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谈的基本礼仪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谈的基本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谈的基本礼仪

篇1

交谈,是表达思想及情感的重要工具,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在人际关系中的“礼尚往来”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可以说,在万紫千红、色彩斑斓的礼仪形式中,交谈礼仪占据主要地位。,强化语言方面的修养,学习、掌握并运用好交谈的礼仪,是至关重要的。

交谈是人类口头表达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交谈已成为政治、外交、科学、教育、商贸、公关等各个领域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活动.交谈是以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谈话为基本形式,进行面对面的学习讨论,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谈心聊天的言语活动。它以对话为基本形态,包括交谈主体、交谈客体、交谈内容三个方面。这三方面不仅具有固定性,具有互换性。

交谈的作用交谈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人类发展史上,交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劳动、生活、交际活动一起发展起来的。交谈的艺术性体现在:尽管人人都会,然而效果却大不一样。所谓“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正说明了交谈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交谈的效果。与人进行一次成功的谈话,不仅能获得知识、信息的收益,感情上也会得到很多补偿,会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而参与一场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交谈,除了是时间上的浪费之外,还会有一种受折磨的感觉。

交谈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桥梁,是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的一种动力。“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明交谈在交往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一个人善于交谈就能广交朋友,给人带来友爱,为社会增添和谐,就能享受到社会特有的友情与温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人因话不得体,伤害了亲友,得罪了同志,甚至有些人因言语失误,结怨结仇,操刀动斧,酿成生活悲剧。

篇2

0.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彰显以人文本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来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其表现之一。一旦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就能主动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这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自主学习。古语有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这句话表明人生获取知识有与生俱来、学习以及质疑三个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学会提问题。让学生进行语文课本预习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边读边想,对课文中的不懂之处进行思考,并且做好标记,在上课的时候,采用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最大的麦穗》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学生将疑点之处做好了标记,并且写出了自己的问题,如:弟子们用心的挑拣,为什么最后两手空空的走进麦地呢?弟子们的什么让小麦穗摇晃着脑袋嘲笑呢?为什么最大的一穗是弟子们刚摘下的呢?等等,学生提出自己的这些问题,这就说明学生在进行思考,在主动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体现在教学之前,还体现在教学之后,上完课文之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提出问题,促进他们思维的发散。例如,在上完《跳水》课后,教师问“船长这样救孩子的办法是不是最好的呢?”,抛砖引玉,学生就会进行救人方法的联想,提出各种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发散他们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语文课堂进行合作探究式教学,彰显以人文本理念

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潜力,就需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变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事物。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因此在进行探究活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指导管理。例如讲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时候,有人会问老师“诸葛亮凭什么借到那么多箭呢?”,这时候教师可以说“我没仔细思考过,要不我们一起讨论一下”,顺势展开合作探究学习,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围绕诸葛亮成功借箭的原因进行探讨,对学生得出的答案要进行肯定,激励他们进行思考,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答案要进行引导。在例如进行《詹天佑》这篇课文的讲解时,有学生可能会问“不用中部凿井法行不行?”这时顺势就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围绕缩短八达岭隧道工期的答案会得到很多,这时就让学生进行发言,有学生说“詹天佑应该是通过四个面同时施工,分别是竖井两个面,以及两段的两个面,这样才缩短了工期”,还有的学生会提出“多打井,多增加工作面以此来缩短工期”的观点,可其他学生会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打井本身就耗费时间,井多了相应的时间也增加了,因此不是井越多,就能缩短工期”等等,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之间相互的探讨质疑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建立健全学生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活动以人文本理念的落实

学生评价体系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坚持以人文本原则,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要建立健全学生评价体系,需要坚以下持几个原则:一,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运用两种评价方法的相互补充,实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因此,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除了成绩之外,还要包含学生的课堂表现,谈话评价以及成长记录评价。二,坚持他评与自评相统一的原则。学生评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为自身的局限性使得评价角度不够全面,坚持他评与自评的原则,就要让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去,这样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三,坚持评价指标多元化的原则。语文教学的评价指标应该侧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既要涵盖学生的成绩,又要包括学生的态度、价值观、毅力以及情感态度等等,改变传统评价指标的单一性。从精神层面是实践动手能力双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坚持指引性评价的原则。改变传统的模糊一致的评价结果,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的表现提出符合学生发展的评价结果。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多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全方位的评价反馈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结语

篇3

高效的语文课堂常常围绕一个主问题来展开。这样,在简洁的语境中,在整体的情境中,层层深入地展开对话和互动。教材中的小说类文本有着自身的特点,课堂问题设计既要抓住故事本体,又要关注小说语言,也要把握人物的形象,彰显语文的魅力。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船长》为例,谈谈如何设计此类文本的主问题。

