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污染治理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河流水污染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河流水污染治理

篇1

关键词: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清水产流机制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1梁王河小流域基本情况概述

抚仙湖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湖容量约206.2亿m3,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72.8%,至今仍保持着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极其珍贵。梁王河是抚仙湖流域最长的河流,全长21.2km,河道平均宽约5m,流域总面积90.4km2。平均年流量占抚仙湖103条入湖河流的17.8%,其流域产生的大量污染负荷成为抚仙湖北部水体的重要污染源。

1.1梁王河水环境现状

多年来梁王河入湖口处水质多为劣V类,主要超标因子为TN,某些年份TP也超过湖库Ⅴ类水质标准,COD和NH3-N基本不超标,可满足水环境区划Ⅲ类水质要求,因此本工程的主要削减目标是削减梁王河流域内产生的TN、TP。水质情况可见表1.1-1

表1.1 1 梁王河入湖口水质单位:(mg/L)

时间 CODMn CODCr TN TP 氨氮 BOD5 水质类别

2012年8月 ― 12 4.42 0.063 0.047 ― 劣Ⅴ类

2011年10月 2.64 ― 3.41 0.271 0.337 0.65 劣Ⅴ类

2009年7月 5.50 ― 3.98 0.114 0.165 ― 劣Ⅴ类

2008年1月 6.65 ― 4.39 0.05 ― ― 劣Ⅴ类

注:数据来自玉溪市环境监测站。

为了解梁王河水质现状,本设计对梁王河进行了沿程水质监测。

2012年2月布设了10个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其中3个监测点设在沟渠:

图1.1 22012年2月梁王河流域水质变化图

表 1.1 22012年2月梁王河流域水质监测数据表单位:(mg/L)

水样编号 采样点位置 TP NH3-N TN CODMn 水质类别

4 毛家营处梁王河水 0.177 0.072 4.022 2.72 劣Ⅴ

5 师家村处梁王河水 0.494 0.641 7.145 3.12 劣Ⅴ

6 梁王河与西龙潭出水交汇后 0.025 0.017 1.467 1.20 Ⅳ

7 梁王河水库 0.021 0.105 0.400 3.36 Ⅱ

8 西大河水库 0.064 0.357 0.388 3.92 Ⅱ

9 万家营处梁王河水 0.234 1.096 1.824 7.60 Ⅴ

10 师家村水汇入后 0.235 0.192 2.841 3.36 劣Ⅴ

注:数据来自玉溪市环境监测站。

以上可以看出:梁王河水库及西大河水库出水水质较好,为Ⅱ类水质;沿程受纳了沿途的农业回灌水、农村生活污水等污染,水质下降,至师家村段由于村落,农业大棚、农田影响,水质变为劣V类,严重污染,其TN达7.1mg/L,TP达0.5 mg/L;直至入抚仙湖梁王河水质一直处于Ⅴ类水平。

TN为梁王河主要超标指标,沿途汇入的村落污染及农田面源污染物影响梁王河入湖水质,是梁王河坝区的主要污染源。

图 1.1 22012年2月梁王河TN沿程变化趋势图

1.2梁王河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1)梁王河入抚仙湖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TN

(2)沿途污染物产排量大,污染源急待系统控制

梁王河流域污染负荷产生量大,每年产生COD4854.38吨,TN419.77吨,TP59.44吨,氨氮106.26吨,产生的污染物量占抚仙湖全流域污染物产生量的14%【1】,是抚仙湖北部各小流域污染物产生量最大的流域。梁王河流域每年入湖污染物量约占抚仙湖全流域(不含降雨降尘和磷矿石)的16%,约是山冲河小流域的2倍。

(3)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工程不完善,治理范围和力度有待加强

TN污染物来源以农田面源为主,占梁王河流域入湖污染物量的44%,其次依次为生活污水污染和牲畜粪便,分别占35%、13%。

(4)流域污染物主要通过梁王河入湖,河道沟渠化,生态功能丧失

梁王河为抚仙湖流域最长的河流,其年径流量仅次于东大河,梁王河流域入湖污染物中56%通过梁王河入湖,梁王河成为流域污染物输移的主要通道,但是历史上,由于灌溉、防洪的水利需求,梁王河河道被裁弯取直,用毛块石支帮,以混凝土浇底,基本完全硬质化。这些改造措施虽有利于防洪、灌溉,却完全破坏了河道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河流自净功能基本丧失。

(5)上游产流区水库水质较差,山区水土流失严重

梁王河产流区的水土流失污染是上游产流区主要污染源,流域内轻度、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上游清水产流区面积的52%。

梁王河流域上游有3个水库,其中梁王河水库出水达地表水Ⅲ―Ⅳ类标准,西大河水库和虎山河水库由于以往长期养鱼,水质较差,退鱼还库后,库内蓄积的大量污染物仍是污染隐患。

(6)湖滨区人为干扰严重,缓冲带生态功能缺失

梁王河流域湖滨区仅1028亩,却居住着2223人,分布有农田400亩,是流域人口最密集的区域,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农田面源污染,大量污染物直接排入抚仙湖,对抚仙湖水质产生严重影响,湖滨区成为一个重要污染源。梁王河湖滨区亟需去除人为干扰,重建生态系统,修复缓冲带【2】生态功能。

2梁王河流域分区

设计根据清水产流机制的分区原则,结合梁王河流域地形、地貌及污染源分布情况等,对梁王河流域清水产流机制各片区的划分如下:

(1)清水产流区【3】

该区指梁王河等水系上游山区,即包括梁王河水库汇水区、西大河水库汇水区、虎山河水库汇水区和上游塘坝汇水区,此区面积约72.1km2,属《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划分的梁王河流域二级保护区上游山区。

(2)清水养护区

该区指从上游水库到澄川公路的坝子地区,涉及澄川路以北的32个自然村,总面积17.6km2,属《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划分的梁王河流域二级保护区的中游、下游坝区。

(3)湖滨缓冲区

湖滨缓冲区指澄川路以下,西起大河口村,东至镇海营村,南邻抚仙湖面积约0.7km2的湖滨范围。该区包括《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划分的梁王河流域全部一级保护区和部分二级保护区。

图 2.1 1梁王河流域分区图

3 治理思路

设计以抚仙湖流域污染治理相关规划与文件为指导,针对抚仙湖湖泊特征、梁王河流域清水产流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在综合分析流域的清水产流机制遭到破坏原因的基础上,根据流域内的水系特点,以实现污染负荷削减为核心目标,以“系统控源―低污染水系统净化―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环境管理”为总体思路,采取“集中治理、分散治理、管理维护”相结合的治理方式,在清水产流区、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和湖滨缓冲区三大区域实施一系列工程措施,并结合流域已实施的相关工程,使各类污染得到系统的控制和有效的治理,促进整个清水产流机制的修复和健康运行,进而维持健康的湖泊生态环境,为抚仙湖的保护作出贡献。

