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人托管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老人托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老人托管

篇1

无照经营托老所安全卫生隐患多

记者日前来到曾起火的乌海市海勃湾区老年托管中心,发现这里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三间平房错落在居民区内。据参与救援的消防战士说,当晚火势并不大,65岁的保姆发现起火后先是找邻居灭火,半小时后才报警,贻误了最佳救人时机。

据调查,该托管中心没有任何证照,而这样的“黑户”托老所在海勃湾区有7家。记者在其他一些城市也发现有无证经营的托老机构,有的连牌子也没有。在一些经营者看来,开办托老所是个谋生手段,只要家里有几间空房,有几个闲人照看,保证老人的一日三餐就行。而这些游离在监管之外的老年托管机构埋藏的“祸根”不少。

多数托管机构的房屋耐火等级较低,一旦发生火灾等意外,老人行动不便,极易发生伤亡事故。而且,有的老人习惯在床上抽烟,稍不留意就容易引发火灾。

与此同时,卫生条件差也是一个问题。在内蒙古一家“玉乐通老年托管中心”,二十几个老人有的在输液打针,有的在轮椅上坐着,屋内空气混浊,老人的咳嗽声一阵接着一阵。“住进来的多数是脑瘫患者,我得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抠大便,因为觉得是在做善事,所以也没有想过要办理什么卫生证件。”该托管中心投资人贺女士说。

一些养老机构收费混乱,服务水平较低。每月的收费标准在800元至1300元之间,为节省开支,护理员多由经营者自己承担或者聘请四五十岁的人看管。在乌海市的福音老年院,几个老人在一个房间内拥挤不堪。

老龄化步伐加快托老所需求上升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6亿人,占到总人口的12%。上世纪90年代初,每10个年轻人供养一个老人,而现在这一比例达到了3:l。

“人口老龄化正快速增长,高龄、空巢、失能的老人越来越多,我国正从居家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转变。”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阿尔泰说,在一些财力较差的地方,养老机构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差、专业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乌海市唯一的公立敬老院1999年正式投入使用,位置十分偏僻,硬件条件一般,但这几年门庭若市。“全院80张床位常年都满着,受床位限制,敬老院只能优先满足农村五保户。”该敬老院院长张培明说。

乌海市登记在册的养老机构只有6家,总共招收了334名老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南昌市公办和民营福利机构可供床位不足l万张,而对于有60万老人的城市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浙江省是我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的省份之一,养老院床位约为16万张。其中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公立养老院床位紧张的状况,养老条件与北方部分城市民营养老机构相比要好很多。

优惠政策不到位养老投资贷款难

我国日益明显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已将养老机构建设提上亟待解决的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破解难题。

江西省部分城市试点居家养老模式,有的是政府主导,有的是专业机构和志愿者互为补充,提供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

上饶市信州区民政局社会福利科副科长谢华芸介绍说,2006年开始,信州区政府投入50万元支持居家养老工作,由社区牵头组织,通过建立志愿者服务和以楼道为单元的邻里互帮互助机制,社区老人只要有服务需求都可以得到有偿或无偿的居家服务。

南昌市东湖区为150名符合条件的老人每月发放56元居家养老服务券,缓解日趋尖锐的养老供需矛盾。

篇2

学生托管中心是专业提供学生学习辅导、1对1个性化辅导、孩子健康成长教育及上学放学接送、膳食提供、寄宿等为一体的个性化式教育连锁机构。同时托管班配有专业辅导老师和生活老师,专业的营养专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

项目特点

1.个性化。因材施教,采取一对一或小班制方式辅导,充分分析每位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通过高效地辅导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寻求适合的教育发展定位。

2.全方位。充分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开设各类精品课程,促进孩子知识、习惯、能力、素质的全方位提高,为孩子提供专业、系统、完整、高品质的教育解决方案。

3.标准化。各分校均统一VI形象,统一分功能区域的学习环境布置,严谨规范的托管教育教学管理流程。

4.社区化。项目立足于社区,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做家长和孩子身边的教育专家。

5.精品化。项目定位中高端群体,小班辅导,为每个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市场分析

教育培训业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一,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行业企业办班,开始逐步扩大到社会力量、培训公司或个人办学等。在目前的中小学培训教育产业中,小学生托管教育是课后辅导中新兴的细分市场,正在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统计数据表明:一、中国拥有3亿适龄儿童,数亿望子成龙的父母;二、在一个中等规模、经济发展一般的城市中3-6岁学前儿童有近3万人,6-12岁小学生约5万人,年人均业余教育支出约为3000元,其中90%以上家庭需要课外培训。而众多的留守儿童更是一个庞大的生源。因此,这个创业项目是个潜力极其巨大的市场。

投资条件

目前该创业项目有多种投资模式,社区店基本总投资6-15万元的投资能力。辅导场所面积180-300平方米。项目招收区域和单校合作商。区域有权在区域内自行开设若干家小书童连锁分校,单校合作方式可在授权区域内,有权自行经营一家学生托管班。投资者需选择当地的好学校,必须是当地一二类小学学校。离学校越近越好,步行距离不超过10分钟最佳。楼层不能太高,不能超过4楼。

效益估算

开办一个学生托管中心,因当地经济收入水平、少儿培训市场情况、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推广力度及对总部各项运营标准的执行情况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经营情况也会有所不同,经营状况较好的在6个月到10个月就可以收回投资。

投资风险

投资学生托管中心最大的风险无疑在于学生的安全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每个人都是父母的“眼中宝”、“心头肉”,娇贵无比,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将会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所以开办学生托管中心,务必要细心周到,做好接送、消防、卫生等诸方面的工作。

同时,学生托管中心审批可能包括消防、房屋安全、教师资格等多方面的要求。

创业案例:

案例一:

“中山教育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位于谷城石花,是谷城首个民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昨日,记者来到了该中心。

托管中心共有5层,宽敞明亮。一楼大厅内放着电脑,每台电脑都配有摄像头。孩子们想家长了,就可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视频。二、三楼是教室,四楼是宿舍,五楼是食堂。

托管中心的创始人名叫张忠善。2004年,他成立了“中山职业学校”。2006年,学校被认定为谷城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职校办得有声有色,越来越多的石花农民在职校里学到了技术,进而外出打工。他们的孩子就留给了家中的老人。

一次偶然,张忠善目睹了一对母女相见时的情形。一个刚从外面打工回家的年轻妈妈,远远地看到了站在家门口的孩子,突然飞奔了过去,抱起孩子嚎啕大哭,诉说着思念之苦。小女孩却无动于衷。这一情景触动了他,他觉得没有母爱的孩子,非常可怜。

经历了这件事,张忠善开始关注起留守儿童,他总结出了留守儿童的四大特点: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

张忠善于是开办留守学生托管中心,在这里,留守儿童可以找回亲情,健康成长。

篇3

总部设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成立于1970年,隶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储运销售业务。40多年来,长庆油田油气产量连年攀升,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田和陆上天然气管网中心枢纽。2011年,油气生产当量达到4000万t,并树立了2013年实现5000万t、建设“西部大庆”的宏伟目标。

长庆油田生活区是伴随着油田的发展而逐步配套完善起来的,目前有综合性社区17个,生活小区30个,职工住宅近7万套,主要分布在陕甘宁等省(区)的15个县(市),占地总面积27.92km2,从业人员6000余人。生活基地均为“自建、自管、自住、自成体系”,属于典型的企业主导型社区。

多年来,长庆油田在生活社区中一直推行HSE管理体系,建立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2009年,针对企业实际和安全管理的特点,引入了“安全社区”建设的理念,将国家《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和中国石油《HSE管理体系规范》有机融合,突出抓好社区安全服务,积极实施安全促进项目,保持了长庆油田安全环保形势的持续平稳。目前,已先后在陕西西安、甘肃陇东、宁夏银川和陕西延安4个区域的8个大型社区启动了“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近两年来,长庆油田通过实施“五型”社区建设、“一老一少”服务、“三防”管理,为企业的和谐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明确思路 指明方向

在安全社区创建过程中,长庆油田首先明确了基本思路、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这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

长庆油田要求,安全社区创建既要落实中石油对HSE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又要体现油田服务企业的特点;既要秉承安全社区建设的理念和原则,又要体现企业主导型社区的特色。树立“生命与健康高于一切”和“人人平等享有健康安全权利”的理念,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实施安全促进项目,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事故和伤害。

长庆油田将安全社区建设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第一步在有条件的大型社区率先启动“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工程,其他单位(社区)按照安全社区的理念和要素,扎实开展社区伤害监测,实施安全促进项目,夯实社区安全管理基础;第二步完成在建社区的“全国安全社区”评定工作,不断提升社区安全服务水平;第三步适时启动“国际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末获得“国际安全社区”认证,促进社区安全上台阶。

