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技体育训练方法

篇1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体能;体能训练;方法

一、竞技健美操运动的项目特点

竞技健美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要求运动员不间断地在1 min45 s的时间里完成包括健美操操化动作组合、难度动作、过渡与连接动作和集体项目的托举配合动作四个组成部分的成套动作。成套动作必须在所有动作、音乐和表现的完美融合上体现创造性。它要求运动员在三维空间中交替进行难度较大的动力性和静力性动作,高频率、大幅度地完成复杂的动作组合,流畅地完成各种托举、支撑、配合等动作,并要表现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人体美和运动美。据此,竞技健美操运动项目特点可归纳为一句话:健美操是一项以柔韧、协调为基础;以力度、力量为核心;以耐力为保证的表现难美性非周期性技能类运动项目。竞技健美操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的运动项目之一,其体能含义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谈体能训练之前,很有必要认识一下到底什么是竞技健美操的体能。

二、体能训练的概念

体能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是人体在艰苦环境中,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体能训练突出对人体各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训练,旨在产生体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挖掘机能潜力,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

三、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难、美、高强度的竞技体育项目,内容繁多,不仅对人的一般身体素质( 力量、有氧耐力、无氧耐力、柔韧、协调、灵敏) 有极高的要求,同时在心理、韵律感、表现、审美、抽象思维等方面也有高水平的要求,因此作为体能训练的内容广泛、方法繁多。根据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以及体能训练的具体要求将其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两方面进行阐述。

1.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一般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一般体能训练主要包括一般力量素质练习、耐力素质练习、柔韧素质练习。

(1)一般力量素质练习。①上肢力量练习: 肩、肘关节主要用力肌肉有肱三头肌、三角肌、胸大肌等,一般采用卧推、平推、计时的单臂俯卧撑、单臂侧倒俯卧撑、单臂单腿卧撑,负重俯卧撑,自由倒地、俯撑跳走等训练方法。②下肢力量练习: 髋、膝、踝关节的主要用力肌肉有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臀大肌、腓肠肌、大腿屈肌等,常采用负重足踵屈伸、足负重踢摆、负重深蹲、半蹲跳起、抗阻力( 踝绑弹力皮条) 踢摆腿、多级跳深、负重蛙跳、团身跳、科萨科跳等训练方法。③躯干部位力量练习: 脊椎的主要用力肌肉有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背长肌、斜方肌等,一般采用仰卧起坐转体、手持重物转体、负重转体、肋木悬垂收腹举腿、倒挂屈收上体等训练方法。

(2)耐力素质练习。竞技健美操是以无氧代谢为基础、机体是在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是由磷酸元系统供能和糖酵解系统供能的代谢形式。因此,练习时采用80% ~90%的训练强度,将心率控制在 180 次/分 ~190 次/分,采用一次练习 1 分钟 ~2 分钟的计时跑、连续踢腿跳或连续完成成套动作的方式进行耐力素质训练。

(3)柔韧素质练习。①上肢柔韧练习: 各种徒手体操中活动肩、肘、髋关节的动作练习; 双手握肋木直臂压肩韧带;双手体后握肋术向前探肩; 与同伴互扶侧身正侧压肩②下肢柔韧性练习: 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劈叉控腿。③躯干部位柔韧性练习: 体侧屈、体侧转、体后屈。

2.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内容与方法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是指运动员在掌握专项基本技术后,通过对基本技术动作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以达到提高专项素质为目的的训练途径,主要是指通过技术的发展促进体能提高。专项体能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动作力度训练。力度不等于力量,但力量素质是形成力度感的必要条件,没有一定的肌肉力量,不可能正确的发力,更不可能体会由此产生的正确感受,且高质量的健美操运动员是在高速度下以大幅度身体动作来完成的。对运动员的速度、柔韧、灵敏、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都有一定要求,其中速度力量的练习是最重要的,也就是爆发力,所以,力度训练首先要进行加大肌肉力量的训练。可采用负重训练,把沙袋或重物绑在手臂、脚腕等需要练习的部位进行操化动作练习,采用的动作要熟练,完成动作要快速。规定最高速度指标和变化练习程序进行重复训练,以最高速度完成操化动作,练出“肉体极限”速度,持续不超过 30 秒,然后合理安排休息五分钟,恢复后再练第二次。还可以用快速击掌引导练习,教练员可变化练习节奏,并发出“用力太大了”、“再狠一点”等,给予提示性反馈口令使运动员保持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性。

(2)综合力量训练。综合力量训练主要是指在一般力量训练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深层肌肉群、小肌肉群的控制力以及协调全身力量全面性和整体性的训练。操化动作训练肌肉控制力原地纵跳训练( 此训练法着重训练运动员对身体重心上下移动的掌握与控制) 、剪刀跳练习、改变动作幅度和方向进行训练。弹动技术训练肌肉控制力健美操的弹动主要依靠躁、膝、骸关节的屈伸缓冲而产生的,而屈伸是通过腿部肌肉的协调控制产生的。因此,可以通过弹动技术的反复训练以进一步提高体能水平。核心力量训练,它指的是一种训练躯干部位腰腹肌群、脊柱部位肌群、盆骨部位盆带肌群的综合训练方法,结合了核心部位肌肉的力量、灵敏、平衡、柔韧以及本体感受训练。如采用半仰卧交替屈髋收腿、单臂上举仰卧起坐、坐姿两头起、单臂撑侧卧髋侧挺伸臂等练习形式。手腕关节的力量训练如推小车、控倒立、倒立爬行、连续俯推跳、负重手腕屈伸等练习动作。

(3)灵敏素质训练。灵敏素质在竞技健美操中主要表现为身体的协调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多采用如下练习方式: 配合音乐进行七种及其组合变形基本步法训练; 手臂的基本动作或组合动作通过音乐进行训练; 上、下肢相互配合训练; 躯干及肩、髋关节的协调性训练。

(4)身体姿态训练。身体姿态训练一般多采用舞蹈训练法如芭蕾舞等,但要注意健美操与芭蕾舞的身体姿态区别要求。同时还可借助健美操动作的反复练习如在完全掌握操化动作之后,改变动作数量进行训练。在不改变音乐节奏的情况下,通过加快动作速度的方法如用某一音乐完成一个八拍动作,然后加快动作速度,仍用原音乐节奏完成两个八拍的动作等方法。

