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机制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治理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综合治理机制

篇1

关键词:综合治理;治理机制;教育管理机制;高校教育管理

在我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当中就已经明确地指出:“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而且大学教育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教育基石,是当今重要的社会事务之一,大学教育目前日益受到国家的关注以及重视。所以基于教育综合治理视域观照国内高校的教育管理,正在推动着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步伐以及完善好国内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具有着很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1改革当前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趋势

(1)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管制分权化。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已经面临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制度的变化,所以改革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当前必然的选择。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分权的方法一般都是有2种方法:第一种是地方高校的数量以及学生的数量突飞猛进,这样就会促进地方高校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第二种方法是将大部分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高校分权给地方政府或者是当地政府相关的部门来进行管理工作,因为中央政府的管理是从大局来进行管理,有可能是不适合当地的高校。对于高校管理的改革必然要对于高校的职责重新划分定义以及高校教育管理权力的重新分配,高校的教育管理改革其实就是将集权型的管理方法改变成分权型的高校教育管理方法。

(2)提倡高校治理的主体多元化。由于目前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内的高校教育办学规模呈现出都由政府包揽和分割相结合的模式。所以这也就会造成了无法合理配置国内高校的教育资源,导致了过于显著分割高校的教育学科,弱化了高校所培养的对象以及专业技能知识等,就会很难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卓越人才。伴随经济所有制的多元化发展,国内的高校教育模式也正在进行改革,发展趋势应当是高校的教育管理需要超越单独由政府管理的传统教育模式,激发社会力量,帮助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可以采取多种办学的方式参与到高校的管理当中,从而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办学主体多元化以及投资管理多样化的模式。

2实施高校教育综合治理机制的应然理念

(1)信息公开透明制度的实施。高校教育的信息公开透明是为了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综合治理的重要条件。自从精英型高校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高校教育之后,各大高校的管理结构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化的高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具备完全的开放性,应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和社会进步保持相同的节奏,将各大高校的学术成果运用在社会上,从而能够提升社会效益。目前高校教育自精英到大众化乃至目前的普及化,社会的参与度是越来越高。所以只有掌握充足的资源之后,才可以让公众方进入到高校教育的管理当中,公众的参与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以及多元化。基于此高校需要构建高信息透明公开的系统,促进高校以及社会能够相互发展。

(2)互相沟通协调理念。互相沟通协调指的是为了能够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共同目标,从而能够引导高校教育以及组织机构和工作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协作,构建出和谐的工作关系以及环境。相互沟通协调是创造性的交流活动,它能够促进无序状态演变成有序状态,就可以借助于有序状态来达到目的,进而能够实现目标。高校的教育综合治理的相互沟通协调,除了需要遵循一般的交流协作原则以外,还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因素,从相互沟通协同作业的目标出发,优化好高校的综合治理。

(3)教育问责制的理念。教育问责制度,教育问责制度指的是委托人和被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的委托人也就是负责高校教育管理职责的人,人就是高校的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在高校的教育综合治理的实践当中,高校教育的问责制度就是明确好每个教师以及管理者的职责以及义务,需要定期检查,监督,评估每个人的状况,然后就可以根据评估的状况来进行客观的奖惩制度。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问责制度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多方参与进来共同完善。

3基于综合治理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确立

(1)构建高校教育综合治理机制的法治根基。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是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综合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既能够提供给高校教育的综合治理,又能够给高校教育提供多元化的保障。构建高校教育综合治理的机制是法治:第一就是将成熟的高校教育综合治理政策以及制度及时的上升为高校教育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从而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综合治理的发展。第二是从高校教育综合治理创新的合理需求出发,及时的建立和更新好高校的教育综合治理制度以及法律法规。

(2)促进高校教育综合治理机制的制度创新。高校教育综合治理机制指的是一系列的高校教育相关的制度,制度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高校综合治理的效果。促进高校教育综合治理机智的制度需要创新:第一是高校教育综合治理需要设计整体的制度、规范以及认知性等,彼此之间需要相互协调。高校教育综合治理制度需要各个制度之间相互平衡,彼此互补,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够合理的运用好这套机制。第二是日益完善的综合治理机制以及实践探索,发挥出不同的资源以及能力,借助好创新性以及制度进而实现。

(3)构筑高校教育综合治理机制的协同结构。高校教育综合治理机制的协同结构是提倡主体行为的自发性、综合治理过程的组织下以及治理结果的有效性、综合治理结构的有序性以及治理结果的有效性。构筑高校教育综合治理机制的协同结构需要:第一,是需要政府应当转变好高校的管理行政职能作用,发挥好其对于引导和协调高雄啊教育综合治理的宏观作用,在目前,我国国内的高校教育综合治理工作是离不开政府发挥网络化综合治理体系的结构以及整合的功能。第二,是高校需要构建合理的教育权利分配机制。高校教育权利分配以及制衡机制可以使得不同综合治理的主体彼此之间权力明晰和全责分明,这样就能够进行相互牵制。进而就能够提供好笑教育综合治理所需要的权利根基。

篇2

20__年,我局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在市房产局、县计生局的指导下,由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及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现就一年来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

1、每季度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湖南省人口计划生育条例》等计划生育人口理论,增强干部职工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意识。

2、成立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局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计划生育专 干实施落实到位。

3、制订了《__县房产局20__年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考评细则》,局里与各组室以及下属单位签订了《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列入局里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年不定期地对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两次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年终考核干部、职工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

4、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坚持常抓不懈,党组每季度定期开会研究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到位

1、已婚育龄妇女登记卡及生殖健康监测花名册统一、齐全、本系统内部计划生育率100%,无计划外生育及非法生育现象。

2、办理城镇房屋拆迁手续时与项目拆迁人签订拆迁项目计生合同,督促、协助开发商与当地计生部门做好衔接手续。

3、办理城镇房屋产权交易手续时,查验购房户的计生证明及户籍情况并登记造册,并及时将交易对象计生情况向当地计生部门通报。

4、办理城镇房屋租赁手续时查验承租人的计生证明和计生合同,并登记造册向当地计生部门通报。

5、房屋出租时,查验承租户的流动人口计生证明,与承租人签订计生合同,每年至少检查2次。

6、始终坚持房产业务工作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两不误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工作。

篇3

20__年,是全面实施第五个法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开局之年,做好全年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至关重要。今年我局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总纲,以确保社会稳定为中心,充分发挥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开创新局面,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为加快地区建设事业和谐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一、进一步加强对综治工作领导,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好矛盾纠纷排查,抓好平安单位的创建工作。做好治安防范工作,树立高度的治安防范意识和治安责任意识,加强管理,提高警惕,堵塞各类治安漏洞,不给违法犯罪分子留有可趁之机。

二、以巩固“四五”普法成果,提高全单位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为重点,大力推进全单位工作人员的学法用法工作,因人施教,采取学习、举办法制讲座、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上法制课等形式促进法制宣传教育向纵深开展。

三、以已建立起的普法工作机制为依托,建立起一个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的平台,对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执法人员等重点对象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开展好建筑行业治安环境整治工作。

