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儿童托管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日制儿童托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日制儿童托管

篇1

一、根据幼儿年龄分别注册

香港的学前服务对象为幼儿中心及幼稚园。幼儿中心向劳工及福利局辖下的社会福利署注册。幼儿中心分为育婴园及幼儿园两类,育婴园为出生至两岁的幼儿服务,幼儿园为两岁至三岁的儿童服务;幼稚园向教育局注册,幼稚园为三至六岁的儿童开设。

现在香港大部分的幼稚园只开办半日制课程,有高班、低班及幼儿班,亦有部分幼稚园同时开办全日制课程。幼儿园的服务亦有全日制及半日制两种,大部分幼儿园儿童是接受全日制的托管服务。

香港的幼稚园全属私营机构,由志愿团体或私人开办,分非牟利幼稚园及私立独立幼稚园两类。非牟利幼稚园多为教会和社会团体开办,私立独立幼稚园多为以商业化模式运作的幼稚园集团。虽然开办两类幼稚园都要经过教育局审批、接受监管,但政府的资助多向非牟利幼稚园倾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和规范也主要针对此类幼稚园进行。

二、幼稚园校舍有严格标准

在香港创办幼稚园,首先就是看屋宇符不符合《学前教育办学手册》里校舍的标准。

《手册》第一章楼宇设计对幼稚园校舍的高度有明确规定:除了围绕天台游戏场四周的护墙外,为未满两岁儿童而设的幼儿中心不得高出地面超过12米。服务两岁或以上儿童的幼儿中心和幼稚园则不得高过地面24米。除此之外幼稚园洗手间、厨房等设计的规范都明确列在该《手册》里。注册的时候,规划署、屋宇署、消防处等部门的安全证明书也需要一一提供。

根据《教育条例》规定,创办幼稚园还必须向教育署署长提出注册申请。申请是否获得批准,须视幼稚园能否符合有关校舍安全、校董、学校名称、课程纲要、时间表及收费等规定。幼稚园如符合上述各方面规定,教育署会发出临时注册证明书,该幼儿园可随即开办。

三、临时幼稚园须经历一年巡视期才能“转正”

在香港开办幼稚园,拿到正式注册证明书之前要经历一年巡视期。香港政府鼓励社会团体开办幼稚园,对申请人的身份没有限制,只要办学团体是依法注册的合法团体,便可进行申请。不管是什么样的团体,成功注册后也只能拿到一份临时注册证明书,证明书的有效期通常为一年。在这期间,卫生署督察及教育署督学会前往幼稚园巡视。幼稚园如符合卫生署及有关当局的各项规定,才会获发注册证明书。一旦发现涉嫌未经注册的“幼稚园”,教育署会派督学前往巡查。如“学校”正在营办中,督学会向办学人士及教师发出警告信。如在第二次巡查时,发现该校仍然营办而未经注册,便会转交警方处理。

所有幼稚园均须遵守和遵从《教育条例》和《教育规例》的各项条文和规定。教育署督学会定期前往已注册的幼稚园视察,如发现幼稚园的管理方式或教学质量未能让人满意,或存在违反《教育条例》的地方,督学会提出适当的建议或警告,并会进行跟进视察,以确保幼稚园已更正违规的事项。如情节严重,教育署署长可根据《教育条例》的规定,把有关个案转交警方,以便提出检控。学券制计划实行后,参与学券计划的学校如未能遵守法律规定,管理方式或教学质量低下,教育署也会依照规定取消其享受学券计划的资格。

四、办学规范与时俱进

随着教育事业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香港学前教育不断接收着不同的理念,并将其与香港本地特点结合起来,然后统筹研究后制定为具体条例纳入法律范畴。比如将西方教育思想“在玩中学习,适龄学习”和香港学前教育现状结合起来后,明文规定幼稚园不可以有考试。再如,教育署规定教学过程中,师生比例须达到1/15,香港教育学院郑佩华教授指出,老师的比例还应该提高。

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办学形式;理念;合作;师资培训

加拿大是一个人口仅三千五百多万但拥有全球第二大国土面积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英联邦国家[1-2],根据每日财经网的报道,2016年全球大学前40位的排名中加拿大有三所大学榜上有名[3]。而其基础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建设,已形成较为规范的运作模式,提倡多元文化,尊重儿童的家庭背景与学习方式、注重幼儿教师的素质,提高其软实力,构建高质量的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已经成为加拿大的一贯国策[4],因此,其经验值得探讨借鉴。