(5)表现力训练。练习不同的套路动作或反复练习同一套路以加强其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训练; 模拟比赛训练法:有意识地制造一些比赛场所喧闹地气氛,或模拟正式比赛的裁判员评分、组织观众参观等环境氛围等进行专门表情肌的训练,通过听音乐,理解音乐与动作的内涵,将想表达的内容表现于面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能训练 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228-01

近年来,为了提高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体育体能训练方法的更新。体育体能训练是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求并通过符合的动作训练,目的是改善运动员身体状况,提高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的组织机能,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促进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随着体育体能训练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法不断被应用到体能训练中。目前,现代体能训练方法中被应用的最为广泛的有软体训练法和计算机训练法,这些体能训练方法更加注重从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出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总结经验教训,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帮助很大。该文就传统与现代训练方法进行简单分析研究,为现代科学体能训练方法的应用做出更多贡献。

1 传统体能训练方法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科学的思想理论的指导

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是体能训练指导的方向,是训练的理论支持和基础,对体能训练的过程和结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体能训练所依靠的理论知识在时代的发展下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体能训练的需要,有些理论知识打着“科学”的旗号,贴着“科学”的标签,实际上这些理论并不科学,知识照抄照搬,并不适应我国体能训练发展的实际情况,或者引用的是错误的思想理论。这种现象在目前的体能训练普遍存在着,这些理论认识急需被更加科学的理论方法所取代。如果继续存在,将对未来体能训练的提高,竞技成绩的提高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发展创新更加先进科学的思想理论对体能训练的发展非常重要。

1.2 传统的体能与技术相分离现象越来越明显

体能训练方法应讲求体能与技巧的结合,不仅需要运动员良好的体能基础,训练过程中的技巧训练更加重要。传统的体能训练也讲究体能与技术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是将他们合成一个整体,而是更加注重体能的训练,在注重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忽视了技巧对体能训练的影响,导致了体能与技巧逐渐分离的现状。这种不科学的分离状态也造成了庞大的体能训练的堆积,造成体能与身体素质的极大不适应,体能训练的程度也难以深入,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难以上升的现象。因此发展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将传统的体能训练与技巧训练相结合,才是提高体能训练的重要途径。

2 现代科学方法应用到体能训练中的建议

2.1 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思想指导实践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传统的体能训练出现了严重的注重实践却不注重理论的现象,甚至是在利用了错误理论的情况下进行着错误的训练,也成为了我国体育体能水平落后于国际水平的最大原因。因此,更应该慎重选择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要借鉴世界上先进国家的理论研究,结合我国运动员体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体育训练人员的体质。同时理论也应该是发展着的,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有关体能训练的科学理论也应该不断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运动员整体体制等需求。理论的创新发展也应该是在研究目前运动员体质和借鉴国际标准水平理论的前提下,不能盲目更新,造成理论脱离现实的困境。

2.2 注重传统与现代训练方法相结合

传统的训练方法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也是经过漫长的研究总结出来的方法,因此在创新训练方法的时候不能将传统方法一味的否定,而是应该在有利于提高体能训练效率的前提下,将传统的训练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达到最佳的训练目的。除此之外,运动员体能具有延续性、间歇性、重复性、循环性,在吸收传统训练方法精华之外,要研究利用一些有高技术含量的更加科学的现代方法,例如程序训练法、计算机训练法、软梯训练法等等,它们给传统的训练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它们相结合能够在保持传统训练方法的基础上与现代科学训练方法碰撞出火花,为现代科学方法应用到体能训练中做出贡献。

2.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体能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和理念,这是提升体能训练水平的重要方面。首先,理论方面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要研究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手段提高现代科学理论方法,要通过研究逐渐摒弃错误的思想理念,摘除阻碍体能训练发展的各种标签,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运动员的身体技能情况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做出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研究,为将来的发展做出贡献。其次,在时间方面要坚持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思想,在理论的指导下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做出合适的引导,要在运动员身体机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下完成各种实践练习,避免由于超负荷训练造成南辕北辙的效果。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已经成为提高体育体能训练的必要途径,因此,在体育训练中更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将理论应用到合适的实践活动中才是提高体育体能训练的重要方法。

3 结语

体育体能训练是提高竞技体育成绩的必要途径,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的体育体能训练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传统的体能训练方法忽视了思想理论和技巧对体能训练效果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思想理论和观念,这些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体育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发现传统训练方法中的弊端,人们在深入研究现代科学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训练方法相结合,并在理论方法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逐渐的转变目前部分错误的思想观念,才能在提高体育体能训练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运动员的体能,为将来我国的体育体能训练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清宾.现代体能训练方法在中学跳远训练中的应用[J].神州.2013(12).

篇3

关键词:课余体育训练;竞技体育;现存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01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业余或是课余时间,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训练活动,为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后备的人才。

一、中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意义

(一)开展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效的课余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健康的生产发育。通过课余体育训练,能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活动机能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并且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二)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实现学校的体育目标。学校的体育目标包括有健康目标、教育目标、竞技目标、娱乐目标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学每周体育课为2个课时,时间短、内容多、针对性不强,并不能很好的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这就需要在课余的时间加以弥补。

(三)为竞技体育的发展输送后备人才。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在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的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由此可见中学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基地,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源源不断的补充生力军。

(四)使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得以提高。在我国竞技运动训练体制逐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各项发展而融入学校体育中,形成了“体教”合一的机制,,即竞技运动成为了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认识到了竞技体育强大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学校自身也因此获得了多方面的利益,并且也提高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二、我国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发展现状

(一)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中学时期是通过选拔并加以系统培训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输送后备力量的最佳时期。但是体育训练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为了能在国内外的各项体育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通常会通过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来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学校整体的运动水平。本地6所中学2010年共有406人次参加各类体育竞赛,其中取得前八名的有133人。然而有的学校为了在各种赛事中取得好的成绩,在训练中采取了“拔苗助长”等方式,忽视了对选手的系统训练和培养输送,很不利于为为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

