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托管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财托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市两级法院受理委托理财纠纷案件的基本情况
截至20__年3月,我市两级法院共计受理委托理财类案件6件,其中,委托买卖股票纠纷1件,因委托理财合同而引发的财产关系损害赔偿纠纷2件,一般委托合同纠纷2件,信托合同纠纷1件。在这6件案件当中,已经审结的2件,正在审理的4件。
(二)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件的特点及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我市委托理财纠纷案件总体上呈现以下特点:
1、案件的数量较少但标的较大。从案件总量上看,与全省其他地市相比,我市两级法院受理的委托理财纠纷案件数量较少,但是,该类案件总标的达到1.65亿元。
2、案件多发期在20__年之后。在6件委托理财纠纷中,只有泰山区人民法院受理的1件委托买卖股票纠纷系发生于1996年,其余案件均发生于20__年之后,这是由于股市长期低迷,在20__年前后发生的一些委托理财合同中约定的收益无法兑现,导致当事人发生纠纷,从而成讼。
3、案由较多,不统一。现在委托理财纠纷并没有统一的类案由,我市法院受理的此类案件,在确定案由时也不统一,如有的定成委托买卖股票纠纷,有的定成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有的定成信托纠纷,还有的定为一般委托合同纠纷。
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委托理财纠纷的概念不够统一规范,比较模糊。这直接影响了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受理与审判;2、审判委托理财合同纠纷的法律依据不足,判决缺少统一尺度。由于实践中对委托理财合同的性质仍存在较大争议,加之委托理财合同与合同法规定的有名合同均不甚相符,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很少能找到适用于此类合同纠纷的法条,加大了案件的审理难度。
二、关于委托理财的概念
委托理财的概念,在实践中比较模糊,不够清晰。而由于委托理财现象比较复杂,因此对概念的界定,实际上决定着法院受理委托理财纠纷案件的范围。因此,委托理财的概念是我们首先需要予以明确的。
有人提出将委托理财定义为客户将其资金交付给管理人并由后者将该资金投资于证券、期货等交易市场或者以其他金融形式进行管理,所获利益由双方按照约定进行分配或者由管理人收取管理费的活动。这里强调金融性质显然是从委托投资的对象及管理方式而言,而非指委托投资的主体,并排除了非金融性的经贸、实业投资及其委托管理。所以,这一概念没有涉及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将国债、股票或期货合约等作为合同标的的情况,因此有些偏颇。
还有观点认为,委托理财是委托人与受托人约定,由委托人将其所有或募集的资金、证券等金融性资产交由受托人掌管,并由受托人在证券、期货等金融市场从事营利性投资经营活动,以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委托理财活动必须在证券或期货经营机构开设资金账户,通过证券或期货经营机构方可进行。这一概念基本上揭示了委托理财的实质,但却忽略了现实当中存在的以实物资产作为理财对象的情况。
我们认为,委托理财,实质上是一种投资委托管理或资产委托管理的行为。严格地说,“委托理财”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只是金融业界的习惯用语。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用语,它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托理财现象。
委托理财合同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委托理财合同泛指委托人将其拥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的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如不动产)委托给受托人从事投资管理活动的合同;而狭义的委托理财合同仅指委托人将其拥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的金融资产(如货币、票据等)委托给受托人从事投资管理活动的合同。以受托资产的种类为标准,委托理财可分为金融性资产的委托理财和非金融性资产的委托理财。金融性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是指因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委托人将其资金、证券等金融性资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在证券、期货等金融市场上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组合投资、管理活动所引发的合同纠纷。我们所说的委托理财纠纷,就是指的此类纠纷。
三、关于委托理财合同的类型
委托理财合同千变万化,种类繁多。总体看来,委托理财合同有名实相符的,也有名实不符的。在名称上,比较多的情况下,称为委托理财合同、投资理财合同、委托投资合同、资产管理合同或投资管理合同等;有时,第三方监管合同或委托监管合同是单列的,也有合一的,单列的由委托人与监管人签订(委托人与受托人另签委托理财合同),合一的由委托人、受托人、监管人共签。委托理财合同也有以其他名称出现的,如委托合同、证券(股票)交易(买卖)合同、委托()国债投资(购买)合同、股票质押投资合同、合作(共同、合伙)投资合同,甚至托管合同、保管合同、国债回购合同、投资咨询(顾问)合同、信托合同等等,不一而足。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对委托理财合同作出相应的分类:
(一)根据委托理财的表现形式来区分,实践中委托理财合同主要有以下两种:(1)子母协议,一份正式协议,一份补充协议,保底和保收益的内容一般约定在补充协议中;(2)三方监管协议,委托理财合同由三方主体共同签订,即委托方、受托方和监管方,监管方一般由证券公司充当。但是在具体的合同名称上,则可能各不相同,实践中比较多的有委托理财、委托投资、合作投资、资产管理、 受托资产管理、信息咨询服务协议、国债托管协议等等。
(二)根据合同中关于亏损负担和赢余分配的约定来区分,委托理财合同可以分为如下七种类型:(1)本息保底,超额归受托人型。受托人保证到期返还委托人的本金和一定比例的年收益率,超出部分归受托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受托人赔付。(2)本息保底,超额分成型。受托人保证到期返还委托人本金和一定比例的收益;对超出部分,由双方按约定比例分成。(3)本金保底,超额分成型。受托人保证委托人的本金不受损失,亏损由受托人予以补足;对盈利部分,则由双方按比例分成。(4)盈余分成,亏损分担无约定型。委托人将资金委托给受托人从事股票交易,双方只约定盈利按一定比例分成;对亏损,则没有约定承担的比例和方式。(5)缔约当时没有约定盈亏负担,受托人事后承诺补偿损失型。双方在订立合同时对交易的盈亏负担没有约定,对投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委托资产损失,受托人书面承诺补足委托人全部或部分损失。(6)盈余分成和亏损未约定型。合同当事人对于盈余的分成和亏损的分担未作出约定。(7)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型。委托人和受托人共同出资,以委托人或者受托人的名义开立资金帐户和股票帐户,由受托人负责资产的运作,有时委托人享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权,约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根据在证券、期货市场上出现的投资人名义的不同,委托理财分为委托的投资理财和信托投资理财。委托人委托受托人使用委托人的账户从事投资经营活动的,为委托型投资理财。委托人委托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或者受托人借用他人名义从事投资经营活动的,为信托投资理财。
四、关于合同主体
委托理财合同的主体,主要包括委托人、受托人、监管人三类。其中,受托人的主体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委托人的范围。委托理财纠纷的委托人,其范围的确定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条的规定确定,包括各类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因为委托理财纠纷均为因委托理财合同所引起,而只要是平等主体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原则上均可以成为委托人。
