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职业心理素质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职业心理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男幼儿教师是我国学前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群体,为更好地了解男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相关的问题,本文对男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以帮助男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幼儿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能量;也为稳定幼儿园男幼儿教师的队伍,优化师资的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 男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概念
男幼儿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要从心理学和职业素质两个角度出发,它是男性个体从事幼儿教育教学职业时根据其特定的社会角色所应具有的共同的心理品质,表现为男幼师在完成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和职业素质。男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主要由职业特征、人格特征和适应性特征几个维度组成,要求男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兴趣广泛、知识结构合理、人格健全、道德品质高尚、适应能力和意志坚强勇敢等特征,同时还要有积极的创新精神、较强的科研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豁达的胸怀等素质。
2 男幼师职业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男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因素主要受到幼儿园的办学质量、自身教龄以及自身学历的影响。首先,由于办学质量较高的幼儿园在招聘教师时对其素质的要求较高,劳动报酬相对较高,因此,在一般教学效能感、情感承诺、继续承诺等方面,办学质量较高的幼儿园男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于一般幼儿园男幼儿教师。其次,教龄是影响男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另一因素。刚工作的男幼儿教师其教师职业心理素质较差,表现不稳定,经过2-5年的职业倦怠心理素质转折期,男幼儿教师职?K倦怠也理呈现出逐步缓解趋势。这种教师职业的倦怠情绪属于正常现象。同时,很多幼儿园甚至只有一名男幼儿教师,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也是造成其职业心理素质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学历是影响男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另一个因素。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男幼儿教师表现出了相对较高的职业心理素质。
3 提升对策研究
为了提高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力,优化个体心理品质,提升职业心理素质,改善社会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3.1建立男幼儿教师社会支持的系统
首先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提高职业认同与职业承诺。如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幼儿园大胆引用男幼儿教师,支持男生留在幼儿园内工作;同时加大宣传,树立典型,扩大男幼儿教师的社会影响。这不仅能逐步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而且能提高男幼儿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其次是用人单位应做好培训与教育,预防职业倦怠,提?{其教学效能。切实提高男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努力争取待遇留人。最后努力创造适宜男幼儿教师工作的环境,积极调动男幼儿教师的生活和成长,充分发挥男幼儿教师的男性特质。幼儿园应建立针对男幼儿教师的培训制度,积极完善园内的教学管理,尽量让男幼儿教师在园内开展男性特质的体育等专项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尽可能为他们开设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保持他们的男性阳刚之气。
3.2男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调适,合理构建完善自我期望
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达到符合实际的状况,积极推动自身成长,满足幼儿园对自己的期望。摆正自己的位置,将重心放在自己的工作上,刻苦钻研,勤于思考,认真扮演好男性角色,把握住机会,不断创新,积极发挥个人特长,努力展示自己魅力和精彩;逐渐树立敬业乐业的观念,热爱幼儿,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合理构建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逐步完善自我期望。
3.3构建男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新模式
男幼儿教师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针对男性特点构建男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新模式,努力营造男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锻炼男生的综合素质,为顺应学前教育的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男性幼儿教师。如,培养出鲜明男性特质的男幼儿教师、指定合格+特长,阳光+健康的男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开发突出应用性的计算机维护、视频处理技术、电教设备使用及维护等选修课程等,激发男幼师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培养男幼师生的职业素质。
篇2
九年级下学期,我们曾进行过一次心理素质测评,我教的学生中不少存在考试焦虑症。他们有的是成绩非常优秀,有的是成绩不理想者。焦虑程度或轻或重,另人深思。特别是一个男生,他的成绩也居班级上游,但是他日常的行为习惯却存在严重问题:丢三落四,今天发的试卷明天他就弄丢,上课没精神;在宿舍里。他内务总是被扣分,因为一些小事,就和同学们大打出手;他特别在乎自己的发型是否好看,自己的步伐是否矫健……在距离中考仅有几个月的时间里离家出走。
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思考,因为初中毕业生所面临的中考,不仅是智力与知识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而如何调整焦虑心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考试,是―个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
一、寄宿制初中毕业生常见心理问题
考试焦虑:中考是初中毕业生的读书生涯中第一次面对的有“淘汰”可能的考试,而在这最后一年中,平时的训练次数和难度也比以往加大……这些,都容易使毕业生陷入考试焦虑,出现紧张、担心、不安等情绪状态。
抑郁:觉得学校缺乏吸引力,什么都“没有意思”,处事消极,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交往,只想回家。
自卑:学习成绩不理想者或者性格内向的同学,在寄宿学校的学习或生活中,由于竞争激烈,没有亲人及时的鼓励很容易使人产生自卑。遇事退缩、不敢进取,形成软弱的个性。
孤独:一些不善于交往的同学,在寄宿学校与周围的人相处不和谐,没有人及时的理解和指引,这样的学生常常会产生孤独感。
对立:在学校里遇到挫折后,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情绪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稍不如意就和别人“对着干”,致使自己经常处于矛盾之中。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的因素。
远离父母缺少亲情由于寄宿生远离父母,平时和父母见面的机会相对较少,他们得到的直接亲情也较少。这些内在情感的缺乏,当他们在学校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小挫折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帮助,必然会引起一些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的反应,如焦虑易怒、顶撞他人、不服管教,行为孤僻等等。日积月累,会形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或障碍。
独生子女综合症
如今的中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从小在家受宠爱习惯了。父母买来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全部一人独有,不懂得与他人分享共用。不少学生从小在家里娇生惯养,凡事以“我”为中心,说一不二。他们不容易接受他人意见,有的甚至说不得;遇到矛盾总是怨天尤人,爱激动,脾气大,任性。现在寄宿在学校,这种习惯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中不会和同学合作,或者劳动成果不愿意与伙伴分享。
父母离异等家庭变故
有些学生由于一开始在家养尊处优,一切顺利,他们也对一切充满自信。但这种自信极不稳定和成熟。一旦父母离异或家庭发生变故,由于缺乏磨练,心理脆弱,耐挫力差。这种落差的存在,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二)班集体里的消极影响。
由于是毕业班,老师会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学生另眼相看,大加赞赏,同学们也对优秀生羡慕得很。对于优秀生来说,这顶帽子越来越重,每次考试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对于中间群体学生来说,他们经常处于两难境地。即考上重点学校难,胸无成竹,对自己没有把握;如果考上一般学校,又会有一种失落感。看到尖子生的优秀成绩,想想自己似乎永远是中等水平的成绩,他们感到自己前途黯淡。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很容易患上心理障碍。
对于那些不幸成绩特别落后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对比下,即使老师家长不说,他们也感受到了压力,更何况老师家长不时或者不小心就会“提醒”:“看某某同学怎样怎样”,“看人家孩子如何如何”……真是“恨铁不成钢”,话里话外流露出的蔑视和厌恶让这些学习成绩下游的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
(三)自身的压力。
