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的精髓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的精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手术;护理
脊髓型颈椎病是以椎间盘退变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病理性变化,引起相邻椎节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对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产生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前方入路颈椎椎体间减压加支持性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1]。我科200605~200805施行该项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5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45~74岁。MRI均显示脊髓前方明显受压,患者双上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麻木感,双下肢软弱无力,有麻木感,行走时脚有踩棉花样感觉。
1.2 治疗结果 全麻后,患者取仰卧位,颈部置于伸直位,取颈前右侧切口,长约5 cm,按颈前入路显露椎体前方,切除病变的椎间盘,再以咬骨钳咬除部分椎体,以刮勺刮除椎体上下椎板,使用特别的刮勺和椎体钳,小块咬除椎体及椎体后的骨赘,去除残余的椎间盘、骨赘等致压物。减压完成后,将所取得自身髂骨植入,选择合适的钛板固定,放置引流管,关闭伤口。有效率为80%,手术后部分患者感到症状立刻减轻,绝大多数患者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一般需要1~2年。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恐惧、焦虑、抑郁心理反应[2],护士应注意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根据其年龄、职业、生活与社会经历、文化层次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及时疏导,耐心解释,同时向其介绍已治愈的病例,缓解其心理压力,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使患者有一个健康心理,取得医患之间最大程度的理解与合作,为手术创造一个良好条件。
2.1.2 呼吸功能锻炼:脊髓型颈椎病病人老年人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低下,易引起肺部感染,肺的通气量下降。因此,术前指导病人练习深呼吸,主动咳嗽,禁止吸烟,以增加肺活量,减少气管及肺内分泌物,增加肺的通气功能。
2.1.3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术前训练颈椎前路术中要求患者仰卧,颈部处于略过伸位,同时为了暴露椎体,需较长时间将气管拉向切口对侧,术后又要求患者去枕平卧至少1周,因此,为适应术中及术后的变化,一般要求患者术前1周进行气管推移训练。
2.1.4 常规术前准备:术后病人卧床7~10 d ,因此术前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非常重要,术前备皮,指导病人做好个人卫生,术前日晚上口服地西泮2 片,可缓解紧张情绪,利于休息。术前1 d 22:00 开始禁食水,更换床上用品,准备好抢救器械、药品。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脊髓型颈椎病病人术后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原因有术中牵引气管、食管引起咽部水肿;颈部术区血肿压迫气管;咽痛、颈部制动影响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手术刺激脊髓可使脊髓水肿或脊神经根水肿,造成呼吸肌麻痹,引起中枢性呼吸困难。因此,术后需严密观察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及面色的变化,术后床旁需常规备吸痰器、气管切开包、生命体征监护仪及给氧等物品。
2.2.2 饮食护理:因术中刺激了食道、气管,患者常有喉头水肿、吞咽困难,易发生误吸。喉上神经损伤也是前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损伤表现为进食特别是饮水时容易发生呛咳。因此,应加强饮食管理,术后应以半流质食物为主,慢慢吞咽,以防呛咳、窒息。
2.2.3 观察病人的四肢及躯体感觉、活动情况:1次/d,并做好详细记录。注意与术前比较,不但有助于了解病情和判断手术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也可以判断有无继发性脊髓损伤。
2.2.4 防止植骨块滑脱:颈椎活动时在椎体与植骨块之间产生界面间的剪切力,易使植骨块移位脱出。当植入骨前移位时可直接压迫或刺破食管、气管和血管,导致食管瘘、呼吸道梗阻、颈部血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植入骨段后移位时可压迫颈部脊髓引起急性四肢瘫痪和周围性呼吸功能障碍。因此,术后要严格限制颈部活动,尤其是术后24 h 内头两侧置沙袋,翻身时保持头、颈、肩、躯干成一直线,至少2 人翻身,1 人扶头、肩,另1 人扶躯干、四肢,翻身时同步进行,侧卧位时身体与床成45°,并在肩、背、臀、双下肢垫枕,尽可能少用仰卧位,而用侧卧位。
2.2.5 预防并发症护理:注意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肺炎、失用性肌萎缩、血栓性静脉炎、下肢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的发生,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特别强调对压疮的预防,睡气垫床,勤观察、勤按摩,定时擦洗和更换,拆线后指导病人带橡塑颈围床上坐起活动,再逐渐离床活动。
2.2.6 功能锻炼和康复指导:术后功能恢复及重建与功能锻炼密切相关,应对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观察患者肢体感觉恢复情况,根据具体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四肢功能训练[3]。术后1 d就应开始活动肢体和关节,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但需限制颈部活动,保持颈椎稳定[4]。上肢主要锻炼手的握与捏的功能,恢复肌肉力量。下肢主要加强屈髋、屈膝及踝关节的肌肉锻炼,以保证下肢负重与行走功能。2 d后可让患者自主活动四肢,术后4~5 d患者可以戴颈托于20°~30°半卧位,以促进咳痰与深呼吸动作。拆线后戴颈托下地活动,但注意刚下床活动时应有专人在一边保护以防患者跌倒。3个月复查X线摄片,如颈椎融合良好,去固定,但一定时间内仍不可长时间低头或仰头,卧位时,取头略后仰为宜。
2.3 出院指导 (1)出院后继续佩带颈托3~6个月,避免颈部屈伸和旋转活动。(2)若颈部出现剧烈疼痛或吞咽困难,有梗死感,可能为植骨块移位或脱落,应即时回院复查。(3)继续肢体的功能训练,术后3个月,经拍X线片示植骨椎间隙已完全融合后,可进行颈部功能锻炼,开始时做颈部屈伸,左右侧屈活动,然后再做颈部旋转活动。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若出现颈部不适时应暂时停止。(4)半年左右可恢复工作,工作中注意勿长时间持续屈颈,保持颈椎正直,以防复发。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由于脊髓受到突出的椎间盘或(和)后缘骨质增生的慢性压迫导致不可逆性损害,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的前后及治疗中,根据患者出现的生理、心理及其他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是促使患者尽快康复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焦秀萍,周巧玲.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4,8(4):3637.
[2] 方忠,李锋,杨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5):585.
