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截至目前,省发展改革委共安排全省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32.21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4.96亿元,省级资金7.25亿元。主要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儿童医疗服务体系等13个体系。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建设了33个县级医院、285个乡镇卫生院、1542个村卫生室、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和915套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配备33辆农村巡回医疗车,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农村急救体系。主要建设了53个县级(含林场、矿区)急救中心并配备急救设备,有效提升了全省急救能力和水平。
三是卫生监督体系。主要建设了5个州级、46个县级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解决了卫生监督业务用房紧张问题,促进了卫生监督和执法水平的提升。
四是高压氧舱体系。主要建设了4个州级、35个县级医院高压氧舱业务用房及设备配备。丰富了各医院治疗措施,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
五是州级医院。主要建设了9个综合医院、5个民族和专科医院业务用房,缓减了医院业务用房紧张问题。
六是儿童医疗服务体系。主要建设了省级和10个州级综合医院儿童诊疗业务用房,改善了儿童医疗环境、提升了儿童医疗水平。
七是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主要建设了5个省级、8个州级医院业务用房,改善了规范化培训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全省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能力。
八是精神卫生防治体系。主要建设了省级和6个州级医院精神病专科,填补了部分地区精神卫生治疗的空白,丰富了医疗卫生服务供给。
九是省级医院。主要建设了9个综合医院、6个专科医院业务用房,进一步促进了医院功能设置的合理性,提升了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作用,保障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十是重大疾病防控体系。主要建设了3个职业病防治院,3个地方病慢性病防治院,1个省级、3个州级、8个县级妇幼保健院,3个州级、10个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有效控制各类疾病的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十一是食品安全监测体系。主要为省疾控中心、各州市疾控中心配备食品安全监测、检查设备,食品安全监测体系逐步完善。
十二是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主要建设了8个县级计生服务站,为7个县各配置1辆流动服务车,为41个县配置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设备,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条件明显改善。
十三是卫生信息化服务系统。主要建设了全省卫生信息化、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使用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逐步提升健康信息服务水平。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青海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医疗需求和健康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西安市“一带一路”建设
2016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叫响做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工作,西安市政府于近日制定并了《西安市“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提出,2016年,西安市将从促进互联互通建设、密切人文交流合作、深化经贸领域合作、搭建对外开放平台、创新金融合作方式、持续唱响新起点等六个方面,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
一是通过加快西安港建设,打造“长安号”国际货运品牌,增开国际航线,加快进口肉类和粮食指定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西安铁路物流集散中心建设,推进海铁、陆铁联运,启动空港、陆港物流专线和城市快线等配套设施建设,助力“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
二是以开展丝路主题影视剧创作为契机,不断加强国际旅游合作、教育培训合作、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等途径,促进丝绸之路人文合作与交流。
三是不断推进重点合作项目建设,加快中俄丝路创新园、欧亚创意设计园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优化整合驻外商贸服务机构,不断深化经贸领域合作。
四是通过办好丝博会,积极推进自贸区申报工作,加快丝路产品体验馆、丝路风情街、西安领事馆区等项目建设,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平台。
篇2
关键词: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智能化
卫生应急处置楼为江苏省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协调、病源视频判定、远程网络指导、疫情预警的综合处置平台。能满足重大传染病、中毒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恐怖事件等各类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突发事件处置需要,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全面提升我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江苏省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楼位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院内,大楼总面积为6000M2,地面上6层,地面下1层,标准层高为3.5米,主体总层高为23米,是一幢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其中突发事件处置大厅面积为256 M2(16m×15m),位置在2楼,高为7m。
卫生应急处置楼智能化设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扩展性,智能化配置和施工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处置楼的各项功能需求,并充分考虑到未来技术发展和卫生应急实际使用需求的变化,保证智能化功能具有扩展性的同时具备技术提升的空间,确保卫生应急事件处置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设目标为:(1)卫生应急处置楼为各类信息收集与整理、指挥调度、管理、事件控制、各业务部门的会议、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2)卫生应急处置楼在管理上要充分考虑到使用中的集中性与随机性,体现处置应急活动的交互性和严密性,体现信息技术手段在应急事件处置中的应用,提高会议、指挥、控制和各类数据信息处理和管理方面的科技含量;(3)通过信息网络,能实现与省卫计委等相关政府部门、各级疾控中心、医疗救治中心、现场移动指挥车等的互通互联,对各子系统的实施方案应确保对各类信息的收集、归类、处理、分析和研判等功能的实现,并保证各子系统能充分、高效、可靠运行。