健全机制 提供保障

长庆油田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安全社区建设领导小组(HSE委员会),明确了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全环保部),统一协调、指导油田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长庆油田物业服务处(社区)按要求成立了由驻矿单位及物业服务、社保、医疗卫生、居委会、学校、幼儿园等机构团体组成的安全社区建设促进委员会,同时根据本单位(社区)的特点及重点,设立若干个工作小组或促进项目组,具体负责安全促进项目的策划、确定及组织实施等工作。

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长庆油田出台了《社区安全管理办法》。同时,还建立了燃气使用、特种设备、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许可作业等20多项规章制度;各单位也先后建立了安全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安全绩效评审、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评价、事故与伤害记录等制度规范,形成了支撑社区安全管理工作的基本制度框架。

长庆油田通过警务进社区、消防进社区、交警进社区等形式,保持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资源;与驻矿单位签署共建责任书,通过与驻矿单位定期召开跨界组织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联建单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居民座谈会、隐患自查报告奖励、入户安全服务和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努力提供优质的安全服务。

开展诊断 提供支持

长庆油田根据社区性质不同,形成了以居住为主的住宅型社区和办公、居住兼顾的综合型社区。各社区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灵活开展社区诊断。

对于住宅型社区,通过入户走访、信息收集等形式,摸清社区基本情况,以问卷调查、召开居民座谈会、查阅医疗机构伤害记录等方式,全面开展事故与伤害调查,确定社区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掌握社区安全状况。

对于综合性社区,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办公及生产服务场所已有的HSE危险因素辨识结果,对社区内的事故和伤害风险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分析评估,形成社区安全诊断报告。截至2012年底,长庆油田已经建立10个方面的“重大风险源分布图”,辨识岗位危害因素4700多个。同时,将社区伤害调查和风险诊断结果作为安全社区档案的重要内容,实行动态监控、跟踪管理、及时更新,为安全促进项目的立项、实施及效果验证提供可靠依据。

促进项目 提升水平

按照“结合油田实际、突出油田特色”的要求,在项目设立上,长庆油田继承HSE体系“关口前移、风险控制”的思路,在立项依据上把伤害监测结果与险兆事件、经验分享、风险辨识、隐患排查有机结合,注重对原有项目的完善和延伸,在项目管理上,从现状分析、立项依据、促进目标、措施方案、效果评估、改进意见等方面精心策划,及时督导,追求实效。

创新“一老一少”服务

长庆油田矿区点多线长,人员分散,多数员工常年工作在生产一线,因此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较多。一线作业人员最关心的就是“一老一少”的安全,一旦“后方失火”,就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安全。

长庆油田以“为老人服务、替子女尽孝、为社会分忧”为己任,建立了“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并形成了“阳光助老・亲情家园”“以老助老・爱心银行”和“家政服务・贴心守护”3种居家养老模式,为社区88%以上的老人在家中提供养老服务。

郭栓喜老人是原采油一厂的退休职工,因患肺心病导致晚期心力衰竭,随时都要依靠氧气来维持生命,儿女都在采油一线工作,平日顾不上照顾他。从入住泾渭苑社区的那一天起,郭师傅就成了社区的重点帮扶对象。他已经记不清搬来的这一年里,泾渭苑物业服务处的工作人员给他提供过多少帮助――大家带着负责新房入住期间的水电维修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他家通了水电,接上制氧机;大家从2楼把郭师傅背下送到医院;大家夜里11点还为郭师傅家处理电源跳闸故障……

郭师傅的老伴李娜对第三离退休职工服务站站长何长安说:“你们和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让我的儿女们能更踏实地工作,实在太感谢你们了!”

根据社区“留守儿童”“留守学生”越来越多的实际,长庆油田推出了“小课桌”“小饭桌”“全托管”3种服务模式,使特殊儿童的安全与健康得到了保障,使一线员工能够安心工作。

7岁的翟平平是生活在长庆油田泾渭苑社区少儿托管站的一名“留守儿童”,他的父亲在采油二厂西峰采油三区工作,母亲在采油二处巨力公司工作,两人常年在一线上班,照顾不上孩子,7岁的平平大部分时间里独自一人在泾渭苑小区生活。2010年3月初,即将离家赴生产一线工作的父母又为平平的生活问题犯起了愁。当得知泾渭苑社区成立了亲情家园服务少儿托管站后,就怀着试试的心态去了解情况。当他们看到孩子在这里的日常生活、安全监管、辅导教育等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照料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将孩子放心地托管在这里。

实施“三防”管理

长庆油田通过人防、落实物防、强化技防等措施,不断筑牢社区安全基础。

实行入户安全检查制度,对所有居民家庭分类管理。对于高度风险(A类)家庭每月进行一次入户检查,对中度风险(B类)家庭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对一般风险(C类)家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查,通过不间断的入户检查,有效消除了家居安全隐患。

加强燃气设施安全管理,对小区燃气设施实行“三定一挂”(定人、定责、定时、挂牌)管理,加强巡回检查,查改各种隐患;对天然气调压站进行数字化改造,安装燃气泄露报警切断装置;对燃气管线制作了详细的燃气管网平面图,对地埋燃气管线实施了专门的腐蚀监测和泄漏检测;对居民家庭燃气软管定期更换,夯实了燃气安全管理基础。

实施视频监控、居民家庭紧急求助“一键通”、小区及住宅楼门禁系统、家用燃气设施泄漏报警及切断装置等工程建设,初步构建了社区安全“天网”工程。

加强动态监控

长庆油田对企业服务车辆全面实施驾驶员准驾证、外雇车辆安全准入、长途出车审批、车辆运行“三检”、节假日“三交一封”和企外服务车辆及驾驶员的“HSE审核表”和“HSE检查表”等制度。对服务于长庆油田的所有在用机动车辆安装GPS车载终端,统一并入车辆GPS安全监控平台,实行实时动态监控。

油田还把私家车驾驶员作为重要对象,通过开展交警进社区、安全经验分享和风险提示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建立与家庭亲人联合,与车主所在单位联动,与当地交警联手的“三联”机制,规范并引导驾驶员的驾驶行为。

控制社区灾害风险

长庆油田还成立了由职工和社区居民参与的17支应急救援抢险队伍,积极开展各项应急演练。加强防洪防汛管理,及时组织各单位对住宅区、生产区及河堤护坡区域防洪防汛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治理。对雨雪、冰冻、雷电、风暴、地震等极端天气和灾害,加强预警提示,重点防范,确保安全。

长庆油田对食堂、公寓、活动室、幼儿园等220个公共场所,实施安全专人承包制度,定期组织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加大日常消防器材、安全通道检查力度,在醒目位置张贴安全风险提示等,确保了公共场所安全。

加强大型集会活动安全监管,尤其在重大节日期间,针对烟花爆竹燃放和焰火晚会、社火表演等集会活动,编制专项组织方案和应急预案,事前提示安全风险,坚持现场安全监护和消防戒备,切实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杜绝火灾事故和拥挤踩踏事件的发生。

确保居民健康安全

长庆油田积极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及职业危害场所检测,职业健康体检率平均在96%以上,职业危害作业场所检测率平均在95%以上。

为搞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持续开展健康项目干预,油田举办了一系列职业健康知识和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完善了16个社区医疗服务站,实现了社区医疗全覆盖。

篇4

9月2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正式《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提出在居民步行可达范围内,构建社区宜居生活圈。

一年前的夏天,上海规土局公务员的朋友圈中,出现了一份调查问卷。

这份名为《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特征》的调查表,收到有效样本142个。这142个调查样本,给出了上海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期许。

出行距离1~2公里,圈域范围7~8平方公里

“我们希望了解到样本个体对社区的依赖度,对设施的使用频率,设施与设施间的关联度。哪些设施应该在5分钟内能够到达,而哪些设施对距离的要求没有那么敏感。”童华(化名)告诉《t望东方周刊》。童华全程参与了《导则》的研究和制定。

生活圈的研究与规划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随后扩展至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源过度集中、地区差距拉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农村环境退化等问题,因此日本政府于1965年制定了《第二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提出“广域生活圈”的概念,作为均衡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地方均衡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1977年日本的《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生活圈开始真正深入到城市范畴,提出“定居构想”的开发模式,即构建居民以家为中心,一日中进行包括购物、休闲、通勤(上学)、社会交往和医疗等各种活动的空间范围和行为空间。

其中包括定居圈(分区层面,由若干个定住圈构成)、定住圈(单元层面,由若干个居住区构成)、邻里(街坊层面)。

日本开始提出“定住圈”的时候,韩国的住区规划也提出了居住区、邻里、组团层面的小生活圈。

日本的定住圈、韩国的小生活圈等,与目前上海规划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模类似:步行时间15分钟以内,出行距离1~2公里,圈域范围7~8平方公里。

紧凑邻里组成的街区

2014年上海完成了“生活圈”项目的基础研究。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其后上海规土局梳理了前期研究成果,着手制定了《导则》。