篇2
关键词:输尿管下段结石;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体外冲击波碎石
临床因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具有无需麻醉和非侵入性操作等优点而使得其应用较为广泛[1]。但对于体积较大和滞留时间长等输尿管结石,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后结石排净率较低,且极易形成石街。近年来,随着临床腔内技术地快速发展,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然目前临床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采用何种方法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次对我院所收治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分别采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比较与分析两者治疗优势与安全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78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为39例。经静脉尿路造影和B超等检查,证实患者结石以下输尿管通畅。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23~67岁,平均为(52.5±1.0)岁;单侧30例,双侧9例;结石直径0.6~1.7cm,平均为(1.1±0.3)cm。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22~68岁,平均为(52.0±1.0)岁;单侧27例,双侧12例;结石直径0.5~1.8cm,平均为(1.2±0.4)cm。比较两组患者结石直径大小与位置及年龄等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术前晚需口服20%甘露醇125~250ml以清洁肠道。术前常规肌肉注射杜冷丁100mg镇痛[2]。仪器:国产HB-ESWL-VG型复式脉冲碎石机。患者处于俯卧位,结石定位于椭球体第二焦点上,电压:5.5~8.2KV,冲击次数:800~2500次。术后常规抗感染、解痉、止血等针对性治疗。
观察组:采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采用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处截石位。经患者尿道插入Wolf F8/9.8F输尿管镜进入其膀胱,并于电视监视下插入患者患侧输尿管腔内,待窥见结石后[3]。从输尿管镜工作通道放置直径0.8~1.2mm气压弹道碎石子弹体。末端通过手柄进气,并与空气压缩机相连接。在碎石时,子弹体远端直抵结石,气压:1.7~2.2KPa,采用单个脉冲或连续脉冲式碎石,并见3~5mm大小结石钳出[4]。术后常规抗感染、解痉、止血等针对性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石粉碎率和有效率及再次手术率、不良反应率。术后观察患者排石和尿液情况,并采用B超等检查是否再次需手术治疗。
1.4疗效评价
有效:治疗后,患者于3个月内结石排净、无效:治疗后,患者3个月内结石未排净,且体外冲击波碎石转为开放手术等治疗。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组结石粉碎率和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87%(37/39)、92.31%(36/39)与对照组87.18%(34/39)、84.62%(33/39)比较(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不良反应
观察组:肾绞痛1例、呕吐和恶心1例;对照组:肾绞痛2例、呕吐和恶心1例、血尿1例、发热1例;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13%(2/39)明显低于对照组12.82%(5/39)(X2=10.11,P
3讨论
临床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患者无需麻醉和住院治疗。且治疗费用少,操作方便等,因此极易被患者所接受[5]。但其一次性碎石成功率和结石排净有效率较低,同时患者再次手术率较高,且发生呕吐和恶性及血尿等不良反应率较高。而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其可免除患者开放手术痛苦,且一次性碎石成功率和结石排净有效率较高。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结石粉碎率和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87%(37/39)、92.31%(36/39)与对照组87.18%(34/39)、84.62%(33/39)比较(P
临床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因此结石难以有效准确定位,特别是肥胖患者。同时因肠腔内容物较多,进而影响冲击能量,使得较硬结石难以粉碎;同时输尿管病变而杀跌结石周围空间较小,使得冲击波空化作用降低,难以将有碎裂结石排出,最终降低患者结石排净率。而采用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其在电视监视下进行,进而可最大程度将结石粉碎到最小,有利于结石排出。此外,碎石时,其能量将转换为无电能,不会产生热能,进而对患者输尿管黏膜只会产生短暂而轻微的损伤,尿路通畅,有利于石屑的排出。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13%(2/39)明显低于对照组12.82%(5/39)(P
参考文献:
[1]张永.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在输尿管下段结石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08):1084+1086.
[2]蔡畅青,范翰共,林悦.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的疗效分析:附380例报告[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04):304-306.
[3]向阳,肖迪,孙永昌等.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比较与选择[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26(11):861-863.
篇3
[关键词] 经络拍打;穴位按摩;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中图分类号] R24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1(a)-0158-04
近年来,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是世界上三大结石高发区之一[1]。输尿管结石是泌尿系统结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占上尿路结石的65%以上[2],而且近年来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输尿管结石常合并感染、梗阻而出现疼痛、血尿、发热、寒战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手术碎石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常用方法,随着泌尿外科技术的发展,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上,其具有操作简单、痛苦小、费用低等优点[3-4]。但是ESWL仅能粉碎结石,部分患者出现碎石后结石不能排出,或在碎石排出过程中出F肾绞痛,甚至形成“石街”,患者往往在排石的过程中要忍受很大的痛苦。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选择12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后采用经络拍打结合穴位按摩促进排石,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收集2015年6~10月在我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输尿管结石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24~59岁,平均(41.2±8.3)岁;26例为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34例为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结石直径0.83~1.36 cm,平均(1.12±0.12)cm。观察组60例,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21~58岁,平均(39.2±8.5)岁;23例为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37例为右侧输尿管上段结石;结石直径0.79~1.28 cm,平均(1.11±0.14)cm。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结石侧别、结石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经B超及尿路平片(KUB)或静脉肾盂造影(IVP)确诊为输尿管结石的患者;年龄≥16岁且≤65岁;单发结石,碎石前6 mm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包括术后抗感染,解痉治疗,心理护理,饮食指导,每日饮水>2000 mL,跳跃运动。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实施经络脉拍打联合穴位按摩,术后2 h开始,2次/d(早餐后1 h及晚餐后1 h各1次)。每条经脉拍打3 min,每一穴位按摩2 min,2次/d。7 d为1个疗程,重复2个疗程。经络拍打方法:①按照经脉循环图拍打;②拍打时手掌呈空心掌,也可借用按摩捶或拍打棒进行拍打,节奏急缓适中,速度均匀,轻重以适身为度;③在经脉的穴位点可加强拍打,手(脚)指上的穴位可以用手搓,也可以拍打;④穴位在脸部,可用双手“干洗脸”或用大拇指按照循环图按压、搓穴位;⑤穴位在脑部或头顶部,应轻拍打;⑥按经脉体表图每条经脉拍打3 min,2次/d。穴位按摩取肾俞穴、太溪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太溪穴、太冲穴、三阴交穴采用按揉法,肾俞穴采用叩击法,每穴按摩2 min,以患者局部感觉酸、麻、胀为最佳。
1.4 观察指标
1.4.1 疼痛评分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疼痛评价标准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0~10分)评定,无疼痛为0分,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剧烈疼痛。
1.4.2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①结石排出,收集到结石标本,复查B超或KUB,输尿管结石消失;②虽未收集到结石标本,但在某次排尿过程中有明显的结石排出感,复查结石阴影消失,或虽无明显结石排出感,但自觉症状消失,B超或KUB显示输尿管结石消失、积水减轻或消失。有效:①输尿管结石或结石串下降1个椎体以上;②结石虽无移动,但经治疗后患侧肾积水明显减轻或消失。无效:①结石无移动;②自觉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观察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
2.2 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总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P
3 讨论
输尿管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可导致尿流梗阻、肾积水、肾实质压迫变薄、肾功能逐渐损害,双侧输尿管结石如未及时得到治疗者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部分患者可出现突发性无尿。由于输尿管结石对肾脏结构的间接破坏和肾功能的损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及时去除结石,解除输尿管梗阻,患侧输尿管功能可部分恢复。目前ESWL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方法[1,5]。White等[6]报道,输尿管上段结石直径10 mm时,仅为59%。刘娇等[7]报道,直径为8~10 mm的输尿管上段结石采用ESWL,排石率达77.6%。但是ESWL仅能粉碎结石,部分患者出现碎石后结石不能排出,或在碎石排出过程中出现肾绞痛,甚至形成“石街”,患者往往在排石的过程中要忍受很大的痛苦[8-11]。结石梗阻及ESWL治后所引起的输尿管平滑肌痉挛、输尿管组织黏膜水肿等均可影响结石的排出。对此临床上多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人为干预:中医中药、口服α-受体阻滞剂、直肠给药、增加饮水量、适度运动[12-14]等,这些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辅助排石作用,但是药物治疗具有降低血压等副作用;直肠给药不够方便;适度运动的概念模糊,不够量化,患者难以操作等特点。对于较大的结石或停留时间较长结石,ESWL在治愈率、结石排净率及排净时间等方面,效果欠佳。
经络保健和穴位按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医学的瑰宝。经络学认为,经络是一个“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系统,它具有沟通表里、联系肢体、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外邪、平衡阴阳及调节脏腑的功能[15-17]。经络与疾病的发生、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穴位是经络在人体表面的反应点,穴位按摩能够使体内气血通畅,增加血液流量。拍打经络能够活跃气血、解痉镇痛、增进健康[18]。输尿管结石属中医血淋、砂淋、石淋、腰痛范畴,《内经》首次提出石淋的病位主要涉及肾、膀胱、厥阴肝经。与之密切相关的经脉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这三条经络均主治泌尿系统疾病相关病症。对三条经络进行拍打,能够起到震动排石的作用,还可以改善泌尿系统微循环,并能提高输尿管蠕动频率,起疏通经络、解痉止痛、促进利尿排石、改善肾功能等效果[19]。叩击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肾俞穴具有强壮肾气,增强肾脏的功能;按摩太溪穴可以缓解输尿管痉挛而止绞痛,促进结石排出;按摩太冲穴位可以平肝通络,促进输尿管蠕动;按摩三阴交穴有健运中焦,利湿通淋功效。对上述诸穴进行穴位按摩,具有清热利湿、疏经活络、减轻疼痛、缓解输尿管痉挛、促进蠕动、帮助排石的功效[20-22]。本文观察组在缓解ESWL后肾绞痛、排石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从临床结果方面印证了经络拍打结合穴位按摩有助于输尿管结石ESWL后的排石。另外,输尿管结石碎片过程受结石大小、位置、形态、输尿管形状、蠕动等因素的影响。有研究报道,ESWL的结石残留率较高,且可对肾小球、肾小管造成破坏,导致肾功能损伤[23]。因此,采用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后,要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结石清除率,必须减轻患者输尿管平滑肌痉挛,以保护肾功能[24]。本文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络拍打结合穴位按摩辅助排石,有效减轻了输尿管平滑肌痉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经络拍打结合穴位按摩用于输尿管结石ESWL后排石,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穴位按摩通过改善泌尿系统微循环,提高输尿管蠕动频率,起到解痉止痛、改善肾功能的作用,从而提高输尿管结石ESWL后的排石效率,减轻患者肾绞痛,且操作安全、有效、简单易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那彦群.2014年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29-235.
