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律法规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法律法规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师是社会上特殊而崇高的职业群体,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和凝聚、传播社会文化的中坚力量,理当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楷模。全面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形势下提升教师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客观需要;既是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职业行为的时代需要,又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内在需要。
一、提高教师法治素养是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核心内容有三,即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些规定和要求必须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融入或渗透到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生活和学生管理之中,最终要切实落实到教师身上,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神圣职责在于:既教书又育人。其中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但更为重要的职责是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终身受益、终身难忘的教师,往往是在课堂的学科教学中和日常学生管理中善于挖掘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法律精神并向学生传播的教师,往往是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让学生对教师印象深刻、终身难忘的,不仅是教师传授的知识,更是教师的育人作为,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适时进行的思想品质、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法律精神教育。最好的育人方式恰恰是寓于学科教学或知识传授之中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内在地包含着育人魅力,内在地包含着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法律精神。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不称职的。目前,还有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育人不是自己的份内事,只是德育课教师的事,自己只管教好书就行了。这是不称职的表现,也是不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表现。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的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由此可见,所有教师都有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法定职责,都应当把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渗透或寓于课堂学科教学、学生生活和学生管理之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新形势下,在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新任务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并着力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普法工作;教师应当自觉学习相关的法治知识,充实调整知识结构,提升自身法治素养,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建立完善教师法治培训制度。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依法治校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同样要以制度作保障,同样要建立完善教师法治培训制度。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和教育部普法办《关于贯彻全国教育系“六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加强教师普法工作的通知》都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做好教师法制教育、培训工作,把法律理念和知识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积极推动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增加法制教育课程,为教师普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完善教师法律培训制度,在教师的任职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国培计划’课程体系中,明确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学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重要的和新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要实现全员培训”。这些规定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建立完善教师法治培养培训制度。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高度重视教师普法工作,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高度,将教师普法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为新形势下提升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要在师范院校和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增加法制教育内容,将宪法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列为师范教育必修或选修的内容,整体提升准教师的法治素养,为教师普法工作和为教师对学生实施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要在教师准入即教师资格认定中,将申请教师资格者掌握相关法治知识、法律法规内容的情况,列为必要的测试或考核内容。四是要在教师的任职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近两年启动实施的“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各种教师培训中,把法治知识、法律法规列为必要的培训内容,纳入培训课程体系,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同时,鼓励各地推行或试行教师法治知识合格证制度,将教师是否取得此合格证作为认定教师资格和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和晋升的一项条件。五是要明确教师普法教育或法制培养培训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和掌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要全面学习和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制度和精神,树立宪法意识、公民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要围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要求,学习和掌握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六是要加强教师全员培训,即对已经颁布施行的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重要教育法律法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教师切实熟悉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规范、精神和内容;对新颁布施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也要组织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三、着力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虽然经过20多年的普法教育,我国广大教师的法治意识有了普遍提高,法治素养也不断增强,但少数教师依法执教意识淡薄、个别教师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现象仍时有发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根本落脚点就是要提高教师依法执教、依法施教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促进依法治校,促进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形成浓厚的学校法治文化氛围,全面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要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宪法、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明确教师依法执教的法定依据,即教师的法定权利、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一要通过组织学习宪法及相关法律,使教师明确作为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切实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并认真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和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二要通过组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明确教师的法定权利、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我国教师法集中规定了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教师的法定权利有六项,分别可以简称为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教师的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也有六项,分别可以简称为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思想教育义务、尊重学生人格义务、保护学生权益义务、提高水平义务。此外,其他教育法律法规以及一些地方性教育法规,对教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也作出了一些明确规定,如有的地方性义务教育法规就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学生有偿补习活动,不得到校外社会办学机构有偿兼职兼课,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办学机构举办的补习活动。”