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企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企业管理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管理;影响

前言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而多样,在社会的发展下,应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在应用中应该有选择性的应用,避免盲目性。本文主要针对于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效果,提高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和竞争力。

1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1.1 传统文化中的“分”“和”说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荀子》一书对组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荀子认为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分”又是人类结成社会群体的必要前提,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群体内部就会发生争夺。而企业是由组织构成的,组织是由人员构成的,要想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与企业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且合理的分配企业的员工,使其能够各司其职,职能明确。这也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分”说启发下得出的管理理念。而在企业的管理中,除了要各司其职之外,还需要实现“和”。所谓的和主要就是指,企业是一个组织,也是一个大团队,在大团队下,还有很多的小团队,团队里的成员需要发挥出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整体的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团队里的成员需要以团队的利益为重[1]。在企业的管理中,管理者通过了解“分”“和”说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并且将其充分的运用到企业管理中,能够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不仅可以保证企业员工职能明确,还能够提高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将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将法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需要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起到表率的作用,像,如果企业以个人业务评价工作能力,那么企业领导者在个人业务发面需要表现突出,这样才能够使员工信服,并且对员工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员工将个人业务突出的管理者作为目标,不断的超越,进而最终也成为领导者[2]。企业的领导者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将法有效的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能够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争相做好个人工作,成为团队的领导者,进而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力。

1.3 传统文化中的“礼治”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礼治”主要就是指一种用来规范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即建立贵贱、君臣、父子等级从属关系为核心的名分等次。而在企业中,有总经理、经理、部门主管、组长以及普通员工,这也属于名分等次,通过在企业中设立不同的等级,能够实现对企业的良好管理,并且呈现的是一级管理一级的方式,能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效率,并且能保证企业管理的有序进行,通过秩序化的管理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可以说,传统文化中的“礼治”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哪个企业管理者能够将“礼治”的思想进行充分的理解,并且进行良好的运用,哪个企业才能够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3]。

1.4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其道家的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其联系到企业管理中,主要就是指员工在企业工作中,应该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由实现自己的构想,但是前提条件是员工自己要为结果负责,有助于摆脱繁琐的企业控制系统。无为而治的思想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对企业管理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就是,能够增添企业的活力,使员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吸取经验和教训,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企业管理者应该将无为而治的思想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能够提高整体员工的素质,突出企业人才的优势。

2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启示

鉴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先进思想,通过对其良好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而在实际的应用中,管理者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每个企业面临的情况不同,应该选择不同的传统文化进行应用,像,一些企业已经发展壮大,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样的企业可以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层次水平,能够促进企业的优化升级[4]。二,应用中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完美的,有其进步的一面,也有其落后的一面,因此,在应用相应的传统文化的时候,也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将一些落后的传统思想剔除掉,运用先进的思想进行企业的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良好的企业管理效果,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三,我国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充分的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再进行应用,能够确保应用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辩证的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利用,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洪贵.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工厂管理.2012(05)

[2]黎德化.股份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契合[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03)

篇2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传统习俗,风俗,习惯等的文化现象。传统,就是随着历史的足迹流传下来的,没有被历史所淹没的对现代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事物。当然,这种影响力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首先,优秀的传统对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必须与现代社会的具体情况结合作一个修改。现代企业管理中,传统文化的作用表现亦在于此。

1.现代企业管理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首先在于悠久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具有利用价值的。虽然中国传统文化百家争鸣,所提倡观点复杂多样。但从整体来看,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有人将儒家代表的人生价值取向特征作了归纳如下:群体本位,中庸之道,强调集体,以和为贵,人情关系的重视,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等。这些特征与西方所倡导的个体主义和极端的思想相抗衡,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大亮点。利用传统文化,需要首先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有优秀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面,所以,在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时,我们应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从微观上看,现代企业管理仍然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应用。

2.现代企业管理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批判地继承,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应用。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化文明和现代化企业文明也向传统文化发起冲击。此外,现代企业的分权化和社会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提出了挑战。面对多重文明冲击的背景,传统文化还能一帆风顺吗?当然不能。现代化的企业管理,需要与社会接轨,与市场融合,与法律统一。为此,我们在利用传统文化管理现代企业时,必须保持适合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基本价值观念不变,加以改革其形式特征,且对于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进行摒弃。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所在

1.法制与仁制结合

法家倡导的依法治国和利益驱使与儒家倡导的仁德至上的观点成为了历史上自相矛盾的话题,但其思想对后来的君王治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将二者集合起来的汉武帝,“独尊儒术”又“大一统”的他礼法并用,阳儒阴法,创造了汉朝大一统时代。直至唐朝时期的“礼律并重”,二者思想的融合还得以体现出来。国家治理如此,企业管理亦是如此。法学思想表现了管理中的“不成规矩,不成方圆”;儒家思想体现了管理中的“仁义道德,民主平等”。这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总结为:制度法律法家化(严格,专制),态度方法儒家化(开明,亲善)。