[2] 庞自力,肖传国,曾甫清,等.钬激光碎石术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比较[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10):691-693.
[3] 孙强,郝建伟,田凯,等.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的输尿管结石89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4):321-322.
[4] Almarhoon MS,Shareef O,Alhabsi IS,et al.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 success rate and complications:initial experience at sultan qaboos university hospitl[J]. Oman Med J,2013,28(4):255-259.
[5] 吴序立,吴琳珊,郑培奎,等.基层医院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综合疗效分析[J/CD].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3):43-46.
[6] White W,Klein F.Five-year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Dornier Delta lithotripter[J]. Urology,2006,68(1):28-32.
[7] 刘娇,刘贤奎,毕建斌,等.输尿管上段结石不同治疗方法疗效的比较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5,30(4):342-346.
[8] Aiken WD,Johnson PB,Mayhew RG,et al. Bilateral complete ureteral duplication with calculi obstructing both limbs of left double ureter [J]. Int J Surg Case Rep,2014, 20(6):23-25.
[9] 马超光.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术后严重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J].山东医药,2015,55(47):79-81.
[10] 陈嗣平,翁志梁.改良方法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5,20(4):744-745.
[11] 陈嗣平,林友岳,蔡邦联,等.药物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在输尿管上段结石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6,21(1):18-20.
[12] 向阳,肖迪,孙永昌,等.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比较与选择[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26(11):861-863.
[13] 李峰,朱江,王琨.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118例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2):87.
[14] 黄丽娟,自富春,朱浩杰,等.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737例报道[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7):150-151.
[15] 刘定益,王健,王名伟,等.钬激光在输尿管结石的应用307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11):1196-1198.
[16] 曾永威,邓学斌,卢桂尧,等.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两种微创钬激光碎石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9):1712-1715.
[17] 肖运政,周琦,袁淦宁,等.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63例[J].海南医学,2013,24(6):876-878.
[18] 谢凯,杨为民,杨欢,等.X线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术23年15 019例疗效观察[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2,33(4):581-583.
[19] 陈嗣平.萘哌地尔胶囊联合复方金钱草颗粒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的应用效果[J].医药前沿,2014,4(23):160.
[20] 苏颖,粟栗.神秘的经络[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9.
[21] 郑亚萍,傅圆圆,徐晶.穴位按压缓解胃肠道肿瘤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18-119.
[22] 罗力,王森,曾科学,等.体外震波碎石治疗后推拿手法干预排石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8,24(5):8-9.
[23] 黄敏志,黄裕清,余自强,等.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三种处理方法及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3):314-317.
篇4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
地理生态被破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想要短时间内的实现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农村人口仍旧还会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城镇化进程中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使原本联系密切的村落被隔开,政府规划失控等城市空间布局不规则,许多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生态环境被分割开来,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多个村落或者集体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支撑,地理生态上的分割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失去了空间,现代通信科技并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城镇化导致地理生态格局的改变,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今社会上
很少能看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喜爱的是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国外的体育竞技项目,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所喜欢的体育项目都很少会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活动,随处可见的篮球场、足球场、跆拳道兴趣班让中国本土的民族体育显得十分冷清,武术馆、象棋馆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日常生活中只有一些老人会打太极拳健身,而传统武术、摔跤、龙狮等项目则只会出现在一些民族节日的表演中,表演者也都是一些业余团队,他们的演出极具功利性,根本没有领悟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现代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从事的体育项目,大多是出于功利、名誉,就算体育表演也充斥着商业化的气息,没有从根本上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弘扬与发展。
(三)学校教育落后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是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普及化和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缺乏自己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是从苏联时期引进过来的,不管是大学体育教育,还是中小学体育,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现代体育项目,很少涉及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教育改革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了起色,但是还是缺少理论指导,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依旧十分缓慢。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国家教育改革中将民族体育教学纳入到学校学科建设中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得到了完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广泛的引入进来,极大的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但是,相对其他学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不能严格的按照学科建设的标准进行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也只是初步建立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学科结构,研究方法不明确。此外,外国的体育文化流入对传统体育教学造成冲击,像韩国的跆拳道,已经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热门体育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正视发展困境
认知传承的意义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始走向消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发展困境。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性,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中变了味,许多传统文化的功能完全消退。而我们强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指其内容上的保存,更注重的是其蕴含的精神的延续。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我们要正视现在的困境,认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本质意义,端正态度,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传统文化发展途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创新。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要结合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国内国际市场来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民族体育项目“走出去”和“引进来”,吸引外国人学习民族体育项目,借助外国的成功经验,保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后,创新体育管理制度,由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借助市场、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的管理制度转变,切实提高体育文化的管理水平,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精髓。
(三)重视学校教育
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很多现代竞技体育项目都是通过学校传承发展而来,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中介。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教材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这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补充。重视理论基础的完善,切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
三、结束语