“我们先找了几个与上海比较接近的城市比如东京和首尔,研究后发现,实际上他们并没有非常成熟的案例。此后再搜寻欧美国家案例,从中分析街道、设施、住宅、环境、开放空间应该如何设置。”童华说。

雷普亚维斯塔社区坐落于美国洛杉矶沿海的一处废弃的航空公司基地,是洛杉矶西部最大也最重要的新的城市填充社区之一。西靠林肯大道,北临巴洛纳小河,东接麦康奈尔林荫道,南连蒂尔街,离太平洋海岸1.6公里。

该社区的规划理念是建造一系列由紧凑邻里组成的街区,以及可持续的、尊重环境的社区场所。

雷普亚维斯塔社区总面积4.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5万。现居住人口约7000人,拥有超过5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设施。

整个雷普亚维斯塔的规划结构分为“一带四片”。一带是社区西部的一大块湿地,并向东延伸成一条带状的绿地。“四片”分别为四个功能分区:居住生活区,提供不同类型的住宅;中心区,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校园区围绕3.2公顷的社区公园布置,配套餐饮、零售、托儿所;商住混合区,提供就业岗位等。

雷普亚维斯塔社区内的邻里街区包含了一系列的广场和公园,公共空间的面积为半公顷至几公顷不等,且都根据周边住宅类型的需求,配置不同的娱乐和社交设施,吸引居民在任何时间都能在此活动。社区内所有道路、邻里绿地、其他公共空间都向所有人开放。

街道按照步行导向的原则设计,街坊按照100~200米间距划分,方便步行。建筑物有序面向街道,过渡空间地带经过仔细设计:行道树按照7.5~9米的间距种植,树与树之间布置座椅、垃圾箱和合适的灯光照明。

公交沿社区主要街道运行,连接居民区与社区内办公地点、市场、海滩、以及洛杉矶主要的就业和娱乐中心。

家里不设洗衣房和车库

如今的上海,邻里社交圈的氛围日益淡漠,与成熟生活圈的特点背道而驰。

而这方面可以借鉴的样本南公园合作居住社区,则充分体现了交往互享的特点。

这是一个位于美国萨克拉门托市的城市生态居住区,建成于 1993 年,占地 1.37 公顷。

该社区居民可以共享近2900平方米的室内空间,它包括一个公用房屋、一个工作室和几个自行车库。被动式太阳能供热的公用房屋,是社区的核心,主要用于聚餐、社交及为客人提供住宿;还有一些共享的设施,如洗衣房、儿童娱乐室、青少年娱乐室等。

各居民家中不再设有洗衣房和车库,大多数居民家中没有多余的房间。社区每周聚餐3次,由各家主妇轮流主持,成人付2美元,儿童付1美元即可参加。

门廊、小路、院子等半私密的社区空间促进了非正式的社会交往,居民在家中就可以看到院子中玩耍的儿童。

居民都致力于管理社区的能源、上下水、废弃物处理、交通等事务,关注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种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该社区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率比当地普通居住区高了20%。

被改造的“棕区”

另一个案例是哈利法克斯生态城。这个位于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市中心城区的项目,占地 2.4 公顷。

该项目是将被污染的城市“棕区”(废弃的、闲置的工业或商业用地)改造成一个生态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里的用地从 1993 年起被空置,因曾是沥青工厂而被污染,土地由市议会拥有。然而,一年后,哈利法克斯生态城项目获“国际生态城市奖”;1996年6月,在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会议的“城市论坛”中,该项目被评为最佳实践范例。

哈利法克斯生态城规划是一个有 800~1000名居民的居住、商业、文化混合功能的开发方案,其规划格网呈方形,公寓街坊围合一个个方形庭院和广场,为避免重复,没有一个庭院采用同样的形式围合,并穿插圆形要素作为主题。

建筑都是由专业建筑师和“赤脚建筑师”――居民共同完成的,建筑立面和室内空间是独特的,设计充分反映住户的内在个性。

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开发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创立了“社区驱动”的一切程序,社区驱动的思想是开发由社区控制,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是一种社区自开发方式。

管理组建立土地信托公司或土地银行来购买土地、控制财政,对区内生态开发的不当行为提出警告;生态开发公司的建立取代传统的开发商,是社区基本的开发实体;社区委员会则代表社区内的租户、拥有者、使用者,处理社区内部冲突及需求,利于居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参与设计、维护和管理。

缩短出行距离,减少能源消耗

所谓土地综合利用,就是在规划和设计中,把工作、居住和其他服务设施结合起来,综合地予以考虑。如此,人们能够就近入学、工作和享用各种服务设施,缩短每天的出行距离,减少能源消耗。

“步行生活圈”亦是如此,在生活圈内增加工作岗位,提供有意义的工作――使每个居民可以维持生计,也是规划的努力目标。 开放空间(小区集中绿地、街头公园及广场)共同使用频率较高

拜得零耗能小区位于英国伦敦西南萨顿市的一个城市生态居住区,小区有82套联体式住宅和1600平方米的工作场地,曾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可持续建设最佳范例”奖。

该小区采用一种零耗能开发系统,综合运用多种环境策略,减少能源、水和小汽车的使用。

这里实施以减少小汽车交通为目标的“绿色交通规划”。比如,社区内提供就业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减少出行的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交通联系,包括两个铁路站点、两条公共汽车线路和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提供小汽车共享服务等。

美国的雷普亚维斯塔社区也通过平衡工作和住房,使得居民居住地接近工作场地,以达到鼓励步行,减少小汽车使用频率的目的。

适应生活的改变

根据上海问卷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上海的社区环境与居民需求存在高度不匹配的情况,社区需求已不局限于物质需求层面,对精神层面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生活圈的打造需要回归到人的需求层次。因此,上海市规土局在《导则》中建议:在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中,应根据居民的需求程度和步行到达的程度,以家为核心将设施按照5分钟~10分钟~15分钟圈分层次构建。

要尤其体现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对家与设施关联度的高要求,如在5分钟圈层上尽量布局幼儿园、公园、养老设施以及菜场等老人、儿童使用度较高的设施。

开放空间(小区集中绿地、街头公园及广场)为儿童、老人共同使用频率较高、且步行可达的设施,故也应优先布局于5分钟步行范围内。

针对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还应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类型。重点针对儿童加强养育托管类设施,如学龄前养育托管,学龄儿童集中接送托管点等;针对老人注重完善居家养老设施,如社区食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教育等。

篇5

中心定位于中端市场,涉足高端服务,将市场划分为主要城市大型社区和区域城市的中心社区,以社区为中心广泛辐射周边需要人群,形成以点覆面,以面成片的格局,为目标市场提供专业化、贴心化、规模化的养老、家政、钟点工等多项业务。区域:养老中心的目标市场定位于国内一线城市和部分有市场潜力的二三线城市的大中型、呈规模化的社区,以起到中心效应和辐射效应。这些城市的社区人口量集中,居民收入水平保持波动稳定,养老需求明显,受教育水平较高,更容易尝试和接受新型化的事物,便于我们寻找和抓住潜在目标客户。人口:将需要养老的老年人客户分为以下层次:59~70岁:这部分老人除少数外,大部分身体都还保持健朗状态,能够独立起居,也比较不适应传统的养老院生活。对这类人群,我们主要推行会员制度,吸纳老人加入德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集中在活动室内就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习,中心负责他们日间的活动课程安排,晚间则返回家与子女团聚。如此既可以减少子女单独照顾占用的时间,遇到突况也方便与家人联系。70~80岁:推行全套化养老服务,为社区及周边地区的老人提供护理、疗养。除日常的照顾外,中心还将开展专项活动,努力丰富老人的夕阳生活,如开展社区文化节目欣赏、教授特色艺术、让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活的有质量。80岁以上:中心雇请具有护理从业经验的护工进行24小时全天候照顾,定期邀请专业医护人员对老人们进行身体各项指标检查,为所有老人建立专门的护理档案,供监护人跟踪检查。

2STWOT分析

Strengths:①自主经营下具有资源整合和管理优势;②定位精准,目标客户明确和细化;③紧贴市场差异化养老需求,对市场反映灵敏;④社会老龄化背景下需求旺盛,对该产业拉动明显。Weaknesses:①初期进入知名度不明显,宣传力度待提高;②资金流转较难,需加持比重;③与公办养老机构相比下具有价格劣势;④初期公信力不强,多持观望态度。Opportunities:①中国老龄人口大幅上升,市场需求热烈;②国家政策大力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③该模式新颖,理念切合社会实际;④市场进入时机早,暂居先头优势。Threats:①投入的资金不足,影响项目的具体操作和最终效果;②社会观念对社区养老的认识有待提高;③地方、区域范围内具体扶持政策不到位;④竞争对手杂乱影响产业口碑和印象。

