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调研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治理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治理调研

篇1

为了解高校周边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治理高校周边环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工作机制研究”课题小组,于2012年6、7月份,从全国高校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内地与沿海、发达与偏远地区共计10所学校(其中:本科学校4所、高职院校6所)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保卫处干部和保卫人员,两类人员按1:2的比例,共计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30份,问卷收回有效率95.8%。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部分高校周边环境的初步调查研究,我们不仅比较具体地获得了反映高校周边环境实际状态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尤其是高校安保专职工作人员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认知,而且比较详细地了解了目前高校周边环境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若干制度性和发展性问题,为我们进一步探讨改进高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一)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认知情况分析

在被调查的工作人员中,88.55%的高校安保人员回答自己所在的高校“处于远离市区”的郊区。可见,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新校区,而高校所在地政府,为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都相应地在市郊或远离市区的城镇建立了大学城,相对于各种设施齐全和管理规范有序的市区高校来说,当前高校(新校)周边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1.安保人员对高校是否重视校园周边环境问题的认识。在“您觉得您所在的学校是否重视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中,回答“是,很重视”的人员占74.78%、“不怎么重视”的11.3%、“不知道”的12.6%。调查显示,高校对学校周边环境问题是比较重视的,但仍有23.9%的学校安保人员认为不够重视,说明部分高校还没有把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当做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职人员培训和管理力度不够,使他们还不能充分认识到学校对周边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

2.安保人员自身对学校周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不容乐观。对“您对所在学校周边环境是否关注?”的回答显示,安保工作人员对学校周边环境“从没关注”和“一般关注过”的比率合计为58.2%。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是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维护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校园稳定的专职工作人员,对学校周边环境从没关注和一般关注达到近60%的比例,说明高校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人员(无论是安保干部还是一般安保人员),对校园周边环境的重视程度缺乏必要的认识。

3.安保工作人员对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治理这项工作比较支持。在“您觉得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有无必要?”的回答中,80%的人员回答“有必要”;回答“没必要”和“无所谓”的人员各占9.6%。调查显示,尽管有八成的安保工作人员对学校开展周边环境治理这项工作非常支持,但仍然有二成的人员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而安保工作人员是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和维护高校安全工作的主力军,他们“无所谓”的态度应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4.有六成多的安保工作人员认为高校与周边环境不可分割。在“您认为学校与学校周边治安环境的联系程度”这项问题中,回答“学校处于周边环境中,与周边不可分割”的占65.2%;回答“学校有完善的设施,与周边相对独立”的占18.3%;回答“没考虑过,不关心学校与周边的联系”的占5.2%。安保工作人员能充分重视学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有效开展周边环境治理的前提和保障,但调查显示,仍有两成多的安保工作人员,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高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他们对此的认同度。

5.安保工作人员对所在学校周边环境安全问题发展趋势的态度。调查显示,有近六成的安保工作人员对高校周边环境安全发展趋势充满信心,这也说明做好高校周边安全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6.安保工作人员对高校周边环境安全感评价一般。在“您感觉您所在学校周边环境安全情况如何?”一项的调查中,作为直接从事安保工作的人员,仍有近一半的人对高校周边环境安全情况感觉“一般”,感觉“较差”或“非常差”的占15%左右,可见,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任务也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二)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现状的认知情况分析

1.安保工作人员对校园管理制度了解程度不够。在“您对有关校园安全措施管理制度及其它制度了解吗?”问题中,回答“很了解”的占44.3%、“了解一些”的占36.1%、“没听说过”的占19.1%。调查显示,作为担负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专职人员,对工作制度很了解和了解一些的比率合计为80.4%,但仍有近20%的专职保卫人员对工作制度根本“没听说过”,说明高校对安保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漏洞,这应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2.高校对安保专职工作人员的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在“您所在学校是否对你们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中,回答“有,经常开展”的占46.1%、“有,但不多”的占40.9%、“从来没有”的占9.1%、“不了解”的占4.3%,后两种回答合计为13.4%。调查显示,高校对专职安保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还是比较重视的,但部分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3.高校安保人员配备严重不足。调查显示,认为高校安保人员力量配备严重不足的占17.4%;认为力量配备较弱的占9.6%;认为力量配备一般的占47.8%。安保人员力量配备不足,这是制约高校安保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高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4.高校消防器械和专职安保人员配备也不容乐观。在“您觉得学校安保、消防器械配备如何?”问题中,回答“配备力量足”的占46.1%、“配备力量一般”的占25.7%,合计为71.8%;回答“配备力量较弱”的占23%、“配备力量严重不足”的占5.2%,合计为28.2%。调查显示,近三成的高校消防器械和人员到不到位,高校安全工作的技防、人防都存在很大隐患,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存在主要问题的认识情况分析

1.高校周边各种生活、文化娱乐设施众多,环境比较复杂。在“您所在学校周围有哪些设施和场所?”(多选题)问题中,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餐馆90.9%、小摊80%;超市69.1%;网吧62.2%;饮料店54.8%;书店49.6%;KTV22.6%等。围绕高校周边环境,各种生活、文化娱乐设施比较齐全,这些设施为高校师生带来方便的同时,给管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被调查高校周边还有涉黄场所(占0.4%),学生调查问卷中也涉及到这个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2.食品卫生、交通、自然灾害、财务、娱乐场所安全是高校周边环境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您认为学校周边环境安全存在哪些问题?”,选择“食品卫生不安全”的64.8%;“道路不安全”的58.7%;“自然灾害”的58.7%;“财务不安全”的39.6%“;娱乐场所不安全”的33%“;治安不安全”的31.7%;“人身不安全”的30.4%;“消防不安全”的28.3%;“其它”的10%。调查显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不安全因素很多,因此,高校周边环境治理是一项非常复杂,涉及面非常广的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3.盗窃、外来人员滋事、交通事故和诈骗是目前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隐患。在“您认为你所在的学校周边的环境存在哪些隐患?”(多选题)问题中,认为隐患是“交通事故”的68.16%;“盗窃”的71.64%;“诈骗事件”的45.77%;“外来人员滋事”的70.65%;“食品不安全”的33.33%;“暴力事件的”26.37%;“抢劫”的25.87%;“网吧、旅店;快餐中心等场所不安全因素”的34.83%。调查显示,危害高校师生安全的隐患还很多,高校和地方政府应联合整治,以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和生命安全。

4.高校周边交通安全标志需进一步加强。在“您所在学校周边有没有交通安全标志?”问题中,“有”的占69.6%;“没有”和“没注意”的各占19.6%和10.9%,两项合计为30.5%。从上题也可以得到印证,有近70%的人员选择了“交通事故”是目前高校周边存在的主要隐患之一,当地交通部门应重视这一隐患的存在。交通安全标示的安装是交通安全的必要保障,也是交通部门的工作职责。

5.高校周边人员情况复杂、非法摊点众多、交通秩序混乱和非法网吧众多是目前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难点和重点。在“您认为学校周边环境管理的难点?(多选题)”问题中,按百分比高低依次为:“人员流动较大,人员情况复杂”的占79.10%;“非法摊点众多”的76.62%;“交通次序混乱”的61.19%;“非法网吧众多”的52.24%“非法出租屋多”的45.27%;“违章建筑众多”的20.90%。调查显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确实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很大。

(四)对学校应采取改进措施的认知情况分析

1.转变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思路,巩固学校安全防范工作成果,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是当前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在“您觉得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管理工作任务有哪些?(多选题)”问题中,“转变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的理念思路”的占72.2%;“巩固学校安全防范工作成果,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占74.8%;“着力解决学校及周边治安突出问题”的占41.3%;“加强和改进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考核工作”的占49.6%;“提高维护学校及周边安全的能力和水平”的占29.1%;“重点开展科学预防和化解学校及周边矛盾纠纷,加强学校及周边治安联防、联控工作”的占66.5%;“其它”的9.6%。调查显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情况复杂,任务繁重,政府与高校强强联手,多管齐下,是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主要理念和工作思路。

2.加强校内外安全体系建设和改善安全措施是保障高校周边环境安全的主要措施。在“您认为提高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的措施有哪些?”(多选题)问题中,认为加强校内外安全体系建设的73%、改善安全措施的66.1%、健全学校制度的57.4%、扩大安保人员队伍,提高安保人员素质的52.6%、加强监控设施建设的50.4%、与社会其他安全单位建立合作的47%、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的41.3%、其他的17%。调查显示,高校周边环境非常复杂,需要配合的部门很多,采取的措施也要适应复杂情况的需要。