(二)受托人的范围。实践中,受托人主要包括自然人、一般有限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理财工作室、经纪人、私募基金等民间性机构,也包括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企业财务公司及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公募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等专业性金融机构。
上述受托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金融机构,主要涉及券商,第二类是非金融机构,主要涉及投资公司。对于前者,证监会已在《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中作出相应规定。对于后者,则尚存争议。肯定意见认为,既然“代客理财”列在投资公司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内,且强行法又未作禁止,应认定其具有理财资格;否定意见则主张,委托理财属于特许经营,非金融机构不宜介入。我们认为,投资公司在受托理财时基本处于监管盲区,而目前理财活动往往涉及巨额资金,一旦失控势必殃及金融安全。有鉴于此,今后宜适度限缩受托理财的主体范围,将该业务视为许可经营项目为妥。
五、委托理财合同的性质及案由的确定
(一)对委托理财合同性质的认识
我们认为,委托理财合同是一种新类型的合同。
首先,委托理财合同实际上使双方形成了一种临时性的合伙关系,双方分别用不同的客体,即委托方以货币、受托方以劳务进行投资。委托人开立账户后,在合同有效期内由受托方负责该合伙人的具体运营,凭借其专业知识和投资技巧进行具体操作。双方内部对该合伙人进行期货投资而产生的亏损和盈利进行划分,但该约定仅对双方有约束力,不得对抗第三人。因此,在协议期内交易的盈亏都体现在该账户内,一旦协议期满,清仓结算后,双方就按照约定承担责任。
其次,委托理财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理性的意思自治的体现。对保底条款有人提出,由于投资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由受托人承担全部亏损,会使受托人的义务单方加大,是不公平的。并非理性投资主体的行为。其实,保底条款并非当事人不理性的行为。委托理财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资金和投资专业知识在很多时候并不为相同的主体占有。委托方的目的是使其货币增值,但缺乏使其货币增值的手段。对受托方来说,虽然具有可以使货币增值的技能和知识,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相应的货币资金为载体,其技能是没有价值的。为了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共赢”,委托理财便应运而生了。
最后,无论委托理财合同如何归类,但只要此类合同不违反公序良俗原则以及法律与行政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就应受到法律尊重与保护。申言之,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必须慎重,不能以监管为由阻碍其创新。法律规定应来源于现实需要,对于委托理财行为,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而不要视其为洪水猛兽,以法律没有规定为由而否定其合理性。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一切行为应主要由市场来决定,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二)关于委托理财类合同纠纷案件的案由确定
案由的确定关系到法律关系的识别和案件的定性。对委托理财类合同纠纷案件案由的确定,实践中五花八门,很不统一,主要有买卖股票纠纷、证券(股票)交易纠纷、一般委托合同纠纷、委托理财酬金纠纷、借款合同纠纷、合作炒股纠纷、赔偿纠纷、委托买卖股票合同盈利纠纷、存款合同纠纷等等。有的同志认为,应当将委托理财纠纷作为一种新的案由单列出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有名合同。有的同志认为,从委托理财合同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来看,这类合同无非就是法律已经规定的有名合同的某种复合,不能将其作为有名合同对待,对此类纠纷应细化分流,区别案件类型,分别确定案由。
我们认为,对委托理财纠纷作更进一步的类型化划分和处理,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是必要的。在实践中,委托理财类合同虽然千变万化,但细分起来只有五种典型情况:
1、约定本息保底,超额归受托人所有的,实与民间借贷无异,应将案由定为借款合同纠纷;
2、合同约定委托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管理的,属于信托行为,应将其认定为信托合同纠纷;
3、合同约定委托人自己开立资金帐户和股票帐户,委托受托人进行投资管理的,应将其认定为委托合同纠纷;
4、合同约定双方共同出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应将其认定为合伙合同纠纷。
5、对存在前面几种合同之复合情况的合同,由于合同法对复合合同的问题没有涉及,因此,宜按照类推适用的原则,对其各构成部分分别适用各有名合同的规定。
六、关于委托理财合同及保底条款的效力
(一)委托理财合同的效力
合同效力是法律对当事人合意的事后评价。目前,对此类合同的定性在理论界和 司法界都存有较大分歧,实践中首先依据何种法律规范对其进行调整也不尽相同。我们认为,在对委托理财合同的性质认定上,不应拘泥于合同的性质,关键要从法理高度对其本质内容进行研判,依据《合同法》第三章的规定确定此类合同的法律效力。也就是说,判断委托理财类合同的有效与否,只能依据法律规定,把握合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虚伪表示、隐匿行为、恶意串通、假借名义损害国家、集体、自然人合法权益甚至实施违法犯罪的,应当视为合同无效;同时,有效性应当也源于法无明令禁止即为许可,如果当事人以法律法规禁止委托的资产实施了委托理财,合同应为无效,但是,根据《行政许可法》和《信托法》的规定,委托理财不应采取许可制和专营制方式。
在此次调研中,金融业务资格的缺乏不应导致委托理财合同无效成为在确定合同效力时争论最大的问题。我们认为业务资格的缺乏不应导致委托理财合同无效。
(二)保底条款的效力
“保底条款”是人们对各种委托理财合同中委托人向受托人作出的保证本金不受损失,超额分成、保证本息最低回报,超额分成、保证本息固定回报,超额归受托人等约定的统称。实践中保底条款可分为保证本息固定回报条款、保证本息最低回报条款和保证本金不受损失条款等三种。
在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件的处理中,争议最大的问题就是保底条款的效力。我们认为,对保底条款,只要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规定的情形的,原则上应当认定有效。理由是:
1、基于市场主体投资和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人们发明了委托理财合同这种投资方式。实践中典型的委托理财合同,徒有委托的外壳,其具有与一般的委托或信托合同明显不同的本质特征,即受托人承担民事责任不以过错为条件,并原则上承担受托行为的所有风险。金融性的委托理财与通常意义上的投资行为也有差异,是对证券、期货等虚拟市场的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由于绝大多数委托理财合同中都约定有保底条款,对委托理财合同所包含的法律关系是什么,本身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对于这样一种具有资金融通和资金管理双重功能的新类型的商事合同,我们简单地用委托合同或信托合同去套,或者非得将它定性为我国合同法中的有名合同,并不是科学客观的态度。因此,审判实践中我们也没有理由运用委托合同或投资行为的属性,去阐释委托理财合同,并认定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保底条款无效。
2、迄今为止,我国法律、法规中禁止金融性委托理财的规定,仅见于《证券法》第143条关于“证券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客户证券买卖的收益或者赔偿证券买卖的损失作出承诺”的规定。但依体系解释方法,从该法第194条对违反第142、143条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来看,禁止接受全权委托和承诺保底收益仅仅是针对券商的经纪业务。其他的禁止保底条款的规定主要表现为人民银行的规章,如《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31条、《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第4条等,而这些规章又显然是从强化对信托投资公司的风险管理方面作的规定,且信托投资公司的现实运作和人民银行对其的监管均未严格遵守上述规定。人民法院认定合同的效力,只能以法律和行政法规为依据,上述规章显然不能作为认定合同无效的依据。另一方面,即使国家现在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认可保底条款,也存在法的溯及力问题。当事人此前在委托理财合同中约定保底条款,其无法预见会发生无效的后果。认定保底条款约定无效,对当事人明显不公。