2.和谐思想

佛教与儒教的“天人合一”以及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思想,都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在其中表现了一个道理: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自己的发展规律,无论人类做什么事情,必须遵循这种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外,和谐思想还重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和谐在企业管理的运用使得员工与员工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了一份力量。

3.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思想体现了一种自然的管理模式,没有过多人为的参与性。无为,即不为,不做事情。无为而治,这是管理模式中的最高境界。每个人通过自觉性或是一种无形中存在的道德法则约束自己,恢复人的自然属性。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管理;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以市场经济为主题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企业想要在这种竞争下不被淘汰,好的管理方式是必要的基础。因此如何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方法已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我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里面包罗万象,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典型的流派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从古至今被广泛推崇。儒家文化以追求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为目的,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建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以天下为已任:“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价值追求。强调整体,并不忽视个性,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治理国家以富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崇尚“仁爱、礼仪、忠恕待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同时主张以信取仁,要真诚待人,诚实敬业,恪守信用,讲求信誉,“言必信,行必果”。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宝库中的明珠,运用在企业管理中,就是要以“人”为管理中心,即把被管理者看作是有理智、有情感、有自尊心的对象,管理者所有的管理行为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人”。现阶段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仁爱”思想古为今用的灵活运用。

(一)“以人为本”应以员工为本。人作为最关键的要素,在企业管理中将“人”作为中心,是一个企业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应注重以下四点:一是依靠人,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二是尊重人,尊重员工人格和尊严,并提供必要的物质、精神待遇;三是开发人,为员工才华和能力的发挥积极创设平台,提供条件;四是凝聚人,营造齐心协力、协同作战的氛围,形成整体合力。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创造最大的效益,这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关键。

(二)“以人为本”应以客户为本。面对市场经济下的残酷竞争,商家想要占领市场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服务”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精力花费在如何提高服务水平上,了解客户、尊重客户、服务客户来赢得市场,这就是“仁爱”思想在经营管理中的一种体现。国内外的很多企业的服务观点与儒家的“以民为本”是一致的。如:冠生园的创始人洗冠生说:“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松下幸之助说;“经营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利润是服务的报酬”,著名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有一句闻名全球的口号,“IBM就是服务”。

(三)“以人为本”应以管理人心为本。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管理的因素是人,管理人的思想(人心)是关键。管理好人心能够把握员工的思想,引导员工的思想向企业靠拢,创造出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产生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影响,对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三、“以和为贵”的管理思想

“和为贵”是儒家的重要管理思想。“和为贵”在三纲八目的“齐家”中就是“家和万事兴”。儒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把“和为贵”当作为人处世和管理的原则。其“和”包括待人以诚信、友善、宽厚,,“和而不同”。儒家管理思想的一大特点是讲究和谐,比如“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水教授凝练的“三和篇”要点之所在。

(一)以“和”来创造企业团结的氛围。在管理中,团队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很重要的,“和”是一个团队建设的要素,是一种协作精神,是一种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现在的企业中,企业工作职责分明,很多的工作需要员工之间合作来完成,T工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要比管理者的自身专业知识更加的重要。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将企业中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关系和谐了,互相之间形成合力,才能将困难容易化、简单化,工作效率才会提高。“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掰不断。”只有员工之间团结一心,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发展可言。

(二)以“和”来营造企业和谐的环境。“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所希望的,所欲求的,所要达到的某个目标,也要让别人去追求和实现。即要目标一致,共同努力。规矩之道:一个有道德的人,应推已及人,管理者应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以已度人,学会换位思考。在日常工作中,尽量消除人与人之间隔阂,化解矛盾,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像企业管理的“剂”,人与人和谐了,企业气氛才会和谐。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员工身处在温馨友爱的集体环境里,彼此相互尊重,理解和宽容,使人产生愉快,兴奋和上进的心情,工作热情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工作热情大打折扣。

四、结束语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开发、去付诸实践的地方,千年的文化经过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凝结的都是精华,我们相信企业家会将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挖掘得更深入、更透彻,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篇4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用“社会人生”来概括。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往往希望通过提升自我修养的方式进而改变和完善整个社会。在他们看来,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社会不不断发展进步,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但在社会人生思想的体现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主张“性命双修”,即通过修行的方式实现人性与自然性的和谐统一;而佛家则主张“法身慧命”,即将人性中最光辉的地方呈现给世人。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受到了时下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追捧。