江苏省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的智能化系统包含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安防系统、信息系统、楼宇自动控制、能源管理与IBMS系统、总控室工程(含UPS和显示系统)组成。
1 综合布线系统
本系统为卫生应急处置楼的基础设施,必须满足视频、语音、数据、图像等业务信息及各相关弱电系统中信息的传输,设计时充分考虑当前及未来音视频及通信网络对网络布线的发展要求。根据卫生应急处置楼的性质与使用功能、环境安全条件以及近期实际使用和中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系统布局和管线设计,必须具有开放性、标准规范性、安全与实用性。
布线系统分2大部分,语音和数据布线。根据卫生应急处置楼功能需要,数据布线要求有内网、外网、政务网、智能设备网四套物理隔离的综合布线网络,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线缆来区分上述4套网和语音网。
所有的数据与语音信息点采用全交换布线系统,所有终端共用配线架和管理间,只需通过简单跳线,就可以灵活区分各种应用,便于后期维护与管理。实现万兆主干,千兆到桌面。考虑到日常管理的便捷性,采用双电子配线架系统。所有安装及管理操作均在配线架前端完成,实现前端管理和单端口管理,并对端口彩色标识及个性化编码。
系统所涉的5个布线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WorkareaSubsystem);水平子系统(Horizontal Subsystem);管理子系统(Administration Subsystem);垂直干线子系统(Backbone Subsystem);设备间子系统(EquipmentSubsystem);建筑群子系统。
系统的设计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形式,系统为开放式网络平台,用户在需要时可形成各自独立的子系统。在系统的拓朴架构上,整个系统的建设可将本楼、建筑物主干配线设备管理间(以下简称BD)、楼层配线管理间(以下简称FD)这3个层次的设计。本系统的建筑物主干配线设备管理间BD(数据部分)设在本单位B楼二层的“主机房”内;建筑物主干配线设备管理间肋(语音部分)设在原疾控中心B楼二层的“主机房”;对于楼层配线管理间FD的设计,应确保其水平线缆的长度最长不大于90米的设计要求。对于主干的设计:BD和FD之间的建筑物内垂直数据主干采用室外24芯多模光缆;语音主干采用室外3类50对大对数电缆。
对于本项目楼层管理间FD的设计,根据各楼层的建筑平面设计,在每个管理间(IDF1-5)内设置2台600X600X2000的标准机柜,管理间IDF6内设置3台600X600X2000的标准机柜,分别用于内网、外网、语音、政务网和设备网的布线和设备安装机柜。
在指挥中心大屏墙后分隔一个设备间作为管理指挥中心内信息点的配线管理间(IDF6),并在IDF6管理间内设置3个综合布线系统使用的标准网络机柜,用于配线和设备的安装。基于以上设计原则,共计6个楼层管理间FD。
进入BD、FD管理间的光缆,均通过尾纤和Lc型耦合器,熔接至机架式光纤配线架中,再根据交换机端口类型,通过光纤跳线跳接至网络设备光口中。进入本项目BD和FD管理间的主干大对数电缆,均采用110语音配线架安装。在机房中应分割预留必要的电信间空间,以便于相应的电信运营商设备的安装。
布线系统的工作区和水平区的外网、政务网、内网的数据信息点和语音部分均采用六类非屏蔽系统设计;设计的综合布线系统可通过楼层FD管理间跳线的跳接直接实现数据和语音信息点,以及不同类型网络信息点之间的互换。进入楼层管理间的数据和水平铜缆均打接至6类非屏蔽配线架中,然后在FD管理间中通过6类成品非屏蔽RJ45跳线,将数据信息点跳接至接入层网络设备端口上,将语音信息点通过RJ45-RJ11跳线跳接至一定数量的110机架式语音配线架上;水平线缆从桥架引出后,在建筑物内均穿KBG管敷设。所有配线设备及网络设备均安装在19英寸标准网络机柜中,各机柜均应接入至预留的接地端子箱。
2 计算机网络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智能化、信息化须实现的主要项目,主要由光纤或六类网线、交换机、服务器、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组成的局域网络。
本系统应实现如下功能:满足用户内部之间通信和办公的需要;满足用户国际互联网接入的需要;满足智能化设备通信的需要;满足指挥调度的需要。
针对处置楼的使用特点,组建内网、外网、政务网、智能设备网四套物理隔离的计算机网络。根据卫生应急处置楼的实际情况,在外网上延伸实现有线和无线上网,无线实现处置楼的全覆盖,无线设备通过POE供电,为了安全,可以随时控制无线的上网,在需要时可实现组建临时无线专网。
3 安全防范系统
本系统具有视频监控系统、一卡通系统、楼宇对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相关功能。该系统必须与本单位现有的安防系统有效地兼容和融合,一卡通必须保证现有工作卡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替换相关设备与软件系统。
根据使用性质功能,设置不同的防护措施,对卫生应急处置楼的防范区域进行如下分区:,通讯与网络机房、值班设备机房等重要部分;特别重点防护,应急指挥大厅、会商室、远程视频会议室、接待室、培训室;重点防护目标区,重要办公区域、主要出入口;普通/一般防护目标区,配套服务区。
功能区具体功能要求:通过设置停车管理系统及门禁系统对出入口、区域进行权限设置,对已获得授权的人员,凭有效的卡片、代码或特征,允许其通行,对未得到授权人员将拒绝其通行;通过对重要位置进行实时的视频监控,有效的预防各类案件的发生,并对各个监控点进行全程的录像,从而为日后的事件取证提供一个有力的依据:在本单位的重要部位设置巡更点,并根据区域、时间设置巡更计划,并对每次的巡更计划进行实时监测。本系统新建要求实现全数字化,在一个平台上对各子系统进行集中的控制和管理,根据各子系统产生的信息变化情况,让各子系统作出相应协调动作,从而达到信息的交换、共享和处理等等。
本系统必须为IBMS系统和统一通信系统提供开放的数据接口。
4 信息系统
卫生应急处置楼门厅设置一块全彩色LED屏,P4屏尺寸为3.2M×1.8M,兼容信息系统。在每层电梯前厅设置1块32寸的液晶电视,在会议室、接待室外设置1块22寸的液晶电视,应急大厅、培训教室门外放置各2台。用来信息通知天气等,同时为IBMS系统预留接口。
5 楼宇自控、能源管理及IBMS系统
该系统设计和设备配置必须反映出实用性、先进性、扩展性和经济性。监控室对处置楼内所有受控设备均可在监控中心集中进行有效监控。
所有的动力机械设备在自动控制方式上,除了应该满足各自的特定的启停及作息条件外,还必须兼顾到与系统内其他设备、设施的因果及内在关系。受控设备在中央监控站停止工作时,均可在直接数字控制器的作用下实现就地控制。当系统设置为手动操作模式时,所有的受控设备均可实现就地手动单独启停。当设备故障时,备用设备能快速自动投入同时锁定故障设备。在未检修完好前不再投入使用。所有设备必须有累积运行时间记录,并且轮换使用工作设备与备用设备的功能,使每台设备工作时间相对均匀。所有调节阀口径必须按工艺参数计算。处于现场手动状态的设备,控制器将该设备离线而不再加以控制,同时中央监控站即时将这些设备记录并显示出来。
篇3
关键词:房屋;厨房;卫生间;防水;施工
Abstract: in this paper,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the kitchen and toilet waterproof construction control points and the correlation, 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rst analysis of the waterproof, and is waterproof quality control principle,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leakage.
