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篇1

(一)建班子,强队伍。成立了由书记、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乡村建设管理所,各村委会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镇村组织、部门配合、小组实施、层层发动、全民动手、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订方案,明职责。结合我镇实际情况,认真制订了《××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6个村委会、16个责任单位进行责任区域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就祥宾公路沿线、乡村道路、中心河道、村间环境卫生4个重点区域的整治工作进行责任明细,严防卫生死角,并和各责任村(单位)签定了整治工作目标责任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同时,推行环卫工作“五定”制度,即定人员,定路段,定任务,定标准,定奖惩,切实保障整项工作的全面推进。

(三)广宣传,造氛围。通过召开镇村干部会、村民代表会,运用广播、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发动,增进共识,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合力整治的良好氛围。镇党委政府组织全镇开展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系列卫生整治活动,统一印制下发了题为《你我同行,你我同心》的倡议书2000余份,共开展集体卫生整治活动30多场次,参与人数5000余人次。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广大村民群众共同创建美好家园的责任意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生产方式,提高文明修养和科学发展的能力,讲文明,革陋习,树新风,塑形象,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二、抓实“五大工程”,落实整治措施

一是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我镇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以抓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中间村”等新农村建设项目为载体,实施了村庄道路硬化,墙体亮化、美化,村庄、庭院绿化工程。累计筹集整合资金1216.9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339.63万元,群众筹资、捐资、以物折资、投工投劳折资877.32万元)完成了雄鲁么和海稍村委会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11个中间村及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项目,共涉及1671户7146人。全镇完成村间道路水泥路面硬化60条12644.87米,支巷道硬化252条9030.7米,粉刷墙体1134户121640平方米,农户庭院硬化309户9150平方米;新建卫生公厕11座,实施坡改梯210亩,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54间、篮球场5个、文化体育广场2个、蓄水库塘4座、村庄垃圾集中堆放点29个;新建乡村公路5.5千米、维修改造7千米,铺筑弹石路14.5千米。全镇上下掀起了新农村建设,涌现出了海稍大椿树、大罗上三、石碑冯家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二是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科学的生产方式,按照“五有”、“五无”要求,认真落实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五有”即:各村组设有垃圾中转点,各村组间设有一支负责任的环卫专业队伍(500人以上按1人配置,村组环卫人员可兼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卫专项管理整治制度,有一套考核奖惩制度和村规民约,有相应的工作经费作保障。“五无”即:房前屋后,省、县、乡、村等主干道路两侧、桥边、河边无暴露垃圾,无旱厕、露天粪缸,无乱堆乱放现象,所属河道内无飘浮物和垃圾,无乱张贴现象。3月以来,我镇共组织3次大规模的环境突击整治活动,全镇党员干部居民群众近4000人次参加了整治活动,共出动农用拖拉机24台,清除卫生死角400多处,清运垃圾、杂草2000多吨。

三是农村道路整治工程。成立了农村道路卫生整治宣传、督察工作组,定期不定期对全镇各交通干道卫生整治情况进行督察,随时规范、引导群众养成爱路护路意识,并自觉遵守道路法规,严禁在道路上堆放沙石、垃圾、粪草,严禁在道路上打晒粮草,严禁侵占损坏道路设施等行为,确保道路畅通、行车安全。

四是村庄沟塘整治工程。按照属地管理和“一事一议”要求,建立村组投工投劳长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沟路、塘坝进行清淤,对沟埂、塘坝进行加固,确保沟路畅通,蓄水安全。结合冬春水利,先后投入800多个劳动力,共清理河道17条、5930米,完成土方16万方,达到河道、沟渠畅通,河岸无杂物垃圾、河面无杂草漂浮物,为大春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是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宣传教育群众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积极推进节柴改灶、沼气池、太阳能等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建设,通过农村环境整治,使全镇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净化、美化。目前,全镇建池农户达69%,其中上三家、大椿树等村建池率达90%以上;累计安装节柴灶1200户;海稍新庄等村民小组发挥优势,在全镇率先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石碑村委会帽山、小竹箐等山区村组自发安装微型水电、风电等新能源设备,对全镇的新能源建设作了有益探索。