图3.1 1 总体思路图

(1)流域系统控源

①清水产流区控源:重点对西大河水库、虎山河水库的水库养殖污染和水库内源污染,以及梁王河水库上游山区5个村落及周边的农田面源污染进行治理。

②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控源:此区是梁王河流域系统控源的重点区域,重点对清水养护区内32个村落污染和农田面源污染进行治理,并对牲畜粪便污染源进行控制,以及全流域建设完善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系统。

③湖滨缓冲区控源:重点实施缓冲带内种植业结构调整工程,种植低污染绿色经济植物,降低缓冲带农业面源污染。

(2)低污染水系统净化

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本区是流域低污染水截留净化的重点,主要在梁王河两侧构建低污染水处理系统,采用河滨下凹式绿地【4】、河滨缓冲带、人工湿地、生态水塘、生态砾石床【5】等工艺处理低污染水。各处理单元和系统之间通过沟渠等实现水系连通,并与缓冲带构建和已实施工程共同作用,形成梁王河流域的低污染水的系统拦截处理体系。

湖滨缓冲区低污染水系统净化重点是对湖滨缓冲带的建设,通过对湖滨缓冲区修复生态功能,截留净化漫流入湖的低污染水。

(3)产业结构调整与流域环境管理

梁王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其种植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型,促进流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结合抚仙湖全流域环境监管及综合管理措施,实施梁王河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建设与运行机制建设,加强流域环境管理。

4技术路线

在现场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梁王河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及入湖量估算。在此基础上,进行清水产流机制破坏的源解析,对陆生生态系统退化、清水产流机制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梁王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目标,针对梁王河流域水系环境特征,遵循清水产流机制修复的理念,编制梁王河小流域主要河流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设计。技术路线图见图4.1-1。

图4.1 1 技术路线图

5工程布局

空间布局围绕清水产流区、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以及湖滨缓冲区3大主体工程、1项管理与监测方案对梁王河流域进行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三区污染控制主体工程布置及管理方案详见下图:

图5.1 1 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6投资及效益分析

6.1 投资估算

本项目为云南省玉溪市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工程概算投资额为22777.37万元。建设地点为抚仙湖北部梁王河流域。

6.2 效益分析

6.2.1经济效益

本工程的经济效益达2870万元/年,主要为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经济价值

水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有限的自然资源,本工程通过水资源机会成本分析来计算工程实施产生的水资源经济价值。水资源的机会成本为由于水资源受到污染,不能发挥其资源特性用途时所牺牲的效益或造成的损失。计算办法参照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的刘晨和伍丽萍【6】提出的模式进行计算:F=RQ(W入-W允)k本项目Q取值为0.20亿m3/a,则每年减少水资源污染的经济损失为:F=RQ(W入-W允)k=2600万元

(2)居民医疗与生活保障收益

本工程实施后,流域内污水得到收集处理,垃圾及时清运,大大改善了周围居民生活卫生条件,增强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减少了周围居民的医疗卫生支出人每年10元,以及周围居民在因病无法劳动期间的收入损失每人每年10元。流域总人口约为2.6万人。本工程实施后的医疗与生活保障收益约为52万元/年。

(3)拉动旅游业的经济价值

根据《抚仙湖-星云湖流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7年抚仙湖流域旅游总收入达到8.2亿元,今后旅游业将是抚仙湖流域重点发展的产业,到2027年,旅游业产值将达到65.6亿元。按其增加的经济效益占抚仙湖流域旅游产业现产值的2‰计算,达138万元/年。

(4)生态价值的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我们在此对生态价值进行量化,根据森林、湿地、耕地的覆盖度,引入生态价值修正系数,采用Costanza等人【7】提出的各生态系统类型的单位公倾面积生态价值,乘以修正系数k,得到分类生态群落的单位生态价值。再根据项目实施前后的生态价值的增加得出整个项目增加的生态价值。

经过计算,工程实施前耕地的生态系统价值为1500$/a,工程实施后建成湿地的生态系统价值为14万/a;本项目所增加的生态价值总计80万人民币/年。

6.2.2社会效益

(1)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本工程的实施分别在工程建设期和工程运营管理期增加了当地农民就业机会。估计在工程建设期每年增加就业机会在4000个,而工程运行维护管理阶段,估计所需就业人数在100人左右,另外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可进一步增加地区居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2)提高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工程建设和实施以及产生的工程效果,起到非常直观有效的环境保护宣传作用,使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能够深刻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改善与自身生活状况的密切联系,大大提高居民环境保护意识。

(3)提高了公共健康水平

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废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人畜粪便和垃圾的有序收集等,一方面净化了区域水体和空气,同时消除了蚊蝇等疾病传播媒质的滋生环境,减少疾病发病率,提高了公共健康水平,对区域居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有很大作用。

(4)促进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工程实施后梁王河流域范围内的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促进了旅游业发展,为区域生态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2.3生态环境效益

(1)削减流域污染物负荷

根据流域污染源计算结果可知,梁王河流域每年产生污染物量CODCr4854.38t/a、TN419.77t、TP59.29t、NH3-N106.26t/a,入湖量CODCr650.63t/a、TN117.33t、TP14.44t、NH3-N34.48t/a,梁王河流域污染量巨大,不容忽视。

流域十二五污染物目标削减量为COD 5.5t/a,TN 71.25 t/a,TP 5.86 t/a,NH3-N 2.95t/a,通过本工程的实施,针对源头和径流过程产生的污染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治理,有效削减了污染负荷。工程实施后,每年可削减污染物CODCr322.82t/a、TN71.78t/a、TP8.10t/a、NH3-N13.269t/a。主要污染物CODCr、TN、TP、NH3-N的入湖削减量大于目标入湖削减量,本工程的实施对于维持抚仙湖Ⅰ类水质,保护抚仙湖水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改善河流水质,满足规划要求

梁王河为抚仙湖流域最长的入湖河流,其流域年入湖水量非常大,占抚仙湖103条入湖河流的17.3%,目前梁王河水质常年处于V类、劣V类的水平,大量污染物由河流输送入湖,进而对抚仙湖水质也造成严重影响。通过本工程的实施,可大量削减流域污染物产生量和入湖量,改善梁王河水质。

(3)有效控制与治理水土流失

据2007年卫星遥感资料,梁王河流域内现有中度、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36.53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0%,水土流失急需治理和控制。通过本工程的实施,尤其是通过一系列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林建设等措施,共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0.95km2,占梁王河流域面积23%。使梁王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入湖泥沙量,增加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流域的水土保持能力。

(4)修复和完善生态系统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产流区涵养林得到修复与保护,将逐步形成连片的河滨缓冲带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坝塘低污染水净化体系,从而恢复流域清水产流机制和生态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更新、自我修复能力,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使得梁王河流域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修复和完善。

(5)大大改善流域环境卫生和生态景观

本工程实施后村落污水横流、生活垃圾、人畜粪便随处堆放的现象不见了,村落环境卫生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另外在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中部分采用景观物种,也很大程度的改善了流域的生态景观。

