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落地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文化落地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文化落地措施

篇1

企业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企业文化最终要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员工的思想行动中,这就是所谓的“落地”。

企业文化如何落地?笔者认为,首先要掌握企业文化的要素与特质,其次厘清企业文化落地的衡量标准,再寻求企业文化落地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与特质

1.企业文化一般包括了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企业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必然要与企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相融合,体现自身的优势特点。与企业环境格格不入的企业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照搬照套,随便把“诚信、开拓、进取、发展”当做自己企业的文化标签,也从根本上失去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二是核心价值观,即企业组织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信念。优秀的企业都拥有强势的主流文化,其核心价值观符合行业要求、时代要求、战略要求。海尔的“创新”文化、华为的“狼”文化、万科的“职业化”文化等这些大型企业的主流文化特征都很明显。

三是英雄人物,价值观人格化的体现,是企业形象的象征。代表性人物和标志性事件、典型案例一样,都能很好概括企业文化的特征,成为向全体员工传播企业文化最恰当的方式和途径。很多时候,企业的创业者本身就塑造为企业形象的象征,企业精神教父。比如海尔集团的张瑞敏,他曾经自诩是牧师,企业文化的布道者,“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四是典礼仪式,即企业围绕价值观组织的各种活动。优秀的企业都善于持续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通过行之有效的各种平台、载体进行文化传播,激发员工积极向善、向好不断超越。比如通过“主题年”、“岗位竞赛练兵”等多种方式丰富文化的内涵,激发员工创造力,提升文化活力,因此做好企业文化管理。

五是文化网络体系,即企业用来传播企业文化信息的正式、非正式的信息沟通系统。一般情况下,企业文化管理由专门的部门和组织系统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管理,企业文化网络体系从里向外,由核心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层层落实,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优秀的企业文化都是“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企业,他们对公司的核心准则、企业价值观遵循始终如一,他们的文化理念通常都能得到有效贯彻与强力执行。

2.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质:

(1)人本性与整体性统一。企业文化突出的主体是“人”,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强调激发人的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心。同时,企业文化又是企业员工所普遍接受的一种整体感觉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全员一致的集体主义情绪和团结协调的行为方式,反映出企业的整体利益、整体精神。

(2)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积累形成的,它相对于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环境具有一种稳定性。但是,企业文化也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具有动态性的一面。有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企业文化会发生变革,甚至会出现一种崭新的文化替代一种陈旧落后的文化。比如,中国民营企业90%是家族企业,“子承父业,不传外人”等观念的“家族文化”阻滞了企业文化的良好发展,面临着被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和人本文化替代的局面。

(3)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企业文化继承了民族文化精华,继承了企业的文化传统,也继承外来的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成果。但继承不排斥创新,创新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企业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随着企业环境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而自我更新的强大能力。

(4)相融性与独立性的统一。企业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必然要与企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相融合。与企业环境格格不入的企业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是企业文化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经常看到,市场竞争比较充分领域的企业,“”色彩明显弱化。

二、企业文化落地的衡量标准

在回答“企业文化建设如何才能真正落地”以及实现企业文化落地的“途径与措施”之前,很有必要正确理解“怎样才算是落地”。

从 上述对企业文化要素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核心价值观层、制度、行为、物质等多个层面。而企业文化建设的真正落地,就是企业倡导的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实现价值趋同、制度再造、行为规范、形象物化的过程。具体可以对照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认知落地”。企业有意识地组织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或教育培训活动,使基于企业实际和企业发展战略所形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逐步被员工认知、认同,并深深烙印在员工心里,使全体员工切身理解与感受企业理念的深刻内涵,时刻牢记企业宗旨、企业愿景和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因此,核心价值观内化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核心工作。实践中,可以审查企业是否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方案》,颁布《企业文化手册》以及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的认知率(知晓概念、理解含义)、认同率(认同理念、同意说法)、认定率(坚定目标、具有排他性)等三个重要指标。

2.管理模式固化于制,“管理落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审查研究已有的各种管理制度并进行修订完善,同时制定与企业文化管理相匹配的新制度、新规定,形成长效机制,以更好地约束或激励员工行为,确保企业文化能落地生根。如教育培训制度、激励考核制度、人事制度、环境维护制度等都需要做相应的修订完善。制度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文化“落地”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长效机制是企业文化落地的重要内容。实践中主要考核指标有:文化覆盖制度率、文化制度融合度、制度执行有效率等。

3.文化理念外化于行,“行为落地”。在理念认同并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在各项制度的保障下,使企业文化理念切实转化为员工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通过理念引导、领导带头示范及树立典范等方式,使员工自觉转变观念、心态,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自动履行岗位职责,自觉维护企业形象,实现自我优化、自主管理;企业以理念为指导,秉持企业宗旨,切实履行企业的责任和维护员工的利益,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为员工提供实现价值的平台,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理念外化为行为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关键工作。实践中,可以采用行为规范教育、行为养成训练、行为日常监督、行为奖罚措施、新员工培训,员工集中培训、准军事化训练等措施。有些企业还借助英雄人物、典型事迹,将抽象的价值理念其凝练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引发大家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形成正面引导激励的“风向标”。

4.企业文化美化于物,“形象落地”。企业文化建设要“化虚为实”,要借助一整套文化载体来支撑、表现企业文化理念。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一般都建立起企业文化识别系统,从企业理念、企业行为、视觉、听觉、环境等方面塑造企业文化理念,涵盖企业家、员工、环境、标志、产品广告及包装等一系列形象设计,做到规范、标准统一并具有审美属性,形成浓郁的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企业内刊、网站、宣传栏等媒介,发放企业文化手册,建立企业文化识别系统等载体保障企业文化落地。

三、企业文化落地的途径与措施

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门管理科学,终极目标是落地生根。要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文化落地的措施等方面着手,做好企业文化的落地工作。同时,还要认真借鉴有些企业的失败案例,防止出现偏差、失误和失败。

(一)企业文化落地途径:实施“三个步骤”

1.第一步:企业文化的提炼总结与加工设计。 企业文化首先要从历史中提炼。在企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中,一定会沉淀一些支撑员工思想的理念和精神。这些理念和精神,包含在企业创业和发展的过程之中,隐藏在一些关键事件之中。要把隐藏在这些事件中的精神和理念提炼出来,并进行加工整理,就会发现真正支撑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精神和理念,这就是企业的精神和文化理念。一个好的企业文化理念在提炼颁布实施前,应广泛发动全员参与,这样既是一个对员工的培训,也是一个员工的认可过程,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具有针对性,容易取得全体员工的一致认同,在具体工作中易被认知、接受、落实。

2.第二步:企业文化理念的导入。思想决定行动。企业文化落地,首先要对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培训,把企业文化理念导入员工思想心灵。通过学习、宣传、培训、讨论等方式,使员工对理念的接受由认知向认同、信奉、信仰转化。认知是员工全面接受企业文化的过程,信奉是对认同的深植和固化,信仰则意味着员工崭新心智模式的形成。这样,企业文化、理念、精神就活了。

3.第三步:企业文化的制度固化与强制落地。 文化理念只有融入管理实践才有意义。要在管理实践中,促使以企业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系统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要通过制度的强制,使企业文化理念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组织企业员工共同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这个工作,确保分阶段、按步骤实施。在企业发展战略层面,要分析考虑企业文化的影响,使之和企业经的经营管理活动密切结合,体现企业文化、强化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制度层面,必须对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匹配性进行分析,使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保持一致,使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

实践证明,以上“三个步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和途径。通过“三个步骤”的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升华、内化、固化,对个人理念价值观与企业理念价值观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个人理念价值观与企业理念价值观不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同化作用。

(二)企业文化落地措施:“六化”策略

简单说,企业文化落地,就是最终要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员工的思想行动中。怎样使得建立起来的企业文化“形”与“神”一致,言行如一?考察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通用策略是“六化”。

