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教育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教育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历数了这一期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中种种感性的经历之后,我们将目光集中在学生对这个 课程效果的反馈上,希望籍此能够了解到学生对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意见和建议。通过 从对课程及方法的评价和对自身收获的评估,学生们的意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对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评价
学生们对这样一个全新的而且应当说还是不十分完善的法律教育项目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支 持,这从参加诊所课程的学生极高的出勤率和在课程进行中所表现出的极强的责任心和认真 精神就可以看出。在课程评估过程中,同学们普遍认为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法学院开设的课程 中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它所提供的学习模式和接触实践的机会以及从中取得的收获与其 他的课程相比有极大的不同,诸如互动教学和模拟教学的方式,在指导教师监督下的独立办 案,对某些专题的集中讨论等,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加 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从而扩展了视野,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这种崭新 的实践性教学方式的引入及时地填补了我们传统课程设置中的缺憾,对学生而言,深有益处 .
此外,从选课时由于同学们极大的热情而使我们不得不采用抽签的办法确定选课人数这一点 来看,也显示出了法学院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需求和我们在这个领域投入上的不足。
其次,对诊所式法律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评价
在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课堂教学部分,我们采用了其他课程较少采用的一些方法,例如模拟场 景,用现场录像回放分析,就个别问题有针对性的讨论,这些方法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他们始终关注课程的内容,同时为他们进一步接触实际案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接触实际案件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如有关谈判的技巧)。 在同真实的当事人接触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掌握了如何运用相关的法律技巧来处理问题, 同时还通过帮助当事人解决相应的问题而对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帮助他们认识了 社会,增长了人生的阅历。
第三,对自身收获的评估
对每一个同学而言,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中所经历的情况和所体会到的收获可能都不尽相 同,这主要是基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所办理的案件的不同,但在大家进行交流评估时,却发 现有许多体会是共同的。在学生的总结会上,他们提到的最多的是两个方面的收获:
1、在实践中对法律的全新认识和对社会的进一步了解。
许多同学提到了在实践中应用法律与在书本中所学到的并不一样。在他们独立承办的几起案 件中,他们都发现自己所学的法律的理论和平时认为是无可争议的道理在办理真正的案件过 程中经常会遇到挑战。即使是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在适用时还要考虑到许多其他的情况,这 些情况都使学生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个真实的社会和社会中的法律。在面对当事人时,不但要 处理法律问题,还要处理许多情与理的问题,有的同学不仅慨叹“这个社会太复杂了”。他 们认识到,处理一个案件不仅应当有扎实的法律功底,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也是必不 可少的。
2、职业道德与合作精神的加强。
同学们通过在案件中处理自己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了律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的 重要性,并在办案过程中出色的加以实践,他们的认真与负责得到了当事人的一致称赞。而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北大妇女中心这样的法律援助机构从事一定的工作,同学们接触到了 一些社会中最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在为他们提供可能的帮助的过程中,同学们认识到了对于 法律工作者而言,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如何真正地去理解公平和正义的含义,作为 律师职业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应当进一步加以思考。
对合作精神的加强,这应当是我们的一个意外的可喜成果。学生们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是独 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而相对缺少合作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法律诊所的工作中他们 能 够通力合作,亲密无间,不仅解决了许多棘手的法律问题,而且从彼此获得了帮助和启发, 更从中感受到了合作的愉悦,这对于学生们而言收获是巨大的。
以上的介绍可以使我们对诊所式法律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和重要性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然而这种重要性价值的来源又在哪里呢?如果说诊所式法律教育其价值仅现于浅表的实践 性的经历和经验性的积累,这无疑将流于浅薄。这种教育项目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所着重的 目的和作用,才是它得以产生如此影响的来源。
我认为,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核心目的应当是完善学生的法律思维,弥补传统教学所欠缺的功 能,充实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应用法律的能力,以使之成为合格的法律人才,这才是这个项目 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的一个主要原因。长久以来,法学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片面地强调 理论学习而忽视甚至是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只要掌握了理论,在实践中稍加磨练,就 可以应付自如。而学生由于缺少实践的检验并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知识哪些更有用,由于并不 了解理论的实际意义而不能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知识,这都造成了知识资源的浪费。另一个 方面,学生们只是强调了对知识的掌握,而没有意识到作为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所应当具有的 社会责任和社会意识,缺乏对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直观理解,这样的人更易于为社会的风 气所影响和左右,久之势必不利于法律职业的发展。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法律 人才就应当扭转这一观念,转变重学理而轻实践的思想,即全面考虑法律教育的功能构成, 加强法律实践教育的比重。法律的实践教育特别是诊所式的法律教育恰恰能够弥补这一功能 的不足,可以全面地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能力,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
全面的法律思维应当是兼具学理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的能力,是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所不可 或缺的。在这里,法律思维并不是单纯的指法律推理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是指一种更为广 义的思维,具体地说应当包括对法律的理论和应用能力的理解、法律的头脑和意识以及对法 律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诊所式法律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上与传统的法律教育模 式相比较,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背景不同——虚拟与真实。
传统的思维培养是建立在已知的和虚拟或想象的基础上。即便是模拟法庭或是案例分析这样 的课程也是使用虚拟的或是已经发生过的案件作为分析的材料,这种模式的不足主要有三个 方面:(1)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因为是已知的或是虚拟的案件,事实与证据都可以 在一定的限制范围内自由确定,不象真实的案件中会遇到许多未知的情况,无法真正地锻炼 解决问题的能力;(2)难以引起学生真正的兴趣。由于缺少实际的利害关系,无法让学生 投入、负责地办理与案件有关的问题,因此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3)难以对案件 做尽可能全面的注意及观察,特别是针对有些程序上的问题。
而诊所式法律教育则是建立在真实的案件背景和真实的当事人基础之上的,学生通过办理真 实的案件,可以切身体会到案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了解和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对个案和与当事人的关系的处理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法律的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
2、方式不同——抽象与具象。
我们传统的法学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将正义和公平的理念深植入学生 的头脑,以使学生在考虑任何问题时都不由自主地直接去探究公正与否,合理与否,而忽视 了其产生的有些程序上的问题。
而诊所式法律教育则是建立在真实的案件背景和真实的当事人基础之上的,学生通过办理真 实的案件,可以切身体会到案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了解和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对个案和与当事人的关系的处理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法律的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
2、方式不同——抽象与具象。
我们传统的法学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将正义和公平的理念深植入学生 的头脑,以使学生在考虑任何问题时都不由自主地直接去探究公正与否,合理与否,而忽视 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各方面的利益衡量,结果往往陷于抽象的价值判断,寻求不到解决问题的 有效办法。例如在我们法律诊所中处理的一些案件,由于只听当事人一方的陈述,学生们在 没有全面的了解案情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地认定了一些情况,有时经常不自觉地就用情感 替代了法律的思考,经常会因对当事人的同情而单纯从情感的角度看待案件,忽视了作为一 个律师应当具有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忽略了运用证据和事实来分析案件,结果造成了一 些周折。这也就暴露出了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缺乏全面的考虑,缺少对学理性思维之外 的其他因素的考虑。另一个方面,学生经常会出于一种力求中立和客观的角度做出判断,我们并不恰当地将之称 为法官式的思维,因为它更注重单纯地对理性的分析和依法律的规定。这是一种接近抽象地 判断是非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办理实际案件中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要用律师的思路去考 虑问题而不是从法官的角度去做出判断。这都是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惯性在起作用。