人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希望自己得第一。但并非人人都能成功,成功属于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平常的,这些平常的孩子必然承受更多的压力。他们羡慕优秀的同学,他们痛恨自己的落后,他们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尤其是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关系紧张的孩子,他们对父母的愧疚的心理也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负担。
问题和压力无处不在,什么样的人都避免不了压力的存在。但是压力不能过大,过大的压力会影响心理健康,尤其对于寄宿在学校的孩子。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减轻孩子的压力,帮助他们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培育他们的健康心理。当然,最根本的是改变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但这不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我们应该从我们自己做起,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所以,我觉得要解决寄宿制毕业生的压力,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三、解决办法
(一)老师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首先,班主任要有人格魅力,能与孩子进行平等地心与心的交流,能帮助孩子走出孩子困惑。其次,任课老师也担负着育人的任务,也要象班主任那样,用心爱我们的学生,呵护面临中考的孩子。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我们当老师的不能总是高高在上,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
(二)改革评价办法。老师评价学生,别让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分数并不等于能力。郭沫若小时候语文不及格,并不妨碍他成为文学家;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校读书不足三个月,却不妨碍他成为拥有一千多项专利的发明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今天,“高分低能“的人无法适应21世纪竞争激烈的时代。未来的人才应该具有进取心、自信心、不卑不亢、百折不挠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所以,我们作老师的不能只盯着分数。
(三)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动活泼的活动有益于学生亲身体验和自我发现,更能缓解毕业生的巨大压力,调节他们枯燥的学习生活,增强心理健康,效能巨大。面向寄宿生,学校可开展各项活动:(1)课外名著阅读,享受读书的乐趣,和名人交朋友,让孩子在书籍中体会压力是成功的动力,激发斗志和激情,坦然面对中考。(2)体育活动。开展拔河、羽毛球、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青春的力量和心中的烦恼在运动中释放,让友谊在体育比赛中升华,让绷紧的升学神经在汗水中放松。
(四)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要经常,特别是要关注特殊家庭子女。特殊家庭是指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及残缺家庭中的子女。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给予特别关爱。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指导学生正视现实,学会生存,树立信心,期待成功。家校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效果才会好。
篇3
[关键词]高职文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67-02
1 高职文秘学生应必备的主要心理素质
文秘人员,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涉及与单位各种事和各种人打交道,不仅需要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还需要较强的心理素质。一般来说,高职文秘学生刚参加工作的起点不会很高,但也应具备一般文秘人员应具有的主要心理素质,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 较强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由于文秘角色的特殊性,文秘人员常常会在工作中遇到内部和外部的困扰,如工作中遇到领导的批评,上传下达时遇到其他部门的刁难,对外接待时遇到客户的误解。在某种程度上,秘书就是一个夹心层,各种利益团体的不满都会积聚到秘书身上,这就需要文秘人员有较强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胜不骄,败不馁,接人待物不卑不亢,客观冷静地处理问题。
1.2 坚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文秘工作是一项十分繁重而复杂的劳动,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职能。文秘还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来自领导、基层和外界的种种压力能够从容应付,任劳任怨。秘书还要严于自律,自制力强,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文秘在处理事务中,常会引起一些误解和不满。因此,文秘人员的性格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人对事需要豁达开朗,乐观自信,即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采取宽容、忍耐的态度。
1.3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文秘人员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和领导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以及和客户的关系。这几种关系也因交往对象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领导,文秘人员首先要充分尊重,既要全身心地为领导做好服务工作,又要不媚上。文秘在协助领导的过程中,要能够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做领导忠实的参谋和助手。对领导的缺点和错误,能够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规劝。对于同事,文秘人员应有友爱合作的性格,宽容待人,助人为乐,不与他人斤斤计较,不因小怨小隙而存嫌。对同志热情、关心、乐于助人,团结同事共同工作。对于客户,文秘人员作为公司的代言人,在与客户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牢记两条原则,一是热情,二是礼貌。作为助手,文秘人员应适时提醒上司并为其安排与客户的定期沟通活动,以促进彼此的了解与进一步的合作。
2 高职文秘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和问题
2.1 情绪控制力较弱
高职文秘学生在情绪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易冲动,不够冷静。常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这主要是高职生以往生活单纯、人际交往简单所致。遇到问题时,高职生往往不能多角度的看待,不能客观地分析,无法全面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自我控制力差,容易感情用事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2.2 抗挫折能力弱,不够积极乐观
当代高职生往往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进取心也较强,但是抗挫折能力弱。遇到顺利的事情,会兴高采烈,愈战愈勇。然而一旦遭遇失败,就开始自我否定,灰心丧气,甚至有一些学生因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挫折、打击等而做出一些傻事。这主要是因为高职生的以往生活中,环境相对单纯,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机会学习和积累对待挫折的经验。而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的复杂化,人际关系的多元化,竞争的激烈化,就业的压力使高职生信心不足,情感表现得敏感、脆弱,对挫折的承受力很低。当遭遇挫折时,容易心理失衡,不够积极乐观。
2.3 环境适应能力弱,人际关系容易紧张
进入大学,高职生远离了原来熟悉的人和环境,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适应期,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很长时间对高职生活很不适应。究其原因,有的同学在中学时代没有住校经历,而作为独生子女,习惯了在家里养尊处优,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摩擦和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很多同学不喜欢和其他同学主动来往,考虑问题不会换位思考,出现矛盾不知道如何解决,缺乏沟通技巧,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并稳定下来,这些都需要学校和老师进行辅导和帮助。
3 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其心理素质培养应作为学校教育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应当构建起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体系,笔者通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本课题前期的实地调查,总结出一套适用的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如能有机融入整个学校教育体系当中,定能对高职文秘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1 角色认知引导,强化学生职业心理
高职文秘新生从一入学起,学校就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其完成由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逐步转换。讲授专业课时,应向学生阐明未来文秘工作的特征、定位和发展前景,以及从业者必备的技能和心理素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应与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紧密联系,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职业心理,为将来走向文秘工作岗位做好积极和恰当的心理准备。
3.2 教育引导,开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素质培训
