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阅读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阅读培训

篇1

【关键词】阅读 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117-02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环节,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提高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进行阅读训练,既可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也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在阅读中,同学们还可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情感的方法,达到读中悟法,读中学写,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科学有效的训练,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

"揠苗助长"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那位可笑的古人以他的失败昭示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如禾苗的成长一样也是急不得的。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目前的阅读水平以及心理规律,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当循序渐进,才能终有所成。

康康上小学二年级了,他爸爸决定让他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培养他对书的喜爱。于是,父子俩拟定了一个读书计划:头一个半月里,父子俩每天一起阅读彩图儿童故事书,目的是养成读书的基本习惯,并且学会基本的读书方法;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由康康自己读彩图故事书,读完后爸爸请他讲一讲读了什么,有些什么词或句子特别有意思等等;然后,康康开始坚持自己读不带图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学期下来,康康读了好几本书,阅读兴趣和能力都提高了。无疑,康康的爸爸很好地运用了"循序渐进"的原理,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进行了成功训练。

"循序渐进"的原理如何运用到指导孩子的阅读实践中去呢?我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则:先扶后放;先易后难;先单篇短章,后读成本书;先精读后略读;多多益善。下面分别作一些阐述。

先扶后放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经历从低到高的过程,需要老师、家长教给他们基本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大门"。训练阅读能力的目标是使其成为独立的高效率读者,但这并不能一蹴而就。在训练开始之际,老师、家长应当通过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扶"他们一把;随着小学生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及阅读水平的提高,老师、家长则应当减少帮助与干预,慢慢地放手。

先易后难 小学生只有在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从阅读中找到了乐趣才会乐读,善读。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啃他们啃不动的"硬骨头",那么他们只会畏惧、逃避阅读,所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的材料,由易到难是极其重要的。一般而言,阅读材料中的生字词不超过总数的5%.在体裁上,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应以记叙文为主,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为辅,意义明了、琅琅上口的短诗、儿童诗也可以。在文体上,童话、传奇、民间小故事也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另外也可以让孩子看报纸上的短新闻 。

先单篇短章,后读成本书 有时家长抱怨孩子读书没有耐心,一本书读了个开头就搁下了。其实,让小学生硬着头皮攻读"大部头"原本就是不恰当的。"大部头"中信息量大,其中关系错综复杂,要求读者有较好的记忆力、连贯能力,否则读到后面忘了前面,始终一团乱麻。而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刚刚发展,即使读完"大部头",也不免糊里糊涂,不知所云。所以,应让小学生读单篇短章,再视具体情况指导小学生读"大部头"中的某些章节。

先精读后略读 精读侧重于阅读理解、领悟与分析;略读侧重于快速捕捉某些信息。精读与略读都是小学生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法。不过,由于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待发展,而且其任务侧重于获得坚实基础,所以精读的训练更重要。精读训练基本过关,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否则容易导致小学生一味追求高速度而影响理解与知识掌握。

多多益善 王芷君在班里可是个"小名人",她虽然才上小学四年级,可是不论谈"白雪公主"、"海的女儿"、还是说"恐龙"、"始祖鸟"、"神舟飞船",都是头头是道,知识竞赛的前几名准有她。同学们都说王芷君可神了。王芷君的妈妈一语道破天机:"我们王芷君的课外书看得多着呢?"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确实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完成。

相当一部分家长倾向于孩子读好课本、读好老师发的阅读材料就行了,反对孩子读小说、杂志等"闲书",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殊不知,许多"闲书"并不闲,而是开阔小学生视野,锻炼小学生思维,提高小学生能力的好书。如果对孩子看"闲书"的举动一味地管、卡、压,那无异于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抑制孩子阅读能力地增长。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一定要多训练。只要是思想健康、文句通顺的材料,就可以让孩子依照自己的喜好广泛地阅读。读得多了,孩子的头脑不断受新鲜事物刺激,不断自觉联想、思考,对知识的感悟性就会一步步提高,智力发展就能得到促进。

参考文献:

篇2

一、重视读写教学,培养读写结合观念

学校可以借助广播、校园报、学生会议等形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播放一些与学生读写教育有关的信息和内容,发挥宣传的积极作用;在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时,教师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向小学生展示一些与读写结合有关的视频,促进小学生对于读写结合方式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其基本要求以及应用目的、意义等;学校应该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深入进行交流,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和了解读写结合方法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家长发挥其对于小学生读写训练的监督作用,打造良好的读写结合环境。

二、全面分析教材,明确读写结合点

首先,站在词汇的角度上,主动引导学生采用精读方法,仔细琢磨和研究文章中某个词语使用的目的和作用,让学生思考假如以其他词汇替代该词语,是否能够具有同样的表达效果,使学生在此类比较当中感受到行文用词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用词的语文学习观念,为其写作训练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词汇保障。其次,站在标点符号的角度上对小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因为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性教育的范畴,标点符号的运用在该教学阶段占据重要比重,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标点符号的具体用法,研究其在情绪表达上所发挥的功效,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打下良好基础。最后,站在文章结构视角上,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文章的具体结构,明确不同结构文章存在的差异,为小学生写作训练中的写作布局提供参考。

三、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加强读写结合教学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积极转变过去的传统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充分促进阅读训练以及写作培训的有效结合,达到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目的,同时改善语文教学效果。例如,在《秋姑娘的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先要求小学生自己阅读几次文章,尽可能将其完整背诵,为其具体应用提供保障;其次,保证学生熟悉该文章后,针对文章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从文章写作特点、具体内容以及中心思想等方面全面解析,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秋姑娘”是一种拟人的手法,并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指的是季节中的秋天,鼓励学生在语文写作过程中效仿使用此类拟人写作方法;再次,该课文中阐述了秋姑娘给大雁以及松鼠等动物写信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具体的通信对象,例如,给长颈鹿等动物也写一封信,老师可以针对信的具体格式以及内容提出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加强对小学生的写作训练,该方法有利于带动小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文章的具体写作方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促进阅读与写作的充分结合。