而诊所教育要求学生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并认真思考,即便是对案件的处理并不会起重要 作用的环节也应当注意。不能简单地对事情做出判断,而要结合具体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要考虑法律与事实背后的联系,甚至是要去推测和判断法官的想法,了解案件 所具有的特定的社会背景,进而对案件做出判断,这就是实践中具象的思维方式。
3、角度不同——理论与实践。
传统的法律教育模式更加偏重于让学生练习从全局来把握问题,重视掌握理论分析的能力, 强调学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诊所式法律教育则通过解决具体而实际的问题,锻炼实践性思维的能力。注重创造应变的能 力,培养一种超出单纯学理性的实践的理性,这是形成法律精神与法律意识所必不可少的。 所谓实践的理性(并不是指实践理性)是实践性思维的集中表现,是将理论分析与实践能力 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位同学曾经提到:“通过参加诊所的工作,我感受 到了自己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脱节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能力的提高。当我们在开始处理具体 的法律问题时,有时会因对法律、法规的陌生而感到难以应付;到后来发现自己可以通过运 用掌握的事实和理论去尝试解决一些没有规定可循的情况,从而做出处理。”这就说明学生 们从法律诊所的课程中已经开始学会运用实践的理性来解决问题。
4、效果不同——单一与丰富。
与传统教育模式所取得的效果相比较,诊所式法律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更为丰富一些。如在诊 所式法律教育课程中可以体验多样性的角色,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正如一位学生所言,“ 在接办案件的进程中,与当事人的交谈,与法官庭上、庭下的交流,也使自己有意识地扮演 多重角色,一个精神的慰籍者、一位指导老师、一位法律顾问、一名学生、一位人…” .多样性的角色带来多样性的思考,也获得了多重的收获。通过诊所式法律教育,也使学生 能够开始全方位地认识法律的存在,不仅仅是“书本中的法律”,还有“法官的法律,当事 人的法律,社会的法律”等等。学生们通过办理案件,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巧,更为 重要的是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同时通过为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公益法律服务,更加深刻地 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法律人所应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这些都是 传统的法律教育所难以达到的。由以上的分析我们也大致可以总结出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作用,即:法律实务技巧的培养、法 律意识和法律头脑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形成和道德的完善。在这三者之中,完整的人格和完善 的道德是合格的法律人的根本;全面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头脑是其基础,而良好的法律应用能 力和技巧则是其外在的表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实践性的法律思维能力。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它的特殊性不仅仅是它同传统的法律教育方法不同,更在 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模式,从单纯的由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演绎式模式到通过实践获得 更加全面知识和技能的归纳式模式,让学生学会了从实际的个案着手探索法律的精义和对社 会的意义。
通过诊所式法律教育使法学院的学生开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法律,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应当是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正如梁治平所说的:“教育所关涉的 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是人格的成熟与道德的完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是真正触 及了教育的目的了。
篇2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安全; 护理质量; 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9-0129-03
doi:10.14033/ki.cfmr.2015.29.064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安全是一直关注的焦点;在琐碎而繁杂的护理工作中,如何更有效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是不断探讨的主题。本研究针对笔者所在医院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并结合相关法律知识对笔者所在医院的护士进行相关的护理风险教育及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的10个科室的284名注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法律知识对所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学习,同时对2013-2014年500例住院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
1.2 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针对临床发生的不良事件结合相关的法律知识对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科室的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并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分别对调查对象采用《护士风险认知调查量表》和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一般情况以及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情况,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等内容。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0个科室的284名注册护士,并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3年及2014年在所选取科室住院的500例住院患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1.3 观察指标
比较结合相关的法律知识对护士进行护理不良事件反馈性学习教育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的护理安全行为比较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采取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和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反馈性学习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实施护理不良事件反馈性学习前后相关科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反馈性学习实施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反馈性学习前后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施护理不良事件反馈性学习前后相关科室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反馈性学习实施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护理职能需要不断的拓展,而护理学科相对的滞后性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系数[1-2]。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全球医疗护理界的共识[3]。在临床医疗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琐碎且复杂,因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随之增高[4]。相关研究发现医务人员对患者安全的重要性意识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医务人员特殊的工作性质、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以及医护沟通不足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显示护士工作年限、所在科室也是患者安全的影响因素[5-7]。凌秋英等[8]研究显示在患者的安全意识方面医生显著高于护理人员。李娟等[9]调查研究显示,患者自身因素在护理安全中的作用也要引起关注。对护士进行护理安全案例及法律知识教育,有利于护士在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分析和评估安全风险因素从而有利于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护理,保证患者的安全[10]。为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确保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本研究对护理人员进行不良事件反馈性学习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以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法律意识是护理人员做好细节护理的基础,只有提高自身工作的重视程度,才能关注与完成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能够极大的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安全不仅反映了临床护理人员的服务素质、技术水平,而且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11]。医疗护理安全一直是各家医院首要的关注点,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张海燕[12]研究发现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并采用护理不良事件反馈性学习结合相关法律知识的方法,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各类隐患事件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有利于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罗旭,吴琼,郭文琼,等.透视我国医疗风险的特点、种类及成因[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2):7-9.
[2]张洁,张峰.医疗风险形成的原因与防范[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6):108-110.
[3]王红敏.护理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4]梁珍红,叶旭春.安全文化研究及其对我国护理的启示[J].护理杂志,2007,24(10A):43-44.
[5]黄美萍,刘翠萍,王爱敏,等.护士对病人安全文化认知情况及安全文化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11,18(11):65-67.
[6]李燕,魏誉民,丁明晖.护士对患者安全文化感知调查[J].护理杂志,2009,24(16):15-17.
[7]吴晓静,朴玉粉.护士医院安全文化知的调查研究[J].护理杂志,2009,24(3):7-9.
[8]凌秋英,张晋听,许璧瑜,等.医务人员参与患者安全文化建设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10,9(7):6-9.
[9]李娟,赵庆华,肖朝阳.病人参与病人安全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2):473-474.