(二)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间存在矛盾。在升学的压力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努力学习文化课程上,但是参加课余体育训练就必然的会占用学生一部分时间,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二者间缺实存在着矛盾。而学校判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文化课成绩也往往占有很重要的因素。这就导致了“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严重。通过调查,笔者发现本地约70%的中学都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1小时课外活动时间,更谈不上课余体育训练。

(三)缺乏健全的、系统系、科学性的训练制度。通过对本地30所中学进行调查,发现其中19所学校的课余训练中存在着没有训练大纲的问题,课余训练比较随意。不少学校相关的指导老师虽然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高水平训练和比赛的经历相对欠缺,也就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训练结合起来。并且由于体育教师往往每人都要带多个班级,课程任务本来就较重,兼任课余训练指导老师后,还要带队训练,属于超负荷的运转。在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平均每个学校有两个训练指导员,每个训练指导员大约要带35个学生,工作量非常的大,难以调动其探索系统训练的积极性。

三、加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建设

(一)明确训练目标,健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制度。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最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体育骨干,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培养、储备和输送体育人才。学校要重视课余体育训练,健全课余体育训练制度,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做好对体育课余训练的规划并加以思想上的指导,把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作为课余体育训练的重点来抓,而不是一味的单纯追求各类比赛的名次。

(二)正确处理课余训练和文化课程间的关系,取得家长和学校的支持。学校首先要转变观念,既要重视课余体育训练,同时还要督促队员文化课程的学习。一旦发现有运动员得文化课学习成绩有问题时,可以先暂停其训练,并与其文化课老师一起努力提高其学习成绩。同时学校还要和运动员的家长时常联系,协调与家长的关系,一方面另他们认识到课余体育训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学好文化课程和做好课余训练。

(三)加强教练员自身建设。教练员的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和训练水平对搞好课余体育训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组织教练人员不断通过培训、进修、组织参观等方式,增强自身的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的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制定适合中学生的训练大纲。并且学校要尽可能的关心各指导老师,解决他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确立奖惩制度奖励那些在课余体育训练中作出贡献的老师,调动他们探索系统、科学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础就是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要重视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提高学生课余训练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顾鹏,张朝法,郭吉强.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师范学院学报,2001,23,(6).

篇4

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的运动训练现状还存在着一些弊病,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对此,下文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改善的措施及日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校运动 高校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 发展趋势

一、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

(一)不完善的竞技体育制度

我国的竞技体育没有一套比较完整和科学的法规,相应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大学体竞技体育从属于“体委”,同时也就限制了高校体育训练的发展。至今我国的高校还没有培养出世界性的竞技体育人才。与此相反的是,国外的很多世界性竞技体育人才都是出自于各大学的,他们将学校作为培养世界性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力量,国外大学的体育运动专业学生在校园里既可以受到好的文化教育,也可以培养自身的专业体育技能。美国的一些大学在培养世界性的竞技体育人才时,他们会配备好的教练员,提供完善的运动训练、竞赛设施,同时也拥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训体制。

(二)学习和训练两者关系处理不当

运动员在进入大学后,无法快速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中去。在体育运动训练和专业的文化课程学习之间无法均衡,加上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没有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在相应的时间里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也让自身的运动训练受到了影响,无法提高自己的专业学习成绩和体育运动水平。

(三)不完善的运动员管理体制

学校在对特招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上要充分结合他们的特定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在学籍管理上,很多高校都存在着一定的疏漏,没有对这些学生的体育训练和文化教育作深入的了解,这就导则在学籍的管理上不是特别的灵活,培养目标不宽泛;另一方面是在训练和学习的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将普通教育计划套用在了运动员特殊教育计划上,过多的文化课程科目和较高的难度系数,让运动员无法主动学习文化课程,这就可能导致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两重失败。

(四)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

教练员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体育运动员水平的高低,换言之,教练员影响着高校体育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教练员多以本校的体育教师为主,他们大都没有经过专项体育训练,也没有相应的专业运动训练经验。同时,这些高校的教练员还要在体育运动训练实践之余承担高任务量的体育理论文化教学任务,所以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科学的体育训练实践和体育理论学习的方法。另外,一些教练员的经验不足,掌握的知识相对陈旧,尤其是在技术战术和训练观念上,他们也很难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指导,在训练方法、手段、流程、管理等方面也无法做到有效的控制。

二、高校运动训练发展方向

(一)对高校体育训练的管理体制加以改善

在高校中建立体育训练队的管理机构,可以协调管理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工作,对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决策性的作用。它主要的职能是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制定培训管理体系,确定体育运动的训练目标和阶段性的任务,控制训练工作的结果和调整训体育训练的系统目标。同时还要对运动员的学籍管理和体育训练以及文化学习等方面建立一个有效的体系,便于及时了解他们的各项动态。另外,对教练员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增强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制定合理的文化课程培养计划

由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成绩相对较弱,在进入高校后一时难以适应身兼训练和学习的双重任务。以下方面是我们需要改善的:一是根据运动员自身的水平,适当延长水平较高者的休学年限,让他们有机会参加更多的训练,创造更多更好的成绩。二是增多实践环节和选修课科目,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适当减少一些课程,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

(三)打造高水平的教练团队

高水平的教练员团队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整体素质和体育技术。高水平的教练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具有精湛的业务;二是具有很强的专项能力;三是具有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隔声机体育部门要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让高校的教练员有机会进行相关专业技术理论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理论水平和科学指导训练的相关能力。对那些表现优异的教练员要给与一定的关心和奖励,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工作条件或是生活待遇等。此外,还要提高教练员的社会地位,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对训练环境进行改善

对体育运动训练环境要加以重视,除了提高师资力量和重视竞技体育之外,还要加大体育建设的投资力度。专款投入、校企合作、企业或社会及个人的赞助等形式都是筹集资金的方式。完善体育训练的配套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和标准。

(五)提高训练的科学化

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利于运动员提高运动水平,高校要充分将训练工作和科研优势相结合,通过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和相关教授对实际的运动训练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讲解,从而制定出系统而科学的管理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科明.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一——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7.