一、加拿大幼儿教育的主要特色

加拿大共有10个省和3个专属领地,各省或专属领地在义务教育的法律规定上略有不同,一般儿童从5或6岁开始进入教育系统直至16到18岁[5]。加拿大国家儿童早期教育(EarlyChildhoodEducation)的覆盖面较广,包括0-12岁的儿童,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总体来看有以下特点:

(一)办学形式体现多元文化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根据加拿大官方的统计数据,从2006年到2015年十年间,每年仅获得永久居民的移民人口数从24万到28万不等,占到总人口数的7-8%,其中9岁以下儿童占移民人口的3%左右[6]。为保证这些不同族裔的儿童更好地适应移居国的环境,同时,保持自身的文化传承,政府支持开办不同种类的儿童保育中心,除原有的儿童保育中心(ChildCareCentre),如持照儿童保育、持照家庭保育以及普通家庭保育外,提倡多元文化,如,专为新移民开设的语言学习儿童保育中心、法语儿童保育中心、中文儿童保育中心、原住民儿童保育中心等都非常普遍[7]。以安大略省为例,多伦多公立学校委员会和凯斯林学校委员会是多伦多最大的两个学校委员会,均提供国际语言班,包括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广东话、印度语、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50种语言[8]。目前,幼儿教育的主力军主要有儿童保育中心和设在小学的幼儿园班(Kindergarten),隶属于省教育厅,学生除学习规定的课程外,可参加各种语言及文化的学习,如,中文课后班。儿童保育中心相当于我国的幼儿园,从2010年开始,主要接收4岁以下的儿童,按年龄段可划分为:婴儿班(Infant,18个月以下)、小班(Tod-dler,19个月-30个月)和学前班(Preschooler,31个月-48个月),从2014年9月开始,全安省已实现了具有给全部4-5岁儿童提供全天候幼儿园班的能力[9],因此,4岁以上儿童均可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并可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个省份实行了此项计划[10]。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保育中心,教师的配备均尽量考虑种族的多样化。此外,在儿童保育中心和小学大都设有专门为学龄及幼儿园儿童开设的课后班(AfterSchoolPro-gramme),也叫学龄儿童托管教育(School-AgeChildCare),开展课外课程及活动,由有资质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EarlyChildhoodEducator,ECE)承担,并开展带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活动;特殊教育(SupportforChildrenwithSpecialNeeds)也是政府关注的一个项目,有需求的家庭可申请参加免费的相关课程[6]。这些均满足了不同族裔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不同需求。

(二)“以儿童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俄国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指出,人类社会和心理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儿童和成人的互动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节,同时,社会经验对认知的发展亦极其重要,给儿童教授某一概念时必须理解“最近发展区(ZPD)”,即儿童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是要通过成人的帮助或者与有更多能力的同伴的合作来实现的,并且与儿童已经获得的并能独立完成的经验相匹配等等[1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将儿童的学习归结为对外部世界的建构与同化[12],也是对儿童学习和行为发展的重要诠释;神经科学与儿童发展的理论认为,早期经验的质量影响随后大脑的功能,情感和身体健康、社会技能和认知,包括早期就显露端倪的语言能力都是对未来学校生涯、工作和社会生活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支持性的相互关系和正向的学习经验开始于幼儿的家庭但也可以由一系列的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来获得,比如幼儿园,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13]。这些理论和实践的结果是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加国幼儿教育的基础,其办学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合作和师资等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