[10]刘莲,黄娟.临床护理风险的防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8):25-26.
[11]钱亚平.患者安全管理目标对护理安全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433-434.
篇3
一、消除自卑心理
适当、及时的鼓励性评价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善于为落后学生或学生学习中暂时落后的方面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在评价时可以运用“低起点、小台阶”的方法,为他们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取得成功提供机会。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要求实施鼓励性评价,帮助学生看到成功之处,认清自己的力量,找到失败的教训,要信任和鼓励学生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笔者曾接到一个差班,该班初一时的语文教师年老多病,无法正常教学,作为该班语文教师的我,从激励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着手,主动地关心后进生,不时地对他们细小的进步表示赞赏,在全体同学面前重新树立他们的形象,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老师、同学们对自己的期待。在他们再次失利的时候,告诉他们“耕耘多,收获少”的现象亦经常出现的道理,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科学的道理,激情的话语,不断的赞赏,真诚的相帮,填平了他们心中的缺欠,点燃了他们的希望之火,激起了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这时候,我因势利导,趁热打铁,让他们完成《语文与生活》《学习语文的苦与乐》等作文练习,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离不开语文,生活中又处处可以学到语文,而要享受学习语文的快慰,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等道理,进而树立起为了更好地从事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排除一切困难,学好语文的决心。
二、激发自信心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同学们所关注的焦点往往是那些少数的优等生。而学习水平一般或是不太好的同学往往很难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进步。如果能够引导他们以“我”比“我”,从纵向比较中,他们将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前进的动力。对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每一点进步,或对某些长处有所发展的学生都给予鼓励。如:课文朗读正确、流利,体会作者感情准确到位,遣词造句新颖独特,作业书写工整漂亮等等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也可以通过填写随堂记录卡的方式进行评价。如:“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如果有,学生就可以在这栏后面画上一个笑脸的符号。使学生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不断地由小成功积为大成功,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主动性。
三、克服自满情绪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是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评价体系上也就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评价。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激励性评价,不仅有利于改善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
1.评价学生学习活动。教学评价必须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因为这些内容是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是必须关注的,同时它们也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激励性的“全程式”评价,可将教学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启动阶段。在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二是运用创新。不仅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评价,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策略的评价。对学生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技能之外,还有学生是否团结、是否互助、分工是否有条理,都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激励发展的评价。三是终结阶段。一堂课的终结阶段主要是作业评价阶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作业的难易尺度,着重检测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衡量好差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增强。
篇4
关键词:首发精神分裂症;阿立哌唑;氯丙嗪;疗效
氯丙嗪属于常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而阿立哌唑则是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两种药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均有效[1]。为比较阿立哌唑和氯丙嗪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本院将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予以两种药物治疗,并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7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CCMD-3中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男女比为17:19,年龄19~59岁,平均(37.3±6.1)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5.2±1.6)年;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为15:21,年龄22~58岁,平均(40.2±8.7)岁,病程5个月~12年,平均(6.7±2.1)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经清洗期1w,研究组患者予以阿立哌唑(浙江大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1304,规格5mg*10片),起始剂量为5mg/d,再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加至10~30mg/d;对照组患者予以氯丙嗪(大同市云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4020185,规格25mg*100片),起始剂量为50mg/d,再逐渐加至300~500mg/d。两组均连续治疗4~12w,期间不合用其他抗精神药物。
1.3判定标准 采用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在治疗前和治疗12w后测定症状改善情况,总分100,分值与症状程度成反比关系[3]。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生活质量,选取躯体功能、情感功能和精神状况3个项目,每项0~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水平成正比关系[4]。采用TESS副反应量表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嗜睡、视力模糊、便秘和血压下降,不良反应可叠加[5]。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均用SPSS21.0软件分析,用(x±s)表计量资料,用t进行组间比较;用百分比(%)表计数资料,用?字2进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精神病理总分均有降低,研究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研究组躯体功能、情感功能、精神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精神分裂属于常见慢性精神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有研究报道:与传统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比较,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更有效[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阳性、阴性症状及精神病理分值均优于对照组,表明阿立哌唑治疗首次精神分裂症疗效较氯丙嗪更为显著。分析原因可能在于,阿立哌唑属于喹啉类衍生物,主要是通过多巴胺的D2部分激动作用提高额叶不足DA功能;通过降低中脑边缘喜用的通路过高的DA功能,降低亢进的DA活性,达到改善患者阴性症状目的,其药理不同于传统抗精神药物氯丙嗪,因此治疗效果更显著[7]。另外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表明阿立哌唑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表明阿立哌对首次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患者伤害性更小,即安全性更好。分析原因可能在于,氯丙嗪会升高患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较大,因此不良反应情况较严重[8]。
综上所述,阿立哌唑较氯丙嗪治疗首次精神分裂症效果更显著,可以提高患者认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其不良反应少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伯军,张华,刘严.阿立哌唑都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与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450-1452.
[2]熊建文,杨远坚,周朝雄.阿立哌唑与氯丙嗪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1):31-33.
[3]阿立哌唑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性系统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9):682-684.
[4]杨淑珍.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3,19(9):1348-1351.
[5]刘倩倩,李亚飞,朱祥路,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阿立哌唑够血清1L-2、1L-4水平变化的探讨[J].贵州医学,2014,38(2):99-101.
[6]杜彪,李庆平,母波,等.阿立哌唑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性系统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9):682-684.