在推进依法治校的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应当进一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的法定权利、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准确把握其内涵,并全面把握其他法律法规所作的禁止性规定,让教师充分行使法定权利,全面履行法定义务,自觉远离禁止性规定。同时,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熟悉和掌握学校、教师保护未成年人的职责,以依法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三要通过分别组织学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深刻把握教师职业规范的内涵,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教师应当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心中的法律,敬畏之、尊重之、恪守之、遵循之,为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四要通过组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典型案例,明确作为教师应当禁止的违法行为。教师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应当知法懂法守法,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规范,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得应当作为而不作为,更不得乱作为。教师应当熟悉和了解作为教师应当禁止的违法行为,以增强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常见的教师违法行为主要有:(1)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2)侮辱学生,主要表现为讽刺、侮辱、谩骂学生,致使学生人格尊严和心理健康受到伤害;(3)侵犯学生财产权,主要表现为非法没收、罚款和乱收费等;(4)限制学生人身自由;(5)侵犯学生隐私权;(6)对学生进行非法搜查;(7)违法对学生进行负面宣传;(8)对学生进行害;(9)不作为或过失的失职行为,如对在校生未尽教育、管理、保护责任;(10)随意剥夺学生受教育权;(11)学术剽窃,等等。教师应当通过学法知法,准确把握自己的“权利边界”、“义务边界”、“职责边界”,摒弃一切违法行为。
四、着力加强法制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提高学校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需要建立一支专门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法学教师队伍,对师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师范院校除了在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中应当增加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法治课程外,可以增设法制教育教学专业,为中小学实施法制教育提供师资力量。中小学校应当积极引进和培养专门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或者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建立中小学法制课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负责开展法制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能力培训”;“本规划实施期间,要采取国家和地方分级培训的方式,保证每所中小学至少一名教师接受法制教育能力培训”。这就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落实专门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专职或兼职的法制课教师的培训,“六五”普法期间每所中小学至少有一名法制课教师接受过法制教育能力培训。此外,根据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的规定和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中小学认真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并着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既能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解决中小学教师普法教育问题,又能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达到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双提升”的效果。
篇2
1、普法考试:大家普遍应该明白的法律常识,通过培训进行考试。
2、普法是普及法律常识的简称,普法的对象是国家居民,普及的法律常识是居民必须要理解的法律。这种法通常是法律中最简便的一种。
3、普法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宪法》、《教育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环境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妇女权益保护法》、《国防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禁毒禁赌条例》以及与青少年教育及成长、与学校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工作条例、规程和国家、省、市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第一,当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所学的专业与企业提供的职位存在不符的现象,尤其是对实习生而言,在刚刚进入企业时会做很多与专业领域不相符的工作,导致学生出现倦怠、埋怨的现象;第二,学生对于实习工作的态度,很多学生都抱着一种娱乐性的心理去实习,等到真正实习的时候,会抱怨这抱怨那,心里不平衡等状况经常出现。学生对于实习态度的不端正,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阻碍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进行。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促进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少之又少,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专项法律法规只有《职业教育法》,我国相关的立法机构可以参照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制定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法》与《教育法》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2],加上现代一些新鲜的法律问题和条文,通过相关资料构建一个大致的职业教育法法律构架,制定专项的职业教育法。完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来提高政府部门和校企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视度,促进职业教育快速有序的发展。在立法过程中,尤其要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在院校、校企与学生之间,学生属于弱势群体,是受保护的对象,因此出台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权益的保护尤为重要。
(二)强化校企责任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院校和企业都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应当做到对学生负责,为学生的学习和培训营造以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作为院校,应当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断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学校应始终秉持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做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学校管理方面应当严格要求学生,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约束学生的过激行为。学校通过对学生的认真负责,为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奠定了基础。作为企业,应当为学生的实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实习生应当保持公平的态度,不得用有色眼光来看待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应当加大对实习生的培养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企业应当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而不是只重视当前的业绩和效益,注重对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增强学生能力
增强学生能力是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的个人能力决定着在院校和企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学校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自我能力和自我素质,对于专业知识做到严格要求,有利于后续实践工作的开展和研究,为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加强学生在知识、人格素质上的培养,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在企业的实习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使企业对学生和院校都会刮目相看,提高校企合作的几率和可能性,促进了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实习生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才会适应企业的发展,才会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加强行业的引导
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扮演着引导和桥梁的作用。行业协会对于院校的发展和企业的运营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涉猎,对于双方各自的需求也都有所掌握,行业协会会保持中立的立场与校企合作双方分别进行沟通与协商,使合作双方能够保持互动和理解。行业协会也可以帮助校企双方提供相关的策划、咨询、评估等方面的帮助[3],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职业资格的制度加以分析和评估,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加强行业协会的领导和评估,有利于院校和企业了解当前的形势,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做好应对措施,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有利于加快教育的发展步伐。
