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解释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的解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时间互补:形成有机联系整体
给足时间,让学生真正静心阅读并深入思考是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前提。留足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中有自我深思和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选择课外阅读书目的过程中形成更为丰富的认知思维。时间互补运用,让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有机融合,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感知。
运用时间互补,能使得教材发挥举一反三的作用。如,在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紫藤萝瀑布》教学中,可围绕“紫藤萝的形状”建议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观察紫藤萝的外形,你有哪些不一样的发现和收获?阅读认知水平的差异,使得整个阅读活动变得精彩纷呈,这时教师可借机引导孩子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探究。有的同学认为,紫藤萝的盛开,确实给人们以无尽的遐想,能使得人们在睹物释怀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共鸣和感知,更能丰富自己的理解感知及情感。有的同学认为,以花的竞相盛开来暗示自己曾经经历的事情,更能使得自己从中有所启迪。
通过时间的互补来帮助学生主动筛选相应的阅读素材,定能使得他们在不断查漏补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让课内的阅读在课余观察中得以展现,更使彼此之间的互动产生一定的感受。通过这样的互动引导,能使学生在自觉完善的过程中产生不一样的认知感悟。
二、类文拓展:相得益彰资源互用
让学生产生“於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就需要教师在课内阅读教学中,给他们更多的深层指导,让他们在主动筛选有效信息的基础上主动发现更多的阅读内容。类文拓展延伸,使学生在举一反三的理解感悟中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便于他们在主动阅读感知中学习更为丰富的素材内容。
类文拓展,让资源在相互补充运用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感悟起点。如,在学习《背影》的时候,不妨围绕“父爱如山”的表达主题,可推荐学生阅读吴冠中的《父爱之舟》、龙应台的《目送》、李森祥《台阶》、赵丽宏的《挥手》等4篇名家散文,引导学生就“父亲的爱如山一般深厚,更是每一位孩子记忆犹新的大爱”为主题从中摘录相应的表达语句。在学生摘录相应语句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就各自搜集的语句进行展览,让他们在相互评比揣摩的过程中体味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新鲜故事。在学生说出了各自的理解感知后,可利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雨伞爸爸”(Umbrella Dad)的有关资料,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理解的不同,多给他们相应的理解方法指导。
类文拓展,能使学生在不断积累深厚语感的基础上形成更多感知。围绕课外阅读积累相关知识,多给学生提供主题相近的素材,让他们在深入领悟的过程中找到更为丰
富的感悟,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认知载体。基于类文引导基础上的拓展,使学生在主动获得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更为丰富的认知,让他们在不断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强化积累。
三、说读表达:积累语感丰富视野
读写结合运用,让阅读和写作结成联姻,产生1+12的效果。运用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丰富阅读感知,能让学生在主动摘录有效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认知视野和思维。说读的表达运用,让学生由阅读感知向主动表达转化,能使学生在深度表达中积累不一样的感悟。
说读运用,使阅读在由信息输入向输出转变的过程中积淀深厚的感知。如,在《最后一课》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就是韩麦尔先生,你对最后一课有怎样的安排?如果你就是小弗郎士,你怎样用全力认真学习最后一课?很多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主动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这样的环节设置使得学生在不断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不一样的感受。以口语表达为基础,给学生更多的书面表达运用,使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产生不一样的精彩认知,提高语文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运用说读的形式深化理解,让千万个哈姆雷特得到展现,更能使得学生在不断积累丰富语言感知的基础上开阔视野。结合学生的认知,可给他们布置一定的思考题目,建议他们就自己的阅读感知主动运用书面表达予以呈现,让他们形成深厚的印象。
篇2
一、传达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在群文阅读开始时往往掌握不到正确的阅读方法,一股脑地用力阅读,这样对于理解阅读材料当中的内容相当不利。因此,教师在其中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向学生传达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手段。在需要粗略阅读时选择简单对材料进行分析和解剖;需要详细阅读时就带着疑问进入阅读材料中进行分析阅读。让学生根据当下需要的不同选择最适当的阅读方法,提高群文阅读的效率。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时,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课内外结合”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让教师从以往的教学主导者变成了现在的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仍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学习新时代的教学要求,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群文阅读当中,因此,教师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素质,跟上教学时代的潮流。
三、多种阅读材料相结合
篇3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由不读到要读