Keywords: houses; Kitchen;Toilet; Waterproof;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S9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住宅使用功能中,卫生间及厨房防水工程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如果入户后总发生渗漏水问题,不但给日常生活带来麻烦,处理不好还严重影响邻里关系,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好卫生间及厨房防水工程的相关施工。
一、房屋建设中厨房、卫生间防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房屋建设中与厨房、卫生间发展水平明显不适应的是目前厨房与卫生间的防水问题,厨房、卫生间的地面与外墙的渗漏、发潮、发霉成为目前房屋质量中的普遍问题,滨河成愈演愈烈之势,经常造成住户的困扰以及与相关单位或部门的纠纷,成为住户投诉开发商最多的问题之一,这说在开发思路、设计要求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厨房、卫生间防水污染是最大的。因为厨房、卫生间是生活排污和排便的场所,因此,对环境及个人的影响最大。而且影响周期较长。
其次,厨房、卫生间防水难度大。一方面,厨房和卫生间防水施工难,因为厨房、卫生间面积较小,而且平面和空间往往不规则,里面埋管也比较多,既要有水平面整体防水,又要有管导垂直面防水,所以防水施工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一旦出现渗漏,维修恢复难度也比较大,往往要掘开地面,更换管件,而且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和要求。
再次,房屋建设中厨房、卫生间防水影响最大。厨房、卫生间防水和屋面防水,外墙防水以及地下室防水是国内外防水的四个大方面,其中旧厨房和卫生间防水影响的方面最突出,如屋顶主要影响顶层住房,而厨房卫生间则可能影响居民住户,而且厨房、卫生间漏水会影响下层的住户关系及睦邻友好关系。
所以对厨房卫生间的防水必须在建设的时候,必须要引起开发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的重视,不能把厨房、卫生间视为一般的辅助面积建设,而要把它作为建造质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二、厨房卫生间防水施工质量控制原则
(一)设计是防水质量的前提
建筑防水工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物有效使用和安全,还要考虑改善和提高建筑防水功能,科学地制定先进技术与经济合理相结合的防水设计方案,采取可靠的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才能保证建筑防水做到不渗不漏,并保证防水工程具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这就要求,防水设计时要叫确防水工程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防水材料,遵循多道设防、刚柔结合的设计原则,运用“防排结合,以疏为辅”的方法,以规范为依据,结合实际,细化节点构造作法。选用新的施工工艺,重视防水的保护层设计。
(二)材料是防水质量的基础
防水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性能与质量,应根据不同条件选用适当的防水材料,要根据材质、温度及施工等条件综合考虑来采用不同的整体防水材料,如丙烯酸、聚胺脂、等优质材料,严格对材料合格证及出厂证明进行认真抽检,对潮湿条件可考虑的水泥基复合材料,对温差较大的部位,采用柔性涂料或者具备柔性的复合材料,对维修部位,在一般潮湿条件下,则应优先考虑能带潮的施工的材料。所有的防水材料都各有利弊,但在施工前都必须对材料本身的性能进行检测,只有符合了规范要求,方能用于工程。所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的构造形式,选用不同的刚柔结合、多道设防的防水方案,才能保证防水质量。
(三)施工是防水质量的关键
从多年来已竣工工程维修信息的情况看。施工是造成渗漏的主要原因。因为施工多以手工作业,所以防水施工的工艺方法和人员素质就相当重要
(四)管理是防水施工质量的保证
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对防水的细部节点的施工严格按照有关规池和设计进行跟踪检查;工程竣工到交付使用,都要定期检查,要形成专人管理制度的并认真实施,才能确保防水层的使用寿命。
三、厨卫渗漏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一)设计方面引起渗漏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a、设计原因
设计方面,往往由于设计人员的工作疏忽,没有将厨卫的设计放存足够重视的地位, 而是将它等同于一般无水或少水的情况设计。其实,厨房、卫生间是住宅中功能、设备、应用最密集的地方,也是构造最复杂的部位,内部布置有给排水管、煤气管、供暖、热水器等等管线器件。但由于设计人员的疏忽,有的施工图中厨卫部位没有设计防水措施和找坡方向,或防水样图不详、具体做法不明确或处理方法不当,只是要求参考标准图集,因此,工人在施工操作时没有集盲目施工,从而造成渗漏。有的设计预留孔、预埋件位置不准,造成在安装管道、设备时只能凿现浇板或乱打膨胀螺丝,从而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现浇板的整体强度,同时还会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缝,而在堵洞时没有堵实又没把防水做好,所以导致地面发生渗漏。还有的设计时,出现竖管与水平管、设备之间交叉现象,管道、地漏尺寸偏小、数量偏少,位置不对等等,这些问题一旦带入施工阶段,就必然出现临时修改和调整,不仅给施工增加难度,而且也给厨卫渗漏留下了隐患。
b、防治措施
对于设计上出现的渗漏问题,设计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设计时要安排熟悉施工和验收规范的设计人员负责,要从多方面、多角度仔细考虑,在厨卫防水方案设计时结合选用的防水材料作总体构思,并与排水方案综合考虑,刚柔结合。对于重要部位,如管道预留孔洞、预埋件位置、防水层做法等作好工艺资料图反馈给相应的工作人员,在正式出图前协同土建、水电、暖通等号业设计人员对图纸进行会审,以尽量减少设计中的失误。在结构没计上,可考虑将厨卫的现浇板设计成槽板式或周边反梁式,适当加大楼板厚度,以增加结构刚度和渗透的难度。存建筑设计上,增设防水层作法,做好防水找坡以达到防水效果。
(二)材料质量因素引起渗漏及其防治措施
材料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在施工中能否把握好材料关,是决定厨卫渗漏的重要一步。存施工现场如果能对每一种进场材料都严格检查,将不合格的材料排除在场外,这就为厨卫不渗漏起到基础保障作用,否则再好的设计和施工也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厨卫不渗漏。
篇4
党的*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十五”以来,国家切实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大型灌溉区节水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增加。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建立了森林生态补偿资金。浙江省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全省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投资达600多亿元,比“九五”增加了200多亿元;先后开展了千里标准海塘、千里钱塘江江堤、城市防洪等工程建设,对120余条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了一批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开展了17个重点渔港建设,60%以上的海洋渔船实现了安全就近避风;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2003年至2007年,全省土地整理906万亩,新建标准农田670万亩,累计建成标准农田1561万亩。同时,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42个平原县、半平原县开展了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1840公里大陆海岸基干林带基本合拢,3000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进展顺利。陕西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在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早在1998年就建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陕西农业网”,11个市级农业信息平台、104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500个乡级农业信息报务站和3000多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投入使用。
(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设施明显改善。近年来,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大幅增加,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浙江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龙头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底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达96.2%,有60%以上的村通村道路达到四级及四级以上标准;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累计达到1050万人以上,有60%以上的农户饮水经过检测;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全省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宽带行政村通村率达到86%,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到170万户,各级农民信箱联络站建立率达100%,行政村联络点建立率达99%以上,农民上网就可获得农技推广、农产品营销和动植物疫病防治等各类农业服务;全省66.4%的行政村实行了垃圾集中统一处理,15.4%的行政村实行了农村污水处理。陕西省这几年也把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目前全省已有46%的行政村建成了通村公路,村庄内部道路硬化率达到14%;55%的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的饮用水,79%的行政村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农村电网改造覆盖率为78%,43%的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24.9%的行政村实行了垃圾集中统一收集处理,建设村庄排水管道1056.7公里,34.8%的农户建成卫生户厕。