篇2
当前,不少医院正以各种形式试行药品托管(即委托经营),尽管经营形式不同,但都涉及到财务管理问题。
药品委托经营的目的是减少药品经营中的流通环节,让药品价格降下来,确实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难题。
医药分开是当前国内医院面临的一项改革课题,它是国家为解决以药养医问题提出的一项解决办法。
“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医疗需求的新变化,客观上要求拓展与深化、规范与严格医院的经营管理。
一、药房托管是现实选择看病难、看病贵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问题,这涉及到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以及医疗保险制度,以药养医是现行医药体制中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最新研究课题《药房托管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中说:据卫生部统计,2005年全国的卫生总费用是8600亿,其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仅占17%左右。从医院的情况看,政府投入与医院的支出缺口很大,2000年以来,政府投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大致在6%左右。
在药品流通领域,环节过长,利益链上“寄生虫”太多。一些药品需要经过总经销、地区一级、二级、三级、医药代表等等10多个环节才能到达医院和患者手中,每一个环节都在加价。医疗保障是保障效率低下,投量投向投效严重失衡,而药品买单者处于弱势,到医院看病,除了挂号权是你的,其他都没有了。信息不对称,医生开什么药,病人就要吃什么药,付相应的钱。
这样就带来了三个“化”:第一个“化”是虚高药价、虚夸疗效合法化;第二个“化”是“公权、法权”私权化;第三个“化”是伪市场化伪公益化。正是这三个问题导致了目前看病贵的现状,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以药养医也还将存在。
那么能不能找到既能保证医院利益以弥补政府投入不足,又能保证患者利益有效降低药价的途径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药房托管,就是在医疗体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创新药品流通微观机制,缩短流通环节,挤压灰色地带,重构价值链,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实选择。药房托管坚持政府主导,遵循市场规则,鼓励社会参与,实现有条件的医药分开,符合医改大方向。
二、药房托管的重要作用公民应该有知情权、表达权、经济权和健康权,但是患者到了医院这四个权就受到侵害。按理,患者跟医生之间是民事关系,是患者将自己的经济权、健康权委托给医生,医生不能侵害患者的权利。但是医生往往在违背患者的意志和意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开高价药,损害的不仅是患者的经济权,更重要的是健康权。俗话说“是药三分毒”,2006年,据官方网站统计,因药物不良反应在院死亡人数达16.2万人。
药房托管能有效保护百姓“四权”,有力的武器是“采购包”和“处方集”,这在美国已经普遍实行。在我国,南京医药所以能托管成功,有效降低采购价格并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其核心就是实行了“采购包”和“处方集”。
“采购包”包含国家2000个医保基本用药在内的5000个药品,药品全是通用名。根据医院订单需求,采用集成化供应链的方法确定通用名药物,到了医院就没有厂家,只有药。过去医院采购的是药品的商品名,现在商品名没了,这就从制度上切断了医院和药厂的联系、医生和药代的联系,给药价虚高釜底抽薪。
“处方集”是医保专家、药物学家、医学专家、药学专家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针对不同医院和病种制定的协定处方。这个处方是药品的解决方案,包含了药物经济学的概念,医学的概念、药学的概念,医疗保险的概念。患者看病,都可以在医生那里得到一本。有了处方集,患者就有了知情权、表达权,也就能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和健康权。三、实行药品托管后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因此,医院财务管理在药品托管后,不仅要管好医院财产、物资、设备、资金与人员,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在医疗保险制度下,医院的财务管理,应从往重外延的扩大,转变到内涵挖掘潜力为主的发展模式上来,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借鉴托管方财务管理的新理念。
.财务管理范围要拓宽,使经济运行控制拓展到影响医院收益的各个环节中,贯穿在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渗透到医院决策、医疗业务、技改科研、基本建设、后勤服务等各方面,贯穿决策、执行、监督等运行的各个环节,还应把握和托管方在账务处理方面的协调和报表的衔接问题。
.构建财审管理新机制,促进基本职责的落实,明确医院财审部门执行经费监督检查方法和内容。
.财务管理与运营方式的转换,使医院财务管理在内控制度的基础上,要重新定位,加强管理,建立内部经济运行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发挥监督督察的职责,在进行托管药房核算的同时,还应把握财务清楚、归口到位。
.从偏重收入管理,转向注重支出管理,要着力控制与压缩不合理的开支,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降低医院运行成本。
.从注重对物、钱的经营管理,转变到“以人为本”,着力抓好人员素质的培训与提高上来。
.逐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医院科室核算的作用,完善科室核算的对策。
四、落实药品托管的原则药品托管应遵循“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原则。以前医院实行的“数量统计出库报销,月末盘点作消耗”不能真实地反映医院资产的情况造成了资产的流失。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医院会计制度的出台,医院应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管理办法。药品托管后,药房为记录药品的收发结存情况,必须制定一整套账表单据如库存药品明细账、本月药品销耗汇总表、本月领用药品汇总表、盘点清册等,月底对全部库存药品进行盘点,看与账面金额是否相符,这将改变以往以领代报,以存代销的局面,真实地反映药品进、销、存的动态情况,真实地反映药品托管后的结存、销售情况。
五、完善药品托管的财务管理措施药品托管后的财务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财务关系不理顺,药品的质量和差价就不可能理顺,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药品的质量管理。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发展和存亡。托管后的药品购进,医院财务必须全程参与并进行监控督导、制约。
篇3
当前,不少医院正以各种形式试行药品托管(即委托经营),尽管经营形式不同,但都涉及到财务管理问题。
药品委托经营的目的是减少药品经营中的流通环节,让药品价格降下来,确实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难题。
医药分开是当前国内医院面临的一项改革课题,它是国家为解决以药养医问题提出的一项解决办法。
“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医疗需求的新变化,客观上要求拓展与深化、规范与严格医院的经营管理。
一、药房托管是现实选择看病难、看病贵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问题,这涉及到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药品流通体制以及医疗保险制度,以药养医是现行医药体制中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最新研究课题《药房托管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研究》中说:据卫生部统计,2005年全国的卫生总费用是8600亿,其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仅占17%左右。从医院的情况看,政府投入与医院的支出缺口很大,2000年以来,政府投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大致在6%左右。