加国拟打造积极的、高质量的、便利的、整合的幼儿教育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所以,以游戏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幼儿教育的主流[14],除了幼儿教育机构的资格认证以外,市教育局每年都会对儿童保育中心进行检查,以提高办学条件和软实力。在加国的大部分儿童保育中心里,基于线索(cue-based)来设计教学活动逐渐替代了基于主题(theme-based)来设计教学活动,基于线索的教学计划,即教学内容是通过对儿童的观察而制定的[15]。教师在儿童的游戏或生活的任何环节中发现儿童的兴趣点,根据该兴趣点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大领域但不限于这五个方面的各种游戏活动,有的甚至发展为与社区或社会其他机构的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的活动,如,邀请专业人员进园讲座、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参观老人院及公共服务机构等等[14—15],儿童从中学到的知识不仅限于老师的讲授和指导,而且有丰富的亲身体验。以加国的YMCA①儿童保育中心为例,幼儿教师每天都要对班上的儿童进行观察记录,写出观察日记,每周的教学计划都出自于此。在YMCA,所有年龄段的教学大纲都是基于对儿童的观察、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发展的水平来制定教学大纲的,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指导、互动、参与、帮助等原则,同时,鼓励儿童自主游戏,只有在需要帮助时给予及时的帮助鼓励,激发创造性,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探索、勇于提问,充分体现了尊重儿童,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的教育思想[15]。2.健全的法律与政府监管尽管加国的幼儿教育的办学形式与资金来源是多样的,全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计划[10],各省和专属领地有自己的法律规定,但幼教行业秩序井然。《全日制幼儿园法案》(DNA,DayNurseriesAct)于1946年制定,1983年重新审定,为幼儿园提供了确保儿童健康和安全的依据[16]。为适应时代的发展,2015年8月31日出台的《儿童保育与早期教育法案》(ChildCareandEarlyYearsAct)取代了《全日制幼儿园法案》,为加国赶超世界幼教先进水平提供了纲领性的保障[7]。法案中对开业、从业、监管、雇佣、教学计划的制定、个人隐私的保护、各级管理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和权利都有着详细的规定[7],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教育的发展。对于加国这个法律体制相当完备和健全的国家,保育中心拥有完备的各种行为规范文件,其规定非常细腻和人性化,在授予执照时这些文件必须具备,比如:火警、过敏、儿童虐待、家长投诉、老师的无犯罪记录和免疫记录、如何给孩子喂药和如何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还对园址和食宿、设备和家具、操场、各种工作记录、员工与儿童的比例、营养、教学活动、健康和医疗的监管均有具体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加国对儿童的安全非常重视,对虐待儿童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举报体系,规定“任何人只要怀疑有人虐童的可能,必须立即报告给儿童保护机构”[17],电话和有关网站也非常容易接入,同时,在《儿童与家庭服务法案》(ChildandFamilyServiceAct)中对儿童的保护、权力等细节问题有着详细的法律规定[18]。2007年,加国安大略省政府创建了幼儿教育学院(CollegeofEarlyChildhoodEduca-tor),旨在规范幼儿教育行业,监管公众注册,推动建立入行的标准、发展专业的道德准则和从业人员的行业标准[19]。以上这些法律法规为保证加国儿童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下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3.提倡合作

与不同团体的合作是加国教育界的又一大亮点,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度里,没有合作就无从和谐相处,更谈不上发展。在保育中心,各种方法提供给家长以保持员工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比如,形式多样的纸质及网络版的简报、公告,定期的家长会议,家长委员会会议,多方参加的社区活动等,这些活动有些是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参加的,有些是家长参加的,旨在加强合作,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以满足多元文化下的孩子和家长的需要。对需要特殊教育的家庭更是如此,政府除了资助这些儿童的教育费用外,还开办家长学校,打造包容的教学计划。此外,在政府的网站中用规范的、活泼多样的形式提供民众很多机会参与幼教事务,政府还将颁发执照的幼儿保育中心的详细情况包括服务质量等评比或检查结果在网站上公布,一方面,帮助家长选择,社会监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儿童保育中心质量的提高,不仅体现了该国民主与法制的进程,更体现了这个国家重视合作、打造和谐的发展空间的思路[20]。

4.师资培养

加国的幼教队伍的培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从幼教助理到儿童早期教育的哲学博士,各种层次的人才都有,而且学习方式灵活,全职兼职均可,工作在一线的幼儿教师均要求获得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注册证书(RegisteredEarlyChildhoodEducator,RECE)。从加国的职前教育上看,人才培养注重身体、心理、灵魂和情感的全人教育,强调教师的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素质教育[21];安大略省设有幼教专业的大学课程中很少出现技能方面的课程,艺术类的课程也是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角度而开设的[21—23];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无论何种层次的教育,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到幼教机构进行不间断的实习,并且要达到一定的学时数,实习期间要求写出深刻的实结、体会和实习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收获,定期上交教师检查,毕业论文与前期实习密切相关[22-24]。对于大多数的高等教育机构来说,接收具有2年大专文凭的幼儿教师继续深造,以获得本科文凭,比如,约克大学、布鲁克大学等。个别学校既接收高中和没有基础的学生直接进入幼儿教育的4年制本科课程的学习,也接收大专毕业的学生继续深造。下面是加拿大瑞尔森大学儿童早期教育研究专业4年制本科课程的设置一览表[25](见表1)。从职后教育上看,幼儿教育学院负责颁发审核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并发给证书,每年重审一次,从2015年开始,还进行网上继续教育,规定只有修完继续教育课程/讲座的幼教教师才能继续享有幼儿教师的称谓并可从业[19]。按照新的法律规定,以安省为例,监管的儿童保育中心均要求具有注册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证书的人员才能上岗;在幼儿园,每班要求一位有小学教师证的老师和一名大专以上的注册幼儿教师[7],许多幼教机构还要求或鼓励没有拿到大专文凭的从业人员在职通过继续教育获得大专或以上文凭。