3.地方政府(包括周边社区、商业企业等)和学校本身以及学校学生是治理高校周边环境的三大主要力量。调查显示,在“您觉得学校周边环境治理问题解决需要哪方面力量?(多选题)”问题中,选择“地方政府”的占68.3%;“周边社区”的占48.7%;“商业企业”的占53.9%;“学校学生”的占58.3%;“学校自身”的占41.3%;“其他”的占10%。周边社区和商业企业应该是地方政府统筹的范围,在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中,它们应该统筹在地方政府管辖的大范围内。

4.与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增加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力量,提高其素质;加强对学生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是当前高校周边安全治理的主要切入点。在“如果要整顿、提高校园周边环境安全水平,您觉得该从哪里入手?(多选题)”问题中,认为“增加安保人员和机关管理人员”的占69.1%;“加强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占67.4%;“提高安保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素质”的占60.9%;“公安机关加强合作”的占52.2%;“更新、加强校内安全措施”的占48.3%;“其他”的占10%。

三、讨论与建议

调查发现,在被调查高校中,近八成的高校安保工作人员都在处于市郊或远离市区的高校新校工作,相对于各种设施齐全和管理规范有序的市区高校来说,当前高校(尤其高校新校区)周边环境是不容乐观的。高校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各种生活、文化娱乐设施众多,高校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基本状况令人担忧。食品卫生、交通、自然灾害、财务、娱乐场所安全是高校周边环境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盗窃、外来人员滋事、交通事故和诈骗是目前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隐患。高校周边人员情况复杂、非法摊点众多、交通秩序混乱和非法网吧众多是目前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难点和重点。调查显示,安保工作人员对学校周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不容乐观;对校园管理制度了解不够;对高校周边环境安全感评价一般;人员配备力量不足;高校对他们培训不够,等等,这些都成为制约当前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因素。但安保工作人员对学校开展周边环境治理这项工作还是非常支持的,近六成的安保工作人员对高校周边环境安全发展趋势充满信心。

篇2

一、简阳市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基本情况

1、简阳市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村镇环境卫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群众迫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垃圾一天不清扫,不处理,就会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群众就会有意见。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满意的居住环境,近几年来,简阳市各级都十分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乡环境整治工程,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农村场镇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群众普遍比较满意,一致反映:这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是领导的形象工程,是实实在在的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一项民心工程,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大好事,为群众初步创造了一个清洁、整齐、舒适、卫生、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信任度,融洽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卫生意识。今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更高的创建目标,并把它作为市委、市政府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来抓,可见市委、市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视。从我们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清风乡场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1吨左右,垃圾每日清运,该乡为此新建了6个垃圾收集点和1个垃圾处理池;五星乡场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1吨左右,垃圾每日清运,该乡为此新建了5个垃圾收集点和1个垃圾处理池;芦葭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2-2.5吨左右,垃圾隔日清运,新建了10个垃圾收集点和1个垃圾处理池。

2、简阳市乡镇垃圾处理费征收基本情况

从简阳市物价局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清风、五星、芦葭三个乡镇的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标准是由当地乡镇政府公告执行的,征收标准是(清风:3元/月,芦葭:5元/月,:五星4元/月),征收对象是场镇门市和驻镇单位,征收单位为与乡镇社会事务办签订合同的清洁服务队伍,年度征收金额为(清风:9500--10500元/年,五星:9000--10000元/年,芦葭:11000--12000元/年),征收的费用主要支出是清运垃圾的人工、车辆费用和部分清洁工工资,征收费用的比例为80%--95%。

二、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尽管近几年来简阳市各级花了很大的气力,投入了相当的财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新建和完善了垃圾处理设施,加强了村镇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力度,但是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乡镇垃圾处理费征收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1、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

简阳市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得到了明显的改进和完善,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乡镇垃圾设施建设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一是乡镇垃圾处理填埋场,在选址上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许多乡镇的简易垃圾处理填埋场都是在本区域范围内选一偏僻的河塘、废弃石场或深沟进行填埋,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有的镇的简易垃圾填埋场只能用1—2年,又要重新选择新的垃圾填埋场址。二是乡镇垃圾收集点或垃圾箱配置没有完全到位,受乡镇财力的制约,一些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商业集中区垃圾设施建设比较健全到位,而离镇区较远的部位,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上就比较欠缺。

2、乡镇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难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场镇垃圾处理费的征收,除驻镇企事业单位的生活垃圾处理费能够大部分收到外,其余由清洁服务单位负责征收的垃圾处理费普遍征收不到位,征收费用的比例为85%--95%,且征收对象只限定为门市,对场镇居民没有征收,没有实现“谁污染,谁付费”的要求,征收不足的部分都要靠乡镇财政承担。垃圾处理费征收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门市赖着不交,环卫部门无可奈何;二是居民缺乏交费意识,加之缺乏相应的制约手段和措施,征收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3、有的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为:收费标准制定不够规范,缺乏监督,多为乡镇政府确定,缺乏征求居民意见;有的承包给个人收费,收费行为不够规范;收取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缺乏监督,没有公开收支。

4、场镇卫生垃圾处理经费投入大,导致乡镇负担加大随着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质量大大提高,但要保持这种良好的环境,让群众普遍比较满意,必需实行长效管理,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撑,由于近几年来连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现在乡镇财力普遍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一是乡镇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普遍较少,场镇卫生垃圾处理经费缺口较大,少的乡镇弥补1-2万元,多的乡镇财政每年都要补贴3-5万元,有一定的压力。如芦葭镇今年已经投入十几万元改造市场、硬化道路、清理河道环面广、量大、任务重;二是有的乡镇如清风、五星、芦葭等没有符合“4050”条件的下岗工人,乡镇清洁工的费用都需要乡镇政府支出,增加了乡镇财力负担。

三、意见和建议

1、市政府加大环卫设施建设的指导和经费投入力度简阳市环卫事业经过仅几年的努力,可以说环卫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完善,但是,由于各乡镇财力不均,环卫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档次也均不相同。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各场镇的不配套问题;加强对合理规划环卫设施建设的指导,重点研究解决垃圾处理后的去向问题;规范各场镇简易垃圾处理填埋场,对各场镇简易垃圾填埋场进行全面督查和规范,要求各场镇所选的简易垃圾填埋场要切实选择在距离群众居住地区和主要河流较远的偏僻河塘或深沟,并在周围砌筑拦截坝对垃圾进行拦截,垃圾堆放过程中要铺设废气导排管,对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排放,定期采取用石灰等杀菌剂进行消毒处理,尽可能地减少二次污染;市上应尽快分片建立统一的垃圾处理厂,尽可能地将各场镇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彻底解决二次污染问题。

2、加强乡镇清洁环卫队伍建设,解决环卫人员经费加强乡镇清洁环卫队伍建设,是搞好场镇环境卫生的关键,市上出台的“4050”的下岗工人在领取相关社保的基础上每月增加150元左右作为乡镇清洁工的办法,解决了部分乡镇清洁工工资,但对于没有符合“4050”条件的下岗工人的乡镇清洁工的费用市政府应统一解决经费,切实减轻乡镇财力负担。

3、进一步规范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

针对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不规范问题,应采取:民主科学决策收费标准,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应依照收费部门提出制定收费标准的依据、乡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乡镇初审、报物价部门审核”的管理办法;搞好卫生垃圾处理费收支管理,做好卫生垃圾处理费收入和支出公开。

4、广泛宣传发动,强化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各场镇的卫生垃圾处理费普遍征收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才能确保场镇垃圾处理费能够征收到位,尽量减轻财政压力,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向社会各界做好广泛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广播、有线电视、墙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努力营造谁产生垃圾谁付费的良好氛围,提高群众的交费意识;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树立环卫人员敬业爱岗思想,切实履行职责,克服困难,收好收足垃圾处理费。

5、探索研究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新思路、新办法

创新运行机制,改进现行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的弊端,是保持良好的村镇环境卫生实行长效管理的关键。简阳市物价局对简阳市场镇垃圾处理的收费曾有过相关政策,但是由于该政策的制订已经过去多年,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非建制镇的乡,现无卫生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急需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

篇3

【关键词】大面积自然灾害 电力抢修物资 抢修调度 GIS 数据库

1 电力抢修调度指挥平台的功能分析

电力抢修调度指挥平台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图1 电力抢修调度指挥平台的功能模块

1.1地理信息系统模块

第一,地图的平移、放大和缩小等基本操作。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模块,用户可以实现地图的不同比例和不同区域的显示,确保用户能够直观清晰地查看抢修点附近的道路状态。

第二,路线信息的标注、添加与标注。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模块,用户可以给地图进行标注,也可以清除不需要或错误的标注信息,同时可以给道路添加所需信息(如道路的拥堵情况)。