1.系统化:首先,企业文化的提炼总结与加工设计后,必须整合形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四位一体,相互支持的完整体系。换言之,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应该是有机协调、和谐共生的。其次,要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框架下,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制定《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层次分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简单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装饰一些标语、口号、logo,或者组织一些文体活动,那就是把企业文化建设“标语化”或“娱乐化”。

篇2

摘 要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亟待提高生产效率扭亏增盈的内部形势,火力发电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严峻的考验面前,我们必须将这种生存压力转化成为生存动力,而这种转化的催化剂正是企业文化,只有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并最终实现与企业生产经营完美接轨,才是能使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之路。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管理 创新 问题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积淀的整体化群体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之总和。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是更深层次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亟待提高生产效率扭亏增盈的内部形势,火力发电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严峻的考验面前,我们必须将这种生存压力转化成为生存动力,而这种转化的催化剂正是企业文化,只有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并最终实现与企业生产经营完美接轨,才是能使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之路。

一、发电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

发电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关键在于从企业的核心创新。企业的核心就是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执企能力和盈利能力,实现精细化发展。因此,抓创新重点要在企业管理上做文章,这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实施企业管理,要坚持做到两个结合。

一是义利结合。《论语・里仁》中,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繁体的“义”为“x”,可以看出上半部分是“羊”,下办部分是“我”。“羊”代表祭牲,“我”原为兵器,这里指仪仗。古人最隆重神圣的活动莫过于对上天、对神灵和祖先的祭祀。所以其本意表达了一种合乎道德的正义、行为或道义,其本质是一种奉献。“利”字也是一样,“禾”代表庄稼,右边是“刀”,合起来就是用刀收割庄稼,也就是收获的意思,“义利合一”必须是“义利合一”,而不能是“利义合一”,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奉献在前,收获在后。因此,做好企业的管理,首先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广大干部员工的心中播种下一颗理想的种子,播下种子的方式多种多样,谈心、讲话、家访、奖励、升职……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清晰的努力方向,引导其立足现实、脚踏实地,虽胸怀远大理想,但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立志成为一个有进取心的好人。

二是动静结合。动,即建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制;静,即全面责任的刚性原则。静是管理的框架,动是管理的流水,动静结合,管理才能呈现出勃勃生机。

实施企业管理要建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制。建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制是到达管理彼岸的有效途径。抓管理,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而这“去伪求真” 的有效工具就是建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制,坚持从问题出发,来完善过程,改进管理。发现问题的过程是求真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务实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注重方法,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深入基层,主动去发现问题。同时,要将管理的重点放在管事上,而不是管人上,人的行为都是通过纠正一些事情来管理的。管理中要善于掰事情,做到“日管一事”,真正解决机关与基层、干部与群众的“两层皮”问题,实现管理“一切皆可控制”。

二、发电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

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上水平。这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重大命题,是企业“为什么存在、怎么能更好地存在、怎么能可持续存在”的核心,解答这一重大命题的关键就是创新。创新,关键在于从企业的核心创新。企业的核心就是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执企能力和盈利能力,实现精细化发展。

一是要创新载体,保证文化灵魂落地。“务实、奉献、创新、奋进”的大唐精神,是长春二热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企业把努力践行同心文化同企业愿景融为一体,特别要发挥群众路线、两学一做等主题教育的阵地作用,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自选动作,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载体,深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精髓和本质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落地。

二是要创新方法,保证文化理念落地。任何先进的文化理念只有经过员工自觉地由内化到外化的转化过程,才能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中发挥作用,才能体现企业文化的管理学属性。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以构建“人企、人际、人机、人境”的“四个和谐”为工作目标,不断加快和谐企业建设步伐,变和谐的软实力为企业管理的硬保证,使企业文化理念在企业发展中落地开花。

三是要创新形式,保证依靠方针落地。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员工是办好企业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同样也是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遵循的方针。要坚持依靠员工建设企业文化,鼓励员工参加企业文化活动,让员工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加深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发挥文化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做到企业文化推进民主管理,民主管理促进企业发展。

四是要创新管理,保证制度规范落地。创新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规章制度的建设现在不是要建多少规范与流程,最重要的是建一个用一个,执行一个。要把从严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打造创新力为落脚点,以强化规范力为切入点,以提升执行力为着力点,用制度文化诠释和践行企业管理,有效推进文化与管理的有机结合。

五是要创新思维,保证典型作用落地。先进典型独具的“催化剂”和“粘结剂”的作用,使企业文化建设魅力无穷。先进典型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氛围的优化和人才理念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企业要用先进典型传播企业文化,并运用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的双重“杠杆”,把代表先进企业文化的人物推上前台,形成当先进光荣,先进了还要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文化氛围。

六是要创新机制,保证保障措施落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意志化工程,形象化工程,更有物质化工程。因此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来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在创新机制上要做到远近和长短结合,文化保证措施做到有目标、有规划、有愿景、有考核、有投入。要突出特色文化、安全文化、廉洁文化、人才文化和班组文化“五个重点”,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谐企业提供文化支撑。

七是要创新体系,保证特色文化落地。增强企业的特色文化能力,是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这不仅要构建一种企业发展的新战略、新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把一种与时俱进、自强不息、求异求变、与自主创新战略落实到基层,使基层和生产一线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八是要创新观念,保证文化成果落地。观念是创新的先导,需求是创新的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建共享的文化。企业要把满足员工多层次的精神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大家共享文化成果,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让员工分享文化落地给企业带来的新变化。

三、结语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种无形的资产和财富。它是企业的灵魂,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展望发电企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营销策略的竞争,而是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基础的企业整体实力与形象的竞争。发电企业要对生产经营实践的历史和现状作出理性的审视与反思,着力总结、提炼、构建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不断把发电企业文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胡联奎著,吕一林译.企业文化的治理与改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2] 郭纪金,企业文化,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3] 罗长海.企业文化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标准化班组建设对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完成生产经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压处切实根据自身总体情况,探索出具有加压特色的标准化班组模式,为企业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安全保障,为企业文化落实建设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由此加压处开展了关于标准化班组建设助力企业文化的专题调研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研活动的特点

一是组织周密,可操作性强。由加压处领导班子成员组织实施,派出相关人员配合,涉及加压处21个站点、80余套供水机组。

二是代表性高,典型性强。选取了标准化建设卓有成效的河西一泵、河西二泵作为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

三是方式多样,灵活性强。采取了“三结合”方式,即:听汇报会与召开座谈会相结合,查资料与看现场相结合,发放调查问卷与口头提问相结合等灵活多变、贴近实际的方式,摸清掌握标准化班组建设的基本概况、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等。

二、此次调研活动的基本概况

1.领导重视。通过调研,普遍感X各班组要高度重视企标准化建设,始终把标准化班组的建设当作经常性、制度性、长期性的任务来抓。加压处成立了以各管理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相关责任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把企业文化、安全文化等标准化建设项目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并纳入安全生产工作的检查考核内容之一,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2.全员参与。标准化班组建设是大家共同的责任与使命,需要全员参与、共同提高,进一步强调明确了主体教育的落脚点在班组、在个人。对于班组制定的标准化建设的计划一定要分配到人,明确谁牵头谁担责并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增强员工实施标准化的主动性;通过开展各类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能比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活动,充分调动起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营造了人人参与、各个争先的良好氛围。调研中的各个机室的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上墙制度、安全口号、上级文件的学习等制度文化都起到了全员参与、扎实深入的效果。

3.创新理念。标准化班组的建设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与安全生产实际相结合,注重安全文化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加压处召开多次职工代表会,集合多方面意见和建议,整理了20条规范标准化班组建设的金点子,创新总结出了适合本单位实际的“我们的家园”,其中“五型班组”、成员风采等受到员工的充分认可特别是河西二泵的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独具特色。进行调研的机室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展现了一种“亲情”文化;又有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特色文化,有各自的“闪光点”与“亮点”。如四流路女子班亲情如一家、河西二泵企业文化上墙口号等等。

