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面积测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02 17:0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面积测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面积测算方法

篇1

现将省人事厅《关于一九九七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或越级晋升工资档次问题通知》(粤人薪[1998]1号)转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我市机关、事业单位1997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广州市劳动模范”的工作人员,根据穗工[1995]173号文件规定提前或越级晋升工资档次的,与本单位1997年度工作人员提前或越级晋升工资档次同时办理。其中,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考核评定为优秀等次的,只能提前或越级晋升一个工资档次。今后提前或越级晋升工资评定为优秀等次的考核年限重新计算。

工作人员提前或越级晋升工资档次的,由单位填写《广州市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提前或越级晋升工资审批表》(附后)一式三份,按隶属关系由主管部门审核后,于1998年7月底前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增资标准批复后,个人增资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

各区县房地局(土地局)、市局各有关业务处所:

为适应我市住房制度改革的需要,加快房改售房权属审查、买卖过户、登记发证工作的进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房屋权属审查

售房单位所售房屋的产权,房地权属管理部门按以下规定进行审查,经审查确认后,出具确权证明。确权证明要按统一格式(见附件)并加盖主管部门公章。

(一)已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屋,凡与现状相符未发生权属纠纷的,不再进行产权确认。

(二)新建、翻建、扩建的房屋,提交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可以确认产权;1984年4月10日以前建设但手续不全的,单位出具书面具结后,可以确认产权。

(三)合建、联建的房屋,有关各方提交计委立项批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合建、联建协议,可以分别确认产权。出地方在计委立项的,可以先确认其相应部分的产权;出资方应当以出资额为限,办理交易手续后,可以确认其产权。

(四)集资建设的房屋,提交集资建房的批准文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集资建房协议书,可以确认产权。

本规定第(二)、(三)、(四)条在房屋产权审查确认时,申请人在1991年5月31日以前取得土地使用权,无权属纠纷、又无法提交土地来源证明文件的,可以由申请人出具书面具结;1991年6月1日以后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当提交土地来源证明文件。

(五)调拨及单位合并、分立沿用的房屋,应提交调拨或单位合并、分立的文件,可以确认产权;证件不全、确无权属纠纷的,由申请人出具书面具结后,可以确认产权。

(六)交换的房屋,提交房屋产权交换协议,可以确认产权。

(七)企业改组、改制、重组发生产权转移的房屋,提交企业改组、改制、重组的批准文件以及房屋产权移交文件,可以确认产权。

(八)1988年10月1日以前购买的商品房,提交买卖合同;1988年10月1日至1995年4月18日期间购买的商品房,提交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买卖合同、买卖契证;1995年4月18日以后购买的商品房,应提交商品房销售许可证、买卖合同、买卖契证、竣工质量验收证明,可以确认产权。

(九)1987年10月1日前购买的公有住房,提交买卖合同;1987年10月1日以后购买的公有住房,提交买卖合同、买卖契证,可以确认产权。

(十)有权属纠纷的房屋,纠纷各方同意先向职工出售公有房屋再解决权属纠纷并达成书面协议(包括售房价款的管理)的,有关各方提交协议后,由房地权属管理部门书面向房改售房方案审批部门说明纠纷各方达成协议的有关情况,并附协议书。售房方案审批后,可以为购房人办理买卖过户、登记发证手续。

(十一)以上规定适用于国有土地上房屋所有权的确认。

1986年12月31日以前,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购买、受赠等房屋产权的确认,凡符合国家土地管理局《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若干规定》并办理相应手续、提交有效证明文件的,可以确认产权。

1987年1月1日以后,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购买的房屋,提交依法补办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手续的证明文件,以及房屋建设、买卖的证明文件,可以确认产权。

二、房屋面积测算

(一)房改售房方案经批准后,售房单位可以自行测算或委托专业测绘部门对所售房屋的面积进行测算。

(二)房改售房面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测算,并出具房改售房面积测算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应当包括:房屋面积测算方法,整幢楼房的建筑面积,各单元(套)建筑面积清单。采用实测方法的,应当按照市房地局市房政字〔1989〕第030号文规定进行,各单元(套)的建筑面积之和应当与减去应扣除公用部位建筑面积后的整幢楼房的面积相等;采用1.333系数测算的,应当按照市房改办、市房地局京房管改字(1992)第480号文规定进行,各单元(套)的建筑面积之和应当与用该系数测算的整幢楼房的建筑面积相等。

多产权楼房中的各产权单位可以分别采用1.333系数单独进行房屋面积测算,只提供所测算的各单元(套)的建筑面积清单。

(三)房改售房面积测算后,只须填写北京市房屋登记表,不再绘制房地平面图。

三、房屋买卖过户

(一)办理房改售房买卖过户手续,售房单位须提交房改售房方案批复、北京市房屋登记表、房屋买卖合同、房屋所有权证,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应当提交确权证明。

(二)交易管理部门办理买卖过户手续均以房屋买卖合同中的房价为准,在房屋买卖合同上加盖房改售房鉴证章。

四、房屋登记发证

(一)售房单位办理房屋买卖过户手续后,须提交房改售房方案批复、北京市房屋登记表、经鉴证的房屋买卖合同、房屋所有权证,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应当提交确权证明,到房地权属登记部门申请登记。

(二)登记部门审查确认后,填制核发房屋所有权证。证中只须附北京市房屋登记表,不再附房地平面图。

五、办理时限

自售房单位按本规定提交全部证明文件之日起,各部门应当按以下规定时限办结:

(一)交易部门:自收件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办结买卖过户手续。

(二)登记部门:自收件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售房单位出具房屋确权证明;30个工作日内核发房屋所有权证。

六、其他事项

(一)房改售房应当由售房单位为购房人统一办理房屋买卖过户及登记手续。

(二)房改售房所需房屋所有权证,由市房地局加印公章及“成本价出售住宅”专用章或“标准价出售住宅”专用章后,由各区县房地局领取使用。

(三)售房单位在房改售房后,批余部分应当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如果批余部分需继续出售,登记部门应当在房屋所有权证或确权证明中注记已售出房屋情况。出具确权证明后,房屋全部售出的,不再向售房单位核发房屋所有权证。

(四)本通知中有关测量技术问题,由市房地局勘察测绘所解释,其他问题由市房地局权属管理处解释。

 附件:确权证明

     确权证明

________市/区/县房改办:

    座落于____区(县)____号的房

屋________幢,建筑面积__平方米,

正在申请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经审查房屋所有

权属于______所有。请贵办公室办理该

单位房改售房方案审批的有关手续。

篇2

关键词:测绘技术,拆迁,房屋

土地管理的三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土地定位、土地定量、土地权属确定。要科学管理土地,首先要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而准确地进行土地定位,按照一定的精度测算土地面积,都是基础工作的核心,所以土地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均会直接或间接的应用到测绘技术。新发展起来的测绘技术有全站型电子速测技术、GPS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此外,还有各种理信息系统,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因为全面准确的土地信息是有效地进行土地管理的前提。土地基础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地籍测量获得的。

1测绘技术概述

1.1测量学

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确定地面点位置的科学。测量学的主要任务包括测定和测设两部分。测定就是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将测区内的地物和地貌缩绘成地形图。测设(也称放样、标定)就是把图上设计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标定到实地上去,以便于施工。

1.2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是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的大小、测区内现存控制点数量和等级等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的原则。

1.3土地面积的量算

地籍测量中的土地面积量算,一般是一种多层次的水平面积测算。例如一个行政管辖区的总面积、各宗地面积、各种利用分类面积等。摸清土地家底,搞清各类用地比例,都需要进行土地面积量算。通过土地面积量算工作所得到的面积数据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分配土地、收取土地费的依据;此外,该数据还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数据基础。因此,土地面积量算是地籍测量中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其技术和方法也比较复杂。

2房屋拆迁的概念

房屋拆迁是指因国家建设、城市改造等需要,经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由建设单位对规划范围内的现有建设用地上的房屋及其附属物进行拆迁,并对房屋的所有者或使用者进行迁移安置并视情况给予一定补偿的活动。广义的房屋拆迁包括城市房屋拆迁和农村房屋拆迁,狭义的专指在国有土地上进行的城市房屋拆迁,我们所研究的房屋拆迁程序主要是针对城市房屋拆迁而言的。城市房屋拆迁所指的房屋应当是位于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上的房屋。首先,该房屋应当位于城市规划区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与乡村相对而言,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规定。其次,该房屋还应该坐落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上。城市房屋拆迁所指的城市房屋主要是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原则上不包括城市规划区内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我国土地的所有权分为两种:一是国家所有,二是集体所有。其中,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

3房屋拆迁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3.1房屋拆迁中面积测算

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是一项比较复杂、政策性强的工作,必须做到公平、公正,而拆迁房屋面积测算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环节。拆迁房屋测量是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或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的补偿协议对建筑进行测算,测绘单位提供公正、准确、可靠的房屋拆迁面积测算成果,并为测绘产品承担责任。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有关房屋拆迁面积测算标准,大多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000,这本规范比较适用于城市、建制镇的建成区和建成区以外的工矿企事业单位的房产测量,但对于像形状不规则、结构不规范的自建、私人房屋等类似房屋的面积测算,不完全适用,可操作性也就相对较差。鉴于现行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000权威性和房屋拆迁测量的现状,现行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2000仍然是房屋拆迁测量的主要依据的标准。

房屋拆迁面积量处与一般测量工作一样,也有整体与局部、控制与碎部之分,所以其量算的总原则也是符合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即通常是以图幅理论面积为基本控制,按图幅分级量算,依面积大小的比例平差。

拆迁房屋面积测算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面积全算范围、面积半算范围和不算面积范围,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测量问题,而是一个政策问题,或者是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的合法约定问题。因此,只有在一定的政策框架下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就面积测算方法达成一致,测算的结果才被双方接受。拆迁过程可能是一个讨价还价过程,为了保证测绘成果质量,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效率,测量单位必须规范测绘行为,尽可能地提交比较全面地反映房屋的区位、现状、用途和各功能区面积的测绘成果。