2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影响

2.1刚柔———企业管理的良方

关于“刚”与“柔”关系的论述,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详细的分析与理解方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刚柔并济”和“以柔克刚”。道家学派认为,刚柔思想体现了为人处世之道,即当柔则柔,当刚则刚,既要有所收敛忍让,不逞匹夫之勇,又要随机应变,圆融做人。刚柔思想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例如广西玉柴集团的“人为本、争第一和零起点”的企业精神,还有TCL集团、飞利浦等多家国内外大型科技类公司在“刚柔并济”中成功运行,充分体现了刚柔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2.2和谐———企业旺盛的法宝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讲究和推崇和谐思想,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譬如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在人才管理战略方面,真可谓“伯乐”相中“千里马”,给他宽广的原野,让他日行千里;同时为他补充足够的营养,使其后劲十足。正是这种“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的人才管理战略使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为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2.3方圆———企业对外的形象

方圆思想同样包含着为人处世之道,即在为人处世上一方面对内要正直有礼,不虚伪;另一方面对内应该谨慎干练,把事情做到圆满。方圆思想是中华传统思想中社会良知的人格体现。这里以沈阳飞龙集团的兴衰为例,当初沈阳飞龙集团总裁姜伟率领一千人等经过刻苦钻研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开创了中国中医药保健品市场,带动起了轰轰烈烈的中国保健品市场,然而就是因为没有真正领会“方与圆”的科学内涵,则在短短的三年前功未成却宣告“引退”。

2.4中庸———企业定位的根本

中庸之道是孔子最为信奉的思想之一,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孔子认为,人在为人处世时应该坚持不偏不倚的处世之道,既要展示自我,也应适当保留。松下集团作为日本企业之首也非常推崇中庸之道,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而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3打造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加强现代企业人才科学管理

3.1人事管理———儒家之人本思想

企业在进行人事管理时,应该坚持儒家的人本思想,信任和尊重员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对儒家思想“和”的吸收。儒家思想一直强调要积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相处。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时,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其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强化其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日本一直是中华文化的践行者和支持者。日本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时,通过创建以“和”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来鼓舞和影响员工,使其自觉形成集体主义观念,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②对儒家思想“仁”的吸收。“仁”思想强调关爱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企业可以将这一思想引入其人才管理范畴,主动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积极为其排忧解难,使其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建言献策,贡献自身力量。日本企业把儒家人本思想、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形成这一日本企业文化之魂。

3.2文化与制度的软硬结合———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历来是统治者管理人民的主要思想,它以法制为核心,强调将法制思想和人本思想结合起来,实现对人的管理和约束。企业要想更好地实现其管理目标,仅仅依靠人本思想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管理原则来调节员工的行为,使其自觉服从企业管理,遵守企业规范。

3.3企业文化塑造的战略思想———儒家理想

①修身。所谓修身,就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的方式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水平。作为企业领导和管理核心的管理者,要想做好其人才管理工作,提升其管理质量,,就必须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完善,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积极学习和了解新知识,同时还要有长远的眼光,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②齐家。如果将企业视作一个集体,那么齐家就是指管理好整个企业,做到人尽其用。管理者要想实现“齐家”目标,就必须统一员工思想,强化其集体意识,使员工以企业为家,自觉遵从管理制度,更好地为企业利益服务。企业管理者只有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这一管理目标。③“治国平天下”。企业可以理解为一个小王国,王国生活着众多的人民,即员工。管理者要想治国平天下,就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力量,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团体积极文化。

4结语

篇5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为贵尊师重道人才培养

1引言

当今旅游经济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兼具人文精神与操作技能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尤其恰逢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对人才培养质量及规格也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受行业及职业本身等的影响,业内始终受人才“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的困扰,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顽疾,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更大挑战。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与表征,对我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基于此,如果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科学有效地应用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上,通过文化的熏陶以及内外兼修,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解决业内的留人难题,不失为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传统文化的经典借鉴

2.1“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没有离开过人。从管子的“务人”,到孔子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孟子的“民为贵”等等,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最为系统的“以民为本”的传统。“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不仅有其极为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传统,而且以其历史之悠久,思想之精髓而堪称人类人本主义思想中之大成和典范”。[1]“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把人看作是可以复杂多变并能够自由选择和具有伦理天性的人,是对人自身价值与命运的关注。通过尊重人,亲人爱人,达到和谐统治的目的。在当代教育界秉承传统的人本精神理念,就是将以学生为本深深植入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之中。

2.2“和为贵”

儒家向来有重视“人和”的理念,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就是倡导要通过礼义教化使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孟子》也有“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时,从兄是也。……礼之时,节文斯二者是也”。[2]《中庸》则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3]荀子中也有“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费”。“和谐为贵”是儒家“同中异”和“异中同”的完美融合,倡导的是宽宏大气,讲究的是包容多元。古书典籍中对人际关系及和谐状态的肯定,说明通过协调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及事物状态,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2.3“圣人之道”