三、建章立制,推进长效管理

为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我们坚持结合本地实际,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一是建立长期宣传、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结合村务指导员工作机制,建立环卫结队挂钩负责制,要求各挂钩联系村委会的班子领导每年必须参加6次以上、村务指导员必须参加4次以上群众会,教育、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生产方式。二是建立硬件建设投入机制,解决垃圾堆放问题。把建垃圾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必备要求抓实,同时对建池村组给予每个300-500元补助,全镇共投入专项整治、建池经费8万多元,建成垃圾投放池29个,建成垃圾填埋场一个,并于6月16日又对垃圾填埋场道路进一步拓宽和修善,实行定点定时清运、填埋,规范集镇居民和村民群众的垃圾清运费用的收取,确保经费投入保障,真正让农村人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三是建立垃圾清运机制,解决由分散污染到集中污染的问题。集体经济条件好的,实行集体资金统一定期清运;集体经济条件差的,以落实门前“三包”等措施,实行联户承包清运;有的村组则根据清运成本,定期向村民群众收取每人每年3-5元清运费用,确保工作长期有效开展。四是建立垃圾乱堆乱放举报奖励机制,要求各村组、单位定点堆放、定时清运,对乱堆乱放行为进行投诉举报,事实清楚的给予举报人适当奖励,形成了全民参与、人人监督的工作机制。此外,我们还制定了单位卫生制度和对环境卫生专管员、清扫保洁队伍的量化考核制度等,根据环卫治理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各村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和制约机制,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要求写入村规民约。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由于我镇是农业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传统的、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难以较快转变,引导、教育群众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村多面广,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造成村组间的发展不平衡,新农村建设的效果也参差有别,村组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还有相当难度。

三是部分群众意识还较差,其生产生活的重点还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对环境整治工作理解不够,无所谓的思想仍然存在,对村民观念的转变需要长期而不失时机的宣传教育。

篇2

伊通县明确工作思路,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统领,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并按照“五清”、“十建”、“两化”内容,突出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营造浓烈的建设氛围

从县情实际出发,研究部署环境整治工作重点、时间安排和标准要求,并把这项工作纳入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县里成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要求各乡(镇)、村也要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负责乡(镇)、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并逐级签订了包保责任书,县、镇、村、屯层层落实了包保制度。坚持搞好宣传发动,大造声势。全县制作宣传条幅155条、书写标语535条,发放入户乡规民约宣传单23万份。通过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把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来。使广大村民认识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农民知道农村环境整治是自己的事,要下大气力搞好,并且必须长期坚持抓下去,从而自觉地配合和参与到整治工作中。

2.突出工作重点,制定明确的任务目标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突出“点线面结合”。“点”是抓好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屯以及示范村的环境卫生整治;“线”就是沿公路线、村村通线和旅游线的环境整治。在四平市确定“一核三带”节点镇的基础上,伊通县还抓了伊通——公主岭线、伊通——长春线、伊通——小孤山沿线乡镇、村的环境整治,整治重点乡镇达到了84%,沿线村达到了36%。“面”是重点打造5个样板村群:以景台镇景台村、大榆树村为中心,辐射马鞍山岗阳村、镇铁炉村、街里村、新农村、马鞍村、东风村;以伊通镇建国村为中心的样板村群,辐射伊通镇五四村、福庆街道东新村、福宁街道小营城子村、福安街道新四村;以靠山镇河沿子为中心的样板村群,辐射靠山镇下沟村村、靠山镇靠山村、庄家村,黄岭子镇黄岭子村、莽丈村、老烧锅村;以营城子镇杂木村为中心辐射带动营城子村、红塔村、四间村、新家村、新宏村、向前村;以河源镇保南村为中心的样板村群,辐射河源镇榆树村、大酱村、吉祥村等,达到了全面整治的目标。全县明确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和任务。突出主导产业,要求每个示范村都要建设一个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一个蔬菜棚膜小区、成立一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达到5万元以上,农民纯收入增长12%以上。民生目标达到基础设备完备,村域内道路交通、安全饮水、消防水源、供电、清洁能源、泥草房改造实现全覆盖。农村环境整治做到村屯内无垃圾、无粪堆、路旁无柴草垛、无路障,院落整洁美观,切实解决好垃圾、粪便污染地下水、空气和生活环境的问题。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加大资金投入,夯实稳固的建设基础

为了解决资金投入瓶颈问题,伊通县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通过积极申报,2011年伊通县争取省级专项资金521万元,全部用于21个示范村的项目建设,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农民筹资酬劳用于新农村建设。整合资金集中投入重点项目。伊通县将林业、水利、农业、卫生、文化等部门涉农13类项目资金整合到一起,全部投入到村镇建设和社会事业中去,村镇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伊通县对新农村建设项目非常重视,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在会议上强调,无论哪个乡镇、哪个村,对新农村建设项目必须严肃对待,严格按标准和要求建设,对项目资金要严格审查,项目完成的,全额拨付,没完成的按进度拨付,没做的一律不准拨付。对此,省里项目资金到县财政后,县里立即组织农业局、财政局、县新农办领导和工作人员参加项目大检查,对21个村的建设项目逐一检查验收,对合格的项目及时拨付了资金,对不合格的,限令整改,项目资金也及时拨付到位。

4.开展联动共建,建立稳固的帮扶机制

建立了领导包保、部门帮扶、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广大农民共同参与的全社会共同推进工作机制。安排19名县级领导包保19个乡镇(街道),42个示范村、沿线村、重点村,每个村安排2个帮扶单位。帮扶单位对所帮扶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乡(镇)也建立了机关站办所帮扶工作机制。县里特别强调各帮扶部门和单位一定要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工作任务,扎实有效开展帮扶工作,重点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对示范村建设规划、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指导。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市、县级各帮扶部门和单位、企业积极行动,四平市烟草专卖局等市级帮扶单位为伊通县帮扶资金物资折合人民币95万元,伊通县林业局等15个县直部门为8个示范村提供资金和物资折合人民币达74.85万元,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

