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托管辅导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后托管辅导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燕子”儿童托管服务公司
经营范围:儿童托管、课后辅导、营养配餐服务的提供
项目投资:20万人民币
场地选择:xx市xx路
项目概述:如今社会,上班族的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许多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导致孩子性格变得孤僻,自卑的例子。创办“燕子”儿童托管服务公司,将父母亲无法照顾的儿童组织起来,管吃、管睡、管学习辅导,解决家长与儿童双方面困难,而且利用系统的管理教育,培养儿童的自我约束、独立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造福下一代。
二、市场分析
目前,xx市的儿童托管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这是我及身边熟人常谈及孩子读书后,因上班远而不能及时带小孩,也有谈到小孩读书后,因吃不好午饭变瘦了。谈论更多的是,父母文化程度低辅导孩子做作业成问题,代沟问题等,由此产生一种想法,如果能把这些小孩组织起来,保证孩子们吃得香、睡得好,同时辅导他们做作业,难道不是一个很好商机吗?
1.市场需求分析
据悉,现在xx市有小学几百所,各小学都不同程度出现托管难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各小学平均有900名学生,新生入学需要托管服务约60%,需要辅导各科作业约45%,需要美术、音乐、英语等辅导约30%,需要单科作业辅导约20%。但是,现在小学的托管服务一致不好,经常出教学事故。
从上述数据分析:
①当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以前大有提高;
②当今的孩子竞争性强、压力大;
③父母投入社会工作多,难以照顾好孩子;
④教育社会化的程度需不断提高。
2.市场竞争与前景
社会进步必然存在竞争,在创业阶段必须重视行业竞争,据有关报道,目前,xx在开发家教、托管服务市场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普遍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如:货不对板、师资不合格、服务质量差等。只要扬长避短,制定自己的竞争优势,突出优点,创新发展,才能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从创业项目来讲,只要重视竞争对手,采取“全方位发展,服务多元化,以优质服务取胜”的经营方针,一定能成功。
三、成本预算
1.薪资预算
说明:专科课程辅导老师不做工资预算,故不计人经营成本。组织一个班另外聘辅导教师,只计提成。
2.投资预算
说明:
(1)对原经营场所只是修补性质的简单装修。
(2)要充分利用原经营场所的基本设施:电器、办公设备、桌、椅、床等,用旧添新。
3.经营成本预算
说明:
(1)学生伙食费用:按每月160名学生计算:其中有80名学生是午、晚餐的,估计240餐次,每餐伙食收费1.50元,则每天伙食费用共360元,按月30天计,每月有22天工作日,计算得每月伙食费用是7920元。
(2)学生伙食标准:针对少年儿童饮食需求,按不同节令制定出符合标准的菜谱。
(3)失业人员创业在税收政策方面有一定优惠。
四、盈亏分析
l.经营目标
(1)实现招生目标:全年l920人次,即每月160名学生。
说明:
①l920人次,实际是每月160名学生的重复。
即:160×12个月=l920人次。
②160名学生是以4个小学计算,平均每个小学录取40名学生,则:4×40=160名。
③每个小学平均900名学生,按录取40名计算,则只是每个学校的4.4%的学生。
(2)主营业额目标:全年营业额:768000元(托管服务)。
【2】托管所创业计划书优秀范文
主要经营范围
范围:中午托管、下午作业辅导、假期托管、周六周日托管
地址
地址:澳门花园南门商品房
办托管班原因
我是农民的孩子,我深知放学没处去蹲在学校门口等爸爸妈妈的滋味,课堂上老师讲课跟不上的滋味。当老师让大家写创业金点子的时候,于是我想到了办一家孩子高兴家长放心的托管中心。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技术的发展,社会竞争加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有针对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广州五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城市儿童的教育月消费额已超过了39亿元。这一情况从儿童消费的绝对量方面证明了儿童消费市场的巨大。消费者调查机构公布:儿童消费在家庭总支出当中所占比例超过33%的已占到家庭总数的90%,其份额已构成了家庭消费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人上小学的时候曾被父母送到托管处托管过,在托管处有让我高兴的地方,也有让我厌烦的地方。所以,我知道什么样的托管班是孩子们喜欢的,什么样的托管班是孩子不喜欢的。在写计划书前也跟着老师考察过多家小学生托管班,经考察我们发现了现有的托管班所存在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托管班才能够吸引小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呢?我们调查了不少学生及家长。为办托管班曾积极地向老师探讨教育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学习了如何和孩子沟通。
本市有小学二十二所,据不完全统计各小学平均有900名学生,新生入学需要托管服务约40%,需要辅导各科作业约20%,寒暑假需要托管的占30%。目前,本市的儿童托管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有上班远而不能及时带小孩,因吃不好午饭变瘦了。谈论更多的是,父母文化程度低辅导孩子做作业成问题,代沟问题等,由此产生一种想法,如果能把这些小孩组织起来,保证孩子们吃得香、睡得好,同时辅导他们做作业,难道不是一个很好商机吗?
