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02 17:0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课外阅读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课外阅读训练

篇1

关键词:新课标 农村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训练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进步史无不是一部阅读史。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无不博览群书。新课标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可见阅读尤其课外阅读之重要。但是,由于老师、家长及目前课改状况诸多因素,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一是阅读量远远不够,二是没有质的保证。笔者就此谈点初浅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呢?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呢?具体做法如下:

1、立足学生 广开阅读门路

立足学生,因地制宜设立班级 “图书角”,让学生想阅读时都能就地阅读。第一,互借互阅,学生可以将自己新近读到的好书放入“图书角”,限定每生每学期提供图书的最低限度;或提供一些好的文章线索及书评,实现阅读材料资源共享。第二,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把课文内容作为一个点,把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为拓展面,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第三,设计“套餐”方案,多渠道跨学科阅读,注意学科内容的融合,鼓励学生“开卷有益”,感受时代气息。

2、以看促读 激发阅读兴趣

当今信息时代,各种诱惑和刺激正与书争夺着那些单纯的花季少年。孩子眼里,电视、网络游戏远比书来得亲切生动。这也是现代人读书量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趋利避害。现在,有许多名著名篇都拍摄成了影视作品,如古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假期间,各大电视台也纷纷播映。教师家长可引导学生在收看这些影视作品的同时阅读原著,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3、以写促读 促读原作品

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布置写作话题训练。如读《水浒传》,可以写一写《〈水浒〉人物系列谈》、《我最欣赏的〈水浒〉英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写一写《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保尔精神》;读《朝花夕拾》,可以写一写《鲁迅的童年生活》等。这样做就促使学生仔细研读原作品,增强学生能力。如本人任教的2000级1班周磊同学曾参加南高“冬令营读写比赛”荣膺第一名,三年后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二、选择适合学生的读物

《语文教学通讯》(03年第5期)披露一份“中学生阅读调查”书目清单:

1、学生参考书、大纲规定必读书。

2、网络小说如《第一次亲密接触》。

3、漫画类如《仙狐传说》、《灌篮高手》。

4、中外名著类如《史记》《红楼梦》《基度山伯爵》。

5、杂志类如《读者》、《当代学生》、《中学生数理化》、《英语园地》、《当代歌坛》等。

从清单中不难发现,学生整体阅读面较广。但也应看到,其课外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他们仅凭兴趣,选择爱读的书刊,那么,曾影响几代人的经典名著、反映当今科技发展的时文是否在其中呢?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一些作家就学生课外读物提出了独到见解:肖复兴的阅读“三项基本原则”:太老不读,太长不读,太时髦不读。与其蜻蜓点水,不如照着一口井深挖。张抗抗认为可看一些少年作家的书如韩寒的《三重门》、郁秀的《花季雨季》。她还说,18岁以上的中学生什么都可以看,但如果选择不到适合自己看的书,还不如出去走走。

作家们的观点可以择善而从。而教师必须向学生推荐一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人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堪为典范的读物,让其在有限阅读时间内读出无限收获。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1、“精读”与“略读”并举

“精读”即字斟句酌的读,它对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现代人要有“一视就理解,一视就成诵”的略读快读能力。“略读”应始终围绕两点来做文章。一是“量”,二是“质”。既要有“一目十行”的速度,又要有“过目成诵”的能力。这就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获得。

2、“积累”和“表达”并举

有这样一个比喻,阅读者应该更像蚂蚁、蜘蛛、还是像蜜蜂?蚂蚁只会辛勤搬运,比喻读者只重积累,久而久之,难免成为“两脚书橱”。蜘蛛只知吐丝,比喻读者只重表达而忽视积累。只有蜜蜂,它采得百花之粉,酿出醉人之蜜,比喻读者既重积累,又重表达。阅读者应该像蜜蜂一样。

3、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交流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更不是老师通过讲解告诉学生的,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获得的。

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1、获得各科教师的支持

课外阅读应当是语文老师的事。如果认为仅是语文老师的事,那就不对了,它需要所有老师的关心支持。有些老师认为:“读什么课外书啊,把课本学好就不错了!”“读这些书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呢!” 这样,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还会高吗?语文教师辛辛苦苦调动起来的阅读积极性,又被一盆凉水给熄灭了。