目前中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总体来说不是很高,由于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或缺乏自学的积极性。再加上升学竞争一定程度上窒息了课外阅读,大大小小的考试挤压和剥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还有些教师和家长反对学生看课外书,主要是怕影响课内学习、影响考试成绩。因此,中学生在教师和家长长期的限制下,逐渐对课外读物失去了兴趣。有些教师和家长满足于教科书知识,认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读了那么多教科书,做了那么多作业练习题,还不够吗?不读课外书籍,不也照样毕业升学就业么?比如,在我现任的班中就有部分家长怕影响学习而加以禁止,有些学生也以课外作业多、空余时间少而拒绝看课外书,就算看也是看一些幽默笑话一类的书,对学生的教益不大。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很清楚这种看法和行为是十分错误的。我了解到以上情况后,就通过打电话、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家长和我达成共识之后我才继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向学生指明:课内学习不能代替课外阅读,课堂上所教授的只是一个中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即学生在基本功方面要做到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会解读作品,能完成对作品的基本鉴赏,而更多的知识则要求学生到课外阅读中获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我希望他们能有自己爱好的学科,能发挥自己的所长而成为有用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满足于课堂的教和学,而应该把知识的涉猎范围扩大延伸到课外阅读之中去。经过交流沟通,学生开始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并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明确目的,引导学生由盲目阅读到有益阅读
大多数中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只是为了消遣,为了调剂一下精神、松弛一下,或为了打发课余的时光。还有些中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或是听音乐,认为这些比读书轻松多了。我给学生说明,影视作品提供的是各种事实、图片和数字。而书本,按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点,充满了“不明确的因素”,它们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解释,一部作品可以作出许多不同的甚至自相矛盾的解释,这就是作品的未定性。例如,读《王子复仇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戏剧《王子复仇记》就不同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心目中只有一个王子――即哈姆雷特的扮演者。再者观看影视作品,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即随着剧作者安排好的情节而喜怒哀乐。而阅读的过程始终是能动的过程,是复杂思维活动的过程。书本的空间包容量大,语言、风格、情韵等,都是视听无法替代的。
有些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还不会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要及时正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其需要的读物。我的措施是:首先,针对各个学生的弱项指导他们选择有关书目,使学生在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方面迎头赶上,并为发展自己的爱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针对学生的专长选择有关书目,使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特别的进展,为培养“特长”人才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消除盲目性。
三、注重积累,引导学生变低层次阅读为高层次阅读
所谓层次指的是读物的层次和阅读的层次。高层次指的是世界文学名著,而低层次是指消遣性较强的书刊、杂志。有的学生不愿读世界名著,认为“不好看”或“看不懂”,更爱读些港台的言情小说。有的教师称之为“不健康的书”。品位不高和不健康应该是两码事,但并不等同,只是有些宣扬了“爱情至上”的观点,对中学生世界观的确立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再说品位不高的书能够吸引学生,总有它的道理,值得我们研究,或许,这也能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教师除了引导,简单的干预是不起作用的。所以,我们不妨把社会上流行或学生中流传的作品列为课外读物,只要认真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的“禁”和“堵”,只能适得其反。聪明的办法是因势利导,在阅读的兴趣被激起来之后,再把低层次阅读引向高层次阅读。需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中学生阅读时要选择一些既对中学生有阅读价值,又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
篇4
1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关键要进行语言训练
文言的阅读,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文言是用汉字写的,随着语言的发展,汉字的读音产生了变化,形声字的表音作用越来越小了。但现代人读文言,用现代的字音,并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如“阿房宫”的“房”读fáng还是páng,《敕勒歌》中“野”读yě还是yǎ,都不影响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读音问题上,只有四声别义和通假字异读涉及意义。四声别义也叫“破读”,是上古到中古汉语的一种造词手段,用变读字的四声来分别词性和词义。如“欲王关中”的“王”,读本音wáng为名词,破读为wàng为动词;这应读wàng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原来是同音或音近的,由于古今音的变化变得不相同了,为了保持通假上音同义通的关系,通假字改读被通假字的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说”要读“悦”的音。教师也可以列出一些常见的让学生记住。
语法上的障碍稍多一些,也比较重要。不过,语法比较稳定,古今差别不太大,可以分类掌握。如知道“不急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中“不已知”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就能解释“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勇力弗敢我杀”等类似的一大批现象。古今语法的差异,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虚词的用法,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实词的活用。掌握了这三大类,语法问题基本解决。
