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企业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上,内部控制的发展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同。在国内,内部控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企业在如何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上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它反映了治理层、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知和行动。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组织的基调,它主导着组织内成员的控制理念 决定着内控的结果和成效,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一个重要要素,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

《会计法》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了原则性要求,随后财政部相继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2O08年7月又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一基本规范》,这些法律法规均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个方面,其中控制环境包括如下内容

(一)治理结构、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

企业应该有健全的治理结构、科学的内部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体制,这是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是影响、制约内部环境的重要因素。在治理结构方面,企业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章程和实际情况,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在内部机构设置方面,企业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机构设置能够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减少管理层级和提高管理效能。在权责分配方面,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目标、职能划分和管理要求,明确包括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经理,总会计师等在内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基层作业单位的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分解到具体岗位,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和内部控制效力的精神、意识和理念,主要包括企业的整体价值观,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经营风格与职业操守,员工的行为守则等。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定位,在控制环境的建设中起着一种思想导向的作用。

(三)人力资源政策

主要包括员工的聘退与培训、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财会等关键岗位员工的轮岗制衡要求,对掌握重要商业秘密或核心技术等关键岗位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等。人是控制环境的主体,而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优劣,激励与惩罚机制是否得当,决定着人力资源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内部审计机制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通过内部审计,可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及其效率、效果。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从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看,内部审计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在控制环境建设中起着保证作用。

(五)反舞弊机制

有效的反舞弊机制,是企业防范、发现和处理舞弊行为、优化内部环境的重要制度安排。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反舞弊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和协调机制,规范反舞弊调查处理程序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及时防范因舞弊而导致内部控制措施失效而带来的风险。

二、内部控制环境存在问题

(一)公司管理层不完善

公司管理层是公司制的核心,虽然不少公司在形式上建立起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所组成的法人管理结构,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诸多缺陷。比如: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该由股东(大)会表决的事项董事会说了算,该由董事会决定的事情董事长说了算,独立董事、监事独立性较差,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董事不“懂事”、独立董事不“独立”、监事不“监事”的反常现象,甚至出现总经理指挥董事长的怪象。

(二)权责分配不合理不明确

目前有的企业在权责分配方面没有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进行权利分配,权利大于义务,甚至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或者存在权利过分集中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如有的企业集团规定,下属子公司的所有支出均需要集团公司审批,下属单位的每个事项自下而上的审批时间至少超过半个月。有的企业权责分配不明确,如对于董事长、总经理的授权审批范围和审批限额不明确,从而出现越权审批、乱审批的现象。

(三)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不少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业务的开展以利润为中心以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忽略对员工爱岗敬业诚信经营社会责任等基本素质的培养,不重视对管理人员风险理念的灌输使企业整体缺乏财务风险意识,造成财务决策在程序上出现一些不合法不科学的决策,如对重大的借款、投资、担保项目不进行科学论证和风险分析,从而造成乱借款、乱投资、乱担保的“三乱”现象,形成相应的债务风险、投资风险、担保风险。

(四)用人机制不科学

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每个员工都是活动的主体,各人的表现都在影响控制环境。有的企业在人员的使用上,未能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如奖罚不分明、考核无依据,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外有些企业不注重员工的技能培训,不重视业务知识的及时更新,使企业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五)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监督检查是保证。目前多数企业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内部控制制度,而且有的还是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但却无法有效实施。究其原因,关键就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一套监督检查机制。没有监督和检查,导致制度流于形式。

三、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应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发挥其固有的相互监督 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功能。因此要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一是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职责范围;二是要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经理层的经营绩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还要通过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及经理人员市场,建立起相配套的经理约束机制。

(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反舞弊机制

在内部监督方面,企业应充分发挥监事会、内部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特别是内审监督方面,应设置专门的内审机构,配备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明确其监督检查、评价反馈等职责,并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企业应建立反舞弊机制, 明确有关部门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和协调机制,规范反舞弊调查处理程序,完善投诉、举报管理制度,必要时可考虑设置舞弊举报热线,明确投诉举报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结要求,确保投诉、举报成为企业反舞弊和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企业应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用人制度,真正体现奖优罚劣。首先,在用人制度上应明确各层级人员的任职资格标准,能力要求职责范围、晋升晋级等规定,并严格执行;其次,在激励员工方面,应该从制度上规范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并尽可能予以量化,增强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观臆断。以达到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效果。

篇2

课题组通过专家咨询、实证调研和文献查阅三种方式对指标体系进行遴选,但是,面对初步获取的这些为数众多的指标,必须进一步进行优选才能确定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一般方法是先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问卷调查进行效度信度检验,最后再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按照以上的思路,本文针对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特点,最后遴选了环境治理技术与装备能力、环境治理产品生产能力以及环境治理服务能力3个指标项,并据此设计调查问卷,对回收的23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KMO统计量和巴特利球形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具有很好的信度且指标变量均适合做因子分析。依据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优化了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从而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赋权的方法———基于信息熵修正AHP的组合赋权法

课题组成员卜华白在其博士论文中运用了这种指标赋权的方法,该方法属于组合赋权法,是一种将主观赋权(AHB)和客观赋权(Entropy)结合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先利用AHP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然后,再利用Entropy方法对AHP的主观赋权进行调整,这样就更能保证赋权值的科学性。赋权值的科学性也就使得本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2.1最优目标约束之下的AHP主观赋权运用AHP法初定指标权重有很多的具体方法,本文采用最优目标约束之下的AHP权向量解法算出各指标的权重。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人类比较判断能力的有限性,因此,判断矩阵一般不能完全满足一致性要求,如是,不管是近似解法,还是特征根法,其权重的计算结果都难以与“客观存在”的“真权”相吻合,在本质上是一个统计估计问题,因此,判断矩阵中的元素aij的相对权重不总是等于wi/wj,依据这一情况,有文献利用最小平方法,得出了三种相对权重计算的“最优解法”即:LLSM法、LSM法则和LOM法求解权数wi,从这三种最优解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定义不同的目标函数,最优权值也就不同。因此,在具体的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过程中,应依据对评价精度的实际要求,给“合理”的目标函数,只有这样,才可求得最为合适的“最优权重”。2.2运用信息熵赋权法修正AHP主观赋权,最终确定指标权重熵(Entropy)的概念来源于物理中的热学,是统计物理中用来量度分子运动无序程度的变量,ClaudeEShanon在1948年将其引入信息论中,作为系统不确定性(无序程度)的度量,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则信息熵越小(反之亦然),熵权法也是一种信息量权数方法,是客观赋权法中较为常用的方法[9]。信息熵赋权法修正AHP主观赋权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对评价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指标j的熵值ej;第二步计算指标j的差异性因数gj,确定指标权重;第三步修正权重,通过以上步骤修正之后,得到的新权重更有效。本文以衡阳市铅锌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为例,具体研究区域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方法及治理对策。