3.2房屋拆迁测量方法

房屋拆迁涉及利益关系复杂,测量内容相对于竣工测量也比较繁杂,不仅要测量永久性建筑,甚至可能测量临时性或层高小于2.2m的建筑。拆迁房屋大都年代比较久,或是比较破旧、不规则,人员流动频繁,权属关系单凭测量人员是很难搞清楚的。必须要通过辖区政府层面调查清楚。因此,在房屋拆迁工作中,一般来说,测量机构依据相关政策、法规侧重于房屋结构、用途、面积等项目的调查、测算,并建立实地房屋与测量成果的一一对应关系,确保测绘成果的公正、准确、可靠。拆迁测量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拆迁测量前应先收集拆迁主管部门提供的拆迁范围,确定测区范围。(2)收集测区基本地形图作为房屋拆迁平面位置图,根据原图上建筑物分布情况和复杂程度,选择房屋拆迁测量的方法和进行作业分工。(3)实地对照每栋建筑物,对于拆迁平面图位置中房屋变更较小的,用钢尺定点测量法进行修测;变更较大的,应先补测图根控制点,后测房屋平面。(4)在房屋拆迁位置平面图上,对每栋房屋进行编号,并进行实地喷号,以便对照、查阅和数据汇总。(5)实地对每栋房屋拍摄全景照片,以反映建筑物现状、层数及结构特征。(6)丈量房屋各边边长,测量层高,记录门牌号、房(层)号和建筑结构,测量附属物相关数据。数字取至厘米。(7)外业绘制房屋分层测量草图,草图选择合适的概略比例尺,使其内容清晰易读。图形复杂处可绘制局部放大图。遇有地下室、复式房、夹层等应另行绘制草图。(8)内业对当日采集的外业图形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绘图、编辑和检查,形成图形文件;当日工作结束后,应检查录入图形数据是否齐全和正确,以备次日外业复核。(9)内业对编辑、检查、修改后的房屋分层图在计算机上逐层取闭合线,计算各层不同结构建筑面积,累加得整栋房屋建筑面积。以此方法测算出各栋房屋建筑面积。

参考文献

[1]秦长利主编.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7.

[2]王宏著. 中国城市房屋拆迁程序研究[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8.

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主要功能分区 土地评价 结构调整

引言

都匀市位于贵州省南部地区,总面积2274.00平方千米。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00%以上。在山地、丘陵之间有众多小盆坝和河谷槽地。平均海拔938.00米,最高点海拔1961.00米,最低点海拔540.00米。属中低山山原地貌。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70℃。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镇工矿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①《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历史机遇,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特别是在建的贵广高速的铁路、贵广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黔桂复线、已建成的贵新高等级公路等国家西北、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完善,西电东送等工程的相继建成,其土地利用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影响,用地结构正在趋于合理。

②由于历史上该城市就是属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但同时,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从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利用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利用当地天然气候等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③亿元GDP指标远低于全省及至全国水平,第一产业水平低,经济总量偏小,外向度低,又缺少足量规模企业拉动,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功能未能充争发挥,废弃独立工矿用地未得到有效利用,城镇人均占地41.27平方米/人,又远低于建设部制定的标准中等城市人均标准90-105平方米/人,农村居民点用地有较大浪费(人均占地132.12平方米/人高于《贵州省村镇规划标准》规定的最高上限79.60平方米/人),

2、城镇工矿功能区各种分析方法评价

1)、根据原建设部对城市用地的分类进行归类,具体详见原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2)、特尔菲法和层次因子分析法

①特尔菲法

应用特尔菲法分配权重值的步骤是。

(1) 设计意见征询表

(2) 选择专家并请他们填写问卷表格

(3) 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

(4) 不断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

②层次因子分析法

影响城镇工矿用地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特殊因素。根据分析确定城镇工矿用地的指导性影响因素体系如下:

③资料的收集

1)、土地利用效益资料

2)、地租、地价资料

3)、影响城镇工矿的因素资料

4)、其他资料

④指标的计算

1)、单元土地质量指数计算

根据土地功能分区内单元总分值进行级差收益测算时,单元土地质量指数按下式计算:

Xin = fi/ n(23)

式中:Xin :某单元土地质量指数

fi :某单元总分值

n :土地功能分区数

2)、行业或类别资本效益折算系数的计算

分别以商业、居住、工业中某种行业或类别的资本为标准,按下式计算各行业或类别的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Kci = Crm/Cr(24)

式中:Kci :某用地类型中的某行业或类别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Crm :该用地类型中某一行业或类别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Cr :该用地类型中标准行业或类别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3)、 规模资本效益折算系数的计算

分别以商业、居住、工业中当地行业最佳企业规模或技术水平下的资本为标准,按下式计算规模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Kcs = Crn/Cmax(25)

式中:Kcs :某一行业或类别某一规模下的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Crn :该行业或类别某一规模下的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Cmax :该行业或类别最佳规模下的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4)、 企业标准资本额的计算:

企业标准资本额按下式计算:

Cs =Ce×Kci ×Kcs(26)

式中:Cs:企业标准资本额

Ce :企业实际使用的资本额

Kci 、Kcs同前

5)、 合理工资量的计算

按当地各行业不同技术水平下劳动力的定员标准,用下式计算合理的工资支出标准:

Lcs = Lce ×LPs/LPe(27)

式中:Lcs :某企业在标准定员情况下应支出的工资额

Lce :该企业实际支出的工资额

LPs :某一技术水平下同等规模的企业应有劳动力标准数量

LPe :企业实际占有的劳动力数量

6)、企业效益资料的整理

将收集到的企业效益资料,按标准化公式计算整理,并将结果填入本附录相应表格。

⑤ 指标选择与样点数据归类

1)、 土地收益测算指标的选择

土地收益主要是对级差收益的测算。级差收益测算选择的指标主要有单位土地面积的净收益、单位土地面积标准资金占有量、单位土地面积合理工资占有量、企业所在土地的功能分区或单元总分值。

2)、样本数据归类

以土地功能分区为单位,分别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数据归类,对商业用地可继续划分金融保险业、办公服务类、综合商厦类、小商店与居民服务类等行业,进行资料归类。

3)、 样本数据检验

数据检验以土地功能分区或均质区域为单位,分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抽样样本的总体和方差检验。

用卡方检验法、秩和检验法分别对已知数据总体分布类型和未知数据分布类型的样本进行总体一致性检验。

用 t 检验法和均值方差法分别对样本总体为正态和非正态分布的进行异常值剔除。

当检验后的数据不能满足模型建立的需要时,应增加抽样数据,按以上方式重新进行数据归类。

(2)级差收益测算模型选择方法

根据数据资料,用以下方法进行模型选择:

将样本数据依次代入可能的数学模型中,得到不同样本的回归模型,同时对各样本模型进行经济、统计和计量检验,按检验结果,选定测算模型。

⑥系数估计

1)因素系数数值的可靠性检验

(1) 经济意义检验

一般从符号和值域两个方面检验。符号检验主要是根据模型中变量设计所要达到的条件进行检验;值域检验是根据现实经济条件加以具体限定。

(2) 统计检验

通过回归系数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判断因素在在总体上对净收益的影响程度。

通过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判断建立的模型与样点数据的拟合程度。

(3) 计量经济检验

通过异方差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判断统计检验的有效性。

某一级地租的平均值按下式计算:

⑦用以上两种分析方法进行相互印证,并进行合理调整

⑧计算分值

测算各自然单元各影响因素分值,分值的计算方法可采用德尔菲法或层次因子分析法定量测算的方法进行。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计算,即在计算出各自然单元各影响因素的分值后,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⑨ 测算各自然单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影响因素综合分值的计算,可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和因素分值定量测算的方法。

采用因素分值定量测算法,可按照评分估价法中的因素分值计算方法进行评价测算。

⑩各评估单元的各影响因素的分值确定后,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各评估单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最后,根据上述得到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采用总分数轴确定法、总分频率曲线法等划分各因素功能影响分区。

3)、GIS分析

叠置空间分析,分为自然因素(成本指数、土地利用系数、地质环境条件)、社会因素(历史形成原因、人口因素、技术水平、规划指标和政策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投入产出比例、投入强度)等属性数据层。根据空间分析进行最终的综合功能分区的划分。

4)、定性分析

对评价的结果要进行进一步对不能确定的,要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功能分区。

5)、评价结果

①都匀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需对土地利用的使用强度特别是人均指标进行调整,合理分配;

②都匀市已受到不合理建设项目,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影响和不合理的城镇工矿用地使用造成的了土地资源的一定破坏;

③需通过进一步的调整,确定商业、居住、工业等区域的科学合理划分。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的统一与社会经济持久稳定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1)、城镇工矿功能分区根据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确定多因素影响指标,建立分区评价模型,运用GIS技术进行分析评价。

2)、对评价的成果,进行定性分析相结合,与实际不相吻合的情况,应进行分析,找到原因,调整功能分区。

3)、此次评价是在现势情况下的评价成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具体情况也会发生变化,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规划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长期而言是动态变化的。

4)、功能区的划分是与历史分不开的,而且受到历史的影响比较大,只有在特定的时期特定政策也即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有时甚至将会起决定性、不可逆转的影响,在此限制条件下,进行布局调整以达到把不合理性减小到最小程度。

5)可以自然形成的街坊为个分块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归并相似的街坊,比较大的街坊应以能区分其明显功能的界线进行再次划分。

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的调整,对其功能区的划分也会发生变化。

7)可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对有关功能分区细分进一步评价。

参考文献:

1、《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研究》 张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6)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谢敏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11)

3、《基于3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张婧等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08)

4、《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汤怀志等(资源与产业 2007.12)

5、《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李秀彬等 (地理科学进展 2008.11)

6、《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评价》 王瑞燕等 (农业工程学报2008.12)

篇4

关键词:地籍测量;现代测绘;数字化测图

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 A

1、数字化地籍测量

1.1 数字测图特点

数字化测图在多媒体数字自动测图过程中,数据以电子数据格式根据需要处理成图,在全过程中保证数据准确性、实时性,最大限度保留测量精度。它具有很高自动化程度,野外作业体力劳动强度小,获得到数据自动存输在仪器中,数据自动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成图

编辑,大大缩短野外作业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效率。数字信息通过硬盘、光盘、计算机文件等形式存储、传递信息方便,能通过网络传输。在数据存储、传递优势也无与伦比,有利于成果更新数字化测图成果以点定位信息和绘图信息存人计算机,进而保证地图可靠性和实时性。

1.1 数字化地籍测量

数字地籍测量在测区内部不受图幅限制,作业组以河流、道路等现状地物自然划分,也可按街道或街坊来划分。当测区整体控制网建立后,在测区内任何位置进行实地测量和分组作业,成效显著,细度精确,降低常规测量过程中一些普遍问题。数字地籍测量可不按照固