7结论

梁王河小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工程范围涉及高西村委会、华光村委会、梁王村委会、龙街村委会、万海村委会、小西村委会、忠窑村委会、左所村委会8个村委会的39个自然村,90.4km2。总投资为22777.37万元,工程内容包括清水产流区水源涵养综合整治工程、污染物净化与清水养护区控制治河工程、湖滨缓冲区污染控制及生态修复工程、工程运行管理及环境监测方案,

共实施12项子工程,全面削减梁王河流域污染物量,提高地表水水质,修复流域清水产流机制。流域十二五污染物目标削减量为COD 5.5t/a,TN 71.25 t/a,TP 5.86 t/a,NH3-N 2.95t/a, 工程实施后实际可达削减量为COD 322.83t/a,TN 71.78 t/a,TP 8.10 t/a,NH3-N 13.269 t/a,远超目标削减量。通过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实施,可实现经济效益2870万元/年,增加社会就业量,提高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公共健康水平,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梁王河入抚仙湖水质可达地表水Ⅲ类标准。

【1】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抚仙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1-2015年).2011年10月;

【2】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实施方案.2011年9月;

【3】金相灿,胡小贞.湖泊流域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方法及其修复策略【X】.北京:中国环境科学,2010, 30(3):374-379

【4】张炜,车伍.图解法用于雨水渗透下凹式绿地的设计【C】.北京:中国给水排水,2008,24(20):35-39

【5】朱宝玉,刘洋,林武.生态砾石床在低污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A】.安徽: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46-6750

篇2

关键词:滞留塘,潜流碎石床湿地,污染河水净化

 

入湖污染河流是湖泊/水库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在点源污染得到控制后,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成为加速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进程的一个主要原因[1]. 河流系统是非点源污染物的主要运移通,大部分污染物通过河流进人湖泊/水库. 因此,污染河水的处理已经成为一个世人关注的焦点[2].

河道滞留塘技术是直接在河床上建堰拦水,通过重力沉降、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对水质进行净化[3,4]; 在污染河流治理技术中,河道滞留塘、人工湿地等生物/生态技术具有成本低、运行管理简单、能持续发挥水质净化作用等优点,因此该技术成为污染河水处理的优选技术. 国内外河道滞留塘技术、人工湿地工艺已经开始被应用于流域规模的污染河水处理[5-7]. 但是,把这两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在河道上建设一个复合湿地系统,用于意在保护水源地水质的山区污染河流治理,在国内外还少见应用报道. 为此,开发了梯级滞留塘-人工湿地复合水处理工艺,并进行了工程示范,对运行期间的氮磷净化效果进行研究.

1工程概况

都拉小河位于贵阳X水源地上游,河水来自地下水,沿途汇集集镇2000余人的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 该集镇处河段地势平坦,水体流动性差,部分季节恶臭,河道淤泥厚度在1m以上,氮、磷含量高,总体上属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劣V类水体,COD为6-83mg/L,NH4+-N为0.43-4.94 mg/L,TN为4.28-11.52 mg/L,TP为0.19-1.53 mg/L, pH值为7.4-8.5,DO为0.9-6.1 mg/L.

2.处理工艺

2.1处理工艺选择

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河流、沟渠落差大;具有典型的高原性季风气候特点,系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 这为采用生物/生态治理污染河流提供保障。,滞留塘。根据贵州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和经济水平,采用的工艺应简单易懂、操作维护方便、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 山区河流天然的落差大,具有建设梯级滞留塘净化水质的优势. 另外,该河流直接进入水源保护区,为保障出水水质,采用人工湿地进行强化处理. 通过优化设计,实现物理沉降、自然曝气、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基质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湿地系统,较大程度地增加工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从而使整个系统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负荷冲击能力. 该组合工艺由2级滞留塘系统、1个跌水曝气和1个滚水坝曝气系统、3级潜流碎石床湿地组成(见图1).

图1工艺流程图

P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combined process

2.2 工艺特点

(1)根据当地地形落差大的特点,利用河道进行跌水曝气、滚水坝曝气,无需动力.

(2)通过工艺和结构优化,集成了滞留塘-人工湿地工艺的组合优势和各自优势,滞留塘串联延长水力滞留时间,发挥物理沉降和厌氧消化功能,可拦截大部分漂浮杂物及悬浮物,防止湿地堵塞。,滞留塘。,滞留塘。,滞留塘。

(3)在滞留塘内种植各种水生植物,不仅可以直接利用氮磷营养物质、补充氧气、美化环境,而且还提供微生物的附着载体,提高了净化效率,另外,滞留塘内还可以放养鱼,为农民增收。,滞留塘。,滞留塘。

(4)人工湿地为潜流湿地,池内从底部向上依次填充大小不一的碎石和细沙,这种结构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和防止堵塞;湿地种植美人蕉、菖蒲、高羊茅和石菖蒲,美人蕉和菖蒲生物量大,净化功能强,但不能越冬,而高羊茅和石菖蒲需然生物量相对较小,但四季常绿,这种搭配改变了湿地冬季净化效果不明显和景观差的弊端.

(5)不投放药剂,无二次污染;管理运行简便,无需专人管理和运行经费,这是贫困地区农村污水处理良好运行的保证;处理效果稳定可靠,出水灌溉可以缓解农村用水紧张。

3 工艺设计

整个系统分为5个梯级单元. 第一单元为河道植物带滞留塘,长约150m,宽在20-30m不等(受地形限制),坝高1-2m(两岸浅,河中央深),泄水孔在1m处,直径0.3m,以满足河道对生态用水和景观用水的需要. 河道中央种植金鱼藻、狐尾藻等沉水植物,岸带有喜旱莲子草、李氏禾和藨草等,发挥河道植物带水质净化功能. 另外,此单元拦截大量漂浮物和泥沙,便于清淤.

第二单元为跌水曝气系统,长约70m,宽4-15m,落差约5m. 通过在河道中放置各型石块,使之挡水回旋和溅起水花实现自然复氧. 跌水曝气可增强水质净化效果[8].

第三单元为漂浮植物滞留塘,长约90m,宽约60 m,水深3-6m,滚水坝溢水. 水面种植喜旱莲子草和水芹菜,盖度约40%,吸收水体氮磷,同时为微生物挂膜提供载体;起缓冲、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厌氧消化、促进颗粒物沉降的作用,可以减轻后续单元污染物负荷.

第四单元为斜面式滚水坝曝气系统,利用滞留塘水坝,在出水面利用石块建成斜面式溢流堰,坡度为75°. 增加水体溶氧含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溢流淹出水部分进入人工湿地,多余部分沿河道流出. 滚水坝也具有一定的水质净化能力[9].

第五单元为潜流碎石床湿地,由三级串联,面积分别为394m2、444m2、448m2,处理规模为500m3/d. 池内从底部向上依次填充大小不一的碎石和细沙. 湿地间由过水堰隔开,水流经过水堰进入下一级湿地. 湿地种植旱伞草、美人蕉、菖蒲、石菖蒲和高羊茅,并根据植物习性进行配置,种植密度为10株/m2.