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就是说人对内要有圣人之德,对外要行王者之政。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中有“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以德服人,心悦而诚服也。”[4]就是说通过武力震慑,并不能让人身服心服,只有通过实力和人格魅力才能真正让人心悦诚服。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是收纳人心的关键所在。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具有多重社会角色,其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仪容仪表、举止言行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功底扎实、品德高尚的教师是学生最鲜活的教科书,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

3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3.1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就是要结合时代特色,尤其要适应当下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大环境对人才的新要求,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从教育内部去探寻教育本质,将注重知识传授,向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转变。首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改变教育大众化阶段人们对人才观和质量观的传统认识,杜绝“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具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尊重学生个体,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多样化与个性化的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旅游业作为变化多端的复合性产业,和食住行游购娱各个行业与部门之间联系甚为紧密,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如此。另外在教育观念上,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查缺补漏,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对于学生塑造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甚至服务社会都大有裨益。旅游业作为综合类产业,涉及门类多,服务范围广,一旦这种重视人、尊重人的理念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内化为自身品质,在未来的就业中也就能够身体力行更好地服务顾客,此举不仅能够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服务水平,也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业内的从业难题也迎刃而解。

3.2创造“和为贵”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成人成才的摇篮。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建立“和为贵,谐为美”的育人环境。为此,高校要积极维护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妥善处理内部与外部的矛盾,要尊重客观现实和规律,承认各方主体的“不同”。一方面在高校内部正确协调生生、师生、师师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和顺畅的沟通渠道。在面对学生个体时,要契合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构建和谐的班集体。师师之间要发扬民主与平等的作风,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进步。部门与部门之间更要保证沟通渠道的即时顺畅,减少信息失真流失,增强信息的科学性、有效性。另一方面在高校外部也要统筹各种关系,确保校政之间、校校之间、校企之间、校地之间等不同教育利益相关者能够“”,把各方不同的矛盾解决点都落脚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来,实现多方的合作与共赢,创造利于学校发展、人才培育的和谐大环境。“和为贵”的育人环境倡导用和谐的方法,培养和谐的关系,也是在追求一种有艺术的育人环境。旅游行业是一个综合性、交叉行业,妥善处理好旅游业相关行业或部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历练与积淀,从而熏陶出能够积极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个体,个体人格的改变又能够逐渐衍生出转化旅游行业风气的辐射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行业风气的大力改善,对于一些在行业外徘徊的准从业者具有拉力和吸引力,一旦这部分人力能够进入业内,也有利于行业人才问题的解决。

3.3发挥“尊师重道”的模范育人效应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尊师重道”是华夏子孙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发挥“尊师重道”的模范育人效应,就是要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选树典型,模范引领,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因此,高校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就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在教师的选聘上,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聘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在教师的培养上,要打通教师职业生涯的上升通道,多创造教师晋升、进修、培训的机会,通过对内提升、对外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典型的选拔上,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范”标兵评选活动,真正挖掘、选树出教师典型和优秀事迹,以情感人、以德化人,以点带面,在周边形成广泛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形成修身律己、崇尚师德的良好风尚,也从另一个方面拓展了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教育载体。“尊师重道”一方面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对学生人格进行熏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这种认知事物道法和规律的行为也能够熏陶学生,养成尊重客观现实与规律的素养,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学习和未来就业都大有裨益。

4结语

我国旅游业面临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双重压力和激烈竞争,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也面临着全新的时代考验。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如何将我们本土文化的思想精髓更好地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张现林.中西哲学比较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197.

[2]孟子注疏•卷第七下•离娄章句上[A]//十三经注疏•下册.

[3]礼记正义•卷第五十二•中庸[A]//十三经注疏•下册.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以人为本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韧性精神、自省精神和人格精神等价值观念,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商人,并形成了儒商的文化传统。当代中国企业家也应当从几千年的文明中汲取营养,培育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对现代企业管理提供重要的理念支撑。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1]它不仅可以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和约束作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而且还可以更加鲜明地将本企业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以便消费者对企业进行识别,进而产生认同感。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它又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企业文化始于国外,进入中国后便需要跳出西方管理理论的框架而与中国文化体系相融合。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在《企业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2]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首先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演进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其内在充分反映了西方所尊崇的自由以及契约等精神,这些精神必然会对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根本性影响。