四、注重作业设计,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

必须将读写结合训练扩展至课堂之外,尤其要加强作业设计中的读写训练。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前提下对阅读进行拓展,之后再从阅读训练进阶至写作培训。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围绕“桥”这一中心开展全面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借鉴文章的写作手法对自己周围的桥架进行写作。又如,在针对《九色鹿》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对课外作业进行开放性设计,要求学生扮演“小小评论家”,针对文章中相关人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综合评价,此时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及观念,部分学生在写作中认为九色鹿十分勇敢,部分学生则认为它十分机智。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以及文字组织能力,真正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篇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宣言》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各年龄群体的图书馆用户都能在图书馆找到与其需求相关的资料;公共图书馆使命中涉及未成年用户的有两条,一是养成并强化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二是激发儿童和青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未成年人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一直在努力让更多的未成年读者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在我国,未成年人一般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涵盖了从出生、幼儿园直至中小学的所有孩子,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培养中小学生读者就是公共图书馆服务未成年人的有效途径。

1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的意义

1.1 合作多赢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各具优势,各负使命,在人员、经费、馆藏有限的情况下,双方合作、资源共享,带来的是互利多赢。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能充分利用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发挥教育功能,吸引更多的教师及中小学生甚至家长利用图书馆,扩大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覆盖面。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目前我国尚未实现中小学图书馆(室)全覆盖,即使设置了图书馆(室)的中小学中也存在着馆藏数量少、质量差、缺乏专职或专业管理人员等问题[1],与公共图书馆合作,使师生能更便捷地享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同时,服务能力的提升,能改变中小学图书馆在学校中的附属地位,促进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社区、乡镇,图书馆、文化站有馆藏却没有专职管理人员,这些地区的中小学几乎没有专门的图书室,双方合作,实现资源和管理人员共享,既可解决社区、乡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问题,又能改变学校没有图书馆的现状。

1.2 有利于从小培养未成年人的阅读习惯,提高信息素养

阅读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76.6%,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8.45本[2]。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合作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阅读资源与阅读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素养;另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双方合作有助于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1.3 有助于从小培养未成年人利用图书馆的习惯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能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各项资源和服务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和探索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2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的范围与途径

2.1 人才培养合作――不断提升未成年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技巧

馆员是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服务的核心。目前,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人员缺乏,有的学校图书馆(室)没有固定的专职管理人员,有的管理人员由教师兼职或转岗而来,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专业水平较低,管理不规范,缺乏图书流通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加上开放时间随意,不能很好地配合中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很难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的作用。而公共图书馆员大多经过专业培训,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书刊借阅、信息检索与咨询、阅读指导和推广、组织活动等服务,但缺乏为未成年读者服务应具备的特殊知识,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馆校合作后,公共图书馆可发挥自身优势,定期不定期地免费组织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个别辅导,使他们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服务技能,并帮助制定相应的工作守则和考核机制,培养专业化的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而中小学教师则可为公共图书馆员免费传授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特殊技能,提高公共图书馆员的未成年读者服务水平和沟通技巧。

2.2 馆藏资源共享――丰富与完善未成年人服务资源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不确定性,中小学图书馆(室)大多藏书量不足,馆藏类型单一,一般局限于纸质图书,连续出版物或数字资源很少;再者,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小学图书馆(室)藏书侧重于考试学科的教辅、教参和一些文学名著,很难满足中小学生的学习和课外阅读需要。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馆藏类型多元,二者建立馆藏共享机制,一方面可补充中小学图书馆(室)的馆藏,丰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源,满足教师的教学科研信息需求,拓展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使用率;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通过深入学校了解学生阅读需求以及教师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使馆藏资源采购更具有针对性。

2.2.1 办理公共图书馆借阅证。为方便学校图书馆使用公共图书馆馆藏,由学校申请,公共图书馆为学校或学校教师办理集体借阅证提供馆藏资源集体外借服务;公共图书馆定期到中小学为学生上门办理个人借阅证,引导、鼓励中小学生个人到公共图书馆借阅书刊。

2.2.2 信息推送与送馆藏上门。公共图书馆为学校师生主动或被动提供馆藏借阅服务。主动提供是指公共图书馆馆员根据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按主题搜集相关图书或数字资源,不定期推送给学校师生预约借阅浏览;定期向学校推送各种馆藏和服务信息,方便师生获取所需资源和服务;向学生推介新技术、新热点等,培养他们利用图书馆的习惯。被动提供是指中小学图书馆或教师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查询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后,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向公共图书馆提出借阅申请及清单,公共图书馆根据清单选配馆藏并安排专人送至学校或将数字资源发送至指定的邮箱,供学校师生使用,此时需要学校图书馆担负馆藏管理职责,如有损坏或遗失,按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规定赔偿。

2.2.3 乡、村图书室或农家书屋入驻学校。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由于缺乏专职管理人员,文化站、农家书屋处于常年关闭状态,而当地的学校却没有经费设立图书室,可尝试将乡村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设在学校内,馆藏等资产归属不变,管理和使用权交给学校,既可解决双方的困难,又能提高书刊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学生有书读,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的书刊资源有人管、有人用,如果家长需要还可通过孩子从学校将书刊借回去阅读,同样可以发挥为当地村民服务的职能。

2.2.4 为教师提供信息服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公共图书馆作为地区的信息中心,不仅为未成年人提供阅读、学习资源的支持,同时还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研和学习所需的信息,成为广大教师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主动推送专题信息资源、为教师代查代检课题等服务,满足教师的信息需求,便于教师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资源和技术,协助中小学图书馆充分发挥保障教学、服务教学、改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

2.3 合作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学校图书馆肩负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的任务,公共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人员和设施、场地优势,可与学校图书馆合作分级培养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使每个孩子从小养成利用图书馆查找信息,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