通过开设职业心理课程,并系统讲授文秘职业心理素质的基本知识,使高职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本专业从业人员职业心理特点、要求和正确的行为规范,加强其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其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帮助其培养多元化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除了日常的理论课程外,一些心理素质实践训练必不可少。如行为训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同学间的人际互动来进行,强化自信培养、放松训练和情绪表达训练等。如角色扮演法,通过课程的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如拓展训练法,通过专门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利用多种典型情境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在解决问题、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完成一系列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培养能力,磨炼意志,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结合作意识的方法。
3.3 借助社会影响,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氛围
在校期间应始终注重加强高职文秘学生与本专业的社会和单位联系,通过邀请文秘或者行政专业人士到学校讲课联谊等,以及到相关企业单位参观、与文秘行政从业人员交流等,了解本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以及所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和相关技能,让学生在培养对未来职业自豪感的同时,为塑造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氛围和奠定基础。
3.4 充分利用专业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心理培养
学校应充分利用其提供专业实习的有利条件,将每个学生在日常反映出来不同的心理素质问题,列入其专业实习的重要考察内容。使其在实习中有意识培养其职业心理,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总结及时向周围同事请教并及时提高,也可以回到学校中再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强化心理素质培养,这样有利于其就业时能够迅速地适应工作,克服心理方面的短板。
3.5 建立心理档案,便于学生自查和老师辅导
高职文秘学生的心理档案对于系统掌握其心理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规律有着重要作用,档案由学生认真填写,心理课程老师给予重点指导,一般重点关注以下几项:家庭成员情况及其对其心理行为影响(单亲及离异家庭特别关注),个人简要经历及心理总结(包括初高中时期),大学时期心理素质变化(包括是否恋爱、考试学习情况、就业实习情况)、心理测试情况和心理咨询记录等。实践证明,心理档案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非常重要,不仅老师可以通过档案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对照档案来检查和强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但要注意的是,建立心理档案的过程中,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保密原则,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侯典牧,段利,等.秘书心理与行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
篇4
关键词:快速消费品行业 核心竞争力 销售费用控制
近年来,中国开放性的市场与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我国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与此同时,一大批国际快速消费品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也极大程度的加剧了市场竞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由此而拉开序幕。在宝洁、联合利华等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品牌攻势下,我国的快速消费品行业亟待稳住阵脚,坚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新时期快速消费品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之源在于如何强化内控机制,而销售费用的控制与管理又是行业内控机制有效性的前提保障,因此,从市场竞争的视角来看,销售费用控制不仅会对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成本控制构成影响,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更会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
一、快速消费品行业销售费用的构成剖析
所谓快速消费品,主要是指快速流通、快速消费的一些日常用品,如日化、食品、饮料、烟酒、快速包装以及一些非处方药品等等。快速消费品行业主要是针对批发、、销售终端等一系列从事快速消费品销售经营的企业而言的,其销售费用主要包括运输费、广告费、装卸费、保险费、展览、租赁、差旅、职工薪资福利、销售服务、推广活动费等一些为销售而产生的经费。以销售终端为例,无论是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直属还是品牌,其都构成了独立销售机构的所有符合条件,因此,其在日常运营中所产生的一切费用也都应当计入销售费用的范畴。
二、快速消费品行业销售费用控制的有效策略
对于快速消费品行业而言,由于产品存在着普遍的同质化现象,因此消费者虽然能够认可品牌,但却缺乏绝对的品牌忠诚度。如同样的一款洗发水,仅宝洁就有飘柔、潘婷、海飞丝、沙宣、伊卡璐、威娜以及卡玫尔7个系列品牌,由此可见,快速消费品行业追求的是市场份额,是销售量,而不是绝对的品牌忠诚度。基于这样的认识再来分析销售费用的有效控制,笔者认为企业可应用逐一剔除法来进行销售费用控制,避免成本浪费,真正做到“将钱用在刀刃上”。
(一)剔除大量的广告费用
当前,许多快速消费品企业致力于打造“广告效应”,与生产厂家联合推广某一品牌,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人力与物力,以期在特定的区域能够迅速占领市场,提高品牌声誉。笔者认为,对于企业而言这种大幅度提升销售费用的做法不够明智。首先,快速消费品的品牌是为生产企业或一级商的标志,无论是二级、批发商还是销售终端,其销售范围都由生产企业或一级来限定,追求广告效应的结果充其量是为提高这一品牌在特定区域内的影响力,以大成本追求广告效应事实上尚不如潜移默化的在该区域形成影响力更有价值,且后者不需付出任何额外广告费用。我们假定用A来代表生产企业或一级商,用B来代表、批发或销售终端。从短期来看,B投入广告费用会增加品牌在B所在区域内的影响力,然而归根结底,最大的受益者是A,而A的除了B之外,还有C、D、E、F甚至G,因此最终结果是,由B投入广告费用,由A、C、D等等其他同类企业受益。因此,结合快速消费品企业的性质,其首先应当剔除大量的广告销售费用,实行对广告销售费用的有效控制。
(二)剔除其他额外的销售费用――以人员费用为例
除上述广告费用控制之外,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其他销售费用控制还包括物流费用控制、人员费用控制、业务费用控制以及项目费用控制等几项内容。鉴于篇幅有限,因此笔者仅择取其中一个关键项目,人员费用的控制来进行论述。
在当代,人力资源是为第一资源,严格来说当代竞争即是对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员费用的控制是快速消费品行业销售费用控制中的关键所在。人员费用主要包括薪资福利、业绩奖励、津贴补贴以及教育培训等内容,从整体来说,笔者认为人员费用可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是薪资待遇部分,除必须的取暖、消暑、过节等福利之外,将各类奖罚(如迟到罚款)融入到绩效奖励之中,构建由绩效奖励+能力工资的简化薪资制度;其二是教育培训费用,企业可减少各种理论性的培训,将实践观摩与教育培训相结合,从而构建无费用教育培训制度;其三是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该项费用当前在业内有两种运作模式,一是由企业定量,如每月电话费XX元、车费XX元等等,一是由销售人员自付,在绩效工资中加入相应的费用部分,对此,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将该项费用与绩效联系起来,不仅能够提升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对企业来说还能够减少销售费用成本投入,强化销售费用的控制力度。
三、结束语
销售费用是为快速消费品行业成本费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总体来说,销售费用的控制还需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来开展,对于一些大品牌如汰渍、立白,诚然大的销售费用投入可换来更大的收益,但对于一些新品牌而言,开展销售费用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了。销售费用控制是一种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取向,并认识市场的动向,才能更有效的开展销售费用控制,而快速消费品行业也才能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云展.快速消费品营销渠道的构建方法[J].企业活力,2004, (5): 32-33
篇5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尤其应将以职业能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形成一个融入到办学理念、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素质教育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是否拥有过硬的能力素质成为在当今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贴市场办学,建立起与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能专门人才。
(一)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在探索高职教育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合点的过程中,聘请志愿专家和技术骨干按专业门类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设置或调整专业、教学内容,指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校外实训教学组织,使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真正成为学校与企业、行业沟通的桥梁,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纽带。