一、儿童立场和人物心理糅合

教学《船长》一文,大多教师都以“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的问题来引领教学。这样虽然也能很好帮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但却不是儿童自己所关注的内容。那有没有儿童最为关注的,并能让他们走进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内容呢?几次执教,我们发现:“够了”这句人物台词,很有韵味。环境那么糟糕,救援行动到底够不够?为什么船长这么坚定地说“够了”?结果够不够?从这个角度设计主问题,不仅符合小说类文本品人物的核心要求,而且使语文教学变得简约且有创意,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能够激发儿童持久地探究体验,给他们以巨大的自由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二、经典台词和文本整体糅合

如今的小说类文本教学有这样一个倾向:师生一头扎进一个两个细节,津津有味地品读赏析,课堂表面看起来很精彩,但缺失的是对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我们思考的方向是:选择的提问点,能不能自然地串联全篇,营造一个思维场。我们可以紧紧抓住“够了”这句台词,向前指向文本的“环境”描写,即“险情”的描写,追问“够不够”。很明显,这是死神降临、在劫难逃的境遇。有了这个“够不够”来统领,更有张力。向后,我们可以追问船长如何让救援行动“够了”的。他凭什么坚定地说20分钟的时间“够了”?再追问,他的内心世界是不是真的觉得“够了”?这样,文章的几大板块就形成逻辑联系,学生也体会到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学生解读文本的视点站得更高,对作者的整体构思就有了初步的了解。

三、言语实践和情思理趣糅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对学生情感熏陶的最好载体是言语实践。一方面,富有逻辑性和情感张力的言语实践能自然进行人文教育;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特质要求教师不必另辟途径,用语言文字以外的手段吸引儿童,这样,反而弱化儿童对文本语言的关注。因此,设计小说类文本主问题要始终让儿童进行言语实践,同时要让言语实践指向对人物思想的品悟。

(一)品读环境描写,指向人物特点

《船长》一文的环境描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够不够”。一是情况危急,险情重大。可以从“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来”“巨响”“大口子”“剖”“可怕的震荡”“猛烈地涌进了船舱”等词句来朗读、体会。二是局面的失控、人们慌乱。抓住“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等来体会失控的场面。在“肯定不够”的言语情境下,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说、读。这样,学生体会到这都是人在灾难面前本性的自然流露。如果此时没有一位好船长,救援行动20分钟肯定不够,恐怕200分钟也不够,等待人们的将是可怕的死亡。用文本环境描写来进行语言的训练,并自然指向人物形象,避免了生硬的说教。

(二)品读行动描写,彰显人物特点

遭遇绝境,那么船长凭什么让救援行动“够了”呢?品读船长有条不紊的救援指挥行动,紧扣“够不够”,延伸出基本语言的层面:一是他舍己为人,从他把自己数在60人之外,连见习水手也要救援,自己随船沉没等处看出来。二是他指挥镇定自若,从“站”以及命令的每个步骤都不可颠倒可以看出来;从问明最重要的情况,并下达保护女人的核心命令可以看出来。三是他威严刚强,从大家有秩序的表现看出来。在这里,要体会排比句的作用,感受语言的节奏感。这样关注语言的形式,读出感觉,就能够自然彰显出船长的才能。

(三)追问内心世界,聚焦人物特点

课文最后写船长以身殉职是一段抒情性文字。如果零碎地问,可能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英雄的权利”这个关键体悟点不能植入学生心灵,教学显得平淡。承接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简洁地追问:“作为船长,他觉得他做得够吗?”并设计综合性语言训练:

哈尔威船长想,虽然我牺牲了,但_____________,我已经“够了”。

预设:(1)我救出了船上所有的人。(2)我一生都没有愧对自己的岗位。(3)我走了,但是留下的船员们一定能成为好船长,因为他们跟了我这么多年,见过我的忠于职守的举动。(4)和自己心爱的船同存亡,船在人在,船亡人亡。

这样,让学生充分地回顾全文,发现文本更大的密妙,在跌宕的情感体验中朗读最后一段话,自然升华情感体验,并用“够了”来说话,深化对“忠于职守”的理解。

篇4

基本乐理作为技术性强、专业性强的音乐理论学科,是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掌握其他外延音乐学科的最基本的学习内容。在音乐类基础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乐理教学和视唱练耳课是两大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是打好学生音乐基础的前提条件之所在。然而在基本乐理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疑难点很难突破,无法完全掌握,不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讲清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非常吃力,本文将列举四大基本乐理教学中的疑难点进行详细的剖析和解毒,找出最有效、最科学的教学手段。

