渭河流域科学完整的综合防护体系

在国务院公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方案中指出,关中科教实力雄厚。拥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5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3个大学科技园区,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的优势条件。

渭河生态环境治理和水污染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以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全面统筹、理顺体制,狠抓源头,建立渭河流域科学治理、科学管理体系,重新塑造健康的生态环境系统。

科学创新无止境,生态环境保护也是永恒的。当前应加大区域水土保持和治理工作力度,统一规划,大流域和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农田建设和小型水利建设相结合,林、草相结合,自然恢复与人工造林相结合,山、水、田、林、路协调-致,全面治理;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注重区域内生态水资源的调控;全面推广有节水效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使区域内经济有发展、用水有节减,让水于河流,保障渭河流域生态健康平衡;综合治理,生态、生物措施并举,提升区域治理水平;以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为基础,利用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等综合治理手段,采取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等方法,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结构;制订各流域的统一考量标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长期不断地加强水质监测、监督,实行区域内解决污染,地区分界处考核交接,使河流的整体达到清洁,健康的生态环境;依法加强河道的整治治理,强制实行污水达标排放,严禁向河道倾倒垃圾,建立渭河流域湿地和自然植被生长带,并在河道堤岸及两侧营造林带网,充分发挥湿地、自然植被及林带网的美化、净化作用,使区域内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持续的发展。

3.完善管理机制,确保治理成果长期发挥效益

依法治水,在当今实行普法教育、建设法治社会的大气候下,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目前,除了有关治水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等等之外,还有与治水相关的法律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等。从执法环境到法律内容来看,渭河生态环境治理都进入了依法治理的时代。

篇6

关键词:中国;水污染防治;流域管理;战略对策

1 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战略存在的问题

1.1 流域水环境污染治理制度不完善

流域作为整体水文循环单位,同时也是人类活动起源,汇入到整个河流干道中,有利于保护水环境以及水生态系统。流域同时也是完整的管理单位,集中了人类多种活动形式,体现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矛盾。尤其是水环境治理问题,涉及到多种污染体,因此,加强水流域污染治理这一问题亟待解决。美国早期就明确了水污染治理这一概念,尤其注重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体现,在把握水流域基本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及水生态社会子系统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还要对水生态系统发展制定整体规划,加强水生态系统建设保护,制定水流域综合治理计划,这些保护有利于解决部门内部冲突,矛盾问题,有利于加强流域水环境治理效率。采取这一水污染治理措施注重保护水污染治理完整性,重点解决水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严格控制水污染温度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地标物质组成结构等,还有土壤物质组成,针对区域生态发展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充分发挥好专家以及研究学者力量,为解决流域水污染问题提供支持。

1.2 缺乏对水环境特征区域差异的研究

各个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存在很大差异,对各区域造成的水污染程度不同,因此,解决我国流域水污染问题,要对流域进行划分加强管理,美国针对这一问题,早期就制定了水生态区域划分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环境管理效率。对于水生态系统流域监测站点选择上、针对水生态系统污染问题制定恢复标准,有利于为流域水环境治理制定TMDL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各地域水环境特征不同,目前,我国并未建立完整的水流域治理机制,无法准确判断水流域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尤其是水环境治理难度大,保护措施有效性不强。

2 我国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的控制原则

2.1 污染物质的分类控制原则

面对我国流域水污染存在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流域水污染治理效率,并对污染物特性以及其他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划分,做好分类,优化污染质结构,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分解,制定污染物治理化学指标,按照污染物特性,将其划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一啊不能污染物,一种是特殊污染物;按照水污染物自身性质将其划分为淡水、海水、人体健康污染物;按照污染物因子特性,将其划分为两种形式,保守、非保守物质,在以上总结过程中,针对污染物特性提出具体控制要求。

2.2 污染控制的分区原则

我国流域面积广阔,各地区水环境差异明显,因此,要根据各个地区水流域具体情况来制定不同发展战略,保护水文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系统水体功能差异划分为几种形式,也是建立水污染控制体系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保护水体发展环境,加大水污染物控制制度。其中,水资源分区将水文循单元作为重要依据,将其划分为几种形式,主要为了呈现水文完整度,尤其要把握污染物转化规律,有利于加强水质管理,划分水生态区则是按照流域生态特征,包括土壤植被等多个要素,主要是为了对水体进行分类,这一方法是为了判断水体生态性质以及水体生态基本标准,有利于为水体生态安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了解我国水环境管理能力差异,把握好流域尺度、平衡人类发展需求的主要区域管理方式。流域水环境功能包括三个等级,矛盾区、一般功能区、最高层次区,划分为多个功能管理区主要为了提高流域水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功能过程中,需要制定冲突协调机制处理区域冲突,协调各个区域水质矛盾冲突问题。