在药品流通领域,环节过长,利益链上“寄生虫”太多。一些药品需要经过总经销、地区一级、二级、三级、医药代表等等10多个环节才能到达医院和患者手中,每一个环节都在加价。医疗保障是保障效率低下,投量投向投效严重失衡,而药品买单者处于弱势,到医院看病,除了挂号权是你的,其他都没有了。信息不对称,医生开什么药,病人就要吃什么药,付相应的钱。
这样就带来了三个“化”:第一个“化”是虚高药价、虚夸疗效合法化;第二个“化”是“公权、法权”私权化;第三个“化”是伪市场化伪公益化。正是这三个问题导致了目前看病贵的现状,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以药养医也还将存在。
那么能不能找到既能保证医院利益以弥补政府投入不足,又能保证患者利益有效降低药价的途径呢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药房托管,就是在医疗体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创新药品流通微观机制,缩短流通环节,挤压灰色地带,重构价值链,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实选择。药房托管坚持政府主导,遵循市场规则,鼓励社会参与,实现有条件的医药分开,符合医改大方向。
二、药房托管的重要作用公民应该有知情权、表达权、经济权和健康权,但是患者到了医院这四个权就受到侵害。按理,患者跟医生之间是民事关系,是患者将自己的经济权、健康权委托给医生,医生不能侵害患者的权利。但是医生往往在违背患者的意志和意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开高价药,损害的不仅是患者的经济权,更重要的是健康权。俗话说“是药三分毒”,2006年,据官方网站统计,因药物不良反应在院死亡人数达16.2万人。
药房托管能有效保护百姓“四权”,有力的武器是“采购包”和“处方集”,这在美国已经普遍实行。在我国,南京医药所以能托管成功,有效降低采购价格并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其核心就是实行了“采购包”和“处方集”。
“采购包”包含国家2000个医保基本用药在内的5000个药品,药品全是通用名。根据医院订单需求,采用集成化供应链的方法确定通用名药物,到了医院就没有厂家,只有药。过去医院采购的是药品的商品名,现在商品名没了,这就从制度上切断了医院和药厂的联系、医生和药代的联系,给药价虚高釜底抽薪。
“处方集”是医保专家、药物学家、医学专家、药学专家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针对不同医院和病种制定的协定处方。这个处方是药品的解决方案,包含了药物经济学的概念,医学的概念、药学的概念,医疗保险的概念。患者看病,都可以在医生那里得到一本。有了处方集,患者就有了知情权、表达权,也就能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和健康权。三、实行药品托管后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因此,医院财务管理在药品托管后,不仅要管好医院财产、物资、设备、资金与人员,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在医疗保险制度下,医院的财务管理,应从往重外延的扩大,转变到内涵挖掘潜力为主的发展模式上来,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借鉴托管方财务管理的新理念。
.财务管理范围要拓宽,使经济运行控制拓展到影响医院收益的各个环节中,贯穿在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渗透到医院决策、医疗业务、技改科研、基本建设、后勤服务等各方面,贯穿决策、执行、监督等运行的各个环节,还应把握和托管方在账务处理方面的协调和报表的衔接问题。
.构建财审管理新机制,促进基本职责的落实,明确医院财审部门执行经费监督检查方法和内容。
.财务管理与运营方式的转换,使医院财务管理在内控制度的基础上,要重新定位,加强管理,建立内部经济运行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发挥监督督察的职责,在进行托管药房核算的同时,还应把握财务清楚、归口到位。
.从偏重收入管理,转向注重支出管理,要着力控制与压缩不合理的开支,减少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降低医院运行成本。
.从注重对物、钱的经营管理,转变到“以人为本”,着力抓好人员素质的培训与提高上来。
.逐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医院科室核算的作用,完善科室核算的对策。
四、落实药品托管的原则药品托管应遵循“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原则。以前医院实行的“数量统计出库报销,月末盘点作消耗”不能真实地反映医院资产的情况造成了资产的流失。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医院会计制度的出台,医院应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管理办法。药品托管后,药房为记录药品的收发结存情况,必须制定一整套账表单据如库存药品明细账、本月药品销耗汇总表、本月领用药品汇总表、盘点清册等,月底对全部库存药品进行盘点,看与账面金额是否相符,这将改变以往以领代报,以存代销的局面,真实地反映药品进、销、存的动态情况,真实地反映药品托管后的结存、销售情况。
五、完善药品托管的财务管理措施药品托管后的财务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财务关系不理顺,药品的质量和差价就不可能理顺,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药品的质量管理。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发展和存亡。托管后的药品购进,医院财务必须全程参与并进行监控督导、制约。
篇4
摘 要:地方院校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与发展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跨越式发展造成资金压力和当前资源竞争产生的新一轮压
>> 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定位及实现路径探讨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思考 地方院校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浅谈地方投融资平台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 审计重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关思考 基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财务管理困境与对策 新形势下院校财务管理的思考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关于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思考 高职院校加强财务管理的理性思考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思考 关于加强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思考 地方院所承担科技部科研项目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思考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及探讨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探析 地方工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浅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院系两级财务管理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机制的构建 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谢玉龙.从政府化债谈地方院校债务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24-25.
[3] 翟帆,赵秀红.民盟中央提出:构建社会捐赠高等教育事业机制[EB/OL].中国教育报,.