2.3.1公共图书馆员到学校宣传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设置专门的课程,由公共图书馆员前往学校宣讲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开展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培训,指导师生查询利用图书馆的馆藏,包括书目查询、数字资源检索下载,图书馆网站、微信、微博、读者活动介绍;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3.2 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协商制订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公共图书馆,设立专门的学生接待日,由公共图书馆馆员为学生讲解并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一次可接待1―2个班的同学,并根据学生的年龄设计不同的活动供学生参加,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借阅书刊,学生看完后可直接在学校图书馆归还,再由学校图书馆统一归还公共图书馆。距离公共图书馆较远的学校,公共图书馆可根据经费情况为学生提供参观的交通服务。

2.3.3提供中小学生寒暑假到公共图书馆社会实践的机会。公共图书馆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补充,可在寒暑假期间开展“义务图书管理员”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义务图书管理员通过参加图书馆的岗位培训、图书整理、归架、引导读者、回答简单的读者咨询等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能力、增长见识,而且通过体验图书馆管理工作,提高信息检索和查找能力,学会利用图书馆并爱上阅读。

2.4 分级阅读指导和推广合作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也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能力。阅读是每个人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学阶段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关键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同样担负着学生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使命,二者合作将大大提高阅读推广的力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1分级阅读指导服务。公共图书馆配合学校的课程安排对中小学生分级进行阅读指导,首先是激发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教会他们选择读物,最后教会中小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阅读能力较差、未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公共图书馆可配合教师采用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根据不同的年龄选取读物并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共同引导这些孩子跨越阅读障碍。

2.4.2 合作举办校内阅读活动。为了推动中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公共图书馆还可以拿出经费、抽调馆员参与学校或少先队、团支部、学校社团设计组织阅读活动,如读书知识竞赛、朗诵会、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课外书课本剧表演、读书汇报会、专题讲座、周末读书俱乐部、“故事爸妈”进校园、家庭阅读等丰富有趣的活动。图书馆员或学校教师可向各年级学生推介读物并提供读物,由馆员或学生带领同学共同阅读,并开展诸如读后讲述、专题讨论、交流读书心得、制作读书导报等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公共图书馆开展的社区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促进中小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为图书馆、家庭、学校、学生、教师架起合作沟通的桥梁。

2.4.3 开展假期阅读活动。中小学图书馆寒暑假期间不开放,限制了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公共图书馆365天开放,是除家庭和学校外最重要的阅读场所,正好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假期阅读服务。公共图书馆可在寒暑假之前与学校教师合作,为学生开列假期阅读清单并按清单准备好读物,教师按清单向学生布置假期的阅读作业,以此推进中小学生假期参与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活动。

2.4.4 多样化手段引导数字资源阅读。数字时代未成年人对数字资源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接纳度,如何引导未成年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数字阅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有效地开展数字阅读已成为新时期图书馆服务的重要使命。未成年人数字阅读最大的问题是资源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和资源繁多难以选择。公共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环境和数字资源优势,为中小学生传播数字阅读技术,提供安全健康的数字资源、推荐可靠的专业性较强的阅读网站;结合中小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开展多样化的数字阅读宣传推广,组织多层次的数字阅读课外活动,教会未成年人掌握数字阅读技术和阅读技巧,避免数字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协调好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关系。

3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促进机制

公共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虽然在未成年人服务方面有明确共识,但双方是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分别隶属于文化系统和教育系统,各自的资源、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双方合作不仅需要上级部门的支持,而且合作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按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合作的范围和深度,逐步探索建立双方合作的促进机制,有利于合作健康、长远发展。

3.1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为了打破双方合作的行政壁垒,中小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合作,应有法规、政策和体制的要求与保障。2003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规定了图书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采集各类文献信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开展文献检索与利用知识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3]。2015年6月1日,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图书馆与本地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少年儿童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合作,推进资源共享,探索实现通借通还。中小学图书馆要主动探索向社区、社会开放,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农村中小学图书馆要发挥辐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服务农民精神文化需求[4]。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从行政层面对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3.2 成立专门的协会或组织机构促进双方的合作

建立专门的指导机构对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合作进行指导、培训,提供交流的机会,可采取举办学术会议、建立专门的合作指导网页,提供合作的指南,展示合作成功的案例,发行刊物、创办电子期刊、博客,创建在线学习社区等,为图书馆提供共享与交流平台。中国图书馆学会下设的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阅读推广委员会、未成年人图书馆服务专业委员会的工作都与未成年人服务有关,可采取更多措施促进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部分省市级图书馆学会也可设立指定的工作小组开展类似的工作。

3.3 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合作方式及职责

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的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总分馆模式,将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分馆来建设;也可以是部分合作模式,两馆取长补短,根据中小学师生的需要整合原有服务模式;还可以双方各自保留原有管理方法与服务方式,只提供馆藏资源或组织读者。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双方都应签订合作协议,以书面形式确认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特别是馆藏资源、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提供方式以及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合作过程中沟通顺畅、工作顺利。

3.4 开展大范围校际竞赛活动促进合作

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组织辖区内所有中小学间的合作竞赛活动,如借书证办理竞赛、读书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课外书课本剧表演赛、年度阅读明星评选活动等,通过校际竞赛调动学校与公共图书馆合作的积极性,避免公共图书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

3.5 积极探索地区图书馆一体化的合作网络建设

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与其他图书馆合作的机会和可能性,积极探索各类型图书馆从分散、封闭转向联合、集中、开放的新途径,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社会各阶层人群服务,促进图书馆事业共同繁荣。

篇4

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以及自我的学习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阅读过程中对作品情感的体现,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和文学知识,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语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和品位文学作品中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情感需求,让学生从小就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还能够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范围,因此,在学生小学阶段应该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明确具体的阅读能力概念。现阶段的语文阅读现状使教师的语文阅读能力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都不高,这就需要我们对语文教育不断思考并加强认识,还要不断加强对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因此,做好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十分有必要。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小学生阅读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发展,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基础,并在发展这些能力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一般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积极开展本校教师培训和语文教研工作,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学校应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认识到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教育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其次,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要精心布置校园环境,认真做好校园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保证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随时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同时,还要在各个年级和班级设立图书角,营造良好的教室阅读氛围,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阅读,教学课时中至少每周有两个课时用来阅读,让学生安静的看书,在教室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最后,避免小学生盲目性阅读。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强,求知欲望十分的强烈,学生喜欢看书,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在读书和阅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辅导和教育工作。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接收水平,帮助小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避免小学生所选择的书籍与他们自身年龄阶段不相称。此外,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中,书刊的种类鱼目混杂,小学生思想和心灵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教师在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一定要保证积极向上,语言文字没有错别字,这样的阅读内容才适合小学生去阅读和学习。