三、结束语
篇4
一是成立了普法领导小组。为加强“六五”普法工作,我公司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县委、县政府有关“六五”普法工作的文件,自觉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普法工作思路,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执法整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并及时成立了由总经理担任组长,副总经理任副组长的普法领导小组,并由综合办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为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对法律知识学习和普及活动的管理、指导,我公司结合实际情况,组织领导干部学习通讯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使普法内容适应工作实际。
二、加大普法力度,狠抓领导干部学法用法
根据相关要求,结合工作重心,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工作力度。首先,制定了干部法制教育培训方案;其次继续以每年全国普法统编教材为基本内容,结合通信法律法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学习法制理论与学习法律条文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学习了《宪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公共法和《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领导干部的依法决策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
三、结合“三送”工作,加大教育范围,不断增强普法宣传效果。
我们不仅教育自己的干部职工积极学法、用法,依法行政,而且还加大对社会的普法宣传力度。结合“三送”工作,积极组织“三送”挂点村进行普法宣传等活动,组织挂点村委会制作公共法宣传板报、公司领导亲自下乡发放宣传资料。通过形式多样宣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群众对公共法和人防法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村民群众的法律素质。
四、问题和不足
篇5
(一)高等职业教育法制化体系完善发达国家坚持法律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依法管理教育,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不同的时间,政府法律和法规对职业教育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评估。就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美国、德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比较完备和安全。例如,美国通过了《莫雷尔赠地法案》(1862),它第一个承认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史密斯-休斯法》(1917),《退伍军人权利法》(1944),《国防教育法》(1956),《职业教育法》(1963),《技术职业应用教育法》(1990),《科学和高级技术方法》(1992),《由学校到就业法》(1994),《劳动力投资法案》(1998)和一系列法规、法令,对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形式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使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得以实施,并走向规则化。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进程的早期,也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护。早在1869年,政府颁布了《强制职业补习教育法》的法律规定,企业培训应结合职业学校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德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如《职业教育职业》、《促进法手工学徒毕业考试条例》等。这些法律,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日本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立法,每个职业教育改革是伴随着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来实现的,一些更重要的法令:《工业学校秩序》(1899),《行业教育促进法》(1951),《职业训练法》(1958),《高学校设置标准》(1961),《短期大学设置标准》(1975),《培训学校设置标准》(1976),《就业———发展的机制方法的能力》(1999),“新计划”在第21世纪的教育(2001)。这些法律法规对日本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的完善和转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英国、法国等也致力于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在过去的二十年已经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丰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国家都十分重视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有健康、稳定的师资培训体系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致力于培养教师的职业教育在高等技术师范学院,如日本职业能力开发大学、韩国仁川技能大学、法国国立学徒师范学校等;二是在工科技术学院培训;三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培训机构来培养。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的招聘标准较高。职业教育师资的任务决定了他们应具备的素质比普通学校的教师更专门化。教师职业教育首先应具备从事职业教育和职业道德,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熟悉专业生产实际,具有产生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通中学和大学教师的就业条件和职责不同,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重要的成功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都有严格的要求,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允许持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德国对职业教育师资格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至少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从而保证高职教师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教师要通过实习或工作所获得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三是教人们通过正规的师范专业培训,掌握教育教学能力。对职业教育教师,美国有严格的资格要求和选择程序。国家规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学士学位或以上学历。美国几个州明文规定,必须有学士学位教育,优秀的人才具有相关领域的学士学位的1-2年的实践经验,一个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发达国家的教师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完善,有培训机构专业前,后继续培训机构,教师有一个稳定的渠道来源。
(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企业、行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统称为社会力量。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社会力量在职业教育非常积极地参与。企业或行业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干预。在环境中的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国际,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澳大利亚“TAFE”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企业(行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行业)的技能培训的实践,并通过企业接受是目前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训结束后,学生可以工作。参加工作、参与面广,成为企业的一大特点。行业参与教育过程,参与学校各方面的企业,如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教师培训、教学计划、课程改革。例如,在德国职业教育应由行业协会制定毕业生能力要求,公司不仅是制定培训计划,但也提供培训基金;在英国作为雇主,公司在一些主要机构如教育基金会、所有的澳大利亚TAFE学院、大学理事会、总统大多数成员都来自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学校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建立职业教育机构或提供援助。
(四)办学体制开放、灵活开放的、灵活的办学体制,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灵活的入学方式,所有的人都能入学。例如,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的主要机制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没有年龄限制,对所有15—70岁的人开放,而且没有入学考试,只要有高中文凭和成绩单或等效的入学条件。第二,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满足岗前培训、岗位的需要,采用不同长度的学时,实行一校多业务,全日制、半日、晚上,为多种教育系统假日等。第三,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学习风格与政府、企业和学校不同的是,发达国家出现了多种办学形式,例如在职业学校为纯职业学校系统,主要形式的合作体系形成职业教育集团系统。第四,灵活的教育方式。例如,美国社区学院的信用制度以及各学校之间相互承认学分,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是灵活的,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工作和研究的出路。
二、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通过成熟的办学模式,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这些技术员构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达国家的基石,参与全球竞争,为发达国家赢得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与启示。