4净化效果

4.1梯级滞留塘的净化效果

工程建成,植物群落恢复稳定后,在进水、一级塘出水和二级塘滚水坝出水处设采样点DPE I1、DPE2和DPE3,于12月至翌年7月每月监测1次(2月因故未监测),从7次监测均值(见表1)来看,总磷、总氮、氨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45%、40.18%和63.22%,对总磷的去除率>氨氮>总氮;磷的去除主要是通过物理沉降来实现,植物净化也有一定的作用,采用梯级滞留塘延缓了水的滞留时间,提高了磷的净化效果;氮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来实现,在滞留塘系统中种植物为微生物的附着提供了载体,强化了氮的去除效果;本实验系统中硝态氮和亚硝氮呈逐级增加说明滞留塘系统中发生着强烈的硝化反硝化作用;从表1的可知,一级植物带滞留塘(水深<1m)的氮磷去除效果要显著优于二级滞留塘(水深3-6m),这可能是一级滞留塘中植物带的作用,可见,河道滞留塘水深以适宜植物的生长为宜,不宜过深;另外,一级河道植物带滞留塘出水CODcr浓度升高,可能与一级塘植物死亡分解有关,因此,在冬季植物枯萎时有必要及时收割,保障运行效果.监测期间水温为16.8℃, pH值平均为8.0,出水TN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V类标准,TP和化学耗氧量达III类标准. 可见,对于仅受农业农村污染的低浓度污染河流通过滞留塘系统能够有效改善水质.

表1 梯级滞留塘的净化效果(mg/L)

Tab.1 Performance of step detention pond

 

 

篇3

【关键词】三岔河流域 污染现状 防治对策

我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对流域污染防治进行研究,通过实施总量控制指标的方式,采取工业废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等方式进行了云南滇池流域、松花江流域、太湖流域的治理,取得了一些效果,逐步遏制住了水质恶化的趋势。目前我国流域污染防治的方法逐步从单个工业污染源治理向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农业污染源治理、生态治理转变,从污染源控制向污染防治转变。

一、三岔河流域水质现状

六盘水市2010年—2012年河流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市中心城区的水城河超标情况最为严重,除窑上断面达标,其余断面常年超标严重。超标断面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等。

二、三岔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六盘水境内三岔河流域煤矿、钢铁、建材、化工、有色、轻工业等污染源单位共162家,2011年工业废水排放量1780.29万吨,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33.97吨,工业氨氮排放量107.11吨,石油类排放量17.78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情况。2011年,六盘水境内三岔河流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87.07万吨,综合利用量328.52万吨,处置量306.42万吨,贮存量52.13万吨。城乡生活污水排放情况。2011年,流域内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4695.10万吨,其中COD 25720.97吨、BOD5 798.46吨、氨氮3143.67吨、TN4327.65吨、TP302.12吨。城乡生活垃圾排放情况。2011年,境内三岔河流域产生生活垃圾共163301吨,其中钟山区72620.4吨,水城县43055.4吨,六枝特区47625.2吨。农用化肥、农用塑料薄膜和农药使用情况。流域内农村农用化肥(折纯)使用量共8062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共144吨、农药使用量共62吨。畜禽养殖污废水排放情况。2009年,流域内畜禽养殖废水、粪便的排放量分别是39312吨、13390吨;COD的排放量达654吨,TN的排放量达74.5吨,TP的排放量达6.5吨。

三、水体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

2015年排放污染物占比情况表

四、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议

(一)三岔河治理目标

到2015年,流域内企业主要污染物实现排污浓度和总量控制双达标;城市中心区及沿岸村寨突出的生活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贯穿市中心城区响水河得到有效治理;三岔河两岸生态建设工程取得较大进展;境内三岔河各断面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要求,三岔河水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二)治理措施

治理流域工业企业。工业污染治理首先取缔规划范围内无证无照配煤厂和泥煤临时堆场,按照《六盘水市煤炭洗选行业治理整顿实施方案》取缔60万吨以下洗煤厂;加强环境监管,确保煤矿矿井废水全面稳定达标。

强化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一是对已建成的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加强运行管理,确保稳定达标,使污水处理厂运行达到设计处理能力,并完善市污水处理厂、双水污水处理厂、德坞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收集管网。二是在三岔河流域内重点建制镇新建与其相适应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积极探索农村散居村落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分年度实施修建人工湿地项目。

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妥善处置城乡生活垃圾,防止生活垃圾直接或间接进入三岔河污染水体。引导流域内畜禽养殖业走生态养殖道路,减少畜禽废水直接排放。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重点是对土锌冶炼废渣和煤矸石等固体废物进行整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利用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高炉水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建材,变废为宝。

实施生态建设。流域内河流两岸的主要乡镇因地制宜、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开展治理石漠化治理工程,保护好地质地貌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六盘水市境内三岔河干流及其支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其中以市中心城区的响水河超标现象最为突出。超标断面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预测2015年各项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出治理措施:治理流域工业企业、强化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实施生态建设。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三个方面提出工作建议。

(二)展望

三岔河普定以上河段是水利枢纽工程的基本水源,目前三岔河部分断面不能稳定达标,随着流域人口增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超过了三岔河的承载能力。因此,三岔河的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多个途径开展污染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徐祖信. 河流污染治理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周鑫,王心源.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J].资源与环境,2007.

[3]白妙馨,石蕾,魏敬铤,刘文民. 内蒙古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北方环境,2012.

[4]赵雁冰.广元市嘉陵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07.

篇4

1.1冰封期水体自净能力差,水污染严重

水体自净能力受河流水温、流量、流速等水文特征影响显著。东北地区地处北方严寒地带,冰封期水温基于处于0℃,微生物降解作用相应减少;水面形成的冰层及积雪阻碍了部分污染物的挥发扩散,影响光照条件,使通过光合作用改善水体中溶解氧条件以及有机污染物受紫外线光解等作用均减弱;同时由于冰封期土壤水冻结、降水转化为积雪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河流径流量少,废水入河后,水体自净能力差,污染严重。

1.2冰封期点源污染为主,城市周边河段污染严重

11月份东北地区进入冬季冰封期后,降水转化为积雪、河流冰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表径流几乎消失,流域基本无面源污染进入,污染主要以点源为主。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部分重工业和石油化工企业造成的有机污染的严重;同时,受冰封期温度影响,低温环境下绝大部分的中温微生物已不能代谢外源物质,微生物降解有机毒物的功能下降,导致污水处理厂效率低下,影响了污水生化处理系统稳定性。哈尔滨、吉林、长春等沿江的大城市排污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的COD及氨氮入河排放总量大,约为全流域的58%~68%,造成城市周边河段污染严重。

1.3突发性水环境污染风险大

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故一般事前难以预测,不确定性高,风险大、范围广,影响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因“一五”时期工业布局不合理,松花江流域大城市除大庆外,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大城市几乎均沿江建设,部分废水直接入河,污染事件发生后,污染事故响应时间短,突发性水环境污染风险大,2005年吉林石化公司双笨车间爆炸事故,有毒有害物质造成松花江严重污染,危及跨界水环境安全。另外,东北严寒地区一般11月份进入冰封期,4月份解冻,冰封期长达6个月,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处于水环境污染高风险期。所以,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应加大冰封期水环境监管力度,防范污染损害事件的发生。