1 区分半音和全音

半音这个基本乐理一般分为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全音一般分为自然全音和变化全音。学生在分辨这四个基本乐理的过程中通常会将带有变音轨迹的音归属为变化半音或者是变化全音,这种判断是没有理论依据可言的。因此,笔者根据执教音乐多年的经验,得出以下两种区分半音和全音的方法。方案一:通过五线谱解决。判别半音或者是全音依靠键盘是找不出感觉的,而放在五线谱上面来解决进更加驾轻就熟。倘若两根距离相邻的线和间上的两个音符所构成的半音就称之为自然半音,而构成的全音就是自然全音,这里的判别技巧就是分析五线谱中相邻线和间上音符的位置和构成。倘若线与线和间与间上面的两个音符所构成的就是半音或是变化半音,而构成的全音就是变化全音,此时要注意的是线与线包含在同一条五线谱的线上,间与间包含在同一五线谱的区间当中。方案二:因为自然半音和自然全音都是自然音程范围中,具有小二度和大二度的特点,而变化半音和变化全音属于变化音程范畴,具有增一度或减三度的特点,因此,根据这个特点可以这样来辨别全音和半音,所有具有小二度的都是自然半音,所有大二度的都是自然全音;而增一度的属于变化半音,减三度属于变化全音。以上两种方案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分辨半音和全音。

2 用标图法理解等音

等音是指一种性质和记法不同但是音高音准相同的各音,有键盘乐器学习经验的学生掌握等音并不困难,但是对于那些初学者而言,在没有任何键盘学习的基础的情况下,由于对键盘乐器的陌生,因此等音的分辨学习是十分困难和吃力的。等音问题的解决可以摆脱五线谱教学,采用键盘标图法来辅助学习。只需教师让学生画出简化的键盘标识图,让学生在标识图上面反复揣摩和练习。画标志图的关键在于要先勾勒出黑键,再画白键,这样画出来的图不仅美观、标准,还节省大量的时间。笔者在此分享一套简易画键盘的方法:首先,先勾勒出五个黑键,左二右三。

3 区分调式、调性、调的概念

调式、调性以及调这三个概念在基本乐理当中并没有统一规范的划分界限。调式是指若干音根据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性组成一个具有主导音律的统一系统,而这些若干音的总体之和就是调式。调式这一概念在理解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若干个音级是组成调式的最关键、最基本的成分。2)若干个音级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一般为高低关系、偏正关系、稳定关系等。3)调式必须要有一个主音,也就是主旋律,主音是调式的核心部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若干个音级的综合。调性是指当调性和音高结合情况下的综合产物,调式和调性两者互为影响,调性是调式的特征之所在。比如e 和声小调,e 表示音高,而和声小调则表示调式的分类,而 e 和和声小调两者结合就是调性。调在音乐界的定义从未真正规范统一过,而且多年来对它的定义的争执从未休止过。与调的概念相互影响的就是调高与调式,而调与调式的概念基本一致,是调式的略称。在很多音乐演奏中,人们习惯称 C 小调和 C 大调,其意思就是 C 小调式和 C 大调式。因此在很多的音乐实践演奏过程中两者是不分的,可以统称为调。

篇5

[摘要] 高等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本文阐述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中有关基础医学教育教学要求的内涵和意义,提出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科研五个方面的改革思路。以期保证护理专业通过认证,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

[关键词] 专业认证;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144-03

Study on the reform of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und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ZHAO Wanhong ZHU Ming'an YAN Hongchun ZHU Kegang

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Hubei Province, Shiyan 442000, China

[Abstract] 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guarantee of higher education external quality.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demand for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unde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summarizes the five following aspect of reforms: taking the content of recombinant education, making education reform by selecting organs as the center; reducing the time of classroom lecture, improving the time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 outstanding heuristic teaching; optimiz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basic medicine; enhancing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ll these reforms can make nursing be through the authentication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 nursing tale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ndards (Nursing); Basic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ternationla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湖北医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2015)。

[作者简介] 赵万红(1970-),男,陕西宝鸡人,医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药理学及医学教育研究。

通讯作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内部的自我质量保障是核心,外部的质量保障也不可或缺。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20世纪末,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作为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以及人才国际化的重要保障被引入我国[1-2]。

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开始于2006年。其中,《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于2009年初步制定,并于2010年首先在吉林大学进行护理专业认证。截至目前,有6所高校的护理学专业通过认证。普遍认为,专业认证很好地促进了现代护理学教育观念的传播与更新,促进了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促进了护理学院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的发展[3-4]。鉴于此,本文对《标准》的有关内涵进行剖析,对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进行探讨。