5.氛围浓厚。一进这两个班组的大门,就感觉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人文气息,到处张贴着安全宣传挂图、安全知识牌板、各项规章制度、安全警句等。各班组通过班组会、宣传栏、加压信息及上级文件等,广泛宣传安全知识,把企业安全文化渗透到班组的每个工作场所。

6.注重实效。各班组注重标准化建设的实效性,在力求实效上下工夫,通过采取形式多样、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开展各类企业文化宣传活动,取得了效果。河西二泵机室注重开展一些真正触动心灵、引起共鸣的深层次活动,切实把安全理念落实到区队、班组,有效推动了班组自主和个人自律。

三、企业文化落地班组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企业文化落地标准化班组实现了“四个促进”:

一是物质文化促进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完善机室基础建设,对机室的电机、水泵、阀门喷涂企业蓝统一色彩;设立机室概况、电气系统图等统一上墙;统一仪器仪表,来水压力表高度、方向一致;安装双门双窗降低噪音;安全巡视绿色通道整齐划一;保安、消防用具等统一存放等措施物质文化落地建设,使机室面貌焕然一新,大大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是制度文化促进了各项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理念导入,企业文化宣传,机制创新,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了安全科技装备水平,使安全管理由“靠领导管理、制度控制”变为“上下互动、自主管理”转变。

三是精神文化促进了员工安全素质的提升。班组通过加大安全文化宣传力度,建立标准化泵站,丰富班组文化内涵,烘托了企业文化的浓厚氛围,使职工抓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安全素质、自主保安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违章操作现象不付存在。

四是长远来看,促进企业科学发展。通过班组文化上墙,让员工更直观的知道标准化班组应该做哪些事,这种文化墙可以起到一种暗示作用,可以加深员工对标准化班组的理解,从而使标准化在员工心中慢慢上升为一种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标准化才能生根发芽,从而推动企业长远科学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研以及深入了解各班组,感觉到目前企业文化落地标准化班组建设还存在“四多四少”问题:一是对企业文化落地标准化班组建设的总体认识上,片面性、局限性的东西多,内涵性、系统性的东西少;二是对企业文化落地标准化班组建设的管理上,硬件考虑的多,安全宣传教育考虑的少;三是在企业文化落地标准化班组建设的层次上,安全管理人员考虑的多,企业职工考虑的少;四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吸收上,被动接受、强势灌输的多,主动学习、认真汲取的少。

五、企业文化落地标准化班组建设发展趋势与方向

要开创标准化班组建设工作新局面,必须打破当前存在的某些局限性,消除某些误区和认识,建立起与生产实际相符合的标准化班组建设模式。

一是在战略思想上,要树立大系统、一盘棋理念。要把标准化建设纳入到安全生产工作大局中去,做到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以企业文化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和谐稳定,以标准化建设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在目的性上,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意识。标准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员工文化意识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长抓不懈,持之以恒。

篇4

现代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对企业自身运营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现代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中,必须要对于自身发展战略进行不断的调整,积极的引入企业文化建设理念,进而保证企业整体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通过不断的投入,真正的将企业文化与基层单位的工作相融合,真正的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2 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既存的几个问题

企业文化是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并且其包含了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等不同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进而形成了企业文化。在现阶段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企业文化的落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企业管理者进行重点关注。

第一,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目的认识不清。很多企业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并且将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画作等号。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看法,并且对服务理念与经营方式等的看法经常成为企业文化中的特点和主流方向。企业管理者要在传统企业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并且真正的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保持企业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虽然,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管理者的意志会对文化的发展与走向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企业文化包括了管理者个人文化和企业员工共同文化两个方面,是整体企业的重要内涵,代表了全体企业内部人员。企业的员工在企业生产的最前线,为企业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为企业形成了特色的文化。企业的员工是文化的承载者与创造者,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是企业文化由精神行为转化为物质行为的过程。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管理者与员工都是其中的实践者。企业管理者要对于企业文化要素进行倡导,并且与员工进行共同实践,打造与企业实际特点相符合,可以真正促进企业发展,发挥效力的企业文化。

第二,对企业文化落实的措施不够了解。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需要工作者进行完善的落实,并且以全员参与的形式,真正的将文化建设工作实现落地生根。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推广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是其中的重要引导角色,并且在文化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但是,很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很多员工缺乏足够的参与热情,并且仅仅认为企业文化是简单的形式主义。很多企业将文化建设当做硬件建设,通过建设一定的形象标志等措施,来敷衍地完成企业文化建设。这种行为缺乏足够的全员参与性,没有基层员工的大力支持,其文化建设工作难以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整体建设过程过于苍白无力,企业文化如果要真正的实现在基层落地生根,就显得非常困难。

第三,对企业文化的内涵缺乏重视。企业文化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是企业长期发展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是一种企业底蕴的象征。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外观、口号等过分的强调,但是与其自身发展情况和员工思想产生极大程度的脱离,假大空充斥着企业发展当中,企业员工难以真正的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另外,很多企业管理者其企业文化建设属于被动行为,用于应付外界环境的需求,文化建设上敷衍了事,只做表面文章,不深入挖掘,优秀的企业文化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这种形式主义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式,极大程度的损害了优秀文化的落实。

3 如何促进企业文化在基层单位真正落地生根

3.1 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战略计划

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想真正的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进行落实,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发展战略计划作为前提保证。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长期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对于文化建设过程中软硬件需求进行全面的满足,并且对于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改革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在文化建设战略计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并且因地制宜的提高文化建设战略计划的可执行性。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对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了解企业文化落实对于基层单位开展工作的重要性。在战略规划执行的过程中,要采用分步走的形式,有条不紊的对计划进行实施,进而实现企业文化在基层单位真正的落地生根。

3.2 切实的将全员参与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全员参与是企业文化落实的根本基础,也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必须依据的基本原则。企业文化是全员的文化,并且建设过程是一项系统的过程。企业领导者要认识到全员参与的重要性,并且将企业员工作为企业文化落实的重要载体,重视员工自身价值,以提高员工素质水平,挖掘员工潜力作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企业文化建设与落实的过程中,管理者要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员工的身心需求,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让员工真正的以企业主人的身份参与到企业发展过程中来。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程度,紧紧跟随企业的发展步伐,与企业共同发展,通过进步。基层单位的工作是企业生产的一线阵地,如果不能保证基层员工的有效参与,其企业文化的落实也终究会变成一纸空谈。

3.3 对员工进行良好的引导

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并且通过对员工行为的规范,让员工处于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来进行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企业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有效体现,也是最直接的体现。企业员工要真正的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岗位特点,遵守企业的相关制度和行为规范,将文化理念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认同,在日常工作行为当中,体现出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文化建设要保证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进行同步,保证企业与员工有共同的需求。基层单位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真正的将基层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改进,并且深入的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让员工真正的以主人公的心态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扎根落实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取得成效的过程。

篇5

一、兼收并蓄、科学引领,重新塑造德文化体系

优秀的企业文化一定是长期积淀和实践的结果。陕汽控股集团公司方红卫董事长、党委书记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充满竞争力的陕汽德文化。

在方红卫董事长、党委书记重新塑造的德文化体系中,“德赢天下”是陕汽企业文化的高度凝练。德,对员工而言,就是要自觉自愿地做正确的事情;对组织而言,就是要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将公司的内外资源和潜力充分发挥到极致。“德赢天下”内涵为:“天人合一,知行不二,惟赢是执。”“天人合一”是诚信守诺,言行一致,顺应规律,善用资源,顺势而为,实现人与社会、企业、环境的自然和谐。“知行不二”强调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知道是正确的就要自觉自愿地去做;认识到了就要立即行动;要做就做到最好,始终保持认识和行动的高度统一。“惟赢是执”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赢”是德文化最高的追求。只有赢,才能完成企业使命,才能体现德的价值。以德文化为引领,全面追求卓越、赢在执行。