同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具有继承性、差异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民族性等特点。因此,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时也要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民族性特点。实质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间也存在共通与兼容的一面。中国文化之所以持久的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强大的适应性与宽容性,不断的自我调整,与时偕行。正是这些共通与兼容才保持了中华文化的时代性,也构成了现代企业文化的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儒家文化可以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显得非常重要。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忠诚度,有助于促进企业和谐,有助于企业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建立企业诚信等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能够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人为本”能够使员工自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奋、自省和人格精神有助于员工提高自爱自重意识。儒家的“君子”人格思想,有助于员工提升其人格品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自我身心的修炼。一个人要成为有所作为的人,就要注重正身、自律,化伦理为德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以实现个体的“内圣”。儒家修身思想强调道德约束先于法律约束,强调治理主体的自身素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3],强调了人的主动性,以及贤人、圣君的决定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员工要通过“修己”实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遵守职业道德,增强奉献精神,以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二)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忠”是忠诚、尽心竭力之义。“忠”还包含忠于职守、勤奋努力的意思。孔子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这些思想有助于使员工树立恭敬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只有忠诚、勤奋的员工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当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统一的时候,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在现代企业中,员工们忠诚敬业、严于律己是企业宝贵的财富,更是企业发展的坚定基石。但忠诚的员工是企业教育和培训出来的。从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同一的角度来看,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教化员工。而教化员工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企业文化中,使员工注重“修己养性”、“内省自律”,使其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基本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拥有良好的企业凝聚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有更强的战斗力竞争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企业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和谐的理念,并将和谐视为极高的一种境界。《中庸》一书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就是将“不偏不倚”的中和状态视之为天地万物的大本大源,和谐统一乃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与“和谐”理念,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强调人自身的和谐。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提倡社会责任感,鼓励勤奋工作。“以和为贵”是儒家伦理思想中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矛盾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工具。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以和为贵”思想强调人只有以爱人为出发点,才能够达到人恒爱之的境界;在个人修养上,强调要讲礼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为人处事上,要讲礼仪和礼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和谐理念不谋而合。“和谐”理念强调群体利益,追求群体和谐与发展。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规范融入企业,与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相协调,可以培育企业员工的恪尽职守和主人翁意识,形成企业内部的和谐风气和团队精神。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企业要保持自身的稳定发展,迫切需要培育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对内形成凝聚力,对外形成吸引力。通过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培养企业内部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有利于员工团结一致,形成企业合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思想,是现代企业文化发挥凝聚力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设现代企业文化需要努力培育和建构“以和为贵”的企业伦理,使企业对内能够保持部门之间、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协调和有效沟通,对外能够建设与政府、同行、客户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达到利益同一、共同双赢的效果。

(四)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企业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为贵”、“人为本”、“仁者人也,亲亲为大”[3]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本质就是爱人、关心人、尊重人。所谓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的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尽量满足人才提出的合理要求,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企业由人组成,企业的发展最终也是为了人。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决定的意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构建企业文化,拥有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推动企业发展,必然要求企业树立一种以人为本,唯人兴业的企业管理理念。只有重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将员工的利益、客户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前,企业才能在竞争中求得发展,获得长久的信誉和竞争优势,同时企业才能拥有长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而且,企业文化的重要目标是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精神,改善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企业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对企业的核心能力培养具有关键意义。现代企业管理,要从以物为主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主的管理;从硬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本,平等待人,关心各级员工的需求,提倡团队精神。

(五)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建立企业诚信

儒家思想认为,诚信是人性之本、大道之源。儒家认为“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无德即无行。孔子认为“德”的基本内容是仁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3]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最高智慧。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商业道德为前提的,道德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

企业道德的核心是诚信,诚信是做人之本,也是企业立身之本。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重约守信、言而有信、诚信为本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也是公平有序竞争的基本条件。从长远来看,企业只有严守商业道德,讲求诚信,才能够与客户建立起长久的良好关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市场优势。商业道德中的诚信表现为讲究商品质量,货真价实,严守合同协议;对政府、社会、合作伙伴、员工讲诚信、讲道德。在目前中国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牢固树立以契约意识和商业诚信为代表的商业精神,只有重约守信,讲究双赢,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才能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为企业的品牌树立和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篇7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伴随着人类的共同劳动而产生的。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出现的。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很多,但核心内涵大同小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在其所著《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一书中给企业文化的一个定义是: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在企业管理的联系

1、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体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儒释道互补、其他诸子百家为辅为基础形成的一种人伦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不谋而合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及佛家文化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原则是相通的。如儒家尊仁德,道家讲无为而治,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佛家信因果等,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思想,可以指导企业家和员工更好地做人做事。互敬互爱,忠于职守,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竞争合作。

经济大国日本,其企业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的产物。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大和精神”,就源于儒家的人本文化。西方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给北京光华德鲁克研究会上讲到,“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可见,传统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根基。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为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已逐渐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仍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

1、企业文化建设处于低层次,表现出急功近利的趋势

企业及企业家的“小我”观念,短视行为,使其企业文化的建设处于低层次、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状态。缺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民族振兴而做企业的“大我”境界。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传播处于被动状态。一切以经济为中心,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靠智慧赚得“小赢”。