定比例大小来储存地籍图,而以数字形式储存数字比例地籍图。媒体提供数字地图以记载数据形式传送、处理和资源共享,通过自动提取两点距离、点位坐标、方位以及地块面积等;可供地理信息系统建库使用,数字地籍测量准确保证精度而且提供多媒体数字化信息,达到

多媒体信息系统需要。

数字化地籍测量一种自动化管理模式,主要从各城市构建数据库和相关地籍管理系统中获取所需要表册和宗地图件等信息资料,并进行相应地籍测量工作。其内容主要有:测量地籍图根、绘制基础图和宗地图、土地权属问题以及土地面积测量等。其以数字测绘技术为基

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过外接输人和输出以及其他一些设备,对实际土地进行测量,采集有效信息,加以整理以达到所需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字化测图技术在地籍测量中,一个综合作业过程,有赖于计算机也其发展必然趋势。此外,需要注意,数字化测图技术

优势在于其不但能够完成地籍测量工作,还能够将测出数据信息收集到相关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现代化地籍测量发展。

2、数字化地籍测量应用分析

2.1 数字化测图方法

目前数字成图方法主要有三种:原图数字化、航测数字成图、地面数字测图。原图数字化将原有图件进行矢量化处理,使图形数据变成矢量数据,通过各种编辑,获得数字化地籍图一种方法;或者将原有图纸通过扫描仪扫描,通过一些矢量化软件,将由扫描得到栅格数

据转化为矢量数据,然后通过编辑处理,进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方法。航测数字成图将航摄像片通过解析测图仪,获得地面立体模型,采集地面模型数据,从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一种方法。这些方法主要作业过程均需要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编辑以及成果图件数据输出。这三种方法适用情况和作业方法各异,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在没有符合要求大比例尺地形图地区,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方法,即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成图。

2.2 在地籍测量中作业流程

目前应用数字法进行地籍测量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范围,划分好区、街道街坊;进行地籍权属调查,实地标出每宗地界址点位置;布设控制网;划分每个作业小组测区范围。

1)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为地籍界址点测量和日常地籍测量服务,它具有传递点位坐标及限制测量误差传播和积累作用。在地籍测量工作中,为限制测量误差积累,保证必要测量精度,使各街区测绘地籍图能够拼接成一个整体,就必须首先在全调查范围内选定一些控制点,构成一定几何图形,用精密测量仪器和精确测算方法,在统一坐标系统中,确定它们平面位置和高程,再以这些控制点为基础测算其他界址点点坐标。通常采用GPS 卫星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

2)界址点测量。地籍界址点测量采用GPS(RTK)、全站仪配合草图方式测图,关键部分绘制在草图上。草图清晰、明对内业工作至关重要,草图绘制比例尺不宜过小,地物之间相对关系大体能够得到体现。

3)数据传输。野外数据采集后,用专用电缆将外业采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一般每天野外作业后都要及时进行数据传输,以避免数据丢失。数据处理。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即对外业采集数据各种可能错误检查修改和将野外采集数据格式转换成图形编辑系统要

求格式。接着对外业数据进行图形生成,建立图形文件等操作,再进行等高线数据处理,即生成三角网数字高程模型(DTM)、自动勾绘等高线等。

4)地籍图编辑。对照宗地关系图与宗地草图,根据分幅地籍图坐标范围,选定该幅图所波及作业分区数据文件,由测点平面坐标和地块描述信息自动生成平面图。地籍图生成后,在输出前利用制图软件图形编辑功能进行图形编辑处理。图形编辑处理后,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查看否有漏测及处理不当地方,并加以修改,消除一些地物、地貌矛盾,进行文字注记说明及地形符号填充,进行图廓整饰等。也可对图形地物、地貌进行增加或删除、修改。

5)生成地籍要素,注记相关地籍要素内容,打印初步地籍图。进行外业巡查,根据初步地籍图利用钢尺对测量精度进行审核,这一步质量控制关键所在。汇总量算面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量算,块块检核,按面积平差原则进行面积量算、面积平差、面积汇总等工作。生成图表,在检核无误情况下利用制图软件功能生成地籍图、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宗地面积绘总表、土地面积分类表等图表文件。

6)地籍信息系统建立,进行图表一致性、勘丈边长与反算边长一致性检核,经检核无误或对检核问题修改后,建立初始地籍调查数据库文件,再进行人库前数据检查,如无错误则人库,即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在地籍测量工作中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提高数字化测图技术和效率,保证成图精度,满足小城镇建设需求,为后续规划和调整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取得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结语:

地籍测量把土地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地籍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与图形依据,数字化测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得到大力推广,运用也越来越多,从而又促进地籍测量技术进一步发展。目前各种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测量技术也不断的发展,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也给测绘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林娟.农村地籍测量方法调查研究:以新疆疏勒县洋大曼乡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1(29).

[2]宋传良.地籍测量中数字化测图特点及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篇5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测算;比较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2-0065-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高速增长,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 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临界点,也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键时期。那么,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未来该如何发展?本文采用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水平测算方法,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测算,并将几种方法进行比较,以期能为合理评价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供借鉴。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由于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演变过程,不同的学科领域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各学科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对城市化的理解也有所不同。经济学对城市化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等方面进行的,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社会学以社群网(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的密度、深度和广度作为研究城市化的对象,强调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向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地理学强调城市化对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人文等关系变化的影响,认为城市是人类各种活动的中枢,城市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农村居民点结构向城镇居民点结构转化的过程,特别强调从地域空间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城市化,一方面强调城市数量的扩张,另一方面强调已有城市地域的扩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演变过程,它涉及人口、经济、社会、城域空间、居住环境等众多要素的变化。城市化既是生产要素集聚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扩散的过程,是规模和质量上的集聚与扩散,使社会经济结构、城乡空间布局、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城市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第二、三产业向城市集聚,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城市文明和城市意识向农村扩散,生产结构、就业结构等实现城乡空间结构转化的过程。

二、城市化水平的测算方法

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是对城市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中的主导作用程度的一个测算。近年来,不同学者们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提出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方法。这些方法可分为单因素指标法(包括人口指标法、土地指标法等)和复合指标法。本文采用这几种方法对全国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比较研究。

(一)人口指标法

人口指标法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数据容易获得,因而被政府部门和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用。人口指标法所得出的城市化水平实际是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口指标法中常用的有城镇人口指标法和非农业人口指标法两种。

1.城镇人口指标法。城镇人口指标法指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其用公式可以表示为:c=Pc/(Pc+Pa)=Pc/P。其中,c表示城市化水平;Pc表示城镇人口数量;Pa表示农村人口数量;P表示总人口。由此可看出:一是城镇人口指标法所表示的城市化水平是以人口的居住地为标准的,那么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对城市化水平评价的影响就至关重要,这取决于对城镇人口的统计是否与实际城镇化的人口相符合。二是对城镇人口的界定。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虽然强调了居住地类型,但把市辖区的人口全部作为城市人口,统计口径明显偏大。我国的城市都有郊区,郊区人口的数量在整个城市中占很大比例;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对城镇人口的界定指标中增加了“人口密度”指标,这次普查时没有将市辖区的所有人口都作为城市人口,而是将人口密度在15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市辖区的人口全部统计为城镇人口,但这样的统计口径仍偏大;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进行了撤乡、并镇、合村等行政机构改革后的第一次大型普查,机构调整后重新界定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特别是并镇后可能使统计口径扩大。由此可见,采用城镇人口指标法评价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不同的界定方式得出的结论会存在差异,有时可能会截然不同。因此,对城镇人口的合理界定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

2.非农业人口指标法。非农业人口指标法指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一种评价方法。用公式表示为:c=Pb/(Pb+Pd)=Pb/P。其中,c表示城市化水平;Pb表示非农业人口;Pd表示农业人口;P表示总人口。由该公式可看出,采用非农业人口指标法评价城市化水平的关键在于对非农业人口的界定。过去认为农业人口指从事农业生产及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口;非农业人口是以非农业生产以及非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口。但当前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较大,特别是农村人口在城市就业的人口较多,其中有些虽然是农业人口但在城市居住的时间较长,甚至已经在城市购房,这样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的城市化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二)土地利用指标法

土地利用指标法指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面积与区域总面积之比来表示的城市化水平。用公式表示为:c=Sc/(Sc+Sz)=Sc/S。其中,C表示城市化水平;Sc表示建成区土地利用面积;Sz表示建成区以外的土地面积;s表示区域总面积。土地利用指标法是从城市建设面积比例来测算城市化水平,这种方法强调城市建设面积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但对人口密度不同的城市所反映的结果可能有差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各地扩张城市占地,对城市化水平的评价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三)复合指标法

城市化的内涵丰富,不仅体现在人口和土地上,还涉及经济、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等方面,所以对城市化水平的评价,不能单独通过人口或土地来说明,应通过综合指标体系来衡量。复合指标法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标来全面反映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这是全面评价城市化水平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衡量城市化水平,也可全面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状况。

1.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体系构建时,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系统性。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在指标体系中应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生活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以综合反映城市化水平。二是科学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坚持科学性原则,各指标能够真实反映城市化水平,避免信息遗漏。三是可比性。选定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在横向、纵向上在各地区之间具有可比性,客观、真实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四是数据可得性。在指标选择过程中,应选择那些指标含义明确、能量化或可被其他指标很好地替代的指标,并且数据容易获得。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城市化水平,结合以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本文从4个方面构建城市化水平的评价体系,即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条件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共15个指标,见表1。

2.指标权重的确定。各指标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为科学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根据各指标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差异,给各指标赋予权重。在确定权重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首先,将指标体系分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次,通过德尔菲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确定各准则层对目标层的贡献度,即权重。再次,通过德尔菲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确定各个指标层对其所属准则层的贡献度,即权重。各指标的权重值见表1。

3.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各指标值具有量纲差异,无法进行直接比较,因此对这些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使城市化水平指标能够分布在0~1之间,采用下列处理方法。指标的最小值min xij,x’=0。指标的最大值max xij,x’=1。指标的中间值的处理,分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对正向指标,采用半升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即:x’ij=(xij-minxij)/(max xij-min xij);对逆向指标,采用半降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量化,即:x’ij=(max xij-xij)/(max xij-min xij)式中,xij为i因素下j因子指标值;x’xij为i因素下j因子分值,取值范围为[O,1],这样各指标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