(三)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十五”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城乡公共服务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建和改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浙江省加快推进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全省中小学数量由4万多所调整为9000多所;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四项工程,各级财政2005年至2007年投入资金36亿元,新建、改造学生公寓和餐厅279万平方米,有17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得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资助,为89.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了爱心营养餐,有21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了素质提升培训;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基本形成了每个乡镇办一所公办卫生院,每个村建一个卫生室、有一名全科医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陕西省建成300多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惠及32万名学生;投资5.1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程覆盖全省11个市区、91个县和22000所农村中小学校;建成24家县医院、13家县中医医院、18家妇幼保健院和941家乡镇卫生院;新建文化馆、图书馆43个、乡镇文化站200个,维修改造48个文化馆、10个影剧院,发放了22辆电影流动放映车。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从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来看,基础设施也很不完善,目前仍有40%左右的村内道路需要硬化,还有50%左右的行政村尚未通公共交通,还有30%左右的农户自行解决饮用水问题,还有30%左右的行政村的垃圾未实行统一收集处理,还有80%左右的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放,还有50%养殖业的自然村尚未实行人禽、人畜分离,还有40%左右的农户尚未进行改厕,还有90%左右的农户从未上过网。
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村环境整治,又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而每个层面又有许多新的内容,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一)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我们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如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现代农业建设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对中西部省份来说,农民增收仍然大部分来自于农业,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更为紧迫。同时还必须看到,如果农村的交通、电力、供水等设施不首先改善,就很难有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繁荣兴旺;如果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就很难有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我们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二)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增加。据浙江省农村基础设施调查综合汇总分析,目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一个需求是有关民生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内道路建设、自来水供给、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处理、改厕、路灯亮化、通公共交通、电网改造、有线电视。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我国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民的消费是否旺盛,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投资量大、涉及面广的项目,全面推进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条件,而且能全面拉动农村的生产性和消费性投资建设,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
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当前应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要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做到县级以上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财政增收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针对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力争在农田水利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安全饮水、动物疫病防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同时,国家各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研究,研究推广一批适合农村、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实用技术,提高建设的科技含量。
(二)要切实摸清基础设施的底数。浙江省近年在全省组织了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调研,调查内容分为基本情况、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以及问卷调查等部分,实际涉及36个县、22个县级市、28个市辖区、32449个行政村、115582个自然村和1077万户农户、3388.17万人。通过这次调查,掌握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数据,为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此,建议各地以县(市)域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现状调查,摸清农村的通路、水、电、广播、电视、电信,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现状,利用调查结果,建立准确翔实、便于查找分析的基础数据库,以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提出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着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三)要切实制定好建设规划。浙江省近几年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来指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目前全省已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县(市、区)83个,编制村庄规划并批复实施的村数16389个,占调查村庄总数的50.51%,为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要按照科学发展和规划先行的原则,把规划编制作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安排补助资金的前提和重要依据来抓。一是要坚持科学布局。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充分考虑产业空间布局、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情况,加快划分区域内生态保护区、工业开发区、农业发展区,科学编制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二是要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配套协调。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建设效果。三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性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在确定中长期建设目标的同时,明确近期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性和项目安排的系统性。四是要改革规划管理体制。把基础设施的规划纳入规划部门统一管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向农村延伸。同时,要加强规划的审批管理。