四、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网络。对建筑行业发生的纠纷要做到发现早,有人管,控制住,把纠纷激化案件减少到最低限度。实行领导责任制、定期排查例会制、分工负责制、联防联动制、责任追究制。

五、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力度。按照“及时排查,各负其责,工作超前,预防为主”的原则,把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和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作为排查调处的重点,积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力争把各种矛盾解决在萌状态,防止互相串联、越级上访的现象发生。及时掌握民情动态,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实。

六、把做好建筑行业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治理宣教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七、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在建设系统营造遵法守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八、进一步加强城建执法大队的管理,以“创建文明示范窗口、城建文明执法年,服务人员奉献社会”三项活动为契机,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创建廉洁、高效、务实的机关。

九、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定期为特殊人群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为扶贫帮困联系点办好事,办实事。

十、完善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机制,发挥全体工作人员群防群治的作用。严格执行责任制,确保综治各项措施的落实。

十一、认真落实消防安全工作责任制。紧紧围绕消除火灾隐患的目标和消防安全保卫的任务,进一步提高对消防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建立起消防安全的长效机制,提高各部门抗御火灾的能力。

篇4

一、进一步健全纠纷矛盾排查调处机制

在20__年,我镇将继续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健全××*镇矛盾纠纷排查服务中心,整合综治办、办、派出所、计生办、司法所、土管所等方面力量,利用和谐110联动服务体系,构造一个党政统一领导,综治机构牵头协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多种调解手段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联动体系,继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充分调动全镇群防群治队伍,特别是村、组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定期不定期开展矛盾排查,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化解责任,镇、村两级统一受理,归口管理,限期办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防止矛盾纠纷积淀和激化。

二、强化社会管理,维护治安秩序

一、加强和改进流动暂住人口服务管理,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开展义务防范活动。二、深入推进“为了明天”工程,做好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孩”、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管理、服务、救助和关爱工作。三、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继续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把好“社会人”、本文来源:文秘站 “两新组织”和“虚拟社会”管理关,将“社会人”纳入社区管理,将"新型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纳入综治目标管理;把好学校及周边治安关,完善校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层级管理网络,杜绝发生食品中毒、危房坍塌、火灾、电触、杀人等治安安全事故。

三、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全力打击各类犯罪活动

××*镇将继续坚持严打高压态势和整治威力,坚决遏制刑事案件,重大恶性案件的上升势头,1、依法打击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杀人、纵火、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2、依法打击偷盗、赌博、行为,彻底消除社会丑恶现象;3、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开展“打假、打诈”等专项整治斗争,5.继续开展农村治安治点,道路交通秩序,校园周动边治安环境等专项整治,增强全镇公民的综治责任感和综治安全感。

四、加强综治基础建设,全面维护社会稳定

一、进一步加强基层综治机构建设,稳定基层综治队伍,充实基层综治力量,抓好综治干部培训,不断提高全镇综治队伍素质,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保卫,村级治保调解组织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作用。二、狠抓综治基础工作,解决突出治安问题。本着“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精神,加强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与服务,加强人口信息登记工作完善出租房屋管理协作机制,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打击流窜犯罪。

五、巩固技防战果,提高治安防控水平

攻与守是战略战术,打与防是治理手段。打击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防范。1、××*镇将在20__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在全镇组织防控网络、消除防控盲区、提高防控效能;2、组织派出所民警、维稳信息员、综治办干部和巡防队员定期巡逻,在村落社区,组织治保、调解两委主任带领驻村干部和“五老”人员进行护更守夜;3、加快技防建设步伐,技防建设重点由圩镇向社区、新农村点,尽可能对全镇范围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的治安动态监控,形成科技防范的“天罗地网”;4、建立治安防控电子触摸信息系统,将国家省、市、县、镇综治信息,镇治安、刑事、.盾纠纷排查、“和谐110”等输入系统,形成上下联动防控体系。

六、加强 和完善综治责任和考评机制,切实增强领导干部保平安、促和谐的责任感

篇5

关键词:祁县沙河;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93

1 基本情况

沙河发源于祁县刘家堡,是由昌源河决口退水自然形成的一条河(后称为沙河三支),1964年,祁县建了沙河一支和二支排退水渠道。沙河一支全长10.78km,二支10.08km,三支13.95km。3条支渠在大运路边雅安村境内汇入总干,总干在祁县境内2.92km后进入平遥,汇入汾河,沙河总流域面积为374.1km2。

沙河流域属平原地貌,流域宽14.6km,海拔高程在730~800m之间,为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区,属河流洪积与冲积形成。流域地形呈现东南高、西北低。最高处海拔高程766.13m,最低处为737m,高差29.13m。河床由沙质土壤组成,床面平整,平均宽度1~2m,总干宽4m,最大底宽10m。规划平均比降为1/1200~1/3500,糙率为0.025~0.029。

流域地处太行山西侧,海风受阻隔,属于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多风,夏季雨水较多,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9.38℃,极端最高气温为38.7℃(1966年6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24.2℃(1972年1月27日),温差62.9℃。山区与平川温度相差7℃左右。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345.2mm,最大降水量587.7mm(1969年),最小降水量243.9mm(1986年)。降水分布山区比平川区多70mm左右。多年平均蒸发量1583.6mm,最大蒸发量2640.6mm(1972年),最小蒸发量1806.9mm(1975年),蒸发量为降水量的5倍。多年平均风速2.3m3/s,最大风力9级。

流域内基本以旱年为主,特别是春旱更为频繁,四季分明,冬春寒冷少雪雨,夏秋炎热降水较多,并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常常发生洪涝灾害。1997年8月5日,日降水量317.3mm,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2 沙河河道现状、存在问题及灾害分析

2.1 河道现状

沙河一支起自闫漫村北,由小桑经闫名,韩家庄至郑家庄村东汇入二支退水渠的8+673处,全长10.78km,渠道纵坡1/330~1/420,渠底宽0.5m,流量1.72m3/s,有斗渠6条;沙河二支起自祁城村南,经三合、西关、面关、九汲和高城,在雅安村北汇入沙河总干渠,全长10.08km,渠道纵坡1/800~1/350,渠底宽0.5m,流量2m3/s,有斗渠6条;沙河三支起自刘家堡经丰泽村南,北谷丰村北,从城赵庄西经雅安入总干渠,全长13.95km,渠道纵坡1/1200~1/3500,渠平均底宽0.8m,流量1.9m3/s,有斗渠7条;沙河总干渠起自雅安村北,在祁县有2.92km,进入平遥后在汾河三坝下游汇入汾河,纵坡1/3000~1/4000,渠底宽2m。

2.2 存在问题

2.2.1 防洪抗灾能力低

沙河排退水渠系,现有断面大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排水量也日益增加,现有排水断面已不能满足排水要求。