1 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标准》提出,“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注意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对医学基础课程,鼓励开设包括基础各学科内容的创新性、整合性课程”[5]。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少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教授时间相距较远,前期知识容易遗忘,需要重复讲授的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过多,教师、学生负担较重,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前期教学不是以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解决临床护理问题为主要目的,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形态功能疾病药物治疗(药理)”的认知规律,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按系统重组为若干个模块,采用模块式教学,如呼吸系统模块:呼吸系统的正常结构(宏观和微观结构,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功能(生理)异常结构(病理)异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疗(药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按照系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难是:缺乏合适的优秀教材;需要打破现有以学科划分的教学单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学准备和组织管理的难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6-8]。

2 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健康保健需求”[5]。

现行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周学时在25~30之间,平均每天5~6学时,再加上学生的业余活动,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居于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力求涵盖书本的全部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很少留给学生自学时间,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显然,这与当前医疗行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与《标准》的要求、与人才国际化的要求都是不适应的。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前提是要给学生学习时间。因此,必须修改课程计划,减少讲授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进行,减少不同学科间重复内容的讲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师讲授。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放任不管,学生自由的可学可不学,而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定学习目标和灵活的考核方式,教师做好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大力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启发式教学

《标准》要求,护理学院(系)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关注沟通协调能力的养成,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关于教学方法,鼓励应用讨论式、案例式、问题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5]。2009年,教育部、原卫生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有一致的要求。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千百年来,在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护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不例外。然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还要有创新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护理人员也不是简单的分发药品、换药和打针,还要指导患者就医治疗全过程,要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要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良好的护理在患者身心恢复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当前,主要的教学改革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以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resources-based learning)、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research-based learning)、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task-based learning)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team-based learning)等[9-10]。这些模式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各院校、不同学科可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 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学是否适合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和期望,是否符合该专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申请条件。《标准》课程计划要求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课程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在主要课程中对护理专业实践做了具体的要求。对医学基础课的要求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必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护理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5]。

在以往的课程计划中,对基础医学实践课的要求与临床专业相似,安排的实验内容和实验学时也相似或略少,都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等。笔者认为,按照《标准》的要求,基础医学主要是为护理学专业课程打基础,对实践要求不高;护理专业毕业人员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科研的人员几乎没有;在护理工作中,也很难用到与基础医学实践有关的技能。所以,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的要求相比临床专业应大幅降低。当然,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基础医学知识角度来说,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也是必要的。但应该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理论,同时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减少实践教学时数,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或增加专业课的教学时数。

5 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准》要求,护理学院(系)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道德。必须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或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师团队开展具有护理特色,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科学研究活动[5]。这说明,《标准》主要要求学生多参加和护理专业课程有关的科研活动,而对于与基础医学有关的科研活动,主要是提倡,而非必须。所以,应该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申请有关基础医学的学生科研项目,或参加基础医学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维、方法和道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护理专业人才。但在参加科研活动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科研过程,关注科研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结果,毕竟学生的精力、基础有限,而且学习重点并不在于此。当然,对于学生的科研也应该有激励机制,否则,学生缺乏兴趣,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总之,专业认证是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现行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吸收国内外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采用启发式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护理学教育发展道路,通过常规化的护理专业认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国际化护理人才[11]。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0.

[2] 袁东敏.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发展之路径选择—基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 12(4):86-89.

[3] 吴云,付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07-209,220.

[4] 陈敏,邱伟华.美英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1):92-96.

[5] 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试行)[S].2009.

[6] 沈杭丽,卢丹,罗东晓,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护理教学模式的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1061-1062.

[7] 张萍,解玲.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2,18(4):381-382,384.

[8] 何云,周晓帆,郝嘉.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浅谈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57-1059.

[9] 赵万红,龚应霞,蓝星莲,等.药理学PBL教学实践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997-1000.

[10] 蓝星莲,潘龙瑞,于龙顺,等.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27-29.