篇5
【关键词】村镇 基础设施 建设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最近在进行《六安东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范围内包括院有的三十铺镇的镇核心区,以及部分村庄,在现状调研过程中,我们对现有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现状整理过程中,针对现有的基础设施情况,引发了一些思索。
1.概况:
研究范围:安徽省六安市三十铺镇核心区及部分周边村庄区域。三十铺镇作为原六安市市域所属的镇,在进一步的规划中将并入东部新城区。老镇区现有人口约8万人(包括流动人口)
2.现状基础设施情况:
三十铺镇现状基础设施情况较为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及道路交通情况相对略好,其他市政基础设施较为不完善。
2.1交通概况:
现状道路的道路用途、道路宽度等因素分为五个等级: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以及村镇公路。其中三十铺镇老镇区附近的道路网相对较为完善,能形成一定的体系,其他区域仅能保证村镇公路的可达。
2.2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区域内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多集中在规划区域的南片区,位于现三十铺镇核心区附近。对于现有人口及镇区范围而言相对合理,但存在着部分老旧设施需要改善,设施分布不均等问题。其中医院一所,卫生室一处,中学三所(含完中一所),小学三所,敬老院一处,村民委员会一处,市场菜场2处。
其中,菜场卫生状况较差,医院及养老院情况较好,卫生室较为简陋,学校部分情况良好,部分校舍建筑较为陈旧。
表7-1现状教育设施一览表
学校名称 规模(班) 用地面积(公顷) 学生数 职工数 所在位置 备注
三十铺镇第一小学 28 0.9 2004 61 和平路
三十铺镇皋东学校 0.8 11 和平路
罗管小学 7 169 13 和平路北端
小学小计 3所
三十铺中学 7.1 3000 135 皋城东路东端 完中
汇文中学 4.3 金安大道和平路 私立
智恒中学 30 2.1 2000 100 金安大道 私立
中学小计 3所
幼儿园小计 10所
表7-2现状医疗卫生设施一览表
名称 占地面积(平方米) 所在位置 服务范围 服务人口
三十铺镇中心医院 1 杭淠东路 三十铺镇 15万人
罗管村卫生室
松林村卫生室
表7-3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
名称 占地面积(平方米) 所在位置
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敬老院 2500 和平路淠河北段中部西侧
三十铺镇罗管村村民委员会 600 和平东路北端东侧
三十铺镇松林村村民委员会
罗管农贸市场 2500 和平路北端东侧
六安市东城农特产大市场 10000 和平路皋城东路
2.3给排水情况:
老镇区中心区的自来水供应以通,但在对于管线埋线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当地的雨水和污水管是否分流无法明确,给排水管网的排布线路无法明确,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上是原有村镇自建的,没有合理详细的规划,布线也相当混乱,这些问题对以后三十铺镇并入东部新城区的管网系统较为不利,无法明确和城市给排水管网的衔接问题,对于雨污分流系统的建设也十分不利。
在村落区域,雨水污水排放完全按自然排放,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造成水体的污染及富营养化等各种问题。
2.4供电情况:
老镇区及周边村落已全面供电,作为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条件,供电系统的资料相当对状况较好。供电线路的排布相对较为合理,并且在电力系统规划中考虑了后续的发展建设问题,在进一步的城市发展中有利于与城市供电管网接轨。
但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电缆入地等工作仍需逐步落实。
2.5通讯燃气情况:
除电信塔、邮政局等设施相对较为完善和合理,电话基本满足入户以外,线路的排布情况不明,宽带网络设施不能覆盖整个区域,整个通讯系统与城市通讯网络接轨的建设难度较大。
燃气情况不明,使用煤气罐作为主要生活需求的燃气来源。
2.6环卫
老镇区核心区域环卫设置不完善,垃圾收集点严重不足。村庄区域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及布点,垃圾清理也无法及时跟上。道路、公共服务区的保洁、清扫工作无法及时跟上。在三十铺镇的后续发展中,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三十铺镇并入城市区,环卫设施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跟进都是必须的。
3.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通过对三十铺镇现有基础设施情况的研究和了解,可以得出以下问题:
3.1村镇原有基础建设系统性问题: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电力、电话等基本生活想所需的供给都已通入各家各户。但是,各类基础设施没有形成一个完善合理的系统,其基础建设还仅仅是从需求出发,而没有对未来发展进行很好的预计,没有建设一个合理的基础建设系统。
3.2村镇原有基础建设设施问题:
基础建设设施部分老化,原本设施标准过低不能满足后续的发展需求,维修资金不足,部分设施无法发挥正常作用,技术条件相对较弱,设施使用效率较低等。
3.3村镇原有基础建设的自发性不规范性问题:
原基础建设主要是由需求出发进行建设,自发性较强,没有足够的前瞻性和统一规划性,因而不同时期建设、不同路段建设等相互之间容易有无法衔接的部分,很多地方的考虑也缺乏全面性和整体协调性。基础建设管线、网点的分布较为随意,尤其是在很多建设中,都是大概定线以后直接建设的,没有完善的规划建设图纸,造成后期的改建,进一步建设等不易进行。
3.4村镇原有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问题:
由于管理力度较弱,甚至没有统一规范的基础设施管理,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规划、管理方面的问题,造成已建设施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也存在着管理不足,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无法跟上的问题。
4.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议
4.1对于将要并入城市市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建设,融入城市市政网络体系的情况。应该尽可能的收集现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资料,对于无法明确的线路排布,通过重新补充测量等方法进行明确,可以直接并入城市市政管网体系的部分,尽量对其进行保留,以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对于较为凌乱无法进行整理和并归的已有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合适的拆除重建,在新的规划下重新排布和建设。
4.2对于一般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应在现有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提高基础建设的整体水平: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加大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强政府引导,把村镇基础建设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延伸,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管理:对于基础设施的管理进行改进和加强,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安排技术人员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基础设施设备维护等工作,以避免对已有设施的资源浪费,并使整个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转提高效率。
3)加强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展开: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有前瞻性的建设性规划,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求,从不足之处落手,科学合理的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效益。
4)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对于村镇建设的各个不同方向进行统一的系统化的管理,做到有建设有图纸,避免盲目开挖,合理把握各个不同的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之间的关系,避免不同系统间的冲突,完善整体建设相系统结构。
【参考资料】
[1] 张启华主编.六安年鉴(2012).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2
[2] 新一平,周一星.小城镇重点战略研究述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G•M•迈耶等.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4] 徐明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制度创新研究.经济丛刊.2008.