第三,地图两点间距离的测量及地图图层管理。用户指定起始点位置和位置点位置,平台将自动计算两点间的实际行进路线距离;根据不同地图信息的显示需要,用户可以设定不同的图层显示模式。

第四,故障点附近道路情况。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模块,用户可以直观查看故障点附近区域的道路状态,条件允许时(由交通管理部门提供路况信息)还可以实时显示故障点附近区域道路的路面交通状况。

第五,抢修车的查询。平台能够对当前故障点附近区域的事故抢修车信息(包括通话编号、车号、车上存储的物资等)进行查询,并在地图上闪烁显示车辆的当前位置。

1.2抢修物资存储与调度管理模块

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电力抢修调度指挥中心数据库,通过规范信息化各地资源存储点、线路杆塔位置、交通路线等内容,实现抢修物资(如抢修塔等)的有效整合。

在抢修过程中,抢修车携带的抢修物资会逐渐消耗,因此平台需要对每辆车的抢修物资携带情况进行记录,根据抢修的进度来进行抢修物资的综合调度管理,确保以最快的速度让抢修物资到达抢修现象。

1.3车载单元及GPS模块

接收卫星信号来实时获取抢修车辆的地理位置,并通过GPRS实施发送到指挥中心的GPS服务器端;接收车载GPS客户端实时传送的车辆坐标信息中,并记录到数据库中;实时与指挥中心在线联系,及时获取指挥中心最新指令,并实时向指挥中心报告车辆的当前状态和抢修处理状态。

1.4指挥监控中心模块

第一,电力设备的管理。指挥监控中心模块可以对变电站、电杆等电力设备进行增加、修改、查询和删除,同时将这些电力设备显示在地图上。

第二,故障抢修车辆的管理。提供故障抢修车辆的相关管理功能,包括故障抢修车辆的定位、车辆轨迹回放、车辆相关信息的录入、车辆报警、相关参数设置(监控、高级指令控制)等。

第三,故障抢修车辆的路线绘制。当选定具体抢修车辆进行抢修任务时,平台会根据所选车辆的地理位置和当前道路状况,采用最短和最优路径的算法,自动计算出一条最佳的行进路线并在地图中标注。

1.5智能终端应用模块

通过Google公司的Android操作系统,智能终端应用模块提供便携式智能终端应用,能够方便、快捷的数据查阅,为领导层现场决策、移动决策提供帮助,并建立抢修塔等设备的安装配置、组装教程等现场视频技术指导的智能终端应用。

2 电力抢修调度指挥平台的关键技术

2.1数据库平台

本文采用的是Oracle数据库:引入了共享SQL和多线索服务器体系结构,使之在低档软硬件平台上用较少的资源就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户,而在高档平台上可以支持成百上千个用户;提供了基于角色分工的安全保密管理;支持大量多媒体数据,如二进制图形、声音、动画以及多维数据结构等。

2.2调配方案的研究

本文引入管理学中应急管理的理念,结合电网运行及物资需求的特点,将电力抢险物资调配问题分解为最优路径、重要性评价及物资调配三个子问题。以最优路径的研究为例,平台通过对称三角模糊数刻画物资运输期间的不确定性因素,建立模糊运输网络模型,搜索物资运输的最高保障率路径。

2.3便携指导

本文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源代码完全开放,便于开发人员更清楚的把握实现细节,便于提高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利于开发出更具差异性的应用;采用了对有限内存、电池和CPU优化过的虚拟机Dalvik,Android的运行速度比想象的要快很多;运营商(中国移动等)的大力支持,产业链条的热捧;具有强大的Linux社区的支持。

2.4路径优化分析技术

为了进行网络路径分析,需要将网络路径转换成有向图。无论是计算最短路径还是最佳路径,其算法都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有向图中每条弧的权值设置。如果需要计算最短路径,则权值设置为两个节点的实际距离;而要计算最佳路径,则可以将权值设置为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或费用。

3 结语

如何能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恢复供电,快速的对遭到损毁的电力设施进行抢修,是电力行业必须面对的课题。而组织抢险、抗险、抢修的大前提,是制定出合理全面的抢险预案,以及对诸如抢修塔和电气设备等储备抢修物资的合理调配使用,故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研究路径

中图分类号 X321 [KG*2]文献标识码 A [KG*2]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1-0165-06 [WTHZ]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28

日益严峻的农村环境污染局势使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有关治理政策的研究有一个隐含的假设:政府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和实施者。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建立了以自主治理制度为主和强调社会资本的第二性选择模型,这为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实践。农村自主治理组织具有信息的直接性和充分性以及自发秩序的有效性等方面的优势,系统开展我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制度的系统性研究将是我国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是农村环境治理形势的迫切需要。

1 农村环境治理研究进展

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也日益严峻。过量的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使得土壤受到严重污染,也直接威胁到人体健康;此外,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量约为25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1]。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成为中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新重点和难点。2008年中国投入5亿多人民币用于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600多个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得到治理。然而,全国有4 万多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相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实在有限,实现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转变和创新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

我国当前对于农村环境治理的研究以面源污染研究最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农业环境总体状况的宏观研究。包括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2]、农业环境状况与用地系统的研究[3]等。但是政策的提出都有一个隐含的假设:政府是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和实施者。第二,对农村环境与农民个体行为关系的微观研究。如,农民的施肥行为与面源污染效应模型等方面的研究[4]。研究目的是掌握农民的行为特征和经济行为规律,为政府的环境治理政策提供依据,因此也是政府为主体的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而对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具体组织模式,尤其是对农民这一农村环境的直接相关主体的自主组织形式研究很少。

完全信息假设是我国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和模式建立的基本前提,即政府环保部门能够全部、及时地掌握本辖区内环境污染的数据资料及其它信息。而事实上农村环境污染具有污染源小而多,污染面广而散的特点,环保部门没有足够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收集农村环境污染的全部信息。相反,广大农民既是农村污染的受害者,也是面源污染的制造者,他们对于本地哪里有污染,污染的严重程度和具体情况最清楚;同时我国农村具有多年形成的“自发秩序”,也许这些内在规则并不如正式规则那样清晰和明确,但对于解决所在区域公共环境保护中的冲突却非常有效。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建立了以自主治理制度为主和强调社会资本的第二性选择模型[5],这为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研究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及典型模式,包括自主治理模式运行的关键因素、治理模式的运行机制,以及政府、社区和农民之间的博弈关系等问题,将是我国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

2 自主治理理论与农村环境自主治理

2.1 自主治理理论

在对于环境治理机制的相关研究中,有些学者主张私有化:将“市场”作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是有条件的,并且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很难建立明晰的产权。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存在着公地悲剧,具有强制性权利的政府的合理性不容置疑。但是 ,政府本身也不会总是高效的,而且政府的效率比起企业效率的影响更要广泛。淮河污染的反弹和2007年爆发的太湖“蓝藻危机”事件,与其说是市场失灵,不如说是政府失灵。埃莉诺•奥斯特罗姆[5]曾经以近海渔场、灌溉系统、地下水盆地以及森林资源为背景,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保证上述公共资源持续发展和利用中的自主治理制度,指出了这些自主治理制度运行的内在规律,并且开发出了制度分析的基本框架。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治理的制度安排是一种低交易成本和高效率的制度选择。

李颖明等: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研究路径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1期自主治理制度是人类的长期经验而形成的规则,由于为足够多的人所采用,从而成为传统并被长期保持下去,并通行于由个体而组成的共同体。在一定条件下,自主治理制度是节约交易成本和富有效率的。在涉及多个个体同时参与和面向小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可以通过彼此信任、尊重以及有效地沟通、交流而实现不同形式的自主治理。农村的自主治理组织拥有大量的环境属性的时空信息,加之个体通过长期地相互作用而建立了低成本的沟通网络,个体间可以不依赖外部的强制性制度而自主地实现环境的有效治理,由此农村环境的自主治理制度将成为环境内在治理制度的典型形态之一。

事实上,20世纪70年代后期,与自主治理相关“参与”概念已经被提出。20 世纪80 年代,社区已经成为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的机构,成为将发展、公平、民主参与等相结合的场所[6]。当前与自主治理密切相关的是“公众参与”理论,严格地说,公众参与和自主治理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公众参与”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对权力的分享过程,是地方机构和人民参加到上级政府的发展管理过程中来, 而“自主治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对权力的移交过程,是将发展管理的权力由上级政府移交至地方机构和人民。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主治理”是较高层次的“公众参与”。