篇5
一般来说对于法律素质的定义广泛的认为是人们所具有的守法能力以及识法、用法的能力,也有一部分的学者把法律素质划分为人们思想道德的部分之一,认为法律素质是构成人的道德素质的最基本的内容。除了上面两种对于法律内涵的定义外,还有一部分的学者把法律素质定义为人们通过对法律的了解而形成的法律信仰和法律情感,是一种作用于人们心理活动的表现。只要人们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其法律素质一定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法律素质是个体学习法律的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目的,因此在法律教育当中,要充分发挥法律素质的引导作用,最大限度的促进学习者的法律素质提升。
二、法律素质教育和法律教育的关系
法律素质教育应该是法律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法律素质和法律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既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通性,又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法律教育主要指的是院校或者培训机构对于学习法律的人员知识传授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在法律教育实现的过程也实现了法律素质的培养,因此对于这两者的具体定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某些细节来说,法律素质教育和传统意义上的法律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法律素质教育隶属于法律教育,其是法律教育的庞大支系中一个主要分支而已,在面对的人群和对象来说,法律素质教育和法律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前者所面向的整个整个社会人群,是为了提升人们对法律和法制的整体认识,而后者所面对的主要是将来会从事和法律有密切关联的专业水准比较高的学习法律的学生,其针对性更强。
三、提高院校法律素质教育水平的具体方法
1.加强对社会法制环境的优化过程
所谓的社会法制环境的优化是在改变人们传统法制观念的基础之上实现和社会法制有关的各个环节的优化的过程。在优化的过程中应该着重注意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优化。要加强基本法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立法时要充分的发挥人民的民主性,让最广大的人民积极的参与到立法工作中来。在执法时一定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相关执法人员切不可知法犯法,对于社会法制环境的进一步优化造成阻碍。只有对社会法制环境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才能够促使相关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才能够尽可能的让以法律素质教育为基本引导内容的法律教育的得以顺利高效的进行。
2.院校大力推进法律教育课改革的进行
目前我国高校和法律有关教育的具体情况,大多数的高校已经把法律基础课程列为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要学习的内容,这对于提升学生整体的法律素质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人民传统的法制意识淡薄,在推进高校法律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发挥法律素质教育对于法律教育的引导性作用,必须加强对院校法律教育的基本模式的改革。首先应该提升珐琅彩素质教育的整体地位,把其纳入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规程中去,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质,院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譬如把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和应用情况进行考评,并且把考评结果纳入学生学分的评定当中等。除此之外院校也应该对传统的法律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改变,在法律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和教师在法律教育的课堂上的互动,从而为促进学生法律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其综合能力的完善奠定基础。
3.加强法律情感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
法律情感是法律素质的主要体现内容之一,因此要想实现法律素质教育在法律教学中引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加强法律情感在法律教学中的应用。这种应用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如果教学内容选用的恰当,那么想过的教学情感会很自然的流露出来,从而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改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为学生法律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情感条件。在选用恰当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充分的发挥其指引作用,对于相关法律知识的法律精神及时的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以及法律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篇6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通过向大学生传授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法治观念,提升他们的法律运用能力,以适应在创业过程中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于既缺市场经验,又缺乏创业资本的大学生来说,创业的难度与风险显然很高。这里的风险不仅包括创业项目选择的风险,而且也包括创业是否成功的风险,更包括创业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前两项风险有时是可预见却无法控制的,但法律风险却有可能通过事先的知悉来预防,或者事中的得当处理来避免。因此,创业法律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地位边缘
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分别从知识、能力和精神培育3个方面入手,其内容包括创业政策法规、创办企业、遵纪守法。目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高度关注金融、企业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对创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创业法律教育被边缘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创业法律教育没有进入课堂教学,采用自学形式,没有纳入课堂教学;二是,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团队建设受关注度不够,参与创业教育交流、培训的机会不多;三是,创业法律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发严重不足。创业法律教育内容仅以创业基础课程的组成部分存在,独立的创业法律教育系列课程滞后;四是,创业法律教育的科研重视不够。由于创业法律教育的功能作用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因此,高校对于其研究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较少。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践性指导欠缺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创业也是一种实践行为。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时,如果能突显两者的特点,注重实践运用,就能收到良好效果。然而,事与愿违。目前,许多高校的创业法律教育多是由学校老师承担。有的老师虽有法律专业教育背景,但没有法律实践经验。因此,他们不能向学生提供实践性的法律指导,只能从书本到书本,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例如,开展创业政策法规教育时,强调学生关注“按规定,有优惠”;进行创办企业教育时,以告知学生“按规定,走程序”为目标;而在遵纪守法教育上,则简单告知学生“按规定,不违法”为限。有的老师虽有法律实践经验,但没有创业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问题关注不够,研究、思考少,因此,也不能有效地解答或预见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相对于鲜活、生动的营销策划、项目选择等创业教育内容而言,创业法律教育就难免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关注,其效果自然受损。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
创业法律知识的缺乏,不仅导致大学生在创业中可能遭受法律风险,而且还可能招致创业失败。为了保障大学生创业顺利,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而要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解决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被边缘化,理论过度两个突出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前者,将创业法律教育工具化;后者,则是过分强调创业法律教育的理论性。对于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创业法律教育应重在塑造大学生的法律理念和培育法律能力
我国许多大学生涉世未深,创业意味着走进社会。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素养是每个人融入社会的基本素质。一个创业者要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创业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其他素质和谐统一发展,才有可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目标应该分为3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讲授法律知识,较高层次是塑造法律理念和法治精神,最高层次是激发大学生的法律创造能力。讲授法律知识,让大学生了解掌握法律这一社会规则,这是步入社会、创业的基本技能。然而,创业教育不能仅追求生存、赚钱,还必须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创业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之一。创业法律教育,不仅解决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实务问题,更注重大学生法律理念的培育。法律理念缺失或偏差,忽略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导致学生法律意识淡漠,误入歧途,甚至可能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来说,法律理念、法治精神的塑造和法律能力的培育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国新一代的创业者,是未来中国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法律素养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不仅如此。他们的法律素养还将对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能激发一批具有法治精神,而且法律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大学生创业者积极、主动地对法律进行探索,在创业实践中创造法律,这必将有力地推进中国法治的健全与完善。只有明确并且理清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3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实效性。
(二)创业法律教育应重在引导大学生创造性
地运用法律和完善法律为了保障良好的市场秩序,各国不得不依靠法律来约束、规范和指导经营者的行为。引领和规范是法治发挥作用、显示价值的两种重要形式。法律指引国家发展方向,规定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基本制度及活动准则。健全的法治能规范经济行为,创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提供稳定的社会预期,引领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业法律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关注法律的引领作用。通常情况下,法律对于某些行为的禁止或推动,都会直接带来或隐藏着某种商机,重在发现。正如人们常说的,当世界对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可能正在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现实中,不少企业家从貌似枯燥的法律中捕捉到无限商机,从而获得成功。法律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规律性、概括性的总结,既有前瞻性,又有滞后性。创业法律教育应该重在引导大学生从法律中寻找商机,而不是学会钻“法律空子”,违法经营。如果创业法律教育能启发大学生充分利用法律,从法律中寻找创业机会和空间,那么,它就与“创业”融为一体,解决了“创业”、“法律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也能较好地解决创业法律教育过于理论化的现象。高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培训,也不是一种“老板速成教育”,而是一种满足以创新为标志的“创业革命”对人力资源需求的教育。创业法律教育也是生产力。总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创业的需要[2]。因此,创业法律教育既要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也要融合创业的“价值”追求[3]。
三、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师资多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社会兼职师资为辅,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这种路径选择,某种程度上是各高校基于操作便利考虑,而不是从最大程度地提升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出发。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路径选择的改变是一种可能。
(一)组建导师团
组建以法律知识、法律理念和法律能力3个层次为内容的,由创业者、企业家、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导师团。教育部在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方面,多次指出高校高等学校要根据专任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现在,许多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支持充满热情,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这些社会创业导师的作用。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取决于各高校的创业导师制度设计。高校在设计创业导师团时,要重在整合社会创业导师的优势资源。在创业法律教育导师团的组建中,可以分为3个组:校内法律专业老师和校外律师、法官等以讲授法律知识为主;校内外专家学者侧重法律理念和法律精神的塑造,培育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公平理念、诚信原则等;外请企业家则主要与大学生分享法律能力的培育,提升大学生法律风险意识,把握法律中的商机。高校要组织这3个组的创业导师定期交流,让他们形成有机整体,但又各有侧重,增强创业法律教育的针对性,提升实效性。