词汇最重要,也最难。一是数量多,二是古今词义变化大。有些词,古代有,现代没有了。“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卮”是古代的一种酒器;“为寿”指的是古代给尊长献上酒并祝健康长寿的礼节,今天叫“敬酒”。像“卮”“为寿”一类的词,在现代汉语里见不到。有些词,虽然也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但古今意义有了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转移。如“携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中“妻子”指现在的妻子和儿女。“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之间也。”这里面的“恨”不当今天的“仇恨”讲,而是“抱怨”“遗憾”的意思,“痛恨”是“痛心和感到遗憾”的意思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的词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才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2 文言文阅读训练的主要方式是: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加强诵读;词语和句式归纳对比练习;增大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
2.1 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来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诵读时要全神贯注才能培养文言的语感,需要注意的是,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是用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我们都能理解,只要认真诵读就能明白意思。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既会读又能明白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这可在教师的讲解、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完成。
篇5
一、阅读是一种行为、动作,准确地说它是一个过程
阅读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作品是架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读者和作者实际上是通过作品进行交流的。陶行知说:“作者的努力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是从符号到旨趣。”他解释的阅读过程可理解为作者、读者通过语言文字而进行的思维碰撞、磨擦、契合的交流过程。这种交流既有对书面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著者与读者思想感情的交流。
笔者认为,阅读过程不仅仅在于接受和输入信息,更广义的阅读过程还应包括阅读前客观阅读材料的准备和阅读主体主观的知识修养心理准备,这些可称为阅读的非正式过程。继而到阅读的正式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评价、迁移等心理思维过程,最后包括对所接受信息消化后的输出实践应用过程。
二、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等,小说,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鲁迅《朝花夕拾》、茅盾《子夜》、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拂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冰心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剧本,如《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等;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学与人文的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三、目前,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如何呢
笔者就此选择了泗阳县来安中学初三(2)班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时间计划安排和氛围环境影响、阅读途径及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交流效应等诸多方面。初三(2)班属于同年级中的平行班,所以在这个班级的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从主调查结果看,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例如,学生有着广泛的阅读兴趣。85%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赞成态度。学校给学生开出了每学期的课外阅读必读书目,推荐过阅读书籍。91%的学生认识到参加阅读交流活动的必要。95%的学生认为阅读对语文应试有帮助。85%的学生认为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有帮助。分别有72%的学生了解精读和泛读方法,学生渴求通过课外阅读增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四、那么,教师对加强和改进中学生课外阅读可采取哪些对策
首先,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知道读有所用。鼓励他们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尝到自己会读书、有收获的乐趣。例如,课外阅读记叙文(包括新闻、通讯、特写、访问记、游记、报告文学、回忆录、散文、小说等),学生能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记叙的线索,了解记叙的顺序、中心及详略,学会常用的表达方式等;阅读说明文,要学生揣摩其语言的准确性;阅读议论文,能找出议论文的三要素,指出论证的方式和文章的结构、语言等。这些就是学生课内得法、课外运用的实践。
其次,教师还应教给学生明确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调查显示,不少同学了解精读和泛读,但是对具体小类区别不是很清楚。读书可分为有声阅读和无声阅读。有声阅读是诵读,无声阅读是默读,课外阅读大多是进行的无声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中依据所读作品的性质,自己的需要,应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作品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各种科目的参考书;二类是关于修养的书;三类是提供欣赏的书;四类是临时需要的书。对于第一、四类书能读懂意思即可,这就可以采取通读的方法。而第二、三类书就需要深入解读,采取精读的方法。
所以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应提示学生哪种读物适合哪种读书方法。如果选择的是一般知识性读物,只作知识性了解,就采取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了美文佳作,要感悟美的语言、体会情感,学习描述方法,就采取精读;如果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是为了消遣,就只需浏览了。