篇5

关键词:竞技体育;核心力量;训练;武术套路;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8.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3-0071-05

武术套路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高、难、美、新、稳”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总趋势。武术套路的动作形式主要以腰部为枢纽来协调和支配四肢运动。武术谚语讲“练武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充分说明了腰部对整个武术的重要作用。作为传统项目的武术所认为的“腰部训练理论”,与现代的核心力量训练在功能上应该是相通的。武术套路传统的力量训练是经过数代人上百年实践、提炼出的训练方法精华,其成就了我国武术的辉煌。核心力量训练是近几年在运动训练中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方法,是在人体运动链、本体感觉训练、神经肌肉系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对力量训练理念的深入认识和再认识,已被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训练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所认可。那么,核心力量训练能否取代传统的力量训练呢?答案是否定的。韩春远等认为,核心力量训练是传统力量训练的有益补充,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应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宜的训练内容和方法[1]。

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No.3 2013 现代核心力量训练早期应用于医疗康复训练中的力量训练[1],1992年,PANJABI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2]。2006 年,KIBLER首次在竞技体育训练领域引入人体运动链中核心稳定性的概念[3]。近几年,我国体育界在竞技体育中进行深入研究,是竞技体育训练研究热点问题之一。黎涌明、陈小平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是在人体链中通过核心部位建立稳定支点,维持身体静态、动态姿态和肢体力量的传导创造条件[4]。CORDO[5]和ZATTARA[6]研究证明,维持身体的稳定性是人体运动的基础条件[7]。核心力量训练就是对人体核心区域大肌群、小肌群和深层肌群进行的躯干平衡、稳定、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是速度、协调、灵敏等运动素质的基础保障[8]。

核心力量训练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维持身体躯干核心稳定性,更多是为专项力量提供稳定支撑,作为支点为动量的传导奠定基础[1]。传统的力量训练有负重抗阻、对抗性、克服弹性物体、克服外部环境阻力、克服自身体重等 7 种主要训练手段[9],为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其对于提高核心部位的肌肉力量有显著的效果,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对于提高核心部位深层肌和小肌群力量难以实现,运动过程中运动员身体姿势处于不断变动甚至是失衡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在稳定状态下培养的力量作用条件,使我们在稳定支撑状态下培养的力量难以最好地发挥[10]。相对于传统腰腹肌训练而言,核心力量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增加了不稳定因素,运用平衡盘、瑞士球、悬吊带等辅助器械,在运动方向上重视两维和三维运动,加强了神经系统对肌肉系统的支配能力,补充了传统腰腹肌力量训练中没有被重视的小肌群肌肉力量的训练。将二者结合,可能会使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起到1加1大于二的目的。因此本研究拟将两种训练的方法结合,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加入核心力量训练,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以探索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的特点,进一步拓宽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丰富武术套路核心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提供实证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实施传统力量训练和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的训练效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借助中国知网、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平台,检索并阅读关于力量训练理论、力量训练方法和竞技武术套路训练理论的文献资料40余篇,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试验方法提供依据和支撑。

1.2.2专家访谈法

就传统力量训练、现代核心力量训练和武术套路力量训练等问题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通过对河北省武术队教练、高校武术专业教师进行访谈,对武术套路训练中引入核心力量训练的可行性和训练内容、强度等问题进行论证。

1.2.3实验法

1.2.3.1实验对象河北省体育工作大队武术套路队一线队员18名,其中男子8名,女子10名;河北省体育工作大队武术套路队二线队员10名,其中男子5名,女子5名。28名研究对象(武术队长拳类项目全样本)中武英级运动员2人,一级运动员18人,二级运动员8人。测试对象包括2010年亚运会冠军、2011年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阚文聪和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冠军赵杰、刘霞。

1.2.3.2实验设计实验前对所有运动员进行初始状态下的核心最大力量,按照测试数据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异性。本研究采取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各组的纵向对比的实验设计。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横向对比的实验研究设计,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1.2.4数理统计法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实验前后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过程

实验组(现代核心力量训练组):共12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训练为50分钟。实验组运动员在原有的传统腰腹肌训练的基础上实施以“核心力量”为理论指导的新的训练方法,其中包括:悬吊训练法、瑞士球训练法、平衡盘训练法,补充原来的传统腰腹肌训练方法。对照组(传统腰腹肌训练方法组):共12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训练为50分钟。传统腰腹肌训练方法为河北省体育工作大队武术套路对原有训练计划中的腰腹肌训练方法,如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侧起、背起、悬垂举腿等。

2.5.2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平衡鹤立测试指标的组间差异性比较

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平衡鹤立测试指标进行差值比较,结果显示(表6):实验组和对照组平衡鹤立测试指标出现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分析其结果如下:人体的平衡受三方面的力学因素影响:支撑面积、重心高度、体重。鹤立平衡属于下支撑平衡,平衡盘为不稳定的支撑面,运动员要想站在平衡盘上保持平衡,平衡的关键就在于运动员重心必须稳定在重力的作用线上,为下肢平衡创造稳定条件。而人体的重心在人体的核心区域内,因此,人体核心区域的稳定性又成为控制人体重心的关键所在。人体核心稳定性可以用Panjabi在1992年提出的“三亚系模型”理论来解释:核心稳定性就是神经系统、关节和脊柱韧带、肌肉系统相互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保证脊柱的中立区域在一定的生理范围之内。不稳定状态下的核心力量训练够很好地刺激控制系统,调控被动系统参与到运动当中,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得到改善,从而改善运动员的本体感受功能。核心肌群力量训练提高了核心区域的稳定性,为上下肢的力量传递提供稳定的平台,从而提高了运动员身体的稳定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配对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伸肌、屈肌峰矩和伸肌、屈肌功率较实验前都有显著性提高,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的训练手段均对核心力量和核心爆发力的增长效果显著,即传统的训练方法与现代核心训练方法均能对核心力量的提高产生显著影响。

3.1.2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屈、伸肌峰矩和屈、伸肌功率的前后变化差值进行比较,即对增加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在伸肌、屈肌峰矩和伸肌功率上实验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出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

3.1.3平衡盘核心力量训练对运动员核心稳定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好的帮助,同时为肢体的发力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3.2建议

3.2.1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方法各有优缺点,但二者不能相互替代。核心力量训练是在身体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静力性或动力性力量训练,其强调神经对多块肌肉的支配和控制,兼顾核心部位的深层肌群和小肌群训练,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稳定状态下发展力量的不足。建议武术套路运动员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应适当加入现代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增强运动员在不稳定状态下的平衡能力和核心部位肌肉协调性,对快速、协调完成武术技术动作、降低能量消耗、提高运动效率均有现实的训练意义。

3.2.2如何将现代核心力量训练融入传统力量训练中,使之有机结合发挥最大效益,是一个有待量化和实践论证的课题,本研究仅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核心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的结合的实验论证,但对于它们之间如何结合,建议有关同行进一步探讨,以期为今后武术科学化训练提供新的训练理论和实际参考依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优化训练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韩春远,王卫星,成波锦,等. 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问题——核心区与核心稳定性[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2):117-120.