[4] 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2010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篇5
但是,这种介入是量力而行的介入,是在有较牢靠的基础条件下的介入。
这里讲的条件,首先是传统报刊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做内容的优势,要有做好内容的各项配套措施。在介入新媒体时,不能照搬门户网站的经验,尽管他们做得很好,但传统报刊的新技术、资金等条件很难与其比拼,因此必须在介入时将自己的优势带进去,然后寻找自身的发展道路。然而,有的报刊至今仍定位不明,做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并未形成。在这种困境下,有什么能耐去拓展新媒体业务?许多报刊介入新媒体是从办报刊网络版与纸质版互动开始的,但如果办的报刊质量不高,产生不了注意力,谁又会去关注复制在网络版上的内容?这种互动本来就是低层次的,要朝着高层次介入新媒体的方向发展才是出路,但连低层次都互动不了,何来高层次?所以,作为纸媒单位要先把自身的报刊办好,把内功练好了,才有可能对外拓展。
这里讲的条件,还包括往新媒体融合乃至往全媒体发展的基本条件。什么叫全媒体?全媒体顾名思义,应该“全”,包括了各类传播工具,通过文、图、声、光、电展示传播内容,能看、能听、能触摸,可互动。对用户来说,完全可以得到全媒体的体验,因为各种传播形态都冲着用户而来。然而,具体到单个媒体来说,即便媒体战略拓展得好的,其拥有的“全媒体”也只是相对的概念。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有些媒体形态不是任何媒体都可以进入的。报纸要向相对而言的全媒体转型,最要紧的是先打造和整合好全媒体平台。如果只懂得一点互动的知识、仅有互动的能力,并没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也就是没有构建起介入新媒体乃至全媒体的良好平台,怎么有可能往全媒体发展?因此,现有技术、设备、人才甚至运行的体制、机制的构建,都是不容忽视的内功。不练好内功,往全媒体发展只能是空话。
有的人认为,纸媒己不行了,无须死守了,干脆放弃然后转办新媒体。放弃之后再转型,然后取得成功,会有这样的案例,但可以预言在目前的条件下,成功的案例不会很多。不可否认,传统媒体受到“寒流”袭击正陷入困境中,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某些新媒体也在萎缩。今天生机勃勃的新媒体,明天可能就变成死气沉沉的旧媒体了。任何事物都有诞生、成长、成熟直至顶峰,最后跌落低谷走向死亡的过程。如果因为遇到困境就不想办法突围,不求新求变,别说传统媒体,就是新媒体也干不成。真正的智者,不是看到问题而退缩,而是想办法改革创新使新闻产品焕发生机,进入第二个青春期。
何况,从这几年报刊的发展来看,并不是某些人想像的那么悲观。中国具有人多地广、各地经济差异很大的国情,国家对传统媒体保护性措施还在的现实,乃至今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都决定了中国的报刊不会有像美国那样快的衰退速度,因此还需增强信心,继续坚守。当然不是消极的死守,而是要在报纸形态、内容改革、营销渠道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在竞争中发展。“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是市场竞争的规律。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报刊媒体要不断寻找新的起点,争取把自己做成强者,才是出路。如果把自己打造成强者,有了品牌影响力,还可改变纸媒长期仅依靠广告的单一经营的局面,通过实行多元化经营,寻找新的增长点。
篇6
关键词:信托理财产品;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1 我国信托产品简介
信托理财产品也是-种理财计划的形式存在。回顾世界信托的发展史,信托被当做一种行为广泛存在于各种经济活动中。当前我国各类金融机构推出的掺杂了信托关系的理财产品都可算作是信托理财产品,如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计划、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2005年后快速发展起来的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公司的证券投资基金和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信巧公司与养老金公司及商业银行合作推出的企业年金基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金融业开始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模式,设立了专口的信托机构即信托投资公司。我国的信托业务由信托投资公司来开展,其中的资金信巧不仅是信托业务也是理财产品。本文所讨论的信托理财产品系信托投资公司推出的信托资金计划(金融信托)。
2 我国信托理财产品的风险表现
2.1 产品流动性风险
产品流动性较差主要集中于集合资金信托,流动性差主要表现为:受法律法规的限制,规定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在收益权转让过程中只能转让给机构投资者,且转让时不能对信托产品进行拆分;缺乏信托产品集中交易平台,投资者需要独自承担高额的交易成本;信托产品投资项目如房地产、基础产业建设等项目建设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征为信托产品的转让及赎回增加了难度。信托产品流动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信托业发展的瓶颈,如果产品流动性问题能得到解决,对信托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产品管理风险
从信托产品分类表中可以看出,单一资金信托一直在信托产品中处于重要地位,其占比在整个信托资产中达70%以上。单一资金信托计划的委托人多为机构,在资金运用上多体现委托人的意愿,基本是委托人利用单一资金信托的通道借款给指定资金使用者,通常单一资金信托业务的信息具有完全的私密性。在这样的业务中信托公司仅起到通道、中介的作用,在产品管理能力上没有任何的体现,且极易引发内部关联交易风险。如果不注意产品管理,信托资产严重受到威胁。
由于在中国经济的特殊背景下,对信托业赋予的可"跨市场"的独特制度优势,使得信托公司整体上存在产品创新的惰性,其产品投机性之强也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在这种优势下,信托发展的规模并非得益于其产品管理能力,而是制度优势,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外生机会所赋予的,在获得较高收益的同时也积累了风险,压抑了产品创新和管理能力。泛管理时代的到来,信托业这种优势不再,原有行为模式不可持续,转型需要迫切。
2.3 信托公司内部风险
2.3.1 违规经营风险。由于信托I在传统体制下的定位,为了弥补银行信用不足,在这种体制下对信托就有规模上的限制,导致信托业资金来源有限。为了扩大经营,突破制度性的限制,信托公司采取各种手段筹集资金,夺取资金市场,采取超范围经营业务、超限制、超利率、超期限招揽存款的手段吸金,更甚的是,从拆借市场和证券回购市场违规拆入大量短期资金,一旦债务链中断,资金回收困难,极易引发社会经济不稳定。对信托业财务管理方面法规的缺失,导致部分信托公司存在表外经营,财务账实不符的情况。
2.3.2 操作性风险。信托公司对项目、交易对手等的尽职调查是事前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是降低违约风险的一个手段。现存在信托公司的尽职调查能力不足,使得存在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隐形风险。从多数被曝光的风险事件中可以看出,风险频发的原因与信托公司尽职调查能力不力有着很大的联系。对交易对手的财务及债务信息了解并不充分,信息来源不够全面,缺乏对交易对手经营管理能力的评估体系,忽视作为风险保障的质押物评估,均是造成信托风险事件频发,信托公司需要反省的管理缺陷。
2.3.3 项目管理风险。信托公司在信托项目过程风险管理不力,对事前风险管理及过程风险管理重视度有差别,过于依赖一些既定的风险管理控制手段,对于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交易对手恶意违法行为及风险预见能力不足;风险管理工具简单,与极具灵活性及广泛性的信托产品不匹配;管理人才缺乏等都是导致信托项目存在风险的原因。
3 我国信托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3.1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和基础,是风险管理的第一层次。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和控制风险,保证企业平稳有序运行的根本。如果内部控制足够有效,可将风险甚至危及及时、有效地避免。
风险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包括多个方面,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还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公司风险管理模式、内部制约监督机制、高素质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如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为例,设立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四个结构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其中董事会拥有实际控制权,股东大会拥有最终控制权,监事会拥有监督权,经理拥有经营权,四项权责分立又相互制衡,共同为公司的治理负责。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优良与风险管理效果密切相关,健全、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3.2 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就是整个行业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是政府监管的必要补充。行业自律是信托企业个体自律基础上的团体自律,是信托机构风险的第二层控制圈。通过成立信托行业自律组织作为引领者,引领信托行业自律性的提高。信托行业自律组织一般由企业自愿组成,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管理规定、道德规范等章程来规范、约束和管理组织内的成员,对声誉维护和风险规避起促进作用。
3.3 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指社会团体和社会投资者对信托机构的监察和督促,包括委托人和受益人、投资者和社会舆论、中介机构的监督,是风险控制的第三层次。法律规定,委托人有权对信托机构进行监督和约束,有权向法院申请撤销或解任受托人,并依法给予赔偿。信托业务的直接关系人对信托的积极监督与约束,为信托公司加强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要求信托公司建立规范、严格、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全面披露公司财务状况、资产评估情况、风险情况、信用评级等信息,利于督促信托机构改善风险管理,利于社会公众了解并关注信托机构内部管理状况。社会监督是信托行业外部对信托机构风险的控制圈,虽然这种控制作用并不是直接作用于风险,有时候是间接甚至是不明显的,但这种风险监督是必要和不可忽视的。