篇6

关键词:能力本位 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 一体化

当今社会中,产业、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中,计算机语言教学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由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倾向,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培养上。如何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提高计算机语言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我们研究高职计算机语言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以能力本位教育为理论依据,对高职计算机语言教学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采取了以下的措施与做法:

一、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以任务为目标”的新型教学体系

要建设“以任务为目标”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软件编写的基本技能。

1、以小型任务为目标的案例教学。计算机语言教学中,教师以往的讲授顺序是从基本定义、语法功能再到程序设计的传统模式,学生学习会感到枯燥无味。采用案例教学直接从案例入手,通过案例引导,讲解概念、语法,分析功能及应用,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VB程序设计》课程而言,由于是第一门语言,在案例教学中选取的案例应尽可能小而精,针对特定问题通过小型案例讲解独立的知识点,以案例模仿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贯穿于案例分析的过程之中,可培养学生学会抓住或发现问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

2、以阶段性任务为目标的案例教学。根据能力本位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可按照课程内容及进度安排把整个案例分解成多个阶段性任务,再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分析每个阶段性任务的目的、意义、实现方式及所用的知识点。阶段性任务要与整个项目案例紧密结合,始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哪个知识点在哪个任务中需要用到、为什么需要这样做、怎样去实现,从而使得教学中每完成一次阶段性的教学,学生就可以自己动手实现一个阶段性任务,距离完整的案例系统也就更近了一步。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各部分知识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效地将整个知识内容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特点包括:“学”重于“教”;教师的作用是评估、判断、建议和指导,形成互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协调、高效的教学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牢固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将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一体化,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实验室进行,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70%的学生表现出学习兴趣浓,课堂主动积极,真正掌握了相关的理论与技能,在随后的课程设计中可以观察到学生的这种提升。学生也由此增强了自信,学习动机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整体呈现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一体化改革,以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2、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在实训融合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先演示讲解实例,引入新的知识点,然后在原有案例的基础上提出扩展功能,复习旧的知识点,由学生考虑完成或由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上机练习、实验来完成,循序渐进。采用一体化教学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采用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质疑为切入点,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3、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探索”教学。教学中,为了适时不断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经常与学生交流、互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提出一些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尽可能地多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寻求最佳解题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老师不是一味地灌输,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可以充分地实现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程序设计能力。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小组讨论辩论的方法,让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其效果远比教师简单地说出结论让学生记笔记要强得多,原因是不同学生的知识链被激活了,从而开始主动思考。在辩论中,不同角度的思想观点促使学生进一步反思,相互启发,其效果远比教师准确的授课要好。教师退到幕后成为导演,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去发现知识,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灌注式”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探索式”学习。

4、案例纠错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教师也可以在案例中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然后师生一起共同解决,或把学生编写的程序选择一些典型的出来,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与学生一起来分析出现的错误及原因。这些错误往往是学生最容易犯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深刻印象,在今后的编程中避免再犯同样的编程错误,从而牢固掌握知识点,对所学的问题也容易理解。例如:在讲授有关数据类型说明符以及不同类型变量对输出结果的影响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以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思考。 首先我在课堂上随手编写了一段简单的程序代码进行导引: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Dim m As Integer

Dim n As Integer

m=Val (Text1.Text)

n=Val (Text2.Text)

Label1.Caption = Str (m * n)

End Sub

程序极为简单,通过两个文本框得到用户输入的数据后,分别赋值给m和n两个变量,将m×n的计算结果在标签Label1中输出。程序运行后,当输入m的值为100、n的值为35时,单击“=”按钮,征求输出的结果。学生们会回答“3500”,结果正确。但若m不变,将n改为350,对输出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回答“35000”,可是屏幕给出的结果却是用“溢出”表示的出错信息,学生因此大感困惑。此时教师先不要急于引进名词定义进行空洞的解释,而是首先把m或n中的任何一个变量改为Long类型,“溢出”的错误现象随之消除。可借机向学生提问原因,回答十分踊跃,答案也有多种。等待学生们回答完毕,人人都经历过一定的思考,老师才最后分析原因并提供正确答案,学生开始明白所谓数据类型的真正含义及其影响与重要性。正是由于m和n都是Integer类型,其运算结果100×350=35000,超出了Integer的范围,所以导致“溢出”;只要将m和n中的任何一个改为Long类型,其表达式的运算结果就是Long类型,而35000的运算结果并没有超出Long类型的范围,故能正常输出。

由此不难通过变量m和n的类型变换,推引出其他数据类型说明符,例如Single型和Double型等等,使学生对数据类型的含义及应用从陌生到理解,其效果良好而且印象深刻。与此同时,对每一实例也都可以进行多次反复修改,以此说明针对不同类型的变量,会演示出不同的结果。首先让学生自己给出答案,然后再显示验证,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由于师生间的多次对话,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的学习情趣随之提升。