(二)职业分析方法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院校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深入用人单位调查对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岗位的业务工作范围,开发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标准,确定学生在校期问所应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再进一步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
(三)突出职业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养成
纯熟的专业技能与深厚的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强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能力培养,力图使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完成上岗所需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缩短学生走入社会岗位后的适应期,提高就业的适应性和成功率。
二、拓展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创造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工作的生命在于贴近实际,不断实践和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课堂优势,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锻炼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抓住机遇的决断力,培养学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精神。
(一)强化教师队伍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高职院校要把培养造就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强化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一项根本工作,多渠道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充实教学一线,注重教师专业技术培训,派送青年教师到工厂一线实践锻炼:做好教师的师德建设和现代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努力使教育从老师讲授为重点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重点的观念,唤醒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以专业性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除贯穿于课堂教学外,结合专业实际的课外科技活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学校在实际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大学生思维的原创性、多样性,尝试“优秀生培养计划”、组建“大学生技创新协会”,鼓励并组织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或参加全国大型比赛或深入实验室从事专业课题研究。
(三)培养学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精神
坚持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相结合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就业教育贯穿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尤其是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中,通过院系、专业或学生个人,与企业建立“顶岗试用”关系,使学生参加实训、企业选聘人才一举两得;在就业指导和教育中,不把单纯就业作为目的,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开阔眼界和视野,锻炼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抢抓机遇的决断力。
三、教育管理相结合保障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
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特点,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一套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全过程育人体系,从全局高度规划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作到全盘规划,统一实施,实现全院全过程管理育人。
(一)培养一支强有力、高效运行的教育管理队伍
一是适时进行调整和充实,配齐配强一线人员,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工作的连续性;二是定期组织培训,进行相关专题的交流研讨,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三是定期组织考核评比,学校制定考核实施细则,通过考核和总结评比,较好的发挥激励作用;四是教育管理人员始终坚持进公寓、进课堂、进宿舍,实行全员、全过程管理。
(二)实行带班员制度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
学生带班员制度是邢台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开始探索和实施的一种新型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具有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优点,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具体做法是学校根据年度招生计划按每新生班一名的标准从各系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带班员队伍,按照“会讲、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的“四会”标准,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培养成一支过硬的高素质骨干队伍,完成当年新生军训任务,协助学管干事管理新生入学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该制度实践中体现出了四个优点:一是能用学校自身的力量完成军训任务;二是培养锻炼了一批学生龙活虎骨干,培养了“拳头”产品;三是协助学生管理干事指导一个教学班一个学期,使新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及学习环境,规范秩序;四是有利于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尽快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
(三)坚持养成教育制度培养学生行为素养
一是坚持升国旗制度,每周一早晨举行一次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每学期开课第一天早晨全校教职工和学生一起举行一次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激发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升国旗仪式作为一种制度坚持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二是坚持早操制度,将其作为育人的一个环节,长期坚持下来;三是坚持例会制度,全体学生大会学期一次,学生工作会议半月一次,学生干部会、主题班会每周一次,各种例会强化计划和落实,解决学生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四、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教育
(一)进课堂、进宿舍,培养学生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
高职院校除了开展政治学习、“两课”建设和形势政策教育,还应结合学生管理深入课堂和学生宿舍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宣传和道德意识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从新生入学到毕业,都结合不同时期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不同内容的就业思想和品德教育,在培养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学会做人上狠下功夫,以就业教育促进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实践证明该系学生具有较强敬业精神,能吃苦耐劳,思想品德好作风扎实等特点。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须开设一系列文化教育必修和公选课程,如文学欣赏、影视鉴赏、音乐欣赏、文化常识、人文阅读等,丰富学生文化视野:通过社团开展演讲、沙龙、竞赛等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如: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到学校举办各类讲座和文化学术交流等。
(三)实行心理健康跟踪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心态