(二)开展法律教育
在创业教育中,要以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或创业活动为载体,开展实战型创业法律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者的目标与施教者的目标相统一才能有效。创业法律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与施教者的目标统一。首先,我们要对受教大学生进行细分,然后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我国允许并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许多高校建立了创业园或创业基地,有一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创业。现在,创业法律教育面向的大学生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已经组建团队创业或个人创业;第二类是有创业意愿;第三类是没有创业意向。对于第三类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以让其掌握基本创业法律知识,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为目标。对于第一类大学生,则可以结合他们的创业经验、创业需求和创业中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创业中灵活运用法律,甚至创造法律。第二类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可以从对他们的创业项目计划进行法律诊断、法律指引入手,开展创业法律教育。此外,各高校在进行创业项目或创业计划大赛时,可以要求参赛大学生对创业项目或创业计划的法律环境进行评估,让学生在事实归纳能力、法律解释能力以及将法律和事实联系起来的法律论证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意识的锻炼,最终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三)选定法律教育内容
以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创业实际为主线,选定创业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法律非常繁杂。创业法律教育在内容的选定上,如果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实际,就能达到既有效地解决他们创业中面临的法律问题,也能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能力的效果。法律是创业大学生必须了解的,并且会伴随他们创业的整个过程。目前,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通常包括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工商注册登记、合同的签订、知识产权的保护、税收等方面。随着知识经济在中国的逐渐形成,知识产业发展迅速增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新媒体和文化创意等领域。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实际,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应该新增互联网管理法、电子商务法,以及广告、知识产权、营销等法律在互联网的运用等。许多大学生是以个人名义或校园的方式开始创业,随着业务的扩展,他们成立注册企业的需求突显、创业融资的需求突显、规范劳动关系的需求突显、理性对待竞争者的需求突显。这些实际创业中的需求,对创业法律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因此,基于法律责任的分析,开展企业组织法的教育;基于股东权利和义务的分析,开展融资法律教育;基于劳动者权利分析,开展劳动法教育;基于市场竞争的分析,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法教育等都将自然而然,甚至事半功倍。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超越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因此,要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的有机结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大学生法律教育围绕创业主题,强调以大学生创业经验、创业实际和创业需要为核心,它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在创业中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探究法治精神和发展、促进法治建设为目的,因此,要坚持灵活性、实用性和原则性的统一。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握创业法律教育的实践性特质与法律能力的隐性、柔性特征,发挥创业法律教育的显性作用。
四、结束语
篇7
【关键词】高校;法律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人们对于法律知识或者是观念了解的程度就是法律意识,如果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法律意识还包含了人们对法律要求和作用等相关情况的了解程度。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是由于心理还不够成熟,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通过法律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频频出现刑事案件,这不禁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人们开始担忧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法律意识。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的犯罪已经占到了全部刑事案件中的17%,并且还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对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项调查数据中显示:只有2.8%的学生对我国的法律体系比较了解,但是他们通常情况下只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承受挫折的能力却比较缺乏。当前高校中的学生基本都是九零后,他们在和同学的相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在处理矛盾的过程中又缺乏冷静思考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十分容易出现仇恨和易怒的情绪,最后导致悲剧的出现。当然除了学生的因素之外,学校的法律教育不到位也是主要的原因,尽管有的高校会开设法律课程,但绝大多数都是作为选修课程。这无形中就让学生不再重视这门课程,只希望考试过关,并不在乎自己的法律意识是否真的得到了提高,更不可能在现实的生活中去灵活运用法律知识。
二、高校法律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包含法律意识,我国在推行依法治国,因此法律体系也在逐渐完善,而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也是他们更好融入社会的基础。1、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由高校的性质决定的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到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而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它所遵循的教育思想,实施的教育内容都会对人才的培养效果直接产生作用。在法律普及的过程中,高校的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但可以为我国的发展和建设培养专业化的人才,而且也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让学生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衡量他们综合素质的一项标准就是法律素质。2、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就是要为人们的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而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也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把法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参与者都需要具备很好的法律素养,而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大学生即将迈入社会,他们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甚至和我国未来的发展直接相关,所以高校必须要用法律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法律观念不断提高。3、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可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生接受高等知识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习知识,让自己的社会属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高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义务和权力,这样他们在以后进入到社会时,就可以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三、加强高校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
1、重视法律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高校想要充分发挥法律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作用,需要从思想上重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是学校的领导还是任课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法律教育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国实现法治建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法律教育,当然也是学校健全法治教育的基本工作。我国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校领导的带头作用和各院系教师的主力作用,构建起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培养体系,让法律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也需要加强自身的自检力度,使法律教育工作可以更好的开展。2、丰富法律教育的内容我国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不可能将所有的法律知识都掌握牢固。所以高校在进行法律教育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本校的法律教育内容进行丰富。高校也可以积极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法律教育教师,将法律高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积极的吸纳到本校的教师队伍中。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他们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高校要积极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当然还可以举办一些与法律知识相关的模拟法庭或者是法律知识竞赛活动、法律咨询活动等,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和巩固,在不断的实际应用中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灵活应变能力。3、使学生的守法和用法意识得到提升由于高校大学生刑事案件频发,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大学生一旦触碰了法律对自身造成的损害是不可估量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时应该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要位置,这样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就可以灵活的运用法律意识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高校不可以空讲法律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理解法律,运用法律。4、全面优化法律教育师资队伍从根本上说,法律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具有较强实践性、政治性、知识性以及理论性的综合性教育,一方面应该有规范内容、明确目标以及平稳的教育教学渠道,另一方面还应该接受正规法律知识培训,存在一定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的法律教师队伍。当前很多高校的法律专业教师都不是法律专业人才,还有些教师没有接受过有关法律专业的培训,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教育队伍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比方说,“硫酸伤熊”案件的法律当事主体刘海洋就表示:“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学习《法律基础》专业课程,接触有刑法与民法。然而,通过试剂烧伤动物是否触犯法律并不清楚。”该情况并不存在普遍性,然而,却留给法律界以无限思考。高校法律专业教师有必要树立客观正确教学观念,而且在法律课程教学过程中,法律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教学观念,其中一种为树立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主导角色,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观念,确保学生能够转化被动接受法律知识为主动求学的学习理念;第二种为法律教师应该意识到法律教学目的主要是保证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不只是相关法律知识的单纯传授,也就是说,是对高校生法律意识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最后一种为教学期间,必须密切结合育人与教书,两者应该相辅相成,防止出现育人、教书割裂情况。
四、总结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法律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作用。
【参考文献】
[1]庄洲鸿,邓丽宾.浅析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J].经济师,2013,10:162+165.