2、获得家长的支持

课外阅读时间有一大部分在家里。教师要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其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并多抽时间与自己孩子一起阅读,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让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乐于阅读,喜欢阅读。

实践证明,课外阅读是学生终身享用人类文化宝贵财富的一条必经之路。当今的语文教师,应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全面启动课外阅读,重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使学生真正做到“得道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

[3]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语文 课外阅读 思考

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进行终身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良好的语文素养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大量阅读积累形成,因而中学教师必须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相应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要求学生的阅读要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明确指出其是进行个性化阅读的重要基础,所以中学生必须强化语文课外阅读。我国新课标规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所谓的课外阅读,就是学生课外独立进行的阅读活动,为课堂阅读的扩展及继续,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为语文课独有及必须的,决定于语文课自身性质。中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所以,如果学生们缺少“我要读书”的内在渴望及需要,那么就算读很多书,也很难实现增长学生知识的目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当中探求相应的知识并获得一定的能力。

兴趣为学生们学习的先导,也是学生需求动力,因而中学教师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现阶段,学生不仅有巨大的课业负担,而且还会面临很多不良诱惑,如果教师不积极引导并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课外书籍,那么学生就会远离读书、远离书籍。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可以在阅览室或者教师粘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激发学生们读书兴趣;还可以鼓励学生将相应树种的格言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警策自身读好书、多读书。此外,教师还应将课内课外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讲解某位文学家的作品的时候,可以多介绍一些文章或书目,从而让学生们在课后阅读。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及阅读兴趣,建立学生阅读的信心,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中学生优先选择的精神活动。

教师应积极调整教学策略,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鼓励学生多读书、少做题。有效培养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是读书成为学生们的业余乐事及幸事,只有学生们有了较高的兴趣,才会产生主动阅读的需要,而学生的阅读兴趣通常都是被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调动起来的。因而,鼓励学生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二、积极将课外阅读课程化

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人都觉得语文课外阅读是课堂以外的事,所以并没有把课外阅读有效纳入到相应的语文教学计划当中,在语文教学当中也就没有课外阅读。部分语文教师根本不理会课外阅读,部分语文教师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保证课外阅读质量。实际上,要想充分达到新课标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相关要求,就必须抓住新课程这一契机,将课外阅读课程化,开设相应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设计出探究性课外阅读的作业,通过综合性的指导是学生们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一般情况下可以把课外阅读分为六种:诗文朗诵课、读物推荐课、读物欣赏课、阅读辅导课、读书笔记辅导课、读书汇报课等。相应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来安排相应的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推荐相应的读物并进行欣赏和评析,指导学生们如何进行阅读,确保每周一课时,从而有效将课内阅读过渡为课外阅读。

我国著名的现代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有效的将课外阅读引入到了课堂。他把相应的短篇时文、人物传记、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国内外的科技动态能等学习方法,只要是可以让学生们长见识、感兴趣的文章,他都拿到课堂上。通过大量阅读时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组织语文活动,保证阅读质量

相应的语文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其达到的效果有三个:一方面,语文教师能够有效把握学生们进行课外阅读的状况,例如学生们课外阅读的进展及内容等等;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够有效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们感受到课外阅读的成就感,充分享受进行课外阅读的乐趣;最后,通过课外阅读交流,学生们也可以更好的相互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语文活动既可以是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观察景物等,也可以为短剧表演、读书交流会、记者招待会等,语文教师一定要在现场对学生们进行科学指导,因而那些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首先要进行认真阅读,如果是以前读过的,印象不深也要重读。指导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们的读书热情,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学生们阅读中的缺憾及错误,利用教师及学生之间的追问及质疑方法,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最终提高阅读质量。