[2] Manohar M. The stabilizing system of the spine,Part I. function,dysfunction,adaptation,and enhancement [J].Spine,1992,5(4):383-389.

[3] Ben Kibler W,Press J,Sciascia A. 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 [J]. Spine,2006(36):189- 198.

[4]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4):19- 29.

[5] Cordo P J,Nashner L M. properties of postural adjustments associated with rapid arm movements [J].Neurophysiology ,1982(47):287-398.

[6] ZATTARA, BOUISSET S. Posture- kinetic organization during the early phase of voluntary upper limb movement,1:normal subjects [J]. Neurosurgery Psychiatry,1988(51):956-965.

[7] 于红妍. 优秀 20 公里竞走运动员功能性力量的特征及其对技术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8]Paul J.Goodman, Ms, Cscs.The“Core”of the Workout Should Be on the Ball [J].Nav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1,2003,2(5):9-25.

[9] 裴春燕,蒋琴华,王均铭.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理论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1(6):221.

[10] 关亚军,马忠权. 核心力量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07-108.

[11] 刘爱杰,李少丹.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4):4-6

[12] 张蕊.核心力量训练的理性阐释——科学化训练新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4(8).

[13]于红妍,王虎,冯春辉,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09-511

[14]向新建,杨峰.浅析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J].内江科技,2007(8):79-81

[15]程会娜.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核心力量测试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1(3):74-78.

[16]张成.对男子100米短跑运动员实施身体核心力量训练实验性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17]李文霞,吕洪.投掷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手段与方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9(5):128-129.

[18] 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315-322.

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高考;体育训练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要贯彻执行科学性的训练方法和原则。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体育文化精华传承给新一代的学生,使之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因此,体育教学必须遵循体育知识、技能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学方式的原则性和规律性,从而实现教育价值的全面性。在实际体育训练中,遵循基本的体育训练原则是核心,是宗旨,也是体育成绩得到提高的必备条件,教师必须从一而终地把握好这一标高。高考体育训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选择合适的训练时间,安排有效的训练计划

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制订的科学训练原则,选择合适的训练时间、制度和实施训练计划不仅能给体育训练目标提供导向作用,更有利于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有些考生进入高三后知道本身文化成绩很难进入大学,就匆匆忙忙选择体育高考这条路,体育考生的训练时间一般在七个月左右,属于短周期训练。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体育成绩,科学地选择训练时间及安排切实的训练计划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一般认为,下午3:30~5:30是进行体育训练的最佳时段。这个时段人体的运动机能状态达到最佳,包括肌肉的爆发力、抗疲劳能力等。这个时段气温较高,利于在短时间内做好准备活动,可以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鉴于体育考生更要兼顾文化学习,选择4:30~5:30较为合理。

在整个训练周期中,冬训对考生来说是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训练任务以速度、力量、耐力训练为主,训练手段主要采用以周为单位的循环训练法。

二、针对高考体育考试项目,传授正确规范的动作技术要领

体育教学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且所有的体育教学行为必须受到教学目标的引导,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与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较大程度的默契。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身体练习”即是以“动作”或“动作的重复”从事各种运动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一般农村高考体育考生的特点是:体育素质不一,运动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相关体育项目的技术训练及相关项目的运动能力。笔者根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创造学习”方法,结合高考体育考生的实际情况,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一贯主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这一训练环节中,笔者的教学方法分三个步骤来进行:适应性训练、技术分解训练(略)以及训练举措。

1.适应性训练

任何项目的训练,必须让考生有一个适应训练的阶段。有不少人认为,体育训练本身就是身体的运动,做不做适应性训练意义不大。其实,适应性训练是科学性训练方法的重要起始环节,是进行体育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对于体育锻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既能让考生逐步进入训练状态,增强运动体质与体能,掌握运动技术要领的关键,又能预防运动损伤。

2.训练举措

训练举措是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融合。训练举措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为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成绩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运动训练举措多种多样,作为教师应掌握各种训练举措及其方法、特点、注意问题等,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正确地、有针对地选择和运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考生的成绩。

总之,教师选择训练举措时必须兼顾两个原则:目的明确,针对项目训练;要根据考生能力大小训练的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合理安排。

三、恢复与调整,以最佳状态迎接高考体育考试

训练一定有负荷,有负荷必须有恢复。训练的恢复是运动训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训练中的恢复和训练后的恢复。实践证明,教师通过“负荷―恢复―再负荷―再恢复”能不断提高考生的竞技水平,因而恢复在运动训练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训练实践中,恢复的方式有两种:自然性恢复和积极性恢复。在训练中,除了负荷很小的技术训练外,都要尽可能地安排积极性恢复。当考生在承担较大的负荷强度后,必须安排一些积极性恢复训练。比如,肌肉的恢复:在做“极限速度”练习后,安排拉伸肌肉的伸展运动,使肌肉得到放松,缩短恢复时间,以利于下一个项目的训练,也利于肌纤维工作同步化和肌肉群工作的协调性。又如,速度跑的恢复放松:以小强度的放松慢跑为主等。再如,关节的意念放松:由教师以喊口令方式对各关节进行放松,每关节喊4~5次,持续时间为10~20秒。恢复的手段可以有多种,但应与训练内容相结合,做到有训练必须有放松。

考前十天左右安排一次模拟高考体育测试。剩下的四天时间进行各相关项目的技术强调。考生进考场前把项目的技术要领作重点提示。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兴趣 关系 成绩 体育训练

小学如何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适应当前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提高学校体育竞技水平?此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村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通过多年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我们得出了以下教益:

一、培养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兴趣

运动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当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能推动一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形成体育动机。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多数人的需要可分为三类,即:1.接受刺激、追求乐趣的需要;2.从属于一个集体的需要;3.展示才能和自我价值的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激发他们体育动机,培养他们的兴趣呢?