2严寒地区冰封期水环境执法问题

2.1季节性污染规制机制缺失

东北地区冰封期长达半年之久,季节性规制成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水污染控制的主要环节。东北地区冰封期水体污染主要来自沿江大城市重工业点源排放,而冰封期水体地表径流小、自净能力差等因素决定了这一时段河流水环境容量小、水环境承载力较低,所以,从受纳水体的水环境特征考虑,冰封期点源污染入河量控制应严于非冰封期。但是,现阶段国家《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针对全国一般情况进行界定,存在季节性规制机制缺失的问题。

2.2冰封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尚未界定

我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是从全年视角针对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进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定,并未考虑严寒地区冬季冰封期的季节性污染物排放限值。非冰封期由于水温、流量和流速等水文条件,河流自净能力相对较强,而东北严寒地区冬季和其他季节的水体自净能力和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差别较大,水环境承载力较小,点源排污负荷相对较高,河流水环境风险大。

2.3冰封期水环境执法设备不足、执法频率低

东北严寒冰封期长、气温低,部分地区零下20℃~30℃,环境执法人员外出执法存在较大的困境,一方面表现在河流冰封期冰层、积雪较厚,采样监测存在困境,尤其是偏远地区;另一方面,室外温度低,对环境执法车辆、装备要求较高,同时严寒的天气对执法人员有较大考验,执法频率较低,环境监管效率不高,尤其是在自动监控体系尚未完善的地区,企业超标排放行为猖獗。

3严寒地区冰封期水环境监管对策建议

东北地区冰封期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需要从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限制污染入河量等制度方面建设入手,降低严寒冬季水环境风险。

3.1完善严寒地区水污染防治法治体系、建立区域季节性污染规制长效机制

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精神,在国家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下,既要考虑区域差异、还应考虑季节差别,从全流域视角东北三省同步制定针对冰封期水污染治理及水环境执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重点针对沿江城市重工业点源水污染排放行为规制,完善严寒地区水污染防治体系和制度建设。规范冰封期环境行政管理的奖励和惩罚法律规范,依法促进严寒期执法人员的执法效率和频率,建立寒冷地区流域污染的有效治理的长效机制,以保障水污染防治的有效性乃至整个流域的健康发展。

3.2制定严寒地区地方环境标准、突出季节性标准限制界定

2015年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中对地方环境标准制定权限和内容进行了修订,省级人民政府不仅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还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由于东北严寒地区冰封期水体自净能力差,从而导致水环境承载力较低,所以地方环境标准制定时不仅考虑地域特色,还应考季节性因素,从地方受纳水体的承载能力视角,区分冰封期与非冰封期,制定地方水环境质量标准和企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规定严寒地区冬季冰封期执行特殊环境标准,为该时段环境执法提供标准依据。

3.3推广低温污水处理技术、控制冰封期污染入河量

严寒地区有近6个月的冰封期,低温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将有效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水污染治理和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但,受技术水平和资金因素等制约,东北严寒地区相关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国家和东北三省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开展适合流域特殊地域气候特征的水污染防控技术研发与推广,通过投加载体或者耐冷菌种等方式提高生化工艺处理效果和各种新型反应器处理工艺,增强前置预处理作用、控制停留时间和曝气强度等运行条件等措施,实现冬季严寒时期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处理厂的低温高效稳定运行,控制污染物入河量。

3.4提高冰封期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严寒地区政府间协调机制

篇5

【关键词】 协同发展 水污染 生态补偿 核算 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日益密集及企业扩大再生产,环渤海区域水域作为黄河、海河、辽河三大水系汇聚的半封闭内海区域,环渤海水域在近60年中污染不断严重,环境质量愈加下降。如何在企业真实有效的环境信息的基础之上,对区域协同发展下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进行核算呢?本文主要基于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的概念及内涵,着力探讨京津冀区域跨界水污染现状,重点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核算机制进行研究。

一、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的概念及内涵

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首次提出了环境生态补偿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的调整方面。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遵循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通过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或者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从而提高生态行为的收益或成本,减少生态环境行为带来的外部性及负外部性影响,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的内涵体现在通过一定的正常或经济手段使得生态环境的外部不经济行为及外部经济行为内部化,如让生态环境行为中的受益者对受害者支付一定的费用,或者政府对生态环境行为中受害者进行一定的补偿,或对生态环境行为中的受益者进行一定的罚款,从而使得生态环境行为中的受益者与受损者实现双方受益与共赢的结果,从而在科学的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核算机制上实现生态资本增值、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者的目的。

二、京津冀区域跨界水污染现状

京津冀区域水域主要包括黄河水系及环渤海水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日益密集及企业扩大再生产,京津冀区域跨界水域污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国家政策不完善,行政区划难以统一,各地政府相互推诿责任

誉为“母亲河”的黄河自西向东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6大省份,最终流入渤海。黄河流域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流域地段冰雹多、扬沙及沙暴多,且黄河干流劣五类水质占到39.5%,支流劣五类水质占到61.9%。渤海水域近60年污染不断严重,环境质量愈加下降。近年,黄河流域及渤海水域治理效果不理想,主要归结于国家政策不完善,行政划分下的权利分散、条块分割,各地政府难以共同治理跨界水污染问题,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体制不健全及不完善,各地政府难以配合、相互推诿。

2. 企业扩大再生产下的工业污染严重

我国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744127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同比增长6.7%,三季度同比增长6.7%,四季度同比增长6.8%。基于2016年季度同比增长速度及全年同比增长速度6.7%的数据之上,可以看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工业企业的发展对用水的需要。工业发展对用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钢铁行业、煤炭行业、金属冶炼、纺织印染及化工产业等重工业对工业用水需求大,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及偷排、漏排下的排污现象。重工业企业以经营利润为最终目的,在发展过程中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处理污水不及时,忽视环保,造成了企业发展水污染下的负外部性影响。

3. “三农”经济发展下农业排污严重

京津冀区域河流流域的主要农作物是稻米。京津冀河流区域地势平坦,温带季风气候下气候温和湿润,适用于农作物的生产及发展。但是,随着“三农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的发展使用了过多的化肥及农药。化肥及农药主要包括氮肥、钾肥、磷肥、微肥及复合肥料,化肥及农药营养成分含量高,肥劲猛、肥效快,对促进农作物生长、减少农作物受虫害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化肥及农药对农作物的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化肥及农药随着水域流动汇入沟渠、河道中,河流水域中有毒元素及重金属增加,微生物难以降解,最终导致了河流、海洋水污染。

4.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日益密集下的城市生活污染严重

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内区域人口密集程度日益增加,人口聚集下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也不断增加,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对河流水域产生了极大的污染。如社会居民不断使用洗涤剂、洗衣液等化学物质产品,这些产品中可能含有重金属、有毒元素,而城市居民污水处理系统的需求难以满足城镇居民排污居民及城镇化的角度,导致城镇居民生活污水仅仅通过简单的处理就排入至河流中,致使河流被生活垃圾、重金属及有毒元素等城市污水所污染。

三、协同发展下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核算机制研究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日益密集及企业扩大再生产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跨界水域生态环境污染不断严重,压力愈加庞大。如何在企业真实有效的环境信息的基础之上,对区域协同发展下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进行核算呢?