2.2 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研究

环境治理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模式是国外自主治理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实际上,任何一个区域的环境治理系统都是多种治理模式的有机组成,是政府主导、市场配置以及自主治理的有机构成系统。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从自主治理组织主体的参与程度进行治理模式研究。Arnstein的梯度参与模型分析了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到积极行动者的参与程度不断提升的持续过程[7]。根据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和能力的不同,不同的参与水平适用于不同的情境[8,9];另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根据信息流传播的特征对治理模式进行的研究[10],根据这个观点,信息从组织发送到被动接受者的方式是沟通模式(communication),组织从参与者收集信息称为“咨询”模式(consultation),参与者与组织执行者之间双向的信息沟通是参与模式(participation)。

我国的环境治理制度的安排经历了以政府强制型为主的单一管理模式、逐步引入产权和市场制度的市场管理模式,以及当前多种制度安排共存并相互补充的多维管理模式,自主治理制度不断完善,成为衡量环境治理活动是否优化与深化的标志。自主治理制度在生态治理中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 自主治理制度无须借助外部强制力。第二, 自主治理制度使个体间合作博弈,实现“合作解”的一种制度安排。第三, 自主治理制度是建立在个体的相互信任、道德和利他行为等社会资本基础之上的,具有较低的运行成本[11]。

我国关于自主治理模式的相关研究包括“自愿性环境治理模式”“分权型环境治理模式”、“非集中化环境治理模式”、“社区为基础的环境管理”等。姜爱林等对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和体系的研究指出,自愿性环境治理制度包括:单边承诺、私下协议、谈判性协议以及开放性的自愿性协议等形式[12]。我国当前自主治理的内涵是很宽泛的,包括了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之外的所有环境治理相关主体。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在涉及多个个体同时参与和面向小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通过彼此尊重、信任和有效沟通实现的自主治理及由此而产生的自主治理组织是自主治理制度的典型形态[13]。四川省茂县永和乡道财村,林业管理人员引入“社区林业”的概念,与当地村民充分协商,利用村规民约,使村民自觉禁止在天然林内采集薪材和收集落叶,不仅减少国家对天然林进行保护的成本, 还提高了保护效果,促进社区的发展,成为我国在自主治理方面的典型案例[14]。

2.3 农村环境的自主治理

农村环境问题以及相关主体和社会背景的特征决定了自主治理是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不可或缺的有效模式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CBNRM) 作为实现农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方式和分析路径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实践。许多主要的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美国国际开发署、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等都将其列为主要的资源管理策略之一;在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CBNRM 已经成为他们自然资源管理政策的中心议题[15]。以社区为基础的资源环境治理制度的优势表现为:社区管理的有效性、社区居民对于当地环境的直接影响、缓解当地贫困、管理质量的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成本的降低、管理政策的适应性等10个方面[16]。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总体制度沿革也呈现非集中化治理的总趋势,包括资源权属的改革、国家与政府机构的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自下而上的参与式的规划方法与过程逐步进入政府的计划与规划、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与社会结构的多元化[6]。

与总体改革趋势相对应,一些村民自治组织也相继成立。比如,在我国一些山区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就组织村民订立村规民约对森林资源限以定期砍伐;一些地方按照林木生长状况规定封山制度;一些渔业村为了保证捕捞的公平,规定每户居民的打捞地域并实施周期性的轮换,对捕捞时间和鱼网网格的大小也有明确规定。这都说明村民自主治理组织作为农村环境的管理者,针对村内部资源滥用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地提出解决方案,提出保证自然资源风险最小化利用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管理自然资源。

从研究角度上,我国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哲学、法学、环境伦理等领域,而公共管理以及政策分析领域的研究较少。如,有关学者从法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法律应该能够引导农民民主参与环境管理,保障农民能有组织地、自觉保护农村环境[17]。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从现有治理机制的对比研究中,分析农村自主治理模式选择的必然性和基本条件。有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政府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从中央到地方是一个倒 “金字塔” 结构。我国的县乡基层环保部门的人员数量少,专业知识水平低[18]。基层环境监管执法能力的薄弱现状造成政府在执行环境管理职能时的信息不完全,农村自主治理模式恰恰避免了这一制度缺陷。自主治理模式的有效实施的基本假设包括:当地居民长期生活在社区、最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同时他们也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自然资源[19]。

3 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与治理模式研究路径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及其基本假设研究;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典型模式研究;我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制度构建的政策建议。

3.1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及其基本假设研究

理论层次的研究是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构建的前提。在理论层面上,以自主治理理论及制度有效实施的基本假设为基础,研究农村环境治理中相关主体的博弈结构和博弈均衡特点,确定中国农村建立环境自主治理模式所需要的条件修正和政策供给。

3.1.1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制度的前提条件分析

任何有效制度都是特定情境下的。同样,自主治理制度也不是绝对“积极”的,必须要在一定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即要具备自主治理模式的基本假设。奥斯特罗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8条设计原则,以此作为长期有效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组织、自主治理制度的基本构件。即,(1)清晰界定的边界。(2)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3)集体选择的安排。(4)监督。(5)分级制裁。(6)冲突解决机制。(7)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8)分权制企业。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具有一定数量的共同生活人群。第二,同一行政村区域。第三,村民在感情上和心理上有认同感和归属感[20]。以自主治理制度的设计原则和基本构建为框架,分析有效的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建立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假设。当现实条件逼近模型中的假设条件时,实际的行为和结果将与预测的行为和结果非常接近。

3.1.2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博弈关系研究

农村环境治理主体的博弈分析是农村环境治理制度研究的基础。奥斯特罗姆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公地悲剧”、“囚犯的难题”、“集体行动的逻辑”等公共事务治理理论所隐含的博弈结构,并从博弈论的角度探索了在理论上可能的政府与市场之外的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可能性。对于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研究要从经济学的层面,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探讨相关主体的博弈关系。当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由个体变为组织时,博弈均衡策略将由“不索赔,不治理污染”转变为“治理污染,不治理污染就索赔”,即博弈的一般结果是污染者治理其污染,而受害者可以用“不治理污染就索赔”策略保障其权益。这显然是一个更为理想的结果[21]。

农村环境治理系统中,环境的污染者不仅仅是区域系统外的污染者,更多的是区域内的村民,污染的实施者和污染的受害者体现在一个主体身上。环境自主治理的关键是如何协调众多的受害者的行动,尤其是当受害者无法确认或受害者无法沟通时,集体行动的困境将使受害者面对的是不利的“个体索赔―治污”博弈而不是有利的“集体索赔―治污”博弈。此外,农村环境自主治理模式中,集体执行索赔是博弈中的关键要素,集体索赔的概率决定了博弈的最终结果。此外,索赔效果的达成离不开法制环境的保障,需要通过各个限制条件的具体分析,丰富博弈模型,确定博弈过程中政府和村民、社区之间的关系。

3.2 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典型模式研究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研究结果要具有可实施性,要从自主治理的理论分析转向农村自主治理结构及运行模式的研究。需要对我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典型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3.2.1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结构研究

自主治理结构是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实施框架,将为实践提供直接的建议。环境自主治理模式的关键要素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管理方面:社区愿意采用此制度、社区对环境有管理权、社区有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来确保环境质量、社区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且能够有效地进行环境管理、政府可以经常为社区行政区提供监管信息、政府机构一直为社区提供支持。(2)经济方面:从自主治理制度中获得的收益可以改变社区行为,可以改善社会服务、自主治理制度的实施要增强社会整合度、环境自主治理制度要满足社区成员的期望收益。(3)治理组织方面:要有规范和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的村民集会制度、做决策时要依靠村民、财务透明等[15]。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系统包括三个不同层次:操作层、组织层和制度层[22]。其中,操作层的自主治理主要体现在环境治理任务的具体执行中,包括对于组织成员的生产生活进行环境监督、环保教育以及进行重点区域的生态恢复等。组织层的自主治理主要体现在组织内自主治理组织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包括制定组织环境保护的政策和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环境保护标准和规则等,这里的相关者除了村民和社区外,还要接受政府的政策供给和监测评估。制度层的自主治理代表组织的利益,关注并参与区域或国家的相关法规制定,此时的相关者不仅包括社区组织还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和政府组织,如表1。

表1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层次

Tab.1 Rural environment self-governance levels

操作层Action level组织层Organizational level制度层Policy level主要相关者村民、社区组织村民、社区组织、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利益相关者、政府组织自主治理内容和方式对成员进行环境监督、环境教育、开展生态恢复等制定组织规划、标准和规则等参与、影响区域或国家环境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3.2.2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典型模式研究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典型模式的研究要以大量的实地调研资料作为支撑。借鉴当前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CBNRM)的分析框架,调研主要从农户收入和环境的可持续性2个方面来进行,这也是当前比较成熟具体的研究方法[23]。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农户拥有的财富情况、环境水平、当地的收入、获得资源的途径、对环境和资源的控制情况、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村民影响社区事务的能力、社区冲突、社区对环境管理的认识等。