再如,针对 VB中的基本结构,模块和过程,常用控件的属性、方法、事件等等,也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教学模式,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无形转化,变得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以项目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1、以项目为主线,淡化验证型实验。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同学更多的时间是在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去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验证程序的正确性,观察运行结果,而自己真正设计程序时却无从下手。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验证型实验的设计目的、设计思路和算法思想,强调问题分析,而不是仅仅去验证。教师要精心组织实验内容,以项目为主线,要求学生根据理论学习内容,应用多种方法,按照要求进行实验。实验中通过调试可以让学生迅速理解语句的含义、程序实现的功能、软件设计规范等, 务必要求和监督学生脚踏实地、循序推进,从简单到复杂,从比照、模仿到独立思维,最终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改革意向,让学生每次都能察觉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激发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以项目为主线,强化项目型训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即学生学完每个章节后,由于没有机会应用,很快就将所学知识忘记了。学生普遍反映,学过的知识不会应用,编程困难。就像学习外语,记了一大堆的词汇和语法却不能张口表达。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少综合性的归纳和练习;学生上机动手时间短,仅靠课堂上的操作是不够的。针对这一问题,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以项目为主线,强化项目型训练。教师可在每个章节后面安排项目训练,并与课堂上讲解的项目相结合,同时,围绕每章的知识点,综合前面章节的内容,设计小型实战训练题目,一般以模块设计和小项目制作为主,要求学生利用课内或课外时间完成。教师要注重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程序编写,将成果保存到指定处所,交付老师检查,并在考核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3、以项目为主线,加强课程设计实践。在所有课程结束后,可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分组的组织形式,以项目为主线,以完成小型任务为目标,设计实战训练项目,锻炼学生合作和程序设计的能力。在分组设计中,学生以3人左右的小规模进行分组,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也能充分参与合作。学生个人的最终成绩取决于团队的最终成绩、个人在团队中的贡献以及教师对个人表现的评价。分组设计中通过竞争机制和团队成员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提示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所创新,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并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点评,特别对好的设计思路,一定要让所有学生都了解。

四、结束语

几年来,通过以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语言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对教学方法、手段、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通过构建“以任务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加强,对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在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深化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英 刘凤春 基于项目开发教学法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计算机教育,2010,第5期,105-107。

篇7

【关键词】语言艺术;教学;汉语

引言:汉语教学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语言是内心想法和知识的传播体,我们运用它去向大众呈现出自己不一样的智慧,那么在汉语教学过程里面,将语言变成一种艺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笔者基于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提升学生汉语能力的方法浅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汉语课堂中教学语言应用的存在问题

在教学语言应用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习惯与专业能力发挥的差异,总是会存在一些语言应用的问题,也导致了课堂效率的降低,下面对于汉语课堂中教学语言应用的存在问题表达一下笔者的想法。

(一)课堂语言运用单一、缺乏专业性

在课堂教学中,汉语文学非常注重课堂气氛的熏陶与老师语言的融合,但是语言运用较为单一,在教学里面缺乏专业性的表达也是必须要注重的问题。这其中主要表现在,老师运用的教学语言过于口语化、专业基本功还不够扎实,进而导致课堂缺乏一定的趣味,学生的学习态度仅仅停留在如何上课中,而不是真正的投入到自己的课堂里面。或者已经习惯了这类教学模式,把语言的学习当成任务,从而忽略的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二)教学语言过于直接、不能具备引导作用

我们要充分的体会到这一点,那就是汉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对于其他类学科来说,有些知识的讲解必须要直接到位。可是汉语的魅力之处在于:一方面我们要懂得知识的应用,而另一方面却要具备语言艺术,将学生的情怀与热情带入到学习里面。因此教学语言太过于直接,而且不能够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所在。

(三)教学语言缺乏魅力色彩

有些时候,一节课堂是否有趣很大程度在于语言的魅力应用。在学生的眼中,如果老师的语言缺乏一定的魅力色彩,总是以学术的角度去讲解,那么也就失去的兴趣的。因此可以看出,对于不少老师来说,语言魅力的缺乏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而如何运用语言的色彩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值得思考的重点。在这其中一定要保持长期学习的态度,因为教学语言魅力的缺乏往往由于教学当中的惯性问题,进而导致了内容的平淡。

二、汉语课堂中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策略

对于汉语言专业来说,虽然它与其他学科拥有相似之处,但是究其本质来说又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对于高等数学应用和一些理科专业,语言成为润色的部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增加。但是汉语则不同,它是一种欣赏的角度和艺术氛围的创造,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潜在兴趣,让他们热爱其中,真正的感受汉语所带来的力量与美好。因此我认为注重语言教学的应用应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保持课堂语言教学的精准性。