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91-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无业可就”、“有业不就”和“错位就业”(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不对口)的现象并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高校一直以来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经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较弱、对企业忠诚度较低、沟通协作能力不强、表达能力欠缺、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深入探讨职业素养内涵,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具有“三自”、“三文明”、“三学”和“三创”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这将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首次提出的,是指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的特征,对于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和研究,可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问题转化为获取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而赋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实质就是个人竞争力理论,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教育学理论成功结合的产物。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优于其他学生的能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体,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六种能力:一是思维能力,这是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智力资本,是学习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基础;二是意志力,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坚定地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是行为指向的维持力;三是凝聚力,是与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目标而团结协作的程度,是对合作者的亲和力和维系力,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四是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基础能力上提炼和提升形成独有的,从就业到未来发展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的核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这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会做事、做好事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六是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活独特性决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1. 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个人相伴,其他个体因无相同的条件与环境,难以模仿和复制。同时,在竞争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核心专长,发挥独特的优势及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核心能力越突出,这种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竞争力越强,效益越大。
2. 异质性。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他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当领先于或区别于其他人,是决定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每个人之间的能力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差异性。
3. 专业性。牢固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把专业变成业务和技术上的特长并取得相应的资质认证,对拓展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和改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是增强大学生竞争力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4. 实践性。个人核心竞争力作为个体独特的竞争能力具有实用价值,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5. 三创性。即创新、创造和创业。大学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靠的是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这就必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三创性最能突显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
6. 稳定性。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处世态度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和培养,也最不容易被别人赶超,拥有这样的稳定性就具备了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
7. 时代性。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需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减弱,去寻找和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呢?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09]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2010年10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践行通知精神,向全国高校推荐“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项目”即“CCEP”项目,通过“CCEP”项目试点,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可达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目的。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五个方面,并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7/8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标准,如图1。
1.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定义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就是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在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人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培养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
2.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一是基础性,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优秀大学生以及大学生把职业素养转化为内在自我提高的水平,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实践性,以实践教育和过程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培养,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职业和事业发展的要求,且随着大学生自身需求
和社会需求而不断丰富完善;三是拓展性,良好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拓展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人生发展规划;四是事业性,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理念,追求事业发展目标的信念,开阔事业发展的眼界。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按照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科研、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思想道德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知识技能实、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性目标。结合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实施主体和实施阶段等五个方面的要求,以高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构建“课堂奠定、实训强化、拓展提升、行为内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该体系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体系,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素质拓展为提升,以行为引导内化为目标,为学生创造一系列学习体验的“四位一体”模式,构成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如图2。
1. 构建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成基础,应以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采用体验式、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技能教授给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科学合理地设计规划人生等能力。
2. 构建实训式的实践培养模式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实际训练为主旨,开展丰富的实践培养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以此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意识。二是建立模拟情境,通过建立的模拟场景来充分营造仿真环境,进行未来职业的切身体验。三是加强实践实习,利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机会,在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形势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职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丰富社会经验。
3. 构建灵活式的拓展提升模式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开放、灵活、互动的拓展训练科目。从“适应性素质拓展”到“提升性素质拓展”,从“感性基础”到“理性提升”再到“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的决策与执行力、组织与协调力、适应与应变力等。