1.展示体育魅力。课余体育课训练、体育竞赛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训练工作中,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训练内容尽量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谨防挫伤队员的积极性。要合理安排一些竞赛活动,依实际情况,在表扬、肯定的同时,运用适当的、适时的批评,展现课余体育训练的挑战性。

2.让队员体现自我价值。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促使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的重要条件。没有学生谈何训练?为此,在学校内要经常组织一些竞赛,给他们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做好激励机制等工作。

二、协调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协调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对队员进行体育训练时,促进了队员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较高的竞技水平,但也难免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其它各科的学习。队员学习与训练产生了矛盾,这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学训关系”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小到影响训练队的生源问题,大到影响队员的终身。本着“一切工作为了学生”这一原则,作为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力争想办法把此问题的负作用降低到最小。

2.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提高队员思想认识。新时期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互信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训练方法,提高他们运动的水平,还要经常找他们谈谈心,交流情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照顾,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在训练队中,我们要致力营造一种广开言路的民主氛围,给他们充分的自,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训练质量。对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才艺展示”、“我的好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评比”、“我的理想”等主题活动,既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又促进队员从思想深处明白了学习与训练同样重要,促使他们能更加努力学好其它各门功课,提高各科成绩。

3.与领导共同努力,健全体育设施。广大小学体育经费困难,体育场地、器材也因此而相对简陋和缺少。体育教师要与领导共同努力,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力争把钱用在刀刃上。当然,这还不够,有时还需要体育教师亲自动手,依据本校特点,因地制宜,自制一些适合本校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器材,如小哑铃、垫子、乒乓球台等。没有场地,我们可利用学校周围的地理条件,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场地、器材需要,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能顺利开展扫除了障碍。

三、针对个体特点进行训练,创竞赛佳绩

提高训练质量是搞好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关键。训练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师的训练水平,在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敢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精神,在于好苗子的不断充实。一个好苗子,是任何一位教练都梦寐以求的。另外,田径队与各球类训练队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田径队训练可把球类搬到训练中来,以解决田径项目的枯燥乏味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他们很好的身体素质,在球类运动需要队员时补充入队……我校篮球队在县级竞赛中成绩也较显著。成绩提高了,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的全面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学校在体育上人力、物力的投入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能激发广大学生参与学校课余训练队――这个光荣集体的参与欲,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

当然,要搞好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是需要长期积累、不断进取的。我们不但要认清在素质教育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新形势,还要了解本镇、本校的情况。我们小学有许多方面不如城关小学,但也有自身优势,如:学生能吃苦,身体素质较好;学校开展的其他活动不太多,为体育训练能争取出时间等。特别是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小学体育教师感到自豪的。相信人(学生、体育教师、其它相关人员)是发展、提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第一要素,只要大家齐心合力,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运动训练学》。

篇8

关键词 功能性训练 运动损伤 预防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长期进行体育锻炼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是,运动强度或负荷过大,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运动损伤,降低运动员的自信心,无法达到良好的体育训练效果。功能性训练在运动损伤预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确保运动员的身体协调度,使其具备较好的柔韧性和灵敏性,以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将运动风险降到最低,提高体育训练质量及运动员的参与积极性。

1功能性训练概述

动能性训练主要是采用运动疗法,训练有障碍机体的运动功能,使身体功能得到改善。功能性训练对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身体运动训练形式进行模仿,加强核心力量,提高神经肌肉系统效率。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为多关节、多维度、整体性动作,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日常运动质量及效率。功能性训练的专业性很强,不仅使运动员具备扎实的基础体能,而且能够提高其专项运动能力。该种训练方法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专项体能。功能性训练使运动员极具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也能够纠正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动作,避免运动损伤。

功能训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2)如果运动员有伤病,或者运动机能下降,能够及时找出功能障碍,并对运动员的伤病问题及功能障碍进行有效诊断。(3)缓解运动员的伤痛,快速恢复他们的机能状态,实现系统训练,并及时恢复运动能力。动能性训练主要是指发生运动损伤之后,运动员主动参与训练,它不仅能够对运动损伤进行有效预防,也能够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结构等进行改造,以对运动损伤问题进行有效控制,提高训练质量及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功能性训练在运动损伤预防中的应用

2.1核心肌群训练

采用该种训练方式,使核心区关节更加稳定,增强机体协调能力,且能够对肌肉动力功能进行改善。增强核心肌肉群,可对自身运动技能和身体姿势等进行增强和完善,使骨盆、脊柱更加稳定,确保人体平衡,降低能量消耗,提升肢体协调度。快速发力动作,能够充分发挥核心肌群功能,保持动作中的肢置,使深层小肌肉群更加稳定,避免运动损伤,也能够对脊柱进行有效保护。调节核心部位协调能力,有助于上、下肢肢体稳定,避免肢体损伤。训练中,可采用平衡垫、板和小蹦床等,使肌群力量更加稳定。

2.2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使肢体更加灵活,关稳定,能够提高机体缓冲振动能力。

(1)抗阻力训练。抗阻力训练能够提升肌肉力量,改善人体肌肉功能,避免发生肌肉损伤。抗阻力训练使运动员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提高,也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解除肌肉痉挛,恢复关节性能,提高关节肌力和承受能力,实现韧带拉伸,避免运动损伤。

(2)静力性力量训练。静力性力量训练会使肌肉群、短小肌群、深层肌群发生变化,提高人体的关节稳定性,以有效避免运动损伤,使患者具备较好的神经肌肉募集能力和控制能力等,避免肌肉萎缩。

(3)离心收缩力。它能够提高肌肉抗牵拉能力,避免肌肉损伤。当运动负荷比较大,能够促进肌肉蛋白合成,保护肌肉,并使其力量增强,避免运动损伤。

(4)自由重量训练。采取该种训练,使人体肌肉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该过程中,可进行身体移动。