当然,指导学生阅读,不可忽视的是传授给学生动笔读书的好习惯。调查显示40%的学生没有动笔读书的习惯。实际操作中,要指导学生对文中精妙处、关键的地方圈点勾画标志出来,加上批注,写出心得。对语言运用的传神处可用选择、删除、置换、添补、调序等方法推敲、吟咏、比较优劣。使学生勤于笔录、博采广撷。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读书笔记是增强思想积累、情感积累、技艺积累,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方法。
篇6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这让我不能不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教育”被解释为“把知识或者技能传给人”,亦即“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解释是技术层面上的。在这里,我想借用伟大的启蒙主义学者卢梭的话来说明教育本身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与冰心的“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如出一辙。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状态,一个好的教育者的状态达到了“不教而教”时,每个孩子都能主动学习、独立成长、积极创造,而这时,教育本身却发挥了其最大的作用,无言而教化万方。语文老师如何在课外阅读中让孩子们也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争奇斗艳呢?
策略一:给孩子一片生长的“野地”
所谓“野地”就是给孩子自由的阅读空间,允许孩子们用自己可以支配的方式、时间、空间进行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标示了各学段孩子的阅读量。按照传统的教学法,教师总是分学期为本班学生布置读书任务,推荐课外读物,而学生显然为了完成任务,硬着头皮读自己喜欢亦或不喜欢的书籍,还得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赶着在假期结束前一个晚上写好几篇的摘记、读后感。其读书质量可想而知。
记得三年前,我刚接手一年级新生班的时候,下定决心要秉着“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左腿抓写字,右腿抓阅读。为了引起家长的重视,还专门写了几封《为课外阅读致家长的信》,其中就有关于怎么引起孩子阅读兴趣,怎么亲子共读,怎么为孩子创设读书环境,为孩子买哪些书之类的建议。一个学期下来收效甚微,一年下来,学生只有几本作文书,可写作水平也没见长。当然,这和学校地处农村,家长极不重视有一定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自己方法不对,过度强调控制了,颇有点“摁着牛头吃草”的味道,其结果就是大部分孩子不爱阅读,导致不会阅读,然后更加不爱阅读,如此恶性循环,使得阅读引导的有效性极为低下。
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图书馆借阅了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撰写的《朗读手册》一书,于是利用课余看书课内大声为孩子们朗读,由此开始进行感觉引导,吸引孩子们从内心里出发爱上阅读。这样,老师也身体力行,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体验阅读的滋味,与孩子们分享阅读的快乐。师生共同参与“向您推荐一本书”活动,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还不时收到家长“投诉”:我家孩子最近老是熬夜看书,说是老师都经常这样。最近一次与孩子们的闲聊中发现,居然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孩子就是在那段时间由讨厌课外书到手不释卷的。
策略二:等待“野花”自然绽放
卢梭曾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自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自己回答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不是又在“有为”呢?等待,不是对孩子的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也不可急功近利。就像“温室”、“大棚”里面的蔬菜,仅仅具有蔬菜的外形,却永远不能具备蔬菜所特有的味道。何故?经历了充足阳光和风雨洗礼的果实才是真正的成熟的果实!其特有的内在的韵味才会蕴涵其中!我们的课外阅读正是为了涵养内在、滋养身心的,而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策略三:欣赏“花开别样红”的灿烂
佛经里说:“放下执著,就成为阿罗汉,放下分别,成为菩萨,放下妄念,成为佛。”这对教育是有重要启迪作用的。教育者的美德是由放弃自我、欣赏他人而成的。
1.欣赏学生的进步
班里有个女孩子,一二年级时几乎很少有作业能够及时完成。但是三年级时,我居然欣喜地发现她爱看课外书了,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对她不遗余力进行表扬,至四年级,几乎每天的作业都能完成了。原来,给她这样一片“野地”——自由的空间,这朵并不鲜艳的“野花”也会自然开放,而教师要做的,只是慢慢地等待,静静地欣赏啊。欣赏,需要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腔真挚的情感,更需要有一个公正的、辩证的、没有偏见的头脑。要善于从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进步,并进行及时的激励和强化,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2.欣赏学生的个性差异
篇7
词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词汇这一载体,同样,词汇在英语的基本组成单位中也占有一席之位。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词汇过程中,可以教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学生对《hoppot》这堂课兴趣浓厚,是由于他们首次用英语来表达“锅底”(stock)、“配料”(ingredients)等与吃火锅相关的词汇和句子。笔者在教学生们学习这一课时,首先与学生们就吃火锅的原因、环境、各种各样的配菜以及哪些同学喜欢吃火锅进行了回忆;然后笔者将自己为什么喜欢吃火锅和吃火锅时的感受穿插于课文中;我们在将火锅这一中国特有美食介绍给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了解和品尝,同时也需要让他们了解中国。在学习刀叉(forkandknife)这一词汇时,笔者将有着中国特色的饮食工具筷子(chopsticks)介绍给大家,与此同时又介绍了东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例如,牛奶、面包和鸡蛋是大多数西方人的早餐,而在中国,早餐则是包子、豆浆和稀饭。教师将中国的具体实际穿插于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传播。
2、课堂测试中加入文化内容