[5] 姚学亮.关于则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
篇6
【关键词】贵州;农村;基础设施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有了显著的提高。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总量取得显著提高。但相比城市,贵州农村经济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基础设施也很落后,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贵州省大部分农村的自然环境还是很恶劣、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还比较低,特别是农业生产性设施建设落后、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农业生态环境日夜恶化、农村生活服务性设施普遍不足等,从而导致贵州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如下:
1、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中央财政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只占有投入资金的一部分,很大部分是需要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所承担的。但目前贵州省政府财政的支出也很大,在对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相对较少。近年来,贵州省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在逐年增加,但还是不能满足建设的需求。加上资金使用效率底下,缺乏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致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存在诸多的问题。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需要很大投资的工程,实施周期长,难以管理,私人大多都不愿意来投资,使得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单一,这直接影响了建设的速度和建设的质量。
2、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贵州省在对于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都还不够完善。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建设机制来主导基础设施的建设。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后,部分基础设施贱没有进行过科学的规划,甚至脱离实际,不适用或者不便于操作,还有的是规划了但是缺乏统筹,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协调统一。还有的地区甚至没有规划就盲目建设,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使有限的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且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民也没有从中得到利益。近年来,贵州省很多贫困地区虽然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工程,但是由于没有完善健全的管理机制,有一些新修的道路桥梁在短时间内就被损坏,后续维修成本大大增加,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使用效益的降低,并且还影响投资者与农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
3、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领域建设不足
在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规划好建设的重点项目,甚至有的地区是盲目建设,不但浪费了资源资金,还损害了农民的建设积极性及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如: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设施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教育设施的建设好与坏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从目前来看,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率还很低,很多地区农村孩子上学要在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如,贫困地区水利设施,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民生活的保障。贵州省很多贫困地区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为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基本是“靠天吃饭”,这就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有的地区建设了水利基础设施,但是由于年久失修以及无人管理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使用。又如,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医疗设施的建设,贵州省今年来不断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建设,但建设水平和建设范围在贫困地区还没有铺展开,贫困地区农民的接受程度还很低下。文化设施建设在贫困地区几乎为零,文化设施的建设对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4、加强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篇7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经济二元结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凸显,城乡差别,尤其是城乡基础设施的差别依然很大。虽然中央财政持续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条件、滞后的建设速度、短缺的资金投入以及中央和各级财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比重较低等原因,致使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努力,依旧呈现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全国范围内城乡差距在不断拉大。
二、呼图壁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
(一)规划建设体系初步建立
2012年呼图壁县城乡规划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县域内各乡镇村场达到了规划全覆盖,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政府扶持政策逐渐完善
为进一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呼图壁县按照国家、区、州的安排部署,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先后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奖补资金。
(三)资金筹措方式多元化
自2011年以来,呼图壁县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逐年增加,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不断完善。截止2015年末,全县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累计达到4.63亿元。
三、呼图壁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一)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缺少统筹性和协调性
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基础设施规划种类繁多、涉及城乡建设方方面面,需要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层面进行系统规划,缺乏区域统筹的规划容易出现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投资、利用率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投资不足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
2015年以前,呼图壁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基本上由村集体及农户承担,财政投入资金所占比例有限,项目资金争取困难且限定条件较高,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非常困难。另外至2015年底,呼图壁县54个行政村中具有稳定收入的仅有16个,大部分村集体入不敷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只能以民间借贷形式补充,最终造成村集体债务不断加重。
(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偏向严重
2010年以来,呼图壁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加强,县政府举全县之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向县城倾斜,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仅随着近两年来才逐步增加,加之城乡社会基础设不同,导致了城乡基础设施发展机会和建设成果不均衡。
(四)管理机制不健全,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农村一些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好后由于产权单位不在当地,而乡镇政府又缺乏管护费用和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属于村里的一部分基础设施由于日常维护管理也缺少相应的长效机制,导致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低下。
四、完善呼图壁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统筹城乡布局,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规划体系
基于呼图壁县各乡镇实际需求,以呼图壁城总规为指导,按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制定出适用、可行和有效的农村交通等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努力形成城乡统筹、相互配套、互相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体系,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角度,编制更加全面、操作性更强、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规划。同时政府加快城l路网建设,畅通城乡人流、物流,加快城乡水、电、暖、气等设施一体化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生活条件。
(二)统筹整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结合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坚持科学合理、良性循环的原则,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打造多元化投资渠道,全面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迈向新台阶。
(三)突破现行管理体制,实现部门统筹
坚持统筹原则,解决各管一块的问题。一是合理统筹涉及农村的各类基础设施项目,成立专门机构,指导各项目申报和建设安排,按“整合优先、统筹配合”的原则,集中管理和整合各类项目,做到捆绑整合、重点突出,增强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统筹衔接如供排水、环境保护等专业规划,打破行业格局;优化整合县、乡、村的职能,规范管理,实现部门无缝衔接;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户收集、统一处理”的城乡垃圾处置方式,改变以往由县乡分管模式,统一由县环境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全县各乡镇、村场生活垃圾的清运和处理,提高城乡垃圾收集清运效率,减少二次处置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继续推行城乡水务改革,改变城乡供水分制分管现状,形成水务集团对县域城乡供水“统建统管”机制。
(四)完善政策保障
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必须有科学、合理、严格的扶持政策和配套的制度作为保障,使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县乡两级政府和相关政策法规的监督之下健康运行,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制度,制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决策机制、融资规则、评价体系等,并严格执行。