(5)超等长训练。其能够改善肌肉牵张反射机能,发挥神经肌肉系统功能,以有效控制神经肌肉,提高肌肉反应速度,避免运动损伤。

2.3伸展训练

伸展训练有助于增加身体柔韧度,使肌备较好的弹性及爆发力,避免肌肉劳损、僵硬。拉伸训练可预防拉伤。训练完成之后,也可以通过拉伸运动,使肌肉得到放松,及时排出代谢物,减轻局部损伤,及时恢复关节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使机体具备较好的柔韧性,使软组织和肌筋膜得到放松。动态拉伸主要是对躯干肌肉群和四肢进行拉伸训练,能够提高爆发力。如果离心收缩力和向心收缩力时间比较短,需要对弹性势能进行存储,以转化为向心力。动态拉伸能够增强肌肉能力,对运动性损伤进行有效控制,延长运动寿命。

2.4平衡训练

体育训练中,对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它能够使运动员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比赛。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重心偏移,需要通过平衡训练维持身体平衡。如果运动员平衡能力较差,很容易出现运动补偿,限制了他们在日常训练及比赛过程中的能力发挥,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平衡训练能够提高肌肉神经控制率,该训练方式极具目的性、系统性和渐进性,能够强化肌肉各个维度,不断提高控制能力。运动员要通过平衡训练,实现运动信息调节与反馈,保持肢体平衡,将运动损伤降到最大,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3结语

运动员训练方式不当就会发生运动损伤,甚至引发局部慢性损伤,对日常训练产生影响,使其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功能性训练能够引导运动员进行自我保护,对软组织损伤、肌肉损伤及运动性损伤进行有效预防。功能训练方法比较系统,能够将运动损伤发生率降到最低。认识到功能性训练在运动损伤预防中的重要性,对日常训练项目进行合理安排,从根本上实现运动损伤预防。

参考文献

篇9

一、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体育训练中的运用

(1)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提高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2)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例如,学生的性格有外向型和内向型,在训练中,对待内向型的学生可采取多表扬,多鼓励的方式,而对外向型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批评教育。

(3)采用一些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机能和调节情绪状态。例如:可采用表象训练法帮助学生掌握、改进、提高运动技术;可采用放松方法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等。

(4)有些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不高、动机不强,表现出的行为是训练中心不在焉、消极怠工,教师要了解学生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激发训练兴趣,提高动机水平。

(5)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竞争意识。例如,采用目标设置方法,让学生达到一个个具体、明确的目标的同时,体验体育训练的成功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专业训练中提高专业生自信心的训练方法

1.通过暗示法树立自信心

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帮助人建立和提高自信心。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使他们建立自己完全有能力高效地完成任务的信念。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应用他人暗示法在学生有畏难情绪时,鼓励和激发他们刻苦训练的斗志,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也可以用自我暗示法。例如,在遇到失败和困难时,暗示自己“顶住,我能行”来提高自我效能。

2.通过理性情绪疗法重建自信

通过理性情绪的训练程序向学生澄清合理的思维,即不愉快是自然的反应,但如果一点挫败就感觉大难临头,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使事情更加恶化。倒不如正视困难,能改变就努力改善,至于改变不了的,就应该学习去适应和接纳.经过这样的训练程序,不仅可以使受训者摆脱消极情绪和无助感,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在新的努力尝试中,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

3.通过设置适宜的目标增强自信

自信心与目标设置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在训练中应该帮助学生根据其能力的客观评价,设置可实现的,具有挑战性,可测量反馈的,自我比较的目标,这样才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不断积累小的成功体验的基础上增强自信。

4.通过对最佳操作的表象训练提高自信

这种方法要求受训者首先进入放松状态(或半催眠状态),然后,在指导语暗示下,系统地回忆以往在完成某项任务中的最佳操作表现,从而在心理上进入流畅体验,增强自己的动机水平,排除以往的失败阴影和心理障碍,把自己从悲观变为奋发自信。

5.通过对成败的正确的归因增强自信

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是个体对成败归因的要素,当学生把完成动作的成功和比赛的胜利归因于自己的运气好,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时,自信心必然会受到消弱。因此,体育教师有必要将合理的归因技术教授给学生,使他们善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运气或没有足够的努力。这样,无论遇到成功还是遭遇失败,学生自信心都不会被减弱,反而会逐渐积累和增强。

6.用积极思维替代消极思维法增强自信

积极的思维往往使人情绪乐观,行为积极;而消极的思维,往往使人悲观失望,情绪消沉以及自信降低。因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内容往往影响人的态度和行椤L逵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将消极的思维转化为积极的思维,以便在训练中提高自信心。

7.通过成功体验的认知积累自信心

自卑和无助感是人对自己能否改变事物和环境能力的消极评价。因此,当一个人缺乏自信时,应该尽可能创设条件,让他在训练中经常体验到通过自己努力和能力而取得成功。这样,通过一定的成功认知和记忆的积累,建立起积极的心理定势――我可以通过努力来把握自己的未来,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三、考试前对专业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考试前教练员要认真检查和鉴定考生的准备情况,对未能在临考前达到最佳状态即最适于比赛要求的心理素质的考生,要采取心理激发手段,使其达到应有的水平,目的在于消除考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

1.实战训练法

模拟正式考试程序和强度进行的训练方法,主旨在提高运动员比赛时的适应能力。特别是要让运动员对于容易引起精神过度紧张和动作失调的各种刺激逐步产生适应,提高其应付考试的心理能力,形成良好的考试定势。

2.对抗训练法

采取和其他兄弟学校的考生对抗性比赛。重在了解对手、正确对待对手,以消除心理紧张,保证其正式考试时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

3.现场考核法

在考试的前两个月,学校主管领导、教练要现场对考生进行抽查考核,一方面了解训练的情况,提出考试前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考生提高适应性的一次很好的锻炼。

4.闭目静养表象法

训练结束后休息时,仔细回想当天训练的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多地唤起参与运动时的各种感觉。比如:“看到了”场地、队友、教练以及奔跑时的情形。“听到了”训练或比赛场上出现的各种声响以及自己和队友正确与否的动作印象。这样有两个好处:①使考生的运动过程得到反馈,尽快动力定型。②促使考生自我意想增强信心。