3营销目标

近年来老龄化日益加重,养老问题成为国家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我们希望通过发展以公益性为目地的社区养老服务,解决当下面临的严峻的养老问题;同时通过发展养老服务,吸纳一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通过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吸引广大公众的关注,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在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活得有尊严,活的有价值。

4策略组合及具体措施

4.1产品主要提供以下服务类型:①日常照料:为了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通过设立日间照料服务室,为老年人提供托管照顾、午休餐饮、康复娱乐等日间照料服务,它为孤单的空巢老人送去一片温馨,也为忙于工作、无暇照料老人的工薪族解决了后顾之忧。日间照料室使生活在社区的“空巢老人”幸运地拥有了一个“家外之家”,营造了一个空巢不空心的精神家园。②居家养老:所谓“居家养老”,它的特点是不去养老院养老就能免费或低费用享受周到的社会全方位服务。这种新颖实用的居家养老方式,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两方面优点,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满足了老年人“恋家”情结,又节省了养老的福利资金投入,可谓是一举多得。在不少老年人看来“,家庭”是他们毕生经历和努力的结晶,保留了他们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甚至是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在希望获得服务的同时,也更看重家庭带给自己的安全感、亲情感和归属感。正因为如此,目前多数老年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③社会关爱义工援助:就是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并逐步扩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参与到关爱老年人的活动中来,为老年人提供义务、低偿服务。④邻里互助:邻里之间通过设置爱心门铃、与空巢老人比邻而居的人成为“生活管家”,进而和谐邻里关系。

4.2渠道以主要核心社区为主,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将社区内一定年龄段的老年人群吸纳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之中。

4.3推广利用现代媒体,传播我们新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通过社区和社会联动,积极落实政府政策让更多的家庭接受我们的理念,感受我们的文化。在稳中求精,精益中求精,不断地发展壮大我们的规模。

5前期进入策略

5.1关系营销策略①通过电视媒体、报刊等传媒,定时向外界展示社区内部真实的生活记录,让更多的人群关注我们的社区养老。②透明化服务中心:让广大的社会人士到我们的内部参观,近距离感受我们提供的服务,感受老人在我们的社区内真正地活得有价值有尊严。③对于长期支持我们中心的慈善企业,建立档案。定时向各企业拜访,回报成果。同时向这些企业发放荣誉牌,同时加以宣传,以表达对这些长期支持慈善伙伴的感谢。④设立监督举报点和热线,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监督及提供各种宝贵建议。

5.2网络营销策略①开通社区微博墙,向外界展示老人们在中心的幸福瞬间,展示员工尽职尽责、专业、温情的画面,展示中心内部融洽和谐的氛围,展示我们中心的文化。②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回复反馈社会各界人士对我们关心的问题,对公众提出的建议及时给予满意的答复。③拍摄和制作能够反映社区文化,吸引公众关注的微电影。通过网络等多媒体快速传播,积累一定的人气。

6成熟期市场扩大化策略

6.1品牌营销通过公关、广告以及内外舆论思维联动,充分发挥各个因素的能动作用。以核心主要服务为主题,以社区文化为载体,以政府政策为契机传播我们让老年人活的有尊严,活的有价值的理念。通过以点带面,由试点社区向周围辐射。不断提高公众的认可度。让社区养老服务品牌深入到老年人及有养老需求的年轻夫妇的心里。

篇6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适合人群: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老人还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特别是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的老人。

居家式社区养老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适合人群: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

机构养老

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情形。喜欢过群体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居住于养老院,或组建大型的老年社区,组织大量的老年人自愿前来入住,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专门化服务。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

适合人群:喜欢热闹的单身老人。

以房养老

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住房仍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以房养老目前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适合人群:对于手头有房,无子女或者不愿意将房产留给子女的老人。

乡村养老

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众多的退休老人前来养老。有的城市老人本来家乡就在农村,退休后是叶落归根;有的老人是收入低,居住城市感觉生活成本昂贵,故希望在农村养老可生活得轻松些;有的老人喜欢贴近大自然,终日种草养花,爬山嬉水,整日与大自然做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所以催生乡村养老这一养老模式。

适合人群:“树挪死,人挪活”,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一些老年人虽入晚境,但生命的韧度不减,常想换个地方换个活法。无疑,乡村养老的多种新型模式,对这样的老年人诱惑多多。

异地养老

鉴于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成本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从那些生活成本高,而居住环境恶劣的大城市移出,迁移到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较低的城镇养老居住。

适合人群:经济条件不太好但喜欢旅游的老人,旅游养老两不误。

售房入院养老

老年人将自己的住房对外出售,用这笔钱财居住到较好的养老院养老,既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又使得养老生活增添了众多的乐趣,将部分售房款送交寿险公司办理养老寿险,可以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无忧。

适合人群:有房产、又不愿与子女同住,喜欢热闹的老年人。

售后回租

人们将已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售,再通过“售后回租”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可以获取一大笔款项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持晚年期对住房甚至是原有住房的长期乃至终生的使用权,照常有房可居,对老人的更好养老增添了相当的保险系数。

适合人群:不愿意离开家,投资比较谨慎的老年人。

租房入院养老

人们将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租,再通过另租房居住或入住养老公寓、养老院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保障晚年期照常有房可居,并获取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证在自己身故后原有住房仍能照常遗留给子女,符合国人养儿防老、遗产继承的传统习俗。

适合人群:有一套以上住房或住房面积较大的老人。

基地养老

在大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将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实施基地养老。这一做法既可大大提升养老的品位和生活质量,又相对节约了养老成本。老年人居住在基地养老后,还可以将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闲置住房,通过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将价值搞活。

适合人群:有一定经济实力,喜欢亲近自然又不愿离家太远的老年人。

大房换小房

老人退休后,卖出原居住的大屋,再买进适合居住的小屋,用售房购房的差价款作股市或债券投资,可为养老提供更有实力的保障。老人还可将该笔差价款办理养老年金寿险,每年支取现金用来养老,等到一定年份再将该小房用以房养老的办法,继续获取现金流入,养度晚年。或者把这个小房子对外出售,自己住到养老院安度晚年。

适合人群:住房处于市区较为中心位置的老人。

合居养老

一些老人可以商议将自己的住房出售,将钱财合并一起,对养老问题做个特殊组合,在较好的地段合资购买面积较大,功能较好的住宅,大家居住一起,合作购房,共同居住开销,结成一个养老的生活共同体搭伴养老。养老生活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又消除了寂寞空虚感。

适合人群:若干志同道合且又收入较低、住房环境较差的老年人。

集中养老

浙江省的农村,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养老机构,将村庄的“三无”老人适度集中一起居住养老,由政府来买单。此举解决了农村老人的众多问题,受到好评。

适合人群:农村的“无儿女、无固定收入、无法定赡养义务”老人。

家内售房养老

美国的许多家庭有一种富有特色的家庭内部售房养老的交易行为。父母将自有住宅出售给子女,借以换得房款做养老金。这是将父母与子女的赡养与继承关系,用金钱的方式加以明码标价、等价交换,对不愿意赡养父母而只喜欢承继房产的子女是一大打击。

适合人群:容易接受新观念的老年人。

旅游养老

如今,出现了一些候鸟式的老人,分别在青岛、哈尔滨、杭州、海口、昆明等名胜景点购买住宅,一年四季作观光游览式的养老。

适合人群:退休后身体状况颇佳,经济条件非常好,乐意于趁腿脚灵便时好好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老人。

钟点托老

在居住社区内像举办幼儿园那样举办一两个托老所,或者说老年活动室等,向老人们提供饮食、娱乐、图书等,老人们白天在此托管,儿女们也感觉到很放心。

适合人群:住在社区内的老人。

遗赠扶养

老人同亲朋好友约定,由对方负责养自己的老,自己死亡后,将住房遗赠给对方。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民间社会广泛流传,今日仍由国家法律认可的“遗赠扶养”模式。它作为“你给我住房,我为你养老”的以房换养的鼻祖,已有了悠久历史。

适合人群:没有子女又希望和熟悉的人同住的老年人。

招租养老

老人在家中招徕年轻的大学生做房客,一扫往日的沉闷暮气,身边既多了人员照顾,又有一笔可观的房租做为生活费补充;对年轻大学生而言,也有助于解决住房和情感归宿问题;城市的住房资源也得到较好运用,极大地缓解了住房的紧张局面,可谓是一举三得。

适合人群:城市中的孤寡老人。

小型家庭养老

利用自己的住房,把其装修成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场所,一般10张床左右,雇用养护员或由原家庭成员为受养员服务。

适合人群: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

货币化养老

篇7

北京,北三环。当记者沿着路边设置的指示标识,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和平家园10区16号院时,发现这座院子与四周楼房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没有门牌,很难想到这里是一家养老院。