结论

篇3

一、狭隘——课外阅读的现状

正确的课外阅读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阔人的视野,可以开启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审美品质。然而,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是偏颇的、狭隘的。目前,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单一。从学生自选阅读内容看,学生喜欢漫画、小说故事类书籍,而科技类、社科类书籍则很少有人问津。在回答“你最喜爱的作家是谁”这个问题的时候,绝大部分同学回答的是杨红樱、琼瑶等。传统文学史上提到的“鲁郭茅,巴老曹”,甚至有人不知道是谁。《微型小说选刊》《阿衰正传》《兵器知识》等杂志颇受欢迎,而对文学史上的经典着作学生却很少问津,学生“短阅读”的现象比较严重。从教师推荐内容看,大多数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课外阅读窄化为考试的附庸品,只推荐给学生规定的考试篇目,甚至帮助学生摘取整本书中的与考试关系密切的篇章,引导学生猜题、压题。有些老师只推荐给学生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籍,将学生课外阅读引向死胡同,学生“死阅读”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外阅读量狭隘,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阅读前没有计划,随意性较强,没有目的性,学生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想怎样看就怎样看,想看多少就看多少,“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2.阅读中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课本看腻了,找本课外书看看,调剂调剂,蜻蜓点水,休闲阅读。3.阅读后不作读书笔记,不进行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更没有深入地思考;或者恰恰相反,为了完成2至3页的读书摘抄而去被动阅读。总之,小学生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猎奇性和消遣性。

二、氛围——课外阅读现状的成因

造成当今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原因很多,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反映没有时间课外阅读。平时上课,晚上还要完成相应的作业,根本没有时间坐下来看书,学生的生活被繁重的作业填满,陷在作业堆中,教师强化了“硬件作业”,却挤跑了课外阅读这一“软件作业”。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且有些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意义也不明确,每当学生课余时间拿起课外书读时,家长往往会说:“不做作业,看闲书,不务正业,看书能看出个好成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与家长的意愿相悖。其次,教师自身阅读缺乏。现在我们大部分教师放松对自身的要求,缺乏学习意识,不能进行广泛阅读,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认为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应付教学,导致对学生阅读的引领乏力。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是无法培养一批爱读书的学生的,一个没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教师也是无法给学生多少文化积淀的。同时,课外阅读的方法引导缺失。怎样引导学生爱书?怎样正确、有效地读书?我们广大教师往往心中无数,缺少方法,教师的训练乏力。阅读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

三、厚积——课外阅读的意义

首先,拓展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好的课外阅读材料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语言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多种多样。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就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解,才有可能吸收消化,才能谈得上运用,进而熟练地运用,得心应手地运用。其次,拓展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育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但是仅依靠课内这些文章的阅读学习来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借助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再次,拓展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和文章的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目,多读书。因而,课外阅读应成为小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是提高小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小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和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怎样写好作文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

四、行动——课外阅读的应对策略

1.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用名人的伟大精神或顽强意志鼓励学生;可用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的方法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可用精美文章吸引学生,教师有意无意地在学生面前大声诵读优美文章或精彩片断,熏陶学生,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可言传身教,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影响学生。

2.培养课外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亟待加强。林语堂在谈读书时说道:“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这可以作为我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面镜子。以下是我在培养课外阅读习惯时所做的努力:①多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能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②勤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督促学生养成做不同类型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写读后感等。③培养查阅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理解的字、词、句及时运用各种方法查阅,直至弄明白。

3.提示课外阅读方法。语文阅读课的实质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读书,而不是教会学生读懂一本书或几本书。所以,关键还是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应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诵读法、泛读法、精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我们应该根据需要灵活使用。

篇4

一、朗读与思考相结合

朗读不是孤立的朗读,朗读需要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思考,深切的体会文本所包含的思想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朗读,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文本,解读文本,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手指》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把五个手指的形态,作用一一理清之后,再把五个手指与我们生活中长相,性格,作用相同的人联系在一起。食指粗短,干活卖力,受苦受累,它所隐喻的是那些长相平平,干那些苦活累活的人。学生一听顿时觉得有道理,于是他们开始思考:拇指隐喻那些长相较好,但有实力的人,能担任复杂繁重的工作。中指隐喻那些长相好,身材好的人,但是遇事一有危险难度就退居一旁,略势的人……只有找准了阅读与思考的结合点,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思路开阔了,表达的愿望强烈了。更让人惊喜的是阅读思考为理解文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起了另一种阅读生成的作用,还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体验到了阅读与思考的幸福,体验到了语文的幸福。