课堂测试、每学期期末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不管是每学期的期末考试还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侧重于听、说、读、写,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的测试微乎其微。所以很多教师和学生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熟视无睹,错误地认为学英语就是学语言。所以,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英语课堂测试中是非常有必要性的。一般而言,课堂测试包括口头称述和递交作文两种形式。就拿“confucianism”这一中国文化现象来说,既可以让学生口头用英语阐释,也可以让学生以书面形式解释。当然,课堂测试不易过难,不管是句子、单词的口头解释,还是书面诠释都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直抒己见,不拘泥于课本,不照抄照搬。一旦这样,学生就会勇于发表意见,敢于提出问题。
3、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读者在阅读时不但能够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开阔视野,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无论学习哪种语言都离不开大量阅读和词汇的积累,只有阅读才能将真实的语境和地道的语料提供给学习者。课时少、信息量狭窄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基于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大量阅读,同时向学生们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如寻读、略读和跳读等,并将具有中国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的如《中国文化概况》和《吾国吾民》等英文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们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还有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就所读内容写出读后感,并让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即在阅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和文化内涵。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篇8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学生的知识面越广,对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面对各种新问题、新现象越敢探索并甘愿为之不惜付出,从而使自己的各种技能越强。他面对的知识世界永远新奇,他会去不断认识、探究、获得解释他会永不知满足,会有新的思路与追求;他面临可研究的领域会越来越多。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越来越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全面的提高。有了丰厚的语文素养,学生就有了“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另外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学生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和阅读来说,其兴趣并不是很快就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培养。首先要让学生自身意识到,仅仅将接受知识信息的途径放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和教材获取,是一种非常狭隘的想法和做法。广泛的课外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能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使自己在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要培养他们积极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对于教师来说,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长期的引导。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校园或者教室的墙上张贴一些关于阅读的名人故事,或者请一些学生都喜欢的作家来校作报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在校园中形成一种阅读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三、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
和谐宽松的课外阅读环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条件,而且给予学生从阅读到心灵的自由。学校要加强图书馆的建设。除增加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外,应注意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学生的心理需求,购进适合学生阅读、学生喜爱的书籍,提高图书馆的藏书品位。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开设电子阅览室。同时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如在校内张贴名人读书的名言,在黑板上板书名人读书的轶事,成立文学社团,创办文学社刊(校刊、班刊或个人刊),举办读书竞赛活动等,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属于学生的自学活动,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吸取和转换语言信息并使之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它的根本特点体现在“课外”二字之上。所以,作为教师来说,在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精读与泛读
精读,顾名思义就是精心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同时要对材料内容进行相关的分析,通过自主的思考能够明白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材料所运用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手法,并且能够回答相关的问题。泛读就是一种浏览型的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只需明白大概意思就行,不必深究。
(二)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所谓的“心到”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要能积极开动脑筋,要能够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思索,不能任思绪飞扬,走思。“眼到”就是要认真阅读,“口到”就是指要开口阅读,通过朗读和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手到”指的是在阅读的同时要记录,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笔的习惯。
(1)课内外有机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教师结合教学讲授各种阅读方法,课外再让学生用课内学到的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等方法进行阅读。