这家名为“寸草春晖”养老院外的电子显示屏上,每天都会准时公示养老院三餐的菜谱,跟入住的老人一样,附近小区的老人也可以根据个人喜爱按照15元每顿的标准自行选择来养老院就餐。

进入养老院的大门,一棵大银杏树映入眼帘,显得十分的醒目。由陪护人员和志愿者们看护的十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这座不大的小院里谈笑风生,有的在练习走路、有的在做着简单的游戏。这个由宾馆改造而成的养老院已运营两年多,100个床位全都住着失能、半失能老人。

问起开办养老院的初衷是什么,寸草春晖养老院负责人王小龙至今仍然记得,他的父亲当年患了“老年痴呆”后,他跑遍了北京市内市外,却找不到一家好的护理机构,许多医院和养老院都以“风险大,难护理”等原因拒绝了自己。

“相对于健康老人,这些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更加需要一个专业的护理机构,这么大的市场空间,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开一个养老院?”他说。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王小龙为此专程到日本考察养老院,日本一直运行的社区化养老概念吸引了他们。“日本是通过在社区建立养老院,最终形成一个以社区为单位运行的养老护理机构,养老护理机构的专业性、高端性等确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王小龙介绍到,实际上,护理型的养老院是最值得企业初期做投入的方向。

和其他养老机构不同的是,王小龙和5个清华大学的同学经过一年多筹备建成并成立于2011年底的寸草春晖养老院位于市区,规模并不大,总共100张床位,占地2500多平方米,此前这个地方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宾馆。

为什么选择这里开设养老机构?

作为北京市三环路边的一个老社区,这里老龄化程度很高,路上随处可见来往行走的老人。将近30%的老龄率,小区内60岁以上老人就有5000多人,80岁以上老人700多名,周围还有9个类似社区,将近半数是空巢,按照王小龙的话说,这给他期望实现的社区养老院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条件。

王小龙当时招收的目标对象主要是让政府和子女都很头疼的需要长期照料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为了更好地为社区老人服务,这个社区养老院还兼顾起社区和居家养老的服务职能,例如:老年饭桌、日托、义诊、上门服务等等。

由于每月3000多元的价格具有一定竞争力,并且随着专业化护理的口碑不断传播、“寸草春晖”还未正式开业的时候,近八成的床位就已经预订出去。在当时的业界看来,这对一家民营养老院来说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寸草春晖”目前预约排队的人数已达三四百人之多,但王小龙并不轻松:“土地和成本就像压在头顶的两座大山,丝毫不能松懈。”

“不单单是个养老院 ”

现年69岁的杨教授,退休之前在附近的一所大学里面教书。用他自己话说吃了半辈子的食堂。目前虽然在寸草春晖也是集体用餐,每顿饭15元,但是用现在较为流行化的词语来形容叫做“私人订制”。

因为目前还有学校课题的调研和撰写工作,杨教授的用餐时间不是很固定。现在不仅可以随来随吃,而且喜欢的口味可以进行事先要求,最主要的是每顿饭菜也是根据营养食谱进行科学设置。“这样在一些油、盐的摄入量方面都会有专门的营养师帮助控制。”他说。

“从运营模式上我们认为社区养老机构不单单是个养老院。”王小龙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他的目标是打造专业化的社区养老的综合服务平台。在当初决定进入养老行业时,王小龙和他的同学们曾设想过多种发展模式,包括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医院护理服务以及现在定下来的机构护理服务。

“最后舍弃了其他选择,其实是更多考虑到支付能力的问题。以居家养老服务而言,很多老人需要的是家政服务,对专业的家庭护理还没有概念,很难说服他们花高价去购买这样的服务。但机构护理服务就不一样,它是一种刚性需求,当老人身体需要护理而家庭难以承担时,越来越多的老人会选择入住机构。”王小龙说。

在养老院前台的一张表上详细记录着附近小区前来用餐老人们的喜好及吃饭时间,甚至还针对一些上下楼不方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相比为健康老人所提供的项目,王小龙认为,为失能、半失能的刚性需求老人提供服务的项目应在交通便利、离医院近的地段。“最好离老人的家不太远,方便子女探望和老人就医。

寸草春晖养老院,目前入住了近80%的失能失智老人,剩余都是高龄老人。用王小龙的话说,以往的养老机构都比较独立,不与社区发生任何关系,“但寸草不同,寸草是以居家为基础,以机构为支撑,以社区为依托,在这样的框架下构建的养老样板。”寸草春晖在接收失能、高龄老人的同时,以机构为依托向社区、居家老人辐射服务,让更多老人能够实现就近养老。

寸草春晖探索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还结合了志愿者服务的特点,为激励更多志愿者的爱心行动,在寸草春晖特别设立了“爱心时间银行”。每位志愿者都可将自己为寸草春晖养老院及其覆盖社区老人的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并储存下来,如果有一天,志愿者本人或志愿者的直系亲属(包括公公婆婆、岳父岳母等)需要长期入住寸草春晖养老院,这里将把志愿者们之前所储存的志愿服务时间双倍无偿返还给志愿者本人和其亲人。正因为采用这种模式,志愿者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前来寸草春晖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人次就近1万6千余次。

“我们现在固定的志愿者有200多人。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附近社区的七旬老人,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他们每次都提供不低于2小时的志愿服务。年龄小的可以陪着老人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年龄稍大一些的,可以帮助老人做一些手工活。”负责寸草春晖志愿者招募工作的李娟说。

在北京金鼎轩餐厅从事设备维修工作的小伙子王峰就是其中之一,他经常无偿帮助这里进行电脑、监控等设备的维修。三年多以来,他已经跟院里的老人相处得非常融洽,“如果隔个几天不来,他们就像亲人一样都经常惦记着我。”王峰腼腆地说。

在王峰的行动和感召之下,金鼎轩餐厅员工固定形成了针对养老院的志愿服务机制,每周六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他们都会出现在寸草春晖,陪着老人们打麻将、谈心聊天或者帮助他们洗衣服等。

当问起为何那么热衷于志愿服务时,“就是开心呗。”王峰害羞地说。

“寸草春晖”的这一模式引发了诸多关注,北京市民政局在2013年甚至将其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推荐给了包括《华尔街日报》在内的14家境外媒体。人口超过2000万的北京,常住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86.8万,但目前已建成养老床位约8万张,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在北京市的规划中,到2020年前最少还将再建设8万张床位。

对于寸土寸金的北京来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医疗卫生都是未来巨大的考验,而社区养老或给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提供缓解之策。

成长中的烦恼

2012年7月,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对于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或服务设施给予一定的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使社会力量逐步发展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这一利好消息给民营养老机构带来了曙光,但其进展却并不顺利。

“建设补贴高的时候能达到每张床位16000元,但我们拿不到”,王小龙说,因为其现在使用的物业楼宇是租用。王小龙算了一笔账,如果寸草春晖一直保持满员,想要收回成本需要8到10年。

“相对于民营养老院高昂的成本负担,公办的养老院完全不用考虑这个问题”,王小龙说,比如同样是向老人收取4000元的入院费用,公办院收取的4000元由于有政府补贴,成本忽略不计,反而有盈利,而民办院需要承担高昂成本。此外,护理人员的流失率是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的又一难题。尽管寸草春晖的10%流失率远低于业内平均水平,但专业人员仍相当紧缺。寸草春晖50名员工中,专业护理人员40人,其余的十几名非护理工作人员也是“身兼多职”。负责志愿者招募的李娟在接受采访的间隙,要骑十分钟的自行车给在附近住院的老人送餐。在食堂负责采购的刘好珠也经常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去老人家中或者医院送餐,甚至有时候半夜守门,给前来接送老人的救护车开门。

但王小龙觉得前景还是很光明,他说:“如果能够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建一批几十张到一两百张床小型化专业养老机构,像棋子一样布到各个社区,做成品牌化、连锁化模式,就可以覆盖整个城市养老。”王小龙认为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固化人员、固化服务、固化流程、固化标准为居家和社区老人提供可持续、专业化服务保证,还能打造了专业品牌,带动整个养老产业的发展。

但连锁化发展的挑战更高。作为一家民办机构,目前房租和人员费用,几乎能占到总运营成本的80%-90%。高昂的运营成本让王小龙压力很大,寸草春晖的生存发展状况并不乐观。

同样是社区养老,与寸草春晖南北相对,在2012年成立起一家康泰养老公寓,其鼎盛时床位多达278张。但一年后就偃旗息鼓,只剩下30多张床位。剩余部分则转租给一家连锁酒店。

养老产业仍在起步之中,不同的市场选择会有不同的市场结果。尽管社区养老解决了位置偏远的问题,但是要解决发展问题并不容易。北京市目前共有养老机构400家,公办性质的占到200家左右,市场显然仍有很大空间,2013年10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政府办养老机构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原则,通过委托管理、合作经营等公建民营方式,实现社会化运营。