2、企业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涵,收效甚微

有些企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理解片面。一方面表现为,认为搞文体活动、贴标语、出版报,搞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企业文化了。当然,这些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员工压力,增强了凝聚力,但是并没与深入人心,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员工和企业家的道德问题,重情疏法、见利忘义、腐败堕落的现象依然严峻。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脱节,其结果是各搞各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无的放矢,意义不大。

3、盲目引进国外先进经验,消化不良

企业文化是美国人在研究日本经济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提出的,之后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成为指导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圣经”,造就了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些企业界的有识之士,大胆引进西方及日本的管理经验。盲目的崇洋媚外,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舶来品”未经改造,导致消化不良。

4、古为今用,脱离实际

如今,国内弘扬传统文化热情高涨,重新认识到圣贤文化的教化作用原本是好事,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的时代性。有一些企业家,一厢情愿地在企业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完全复古,显然是与现代企业、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

四、传统文化精粹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借鉴

1、弘扬创新文化,谋求企业长远发展

《易经》开篇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君子处世,应该像天一样,坚强刚毅,奋发有为,永不停息;《易经》还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指事物处于穷尽局面则必须变革,变革后才会通达,通达就能长久。这句话强调事物的动态的、发展的,重视事物的新生、更新,主张积极变革;《礼记》中提出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这些思想成为历朝历代人们变法图强、力主创新的理论依据。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和动力源泉。企业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培育有利于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首先,企业必须构建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给创新者以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其次,要营造民主宽容的氛围,鼓励探索,接纳挑战,宽容失败。让创新意识成为员工的价值取向,让创新行为成为

习惯。

2、弘扬仁爱精神,打造战无不胜的企业团队

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状况和心灵的慰藉。对于企业,可以借鉴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通过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实现对内强化团队凝聚力。领导与员工之间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能单纯把员工当作赚钱的工具。领导者实行仁爱管理,从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爱护员工、尊重员工,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和自豪感,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员工之间相互关心,才能精诚合作。“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企业战无不胜。

3、弘扬传统诚信文化,让企业流淌道德的血液

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的诚信,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到了儒家那里,“信”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治国做人,都离不开“信”:“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民无信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把“朋友有信”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荀子也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在许多方面都各有主张。但不论是那一个学派,对诚信都是持肯定态度的。我国历代商人都尊崇“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以义求财”、“欲而不贪”的基本道德。

以传统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与当代市场经济中信誉至上的原则是相通的。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讲信用,重信誉,是其根本要求。在商品经济时代,有些商人见利忘义,道德沦丧。做假账、夸大宣传、“地沟油”、“毒奶粉”等让那些黑心的企业名誉扫地,永难翻身。诚信,就是要让企业流淌道德的血液。

诚实守信价值观的弘扬,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的信用意识,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良性运转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4、弘扬传统“和合”文化,追求和谐发展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在先秦时期,和合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到了春秋末年,孔子更是把它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强调“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等,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对天地自然、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作大量观察和探索,提出了和合的概念,对和合现象作本质的概括。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合,指融合、合作。二者连起来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各个事物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组合,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初期的“大鱼吃小鱼”似的残酷竞争中碰壁了,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于是“竞争合作”、“合作竞争”等概念应运而生。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了“和气生财,合作制胜”的企业和合文化

思想。

和合文化是调节人的内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良药”,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文化源泉。现代企业要弘扬和合精神,选择“和气生财,合作制胜,和谐共生”道路,才能真正做到“双赢”,并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内部员工之间要和睦、企业与客户之间要和气、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合作、企业与环境之间要和谐。在具体管理活动中,采取“多元化”、“差异化”战略,避免你死我活的竞争,力求把蛋糕做大,实现“双赢”;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恩并回馈消费者;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五、借鉴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企业文化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对传统文化应采取“扬弃”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化,在历史长河中巨浪淘沙,不可避免有陈旧过时,甚至是文化糟粕。在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时,首先要区分其中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不能全盘复古;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多为哲理,在指导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时,必须将其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再次,在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时,还要引进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古今中外兼收并蓄,有机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2、企业家应该率先垂范

篇8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 文化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50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90- 03

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是Z理论的创始人威廉・大内,他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主要由其传统和风气构成,还应包括一个公司的价值观[1]。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企业管理思想的日益完善,企业文化理论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概括来说,企业文化是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即以尊重人的人格和价值、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摄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和接纳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眼光、新的精神,结合当代先进的管理策略,为职工构建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环境氛围[2]。这就表明了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创新有着深刻的影响,只有当创新后的企业文化犹如原有传统文化自发的产物[3],才能规避改变带来的风险,才有可能形成真正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势必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它是以儒家文化为思想主流,以道家和释家思想为基础,兼有法、兵、农、墨、纵横、阴阳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其核心是道德教育,重点是心性修养,基本特征如下。