德文化特征:外圆内方。外部要协调、包容、追求和谐,对外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设绿色工厂,污水、废气达到零排放,制造绿色环保产品,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内方:科学严谨、崇尚规范,严格管理,建立完善制度,规范流程,严格执行,内部运营管控体系高效运行,全面追求卓越,实现高标准、高效率和高效益。

陕汽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方红卫指出,做强做大企业就是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赢,以德取胜。“德赢天下”是陕汽企业文化的高度凝练,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公司将经营理念确定为“德赢天下、服务领先、品质成就未来”,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发展战略与生产经营进一步融合,公司的经营思想与德赢天下的文化内涵实现了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作用,推进了企业科学发展。

陕汽控股集团公司将“德赢天下”作为企业文化之魂。企业文化的价值就是引领、支持公司战略和目标落地,助力企业使命,在激烈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实现共赢。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对公司面临的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识别,重新诠释了“德”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文化引领下,重新梳理、调整了公司目标和发展战略,尤其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的紧密结合。在清晰的战略指引下,充分发挥战略的驱动力,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落地,实施管理变革,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实现“两个转变”(从计件制向效能转变,从职能化向流程化转变),使管理机制有效支持战略目标实现。特别是在加强子公司管理方面,集团公司全面开展管理导入,推进子公司提升绩效。公司以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用优秀的文化因子服务于企业战略和未来的发展。

二、德文化建设的实践

1.以“德赢天下”深刻丰富内涵引领子公司文化建设,围绕公司战略,对新成立运营子公司及时进行德文化现场导入。随着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在全国各地相继重组和建立,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部分不良文化制约着集团公司科学发展。要形成统一的文化语言、共同的行为语言、共同的经营理念,文化的融合和统一不仅成为难题,而且刻不容缓。知行合一必须要架起和打通沟通的桥梁。公司注重文化落地生根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企业文化办公室成员深入一线,面向基层干部、职工,突出抓好文化认知认同,以德文化培训和培育为主线,辅助以文化调研、文化评估和文化审计,落实公司目标和战略。德文化现场服务指导和培训培育工作取得了优秀成果。

2011年陕汽控股集团企业文化办累计赴37个单位,行程近两万里,完成45场次德文化培训,培训科级干部和骨干员工3126人,分析调研试卷2422份。2012年企业文化办赴新疆公司、山西大同公司、安徽淮南公司等现场指导培训共50场次,175课时,面对面式培训班组长以上干部、员工4041人。德文化导入培训培育结合公司战略和各单位的实际,改变原有的“填鸭式”培训,摸准了员工的“脉搏”,贴近员工、贴近实践,用朴实的语言,运用员工喜闻乐见的和员工身边的故事和案例作教材,不仅重“文”更注重“化”,德文化主题培训接地气,在基层受到了员工的喜爱,德文化培训课程也成了公司干部员工喜爱的“金牌”课程。公司企业文化办注重对新成立运营子公司第一时间开展德文化导入,输入优秀文化,注入优秀文化因子。相继完成了新疆、大同、淮南、延安、榆林、旬阳宝通等专用车公司和通家、兰德、德森等新成立运营子公司德文化导入,支持、服务子公司发展,为集团战略实施和管理平台建立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公司企业文化办广泛、持续、深入开展德文化全员培训、培育注重点面结合。公司培训各单位二级企业文化培训师100多名,发挥团队力量,层层培训培育做好德文化进班组、进校园工作。公司建立长效机制,认真做好大学生、成熟人才、外籍员工、退伍军人等德文化培训,以人模子的方式,让新人职员工率先接受德文化熏陶,以德文化持续性培训培育,引导员工自觉自愿做正确的事的习惯形成。

2.培育不同类型的德文化建设先进典型,深入开展“企业文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树立公司文化管理标杆,以点带面,传播优秀成果,促进德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公司“企业文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是德文化建设由集团引领到主体单位具体实践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德文化落地”创新性实践。公司通过开展创建“示范单位”活动,树立企业文化建设典型,引导各子公司、专业厂学习“示范单位”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方法,并以此为契机,相互学习交流,以点带面促进文化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成效。2012年7月9日,公司召开企业文化现场会暨“企业文化示范单位”命名表彰大会,授予华臻三产公司为集团公司首个“企业文化示范单位”,华臻三产公司从第一产业发展到第二、第三产业,支撑其发展的服务文化和取得的成果在公司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单位纷纷组织干部员工去华臻公司学习取经、交流成果,而且结合本单位实际,全面推进实施文化管理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标杆发挥了引导作用。

3.集团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外传播企业社会责任成果。 社会责任报告是陕汽控股集团公司落实企业社会责任和践行德文化的具体体现。尤其是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由公司企业文化办牵头,联合各管理系统主体单位独立完成了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集中展示了陕汽控股集团公司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共同发展的做法和成效,2012年7月在省政府搭建的平台上,公司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取得了明显的绩效,促进和提升了企业整体素质和责任竞争力。陕汽控股集团公司荣获2012“陕西省履行社会责任先进企业”称号,获得“社会责任报告证书”。树立了良好的负责任的大型国有企业形象。 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充分融入公司企业文化(德文化),在德文化(社会责任理念)的引领下,公司以成为国内一流的国际化商用车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为目标,以“责任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准则,践行“德赢天下、服务领先、品质成就未来”的经营理念,实现与各方共赢,为陕汽人和相关责任主体创造美好未来,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

4.为职工办好“十件实事”,提高员工幸福指数。2011年公司以“感恩文化”为主线,以提高员工幸福指数作为衡量“感恩文化”是否在企业内部实现落地的一个标准。在方董事长的关心和支持下,公司实施为员工办好“十件实事”,公司投入近3000万元,落实十个具体项目。建立员工帮扶机制,设立200万元困难帮扶基金,同时建立员工技术帮扶机制;建设绿色蔬菜基地,公司投资1500多万元,由华臻三产公司发展绿色蔬菜产业,提升员工“菜篮子”质量;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开展30岁以上男职工体检、女职工“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2011年男女职工体检总数5710人;开展志愿者服务海外和销售公司驻外员工家属活动等。“十件实事”受到了公司广大职工、家属的热烈欢迎和称赞,在行业、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十件实事”成为企业落实德文化内涵的鲜明的实践载体。 公司持续推进深化感恩文化活动,启动了陕汽泾渭国际城项目,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公司予以政策性补贴,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该项目计划可实现5000多户职工入住。目前,一期项目已实现发售。

5.以集团为平台,以班组、员工为主体,开展“德文化进班组”、“践行德文化――我身边的人和事”系列活动;开展“德文化进课堂”和“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导各子公司、专业厂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等。陕汽控股集团公司创新开展“德文化进课堂”和“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德文化培训培育前置,提前播种文化的种子。公司将本职教育和职前在校教育相结合,开展德文化进陕汽职工大学和陕汽技校课堂活动,让学生从学校阶段开始认识、感知陕汽优秀的德文化,为做一名陕汽合格员工学习、积累、提升全面的综合素质。 公司建立德文化进班组长效机制,以企业中最小的单元班组作为文化落地的切入点,发挥班组的管理职能,创新德文化进班组载体努力推动德文化落地。班组重点抓好第三层次(一层次是科级以上干部德文化落地现场指导培训,二层次是在公司重点工作方面贯彻德文化的要求)主要是广泛、持续、深入开展德文化进班组系列活动,重在落实一、二层次成果,突出抓德文化在班组的落实,把德文化的要求落实到班组和员工。