3 结束语

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污染的复杂问题,就必须实施流域污染控制策略,在流域尺度上开展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的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研究,重点在于转变传统的污染控制理念,根据流域地理、水文气象、生态一致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开展全国水环境生态分区方案研究,根据不同区域的水生态系统类型特征与水环境特征,提出不同分区的污染控制要求,从而为污染控制目标的分解提供支持,以水环境生态分区为基础进行污染负荷的计算和管理。

参考文献

篇7

生态修复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一步步恶化,慢慢的成为生态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目前,生态修复依然是国内外各国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很多的理论研究,并且部分研究成果在部分地区得到了实践和应用。

1.目前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相对发达城市已经渐渐重视到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在城市的中心地区开始建了公园和风景区,城市绿化和环境得到了改善。临海非工业性城市,水环境的调节相对比较简单,而内陆相对缺水城市的水环境生态修复问题就比较明显和突出。

1.1城市水环境修复以人文景观修复为主,忽略自然生态修复

城市环境的生态修复往往更加注重一些表面的东西。比如:针对城市的环境,某市在进行修复的过程中,将目光放在城市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利用上,由此,城市的水环境修复也围绕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与资源开发展开,这种以人文景观为主体的修复方式,虽然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修复的过程中往往比较容易忽视水环境的自然性。很多地方都是简单的种植草坪和灌木丛,而忽视了河流的生态,影响了生物的生长环境。

1.2忽视整体的水环境修复

现阶段的城市水环境修复往往忽略了城市水环境的整体性。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如果仅仅针对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修复治理,是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生态的。现在的很多城市在治理水环境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单个的水体修复生态规划和设计,忽略了多处水体相互联系的作用,从而削弱了城市水环境的整体生态功能,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还造成了后期维护的困难。

1.3忽视了标本兼治

现在的城市建设过程很快,城市基础设施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大范围的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很多污染物的处理和排放都没达到标准。很多二线城市显示出了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在处理污水等问题上还只停留在表面,很多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治理,城市的水系统治理只是停留在表面阶段,很多指标都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为水环境的生态修复带来了很大困难。

2.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的对策

2.1借助景观的生态规划,恢复景观的格局模式

进行水环境的生态修复要借助先进的景观分析相关理论与放大,尤其是在进行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管理中,要有效地引进景观相关理念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方法,对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要正确处理人文和旅游的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应该在自然景观修复的基础上叠加人文景观和旅游的经典。尤其是在针对河流和湖泊的开发中,要注意在景观开发中保护其原有的模式和生态系统。河流和湖泊的生态修复规划,要注意避免硬质驳岸和彻底的统一性,应该根据河流和湖泊的功能以及相关的功用,合理分析和规划河流湖泊的利用,真正在生态修复中做到和谐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共存。

2.2统筹规划,优化功能分布在水环境的生态修复中,要正确处理居住、旅游和贸易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合理的设计各种功能区,避免多处的水体恢复景观功能区的重复性。在进行规划的时候,要针对城市中现有的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的设计。在进行水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要针对现有的条件,兼顾到水生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修复的工作要全面的从城市的各个水系、河流和湖泊开始,而不是专门针对某一个地区进行规划。

篇8

[关键词]河北 ;水生态;地方经济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5.43.172

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经过不懈努力,河北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但水环境严峻形势总体上仍没有根本改变。主要是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承载能力,河道水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生态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制约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社会和环境安全。实施生态修复不仅是还生态环境的欠账,更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河北生态空间,从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强化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1 河北水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水资源禀赋差、配置工程体系不完善

河北省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总量20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约200立方米,属典型的资源性缺水省份,水资源严重短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1.2 水土资源保护滞后

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河北省仍存在大量水土流失,平原、古河道、沿海等区域也存在水土流失危害,治理任务艰巨;平原河道缺乏维系河流健康的基本水量;城市水系水网建设有待进一步规范;地下水超采严重,超采区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部分地区出现了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监测河段水质超Ⅳ类以上占53%,水污染防治任务艰巨。为实现“碧水、蓝天、绿地”的目标,河北省面临的生态省建设和水环境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下大力气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工作。