5.强化督导检查,落实完善的奖惩办法

加大检查督导力度,进行检查评比活动,激发先进,鞭策后进,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多次组织开展由县主要领导、县委组织部、农业局领导、新农办人员,新闻记者、节点镇、主要公路沿线乡镇党委书记、村书记参加的全县农村环境整治大检查。检查组每到一村,都进行了严格检查,每发现一处垃圾或路障,由电视台录像,并由党委书记表态,进行整改。检查结束后,召开总结大会,所有参加人员对检查的乡镇、街道进行排名,并由组织部、新农办领导统计排出各乡镇、街道的总体排名。会上县领导又重申了检查过程中需要整改的镇、村,限期一周内整改完毕。县电视台对检查过程进行新闻报道,好的给予表扬,差的进行曝光,并公布乡镇检查名次,特例地对检查情况进行连续播放一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作,专设一台农村环境整治督查车,县农业局领导、新农办人员,坚持下乡检查指导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每到一地,发现问题进行详细记录,或电话告知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或找乡镇领导亲自赶到现场,对出现的问题认真及时地进行整改。坚持落实好各项奖补政策。对新农村项目建设以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给予资金扶持和奖补。全县设立专项资金500万元,其中用于项目建设补贴360万元,奖励乡村干部和帮扶部门单位140万元。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篇3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力度”的战略决策,按照省、市、县经济工作及城镇化工作会议“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部署,坚持依法治理、持续治理和常态管理,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努力开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为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圆满完成“十二五”环保规划目标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二、工作内容

(一)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力度。加强重点行业、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综合治理扬尘超标、机动车尾气排放、秸秆等农作废弃物露天焚烧,重点开展城市PM10检测并加大治理力度。县城区大气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在2013年基础上下降5%,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85%以上。

(二)强化饮用水源环境安全监管。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含建制乡镇)的环境违法问题进行集中督促检查。重点督促检查六个方面:是否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区是否设立地理界标和警示标志;保护区内是否设置排污口;一级保护区是否有新改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是否有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其他有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二级保护区内是否有新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饮用水源保护应急预案和各项措施是否落实。

(三)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的监管。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严格监管,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畜禽养殖场(小区)环境监察工作指南》和县政府《关于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对规模化畜禽养殖生产设施与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污染防治设施“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对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和畜禽粪便储存利用场地进行监察;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情况监察。配合县畜牧局开展督促检查,依法查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对存在问题的养殖场要督促落实整改。治理畜禽规模养殖场5家、畜禽养殖专业户18家。

(四)持续推进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建设项目。在5个乡镇的35个村庄实施郪江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第二批项目。预计投资4000万元,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散养畜禽污染进行治理。

(五)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检查城市污水收集设施(管网、沟渠等)是否达到要求,有无分流、漏渗、破损现象;督促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污泥按规定处理,按规定进行排污申报。

(六)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检查垃圾收集、处理是否符合《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指导意见》要求,重点监督检查:生活垃圾运输有无抛、洒、滴、漏、吊挂现象;河边、路上、屋前、田间有无零星垃圾堆放;垃圾收集(桶、池、房、站)是否规范;督促垃圾填埋场按规范处理生活垃圾,正常稳定运行渗滤液处理设施,按规定进行排污申报。

(七)深入推进“环境保护三下乡”活动。加快农村环境宣传、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工作。开展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表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进行监测,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环境违法问题加强督促检查,加强乡镇污水处理厂、乡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监管,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的监管,完善农村“八小”行业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依托电视、报纸、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加强环境宣传报道工作,设置固定的环境保护宣传栏,积极开展乡镇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培训工作。

(八)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进机关活动。一是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对城市管理责任街区进行大扫除,重点对“牛皮癣”等违规张贴的广告进行清理,彻底清理街面卫生死角,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二是开展环境卫生清洁行动,各股室、单位每周对办公场所进行一次彻底扫除,全面清扫卫生死角。切实做好办公区域的清洁扫除和保持工作。三是开展城乡交通环境整治行动。组织单位驾车人员学习交通法规,规范驾驶,文明驾驶。确保节假日期间安全畅通,城乡交通秩序井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任务重、范围广。各股室、单位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与工作时限,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篇4

二、主要工作

(一)整治“五乱”现象。

对“五乱”现象:垃圾乱扔、广告乱贴、车辆乱放、摊位乱摆、工地乱象要加强整治力度。

1、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坚持全天保洁,确保街、路、公共场所干净、整洁。

2、临街店铺做到一店一牌,招牌整洁美观、无破损,各种户外广告设置有序,无私设、乱设、破旧等现象,坚决清除违法喷涂和张贴的小广告。

3、临街店铺无出门占道,乱摆放和跨门经营现象。坐商归店,摆摊归市,坚决取缔乱设乱摆、占道经营行为。

4、临街无牵绳挂物,乱搭遮阳雨棚,创建文明工地、标准化工地,坚决治理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5、所有车辆停放在划定的停车位置。并完善、路和街道的交通标识、标线,严肃查处占道停车、阻碍交通行为,由白亚平负责协调派出所、居委会,具体由居委会负责。