3实证评价———以衡阳市铅锌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为例

设U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综合因素集,V代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表评价集,A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第一层次因素权重集,An(n=1,2,3,…)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第二层次因素权重集,R代表全体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单因素评判模糊矩阵,Rn(n=1,2,3,…)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单因素评判模糊矩阵,B代表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评价的第一层次模糊综合评价集。

4提升衡阳市铅锌产业重点领域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对策

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积极作用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因此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现状,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展开环境治理工作,而环境治理与环境监测息息相关。环境监测是通过对环境污染物性质以及含量展开监测,从而判断环境的质量情况。通过环境监测工作可以为环境治理提供基础。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对目标区域环境展开调查、采样及对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分析,然后依据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研究与分析,最后得出有关环境的各种信息。环境监测的目标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辅助环境治理彻底改善我国的环境现状。

一、环境监测概述

是政府和相关环境部门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遵循一定的程序,通过样本的采集,对环境中的各种可代表环境质量水平的物质进行测定,然后评估环境的质量和受污染程度。将环境中的科学数据资料作为相关部门制定环境保护策略的重要依据,这样可以对未来环境的发展做出预测。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环境监测力度仍有待提高,监测技术水平、资金投入和监测人员的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监测部门就要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加大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更新监测设备,同时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并在必要时组建专业的监测团队。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监视性

监视性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影响环境的污染物的多少。在一般情况下,对污染物排放多少展开监测主要是运用定期的方式,再运用有关仪器对掌握到的环境信息展开研究,从而得出有害物质排放量的走势,促进后期的治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监视性监测也可以称为是常规的检查,此项检查主要是对环境中的污染源展开检查,例如,环境中污染物的多少以及污染物的变化趋势等。

(二)研究性

研究性监测方式主要运用于相关研究工作,为研究相关问题给予数据支持,因此在进行此项工作过程中,其执行标准都相对较高,以便保证后期治理工作可以有效进行。从事研究性监测的工作人员只对某种监测负责,也只需要关注该项监测的数据、结果等等。所以,通常研究性监测都应当标准化,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三)定点性

定点性环境监测方式主要运用于严重受污染地区,对实际污染情况展开科学有效地监测,运用此种方法可以准确确定污染物的具体情况。并且,当有污染物发生扩散等现象时,采用此种方法可以准确、及时地了解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及速度,从而为之后的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积极作用

(一)进行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更加明确环境治理目标

环境保护工作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也有许多,大部分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通常处于忙碌的状态,究其原因是由于存在着许多环境污染治理不到位的现象。环境保护项目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相关工作人员应当运用科学的方案展开环境保护工作,而不是运用治标不治本的传统解决方式。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效地弥补以往解决环境问题方式中的缺陷,通过对所有地区的水质、大气等方面的污染情况展开系统的收集与分析。实时反映所有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地区之间的污染关系,从而为环境治理工作的进行指明正确的方向。例如我国华北地区经常出现沙尘暴现象,这不但与当地的大气污染息息相关,还与附近地区草原开垦被严重开垦有关。治理我国华北地区沙尘暴如果只是从该地区的大气环境着手,很难实现良好的效果。并且,环境监测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污染情况,能够反映出污染问题的走势,促进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展开防治工作。在展开有关工作过程中,依据问题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环境监测分为多种形式。在对这些不同的环境问题展开监测时应当运用适当的监测方式,从而使得相关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并且也促进整个治理工作可以展开确切的划分,从而有效地解决各种环境治理问题。

(二)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是环境治理工作针对性更强

在展开监测工作时,应当依据不同的环境特点展开不同的研究工作。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的因素是不同的,因此在展开相关工作过程中,应当进行区域性的差别化处理。这就使得在后期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有关工作人员可以抓住环境治理的实质问题,从而有效地进行环境治理工作。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在相关工作的过程性,工作人员应当注重主次之分,关注污染程度比较严重的有害物质,从而提高环境治理工作的针对性,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动环境治理工作

环境监测主要是对人为污染的监测,人为污染中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水污染等等。由于许多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只注重经济利益的提高,忽略了环境保护问题,因此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是十分重要的。在一般情况下,在展开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都应当预先设计好具体的监测程序,确保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在之后的环境治理过程中也应当展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并结合有关的步骤进行治理工作,从而促进相关工作水平的提高,确保环境治理工作的效率,实现环保的目标。

四、结论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环境保护的基础,能够为环境保护指明方向,为环境保护提供有效数据,同时还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环境保护的效果。但是我国的环境监测在方法和技术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小青.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4,11:5-6.