1.1 忠孝仁爱的中心思想

《论语》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这些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即忠孝仁爱,包括忠、孝、仁、义、礼、智、信。“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是立身之本。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国家和家庭,注重对人的道德定位,通过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将小我规范于大我之中。

1.2 中庸和谐的价值观念

《论语》中,子曰:“过犹不及。”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中,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孟子》中,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这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即中庸和谐。中庸的思想是凡事有度,一方面保证了发展的稳定性,防止了过度的破坏,另一方面,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和谐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1.3 刚健自强的精神状态

孔子有云:“刚毅木讷近仁。”《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又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孟子有云:“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刚健自强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在历史上起了一定的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构成了现在一批又一批企业创新创业、昂扬向上的独特精神面貌。

1.4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论语》中,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汉书・河间献王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为其注解:“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汉书》中,“百闻不如一见。”这些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主要表现为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这种态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行为方式,也融汇在了当代一些企业家的思想中。

2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内涵

在中国,国有企业包括央企,也包括省级国资委管理的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文化创新,是国有企业在企业文化理论探求与具体实践中,将“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5]的有机结合作为基本方略,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创造型组织,在培育和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全方位的文化引领作用。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在国有企业创新中,引领着国有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国有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国有企业技术理念的创新、国有企业服务理念的创新等[6],因而,文化创新在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步伐加快、国有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有企业文化创新不可避免,但又不可直接使用舶来的创新文化,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脱节的文化创新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才能在稳住国有企业文化根基的同时,剔除传统文化中阻碍创新的成分,保留可以促进创新的精髓,融合其他先进创新文化的要素,实现国有企业文化创新。

3 华润集团企业文化创新案例分析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是有着70多年光荣历史的红色企业,是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它的业务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主营业务包括:零售、电力、啤酒、地产、食品、医药、纺织、化工、水泥、微电子、燃气、压缩机、金融等。

华润一直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即华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华润的企业文化创新是华润在7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辛勤耕耘中,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精华、剔除其中糟粕,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使其符合华润发展战略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国有企业特色显著的忠诚仁爱思想

华润文化创新始终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不断探索、不断转型,始终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的忠诚文化,是华润文化的特质之一,这种特质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忠孝思想。华润的经营理念也融入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仁爱思想,表达为一切以人为本、人口驱动增长、尊重人文精神、改善人们生活。这是华润的经营方针和对改革发展、内控管理、业务开拓等方面的主张和观点,随着华润从“联和行”,到改名为“华润公司”,再到改组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的各阶段战略目标的不同,而不断丰富、充实的。这也是华润标志中四个“人”字的内涵,它表达了华润经营企业、服务社会、造福大众的根本宗旨和不懈追求,体现了华润仁者爱人,造福人们的观念。

3.2 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业绩导向观念

华润摒弃中国文化传统中与世无争的中庸观念,适应市场竞争,遵守市场规则,以市场为导向,树立起业绩导向、追求业绩第一的价值观。华润要求业绩不仅表现在经营规模、发展速度上,还要反映于效益和效率的改善、资产素质的提高、组织能力的提升、业务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各个方面,是均衡、全面、高质量的业绩,这是华润文化创新的又一体现。业绩是华润选人、用人、评人、励人的基本标准。

追求业绩的同时,华润更加信奉客户至上的理念。华润悉心维护客户和消费者的权益,努力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更为环保、更为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不断超越用户的期望,精诚和客户合作,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共同和谐成长,进而促进业绩,这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念相符合的。

3.3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主创业势头

华润创业有限公司是华润集团下属企业的上市公司之一,为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它专注于消费品业务,遍及中国大陆及香港,主要从事零售、饮品、食品加工及经销、纺织及物业投资业务,支持着集团零售业务的持续增长。

华润将自己定位于“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多元化企业”,传承刚健自强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与您携手,改变生活”的庄严使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充分表现出了华润自主创业的势头。通过自主创业,提升客户生活品质,华润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和美化生活之中,表达了华润在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中求得企业自主、自强发展的价值取向。

3.4 秉承优良传统品质的诚实守信核心

诚实守信是优良的中国传统品质,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华润的核心价值观。华润倡导全面的诚信观,诚信于股东、诚信于客户、诚信于员工、诚信于社会。

华润诚信观中的诚信于股东,就是要把股东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说假话,不做假账,不做有悖于股东利益的事,全心全意为股东创造最大化的价值;诚信于客户,就是要想客户所想,竭尽全力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与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共同成长;诚信于员工,就是要关爱员工,尊重员工,努力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重视员工的职业健康,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保护员工的各项权益;诚信于社会,就是要认真履行社会化责任,致力于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积极开展慈善公益事业。[7]

4 结 论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有企业文化创新很好地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不能将引进的创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坚守原有传统文化,固步自封;一个问题是直接使用舶来的创新文化,犹如空中楼阁,脱离基础,脱离中国实际。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创新精神,同时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国有企业的冲击,立足国有企业实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威廉・大内. 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M]. 孙耀君,王祖融,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 王长根. 美丽管理――本来意义上的企业文化[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

[3] 张朗峰,李耀士. 基于传统文化的企业创新文化――以海尔创新文化为例[J].特区经济,2005(9):351-352.