北京市的医养结合试点范围正适度加快或扩大。“像我们寸草春晖或类似的非营利养老社区机构,面向的中、低端老人,又是非营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可否也给予一个机会,因为它们更需要这种支持。”王小龙说。

篇8

关键词 矿区;废弃地;搬迁;农户影响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132-03

0 引言

1)废弃地背景

矿区废弃地是指矿区开采过程中 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坝、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挖废、塌陷、压占等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据粗略估算,目前我国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约2亿亩左右,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其中因采矿破坏的土地面积达8790万亩,土地复垦率在12%左右。

2)废弃地整治的意义

矿区废弃地整治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给农民生活提供保障,稳定矿区群众的情绪;促进矿区的和谐社会建设,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推动和谐矿区的建设;优化矿区产业结构,带动矿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矿区农村的消费,改善矿区农民的生活,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生态俩手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关于矿区废弃地整治的案例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70年代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衰退,鲁尔区与世界其它老工业区一样面临着结构性危机,使鲁尔区在德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下降。为此鲁尔区开展了区域整治,发展新兴工业和轻工业,调整区内生产布局,大力发展文教科研等。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对于嘉祥县,这个案例委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在整治方面也别有功效,其注重科学教育与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也成为了许多国家废弃地整治的样本。

1.2 矿区废弃地搬迁案例

以2009年以来的陕西省安康市搬迁为例,到2010年12月陕西省政府通过《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年正式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为安康市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边远山区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搬迁过程中,安康市政府采用了具体职责分工、保障政策落实、奖惩功绩评级等方法来确保搬迁的有序进行。当然,这其中也存在着挑战,不过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不失为国内大规模搬迁的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

在学者布朗和摩尔提出的人口迁移决策模型中,他们认为搬迁农户意愿的形成取决于政府诱导力、生态压力及农户预期,而在政府强行主导的搬迁中,必然存在这农户利益受损和政府执行力相抗衡的问题。对此,我们在研究安康市的搬迁案例过程中,发现农户搬迁后取得的预期净收益和他们的搬迁意愿是紧密相关的。

2 研究内容

2.1 嘉祥县概述

山东省嘉祥县位于山东省济宁市西部,属黄河冲积平原。东西宽22公里南北长47.5公里,总面积971.6平方公里。现辖八镇七乡,714个行政村,人口76万人。嘉祥县境内资源丰富。已探明有煤面积125平方公里。新挑河乡坡刘一带煤田面积约6平方公里 ,地质储量约5000万吨。

2.2 嘉祥县矿区废弃地问题

废弃地是指以前被利用过但目前或长期以来没有被利用的土地,以及那些被工业或其他发展形式损害以至于没有整治就不能够进行有益利用的土地。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是山东省重要煤矿区之一,分布着多所大型煤矿,而煤矿的开采同样对周围的土地,尤其是农用地造成了塌陷在内的危害,导致大量废弃地的产生。对于废弃地,绝大部分农民认为难以整治,而政府和矿区也尚未对农民进行过相关整治的指导和帮助,补偿方式多以现金赔偿进行,这就让废弃地长期存在,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病症。

在本次笔者调查的张赵庄村、秦王庄村、义和村、郝垓村、方道沟村这五个村中,有四个村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矿区废弃地的影响。其中的张赵庄村、秦王庄村已经完成搬迁,而方道沟村的搬迁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准备进行中。搬迁的主要原因还是宅基地的塌陷问题严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村民的房屋已经出现了墙体开裂、膨胀、变形等现象,这对于居住的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威胁,政府的搬迁工作也体现了其应承担的价值责任。

2.3 嘉祥县搬迁问题分析――基于PESTE模型

PESTE分析模型又称大环境分析,是分析宏观环境的有效工具,不仅能够分析外部环境,而且能够识别一切对组织有冲击作用的力量。它是调查组织外部影响因素的方法,其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因素,可以分为5大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要素、环境因素。

2.3.1 政策方面

2001年来,山东济宁市共筹措治理资金8亿元,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8.9万亩,新增耕地3.3万亩。面对自2004年以来省政府不再批准塌陷地征用,采煤企业无法支付生态恢复治理和相关补偿安置费用,出台了《济宁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征收办法》和《地质环境保证金使用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征收制度,全市现已累计征收保证金5.5亿元。

为进一步促进和保障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结合济宁市实际,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的意见》、《关于贯彻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采煤塌陷地治理的通知》、《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的通知》、《土地开发复垦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实行了塌陷地治理项目管理制度,全市采煤塌陷地治理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治理轨道。

2.3.2 经济方面

1)宏观影响

农民因宅基地塌陷而搬入新的社区,这种不同于传统农村的住宅方式从宏观角度来讲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个好现象。搬入新社区,可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拉动农村的消费。

2)微观影响(对农户个体的影响)

从笔者实地调研中我们初步了解到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已搬迁村庄搬迁的置换政策。村民入住的滨湖花苑社区的房价部分地方和楼层,每平米是649元,而村民原宅基地砖混房按房屋类型补贴300~500元/平方米不等。已知滨湖花苑社区每户面积是120平方米,一户住宅的价格为7.788万元。假设一户农户原宅基地占地面积0.3亩,约合200平方米,按照普通房345元/平方米的补贴来算,搬迁后维持原住宅面积不变,200平方米新房总价12.98万元,旧房总价6.9万元,一户农民自己要贴6.08万元。这是按照原宅基地只有一层的情况下的出的结论。

此外,原本的农村生活转入社区式的生活,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开销比以往要多的多。饮食、水电气费、街道卫生费等,各项费用的开销使得农民每月开销加大。

2.3.3 社会因素方面

1)积极影响

入住社区,农户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和更加健全的基础设施。社区的公共服务部门得到有效地集中。在新建的社区中有社区医疗所,社区派出所和其他一些服务社区的单位。这极大提高了农户的生活便捷度。同时,社区幼儿园的建立,更加减轻了家长接送孩子的麻烦。卫生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

2)消极影响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交流。社区居民楼和以前的居住环境有很大不同。以前的住房更方便邻居之间互相串门聊天。但是现在很多情况都是家门禁闭,不方便邻居之间的拜访。对于很多留守老人们,生活更加无聊,不方便。

此外社区里,没有停车场且社区相对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进入,这对住户财产产生很大威胁。社区住宅楼无电梯,对于一些老人和小孩存在一定的不便。

3)代际影响

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调查的五个村中的年龄结构也存在这严重的断层问题,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小孩在村中留守,这种留守结构使得本来就层出不穷的整治废弃地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是男青年来说,常年在外务工,收入来源来是以工资为主,农业与他们好像关系不大,对于废弃地问题和搬迁问题都兴趣不大,而搬迁后的新区有着更好的环境和更漂亮的楼房使他们觉得好像住在城市里,对于土地缺乏感情和新区的环境保障、交通便捷让年轻人更愿意住在搬迁后的新区中。

2.3.4 技术方面

目前来看,废弃地主要包括三个大的危害: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

而针对这方面的整治恢复方案在国内也比较健全,并不存在瓶颈性的技术障碍,而生态恢复的关键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合理结构的构建 而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是靠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在土地整治上,目前主要的手段有化学修复法、客土覆盖法、植被种植修复和微生物技术运用五种手段,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在依靠科学技术的同时做到在法律上有依据 经济上有保障。只有在依靠科学技术的同时 加强执法 完善制度拓展资金渠道 才能确保矿区废弃地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 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4 对策分析

4.1 加强政策制度保障

政府要严格执行并落实矿区农户搬迁及因土地塌陷而造成农民损失进行补偿的相关政策规定。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人对置换政策并不满意,因此应该确保工作人员与农户沟通好协调好,让广大农户切实了解具体的置换政策以便打消他们心中的疑惑与不满;另外在土地塌陷造成农民种粮减产甚至绝收的补偿方面,农户存在不同的声音,因此应该严格执行相关补偿政策,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

4.2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政府应该为搬迁后的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扶持村民自己开办的小型工厂或企业,鼓励自主创业。矿区农户搬迁后,土地相应减少,部分农民对未来的生活感到经济压力较大,此举既可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问题,也可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有利于搬迁后社区的和谐发展。

4.3 加大土地复垦力度

政府及相关单位应加大矿区废弃地土地复垦工作的力度,提高土地复垦的质量,从而增加可耕种土地的面积。但这也牵涉到土地复垦后的使用权问题,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村庄的矿区废弃地复垦后还是由原有农户进行耕种,这样既对搬迁农民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安抚作用,又解决了农户的生活与收入来源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4.4搞好社区建设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及文化建设,让人们早日适应社区生活。农民长期住在农村,一些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很难在短期改变,因此要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如让住户有地方放农具与粮食,让住户有停放车辆的地等;另外还要加强社区文化宣传与营造,多举办一些社区活动,加强居民间联系,丰富居民生活。这对于一些家里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家庭,会更加温暖。