对于汉语教学来说,我们一定要做到先去规范课堂语言,在去进行知识的灌输。比如老师在对汉语中语法、词汇、古文、文体、写作等进行辅导时,切不可随意乱用语言,同时也要坚决排除目的不明确、缺乏针对性的语句。其实语言艺术并不是形式上的组织,它是以深入教材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在保持汉语教学的准确性时,要经常的分析教材上面的应用知识,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含义与教学技巧,然后通过严格的耐心去解读知识,通过逻辑性和容易被接受的模式传达给我们的学生。所以在这方面,笔者认为一定要加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功底,如果对于本身的专业掌控能力还不够,那么做不到将知识真正的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因此,提升精准性的另一面就是扩大知识面,然后再用充满魅力色彩的教学语言表达出来。

(二)把握趣味,深入教学。

我们在教学里面,最重要的是大脑,可是知识是通过嘴来传达给大家的,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是否生动有趣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部分。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言谈是衣着的精神部分,用上它、撇开它,就和戴上或摘下装饰着羽毛的女帽一样。”如果说语言是一把钥匙,那么它所打来的就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之门。比如在汉语文学的学习中,我们会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课文,可是不一样的文体、模式、题材,它所表达的情感主题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课文赏析很活泼生动,有的却十分充满悲伤情怀,或者是一些写实题材的课文,都存在本质的区别。教师的教学想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内容生动有趣的表达,既能够抒发作品的情怀,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其中,体会文学语言的幽默及标准。

(三)通过语言锻炼学生自身能力。

在一节课堂当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在专业水平与生活语言之间,因此不少老师容易在课堂当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语言魅力去感染学生。但是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锻炼学生对于汉语文学学习的自能力。其实在教学里面,总是容易犯下这样的错误,那就是一问一答,诸如老师提问“这倒问题的答案是A”,然后学生接下来回应“对”“是”“我明白了”,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存在的很大问题,因为语文更加需要引导,通过充满渗透性的语言去让学生自己明白这其中道理,而是放大老师的位置,让老师变成演讲者。所以很多时候,教师并不是课堂当中主导地位,而是能够辅助学生走向学的参与者,语言表达的最后目的就是教学生,让他们真正的学习到汉语文化的重要之处。

结语:在教学中,想要真正的提升课堂语言艺术能力,需要的不仅仅是把自己变成一名演说家,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意义。当教育者把课本当成一部作品去完成时,他也就懂得了语言应用的真正价值,那就是让语言充满艺术的灵动和魅力。

参考文献:

[1]肖慧.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微[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2]刘年喜.关于实施语文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108-01

现代教育认为,“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接受,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有特色地、个性地、可持续地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使学生探究新知,不断进取,充满自信心和成就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才能促进数学成绩的全面提高。本文结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谈谈如何通过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当堂练习等教学方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些理解。

一、完成前置性作业,先学后教

前置性学习是为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课前的充分研究可以让课内的学习更加深入,课内的交流更加宽泛。前置性作业内容一定要适中,从学生心理层面来说应该是“接受并喜欢”的,千万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同时,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及年龄特点,选择课前和课中相结合的前置性作业形式,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为学生的学服务。从教师的设计层面来说应该是“开放并具价值”的,前置性作业设计绝对不是简单问题、相应习题的堆砌。进行前置学习,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做准备的。

对教师而言,要设计出一份优秀的前置性学习单,就必须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教学目标要定位准确。如果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时对目标把握得不明确、不准确,那么,课堂上学生的交流也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更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数学教师应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把握住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在不改变现行教材编排的基础上,一是要考虑如何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二是要思考哪些具有开放且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地探索与研究。

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单:

1.操作:请你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并涂上颜色;你能继续折这张正方形纸,并找出表示涂色部分的其他分数吗?

我找到的分数有:_____________。(提醒:把这张纸带来全班展示哦!)

2.想一想:1/3、2/6、3/9这三个分数相等吗?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来证明它们是相等的吗?请把你的方法写在下面。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3.找规律:通过上面两题的操作和思考,你对分数有什么发现?你发现的规律:_____________。

4.运用:①你能运用你发现的规律,再写出一组这样的分数吗?②你觉得你发现的这个规律有什么用?