2.2.2 人为设障,阻水严重

由于沙河渠系现为土渠,沿途经过农田时,常常有农民打闸浇地,使渠道行洪不畅,容易发生灾害。

2.2.3 重建设、轻管理

由于经费原因,沙河排退水渠系工程管理差,遭到严重破坏,未能充分发挥应有效益。

2.3 灾害程度及成因分析

2.3.1 灾害程度

沙河总干及3条支渠为祁县防洪起着巨大作用的同时,也由于防洪标准低,给祁县带来一定程度的灾害。每年一到汛期,是沙河退水渠经受考验的关键时期。每隔几年,都不同程度地造成灾害。特别是2007年7月23日,半个多小时的暴雨(降雨39mm),使得二、三支都发生了严重的灾害,县城积水一个多小时排不出去。县城二支周围几百户居民家里都灌进了二支溢出的雨水,有的甚至到达家用床的高度,家里的日常用品及副食品都浸泡在水里,几百户居民迁入招待所居住。此外,这场大雨也使一支、三支和总干的洪水不同程度地淹没了农户及农田。这次灾害经济损失达上百万元。

2.3.2 成因分析

沙河排退水渠系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有:堤防防洪抗灾能力低;人为设障,阻水严重;沿岸群众防洪意识淡薄;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3 综合治理方案

3.1 指导思想

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坚持治理修复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统筹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使沙河经过高质量、高标准治理后,防洪能力由现在的不达十年一遇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最大限度地保护县城及沿岸村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构建祁县和谐文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3.2 工程项目布局

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具体布局如下。

3.2.1 沙河一支治理工程

一支全长10.78km,渠道进行浆砌石渠道处理,断面为矩形断面,尺寸为渠道宽2.5m,高2m。沿路修建车桥10座,排水口25处。

3.2.2沙河二支治理工程

二支全长10.08km,其中南关上游属县城范围,长度5.78km;南关下游属农村范围,长度4.3km。二支全部进行浆砌石工程处理,浆砌石断面为矩形断面,断面尺寸和一支相同。沿路修建车桥10座,引水口15处。

3.2.3 沙河三支治理工程

三支全长13.95km全部进行浆砌石渠道处理,断面尺寸与一支、二支相同。沿路修建车桥12座,引水口15处。

3.2.4 沙河总干治理工程

总干全长2.92km,总干规划为浆砌石护坡工程,断面为梯形断面,开口7m,底宽4m,高为3m,边坡1:0.5。

3.3 资金筹措和组织管理

沙河综合治理工程由于点长面广,投资巨大。在投入机制上,要积极抓住国家在中小河流治理投资力度倾斜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投资。

在沙河综合治理中,需成立工程领导组,为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施工队伍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用有施工经验的专业队伍进行施工;为严格资金管理、工程设立专用帐户,专人负责,专款专用。以上措施可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实施。

4 效益分析

4.1 防洪效益

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使沙河的防洪标准由原来不达10a一遇提高到20a一遇,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防洪体系,可有效保护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4.2 开发效益

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每年汛期淹没两岸农田将成为历史。两岸100hm2农田得到保护,经济效益显著。

4.3 生态效益

工程实施后,将从根本上改善河道及其两岸环境脏、乱、差的现状,清除渠道内的各种工业和建筑、生活垃圾,为两岸的人民群众营造一个人居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划分责任区等办法,加强对渠道的监督和管理,严禁各种污水、废渣和垃圾排入河道,从而使两岸的环境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篇6

关键词:抗性;褐飞虱;综合治理

收稿日期:2011-01-05

作者简介:谢巧艳(1972―),女,湖南双峰人,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S435.1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054-02

1 引言

褐飞虱别称褐稻虱、花飞虱等,属同翅目飞虱科,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日本、朝鲜和澳大利亚。褐飞虱有远距离迁飞习性,主要危害水稻,是目前影响我国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虫害之一。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国大多数省区都有种植。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褐飞虱在我国平均每年发生面积为1.3~2.0亿hm2,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虽经全力防治,但年均直接稻谷损失仍为10~15亿kg。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5年后,褐飞虱大发生的频率显著增加,危害面积日益扩大,为害程度加剧。

2 褐飞虱造成的危害分析

褐虱是我国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和西南稻区水稻上的首要害虫,1926年由邹锤啉首次发表在我国发生为害的情况,在我国,褐飞虱对水稻生产的为害经历了从局部稻区到整个稻区的演变过程。20世纪20年代仅在江苏、上海大部分地区发生过,60年代局部地区稻飞虱危害加重,但仍属江南部分省的早、中稻上间歇发生的害虫,在晚稻上偶有成灾记录;70年代以来稻飞虱的危害日趋严重,从局部危害成为稻区最主要的危害。不仅南方稻区,而且天津、河北、西南部分省也严重受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此后,褐飞虱大发生的频率逐渐加剧,对南方水稻构成了严重威胁。

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它的种群消长与气候、食物及天敌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的迁入虫量基础上,适宜的气候条件、水稻品种及生育期能促使其大量繁殖。稻飞虱发生时具有隐蔽性、突发性、暴发性、毁灭性等特点。因为虫体小,褐飞虱若虫在稻丛基部叶鞘的上栖息取食,成虫栖息取食的部位略高。主要刺吸稻株组织汁液,分泌毒素,产卵危害,稻受害初期茎秆上呈现许多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危害严重时,禾丛基部黑褐色,渐渐全株枯萎。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冒穿”、“倒伏”等典型症状,逐渐扩大成片,严重时造成全田荒枯。在水稻灌浆期被害,则影响谷粒饱满度,千粒重减轻,瘪谷率增加,造成严重减产或枯死。褐飞虱成虫一般成条产卵于叶鞘或叶片中脉组织内,产卵时刺伤稻株茎叶组织,形成大量伤口,使水分散失,同时输导组织受破坏,同化作用减弱,加速稻株倒伏。褐飞虱的为害有利于纹枯破坏输导组织,加重侵染水稻,同时取食时排泄的“蜜露”,因含糖类、氨基酸类,极易招致道德败坏菌滋生。

3 褐飞虱的抗药性机理

3.1 表皮穿透速率下降

表皮穿透作用降低作为一种非代谢因子在诸多昆虫抗性中本身并不起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当某些非代谢因子与代谢因子结合作用时,就能引起高水平的抗性。

3.2 代谢抗性

在导致抗性产生的过程中,代谢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解毒酶如多功能氧化酶、水解酶(如酯酶)、及谷胱甘肽转移酶与有机磷杀虫剂的代谢密切相关。褐飞虱体内对杀虫剂的解毒主要通过水解酶作用实现。褐飞虱体内谷胱甘肽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及活性较低,一般对抗性机制不起重要作用。

3.3 靶标敏感性降低

杀虫剂在昆虫神经系统中的作用靶标主要有乙酰胆碱受体、乙酰胆碱酯酶、神经膜钠离子通道、Y-氨基丁酸受体等,这些靶标的敏感性下降是害虫产生抗药性的重要机理,如造成对拟除虫菊酯和DDT的抗性、AChE不敏感造成有机磷钠通道不敏感、GABA受体不敏感造成环二烯杀虫剂的抗性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性等。