二、加拿大幼儿教育对我国幼教的启示

篇3

【关键词】 幼儿园;卫生保健;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98-02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是幼儿健康安全的重点,传统医学中的卫生保健只要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卫生保健,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保健的范围扩大成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生存状态等等方面,对健康的理解更为接近本质。幼儿的卫生保健包含了幼儿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状态的全方面的保健内容[1]。当下的幼儿主要存在着体弱、身体营养过剩以及家庭溺爱和不健康的心理教育的负面影响,家长对幼儿的要求和压力较大,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在进行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时要把重心放在预防和矫正上,通过改善幼儿园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和智育、德育来实现。

1 幼儿园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幼儿卫生保健体系,相关的幼儿教育机构也配备了一系列的卫生保健设施,在城乡地区形成了较集中的幼儿保健网络,在幼儿的防疫、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

随着基础幼儿卫生保健设施的相对完善,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却更加的突出。笔者调查显示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逐年增加,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2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幼儿的行为问题出现率高达20.47%[2]。这些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了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两个方面,影响这两个问题的内部因素主要是在家庭教育方法和父母文化水平以及幼儿家庭环境等,外部因素则包含了幼儿园教育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幼儿的卫生保健状况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家庭的内在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在家庭教育中的方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压力的加剧,幼儿父母忙于工作,对幼儿的教育时间减少,但又对幼儿的期待较高,仅仅是在物质方面满足幼儿,对幼儿心理、精神的满足却相对的减少,形成了一个不平衡的现状。在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基础设施方面,部分的幼儿园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其中城乡地区相对严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幼儿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专业辅导。

2 幼儿园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对策

2.1 加强幼儿园自身的规范管理 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保证卫生保健工作的顺利实施。构建一套完整的领导班,从园长到幼师,明确相关责任人的任务和责任范围,保证卫生保健工作依法实施。建立相互的监督体系,保证卫生保健工作的积极有效性。

2.2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后勤保障工作 部分幼儿园在建立时因为资金的因素,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全,这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对其进行督促,要求完善,构建完整的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保障幼儿的身体、心理健康。后勤工作是卫生保健中的重要一环,在进行物质采购的时候要仔细的选购正规企业的达标产品。在食物方面更要注意,选择绿色、优质、新鲜的蔬菜水果。在进行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做好操作人员的自身的卫生防护[3]。合理的搭配幼儿膳食,根据幼儿营养需求进行食物的调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膳食的搭配。

2.3 建立幼儿健康档案 我国幼儿园主要以民办为主,公立幼儿园相对较少,民办幼儿园在建立时候基础设施相对的薄弱,并且缺乏专业的幼儿教育经验,甚至只是简单的将幼儿园看作幼儿的托管所。幼儿园的卫生工作和教育水平也相对的参差不齐,在进行幼儿的健康控制方面更是难以保证。因此,各地幼儿园需建立自身的幼儿健康调查程序,构建幼儿健康档案。幼儿健康档案要包含每个幼儿的身体状况和相关的心理状态,并且形成一套合理的评估标准,积极保障幼儿的生理、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的治疗可能出现的问题。严格幼儿健康检查程序,保证每季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幼儿的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等方面,将这些信息记录到健康档案中去,并且及时的反馈给幼儿家长[4]。针对体弱幼儿和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幼儿进行私下的照顾,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并且要求家长及时对幼儿进行正规的治疗和矫正。

2.4 加强幼儿疾病预防工作,做好集体儿童的疾病的防治和预防保健工作 幼儿园疾病预防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要搞好预防接种,每个幼儿入园时做好“查验接种”工作,及时了解疫情动态,按年龄、季节、适时、规范地为幼儿实施预防接种。加强传染病的防治,须通过晨检和全日制健康检查,了解全园幼儿发病情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尽快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健康幼儿。

2.5 建立良好的幼儿生活制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需对幼儿的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合理的安排教学和活动的时间顺序,在保证幼儿合理的户外活动时间的情况下,积极的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还需要保证幼儿的休息时间,有需要的情况下要进行午间的休息。幼儿园的合理生活作息制度是养成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保证,合理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幼儿身体发育成长,健康的作息对幼儿的心理稳定也有较大的帮助。

2.6 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家长、学园一体化 幼儿的成长的关键环境就是家庭,很大程度上的幼儿身体心理问题都是根源在家庭中的。幼儿园要积极加强对家长的宣传,进行卫生保健措施和方法的教育,例如:开展家长安全知识讲座,邀请专业的幼儿护理医学专家进行现场的教育,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疾病,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在幼儿膳食搭配方面,如何根据幼儿的身体状况进行膳食的搭配,保证幼儿的营养的均衡;在心理健康方面,幼儿的心理孤僻和相关不健康心理的外在行为表现,家长正确进行引导的方法等等。让家长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的监控,形成家长、学园一体的卫生保健,保障儿童的随时随地的心理生理安全。

3 总结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身体心理健康情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加强对幼儿卫生保健工作要从幼儿园抓起,从管理方法、基础设施、生活习惯、健康调查和家长帮助等方面入手,随时随地的保障幼儿的身体心理健康,保证祖国未来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祝建平.加强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保证幼儿健康成长[J].甘肃教育,2008,(15).