4.复合指标法评价结果。利用标准化后的数据及综合评价模型,可得到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化水平的各项指数排名及综合评价指数排名,见表2。

三、中国城市化水平多种测算方法的结果分析

用城镇人口指标法、非农业人口指标法、土地利用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四种方法测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化水平,结果见表3。

尽管四种方法测算的城市化水平不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但反映了各种测算方法的特点,对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具有一定启发。

(一)城镇人口指标法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指标法所采用的城镇人口是当前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因而其受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能较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总体上东中部地区的排序要先于西部地区,前三名是上海、北京、天津三个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先的大城市;其次是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地区,如广东、辽宁、浙江、江苏、福建等;排名在后的是甘肃、云南、贵州、等这些经济社会发展较差的地区。总体看,城镇人口指标法的评价结果基本符合我国各地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实际,能较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二)非农业人口指标法的测算结果较差

非农业人口指标法所用的非农业人口是按照户籍统计来计算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规模扩大,特别是部分农村人口已在城市定居,所以这种测算方法的结果与部分地区的实际水平差异较大。从表3可看出,对发展较快、基础较好的地区,这种方法的测算结果与城镇人口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的测算结果差异不大,如上海、北京、天津这三个城市,三种方法的名次差异很小;对于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好的省份,这种方法测算结果的排名低于城镇人口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的排名,如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陕西七个省份,非农业人口比例法测算结果排名分别为第26、12、21、25、24、15、19名,而城镇人口指标法的测算结果排名为第20、7、6、8、13、4、18名,复合指标法的测算结果排名为第15、3、5、6、7、10、13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较慢的地区,该种方法的测算结果排名却高于城镇人口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的评价结果,如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海南、重庆、四川、甘肃、宁夏、新疆等。

(三)土地利用指标法无法客观反映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土地利用指标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但这种方法受城市占地规模影响较大,测算结果较差。近年来,在有关政策的影响下,各地都大力占地、扩建,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城市面积扩张规模更大。因此,用这种测算方法所测算的结果较差。从表3可看出,在采用土地利用指标法时,新疆、黑龙江、江西、陕西、河南、甘肃、云南、湖南位列前8名,而采用城镇人口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这些省份中除黑龙江外(黑龙江城镇人口指标法位于第9名)其他省区都没有进入前10名,特别是河南、甘肃、云南、湖南四个省份两种测算方法的结果都在20名之后。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等省市的测算结果排名都较后,采用城镇人口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这些省市的排名却都较前,特别是北京和上海,土地利用指标法测算的两市排名仅为第30名和第27名,而用城镇人口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种测算方法的排名都为前2名。可见,土地利用指标法由于受城市占地规模扩张的影响,其测算结果无法客观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四)复合指标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篇6

关键词:房屋日照 间距 住宅建筑物 密度

中图分类号:TU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评判房屋质量的一大标准就是房屋的日照采光情况,在高楼林立的城市环境中,一些建筑物内部的房屋的采光情况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就是建筑物的密度设计不合理,采光条件不佳的房屋不仅会影响住户的住宅质量,也会影响房屋的销售,对建筑商家的利益造成损害,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房屋之间的距离问题,科学地确定建筑的日照标准,计算或者测量建筑日照间距, 才能确保房屋的选择的精确性。

日照与建筑物密度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最引人关注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建筑之间的距离设计,有非常多的因素会对建筑之间的距离的设计产生影响,例如:通风条件、建筑周围的交通况、施工建筑的条件、日照时间的长短等等,如果是北方城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某过于日照,要想保证房屋获得足够的采光时间就必须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通过测量和计算建筑日照间距,来建筑物的朝向进行科学地布置与规划。按照科学的建筑日照规划标准,一般来说,北半球每年的冬至日也就是12月22日普通住宅的中午阳光满照的时间为1到2个小时,然而一些工作区域例如:办公楼以及教学楼的中午阳光满窗日照时间应该保持3至4小时,对于儿童生活的区域,例如:学前班的中午阳光满窗日照时间应该保持在5到6个小时,一些专家还建议把中午满窗日照减小到中午半窗日照时间,事实上这样的标准是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享受生活舒适的水平所制定的,这是一个卫生标准,科学的日照标准不仅要考虑住户的卫生要求,还要顾及到太阳辐射、紫外线照射与节省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只有将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得出一个更加合适的日照标准。

在没有对日照家家具进行测算之前,要对一个地方整个一年四季的太阳位置进行测算,得出一系列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冬至日当地的日出与日落的时间,日出与日落的地理方位,以及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以及建筑物的水平阴影的长度,再结合固定的日照间距系数,这个固定值为:2.126.利用数学关系算出当地的房屋日照间距。

下面以某建筑的五层楼为例子,对日照间距的测算方法加以分析和说明:

假设此建筑物的高度为:H=14.5米,后面的建筑物一楼的窗台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为H1=1.2米,

那么:H 0=H—H1=14.5-1.2=13.3米

要想保证在冬至日这段时间,中午过后,后面的建筑的一楼仍然能够获得1个小时的阳光照射时间,就要对其最小日照间距进行计算,正确的计算方式应该为:

D=Hoctgh·cosA (其中的h为当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度数)

=13.3*ctg25度11分*cos0度

=28.29米

从众多的测算与观察中会发现,建筑物的朝向对其日照间距也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例如:建筑物的朝向如果由面向南方逐渐向东方偏移,那么此时的日照间距系数就会发生逐渐的变化。

根据科学地测算表明:

建筑物正朝南方时:日照间距系数为:2.13

由南偏东15度:日照间距系数为:2.09

由南偏东20度:日照间距系数为:2.00

由南偏东30度:日照间距系数为:1.84

由南偏东40度:日照间距系数为:1.63

由南偏东45度:日照间距系数为:1.51

由南偏东50度:日照间距系数为:1.37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如果建筑的朝向从南部向东方向偏转,其日照间距系数也呈现缩小的趋势,那么建筑之间的距离也可以随之减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 于建筑的朝向在不断地变化,这必将使中午的阳光与墙面之间的夹角减小,这时候的阳光应该斜向射到墙上,倘若把太阳的其他位置作为日照标准来加以测算,那么,由于太阳的方位线在朝着东面偏转,这时候的太阳高度角就会逐渐减小,这样反过来也会增加日照间距,基于这个科学现象,很多国家制订了新的日照卫生标准,也就是说如果阳光与墙面之间成角在22度30分范围内时,太阳高度角小于10度不算在日照时间范围内。

建筑物的层数以及每层楼的高度对住宅建筑密度的影响

在最近的一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将建筑物高度进行降低处理,因为随着建筑物层数高度的降低就可以减少工程建筑造价成本,而且也能科学地节省土地面积,根据科学的测算表明:建筑每个楼层每减少10厘米那么就可以减少1%~1.5%的造价成本,如:一个有五层楼的建筑物,以前的整个建筑高度为14.5米,每个楼层减少10厘米,整个建筑高度变为14米,倘若日照间距依照1.7H进行测算,那么这种降低后的建筑能够为整个城市节省3.4%的土地面积,由此可以看出这种降低当个楼层高度的做法,对于整个市区的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这一方法已经为我国大多数大中城市所利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科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建筑物的楼层数量对于住宅建筑的密度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就会使单位面积上享受的房屋基地面积减少,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建筑用地面积。例如:一个三层的建筑物与一个六层的建筑物相比,浪费了建筑用地大概为14.4%。

具体的节约示意图如下所示:

对于高层建筑,也要在比较适合的城市地段上进行建设,要按照科学的比例进行建造,一般的科学比重为:15%至30%,高层建筑是城市的标志,展现了城市的繁华,见证了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节省出来的地面空间可以用来增设一些绿化带,这些绿化带不仅使城市环境更加整洁,对于城市空气的绿化与城市容貌的更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为了节省城市建筑用地面积,提高建筑物的密度,可以采取公共建筑与住宅建筑相间分布的建筑布局模式。因为一些公共建筑,例如:商场,餐饮业,娱乐健身等建筑对于光线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在保证各项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小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住宅建筑获得更多时长的光照,一方面保证了居民生活的安定,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城市用地。

总结:

房屋日照间距与住宅建筑密度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搭建楼房过程中,房屋间距有与采光日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采光不好容易减少室内热量,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成长,掌握科学的房屋日照间距测量方法,科学地提高住宅建筑的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文田.浅谈建筑楼层高度施工的若干通病[J].科学大众 2010(9)

[2]孙建春.怎样才能做好建筑工程管理一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3]方倩.对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的分析一城市建设[J]. 2010

[4]杨海峰,姚正明.测绘工程实施监理制度的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02)

篇7

作者简介:孙能利,博士生,高级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中国农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生科研创新专项(编号:KYCXO9062)。

(1.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北京 100083;

3.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 农业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同时还具有非经济价值,而估算农业的非经济价值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把农业的价值分为生产产品价值和生态价值,并采用具有权威性的生态价值测算思想,即Costanza等于1997年提出的方法作为估算农业生态价值的方法依据,同时,由于该项研究也受到了不少严厉的批评,如某些数据存在着较在偏差,如对耕地的估计过低,对湿地又偏高等。因此,进一步借鉴谢高地等于2003年针对Costanza等的不足,在参考其可靠的部分成果的同时,基于对我国200位生态学者的问卷调查,制定出我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当量因子表。以此表为基础,结合山东省实际形成适用的生态价值测算方法,采用官方统计数据实际测算了山东省农业生态价值。结果发现,2008年山东省农业生态价值的现实值为7058.54亿元,是当年农业经济价值3002.65亿元的2.4倍。

关键词 山东省;农业生态价值;生态价值当量;测算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7-0128-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22

农业一直被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但从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来看,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如山东省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由1995年的20.4%下降到2008年的9.6%,单纯就此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一些观点也将农业视为国民经济中可有可无的产业。单纯以来上述统计进行分析存在着缺陷,因为它仅仅统计了由生产功能带来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农业其它功能的经济价值,如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改善大气质量等等。由于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和公共品属性,其非生产功能价值未纳入农业收益之中。由此而来的统计问题非常突出,对于评价农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会带来很大的偏差,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用地征用或征收日益频繁,在征用或征收补偿标准制定时,考虑的仅仅是农业的生产功能,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纠纷频发。因此,从社会认识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有必要核算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带来的经济价值。从国外来看,如美国的“在耕土地保护计划(working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s)”和“农田保护计划(farmland protection program)”都侧重于耕地的生态效益补偿,即把农业的生态价值作为农业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都位列全国前列。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农业价值直接关系到山东省未来农业发展走向,如“十二五”期间是否值得更为重视农业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本文把农业的价值分为生产产品价值和生态价值,并采用具有权威性的生态价值测算思想,结合山东省实际形成适用的生态价值测算方法,采用官方统计数据实际测算山东省农业生态价值,为正确认识农业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奠定重要基础。