4. 构建渗透式的行为内化模式
教育的成功之道是达到不教而教,即通过教育提升道德,达到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素养的目的。因此,行为引导内化手段和过程成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日常渗透式教育,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环节中,捕捉每个教育契机,进行行为内化教育。通过开展感悟内化活动、“三自”行为自我修炼、“三文明”校园文化活动、“三学”学风建设、“三创”个性培养等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各方面行为的良好习惯,达到“知”与“行”的内在统一,实现行为内化为素质的培养目的。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运行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高校为主导,拓展整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实施全程、全方位、覆盖式教育。在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程中,形成“一二三四五六”机制。
“一理念”,即以学校的“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为统领,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基础”,即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在大学期间搭建理论知识学习平台和实践技能训练平台两个基础,经过系统培养,使毕业生力争达到零试用期就业。
“三融入”,即构建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三大”教育理念指导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大德育”实践培养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能力认证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职业素养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全过程。
“四结合”,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相结合;坚持“高素质、高技能”并重原则,把“高素质”养成和训练工作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全面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坚持日常养成教育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坚持学校与“CCEP”项目合作原则。
“五联动”,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基础课程、职业生涯基础课程、心理素质课程为主导构建的四个课堂”联动;以基础项目训练为主体集中授课训练与开展定期系统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执行力、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强化综合训练联动;学校与企业联动;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联动;各专业群之间、学院之间联动。“五联动”使多渠道信息相互交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拓展。
“六种力”,即通过学生职业素养行为引导内化训练,将职业素养要求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探索并建立适合本学院学生实际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载体,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意志力、凝聚力、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核心竞争力。
通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我们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以及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生行为在个体和群体两方面互相促进影响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中的从众心理,注重选树、挖掘和培养各层次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使榜样的力量发挥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进而培养出职业素养优秀的大学生群体,最终实现普遍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华利,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体系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0-52.
[2]郭超,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工会论坛,2010,(5):97―98.
[3]马明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分析研究[J],市场论坛,2006,(3):211―213.
篇7
关键词: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素质提升
要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加强学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保证。
一、我国职业指导及从业人员的现状
1.职业指导的市场需求现状。 专家认为,职业指导是我国非常短缺的一项服务。 目前,国内需要提供职业指导服务的人员有四个来源。 一是下岗失业人员。 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下, 我国每年有近600 万的下岗人员是急需就业指导;二是每年超过 2000 万的新增劳动力; 三是1亿多的农民工在全国的大中城市打工; 四是各企业的在职职工。 这中间有6千万以上的人,面临职业生涯发展问题。
2.我国职业指导人员的现状。 专业人员缺口大 ,持证的更少 。目前,我国约有 10 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职业指导工作,但通过“职业指导员 ” 以上认证考试的仅 2 万余名, 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2000 人。 但我国需要就业的人数达一亿多人,也就是说:我国一个职业指导师最少要面对 15 万人。 而据全美职业发展协会 NCDA 统计,美国1999 年就有 16 万名职业规划师,平均一个职业规划师面对 3000 人。
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不断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对职业指导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有满腔热情和奉献精神,而且还要懂得本专业理论,学会运用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技术和方法。 因此,职业指导人员应具备以下的素质。
1.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素质
作为学校的职业指导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素质,它包括职业指导教师在职业指导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热爱职业指导工作。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职业指导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
2.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
专业技能素质是指职业指导教师从事职业指导时在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技能水平。 主要体现在操作技能、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它包括咨询与指导、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帮助实施等。
3.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所具有的心理品德和行为模式, 它反映了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与利用的程度。 作为职业指导人员心理素质尤为重要,概括起来有:思维条理清晰,情绪稳定,心胸开阔;能正视现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以理解、信任、宽容、谦逊的态度与人相处,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正确评价自己;责任心强,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意志坚强,对自己的行动目的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身体素质是人的体格和精力的统称。 身体素质是人学习、劳动能力的基础,直接反映了人体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 良好的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的生理机制、旺盛的精力、较强的毅力、耐力和适应艰苦环境、恶劣条件的能力。
三、提升职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素质的方法
拥有高素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是搞好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证。 我国的职业指导处于起步阶段,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良莠不齐,有关人员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还缺乏系统的了解。因此,要提高农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1.加强职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和道德修养
首先要准确认识职业指导的工作宗旨和本质。 职业指导工作本质上是对求职者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人员从主观上要防止、避免对服务对象产生偏见,杜绝对学生的任何过激语言和行为。 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和深化对职业指导工作意义的认识。 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树立公仆意识,公正待人。 在职业指导过程中,要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辩证、客观地了解学生,倾听他们的想法、意见,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讲解,体谅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服务。