1.3 水资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

河北省工业结构偏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周边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高耗水行业的节水亟须加强;城市供水管网老化,节水器具普及率不高;农业用水比例高,尚有近半数灌溉面积未实施节水灌溉,部分节水工程标准偏低;结构性节水工作有待加强。

1.4 水利发展的机制不健全,水利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城乡水务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推进;高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尚未建立,水利法规体系不够健全;水利投入不足、筹资结构单一,缺乏稳定增长的机制;农村水利建设新机制尚未形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不到位;水文、水资源监测监控能力不足;水价改革进展较慢,良性机制尚未建立;公共服务与应急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2 河北水生态面临的环境形势分析

近几年来,河北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也暴露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让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水生态问题。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水生态保护的关系?究竟是把节约保护和开发利用哪个放在首要位置上?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破坏,我们要很好地兼顾生态、资源与环境的最大承载力,寻求一种和谐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水生态保护与经济良性发展双赢的局面。

2.1 国家政策对河北水生态提出了更高要求

河北省委七届六次全会作出了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壮大沿海经济隆起带、打造冀中南经济区、培育一批千亿元级工业聚集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四个一”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实施城乡统筹、建设生态省。国家和河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给本省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对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对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

2.2 产业格局给水生态环境带来了挑战

长期以来,河北省的产业格局主要以重工业为主,钢铁、化工、建材、造纸、电力等行业存在严重的资源消耗,工业废水成了主要的水生态污染源。河北是污染大户,已经成了全国范围内有目共睹的事实,河北唐山的钢铁企业每年两会上都会被问及环境污染问题,时代不同了,宁可影响了GDP也要坚持砍掉钢铁的污染,也要治理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环境。因为今天的经济发展不仅要百姓生活得富足,也要青山绿水,也要环境的健康。

2.3 水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经济高速增长、能源资源大量消费产生了大量污染物。在资源耗竭、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背景下,经济成就不再那么令人欣喜。两者相比,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远远低于我们发展经济的能力。这种高度的不对称性为今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重警告。

3 保护河北水生态,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

未来河北省面临水资源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更为突出、水生态环境恶化压力加大、水资源严重短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对现实,为了实现省内经济更好发展,水生态的环境保护势在必行。构成社会的三要素即政府、企业和公众,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三者相互支持,共同发力。3.1 政府层面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

3.1.1 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及法律法规

要制定配套法规,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调动广大群众投入生态修复的积极性,为实现水生态修复创造良好条件。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约束,保证重点河湖的生态水量。根据需要实施白洋淀等重要湖淀湿地应急补水,开展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全面开展地下水超采区治理,逐步修复一亩泉、百泉泉群等生态环境。

3.1.2 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完善水生态机制

政府需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重视顶层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设计,把水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建立生态治理补偿机制,甚至进行生态立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求大力推进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强行业能力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3.1.3 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要开创与多行业合作模式,政府主导的水生态治理项目,可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改造成适宜人居、游玩、产业集群等功能性的水生态区域,合理引入诸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甚至创新服务业的相关行业,采取有效转换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更多参与水生态保护。

3.2 企业要以身作则,做好水生态保护

3.2.1 转变观念

要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引导和教育广大职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处理水生态方面可能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要求企业要不惜经济代价,把生态治理放在首位。

3.2.2 加强企业间合作,突破发展的瓶颈

水生态保护是高门槛、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要求人们要采取联合解决方案加以应对。要讲究综合治理,技术集成,因为生态治理是一门高于任何学科的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工程。水生态保护企业应紧密合作,利用各自优势组成联盟,通过彼此技术产品创新共享和产业链合作,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3.2.3 实施重点区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要集中资金、重点防治、生态修复、预防为主、强化监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水生态保护队伍建设,区域水环境的统一规划与合理调度;实施节水战略,有效减少污染;积极实施开源工程;加强污水治理,推进污水资源化;加强基础技术工作,提高水环境管理的科学含量。

3.3 公众方面

公众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要加强了解、认知水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最终唤醒公众的参与意识;注重对少儿的教育引导,以各种儿童喜好的活动形式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少儿的水生态保护意识;环保公益组织联合、公众人物、媒体、学术机构广泛联合,保证水生态保护理念的有效传播。

4 结 论

总之,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是河北省需要迫切解决的任务,同时也是河北省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我们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并改善水生态环境,从而抓住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机遇,更好地发展河北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水生态是现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现阶段,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规模急剧增大,污水排放量猛增,一些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到了自然中,造成部分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对城市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水环境治理工程迫在眉睫,市政部门要真正认识到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推动城市的发展。