1 农业价值体系分析

国家、城市居民、农民根据其自身的发展状况、所处的层次和水平等特点对农业产生各种需求,形成不同的价值关系(见表1)。随着主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对客体需要将日益丰富,价值关系也会丰富多样起来,上述各个主体对于农业价值需求的总趋势是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发展,从最初为了生存以农业产出价值为主,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并存,以期求得多目标和谐发展。

从表1可以看出,农业生产的价值可以归纳为3大

表1 农业生产价值体系及其特征[1]

Tab.1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value system and its features

类: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经济价值最容易计算,而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是非物质形态的,很难以经济价值的方式来体现。直到1997年Costanza等[2]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自然资本”一文,才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的原理及方法从科学意义上得以明确。该方法以生态服务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直线作为假定条件,逐项估计了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而目前对于社会服务价值的估算方法还处在探索阶段,主要是采用意愿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存在的问题是意愿调查需要有大样本,分析成本非常高,具体实现有较大难度。

对于山东省农业价值的测算来说,我们可以忽略其社会价值,而将重点集中于生态价值的估计。理由有二:一是山东省的工业和服务业较为发达,非农就业机会较多;同时,农民参与社会保障程度较高,因此在正常的经济发展时期,农用地实际提供的社会保障功能较弱。二是山东省农用地占土地总量的73.6%,这意味着从目前来看,农用地数量较多,提供的空间非常广阔,因此,居民对农业提供开敞空间的需求非常有限。

因此,本文只估算农业的生态价值,会低估农业生产的非经济价值,估计结果对山东省农业价值评价来说也就趋于保守。文中所涉及的生态价值主要指农业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国家对农业生态价值总体发挥具有影响和调控作用,比如城市发展规划、设施农业的鼓励发展、农业政策等会对农用地面积、农用地利用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农业生态总价值供给能力会随之变动。农业生态价值的价值主体主要是城市居民和国家,城市居民希望居住地环境适宜,优美,对于农业生态效用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农用地及农用地上的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净化与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对于多方价值主体都具有意义。但是,目前农民对于农业生态作用的关注度不高,农民尚未成为生态价值的价值主体,这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仅获得较低的经济价值,而对于生态价值作为纯公共产品免费向社会提供,农业价值也因之而被低估。因此,估算农业的生态价值,不仅有利于正确认识农业的价值空间,更能明确农村、农业、农民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实际贡献。

2 农业生态价值测算的方法构建

Costanza等于1997年提出的方法是估算农业生态价值的方法依据的基础原理。但是,该项研究也受到了不少严厉的批评,如某些数据存在着较大偏差,如对耕地的估计过低,对湿地又偏高等。中国科学院谢高地等[3]针对Costanza等的不足,在参考其可靠的部分成果的同时,基于对我国200位生态学者的问卷调查,制定出我国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当量因子表(见表2)。

表2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价值当量表[3]

Tab.2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unit area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ecosystem

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的特点是:

(1)生态服务被划分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维持、休闲娱乐共7 类。其中,气候调节功能的价值中包含了Costanza等[1]体系中的干扰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包含了Costanza等[1]体系中的土壤形成、营养循环、侵蚀控制等3项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中包含了Costanza等[2]体系中的授粉、生物控制、栖息地、基因资源等4项功能。

(2)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是指生态系统产生的生态服务的相对贡献大小的潜在能力,定义为1 hm2全国平均产量的农田每年粮食产量的经济价值,以此可将权重因子表转换成当年生态系统服务单价表。由于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小,城市发展对农业的生态需求更为强烈,经过综合比较分析,确定1个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量等于当年全国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得出全国平均状态的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单价[4],计算公式为:

Ea∑ni1(1)

式中,Ea为单位当量因子的价值量(元/ hm2);i粮食作物种类;pi为第i种粮食作物全国平均价格(元/kg);qi为第i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单产(kg/hm2);mi为第i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hm2);M为n种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hm2)。

在计算获取单位当量因子的价值量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农业用地类型数据和生态价值当量表即可测算农业生态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农业生态价值测算没有考虑人们的心理和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即支付意愿大小。测算出来的价值仅为理论值,或者说是潜力值,不能反映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值,因此,需要采用表征支付意愿相对水平的发展阶段系数对农业生态理论价值进行修正,得到农业生态价值的现实值。发展阶段系数则通过皮尔(Pearl)生长曲线和恩格尔系数求取,计算公式为:

l(2)

式中,l为社会对生态社会效益的支付意愿,l∈(0,1);tT-3,T1/En,En为恩格尔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

以表征支付意愿和能力的发展阶段系数作为调整系数l(t),则可以修正农业生态理论价值,获得农业生态现实价值。计算公式:

Eareal(t)Ea(t)×l(t)(3)

式中,Eareal(t)为考虑支付意愿情况下的单位当量因子的现实价值量(元/ hm2)。在获取单位当量因子的现实价值量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测算出农业的生态价值。

3 山东省农业生态价值的测算

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山东省土地面积为1 571.26万 hm2,其中山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从山东省农业生产状况来看,2008年农业生产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0 525 000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7.0%;园林地面积为3 853 757 hm2,占24.5%;牧草地面积为34 000 hm2,占0.2%;用于渔业生产的水面面积为590 000 hm2,占3.8%。

3.1 测算农业生态单位当量因子的价值量

为了测算农业生态价值,首先,我们测算出农业生态单位当量因子的价值量。粮食作物数据的选取,我们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作为计算数据,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其中,各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作物单产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粮食的全国平均价格数据来源于《2009年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出处可靠。本文得到的2008年农业生态单位当量因子的价值量见表3。

表3 2008年农业生态单位当量因子的价值量

Tab.3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area in 2008

3.2 测算2008年山东省农业生态价值的理论值

本文得出,我国2008年农业生态单位当量因子的价值量为9 668.09元/ hm2。在获取农业生态单位当量因子的价值量基础上,结合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见表2)即可计算2008年山东省农业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价值的理论值,以及2008年山东省农业生态总价值的理论值,具体计算结果见表4和表5。

可以看出,2008年山东省农业生态总价值的理论值为15 685.64亿元。

3.3 测算2008年山东省农业生态价值的现实值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居民对生态价值的支付意愿会存在显著差别。支付意愿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农业生态价值估计结果。从理论上来说,不考虑居民的支付意愿,农业生态价值存在一个理论值,即为潜在值或者最大值。但是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用市场经济的眼光分析农业的生态价值必须考虑城乡居民的实际支付意愿。为此,我们在测算山东省农业生态价值时,考虑城乡居民的支付意愿,计算农业生态价值的现实值。具体做法是先获取2008年山东省社会发展阶段系数(见表6)。

可以看出,2008年山东省社会发展阶段系数为0.45。由此可以计算出在考虑支付意愿情况下的单位当量因子的现实价值量Eareal(t)4 350.64元/hm2。进而,计算出2008年山东省农业生态价值的现实值,见表7和表8。

由此,2008年山东省农业生态总价值的现实值为7 058.54亿元。

4 农业生态价值比较及其经济贡献分析

在测算出农业生态价值后,可以把农业经济价值和农业生态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现有统计口径下的农业价值与

表4 2008年山东省农业生态系统理论生态价值表

Tab.4 Agricultural ecosystem theory ecological value

in Shandong in 2008 元/hm2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表2和表3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表5 2008年山东省农业理论生态价值表

Tab.5 Agricultural ecosystem theory ecological

value in Shandong in 2008亿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09年《山东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表6 2008年山东省社会发展阶段系数

Tab.6 Shandong social development stage

coefficient(2008)

数据来源:作者依据《山东省统计年鉴(2009)》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实际农业价值之间的差距,进而分析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实际贡献。2008年,山东省农业生产总值为3 002.65亿元,农业生态价值现实值为7 058.54亿元,理论值为15 685.64亿元,GDP为31 072.06亿元。

2008年,山东省的农业生产总值仅占GDP的9.6%。如果把农业生态价值(现实值)纳入农业价值中去,据保守的估计,农业价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32.3%。在农业价值中,农业经济价值仅为农业价值的29.8%,农业生态价值(现实值)是农业经济价值的2.4倍。

因此,对农业生产的价值评价不能仅仅考虑农业的经济价值,农业生产为整体经济发展的生态贡献要远远超过农业体现出的产品生产价值。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采用以农业生态当量因子为基础的农业生态价值测算方法测算山东省农业生态价值。经过严格的计算过程,最终确定2008年山东省农业生态价值的现实值为7 058.54亿元,是当年农业经济价值3 002.65亿元的2.4倍,农业的生态价值巨大。

通过对山东省农业生态价值的估算与分析,我们可以

表7 2008年山东省农业生态系统现实生态价值表

Tab.7 Agricultural ecosystem real ecological

value per unit area in Shandong in 2008元/hm2

表8 2008年山东省农业现实生态价值表

Tab.8 Agricultural ecosystem real ecological

value in Shandong in 2008亿元

得到下列启示。

客观、正确、全面认识农业的多功能性,关注农业的生态价值。农业不仅仅具有农产品生产功能,同时,还发挥着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维持、休闲娱乐等非生产功能,因此,农业经济价值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越来越不重要,恰恰是从农业生态价值计算过程会发现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上升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农业的生态价值会逐步上升。即使在2008年,山东省的农业生态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农业经济价值,只是目前的统计数据未把农业生态价值统计到农业生产总值中去。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有效控制农用地非农化速度。山东省仍旧处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阶段,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基本需要的同时,应加大耕地保护力度,降低农用地非农化速度。至少有两个途径可以选择:一是创新土地政策,做到占补平衡;二是提高农用地征用或征收的补偿标准,把农业的非经济价值考虑到农用地非农化时农民的损失中去,通过市场的手段调节农用地需求,降低农用地非农化速度,保证农业生产的土地供给。

谨慎继续出台设施农业建设鼓励政策,避免因盲目扩大设施农业规模而影响农业生态作用发挥。“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快速扩大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设施农业的过度发展,会显著降低农业的生态效应。从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来看,设施农业的规模并不代表城市的发达水平,但不争的事实是发达地区更加注重发挥农业的生态效益,如建农业观光园,更多地体现开放式的大田生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Westman W. How Much Are Nature’s Services Worth[J].Science, 1977, 197(4307): 960-964.