靶标不敏感是褐飞虱抗药性的重要生化机理,其中对AChE的研究相对较多。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和有机磷主要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而发生作用来杀死害虫的,但褐飞虱对这两类药剂的抗性机理却有着很大差异。其中对有机磷的抗性主要是酯酶活性的提高、氨基甲酸酯的抗性脂族与乙酰胆碱酯酶敏感性下降密切相关。Hama和Sun等用酶的抑制剂和电泳法研究了褐飞虱的抗性和遗传,认为褐飞虱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主要与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性降低有关而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主要与酯酶有关,其次是酯酶。

4 抗性褐飞虱的综合治理

害虫抗性治理主要有治疗性和预防性两种策略,治疗性的抗性治理策略主要是对田间已普遍发生的抗性进行治理;而预防性治理策略主要是在田间抗性产生之前,如何避免或延缓抗性。多数抗性治理策略为治疗性,但是近年来预防性治理策略很受重视,特别对转基因作物和新农药的抗性治理。

4.1 农业防治

褐飞虱的农业防治主要包括田间管理、加强恶化飞虱生境、推广和培育抗虫品种。褐飞虱种群的增长速率取决于其所处生境的小气候和食料条件,而肥水管理等栽培技术可直接影响到稻田的生境条件。胡建章等报道长期积水灌溉区的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及其机理研究褐飞虱百丛虫量较浅水勤灌结合定时烤田区的虫量高3.3~3.1倍。Dyck等报道褐飞虱种群数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上升,所以合理施用氮肥就可以控制褐飞虱的数量。抗性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是褐飞虱治理的关键措施之一,对其危害控制起重要作用国内近年来育成了一系列抗虫品种,如汕优3550等。国际水稻所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育成了多个系列的抗虫品种,其中IRI、IR6、IR7 3个系列对褐飞虱的3个生物型都表现出良好的抗性。转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转基因抗虫品种成为飞虱抗性治理的一项措施。

褐飞虱生物型的转变对品种抗性的适应是抗虫品种育成和推广的障碍。延缓褐飞虱对品种抗性的适应十分重要,主要途径有抗虫品种多样化、抗性基因多源化、耐虫品种或推广中抗及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等。合理利用水稻抗虫品种能有效地减缓抗药性的产生与发展。种植抗虫品种使虫口数量降低至经济闭值以下,能降低害虫的适应性,从而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但抗虫水稻的推广也导致了褐飞虱的生物学改变,对褐飞虱的控制作用也随之减弱。

4.2 生物防治

天敌在控制害虫发生、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79~1980年报道国内外稻飞虱天敌昆虫至少有115种,其中捕食性的有46种,寄生性的有69种,稻飞虱的天敌以蜘蛛、寄生蜂和蜻蜓为主,这3个类群在天敌总数中超过80%,其主要优势种是草间小黑蛛、拟环纹豹蛛、黑肩绿盲蝽、宽龟蝽、稻虱缨小蜂、稻虱线虫及稻虱红鳌蜂等。为了保护天敌,发挥其自然控害作用,在化学防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杀虫剂对天敌的杀伤作用。Tanaka报道菊酯类杀虫剂对天敌蜘蛛的杀伤作用很强。现在使用较多的扑虱灵和吡虫啉对飞虱天敌蜘蛛和盲蝽都有一定的影响。吡虫啉对黑肩绿盲蝽的杀伤作用比扑虱灵更强。保护飞虱天敌的主要措施有栽培措施优化天敌生境、合理使用农药或使用选择性农药保护天敌、利用抗性品种保护天敌等。

4.3 化学防治

我国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药性已出现镶嵌式分布,若不及时治理,将会形成抗性个体的均匀分布,从而导致抗药性水平的普遍上升,使用选择性杀虫剂以保存天敌并阻止褐飞虱的再次猖獗已作为一种防治手段而被期望能减缓褐飞虱抗性的发展。水稻生长前期禁用或慎用有机磷、菊酯类农药应列为褐飞虱综合防治内容之一。褐飞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再猖獗频率显著降低,即使在螟虫大发生时,频繁使用诱导褐飞虱再猖獗的农药,褐飞虱仍难以大发生,其主要原因是长效性选择性药剂如噻嗪酮、吡虫啉及氟虫腈有效的抵消了诱导褐飞虱再猖獗效应。抗药性治理中的一个关键前提是对早期抗性水平的估测,并以此来指导杀虫剂的使用从而减少选择压力。科学合理的使用技术如混用、轮用和镶嵌式施药方法,已被用来减慢稻飞虱抗性的发展。但由于田间实际情况极为复杂,而这些使用技术所要求的特殊条件通常并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发展杀虫剂使用技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抗药性的发展。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抗药性的产生,而通过对害虫综合治理来限制、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将比试图优化杀虫剂使用技术更富有成效。

5 结语

防治策略是褐飞虱的抗性治理的关键技术,不同的药剂之间的不同特点,在各种药剂的配合作用,合理搭配,在有效化学控制褐飞虱的同时,延缓抗性的产生致关重要。对褐飞虱抗性的治理要利用天敌的生物防治和农业栽培措施,特别是在水稻生长的前期,从创造褐飞虱的不利生境入手,压低褐飞虱的发生基数,降低农药的使用次数和强度,减轻褐飞虱的抗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褚 柏,苏建坤,朱锦清.褐飞虱的抗药性研究[J].农药,2001,30(3):7~8.

[2]程遐年,吴进才,马 飞.褐飞虱研究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 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技术体系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234-03

石漠化(Rock Desertification)原名“石山化”,指石灰岩山区植被强烈退化后岩石的现象。在我国南方地区碳酸盐岩发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造成植被持续退化乃至丧失,伴随而来的水土资源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于地表,呈现出一种类似于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1]。同时,石灰岩地区在较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诱发下,土壤不断侵蚀,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2]。

在我国四大地质生态灾难中,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是最难整治、最难摆脱贫困的地区。我国是一个岩溶大国,型、埋藏型,以及覆盖型岩溶的面积总和达344万km2,岩溶区的分布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是世界上四大岩溶集中分布片区之一[3]。特别是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4-5],其型岩溶区是全球三大碳酸盐岩连续分布区之一,石漠化问题已严重制约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西南岩溶山区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连片区中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6]。

从地质构造上而言,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沿,位于大巴山断褶带、川东断褶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地势崎岖、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峰峦叠嶂,生态系统异常敏感与脆弱,是我国重要的石灰岩分布地区,碳酸盐岩出露面积3.20万km2,占区域幅员面积的38.9%。重庆市境内40个区县中有37个区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主要集中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各区县市,其中碳酸盐岩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的区县有万盛区、南川、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巫溪和城口[7]。另一方面,重庆石漠化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特征,如生境基岩、土体浅薄、土壤渗透严重、保水性差、土壤生态脆弱,加之石灰岩地区的岩溶生态系统具有环境因子的利弊兼容性、生境的多样性和严酷性、水分亏缺的异质性和派生性、环境的脆弱性和改造的艰难性[8-9]等,重庆地区石漠化问题已日益突出。同时,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区域之一,近年来局部区域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但总体趋势仍在加剧。全市所有16个贫困县和366万贫困人口的95%均集中在岩溶石漠化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下,来自人口和资源利用的双重压力使得重庆市石灰岩地区面对严重的石漠化现状。因此,石漠化治理已成为重庆岩溶地区当前生态与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有效治理重庆岩溶石漠化、恢复其生态植被至关重要。