1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现状

1.1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质量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水体受到污染,人们的健康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诱发各种疾病。水资源作为一种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的淡水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在当前的城市中,水资源用量巨大,而且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城市用水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严重不符。有的居民不具备节水意识,在用水方面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部分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不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发展理念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对于各种节水设备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个别企业管理者的眼中,引入节水设备没有意义,只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为了节省设备购置费用,一直采用传统的工艺设备进行生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而且污水的排放量也比较大,对城市水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2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

在城市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上,当前部分企业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只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在错误理念的引导下,城市水环境问题频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阻力。以工程建设领域为例,无论是建筑工程建设还是水利工程建设,部分人员在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经常忽视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没有站在生态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升房产销售额,会在水域周边建设大量的建筑工程,这些沿河的建筑工程项目规划严重缺乏合理性,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会直接排放到周边流域中,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没有考虑水生态,盲目对水体进行阻隔,使得水生态循环系统受到了严重影响,大量的物种因此消亡,水流的自净化能力急剧下降。有害物质的大量累积使得水体不再循环,逐渐成为死水,形成黑臭河道,严重损害城市形象,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1.3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

工业是我国的重要行业,工业领域中包含大量的行业,在大部分城市中,工业经济都是城市的经济支柱,城市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往往非常重视。在政策环境的带动下,我国的工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在各个城市中,工业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而且企业的规模也有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对水环境产生了严重威胁。虽然我国的环境部门针对工业排放提出了严格的规范要求,制定了排放标准,但是由于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工业废水排放监测难度大。同时,废水排放还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监管死角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河流中,导致城市水环境质量直线下降。工业废水中包含的大量有害物质会造成水体生物死亡,使河水发黑、发臭。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治理的难题,市政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市政工程中水环境治理策略

2.1大力宣传节水思想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节约用水的思想非常重要,这也是当代公民必备的思想,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强节水宣传,提升公民节水意识,同时,也要积极地引导企业,把企业也带入节水行动中,营造一个全民节水的氛围。政府方面要注重宣传方式的合理性,拓展宣传渠道,以各社区为基本宣传单位,印制宣传册、微信公众号文章,宣传节水思想,通过多途径的宣传,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激发人们的节水意识。同时,在节水宣传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人们采用正确的节水做法,改变之前的不良习惯。政府部门可以举办以节水为主题的大型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节水氛围,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缓解我国的用水压力,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2城市建设要以水环境保护为基础

从城市建设上看,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水源中,必须经过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或城市绿化灌溉等。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必须进行沉淀,沉淀产生的油污、淤泥等需及时清理,然后才能循环使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站在生态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优化,合理地进行工程选址,在工程建设环节减少水污染,避免出现死水,提升水资源自净化能力,建设生态堤坝,加强水域周边的绿化,提升物种多样性,实现水环境的高效治理,打造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2.3加强工业废水治理

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因,工业废水的治理非常必要,这也是工业企业必须完成的任务。工业污水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只有在资金的支持下,工业污水治理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可持续发展是工业企业唯一的发展方向,企业方面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生产过程中调整发展重心,调整管理理念,严格落实工业污水治理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企业要有具体的行动,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充足的资金,引入专业的工业污水治理技术和设备,结合当前的实际生产情况,优化工业污水治理体系,采用最先进的治理工艺技术,为高效的工业污水治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要对自身生产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生产工艺以及原材料,精准确定污水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根据分析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理工艺设备,必须保证有效去除工业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企业决策者需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注重节水技术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的引进,严格限制污水排放,加强自我管理。与此同时,城市环境监督部门也要定期对企业排放情况进行测评,发现不合格的排放问题就要及时处理,消除工业发展对水生态造成的消极影响,实现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打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2.4加强水环境治理技术创新

水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各种技术。由于城市水域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比较复杂,因此,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需要加强技术的引入,利用各种先进的污水治理技术,实现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现存多种水环境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以及生物处理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处理工艺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应用优势明显。生物处理工艺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比较低,而且对有害物质的去除效果相对显著。这种处理工艺不涉及化学药品的投入,因此不用担心二次污染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在废水中加入含有微生物的淤泥,微生物在代谢的过程中,会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处理,整个过程非常高效,而且不会产生其他有害物质。