公司创新地将德文化融入“五型班组”(技能型、管理型、创新型、效益型、和谐型)建设,优先对首期197名班组长开展了德文化进班组主题培训。对陕重汽290个班组中申报“五型班组”的68个班组进行现场评审等,运用多项综合管理平台,扩大德文化进班组的影响力。在全集团公司广泛、深入、持续开展“德文化进班组”系列活动,开展“践行德文化―我身边的人和事”活动,让班组长讲班组如何开展以德文化落地实现经营指标提升的工作措施、体会以及从中涌现出的典型的人和事,塑造班组和员工践行德文化的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德文化”在班组落地。按照实现德文化落地工作的三层次落实体系,坚持抓三到五年,努力使大部分员工养成自觉自愿做正确的事的德文化习惯。

三、重落实,推进德文化落地

自觉自愿地做正确的事就是陕汽的德文化。陕汽控股集团方红卫董事长、党委书记带头践行,落实企业文化对目标、战略和管理的引领、支持、服务作用。他把独具特色的“德”文化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坚持制度创新与观念创新相结合,以“德”文化为导向,引导和凝聚广大干部员工,充分发挥了文化管理效能。2012年公司服务型制造战略进入落地阶段,市场份额提升到12.96%,天然气重卡销售突破7000辆,领跑天然气重卡行业第一。“德赢天下、服务领先、品质成就未来”的经营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2013年公司确定了“转型发展、追求卓越”工作方针,同时将销量目标锁定为13万辆,其中重卡10.6万辆,同比增长40%。2013年公司全面实施文化管理,以德文化的深刻内涵主张和要求统领公司目标、战略,有力地支持服务型制造落地和卓越绩效实施,以文化管理的思路将德文化的要求渗透到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使文化管理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公司管理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坚信,德文化将有力助推企业目标实现。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信息;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168-01

一、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是利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等技术,通过对企业文化视觉、听觉、理念识别系统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利用,不断推进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用于企业管理实践,进一步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里的重要模式,对企业文化落地以及企业文化系统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是强化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企业员工及绝大多数社会公众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传输特点和急速扩大的使用人群,为企业文化建设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对外展示文化魅力,对内凝聚干部群众,一改传统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局部性、封闭性提供了基本条件。

二、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一些单位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缺乏系统、全面认识,有的认为配足计算机、联通网络,采用简单的办公协同系统即足够了;有的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投入大,见效慢,短时间内不能进行有效资金投入。(二)人才缺乏。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文化与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三)整合不足。一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合。当前各单位均有一定的企业文化建设管理队伍和信息化建设队伍,但存在各自为战,交流融合的力度有待增强。二是企业网络资源和企业文化资源的整合。各单位虽已形成各自的企业网络管理系统,对外难以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风貌,对内文化信息、发展历史等资源存在共享不足,企业文化资源的共享仍处于电子计算机、硬盘、纸质或口手相传的相对落后阶段,难以形成统一、强大的企业文化宣传教育、落地推广格局。

从这些问题看,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特色引导、统一管理评比,实现企业文化建设模块化、程序化还需做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三、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的一些尝试。

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它既是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又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建设高效的运作队伍,强化宣传教育。(一)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的战略规划。以推进企业文化理念、视觉、行为识别三大系统落地为目的,将建设完备的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系统纳入企业管理长期规划。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审视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结合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企业文化信息传媒系统,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方式转变,形成覆盖全系统的企业文化信息网络体系,使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扩展性、灵活性,协调、及时地满足企业发展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以及有效充分地利用企业文化资源。(二)健全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责任体系。对企业各级的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职责进行界定,强化企业文化职能部门功能,建设完备的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组织机构,培养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的专业队伍,依据信息化规划,拨出专项资金,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提供充分的组织、物质保障。二是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和企业发展同步机制。在实际运作中上,就是要把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放在战略的高度,将企业所辖各单位特别是基层项目全部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范畴,坚持机关与基层、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企业文化三大系统同步推进。三是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的监督考核机制。将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与生产经营任务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做到在部署生产任务的同时,安排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其信息化任务;在检查企业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检查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的成果,在总结生产经营的同时,总结考核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的成效,真正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将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单位列为企业党政的重要工作内容。(三)做好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的试点工作。一是以企业网络协同办公系统为依托,加速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企业要逐步形成覆盖所辖单位、机构的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结合各级单位的特色建设一个实用、高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数字化网络平台,助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方式转变、评价反馈、创新发展、联系服务。二是发挥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先进单位和个人的示范作用。在强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的同时,必须集中力量,对企业所辖重点单位、企业管理的重要系统实施集中突破,充分发挥信息化标兵单位、个人的典型示范引导作用,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全体员工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信息化纵深发展,从而将企业文化建设的信息化优势转化为展示企业形象、打造百年品牌的实际生产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战略的实现。

篇7

关键词:建筑工人;流动;安全文化;落地;结构方程

1引言

安全文化落地工作的实施是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将施工企业所倡导的安全理念等转化为员工行为的过程[1]。施工安全文化落地工作的完成质量直接关系着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而影响施工企业绩效的提升。孙继德等[2]通过对我国建筑劳务用工模式的现状进行研究指出,建筑工程项目制的存在、户籍限制以及“包工头”的诚信度等原因,造成我国建筑工人流动性比较大。Fang等[3]在构建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模型的过程中,也充分论述了建筑工人具有的流动性特征。因此,在安全文化落地的研究中,应当考虑建筑工人的流动性对安全文化落地产生的影响。目前,学者对施工安全文化落地的研究多集中在安全文化落地的实施方案、安全文化落地的载体选择等方面[1],缺少建筑工人的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影响分析。基于此,本文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设计问卷、实地走访工地进行数据搜集,分析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作用机理。

2理论模型构建

伴随着原有施工项目的完成和新施工项目的开工建设,建筑施工人员将从一个项目部流动到另一个项目部继续从事施工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施工工序的要求,在同一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同时存在着一个工种离开与另一个工种进入的现象。施工人员自有一套对安全的理解和认知理念,在其流动的过程中,这套自有的理念将可能会与项目部倡导的安全文化理念产生冲突或者(和)融合,影响安全文化的建设。因此,建筑工人的流动将会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落地工作产生影响。基于此,做出以下假设。H1: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有负向影响吴春林等[4]指出安全培训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交流安全问题的方式,并验证了安全培训是施工安全文化的核心维度之一。魏伟青[5]通过主成分分析,设计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建筑业施工现场安全氛围测量的量表,通过东莞市某一施工工地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加强安全培训,对施工现场安全氛围的感知具有积极的影响。安全培训包括安全知识的教学、安全技能的实践、安全政策的宣传等,孙继德[2]指出建筑工人的流动性将会导致劳务工人没有固定的组织,缺少系统的安全培训机会,进而导致建筑工人更大的流动性,造成恶性循环。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培训的过程、效果等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阻碍安全文化落地,因此,可以引入安全培训作为中介变量来分析建筑施工人员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影响,做出以下假设。H2a: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培训有负向影响H2b:安全培训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正向影响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许等[6]通过对企业文化认同与企业文化落地的关系梳理指出,只有企业文化被企业内的员工所认同,员工的理念以及行为才能与企业文化相一致,即企业文化才能落地。Mael和Ashforth[7]有关员工组织认同模型的研究指出,员工的组织认同与员工进入组织的年限具有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员工入职时间的增加员工对组织认同的程度增加。因此,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安全文化认同作为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另一个中介变量,并做出以下假设。H3a: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认同有负向影响H3b:安全文化认同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正向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及所做假设,构建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3问卷设计与数据搜集

如上所述,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构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理论模型,的模型进行验证,需要搜集建筑工人流动企业安全文化落地等相关的数据。

3.1问卷的设计与潜变量说明

整个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方式别代表受访者对问题的同意程度从“非到“非常同意”。所设计的问卷共包含四查对象的相关信息、自变量衡量、中介变变量的衡量。对调查对象相关信息的了为了筛选出有能力完成问卷的对象。量,以下进行简单说明:①参照杨高升[人流动性的研究,将建筑工人的流动分和估计流动两个方面进行衡量;②安全培参照李薇[9]构建的安全培训指令评价指安全培训策划、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培方面进行;③安全文化认同则包括认知层面、行为层面和社会化层面[10];④安全可以从安全文化知晓程度、安全文化与匹配度和安全文化与具体工作结合的成来衡量[11]。