本市在开发家教、托管服务市场的时间不算很长,普遍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师资不合格、服务质量差等。我们将根据孩子个体在学习、生活方面的不同情况详细分析后,制定符合个体发展需要的教育辅导模式,真正做到尊重个体,扬长避短。关注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家长分忧解难。为在竞争中取胜我们特制定了托管新概念。
品牌优势
以优质的服务打造自己的品牌,本着服务家长,教育学生的宗旨,很好地拓展及补充学校教育所欠缺和难以满足的综合性,均衡性教育。
管理优势
管理者会一直坚持严格的服务管理标准,并结合国际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用心服务好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针对孩子年龄特点制定适合于他们的办学模式,服务质量高,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理念优势
坚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的服务理念。坚持五心服务,即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恒心。
师资优势
聘请钢笔字好的退休教师为辅导教师。可以作为本托管中心的一个特色。
篇2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综合施策减轻家长上下学接送难、节假日监管难和学生参加校外培训课业负担过重、家长经济负担过重等问题,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好中小学课后服务提升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办好办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自愿选择。课后服务应充分遵从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必须以家长自愿报名、学生自主参加为前提,不得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参加服务的教师按个人自愿与单位竞聘的方式选定。
2.坚持公益惠民。课后服务不得以盈利为目的,根据课后服务性质,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
3.坚持科学合理。课后服务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合理确定服务内容,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
4.坚持统筹协调原则。课后服务要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要与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相结合;要统筹校内外道德、体育、艺术、科技场馆、红色教育等各类资源,兼顾学生特长发展,协调开展服务工作。
5.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各学校要落实课后服务工作的安全保障责任,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师生安全。
三、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为在读公办中小学生,优先保障残疾儿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等亟需服务群体,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学习辅导帮助。
四、服务内容
(一)弹性上学服务。各学校应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确保开齐开足课程的前提下,实行弹性上学,参照《关于调整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午上课时间的通知》(萍教基字〔2017〕37号)要求,适当推迟上学,尽量早开校门,让家长能够从容送孩子上学。实行弹性上学后,各学校要统筹安排好早到学生的管理工作,根据学校实际,组织早到的学生开展晨练、晨读等活动,使学生“早到可进校、进校有事做、做事有监管”。
(二)在校午餐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应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午餐服务。午餐可由学校食堂统一供应或选择有合法资质的集体配餐企业进行配送。学校没有餐厅供学生集体用餐的,要利用教室等场所为学生提供卫生、安全的就餐环境,并指导学生做好午餐的自我管理。
(三)在校午休服务。各学校应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午休服务。学生午休时间为午餐后至下午上课前,一般安排在本班教室,或经过改造具备午休条件的图书馆、阅览室、多功能室、体育馆等场所。学生午休场所应具备安全使用条件,条件较好的午休场所应优先提供给低年级学生。
(四)课后托管服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为有需求的学生家长提供课后托管服务。课后托管服务时间为下午放学后至18时(冬季至17:30)前。课后托管服务内容是:辅导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尽量让学生不带作业回家(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六年3级家庭作业分别不超过30、40、50、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合理安排学生自主海量阅读、体育、艺术、科普及兴趣小组等活动;学校要以团队组织活动为主体,在学校总体服务框架内,制定学校、班级团队活动计划,开展团队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拓展训练、研学旅行活动,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剧等。
(五)课后兴趣活动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利用课后、双休日、寒暑假等假日,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各类兴趣活动。课后兴趣活动服务主要是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组织学生开展体育、艺术、科普活动、拓展训练等。
五、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课后服务自愿公开机制。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要事先充分征求家长意见,主动向家长公开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核同意,并明确双方职责和课后服务有关事项后组织实施。要定期听取家长意见,每学期公开一次课后服务成本、收支、活动等有关情况。