(二)清理卫生死角。组织学校、机关、各部门清理卫生死角,重点是对XX场镇和谭受场镇的清理,并由乡政府组织星期五对各个死角定期清理。

(三)整治交通沿线。

由白亚平负责,以路、路沿线的垃圾和车辆为重点,各村辖区内公路沿线由各村负责进行整治和监督。

(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日常保洁。

建立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坚持全天保洁。

(五)开展“七进”活动,培养新风尚。

对学校、企业、社区、景区、农村、机关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培养“整治环境”的新风尚。

(六)推动农村环境治理。

农村环境治理是环境治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加强我乡农村环境治理重点在村道、院落和水库,加强环境治理宣传,培养户户讲卫生的好习惯。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细责任。

各单位要加强城乡环境整治的领导和监督,全乡杜本毅乡长负总责,刘明贵负责谭受场镇,白亚平负责XX场镇,将具体工作细化到各村、各户,加强责任、分工协作,突出执行力。

(二)加大宣传力度,自觉参与。

各单位要做好城乡环境整治的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先进典型、成功经验,以乡居委会为重点,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并树立人人为环境的意识。

篇5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对策;辽宁盘锦

中图分类号 S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256-01

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为目的,着力解决危害农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环境保护的新途径。

1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盘锦市农村人口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提高,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也逐年增加。但由于农村污染防治设施配备不到位,导致农村环境和资源压力过大。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以及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引发的面源污染均呈加剧趋势,一些土地、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经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1-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面

一是盘锦市为积极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利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资金,申报和建设了较多的大型建设项目,如垃圾气化站、沼气站、畜农资源化利用中心等,但受北方季节及资金到位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施工时间短、任务重,工期比较紧张,出现了一些大项目不能按期完工的情况。二是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时间较短,尚处于试点阶段,盘锦市项目建成后的农村环保设施运行和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如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依然处于积极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三是一些大项目如垃圾气化站、沼气站的后续费用如运行维护费用、工作人员工资等费用较高,仅靠镇级财政、农民筹工酬劳等方式难以维持。

2.2 有机食品环境监管方面

有机食品在生产、流通、认证、监管过程中,存在一些亟须高度重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如有些有机产品在生产环境中出现了施用化肥和农药的现象;有些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认证证书过期后未能及时换证;有机食品市场监管亟须加强,有些不良商家随意张贴“有机”字样冒充有机产品,追求利润等。

2.3 在土壤环境监管方面

一是对土壤环境污染认识不足。土壤环境污染不像其他污染,其造成的不良后果是长时间以后才能显现的,因此人们对土壤污染的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土壤污染防治手段有待改进,与现实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土壤环境监管工作机制尚未形成,法制和标准体系有待建立。四是资金渠道过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3 发展对策

3.1 制定科学规划,探索长效机制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各行政村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村庄科学规划,统筹乡村各类公共环境资源。同时已开展环境整治的村屯,应积极探索项目长效运行机制,建议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应在后续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方面给予指导[3-4]。

3.2 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力度

为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应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环境有效改善。

3.3 完善农村环保相关政策体系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任务重、起步晚,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导致在工作开展中无法可依。因此,建议国家、省政府应尽快出台农村环保相关政策,如 “农村环境管理办法”、“农村生活垃圾监管办法”、“有机食品全程监管实施办法”等,以便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3.4 加大培训力度

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多个有关生活垃圾、污水、畜禽养殖、有机食品、土壤恢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很多市、县、乡镇及村级干部知识面较窄,对这些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建议国家和省环保厅组织开展对这些相关知识的培训,提升市县级环保及企业负责人的相关知识水平,更加有利于工作的开展[5-6]。

3.5 强化乡村民主管理

农户是农村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农村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只有广泛发动农户,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农村环境改善的成效。因此,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培养他们的卫生习惯,同时强化乡村民主管理,制定村规民约,明确责任,形成有效地监督机制,真正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

3.6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为普及农村环境保护专业知识,提升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和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应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直接向农民宣传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及畜禽粪便治理等相关环保知识。此外,通过电视、广播、政府网站、宣传栏等媒介对农村环境保护及生活垃圾、污水和畜禽粪便等综合治理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和公开,鼓励村干部和农民参与。通过宣传教育,使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得到广泛普及,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加[7]。

4 参考文献

[1] 廖少云.从美国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看世界农业的未来[J].中国农村经济,1998(5):74-80.