在调研方式上,通过资料收集掌握当地经济发展以及环境总体水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宏观环境;通过访谈了解村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参与方式、社区事务对环境治理的影响等;通过问卷获得村民收入水平、收入来源以及影响因素、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如表2。调研地点选择上要注意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关键要素的代表性,如在村民组织的主体、环境污染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要素的代表性。

通过调研对我国当前的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典型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分析典型自主治理模式的治理层次、相关主体、治理结构和关键要素等;评价当前的模式在提高经济效率、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环境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作用。

表2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典型模式调研

Tab.2 Typical model survey of rural environmental

selfgovernance

调研方式Method调 研 指 标Index资料收集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污染状况、宏观环境政策个人访谈村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参与方式、产生的影响问卷调研收入水平、收入来源、环保意识

3.3 完善我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聚焦于三个层次:第一,如何改进优化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宏观政策供给。核心问题是政府、社区、村民、NGO等相关主体如何实现有效衔接与互补,实现农村环境的有效治理。自主治理并不等于政府不作为,作为公共管理部门,政府应该履行诸角色包括:保护“公共资源”、协调冲突、解决当地不平等、协助社区解决问题、支持当地能力建设等。另外,环保理念以及科学的环保知识普及(如化肥农药的科学使用)是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

第二,自主治理组织自身的结构优化和运行高效性问题。即通过农村环境情景分析、自主治理活动的层次定位、自主治理的流程设计等,构建高效的农村环境治理组织结构。包括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对违规者的监测和管理、对自然资源变化的监测等具体内容。

第三,土地流转制度下的环境自主治理问题。为了推动农业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扩大农民经营的土地,根据中国新出台的法律允许农民的土地可以流转,这对于异地污染的控制带来影响。另一方面,当土地租赁者并非当地居民,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相关主体、以及他们的博弈关系将发生很大变化,调整农村环境治理制度,确保这些农场的经营者不污染环境将是农村发展必然面临的问题。

4 总 结

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以及治理模式的探索研究将是环境治理的崭新方向和视角。对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及其模式的探索有两个主要的层次:首先要从基本理论出发研究农村自主治理制度的前提条件。每种经济制度的制定以及效应的最大化都有特定的假设条件,对中国农村环境自主治理制度的实施的背景条件和总体局势给予判断和分析。第二,面向制度制定与实施层面,对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的典型模式的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框架,选择关键的指标进行实地调研,具体分析我国农村典型的自主治理模式的关键要素、自主治理系统的构成及其特点,确定我国农业环境自主治理路径的基础和方向,并提出政策建议。对农村环境自主治理理论和运行模式的探索将使环境治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陶爱祥.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 17023-17026. [Tao Aixiang. Study on Countryside Environment Rectification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37(34):17023-17026.]

[2]张晖,胡浩.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基于江苏省时序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4):48-53,71.[Zhang Hui, Hu Hao, Ver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Pollution: 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9,(4):48-53,71.]

[3]刘建昌, 张珞平, 洪华生,等.基于面源污染控制的农业土地利用系统优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2):442-447.[Liu Jianchang, Zhang Luoping, Hong Huasheng, et al. An Inexact System Programming for Agricultural L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Control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Wuchuan Catchment[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06,25(2):442- 447.]

[4]何浩然,张林秀,李强,农民施肥行为及农业面源污染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6,(6):2-10.[He Haorang, Zhang Linxiu, Li Qiang. Research on the Fertilizer Behavior of Farmers and Agricultural Non-Point Pollution[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6,(6):2-10.]

[5]埃莉诺• 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Ostrom E.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M]. Shanghai Sanlian Publishing House, 2000.]

[6]左停,我国农村环境资源管理的非集中化实践―概念、背景与案例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2004,(3):5-8. [Zuo Ting. The Practice of Decentralization Management of R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 Concept, Background, and Case Study[J]. Rural Economy, 2004,(3):5-8.]

[7]Arnstein A. A Ladder of Citizenship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1969,26:216-233.

[8]Richards C, Blackstock K L, Carter C E.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ion SERG Policy Brief No. 1[M]. 2nd ed. Aberdeen: The Macauley Institute,2004:12-14.

[9]Tippett J, Handley J F, Ravetz J. 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A Conceptual Appraisal of a New Methodology for Participatory Ecological Planning[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07, 67: 9-98.

[10] Rowe G, Frewer L. Public Participation Method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on in Science[J]. 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 2000,25: 3-29.

[11]樊根耀.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分析[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Pan Genyao.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Ecology Environment Control[M]. Yang Ling: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Press, 2003.]

[12]姜爱林,钟京涛,张志辉.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和体系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1-5.[Jiang Ailin, Zhong Jingtao, Zhang Zhihui. A Theoretical Study on Harness Patterns of Urban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24(2):1-5.]

[13]杨曼利.自主治理制度与西部生态环境治理[J],理论导刊,2006,(4):55-57.[Yang Manli. Selfgovernance System and East Ecology Environment Control [J].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2006,(4):55-57.]

[14]邓维杰.谁是自然资源保护的主体[N].中国青年报,2002-01-30.[Deng Weijie. Who are the Protection Subject of Natrual Resource[N]. China Youth Daily, 2002-01-30.]

[15]左停,苟天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 CBNRM) 的国际进展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6):21-25.[Zuo Ting, Gou Tianlai. Synthesis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Community Based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CBNRM) [J]. 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5,10(6):21-25.]

[16]Brown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Forest Co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Westcentral Africa[DB/ OL ]. European Trophical Forestry Paper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1999. http : ∥省略.uk.

[17]陈丽华.论村民自治组织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中的法律地位[J].求索,2007,(12):70-72.[Chen Lihua, Analysis of Legal Status for Farmers Selfgovernance Organiz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Rural Ecology Environment Protection[J]. Seeker, 2007,(12):70-72.]

[18]康洪,彭振斌,康琼.农民参与是实现农村环境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5):579-583.[Kang Hong, Peng Zhenbin, Kang Qiong. Farmer’s Particip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Realization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Rural Environment[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9,30(5):579-583.]

[19]董海荣,左停,李小云,等.社区自然资源管理与社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北省易县南城司乡南台村实地调查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4-35.[Dong Hairong, Zuo Ting, Li Xiaoyun, et al.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Natural Resource and the Stable of Community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A Case Study of a Village in HeBei Province[J]. Rural Economy, 2004,(7):34-35.]

[20]李方才.对农村社区的定性分析和定位探讨[J].中国民政,2007,(10):19-20.[Li Fangcai,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Orientation Discussion of Rural Community[J]. China Civil Affairs, 2007,(10):19-20.]

[21]尚宇红.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博弈分析[J].理论探索,2005,(6):93-95.[Shang Yuhong. A Game Analysis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J].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2005,(6):93-95.]

[22]Margerum R D. A Typology of Collaboration Effort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 41:487-500.

[23]Centre for Applied Research. Inception Report. Review of Communitybas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Botswana[DB/ OL ]. The National CBNRM Forum Gaborone , Botswana : Centre for Applied Research,2003. http: ∥省略.

Research Path ofSelfGovernance Model of Rural Environment

LI Yingming1 SONG Jianxin2 HUANG Baorong1 WANG Haiyan1

(1.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Beijng 100190, China;2.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篇5

一、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现状

景德镇市是依托高岭土资源发展起来的陶瓷工业城市,主要开采高岭土、陶岭土、石灰岩、砖瓦粘土和少量砂金以及煤矿,开采方式绝大部分为露天开采。矿山开采后,相继出现了土地及植被破坏、尾砂及(废)矸石堆放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和崩滑流隐患、地下采空造成的地面变形或塌陷、矿山排水引起的水均衡破坏、水土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区周边及下游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秩序。由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历史欠账过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堪忧。尤其是矿山停采以后,矿山疏于管理,地质环境有日益恶化的趋势。

作为老矿业城市和资源枯竭性城市,景德镇矿山企业在我国具有代表性,在计划经济时期矿山企业以生产为主要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被忽视,而矿产资源开发的收益和税收都上缴到国家。随着大量老矿山和开采点关闭停产,日积月累造成的严重环境代价在当代凸显;现存矿山企业也难以独立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需要国家投资支持。

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0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通知》,该市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重点治理工程区。2004—2008年期间,景德镇市共有5个矿山7批次申请到中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扶助资金,总计金额2600万元(见表1)。

2010—2012年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投入经费由中央财政申请治理工程资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两部分组成,以中央财政治理资金为主,具体如图1所示。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主要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与景德镇市部分矿山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座谈,发现该市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其治理的投融资环节中存在部分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面临的突出问题,景德镇具有典型代表性。