(五)完善机制创新
篇8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目前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备,因此国家不断的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给农村带来新的希望和风貌。但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快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浅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
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r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设施不完善
1.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由于我国在水利灌溉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很多农田水利设施出现年久失修、更新缓慢的问题。而且,就目前而言,有些地区的农村还没有安上自来水。
2.农作物的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低,无法规模生产,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大部分道路设施建设与城市相差很大,距离国家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道路方面,很多农村存在道路状况差的现象,道路仍为泥土地,路窄,没有排水系统,平时车辆和行人通过都不方便。
4.农村电网也存在较大问题,一部分地方存在电压不稳、限电、没有网络、信号无法覆盖的现象,不能保证农村的电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资金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政府财政部门的拨款,二是来自社会的资金支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来自政府财政部门的拨款或是来自社会的资金支持都远远不足。另外,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与政府部门相挂钩,关系十分紧密,导致很多民间资本无法涉足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同时由于农业收益的薄弱性和缓慢性,使很多人主观上不愿意投资。而政府财政部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又比较混乱。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专项基金建立时存在科目比较分散的问题。尽管投资的多主体和多投资渠道有利于财政支农投资总量,但在使用情况上看,部门基本上各自为政,资金缺乏统筹协调,难以同一运作,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形成不了合力。
(三)发展不均衡
近些年虽然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但是现有设施无论在种类还是在地区间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在种类上,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宗教活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等公益性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有线电视、通信网络等个人付费使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较快;在地区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而在经济发展不是很好的西部省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则十分迟缓。
三、对策及建议
(一)继续加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应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不断完善水利灌溉设施,继续完善自来水设施建设,把服务做到细处,确保每村每户都用上自来水,确保水源充足、干净,管理到位。最后,在常年干旱地建设人工增雨基地,进行人工降雨;在洪涝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另外,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积极构建城乡交通网,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早日完成农村交通信息网建设。在加大农村道路建设的同时,进行道路质量检测,注重排水等系统建设,使农村交通设施达到城市水平,加大城乡间交流。同时,应按照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健全农村电网等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城乡统一信息服务平台,使城乡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二)拓展农村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投资应发挥主导性作用,但在地区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逐步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系则是必要要求。
(三)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基础设施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投融资模式,使其均衡发展
例如,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小型水利和电网建设的投融资机制采取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划拨的方式。因为水电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它的投资周期比其它项目投资周期长,投资数额多,是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私人投资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应以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再以交通为例,它的投融资方式应以市场供给为主。因为道路交通设施是一类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服务收费管理难度相对较小并且需求弹性不大,所以应该采取以市场供给为主,并根据受益人的具体情况收取相应费用弥补建设成本的方式提供。
(四)加强管理,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额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要想提高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必须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按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相应的管理部门定编定岗,减少兼职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以便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三是改革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通过福利待遇的调整让更多优秀的管理者愿意留在这个系统工作;四是建立有效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引导制度,通过减免学费、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引导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文化部门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艳菊.关于农村文化设施及服务惠民、便民、利民问题的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10(11):1719
[2]刘家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
篇9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相互关系;供给结构
[作者简介]寇艳春,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师,硕士,江苏镇江212003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016-03
近年来,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领域,学界普遍认为应该建立一个需求导向型的供给制度。许多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在了解和掌握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对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进行了排序,得出了基于需求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但很少有基于公共产品相互关系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进行一些分析。
一、理论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为了便于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开展研究,笔者从众多的农村公共产品中,选择了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水利灌溉系统、农村道路建设、乡村电网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农村电信服务等)、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指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主要是指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三个部分作为本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的内容。这三者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1 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英国、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基础设施在区域内的配置,还是在空间上的扩展,都是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主,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先。只有当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达到一定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配置才会逐步展开。不但如此,基础设施必须在时间上先于其他直接生产性投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因此,必须在建设上先行一步。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因为在工业化初期,只有运输业等基础设施超前发展,才能有助于消除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促使生产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集中,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2 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并不是基础设施的附属物,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并对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者;其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生产技术的创造者;最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身体健康的劳动者。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缺乏水源、没有“电、煤、气”设施的地方能居住生活。正因为如此,“那些双重身份者(具有消费者和投票者双重身份)将选择最能符合他们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模式的社区”。因此,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一定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地方,也必然是人群聚居的地方。伴随着人群聚居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必然推动该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又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该地区接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对基础设施产生更大的需求,有力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实证分析