[4] 王国轩. 四书: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本书编写组.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企业和谐管理领导者

如何实现企业的和谐管理,是当今企业管理界正在兴起的一个热门课题。企业实现和谐管理,势在必行,人心所向。运用《中庸》的诚性,实现企业管理和谐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将中庸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有助于在管理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当我们从诚性出发来理解“中庸之道”时,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儒家把它作为最高道德标准的良苦用心。

无可否认,在我们今天看来,一是诚性与诚实、诚信的意义相近,应当包含诚实、诚信。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员工要诚实、诚信,但同时也要讲艺术、科学和策略。二是管理者对企业员工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理解、关爱、支持、关心等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企业员工要对企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对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企业的战略、企业的经营、企业的宗旨、企业的理念、企业的文化以一种内在的责任感去关注,去谋划、去发挥积极作用,当好主任翁。

树立新的领导观,丰富和谐管理的内涵

树立简约化和自主化的领导观。不论在民营企业还是在国有企业,我们都经常看到老板老总忙碌的身影,有的甚至累的住进了医院。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的领导者过于“看重”自己了。传统的、由领导者承担的职能正越来越多地由被领导者替代。应对领导替代,领导者必须树立简约化的领导观。比如,过去是领导者“出主意”,现在要尽量让被领导者去“出主意”,领导者则集中精力“选主意”和“断主意”,把更多的责任和权力授予下属,把更多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做。这样做既是领导者的自信,又是对被领导者的信任;既能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更加和谐,又能事半功倍地提高领导工作的绩效。

树立柔性化和隐性化的领导观。隐性化的领导有6种实现形式:一是借助企业文化的作用,二是借助制度规范的作用,三是借助情境的作用,四是借助领导服务的作用,五是借助人格魅力的作用,六是借助象征艺术的作用。传统的企业管理主要依赖硬权力进行领导,而21世纪的现代领导越来越依赖软权力,即借助个人的影响力来达到领导的目的。传统的领导强调的是控制和服从,而21世纪的现代领导则强调沟通和认同。顺应企业领导柔性化的发展趋势,现代领导者必须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

篇10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国几千年来思想意识的指南,提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泰罗制诞生,其管理思想以统一的制度来约束管理,而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是将人们的伦理道德准则和管理措施相融合,使员工在企业有一种“家”的氛围,这样就使企业包袱沉重,大锅饭盛行,内耗大,管理成本高,员工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差,企业的经济效益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展迅猛,民企大都为私人企业,其管理企业的模式也是以家族式管理为主。论文百事通家族式管理既有优点更有缺陷,家族式企业的员工一般均为终身雇员,稳定性强,极少流动,而且人力资源投资少,培训及再教育成本低,员工的整体素质高。再有就是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强,终身雇佣及工资等福利使员工不愿离开企业,一旦跳槽到新的企业,工资和福利就要重新开始,因此员工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与企业紧密地联在了一起。在企业初创和困难阶段时,大多企业老板注重感情投资,讲求以德服人,以行感人,以情动人,人事纠纷少,不会产生西方企业中经常出现的那种劳资对抗激烈,罢工、解聘等事件的发生。经营决策集中,管理效率高,成本低,有强烈的危机感,对新技术、新工艺有较强的吸纳能力,技术创新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使用性,企业会有较高的经济效应。而且家族式企业中运行良好的奖惩机制,都会激励员工以加倍的努力去工作。家族式企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水平差,技术水平低,企业后续能力差等。

“人之能群”。现代管理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责任范围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中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就是作为组织机构、职业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础,它所包含的家族主义倾向,在现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所追求的亲密型的人际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组织来说,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剂”,有了紧密的组织机构,就会便于人员和机构的密切配合,在工作中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地不同。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地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处于中华文化圈边缘地带的东亚及东南亚诸国,也不同于西方一些新兴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次生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具有丰富内涵并包含许多精华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起初上进行。当然,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抱残守缺,同时也不可连根拔起;既不可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同时也不能走向民族虚无主义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仁。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事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现代的人本管理,从东方到西方,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居人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员工与顾客的和谐,可以说这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