篇5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竞技健美操教学概念的理解,研究这一项运动的技术特征的独特性,充分的了解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还对竞技健美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剖析,并提出了解决的设想,从这个过程中不仅了解竞技健美操的特征,而且能够关注竞技健美操的发展,使竞技健美操成为很多人热爱的项目,促进这项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以致今后的繁荣。
竞技健美操作为一种竞技性的运动的同时,还是一门艺术,融合了音乐、表演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能够愉悦身心,使之具有了很强了娱乐休闲性,以致在国际社会上倍受青睐。因此要对竞技健美操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内容,而且要从中找到这项运动在技术上的特殊性,了解它的发展,明确它的未来。
一、竞技健美操在内容上的突破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外来的体育运动项目,我国在引进竞技体操运动进行指导教学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了。在这个时间段中,学者专家对竞技健美操进行了研究,但是一直处在初级阶段,整体的水平尚未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依旧是按照老套的方式进行单纯的竞技健美操要在音乐的配合下进行,随着竞技健美操项目在国际上开展了日益激烈的竞争,对竞技健美操的评价也不仅仅是技能的高低,而是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体能、美感、技巧等的综合素质的考核,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健美操的比赛过程中,应该保持充足的激情、情绪热情奔放、动作准确到位、还要保持旺盛的体力和充沛的精神,运动员的这种比赛能力,要求把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进行系统的整合,因此对竞技健美操的研究不能仅仅的局限于技能的训练,而是要进行深入的剖析,了解这一体育运动项目的内涵和精髓,首先要明确竞技健美操的内容,它融合了现代的芭蕾、爵士、街舞等多种舞蹈表演技法,依据人身体的柔韧度、身体结构、体能特征等,编排一系列的舞蹈动作,适当的调节舞蹈的难度和连贯性,以促进人的身体机能的完善,加强耐力训练,从而展现人的形体美、健康美,可以说这是一门艺术,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化、服装搭配等多种知识,在竞技健美操编导以及表演上又涵盖了运动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竞技健美操中要充分尊重和维护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的独特性。
二、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的表现
(一)竞技健美操的健身性。竞技健美操的动作要求刚劲有力、灵活迅速,这就需要身体的肌肉纤维能够及时的配合运动的节奏,以表现竞技健美操的力度和美感。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整个身体的代谢活动主要是依靠无氧代谢,通过这种代谢方式达到健身的目的。一直坚持竞技健美操运动的人,身体各方面的技能都要比没有经过锻炼的人健康,心肌会增厚,心脏的容量能够变大,血管壁的弹性也会随之增强,心博有力,身体的柔韧度和弹跳性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身体的供氧也会变得很充足。其次坚持竞技健美操锻炼的人体型也会比较的完美,竞技健美操对体型姿势的要求比较高,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舒展身体的各个部分,身形会变得挺拔,骨骼坚硬粗壮,能够调节肌肉的分布,体型随之变得匀称,在弥补身体缺陷的同时,还能够潜意识里增加人的自信心,增强人的气质。再次,长期坚持竞技健美操锻炼的人,能够舒缓长期积攒的工作压力,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的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们在工作或者是学习生活中都处在一个有压力的环境之中,每天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难免会造成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而这项体育运动可以帮助人们舒缓紧张的神经细胞,防止一些职业病等的产生,可见竞技健美操运动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帮助的,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运动方式。
(二)竞技健美操体现出的合作特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难免会遇到难题,这就需要合作的精神,这种合作的精神在竞技健美操这一项运动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竞技健美操是一项集体的运动,需要考验整体的配合能力,竞技健美操有单人的表演,但是大部分是需要团队合作的,例如托举、转身、变换队形等动作环节,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模式去表扬的话,动作就难以统一,美感得不到保证,有时候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失误造成生命的损失,因此要很注重整体的表现效果,各位运动员在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配合,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加强了解,增强默契度,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手势都能够帮助一个动作的完成,只有配合得当,才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成绩,总之一个团队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加强默契度的培养,增强团队意识,注重团体成员的合作。
(三)竞技体健美操有很强的美学特征。竞技健美操很大的程度上是考验一个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身体的各个部分能够跟得上节奏,身体的动作要协调优美,在每个运动中都能够展现出健康、优雅、美丽和健康的特征,这同时也是人们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首先是身体节奏感,在这个节奏感的支配下整个身体随着节奏的变化呈现出丰富的变化,身体各部分的屈伸和上下的起伏都可以呈现出美感,这一节律感是竞技健美操运动的突出特征所在。它的美感特征还表现在强劲的力度,动是生命的本质的特征,只有动起来才能够体现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竞技健美操的动作是这项体育运动最精华的部分,它本身是以力度为主的运动表现形式,它表现出来的力量、活力、冲进和力度等都是美感所在,机械不呆板,而且趋向于更真实的生命力,竞技健美操的舞蹈的美感还在于抒情成分较少,而是更多的关注欢快有力的节奏感。
(四)竞技健美操的技术特征。竞技健美操的技术特征是区别于其他运动的本质特征,是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掌握好了竞技健美操的技术特征才能够把这项运动的精髓发挥出来。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特征主要表现动作缓冲、重心移动、姿势控制、平衡感等多方面。具体的说在运动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节奏感,通过身体各个关节有配合的运动,在动作的舒展过程中,使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其次要使身体姿势保持在最佳的状态,这是保证人体对地面的反作用力顺畅传递至头顶引起身体重心节律性弹动技术特征的必要条件。
三、竞技健美操的研究现状
竞技健美操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普及的程度不是很高,但是在我国的竞技健美操的理论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成果,一些研究性的著作在近些年不断的出现,在其中对体能研究作出了明确的解释,指出了竞技健美操中的体能训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能训练,而是一种充满潜力的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要能够承受高负荷、大工作难度,从而激发出潜能。也要看出在对竞技健美操运动技术的研究中还存在和大的问题,尚未形成一整套的理论,比较的分散不系统,没有经过对这项运动的深入调查,而是根据一些人的口述或者是对其他国家的理论的综合得出了一些结论,没有针对性,也就难以突我国竞技健美操的个性化特征。存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对体能研究不够深入,目前我国对竞技健美操的研究集中在了动作和美感上,也就不能够依据运动员的体能特征进行科学的规划,缺乏对体能素质上的科学研究,众所周知,有的运动员体能很好,而有的运动员体能相对较差,把不同的运动员放在一起进行训练就难免出现不协调的局面。另外我国的竞技健美操的训练依旧是偏重于外在的东西,却忽略了运动员潜意识能力的激发,没有能够激发出顽强拼搏的意志。再次在资金的控制上,我国对于竞技健美操的支持还不够充足,这也是影响我国竞技健美操的一大瓶颈。
四、加强竞技健美操的发展
(一)要加强竞技健美操的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的训练是基础,没有合格的基本功就没有高水平的竞技健美操的成绩。竞技健美操属于一种有美感的体育运动项目,既然是体育项目就必须有体能作为支撑,能够保证有足够的体能完成一整套的动作,这就需要对体能的锻炼和挖掘,这是完善基本功的第一步,是能够保持竞技健美操活力的关键。其次在进行动作表现时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作为补充,一个竞技健美操的表演者必须有能力理解和掌握专业文化知识,了解一个动作是为了表现什么而编排的,能够理解运动表现出的美感,能够理解竞技健美操的魅力所在。否则就难以获得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在艺术表现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只是没有灵魂的动作,显得死板不生动,缺乏了竞技健美操运动本身具有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建立科学系统的竞技健美操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提高我国竞技健美操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可以解决现在竞技健美操中的某些弊端。
(二)竞技健美操运动要加强市场经济的联系。加强对竞技健美操的改革步伐,把竞技健美操纳入市场经济之中,能够接受市场化的挑战,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在整个的改革过程中,政府为了鼓励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改革原来过分集中的体育政策,不再是只政府的管理,而是以政府管理为主,依靠市场的宏观调控,也明确的提出要把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国际体育发展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把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普及纳入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下放权力才能够搞活竞技健美操的发展,依靠市场的管理可以打破经费短缺和活力不足等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健美操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契机,依靠市场的需求制定发展的策略,能够吸收资金,保证资金的来源,才能够维持竞技健美操的持续发展,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创收的优势,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加强竞技健美操的科研力度,培养高水平的教练。众所周知,理论先行才能使事情的发展有方向,才不至于盲目。为了促进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科研水平作支撑,并配以高水平的教练。科研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包括经济健美操的发展变化、现状对策、特征研究、影响因素以及对社会个人的意义等多方面,科研的研究能够为了引导并且促进经济健美操的发展。在理论的指导下,要开展竞技健美操的训练,与之相适应的必须是一个高水平教练员的团队,从教育方面说,有能力的学校可以开办竞技健美操这一专业,在职业技术培训和大学院校中开始注重培养教练人才,推进健美操协会实体化和职业化的进程,国家也要给予资金的支持,注重对教练员进行选拔和考核。
参考文献
[1]胡佳哲.健美操运动员的供能特点及训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5,3.