1、投融资机制不健全,历史遗留治理任务重

景德镇市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其高岭土资源已开采数百年,即使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部分矿山开采至今也已近尾声,遗留下的是老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问题。目前,在国家政策层面针对新建、在建矿山实行“谁开发,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政策,治理与审批挂钩,治理投入有保证金保障。但是,对于景德镇历史上大量矿山开发资源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来说,仅仅依靠政府税收来推动,远远不能满足这项耗时长、投资大的事业的资金需要,亟需建立健全针对市场引导的矿山地质环境投融资机制。

2、投资主体单一,多渠道主体投资参与度不高

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出台前已经闭坑的矿山由于责任主体已经缺失,当时又无相应的治理资金账户,本部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人为政府;《土地复垦规定》出台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污染者。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现行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投资-管理模式;污染企业投资-管理模式;污染企业与政府共同投资-污染企业管理模式。

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投资资金和小部分地方配套资金,是典型的政府投资管理模式,即政府财政资金是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和管理主体。这种情况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来源情况一致。根据2012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见图2),我国投入矿山环境治理资金106.1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6.80亿元,地方财政投入35.43亿元。恢复治理矿山6112个,累计3.2万个;恢复治理面积10.18万公顷,累计62.52万公顷。

3、投融资渠道陈旧,资本市场筹资功能未显现

资源开发导致的地质环境治理的投入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性引导资金,更重要的是吸纳社会资金,用于恢复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地质环境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投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基金、国债等。银行贷款是矿山企业环境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从事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项目有根据经济效益和还款能力给予择优扶持的规定。但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景德镇矿山企业主要是开采价值较低的高岭土的(问题最好能通过类似方式跟景德镇挂上钩)中小企业,其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较难。

三、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模式的建议

虽然近年来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支出比例加大,但对大量历史存留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和部分新产生的问题来说,国家财政投资的数量不能满足治理需要。为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矿产开发领域的生态文明,提出如下投融资建议。

1、加大财政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激励政策

(1)设立专项财政基金。对于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资金支持并且资金用于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有资质企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于进行过资源开发,但是尚未治理(含历史遗留问题)对居民生活影响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财政基金应该予以支持;对于未改制,并且承担较大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缺乏保护和治理资金的,财政专项基金需支持。

(2)加大地方和中央政府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活化筹集财政性投入的方式,如财政信用方式,投资重点放在公益性较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跨地区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基础学科研究上。

(3)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数额。结合本地财政实际状况,各级政府每年从预算内支出部分资金用于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此外,在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的各项预算外资金中,统筹部分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4)增强财政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刚性约束力,加大企业不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压力。

2、拓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融资渠道,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投融资模式并行

(1)设立资源开发企业参与地质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账户。资源开发企业应该是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体,参与资源开发的企业必须在银行建立单独的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账户,预留企业从事资源开发不低于10%的利润用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2)发行矿山地质治理的专项国债、专项债券。利用国家信用和资源配置优势发行用于矿上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国债,使其成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长期、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对于治理后收益率较高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国家政策适度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专项债券筹资。

(3)加强银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信贷融资力度。建立和完善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适当增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针对商业银行实行货币政策倾斜性,放宽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企业获取贷款的条件;政策性银行全力支持有利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项目和信贷融资,用低于社会的贷款利率提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企业的积极性,存贷利差可由中央财政专项补贴。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ABS融资渠道。在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中合理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简称ABS融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结束后会有一定的收益,可以以此为担保发行在国内市场通行的债券来筹集治理项目的资金。用可预见的收益来吸引投资,这种方式风险低、投资者积极性高,同时可以为如社保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宽泛、安全的投资路径,进而拓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融资渠道。

(5)引进国际资本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外资注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融资路径虽然执行起来较为曲折,也更为困难,但是争取诸如世行、亚行贷款和国际地质环境治理的合作项目是利用国际资金、优惠贷款和技术援助的有效途径,应从改善具备吸引外资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管理、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增强项目承担企业还贷能力出发,积极争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国外投资、融资。

【参考文献】

[1] 王宣桦、沈磊、王瑀:我国环境领域的公共财政政策制度及实施效果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3).

.中国地质大学,2011.

[3] 张雪梅:矿山环境治理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2).

.北京林业大学,2008.

[5] 杨锋涛:西部生态环境重建投融资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7(12).

[6] 国土资源部: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R].国土资源部,2013.

篇6

一、加强治理工作的领导和督促。

(一)在区经济局的牵头下,定期组织下属成员单位召开工作会议,根据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各阶段的工作安排和部署下去,并通过定期走访和汇报的方式督促治理任务的落实。

(二)认真开展调研工作。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到各乡镇、街道办、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区属重点企业就工业企业综合治理工作进行调研,及时听取职工、企业意见,找准解决治理过程中的难点,督促有关乡镇优先抓好所在辖区重点企业环境综合治理,积极体现优势龙头企业的标杆示范效应。

(三)确定年度治理工作重点。进一步巩固环境治理成果。今年3月切实督促有关乡镇具体抓了孝黄路沿线10余户企业的厂容优化美化工作,进一步彰显我区企业文明形象。

(四)加强所属治理区域的整治工作。我局今年牵头组织口内部门对工业发展区内责任区域的道路卫生环境进行了认真清理,对口内各单位所包干负责的卫生区域采取了定期检查,确保责任区域不留死角。

二、扎实推进企业治理工作。

通过各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督促本辖区企业投入资金改善厂容厂貌,同时加强对企业污水排放的监督和检查工作。通过积极支持企业申报节能环保技改项目为重点,把治理工作与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整体来看,全区大部分企业能够严格以“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为标准,深入开展“五乱整治”和绿化及容貌治理月”活动,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厂容厂貌了较大改观。

篇7

一、环境审计用于政府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论 生态环境属于公共物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人类总觉得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偿受益,于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无节制的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理性经济人”只愿意享受环保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却不愿为治理环境付出任何形式的代价,导致“公地悲剧”的出现。针对环境治理领域的市场失灵,人们通常会委托政府环保部门和有关NGO组织来居民的环境权益,这样就产生政府承担更多的受托责任来解决环保问题。环境绩效审计就是政府手中实施环境治理的有效控制手段。从委托受托责任角度看,政府作为受托人,用于环境治理的资金属于公共财政,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不断得到重视和提高,受托人希望委托人公开解释、说明资金的使用方式。环境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环境公共支出是否经济有效进行审计监督,利用透明的审计公告制度,接受包括全体纳税人在内的社会公众的监督,达到努力提高环境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以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提供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二)公共财政理论 由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营具有“负外部性”,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政府成为环境公共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列入政府支出的事项大多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难以按市场原则提供的公共商品与服务。因此,财政成为公共财政,政府支出用于社会“公共”方面成为“公共财政”下政府支出的基本方向。环境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用于环境公共支出的资金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评价,并进一步审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从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实践来看,政府审计是接受公众委托对国家管理者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的经济监督行为。公共受托责任的要求及其发展决定政府审计职责的目标层次递进,传统的仅以保证公共资产真实、合法为内容的公共责任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政府审计的目标也从单一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发展到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相结合的多目标审计,并逐步发展成为以绩效审计为主的现代审计模式。

二、宁波市针对环境治理难题的环境绩效审计

(一)消纳建筑渣土成为城市成长中的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跟国内其他许多城市一样,宁波市中心城区产生的建筑渣土持续增加,这些建筑渣土(淤泥)如何处置成为新的环境难题。虽然通过制砖、基础回填、废弃山塘倾倒、绿化利用,海涂围垦填埋等方式处置了部分建筑垃圾,但仍有大量的建筑渣土无法消纳。按照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筑垃圾“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建设单位首先应该负责对垃圾的处置。但事实上,现在很多建设单位都将渣土处理交给了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又以承包的方式将垃圾交给运输单位,谁也不过问渣土的去向,任由运输单位处置,于是一些人就把江河与海洋当成了垃圾厂,使原本通畅的航道变得危险,海洋安全受到威胁。一方面宁波市每年在航道清淤方面的投入达到两千多万。另一方面是每天都有大量的建筑垃圾非法被倾倒在海洋里。所以,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一城市环境管理难题。