1. 从政府角度出发,明确各地政府的权利及职能,建立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基金

完善国家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政策,统一行政区划,明确各地政府权力及责任。如黄河自西向东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6大省份,黄河生态环境的治理还需要多个省份政府的共同努力。在“谁污染、谁治理”及“受益者付费、受损者a偿”的原则基础之上,整合各种水污染补助资金,建立专门的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基金,用以解决限制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工业发展,补偿跨界水资源使用权损失、限制高污染农业发展损失等生态环境发展下的外部性及负外部性问题,从而提高生态环境功能区域地方经济损失标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维护费用、提高生态环境工程管护费用及提高水源地方经济损失标准的目的,从而促进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基金逐渐完善并步入正轨。

2. 从政策角度出发,完善国家政策,不断明确与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跨界水域双向补偿机制

黄河支流与干流错综复杂,相互交叉分布。环渤海水域被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及天津市“三省一市”所环绕,涉及沿岸直排污口众多。因此,不断明确与完善国家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政策,对河道交界处设立水质检测站,通过水质在线检测的方法来对区域河流水域进行水质考核。如果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则该区域需接收上游的经济补偿;如果入境水质优于出境水质,则该区域需给予下游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出境水质高于生态环境保护下水质考核标准,则该区域应接收政府的生态补偿基金的补偿,或者接受下游的经济补偿;如果出境水质低于生态环境保护下水质考核标准,则该区域应接受政府的生态罚款,或者给与下游一定的经济补偿。

3. 从生态环境行为主体出发,明确相关生态环境行为的主体,健全与完善生态补偿标准

跨界水污染中涉及的主体众多,不仅涉及政府各个部门、排污企业、入境区域、出境区域以及沿河流区域居住的居民。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是国家出政策、政府买单的补偿方式,多数受益者以“搭便车”的行为来对待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作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及执行者,政策应大力倡导与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在企业真实有效的环境信息的基础之上,共同建立生态环境行为提供者与购买者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

4. 健全与完善水质检测体系,在联合督查、联席会议及联合检测的基础之上不断建立与完善临界水域质量联合监测体制

联合督查主要通过由各地环境监督人员建立督查小组,对上游、下游河流水域进行定期督查以及联合督查,预防突发性、大面积水污染事件,避免大范围的损失。联席会议主要由各地政府牵头,各地环保人员作为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来交流水污染治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区域性水质监测及治理情况;联合检测,即是各地区政府在联合监测基础之上,将水质检测结构共同上报给上一级环保部门或者国家环保部门,从而解决水质监测数据不一致、生态补偿口径数据不科学的情形。

四、结束语

京津冀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核算机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是会遇到众多问题及障碍。因此,明确各地政府的权利及职能,建立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基金,完善国家政策,不断明确生态补偿制度,建立跨界水域双向补偿机制,明确相关生态环境行为的主体,健全生态补偿标准与水质监测体系,在联合督查、联席会议及联合检测的基础之上不断建立与完善临界水域质量联合监测体制,通过一定的正常或经济手段使得生态环境的外部不经济行为及外部经济行为内部化,使得生态环境行为中的受益者与受损者实现双方受益与共赢的结果,从而在科学的跨界水污染生态补偿核算机制上实现生态资本增值、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者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辽河流域;水体;VOCs;污染状况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概述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包括辽河水系和大辽河水系。辽宁省境内辽河流域覆盖、沈阳、鞍山、铁岭等8个省辖市和锦州市黑山县等4个县(市)。近年来辽河流域辽宁省境内水污染严重,综合污染指数一直居全国七大流域前列,流域水资源匮乏,供求矛盾突出,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剧了水污染,水环境功能下降。通过对辽河流域具有代表性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分析,可以掌握辽河流域水体中VOCs污染状况,为辽河治理工作提供基础性数据。

1 监测点位

依据点位要具有代表性、连续性、针对性的原则,并根据流域水体特征及功能区划分,共布设12 个监测点位。样品采集时间为4月枯水期,每个监测点位采集3个平行样品,具体监测点位见表1。

2 样品采集及质量控制

2.1 VOCs采样步骤

采用VOC专用采样瓶进行采样,采集样品时,从水体中采集样品到采样器,倾斜采样器和样品瓶,将样品缓慢地从采样器导入样品瓶中,直至满瓶。应尽量减少由于搅动引起的挥发性化合物逸出,并避免将空气气泡引入采样瓶。在每次装样品前,不需用所采集的水样荡洗。对于采样器,采集第一个样品时不需用所采集的水样充分荡洗,但从采集第二个样品到后面的所有样品采集,均应该用所采集的水样充分荡洗。

2.2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采样过程中采集全程序空白样品、运输空白样品,并采集10%的平行双样,VOC样品的采集要求每个点位采集3个样品。

3 实验结果

3.1 监测结果

对辽河流域12个监测点位水体样品中VOCs进行了分析, 具体监测结果见表2。

3.2 监测化合物情况

本次监测共分析59种VOCs化合物,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主要检出化合物种类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及苯系物。其余项目多数均未有检出或检出浓度很低。

3.3 监测点位情况

3.4 监测河流情况

以各河流所设监测断面水体中含量的均值代表河流水体的VOCs含量,对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水体含量VOCs进行了比较可见,大辽河含量最高,为13.467ug/L,其次为浑河,VOCs含量为11.7527ug/L。辽河与太子河浓度值较接近,分别为3.307 ug/L和3.856 ug/L。

4 结论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见辽河流域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主要集中在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苯系物等组分。大辽河VOCs含量最高,其次为浑河,辽河与太子河VOCs浓度较低。

参考文献

[1]孙威,杨驰宇,张斌. 吉林省辽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42-44

[2]谢琳娜,王凤平. 辽河流域地表水污染现状分析与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1995,10:30-32

[3]孟伟.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构建――国家重大水专项在辽河流域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工程科学,2013,15(3):4-9.