篇4

关键词:环境检测;环境治理;环境保护

1 环境检测类型

1.1 研究性环境检测

研究性环境检测的主要目的是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研究某个科学项目所做的检测。例如某个地方需要确认是否适合某种生物制度生存,或者确认某个地方的环境气候对于动植物生长是否会产生影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对该地区进行环境检测,然后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以上问题的答案。研究性环境检测基本上都是环境科研单位进行,这些单位都会有国家认证资格,会出于自身的目的进行研究,还可能是受到了委托进行研究性环境检测。

1.2 监视性环境检测

监视性环境检测主要目的是为环境治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因此监视性环境检测是定期和长期性质的。监视性环境检测通过对环境中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污染物进行检测分析,确定污染物的成分含量,从而推断污染物的增长趋势,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环境治理方案。监视性环境检测使环境污染治理更有针对性,通常由环境监测站进行。

1.3 带有特殊目的的环境检测

带有特殊目的的环境检测主要指的是环境检测的目的较为特殊,例如需要对污染事故进行及时治理,就需要立刻对污染现场进行检测,从而确定污染源和扩散范围,并且采取治理措施。这种环境检测不是长期的,也不是处于研究目的,因此环境检测的方式和技术等都比较特殊。环境检测之后,还需要根据事故严重性进行事故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责任划分,并且对个人和部门进行考核,政府部门也可以据此实施咨询。以上的评估、考核咨询等都是环境检测的特殊目的,针对这些目的采取的环境检测就属于特殊的环境检测。

2 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分析

2.1 智能化检测系统得到推广使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复杂,无论是污染物还是污染源以及污染的危害等情况都比较复杂,传统的环境检测方法已经逐渐不能适用于当前的环境污染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开发出智能化监测系统,这种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动态化以及即时性的环境监控,对于所在地区的水质、土壤以及空气等污染情况都能够进行监测。并且能够通过智能化系统将监测数据结果及时进行分享,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可以通过数据信息制定科学的环境治理方案[1]。

2.2 实施区域化环境治理

环境检测工作基本上都是具有区域性质,也就是都是针对某一区域的环境进行检测。针对某个区域采取一定时间的环境检测,能够对该区域环境污染的类型进行确认,并且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同时还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分析环境污染的源头。这种区域化的环境检测能够为该区域的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持,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系统性和可行性的治理方案,并且还能够据此对后续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防治[2]。

2.3 提高环境治理的技术含量

环境治理实际上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如果治理技术落后基本上很难改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现代环境污染情况更加复杂,治理难度更高,传统的环境治理技术的治疗效果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通过环境检测确定污染源以及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通过分析污染物成分类型以及含量等信息,就能够判定何种治理技术能够对污染进行治理。如果传统的治理技术无法进行有效治理,就需要引进先进的治理技术和设备,这就提高了环境质量的技术含量。而且环境治理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也会使我国整体的环境治理水平得到提升。

2.4 为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治理工作离不开技术的投入与使用,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环境治理工作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才有可能实现环境保护。而以开展技术性检测为核心的环境检测,无疑可以为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如监测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这些技术在环境治理中,在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所需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为环境治理决策有效性、实用性的提高和检测精度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所起到了巨大的促进性作用[3]。

3 应用环境监测进一步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对策探讨

3.1 提升环境监测的针对性

提升环境监测的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提升环境治理效果的基础。在环境监测的过程当中,区域环境污染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所使用的环境监测方法也不尽相同,必须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的选择相应的监测方法以及环境治理方案,才能使环境监测及治理工作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

3.2 遵循区域对待性原则

众所周知,各个地区污染源不同,环境污染类型也不同。因此在开展环境监测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严格遵循区域对待性原则来展开各项工作。通过准确全面分析监测区域的实际污染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合理选择应用监测方法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对策,促进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但是,由于环境监测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监测人员必须要明确检测重点、难点以及主次检测内容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做好对严重污染区的监测工作,制定健全完善的环境治理方案和环保对策,有效控制污染源,避免环境污染。

3.3 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合理开展

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至关重要,能够加快环境治理进程。在环境监测之前,首先要对监测区域的污染状况形成一定的认知,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监测方案,并严格遵循该方案展开布置各项监测工作,在确保其合理有序开展的同时,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

3.4 针对人为污染进行重点监测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部分人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导致在生活中存在乱排乱放行为,其中主要以工业、生活废物为主,这些废物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甚至会影响生态平衡。部分企业受到经济利益、资金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乱排乱放行为,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不仅如此,在农业发展中,很多农户过度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给水源及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环境监测部门要重点做好对人为污染行为的监测工作,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有效控制人为污染。通过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对所发现的乱排乱放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使更多企业及个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升环保水平。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对此,就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提高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通过采取合理的环境检测措施,为环境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有效的遏制环境污染问题,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贞宇,路伟,李静,严彦.浅谈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7 (10 ):49.

篇5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治理;解决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2-0130-01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质上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尽管农村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取得了繁荣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也影响了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不仅影响到人民的身心健康,而实质上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如果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够重视,不仅与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背离,同时也会制约我国城镇化建设。而为了更好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就必须借鉴世界各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同时要结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提出更有效的发展途径,同时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探索一条有效解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道路。

1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概述

生态环境实质是一个有机系统,伴随人类的介入,物质与能量实现输入、输出平衡。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人类的过分集中,使得大量资源集聚,而资源的集聚带来的是生态系统平衡的被打破,在现阶段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环境问题凸显,在某些地方甚至影响了城镇化发展进程。而环境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具体如下。

1.1 土地资源的污染和浪费问题

城镇化建设实质上是立体化、多元化过程,在这一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在现实建设中,我国许多城镇在土地利用方面上存在许多问题,土地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不能够从土地实际应用出发,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污染严重。在城镇化建设中,往往误解城镇化的实质和内涵,单一将城镇化理解为建筑设施建设,这使得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城镇化建设水平和当地经济发展阶段明显脱节,造成大量公共资源浪费。同时,许多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成本过高,原有城镇土地没有被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不切实际的规划方案、不合理的用地结构、凌乱的建设布局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从而大量空闲土地荒废。

1.2 新城镇规划布局不合理、水源、空气污染严重

新城镇建设往往使大量农村人口聚集到新的城镇当中,人口的大量聚集对水、土地等消耗需求巨大,同时人口大量集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废弃物过分集中使得自然排污系统无法消耗,从而不能有效分解。进而造成了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人口急速集中在新城镇之中,就需要我们对新城镇进行合理规划,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完善排污系统。同时大量人口集中在有限的新城镇之中,使得汽车等交通工具使用不断增加,大量废弃被排放。

2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环境管理力度不足、体系建设不到位

我国目前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一个环境问题关系到多个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而在具体环境管理方面,政府投入力度往往不足。伴随城镇化发展的还有工业化,政府部门由于受到不合理政绩观的影响,往往以GDP来衡量自身发展,而忽视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和财政支出。而对企业来说,因为环境污染所遭受的惩罚和代价较低,相对于自身所得来说,破坏环境所得收入往往高于处罚金额,环境部门的不作为往往给环境污染企业带来一定发展漏洞,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困难。