(二)采用环境审计解决环境难题 宁波市采用的措施有:(1)加大宣传,积极作为。取得全社会对环境审计的认同和支持,一要靠宣传,二要靠作为。因此宁波审计机关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或在审计过程中广泛地宣传环境审计,特别是取得社会公众的舆论支持,为大力推进环境绩效审计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环境审计领域,深化环境审计内容,用显著的审计成果、令人信服的审计技术方法来证明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科学选项,追踪热点。审计机关在选择审计项目时,一般会锁定热点问题或重点资金及时跟进,这是审计时效性和监督关口前移的要求。宁波市审计局配合宁波市政府环境治理要求,在2010年开展了建筑渣土治理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发现了宁波市建筑渣土、河道淤泥的主要处置方法是向海洋倾倒的不正确做法。宁波市审计机关没有简单采取批评的办法,而是为了从根本上妥善处置城市建筑渣土, 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以达到经济、生态、社会的多重效益,积极开展调查, 会同经委、城管部门,走访科研院所,探索消纳渣土、变废为宝的途径。他们协调各区,寻找新型材料生产企业,开辟新的消纳场所。提出了以下合理化方案:首先,在源头控制建筑渣土, 就地吸收利用。建筑施工企业既是产生建筑淤泥的源头, 也是建筑渣土处置的责任者,因此,加强对建筑企业源头管理,采取必要措施制约或规范建筑企业的行为,鼓励和引导施工企业采用静压桩或其他打桩方式,以避免工程淤泥的产生。科学设置渣土消纳场地,严格按指定路线行驶,按指定渣土场倾倒。规范弃土场管理,所有渣土消纳场、弃土场必须依法取得消纳渣土许可,确保无污染、无安全隐患运行,入场道路硬化,并设置冲洗设施,严禁带泥上路,严禁乱倒渣土。参照污水处理厂模式成立集中处理废弃土点, 根据中心城区渣土产生量合理布局设点,分区域接收并集中处理建筑渣土, 并运用科学检测手段对渣土材料进行组份、颗粒分布、塑性指数等系统分析, 根据渣土的不同组分和品质进行分类处置,用于填埋、绿化、制建材等, 最大限度提高渣土利用效率,同时也能解决一些中小型企业缺少渣土堆放场地、处理能力弱的不足。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加强渣土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建设,在渣土临时堆场附近建设渣土集中处理企业,并就近规划陶粒、烧结砖等建材产品开发项目。 其次, 实施运输建筑渣土的网络监管。经营建筑垃圾业务的渣土运输单位、车辆、建筑工地出土、渣土回填点(卸点)实现申报、受理、审批、发证、监管等步骤的统一管理。利用覆盖全宁波的GPS系统, 结合渣土营运证管理,收费结算管理实现建筑垃圾的全过程监管,减少建筑渣土垃圾偷倒乱倒现象的发生,防止非法建筑垃圾业务车辆进入,保证合法市场的正常运行。再次,建立消纳场所,资源化利用渣土。拓展资源化利用建筑渣土产品种类,解决脱水、均化等渣土利用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加大对资源化利用建筑渣土项目和技术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重点支持开发利用建筑渣土生产的烧结保温隔热砌块、烧结清水墙装饰砌块、烧结陶板、清水墙装饰砖、铺地砖、广场砖、水利护坡砖和砌块、陶粒和陶粒砌块等建材新品, 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渣土年利用量在5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 由项目属地政府落实优先供给土地, 市区二级给予设备投资20%的政府资金补助,墙材产品仍可在发展新墙材专项补助资金中列支,非墙材产品由财政部门落实专项扶持资金列支渠道。以长效机制解决产业升级和渣土处置的好办法和出路。 企业利用好了淤泥,而且能把用淤泥生产出的产品销售出去, 让企业有利润才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3)明确目标,提高效果。加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监督力度, 对领导干部的评价不简单地以速度论英雄,而是将经济发展的结果与形成当前结果付出的环境代价与生态代价进行对比分析, 以判断发展是否具有持续性。 将环境保护责任纳入经济责任审计之中,开展环境绩效审计, 是受托责任不断加强和委托人需求提高的必然产物。宁波市审计机关深入一线搞调研,在市墙改办、发改委、城管、环保局等部门的配合下,收集了大量的建筑渣土材料, 联合浙江大学的专家搞技术攻关,对于建筑渣土的处理提出了切合可行的建议,建筑渣土的环境绩效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审计结果上报后已引起宁波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对改善宁波市的建筑渣土的治理状况取得了很大的作用。

三、运用环境审计解决宁波市环境治理问题的特点

(一)从战略前瞻性上认识环境审计工作,改革考核机制 环境绩效审计是公共支出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审计重点应当集中在对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效果上。为了发挥环境绩效审计的效果和审计专业化的特长,宁波市审计局在建筑渣土处置过程中,积极厘清环保部门、城管部门等与审计部门之间的职责,建立部门联合会审制度、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公众参与制度、有关环保的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环境审计结果通报制度等,定期向公众通报审计结果。这次建筑渣土处理结果之所以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在于发挥了各部门的力量和广泛吸收社会公众的参与,审计团队以审计机关人员为主,另外邀请了具有丰富建筑渣土处置经验的墙改办公室的人员,积极深入到一线调研,掌握渣土处理企业的实际情况,向政府提交简报,积极争取政府对渣土处理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渣土处理良性发展。同时改革渣土处置当地政府管理者的考核机制,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纳入考核范围,并且实行任期后责任追溯追究制,以避免任期内的短期行为,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二)转变环境治理中政府审计的角色 目前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主体是政府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要从“警察”的角色转换到“法官”。 “警察”意味着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之间是完全的对立状态,而“法官” 则在对立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相关合法措施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良性引领。宁波市在开展建筑渣土环境治理审计中,实现了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的通力合作。审计部门积极发挥自身代表宁波市政府的角色,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体恤被审计部门解决问题的实际困难,告知其单位领导政府审计问责不是目的,最终是确保建筑渣土的正确处理。在确保审计主体本身的执法力度和有效度的基础上,达到审计过程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更好的履行属于政府的责任。

(三)审计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 环境绩效审计监督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审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离不开有关职能部门协调帮助,离不开审计对象的理解配合。因此,作为审计部门,一方面要主动向宁波市政府请示汇报工作,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审计工作,帮助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另一方面要积极与航运、城管、环保、水利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努力争取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配合。环境治理涉及到社会公众的利益,所以本次审计纪律、审计目标、审计程序、部分审计过程和审计事实等信息都向社会公众公开,提升了审计执法的公信力,变内部监督为社会监督。开发适合对外公布的审计结果载体,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审计工作、支持审计工作、重视审计工作、自觉接受审计监督的局面。

在完善审计公告制度的同时,还对环境治理相关负责人“责”作出明确的界定。如果环境治理举措不合格追查原因,针对客观上的原因如制度不健全、法律不完善应提出改进建议。如果是主观上的原因如执行不力、管理疏忽应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鉴于政府审计只有建议权没有处罚权这一实际情况可能对相关责任人威慑力不足的现象,提出了采取审计、纪检、司法、公安等政府各部门联合建立联席办事处的建议,执行监督和协调项目运行的问责和处罚情况。不但提高办事效率,也会使政府审计部门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下充分行使职权。宁波市审计局在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的建筑渣土,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将绩效审计切入到城市环境治理中,联合各个行政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环境治理问题的作法值得借鉴。

[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G10―A33)环境绩效审计与区域环境治理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环境规制;治理动机;公众参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7)02-0036-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7.02.00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治理理论的发展,中国环境治理结构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政府行政手段为主导的一元治理时期;政府经济和行政手段并存的二元治理阶段;政府与市场、社会协调互动的多元治理阶段。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三阶段的早期,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正在形成一种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的治理结构。在环境治理体系中,企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而由于环境物品的公共属性和外部性特征导致“市场失灵”,作为公共利益受托人的政府自然就加入到了环境治理当中,以行政命令或经济治理的手段进行环境规制。然而由于信息不完全、监督乏力等特点,出现了所谓的“政府失灵”,又会促使以公益性、非营利性等为主要特征的环境社会组织也加入到了环境治理体系中。随着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和福利的影响日渐加重,公众也越来越多地自发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多主体环境治理的体系基本形成。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面临着稳定经济增长与改善环境质量的双重压力,如何同时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对环境治理模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 多主体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述评

有关多主体环境治理模式的理论研究中,Ostrom等[1]指出多主体环境治理是政府治理与市场治理之外的一条责任路径,强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相互约束,以多中心为基础,通过多中心自主治理结构实现“权力分散”和“交叉管治”。多主体合作的目标在于解决环境问题治理中存在的失灵,Eckerberg和Joas[2]认为政府和私人部门合作有助于将环境责任向私人部门转移,从而共同承担环境责任。Parkins[3]指出多主体合作有利于将多元价值融入法律政策中,对环境治理具有更高的约束效力。Forsyth[4]认为多元合作的环境治理模式可以提高各主体对环境政策的参与度,实现更高的环境规制目标。Arentsen[5]认为环境治理的决策过程越来越复杂,多个主体参与决策过程可以捍卫自己的利益并影响结果。Newig和Fritsch[6]认为非政府主体参与环境治理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的力度。