3.4 政府监管
政府对信托机构的风险监管是不可缺少的,是对风险最强劲有力的外部监管作用。虽然信托机构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需要会主动防范风险,但是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使得仅依靠信托业内部控制不能完全有效控制风险。
因此,客观上要求有一种具有强制性、权威性、执行力的外在力量进行风险的外部控制,达到稳定金融环境,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这种外在力量主要就是政府监管。现今,信托业是与银行、证券、保险并位的四大金融支柱,是重要的金融种类之一,其健康发展更需要严格的外部监管规范,已达到金融市场稳定的目的。监管部门不要将眼睛只盯着风险,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文化及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视度,将风险管控能力作为比业务规模更为重要的评价信托公司的衡量标准。
综上,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有机结合,以内部控制为本,外部监管为辅,在行业自律的影响下,相互促进,互相依存。建立内外有效,适度有弹性的风险管理模式,是促进信托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曲延英.分工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
篇7
【关键词】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财务管理制度
一、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概述
1.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
私募股权基金主要包括公司型、合伙型以及信托制等三种类型。其中,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是指发起人与投资人签订信托合同,投资人将资金委托给发起人,发起人通过将资金用于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最后根据信托合同将收益发放给投资人的一种资金管理手段。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是信托制度与私募股权基金的有机结合,其主要建立在信托契约层面上,并未形成实体经营。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核心是信托,受托人与委托人分别是基金发起人与基金投资者,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它是一种投资方式,而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它则是一种理财方法。
2.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模式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主要包括融资通道型、合作管理模式以及管理型模式等三种类型,每种私募股权基金信托的运作模式也有所不同。融资通道型私募股权基金属于保守型,其收益主要包括现金、股票以及财产增值等,此类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对受托人的管理能力要求较低。合作管理模式的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手段,主要投放与科技创新型公司,对于受托人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管理型模式的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风险结语前两种模式之间,投资目标主要定位于成熟金融公司,整个投资与收益过程都比较有次序。
二、信托制私募股权财务管理制度研究
1.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风险分析
在竞争激励的金融环境中,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存在诸多风险。其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委托-风险,即投资人与人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人弄虚作假行为带来的风险;投资风险,即管理人的决策失误造成的资金流失风险;融资风险,即投资基金的融资过程中因融资计划不合理而带来的风险;退出风险,即退出机制不完善而带来的投资人利益损失。分析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出现风险的原因,信息的不对称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而市场的不成熟则是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
2.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的框架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制度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其中政府机构主要通过相关的法律制度监督基金的财务状况,而行业协会则是通过相应的限制条件及监督机制对其进行管理。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的管理对象包括基金投资人、基金发起人以及基金保管人等,对不同管理对象的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而其管理方式则包括统一管理、分头管理、机构监管以及功能管理,管理内容包括合格基金融资规范、信息披露以及对基金投资人、发起人、保管人的财务监督等。
三、信托制私募股权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1.信托制私募股权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财务管理仍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首先,管理主体的职权不明确,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涉及到融资规范、投资信息披露、财务报表等多方面的内容,政策的不一致导致财务管理混乱;其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对基金管理人以及投资人的财务状况缺乏足够的约束,增加了出现财务风险的几率;另外,管理内容不完备,对投资人的投资情况缺乏有效的管理,信息披露制度可操作性较低,财务报表弄虚作假的情况屡见不鲜。
2.加强信托制私募股权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要加强信托制私募股权的财务管理,必须从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等三方面入手。首先,必须提升行业协会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将行业协会监管作为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政府监管为主、行业协会监管为辅的财务管理模式;其次,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基金获利状况、各季度财务报表进行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另外,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明确财务管理的内容,尽快规范基金募集行为、信息披露制度、财务报表审计等。
四、结语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是将信托制度与私募股权投资有机联系起来的一种资金管理方式,包括融资通道型、合作管理模式以及管理型模式等三种类型,每种私募股权基金信托的运作模式也有所不同。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财务管理制度是保证基金规范化运作、规避基金风险的有效方式,但是当前的财务管理制度仍然存在管理主体职责不明确、相关规定不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有鉴于此,只有不断完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以及管理内容的相关规定,明确各部分职责,才能保证我国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萍.浅析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瓶颈与治理策略[J].中国证券期货,2010(1):101-102
篇8
【关键词】急倾斜薄矿体;削壁充填法;采场管理
作为一种关于干式充填采矿方法的回采方案,削壁充填采矿法在具体的回采过程中需要将矿石和围岩分别崩落,顺路溜矿天井放出采下的矿石,将削壁崩落的围岩作为回采和采空区充填料的工作平台,在具体的回采过程中以矿岩的稳定性为根据将先采围岩还是先采矿石确定下来。削壁充填法的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对矿石的废石混入率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围岩在充填料的有效支撑作用下不会出现错动的现象;其不足之处是具有较低的功效、较多的材料消耗、复杂的回采工序以及较低的劳动生产率等。针对目前削壁充填法应用在急倾斜薄矿脉中的问题,本文对托库孜巴依金矿区使用削壁充填法的采场管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托库孜巴依金矿采矿方法分析
通过对托库孜巴依金矿区矿体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在具体的开采中部分采场选择削壁充填采矿法,经过与类似地质情况的矿山比较和小范围内的试用,发现在本矿区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将削壁充填采矿法基本上熟练地掌握住了,与其他矿山的采矿方法比起来,充填法能够使矿石的损失和贫化得到有效控制。
1.1削壁充填法的参数分析
该矿山具有40米的阶段高度,60米的矿房长度,其矿脉厚度和矿房回采宽度相同,具有3米的底柱高度,3m×4m天井保安矿柱,在具体的填充过程中具有1~1.25米的上下盘削壁厚度。
1.2采准切割工序分析
首先以矿脉的走向为根据对脉外运输平巷进行掘进,以一半的采场长度为根据对一探矿穿脉进行开掘。如果探矿穿脉已经达到矿脉,这时候以脉向为根据对先进天井、矿石溜井进行掘进。在掘成先进天井之后,再对回风横巷进行掘进,使之与上阶段脉外运输平巷相连通,从而将削壁充填法的通风系统、运输和采准系统完成[1]。
1.3回采工序分析
采用水平分层向上回采的方式,一般具有1.8米的高度,回采工作主要包括铺垫、凿岩、爆破、通风、放矿、大块破碎、顺路架设、溜井架设、削壁、挑拣矿石、平场等。采场要确保在3.5米以下的空间位置,在将矿石采下之后不存窿,马上利用溜井将其放出,随后将围岩崩落实施分层填。随后下一个分层回采工作在经过平场的废石垫层上重新进行,采用这种循环作业的方式最终全部采完全矿房矿石。