[2] 何妙浈,赵英.让后勤工作成为促进家园社区互动的桥梁[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06).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背景下,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滞留在家乡的儿童,这一群体与一般儿童的不同之处在于“留守”二字,因而研究者对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往往集中于留守的模式上〔1〕。本文中的留守儿童是一个和流动儿童相对比的概念,是指父母外出打工时随同父母在外的儿童。留守儿童是儿童阶段性的生活状态而并非一个“标签”或“身份”,但这种“阶段性”的属性更增加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因此这一问题更加具有研究价值。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石柱县,其位于重庆东部、长江南岸、渝鄂交界处,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为一体的特殊县份。石柱县的留守儿童工作模式较有特色,形成了“4+1”培养模式、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寄读托管模式等等,这些工作模式被媒体称为留守儿童工作的“石柱模式”,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而选取石柱县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的可行性

(一)对现有模式的反思

2004年5月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标志着留守儿童问题正式进入政府的工作日程,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研究和干预“升温”的重要推力①,也成为各地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动力。此后,各地涌现出了一批留守儿童的工作典型,如青神、宿迁、石柱等等。对这些典型地区所采取的举措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其设计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还原论”的思想,即通过政府、学校、老师、社会等支持力量还原出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弥补其缺失的家庭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环境,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和不可替代的教师。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和父母对子女耳濡目染的熏陶是任何学校教育都难以弥补的,这种还原论在理论上是难为的。而另一项调研则表明,如果“留守小队”和“家长制”的经验在全国普遍推开,每年的经费各需约1亿元和3亿元,“但目前真正能落实经费的地方屈指可数。”②我们在石柱县的调研发现该县因其留守儿童工作具有特色的缘故,获得了较多经费支持,然而也存在农村教师工作繁重、生活老师严重缺编的现象。但是,这样的经费投入与捐款项目在其他地县是很难达到的,这种模式在实践上也是难为的。

(二)可行性

1.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政策的可能性

留守儿童转移到城镇中成为流动儿童所遇到最主要的社会排斥来自于制度排斥。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的形成,其制度上的原因均为城乡户籍的二元设计。国家为解决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就是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在2001年5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以下简称 “两为主”)。尽管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原因出现了地方政府消极应对,学校不愿接纳流动儿童等诸多情况,这项政策仍然为解决流动儿童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也显示了政府为解决流动儿童问题的努力,同时也为各地制定流动儿童受教育政策提供了指导思想。

2. 城乡一体化提供了经济的可能性

流动儿童难以到城市里的学校接受教育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流动儿童在经济上受到的排斥。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最低工资制度、清除一些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收费、学校禁止收取借读费。这些政策为留守儿童到城市里读书降低了成本,创造了机会。重庆市石柱县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模式,利用其是国家级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有利条件将流动儿童读不起书的问题放在了整个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去解决,允许远郊农村居民自愿就近就地登记为城镇居民①, 转为城镇人口后享受城镇养老、医疗、保险、教育等政策。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由于转为城镇人口后实现同工同酬,留守儿童在经济上排斥大大减少了。尽管重庆市是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实验区,但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城市发展的趋势,这为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性。

3. 特殊的家庭环境增进留守儿童的城市文化理解力

农村儿童在城市里的适应、融入过程实质上是文化融合的过程。农村儿童的父母由于进城打工,接受了城市文化,因而在这方面能够起到增进儿童对城市文化理解力的作用。这正如哈里斯的“濡化理论”所言,在一个社会中,下一代的文化往往在许多方面与上一代相似,生活方式之所以能够延续,部分原因是由于受到一个被称为濡化(Enculturation)的过程的作用。他认为,濡化有一部分是有意识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在这一过程中,老一代引导、敦促和强迫青年一代采用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濡化,主要是老一代人掌握了奖励和惩罚儿童的手段,每代人都被教导不仅要重复老一代人的行为,而且要奖励符合他们自己濡化经验的行为,惩罚那些不符合去濡化经验的行为,至少不是鼓励②。通过濡化作用,农村儿童对城市文化有了更好的理解,对城市文化更容易接受,因而在文化上做好了由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的准备。