2.建立健全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课后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确保课后服务正常开展。对家庭确实经济困难学生应予以适当减免。课前课后托管服务和课后兴趣活动服务作为服务性收费,其收费标准为每生每月160元。收费办法实行学期初预收,期末按实际参加服务情况进行结算,多退少补。课后服务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收费全额缴入财政专户,由县教育、财政共同监督管理,专项用于课后服务成本开支。学校建立台账,做好课后服务收费日常管理。
3.建立健全教职工合理报酬机制。鼓励和支持教职工在正常履行职责和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前提下,参与竞聘课后服务工作。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职工,按照参与课后服务的内容、时间、绩效等因素给予补助,绩效考核办法由各学校制定。基本补助标准为每课时30—60元,特色服务项目每课时增加20—30元。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绩效考核或服务成果展示评比活动,发放等次和标准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并报教育局财务股审定备案。
4.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助学机制。确因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但学生有需求的课后服务项目,可以临时聘请退休教师、体育教练、文艺科技工作者、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校外专业人员或机构承担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竞聘工作,临时聘请人员应具备相应资格并符合相关管理规定,学校依法规范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按合同或协议支付劳动报酬和保障相关待遇。对于对外购买服务类型的特色项目,支付标准由学校通过公开竞标方式确定,具体管理办法由学校自行制定。
5.建立健全督导检查机制。通过学校自查、交叉检查、随机抽查、实地督查等多种方式对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进行督查。坚决禁止学校把课后服务变成“补课班”;坚决禁止、严格查处学校借课后服务之名违规补课、违规征订教辅、违规超量布置作业等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坚决禁止学校借课后服务名义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办班,随意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坚决禁止、严格查处借课后服务之名违规收费,超标收费行为。
六、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有序推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课后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县教育局牵头做好课后服务工作的统筹管理和协调,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评体系,加强督导检查;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人社局要根据各自职能,加强管理,大力支持,共同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各中小学在2020年秋季开始要因地制宜,全面推进校内课后服务工作。
篇3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问题;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72-03
一、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社区教育概述
(一)流动人口以及流动人口子女
流动人口是指常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人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属于常住,他们既不属于定居,也不属于短期居住,其在流入地居住时间至少应在一年以上;与城市定居者的一般情况相比,流动人口的收入偏低,且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居住地随做工地点的变更有较大的流动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并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也有人称其为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农村富余人口向城市转移成为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方式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出现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且在城市滞留的时间逐渐延长。这些流动人口家庭大多居住在城市的社区里,介入到所在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其外来者的身份、流动的特性以及相对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和有限的职业技能,使得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处于劣势,特别是其子女的教育与城市儿童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他们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特殊和重要的目标群体。
(二)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环节中的基础。它是指以流动人口子女为指向,以流动人口子女及其父母和社区其他成员为目标群体,在“参与”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确定活动的主题并进行调查、设计与筹划活动、组织与实施活动、开展后续活动以及评估与反思活动等环节,依据社区成员的实际情况灵活开展的非正规教育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该模式打破了以往由政府组织、自上而下开展活动的形式,在一种新的理念指导下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关怀”的特点和精神。