1.4采场通风分析
由阶段运输平巷进入新鲜风流,随后经过顺路天井进入到采场中,经过先进田井和回风横巷的污风最终在上阶段的运输平巷排出。
2.托库孜巴依金矿采场管理方法
2.1采场凿岩前的管理工作分析
在削壁充填之后,需要在采场内平整好削下的围岩,要用大锤砸平大块突出的棱角,随后才能够将彩条布和胶带铺上去。在铺垫采场的时候,要保证铺垫胶带具有不小于0.2米的搭接,要用彩条布铺严其边角。在对采场进行分层充填之前,首先要架设顺路天井和铁溜井
,保证铁溜井之间严密的搭接,采用废石将周围夯实。选择坑木压合式咬口的支架方式对顺路天井进行架设,采用废石围好高出木支护的部分四周,防止木支护在放炮的时候被砸坏。
2.2削壁充填管理分析
上削下盘是采场削壁的原则,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对其充填料的块度进行严格的控制,特别是要对上部铺垫的块度进行控制,这样就便于后续整平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果采场矿脉具有不很稳固的围岩和偏大的厚度,这时候就可以利用下盘施工小穿脉巷道进行取料。
2.3出矿管理分析
在出矿的时候,将300mm×300mm的格筛架设在铁溜井上口,这样如果矿石具有大于300 mm的块度就无法向溜井直接进入,避免在矿石中进入适宜手选的废石;必须要撬下两壁未爆下而能撬下的薄层矿;要清扫干净垫板上及两壁的粉矿,防止出现二次损失;要拣干净在废石中落入的块状矿石[2]。
2.4采矿施工的技术管理分析
在采矿过程到各个环节采矿技术师都要进行认真的技术指导监督和检查,尤其是要认真的检查充填废石在铺垫之前有没有混入矿石,检查平场后底板平整度、凿岩后现状、凿岩过程中炮孔角度等以及完成采场出矿后的充填时削壁情况、撤垫前粉矿清理情况。
2.5凿岩管理工作分析
在充填后的废石堆上开展凿岩工作,以矿石稳固性的好坏为根据选择上向炮孔。要严格的以矿岩分离的难易程度和矿脉厚度为根据选择工作面的炮孔排列形式。在凿岩前采矿技术要选择红漆将需要打眼的位置确定下来,并且将照片拍好,将照片的编辑工作做好。在完成凿岩工作之后,将炮孔数统计好,并且将照片拍好,将照片的编辑工作做好[3]。
2.6爆破与通风管理工作分析
可以以实际的资料为根据选择单位炸药消耗量,避免在炮孔中出现炸药分布不匀而导致崩成大块的现象,需要保证不低于60%―70%的炮孔装药系数。通常来讲,凿岩爆破等作业会产生较大的粉尘量。所以必须要保证工作面通风能够使排尘和排烟所需风量得到满足,同时空气的含氧量在工作面中不能够低于20%,保证不小于0.15 m/s的风速。
2.7采场安全管理工作分析
首先,采场的照明设备必须要完整,并且保证线路的质量;其次,要牢固的架设顺路行人井梯子;第三,要保证采场2个安全出口具有良好的通畅性;第四,施工人员必须要将火工品管理好,采用分箱存放的方式对所领火工品进行存放。最后,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安全规程开展各项操作。
3.结语
在实施削壁充填法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财产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矿区矿石的损失和贫化率,还可以极大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在使矿山的经济效益得以显著提升之外,还能够有效地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而要想做好采场管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还必须要以自身的技术经济条件、矿石品位、矿体的厚度、走向等为根据科学合理的开展采场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罗怀长.茶山矿削壁充填法采矿法采场充填体回收技术研究[J].采矿技术, 2009, 9(6): 3-4.
篇9
关键词:供需脱节;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酒店产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产业规模、发展实力及服务质量均得到了巨大进步,各种类型的旅游住宿设施已附属于酒店产业中。在酒店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而增大,且人才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高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时落实实用性原则,重点突出职业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实践性,最终改变供需脱节现象,为我国酒店产业培炎一批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一、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需脱节现状
当前,从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及酒店产业人才需求上来看,其供需脱节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毕业生找不到相应的酒店管理职位。由于酒店产业的飞速发展,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所招收的学生量日益增大。原本部分高校并没有设定酒店管理专业,如今,纷纷成立了酒店管理的相关专业,进而满足酒店产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每年高校都会有大批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却无法找到相应的酒店管理职位,很多学生干起了与自己无关的工作,甚至在学校表现优秀且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也纷纷加入到“跨行”的考研队伍中,致使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得到流失,最终大大浪费了酒店管理教育资源。
2、酒店招不到合适的酒店管理毕业生。据数据的不完全统计,我国酒店产业管理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及培训,就相继在管理岗位上工作。同时,有很多人员认为酒店管理是一份不光荣的工作,很多学生也放弃本专业,最终使得酒店产业缺乏专业的管理生,就迫切需要招收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但是,在实际招聘工作中,很多酒店管理毕业生屡屡碰壁,大多由于缺乏管理经验而被拒绝。
3、酒店管理人才流失性过大。酒店产业最为普遍的现象为员工流失率较大,占到50%以上。很多酒店管理毕业生将酒店当做是人生的中转点,在工作的同时还想着往其他方向转,投入人生另一个目标。这样一来,管理人才的丢失不仅给酒店业人力资源带来巨大负担,也使酒店业对酒店管理毕业生的不认同,导致不敢轻易聘用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后给一些毕业生的就业带来障碍。
二、供需脱节视域下的高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每一环都是仅仅相扣的,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导致此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当而造成的,盲目的过大及市场脱节等,最终制约了我国酒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特提取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当前我国酒店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酒店业不再缺乏理论管理知识强的学术家,也不缺乏熟练的基层服务人员,而是缺乏熟知国际管理能力强、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及发展的战略眼光人才。为此,高校应以此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培养语言沟通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及业务能力强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处变不惊,既懂得市场调差、数据分析,又具有较强的管理心智技能,培养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
2、走工学结合道路。酒店管理专业可采用“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最后一年则去酒店实习,必须落实到每一位大学生上。只有将其投入到实际酒店环境中才能够感受真正的管理,在实习中积累管理经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必须对那些不准备考研的酒店管理生进行严格管制,发放到酒店中。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酒店业培训成本,而且还为酒店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3、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酒店管理是全球十大热门产业之一,我国为了适应国际酒店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在高校中纷纷设置有学习国外知名酒店管理模式的课程,同时与国外知名酒店进行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国家化的酒店管理人才。当然,还有一部分高校的酒店管理课程并没有与国际接轨,仅仅注重人才培养结果,而忽视了培养过程。为此,应将理论课、实践课及语言课三者有效结合,培养国际性的管理人才。
4、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鉴于当前,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跳槽现象严重的情况,要求高校在培训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职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避免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特别是专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酒店管理事例之外,还应强调职业的“忠诚度”,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酒店业在我国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有效摆脱供需脱节现象,高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时,应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走工学结合之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为我国酒店业输入高端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万光玲.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5):88-90.