4.5 改变土地耕种模式

针对农户搬迁后种地不方便的问题,可以实行托管或流转。农户搬迁后离原先的农田都比较远,耕种下田很不方便,可以将复垦后的土地统一承包给一方进行大规模机械化耕种,既可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又可解决了务农的不便问题;此外还可实行全托管或半托管的方式,由合作社统一提供化肥种子农药和技术指导,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为农民节约了种田成本。

4.6 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和人文关怀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搬迁农户纳入社会保障范畴。有些年龄较大的农户虽然搬迁了,但是因为身体等原因无法种地或工作,虽然子女也给他们一部分钱,但是子女往往在外打工不在身边,因此需要政府及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与救助。

参考文献

[1]张国良.矿区环境与土地复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巧妮陈新生张智光.我国采煤塌陷地复垦的现状、问题和原因分析[J].能源环境保护,2008.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与我区经济发展和老年人需求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居家老年人开展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籍、文化娱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全面提高居家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工作目标

坚持“社会养老居家化,居家养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年底,全区各街道、乡(局)全部建立符合市级验收标准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年,社区全部建立符合市级验收标准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初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到年,全区基本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和扶持、社会各界力量兴办、市场化运作、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服务完善、覆盖城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三、工作原则

1、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政府做好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加大公共投入,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服务实体,增加老年服务设施,丰富老年服务功能。

2、福利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居家养老服务面向社会各个层次的老年人,对于生活困难确需政府援助的居家老年人,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福利;对于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居家老年人,主要通过“个人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低偿、有偿服务。

3、专业化服务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和服务档次,加强服务队伍培训,实现服务人员专业化;积极倡导和动员社会各界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无偿的公益,建立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队伍。

4、家庭服务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居家养老服务要以家庭服务为基础,社会服务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补充和提高。

四、工作措施

1、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各街道(乡、局)、社区均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依托街道(乡、局)、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为居家老年人直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站可依托社区居委会组建,接受申请、咨询、质量反馈等,组织管理社区内相应的服务网点和人员,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就近服务。依托社会服务组织和社区信息服务平台,在各服务中心、服务站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将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市场有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基本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2、落实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各街道至少要建立1所以上室内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设有日间托管、食堂用餐、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社区要建立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站,设立配套的室内老年活动和生活保障设施。鼓励街道(乡、局)、社区通过资源共享、整合资源、盘活闲置房产、购买、置换、新建等办法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年区政府对各单位因地制宜,采取房屋租赁、改造建设等办法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经验收合格后,其经费投入由区财政承担50%。

3、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一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对本区户籍,年满70周岁的散居“三无”老人,年满60周岁且日常生活需要半护理或全护理的散居“三无”老人和生活困难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可申请享受200-300元/月的政府购买服务;年满60周岁且日常生活需要半护理或全护理的低保老人和低保边缘孤寡老人(限指月收入低于2倍低保标准的),年满80周岁且独居,本人月收入低于上年度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或子女残疾的高龄老年人,可申请享受100-200元/月的政府补贴服务。二是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资助。经考评合格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日托”设施的补助启动资金6万元,无“日托”设施的补助启动资金3万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给予启动资金2万元。三是实行运行经费补贴。建成后服务中心按固定生活照料服务(连续时间6个月以上)每50位老年人给予运行补贴1万元/年,服务站按每年给予1万元运行补贴。

4、落实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优惠政策。培育扶持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养老服务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社会举办的养老院,区政府按每个床位2000元给予一次性启动扶持经费。在运行过程中,对入住达到半年以上的芙蓉区户籍老年人按每人每月50元给予床位补贴,并可同时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相关补助。

5、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建设。对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街道,安排2名专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人员从各单位中调整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站人员年暂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开展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培训根据全市统筹安排计划进行。

6、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慈善组织和广大市民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各种公益。各街道(乡、局)要成立志愿者协会,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组织管理。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管理激励机制,调动广大社会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认证制度,由区民政局实行统一认证。

7、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享受政府补贴的老年人资格审核和公示制度、享受政府扶持的老年服务机构评估机制以及服务机构的质量评估和监管制度等,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实现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各老年服务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和奖惩制度等。

篇10

[关键词]农村养老;养老模式;多元养老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89;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0)11-0033-03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老龄化的脚步有所加快,农村家庭和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农村养老的需要,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不但会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还会影响城市工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农村养老模式调查分析

为了解农村养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大连为例,在大连北三市普兰店、瓦房店和庄河的农村地区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为997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3.1%。

(一)家庭养老方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现有养老方式调查中,约有28.8%的人群选择家庭养老,因此家庭养老目前仍然是大连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之一。选择家庭养老的287个样本的年龄分布集中在30-79岁之间,其中30岁-39岁占35.9%;这些样本中约有53.6%的人接受过初中以上的文化教育,约24%的个体处于离婚或丧偶状态,51.9%的子女出外打工或者上学。

1.经济收入对家庭养老的影响。调查将经济收入划分为自有储蓄、土地收入和子女供养三大部分。家庭养老的意愿将取决于对经济收入的满意度。选择家庭养老的调查样本对于自有储蓄满足养老需求的满意度均值为2.72,对土地收入满足养老需求的满意度为2.59,均介于不满意和一般之间;对子女经济支持的满意度为3.2,介于一般和满意之间。对自有储蓄和土地收入满足养老需求的满意度越高的农民,其选择家庭养老的可能性越小;对子女的养老经济供给的满意度越高的农民,其越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这可能是由于农民自有储蓄和土地收入满足养老需求的能力强,可以使他们作出更多的养老选择;子女的养老经济供给多,说明子女对父母更孝顺,因此,选择家庭养老不仅仅可以满足物质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精神需求。

2.慢性疾病支出对家庭养老的影响。选择家庭养老的调查样本对慢性病支出的满意度均值为2.53,介于不满意和一般之间。在调查走访中得知,大连农村多数居民患有慢性疾病,患者年龄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因此,慢性疾病的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民对养老模式的选择。因为慢性疾病要求长期看病就医,农民的现有收入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很难满足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费用的要求,若不及时治疗在以后的救治中会花费更高的费用,无奈之下只有选择向儿女求助。因此越不能满足慢性疾病支出的农民其依赖子女的程度越高,选择家庭养老的可能性越大。此外,相对收入偏高的物价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对家庭养老以外的养老方式选择。

3.文化程度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在选择家庭养老的人群中,多数以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为主,分别达到了21.6%和34.8%。我们将各个文化层次“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分别赋值“1”、“2”、“3”、“4”、“5”,得到各地区家庭养老人群的文化水平均值,普兰店、瓦房店、庄河的均值分别2.93、2.80、2.63。对应的三个地区的农民的家庭养老的比例分别是26.0%、28.3%和31.8%。由上述数据描述可以得知,由于文化水平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农民选择家庭养老的概率有所不同。其原因可能是文化水平的差距导致对于“养儿防老”这个传统理念的认可度也有所不同。长期以来,以“养儿防老”为代表的孝文化对文化程度偏低的农民的养老行为起着约束作用甚至是导向作用,受这种思想的束缚,很多农民认为只有与儿女在一起安度晚年才是合理的、体面的。导致他们在年轻尚可奋斗之时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的身上,等待将来子女的回报,很早的把自己的养老模式定格,从而忽略了其他养老模式。而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会进行更多理性的思考,而不是把晚年的幸福安康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会选择其他的养老模式。[1]

(二)自我养老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此次实证调查中,约有34.4%的农民选择自我养老,而且北三市的比率基本趋于一致。可见自我养老依然是大连农民的主要养老模式。这些样本中约有92.2%的农民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13.0%的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25.3%的家庭子女在城镇上班。

1.农民个人因素对自我养老的影响。调查将个人因素分解为身体健康、受教育水平、精神生活状况三方面。在瓦房店地区,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均值为3.1395,自我养老的覆盖率为35.1%;普兰店地区的农民教育水平的均值为2.3871,自我养老的覆盖率为31.4%;庄河地区农民教育水平的均值为2.9717,约有31.8%的农民选择自我养老。北三市三个地区的精神健康的满意度均值(3.3953、3.3118、3.3019)和身体健康的满意度均值(3.5814、3.6452、3.5189)趋于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满意度一定的情况下,受教育水平对农民家庭养老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农民思想的开放程度和独立意识,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放弃对子女养老依赖的可能性越大,就越能依靠自我进行养老。