(一)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发达国家以法律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促进教育教学。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保证在不同时期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步,政府出台法律、法规相配套。我们应该通过立法加强质量控制发展职业教育。中国目前没有一个完整的、专业的农民职业教育法,只有相关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由于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管理体制不顺、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为了确保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顺利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发展环境,中国应加快专门立法建设,为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必要保证,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系统建设。
(二)切实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甚至整个国家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数量少、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缺点。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重要。高职院校应特别注意教师团队建设,建立新的建设目标,建立新的概念。第一“,双师素质”的目标。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有计划安排教师去相关基地进行有效培训,并且支持教师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自我增值,校企联合建设教师培训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地改善质量的双重功能。第二,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专家,引进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也可以制定优惠政策。第三,适度匹配的评价体系和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充分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宽的,连锁涉及更多的利益与责任的主题。因此,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须互相配合。从江苏省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除了政府、学校、企业,主要是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导致江苏职业教育的“跛脚”。江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注意挖掘和吸收企业联盟协会、社团、协会、银行、基金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学校,尤其要注意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中介机构,作为一种协调和缓冲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解决利益冲突,两者之间的矛盾,发挥中介机构的协调作用,受试者在当前的不平等的条件下,可能有助于促进合作。
篇6
关键词: 国内外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差异化 启示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专业化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培养模式亟待更新和改革,我国教育部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积极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素养。
一、国外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一)发达国家
通过研究学习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外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充分将职业教育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非常高的关注度,并且从各个方面尽力保持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而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特点有:第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产生造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的形成,随着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美国、法国都将职业教育视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在这些国家中,德国建立了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和良性循环的培训市场,使人们普遍接受了职业教育,推动了就业。美国为了缓解20世纪90年代的失业率激增问题,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英国通过制订长期培训计划、建立个人培训贷款支持国民接受职业教育,重视国民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这些发达国家中,政府除了在政策上支持职业教育,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这些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较低,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人力资源也亟待开发,政府对于职业教育日益重视,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资助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比如,澳大利亚政府资助了将近90所行业培训机构,韩国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了职工训练体制,加强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新加坡每年教育拨款占据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很大比例,并且利用税收建立了全国性的技能发展基金,为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培训费用。在发展中国家,往往是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业机会越多,一些人考取学历证的同时考取职业资格证就会受更多企业欢迎,因此在发展中国家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非常重要,由此促进人才知识技能双重培养。
二、国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国外的职业教育培养经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一般为政府,因此如果我国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总结前文可以看出,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我国近些年来为了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采取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提倡校企合作、生产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职业教育,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除了提倡新型职业教育模式外,政府职能部门还应真正重视职业教育,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支持政策的制定,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不应只停留在改革教育模式上,而应该投入充分的职业教育发展资金,在每年财政预算中设立专项教育扶持资金,同时制定全面的、科学的、有效的职业教育评估标准,对于办学效果好的职业教育学校采取一定的政策优惠,制定完善的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学校,从另一角度说能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到目前为止,地方单位并没有与之相应的法律实施,《职业教育法》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执行,如《职业教育法》要求企业应为本单位已有员工和准备录用的员工制订详细的职业教育计划,但对于企业的职业教育培养义务、权利、惩罚措施并没有详细规定,许多企业不会遵守这一法律,为了节省人力资源开发投入,许多企业根本没有对员工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在企业的冷淡之下自然无法得到长久、稳定地发展。而校企结合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要促进校企合作,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分配好在职业教育中学校和企业分别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通过政策引导和法律约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离工业化依旧有一段距离,除了可以借鉴一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的先进经验,我国也要从自身国情出发,结合实际,重视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技能与知识并重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多种教学模式。如建立教育集团与职教园区合作模式、实行“企业订单”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办学等,这些创新措施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使其更加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更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从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职业院校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正处于急需变革阶段,许多教育中的问题亟待改善。在借鉴外国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和教育模式的同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忽视自身实际,活学活用先进经验才能有效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兰,张小锋,陈丽媛.中外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No.21129:80-81.