二、阅读与联想、想象相结合

成功的阅读不仅是学生对文本精准深刻的理解,感悟。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视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管的参与,体验。因为我们要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把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的画面的能力。所以就必须把阅读与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的第9、10自然段时,要让学生做到眼前不仅有文字,脑中还要有景色画面。先是月光下平静柔和的海面,接着随着乐曲节奏的变化,眼前是波涛汹涌的景象。朗读第10自然段时眼前是风平浪静安详美丽的大海。这样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有一种别样的阅读幸福体验。

三、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的读,采用多种方式的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读出自己的体会,在文中做好批注,批注可以是自己由此而生发的感悟,联想,看法等,试着写具体,这也是一种句段的小练笔。

在阅读过程中体会修辞手法的妙用。小学生配发的《语文课外阅读》中的大部分课文都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语言精彩,修辞手法的运用能起到水到渠成,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进行仿写,达到口头积累,口头小片段的训练。这样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丰富了词汇,练习了表达,积累了写作方法,训练了小练笔,岂不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吗?

四.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

篇5

1 课外识字,丰富库存

识字是一年级小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识字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要求,识字并不单纯围绕课文进行,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把识字面扩展到他们所接触的广阔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把识字活动从课本引伸到生活,从课内引伸到课外,从学校引伸到社会。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参观、游览等形式,拓展学生识字的时空,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由快乐地识字。比如利用广告牌、车站牌、宣传牌等识字,也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如来到超市,认识食物及各种商标的名字,还可以让学生从报纸、食品包装袋上剪贴一些生字,制作识字小报等,拓宽识字渠道,进行课外识字指导,使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将学过的识字方法付诸实践,以扩大识字量,最大程度提高识字的灵活性。

2 课内外相结合,感受读书之乐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对低年级的孩子,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游读;一些诗词也可以用此种方法。另外,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书籍,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还可以与同学、教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个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会爱上书籍,从而自觉去读喜欢的书籍,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在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读物琳琅满目,但不是都适合小学生去阅读,教师需要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另一方面,还要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2.2 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所谓“强制”,在这里是指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这种“强制”,在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序,以至于某一天没有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没有获取到新的信息,倒觉得别扭、不舒服。

2.3 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不允许有一次违反,不允许学生有一次后退。尤其是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须严格要求,毫不放松。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特别留心去发现学生中由于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3 课内外相结合,享受写作之乐

3.1 写“生活随笔”

记日记、写片段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如何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选择日记题材,如何将生活变成文字,将文字还原成生活。可以结合着单元训练重点,组织小范围的采访活动、喂养小动物、植树种草,参观工厂等,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洋洋洒洒几百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从身边的小事到社会的大事,皆可纳入笔端。目的是培养学生选材、组织素材的能力。

高年级应重点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的指导。我们要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找出一些奇特的现象,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入手:组织参观游览活动;访问名人;社会调查;当语言文字小医生;设计广告词;写、贴春联。让学生在体验中丰富情感,增长阅历,增长知识。

3.2 传“读后感接力本”

写作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在班级中开展读后感日记接力棒,写后可以请家长或同学点评,这样既便于学生相互传阅、学习,又满足了多维度交流的需要。“读后感接力本”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为全班同学创设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日记的内容与形式。

篇6

镜头一:教学《称象》一课,教师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名义,让学生空谈更多更好的“称象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名义,机械理解和复述曹冲称象的科学依据。其结果,语文课成了创新思维课,科学实践课。

镜头二:教学《赠汪伦》一课,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看课文图片说话后,让学生做分组选择性学习:喜欢表演的学生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喜欢画画的学生画一画赠别的画……

新课标带来了全新的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如何根据母语的特点,根据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学习母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的性质。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