[2] 唐春福.新农村生态家园建设50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生态农业实践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4] 路明.现代生态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篇6

一、工作目标

20__年4月中旬—5月中旬,乡镇和村庄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进一步改善,并创造优良环境,加大道路交通整治力度,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清洁优美的工作环境。严格把关,确保“五一”和“5.12”纪念活动期间交通安全畅通。

二、主要工作

(一)整治“五乱”现象。

对“五乱”现象:垃圾乱扔、广告乱贴、车辆乱放、摊位乱摆、工地乱象要加强整治力度。

1、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坚持全天保洁,确保街、路、公共场所干净、整洁。

2、临街店铺做到一店一牌,招牌整洁美观、无破损,各种户外广告设置有序,无私设、乱设、破旧等现象,坚决清除违法喷涂和张贴的小广告。

3、临街店铺无出门占道,乱摆放和跨门经营现象。坐商归店,摆摊归市,坚决取缔乱设乱摆、占道经营行为。

4、临街无牵绳挂物,乱搭遮阳雨棚,创建文明工地、标准化工地,坚决治理违法违规建设行为。

5、所有车辆停放在划定的停车位置。并完善仓永、仓谭路和街道的交通标识、标线,严肃查处占道停车、阻碍交通行为,由白亚平负责协调派出所、居委会,具体由居委会负责。

(二)清理卫生死角。组织学校、机关、各部门清理卫生死角,重点是对__场镇和谭受场镇的清理,并由乡政府组织星期五对各个死角定期清理。

(三)整治交通沿线。

由白亚平负责,以仓永路、仓谭路沿线的垃圾和车辆为重点,各村辖区内公路沿线由各村负责进行整治和监督。

(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日常保洁。

建立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坚持全天保洁。

(五)开展“七进”活动,培养新风尚。

对学校、企业、社区、景区、农村、机关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培养“整治环境”的新风尚。

(六)推动农村环境治理。

农村环境治理是环境治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加强我乡农村环境治理重点在村道、院落和水库,加强环境治理宣传,培养户户讲卫生的好习惯。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细责任。

各单位要加强城乡环境整治的领导和监督,全乡杜本毅乡长负总责,刘明贵负责谭受场镇,白亚平负责__场镇,将具体工作细化到各村、各户,加强责任、分工协作,突出执行力。

(二)加大宣传力度,自觉参与。

各单位要做好城乡环境整治的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先进典型、成功经验,以乡居委会为重点,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并树立人人为环境的意识。

篇7

关键词:农村环境 现状分析 防治对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以实现小康社会为统领,以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为出发点,进一步做好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完善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了农村环境保护调研,摸清农村环境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进行了对策性思考。

一、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图们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图们江下游,全境东西最长约57公里,南北最宽约37公里,总面积1142.65平方公里。地处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区南岗山南北方向纵贯全境。地貌类型分为低山区、丘陵区、河谷平原区。图们市辖区内有4个镇,分别为凉水镇、石岘镇、月晴镇、长安镇。全市总人口12.66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6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农村人均纯收入7017元;农业总产值25914元。

二一一年图们市环境质量基本良好。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主要河流水质状况保持良好,水体污染主要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基本达到其功能区水质要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较好。

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1.饮用水安全

饮用水水源保护直接关系到饮用水安全问题,保障饮用水安全是农村环境整治首要任务。虽然对农村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但是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4、7月份图们市质控中心对乡镇饮用水监测结果看,氨氮等大部分指标都达到标准,但是粪大肠菌群,达不到标准。这主要是由于有的水源地周边有民房,有的毗邻公路,有的管理不善造成的。

2.农村工业污染防治

图们市农村工业企业不多,但这些企业治理设施不完善,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入环境中,对农村环境带来污染。特别是石岘地区工业企业环境污染较严重,重点工业企业延边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处于镇内区域内。该企业所排放的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对石岘镇的环境质量影响较大。

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3.1畜禽养殖业

2011年图们市市规模化养殖场共有21家。2011年全市畜禽养殖排放COD总量为1352 吨、氨氮排放量为39 吨。目前我市尚未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农村畜禽养殖大多为分散性,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

3.2 农田废弃物污染治理

据调查图们市各种农作物秸秆主要有稻草、麦秸、玉米秆等。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秸秆一部分用来作牲畜饲料,大部分用于烧柴,对农村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2011年图们市农膜使用量为107吨,农膜回收率很低。残留农膜极难降解,降解过程中还溶出有毒物质,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的下降。

4.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图们市市农村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防,致使溪流、河道、池塘水环境功能下降。大多数镇虽然建有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转运设施,但是还不能做到统一处置,管理措施不够完善,个别村存在垃圾乱倒的现象,导致农村生活环境受到污染。

4个镇医院和26个卫生所,所产生的医疗垃圾没有统一处理,以焚烧的方式自行处理,自行处理率100%。

5.生态保护

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我市在农村生态保护工作中大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图们市市已创建国家级优美乡镇1 个(凉水镇)。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1.主要问题

1.1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能力较弱,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一定保护,仍然缺乏完善保护措施和符合要求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1.2农村生活污染问题严峻。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乱倒现象严重,无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导致环境污染。