本文立足于重庆,在综述国内外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石漠化治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3套我国目前采取的主要的石漠化治理措施及模式,并针对岩溶石漠化山地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办法,旨在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恢复和治理提供参考。

1 国内外石漠化治理进展情况

由于岩溶区的生态脆弱性,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研究治理工作。例如,从20世纪30年代起,加拿大政府开始在其东南部的布鲁斯(Bruce)半岛实行退耕还林制度[10];日本在秩父地区采取了工程措施恢复石灰岩植被;澳大利亚用桉树治理岩溶地区盐碱化;法国以岩溶区建畜牧业基地;美国对田纳西河流域石漠化开展综合治理与开发;瑞士则充分利用岩溶山区的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等[11]。纵观各国,欧洲偏重岩溶区的矿地恢复,北美偏重岩溶区的水体和林地恢复,而新西兰和澳洲则以岩溶区的草原管理为主。总体而言,国外对岩溶区石漠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已总结出一批较为成熟的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

我国对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围绕云南、贵州、广西等地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国科技工作者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努力开发岩溶山地退化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技术,具体包括表层岩溶水调蓄与开发技术、土壤改良与生物培肥技术、造林技术、栽培技术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整治模式的采用获得了局部区域石漠化治理的成功,如节水农业型、林业先导型、异地移土型、上保中治下开发型、流域单元治理型、坡面生态工程型、环境移民型等[12]。但是,这些研究大多规模小、不系统,缺乏持续性,因而尚未形成地方群众能普遍接受的综合技术体系,石漠化生态治理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科技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2 我国目前采取的主要的石漠化治理措施

大量研究认为,岩溶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植被恢复和重建[13]。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常用的主要途径有2种:一是人工造林,即在破坏彻底、深度退化、土壤较少、自然恢复潜力较小的地段进行客土造林;二是封山育林,即对不能采取人工造林的地段,如石面、石缝、石沟等各种小生态环境,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恢复植被[14]。目前,石漠化治理的方式主要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生物措施主要是通过人为方式恢复地表植被,是恢复和重建岩溶石漠化地区的主要措施;工程措施主要用于防止岩溶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对严重退化的岩溶石漠化区域,辅以工程措施、改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山地石漠化的生态工程大体可分为调节型与修复型2类。

目前,我国较为成功的针对不同石漠化程度生境的植被恢复模式主要有如下3类。

2.1 岩溶石漠化山地封山育林的植被恢复模式

岩石率在70%以上的石山地区,土壤很少,土层极薄,地表水极度匮乏,立地条件极差,基本不具备人工造林的条件。针对如此区域,采取全面封禁的技术措施,减少人为活动和牲畜破坏,利用周围地区的天然下种能力,先培育草类,进而培育灌木,通过较长时间的封育,最终发展成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群落,提高乔灌草藤覆盖率,控制土壤侵蚀,保持水土。在石漠化发生的初期,利用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恢复特性,采取封山育林的办法效果明显。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石灰岩溶区封山育林3年后,植被覆盖率提高10%~30%,6年可基本达到郁蔽[15]。一般喀斯特石质山地封山育林3~4年后,群落盖度将平均增长32.8%[16]。

2.2 岩溶石漠化山地乔灌混交防护林的植被恢复模式

岩石率为50%~70%的半石山及部分条件相对较好的石山,土层相对较厚,存在部分灌木或具有天然下种的条件。对这类地区采取天然更新、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措施,通过“栽针(叶)、留灌(丛)、补阔(叶)”或“栽阔、抚灌”的措施形成复层乔、灌、草混交林,人工造林的树种可兼顾当地有经济价值的用材树种、薪炭林,甚至油料林。此外,人工栽种适宜当地的乔、灌乡土树种可以明显加速植被的正向演替进程,有利于对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例如,金小麒[17]表明,在贵州省凯里、黄平等地的白云质石灰岩山地的恢复植被实践中,由草被演变为藤刺灌丛约8~10年,再演替为萌生灌丛约7年,再演替为疏林7~10年,进而演替为喀斯特森林又约9年,即由灌丛草被演替为喀斯特森林需要35年。

2.3 岩溶石漠化山地生态经济林的植被恢复模式

岩溶山地中下部地区坡度相对平缓,裸岩率一般在30%~50%,有一定的藤刺草灌甚至乔木树种分布,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因而在这种地区应以种植经济树种为主,通过以生态经济型林草为核心的植被恢复重构岩溶石漠化山地顶级植被群落,改善岩溶石漠化山地的生态环境。例如,在贵州岩溶石漠化地区,建立以喜钙、耐旱、水土保持效果好的多年生植物——顶坛花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 var.dingtanensis)为主,具有喀斯特峡谷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已成为恢复与重建喀斯特峡谷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通过栽植高抗高效益型物种,如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桑树(Morusalba)、香椿(Toonasinensis)、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等石漠化地区优良适生植物种类,加快石漠化地区的治理进程和成效。

3 岩溶石漠化山地治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尽管社会各界对我国岩溶石漠化问题高度重视,并针对不同岩溶环境类型及石漠化发育程度采取了相应的生态和工程治理措施,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岩溶石漠化治理成效并不明显,不少岩溶地区的石漠化仍在不断加剧。与之相反,国外的岩溶石漠化治理成效却已相当明显。纵观多年来国内外的岩溶石漠化治理进程,不难发现,导致我国岩溶石漠化治理成效不显著的关键原因是缺乏真正实质性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综合管理。

喀斯特生态系统综合管理(Integrated Karst Ecosystem Management),是将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土地、水、生物资源和土著居民进行综合管理的策略,目的是采用一种公平的方法促进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持续利用[18]。喀斯特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要求综合对待喀斯特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包括土著居民),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包括环境、资源和生物等)的需要和价值,综合采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行政的、市场的和社会的调整机制,来解决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以达到创造和实现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多元惠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喀斯特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特别强调生态环境正义、生态环境公平(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和区际公平)与生态环境秩序(包括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生态基础制约与环境承载力有限;热爱自然、尊敬生命和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等原则和理念。因此,必须通过系统分析,界定和识别与特定喀斯特生态系统相关的多个利益相关体,采用恰当的激励机制,充分吸纳各个不同层级的利益相关体最大程度地参与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同时,运用人与自然耦联系统(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CHANS)理论[19]来探明喀斯特生态系统中,人与喀斯特生态系统在时间层面、空间层面与组织层面上的耦联关系,着力提高当地群众的理解接受能力与运用环境友好型的持续性管理方式的能力,在充分考虑喀斯特生态系统自回复力(Ecosystem self-resilience)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适应性管理方式(Adaptive management),对喀斯特生态系统进行真正实质性的综合管理。

然而,尽管较多的“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方面的项目工作已被或正在被实施,但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要求。就我国岩溶石漠化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言,切实解决好当地群众的替代性生计问题乃是喀斯特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重要前提。

4 展望

石漠化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社会及经济问题。在气候变化加剧、人口快速增长与社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岩溶石漠化治理将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尽管已有一些成熟的岩溶石漠化治理技术方法,但只有把喀斯特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科学地进行综合开发治理,方能最终达成石漠化生态系统正向演替的目标[20-21]。

5 参考文献

[1] 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2,21(2):101-105.