(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心记不如笔记。应鼓励初中生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点滴发现和感悟写下来,这样既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也培养了初中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采用反思和探究的阅读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自己探究性阅读的对象,并在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基础上,对作家作品有自己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这样课外阅读不仅可提高学生阅读行为的层次,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4)及时反馈交流。及时交流课外阅读情况,可以巩固课外阅读成果。如可以开展一些读书剪报、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三)培养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做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要进行积极的思考,用笔记录下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只要这样,才会有收获,才会增长能力和见识。
五、创建氛围,品味名著
多数学生拒绝读名著,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与作品存在时空上的差距,无法理解文字的隐晦和艰涩上。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教师的帮助,教师要多方面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资源储备”。在适当的时候,把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特定环境介绍给学生,必要时,可以把作品的情节梗概一起告诉学生,有条件的话可以放映相关的影
篇9
一、营造氛围,激趣导读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课外自学更是一种自我活动,是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活动。所以教师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来确定适合学生“口味”的课外读物。如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内容只能用自己的直观思维去理解,而不能深入挖掘故事中蕴含的真正意义,于是我就让他们读比较喜欢的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如寓言、童话、英雄故事等。我采用了让一部分好的学生先走一步,引导他们先去看书,带头脱“贫”致“富”,然后让他们代替老师朗读、讲故事,让他们带领其他学生读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他们对课外阅读有了一定的浓厚兴趣。在指导他们课外阅读时,我就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如:在教学《》一文时,可布置学生在课前大量阅读有关二万五千里的故事,弄清为什么要?的路途又有哪些艰难险阻?战士又是怎样克服的等问题,指导学生有一个明确的阅读目的。这样,学生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投入到课外阅读当中去。
叶圣陶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学生要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必须把课外阅读当作课堂教学的大后方,使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学生广泛阅读,可以把课堂获得的新知识纳入到自己从课外书籍里获得的知识体系里去。这样,教师所讲的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就会觉得,这是把他们头脑里的已有的知识弄得更加清楚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从而产生强烈的课外阅读兴趣。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条坚信不疑的信条,那就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新课程标准对各年级阅读教学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得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不同的。因此,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阅读材料。有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他就喜欢看足球、体育类杂志;有的学生喜爱小动物,就喜欢看科普读物;有的学生喜欢看童话故事。学生只要阅读一两篇,我就给予鼓励,多读再多表彰。这种方式没有约束,没有惩罚,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我想办法创造机会,课内外结合、大小课堂相结合,多种方式结合进行,让学生在阅读时感到放松、自如,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感悟魅力,激情引趣。
我充分利用电化教学的特点,展示课文中的语言环境,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多读是学习语文的需要,我经常利用课内外时间给学生朗读优秀作品,用饱含感情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中去。再把阅读与听课文录音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每天早读,指导他们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在我的影响下,学生也喜欢上了朗读。我把学生推上讲台,让他们用感情去呼喊,用音律去体味读书的幸福。在琅琅的书声中,文章的优美意境、传神描绘、思想感情,使学生越读越有劲。
2、理解内容,表情达意。
学习课文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课文,比较不同。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加深对课文词句的理解,更提高了表达能力。课外,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经常讲些小故事给他们听,鼓励他们回家讲给父母或家里人听。开设即席发言,让学生结合读物,根据自己的理解讲给别人听。鼓励学生进行读书讨论,讨论他们最喜爱的文章,最喜爱的人物,最感兴趣的事。学生也可自发组成一个读书小组,交流读书心得。
3、引导思考,质疑问难。