如前所述,从理论上说,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那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否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呢?我们以1982~2004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医疗卫生费用为依据,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 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一般回归模型:
依次将集体固定资产投资(G)、教育经费(J)、医疗卫生费用(Y)三个变量带入模型,得到如下检验结果(见表1):
2 Grange因果检验结果与分析。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医疗卫生费用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表1所示。这说明,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是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在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过程中,在优先发展某种或某些公共产品的同时,还应该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
三、偏相关关系分析
经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公共产品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那么,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如何,这就需要通过三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加以说明。
1 偏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的具体算法是:分别固定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变量中的一个变量,然后计算出其他两个变量的偏相关系数,以此类推,计算出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变量偏相关系数(见表2、表3、表4)。
从表2、表3、表4来看,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与医疗卫生费用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170;医疗卫生费用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也就是说,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170;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排序。从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来看,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是最大的,说明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联系也最为紧密。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基础设施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位于次席。而偏相关系数最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它们二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由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一是农村基础教育最为重要。对农村基础设施而言,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为0.607,而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因而农村基础教育比农村医疗卫生重要;对农村医疗卫生而言,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为0.673,而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因而农村基础教育比农村基础设施重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基础教育最为重要。
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比农村基础设施重要。对于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来说,二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在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偏相关系数既定的情况下,要讨论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重要程度,只能通过比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医疗卫生与同一个公共产品偏相关系数,即通过比较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哪一对偏相关系数大,说明哪一个相对重要一些;哪一对偏相关系数小,说明哪一个相对弱一些。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0.607小于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0.673,所以,农村医疗卫生比农村基础设施更重要。
篇10
论文关键词:农村 基础设施 经济发展 协调发展
论文摘要:农村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的经济长远利益,更关系到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所以为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急需改变这种情况。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尝试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加以浅析。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到“三农”的解决问题,关系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的增收致富,是农村发展的顶梁柱。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虽然农村各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一部分贫困的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进步和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推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支出城市建设占了大部分比重,农村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开始将财政政策由原来的积极政策转变为文件政策。鼓励退耕还林,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发展。但是,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仍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农村的公路建设虽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几乎实现了村村通车的目标,但是,已经建好的农村的公路缺乏后期的养护资金,加之本身道路的质量差,建造技术低等等因素,导致农村公路遇到灾害天气难以通行。能源建设是农村基础建设的重要部分,农村的电力、燃气和环保事业都急需发展。农村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尤其夏季用电高峰,一半都是靠牺牲农村电力来接触供应的瓶颈问题。燃气对于农村普及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缺乏运输线路,没有专用的运输设备,现在农村大多数还是依靠摩托车或者说是人力车来运输燃气储蓄罐,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另外,农村的整体环境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用水和厕所的认识不足导致农村的卫生环境较差。
其次,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等公共基础设施也亟待加强。由于农村居住地分散,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农村教育的需求,由于学校较远,很多孩子上学远,有些孩子甚至只能住在亲戚家,容易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农村的卫生调教难以达到相关要求,卫生室的设置也科学,部分贫困农村甚至没有设立卫生室,加之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就医。
最后,农村的水利设施也是非常贫困的。水利是农业生产生活的命脉,近年来,我国的农村水利事业虽然得到了极大的保障,但是排水灌溉的设施以及农村饮水安全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灌溉的梗阻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另外,农村安全饮水基础设施缺乏有效地管理,部分地区甚至还没有完善安全饮水设施。
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原因
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为城市不断地提供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收入,随着国家的政策倾斜,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加重,逐渐忽视了农村的重要地位。虽然近年来投放到农村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农村人口多、面积广,人均投资量和地均投入量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巨大反差,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环节差距更明显。而且,单项工程建设投入量不足。对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来说,只能靠降低建设标准来完成工程投资。 同时,农业部门的产品数量和价格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导致农业部门难以吸收社会资金。再加上,农业部门的直接经济效益小,短期内难以获得相应的回报,必须通过加工和流通部门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农业部门投资大、回报低、见效慢,自然风险大,市场信息滞后等等导致投资人不愿投资农业部门。
另外,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续建翻修任务较重。人口流量的增大,供水设备日益不能适应用水需求。加上设施渠道标准低,倒塌、淤积和堵塞现象严重,病险水库尚未治理,大部分水利设施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
三、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城乡一体化” 是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农村建设的关系最佳战略。政策上要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支出,采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为农业产品的供给提供畅通的运输渠道。缩小农村与城市生活水平上的差异,刺激农民的需求,消化过剩的生产力,更新农民的观念,提高农民素质,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根据农村基础设施的特点选择投资模式。
另外,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系。要明确划分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村组织的责任。统一财政来源的渠道,避免重复或推卸责任的情况。建立自上而下的资金管理体系,做到资金的统一性和管理的统一性,避免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弊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来提供基础设施,最大限度的利用地方政府的优势,控制资金成本的外溢。
其次,建立资金的效绩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监督和确认资金的来源和走向,实行抽查和监督制,提高财政农用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总结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工作非常的繁重,我们要时刻关注农村的发展突破口,开拓进取,不断创造农村生活生产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