[2] WAELE JD,PLAN L,AUDRA P.Recent development in surface and subsurface karst geonmorphology:An introduction[J]. Geomorphology,2009(106):1-8.

[3] 袁道先.岩溶石漠化问题的全球视野和我国的治理对策与经验[J].草业科学,2008,25(9):19-25.

[4] WANG S J,LIU Q M,ZHANG D F.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geomorphology,landuse,impact and rehabilitation[J].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2004,15(2):115-121.

[5] HUANG Q H,CAI Y L. Spatial pattern of Karst 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Middle of Guizhou Province,Southwestern China[J].Environmental Geology,2007,52(7):1325-1330.

[6] 苏维词.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优化模式及对策[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5):24-27.

[7] 李阳兵,王世杰,容丽.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及生态恢复研究展望[J].生态学杂志,2004,23(6):84-88.

[8] 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等.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J].林业科学,2000,36(6):12-19.

[9] 彭建,蔡运龙,何钢,等.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猫跳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山地学报,2007,25(5):566-576.

[10] FRANCIS G,WHITELAW G. Biosphere reserves in Canada: Ideals and some experience[J].Environments: a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Revue,2004,32(3):1-26.

[11] 章程,袁道先.GCP448:岩溶生态系统全球对比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005,24(1):83-88.

[12] 李阳兵,高明,谢德体,等.重庆岩溶山地土地类型及其评价[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6):750-754.

[13] 郭柯,刘长成,董鸣,等.我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生态适应性与石漠化治理[J].植物生态学报,2011(10):991-999.

[14] 王荣,蔡运龙.西南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整治模式[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4):1070-1080.

[15] 卢立华,黎明,黄永标,等.广西马山县石灰岩溶区生态重建技术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3,32(2):88-90.

[16] 祝小科,朱守谦.喀斯特石质山地封山育林效果分析[J].林业科技,2001,26(6):1-4.

[17] 金小麒.喀斯特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贵州环保科技,2000(1):42-45.

[18] 江泽慧.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2-12,231-235.

[19] LIU J,DIETZ T,CARPENTER SR, et al. 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J].AMBIO: 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2007,36(8):639-649.

篇8

    街道妇联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为贯彻落实市委、区委关于持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精神,有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活动,近年来,武侯区双楠街道妇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认真履行职能,坚持以家庭为主阵地,以妇女为主力军,组织动员全辖区广大妇女开展以“家家创、家家美、家家学、家家比”为主要内容的“四家”活动,以营造居室清洁、物品整洁、生活舒适、身心健康的居住环境为目标,举实措,出实招,办实事,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一、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全民参与

在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活动中,双楠街道妇联坚持把群众发动工作作为重要方法和有效举措,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的活动内容、目标任务和取得的实效。

1.发动范围广。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妇女姐妹参与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双楠街道妇联先后 4 次举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活动现场观摩会,邀请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参与活动,现场评比,现场打分,现场颁奖,巩固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把推进家庭承诺、志愿服务、评选清洁之家、文明家庭、清洁阳台、星级文明家庭相结合,提出了“十有”要求,即:有组织领导、有专人落实、有计划目标、有牌子、有阵地、有评比、有总结、有活动、有资料、有经费保障。针对辖区老旧院落多的实际,开展“除陋习院落专项整治”活动,完善“居民参与管、自治小组专人管、社区监督管、街办指导管”的工作机制,继续评比“环境卫士、卫生院落、星级小组”,通过“月通报、季奖惩、年表彰”的方式,真正做到院落环境卫生、垃圾、标识、楼道、阳台、摊点、宠物、门卫室和车辆管理“九好”。

2.宣传方式多。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活动中,双楠街道妇联通过社区专栏,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培训班,组建文艺宣传队、腰鼓队、秧歌队等群众文艺团体,组织广场文艺、坝坝演出,印制“环境治理家家参与”倡议书,扎实开展了“院落是我家 美丽靠大家”等主题活动,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的宣传格局。截至目前,全辖区共  余名巾帼志愿者,组成了 6 余支“巾帼文明劝导队”,进社区入户开展文明劝导,卫生督导,帮助广大群众转变观念,争做文明人。共发放宣传资料 2 万余份,签订“成都美丽家庭承诺书”15000余份,制作展板 20 余幅,开设橱窗宣传专栏 20 个,悬挂标语 40余幅,开展清除卫生死角专项整治  万余次。广泛深入的宣传,营造了辖区妇女人人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活动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参与环境治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新活动载体,扎实有序推进

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活动中,双楠街道妇联以开展“四个一”活动为载体,以点带面,扎实有序地推进了全辖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活动的开展。

1.开展万名妇女姐妹签名活动。活动之初,街道妇联在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万名妇女姐妹签名活动,发放“环境治理家家参与”倡议书 15000余份,号召广大妇女及家庭成员立即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投入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努力营造优美生活环境。

2.开展文明礼仪,卫生知识培训活动。街道妇联组织利用妇女课堂、社区家长学校举办以文明礼仪、卫生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妇女培训班 10 余期,发放宣传资料15000 余份。让广大妇女及家庭成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彻底革除陋习,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开展“进家庭”专项治理活动。双楠街道妇联将每周三定为街道志愿者服务日,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广大家庭成员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活动,组织巾帼志愿者,以“三个一”、“四个美”、“七个不”为标准,重点在清洁美化楼道、清理生活垃圾上下功夫,努力打造社区居民生活环境亮点。

篇9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保障我乡学校的良好教学和生活秩序的必要前提,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对这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上来,把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狠抓落实,为此经研究成立了以乡长唐黎x为组长,乡分管的政法书记徐传x,乡综治专司副乡长韩x为副组长的专项行政领导小组。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以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为立足点,以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为切入点,以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排查化解为着力点,集中整治学校及周边的治安乱点和突出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全力维护学校及周边的治安秩序,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确保我乡在当前和奥运会期间不出现影响学校稳定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

二、工作任务及重点

一是集中打击侵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使涉及师生的各类案件明显减少师生安全感明显增强。

二是坚决打击清理黑网吧,整治违法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整顿和取缔校园及周边地区非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音像书刊点和各类流动摊点,依法取缔和收缴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类非法出版物。

三是整顿校园及周边的交通秩序,加强交通管理,增设标语,防止交通事故发生,避免人员伤亡。

四是整顿和取缔影响学校的游商小贩、摊点,拆除校园及周边特别是校园大门两侧违章违规建筑。

五是加强学校内部治安管理,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督促学校做好各项安全大检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各单位职责