二、注重教学方法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应该制定课内外学生读书档案,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其次,教会学生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采用精读、略读相结合的模式,切实提升小学生阅读的效率。第一,教会学生精读。对于名著、名篇和名段以及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精读,甚至要熟练度到能够背诵的程度,要引导学生动手和动脑,做到口到、心到、眼到、手到,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二,教会学生速读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五六年级的默读读物一般每分钟不低于300字。因此,为了培养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要在课堂上不断训练学生提纲挈领快速略读方法,保证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长篇幅的文章。同时,还要把握文章的主题大意。在训练学生过程中,教师应该提示学生把握中心语句和重点词语去理解文章的意思,通过把握中心语句和掌握略读方法,能够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第三,对于不同的文章类型应该要求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阅读童话作品主要让学生重视童话的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对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情感进行理解,阅读诗词应该让学生透彻的理解文章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阅读说明性文章,应该明确文章中事物的主要特点和功能。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文章的类型,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逐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习惯。

篇5

一、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安排的不合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篇幅的阅读教学文章,而关于写作的内容却少之又少,因此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了一个重视阅读教育、轻视写作锻炼的现状。这种现状严重限制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正确应用,也严重限制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小学语文教材针对阅读与写作的内容安排上不够合理,没有做到将阅读与写作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教育者应该针对读与写的严重不协调现象做出改善,使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2.阅读与写作相脱离。读写结合教学方法要求小学生的阅读能够为写作做材料的来源,而学生的写作能够促进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没有在课堂中同时进行,产生了严重的分离。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高效率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不利于实现读写结合的教育目标,反而造成了阅读与写作的分离,阅读未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学习,学生的写作也未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深化。

3.小学语文教师对读写结合模式不够重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够加强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视,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做不到得心应手,更不能针对阅读材料进行写作的练习,阅读材料中的写作技巧、思想情感和思路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而写作过程也没有针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学习。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存在不足,教师应加强重视程度,积极加强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二、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加强教材改编,将阅读与写作放到同等地位。要想实现读写结合,就要将小学语文教学材料中的内容进行修改。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大篇幅的阅读学习材料,关于写作的内容却少之又少,而且写作学习内容也与阅读材料相脱离。要想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就要积极进行教材改编,在教材编写中增加写作的篇幅,将写作与阅读内容进行结合,题材和内容要注意多元化的编写。通过教材的编写,有利于将写作与阅读有机地整合起来,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进行读写的全面教育。

2.加强读写课程设计。在现有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安排是分配在不同的课时当中分别进行的,而要想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要改变教学课程设计,专门设立读写课程,在课程中对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的专门训练。这样的课程设计,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拥有更高的教学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能够通过定期的学习和培训,在实践中将读写结合模式完善起来,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培养目标。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 德育管理 阅读习惯培养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阅读习惯对小学生成长至关重要。阅读习惯的养成具有明显的德育功能,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孩子形成拼搏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有助于形成互助的精神和奉献给与的品质;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积极性。笔者发现,国内外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大多是以学生为研究对象,或注重于兴趣培养,或侧重于方法指导,又或者是阅读媒介推荐。本文拟从学校层面对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学校德育管理的维度探索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现实状况和改进策略。

为更好地提出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改进策略,本人参考已有文献资料和结合个人的工作与管理实践,编制了《番禺区农村小学德育管理之培养阅读习惯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调查问卷分为两大部分,共53道选择题。第一部分是对农村小学阅读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目的、阅读材料的内容和来源、阅读的时间和数量、阅读的方式和习惯、阅读的环境和障碍等方面。第二部分是对农村小学德育管理中的阅读习惯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旨在调查学校对阅读习惯培养的组织与管理是否到位,其中包括物质资源、教师资源、阅读指导、活动推广和阅读评价等。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番禺区10所农村小学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8份,其中有效问卷953份,有效回收率为96%。

二、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

1.阅读功利性、娱乐化

相对学生而言,浓厚的兴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前提条件。本次调查显示,非常喜欢阅读的学生占41.3%,比较喜欢阅读的学生占55.3%,不喜欢的只有3.4%,这个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但是通过调查我们遗憾地发现,大多数小学生进行阅读以功利性、娱乐化为主。

表1 学生阅读的动机

小学生阅读的功利性、娱乐化还表现在所喜欢阅读的书籍中。表2显示,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是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等浅层次的书籍,这些快餐式休闲类的书籍的确能为学生繁重的学习负担减压,但是这类阅读毫无思想深度,大多只需走马观花就能读懂,学生追求的不过是暂时的和愉悦,根本无法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学生阅读具有盲目性,功利性和娱乐化大行其道,学校与教师的引导和管理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表2 学生阅读书籍的类别

2.阅读时间短、数量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按照这样的规定,小学生每天应至少阅读半小时以上,每学年阅读三部以上名著才能保障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阅读量。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能够保证阅读时间平均每天达到半个小时以上的有26.7%,其余73.3%的学生阅读时间达不到半小时或无法保证阅读时间或根本不进行任何阅读活动,小学低年级“零阅读”的情况也普遍存在。有39.3%的学生一年阅读不到3本书,甚至有14.2%的学生一本书都没阅读。

3.阅读习惯差、效果低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学生的阅读事半功倍。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不良,主要表现为不懂得制定阅读计划、不会综合运用阅读方法、不主动做读书笔记等。

调查显示,只有22.3%的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候制定计划;只有17.5%的学生懂得综合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学生阅读时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的方式是均等的,一方面说明学生掌握了不同的阅读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阅读的方式单一、内容浅薄。尤其是略读与浏览的比率都比较高,与前面小学生选择娱乐类的读物是吻合的;能够自觉坚持做好读书笔记的只有10.5%的学生,接近81%的学生不能持之以恒,更有8.4%的学生完全不做读书笔记。不良的阅读习惯必然导致课外阅读效果的低下与无效。