1 理想的课堂是求“真”的课堂

1.1 真“自主”。一提“自主学习”,不少教师便将之理解为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定,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挑,学习方法由学生自己选,结果走入了自主学习的误区。学生表面获得自主的权利,可都没有突现真正的自主。长此以往,反而造成了学生能力低下,智力发展一般。因此,我认为真正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如何,关键是教师的“导”,要导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导在学生的困惑迷茫时,课堂上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

1.2 抒真情。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中汩汩流淌。

2 理想的课堂是求“实”的课堂

2.1 教学目标要从虚化转向实际。目前,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着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两张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学游离于目标之外。如一位教师在上《院子里的悄悄话》一课时,忙于解决学生的提问(如老槐树和小槐树为什么会讲话?小槐树为什么不问别的问题而要问老槐树的年龄?等等),师生把童话给真实化了,于是在这些问题中兜圈子,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读书思考的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心中没有教学目标,仅凭个人的主观愿望教学。其次,目标贪大贪全,游离于教学之外。有的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上,必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块分别列出几个小点,殊不知,过于注重教学目标的面面俱到,势必造成教学指向不明确,造成教学程序烦琐和公式化,呆板化。

2.2 教学过程要从时尚转向实效。

2.2.1 课堂教学要重“练”。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些教师对“训练”二字,讳莫如深,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写字为例,如果不训练,就有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如果训练程度不够,就不可能把字写得美观、漂亮。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关键要看教师处理“训练”的方式与艺术。

2.2.2 课堂教学仍需“讲”。在感受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的同时,我们亦感到不少教师在“讲”上讳莫如深,他们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认为语文课上教师的“讲”越少越好,“讲”是在走烦琐分析的老路。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讲与少讲甚至不讲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处理?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于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

2.2.3 课堂教学要关注“实践”。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已越来越突出,教学要求也越来越明确。但在现实的小学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对此,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2.2.3.1 教师要把激趣摆在重要位置,使学生真正爱读书。小学生都爱听故事、爱表现自己、爱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故事会、读书报告会、图书推荐等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感受到书籍可以带领我们跨越时空,进入无法亲历的奇妙世界,了解天下奇闻故事,增长见识……让学生在阅读中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优美和阅读的乐趣。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3―0091―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讲过:“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生课外阅读正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外阅读能力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关注阅读内涵,注重方法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作者、文章主人公、体裁、单元训练点、学生的学习动态,引进大量的补充素材,让优美的文章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和人格。

1.配合教材,推荐读物,迁移阅读。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了解作品原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拓宽视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迁移阅读。课堂相机介绍作者的其他文章,增加阅读量,加深对这位作者的认识。推荐与文本相同题材和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迁移阅读。以此做到课内得法,受益课外。

2.制定课内外“读书卡”,形成积累习惯。制定课内外“读书卡”,能够训练信息捕捉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素养。

3.授之于渔,指导读书方法。一是精读。名著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二是速读。培养学生快速抓捕信息的能力,逐渐训练学生使用“提纲契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采用直入主题的“提问法”,通过交流式把握文章重点。三是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教师结合教材特点,不仅引导方法,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4.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给学生确定课外读物,教师定期批阅,给予评价。教师给学生推荐读物,并且给予精心的批阅,一方面监督阅读成果,一方面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并在正面评价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5.展示美文片段,加强积累巩固。利用早读课时机,展示学生课外的美文片断积累,包括文段、文句、诗词、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累,为习作积累素材,内化习作语言。

二、开展读书活动,强化阅读效果

学生的阅读行为需要教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同,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一些有趣的读书竞赛活动,激发阅读信心和热情,同时也检查阅读效果。

1.班级读书会。每周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既可确定读书主题,也可广泛自由交流。内容分别为:推荐读物、推荐美文、谈读书收获、说读书方法、介绍新书等等。

2.评定读书笔记,评选最佳“读书卡”,选举“优秀小读者”,给予鼓励和奖励,完善和落实课外阅读的全面评估。

篇8

摘 要: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在课外阅读方面,他们缺少对应的阅读资源和科学的阅读指导。对当前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τΦ目瓮庠亩林傅疾呗浴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阅读指导

农村地区的初中生课外阅读量比较少,这样的阅读现状不利于初中生学习更广范围的知识,也不利于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情感。