1、乡综治办:是本次专项整治行为的牵头部门之一,负责专项整治活动的组织,督查和协调,及时向乡党委、政府汇报情况,争取重视和支持。

2、乡宣传部门:协助综合办做好牵头工作,对教育、卫生等单位的专项整治活动进行统一组织,督查和协调。

3、乡中心校:要协助综治办做好牵头工作,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加强对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切实维护好校园治安秩序;要督促学校认真做好校园内部的整治工作,清理整顿校园内部的网吧,歌舞厅,录像厅等场所和违章建筑、商业摊点及出租房屋等。各学校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校园内部的治安环境整治工作,加大校园内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净化校园内部环境。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包括计划外学生的管理,努力维护校园秩序。两所中学要力争在校园安装技术防范的设备。

4、各中小学:要集中开展“清理小书包”杜绝不良口袋书“活动,坚决禁止不良或有害读物在校园内的传播。大力整顿校园内部的秩序,协助公安机关加强校园的外来人员和出租房屋的管理,检查并整改内部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校园周边的治安秩序整治工作。

5、派出所: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巡逻控制,及时接警处置,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要严厉打击校园及周边发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对校园及周边存在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坚决铲除,大力整顿学校周边交通,治安秩序,加强对流动人员和出租房屋的管理,积极参与有关部门的整治工作,为整治工作提供执法保障。

6、司法所:要与教育部门一起,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宣传和教育,特别是开展对新入校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进一步做好对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培训,为广大师生提供法制咨询服务,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积极参与调解学校及周边地区的矛盾纠纷。

7、工商所:要加强学校及周边文化和娱乐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在学校公示无照经营举报电话,坚决查处取缔学校及周边的无证经验。

8、卫生防疫站:加强对校内食堂的食品卫生监管,排查相关隐患,加强学校周边饮食经营的食品卫生监管,督促整改。

四、工作步骤

整治工作从5月8日开始至6月8日结束,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工作部署(5月8日——5月18日)各学校,各有关单位对学校周边的治安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排,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登记造册,上报乡综治办,乡再统一上报县综治委和县教育局,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方案,进行安排部署,全面启动集中整治学校及周边秩序工作。

第二阶段:集中行动,综合治理(5月18日——5月28日)根据摸排出的问题,由乡综治办牵头,组织教育、公安、工商、司法、卫生等各有关单位采取突出检查,专项检查,集中统一行动等办法进行集中整治,彻底整治学校及周边的治安秩序和文化环境。

第三阶段:建立立制,检查小结(5月28日——6月8日)按照整治和巩固并进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各有关单位的职责,加强日常管理与专项行动,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学校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有效地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巩固整治成果。整治工作结束后,乡综治办写出专题总结报告,上报县综治委及县教委。

篇10

是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目标达标年”。上半年,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在省、市整治办的指导下,围绕我市“建设世界田园城市”宏伟战略目标,以“完善、优化、提升、示范”的工作方针,全方位消除盲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打造靓点。在市文明办、市治理办组织的今年第一次综合测评中,高新区取得六个第一,即总分第一,街道管理、社区院落管理、河道管理、菜市场管理、工地管理测评成绩均列第一名,高新区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一、领导高度重视,强化制度建设

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多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党工委、管委会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明确工作思路,拟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目标。

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检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并指示要“总结成绩、查找差距、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市长助理、管委会主任韩春林专门组织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要求高新区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打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积极听取群众意见,解决“民生”问题。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杜必强多次率队查找当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薄弱环节、死角和盲点,查出问题40余个,并根据不同情况和相关单位管理职责,明确了解决办法和完成时限,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建立问题库,及时整改督办、交办事件及工作中发现的相关问题,重大问题和市上的督办件等,局领导亲第一时间前往现场解决问题。

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按照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要求及时向治理办成员单位传达了高新区有关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会议精神,同时通报了市委、市政府近期对部分干部的处理情况,使各成员单位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保持高度重视状态。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新区5个街道办事处共调整了4个街道办事处城管执法中队中队长。

二、治理“七乱”行动,取得明显成果

为确保城乡面貌进一步明显改观,根据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部署,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高新区有针对性地提出“六个一遍”的整治措施,即:所有道路整修一遍、所有社区院落整治一遍、所有广告、商招、店招清理一遍、所有待建土地整理一遍、所有建成5年以上农迁房外立面粉刷一遍、所有公共厕所和社会化厕所整改一遍。集中开展“七乱”整治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高新区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目标进行管理,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重大事项进行专项督查;监察局按规定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进行审计监察和行政效能的督察工作;城管环保局承担市容秩序、店招广告、市政环卫等日常管理工作,具体负责“摊位乱摆、广告乱贴、垃圾乱扔、乱搭乱建”的整治;经贸发展局负责水域环境的管理,对“河道乱污”进行整治;国土分局负责已拆除尚未移交的闲置土地范围内的裸土覆盖,并对拆迁工地打围管理;工商局负责农贸市场的管理;规划建设局负责建设工地的管理并对“工地乱象”进行整治;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街道工程项目的实施、市容秩序管理、院落整治等工作;高新区提供保障经费,切实做好车辆不乱放的治理问题,多次邀请成都市交警一、三、六分局领导深入社区商议协调解决车辆乱停的办法。

在治理“七乱”专项行动中,共出动执法车辆8000余台/次、出动执法人员万余人/次、清除“牛皮癣”1万余处,清理“乱摆摊”8000余次,累计疏淘河道沟渠130余公里,清理淤泥垃圾10余万吨。市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三、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开展“除陋习、树新风”及“七进”活动

一是在原有100人的基础上再增加50名“文明劝导员”,2人1组分散到大街小巷对对“乱扔垃圾、乱吐口痰、乱扔烟头”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制止、劝导,同时,向沿街商铺店主、过往路人散发宣传资料,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

二是积极开展群众自我教育自行参与城市清洁日活动。1月28日,市治理办、高新区治理办、文明办、团工委、芳草街办、紫竹社区居委会在紫竹社区共同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联谊活动”。5月21日,高新区治理办会同文明办、机关工委组织管委会机关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分别在紫竹广场、肖家河步行街等5个地方设立宣传点,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从我做起”主题宣传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意识。

四、发挥示范效应、创建“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

为贯彻5月12日全省“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经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向纵深发展,成都高新区选择5个街道办事处、10条 道路、100个院落、1000家商铺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开展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建设。

6月23日,在《成都日报》的成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报道中,肖家河街道办事处、芳草街道办事处已被列为成都市示范街道办事处,肖家河正街、肖家河中街、肖家河北街、玉林西路、火烧堰、紫荆西路、安远路、新乐北街已被列为成都市示范街道。

五、打造特色靓点街区,提升城市品牌价值

继续对肖家河中街、火烧堰、玉林西路、紫荆西路等街道的立面、地面、楼面、屋面、店面进行“三维五面”综合提升治理,从“以点带面”的治理思路,带动街区周边的社区、院落环境的综合治理,提升周边整体形象,其中火烧堰、玉林西路成为精品、在全市起到了优先示范。

六、大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区品质

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开展河道整治专项行动。已完成摸底河(出口加工区段)河道疏淘工作,共清淘河道6400米,淤泥3200立方米,垃圾480立方米;启动肖家河特色水街打造项目,重点打造肖家河湿地公园、大源水系等一批特色靓点;启动了雨污分流工作,重点推进排水接管地理化数据库建设工作;进一步推进专业化的水务机制,全面落实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七、持续开展出入城通道、铁路沿线周边环境治理,彻底解决盲点、难点问题