2.2 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足

法制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指导,然而事实上,我国环境法法规建设远远不到位,不能够对经济社会环境起到保护作用。法律法规的不足,就为违法环境活动助长了气焰,同时也无法做到有法可依。而有些违法行为尽管有所涉及,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部门缺乏有机协调性,使得执法力度不足,不能对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同时我国的立法范围主要集中在重要的环保领域,存在界定不明晰的问题,在惩治具体违法企业时,执法难度大。同时,我国目前具备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多为较早时期制定的,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和管理约束。

2.3 政府及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不足

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公民及政府部门环境保护意识往往不强,政府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建设,而公民对环保知识的熟知度更是有限。政府在实际过程中,只顾经济发展,对违反环境保护的企业大多纵容,是的整个环境治理困难加剧。

3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解决方法研究

3.1 完善和发挥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导者,要重视普及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较为低下的环境保护意识势必会影响到公民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只有大力推动公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将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坚持实施生态环境治理。

3.2 加强环境保护执行能力建设、提升城镇生态管理水平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环保队伍建设不足严重无法解决生态环境治理,因此要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建设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环境监管单位。同时要不断学习,用最新知识武装实践,提升环境监管部门城镇生态管理水平。

3.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不合理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法,要改变传统的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经济发展,走新型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质量。同时结合最新科学文化水平,创造和发展环保产业。

参考文献

篇6

 

环境科学治理涵盖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治理。就自然环境而言,包括市容市貌、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防治以及跨地区资源调配等。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各地区的主要以及重点工作。

 

一、市容环境治理取得的实效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市容环境的治理取得一定实效,从以下几个方面可窥一斑:一是环境建设与治理的重点工程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正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脏乱地区的环境面貌逐步改善;二是对于重点地区、主要街道环境景观、老旧小区、老旧平房区、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新城和小城镇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郊区、农村、薄弱地区、街巷环境水平在不断改善,交通要道即铁路、公路、地铁和交通枢纽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三是从全国范围来看,逐步构建了符合现代城市特点的环境卫生管理新模式,初步实现了精细、综合、全程监管,城乡环境卫生监管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四是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明显提高,垃圾分类及处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二、大气、水、土壤环境的现状

 

在2014年开展的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只有9.9%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剩余90.1%的城市空气质量不同程度超标。雾霾天气出现在我国城市的范围逐渐增大,而且污染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中国环保部2014年的《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大气污染物浓度相同的情形下,我国城市居民暴露于大气污染中健康风险是农村居民的70%。

 

2014年,在全国202个城市中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水质较差的城市占61.5%,只有10.8%的城市地下水质达到优良级别。这些监测点除了常规指标超标外,个别监测点检测出砷铅等重金属超标。在中国环保部2014年的《中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水中污染物浓度相同的情形下,我国居民经口饮水暴露的健康风险是美国的2.4倍。

 

2014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中国的土壤污染较为严重。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其中重度污染点位比例为1.1%。总体来看,重金属超标问题以西南、中南地区为甚,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土壤镉超标率7.0%,其中镉重度污染点位比例为0.5%。几年来,农业部门多次抽查结果显示,中国约10%的大米存在镉超标问题。

 

三、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被动型治理;二是突击性整治;三是环境治理重过程轻结果;四是权利分散,利益分割。要改变目前的环境治理状态,就要实现四个转变,即主动进行环境规划建设、实现常态化环境管理、重视环境整治质量以及实现环境治理体制分区域一体化(如目前已经形成的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东三省,以及正在形成的京津冀都市圈以及“一带一路”布局下的沿线城市),以此推动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以及环境治理能力的提高。

 

四、环境治理顶层设计的难点

 

唯有实现环境治理的顶层设计才能彻底改观目前环境治理所存在的问题,那么,环境治理的顶层设计难点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一是行政体制的碎片化。碎片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权利分散,利益分割,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客观需要的简政放权与强大的体制运行习惯以及主观意志形成的集权制之间存在着一时难以调解的矛盾;二是老生常谈的二元问题,即政府与市场的博弈与平衡,政府该放的要放,市场该管的要管。2015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公布权力清单的时间表。浙江省迈出了第一步,规定政府职责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同时规定市场“法不禁止即可为”,赋以市场自由权。可以说,必须有强大的整治意愿和强大的改革集团来推动政府释权以及治理法治化,才能逐步改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治理结构。

 

五、如何推动环境治理顶层设计

 

推动环境治理顶层设计究竟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意识上高度重视。要有强大的整治意愿改变现在的政绩观,启动绿色GDP2.0,寻求创新绿色GDP,形成理性、科学的国家统计核算体系;二要从技术手段上支撑。社会转型靠什么?当然是强大的技术力量,几次科技革命的导火索都是由于技术突破。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技术手段形成节能环保的社会服务体系;三是资金支持。资金支持要逐步打破现有的财政拨付方式,改变目前仅仅依赖财政补助的局面,在财政资金保障和维持好顶层设计以及宏观调控的条件下,让市场资金合理流入,使得财政资金真正发挥导向性和杠杆性的作用;四是企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中国新能源革命爆发的关键期,企业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高效、节能、集约”发展路径,借力新能源革命,借机生态经济战略,实现自我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地。

 

作者简介:

篇7

摘 要:新的发展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是发展中遇到的重大课题,本文就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协调共赢的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分析严格责任考核和追究,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政策,分析了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重点问题;建议

贯彻落实《建议》对环境保护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绿色发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联动协同效应,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一 、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协调共赢。

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我国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十二五”期间越来越多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发展与保护之间不仅相互制约,而且相互促进,两者既矛盾又统一。如果经济发展一味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吃祖宗的饭、欠子孙的债,不算本事、难以持续 ;也不能只强调环保不顾及发展甚至搞垮经济,这同样不算本事。加强环境治理,利用环境保护来优化经济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可以实现发展和保护的协调共赢。把环境保护真正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把生态环保培 育成新的发展优势,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模式。预防是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增长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要着力完善环境预防体系,推动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