二、浅草社区及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基本情况
浅草社区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东北部,属于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较多,是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社区。近年来,随着政府政策的逐步实施,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孩子们大多在大东区定点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上园二小学接受义务教育。
(一)社区爱心人士作为发起人
面对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教育几乎无人看管现状,生活在社区几十年的尹凤娟奶奶退休后,为这些住在浅草社区的农民工子女腾出自己的房间,在下午4点半孩子放学到晚上其父母回家前,把他们聚集到一起,免费照顾并辅导功课,九年来如一日。
(二)社区方面配合开展工作
随着“爱心托管班”活动影响的不断扩大,社区的工作人员也逐渐参与进来。2012年,社区工会志愿者组成了“精灵”关爱团,开设手工、剪纸等特长班,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精灵关爱团”已经有16名志愿者。同时,社区将115平方米的社区活动室作为流动人口子女活动课堂,尹奶奶的辅导班便走出“家门”,来到社区活动室。
(三)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主体参与其中
浅草社区及附近社区的流动人口子女相对聚集,流动性很大,很多孩子上完小学或者初中可能就随父母辗转其他社区。尽管如此,集中接受辅导的学生已由最初的7人已增至16人,其中包括1名初中生和16位小学生。
(四)社会志愿者的力量
“借助社区力量将尹奶奶的爱心传递下去,并带动社会上更多热心公益力量的关注与参与”。社区通过报纸、网络等方式的宣传,吸引了一些社会力量的关注与支持。笔者也正是在这样的宣传和号召下走进浅草社区,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爱心支教活动。辽宁大学润农协会是最早进入社区开展爱心支教的志愿者队伍之一,在社团负责人的组织下,从2012年11月初到现在,累计支教次数已达10余次40多个小时。而社团支教也主要是将社区里的孩子聚集起来,进行统一辅导,为他们解答一些日常学习中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并适时开展一些集体游戏与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组织孩子们参观离社区较近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此外,在这有限的支教活动中,社团曾带领孩子们前往“新东方老年公寓”为孤寡老人表演节目,做义工。
三、浅草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一)浅草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非正规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具有灵活、及时、针对性强等正规教育不具备的优势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思和探索。
1.参与者的流动性较大
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工作,需要社区、家庭、孩子自身以及社区其他成员等力量的共同支持和共同参与。而浅草社区的这一活动从最初发起到如今的逐步开展,几乎还是以尹奶奶一个人的力量作为支撑。
一是组织者力量单薄,社区方面不固定且流于形式。浅草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日常辅导工作,除了尹奶奶自始至终的组织外,社区里其他力量的参与都不固定,存在很大的流动性。一方面,从实践开展情况来看,社区方面的参与没有形成固定力量,导致日常辅导活动缺乏社区支持,既没有社区资金上的援助,也没有人员和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社区参与的形式和时间未形成定制,只是举办一些临时性活动,开展时间短且没有实质内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托管班的正常辅导进程。
二是目标群体流动性大,影响活动开展的连贯性和深入程度。生活在社区里的务工人员大多为菜农、建筑工人以及一些高劳动强度低收入的群体,平日为生计奔波,早出晚归,往往是哪里有活干,就到哪里去,从而使其居住的社区也不是十分固定。而在他们流动的同时,孩子也不得不跟着流动。另外,社区在暑假期间会多出很多孩子,他们平时都在家乡上学和生活,只有在暑假时才被接到社区和父母在一起,暑假结束后,他们又要回到家乡。这样一来,目标群体的流动程度便进一步增大。
三是志愿者力量薄弱。除了社区方面十分有限的参与,以及尹奶奶等对于管理和资金方面的运作外,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执行者,即具体流动儿童辅导老师――大学生志愿者。但是,目前针对浅草社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帮扶,只有辽宁大学润农协会的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力量十分微小,对孩子们的帮助相当有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尹奶奶们”的身体越来越弱,逐渐无法支撑长时间高强度的活动。
2.资金来源不稳定
一个社会组织要正常地运作,除了官方的支持外,还需必要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可以提供经济或人力方面的支持。“课后四点班”是一个纯公益性组织,流动儿童来此学习不收学费。因此,孩子们学习使用的文具、购买各种书籍的经费来源就成为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虽然在尹奶奶以及社区一些好心人的维持下,这一活动没有间断,社区方面也逐渐参与进来。然而,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的参与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社区的现状,所谓的支持也大多流于形式,活动经费仍然来自于社区老人的捐助和一些公益性学校社团的赞助,这些力量临时又有限,都不是长期有保障的。
3.活动场所及设施配备不齐全