3.2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为了提高所获得数据的质量,本次访工地,当面对受访对象进行问题讲解问卷发放。选取的工地为河海大学江宁扩建项目、河海大学新建学生生活组团一首山项目、苏州阳澄湖隧道项目的施工工监理人员、班组长、包工头和施工工人为象。调查时间为2014年11月~2015年放调查问卷92份,回收92份,剔除不合到有效问卷84份。根据Bentler对样本目比例的建议:84/13=6.46>5,所获得满足要求,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4数据分析

4.1量表信度、效度分析

在验证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论模型之前,需要对测量量表进行信度和所用分析软件为SPSS20.0。1)信度分析为了验证测验结果受到随机误差的影响程度,需要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一般采用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α)来测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利用SPSS20.0对测量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后,得到的分析结果见表1。潜变量建筑工人流动、安全培训、安全文化认同和安全文化落地的Cronbach'sα均大于高信度的最低要求0.7,总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863,可信度较好。2)效度分析效度即测量结果的有效性,代表了利用测量量表测量的结果对所考察内容的反映程度,效度值越大,测量结果越能够反映所要考察的内容,本文采用结构效度对测量量表的效度进行分析。在进行结构效度分析之前,需验证测量量表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即进行取样足够度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见表2。由表可知,球形检验结果KMO值为0.823,同时显著性概率Sig.0.000,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可进行因子分析。的标准因子载荷和相应的T值,见表3。由表可知,所有观察变量的标准因子载荷都大于0.5,在0.05的显著水平下T检验值均大于1.96,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测量问卷的效度较高,即测量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所要考察的内容,效度检验通过。

4.2理论模型检验

运用软件Lisrel8.7进行结构方程(SEM)建模与拟合,得到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实证模型,见图2。图中GRLD1、GRLD2分别代表建筑工人流动的两个测量指标:感知流动水平、估计流动水平,AQPX1、AQPX2、AQPX3、AQPX4分别代表安全培训的四个测量指标:安全培训策划、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培训效果,WHRT1、WHRT2、WHRT3、WHRT4代表安全文化认同的四个测量指标: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社会化层面,WHLD1、WHLD2、WHLD3分别代表安全文化落地的三个测量指标:安全文化知晓程度、安全文化与员工行为的匹配度和安全文化与具体工作结合的成果。根据国际惯例,选取χ2/df(卡方与自由度之比)、CFI(相对拟合指数)、A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RMSEA(近似误差指数)和GFI(拟合度指标)五个指标来评价理论模型。一般认为,χ2/df小于1时模型过度适配,大于3时适配度不佳,1<χ2/df<3为适配度较好;CFI取值在0~1之间,当CFI>0.90时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AGFI取值在0~1之间,且应接近或大于0.90;RMSEA<0.05时,表明模型可以完全拟合,当0.05<RMSEA<0.08时表明模型拟合的较好;GFI取值也在0~1之间,当GFI接近或者大于0.90时,模型能够被接受。由表4可知,除CFI外的各指标都符合规定,CFI指标略低。但根据McDonald[12]的研究结论,当CFI的指标大于0.80时,可认为测量数据与所构建的模型拟合较好,没有对模型进行修正的必要性,因此不再对模型进行修正。进一步运行软件,得到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影响的路径系数及相对应的T值,见表5。

5结果分析

1)假设H1通过。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42,T值为4.22,超过临界值1.96。说明建筑工人的流动确实对施工安全文化落地产生不利的影响,阻碍员工对安全文化的知晓、员工行为与安全文化匹配以及阻碍安全文化与工作结合。建筑工人流动性程度越大,施工安全文化落地的难度也越大。2)假设H2a通过。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培训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为-0.51,T值为3.85,超过了临界值1.96。表明建筑工人的流动不利于施工企业对安全培训的实施,会对安全培训策划的制定、安全教学等产生负面的影响,最终降低安全培训的效果。3)假设H2b通过。安全培训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为0.53,T值为4.06,超过临界值1.96。表明安全培训的实施能够促进员工知晓安全文化,并使其行为与安全文化相匹配,也能促进安全文化与具体的工作相结合,从而能够促进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落地。4)假设H3a通过。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认同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为-0.39,T值为3.02,超过临界值1.96。这表明建筑工人的流动不利于员工认同施工企业安全文化。随着建筑工人流动性的增加,员工对安全文化的认同程度将会降低。5)假设H3b通过。安全文化认同对安全文化落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为0.57,T值为2.87,超过临界值1.96。表明员工对安全文化的认同能够促进员工主动加深对安全文化的了解,提升安全文化的知晓度,也能够促进员工的行为与安全文化的要求相符合,进而将安全文化带入到工作中去。

6结论

通过引入安全培训、安全文化认同两个中介变量,构建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影响模型,经过验证得到了“建筑工人流动安全文化落地”、“建筑工人流动安全培训安全文化落地”、“建筑工人流动安全文化认同安全文化落地”三条影响路径,验证了最初的推测:建筑工人流动会影响安全文化落地。因此,在安全文化落地工作的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工人流动性的问题,降低其带来的影响。由于建筑工人流动的相关研究还较少,文中只选取安全培训和安全文化认同两个中介变量,是否有其他中介变量存在,还需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此外,本文只证实了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影响,而未对降低影响的措施进行分析,这也需后续研究。

作者:黄艳 杨高升 夏柠萍 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田硕.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建模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2]孙继德,周舜尧.我国建筑劳务用工模式的研究评述[J].建筑经济,2014,(7):10-14.

[3]FANGD,WUH.DevelopmentofaSafetyCultureInteraction(SCI)modelforconstructionprojects[J].Safetyscience,2013,57:138-149.

[4]吴春林,李磊,周全.建筑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机理———基于DEA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400-405.[

5]魏伟青,马银萍,马灵.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氛围测评的实证研究[J].施工技术,2013,42(18):100-104.

[6]许,张雷,田俊改.基于企业文化认同视角的企业文化落地动力学因素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3):42-46.

[7]MAELF,ASHFORTHBE.Alumniandtheiralmamater:Apartialtestofthereformulatedmodelofor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J].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1992,13(2):103-123.

[8]杨高升,杨鹏,李秀云.建筑工人流动性对施工安全水平的影响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1):116-120.

[9]李薇,龚声武,李夕兵.基于熵技术的安全培训质量模糊综合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3):169-170.

[10]陈致中,张德.中国背景下的组织文化认同度模型建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64-69.

篇8

摘 要 企业文化“五统一”①和“三集五大” 体系建设②,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两个一流”③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进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是公司自身发展的诉求,通过组织、普及、工程落地及调研,不断实践、不断推进。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实践 推进 建设

近期,公司正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依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企业文化专业成效评估工作的要求,开展“企业文化认知认同率”和“五统一”企业文化建设全覆盖的评估。

一、组织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企业文化“五统一”建设工作有效融入企业的各项工作,加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公司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总经理担任副组长,公司班子成员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二级公司党政领导担任组员,形成党政工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同、二级公司积极投入、公司员工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建立工作机制。公司将贯彻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作为公司年度工作的重点,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事项;审定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行为准则、管理制度等重要规定性文件;组织开展企业文化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等重要活动;组织实施企业文化落地工程、传播工程等工作。

设立日常机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构设在公司党群工作部,负责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组织实施、协调落实,负责公司企业文化领导小组会议的筹备等相关工作。

二、宣传普及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推手

开展宣传动员。为认真做好“三集五大”宣贯工作,在公司召开的三届一次职代会上,邀请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领导为全体员工代表作“三集五大”工作动员;职代会后,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前往分管部门,与员工面对面进行“三集五大”工作的宣讲,使全体员工认识“三集五大”工作的重要性。