篇8
一、法律教育的意义
1.法律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高校学生面临的学习和生活压力都比较大,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很多学生自身的分辨能力较差,对于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危险不能有效地应对。加强法律教育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法律教育过程中,对高校学生宣讲一些法律常识,使得学生在遭受类似的侵害时有一定的防范意识,可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2.法律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升华
法律教育与人文精神是两个相互影响的主体,法律教育有助于对各种人文精神进行弘扬和升华。当前我国正在提倡法治中国建设,法治的精神在于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使得人可以成为一个独立、有尊严的个体。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加强法律教育,可以对人文精神进行弘扬,有利于高校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当前,高校学生对法律教育的认识还不够。面对多元化的环境时,加强社会主义法律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当前很多高校教育管理者对于这部分教育的认知程度还不高,教育理念还比较老旧,在教育过程中,法律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对此,要积极加强对高校法律教育的认知。
二、如何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渗透法律教育
法律教育属于人文教育,当前有的高校已经开设了专门的法制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但大多数高校依旧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因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进行法律教育就延伸到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
1.加强对法律教育的全新认识
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和经历,对外界各种突况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但毕竟还是很少有机会在现实社会中经历一些违法事件,因此对社会上各种犯罪行为、危害的辨别度不高,应对能力较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犯罪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法律教育是对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意识等进行教育和引导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育过程中各个学科的教师应该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法律教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很多时候,法律教育渐渐演变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教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教育是灌输各种理论、意识,帮助大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而法律教育的主旨是要让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对法律的认识,从而能够为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提供更多的保护,当自己遭受侵害时可以找到保护自己的武器。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融入法律教育,应该要积极加强教师对法律教育的全新认识,比如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法律意识,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入一些法律教育知识,不断改变法律教育理念,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法律辅导。
2.结合新媒体平台,为法律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受到多方面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以及行为的影响,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为了提高法律教育的水平,需要结合各种现代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手段,帮助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现代化媒体平台的种类十分丰富,比如网络媒体等,这些现代媒体平台恰好可以很好地发挥引导和宣传的作用,各种正面、积极消息的宣传可以为法律教育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所以,在新时期,政府和社会要积极合作,起到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作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要积极利用各种现代化媒体,使得高校教育过程中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为法律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础,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此外,也应该要结合新媒体进行法律教育。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对一些法律知识进行宣传,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各种法律问题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平台,组织大学生参加相应的培训,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引导,以一种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态度进行高校教育,同时进行法律教育。
3.加强法律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力度
法律教育不仅是各种理论知识的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各种实践教育,累积更多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大学生对各种法律事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切忌使用一些纯粹的理论教育,以防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恶的情绪。在高校日常教育过程中融入法律教育,应该要加强大学生主动创新能力的发挥,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在法律教育过程中要加强情境设置,在进行情境设置时,应该要以日常生活为原型,让大学生能够对教师所拟定的场景比较熟悉,从而可以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大学法律课程中,可以在授课之前,组织大学生进行表演,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兴趣,帮助大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中,表演的内容可以与法律教育相关,涉及一些不良事件,比如对当前社会常见的一些偷盗方式进行表演和展示,使得学生可以意识到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这样潜在的危险,而且能够对比较常见的犯罪方式进行发掘,使得自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好防范,保障自己的利益以及人身安全。
4.加强教师的引导
高校教育的核心人物是教师,教师在大学生的法律教育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各个学科的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融合,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此,应该要加强对教师能力素养的培养,建立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在教育过程中,要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能够对各种法律知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找准时机、找到机会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法律案例;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79-02
近年来, 像大学生马加爵、药家鑫因价值观扭曲、法律意识淡薄而导致违法犯罪的案例时有发生,类似案例的发生淡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化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文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阻碍。所以,在新形势下探究实现法律案例与思想教育的有效整合,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可能性
(一)法律案例的特点
法律案例的编写严谨、典型,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正确使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并培养其法律意识,它具有以下特点。
1.故事趣味性强,且情节复杂。法律案例以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为主线,内容涉及经济、恋爱婚姻、劳动以及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等。法律案例中人物间的激烈冲突,很容易吸引学生跟随着冲突的发展,去思考主人公应该怎么做,不应怎么做,进而会把相关信息反馈给自己,哪些是自己可以做的,哪些是坚决不能做的。道德规范、法律规则会水到渠成地成为学生选择的行为准则。
2.具有真实性。法律案例是发生在生活中甚或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它的真实性特点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更大的震撼。马加爵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点琐事连杀四名舍友,是什么让天之骄子变得如此残忍?马加爵临刑前与记者的一番交谈道出了悲剧发生的缘由:人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就很容易在意生活中发生的琐事,就很容易因为鸡毛蒜皮的事而斤斤计较,胸无大志是人生的一大悲剧[1]。
3.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法律案例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一个时代的法律案例能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诸多社会问题,透过这些问题能够看到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状况。针对人们的思想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是思想教育的应有之意。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教育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一就是在校大学生屡屡出现违法甚至是犯罪的行为,并且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其中以财产性问题居多,这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发展经济不可忽视人们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效性弱化。重利轻义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实效性弱化的主要表现,因为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的人数急速增长,但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增长过快的毕业生人数与社会的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在就业利益的驱动下,在校大学生自然更青睐专业知识这一硬实力,忽视思想素质培养这一软实力。合适的法律案例的展示,能够使大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做事先做人!