课外补习班的教室十分狭小和简陋,没有课桌,没有体育设施,甚至没有取暖工具。由此可见,官方的关注实在不够,既没有资金支持又没有常设的像样场所。而且,由于上学期的支教多在冬天进行,室内有没有任何的取暖措施,志愿者与孩子们学习一阵觉得太冷时,就只好领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跑步热身。
4.流动儿童召集数量少
自“爱心托管班”成立以来,受辅导的儿童到截至目前只有16个左右,还经常不能按时到齐。这一方面是受到其生活地点流动性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孩子的家长常年奔波于生计,常常忽略对孩子教育的关注,更没有认识到其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而社区方面也未很好地健全相关建设与宣传,使部分家长从一开始就对“爱心托管班”的辅导工作半信半疑,不够支持。
(二)原因探析
1.社区主体定位存在偏差,参与意识不够
当前社区工作人员的参与仅仅是出于搞好政绩以扩大社区影响的心态,因而不会切实投入资金和人员来加强社区教育以及相关工作的建设,每次活动的举行也都是形式化的,并没有对孩子们的辅导起到实质性影响,甚至为配合其活动而使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干扰。
2.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还存在欠缺
流动人口由于户籍、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原因,所从事的职业多为临时性的,较不稳定,因而会经常更换生活地点。另外,社区在暑假时多出的一些孩子如何进行管理,是否应该纳入辅导范畴,这些都是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应该思考和加强的工作。
3.社会帮扶组织涣散,援助物资管理不到位
虽然社会力量的自主性较大,流动性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社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实际出发,涣散的援助体系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更不是长远的。而且对于社区流动人口子女收到的资助资金和物资,没有一个较正式的机构及人员进行专门管理,不利于活动的有序开展。
4.社区宣传力度不足
把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集中起来进行辅导和照看,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社区的协调、和谐发展。而社区缺乏对家长和孩子教育知识的普及,对社区免费辅导班的宣传也很不到位,因而使得“爱心托管班”的工作得不到孩子家长的配合与广泛支持,这不仅不利于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参与进来,也有碍于对孩子家长进行科学教育方法的普及和宣传。
四、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的解决途径
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工作在有利于推动社区协调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因而,必须齐集各方力量进行协调解决。
(一)加强流动人口的安置和管理
如前所述,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并且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问题也是随着流动人口管理困境的出现而产生的,因而,只有从体制上加强对相关群体工作和生活的安置和管理,加快流动人口保障机制建设,才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从而推动辅导教育活动的长期化和连贯性建设。另外,对于暑假期间社区新增的流动人口子女,也应有相应保护与管理措施。如可以设立临时暑期托管班,将这些孩子纳入保护和教育范围。
(二)增强社区居委会自治主体意识
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的一个主要社会组织机构,属于群众自治性组织。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①,并具有“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②的职责。因而,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建设是居委会工作的应有之义,社区居委会也应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社区自治组织成员必须及时认识到其自治主体地位,开始真正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问题,进而才会投入资金、设备及人员。社区可以通过开办讲座、印发宣传手册、组织会议等形式来普及社区自治信息,逐步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
(三)资金保障创新
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落实推广,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尤其要确保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性,使各项工作能够持续地改进,这是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长效管理的一个基本保障。如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势必会打击活动组织者的积极性,教育成果也会大打折扣。
1.社区方面的投入
社区自治组织及政府派出机构的参与和切实投入,才能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长久的动力。而且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自治活动开展的常设性组织,对社区的情况最为了解,管理也最为有效。所以,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活动若想长久发展,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和投入。社区的资金应着重解决孩子们日常学习必需的场所及基础设施问题,如教室与室内供暖。
2.社会公益性组织和爱心人士的资助
社区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吸引公益性组织的关注,帮助社区解决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资金问题。爱心人士有时会对个别困难家庭(如与亲戚生活的孤儿)进行单独资助,社区工作人员在将其资金切实转交于当事人的同时,应主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使用资金。