三、农村小学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四不”问题

1.硬件设施利用不到位

笔者调查了解,番禺区大部分农村小学对阅读设施利用不到位,大多数学校校内固有资源都未能很好地利用,如图书馆、班级读书角等,学生在校内进行课外阅读所受限制较多。

1.1校园整体读书氛围不浓郁

笔者走访了17所农村小学校,其中校园显眼位置悬挂永久性读书标语的只有4所,占24%;有专门的读书橱窗并配备桌椅的只有3所,只占18%,读书橱窗里大多张贴报纸,且报纸未能及时更新,有些橱窗只是张贴宣传喷画,只能作美化校园之用,没有具备供学生阅读的功能,直接导致德育管理中的培养阅读习惯的管理行为缺失。

1.2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利用率偏低

对于“图书馆在什么时候开放?”,调查显示,实行全天开放的只有6.5%,放学开放的有24.7%,课间开放却高达56.6%,也就是说教师上班时,图书管理者就上班,教师下班时图书管理者也跟着下班。课间十分钟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借阅程序,学生放学时图书馆就关门了,学生也借书无门,所以导致借书率极低。更为严重的是,全番禺区122所农村小学(注:番禺区现有145所小学,部分学校位于市桥城区,不属于农村学校)居然没有一位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大多是教师兼任或者由工勤人员、后勤人员负责图书馆管理。

电子阅览室的使用情况更加不理想。开放时间短,可供阅读的书籍涉及面狭窄,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引是使用率低下的原因。电子阅览室往往被学校管理者看作是消耗人力物力的场所,既需要安排人员值班,又浪费了电力,计算机还要经常维护,所以大多数学校的电子阅览室都是处于半休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阅读也不再局限于书本阅读。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大部分学生都趋向于电脑阅读和手机阅读,他们直接从网上下载阅读资料,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阅读。但是从阅读内容来看,小学生喜欢阅读的大多是娱乐消遣类书籍,魔幻、灵异、穿越等是他们的喜好,这些书籍的知识性、教育性都不高,如果缺乏引导,学生容易白白浪费时间。学校网站大多建有读书网页,但几乎无人问津,据调查,70%以上的小学生不知道学校有没有创建书香校园网页,即使知道存在这一网页,也无法激起学生的登录欲望。

1.3课室读书角使用不理想

作为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的外延和补充的班级读书角应发挥一定作用。在读书角建设和使用方面,农村小学普遍不尽人意,小学低年级做得比较到位,一是家长支持,捐书热情比较高,二是孩子们自主意识比较弱,更容易听从教师的安排。但是据了解,目前番禺区很多学校都把阅读当作了管理学生的工具,随意挤占学生课余时间,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被利用起来,学生在憋闷中完成阅读任务,久而久之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有的班级图书馆只是一种摆设,书本数量少,阅读频率很低,未能发挥其育人功能。

2.阅读方法指导不到位

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金钥匙。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叩开阅读之门,才能发掘阅读宝藏。对于“老师经常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指导吗?”,反映教师对学生有进行阅读指导的只占32.9%,从不指导的占了67.1%,指导的力度相当不足。据笔者进一步了解,几乎所有的阅读方法指导都是由语文老师进行,有的是在阅读课中作零散的介绍,有的是在语文课中结合语文知识点的学习加以讲解。现实中,学生对阅读方法的心理需求非常强烈,但是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严重滞后,有些教师甚至漠视学生阅读,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做法,学生更应该钻研课本知识,完成布置的作业,为考试做准备。因此,阅读方法指导乃至阅读的德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从调查可以看出,教师读书的意识比较薄弱,阅读量偏少,阅读成为任务和装点门面的功夫,真正掌握和运用阅读方法的老师就屈指可数了。因此,教师队伍建设中加强阅读方法的学习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重点。

学生对教师推荐的书目产生厌恶感。调查显示,60%以上的教师会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但大多局限于上级教育部门推荐的数目,多以中外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正统文学”为主,鲜有推荐学生喜爱的读物。

3.阅读时间管理不到位

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它是一种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既然要崇尚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悟,就要给学生安排自主阅读的时间。按照规定,小学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应该控制在6小时以内,初中生控制在7小时以内,高中生控制在8小时以内。番禺区还提出了当天没有体育课的要进行课后锻炼一小时。按此安排,学校实在无法腾出时间安排学生进行阅读。

课堂阅读是自主阅读的最佳时段。40分钟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一个安静和谐的阅读环境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但据笔者调查、访谈获悉,阅读课的开展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调查显示,69.4%的小学生反映学校每周有开设阅读课,40.3%的学校仅开设1节,15.4%的学校开设2节,13.7%的学校开设2节以上。学校对于阅读课的监控也大多缺失,很少学校领导会拿着课表去巡视,只要看见有教师在上课就坦然了。这是阅读课程管理缺失的主要表现之一。

4.活动平台搭建不到位

活动是阅读的最佳载体。阅读属于活动课程范畴,学校要在硬件设施配置完善的前提下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例如征文比赛、诗歌创作大赛、读书心得交流会、校刊学报发行会、亲子共读报告会、读书成果沙龙、模拟书市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参赛、交流、展示中体验读书带来的乐趣和感受,也可以在校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因此,活动平台的搭建显得势在必行。

据笔者调查,只有35%的学校能够定期开展各项阅读活动,活动具有明确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农村小学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心理需求很大,因为他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校外活动受到一定限制,转而把注意力投放到校园,他们参与活动的意愿非常强烈。但是,调查发现,番禺区农村学校的阅读活动开展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热烈。