[2]张琦,赵红红,宋连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启示[J].浙江医学教育,2013,v.12;No.4906:1-3.
[3]何雯.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理论导刊,2011,No.32310:90-93.
[4]徐敏.境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No.12241:3-5.
篇7
台湾原住民族是指在汉族移居台湾以前,最早抵达台湾定居的族群。根据原住民族委员会2010年统计,台湾原住民族共包括阿美、排湾、布农等14个少数民族。截至2012年1月,台湾原住民人口数约52万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2.26%。台湾原住民各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但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属于台湾弱势群体。
台湾当局以发展教育作为提高原住民族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推行了一系列法规政策。1988年,台湾教育部成立了山胞教育委员会(即原住民教育委员会),并于1989年起进行《山胞教育专题研究计划》;1993年制定实施《发展与改进原住民教育五年计划》;1996年开始实施“教育优先区计划”;1997年出版《原住民教育报告书》;1998年台湾《原住民族教育法》(2004年修订)颁布实施;1999年开始推动《发展与改进原住民教育第二期五年计划》;2005年公布《发展原住民族教育五年中程个案计划》;此外,台湾有关方面还相继在《原住民族教育法》之下制订了一系列原住民族教育法规。
二、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立法的内容特点
(一)注重政府在原住民族教育中的职责。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立法重点规定了政府在发展原住民族教育中的职责,包括加强对原住民族教育的管理、保障原住民族平等的受教育权、发展、繁衍原住民族文化、在经费上给予倾斜和扶持等。《原住民族教育法》中规定了原住民族教育审议委员会和原住民族教育推广机构的设立和职责,还颁布《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原住民族教育审议委员会设置办法》进行具体规定。
(二)关注原住民族教育经费问题。台湾原住民族教育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原住民族教育经费的来源、比例及重点扶持的方面,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原住民族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避免了政府在经费安排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原住民族教育法》规定了中央政府宽列原住民族教育预算的财政职责及投入比例,以及政府对原住民族幼儿幼稚园学费、原住民中小学寄宿学生住宿及伙食费的补助职责。
(三)注重原住民族学生的优待。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立法对原住民族学生的升学优待与学习、生活奖助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措施。《原住民族教育法》规定了原住民学生入学和公费留学以及原住民学生教育奖助问题,还制定了《原住民学生升学优待及公费留学办法》、《原住民委员会补助原住民自费留学生要点》、《原住民委员会奖助原住民学生就读大专校院实施要点》等进行具体规范。
(四)注重原住民族教育师资保障。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立法保障原住民族教育师资。如《原住民族教育法》对政府可视需要宽列原住民地区学校员额编制、高校招生保留原住民学生名额、民族教育教师“修习原住民民族文化或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义务、学校可以遴选原住民族耆老或有相关专长人士实施原住民民族语言文化教学等做了规定。
(五)注重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立法注重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原住民族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课程及教材“应采多元文化观点,纳入原住民各族历史文化及价值观”,学校民族教育课程和教材选编“应尊重原住民意见并邀请原住民代表参与规划设计”。原住民族教育政策性文件中也明确了原住民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三、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立法对大陆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启示
(一)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教育法律体系。台湾原住民族教育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原住民族教育的发展。我国大陆少数民族教育规范多以法规、规章的形式颁布,层级较低、效力较弱,且较为散乱,缺乏统一性。为适应大陆教育改革发展及少数民族教育法制建设的需要,应尽快建立与完善以《少数民族教育法》为核心、以《少数民族教育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规为骨干的少数民族教育法律体系。
(二)应强调政府在少数民族教育中的职责。政府应在教育发展中负首要责任,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立法重点规定了政府在发展原住民族教育中的职责。我们应借鉴台湾的做法,以法律形式具体规定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在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利平等、引导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应履行的重要职责。
(三)应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及使用管理。少数民族教育经费是保障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正常运作的物质基础,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大陆在少数民族教育投入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监督机制,少数民族教育经费投入存在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经费紧张问题仍然突出。我们应该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来源、投入比例、使用原则、管理办法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篇8
环境教育法是推进和规范环境教育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调整环境教育社会关系,以环境科学、教育科学、环境法学和可持续发展学说为学理基础的环境法体系的一个支系统。环境教育法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全民性。环境教育立法目的就在于促进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参与环境保护能力的提高,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公民。二是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对象广泛,内容复杂,涉及多学科,多法律部门,所以环境教育法具有综合性。三是长期性。环境保护需要世代坚持,环境损害需要长期不懈的科学治理,环境教育需要渗入人生各个阶段。