3.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物资进行统一管理
对于政府的专项基金及公益性组织与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物资,应该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做到开源节流,有效利用,并切实将这些资金投入到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上面。
只有从体制上保证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的的常态化,从资金上提供长久支持,社区的儿童帮扶才可以有效地继续下去。
(四)加强宣传力度
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现状的改善,需要内部和外部形成合力,逐步推进,因而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加强宣传。一方面,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的对外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公益性力量参与进来。第三方的参与,既可以增加教育的资金来源和志愿者数量,为社区教育活动创新提供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有效监督社区建设,为创新帮扶活动提供支持和建议。另一方面,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内部宣传,切实将这一活动提上重要日程,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普及教育知识,宣传公益活动,尽可能地赢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从而使更多的学龄儿童加入“爱心托管班”,受到爱心帮助。
(五)加强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化建设,形成长期合作
随着社区宣传工作的不断开展,更多的志愿者组织将会加入进来。并且从支教实践来看,大学生志愿者是孩子们学习辅导和心理引导的重要力量,相对较小的年龄差距使得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他们的教导,他们富有个性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为社区带来了活力。因此,形成大学生志愿者定点定期对口支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孩子们的教育辅导将更有帮助。
总之,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建设,使之逐步常态化、规范化的目的在于,增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信心,提高工作能力,加快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融入社区和城市的步伐,最终促进其社会网络的形成以及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号召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长、社区组织和社区其他成员,以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并从制度建设、组织引导、资金保障、宣传教育以及志愿者和社会公益组织的义务帮扶等方面不断改进,将浅草社区的经验和帮扶模式推广出去,才能使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教育体系得到完善,从而推动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21号令,[1989-12-26].
[3]陈玉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教育探索,2004,(2).
篇4
我们有两个孩子,一直都是我和老公两个人带,老公一直上班,儿子上小学后,女儿两岁便送入全托幼儿园,我也开始重返职场,在一家研究院做事,对在岗时间要求不那么严格。很多人了解到我们的家庭情况后都会惊呼:“两个人带两个孩子,那该多忙啊。”但是没有,我们一直比较轻松,这些年孩子长大的同时,我自己还去在职读了个金融硕士,老公出国访问了两次,时间三个月到半年不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在身上发生。
用我老公的话说:“我们越忙越有时间。”这也的确是我们这些年家庭生活最深的体会,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
1.把时间用在对的地方
女儿两岁后,我们就决定进行全托,因为找到一家非常不错的早期教育机构,老师比较专业,管理也很完善,虽然学费有点贵,但我去上班完全可以支付得起。
面对那些觉得我们做父母不太负责任、孩子全托受罪的误解,老公安慰道:“我们把自己解放出来,用在做正确而有意义的事情上。”事后想来,的确如此,陪伴孩子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我们没有必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换尿布、喂奶、晒太阳上。女儿在早教机构里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衣,六点吃了晚饭接回家,我已经做好了晚餐、辅导完了儿子的功课。一家人可以从琐事中脱离出来,开心地读书、吃水果、聊天。
上班时间我坚持不自己开车,和别人拼车,在车上看书、学英语。虽然多了点车费,但这时间节省下来是对自身有益的。后来有了各种专车后,我也总是用专车,可以和不同的人交往、聊天,收获很多。上下班的一两个小时,可以知道不同的人生、观点、做事方式。有一次我坐了一辆POLO车,车主爱喝茶,和朋友在福建承包了一个茶园,认养了二十棵茶树,大约二千块钱,每年茶农收获的茶够他喝了,又环保又有机。路上通勤的时间固定又漫长,我用来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和对事物的认知度。
2.别想and,要想or
我们一直坚持自己带孩子,家庭生活和教育中,一般只有我和老公两个人的意见,而且我们达成一致,不管谁教育孩子时,另一个无条件保持沉默。所以并没有和老人一起生活的不便和隔代教育的争吵,节约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见过很多家庭一个孩子,六个人参与,一周五天在爷爷奶奶家、周末一天在姥姥、姥爷家,另一天在自己爸妈家,每个人的教育方式、教育习惯都和其他人产生冲突,不可延续,不停地纠正、重建。
我没去上班的时候就承担所有的家庭琐事,留给老公很多时间。我上班后工资也不高,更多的是保有一份不让自己和社会太脱节的心态,很多事情都以孩子、老公和家庭为主,要做出选择的时候都以牺牲自己为主。孩子的家长会、学校的各种活动,日常的接送、辅导教育都由我来做,这样老公可以更多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我们不可能有个既能下厨做一桌拿手菜又能签下数十万合同的超人。