篇6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综合分析法,从文化学、传播学、民俗学视角对2010年广州亚运与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融合传播作出相应探讨与分析,了解历届亚运会主题口号时举办城市文化传播的影响,思考201。年广州亚运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它将充分体现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文化完美结合,创建以休闲体育为核心的东方体育文化理念,打造广州亚运休闲体育盛会,将东道主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亚洲,走向世界。
1.2010年广州亚运理念与休闲体育文化的联袂
1. 1广州亚运理念充分把握时代主题—“和谐时代”、“休闲时代”
广州亚运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把握了时代主题,又体现了亚运会的宗旨和举办城市的热情,同时表达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如1951年的印度新德里举办的第一届亚运会,用的是“红色太阳”的口号,是当时亚洲追求初升之日的发展愿望。广州亚运必然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而且广州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热情洋溢地迎接来自亚洲各地的朋友来参加2010年亚运会,让参加亚运会的亚洲同胞感受到广州亚运会的激情,让亚洲人民从激情亚运中融合休闲体育思想,创造和谐亚洲。对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奥运,我国赢得金牌第一的东道主荣誉,对于亚运这应该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应该突出激情亚运、和谐亚运、休闲亚运,打造我们亚洲休闲体育文化理念,传播休闲体育文化。
1. 2广州亚运新增项目富有休闲文化特征
广州亚运会是亚运历史上设项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亚洲盛会。在42个大项中,既有28个奥运会比赛项目,也有14个非奥项目,新增项目为体育舞蹈、龙舟、轮滑、围棋、象棋、板球等6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属于中国的,都是属于休闲体育项目类,龙舟进入亚运会,展示了“粤人喜水善舟”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而且在广州亚运会官方网站主页面版头设计起伏的线条及龙舟图案,融人了龙舟这一本土元素,充分体现了本届亚运会朝休闲盛会方向发展。广州亚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岭南文化的陪衬下尽显东方特色,追求“天人合一”,淡化竞技,实现“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将广州亚运会打造成为休闲体育盛会,树立亚运以休闲体育文化为核心的理念。
1. 3广州亚运与东方体育文化之说
先从亚运会的渊源说起,在20世纪初叶,受西方体育文化输人的影响,部分东方国家开始发展起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始有了区域性的体育国际交流,进而开始酝酿东方体育文化的整合,之后便出现了亚运会,从此我们的东方体育文化被竞技体育文化代替。1913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东方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亚运会的雏形,菲律宾、泰国、台湾、日本、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次运动会。最初,每两年举办一届,到1934年为止,共举办了十届,后被称为远东运动会。1840年,爆发,西方体育文化曾搭乘在殖民化的轧道机上,把东方各国的原体育文化推挤到边缘,几于湮没。然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体育文化又如同割草机一样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修剪得整整齐齐,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作为弱势文化,在“弱肉强食”的规律面前,变得如此苍白,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之间形成了一种绝对不对称的文化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发起东方体育文化,确立东方体育文化哲学思想,以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观念为主导思想,广泛结合亚洲各国的民族体育文化精髓,打破亚运会过去的精英型的选拔式,应该是联欢盛会,是健康、健身的休闲体育盛会,打造东方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亚洲运会。所以,借广州亚运是传播东方体育文化的最佳机遇。
2 2010年广州亚运与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融合传播分析
2. 1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塑造广东体育文化形象
岭南休闲体育文化是在岭南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独秀一枝,成为东方体育文化的代表之一,经历了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经过了历史的验证。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不是一个单体,而是一个集合体,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是指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质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传递。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历史悠久,而且有一段发展变迁过程,其传播与发展,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既是一种通过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塑造广东各地区体育文化形象的过程,也是一种通过多种传播渠道认知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过程,还是一种通过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解读了解广东兼容博大精神的过程。
2. 2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武”、“狮”
武术和南狮是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在海内海传播最为广泛的岭南文化特色。岭南自古有狮武合一的传统理念,其中南狮是一门集南拳、跳跃、锣鼓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打造了岭南休闲体育特色,成为岭南传统休闲体育文化的精髓。随着岭南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与娱乐意识加强,每逢佳节,舞狮与武术成为庆典的主要亮点节目。此外,在公园常见踢毽球、打太极拳、羽毛球等,成为全民健身休闲体育项目的主体部分。
2. 3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体现亚运主题思想
体育大国进军体育强国,必须拥有我们自己的体育思想,那就是休闲体育文化思想,符合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核心—“中和”、“不争”,建立我们东方体育思想,与强烈的西方体育形成冲突,让我们中国为亚洲体育作出重要贡献,感动亚洲;将“休闲”思想灌人亚洲人民的脑海中,将我们中国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亚洲,风行世界。
3融合传播对策
3. 1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
借助广州亚运契机和广州独特的经济和文化优势,加强与亚洲地区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这是打造东方体育文化的完美时刻,应该抓住机遇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加快亚洲体育文化发展,实现亚洲体育文化大融合,打造亚洲的体育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广州亚运的机遇,迎合周边国家的体育文化思想,如印度的瑜伽,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太极拳等休闲文化,举办每年的亚洲休闲体育大会。
3. 2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提高媒体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播意识
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那么,对大众传媒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才智,打造更好的传播理念和手段,使传播效果更明显。如凤凰卫视成为本届亚运会的媒体合作伙伴,它将把广州亚运会“激情”、“和谐”理念传递给全球华人,传递到全世界。
3. 3加强志愿者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对“2010年广州运会”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很大挑战性,也具有特殊性,是在国内进行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次非常好的机遇。正是这个特殊性,使岭南休闲体育具备了良好的传播环境。为此,加强亚运会志愿者培训,训练一批精通岭南体育休闲体育文化和了解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充当志愿者,为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服务,使亚运期间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做到面面俱到,把每一个海外受众作为传播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受众的群体进行分层,按不同国家或不同语言进行分群传播,让志愿者熟悉每一个国家的传播状况。尤其部分海外人士对以岭南武术为代表的南拳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根据其了解程度进行传播。
3. 4亚运期间举办亚洲休闲体育文化节,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
亚运会是我们东方的大盛会,是传播东方体育文化的大好时机,所以筹划亚洲体育文化节,以联欢形式灌输东方体育文化精髓,打造我们东方体育运动会的品牌,建立我们自己的亚运会理念—“健康体育,绿色体育,和谐体育”,贯穿休闲体育文化为中心,传播亚洲休闲体育文化,打造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
3. 5让广州亚运与旅游相结合,使国外友人零距离接触岭南体育文化
亚运服务部联合岭南地区旅游公司,组织运动员畅游岭南武术之乡,走进黄飞鸿的故乡,欣赏岭南武术与南狮表演,亲身体验武林传奇故事,此外还有佛山顺德的李小龙乐园,梅州的足球之乡,开辟一条亚运休闲体育文化旅游专线,打造亚运旅游品牌,吸引国外友人,使其零距离接触岭南体育文化,让其感受岭南休闲体育带来的乐趣。
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学 竞技教育
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与竞技教育的分与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竞技教育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尴尬。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受到世人瞩目,尤其是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并获得金牌榜首位,无不使每一位国人骄傲、自豪;另一方面,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政治作用变得越来越理智,民众更多地希望从中得到“实惠”。在教育领域,学生体质健康成为被关注的重点。但令人遗憾的是,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变成众矢之的,似乎提到“竞技”二字就成为破坏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过度开发个人潜能的代名词,对普通大学生尤其是没有运动天赋者而言,如何带有歧视,而对其正面作用的提及变得慎之又慎。
诚然,由于我国的特殊发展历史,对体育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在我国建国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受当时国情和前苏联体育思想的影响,曾一度把竞技教育当成体育,而不关心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要求全部按照既定的模式达标,忽略个体差异,这显然有失偏颇。但现在达标标准细化,是否就意味着学生体质能得到很好的个性发展呢?是否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热衷于参加体育锻炼呢?据我国1985年到2005年对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①:大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下降幅度较大,上下肢、腰腹肌力量下降幅度明显,体重超标者增加。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经过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后,竞只有22.93%的大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说明,虽然是一刀切的达标标准,但有其存在的价值,至少在参与体育锻炼之初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和强制作用,很多学生迫于达标的压力必须参与体育锻炼。我们知道,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初,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生理反应会较为强烈,如果是仅仅涉及耐力和心肺功能的锻炼,又有枯燥和单调之感。普通高校大学生由于缺乏锻炼实践,在对未来身体反应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用毅力来克服惰性和畏难情绪,只有把积极参加锻炼并争取达标作为唯一途径。这就要求“达标”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体现渐进式的兴趣引导特征,要突破以往机械的模式,以达到激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二、竞技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促进与发展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健康标准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终身教育派生出来的终身体育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就是培养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终身参与体育锻炼,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水平。竞技体育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不仅仅是针对比赛成绩,更主要的是通过竞技教育完善人格,保持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对未来充满信心,与世界共同进步发展。通过参与竞技的过程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科学锻炼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形成自我锻炼习惯。竞技教育是外化的竞争教育,“在竞争中,青年勇于向强者、权威和极限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如今我国与世界交流增多,共同繁荣发展预示着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未来具备的竞争实力需要多方面教育和培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终身体育是世界倡导的体育新境界,是培养人的长远目标,我国终身体育必须结合年龄段特征,抛弃传统思想教育中的过分“谦虚”,用竞技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