笔者调查了解得知,很多学校开展阅读活动都存在这些问题:一是活动开展缺乏计划性,往往随意开展,没有完整的统筹安排,更没有写入到学期或学年工作计划;二是阅读活动缺乏主题,往往是为搞活动而搞活动,活动主题不鲜明导致活动内容杂乱;三是活动组织安排低档,大多由科组甚至几位老师承担,学校只是投入有限的财力物力,没有指导,也没有充分关注,活动成为小团体行为或者个人行为;四是阅读活动效果缺乏评价,只是注重活动的过程性成果,对结果缺乏评价、分析、反馈和激励。这些都是阅读活动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 农村小学学生阅读习惯问题的“四缺”成因

面对农村小学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对学生而言的开展课后阅读的巨大价值,学校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学生阅读的重要作用以及本校开展的状况。课后阅读就是要崇尚人性,崇尚自由,臻于至善,促进人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学校德育管理中的阅读习惯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学校管理者完全有必要认识到德育管理中阅读习惯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认为造成阅读习惯培养隐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观念缺失是阅读习惯培养滞后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管理观念缺失源于应试教育的阴霾。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师肩负着为考试“打稳地基”的局面,依然处于“争分夺秒”的境地,农村小学由于城区小学的挤压背负的压力更大。办学绩效评估、奖教奖学考评制度、阶段性学业考评等压得老师们直不起腰身。为了应付考试,学校不得不放弃很多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内容,转而狠抓教学成绩,把学生在校的非常有限的时间统一起来。

管理观念缺失的另一个表现是对课程定位的偏差。一直以来,学校管理者以及部分教师认为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属于语文学科的范畴,与其他学科毫无关系。甚至有些科任老师把学生审题不清、答题语句不同、书写马虎等归因为语文老师的能力低下或者不作为。其实,阅读是综合课程,任何一位教师都有义务去实施、指导、监督和评价。而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多的应该是德育管理的范畴,阅读属于教学管理,习惯培养属于德育管理。

观念的陈旧还表现学校管理者对书香校园建设认识不到位。书香校园建设不只是一个学校建设问题,是一个构建全民阅读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应该是国家层面的伟大举措。

2.管理指导缺失是阅读习惯培养失范的主要原因

德育管理是学校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学校要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和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学校发展规划,办学理念才能落实到日常办学行为上,引领师生积极向上;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校管理文化。

阅读习惯培养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内容之一,但不被重视。虽然阅读活动本身具有间断不连续性、方式不规则性、不完全可控性等特点,但是管理的基本要义依然不会脱离学校常规管理。然而据笔者专访了解,部分农村小学并没有把阅读管理纳入学校管理常规,在德育计划、德育总结等文献中都没有独立呈现,缺乏周全的整体规划。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很多农村学校并没有把学生阅读管理纳入学校德育管理体系中,对阅读习惯培养的管理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没有明确学校的阅读目标和定位,也没有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的阅读方案和计划,更没有阅读的监督检查评价体系。

3.管理方式缺失是阅读习惯培养低效的直接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农村小学阅读的开展相对常态化,但依然有不少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之处。根据市、区教育局的要求,不少学校把创建书香校园作为学校长远的规划和目标,但是缺乏具体实施的步骤和阶段性的定位,缺乏逐层深入、逐步深化的方案和计划,因此每学年的学生阅读开展,目标指向性并不强。目标的不明确必然导致管理的疏漏。

第一是课外阅读硬件投入不足。硬件投入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标语横幅数量少,更新慢;二是读书橱窗内容陈旧;三是图书馆开放时间短,使用率低。

第二是阅读时间缺乏保障。调查得知,学生在校阅读时间没有保障,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与阅读速度,折算出学生必须每天至少有30分钟的阅读时间才能完成阅读任务。但是很多学校的阅读课如同虚设,既没有提供足够的阅读素材,也没有制定阅读目标和指导阅读方法。

第三是阅读教师缺乏培训。教师是阅读习惯培养的直接参与者和引领者,学校阅读活动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培训。但是很多学校都忽略了这一要素,对教师的阅读没有作出合理引导,也没有组织与课外阅读相关的培训项目,教师在自身阅读中往往不得法,连略读、精读等的基本要求都没有掌握,更无法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4.管理评价缺失是阅读习惯培养缺位的终极原因

读评价是阅读习惯培养的终端管理要素,直接影响到管理过程的阶段性总结成果的生成。阅读教学是学校教学内容之一,因此对学生阅读的评价也是学业评价之一,其评价结果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小学阅读评价主体严重缺位,大多只是采取“教师评学生”这一单线评价形式,多数教师采用分数或等级方式,部分教师使用简单的评语,难以全面客观地对学生作出中肯的评价。

从上述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看出,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呈现阅读功利性、娱乐化,阅读时间短、数量少,阅读习惯差、效果低的特点,这说明小学生阅读水平较低,阅读习惯畸形,情况不容乐观。

阅读习惯培养因长期不被重视而存在着教育管理疏漏,课程改革标准以及现实教育实践都表明小学生阅读这一范畴不可轻视,它是关系到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大事,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学校应该根据存在问题,积极探索改进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覃金玉.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外阅读问题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 秦光.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如何开展课外阅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10).

[3] 崔素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篇7

关键词:经典诵读 农村小学 教学发展 有效措施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在本文中,经典主要是指国学典籍。让学生从小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唐宋诗词》等国学经典,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相较于城镇小学的经典诵读教学水平,农村小学还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这与农村经济欠发达、学校诵读教学氛围不浓、学生自身基础较差、家长不够重视等因素相关。要想在农村小学加快实施“经典诵读”教学,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学校全面统筹,持续推进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学校应从整体上把握经典诵读教育的实施开展,并努力营造出良好的国学文化氛围。首先,学校应发展多样化的经典诵读形式。例如将教科书进行校本化处理,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倡导并积极推进课外阅读,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开展与“经典诵读”相关的主题活动,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要持续推进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经典诵读属于语言教学活动,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环境。环境作为一种内隐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农村小学的校园环境大多比较简陋,但学校应尽力在校园中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让学生们以另一种形式来接受教育,感受国学经典的熏陶。例如,利用教室的角落开展“国学角”,购置一些国学经典供学生们阅读。在教室走廊、公共橱窗等位置粘贴悬挂与国学相关的图画、名言警句。合理利用校园的有声资源,在课间、上下学时间段播放经典诗文。