学习课文后,提出一些问题,为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精神境界作出论断或解释。如,学了《再见了亲人》,我问学生:“大娘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有什么样的崇高品质?”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自己寻求答案。有一次,我问学生:“你们知道向日葵为什么叫‘向日葵’吗?”学生很感兴趣。第二天,就有许多学生找到了答案。提供故事情节,让学生进行种种引人入胜的设想,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教师提倡、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经常提供机会让学生互相提问,学生所问问题从自己的实际水平出发,其它学生也乐于答题,促进全班学生对自读课文的研读,培养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我还定期表扬、鼓励一些读书读得好的学生,尤其及时肯定一些通过课外阅读促进思想、学习上进步的学生。慢慢地,学生们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上课思维敏捷、积极发言,改掉了懒得动脑筋的坏习惯。他们自觉地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常常不等老师布置,许多相关的读物已在同学手中争相传阅。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充实了,语文教学也“活”了起来,“动”了起来了。
三、授之以渔,触类旁通。
阅读过程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懂得灵活运用读书所得的知识,我逐渐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传授阅读方法、技巧。把内容和形式上有相似或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有些文章是选自某本书,可将原书介绍推荐给学生,加深对文章本身的理解。
篇10
一、课堂教学
1.指导英语后进生做好充分的预习。高中英语阅读文章篇幅长,长难句多,生词多,因此,必须首先指导后进生做好充分的预习。预习不只是对照生词表把生词的汉语意思标注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首次阅读应采用快速阅读法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然后再通过查词典、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手段来处理生词,同时,把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以待课堂上听老师的解释说明。
2.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文章的预习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一般来说,教师应在开始阅读教学前,针对文章内容,提一至两个简单的问题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比如在教授Canada-“The True North”(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如下两个问题:(1)What is “The True North?”(2)What cities are mainly mentioned in the text?在教授Come and Eat Here(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阅读课文时,教师可先问:(1)Who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2)What are they?
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英语后进生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不良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形成英语后进生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提高英语后进生的阅读能力,需先敦促他们改正不良的阅读习惯。英语后进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可能包括指读(在阅读时,学生逐词阅读,甚至用手、笔或尺子指着文章)、 回读(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回到前面部分寻找信息)、出声读以及在阅读过程中频繁查词典等。因此教师要督促英语后进生克服指读的坏习惯,减少回读次数。在平时阅读中,教师要指导英语后进生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进行阅读,告诉学生有些时候只有读到文章后面才能理解前面的内容。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首次阅读时不应用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生词问题,而应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或者利用词根猜测词义等来解决生词造成的障碍。
二、课外训练
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单靠课堂有限的阅读篇章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还应给英语后进生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任务。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和阅读技能,而且还可使学生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提高他们对各种文章的适应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但这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读物选择、阅读方法等方面,教师应给予指导,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以下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几点做法。
1.所选的阅读材料应简单,符合英语后进生的英语实际水平,让他们学有所得,不断体验阅读成功的喜悦,并使这种情感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内驱力。亚历山大(L.G.A1exander)的《新概念英语》这部经典的教材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英语学习体系。教材简洁精练,语言地道,由浅入深,可以作为英语后进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首选。
2.所选材料还要注意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兴趣是行动的最大内驱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者才会积极投入其中,认真思考,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必要的知识。
3.对英语后进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尤其要重视阅读方法指导。常用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掠读(Skimming),即阅读时不要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下去,而是采用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关键信息,从而掌握文章的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