一是划定生态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和空间规划要求,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城镇建设区、工业区、农村居民点等的开发边界,以及耕地、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的保护边界,这些边界就是生态红线。通过红线划定,逐步优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守住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

二是开展战略和规划环评。战略和规划环评是对区域发展战略、各类开发建设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提出应当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减少决策和建设中环境失误的重要手段,要强化其刚性约束,切实对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指导和规范作用。

三是注重标准引导。标准是技术的先导,环境标准是提高产业准入水平和倒逼结构升级的有效手段。要进一步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特别是强化地方的环境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技术 创新、转型升级。

四是实施资源能源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进一步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建设用地强度,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减轻污染排放、促进环境治理。

二 严格责任考核和追究,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既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经济长期粗放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与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密切相关。“党政同责”核心是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共同做好环保工作,“一岗双责”就是各部门都有环保的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后果必严惩。通过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构建与权力相匹配的责任担当或问责制度,让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落地生根。这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

三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十三五环境保护必须以改善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蛹苹。大气、水、土壤,既是提供生态产品的环境要素,又是容纳污染物的环境介质。环境治理的重点就是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将三大行动计划的路线图落实为各地的施工图,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改革完善总量控制制度。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在继续实施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基础上,增加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实施区域性、流域性、行业性差别化总量控制指标,鼓励地方实施特征性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进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气化、石化及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一批环境治理重点工程,通过大工程带动大治理。二是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达标排放既是法律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环境责任的底线要求。工业生产是主要污染源。据估算,如果现有工业污染源均能够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可以再减少40% 左右。三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新污染源排放达标。对现有污染源,综合采取清洁生产改造和污染深 度治理、限产限排、停业关闭等措施,确保达标排放。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是相互补充、互为 依存的唇齿关系。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短板,也是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 四是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实施化肥、农 药零增长行动,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联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在做小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做大生态环境容量,确保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四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当前,环境保护的严峻现状和民众的巨大需求,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环境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环境治理的改革方向。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形成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污染源管理新格局,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实行联防联控,建立环保机构和区域协作机制,对区域性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保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环评、统一监测、统一执法,提高环境治理的整体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8

一、机构健全,责任落实到位,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防反弹、重巩固、再提升”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建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副镇长任副组长,村镇建设、党政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抓城乡环境治理、整治的具体工作。各村、镇属各单位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指导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防反弹、重巩固、再提升,”以及三线治理和各管辖区域内的工作。

2、镇党政领导分片包干,镇工作干部包村到户责任落实到位,镇政府与社区,场镇居民、门市经营业主、单位、农村村民都签订了环境治理工作责任书。

二、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为集中抓好''三线''环境综合整治“防反弹、重巩固、再提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利用印刷公路法规及周边卫生死角资料的宣传发放、专栏、村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城乡环境、共建共享”的深远意义,上报了各种有关环境整治工作的各种材料及电子文档,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制作了环境治理脏、乱、差的专题片,拟写了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各类信息10余篇,上报了县整治办。群众对环境综合治理整治工作知晓率达到100%。

2、各村以社为单位召开村民会议广泛加强城乡环境整治教育宣传,使广大农村群众、集镇居民环境卫生意识普遍提高。

3、镇、村建立了义务宣传员。和保洁员一百多名,以及垃圾清理的专用车二辆,专业清理人员一名,镇、村干部为义务宣传员包村包组开展宣传,发放宣传资料。

4、镇集中升级整理垃圾处理池35个,投资3万余元修建了场镇垃圾中运站。

5、抽出紧张的资金再建了镇垃圾回收转运场,投资和租地共10万余元,现已建成可回收转运垃圾50吨的集中转运站。

三、积极开展突击清理与专项治理相结合,使环境综合整治、“三线”治理和“防反弹、重巩固、再提升”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场镇突击清理情况。

1、镇政府组织500余人、垃圾清运车二辆,对场镇沿街路边的积存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填埋,共清除垃圾55余吨,投入资金1.5万余元。

2、对场镇范围内沟渠的垃圾和淤泥由辖区内负责拱桥坡村和社区进行了清理,对镇辖区内公路整治以及河道杂物和漂浮物用人工打捞处理,人工清理污水沟500米,清理卫生死角15处,拆除了清理违章设置的户外广告和各种宣传标语,店招牌2处,治理机动车,非机动车违章停放5辆,清理规范施工乱堆放建筑材料45吨,处理了在我镇辖区内乱倒垃圾的行为人1次,并处罚款200元,劝导不文明、不卫生行为150多人次。

3、对场镇进行了规划,在场镇设置车辆停放区域,有明显标志,车辆在指定区域内停放。并着力整治摊点乱摆、车辆乱停,重点整治规范占道经营问题,基本做到了游商归市、坐商归店,场镇清洁卫生明显得到了改善。

4、清理规范建筑施工场地,规范建筑材料的堆放,凡在场镇建房业主必须与社区签定环境治理责任书,并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并佩戴安全标志,文明施工。

(二)公路沿线突击清理情况

1、公路、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的乱石、以及场镇晚上运来的各种建筑垃圾组织人员进行了全面清理,该填埋的进行了填埋。

2、对公路、河道乱倒的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进行清运处理。对沿线村民进行宣传教育,要求各农户认真监督外来车辆倒各种垃圾物。

3、公路沿线以及全镇通水泥路的村社可视范围内农户、居民的房前屋后要求整洁干净,柴草和其他物品堆放整齐。并且年专业收集转运垃圾达380多吨。

4、公路沿线河流、塘、库、堰以及各村支流河道,组织人力进行了白色垃圾、漂浮物的全面清理,道路边沟清理、清扫维护。

(三)发动全镇群众,对村庄环境卫生进行了大清理,以治理“五乱”为重点,基本达到“环境优美标准”。对村道路,人员集中聚集场所房前屋后、河道、沟渠的杂物进行了清理,大力宣传开展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大力兴建沼气池。

四、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

1、全镇集镇居民、农村群众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意识达到普遍提高,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良好的生活习俗和卫生习惯逐步形成。