[2]Costanza R.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6630): 253-260.

[3]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6。[Xie Gaodi, Lu Chunxia, Leng Yunfa, et al. Ecological Assets Valu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3, 18(2): 189-196.]

[4]牛海鹏,张安录.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测算方法及其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0(5):316-323。[Niu Haipeng, Zhang Anlu. Method of Measuring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ts Application[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0, 26(5): 316-323.]

Calculation of the Value of Agroecosystems in Shandong Province

SUN Neng-li1, 3 GONG Qian-wen2 ZHANG Jun-biao1

(1.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Hubei 430070,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3.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

篇8

中国古代数学注重实用性,这已是共识,但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特质,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中国古代数学是如何处于实用性与抽象性之间的呢?它的抽象化过程是怎样的?起于何时?在秦汉即更远的时代,真的只有“实用算法式”数学吗?传世文献里,先于《九章算术》形成的年代,有关数学的材料十分稀少,只能从《考工记》、《墨经》等文献里探寻数学发展的踪迹,而诸多出土文献的整理公布,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早期数学发展的新材料。本文将以部分出土文献里保存的有关土地管理与测算的材料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土地管理与测算是秦汉时期官吏的一项重要工作,此工作是必须运用数学的,并且这方面的材料也很多。下面将讨论到的有这样一些文献:青川秦墓木牍《为田律》、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田律》和《算数书》、岳麓书院藏秦简《数》、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河堤简》。

不妨先对这几批出土文献做一简述:

1.青川秦墓木牍《为田律》1

1979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县的战国古墓群,共两件,其一残损不易辨识,其一清晰可读,记载的是一项土地政策。据木牍起首文字“二年十一月己酉朔朔日,王命丞相戊,内史匽民、臂,更修《为田律》”推断,应为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律令。

2.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田律》和《算数书》2][3

1984年,于湖北省江陵县(今荆州市荆州区)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一批竹简,有1200余枚,保存有《二年律令》、《奏谳书》、《蓋庐》、《脉书》、《引书》、《算数书》、历谱和遣册,这些竹简应与墓主人生前工作职责有关。《二年律令》共有竹简526枚,推断为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施行的法令,其中的《田律》记载了田亩制度。《算数书》的成书年代下限应不晚于西汉吕后时期,共有190枚竹简,其中与土地测算有关的是:启广,启纵,少广,大广,方田,里田。

3.岳麓书院藏秦简《数》4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于2007年12月在香港古董市场收购一批秦简,它的形成时间不迟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这批简包含《质日》、《为吏治官及黔首》、《梦书》、《数》、《奏谳书》、《秦律杂抄》、《秦令杂抄》。其中《数》里关于土地测算内容有:里田术,[启]田之术,箕田,周田术,以及计算矩形、圆形、梯形土地面积的算题。

4.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河堤简》5

2001年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该书收录了文物馆历年收购的240枚简牍的照片,并有陈松长先生做的释文和简要考证。在这批简牍中有一批内容与河堤相关的简牍,整理者称为《河堤简》。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5期肖灿:秦汉土地测算与数学抽象化基于出土文献的研究

在分析这些材料时,我们注意到一个词:“田”,它在律令文书里的所指与在数学书里的所指有着微妙的差异,通过分析这种差异,我们推断:中国秦汉时期的数学并不仅仅是实用算法式数学,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抽象性。

首先看青川秦牍《为田律》所反映的田亩制度:

田广一步,袤八则,为畛,亩二畛,一百(陌)道。百亩为顷,一千(阡)道,道广三步。封高四尺,大称其高。捋(埒)高尺,下厚二尺。以秋八月修封捋(埒),正(疆)畔,及癹千(阡)百(陌)之大草。

生先生指出:在此条律令里,“则”是量词,1则=30步,依据是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其中一片残简上有“卅步为则”的记载。汉字“测”最初的来源可能就是量词“则”。而“畛”若解释为田区,那么《为田律》规定的田亩制度是:1亩=2畛=2×1步×8则=480平方步。因为秦汉每尺约0.23m,所以,1畛≈457㎡,1亩≈914㎡。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距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已有四十一年。新的《为田律》把商鞅扩大的亩制再扩大了一倍。扩大亩制可以增加国家的税收,因此秦武王有可能这么做。然而,我们今天见到的传世文献里,仅有“秦田二百四十步”的记载,而没有“田广一步,袤八则,为畛,亩二畛”的记载。1

接着再看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田律》所反映的田亩制度:

田广一步,袤二百卌步,为畛,亩二畛,一佰(陌)道;百亩为顷,十顷一仟(阡)道,道广二丈。(……)(246)2

在这条律令里,如果解释“畛”为田界,就符合了1亩=240步。

至今学者们对这两条律令的解释仍存在很多分歧,诸如“阡”、“陌”、“畛”的定义,“亩”的具体形制等问题。不过,我在这一步分析只需要肯定的是:《为田律》和《二年律令·田律》涉及的关于“田”的数学计算是对用于种植的土地的计算,毫无疑问是“实用性”的。

接下来节录几条《河堤简》简文:

宜成堤凡三百二十三里二十六步,积七十一万九千六百一十[八步],·凡堤能治者九百二十一里二百四十步,积三百一十八万一千八百一十二步,为田一百三十二顷五十七亩百九十二步。·醴阳江堤三十九里二百二十二步,·凡堤不能治者三百二十一里二百二十七步,·大凡千二百八十三里八十九步,(222正面)

转贴于

实三百一十八[万]方一千八百一十二步。·三百人分之,人得四十四亩四十六步有(又)三百分步七十二。[醴阳]堤三十九里二百二十二步。(222背面)5

这些简文所记载的可能是西汉早期南郡汇集的各县把河堤修治工程按人口分配的情况。这其中的数学计算当然也是“实用性”的,其中的“田”是指的实实在在的土地。

然后我们选出几条张家山汉简《算数书》和岳麓书院藏秦简《数》里关于“田”的算题,与前面的律令文书里的“田”的含义作比较,看看有何变化。

方田田一亩方几何步?曰:方十五步卅(三十)一分步十五。术(術)曰:方十五步不足十五步,方十六步有徐(余)十六步。曰:并赢(盈)不足以为法,不足(185)子乘赢(盈)母,赢(盈)子乘不足母,并以为实。復之,如启广之术(術)。(186) (《算数书》) 3

广十五步大半=(半)步,从(纵)十六步少半=(半),成田卅二步卅六分步五。述(術)曰:同母,子相从,以分子相乘。(0829)(《数》) 

箕田曰:并舌步数而半之,以为广,道舌中丈徹中,以为从(纵),相乘即成积步。(0936)(《数》)

周田述(術)曰:周乘周,十二成一;其一述(術)曰,半周半径,田即定,径乘周,四成一;半径乘周,二成一。(j07)(《数》) 4

在这些算题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在律令文书里,“田”是用于种植的土地,对于这样的土地,“方田”(矩形的田)是很寻常的,“箕田”(梯形的田)也很可能,但是“周田”(圆形的田)会有吗?或者常见吗?官吏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圆形田地的计算问题吗?田地形状规整平直,这很寻常,形状歪斜曲折也不少见,但正圆形就不寻常了。那么,在当时的数学书里为什么会收录关于圆形田地的计算方法和例题呢?数学书的编纂者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编订书的内容,还是根据数学知识体系编订书呢?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当时一定有还是没有圆形田地,但我认为,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即使“周田”(圆形的田)以及接近圆形的田偶尔会有,却绝不是常见的,所以单从实用的角度说,秦汉时期数学书的作者或编纂者从实际需要的角度想到要给出圆形田地计算方法的可能性是很低的。那时的数学书之所以有“周田述(術)”及例题,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描述圆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此中的“田”未必是指的实际用于种植的土地,而更偏向于虚指的面积概念。“田”作为虚指的面积概念出现在早期数学文献里,典型的例子也见于《九章算术》刘徽注所记载的 “割圆”求圆周率的方法里:“……倍之,为分寸之二百一十,即九十六觚之外弧田九十六所,谓以弦乘矢之凡幂也……”6],此处“田”指的圆的内接正96边形之外的96块弓形面积,当然不是指实际用于耕种农作物的田地。可见在秦汉数学书里,“田”的含义由具体事物转而指向抽象的形和面积概念,这显然是数学抽象化的一种表现。

另外,秦汉数学书里的“少广”算题也可能是纯粹数学意义上的运算,与实际生活关系不大。“少广”算题在岳麓书院藏秦简《数》、张家山汉简《算数书》、《九章算术》里都有,内容大致相同。现节录《数》的“少广”算题部分内容如下:

少广。下有半,以为二,半为一,同之三,以为法。赤〈亦〉直(置)二百卌步,亦以一为二,为四百八十步,除,如法得一步,为从(纵)百六十(0942)

……(其余“下有四分”、“下有五分”等简文从略。)

下有十分,以为二千五百廿,半为千二百六十┕,三分为八百卌┕,四分为六百卅┕,五分为五百四,六分为四百廿,七分为三百六十,八分(0958)为三百一十五┕ ,九分为二百八十┕,十为二百五十二,同之七千三百八十一,以为法,直(置)二百卌步,亦以一为二千五百廿,凡六十万四千八百,除(0789)之,如法得一步,为从(纵)八十一步有(又)七千三百八十一分步之六千九百卅九,成田一亩。(0855)4

算题表述的计算式如下:

纵=2401+12=240×22+1=4803=160(步) 

……

纵=2401+12+13+14+15+16+17+18+19+110=

6048007381=8169397381步

所谓“少广”,即九数之一。(唐)李淳风注《九章算术》这样解释“少广”:“一亩之田,广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今欲截取其从(纵)少,以益其广,故曰少广。”李籍云:“广少从(纵)多”,“截从(纵)之多,益广之少,故曰少广。”郭书春教授推断“少广”本意是“小广”6]。据此,我们将“少广”算题算法表示为下图(以《数》0942简所记算题为例):

图1所示为面积1亩的田abcd,原广1步,纵240步,现将bcfe段截取,一分为二,补在aefd段,则新形成的田广就是(1+12)步,求纵,得160步。这是“下有半”的情况,接下来是“下有三分”、“下有四分”……直至“下有十分”。当“下有十分”