篇10

【关键词】东鱼河;水源置换;水环境;水生态

1东鱼河济宁段现状

东鱼河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了解决南四湖湖西地区洪涝灾害而开挖的一条大型防洪排涝河道。干流起源于菏泽市东明县刘楼村,向东流经牡丹区、曹县、定陶区、成武县、单县、济宁市金乡县、鱼台县等8个县(区),于济宁市鱼台县西姚村北入昭阳湖,全长174km。针对东鱼河济宁渔业用水区水质不达标、岸线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且存在违法建筑和违法活动、排污(水)口众多且排污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低、城乡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河道生态防护体系不完善、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按照《山东省全面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鲁厅字〔2017〕14号)要求,济宁市立足东鱼河区域、流域的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自2018年全面落实水资源保护、河道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执法监管等六大任务,东鱼河水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水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水生态系统实现了良性循环。

2综合整治重点任务与对策措施

根据《东鱼河综合整治方案》(2018.05),东鱼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周期为2018—2020年。到2020年,使东鱼河水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2.1水资源保护

1)规范取水口监督管理。针对金乡县2处5万亩以上中型灌区、小型灌区、8处分散小泵站灌区及鱼台县20处分散小泵站灌区未取得取水审批的问题,依据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取水许可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水资字〔2016〕29号),完成石佛灌区、曹庄灌区及8处分散小泵站灌区取水许可审批,规范管理取水许可,强化农业用水监管,不新增非法取水口。2)规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针对鱼台县3处已审批或登记的排污口未设置标志牌等问题,依据《山东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关于切实做好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鲁水资字〔2017〕23号),按照入河排污口标志牌样式和统一要求,设立入河排污口标志牌,实行入河排污口标志管理和动态监管。3)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山东省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将限制纳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完善入河排污管控机制和考核体系,制定分年度的水功能区纳污总量削减方案,并纳入年度考核。

2.2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依据山东省水利厅等10部门《关于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的意见》(鲁水管字〔2017〕15号)完成河道及其上所建的水库、堤防、水闸等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划界,埋设界碑界桩,政府公告形成电子化和数据化成果,与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同步协调。结合岸线利用管理规划,严格实施岸线用途管制。

2.3水污染防治

1)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积极推进沿河乡镇驻地及周边社区污水管网铺设,基本实现沿河形成径流的生活污水全收集,消除生活污水直排现象;集中连片村庄、城镇周边村庄以及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污水、垃圾处置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型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加强生活污水较集中排放点附近的沟、渠、塘等改造,推进人工湿地、氧化塘等建设与管理维护,充分发挥其水质净化能力,持续改善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针对农业农药化肥有效利用率低、农业废弃物未得到妥善处理等问题,依据《济宁市水污染防治控制单元达标方案》(济政办字〔2016〕230号),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2.4水环境治理

依据《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济政字〔2017〕99号),将城镇周围的村庄和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垃圾处置体系,远离城镇的社区、集中连片村庄因地制宜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鼓励就地资源化,实现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规范化、常态化管理。

2.5水生态修复

针对滩地受人为干扰严重以及生态功能基本丧失等问题,加快实施退耕还滩、退养还滩工程;积极推进滩地种植结构、方式改革。针对河道防护林、缓冲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有条件的河段建设河岸防护林带,退耕还滩区域建设植被缓冲带。

2.6执法监管

1)完善水环境动态监管体系。依据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全面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鲁厅字〔2017〕14号),落实河道管护责任人,建立河管员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结合信息平台建设,搭建“一河一档”动态监管框架体系。将河管员现场巡查与信息平台动态监控系统有机结合,实现线上、线下双重监管,基本实现动态监管全覆盖和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测的全覆盖。2)形成多部门协调共同监管机制。建立河道执法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实现河道联合执法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相关门共同参与的定式,建立完善、快速、高效的联合执法机制。

3整治成效

济宁市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坚持水岸同治、源头截污、综合防治,全力推进东鱼河济宁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东鱼河济宁渔业用水区水质年度达标率为75%,较2016年提升66.7%。通过深入实施水污染综合防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控害,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3%,种植业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少,农药使用总量较2016年下降1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积极推进水生态治理修复,建成鱼台县王庙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净化工程,年净化污水20.5万t。依法取缔沿河小型污染企业,工业废污水预处理后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并加大中水回用力度,达标中水回用于农田灌溉,东鱼河济宁段主要控制断面西姚断面水质逐步改善,2020年总体达到III类水水质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全面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鲁厅字〔2017〕14号).

[2]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Z].2016.

[3]山东省河长制办公室.东鱼河综合整治方案[Z].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