三、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的体制机制改革

(一)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二元体制

户籍制度包括与之相关联的公共福利政策仍然是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源,也是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制度上的障碍。必须对现有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消除、弱化公共福利政策与户籍制度的关联性。值得欣喜的是,政府已经采取相关措施改革户籍制度。如江苏省自2003年5月1日起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浙江省在2008年初全面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划分,推行统一的居住证制度〔2〕;重庆市政府也开展了大规模的农转非的试点工作。这些改革措施在为当地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扫清障碍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改革提供了示范。在进行户籍改革的试点以及推行工作的同时,也应当建立相关接纳流动儿童的政策。各地应在“两为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拨出专门经费用于流动儿童的教育工作。

(二)修订义务教育政策,改革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建立“投资委托+教育券”的教育投资政策

最早提出“教育券”制度的是美国的货币经济学派大师弗里德曼,他在《资本主义与自由》写道:“为了偿付政府所规定的最低学校教育经费,政府可以给家长们票证,如果孩子进入‘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这些票证就代表每个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费最大数量的金钱。” 〔3〕“教育券”的投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由于教育经费分配③造成的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之间的推诿,也有利于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然而,在对各地教育经费实际投入的研究发现仅实行“教育券”制度仍然难以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经费问题。2000年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各省、直辖市普通小学生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拨款差距极大,例如上海市生均2756.71元,而河南省生均仅251.45元〔4〕。因此,笔者建议,教育投资应当由中央、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具体来说,在对全国的教育情况进行摸底的情况下,确定出应投入资金的总额,由中央财政负责拨款,委托各地县对教育进行管理,形成中央――地方之间的委托关系。中央对地方的拨款数额应当根据当地学生数量多少拨付,各地再对学生发放等额的“教育券”。

这样由于中央和地方之间形成的委托的关系,避免了中央直接管理而出现管得过死的情况;同时由于采取中央直接对教育投资使教育不再成为区域性的公共产品而转为全体公民共享,避免了各地因教育经费问题而消极对待流动儿童;拨款方式改为中央按照各地生源数量拨付,避免各地对教育投入不同而导致的生均教育事业费的不同,使“教育券”制度能够有效发挥。同时,这种财政拨款方式的转变对流动儿童陷入免费义务教育“真空状态”的弊病也是有效的。目前,各地对于免费义务教育对象的划定, 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农业户口在本区域普通中小学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而跨县流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暂不列入免费对象。这样使得留守儿童成为了义务教育中被遗忘的人群〔5〕。采取投资委托加“教育券”的教育投入方式,由于教育经费分发到了学生,能够解决流动儿童不能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

(三)增设适应城市学校课程,建立留守儿童预备学校

流入地政府消极应对流动儿童问题的原因,除了因为解决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需要付出一定的财政代价外,还面临着教育质量下降的潜在风险。这种潜在风险在许多地方已经变为现实。当前各种有关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流动儿童来自贫穷的农村,学习基础一般较差。这必将给各区县整体的教育质量带来影响,进而影响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业绩和形象。这会使流入地政府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并认为自己承担了本来不该做的事情〔6〕。针对此类问题,重庆石柱县开设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课程”――中小学要按照要求开设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并逐步提高这两门学科的教学水平,以保证留守儿童转变为流动儿童后的教学有效衔接。笔者认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转为流动儿童这一过程,流入地和流出地肩负着同样重要的责任。因此,流入地政府不仅要解决好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更应当为流动儿童到城市上学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针对于此,流入地政府可以在假期抽调出各学校的教学骨干,组建出流动儿童预备学校。通过该校对流动儿童进行各门课程补习与加强,让流动儿童能够跟得上,学得好。

(四)改革升学考试、就业制度,逐步解决流动儿童教育出口问题

流动儿童所受到的社会排斥主要包括教育机会的排斥,即在入学机会上存在的社会排斥现象;入学后因为学习成绩、文化差异等问题受到的社会排斥,这可以理解为教育过程的排斥;由于目前政府包括学界关注较多的是流动儿童的入学机会平等和教育过程平等,对于教育结果――流动儿童在毕业后的去向却关注甚少。特别是在目前各省市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的情况,即使流动儿童在城市接受了较好的义务教育,但是,义务教育结束后的出路仍存在问题,政府应当尽快制定相关政策,使流动儿童能够在异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国提出了“有条件的准入、无条件的高考”①的思路对解决流动儿童教育的出口问题有较大的借鉴作用。这一思路,关键在于“有条件”的“条件”设计上,必须做到严宽结合,既防止条件过宽引起新“高考移民”,又要使所有符合条件的流动儿童获得这一权利。对“条件”的设计,可以参照政府在调控房地产时出台的限制外来人口购房的相关做法,例如,提供一定年限的纳税、工资领取证明等。义务教育结束后,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要走向工作岗位,此时让流动儿童参加中职或相关职业培训就显得分外重要了。在掌握了一技之长之后,流动儿童才能真正扎根城市,成为城市的新市民。因此,要加大对初中后流动儿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筹集专门资金对家庭确实困难的流动儿童进行资助,帮助他们完成职业教育。