三、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竞技教育改革的思考
大学生正是青春年少、活力进发、激情飞扬的年龄段,也是精力过剩阶段,这一时期的人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但又欠缺分辨和自控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增强竞技教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营造竞技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培养参加比赛的兴趣,势必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 提高体育教师教研能力。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竞技教育要求教师深刻领悟竞技体育的魅力,热爱体育教学并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单一的结果论不
能满足他们对体育现象的认知,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一定运动技术水准,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运动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去解释现象、阐明道理,体现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在当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下,体育教师在竞技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2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行为改变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对竞技教育的认识差异较大,容易被竞技比赛的表面现象误导。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观念的转变起主要的教化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竞技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因为,只有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的形成,大学生才能对科学锻炼、参与比赛形成主动意识,才能对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优化体育教学中的竞技教育内容。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比赛,针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会起到关键作用,而“达标”标准只是其中的阶段目标,是过程。因此对竞技教育内容的选择、设计,应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参与感、责任感、荣誉感,通过比赛,感受成功与失败,使其身心得到锤炼,使其能够深刻地领悟到竞技教育的精髓,从而主动参加体育比赛、主动接受竞技教育。
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是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而竞技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内容符合大学生年龄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要加强对竞技教育的宣传,并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要使他们通过竞技教育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也为终身体育观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竞技教育对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学会科学锻炼,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弱化和排斥竞技教育的现象,竞技教育对锤炼大学生身心作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人们对竞技教育的误解、应试教育的导向和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素。因此要发挥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作用,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研能力外,还要从提高教研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竞技教育思想、优化竞技教育内容、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人手,激发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比赛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教育。
注释:
①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2.
③赵秀红,苗艳丽.为何66%学生锻炼不足[n].中国教育报.2006--2--9.
④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当代高等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1--5.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等.再说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2]洪晖,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9):113--116.
篇8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特性、学术性、竞技性以及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几方面的阐述,就如何处理好高等体育院校办学中学术性与竞技性的关系,为高等体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学术性竞技性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可持续发展
高等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52年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创建至今,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里程,现已形成以15所体育院校(其中一所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及体育学院和118所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院系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级的体育专门人才,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和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第一次大整合,推行大学强强联手,专业调整,隶属条块疏通,综合功能增加,规模效益提高,办学资源共享,大学校区相对集中等举措,我国高等院校进一步显示新的活力,逐步加快步伐与国际接轨。
随着与各个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发展,当代体育派生出了许多新兴的相关边缘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育学科体系,并逐渐向不同学利自身项群的体育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这极大促进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创新拓展、充实发展,各单科性体育专业学科院校在本体范畴内,逐步走体育领域的多专业、综合化发展道路,其定位与专业及学科课程设置由单一性、粗放性向多元性、融合性发展,以培养出符合新世纪社会需要的各类体育专业人才,适应和弥补自身的先天不足。如何根据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认识和处理好竞技性与学术性的关系,使体育院校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
办学特性是学校的性质和属性,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的一所(类)大学比较固定、比较显著的性质。办学特性凸现的是一个(类)大学与别的大学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办学特性表现在观念层面是大学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以及学校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长期形成的以校风、学风为主要形式表现出来的大学精神;表现在操作层面就是学校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而形成的宏观的办学体制、办学模式,也有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观的学科、专业布局特色,还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微观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式、培养方式以及高校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科学研究范式。对办学特性的把握,可以从三个维度去认识。一是独特性,一类(所)高校的办学特性首先是要有鲜明的个性,亦即人无我有,唯我独有。从哲学的意义上讲,特性是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二是稳定性和持久性。办学特性的形成是在大学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能成为办学特性者必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并被社会所广泛认可。三是发展性。办学特性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同时也要着眼于未来学校的发展前景和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变,办学特性也会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地可持续发展。
按照认识办学特性的基本方法,确定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要遵循三条原则:应该反映高等学校的共性;应该反映体育的个性;应该是二者精髓的凝练,使之有机统一,形成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三个应该的综合,即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是学术性和竞技性的统一。学术性和竞技性的关系是认识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的一对范畴。范畴不仅其内容是高等体育院校办学客观现实真实关系的反映,而且这种反映还具有历史的辩证的性质。
二、竞技性与学术性关系的认识和处理
(一)竞技性
竞技性是体育的基本属性,高等体育院校是行业性较强的学校,因为它突出了体育的特性。以竞技性作为体育的特性,既尊重了体育发展的历史,又彰显了现代体育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首先,从体育的历史看,竞技一直是体育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再从体育的发展看,竞技性反映了现代体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然后,从体育的几个特性之间的关系看,竞技性是体育的核心表现。
(二)学术性
学术性是大学最基本的特性,是大学自治的基础,是大学产生和维系大学生存的重要依据,是推动大学发展和改革的内在逻辑力量,也可能是大学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教学和科研是大学学术性的具体表现,训练则是体育竞技性的具体反映。
(三)竞技性与学术性的融合
教学、训练、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融合了学术性与竞技性,是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的表现,更是高等体育院校的综合优势所在。教学、训练、科研结合其自身历史性特点,同时也必须兼顾考虑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体育等基本国情,也就决定了教学、训练、科研结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四)竞技性和学术性关系的处理
大学的学术性是维系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据,突出体育的竞技性是高等体育院校区别于其他各类大学的根本点。高等体育院校没有学术性和没有竞技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甚至是体育大学。既要保持大学的学术性,又要突出体育的竞技性,这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始终面临着双重要求,也成了高等体育院校发展中一个矛盾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需要通过三方面来解决,一是学校是否具备大学的特性;二是学校是否有体育的特性;三是两个特性能否在办学过程中有机的统一,形成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培养出各种层次、各种规格的体育人才多方面的需求。
三、高等体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思想没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没能及时采取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导致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就业市场等产生了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体育院系来说,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扩大师资队伍、科研队伍和学科建设。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加投入,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科研队伍和学科建设。营造宽松的环境,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学术带头人的带动作用,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促进作用,营造良好的体育学术氛围:引进非体育专业人才,请进国内外专家,派出人员到国内外进修以打破学科壁垒等。培养师资队伍、科研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按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及其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重新设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课程设置要注意将体育领域内新成果、新特点、新趋势及时增加进去。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
因此,高等体育院校的发展从始至终,都贯穿着学术性和竞技性关系的处理问题。这是高等体育院校在不断解决其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过程中,所碰到的种种矛盾的集中表现。解决好学术性与竞技性的辩证统一,就是把握了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处理好学术性与竞技性的关系,是把握高等体育院校的根本问题。既要寻找学术性与竞技性统一的平衡点,又要让学术性与竞技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
参考文献:
[1]陆遵义等.高等师范院校体育院系联合办学模式探索[J].体育科学.2000.20.