1.3农村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也带来污染。目前,我市尚未规划集中养殖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没有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1.4乡村工业企业污染呈加重趋势。由于工业企业有从城区向乡村转移的趋向,造成乡村污染呈加重态势。

1.5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1.6使用农膜,造成白色污染。

1.7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2.薄弱环节

2.1农村环境监管极度薄弱。农村环保机构缺失,开展农村环保工作基础条件差,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使农村环保工作和污染防治困难重重。

2.2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农村治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没有治污设施。

2.3法制建设滞后。针对农村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养殖业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农膜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

四、对策与建议

1.对策

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当前要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饮用水水质卫生安全、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生态保护。

1.1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在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规划方面,做到城乡统筹规划,严格农业建设项目和畜禽养殖项目的审批,设立镇乡环境保护监督所,规范工业企业管理,加大对农村违法排污企业的执法力度。在饮用水划定范围,禁止审批新设排污口的项目。农业基地建设、畜禽养殖发展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1.2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在政策上扶大控小,扶持规模养殖场,控制小规模养殖。加强对各村镇畜禽养殖场(小区)的技术指导,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包括建设雨污分离污水收集系统,采用干清粪方式收集分辨,污水厌氧处理,沼液经生化处理或多级氧化塘处理后农业利用或达标排放,粪渣和沼渣通过堆肥发酵制取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合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1.3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建设。

1.4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1.5抓好乡镇工业污染源治理。

2.建议

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能力。

2.2加快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和监测体系,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保障能力。

篇8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环保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的和谐稳定,事关农业的健康发展,事关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当前,全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比较薄弱,村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作物秸秆、生产生活垃圾等废弃物未能得到妥善处置,“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日益突出;城市工业污染源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和农产品安全;农村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薄弱,机制不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规划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增强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构建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围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能源”的建设目标,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主要任务,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农村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促进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坚持科学规划,加强组织管理,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加快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资源、环境、人文状况,根据各地自然、经济、社会、民俗等实际,山川有别,采用不同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突出重点,综合整治。抓住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保护的突出环境问题,点面结合,综合整治。以川区和集镇、中心村、生态移民村为重点,抓好垃圾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优先支持农村小康环保试点、黄河金岸沿线村庄及生态移民庄点、塞上农民新居开展环境整治。

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坚持政府扶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和农民投工投劳,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农村环境建设投入机制。

科技支撑,试点示范。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发挥科技在农村环保中的支撑作用。综合应用治理措施,开展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先易后难,整体推进。

宣传教育,公众参与。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育农民环保意识。逐步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

(三)主要目标。到 2012 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置,面源污染得到控制;农村饮用水源得到保护,农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村环境监管得到加强,农民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努力把我区建成全国农村环境保护示范省区。具体目标为:

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新建 600 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农村垃圾收集转运率川区达到80%以上、山区达到40%以上。建设60个重点集镇(农场)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新建农村饮用水源地100个,农村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率达到100%。

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5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加快“一池三改”建设,沼气入户率达到40%,秸秆还田、秸秆气化、饲料加工等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遍推行,粮食主产区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率川区达到90%以上、山区50%以上;全面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面积达到85%以上。

加强乡村工业污染治理,农村工业污染治理达标率达到100%。

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沟、渠、路绿化率达到90%以上,庭院、庄点绿化美化率达到80%以上。

开展农村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创建50个自治区级“环境优美乡镇(场)”、10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场)”,建成15个自治区级、5个国家级“园林镇(场)”,建成50个自治区级、10个国家级“生态村”。

三、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农村环境保护

(一)切实加强农村生活污染防治

加强生活垃圾治理。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总结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垃圾处理方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垃圾处理场。偏远山区按照“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处理”的方式进行。加大对农村垃圾运输设备的投入。

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实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工程,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中心乡镇或村庄采用净化沼气池、人工湿地、沟塘等方式处理。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要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人口聚集的村庄要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加强对“农家乐”的环境监管,连片开发的“农家乐”,要建设生活、餐饮污水集中治理设施。

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切实做好农村集中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优先在饮用水源地环境恶化的农村地区、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和区域,实施饮用水源地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建立和完善全区农村水环境监测网络,完成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及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工作。强化对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设置界碑、界桩或围网,坚决依法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二)切实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加大农药、化肥污染防治。综合采用管理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扎实做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准确掌握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做好农业面源污染的长期监测工作,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能力。加快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科学施肥,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合理规划布局畜禽养殖业发展,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切实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和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规模化养殖场、集中养殖区,必须建设污染集中治理和综合利用设施。对分散养殖户,引导科学划定养殖区,探索有效可利用的办法进行处理。大力推广生态化养殖方式。支持企业投资建设畜禽粪便加工或大型综合利用厂,给予一定的项目资金扶持,提高加工能力,净化农村环境。