篇5

因为孩子而找到自己的事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本身也获得了独一无二的成长营养的,罗琳也许是最成功和显赫的一个,但却不是唯一一个。

美国《华盛顿邮报》今年7月的报道就披露:84%的美国女性在生育之后会选择辞职在家照顾孩子;而59%的妈妈在孩子3岁以前就会选择参与一定的工作,或兼职或全日制:在这些工作当中,72%是与妈妈从前的工作完全不相关的。从参加工作的动机来看,35%是出于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考虑;60%则是妈妈的自主选择,而这些选择中,75%是与孩子或妈妈的兴趣爱好相关的。最后,调查显示,在这部分妈妈当中,对自己现状表示满意的人最多,达到80%。

目前国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为此,本刊联合新浪网亲子中心针对中国的妈妈们也做了一个类似的调查:

您有生孩子之后辞职回家照顾孩子的打算吗?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女性希望生育之后可以辞职回家照顾孩子。而将近一半的全职妈妈希望如果要工作的话,可以做新的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工作,三分之一的人希望从事跟孩子有关的工作,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人愿意做跟以前一样的工作。

很多职业妈妈为孩子付出了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有不少妈妈因为哺育孩子的经历而拓展出一片自己的天空,成就了另一番事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妈妈也成长了,妈妈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在追求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和体现

陶怡:另一片天空

大学毕业,陶艺就进了酒店,一做就是十年,她琢磨,这辈子大概就做酒店职业经理人了。

可是命运是不能预先盘算的,女儿虫虫出生后,陶艺的产假休了6个月,其间单位邀请她回去,她想也没想就拒绝了――她担心繁忙的工作会影响给孩子哺乳。

但是陶艺是闲不住的,早早地,她就开始带虫虫去一家早教中心参加早教课了。几节课下来,陶艺不由得想:这是可以做一辈子的事业啊,我也来开个早教中心吧。这样虫虫可以上课,自己可以上班,一举两得啊,更何况还可以给更多的孩子创造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呢。

说做就做,她真的和一个朋友开办了早教中心。可她没有想到,从此她卷入了前所未有的繁忙之中。偌大一个中心,每个月的支出在25~30万元左右,经济的压力之外,更随时可能发生“状况”,每天似乎都有处理不完的事务。陶艺有时回忆起从前在酒店的工作,那时虽然也是独当一面,但毕竟是在大公司下面,真正的决策不用自己操心,而现在自己做老板,一切都变得不可回避,不可推脱,压力之下,有时真觉得不堪重负。

最让她心里觉得内疚和矛盾的是,当初是为了虫虫而兴起的念头,但现在琐事缠身,反而最不能照顾到的就是虫虫了。虫虫每周来中心上三次课,都是爷爷带来。虫虫上课的时间表她牢记心中,但却很少有空可以去教室看看孩子。

在最初的忙乱和紧张之后,陶艺现在开始规划自己的时间。她除了白天上班之外,晚上绝不外出,推掉一切应酬,在家陪孩子。在工作和孩子之间,她逐步找到了一个平衡。

谢淑美:工作和生命的意义

谢淑美说自己这辈子做过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出版。

做书的人自然爱读书,以前自己读,生了大女儿豆芽之后,就给孩子读,给女儿几乎读遍了台湾能找到的看得上眼的童书之后,有一天,“像被雷打到一样”,谢淑美决定自己要做童书,一头跳进一个全新的领域。

回顾当时的决定,她说:“没生小孩之前,我想的比较多的是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想我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更美好的人,也应该让我们这个世界更美好,令我的孩子学习到一切作为人所应该具备的美好特质。于是,这影响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及我所做的一切。”她取了女儿名字中的一个字给公司命名,如她所说,这个公司刚开始不过只是一个妈妈的心意而已。

她是下了做现代育儿精神的传教士的决心来做童书的。她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童书,向广大的父母灌输一种全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适当的对待。