图1“少广”算题算法

时,田的“广”为(1+12+13+14+15+16+17+18+19+110)步,即《数》0958简、0789简、0855简所记。

这类“少广”算题算法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的呢?看算题文字内容,当是关于田地测算的,但我们很难想象在实际测量或分配田地时会遇到这类数据:田地边长为(1+12+13+14+15+16+17+18+19+110)步,以及这一系列的数据。可以说,“少广”算题是为计算而计算,只有纯粹数学意义,这也就说明秦代数学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但是也存在另一种看法:“少广”的系列算题可能是为了提供给人们多种形态的“亩制”。我们已知秦汉时期的亩制为广1步,纵240步的“长条亩”,这样的“长条亩”制度在实际测量田地时必有诸多不便,“少广”算题给出了“纵”不足240步时的多种亩制,以供测量田地的实际需要,就好比我们用天平称量时用到多种规格的砝码。

篇9

关键词: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补偿标准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0-2710-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0.063

Abstract: For realizing accurate compensation and determin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 the service value of products in ecological regions needs to be understood. Based on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theory and focusing on status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service products in Hubei province, the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was measured, for providing guidance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t concluded that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ould be used as the upper limited reference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alculating the actu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the willingness-to-pay and sharing mechanism in ecological product service regions should be also considered. In Hubei province, the path of combining market mechanism with policies and social governance should be actively explored. Specifically,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eaturing “different categories, regions and grad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practice 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Key words: Hubei provinc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compensation standard

1 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1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为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国家在汉江流域开展了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其中,汉江流域是全国惟一的试点流域,在襄阳、宜昌、荆门、武汉、鄂州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是全国试点较多的省份[1]。

2013年,湖北省湿地面积共144.5万hm2,其中湿地自然保护区16个,5个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62个,其中39个是国家级湿地公园。湖北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鱼类176种、底栖动物86种、浮游生物213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主要由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两部分构成。

湖北省湿地的直接使用价值主要表现为湿地的用途价值,主要包括:①湿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各种生态产品,如木材、药材、肉类产品、泥炭、砂石、芦苇;②湿地水资源可用于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在丰水期湖泊还是水运的通道和介质;③湿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成为重要的观光休闲地,为人类提供舒适。具体物质生产的价值量计算结果见表1。

湖北省湿地的间接使用价值表现为它的功能价值,主要包括:①蓄水,调节洪峰,滞后洪水过程,减少洪水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生命损失;②湿地植物固碳放氧,调节空气中的CO2和O2的平衡;③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④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保存生物物种资源,以供科学研究,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湖北省湿地提供的各项间接使用价值量见表2。

根据以上估算,湖北省2013年每公顷湿地提供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总量约为22 961亿元。

湖北省湿地生态补偿量的计算主要包括3个内容:①湿地生态服务价值损失量;②湿地污水治理成本及其相关费用;③人工湿地部分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量。运用直接市场价格法、炭税法和造林成本法、疾病费用法等对湖北省湿地的生态补偿量定量评估,结果见表3。

综上,湖北省湿地的生态补偿量是湿地损失的经济价值总量、水体治理费用和人工湿地生态服务价值三者之和。湖北省湿地的生态补偿量约为354.26亿元,其中湿地损失的经济总量是333.56亿元,湿地水体治理费用是20.57亿元,人工湿地的鸟损价值量是1 270万元。

1.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湖北省生态林业建设在全国生态林业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据统计,2013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仍有36 903.02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0.5%。全省水土流失地域广泛,主要集中在鄂西山地的三峡库区、清江流域、丹江库区,以及大别山、幕阜山、桐柏山和大洪山地区。

基于成本和收益角度,进行湖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经济收益包括林产品收益、非林产品收益等。主要根据森林面积分别乘以林产品单位面积的年产价值、非林产品单位面积的年产价值加权得到。从收益角度,通过相同或近似产品法和直接产品评价法得出各地区林业生产总值(表4、表5)。

森林提供的大多数生态服务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和碳汇等具有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1712-2008),森林生态收益核算方法见表6。

1)涵养水源。按照总拦蓄水量=(降雨量-蒸发量)×森林拦蓄降水面积计算,其中湖北省森林拦蓄降水面积包括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苗圃地,为8 098 500 hm2。根据测定,湖北省境内平均降水量800~600 mm,林区蒸散量占年总降水量的60%。则计算的总拦蓄水量为51.8×109 m3。森林拦蓄水的价值,相当于等容量水库的价值,核算价格用水库拦蓄1 m3水的建造成本。目前,中国单位库容造价为5.48元/m3。因此,湖北省森林拦蓄降水的价值为2 838.64亿元。目前湖北省生活用水的价格1.96元/m3(以武汉市为例),净化水的量为51.8×109 m3,计算的森林净化水质的价值为1 015.28亿元。根据湖北省2014年统计年鉴,湖北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 338亿m3,其中年洪水径流量为1 712亿m3。按照湖北省能够防洪的森林总面积24 405 hm2[1],土地防洪费20元/m2计算,湖北省防洪的总价值为48.81亿元。综上,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价值至少为3 902.73亿元。

2)保育土壤。依据土壤研究可知,无林地土壤中等程度的年侵蚀深度为15~35 mm,年侵蚀模数为150~350 m3/hm2。本研究以无林地土壤侵蚀模数的年平均值(200 m3/hm2)来估计湖北省减少的土壤侵蚀量。湖北省林业用地的平均收益为500.3元/hm2,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保持量为404.547万hm2。计算得出湖北省减少土地废弃的经济价值约为20.239 5亿元。湖北省因森林防护而减少的土地损失的面积约为22 785.89 hm2,按照平均林地价格2 459.9元/hm2计算,森林减少土地损失的价值为0.560 5亿元。湖北省森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1%,其中全氮含量平均为0.094%,全磷含量为0.071%,全钾含量为2.9%,总量分布为60 970 t、56 300 t、314 498 t,而尿素、磷酸二铵和氯化钾的市场售价分别为1 900元/t、2 200元/t和1 400元/t。计算可得森林减少的氮、磷、钾养分损失的价值为6.80亿元。综上所述,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价值为27.60亿元。

3)固碳供氧。按照碳储量=森林生物量×容积密度×含碳率[2]计算,湖北省森林生物总量约为248.206万t,阔叶林的容积密度约为21.62 t/hm2,针叶林的容积密度约19.31 t/hm2,针阔混交林取两者均值,含碳率取0.5,则湖北省碳储量为7 619.304万t。从而得到CO2量为27万t,处理1 t CO2价格按100元计算,则湖北省森林固碳供氧价值为279.37亿元。

4)净化空气与森林防护。按照净化空气服务价值=林地面积×滞尘能力×单位滞尘价格计算,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主要以阔叶林、针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为主,面积分别为400 483 hm2, 552 968 hm2, 660 425 hm2。阔叶林的滞尘能力为10.11 t/hm2,针叶林为33.20 t/hm2,针阔混交林的滞尘能力取两者平均值。阻滞降尘的价格采用0.56元/kg计算[3]。因此,湖北省森林生态系统净化空气的服务价值为205.57亿元。

由于缺乏相应的数据,保守的用森林保护稻田天敌的效益代替农业的增产效益,则湖北省每年至少因森林保护引起的农业增产价值为112.61亿元。

5)森林休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2013年,湖北省行政区域内森林公园接待游客人次达到650万,带来了约6亿元的旅游收入,而创造的社会效益则达到49.77亿元。在此,如果用社会产出代表森林游憩的价值,湖北省森林游憩价值为49.77亿元。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经济价值主要体现为机会成本,2013年湖北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经济价值约为59.36亿元。

结合上述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结果,湖北省2013年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汇总见表7。

以上以湿地和森林为对象,测算了湖北省主要生态产品提供的生态价值,表明湖北省生态系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特别是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调节的生态服务功能需要被重点保护。

1.3 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和补偿

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主要矿产种类有铁矿、铜矿、磷矿等,2011年湖北省共有铁矿储量6.05亿t,铜矿96.58万t,磷矿7.70亿t。2011年湖北省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贵重金属矿、冶金辅助原材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和其他采矿业创造的产值为172.8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64.00亿元(表8)。以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矿种来看,铁矿、钒矿、钛矿、磷矿、盐矿、灰岩矿等湖北省优势矿种2011年销售收入99.16亿元。这些矿山企业是当前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重要来源。

根据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计算公式:征收金额=矿产品销售收入×补偿费率×开采回采率系数,补偿费率以2%计算,开采回采率系数需要由地方政府会同地质矿产管理部门根据开采方案进行核算,这里以1来估算,可得铁矿、钒矿、钛矿、磷矿、盐矿、灰岩矿等湖北省优势矿种应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为1.98亿元。与同期实收年均1个亿相比,缺口并不大。

自实施《湖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管理办法》以来,设立了专项经费,累计征收保证金19亿元,为全省矿山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来源,但是,目前已经完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仅36项,占全省矿山地质灾害总数的5.48%,恢复治理面积600多hm2,占全省需治理面积的4%左右。在颁布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湖北省将全面推行保证金制度,实施高标准的提取准则。因此,需要更多的配套资金支持上述政策。

2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补偿标准确立――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

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之一,以汉江、丹江为主要河流,有215条河流的流域面积超过100 km2,21条河流超过1 000 km2,水资源总量超过388亿m3,占全流域比重为66.7%。全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3 741 m3/人,高于全国人均水平值[4]。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供给的强大后盾。受水区为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4省(市)。

2.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价值

根据谢高地提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5,6]和研究区单位面积农田食物生产生态服务价值,可得研究区各种土地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单位价值。

1)应界定水源区为受水区提供的生态服务种类。只有在扣除林冠截留和林地蒸散后(根据陈东立的研究,林冠截留率的平均值为24.95%[9],林地蒸散率因计量复杂,暂定为0),其他四类生态系统(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提供的“水源涵养”生态服务才形成了水源区的水资源量,从而通过调水工程使受水区获得清洁水源。

2)确定受水区意愿支付水平。公众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知水平和意愿支付水平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发展的,它与恩格尔系数(受水区加权平均0.33)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3)确立生态补偿标准中央和地方的分摊机制。根据王国栋[10]的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央与地方生态补偿资金分摊比例应确定为4∶6。

2.2 生态补偿上限与实际补偿标准

根据上述调整过程,以2010年得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生态补偿上限标准为46.12亿元/年。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中线工程一期工程调水总量为95亿m3,其中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分别为38亿m3、35亿m3、10亿m3、12亿m3,计算出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4省(市)生态补偿上限标准的分摊额度分别为11.07亿元/年、10.21亿元/年、2.91亿元/年和3.49亿元/年。

进一步来看,以2010年的现有生态系统土地面积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前的2002年比较,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显著下降,减少了125.38亿元。其中尤以森林生态价值的下降为显著特征(表11)。因此,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前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并没有扭转生态效益下降的趋势,原因除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缺口外(2009年中央财政17.88亿元,缺口28亿元),关键是地方政府和农户的积极性不高。在国外的生态补偿实践中,生态补偿标准亦根据当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际值确定,若水源区当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上升,则补偿标准随之上升;若水源区当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补偿标准也会下降。可见,适时监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量,确立生态补偿标准能提升水源区政府和公众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水源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

3 结论与启示

要破解湖北省当前生态补偿的现实困境,就必须理清生态补偿核算思路,加快重点领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进程,明确生态补偿核心任务,确定实现路径,加强平台建设和能力提升,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全面深化湖北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成立专门机构,在科学测算生态价值和补偿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湖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的呼声,积极响应陕西、河南水源地的诉求,吸引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倾斜力度。

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点,湖北省必须尽快推进武陵山和秦巴山生态林(含神农架林区)生态补偿试点,争取纳入国家规划的“笼子”。

参考文献:

[1] 熊春茂,陈 敏,朱白丹.湖北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利,2012(11):31-33.