[2]戴晓敏等.论21世纪的高等体育教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
[3]孙明治等.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
[4]杨贵仁,季克义.当前我国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综合报告[R].教育部体卫艺司文件报告.2002.
[5]陈钧,孙明治.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现状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2.1.
[6]史康成.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发言摘编[J].体育科学.2001.21.
篇9
关键词 “体教结合” 高水平 运动队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64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and College High
Level Sports Teams Construction
ZHAO Junping
(Yunnan North Teaching Field Sports Training Base, Kunming, Yunnan 650000)
Abstract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is a fusion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athletes and the growth of the whole process, university training high-level sports team is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in a class of optimal means. Training college sports teams have internal and sports organizations pointed out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and college sports teams to build with some differences. Teach how to make perfect binding, it is to cultivate economic sports reserve personnel, improve the level of competitive sports should first explore the issue.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high level; sports team; construction
随着政治、经济制度革命的持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化解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的矛盾和冲突,我国提出了“体教结合”的策略。它包含:让一部分一线运动队进入高校;一部分二线运动队下放到中学;高校自主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等等。总而言之,让学校在“体教结合”的策略下培养竞技体育的栋梁之才;同时,我国参考西方体育发达国度的模式,探寻体育与教育的完美融合、并督促社会办对竞技体育培养领域出谋划策。而制定由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计划是大势所趋,也让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储备计划得以实现。
1 高校“体教结合”的状况和发展的限制元素解析
“体教结合”在多年的探寻未果后,高校教育系统还并未构建成功培育高水平运动队的体制。在奥运会、全国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等大规模运动会上,参加比赛的选手依然在体育系统中产生,选拔运动员、举办比赛依然是体育机构一手举办。而大学中的运动员,大多数竞技水准还偏低,抑或是从专业省运动队优胜劣汰的。一部分荣获奥林匹克冠军抑或世锦赛冠军的运动队,也仅是在专业运动队获得优秀成绩后才走进高校开始学习的,有一部分还只是在学校中挂名,而日常的生活、训练都在专业运动队中,使其对高校课程的学习成为泡影。也就是说,高校还并未能为竞技体育培养更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仅能规划一些储备人才的出路。笔者经过总结和分析,认为其限制元素如下:
1.1 学习和训练的冲突
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首要目标是培育高质素、高水准的竞技储备人才,这需要学习和训练两手抓,并完成学练结合的目标。但是截止到目前,还没有较为妥善的方案予以解决。
目前高校高水准运动队人员大部分是从专业省运动队、青少年体育学校中优胜劣汰下来的运动员;其文化素养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在进入高校以后为了能够拿到毕业证,就必须花时间、花精力学习文化课。这样,就会对其系统训练产生较大的影响;最后致使运动竞技水准始终无法提升,无法达成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才的目标;而在短时间内将学训完美融合可谓困难重重。
1.2 训赛冲突
竞赛能够提升训练水准,它是竞技体育的有机构成元素,是呈现以及考查运动训练效果的主要渠道和方法。当前,我国体育机构手握各类竞赛资源,参与这部分竞赛需要到体育机构注册。因为体育机构订立的注册体制,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无法以学校为名进行注册,这样,造成了大量竞赛契机的流失,严重时还致使许多学生流失。例如:全国闻名的教练于芬的清华大学跳水队因为缺少参与大赛的契机,致使队内运动员开始大规模流失。
中国的高校高水准的比赛契机很难获得,除开4年一次的我国大运会以及各省市的大运会以外,还有一部分小规模的单项锦标赛和省内的小型竞赛;竞赛机会少,致使大部分项目的运动队遭遇只有训练缺乏竞赛的困境,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无法让竞赛带动训练水准的提升。
2高校“体教结合”与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策略
2.1 高水平运动队应转变为培养竞技人才的主要渠道
“体教结合”将满足运动队的需要,推动人的全方位发展;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让“体教结合”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助推器,它是体教机构广大教育工作者达成的一类共识,是由“重运动训练,轻专业课学习”的培育模式向“体教结合,全方位发展”的模式过渡,让身处学习时段的运动员在保证专业课学习的同时,热情参与运动训练以及竞赛,同时提升文化知识水准以及运动能力,为每一位运动员的全方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些年以来,中国部分区域以及学校竞技体育的储备人才培育已经向“体教结合”模式靠拢。例如:某市坚持将一些项目二线运动队编排到学习环境以及条件优越的中学,保障中学生业余训练;某市大学坚持“训练、学习、科学研发”三位一体的培育模式,为我国培育出兼具硕士、博士、本科学位的各类体育栋梁之才。“体教结合”将体育体系与教育体系两个层面的优势相融合,进而达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2 “体教结合”应达成竞技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
“体教结合”,其本质是通过普通高校来培育竞技性人才,在保障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的同时,对拥有运动专长的栋梁之长进行培育和训练,促成其全方位发展,从而向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体教结合”不但是全方位发展并培养竞技储备栋梁之才的重要方略,而且也是高水平竞技栋梁之才成长的最优模式。根据调查数据表明:当前,中国各类各级学校117万所,在校生3.18亿人次,而中国普高的在校生多达1214万人,学校手握生源资源、教育资源以及科学研究资源。从小学到大学学业完结,这一阶段是运动员进行训练并到达竞技巅峰状态的最为关键的阶段。例如:在世界大运会上夺得金牌的“眼睛侠”胡凯,就是“体教结合”模式培养出来的出类拔萃的人才。所以,“体教结合”是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
2.3 糅杂东西方文化
民族传统是中国体育的养分,中国体育文化需要以人文本,以强健体魄为诉求和初衷,全部运动项目都是为了强健国人体质、健全国人心理,与西方体育竞技项目相比,是更为尊重人的个性的。当前,许多西方体育项目开始融合到我国体育教学中,在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东西方文化开始擦出火花并发生了化学反应,怎样化解冲突,触类旁通,都是体育老师觉得头疼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然而,印度瑜伽以及日本柔道、相扑等它类国度的传统体育项目由于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左右,扬弃了一部分与时展相关联的内容,让传统体育得以顺利开展,并传承了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精华。
伴随西方体育项目的渗透,一部分新式的体育项目开始在中国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以及探索欲望,民族体育运动已经开始被学生认知和接受。因此,高等院校应强化民族体育项目的引起,强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脑海里对民族传统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西方体育与东方体育的双向影响下,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文化精粹;并且理解和包容他国的文化。这样,体育竞技学识的传播势必将成为燎原之势。
2.4 采用多元化的手段教学
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开展体育运动,并积极推动其发展,为了推动体育运动在高等院校的学习,让学生的体育活动异彩纷呈,光是以来体育课程教学显然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而课外活动的开展(举办竞赛等等)将丰富学生的学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另外,还应成立体育学习团队,通过有规律、有标准的教学和引导,抓住学生的眼球,为学生创造优良的体育学习氛围和场所,对推动民族体育进步有着极大的助益;学生还应举办各类体育项目的竞赛以及演出,来增强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合度,让学生不但能在运动过程中锻炼技术、强健体魄,更可以在沟通中汲取精髓,共谋发展、共求进步。
2.5 强化场地器材研发和改造
中国的民族体育运动类别多、分布广,牵涉的文化众多,对场地和设备的需要并不一致,并且对学生的满足程度也不一而足。而社会实际需要程度较低,致使有关设备的生产能力不强,运动设备稀缺。这在某种程度上让高等院校体育的教学受到牵制和约束。要让体育项目顺利开展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受众,就应对场地和设备进行改造,使其迎合当代规模生产和学校体育教学的需求。另外,运动场所以及设备应定期更新,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激发其学习体育项目的兴趣。
3 结束语
在中国践行“举国体制”的形势下,由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实现“体教结合”的目标,不但突破了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也是对培育模式的一类探寻,并且它体现了培养工作的初衷。伴随中国社会的进步,全面重新认识“体教结合”新模式、新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旭东.对中学“体教结合”试办二线运动队的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手球队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4(6):96-96.