每次引进出版一本新书,谢淑美都会在网上发表文章,对自己的动机进行解释。这些风格亲切的小文章中穿插了谢淑美自己作为妈妈的育儿思考和体验,介绍童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大众介绍现代的教育理念。这些小文章,后来结集出版。在书的序言中,谢淑美写出了自己的感悟:“我明白了我一直不知道的那个‘工作缺憾’是什么一一你要知道你的工作除了可以赚钱、满足你自己的成就感之外,还可以为别人带来什么好的影响及意义。”而这样的感悟,她说,是因为孩子而起的……

兰蒂:为了孩子的事业

从决定收养明明那时候起,兰蒂就毫不犹豫地把工作辞了,要专心地做妈妈。但在她的概念里,做一个全职妈妈并非呆在家中全天照顾孩子,尤其是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之后。她不再做有薪的工作,但每天接送女儿、陪女儿做功课玩耍之外的时间都被与孩子有关的各种公益活动占得满满的。在银行工作了20年以后,从高管的位置退下来,兰蒂一点不后悔,因为她觉得生命的价值可以有不同的体现方式。

兰蒂和丈夫现在把家从芝加哥搬到了上海。丈夫的新工作在这里,而更重要的是,两个收养的中国女孩可以更靠近他们的“根”。

在芝加哥有专门的为收养中国孩子的家庭和父母提供帮助和支持的组织。初次做妈妈的兰蒂在那里为自己和孩子找到了朋友,束手无策的时候,也是在那里找到了信息和实际的帮助。于是来了上海后,她和一个同样收养了中国孩子的英国妈妈一起,组织了一个类似的小组,将经历和处境相同的家庭召集起来,分享资源,举办各种活动,为孩子找到志同道合可以相互理解的朋友,感到自己并不孤独和特殊。

马上就要过万圣节了,为这个小组筹款的宴会正在紧锣密

鼓地进行,作为组织者之一,兰蒂的手机就没有停过。她从容地应答,等她回答完最后一个电话,司机刚好把她送到了女儿的学校门口……

海外经验博览

*社区组织,为全职妈妈提供支持和帮助。

很多职业妇女回家做妈妈之后,觉得很难面对无穷无尽的家务事,十分怀念工作时的智慧交锋和月底的工资单。美国一个叫做Formerly Employed Mothers At the Leading Edge(FEMALE)的组织,将许多拥有相似处境和心情的全职妈妈聚集起来,定期举办亲子活动,就育儿各方面话题进行探讨。孤独的妈妈们可以在这里结交朋友,并得以参与很多社区中跟儿童有关的活动,使生活得以充实起来。

*木陶冶性情,自身完善

许多职业妈妈原来的信念可能是“我读大学可不是为了呆在家里”。可是,呆在家里之后,一些妈妈却发现其实也有很多事情可做。加拿大除了正规的学院之外,还有政府联合社区开办的专门的为成人丰富生活提供的课程,比如美术、烹饪、手工艺、编织、摄影等等。很多还设有幼儿托管处,使妈妈能够专心上课。

*参与社会,积极投身公益

在悉尼,有-一个叫做TEC的环保组织,多少年来,这个组织都靠义工的奉献运作。这里面的义工大部分是全职妈妈,根据自己的安排,一周上一天和半天班。义工们在这里准备环保的宣传资料,协助安排政府的环保活动,介绍和推广环保产品,妈妈们甚至还搞起了一个专卖环保卫生清洁用品的小商店。

在东京,每年春季,成千上百个家庭主妇会去竞选东京大江户博物馆的义务解说员职位。博物馆会给这些热情的义工们三个月的全面细致的培训,然后由她们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进行义务解说。这份每周一天的工作,被许多日本家庭主妇视为一种很高的荣誉。

*读书充电,为明天做准备

国外的不少大学有相当灵活的学习制度和时间安排。不少妈妈在照顾孩子的空隙中,重新走入学校,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科目。因为都是学分制,所以,在孩子幼小需要妈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看的时候,妈妈就选择一个或两个科目,慢慢读,等孩子稍大,妈妈再多选些课程来学习。有时候,一个学位,可以读上四五年,而对很多妈妈来说,读书一方面联系着未来,但同时读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享受。很多妈妈选择了跟教育有关的专业。

*利用现代通讯,另辟蹊径

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特别是因特网的普及,为许多全职妈妈在家中利用空闲时间另创一番事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一些妈妈在网上开办了跟女性生活有关的商店,比如澳洲堪培拉的一个妈妈莱雯达开的网上婚庆用品店,现在年收入近百万澳元。还有一些妈妈开办了育婴用品网上物流店,将各国的玩具和婴幼儿用品汇集起来,给许多在家妈妈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