[2] 沈浩然.建立完善恩施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J].清江论坛,2011(2):68-70.

[3] 韩秋萍,张修玉,许振成,等.珠三角生态屏障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以韶关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2):430-434.

[4] 周 晨,丁晓辉,李国平,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视角[J].资源科学,2015,37(4):792-804.

[5]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89-196.

[6] 谢高地,甄 霖,鲁春霞,等.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消费和价值化[J].资源科学,2008,30(1):93-99.

[7] 侯 鹏,王 桥,王昌佐,等.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J].地理研究,2011,30(11):2092-2098.

[8] 李 疲李晓东,海米提・依米提.基于LUCC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3(6):122-127.

篇10

生态系统功能是地球生命系统的支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区域生态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然而在人类对自然利用和改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视自然资源的直接消

费价值,而忽略了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服务效益价值。人们在资源开发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有过无数次的深刻教训,人类或一个国家及地区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生态价值

的正确认识。在目前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是经济乐观论,这种观点认为社会首先必须发展经济,才有能力负担对环境的投资建设和治理。认为环境问题

可以在其发生后通过开发新的技术来加以解决;其二是环境悲观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达到或超过自然界的承载能力,为防止生态系统的继续恶化,控制人类活动是根本措施。这两

种观点都注意到了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其观点都带有片面性。

环境悲观论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估计不足,只看到人类经济活动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面,而看不到在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可以成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利条

件;经济乐观论认为只凭借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就能自动地解决环境问题,而忽视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运行规律。为此,在经过长期争论之后产生一种新的观点,即生态经济论,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经济系统是生

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生态系统决定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最大限度。

生态系统为社会经济提供的服务功能被视为一种资源,是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形成一种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学科,重点探索人类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

是由经济学与生态学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形成的具有边缘性的学科。生态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对传统经济福利测算指标GDP提出了质疑,认为它存在严重的缺陷,其中末包含环境价值并不能真正反映人类

社会福利状况。从而进行探讨新的反映经济发展指标。在研究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定量衡量问题过程中,人们提出了不少可持续发展的测量指标,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福利指标、生态足迹等

。美国从系统研究分析的角度出发,1993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建立了反映环境信息的资源环境经济整合帐户体系,日本科学家于1998年也提出了广义的资源环境帐户体系的理论框架,对生态和经济耦合方法

进行了探讨。

在研究探讨可持续发展定量衡量问题中,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的成本与效益价值的估计和生态损失及环境退化价值的折算。因此,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成本价值的评价是目前研究的重要问题。生态经济

学认为社会经济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生态系统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最大限度。我们距这个限度越近,经济发展的余地就越小。人类需要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

因此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效益服务视为一种资源,是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不合理的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对一个社会和民族来说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生态

系统效益价值的正确认识和有效管理与合理的经营利用。因此,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生态效益的价值将是21世纪社会经济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将促使对经济体系产生重大的改造。对

生态系统效益价值的研究和评价,可为利用经济杠杆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重要的依据。

2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主要内容

生态经济学是人类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反思而出现的,其研究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及其规律,研究不仅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

,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子系统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生态经济大系统的平衡与调节机制。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包括了生态学和经济学固有的理论,也包含了当今自然和社会领域中众多学科的理论。因之,生态

经济学可以说是目前研究领域中涵盖十分广泛的交叉学科之一。生态经济学目前研究的具体内容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特点、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的关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生态供给与经济需

求的矛盾等。

当前生态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主要是:其一,生态经济整合帐户的建立;其二,可持续发展定量衡量的研究;其三,自然资源与生态服务功能的估价;其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政策建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有效管理。生态环境经济帐户作为国民经济帐户的一个卫星帐户或平行帐户,对反映自然资源的利用损耗和生态环境退化及环境成本的转移十分重要,有助于增强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过程之间关系的了解,更好地了解生态服务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过程,从而进行科学地调整人类行为、协调人地关系。这一帐户在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建立,新的帐户是对国民经济帐户体系进行纠正而产生的一种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指标体系,如绿色国内总产值,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真实发展指标等。对原有的国民经济帐户进行调整得到环境国民经济帐户,以此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信息,它能进行国内产品和财富的绿色衡量。

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生态环境的货币化指标体系确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它又是生态环境帐户的重要基础,货币化价值分析在许多研究领域是必不可少量化衡量标准,尽管在资源环境的费用和效益方面评估和使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定价还存在许多困难,但这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路。生态经济的资源环境的货币化研究,可定量的判断人类或区域生态是否安全。由于人类消费自然环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均对地球和区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只要这种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压力处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范围内,其生态系统的生命就是安全的,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可持续范围之内。而如何判定人类是否生存在区域或地球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呢?生态足迹的研究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生态足迹是通过测定现今人类

为维持自身生存而使用自然资产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强度。

计算是基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确定人类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和其所产生废弃物的数量;其二,是计算这些资源和废弃物可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所需的土地面积。因此,任何一个已知人口的区域或国家,其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对生态和经济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足迹的研究可呈现管理国家和区域自然资产帐户的一个框架。通过计算分析可以在区域或全球内对自然资产的产出和人类的消费情况进行比较,通过跟踪区域或国家能源和资源的消费,将他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与同区域和国家范围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生态环境是否安全提供定量依据。

3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体系与方法

3.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流程

对于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效益的评价研究,主要通过归纳总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对一个区域的生态服务经济估价评估,首先确定生态系统类型和划分各类型环境质量等级,如森林、草地、沼泽与湿地

、湖泊与河流、荒漠、冻原、冰川、耕地、裸土与裸岩等。不同的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功能和效益,功能效益的大小不仅与生态系统类型有关,而且与其自身质量等级密切相关。如森林、草地等系统其质

量与植被盖度和生状态密切相关。因之,在确定生态系统类型后,分析系统质量差异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序列,测算各类型不同质量等级的面积,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类型与质量等级信息系统。其次,分析各生

态系统类型与各等级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一般可从生态系统的气候气体调节功能、水分供给与调节功能、土壤保持控制作用、养分循环功能、废弃物分解转化功能、生物调节与庇护功能、植物繁殖功

能、初级食物生产功能、特有生物产品材料提供、初级生产材料提供以及文化休闲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气候气体调节作用主要通过调节大气化学组成及对气温及降水的调节和对气候过程的生物调节作

用而体现;灾害防治与干扰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对环境波动的容纳、延迟和整合能力的体现,对风暴、洪水、干旱的防治与控制及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水分供给与调节,主要功能是生态系统对

水分的保持与储存,对水文循环过程的调节;土壤侵蚀控制与水土保持作用主要是对风力、径流和其它运移过程的土壤侵蚀和在湖泊湿地的积累;土壤形成作用,主要指土壤的形成过程,如岩石风化和有机物

质的积累;养分循环功能,主要指生态系统养分的获取、形成和内部循环与存储,如固氮和N.P等元素的养分循环;废弃物的分解转化功能,主要是对废物的处理及污染控制和有毒物质的转移与分解;植物繁殖

功能主要指植物配子的移动、植物种群繁殖授粉者的供给;对生物调节和庇护作用,主要指对种群的营养及动态调节和对定居与临时种群提供栖息之地;初级食物的生产作用,如初级生产力可提取的食物,如

鱼、猎物、作物、果实的捕获与采集,给养的农业和渔业生产;初级原材料生产,是初级生产力可提取的原材料,如木材、燃料和饲料的生产;文化与休闲功能,是可以为人类提供娱乐、美学、艺术、教育的

精神文化价值,如生态旅游等户外休闲娱乐活动及科学研究等。

3.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算方法

对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主要从其服务功能入手,分析其生态调节作用特征及过程,建立模型,测算生态系统调节物质量和相应的价值,对于生态调节服务价值可运用市场替代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等方

法评估其经济价值,使生态效益货币化。

3.2.1市场价值法。这种方法是把生态环境系统看成一种生产要素,环境的优劣程度及生态效应大小体现在与其相关的生产物质量上,环境系统的变化是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变化的一个因素。通过市场观

测和价格的变化,来度量其生态效益大小的一种计量方法,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价值计算,就是如此。

3.2.2恢复费用法。这种方法是针对那些无市场价格可以替代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或生态环境损失量的一种计量方法,尽管说资源环境是无价格的,但是由于生态环境质量的退化,所破坏的生产性资产都是

有价格的,恢复费用法就是把恢复生产性资产所需费用作为生态环境损失的最低价格。

3.2.3机会成本法。该法是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机会成本来计算环境质量变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的一种方法。当某些非价格形态环境资源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估算时,采用反映资源最

佳用途价值的机会成本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3.2.4影子工程法。这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若环境破坏后,用人工方法建造新的工程来代替原生态环境系统的功能,然后用建造新工程所需费用来估算,环境功能价值或环境损失价值的一种计量方

法。

4结束语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生态环境差异大,不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世界银行的国民财富指标已在发达国家逐步纠正国民经济帐户的指标体系,即在传统的国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