专业人员培训。为提升从事企业文化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围绕党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工作的规定,国家电网公司价值理念等相关工作标准以及业务知识等,组织公司从事企业文化工作人员参加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宣传和文化岗位人员调考工作。

实施普及教育。在公司全体员工中大力开展学习《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宣传手册》第一辑、第二辑,组织员工开展“建设和弘扬统一的企业文化”和“三集五大”基础知识培训,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五统一”要求,强化国家电网核心价值理念,提升企业文化“五统一”的普及率和知晓率。

组织竞赛提高。为强化国家电网核心价值理念和企业文化“五统一”入耳、入脑、入心,在公司员工中,组织开展企业文化普及测试活动。并在企业文化普及测试活动的基础上,以二级公司和职能部门为单位,举行竞赛活动,并将竞赛成绩列入二级公司和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三、“工程”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传播工程――“学习型组织”建设

活动目标。基于公司工程业务的工作性质,人员结构年龄分布不均,以及企业人才在数量上的制约性,公司坚持以“建设学习型组织、培育学习型员工”为主要方针,全面推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战略目标,推动学习型企业文化的营造。

主要任务。1.以加强自主学习为主线,大力推进员工书屋。持续开展“文化工程――品味书香”的系列读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凝聚员工,提升企业整体素质。2.以优化人才结构为基础,人才当量适才而用。公司重视对企业内员工的学习培养,通过多种形式及内容的培训,达到人才素养和技能的同步提升,优化团队整体结构。3.以合理化建议为载体,积极打造参与性工作文化。在企业中积极鼓励员工发挥工作的积极性、沟通性及监督性,真正打造一支善于接受意见的、开放的、合作的企业团队,促使每位员工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发挥正能量,推动学习意识、互动意识企业氛围的全面提升。

实施步骤。延续“员工书屋”,奋发廉政从业。1.充分发挥读书活动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展读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选取优秀学习素材,以板报形式张贴,同步以看、听、讲等多渠道着手,教育广大员工特别是公司重点岗位人员,加强廉洁文化先进事迹和人物的学习,引导员工学习先进、洁身自爱、乐于奉献。2.每季添购一次新书。参考各大知名书网新书上架情况、最新时事形势及排行情况,根据公司自身书屋的图书类别体系,整理拟定新购图书目录,依照选择热门程度购置新书,丰富藏书种类与数量。3.组织员工参观一年一次的上海书展活动。借书展为引领城市阅读风尚的重要平台,积极为员工创造阅读论坛,知晓新书首发、作家签售、文化讲座、经营阅读等活动的参与机会。4.组织员工参加上海图书馆的公益讲座,通过多种知识面的讲座,从中学习感悟到更多的人生真谛,积累更多的学识修养,为员工知识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5.公司工程最精彩的画面、最亮丽的风采,都来自于施工一线。组织公司员工,捕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并邀请专业老师,给予指导。

企业人才当量,提升培训手段。1.积极组织团队内训,以青年员工为主要培训对象,由各资深项目经理、工程师担任主讲,在内容上涵盖工程安装及技术标准、施工工艺标准等与工程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知识,来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2.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根据各类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素质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加强技术培训,为员工提供各类工程相关的岗位技能培训。

鼓励参与互动,加强能效监督。1.从精细化管理的范畴着手,以全新建立的内网系统PowerOn流程管控体系为助手,以第三方审价制度为标准,以规范招投标长效管理机制为依据,全方位的加强企业内部的流程管控、精细管理。2.以制度带动企业治理、以情凝聚员工团结,在企业内部打造一种参与性的工作文化,以开放、合作、鼓励的企业文化,积极提升员工的能动性。设置“员工信箱”,公开接受公司所有员工对公司及管理上的监督及合理化建议。3.在工作上严把安全和质量关,以学习提升技术、技术提升学习的互动性学习模式,争取在安全和技术上获得进一步突破,真正做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明施工、安全第一。

(二)落地工程――“安全文化”建设

活动目标。围绕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年度的工作部署,以“强化责任、夯实基础、防控风险、提升能力”为思路,以持续开展“安全年”和安全管理提升活动为主线,不断提升安全、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不断推进安全培训和安全文化培育,确保公司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主要任务。1.不发生人身重伤及以上(含承包商企业人员)事故;2.不发生一般及以上设备事故;3.不发生一般及以上火灾事故;4.不发生机动车辆有责交通事故;5.不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施工现场食物中毒事故;6.不发生违反治安管理和有社会严重影响的事件。

实施步骤。结合年度工作,突出季节性、阶段性,把握好节奏和重点,确保全面开展、均衡推进、持续深入。

部署阶段。制定“安全管理提升”活动工作方案和措施,全面启动活动的开展。公司所属二级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和计划,广泛动员,全员参与,形成声势。

春季阶段。结合春季安全大检查和“安全双月”活动,加大活动督导,加强作业安全管理,强化现场管控,确保现场作业安全有序。

度夏阶段。落实迎峰度夏各项措施,做好相关应急预案,积极应对高温天气和雷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考验,做好夏季高温和恶劣天气情况下的各项安全工作及防台防汛工作。

秋季阶段。结合秋季安全大检查活动,进一步加大反违章的力度,强化现场的安全风险管控,加强现场安全检查频度,深化公司安全检查机制。提前落实作业现场的防寒防冻措施,做好冬季施工的安全准备工作。

度冬阶段。积极应对冬季雨雪冰冻、大雾等恶劣天气影响,有效组织突发事件和灾害天气应急处理。高度重视冬季施工现场的安全,全面防范人身、设备等事故的发生,落实冬季“五防”、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加大对施工现场、租赁(承租)房屋、办公场所、易燃易爆危险仓库等消防安全检查力度,全面排查整治电气火灾事故隐患。加大对物业管理、食品卫生、车辆等检查管理力度,确保一方平安。

总结阶段。梳理活动成效和创新成果,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强交流,查找不足,把活动成效融入常态工作,健全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调查研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向

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开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及企业文化调研问卷活动,对公司管理干部、主管及专职围绕电力员工对“三集五大”体系及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等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科学统计,汇总员工主流认识和比较集中的情况,进行研究。

重视动态分析。公司高度重视员工的思想动态工作,围绕企业文化“五统一”的宣贯、“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针对员工思想的整体情况和主流思想、员工的热点情况,特别是突发事件、影响队伍稳定的重大情况,每月召开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会议,特殊阶段每周召开会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途径,及采取的形式,并将情况上报上级主管领导部门。

评估业绩成效。按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企业文化专业成效评估手册》,认真回顾公司企业文化专业体系建设情况,并针对企业文化认知认同率和“五统一”企业文化建设全覆盖,进行专业打分,分析公司在该指标上,企业文化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以来的主要做法、变化情况及形成的原因,总结成效、凝聚亮点。

五、总结:

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建立而形成,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必须认真研究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并结合阶段性的工作重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持之以恒、长期推进,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

注释:

①企业文化“五统一”:统一价值理念、统一发展战略、统一企业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统一公司品牌。

篇9

1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思路

绥化市是黑龙江省典型的农业大市,下辖三市六县一区。近年来尽管绥化市农业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绥化市所辖的10个县(市)区资源差异很大,使得绥化市内部县市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呈现出“马太效应”。既有肇东、安达这样的全省“十强县”,又有兰西、明水这样的全省“十弱县”。异地经济发展思路就是在绥化农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条件下产生于基层干部群众发展经济的实践活动,2006年,绥化市下属安达市太平庄镇镇长陈福义向投资商宣传安达市招商引资的政策和发展环境,投资商出于市场辐射半径的考虑,没有看中距离市区较远的太平庄镇。但在安达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投资商最终把项目建设安置在安达工业园区,税收由太平庄镇和园区按比例分成。这个变通,不仅改变了太平庄镇的经济发展命运,而且开创了安达市乃至整个绥化市异地经济的新样本。而后得到上级的重视、推广和运用。2011年初,新任市委书记朱清文在基层调研中充分肯定了太平庄镇的做法,并针对绥化当时农业经济发展资源与项目结合途径矛盾突出的情况决定将太平庄镇的做法加以推广,提出在绥化市范围内无论谁引进的项目,都可以放到该市的任何地方落地建设,享受当地的所有优惠政策,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全市优势资源共享,从而促进优势地区强势发展,劣势地区借势发展。异地经济的精髓就是针对行政区域内农业发展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大的实际,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区域经济内优势资源共享。如今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思路已作为经济战略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写入文件,并号召该省条件具备地区推广异地安置招商引资企业的做法。