2、集镇、村卫生死角全面清除,惜日四处可见的脏、乱、差现象挥之即去,干净、舒适、整洁的环境展现在人们眼前,全镇环境卫生总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惜日集镇市场摊点零乱、车辆占道乱停乱放的现象,通过整治规范,秩序井然,街道市场清洁卫生。

4、我镇在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中,经县整治办检查考核验收分别获得两个第一名,一个第二名,居第一,城乡综合竞争力和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5、通过集中整治与专项治理相结合,使我镇“三线”治理和城乡环境治理、整治取得了明显效果。

6、党委、政府下大决心对场镇进行整治,实行雨污分流,路面黑化,目前正在施工建设之中。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9

摘 要: 矿山地质环境是整个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露天开采对地质环境带来的危害是比较大的,露天开采作业都是在地表进行,很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和地质灾害,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整治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露天采矿;地质环境;治理

一、前言

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很多地质条件变化是由于人类活动诱发的,大规模无序开采,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环境问题异常突出,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处处可见。地质灾害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使边坡改变原有的天然平衡状态、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及斜坡稳定,最终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二是矿山矿渣的随意堆放,造成超负荷,以致引起滑坡;三是部分矿山矿渣顺沟随意堆放,一旦遭遇下雨等恶劣天气,就会形成泥石流。

二、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原则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应本着“宜耕则耕,宜绿则绿,宜景则景,宜用则用”的思路,因地制宜,多渠道恢复治理。

1、以人为本,排险防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首先要对矿区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行排查、整治,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因害设防、因地制宜,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分别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3、科学规划,注重效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根据矿山实际情况,本着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科学制定治理规划,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轻重缓急,以及资金情况,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多措并举,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工程措施能防治地质灾害,生物措施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针对工程措施投资大,生物措施投资小的特点,搞好合理配置,实现矿山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露天采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及恢复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矿山环境。

首先,矿产开发过程中,规定选择恰当的措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在开发结束后,选择合理的恢复措施,恢复到规定的程度。其次,根据矿山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技术标准。我国大多数矿区在进行环境恢复时,未对表土实行单独剥离,出现表土资源不足的情况。因此,可根据当时剥离物的肥力情况,作出规范,进行植物种植或借土覆盖后种植。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合理改变规范标准。最后,完善相关法规,保障标准实施。完善采矿许可制度,在采矿许可证申请时,必须包含如何开发矿产资源以及以后的恢复方案; 制定违反矿产开发的处罚办法与执行方案; 建立环境保护与开发相关的保证金制度,未完成者,根据环境污染与恢复程度确定返还保证金比例。

2、严格实施规划,规范矿山管理

一是严格新建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新建、改扩建矿山必须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坚持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选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矿产资源,方案中必须包括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查审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地质环境治理费用一并列入矿山开采成本,对费用不落实、没有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治理能力的矿山企业,不予发放采矿许可证。二是加强对生产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已经批准的现有矿山企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开采生产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坚持边开采、边治理,对开采生产中发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时组织进行恢复治理。督促矿山企业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切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水平,确保“三废”达标排放。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大矿小开、一证多矿、乱采滥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仍达不到标准的,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3、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并推广应用,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和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提供科技支撑。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基于现有矿山地质环境评估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融合相关学科技术方法并进行优化创新。积极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结合矿山企业实际,引进应用和研究开发开采加工新技术,把巩固提高现有生产技术成果与探索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实现工艺技术改造与挖潜、降耗、增效相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积极发展环境监测、保护和恢复治理技术,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矿产资源开发科技创新体系。

4、加大矿山生态恢复和复垦种植力度

一是规范矿业开采方式。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采矿权市场建设相结合,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督促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及时进行治理恢复,实现资源开发和矿山环境的双赢。二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建立 GPS 动态监测管理体系,对矿山地质环境实行有效的监控,增强矿山企业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是健全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完善矿山地质环境准入制度、环境恢复治理书面承诺与担保制度。由政府向采矿权人或相应的担保机构收取质量保证金,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管理,矿山关停时由政府指令专门委员会或机构评审合格后,方可退还这笔资金及利息。如果评审不合格,则从企业缴存的保证金中扣除治理费用,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四是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治理率。积极引进和开发适用于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的新技术,开展矿山生态恢复工程研究,加大关停矿山土地复垦力度,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矿业基地,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组织实施矿区的复垦种植,增加耕地数量,确保辖区内耕地占补平衡。

5、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

针对历史遗留矿山多,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无着落的情况下,研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金为主体,以其他市场化筹资方式为辅的治理办法,从收缴的矿产资源价款、资源税等涉矿科目中提取一定比例,对以往关停矿山开采造成的环境欠帐进行恢复治理。二是出台优惠扶持政策。从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土地使用等方面研究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优惠政策,以废旧矿山二次资源利用、复垦矿山土地使用权等作为回报,体现谁恢复、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大力鼓励社会法人或自然人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进行产业化经营。三是实施企业化运作。研究创建专业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公司,具体承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筹措、运行和管理。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或以发行债券等形式从资本市场融通资金,帮助企业从银行或财团融资,筹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多元化市场融资机制。

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一项有着高度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环境质量;环境治理投资;CDM;绿色信贷

中图分类号 X1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8-0061-0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8.010

1997年,全球84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就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达成协议,这标志着加大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时间进入到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自此,“低碳经济”开始了它风靡全球的旅程。与其相伴而行的是不断涌现的一系列的新鲜词汇,如“碳金融”、“赤道原则”、“环境金融”、“碳排放交易权”、“CDM”、“CERS”、“绿色信贷”、“能效贷款”等等。其中,“赤道原则”为银行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提供了一个基准。“CDM”机制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联手共同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平台。“绿色信贷”为我国商业银行评估环境风险、改善信贷体系提供了契机。虽然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2012年之前,尚不需要承担减排任务。但是随着时间推移,2012年已经近在眼前,改进环境质量,融入低碳经济的浪潮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 问题的提出

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似乎永远是跷跷板的两端,如何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但是在投资之前,如果能够了解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冲击路径,便可制定相宜的投资策略,选择合适的投资路径,以实现投资效应的最大化。