二.教师加强培训,提升自我经典诵读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学任务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对小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农村小学因为留守儿童较多,儿童在学习时主要的依赖对象是教师,因此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把握住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认知和学习能力各异,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注意在教学时的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其次,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导读水平,以身边的事物、小故事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国学经典。运用多种诵读方式,如通过齐读、领读、合作诵读、配乐朗读等方式来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诵读能力。进行背诵指导,强化诵读的效果。小学生的记忆能力虽强,但多数学生缺乏一定的背诵技巧,这时候通过技巧点拨,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培训可以有效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通过专业化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本人对经典诵读的认知能力,还可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向。

三.家庭积极配合,努力提供经典诵读学习氛围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在人的教育里程中位于首要位置。但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生来说,由于家庭经济和家长认知水平等原因,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开学后将孩子交给老师,自己则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小学中爷爷奶奶管孩子、孩子管孩子的现象较为普遍,家庭学习氛围较差。因此要在农村小学更好的实施“经典诵读”教学,必须要取得学生家庭的配合。首先,要加强家长对国学经典的认识。让家长认识到少年强则中国强,儿童强则家庭强。将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国学中的仁爱孝悌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让家长重视教育。其次,鼓励家庭成员一起学习。例如,鼓励小学生将经典诵读带回家庭,读给父母听,读给不识字的长辈听。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到诵读经典,再一起实践国学经典里面的内容,加深孩子对经典知识的理解。

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仅凭每天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完全不够的。要想在农村小学达到有效的“经典诵读”教学效果,必须要学校、教师、家庭三者通力合作,共同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学经典文化氛围,从而让经典诵读教育在农村小学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M].南京:江K教育出版社,2009.

[2]杨易梅.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要求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内容简单,充满趣味和故事性。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有着天然的联系,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和接受小学语文教学的学生属于同一人群,儿童文学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语文教育的目的也是一致的。儿童文学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在于儿童文学学习效果的强弱。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1.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主要以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主旨。儿童文学将深奥难懂的道理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不但能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同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有大幅度提高。小学语文教育中很少涉及到大篇幅的古诗词,故事占有很大比例,通常将动物拟人化描写,在接收爱启蒙教育时教会孩子父爱、母爱、感恩、廉耻等做人道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是主要的文体传授形式。未来语文教材改版也是以优化儿童文学为主体方向。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经常会出现儿童难理解的部分,会通过引用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解。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堂中很难集中注意力,组织课堂纪律需要浪费很多时间,一些与课文关联的小故事会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这两种形式的小故事都属于儿童文学。

2.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小学是一个重要的启蒙阶段,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成长,会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读物中很大一部分是巩固课堂知识的,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不单涉及人生道理生活哲学,还有大量的生活常识,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电子产品发展迅速,各类游戏机使儿童成瘾,很多学习任务也可以通过电脑完成,多数孩子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为避免这一问题加深,家长应提早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完成家庭作业后可以规定一段阅读时间,选择趣味性强的儿童文学进行翻阅,不要过早的强迫孩子背诵绕口难懂的古典文学,使孩子出现抵触心理。可以通过阅读寓言故事引导孩子对古诗籍的热爱。科学发明类的文章可启发孩子的求真精神,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

二、儿童文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知识的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生的启蒙老师,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整个求学过程。许多教师在教学上有很多丰富的教学经验。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很多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知识的掌握。在对某地区的589名教师进行儿童文学知识的考查中,据了解,其中有52.6%的教师对儿童文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其中包括具有本科学历的小学语文教师。

2.儿童文学课堂缺乏灵活性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一般只注重语文知识方面的学习,很难抓住儿童文学的特点来给小学生讲课,致使在日常教学中,课堂教学气氛紧张,教学死板,不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问题有两个。①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课时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讲课。儿童文学和最大的区别在于儿童文学有着独特的儿童情趣与审美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课时,抓住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讲课,才是给小学生上好儿童文学课的关键所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因没有学习过儿童文学的系统知识,而缺乏儿童文学素养。在讲课过程中,把本应活跃的课堂气氛,代之以生硬死板的教学模式。②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课时抓不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由于一些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比较低,儿童文学知识匮乏,对儿童文学问题不能很好地区分、辨认,对不同问题的儿童文学作品,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不能突出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特别是对于文体特征比较相近的儿童文学作品,文体区分不清。寓言和童话这两种文体分不清楚,例如,对《小马过河》与《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文体上分不清楚是寓言还是童话故事。

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对策

对于儿童文学知识的教学,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基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知识现状,教育部门一定要重视这一问题,积极组织教师通过专业的在职培训,来增加教师的儿童文学知识。

1.儿童文学知识和教学相结合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知识培训,应该以知识的应用培训为主,不能以儿童文学知识的研究为主,培养的重点应该是儿童文学的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融入到课堂的讲课当中来,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

2.关注当下流行的儿童文学作品

篇9

一、研究小学生不够热爱读书的原因

课外阅读是学生求知、启智、打好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的平台,但是一些小学生看到课外书消极对待,不热爱读书的原因主要有:

1.缺少对课外阅读的准确认识

很多家长觉得阅读就是读好语文书,上好语文课,做好练习题就够了,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对课外阅读不喜欢,甚至觉得课外阅读不务正业。

2.缺少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小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教师给学生上很多的课,平时课多,双休日也有各种培训班等待他们。小学生在这种学习背景下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轻松地课外阅读。

3.缺少选择课外阅读的权利和自由

学生课外阅读关系着孩子的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不少家长觉得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功课和考试,限制学生课外阅读的自由。

二、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加丰富成熟快乐

(一)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向学生宣传大量的伟人通过读书而成就自己的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志向;教师还可以运用班会课等时间对学生进行好书推介,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奇妙和趣味,爱上课外阅读。教师也要沟通和引导,纠正家长错误的观点和看法,给学生创造好的课外阅读的环境。