加强农村新能源开发建设。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推广“多位一体”(畜禽舍、厕所、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沼气、秸秆等)能源生态模式。在农户分散养殖畜禽的区域,以村为实施单元,集中连片推广“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加快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改善农民人居环境。集中养殖区域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生物能源综合利用,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加大土壤环境质量监管。认真做好全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开展污染土壤修复和治理技术研究,重点抓好重金属污染土壤及农药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示范基地等,创建一批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加强土壤监测及监管,严格限制粮食主产区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对农膜定点收集和综合利用,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减少地膜对土壤的污染。大力开展农业标准生产,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三)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资源开发监管。坚持开发与治理并重,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新开发的矿山、旅游景点等要坚持“谁开发、谁投资、谁治理”,合理划分开发范围。环境保护部门要联合国土、林业、旅游等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实现开发与保护协调推进。

加强生态体系建设。坚持山、水、田、林、路、园统一规划,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水则水、宜封则封:坚持人工干预与自然修复相结合,进一步做好荒山、荒滩、荒地治理和湿地保护工作,加大工业用材林、特色经济林、防风固沙林和农田林网体系建设。按照“村庄森林化、沟渠林荫化、庭院庄园化、农田林网化”的要求,构筑以区域绿化为主体,路域、水系绿化为框架,乡村绿化美化相配套的带、片、网相呼应的生态绿化体系。加快生态环境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壤退化,防止土地沙化、盐渍化、贫瘠化和土地损毁。

加大农村工业污染防治。优化农村工业布局,强化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把农村工业发展同小城镇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农村分散企业向园区集中,对污染实行集中防治。加强农村环保监管,提高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加大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

(四)深入开展农村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

把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作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以创建“生态乡镇(场)”“环境优美乡镇(场)”“园林镇(场)”“生态村”活动为内容,深入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能源”的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引导和推动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生态环境良好的乡镇、村,率先实现“生态乡镇(场)”“环境优美乡镇(场)”“园林镇(场)”“生态村”目标,辐射和带动全区农村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的全面开展。

四、强化措施,构建农村环境保护良性运行机制

(一)完善农村环境保护规划。自治区有关部门要尽快组织力量编制《宁夏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和《宁夏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体系。各市、县(区)要结合实际,围绕各地农村环境保护建设重点,科学编制农村环境保护规划。2010 年底前各乡(镇)、村全面完成规划编制。坚持高起点区域布局、高标准建设发展的原则,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与农村经济社会、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村庄建设等规划相衔接、相协调。依据规划总体要求,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或实施细则,进一步分解细化任务,层层落实到部门或单位,确保农村环境保护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确保影响农村居民健康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二)创新农村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要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建立“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机制,逐年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除自治区环保专项资金20%外,自治区财政每年再安排4000万元,用于农村环保和整治,并逐步建立投入增长机制,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各市、县(区)要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积极探索多元化农村环境保洁机制,逐步解决保洁经费不足的问题。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通过“一事一议”投工投劳,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改革农村环保设施管理使用方式,实行招投标办法和财政补助的方式,吸引愿意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的单位、企业或个人承包经营,提高农村环保设施的使用率。

(三)构建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加强与区内外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协作,加大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农村废弃物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土地修复技术、清洁能源等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推广,不断提高农村环境管理水平。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适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制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强化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乡(镇)要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分管环保工作,逐步配备环保专职人员。加强县(市、区)环保部门的环境监管能力和农业环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测、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水平。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按照《“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宁夏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县(区)目标考核办法》,加强对市、县(区)“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监督管理。禁止不符合区域环境功能、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逐步清理搬迁农村地区有污染的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研究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开展污染物与健康危害风险评价工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

(五)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通过环保电影进农村、环保张贴画进农户、举办培训班、组织文艺演出、发放环保手册等形式,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新观念,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要求的生活、消费习惯,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领导,确保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级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和机构建设,为推进我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一)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机制,建立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的目标责任制,将责任逐级落实到乡镇、村,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不断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措施。环保、发改、农牧、财政、建设、水利、卫生、国土、林业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共同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篇9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尽管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然存在农村生活污染、饮水安全隐患、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坚持不懈再努力,持之以恒再鼓劲,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面,结合我市实际,我再讲五点。

一要抓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饮用水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一定要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农村环保工作首要任务,常抓不懈。严格按照依法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要求,坚决清除保护区污染源,对违规建设的垃圾堆放场、畜禽养殖场、农家乐、屠宰场和各类企业,该迁就迁,该关就关。要强化饮用水源监管,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应急预案。对跨流域、跨区域、水质不稳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先行在入境断面设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同时,要扎实推进21条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切实改变中小河道污染现状。

二要抓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生态敏感区要严格控制新建畜禽养殖场。鼓励养殖区养殖场进行生态养殖和养殖标准化小区建设。要综合利用和处置畜禽养殖污染物,依据土地承载能力进行回灌还田。对16家省市限期治理重点养殖企业,要加强检查督导,确保圆满完成治理任务。