本文选取1998-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作为样本,使用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误差修正模型(VEC)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对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的冲击进行模拟。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是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主要工具。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首次提出了库兹涅茨曲线的概念,并指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上升,在高收入水平上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下降”,即呈现“倒U”形的趋势。随后,国外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之上对EKC进行修正并预测拐点。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EKC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赵云君和文启湘通过对我国1990-2002年排污量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的比较,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呈现较弱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 ,因此,我国完全可以放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1]。张学刚和王玉婧指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环境规制的结果而不是内生机制,当前我国各地环境污染与收入水平实际上是同步增加的正相关关系, 这与我国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环境污染的政策取向密切关联,同时指出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环境质量的自动改善, 只有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强化环境规制, 才是真正有效的途径[2]。冯相昭和邹骥指出CO2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而能效的提高以及能源结构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排放的过快增加[3]。林伯强和蒋竺均采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法(LMDI)和STI RPA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人均CO2排放的主要因素,指出中国CO2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拐点对应的人均收入是37 170 元,即2020 年左右。但实证预测表明,拐点到2040 年还没有出现[4]。这个结果对我国目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以及低碳经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王崇梅使用1990-2007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指出在一定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处于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的阶段。环境污染的状况直接影响了环境的质量[5]。目前,我国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某个地区或城市的实证研究。例如,彭立颖和童行伟等分析了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指出应该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尽早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6]。闫新华和赵国浩使用VAR等计量方法对山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存在动态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7]。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就必须加大对环境的关注,加强对环境治理的投资。苏婕使用协整理论,利用我国1990-2007的数据对环境治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8]。

目前,我国环境治理的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银行与企业自筹。其中,政府投资占据了绝大部分。在2005年之前(包括2005年在内),我国政府对环境治理主要通过国家预算内资金和环保专项资金两种方式进行投资。自2006年起,我国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投资主要以排污费补助和其他补助的形式进行。来源于银行的投资所占的比重较小,企业自筹的部分更是凤毛麟角。2007年,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即《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明确提出“绿色信贷”的概念。自此,绿色信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董竹等:中国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冲击的计量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8期谈到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就不得不提“赤道原则”。Benjamin J. Richardson指出,虽然存在很多异议,但是“赤道原则”的大体方向上是正确的,虽然“赤道原则”目前的形式很难为环境可持续融资的承诺的生成提供足够的支撑[9]。Christopher wright和Alexis Rwabizambuga指出保持或加强企业信誉的目标促使企业“采纳赤道”原则,从赤道原则中所能获取的信誉优势的大小决定了企业是否接受“赤道原则”[10]。董志和康书生指出,银行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为导向,强化信贷准入管理,将赤道原则转化为银行的内部政策[11]。郑文和宋凯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的环保风险管理可以采纳“赤道原则”,以确保银行所融资的项目按照对社会负责的方式发展,进行环保风险防范[12]。冯守尊和陈胜从“赤道原则”适用范围、对象、标准等方面分析了“赤道原则”的脆弱性,指出要通过健全管理制度、独立的问责机制,并有效利用贷款来保证“赤道原则”的实施[13]。

3 我国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冲击的计量分析由于工业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而目前低碳经济主要考虑的是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因此本文选择工业废气作为考察对象。鉴于当前我国环境质量指标的统计都以城市为单位,本文选用万元工业GDP的工业废气排放的变化率(lnemi)来表征环境质量,其中,工业废气包括工业SO2、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万元工业GDP的废气排放量越大,说明环境质量越低。需要注意的是,公布的排放量是经过处理的排放量,本文选用的是实际排放量,即公布排放量与处理量之和。同时,本文选用工业废气治理投资完成的变化率(lninu)来表征环境治理投资,其中包括来源于政府部门的补助,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企业的自筹资金。

3.1 平稳性检验

本文使用Eviews 6.0分别对时间序列lnemi和lninu进行ADF检验,以判断其稳定性,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的结果显示,lnemi和lninv都是1阶单整序列。

3.2 协整检验

上文的单位根检验证明lnemi和lninv是同阶单整序列,因此,我们可以考虑lnemi和lninv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使用Eviews 6.0对lnemi和lninu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表2显示了检验的结果。

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lnemi和lninv在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且只存在1个协整向量,这意味着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具有长期的均衡趋势。

3.3 建立VEC模型

Johansen检验证明了lnemi和lninv存在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使用Eviews 6.0建立VEC模型。VEC模型能够将变量的水平值和差分值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二者包含的信息。从短期看,因变量的变动是长期的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长期看,误差修正项ecmt会将变量拉回长期的均衡状态。

本文使用Eviews 6.0进行VEC建模。由于lnemi和lninv是在假定序列有确定线性趋势和截距、协整方程有截距,并且一阶差分的滞后阶数为1的情况下进行协整检验,因此,VEC模型的形式为:

D(lnemi)=A(1,1)×(B(1,1)×lnemi(-1)+B(1,2)×lninv(-1)+B(1,3)×@trend(98)+B(1,4))+C(1,1)×D(lnemi(-1))+C(1,2)×D(lninv(-1))+C(1,3)

D(lninv)=A(2,1)×(B(1,1)×lnemi(-1)+B(1,2)×lninv(-1)+B(1,3)×@trend(98)+B(1,4))+C(2,1)×D(lnemi(-1))+C(2,2)×D(lninv(-1))+C(2,3)

其中,A(i,j)表示VEC模型第i个方程中的第j个协整方程的调整系数;B(i,j)表示第i个协整方程中第j个变量的系数;C(i,j)表示VEC模型第i个方程中第j个一阶差分回归量的系数。

使用Eviews 6.0估计得到模型参数的估计值为:

A=(-0.108 540 938 517,-2.326 359 132 95)’

B=(1,0.391 043 634 024,0.117 451 130 034,-1.947 585 391 32)

C=-0.044 433 371 497 7,0.047 806 431 401 9,0.035 423 760 308 7

2.058 599 892 03,0.178 580 173 488,-0.006 439 009 579 14

VEC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lnemi和lninv在短期内会出现波动,暂时偏离长期的趋势,但协整向量会以A=(-0.108 540 938 517,-2.326 359 132 95)’的速度,将其拉回长期均衡关系。