很多时间我们越忙越乱,其实都是因为选择没有正确。不可能兼得,只能选择一样,放弃另一样。
3.去做什么比做好什么重要
有一次我特别想去参加活动,但这个活动是在下午五点开始。儿子接送时间是四点,回来还有一大堆作业。到底去不去,我犹豫了一下后便决定去。从学校接了儿子,送到附近的一所课后托管班,我去听了一个多小时,后面的提问和交流环节便不参加。
之后我明白,只要参与就好,虽然没有听完三个小时那么完整,但是至少有一小时的收获,比完全没去强太多了。
即使全职的家庭主妇,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做家务和照顾家人上,所以分出一部分精力参与社会活动是必然的。
我的减肥计划健身卡买了半年,每次都因为孩子生病、天气不好或者周末有活动而未能按时参加,一年也就去了三次,但是我不灰心,起码我去了三次。后来我考虑那个健身房实在有点远,换了一个跳舞班,可以带孩子,每次去十分钟,有时甚至只是五分钟,刚换好衣服不久就下课了,但总比没去要好。
周末也带他们去国家大剧院看场演出,有时看个十几分钟女儿就闹着要出来。但是,至少我还看了演出,感受了一下气氛。
做一点就有一点的收获。吉田穗波说,工作、家务、带娃,每个人都会给自己打分,标准也不尽相同,但妈妈们可以进行区分,除了必须达到的目标,其他可以试着稍微降低标准,不必事事满分。
很多时候约朋友吃饭、喝咖啡、看电影,都只能中途离场,但和朋友坐在一起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不也很美好吗?有一次我的好友从另一个城市出差,顺便来看我,但刚好孩子生病,我没法去酒店见她,便打电话叫她到医院来,她陪着我化验、等待、输液,期间我们聊以前的日子、现在看的书、想去的地方。孩子看完病后,她还跟着我回家给孩子熬川贝梨汤,熬好后孩子喝完睡下,我们一人一杯热梨汤,就着黄油曲奇,打开VCD看了一部电影,一切井井有条。
4.选择最重要的事情亲自做
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之后,在教育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既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又要顾及学习,总觉得千头万绪、分身乏术。
我们邻居是个四川人,她父母来帮忙照看孩子很多年,现在孩子上了中学,两位老人基本就是接送、做家务,时间很多。她母亲做饭特别好吃。同邻居商量后决定出钱让她母亲帮我们周一到周五做晚餐。这样我们晚餐质量的确得到了提升。
周末时,我们尽量带孩子外出吃饭,让他们感受不一样的就餐环境和美食。有时也会让酒店或餐厅送餐到家里,一家人一起布置漂亮的餐桌,开心地吃。
这让我体会到妈妈应该做“不能被替代的事”,把另一些事情交给别人做,只有这样才能生出时间来。
篇5
现在,已经有200多位母亲在“妈妈之家”得到了心理援助,她们中三分之二拥有了新的宝宝;100多个家庭跟“妈妈之家”依然保持着联系,经常到亲子中心来参与活动的有20多家。
刘猛坐在一圈环形沙发上,包括沙发在内的所有家具都是刘猛和他的志愿者自己做的,全部使用原木,也不刷漆,他们不希望给孩子任何有毒害的东西。“妈妈之家”亲子活动中心在去年搬到这个小区,两个房间供孩子们玩耍,这个搁满一圈沙发的房间,门上用废布拼成“母亲大学”四个汉字,每周六下午,刘猛都会邀请一些专业志愿者为孩子的妈妈们上一堂课。3月30日,今天前来自愿讲课的是从上海来的一位幼儿园老师。最开始参与“妈妈之家”活动的都是汶川地震丧子后再生育的母亲,后来范围越来越广,家中有残疾小孩的,或者有其他家庭问题的,也开始把这里当作周末的去处。
刘猛的电话一直没有断,他准备了三部手机,防止打到没电,前一天,他接了6个小时的电话。很多妈妈带着孩子提前过来,刘猛都要停下手上的活儿陪她们聊一阵儿,刘猛已经学会了讲四川话,孩子们习惯叫他“刘爸爸”。
五年前,刘猛还在河北的大学教授心理学课程,同时在北京的心理咨询机构兼职,一个小时的咨询费是1000元。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5月19日,刘猛和其他10名心理救援志愿者从北京赶到重灾区成都都江堰,进入“四川农大都江堰分校操场”安置点,这个安置点有5000多人。他们的专业都是心理咨询,在最高峰,整个四川地震灾区聚集了约5000名心理咨询师。这是中国灾难救援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心理援助活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如果对2008年那场地震的媒体传播还有些印象,恐怕会记得,这个电视频道正在劝说大家把感情释放出来,有泪就哭出来,换一个频道可能又在号召所有人一定要坚强,擦干眼泪面对未来。
这样的困惑同样也存在于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心理咨询师身上。“当时整个灾区的情况非常的混乱。我看到有一件非常惊讶的事情,就是大家都没有在做援助,而是来这里争论来了。就跟华山论剑一样,然后你是什么派的,我是昆仑派的;你是什么派的,我是少林派的。我才是正宗,我这个才对。都是论剑来了,没有在这做援助。你就进入不了人家那个帐篷,人家帐篷上写着呢,‘心理咨询师免进’。”
而在刘猛看来,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询根本是两码事。“心理咨询是针对症状的,症状消除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心理援助不是,它的终极目标是重新构建情感的支撑系统,重新构建生活秩序。我们大概分这五步,第一步,建立关系;第二步消除这个情绪,弄清楚情绪状态;第三步是消除症状;第四步角色认同;第五步是重新构建情感和这个生活的秩序。它们的目标都不一样,不是说你消除了症状就没事了,消除了症状后面还有好几步呢。”
刘猛记得,当时有很多心理咨询师来找他“打仗”,因为他说过“心理咨询师做不了什么援助”,“我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来帮助别人的。而且我们从来没有透露自己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再一个,我们也不认为心理咨询的方法能解决这些问题,虽然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就靠这个吃饭,而且我还在大学里教心理学,但是我不认为心理咨询师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到达都江堰的第二个星期,刘猛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丧子家庭。“丧子的家庭是心理创伤最严重的家庭,但是我们的教科书上都写着是丧偶,丧偶是人生的第一压力事件,一直到今天的教科书上仍然这么写,因为我们的教科书是从西方来的,或许在西方来说的确是丧偶,但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不是这么回事。”