2.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对自我养老的影响。通过对相关若干变量均值的差异比较,提取如下变量作为依据:“对乡镇养老院满足养老需求的满意度”、“对于乡镇提供的老年娱乐活动的满意度”。结果发现,当农民对养老院满足养老需求的满意度相对较低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自我养老模式。从对乡村提供的娱乐活动的满意度来看,瓦房店地区的均值为2.82,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其自我养老的比率也超过其他两个地区。因此可以说,对乡镇娱乐活动满意度越高的地区的农民,越趋于选择自我养老。因为,农民在自我养老的同时不仅仅是满足自我在物质上的需求,更有一种精神生活的寄托,娱乐活动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三)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在此次调研中,仅有约18.3%的被调查者(包括多选)将社会养老保险作为自己的养老方式。这反映出目前大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还相当低。

2009年,大连出台了《大连市金州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将试行和推广。为了解北三市农民的参保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我们在调查中请调查样本对《办法》中规定的5种补贴标准进行选择,并增加了“不参加”选择。结果显示,5.4%的样本选择不参加,48.1%选择个人年缴100元国家补贴30元,21.4%选择个人年缴费200元国家补贴35元,13.8%选择个人年缴费300元国家补贴40元,7.4%农民选择个人年缴费400元国家补贴45元,9.2%的农民选择个人年缴费500元国家补贴50元。由此可以预见,即使在大连农村地区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将近50%的农民都会选择最低的投保档次。下面对大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1.政策执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调查发现,很多农民愿意将即将推广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较。从问卷的结果分析来看,选择个人年缴费100元的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为2.47;选择个人年缴200元的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为2.77;选择个人年缴费300元的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为2.8;选择个人年缴400元的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为2.9;选择个人年缴费500元的农民对新农合的满意度为3.09。由此可见,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直接影响其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投保档次。如果农民对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比较满意,那么该农民将认为这项政府政策是可信的,将积极参与其中,并提高缴费金额;反之,他们将对政府政策抱有迟疑的态度,缺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勉强参与的原因多为从众心理。

2.社会养老金增值程度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农民对社会养老金逐年增加的满意度也成为制约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的因素。当农民对于社会养老金逐年增加的满意度提高,其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增大,其个人缴费的额度也会提高。调查发现,选择个人年缴费200元的农民对养老金累加的满意度为2.2,选择个人年缴费300元的满意度为2.36,选择个人年缴费400元的农民的满意度为3.00。因为农民在进行社会养老参与时,将现在的资金支出视为一种投资,势必会考虑到资金的保值与增值问题,所以养老金的逐年增长为农民参保增加了信心。农民期望在古稀之年能够获得与当地的物价相符的养老收入,过上富足的生活。

此外,本研究从家庭人均收入、子女收入的稳定性两个维度对家庭经济条件可能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愿望一定程度上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且从较高收入的人群的选择来看,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民的参保意识还不强;本研究还分析了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个方面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农民对其精神生活质量的满意度不高,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热情也不高,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的农民,更希望能够从社会养老保险中获得一些政府补助,以满足年老之时看病吃药的需求。

二、构建农村多元养老保障体系

通过调查分析,本文认为农村养老模式改进的总体思路是:构建大连农村多元养老保障体系,即在科学的养老观的指导下,以家庭养老方式为基础,以社会养老保险为支撑,积极发展社区养老,形成多种养老方式并存、合理搭配、自主选择、适时调整的养老保障新格局,在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进程中,实现农村养老与城市养老同步发展,真正使农民老有所养、老有善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具体地说现阶段的农村综合养老模式应该以家庭养老(自我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为重要配合方式,以社会养老保险为重要补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养老保险的地位和作用应该逐步提高,由重要补充发展成为主要支撑,同时社区养老也逐步成熟和完善,其作用逐步大于家庭养老,进而实现农村养老由家庭化向社会化的转变。整个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过程应该是渐进式的过程。

(一)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

家庭养老?熏指老人生活在家庭中,由家庭成员为其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服务。养老内容包括经济供养、日常生活照料(主要指身体照料)和精神安慰三个基本方面[1]。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在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功能方面家庭养老具有无可替代性;(2)家庭养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这种代际交换关系比较易于接受并且具有超稳定性。从家庭养老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符合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孝道。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提倡和谐家庭的构建等社会环境以及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家庭养老仍是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养老的基础方式。

但是家庭养老模式有其自身的劣势和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1)老年人的供养直接受子女的经济收入的影响,缺乏稳定性并且具有很大的风险;(2)农民收入水平低,加上计划生育引起的人口结构变化,造成子女养老的经济负担过重;(3)年轻人外出打工虽然在经济上缓解了养老的物质压力,但是这样必然造成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不足,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使得老人苦不堪言。另外传统的农业经济面临解体,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有关调查发现,农村传统居住方式的改变造成的代际分离使得许多农村年轻人没有赡养父母的孝心孝道,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还有年轻夫妇“重幼轻老”的现象,这些因素都使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严重威胁。

(二)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现阶段由于政府财力和农民收入的限制,农民缴费和政府补贴标准都很低,农民每年可领取的养老金还很微薄,所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是其他养老方式的补充。但是从长远看,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乃是长久和根本之计,应该努力使其成为农民养老的支撑手段。

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引导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前文的调查显示,农民的参保积极性还不强。实际上,农民非常迫切需要农村养老保险,但是参保意愿和水平受到个人、家庭、社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2]。可以说,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其参保意识和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的了解程度。加强宣传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要注意宣传的超前性和持久性。

2.政府加大投入,扶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应该得到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国内学者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各方出资比例合理的情况下农民的参保意愿较强。随着政府和集体的出资比重提高参保人数也会有相应的增加[3]。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试点中规定的政府补贴比例还很低,不仅缺乏对农民投保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对年纪已经较大的农民来说所能领取的养老金太微薄,所起到的养老作用极其有限。因此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力争适度提高政府补贴比例。

3.维护制度的稳定性和社会性,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发展。制度缺乏稳定性和社会性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致命伤。就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来说,政府部门应深入跟踪调研,发现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如解决好流动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账户衔接问题等;努力打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区域性、封闭性和排他性,保持其稳定性和社会性,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实行全面参保,并逐步提高投保档次。

4.加强对养老基金运营的管理,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健康发展的前提,否则,当面临较大的长期资金支付压力时将难以为继。应建立专门的农保基金运营管理机构,探索农保基金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政府制定政策和法律,加强宏观指导,增强农保基金管理的规范性,规避和减低农保基金运营风险,确保农保基金保值增值。

5.拓宽筹资渠道,吸引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养老保险。现阶段政府财力的限制必然要求政府加强政策引导,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推动新农保的工作中来;同时,非政府组织规模的扩展也为其协助政府参与社会管理,解决社会和民生问题创造了条件。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户可以为其职工和帮工缴纳养老金,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慈善机构可以帮助政府筹资,或者给予农民直接的捐助。这些关键要靠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三)发展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大连市沙河口区首创的家庭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不仅对城市的社区养老有所启发,也给农村社区养老以重要启示。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个人或社会组织建立起了农村家庭养老院,这是农村开展社区养老模式的一个缩影。农村社区养老是指以社区为载体,以农村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动员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个人自愿为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老年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继续留在家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和亲人们、熟悉的邻居朋友们一起安度晚年[4]。从农村社区养老的一般释义中不难看出,社区养老实际上是家庭养老的一种传承和改进,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动用社会的力量向家庭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目前农村发展社区养老模式应抓住两个重点:

1.建设养老院进行集中养老。对于子女常年在外或者不方便照料的独居老人提供入住、看护、治疗等服务。具体做法:(1)政府投资兴建公办养老院和大力发展农村民办养老机构相结合。贫困地区的养老院通过主动创收来发展,经济较好的地区可以将养老院产业化吸引个人和企业投资建立较高标准的资费养老院[5];(2)制定养老院统一行业规范和收费标准,政府指定专门部门进行监管;(3)加大社区养老的宣传,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提高养老院的入住率。

2.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形成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具体做法:(1)可采取全托管和半托管相结合的形式,白天家里没有人照料老人将老人集中到活动室,晚上老人回到家里。或者安排社区服务队到家中照顾老人;(2)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办文化娱乐室建设健身活动中心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社区养老;(3)积极引导和鼓励广泛的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养老事业,发挥农村民间组织的作用,可以将农村空闲的妇女集中起来组建社区养老服务队轮流照顾老人。可以借鉴日本发挥民间力量的经验,鼓励成立农村养济民间组织,这些组织以民间力量为依托,对这类组织要健全机构、强化管理、保证监督。(4)建立老年自治组织,充分挖掘社区内的养老资源。不仅农村妇女和其他志愿者担当服务照料老人的工作,社区内年轻一些或者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也可以服务照料其他更年长和体弱的老人,还可以采取老人互助的形式,使老年人不仅老有所乐,也老有所为。

此外,政府应为社区养老提供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扩展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为社区养老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华平.略论“三方养老”机制[J].西安社会科学,2008,(4).

[2]乐章.现行制度安排下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意向[J].中国人口科学,2004,(5).

[3]陈思骏,卢盛峰.从国际经验浅析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J].时代经贸,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