篇10
摘 要 在进一步加大致力民生的当今,关系着人们健康、生死的医疗成为民生大计的重中之重。由政府投入的卫生单位更是民生的大问题,这些部门是人民群众基础的医疗保证,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是政府为人民谋福利的巨大工程,其社会效益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政府投入的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对这些单位的社会效益的影响,通过实际调查,参考资料等手段,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意见和观点。希望我国的政府投入性卫生单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不断增进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 政府投入 财务管理 社会效益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政府部门投入的卫生单位的改革也是如火如荼。然而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政府投入的卫生单位将对社会效益的追求转变成对商业利益效益的追求,其中原委一言难尽,重点就是资金,有了资金才能发展,才能改善医疗卫生环境,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面对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冲突,财务管理又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一、引言
卫生单位的社会效益是指从社会的宏观角度对卫生医疗单位的业务活动所引起的社会资源的耗费与获得的成果关系的经济评价。他具体体现在卫生部门为社会提供的卫生医疗服务的质量、数量、服务态度等方面。虽然在竞争激励的现代社会效益就是现代企业立足根本,持续发展的前提,但是,政府投入的卫生单位有其独特性质,首先他不能像别的企业、单位那样不顾一切去追求效益、追求最大利润。他们的特性决定了他们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其次他和别的企业、单位一样都要用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效益成果,并且应以社会效益为效益评价的基础标准。第三,他要能够体现国家政府对人民健康问题的关注和福利性。通过对疾病预防、病患救治、收费标准等方面体现出来。而财务管理的目的是把企业的资金盘活、为企业提供正确的资金策划。在政府投入的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一方面要考虑到单位的盈利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另一方面决不能忽略政府投入的卫生单位的社会效益,它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的一种保障机构。
二、依托政府投入的卫生单位财务管理
由于政府投入的卫生单位的公共性质,决定了财务管理也不同与一般的企业,其财务的管理的预算及核算都遵循国家对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要求。
2.1加强财务管理,增强成本效益
政府投入的卫生部门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追求的是社会公益性。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政府投入的卫生部门也要有成本效益意识。首先,部门代表的是国家的意识,接受的是公众的委托。因此财务管理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公众利益尽职尽责。其次,部门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有依法履行资金的筹集、资金的使用等意识,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实现财务管理的成本效益的增加。
2.2树立预算观念
在财务管理中,核算固然重要,但财务预算也绝不可忽视。在政府投入的卫生部门的财务预算中,首先要有充足的时间来编制财务预算,尽可能的细化预算。使财务预算更合理,更科学。其次要积极响应和支持国家对于本部门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预算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确保财务预算的有效执行,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和高效运作。
2.3财务核算
政府投入的卫生部门的财务核算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各科室的成本核算,这是单位财务核算的基础,可有效的提高单位的绩效管理和内部运行效率。二是项目成本核算,是单位财务核算的深化和拓展,他为科学的制定单位服务的收费价格提供了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在核算过程中,需要把不直接提供技术服务项目的科室成本分摊到别的科室,一般多采用按人头分摊。同时还要将这些分摊成本核算到具体的服务项目中去。一种是根据各个项目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进行分摊,另一种是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获得各项目之间资源消耗比例关系,再依据各项目工作量的大小进行成本分摊。
2.4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
财务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高效、准确。同时实现了上级对下级直属单位的财务监管,是未来医疗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政府投入的卫生部门,实现财务的信息化管理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他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财务联系,摈弃了传统的统计、核算模式,增加了核算数据的可靠性,是财务核算更有价值。另一方面,信息化系统强大的运算功能、统计功能及交流功能,提高了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为财务监管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有效的财务管理是公共卫生部门社会效益的保证
对于政府投入的卫生部门的财务管理不能单纯的认为是财务部门的事。要达到资金的高效利用和有效运作需要卫生单位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合作。财务管理做好了,卫生部门建设、运营、提高服务质量需要的资金等财务因素也会得到很好的缓解和改善。
财务管理能够企业创造资金、节省资金,一样也能为政府投入的卫生部门创造资金、节省资金,使这些资金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效益,更多、更好的救治病患,为人民谋福利。首先是财务预算。第一,编制资金使用计划,保证卫生单位正常运营的资金链,并能使剩余资金得到合理安排。保证了人民群众享受优惠医疗权益。第二,财务预算改变了资金运用的随意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的有效使用改变了社会群众接种、治病等的医疗条件,使卫生单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第三,财务部门的预算有效控制和减少运营成本,达到为单位节省成本的目的。成本的节省相当于增加了单位的经济效益,有助于卫生单位的发展和设备更新。第四,成本管理的加强有助于卫生部门经济效益的提高。比如说节能,能源的损耗是单位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财务统计和节能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对降低耗能有着积极意义。又如人工成本,根据单位财务核算给出适当的薪酬福利制度,可以调动卫生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是卫生单位的服务态度的到很好改善,增加卫生单位的经济效益,使其运行进入良性循环。第五,成本核算可以使相关部门及时发现卫生单位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解决问题,减少单位损失。增强卫生单位的行业竞争实力。第六,财务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卫生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实现单位的绩效管理,统筹卫生部门的人力、财力、资源的运用,减少了劳动消耗,提高了卫生单位的医疗效果和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第七,财务管理可以有效的对卫生单位的运营进行监测,依照财务法规和政府投入型卫生单位管理办法使人民群众受益最大化,增强其实际意义的社会效益。
总之,财务管理对政府投入性的卫生单位的社会效益有着积极意义。不但能为卫生单位节省资金,还加强为其统筹资金,盘活资金,加快资金流动的能力,使单位受益。进而改善卫生单位环境、提高卫生部门的技术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等,使更多的百姓享受到便宜的、高质量的、方便安全的社会福利性医疗待遇,是人民的身体健康指标增加,使政府的投入能更好、更有效的用在人民大众身上,使人民群众深刻的感受到政府的优待。
四、结语
任何事都有其两面性,对于政府投入的卫生单位的初衷是良好的,在实际运营中也的确起到了服务大众、方便大众的目的。特别是卫生单位的疫苗免费接种等减少了我国一些疾病的发病率,使人民享受到了实惠。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改善和人们对医疗条件等要求的提高,政府投入的卫生单位现状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其社会效益也在逐渐降低。财务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局部的改变这种现象,提升社会效益,但是仅靠财务管理来实现政府部门社会效益的保持与增长是不切实际的。要提高我国政府投入的卫生单位的社会效益还需要各部门加强团结,加强监、管的执行力度。使政府部门投入的社会设施得到更多人民的肯定和拥戴。
参考文献:
[1]孙晓林,南春晖.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当代医学.2010(26):30.
[2]李蘋.浅析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经营管理者.2011(2):177.
[3]李瑛.浅议如何加强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