5.音乐调节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对情绪过激及情绪抑制的考生使用的。在考前,对这两种心理状态的考生,可用不同的音乐进行调节,前者用稳定法,听一些节奏舒缓悠扬的轻音乐使其心理平和;后者用激奋法,让其听一些铿锵激奋的进行曲或摇滚乐,以激发其心理功能,使其心理处于比考前的良好状态。

6.体会交流互激法

这种方法实质是通过各种方法调节心理后,每个人与队友进行交流,把自己良好的感受、体会与队友分享,使之从交流中得到新的启示,产生心理互动和互激作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体育高考生考前心理辅导》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1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外的一切时间,为学生提供体育特长展示的平台,创设学校整体的体育文化氛围

现行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体现时代的要求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家都知道体育这门学科是靠自身亲自参与实践,在运动中才能掌握各项运动技能,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达到健康目的的;科学训练、持之以恒是学好体育的唯一途径。我们充分地利用了每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第八节活动课时间,由体育教师指导去练习各种体育项目,要求每人有体育专长(各种球类、田径、棋类、体操、武术、舞蹈和地方传统的体育项目等),在低起点上推行成功教育的理念,同时也为体育特长生的选拔奠定基础。在每年开展的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的运动会及各类二课比赛活动中,我们都要求家长参赛与学生一起感受体育的竞争与魅力,这样不仅为学生的体育特长发挥提供了表现的条件,同时也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关心。另外在午休、双休日和寒暑假,我们都举办各类的体育比赛(结合各类能人大赛和各种改变规则、降低难度的比赛创新型项目,)和组织二课训练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这样既体现了8-1>8的道理,又达到了强身健体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于有特殊兴趣和体育特长们,我们都积极地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训练途径,如学校的田径队、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队及象棋、围棋队,多给学生提供参赛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2 做好学生“领进门”的工作,教练员的情商和敬业精神是体育训练教学的有效保证

一个好的教师在于发现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克服种种困难自主地参与进来,让其有兴趣去探究并且有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养成了主动乐学的态度,就会对所学的知识和所接触的事物产生迫切的需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在于引导、激励、唤醒和鼓舞。”首先,我们要通过各种激励性引导,让体育孩子们先走进来,力争让他们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重要,认识到体育追求的价值;同时在不断的师生交往互动中去共同拓取未知的领域。其次体育老师们要不断的在反思中激励自己树立起良好的带动力和亲和力,这样才能更好进行体育教学训练工作。正如北大体院教授而言:“要当好一个好的教师和教练员,85%靠的是情商,15%靠的是智商,要有良好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有让人钦佩的执教风格和个性特征,直至争创名师所具备的一切素质。”再次体育教师的责任促使我们要有敬业精神,体育教师工作辛苦,社会上对体育训练工作有偏见。特别是与某些主科比较起来,社会、家长、学生仍存在重视文化知识学习轻视体育的思想,这对我们开展业余训练带许多困难。体育教师训练工作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工作辛苦,没有顽强的吃苦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我们的工作环境,在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露天作业”,除了每天上了3-4节课外,清早要晨炼,傍晚带运动队训练,此外还有各项体育竟赛的训练、组织和实施等;我们还要不断充实自己,要善于积累经验,总结成败得失,勇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这样才能掌握各类体育项目规律和特点的能力经,才能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训练。

3 建立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在牵手中鼓励学生体育特长的发挥,良好的评价手段可激励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成功教育经验,我们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建立体育学科的评价体系。我校采用了“参与即成功的一半占50%”,“进步即成功占25%”,“坚持个性体育特长发展即创新占25%”的评价手段,实行了“周周有新秀,月月有名星”运行方法,启动了“低起点、小步伐、多活动、快反馈”的运行机制,给体育特长生们一个大胆寻求个性发展,努力创新的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们在学校的教学比赛和参加省市的各项比赛之后,对于参赛的同学都及时给与肯定与表扬,给与各种荣誉称号。在每年的圣诞节和学生们的生日之际,我都会送给孩子们一张带有祝福的贺卡,这既是对他们学习和训练的肯定,也是在新的一年里对他们提出的希望。面对我们的体育生孩子们,我们会通过多种激励的方法和手段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帮助他们补习文化课,解决在家里和班级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树立信心和希望。为了孩子,我们早晚深入班级,跟踪调查孩子的学习状态,必要时和孩子们一起在班级听课学习。我们相信只要不让孩子丧失信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学习困难,我校经常强调体育训练格言:“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趟不过去的河”,我们时时告诉孩子们,只要我们付出,就有回报,只要我们耕耘,就有收获。体育老师的责任就是要陪着孩子们共同去努力。

4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创建体育训练的良好氛围

站在体育孩子们的角度去看问题,既可抓住学生的心理,又可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其实教师的使命就是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孩子走一程。著名教师李镇西为了让现代平等意识真正驶进学生的心理,在大雪飘飞之日,与学生在雪地里不分尊卑地打雪仗,学生肆无忌惮地和老师玩在(下转第238页)(上接第236页)一起,快乐无比。正是这种不失时机的平等意识的教育,才使孩子们和我们走在一起,孩子们相信了我们才能和我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感受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好采取相应的方法和对策去帮助和引导他们按健康的心理曲线去发展。在平时,我们力争从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和心理需求出发,在保护他们自尊心的同时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5 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方法,为每个孩子的成功努力

训练方法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不间断训练法,我们训练格言是风雨无阻,其中早训60分钟,下午90分钟,全学期期考两周停训外,不管天气如何都坚持训练。在训练过程我们明确孩子们需要重点掌握的专项知识,明确了决定专项成绩的因素、比赛的要求、专项素质的确定、竞赛规则的要求、专项技术的特点以及肌肉收缩特点和需要的力量类型。

总之,为了体育的发展,为了教师的责任,我们无怨无悔。和体育孩子们在一起我们充实;看到他们的发展我们欣慰。我们会时刻做到心理想着孩子们,眼睛里看着孩子们,手里牵着孩子们,尽我们最大努力让孩子们有一个成功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罗积科.浅谈如何抓好中学田径训练 提高竞技水平[M].

[2]任国定.抓好学校田径队训练的几点体会[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