围绕加快天府新城和世界一流园区建设,改善人居和投资环境,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方针。在对天府大道(高新段)、成灌高速(高新段)、成雅高速(高新段)、机场高速(高新段)四条道路的治理范围的基础上,把途经高新区区域的红星路南延线、成新大件路纳入了出入城通道专项行动的治理范围。

一是拆除成雅高速高架桥下约7000余平方米违法建设,并对机场路以北区域实施综合治理,清理垃圾和建渣、疏通边沟并修复保坎,铺设人行道,实施道路硬化,同时完成约1.5万平方米的绿化景观建设和平方米的游园建设;二是实施成新大件路三环路至机场路段约1公里道路拓宽改造,并完善绿化建设5000余平方米,同时对新南社区西侧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的闲置空地进行清理并实施绿化景观建设约1.5万平方米;三是对红星路南延线接绕城高速出入口周边大量建渣和垃圾进行清理,并实施绿化景观建设约4万平方米;四是完成天府大道与盛锦一街节点景观建设5000余平方米,同时完成天府大道中段人行道铺装8000平方米;五是完成成灌高速接绕城高速出入口两侧和电子科大新校址周边园林景观建设20余万平方米。

在铁路沿线环境治理工作中,以火车南站站后拆违为突破口,以治理“七乱”为抓手,对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狠抓不放,从去年起,共计拆除铁路沿线违章搭建约20余处,面积约1.5万余平方米。对体育公园后侧成昆铁路桥下约4500平方米的脏乱差区域进行清理,建设了生态停车场,解决了新北小区居民停车难的问题;对新南小区与成昆铁路旁,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闲置地块实施绿化广场建设,设置大型的农迁社区集会场所、林荫树阵、运动健身设施、厕所等多种利民、便民设施;对剑南大道西侧成昆铁路桥下约225亩闲置地块进行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将于年内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湿地公园,达到中水日处理能力10吨的规模。

八、强化市政环卫设施维护,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一)强化清扫保洁路段责任到人落实制度(定人、定段、定岗、定时),解决环卫清扫保洁中存在的盲点。同时,为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数字化城管网络平台对环卫清扫、“门前五包”进行监督检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按照环卫清扫路段责任制的要求,对道路两侧无人管理的空闲土地内积存垃圾以及长期无人管理的卫生死角等进行综合治理,纳入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环卫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在中心城区两个街道办事处试点生活垃圾直运的基础上,今年又在石羊、桂溪涉农街道办事处进行推广,实现垃圾清运无缝对接,减少二次污染。

(二)深入推进公厕示范管理。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要求,各街道办事处按照三星级标准对直管公厕进行改造和管理,并加强对辖区内社会公厕的监管,督促其免费开放;各相关部门加强对加油站、公交客运站、医院、大型卖场等社会公厕的监管。同时,积极探索公厕管理方式,利用原城区垃圾中转房改建成公厕,完善了市政设施,方便了市民生活。

(三)整合机制,实现环卫清扫和园林保洁一体化。计划从今年起将公共绿地内的清扫保洁工作委托给该区域的环卫公司实施,实现工作一体化,解决因管理交叉出现园林保洁不及时的局限。

(四)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制定《市政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办法》、《成都高新区城市道路桥梁养护管理考核办法》等管理办法,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并对景明路、孵化园北干道等破损道路进行修复,调整、更换人行道彩砖。

九、强化工地管理,源头治理扬尘

(一)推行“四共同”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即:共同审批、共同验收、共同奖励、共同处罚。联同规划建设局针对即将开建工地,召集建设方、施工方负责人召开“施工工地扬尘防治会议”。传达规定和要求,进行“政策交底”。待开工条件完善后,派专人到现场进行检查验收,对达到开工条件的项目,给予办理《渣土开挖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未达到要求的,一律不许开工。

(二)推行“四坚持”制度,形成全面控尘治尘局面。即:坚持治尘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坚持全天候24小时跟踪执法制度,坚持滚动洒水降尘制度,坚持工地规范化管理跟踪检查制度。

(三)推行工地物业化管理制度,形成专业化防尘治尘局面。由专业环卫公司配备专职人员对工地出入口实施全天候动态管理。同时,对施工工地运输车辆超载冒载的监管,确保道路整洁。

(四)并继续推进道路、绿地及空地扬尘治理“三大工程”。完成永久性景观化植绿约33万平方米、空地临时植绿60万平方米,对2700余亩待建土地进行了1万5千米打围和平场覆盖处理,对府城大道1000余个行道树裸露树池使用高分子盖板覆盖,对辖区内1000余米土路进行硬化处理,出动2万余台次洒水车进行了日常和应急洒水降尘保洁,彻底解决道路、绿地和空地造成的扬尘污染。

(五)着重制度建设,切实调动工地及环卫公司治理扬尘积极性。制定了《高新区建筑垃圾处置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高新区施工工地物业化管理经费补贴考核办法》、《高新区施工工地管理奖励考核办法》等管理办法,将部分建筑垃圾处置费作为补贴用于奖励先进工地及环卫公司,做到了收放自如、奖惩逗硬,有效解决了建筑工地管理难问题。

(六)积极探索治尘新方式,通过社会化建绿方式,对已征待建地块,通过委托承担公共绿地维护管养企业实施固定绿化建设和建苗圃。对工地待建地块委托专业公司,开展现代农业种植,既管理好了空闲地,消除了尘源,又节约了财政资金。

十、加强日常巡查,确保良好市容秩序

(一)坚持领导带班巡查及“7.16”工作制。从年初开始,采取守巡结合、错时执法的方式,开展“夜间集中整治行动”。每天晚上8点-24点,由处以上领导带队,对神仙树南路、神仙树北路、新光路、肖家河北街等夜间商贩集中的点位进行整治,出摊占道、流动商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又开展了“市容秩序整治行动”。对商家越门占道经营、游动商贩、橱窗牛皮癣等进行了集中整治。市容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二)加强户外广告规范。针对大世界、神仙树商贸中心、紫荆电影城周边商招店招未规范设置、材质档次低等问题,委托专业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实施提档升级改造。加大非法户外广告和商招店招清理整治力度,截止目前,已发出景观容貌督办件6份,拆除各类非法户外广告15块、拆除非法布幅广告40余处、清理“牛皮癣”广告400余处、整治招牌47余处、拆除非法设置指路牌10处,拆除面积约420平方米,营造出良好市容环境面貌。

(三)创新商招店招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街道主体作用。按照街道办事处“提前介入”的管理模式,根据《成都市商招店招设置规范》要求,做好前期规划和方案设计储备,报城管环保局审定后实施。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范围内的商招店招设置审批和验收(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或占用城市道路、绿化带等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利用建筑物20米以上立面设置商招店招审批除外),经审批和验收合格的商招店招资料报城管环保局备案。同时,各街道办事处按照《成都市城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要求,对店招商招进行规范管理,及时查处不规范设置的商招店招及未经批准设置的各类宣传广告、布幅标语,清理橱窗式牛皮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