一、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1.阅读量低,兴趣不足

农村学校的学生,不喜欢书,他们看书大都是因为老师或家长强迫阅读,只要脱离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他们似乎更愿意看电视、玩游戏,甚至在一边发呆也不愿意看书。有时,虽然他们看似在阅读,但是在完成阅读之后,他们对书中内容的记忆已经全无,更不用提什么理解书中文章的含义、背景和写作方式等更深一层的阅读理解了,他们阅读兴趣的丧失,导致农村中学生的阅读量少,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低,物质积累和阅读质量不够高。

2.语文课外阅读方法欠缺

课堂上的阅读方法,很多学生不能轻易地迁移到课外阅读过程中。阅读参考书时,他们不会因为阅读对象的不同而选取对应的阅读方法,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精读,什么时候略读。需要精读,但只是急于扫描,不采取笔记;只需要略读时仔细研究不会放手,浪费了很多时间。因此,阅读效果不明显。

3.阅读对象不合理,阅读内容不广泛

目前,各种书籍在图书市场售卖,但更多的盈利目的使得商家去采购一些没有营养的书籍。有的学生或家长因为没有经验,难以避免盲目选择书本的行为。或书目过于单一,导致阅读狭隘;或盲目听取孩子的意见,选择一些书,不同的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些家长干脆将购买课外书籍的任务交由孩子,造成一些无益的学习书籍出现在学生的书桌上。很多书籍虽然具有丰富的内容,但写作过于杂乱,毫无章法可言。因此,尽管阅读量大,但仍然没有很好的语感,词汇不丰富,使得学生的文章写作时常出现词穷或乱用词汇的问题。

二、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阅读质量

1.开拓书籍来源,创造阅读条件

(1)家长的配合

学校应当经常性地召开家长会,并要求班级语文老师或班主任不定期地展开家访活动,让家长深入地了解课外阅读的意义所在,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很多课堂以外的知识,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2)学校的支持

农村初中也应该积极建立相应的图书馆、阅览室,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图书馆必须定期开放,图书要定期更新。让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能够拥有更广泛的阅读资源,避免反复地阅读几本书籍,造成阅读疲劳,降低阅读兴趣。

2.施以正确的语文课外阅读方法

(1)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努力做到:一是自己的书,你会选择,只要选择阅读,你必须读的,不要放弃;二是规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阅读时间的生活条件,不能全凭学生自己的喜好,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不想读了就不去读;第三,必须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订学习计划。这些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和家长要提醒和监督。

(2)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

课堂要严格训练,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能够利用精读和快读等各种方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我们可以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如科普书籍阅读教程,文学和艺术书籍阅读教程,报刊阅读教程,适合初中学生略读童话阅读指导,精读科学故事阅读教程,读数据指导类书籍积累型。在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养成“阅读与笔墨共生”的习惯。

3.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根据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老师可以选择给学生配上优秀的插图书,或者讲故事设置悬念,让学生猜结果。学生在被吸引后阅读兴趣会增加。但注意阅读必须一步一步地进行。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习惯,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小蜂蜜”专题讲座、“综合学习”成绩报告等活动。内容主要放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听、看、思、收集学习成果,向大家展示。教师也可以结合这一活动,开展新书《小问号》答疑游戏等,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双向沟通,激发学生的启迪智慧,挖掘出自己内心存在着巨大的能量。

农村初中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应当根据当前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避免强制逼迫学生进行阅读造成学生反感,但也不能够完全放松管理,让学生自由进行。

参考文献:

篇9

语文课外阅读是对语文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不仅能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语文信息量,也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又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德育、智育与美育教育,而且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开展好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剂良药。

一、明确正确的阅读思想

教育学生要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语文素质和提高能力的一种途径,学生们思想上应对课外阅读有足够的重视。

真正爱读书的,达到茶不思、饭不想程度的,是因为他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快乐。在阅读中他能将情感融入其中,或笑或悲,或惧或狂,并且读后还会玩味一番,甚至在现实中再去求证一番,有时还会与别人讨论一下,也会在生活中引证一下,如此一来,书就读到了骨子里。他总能引起自己内心的共鸣,这样的理解与思考,这样的语文运用是超乎任何说教的。想一想,一个孩子如果每天都在大量地与那些心智敏锐的作家进行着对话,他的语文水平和写作水平怎么可能不好呢?