三要抓好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处理厂要逐步建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确保处理后水质稳定达标。要抓紧今年计划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等配套设施的建设,3年内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力争年内80%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屠宰场规模较大的,必须建设污水处理站;规模较小的,要建立简易污水处理设施,进入污水集中处理管网。

四要抓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指导农民科学灌溉,合理施药、施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切实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行秸秆还田,严禁露天焚烧秸秆。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要全面推广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输、县处理”处置模式,做到定点存放、定时转运、集中处理,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加快二、三圈层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场建设,确保年底实现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

篇10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现状;保护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使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农村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特别是环境污染严重,己成为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制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加快治理农村污染及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积极探讨对其进行治理的对策。

1农村环境问题根源及现状

1.1规模化养殖污染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面明显扩大,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并引起城乡普遍关注。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已达19万吨,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的2.4倍。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此带来的是集中、高密度养殖,其产生的污染往往超出了环境容量。早在1995年,我国牲畜总排污量就已达25×108t,是工业固体废物年排放总量的3.9倍,只有少量的牲畜排泄物在进入水体前被处理过。

1.2人口压力过大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需求急剧膨胀,加剧了生态环境要素的改变,加重了以水土流失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维持人口增长、提高收入造成了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人们不断提高资源利用强度、扩大资源利用范围,从而导致滥垦、滥伐、过牧等现象,使环境因不断超载而遭到破坏,出现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1.3土壤污染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已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百姓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0.1亿hm2,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3万hm2,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土壤污染危害巨大。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1.4化学肥料造成的污染

我国化肥施用量居世界第一位,单位面积使用量居世界中等水平,但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50%,这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也造成一定污染,对土壤、水、生物、大气及人体健康也产生了严重危害。同时,由于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不仅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而且其在土壤和作物中大量残留,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有些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污染随着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厂家商家有利,农户使用方便,所以屡禁不止,使用这类农药后,暴雨冲刷,必然形成大面积污染。

1.5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国约4万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据初步调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2.8亿t,露天堆放量超过30%,平均处理率为20%左右,绝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不仅成为蚊蝇的孳生地,也成为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要的面源污染。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年产生量90多亿t,平均处理率15%左右,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1.6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乡村企业污染加剧

城市工业生产的“三废”和市民生活产生的废物,未经妥善处理排入环境,同时,许多能耗大、污染重的化工、造纸等企业,在城镇中难以立足,利用农村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和农民致富心切,纷纷下乡进村。因此,乡村企业多为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炼焦、炼磺和制苯等重污染行业,这些企业往往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此外,我国乡村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哄而上,没有配套的技术经济政策引导,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呈现“多、小、散”的格局,布局不合理,不利于污染集中治理。此外,工艺陈旧、设备简陋、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乡村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无力承担污染治理费用。目前,乡村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1.7生态环境

农村地区乱采滥挖、超载放牧、围湖造地、毁林开荒等行为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加重,农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威胁国家生态安全。目前,全国水土流失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37.8%。土地荒漠化、沙漠化速度加快,现有荒漠化土地2.636亿hm2,占国土陆地面积的28.3%,而西部地区最为严重,其荒漠化土地占全国的比重达97.8%,沙漠化土地占全国比重达95.6%,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近4亿人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加强农村环境政策体系创新

现行环境政策是在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农村和城市环境特点不同、环境问题的根源不同,其在农村的作用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对现行环境政策体系进行创新:①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用计划、立法、市场等手段促使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进行利益补偿。当前,城市产生的污染向农村转移,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对农村进行生态补偿,这对农村非常不公,应将城乡之间的生态补偿上升到区域整体之间,并介入政府行为,增加可操作性和政府的认同。②逐步建立引导性环境政策体系,我国农村生产生活单位日益细化,对大量分散的生产行为进行环境监督不切实际。所以,环境政策由管制性向引导性转变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必由之路,要用市场经济等手段引导农民自觉采取有利于环境的行为。

2.2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还很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环境保护缺乏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后果的危机感。因此,人为的、随意性的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2.3加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力度

①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鼓励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通过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从根本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②推广农业生产规模制定政策,鼓励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农户经营向农庄经营转变,努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

2.4从农村环境治理上控制生活污染

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环境治理上,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应操之过急。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环境处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处理技术,然后共聚财力,分级实施。

2.5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己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①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沼气,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同时,加强渔业资源和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合理确定养殖容量和捕捞强度,并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教育。

②要有效地控制工业“三废”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加强资源与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坚决控制出现新的污染源。

③农业本身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物质,通过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办法和大量增加农家肥、种植绿肥等办法,减少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实行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进而减少对土地、水源的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6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应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因而应切实有效地进行制度安排。①加快排污管网系统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的建设。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转变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多渠道利用资金,除将环保投资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外,在逐步加大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的同时,还应积极利用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③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保投入。

3结束语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制约农业持续发展、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农村稳定。我国环境质量的恶化与环保产业发展滞后也有一定关系。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而且可以通过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有效启动市场,带动经济增长,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