2.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职业指导能力
要加强信息咨询、诊断质询和择业指导能力的培养。 作为职业指导教师,必须准确判断求职者信息咨询的各种要求,能在复杂的情况下为求职者确立咨询目标,并系统地开展职业指导。 其次要加强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能力的培养。 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是职业指导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职业指导教师要加强信息采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信息整理与分析、信息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并能利用网络采集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分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训练。
3.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作为职业指导教师,担负着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职责,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首先,应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纯洁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较强的综合能力等心理素质。 对突发事件能够冷静、沉着地思考,客观公正地处理。 其次,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 职业指导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沟通,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宽容、尊重、关怀和引导。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职业实践操作能力
职业指导并非指单纯的职业咨询和心理诊断过程, 职业指导师也不同于教师和心理医生,它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的综合体。 因此,职业指导教师应深入社会和生产第一线, 通过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篇8
关键词 综合职业素养; 高职生; 途径
职业素养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普遍被接受。随着技术的快速升级和工作岗位的革新,职业素养能力的内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域、不同的教育体制中,体现出差异性和变迁性。
1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能力的核心内涵是在理解、反思、评估和完成职业任务中兼顾知识技能获得和人格培养,并获得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从而可以应对未来各种各样的职业需求。这种能力要求应该远远超越于我们曾经强调的知识能力或专业技术能力,而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通识能力。
以某公司电气技术员岗位为例,表1给出了电气技术员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关知识与职业素养的关系。由表中可看出,岗位需求体现了综合职业素养的要求。
表1:电气技术员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关知识与职业素养
2提高综合职业素养的途径
2.1构建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培养平台
加强对高职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但是只有高等职业学校承担这项任务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倡导终生学习的理念, 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也要求我们的职业人才做到终生学习。因此,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学校、企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培养平台是努力的方向[3]。
2.2 整合专业资源库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为实施“双证书”制度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融入综合职业素养的内容。通过企业、教师、学生等人的共同参与,提升对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判断决策能力、计划和执行能力、客户服务、职业素养等内容的认识。如进行简历写作、面试技巧指导、调查问卷、情商自测、企业案例感悟等方案,在理解、反思、评估和完成职业任务中兼顾知识技能获得和人格培养。引导学生进入微课、幕课平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挖掘自己的潜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才做准备。
2.3 改革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贯彻全程化职业指导,明确学生成长目标,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扎实知识基础,对学生提出高标准要求。在专业课、 德育课等教书育人环节当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比如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坚持、忍耐、抗挫折、公平竞争等职业素质;在专业课中渗透科学求实、严谨、务实的职业素养培养[4]。
针对南化院电气专业学生,目前已经开展的活动有:课前5分钟“传播正能量”活动,由学生分组、轮流收集典型案例,进行简短的演讲;组织学生进行中英文简历的撰写,做好面试准备;对接大学生兴趣小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引入企业指导机制,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组织“金点子”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活动中培养沟通、判断决策能力、计划和执行能力等。
2.4 借力校园活动
在宿舍管理等管理育人环节中渗透宽容、 秩序、 替他人考虑等职业素养培养;在校园文化等环境育人环节中来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借助广播、墙报、 条幅、校报媒介来宣传、营造养成职业基本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去感悟、提升职业素养;通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实习实训、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 提升职业素养。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执行力等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从而起到养成职业素养的作用[5,6]。
3 高职生自我修炼途径
3.1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就要求各职业院校的高职生能够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了解当今社会的现状,客观认识和分析自己,明白自己与用人单位和与自己所要达到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发觉自己已经有的能力和欠缺的能力,能够
运用在校的时间给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和能力锻炼的计划,提高自己的能力,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2 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
学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应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主要是为了是学生获得系统化的知识,并使学生能够获得需要的职业素养,因此高职生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获得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3 训练过硬的心理素质
如今,很多高职生都生长在比较顺利的环境中,本身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吃苦不够,因此,心理素质普遍不强。但是,没有一个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样不能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因为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是在长期的不停锻炼的过程中实现的,如果没有好的心理素质来保证这个过程的完成,职业素养的形成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高职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以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身体来迎接将来的职业生涯[4]。
对高等职业学校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够孤立进行,流于形式。切实推进职业素养养成体系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索与思考,全面提升高职生综合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2014年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课题(课题编号:NJCC-2014-YB-14)。
参考文献
[1] 曹宝英.职业素养养成视角下的高职生核心职业能力培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
[2] 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
[3] 宋桂言.略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
[4] 李萍. 高职生职业素养策略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13.