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越多,抵抗诱惑的力量就愈强。”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必须经过教师的耐心指导、长期督促、经常训练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勤读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广泛阅读,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勤读包括两层含义。

(1)经常读书。就是持之以恒,畅游于知识的海洋,可以使人多些成熟,多些明智,多些书卷气。

(2)广泛读书。即书要读的广一些,杂一些。古代很多知名学者,程度不等都可说是杂家。比如清代学者洪亮吉的文集几乎无所不包。当然,广泛阅读并不是优劣不分,而是多读文质优美,体裁广泛的书。这方面,教师可经常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及时纠正不加选择或盲从流行作品的错误倾向。

要养成勤读的习惯,就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锲而不舍的恒心,细嚼慢咽的耐心。没有决心,容易退缩;没有恒心,容易放弃;没有耐心,容易走马观花。因此,勤读只有成为一种习惯,成为自觉的行为和意识,才能保证课外阅读的有效质量。

(二)勤写的习惯

有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都说明动笔的重要性。课外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动笔习惯,或圈或画,或勾或点,眉批旁批,上注下注,摘抄名言警句;同时还要启发他们把阅读后的感想或自己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见解经常写出来。教师通过定期的检查、展览、评选督促,促使学生养成习惯,并鼓励他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三、创新的阅读能力

阅读中,能力的培养很重要。首先是善于思考的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把阅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课外阅读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创新的能力。创新阅读就是在阅读中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框架。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回自我,读出自己的心灵和才智,释放出自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培养他们阅读的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文阅读、课堂教学而言的,是指处在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在课外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进一步扩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训练方面。每一名语文教师都知道课外阅读十分重要,因为仅就语文课堂和语文课本上了解的语文知识和人文知识,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是远远不足的。课外阅读是语文课所必须的和应有的,这是由语文课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成功的阅读不仅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它们装载的思想和智慧,高尚和纯净的感情也会随着语言文字流到学生的心中,哺育学生健康成长。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淡自己的认识。

1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1.1 创设自由的阅读空间。首先,争取家长支持。可利用家长会、家访的机会向家长说明学习语文学科的方法和要求,让他们明白课外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途径,使家长在行动上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给予支持和肯定,为子女购买、订阅一些书报。其次,建立班级图书角,书籍定期更换,课外活动、中午、自习课、双休日时间为课外阅读时间。利用网络资源,自行上网阅读。

1.2 推荐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首先。要帮助学生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并重视阅读积累。用好与新课标相配套的课外《读本》,如:学了《十三岁的际遇》推荐学生读《北大我羞涩的梦》,并将两课进行对比。学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推荐学生读老舍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写的《大明湖的春》,让学生对老舍的写作风格有了较全面的把握。

1.3 指导学生选择文质兼美、与课文联系性强的书籍。如:学习了《狼》,推荐学生阅读《聊斋志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向学生介绍朱白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绿》等;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地接触到名家名作,且觉得乐趣无穷。根据学生的爱好及个性特点帮助学生选择书籍。这样可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各有所获。

1.4 组建和谐的阅读小组。阅读小组一般由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学生自由组合而成,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近感”、“友谊感”等能在交流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2 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

2.1 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课外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是个性化的自由阅读过程。学生如能把自己与作品、作者之间心灵交流和感情沟通中的滋睐随时记下,这就是心得。也是一种创作。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这才是阅读目标和归宿所在。

2.2 要养成会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字典,这样学生阅读时遇到的生字词就能随时查阅字典解决。对于提高阅读速度,加深理解文意大有裨益。

2.3 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精读”与“略读”并用,读书贵精不贵多。与其匆匆博览百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也就是说,读书不在多而在精,有选择地读几本书效果反而好。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需要了解大意地读――“略读”。“略读”应始终围绕两点。一是“量”,二是“质”。既要训练自己有“一目十行”的速度,又要培养“过目即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