2传统文化与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的契合点

2.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传统文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首先是因为农业生产是衣食之源,只有衣食无忧生存才有保障。荀子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绥化市是黑龙江省典型的农业大区、工业弱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在今后很长时期内还是要搞好农业经济发展。当前在异地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绥化市农业经济已取得初步成效,接下来还要有更大的发展,这为传统文化与异地经济发展战略的结合从根本上提供了条件保障。

2.2提倡勤俭精神

儒家文化强调的“使民以时”、“节用”等勤俭思想,养成了国人勤劳、艰苦奋斗、节约的品格。这种品格不但成为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囿于农业大市特殊发展环境,绥化人坚持发扬“吃苦耐劳、豁达乐观”的绥化精神,促进绥化加快发展的动力,而且也成为绥化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节约经济发展成本,实现异地经济战略的思想根源。异地经济发展战略有利于不同市县降低项目投入成本和企业运行成本,共享优越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和更好的服务环境。

2.3忠诚守信的处事原则

“忠诚守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传统文化关于忠诚守信的教导与当前绥化市大力发展异地经济的形势要求相一致。在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中,优势地区与劣势地区在项目引进、收益分配上要通过协议、合同来保障和约束各自的行为,尤其是优势地区要重合同、讲信誉,充分协调好资源配置的利益关系,才能共谋绥化的大发展。2.4和谐的价值观追求传统文化崇尚和谐、以和为贵,并已深深扎根于民族心理之中。但“和”的本质是“和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是说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世间万物,所有东西都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当前,绥化市各地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需要域内优势地区带动劣势地区发展,劣势地区则需借助优势地区发展,而异地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就是要从整体上提高绥化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通过不断提升劣势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与优势县市、乡镇之间的差距,达到绥化农业经济均衡发展,实现终极目标的“双赢”。

2.5注重人际关系交往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而维系这种关系的纽带是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每个中国人都难以割舍的亲情、乡情、友情、血缘、亲缘、地缘、业缘这些中国社会的基础网络。从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中国社会的基础网络可以看成是一种可以利用而且必须加以利用的资源,比如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来看,除了遵守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利益法则外,充分利用国内甚至国外可以利用的亲情、乡情、地缘等纽带来发展绥化市的经济就是很好的条件和机遇选择。

3传统文化促进异地经济发展的途径

异地经济战略实施主体是绥化市内的各级行政单位,尤其是经济发展弱势区域的行政单位更是积极引进项目,落户合适地区,来尽快发展本地区经济。但是当前这种由各级政府主导的项目引进只是异地经济战略发展的初始阶段,下一发展阶段应当由政府主导向区域内的企业主导转变,这将是异地经济发展战略升级到更加市场化的合理要求,这一转变对经济弱势区域而言困难很大。因此,上一级政府的帮扶仍然必不可少,甚至需要一定的政策倾斜,以便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针对异地经济的这种发展动态,借助传统文化来促进异地经济发展,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3.1维护权威、重义轻利、调控经济

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就其合理的方面看,在处理国事家事上,必须树立一个“纲”,即权威,发展市场经济也是必须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带来的经济发展弊端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就绥化市当前发展异地经济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域内各级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从而借助政府的行政工作力量,来为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维护好政府的权威和引领作用,政府在有关发展异地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廉洁自律,重义轻利。这里的“轻利”,不是说政府不重视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是说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落实公开、公平和公正,真正做好异地经济发展领路人和裁判员的角色。正如董仲舒所说“要重视道谊,不谋利益,不计功利”。作为政府一定要把“德本才末”的基本价值取向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上,摆正义利关系,使政府的行为与道义相符,不与民争利,而是要为民谋利。

3.2借文化体制改革之力,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异地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发展要素相结合,已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绥化市目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还相对薄弱,但自从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以来,绥化市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重要性已经提高到了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并积极采取措施来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如大力培育支柱型文化产业,辟建文化产业园,提升原有文化产业基地,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等。当前将传统文化中的和、信、义、忠、仁、廉等思想精神融入到这些绥化市发展与繁荣文化的措施中,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绥化人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豁达乐观、顾全大局、团结奋进”的绥化精神,从而更好地为绥化人合力谋发展、倾力干事业,开创异地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注入不竭的动力。

3.3落地企业要借助传统文化发展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由于异地经济发展的主体是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各类落地企业。因此,落地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要加强落地企业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因素就可以被借鉴,因为“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的”。在异地经济发展中落地企业建立和发展企业文化,首先要树立“诚信为本”的企业理念。“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其次要建立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儒家文化思想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强调“君子明得大义,小人只懂财利”。尽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盈利才能生存,但企业却不能唯利是图,这对新落地的异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重义轻利才能为落地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最后要做到以仁为本,服务社会。异地经济发展中落地企业取得了经济效益后,要以部分利润回报社会,更好地构建异地经济发展区域内经济社会和谐,这是传统文化“仁”和“和”的要求,同时也能树立落地企业的权威以及更好地促进落地企业与本地社会的融合。

3.4落地企业借助传统文化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

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企业中,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布帛精细,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就是说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负责,保证商品质量和数量足量,童叟无欺。在异地经济发展中,无论是新落地的落地企业,还是已经落地较长时间的落地企业,为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应该严格生产环节,生产出货真价实的商品,提供给市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绥化市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放大共享优势、缩小发展差距的异地经济发展目标。

3.5落地企业要借助传统文化加强多方合作

篇10

一、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实现由传统经验型人才向现代物流理念型人才的人才新跨越,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做好人才保障。

1、40岁以下的现有员工要在4年内获得大专以上(含大专)文凭。

2、管理员以上的岗位要在5年内拿到物流师的职业资格证书。

3、选派上进心强、发展潜力好的员工出去交流学习,带回先进的物流理念,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加快物流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实现由传统的手工作业为主向依靠技术、设备为主的技术新跨越,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做好技术和设施保障。

1、实现由传统的电子标签辅助人工分拣向半自动、全自动机器分拣的新跨越。

主要措施:改进升级现有欧康电子标签辅助人工分拣设备的同时,引进一条欧康半自动分拣设备,达到“打码到条、分拣到户”的工艺流程统一。

2、实现由纸箱、布袋拼装向全面塑封包装的包装新跨越。

主要措施:引进欧康塑封包装设备,达到全市标准统一的塑封包装。

3、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实现由传统的经验配置向依靠技术软件配置的资源配置新跨越。

主要措施:开发引进资源优化配置软件,科学配置邮政代送资源,合理设置代送区域,形成“携手邮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物流配送格局。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技术跨越,全面提升网建水平,达到网建提升新跨越的目的。

三、强化管理理念,实现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质量标准体系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管理新跨越。

1、严格贯彻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现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质量标准体系管理的第一次管理新跨越。

主要措施:以质量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标准,在管理工作中严格贯彻实施“按流程操作、以岗位定责、用绩效评价、靠制度管理”的管理理念,按照“pdca”循环理论,持续改进各项工作,提升物流管理水平。

2、加强文化建设,将文化管理作为物流中心管理的最高境界,实现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第二次管理新跨越。

主要措施:加大企业文化宣传力度,让企业文化植根于物流员工的内心深处,让企业文化在物流中心落地生根,让员工以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以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来增强物流中心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