二、我国环境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第一,公民接受环境教育和主动环境保护的意识缺失。第二,环境教育缺乏深入性和持久性。如每年只在3月12日植树节、6月5日环境日前后做宣传式或运动式的环境教育。第三,环境教育停留在书本和应试上,不注重实践教育。如民众都明白白色污染,垃圾分类等环保常识,但生活中依然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知晓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却仍然吃鱼翅用象牙。第四,政府虽然出台政策鼓励倡导环境保护,但无论企事业单位清洁生产责任,还是公民个人对环境保护的义务都没有得到落实等。以上根本原因是环境教育缺少法律支撑,在法律上既没有明确的地位,也没有明确的目的、目标和制度。
三、国内外环境教育立法
(一)国外环境教育法1970年,《美国环境教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环境教育法,1990年又颁布了《美国国家环境教育法》。1999年巴西制定了《巴西国家环境教育法》。亚洲国家日本在2003年,韩国、菲律宾在2008年先后制定了《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韩国环境教育振兴法》和《环境意识和教育法》。(二)我国相关环境教育法律法规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有关规定新环保法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一规定为我国环境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清洁生产促进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以及今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都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内容。2.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法2010年5月18日台湾地区通过了《环境教育法》,规定所有人员每年必须接受4小时包括演讲、讨论、网络学习、体验、实验、户外学习、参访、影片观赏等动态多元方式的环境教育课程,同时明确了环境教育人员、环境教育机构及环境教育设施、场所等内容。3.环境教育地方立法2011年12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2012年11月1日天津市也颁布了《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两地方立法都规定了学校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突出政府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及保障监督措施。
四、我国应尽快制定环境教育法
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发挥好教育督导的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作用,加快推进教育强县建设,根据《省教育督导条例》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我县教育督导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加强对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
(一)教育督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一项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中不可替代的行政监督体系,是促进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我县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来,我县教育督导部门在促进教育法律法规落实、促进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各相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督促指导学校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的教育督导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教育督导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支持配合教育督导部门依法开展督导工作,齐心协力推动教育强县建设。
(二)教育督导是政府行为,县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坚持定期听取教育督导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教育督导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依法保障教育督导工作经费和督导奖励经费,改善教育督导部门的工作条件,确保教育督导工作正常开展。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相关部门研究教育工作的有关会议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会议,应有同级教育督导机构负责人参加。教育督导机构在实施教育督导工作时,被督导单位应当按要求提供与督导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材料,对督导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确保教育督导工作顺利进行。建立完善教育检查评估管理制度,凡各类教育督导、检查、考核、评估、验收等,统一归口教育督导部门统筹管理,其他部门不得重复检查、评估。
二、明确教育督导的任务职责
(三)全县教育督导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积极开展教育工作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督导,不断提高教育督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建立起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督导制度,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是代表县人民政府行使教育督导职能的专门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相关部门实施教育法律法规和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按照管理权限对本县区域内的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办学水平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和评估;组织重大教育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评估;对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县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或者上级教育督导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学校督导室和教育督导队伍建设
(五)加强学校督导室建设。在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设立督导室,形成“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责任区—学校督导室”的全县教育督导工作网络。学校督导室主任原则上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按照学校规模,配备2—4名懂管理、精通教育教学工作的行政领导或教师担任督导员。学校督导室要坚持督学为主,实施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监督与指导。加强学校督导室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校督导工作月报制度、整改情况限时反馈制度、督导人员责任追究制度。