篇9
关键词: 中专语文教学 职业素养 培养策略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培养轻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事实上,很多中职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礼貌意识弱,语言表达贫瘠,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没有基础文化底蕴等问题,令人担忧。
一、中职语文教学与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
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界定是个宽泛的概念。概括而论:一是“德”,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才”,即语言表达、专业知识、思维能力和专业能力。
笔者在所任教学校发放《中专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设计“你对职业素养的认知”、“你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认知”、“你对企业(用人单位的认知)”和“你对职业素养获知的方法途径”四大方面的问题,共发放问卷468份,收回有效问卷452份。调查结果显示:78.3%的学生了解什么是职业素养,但真正能列举三种职业素养类型的不到3%,还有18.9%的学生甚至完全不了解。连锁地引起对自身的认知及对企业最欣赏什么样的人才,很多学生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和目标,因此83.6%的学生赞成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对培养职业素养的渗透力度。
语文在中等职业学校属于文化基础课,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由杨九俊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分为基础模块(2册)、职业模块(1册)和拓展模块(1册)。所入选课文都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体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的”和“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文章,注重启发不同专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丰富的人文性,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健康完善的人格奠定坚实基础。这对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职业品质和职业兴趣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语文教学相机渗透职业素养,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担负着极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还必须围绕“职”字,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观,以培养大批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为己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研究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策略,势在必行。
二、披情入境,在研读文本中融入职业素养的因子
现代职业活动表明,由于社会分工加细,协作增强,机械化程度提高,非专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更重要。“技能”不等同于“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即职业素养的培养。
语文基础模块第二册第一课选取了的《我的母亲》,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拥有的穿越时空的被所有人类共同认同的正确价值取向。在《我的母亲》中把母亲作为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写母亲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完文本学生就能感受到母亲那种“严厉、勤劳、隐忍、善良、宽容、坚强”的可贵品质,这是一种生命的教育。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为了爱自己的亲人重新设定在新的学习阶段的职业规划,引导他们理解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披情入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情景模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社会和企业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有调查报告表明:企业需要的不是混口饭吃的人力,企业关注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巧、技术。中职学校作为中职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应培养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正确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入教学,以活动进课堂,更能体现以素养带技能。
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利用专业资源的比重较传统课堂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样使文化课与专业结合得更紧密,更有利于文化课服务专业课。笔者在微机室指导计算机专业学生学写《求职信》,在巧妙地讲解求职信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后,就放手让学生创作,下课铃声响了,每个人都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电子版求职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上《应聘》一课时,直接把教室的桌椅由面向讲台排放成四周围一圈的模式。把学生分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两类角色,合作探究,集体讨论,最后集全班的实践体验得出最佳应聘方案。学生变成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篇10
关键词:高职;校企文化;德育创新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操作型技能人才,同时,也不可忽视其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这是高职德育的基本要求。高职德育中企业文化缺失必然会带来不良后果,不仅会造成高职学生责任意识淡薄、频繁跳槽离职,影响其在工作岗位上的成长和发展,还有可能造成企业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不足与滑坡,影响企业社会声誉等[1]。因此,在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础上,高职德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改变高职传统德育模式,适应教学环境变化。只有融合校企文化,正确对待高职德育的影响,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德育创新。
一、高职德育创新的正面影响
(一)增强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观念
校企文化融合中吸收优秀企业文化精神中的积极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将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企业的竞争压力和职业责任,感受具备专业技能知识在企业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清醒地认识到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端正学习态度,珍惜学习机会。另外,高职学生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参与岗位实践中的劳动与管理,了解优秀企业文化,学习优良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与敬业奉献精神,改变错误社会认知,掌握社会技能,更深入了解社会规范,学会判断社会价值,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塑造良好品德,形成纪律意识
校企文化融合中引入良好的企业文化,其中,包括良好的制度和行为文化[2]。它可以规范职工行为,使其专业技能在品德和纪律的约束下进行,维护职工的共同利益。高职学生在接触良好企业文化后,能更好处理利益与品德、理想与现实、索取与奉献间的关系,加深对社会发展和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与纪律意识。
(三)适应社会发展,提升心理素质
当前“大德育”理念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职业心理素质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共同决定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前景。校企文化融合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接触企业和社会的机会,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社会信息,如企业的严格管理制度、工作纪律、重大的工作责任;感受企业员工的日常状态与生活状况,适应社会发展,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解决社会化冲突,快速进行社会角色转换,主动调整心态,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二、高职德育的创新途径
校企文化融合给高校德育带来诸多变化,要求高职德育转变理念、内容模块和教学方式,实现高职德育的创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德育氛围
树立“大德育”的教育理念,基于校企文化融合构建“大德育”体系。高职德育工作不仅是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还应贯穿高职学校教育和生产实践全部环节;既是德育教师的工作,又体现在全体教职工的教学、工作、生活等环节上。因此,在办学理念上引入企业文化的思维方式,在校园环境上体现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在教学管理上融入企业制度的严格规范和大局意识,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来营造校企文化融合下的德育氛围,是实现高职德育创新的首要工作。
(二)整合德育内容
高职德育内容要脱出传统窠臼,需纳入与优秀企业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与优化。其内容不仅包括学生政治素养、公民意识、品德修养、心理健康等传统内容,也包括岗位规范、职业要求、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内容[3],顺应时展变化,增加就业形势分析等,系统全面地整合高职德育内容。
(三)更新德育方式
在此背景下,不仅要营造新的氛围,整合新的内容,对其方式也要进行更新。第一,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作为高职德育的目标之一,与企业零距离办学,对接企业文化,注重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第二,以实践活动为平台,结合企业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育,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使其践行职业道德规范,认同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增强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职德育创新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对高职德育工作正面影响显著。新时期,以校企文化融合为契机,从氛围、内容、方式入手进行高职德育的创新探索对提升高职院校德育水平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德峰.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3):34-35.
[2]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6(9):13-15.
- 上一篇: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 下一篇:卫生环境整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