第1题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纸的方式,初步感知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它们会相等呢?”“怎样的两个分数会相等呢?”……第2题的设计,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之前的一系列思考,这时让他们用不同方法来验证这几个分数相等,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重点讲解和分析;进而进入第3题,归纳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第4小题则是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以及对后续学习约分和通分做的铺垫。学生在完成前置性学习单的时候,从初步感知—推理验证—归纳总结—拓展应用,学习过程层层深入,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十分有效的。

二、实行“小先生制”,互学互教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发扬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承担角色,使学生在互教互学的活动中得到发展。本节课,笔者先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再请一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组内其他成员适时补充。例如,在交流用不同方法证明1/3、2/6、3/9三个分数相等时,笔者选择先由一名学生作为主讲,他用了计算、画图两种方法进行验证,接着,再请小组内的另一名学生进行补充,又找到了用商不变规律来证明的方法。“小先生”独特的授课形式给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的学生带来一缕清新的空气,本来难学、枯燥的数学课堂也会渐渐赢得学生的喜爱,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也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少出现数学课堂冷场的现象。

三、关注生成资源,以学定教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在以学定教这个环节,教师要明确三点:第一,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一律不教。第二,要不折不扣地达到课标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单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在本节课中,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对于前置学习单中,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学生还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应当及时帮助学生,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评定,明确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帮助补充,最终得到分数基本性质的完整叙述。这时,学生从直观、具体的分数基本性质的感悟,抽象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理解的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

四、注重当堂训练,以练促学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学生刚学过的东西最容易忘记,所以在课堂上及时巩固练习新学的知识非常重要。当堂训练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一般都是分层次设计的。第一层次的训练,是在学生学习例题后完成书后的“做一做”,主要是模仿练习,只要求学生基本会做,不会做的可以再指导点拨,这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第二层次的训练是达标训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习题。第三次训练是能力训练,一般题都是本节课内容的延伸,是为尖子生准备的,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不做要求。在本节课中,教师在完成书后“做一做”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完成配套练习册,对一些有疑问的地方及时讲解,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只有这样讲练结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最好的学习效率,才能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9

交谈,是表达思想及情感的重要工具,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在人际关系中的“礼尚往来”中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可以说,在万紫千红、色彩斑斓的礼仪形式中,交谈礼仪占据主要地位。,强化语言方面的修养,学习、掌握并运用好交谈的礼仪,是至关重要的。

交谈是人类口头表达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交谈已成为政治、外交、科学、教育、商贸、公关等各个领域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活动.交谈是以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谈话为基本形式,进行面对面的学习讨论,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谈心聊天的言语活动。它以对话为基本形态,包括交谈主体、交谈客体、交谈内容三个方面。这三方面不仅具有固定性,具有互换性。

交谈的作用交谈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人类发展史上,交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劳动、生活、交际活动一起发展起来的。交谈的艺术性体现在:尽管人人都会,然而效果却大不一样。所谓“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正说明了交谈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交谈的效果。与人进行一次成功的谈话,不仅能获得知识、信息的收益,感情上也会得到很多补偿,会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而参与一场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交谈,除了是时间上的浪费之外,还会有一种受折磨的感觉。

交谈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桥梁,是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的一种动力。“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明交谈在交往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一个人善于交谈就能广交朋友,给人带来友爱,为社会增添和谐,就能享受到社会特有的友情与温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人因话不得体,伤害了亲友,得罪了同志,甚至有些人因言语失误,结怨结仇,操刀动斧,酿成生活悲剧。

篇10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交谈的礼仪礼节无非是最基础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交谈中需注意到的问题:要注意语言文明、语气诚恳、语调柔和、语速适中、吐字清晰;称呼要多用尊称、敬称,少用爱称、昵称、别称、尽量不要直呼其名。

交谈内容要使对方感到自豪、愉快、擅长和感兴趣,要格调高雅、欢快轻松,不要涉及对方自身弱点与短处、个人隐私、庸俗下流和怪力乱神之类的东西及小道消息。

发问要适时,要多谈大家,少谈自己,交谈中自吹自擂、说个没完、无事不晓、语言刻薄、逢人诉苦、不言不语都是不受欢迎的。谈话时要有礼有节、尽心倾听有问必答,不要轻易打断别人谈话或随便走开,更不能面带倦容、打哈欠、看手表,男子不要加入女士圈内的议论,与异性谈话要简短、谦让,争论有节制,不要随意开玩笑。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会有这样的体会,在与自己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一起交谈时,总是感到别扭、烦闷。而处在社交中的我们,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首要的就是要和对方有共同语言,你要善于找到与对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和对方发生共鸣。这样,交谈才能够愉快进行,对方也才乐于与你交谈。

那么,如何才能与对方达成一种共鸣呢?关键是要和对方同步,选择一种两者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话题选择得好,可使人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感;如果话题选择不当,便会导致四目相对,局促无言的尴尬局面。

寻找共同话题对于社交的双方是多么重要。当你初次与他人交谈时,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便是尽快熟悉对方,消除陌生。你可以设法在短时间里,通过敏锐的观察初步地了解他:他的发型,他的服饰,他的领带,他的烟盒、打火机,他随身带的提包,他说话时的声调及他的眼神等等,都可以给你提供了解他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