(六)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配齐专职正副主任督学、督导室干部和兼职督学,形成主任督学、副主任督学、专兼职督学、教育督导干部和学校督导人员的督导工作队伍。按政策落实教育督导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提高督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督导人员培训制度,定期组织教育督导人员进行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督导理论和业务实践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教育督导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建立健全督学资格认证制度,提升督学专业化水平。
四、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
(七)全面构建督学责任区制度。坚持“因地制宜、便于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督学责任区划分。建立健全责任区督学聘任、培训、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完善随访督导、督学约谈、情况反馈、跟踪督查等工作运行机制,落实责任区督学公示、结果通报、举报受理等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督学责任区学校评优评先审核制度和督学责任区内被督导对象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督学责任区工作制度保障。
(八)明确责任区督学工作职责和职权。责任区督学的主要工作职责是:①督促并指导学校管理工作,帮助学校提高管理水平、推进依法办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②督促并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引导和监督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办学品牌和办学特色。③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协助教育行政部门调查处理教育举报,提交责任区督学工作报告和随访督导检查记录。④完成教育督导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责任区督学的主要职权是:①责任区督学随访督导时,可采用上门听课、查阅资料、列席会议、座谈走访、问卷、校园巡视等明察暗访的方式开展工作,学校及相关人员要主动配合,提供有关信息,不得拒绝、阻挠、干扰督学开展工作。②根据工作需要,责任区督学可直接约谈学校负责人,责成其对有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解决和落实。③在各类教育先进集体评选表彰过程中,应将督导结论作为重要依据。
五、注重教育督导工作实效
篇10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抓好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知法、守法、用法,是广大教育工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努力实践******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要按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要求,坚持持之以恒,坚持校内外结合,坚持课内外结合,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二、主要内容和做法1、教育内容《宪法》、《国旗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禁毒法》、《卫生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本校自编的《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常规教育管理要求》。
2、师资力量学校所有教师为普法工作基本师资。学校主任、班主任都要成为学校“法律明白人”。×××老师为我校兼职安全教育员,负责全校的法制安全教育,再聘请荫子派出所的×××同志为治安副校长,负责对全校的法制教育进行指导;选送骨干教师参与法律培训;举办班主任法律学习班,使他们具有初级法律知识,逐步养成依法管理班级习惯,能解答一些简单法理。从而形成校级班级外聘三级师资力量。
3、教育时段⑴每学期,邀请治安副校长作一次社会及学校周边治安情况报告,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应对策略。
⑵每年的四月份和十一月份,邀请综治副校长分别与教师、学生进行一次有关法律法规的互动式对话。
⑶周一升旗仪式,结合上级要求或学校实际,安排有关校领导讲话。每学期不少于五次。
⑷每学期教导处要安排两个课时,由任课老师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⑸晚点和少先队活动课,班主任结合学校相关要求,对本班学生进行简单的法规教育。
⑹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班队活动课,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法律法规教育。
4、教育阵地(1)互联网。根据法制教育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上网学习。
(2)红领巾广播站。每星期二、四下午1:30~2:00由各班选派的小播音员轮流播出,内容由各班小采编,并经由学校德育负责人审核。
(3)学校宣传栏。由校宣传组负责,定期张贴法律法规资料,学校相关活动照片等。
(4)班级板(墙)报。由班级宣传委员和学习委员负责,配合上级、学校要求,在“法制”专栏上登载相关的活动要求、案例、警言等。
5、教育形式⑴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普法教育尤为重要,要通过学习、培训、测试,使教师学法守法,并能依法施教,做遵纪守法的带头人。
⑵开展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开展争戴雏鹰奖章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争戴环保章、小回收章、清洁章、消防章、法律知识章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中受到法律熏陶。
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如:配合环保部门,开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小雏鹰活动”;配合消防部门,开展“11·9”少年消防警校活动;配合工商管理部门,开展“3·15”消费者维权行动日活动等。
⑷家长会。利用每学期各年级分别召开家长会之机,邀请法制教育工做专题报告,向家长发送宣传教育材料,并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以动态管理形式监控学生的校外活动。
三、态度与决心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将站在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做好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合理安排,长年坚持,定期研究和落实,不断探索新思路,拿出新措施,使法制教育工作连年上台阶。
××完小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2005.3
××完小
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荫子派出所副所长)
××(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
成 员:×××(政教处主任)
×××(教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