篇7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Boulding)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1969年)一书中提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受发射到太空的宇宙飞船的启发并以此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肯尼斯•鲍尔丁提出了“循环经济说”。其后,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ee和R.KTUrner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又指出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但循环经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宣言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后。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率先推出了全新的经济活动模式,并称之为循环经济。2O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概念引入我国。我国的循环经济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已经进入理论雏形逐步形成阶段。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经济理论向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渗透,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以循环利用物质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模式而言的。人类社会从“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线性模式,经过“污染一治理”的治理模式,开始进入“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行为准则(又称3R原则)。其中,减量化(Reduce)原则就是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Reuse),即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被多次和反复使用;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产品实现其使用功能之后能够重新变为可以利用的资源,3R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二、内蒙古水资源的污染及开发利用

(一)水资源总量少。空间分配不匀

内蒙古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位居全国水资源总量的第l6位,与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5%和排名第三位相比,属于天然水资源短缺的省区J。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水资源总量378.1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263.3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14.36亿立方米①。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总的特点是“东部丰沛,西部紧缺”。按流域划分,嫩江最多,为230.57亿立方米;海河(包括滦河)最少,为4.75亿立方米。按照盟(市)划分,东四盟(市)水资源总量为440.94亿立方米,占总量的80.8%;中西部广大地区为105.00亿立方米,占总量的19.2%。

(二)工农业用水利用率低

长期以来,内蒙古工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追求经济数量增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水资源浪费严重。牧区的生产设备普遍落后,机械化程度低,高新技术的应用极为有限,长期处于低效率、高耗能的粗放经营状态。据内蒙古统计局2007~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工业“三废”排放及治理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矿产资源用水严重短缺

近几年,内蒙古勘探开发的新矿区明显增多,大部分集中在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和通辽市的农牧区。这些地区的共同特征是海拔高、雨水少,属于干旱地区,再加上多种矿业的开发,更多的人集中到这些地区,加重了这些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近年来,河流断流成为地域生态失衡的又一新的社会问题。黄河年年断流,而且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1997年长达226天,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使相关地区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四)河流水质污染严重

2009年,内蒙古监测国控、自治区控河流断面66个,湖泊4个、水库3座,涉及黄河、辽河、松花江、海(滦)河4个国控水系和部分内流河。2009年,内蒙古全区河流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断面超标率为:高锰酸盐指数25.8%,生化需氧量21.2%,氨氮18.2%,石油类16.7%。此外,多数河流年径流量减少,河流自净能力降低,对河流水质有所影响。河流径流量减少与干旱、农灌、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量增多等因素有关。

(五)湖泊、水库水质较差

2009年,内蒙古重点监测的4个湖泊的水质全部超标。其中,乌梁素海、达赉湖(呼伦湖)、达里诺尔湖为劣V类水质,岱海为V类,主要超标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指数。达赉湖和达里诺尔湖的水质超标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多,湖水微咸并偏碱性。乌梁素海的水质超标主要是农灌退水污染所致。岱海水质超标是受人为污染与自然因素的多重影响。在重点监测的3座水库中,察尔森水库、红山水库水质达标,分别为Ⅱ类、Ⅲ类水质;莫力庙水库水质超标,为Ⅳ类水质。

三、内蒙古水污染严重的原因

(一)污水排放量大,无害化处理能力低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而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水利部指出,中国的单位GDP耗水量比世界平均值高4倍,比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高8倍。改革开放3O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2009年,内蒙古全区废水排放量为73154.7吨,与2008年相比,增多3.9%,见表2。其中,城镇生活排放44538.5万吨,工业排放28616.2万吨,分别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0.9%和39.1%。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27.85万吨,其中,生活及其他排放15.84万吨,工业排放12.0l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6.9%和43.1%。

(二)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

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主要产品的产量、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内。只重产出不讲投入的低效发展模式使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恶化。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没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的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问题得不到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

(三)点、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内蒙古多数工业企业生产废水未经任何有效处理便直接排入河流,有的虽然经过处理,但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矿山等工业企业由个体经济承包之后,废水处理问题更加突出;乡以上的城镇生活污水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处理,直接排人河道或渗入地下,从废水的排放量看,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相近,但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总量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总量,特别是总氮和总磷两项指标[3]。

(四)缺乏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统一管理体制

内蒙古河流面积大、范围广,涉及诸多行政市县,在管理上又有环保、国土资源、水利、旅游管理局等很多部门参与其中,但却没有强而有力的管理机构对水资源进行治理和保护,因此,现行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水资源保护和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不利于经济建设与水资源保护之间关系的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没有统一的科学管理系统,在某些问题上甚至不能达成一致性的意见。

(五)法制不健全,环境监管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比较多,但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普遍不严,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的问题。环保执法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仍比较普遍。基层环保执法监管手段落后,对违法企业动态监管不力,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的违法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问题。

(六)政府投入经费有限,污染检测技术设备落后

由于经费等原因,目前只有环保和水利两个部门对松花江水质情况进行常年监测,监测断面的数量和监测频次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监测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实时自动监测系统,对各人湖河流、河口的监测工作力度不够,流域内入河排污口的监测工作仅停留在调查研究阶段,水资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较少,资金短缺,力度不够,已有的成果不能满足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

四、水污染治理及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机制

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水污染的实质是水资源使用中的负外部性,或者说“外部不经济”,而所谓的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则是指未经协商就强加给他人的成本J。因此,水污染治理在实质上是如何对水资源使用中负外部性进行矫正的问题。长期以来,相关学者及政府部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总地来讲,水污染的传统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治理模式,即排污收费;另一种是市场治理模式,即排污权交易。尽管这两种模式对延缓和遏制水污染13益严重的趋势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两种模式均属于“末端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治理成本极高,难以达到从根本上治理水污染的目的。笔者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水污染治理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路径,水污染治理及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要强调循环经济的3R原则,从源头减量化开始,重视再利用、再循环。发展循环经济、有效遏制水资源污染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为此,要着力构建节水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水型的产业结构、节水型的城镇化模式、节水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节水型的消费方式,树立节约用水的思想观念。

(一)构建节水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生产要素投入上,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在资源利用方式上,实现由“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素质增强、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调整产业结构,构建节水型的产业结构

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加快发展并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快产业信息化进程;在地区发展规划上,重点考虑水资源的分布以及水资源的消耗量,严格控制水资源的高投入、高排污项目;开发区建设要充分考虑节约用水,实行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政策;根据水资源条件和污染程度,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加强重点行业对水资源消耗的管理;加强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废水综合利用管理,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三)构建节水型的城镇化体系城市规划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开采与补给的平衡,以及供水与排水系统对节水的有效性;住宅小区建设要配套雨水、生活废水收集与处理回用设施,加强水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四)构建节水型的农业生产体系

内蒙古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精准化水平,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高效安全的生物农药,积极推进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搞好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遏制化肥、农药、秸秆等废弃物对水资源的污染,实现节约用水。

(五)倡导绿色消费

鼓励消费者购买节水产品,倡导绿色消费,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鼓励企业和居民再利用水资源,延长水资源的使用周期,增强污水处理意识,自觉保持水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和再循环。

(六)加快法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

要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对高污染、高消耗行业的新建项目,要从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实行更为严格的产业准人标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的定额标准。加快完善水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水资源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积极调整水价政策,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加快研究制定鼓励使用节水减免税产品的优惠政策。

(七)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节水核心技术,包括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再循环技术、系统优化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努力突破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瓶颈。坚持引进技术与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八)促进机制创新