3.4 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准确刻画lnemi和lninv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Eviews6.0在VEC模型的基础之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环境治理投资的变动对环境质量的冲击,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动对环境治理投资的冲击,结果如图1-2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在本期给环境治理投资一个正向的冲击,如加大政府补贴等,万元工业GDP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在前2期没有任何变化,第2期之后略微下降,第4期后稍有回升,6期之后回归平稳。这表明环境治理投资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会存在一个为期2期滞后期,随后会带动环境质量的改善,4期之后环境质量改善的幅度略微下降,6期之后环境质量稳定在略高于冲击之前的水平之上。

从图2可以看出,在本期给环境质量一个冲击,如发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环境治理投资额在本期骤然上升,随后迅速下降,第3期开始,环境治理投资的效应逐渐开始显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4期之后,随着环境质量改

善幅度的下降,环境治理投资快速上升,6期之后缓慢下降,9期开始略有回升,11期之后达到平稳。这表明一旦环境质量受到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在短期内会带给环境治理投资反向的冲击,冲击幅度较大,并且持续期较长。

4 结论及建议

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环境治理投资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环境治理投资确实对环境质量具有正向的冲击,但幅度较小且具有滞后期。这个结果与我国目前环境治理投资不足以及以政府补助为主的环境治理投资结构密切相关。政府的补助会在一定程度上助长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惰性,无法充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使得环境治理投资的效果甚微。同时,银行尚未进行贷款管理机制的创新,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估机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和项目进行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环境治理投资带动环境质量改进的效率。

此外,环境质量稍有变动,就会迅速引起环境治理投资大幅变动,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这说明我国环境治理投资随环境质量变化的波动性较大,尚未形成持续治理的长效机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对环境的重视度不够,尚未给予环境质量持续的关注,“临时抱佛脚”的间歇性的投资方式无法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

针对实证结果反映出来的问题,结合我国目前面临的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的重视。政府要密切关注环境质量的变化,将环境因素纳入GDP的核算之中,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体系之中,健全并强化法律法规,加大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惩罚力度,确保各项环保政策持续有效地运行,建立环境治理投资的长效机制。

第二,要改变环境治理投资的结构,促使环境治理投资推动环境质量的改进。

首先,就政府而言,鉴于当前低碳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政策倾斜,调动银行和企业加大环境治理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应该改变投资策略,创新投资形式,避免污染企业滋生惰性。

其次,就银行而言,要加强对环境风险的重视,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信贷评价体系,加大绿色信贷,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内各类银行应该秉承绿色信贷的政策,加强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以期融入低碳经济的浪潮,带动我国环境质量的改进。

最后,就企业自身而言,要树立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筹资,不能单纯地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进行污染的控制。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企业要充分把握CDM机制的有利时机,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促进我国环境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云君,文启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我国的修正[J].经济学家,2004,(5):69-75. [Zhao Yunjun, Wen Qixia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d its Correction in China [J]. Economist, 2004, (5):69-75.]

[2]张学刚,王玉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内生机制抑或是规制结果?[J].财经论丛,2010,(7):7-12.[Zhang Xuegang, Wang Yuj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Is it a Endogenous Mechanism or the Result of Regulation? [J]. Collected Essays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0, 152 (4):7-12.]

[3]冯相昭,邹骥.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43-47.[Feng Xiangzhao, Zhou Ji. Economic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Trends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 (3):43-47.]

[4]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27-36.[Lin Boqiang, Jiang Zhujun. The Prediction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China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J]. Management World, 2009, (4):27-36.]

[5]王崇梅.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33-35.[Wang Chongmei. Decoupling Analysis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 (3):33-35.]

[6]彭立颖,童行伟,沈永林.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86-194.[ Peng Liying, Tong Xingwei, Shen Yonglin.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ghai of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 (3):186-194.]

[7]闫新华,赵国浩.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VAR 模型分析――基于山西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9,(6):59-62. [Yan Xinhua, Zhao Guohao. The VAR Mode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hanxi Province[J]. Economic Issues, 2009, (6):59-62.]

[8]苏婕.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投资的协整分析[J].统计教育, 2009, 114(3):51-54.[Su Jie. The Co Integration Analysis between Economic Increase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vestment of China[J]. Statistical Thinktank, 2009,114 (3):51-54.]

[9]Richardson B J. The Equator Principles: Voluntary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Finance[M].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2005.

[10]Wright C, Rwabizambuga A.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Voluntary Codes of Conduct: An Examination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J].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2006, 111(1):89-117.

[11]董志,康书生.赤道原则的国际实践及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124(2):39-52.[Dong Zhi, Kang Shusheng.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J]. Fina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09,124(2):39-52.]

[12]郑伟,宋凯.赤道原则与我国银行业环保风险防范[J].农村金融研究,2010,(2):45-47.[Zheng Wei, Song Ka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quator Principl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 in Banks in China[J].Rural Finance Research, 2010,(2):45-47.]

[13]冯守尊,陈胜.论赤道原则的脆弱性[J].上海金融,2010,(2):12-16.[Feng Shouzun, Chen Sheng. The Study on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Equator Principles[J].Shang Hai Finance,2010,(2):12-16.]

[14]孙力军.国内外碳信用市场发展与我国碳金融产品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 2009,(6):30-33.[Sun Lijun.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arbon Credit Market and lnnovative Study of Carbon Finance Products[J]. Economic Review,2009,(6):30-33.]

[15]朱萃.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效率分析及发展途径[J].企业导报,2010, (6):126-127.[Zhu Cui.The Analysis of Efficiency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Green Finance in Commercial Banks[J].Guide to Business,2010,(6):126-127.]

[16]Scholtens B,Dam L.Bank on the Equator,Are Banks the Adopted the Equator Principles Different from the NonAdopters?[J].World Development, 2007, 35(8):1307-1328.

[17]Amalric F.The Equator Principles:A Step towards Sustainability?CCRS Working Paper Series,Working Paper No.01/05.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the Investment Bring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Based on the VEC Model and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DONG Zhu1,2 ZHANG Yun1

(1.Business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2.China Center for Public Sector Economy Research at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