1.发放“告家长书”或者召开家长会,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

教师帮助家长明确课外阅读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消除家长将课外阅读和考试对立起来的想法,告诉家长和学生考试只是阶段性的人生的体验,课外阅读则会伴随学生一生的发展。

2.家长为学生创造好的读书的氛围

家长热爱读书,学生也热爱读书,所以,教师要发挥家长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教师自己也要热爱读书,并和学生一起进行读书交流的活动,让学生在好的读书氛围中感受美好的氛围,增强家长,教师和学生的感情。

(二)科学安排阅读时间,形成好的习惯

阅读的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教师要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保证学生的阅读精力,帮助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可以安排每天固定阅读的时间。教师可以每天安排“师生共读”的时间,大家一起坐在教室里,认真仔细地阅读各自喜欢的书籍。教师可以先采取强制的方法,每天检查学生的阅读书目,阅读的态度是否端正,一个月不到后,这些检查工作都不再需要,教师发现很多学生都会提前来学校读书,抽出时间读书,他们会感受到课外阅读让人生更加丰盈充实成熟快乐。

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交流,帮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总结课外阅读的好方法和好经验。

(三)创造轻松氛围,实现开放的阅读形式

1.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结合经典的推介

小学生都喜欢符合年龄特点,能满足心理需求的书,小学生好奇心强,好表现,追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小学生也喜欢紧跟时展,适应社会潮流的书,社会在飞速发展,小学生对未来的世界渴望了解,对时尚和流行追随,喜欢看这些书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读书的书目,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还要制止学生看一些粗糙低劣的书籍,并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经典的名著,优秀的美文作品等,做到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经典推介相结合。

2.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

课外阅读是随性而为的快乐的事情。教师不一定给学生布置很多硬性的规定,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负担。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摘抄等作业,让学生轻松阅读,收获无心插柳柳成阴的阅读成果。教师给学生创造轻松、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很重要,让学生产生各自的感悟和心灵的触动。

3.在阅读交流中抒发个性化见解

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重视学生抒发个性化的见解。

(1)允许学生阅读体验的差别

阅读是个性化的教学行为,受到个性、阅历、知识、环境等差别,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哈利・波特》中,有的学生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学生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学生读到的是勇敢,有的学生读到的是正义……这些阅读的差异说明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中了,产生了感情和思考。教师不能将成人的观念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

(2)允许学生阅读后的表现差别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学生在阅读的感悟和体悟后会获得这些变化。例如,读了相同的一本书,有的学生喜欢沉思,有的学生喜欢讨论,有的学生喜欢模仿书中的人物而比划。教师应该善待学生的这些表现,学生阅读后的兴奋表现在外表,是真情的流露,教师应该宽容对待,或者科学正确地进行引导,不能打击学生的阅读热情。

篇10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经典诵读 教学实施

一、精心筛选诵读内容,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诵读计划

在筛选经典诵读内容时,低年级学生应倾向于通俗易懂的材料,初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中年级学生进入过渡期,适于选择《论语》、《中庸》类衔接性较强的诵读内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该时期教师应着重倾向于学生的个人爱好和自主选择,鼓励学生涉及和阅读多样化的经典内容,甚至还可以发挥家长的作用,成立亲子经典诵读小队,潜移默化中影响小学生。

小学生经典诵读过程中另一个较大的问题是缺乏计划性,甚至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存在盲目性,导致经典诵读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零碎时间,毕竟小学生的业余时间较多,课业负担压力小,一方面可成立阅读兴趣小组,每天一小时的小组阅读时间,由小组组长自主组织,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同时教师定期组织组内评比。另一方面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过程中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阅读必记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主动咨询长辈或者自主查阅资料等的习惯,加深阅读的印象。

二、创设经典诵读的适宜情境,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足够的时间创设经典诵读所适宜的情境,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首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和音乐,例如在诵读《论语》时,教师就可选择电视剧《孔子》的某一片段进行播放,使小学生对孔子有大体了解,初步理解孔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降低《论语》理解过程中的困难程度。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国传统节日的引入和加深,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包括元宵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诸多节日与经典诵读内容所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和小学生一起准备过节所需的材料,激发小学生对节日的向往,继而穿插经典诵读内容,甚至可组织小学生比拼所掌握与节日有关经典诵读内容的多少,充分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最后,鼓励小学生自主创设经典诵读适宜的情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可以是学生自主编排的有关经典诵读内容的话剧和诗歌,也可以是小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的自由发挥,即要求在于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加深理解。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实现诵读途径的多元化

在小学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采取背诵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记忆的速度,但是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精力集中的过程比较短暂,单纯的背诵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和厌倦的心理。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使小学生从心里爱上经典诵读。

首先,教师可开展“表演背”活动,即鼓励小学生将所背诵经典内容的诗歌和古诗文表演出来,同时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在进行小组评比的过程中,奖励表现较好的团队和个人,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奖品的带动下更容易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经典诵读内容和其他文学艺术相结合,增强诵读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小学生将对自然风景类的诵读作品画下来,在绘画过程中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意思,同时有助于记忆的过程。

最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活阅历的感悟和沉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诗句和古诗文叙写自身感悟,甚至还可以改写经典诗文等,教师应做到对学生想象的鼓舞和支持,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加强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健全诵读的评价体系

经典诵读的内容文化含量高,涵盖面较广,同时教学方法不固定,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同事之间增强沟通,不放过小学生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积极探讨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课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课下主动找学生谈话,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往往决定经典诵读的效率。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诵读的评价体系,首先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校园板报、公告栏等宣传经典文学作品,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诵读氛围,潜移默化中提高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其次是教师在评价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和变化,尤其是诵读态度明显改进和诵读能力明显提高的小学生,教师积极正面的评价效果较好。最后是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要高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生生之间相互评价一方面便于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发现自身的不足所在,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小学生争强好斗的心理,促进他们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生语文经典诵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师生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途径,启发和引导小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小学生应该树立经典诵读意识,有长期的学习计划和目的,使经典真正为自身服务,快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丽,张新颖.中华经典诵读复兴路回顾与展望――读经“热”中的冷思考[J].济宁学院学报,2014,02:115-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