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时国内外各类水资源节约信息,引导企业挖潜改造。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水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水产品的研发。推行合同水资源管理.为企业实施节水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同时,建立节水投资担保机制,为合同水资源管理提供担保,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即耗能用户或行业协会与政府签订节能自愿协议。

篇8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将**区水污染防治工作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十二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以“蓝天碧水”工程为抓手,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切实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各项措施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大力营造环境保护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形式,加大对《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水污染危害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各单位、各部门开展水污染防治的履职意识,营造人人关注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是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对城区内河、湖、塘、堰等进行全面排查,加强监测,对过境河流涉水污染源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城区内河和过境河流污染源底数,有针对性的采取工作措施。将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办事处,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部门监督责任,使水污染防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管,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境准入关,禁止在南湾湖上游乡镇上马可能污染水源的项目,对未批先建、严重违法的五道河漂流项目实行责令关停,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持续开展南湾水库汇水区“禁餐”、“禁泳”行动,以严格的责任落实保证信阳城区“大水缸”的水质好转。

三是强力整治污染环境行为。针对环境保护特别是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持续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保证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对南湾水库汇水区内排放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实施关闭取缔,自2012年以来,累计关闭取缔南湾水库汇水区内排放不达标的生猪养殖场540余家,拆除猪场面积28万余平方米,环湖乡镇水质得到根本改善,有效解决了南湾水库上游污染源问题。实施河流水生态保护系统修复工程,依托南湾水库国家重点湖泊环境保护试点工程,在汇入南湾水库的李店河、四里桥河、谭家河等重要河段上,建设了一批河道清淤、河岸绿化、湿地生态修复等工程,水体自净能力显著提升,累计新建湿地面积14.3万平方米,新增河岸带修复面积10.2万平方米。深入开展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对******沿岸涉水污染源进行专项排查整治,拆除******沿岸的养猪场30余家,取缔小作坊企业3家,保证了******水质的好转。加大城市内河治理力度,对新申河、湖东沟、黑泥沟、三里店沟、界河等城市内河,实施了全面的清淤治理,配套建设污水管网等雨污分流设施,将城区生活污水实行集中收集到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持续深入开展农村水环境保护,以生态创建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水环境保护工作。目前,我区成功跻身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区创建规划已经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全区的生态创建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对全区乡镇生活垃圾实施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置,在环湖乡镇建成了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污染问题。通过扎实推进各项创建措施落实,目前全区已有4个乡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7个行政村成功通过省、市级生态村创建验收,农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是积极推进污染减排落实。严格按照市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目标任务,深挖全区减排潜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理,重点对100余家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场开展污染减排治理,通过关闭取缔、改造治污设施等措施,圆满完成了污染减排目标任务,削减了污染负荷,辖区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尽管我们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与兄弟先去相比还有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中心城区尤其是老城区仍有部分污水管网不配套,存在雨污不分流问题。同时还有部分已建成的污水管网因管理不善,时常造成污水支管堵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污水的收集处理。城市内河部分河段两岸还存在污水直排现象,对城市内河水质造成污染。乡镇污水治理设施严重滞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二是辖区出境断面水质有超标现象。2015年,我区重点监控的******琵琶山桥断面水质年度达标率仅为66.7%,该断面虽位于******区境内,但汇集了******区、***区和****区三个区域的水流污染物,需要市政府进行统一协调,明确目标责任,保证断面检测水质持续好转。

三是畜禽养殖污染亟待治理。我区目前仍有畜禽养殖场440余家,多数不是规模化养殖,且治污设施简陋或建设不到位,不能达标排放,对当地水体造成污染,影响环境质量的进一步好转。

下一步,我们将借助本次大会召开的契机,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严明工作责任,持续推动水污染防治工作上台阶。

一是加快推进城镇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将治污设施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争3年内完善城区污水收集管网,高标准建设一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

二是制定******区“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对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生态示范区工作要求,制定******区“十三五”水污染防治规划,抓好“十三五”期间污染减排工作,以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抓手,推进“以减排促治理”, 加大涉水污染源源治理力度。

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水污染治理中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本文从政策、组织、制度和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 水污染防治存在主要问题

水污染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经济快速发展使水污染防治压力增加,我们国家近些年经济增长保持在9%,经济总量的扩大,经济增长很快,水污染量也增加,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这些年来得到很高的关注,加大了投入,但是投入的增长和我们经济发展的增长不成正比的,尽管做很大努力,做了很大投入,但是最后水污染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完全得到控制,这样对水污染的压力也不断增加。第二,由于管理体制和技术因素的制约,对水环境执法力度不足,现在有一些企业并部分做到达标排放,这里面主要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存在的原因,多头的管理,通过这几年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在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体制改革大家知道是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方面影响的有技术方面的因素,同时也相对设施不配套等因素,导致了执法力度不足,有相对部分企业没有达到完全环保要求,得到有效的治理达标排放。第三,这些年经济发展过快,在基础建设材料包括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在能源这方面开发加大特别在水利电力方面现在开发力度也比较大,为了满足能源的需求,加大能源的开发,尤其水利的开发,导致过多的开发对大江大河造成生态破坏。第四,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充分,特别是在公共环境保护方面,没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进行水务市场的改革,要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污水和垃圾处理这个市场要实施产业化,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整体上看还没有起到主导作用,这是发展的一个总趋势。

2 水污染治理的目标

根据我们国家环境保护的需求和我们经济发展的水平,确定水污染防治的总体目标。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到2010年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要改善,污染排放要得到有效控制,这一方面是投入,一方面是管制,重点行业污染排放强度要明显下降,城市集中饮用水的水源,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和地表水质和近还水质有所好转,地方水超采及污染趋势减缓。我国家水资源开发量大,对水资源要求很高,确实对水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我们国家113个环境保护的重点城市,污水处理要不低于70%,到2010年十一五期间要增加到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所有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也要60%的目标。第三我们重点防治的领域,城市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化工、轻工,造纸等等,其次是饮用水水源,国家正在组织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的调查,通过调查提出引用水源地的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第二方面三河三湖,这是国家重点的水源,还有松花江,三峡水库,黄河小浪底以及上游,以及南水北调水源以及沿线,还有渤海重点海域和河口,要加强对海洋污染的治理力度。

篇10

持续抓好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面完成企业VOCs综合治理工作,彻底消除异味扰民现象;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城市扬尘、城市绿化、餐饮油烟等工作,确保我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二是狠抓水污染防治。

持续抓好企业治污设施、4座县级污水处理厂及各乡镇污水处理站的运行和达标排放;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协调相关单位彻底封堵生活污水直排口;督促各乡镇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确保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切实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是狠抓环境执法监管。

紧盯河流断面、空气监测站点、企业在线数据、环境案件,常态化开展集中式、突击式暗查暗访,对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该关停的关停,该移交公安机关的坚决移交,决不姑息迁就。

四是狠抓基层执法能力建设。

向乡镇环保所充实环保专业人员及精干力量,配备必要的现场执法设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执法大练兵等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乡镇环保所的监督考核力度,对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坚决予以严肃处理,切实提升基层环保执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