2.大学生对思想教育理论的正确性存在质疑。在学校,大学生听到的是教育者对“诚实守信”的溢美之词,在校外,大学生看到的是某些不法经营者投机取巧赚取巨额财富。耳听与眼见的巨大落差使得大学生质疑思想教育的正确性。当我们把大量因不“诚实守信”而落入法网的法律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从内心反思良好的思想品质对事业的影响。
总之,鲜活的法律案例因其特有的优势,能很好地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弥补大学生思想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中单调枯燥的不足,在高校育人的过程中能够与思想教育互融共促、有效整合。
二、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价值观、理想观、道德观、法制观、爱情观等很多方面的教育,法律案例对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能够起到指导与预测的作用,不同类别的法律案例能够指导大学生的行为,让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受社会上享乐思想的影响,在校的大学生物质攀比心理严重,盲目攀比导致近年来大学生财产性犯罪逐年递增。王某为了给女朋友买生日礼物,不惜把曾家教过的一名11岁小男孩绑架;周某为了买一款更高档的手机,不惜拦路抢劫……法律案例的展示能够让大学生预知绑架、抢劫的法律后果,畏于法律的严惩而谨行,进而自觉树立有法必依的法制意识。
(二)能够纠正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
中学时期重视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价值观教育有所不足,再加上年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进入大学以前学生的价值观往往是不成熟、不系统的,所以大学时期成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进入大学后,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明显增多,因此他们尚未成熟的价值观必然会受社会中一些黑暗、腐朽堕落的人和事影响,使得不少大学生面对诱惑时迷失自我,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法律的强制性使得大学生不得不考虑违法犯罪的代价,在对得到的利益与付出的代价权衡之后,不得不扭转错位的价值观[2]。
(三)能够帮助大学生端正恋爱的态度
对潍坊科技学院、潍坊学院、潍坊教育学院等十所高校调查显示,恋爱问题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因爱生恨,毁对方容貌的有之,杀死对方的有之,大学生对待恋爱的迷茫,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
法律案例蕴涵的丰富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进而能够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之自觉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所以,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是必要的举措。
三、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途径
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恰当地援引法律案例,能够极大地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在这一措施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整合方式应多样化
要做到把社会的主导思想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指导思想,教育方式应多样化。信息网络化是时代鲜明的特点,大学生也喜欢从网络获取信息,所以实现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首选方式是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实现案例的网络化;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重要的德育任务,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选取恰当的法律案例教学也是实现两者整合的重要方式;再次,通过墙报、宣传栏等校园文化宣传法律案例也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警示作用。
(二)整合应选准契合点
法律案例能否起到预想的思想教育作用,找准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契合点是关键因素。要选准两者的契合点,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掌握大学生思想困惑的原因。只有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找到问题的根源,才可能对症下药,我们选择法律案例进行宣传教育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譬如,针对大学生对待爱情的盲目与盲行,开设一个爱情专题法律案例的宣传,会激荡大学生的灵魂,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王某与美丽的空姐邂逅,并一见钟情,之后展开猛烈的追求,不知美丽的空姐已是有夫之妇。但空姐为了报复花心的丈夫答应了王某的追求并开始了同居。王某为了讨空姐的欢心时常牺牲工作时间与她相聚,从此对工作心不在焉,最终丢了报社首席记者这一难得的职位,工作没了,收入没了,美丽的空姐也因此离开了王某,王某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王某一气之下将俩人亲密的照片上传到网络,美丽的空姐因此被航空公司开除。空姐气不过,一纸诉状以王某侵犯其隐私权、名誉权到法院,法院经审判判决王某承担10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王某与空姐最终两败俱伤。这一法律案例促使大学生不得不进行反思:学业爱情,孰轻孰重?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游戏爱情最终会导致什么结局?这种真实的法律案例援引入教学过程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挖掘法律案例蕴涵的思想教育因素。法律案例不仅蕴涵着丰富的法律知识,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譬如,盗窃、抢劫、绑架等一类的财产性犯罪,折射的是大学生的拜金主义思想;侵犯著作权一类的犯罪折射的是大学生的诚信思想;侵犯隐私权、名誉权一类的案件折射的是大学生尊重他人的思想……要实现法律案例的思想教育功能,必须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教育内容。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好对法律案例的筛选,充分发挥在两者整合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譬如,发现大学生周末、假期兼职打工上当受骗的现象,选择劳动合同纠纷方面的法律案例对大学生加强安全防范的思想教育[3]。
(三)变革大学生思想评定方式
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评定实行严格的加减分制,比如,参加院级歌咏比赛得一等奖加10分,二等奖加5分,三等奖加2分;参加院级体育比赛加2分,参加市级体育比赛加10分,参加省级体育比赛加20分……得分越高思想评定成绩越高,这种思想评定方式严重背离了思想教育的目的。思想教育的目的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把社会的主导思想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进而外化为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行为。在我们学校教学实践中,对大学生思想的评定与上述加分因素脱钩,而对思想道德进行“纯粹”的评价,力求摆脱“功利”的影响。
(四)学校领导要重视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
利用法律案例进行思想教育,必须要搭建优良的宣传平台。宣传平台的搭建,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学校领导的支持是资金获取的先决条件。没有相应宣传平台辅助,法律案例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整合就会成像水失去了源头、树木失去了根本。同时,学校领导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人力资源,积极与司法部门联系,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近距离聆听法律案例的机会,真正做到法律案例进大学生的眼、入大学生的耳、进大学生的心。
参考文献:
[1]罗苟新.法律案例在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3).
篇10
关键词:实务型人才;实践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37-03
近几年,法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尴尬局面已然显露无疑,这并非是因为法制经济社会中法律人才饱和造成的。反之,法制经济社会中实务型法律人才相对欠缺。所谓实务型法律人才是指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思维,能够利用法律知识和技能,熟练地运用于具体的法律实务中的实践型法律人才。因此,法学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具备法律知识的人才,还要致力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实务型人才。将法学教育培养目标这一核心工作明确定位于培养实务型人才,在此情况下,要求各高校转变教学观念,完善实务型人才教学培养体系。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纽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法学实践教学和实务型人才培养的理论认识
目前,中国并没有确立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标准,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思考,形成了三种观点。 有学者提出将中国的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法律精英教育,即 “精英说”。强调精英教育是作为高度经验理性的法治的需要,法律职业者应具备深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品格;有的学者提出将中国的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要求的职业法律人才,即“职业教育说”。强调了职业教育的训练;还有学者认为法学教育作为现代普通高校教育的一部分,其所提供的应当是一种通识教育,即“通识说”。笔者认为,无论哪种学说都不能忽视实践能力对于法律人才的重要性。法学教育是依赖客观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教学活动,培养法律人才不仅要符合学科的要求还要适应社会发展基本要件。在现实中,用人单位往往更钟情于有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不再简单地用毕业证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法学教育所培养的法律人才应当具备很强实践能力,面对社会工作时能够熟练地将法律知识技能化,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法学教育是以法学教育培养目标为基础,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对法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而将中国普通高校的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向培养实务型人才方向转化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中国以往的法学教育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探究,长期与实践相背离,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因而导致了法学毕业生不能胜任法律职业工作。在实务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上,注重社会发展变化并结合自身的基本特征。在扎实的掌握法律理论知识和前沿咨询的层面上,熟悉法律的运行机制和操作,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将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实务型法律人才。
实践能力是实务型法律人培养的关键。法律人才具备的实践能力是一种职业技能和素养,其中包括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因此,拓展法科生的法律思维,由死记硬背法学理论和法律、法规的思维定式转变为在法学实践中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像法官、检察官、律师一样的思考模式。训练法科生的法律表达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包括文字的表达能力,在特定法律案件中,针对争论焦点发表自己不同的法律意见,并且练习相关法律文书写作。培养法科生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由被动的接受事实,变为主动的判断、分析、确认法律事实的过程。现实中的法律实务多种多样,能够把综合知识熟练地运用到法律实务中,恰当地处理问题,解决法律纠纷。具备以上实践能力的实务型人才不是速成品,需要长期在法学教育中培养和训练。而法学实践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法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成为高校法学教育的共识。法学实践教学也在积极的探索中建立起来,将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形式明确纳入到中国的法学教育当中,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将针对中国法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探究。