直到五年后,“妈妈之家”依然延续着对丧子家庭的关注。但在都江堰,刘猛干的第一件事却是盖了一间“帐篷学校”。“那时候我有一个原则,就是急、易优先。丧子母亲的哀伤重不重?重到什么程度?这个地球上最沉痛的哀伤,就是丧子母亲的哀伤,但是她不急。也就是说这个丧子母亲的哀伤,当时我们定下来要7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7年的时间,它不急于这一个月,不急于这一个星期。所以我们先去处理孩子,孩子当然有很多的心理症状,最明显的就是‘退行’。‘退行’就是变小了,5岁的小孩,他的行为表现看着像4岁的,3岁的死活不离妈妈了,让你真正感觉到他变小了。为什么他变小了?小有什么好处?越小受到的保护越多,他在寻求更多的保护,因为他没有安全感。”
刘猛“霸占”了安置区的半个食堂,当时在整个安置区,只是食堂是砖砌的、“永久”的建筑。“我们是这样开学的。我说我要发东西,然后家长就带着孩子来了,发书包,发作业本,发书,然后还发水果。来了100多个孩子,开会告诉家长我们要干什么,然后家长退场,我们就开始上课了。”
“这个学校跟别的学校不一样,当时有很多帐篷学校,我都去看过,大部分帐篷学校是什么?是哄孩子们玩的地方,那不是个学校。我们这个学校不是,分班教学,有自己的课程表,而且是原先讲到哪了,现在继续往后讲,是哪一科老师就教哪一科。我们用的黑板都是1.2米×2.4米的大黑板,专门从成都运过来的。”
“孩子之所以发生‘退行’,是因为他失去了安全感,那么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就是要恢复他的安全感。什么有安全感?熟悉的东西有安全感、有秩序的东西有安全感、归属到群体之中有安全感。孩子最熟悉的东西,不就是课本嘛,不就是学习嘛,不就是课桌嘛,不就是同学嘛。他的眼睛一天8个小时看着的是什么?是那块黑板,所以为什么我一定要有这块黑板。好多人为了这个黑板纠结,因为它太扎眼了,6块,你想想6块这么大的黑板,灾区那个时候全住帐篷,我们那个学校还不是帐篷,是砖盖起来的房子。”
刘猛不被理解的不仅是那6块大黑板。有咨询师离他而去,认为自己到灾区是做心理援助的,不是做慈善的;做慈善也用不着那么大的黑板,那只能是“作秀”。
“但那个学校它不是一个慈善项目,它就是一个心理援助的项目。那个时候解释不清楚,我跟人家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小孩,现在找不到亲人了,三天没吃饭,由于饥饿,哇哇在哭,谁能解决这个小孩的问题?四种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精神科医生可以,给他一片安定,肯定不哭了,他一会儿就睡觉了;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可以给他催眠,虽然他饿,但是能让他感觉不到饿;他们都不如社工师,社工师可以给他一馒头,吃了他就不哭。但是这三种都不如居委会的大妈,孩子你别哭了,给你馒头,而且以后天天跟着阿姨吃馒头。谁都不如居委会大妈,那才是真正的心理援助。没人瞧得起她,没人说她是专业,但是我认为她是最专业的。”
刘猛的“帐篷学校”一直延续到2008年9月正规学校开课,其后转变成课后托管机构,刘猛的心理援助对象也开始转向丧子母亲。他邀请丧子母亲们来做手工,每个月给她们开800块钱的工资,“那不是一个手工,她们的思维长期沉浸在过去,而正常人的思维,要么是在当下,要么是未来的。如果思维长期沉浸在过去,就没法做心理辅导,你必须把她们的思维拉到当下来才行。只有做手工的时候,如果思维不在当下,她就做不成。先让她们专注于这个事,然后再在当下,然后指向未来。”刘猛邀请母亲们来做的纸花,需要6道工序、270多次折叠。
一直到2010年初,刘猛在都江堰的心理援助活动基本上都是花的自己的钱,现在主要依靠南都基金会的支持。“来的时候我想待俩月,俩月头上我想待四个月,四个月头上我想待半年,半年的时候,我想待到整年。所以说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想待下去,我时刻都在想我怎么走,但是走不了。”
“我的设想就是什么,心理咨询师,大家都排着队,你干一二年,三四年,他干五六年,机构长期地存在,但人员就是流动的,下一任来了以后把机构一交。”但当机构建立起来的时候,作为发起者的刘猛已经走不掉了。
由于在心理援助领域的表现,刘猛的团队受到不少企业的青睐,希望可以捐款,但都被刘猛拒绝了,没有接受捐款的公共账号,只能将款项打入个人账户,刘猛认为资金的使用无法得到监管,于是开始谋求将自己的团队发展成一个公益组织。但刘猛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无法注册,索性在2009年6月,他将“妈妈之家”注册成了一个公司——成都妈妈之家商贸有限公司。
一个“被迫”注册成企业的公益组织也获得了媒体的关注,2009年8月,民政部慈善事业协调办公室也在北京召开座谈会,认为妈妈之家的模式“值得肯定和有必要推广”,要推动解决“慈善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2010年6月,成都开始试水社团组织“无主管登记”制度改革,但审核依然非常谨慎,半年内仅批准注册两家机构。2011年4月25日,刘猛从“妈妈之家”中分离出的一天公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获准注册。
到今天,有200多位母亲在“妈妈之家”得到了心理援助,她们中三分之二拥有了新的宝宝;100多个家庭跟“妈妈之家”依然保持着联系,经常到亲子中心来参与活动的有20多家。地震过后五年,刘猛又有了新的思考,“‘妈妈之家’的使命是让母爱有更多的幸福与分享。现在大家对‘妈妈之家’的理解不是太正确,觉得‘妈妈之家’就是做丧子母亲的,实际上丧子母亲是‘妈妈之家’的一部分。‘妈妈之家’有四个项目,‘宝贝安全’、‘宝贝健康’、‘宝贝牵手’和‘宝贝重生’。”
从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宝贝牵手”在四川已经进行了一期项目,成功动员成都市近5000名师生向偏远贫困地区学校3917名儿童,一对一捐赠经过清洗、消毒的衣物30510件。完成每件捐赠衣物的清洗、消毒、熨烫、包装和运输的费用平均为6.17元。每个孩子在捐赠衣物时同时附带“宝贝牵手卡”,卡上有捐助双方孩子的信息,卡片将随衣物运送到受助孩子手里。从对受助者尊重和安全的角度出发,从“不仅是做好人好事,更是来把事情做好”的公益理念出发,捐出去的每一件衣服都是经过清洗消毒的,刘猛认为这一个环节是非常核心而且必要的,为此专门开设了洗衣店。衣物发放之后,接受衣物的孩子在“宝贝牵手卡”上向捐衣服的孩子回馈和致意。项目人员再将“宝贝牵手卡”收齐,整理后向捐助方回馈,以实现双方的互动和交流。
2013年,刘猛准备将“宝贝牵手”带到自己的家乡河北石家庄,清洗、消毒、熨烫等成本由“九一超市”公益计划提供。“九一超市”在刘猛的设想中是以市场模式运行,盈利而不分红的二手用品店。
“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都不是这件事情本身。我们做这一件事情的目的,关注这一个人的目的,是为了援助跟他相似的、类似的一类人,我们做这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为了推动这个领域。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首先想到的是这一点,就是我做这个事情能不能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要重新回去审视我们做的这个事情,是不是有价值的。”
- 上一篇:环境卫生作业质量标准
- 下一篇:市政工程预算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