[2] 翟丰,张艳平.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0):54-56.
篇10
摘 要 在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运动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传统性、教育性、区域性和兼容性的特点,折射出特有的文化风格及独特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 体育文化 台山侨乡 排球运动
具有近百年悠久历史的台山排球运动,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不仅以自身灿烂文明推动着当地的社会进步,而且以勤劳、勇敢和智慧促成了丰富多彩的颇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并在传承和普及中使之成为当地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运动特点
(一)颇具特色的传统性
台山排球有着近百年的悠久历史,它传统性最显著的特征:其一,排球运动得到大众认知和接受。排球运动从传入至今一直受到大众的关注和喜爱,也就是说,无论在传入时的三两人的传、垫、顶、碰等戏耍方式,或是现代排球竞技,大家在知识和技能上都有所了解;其二,排球运动是健身及娱乐的主要手段。据资料证明,自排球运动传入台山之后,排球活动是台山人体育健身的首选,每次体育活动都少不了排球这项内容并以其为中心,这是无人质疑的客观事实。因此,台山人对排球情有独钟,得到人们的认可与共识,排球活动作为独特文化融入其中,年复一年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台山当地人的风俗习惯。
(二)身体厉行的教育性
台山排球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代代相传并有独特的教育性手段,其主要表现在:身体教育是在人们参与中直接获取;在群众性活动上集体主队精神才得到升华;在竞技对抗性比赛中拼搏精神得到磨练与提高。具体来说,身体教育主要体现在,在排球锻炼中的潜移默化,也就是说,通过参加排球运动锻炼、通过参与谈论相关排球理论及技能等,其实也就是受教育而得到提高的过程,总而言之,人们是在亲历亲为中感受到最直接的深刻教育。
(三)彰显风范的区域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在同一个区域、同一片蓝天、同一自然环境中有着许多相近的生活习惯和爱好,那么这种习惯和爱好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个性。其中,排球运动遍及台山城乡,深扎在众人心里,而且在这区域内将这项运动开展得如此广泛和颇具较强的生命力,这是彰显台山人独特个性的一项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同时被世人所公认的客观事实。
二、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运动核心价值
(一)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运动是我国排球运动的“活化石”
众所周知,台山九人制排球运动是承接十二人制和六人制排球承前启后不可缺失作用的重要阶段,台山九人制排球作为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与民俗紧密相连,而被民俗活动吸纳成为民俗文化的新载体。从而使其成为体育学界研究与探讨体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因此,其文化价值是其他活动不能替代与相提并论的。
(二)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体现了我国传统体育的崇尚文化精髓
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运动是我国排球生生不息,催人奋进不竭动力,它具有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质并成为当今传统体育文化精髓,着重表现在:
第一,体育理念的统一性。这里所指的体育理念,就是排球健身,增强体质,这与大众体育理念是高度的统一的,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运动本身带有浓郁的地方特性,在开展活动中给人们传递体育健身和运动健康理念。
第二,社会次序建设上和谐意愿。社会安定与社会和谐是国富民强推进国家向前迈进的必然要求,台山人在开展九人制排球运动中能将这项运动深入人心,从中绽放出独特魅力并吸引更多的民众投身到该运动中来,这是凝聚人心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第三,人际交往与伦理相处的自身要求。人们在同一社会劳动与生活免不了与亲人相处和朋友交流。实践证明,人们只有在相处和交流中思维才能开阔、思想得已进步、情感得到加深。多年来,台山人就是借助开劈排球活动这一平台,在大力推进排球运动的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和谐的构建和社会环境的优化,使得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焕发出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激情。
(三)台山侨乡九人制排球运动是我国排球运动的基本源泉
1.排球运动的摇篮
据资料显示,排球运动自1905年传入台山至今一直深深扎根于这沃土中,历经近百年风雨历程,有兴旺也有低潮,但排球运动仍伴随人们同行并见证着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和城市变化,可以说,台山排球发展至今从来没有动摇过,同时也没有消失过,相反,台山排球运动的存在影响着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为我国排球运动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培养许多业务骨干,正如上个世纪人们所公认的那样“中国排球半台山”,这是台山排球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最大贡献。
2.技术灵活与多变的基本特征
众所周知,台山九人排球的核心技术是上手双手传球为主,从人体生理特点来讲,手上的灵巧能力和多变能力优于身体其它部位,因此,台山九人排球灵活与多变是自身的基本特征和灵魂。这种技术风格的影响力,在特定的时期里对周边城镇乃至国内其他省市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而对当今我国排球运动发展和形成我国排球灵、巧、快、变等技术风格来讲,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3.排球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底蕴的定义在业内专家中是有多种解释,其核心含义是反映一种文化在社会氛围下对不同的人群的影响。台山九人排球恰恰是在特定地区的人群中产生、传播及发展,对人们的交流、学习与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我们举办传统体育文化节,举办一次大型的九人制排球赛事,在活动中给人们传递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将多年积垫下来的九人排球理念和排球技能一代代的传承。
三、建议
(一)注重保护与继承
九人制排球是广东台山地区特有的传统体育文化产物,要使它得到重视和保护,当务之急就必须做好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归纳及研究,将其在理念、技能上用科学方法加以总结,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理论体系,以便得到世人的公认。
(二)注重与当地民俗结合
要使九人制排球代代相传,具有生命力就必须与当地民俗有机结合,同时将排球文化渗透到基层、深入到民间,作为当地民俗的一个不可分割部分参与到节假日及民俗文化活动中去,从而体现其真正意义和价值。
(三)注重与现代体育互补
不能将九人制排球当作“过时”产物来看待,应该将其与现代排球相提并论,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我们认为,九人制排球侧重于大众体育、全民健身、民间活动多些;而现代排球侧重于竞技体育、奥运争光多些吧了。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批准号(GD13XTY09)。
参考文献:
[1] 陈子锐,宋晴.文化视野下岭南地区九人制排球运动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5).
[2] 郭鸿.论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文化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
[3] 何稀翎,宋晴,招乐辉.台山9人制排球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2).
[4] 张勇.大众文化视野下气排球运动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