(一)切实转变对法学实践教学观念、提高认识水平
长期以来,在师生间已经形成一种共识,重理论、轻实践。一方面,法学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而法学实践教学占辅助地位。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导致了在法学实践教学体系上的漏洞。例如法学实践教学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课时少,时间短。甚至实践教学课程要为其他理论教学课程让路。应付了事成为学生对待法学实践教学课程的一种常态。另一方面,出现法学实践教学与法学理论教学脱节的现象。在课程的设计上,二者欠缺沟通、配合,独自“精彩”的现象并不少见。最后,由于观念上的落后,法学实践教学还停留在以老师为中心模式中,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知识,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不利于培养法律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探索法律事实的能力。
(二)法学实践教学形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校所采取的法学实践教学形式有:刑事侦查、审判观摩、模拟法庭和毕业实习。以模拟法庭和毕业实习举例说明。
模拟法庭重在培养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学生各自投入到不同的角色当中,“扮演”法官、诉讼人、辩护人、证人等,对案件的证据和事实以及法律适用进行分析和辩论。在庭审过程中,不仅仅是运用实体法同时也要严格按照程序法进行操作。这样,学生就逐渐学会养成系统地运用法律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敏捷的思辨能力和法律表达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模拟法庭使用的案件大都是经过筛选的经典案件。所以诉讼程序、辩论焦点和审判结果都已明确。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法律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被束缚,只是一味复制的过程。其二,课程开设次数较少。学生在参加模拟法庭过程中,参与的法律职业角色少,体验的不够,缺少多方位法律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何将模拟法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笔者认为在模拟法庭中可以选用一些存在争议且尚未判决的案件,也可以由一些从事实务的老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案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毕业实习无疑是各高校实践教学中所占比例最重的。毕业实习分为两种方式,即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一些高校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采取分散实习,让学生自行安排实习。由此就会导致一些问题出现。其一,一些学生为了准备司法考试、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毕业论文而放弃了实习。一些学生虽然参加了实习,但是工作态度不端正,敷衍了事。其二,实习通常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时间紧迫。而学校又很难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出现的错误,导致学生没有纠正错误和再学习的机会,带着问题离开学校。
(三)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总结教学经验、改善教学漏洞、验收教学成果。对于模拟法庭等校内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大都采用百分制书面考核,这样的书面考核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应对的方式就是死记硬背。由此可见,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技能的积累,也不能发挥评价体系的作用和功能。因为书面考核不能检验出一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往往思维能力活跃、探索事实能力强的学生在书面考核上很难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导致考核成绩不理想。另外,对于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则采用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或者学生实习报告。而一些高校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实习检查、跟踪调查以及阶段性考核工作,所以导致了学生考核鉴定结果的偏差。
三、实务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法学实践教学应当构建一个合理的、完善的培养实务型法律人才的体系。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培养学生法思维能力、法律表达能力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具有推进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实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务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以创新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法学实践教学。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科学的设置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依据。因此,从开放性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手,针对目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首先,提升实践教学体系在法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辅助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在教育计划中的比重,让老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更加重视。不拘泥于以部门法为根据设置实践教学的课程形式,也可以将分散在理论中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针对不同的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形成多样性的实践教学课程。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才能得以实现。再次,在必修课程中安排一些实践教学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间。对此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理论课程。而强调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全力发挥出法学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的双倍效果。最后,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采用提升实践课程考核学分在学科总学分中的比重,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例如增加阶段性的现场考核。在毕业实习中,考核学生在处理紧急情况时的思辨能力和应对手段;在模拟法庭中,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法律文书的书写能力。总之,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有助于全面反馈学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拓宽法学实践教学途径,丰富法学实践教学形式
不同实践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侧重点不同,而每一种实践教学形式都有其局限性。因此,法学实践教学应当吸收各种法学实践教学形式中的优点,从而丰富法学实践教学形式。确保实现实务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而言,可以采用诊所法律教育形式。
诊所法律教育,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形式。其借鉴了医学院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模式,将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为经济拮据又需要法律援助的人们提供法律服务,“诊断”其法律问题,开出“处方”。诊所法律教育课程突出的特点是:学生根据案件的办理程序,自行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师生间系统的对法律人才技能的培养和职业道德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美国设立的诊所法律教育,采用了多种形式,大致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内设式诊所”。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为相关当事人提供案件服务;第二种是“外置式诊所”。学生在校外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由该机构的法律从业人员对其指导;第三种是“模拟法律诊所”看似更像是法学教育的具体课程,其采用诊所法律教育的方法而非从事法律援助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学习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2000年9月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北大、人大等7所高校的法学院率先引进该课程,构建自己的“法律诊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之国内各高校法学院也陆续开设“法律诊所”。在诊所法律教育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自行安排教学计划,接受当事人的委托,为其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法律事务。而老师的职责主要是监督学生的工作,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平等的进行探讨和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策。从而寻找解决案件纠纷的最佳途径。当然,在寻找解决案件纠纷的途径中,学生难免会出现 “走弯路”的情况,而老师对其加以纠正以确保当事人的利益完整。
通过承办真实的法律案件,学生与法官、当事人、证人沟通,从事案件事实分析、收集证据、起草法律文书等工作。而在不同的实践环节,学生独立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找到解决纠纷的途径,并斟酌这样的途径是否会对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利益损害。这也促使学生改掉疏忽大意的毛病,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实践环节。在诊所法律教学中,以实践促学习。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容易理解和运用,实践能力逐渐强化,法律经验不断的得到积累。同时有助于获得职业成就感,有助于增强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目前,“法律诊所”的开办,获得了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的好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法律诊所”的发展反映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丰富了法学实践教学的形式,为实务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可行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郭明瑞,王福华.创新法学教育推进依法治国— “现代法学教育论坛”综述[J].法学论坛,2001,(5).
[2] 邓建民,李芽.论法学实践教学形式的完善和更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0):116-117.
[3] 周汉华.法律教育的双重性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J].比较法研究,2000,(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职业伦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