然而,环境公共治理模式实施中还可能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环境公共治理模式效果的发挥极大地依赖于各个主体的地位、职能以及模式的制度设计与运作方式等。Jessop[7]表达了对实行“混合治理式”环境治理模式的担忧,因为政府的“空心化”会导致设计和执行环境政策时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下降。Tsang等[8]通过分析指出信任在公共环境治理集体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参与治理的主体应该互相信任,否则合作将难以为继,集体决策无法达成。Evans[9]指出环境治理集体行动中存在多重困境,环境问题可能有着复杂的成因,由不同方面的人类活动所导致,这使得协调合作更加困难。

国内学者一般是分别对政府、企业、公众与社会组织在环境公共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研究。在政府主体进行环境治理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政府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形成微观激励机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10-12]。在公众参与中,应建立完善公众预案参与、过程参与、行为参与等多个方面的制度切实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13-14]。企业参与环境治理时,需要考虑经济底线、社会底线和环境底线,尽其可能减少负外部性,同时创造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15-17]。在环境社会M织参与环境治理方面,大多研究集中于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模式,或是环境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募捐机制、激励机制等问题[18-20]。

近年来,中国学者对多主体治理模式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中国公共治理模式的建立、公共治理模式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及相互作用两个方面。在探讨适合中国的公共治理模式方面,王兴伦[21]通过梳理国外学者对多中心理论的研究,提出在中国的公共治理中应主要实现主体和体制的多元化。孔繁斌[22]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指出公共治理应是基于多元共治模式下的治理结构由“中心―边缘”模式向多中心模式转换。在研究公共治理模式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及相互作用方面,陈海秋[23]通过分析城市环境治理中政府、市场、企业、环境社会组织、城市居民的各自行为和角色,提出了“政府主导式―合作参与―多元化治理”的四位一体治理模式。李明洪[24]通过分析当今利益多元化背景下中国环境中的各主体利益冲突,指出亟需政府联合各主体展开对话协商,构建协同合作治理模式,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综述可得,国内学者对环境治理主体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各自的角色定位,对各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涉足。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多主体协同的环境公共治理模式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尤其在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模式引导下,人们对环境准公共物品的利用超过环境能够提供的限度,如何有效激发企业内生的治理动机是解决政府在功能定位、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等诸多环节功能缺失的主要途径。本文拟构建多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以社会福利、环境质量等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政府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于企业内在治理动机的影响,分析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所产生的外部性,这不仅可以为环境治理中不同主体的优化配置提供可行性方案,而且能够对如何构建多主体协同的环境治理体系提供政策参考。

2 中国多主体环境治理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多主体参与的环境治理模式基本上始于2002年颁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律中明确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权利。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促成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的再次修订,而且推动了多元化环境治理模式的出现。2014年修订后的新《环境保护法》颁布,明确设立环保公益的诉讼制度,将民生力量有序纳入环境治理的体系中,多主体参与环境公共治理的体系不断完善。

尽管中国逐渐走向多元的环境治理模式,但环境治理的主体仍然是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呈现“政府直控”的特点,即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职责,无论是从宏观政策制定方面,还是在微观层面的环境监督和评估方面,几乎都是由政府控制实施。相比之下,公众、环境社会组织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此外,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环境管制,即在形式上的“经济手段”,更加体现了“政府直控”的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对经济和社会的不利影响逐渐凸显,政府作为环境治理的单行者已经无法满足环境治理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经济中,作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人员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也是有限的,可能出现企业污染处罚与环境治理污染成本不一致的现象,甚至长期内会导致环境治理政策的失效。面对大量违反环保法的企业,政府的环境管理人员远远不足,政府的环保力量还是十分薄弱。

另一方面,尽管政府代表的是公众的环境权益,相关的法律也保障了公众参与成为监督企业和辅助政府实现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但是没有明确参与的途径、方式,缺乏相应的实施机制。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由于缺乏环境污染的知情权、诉讼权和求偿权,反而更容易造成公众对于环境污染的过度反应,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公共性。由于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表现出治理手段单调且非有效、治理效率低下且高成本等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社会组织的环保热情,环境社会组织职能的缺失进而导致其缺乏对企业和政府的有效监督。图1显示,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可能会产生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等现象。

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等问题的根本在于环境的外部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和环境社会组织出现了职能缺失和错位,代表私人利益的公众和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来参与环境治理。特别是在政府的规制强度不够时,造成环境污染源头的企业缺乏环境治理的激励约束,企业行为的负外部性并没有转变为企业内生化的环境治理动机。

环境治理的公众和社会组织主体加入到环境事务的过程也是被动的,因为环境监管本身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而公众和社会组织无法完全享有资源消耗所带来的全部收益,如何实现私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统一十分重要。将环境治理中的强制行为转化成自愿行动,发挥各主体,特别是企业和公众在环境公共治理中的应有作用,形成环境治理各主体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真正将环境的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多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多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以符合中国实际经济发展特征和治理模式为标准,在模型中设计政府、公众、企业和环境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校准。针对不同主体的行为方案进行数值模拟和政策评价,通过分析不同环境治理主体行为对福利水平、经济增长等经济变量的差异化影响,为如何有效激发企业的内生治理动机、发挥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外部性提供参考。

3.1 模型构建

3.1.1 企业生产与污染排放

一般而言,企业的生产行为可以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表述,其中资本和劳动为投入要素。在环境经济学的分析中,为了刻画生产行为对于环境的污染情况,往往在生产函数中加入环境资源投入要素[25],一般为能源产品,即企业通过使用资本、劳动和能源来生产产品。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的同时产生污染排放,由于生态系统对于污染排放物只能部分降解,污染排放逐渐累积形成污染水平,本文考虑环境污染水平对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影响,构建企业部门的生产函数如式(1)所示。

式(4)、式(6)和式(8)等描述了政府、企I和公众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与反作用机制。从经济学外部性角度来看,环境社会组织具有环境保护、知识和治理的专业性,新的环保法赋予环境社会组织公益诉讼权。环境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和相关权利的赋予,使得环境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行为具有外部性。其外部性的体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环保组织向公众筹集资金,开展环境调研、举证等工作,将违法排污的企业公布于众,并通过诉讼的手段,给予企业适度惩罚,从而将企业排污的社会成本分担到企业身上,达到降低社会污染的目的;二是,如前所述,环境社会组织的行动能够为政府提供更广泛的企业信息,降低政府在监督减排过程中的成本支出,督促政府实施污染惩罚,实现环境质量改善。

3.1.3 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制定合适的环境税率τ,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转化为企业生产的成本,激发企业治理污染的动机。政府实施环境税所得的收入,用于支付环境管制中产生的监管成本、对企业进行环境技术的研发补贴和向公众的转移支付。政府的预算约束为:

其中,p(・)为政府征收环境税的成本支出,假定p′τ(τ,υ,EMt)>0,p′υ(τ,υ,EMt)

最后,在模型中加入Ct+It=Yt等市场出清条件,可以实现模型的闭合。

3.2 参数校准和模型求解

本文主要借鉴Acemoglu等[26]、Heutel[27]、杨继生等[28]的文献,给出模型参数的设定。其中,在环境社会组织监管力度及其费用函数等方面,可用于参考的资料较少。限于此,本文通过敏感性分析等方法,以模型自身的稳健性为标准,得出政府征收环境税的规制成本函数和环境社会组织的监督成本函数的具体形式为:

政府环境规制成本函数:pt=0.06τ1.2/(0.06+υ0.8)×EMt;

环境社会组织监督成本函数:qt=0.03υ0.3×EMt。

由于上述模型中各参数与变量间呈现较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难以求得显示解,本文采用Matlab R2009a软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求解模型的稳态。

4 环境规制下的企业治理动机和公众参与外部性模拟

4.1 政府征收环境税对企业内在治理动机的动态影响

如理论模型中式(1)所示,公众的效用最大化函数中可以加入环境污染的负效应Q(Xt),在考虑该负效应和不考虑该负效应时,政府环境规制政策变化对于各主体行为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在上述两种情形下,本文绘制了环境税强度的提高对社会福利及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图形,以更好地体现政府环境规制政策的效果,如图2和图3所示。

当环境税率逐渐上升时,社会福利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因此,在不同的目标下,存在着差异化的最优税率。上述结论与国内外大多数文献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同时也证明了本文中模型构建的合理性。同时,当考虑环境污染对公众效用的负向影响时,社会福利水平更低,这也符合经济学常识。

如前所述,企业的环境技术研发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内在治理动机,也是本文的分析重点。其中,稳态下企业的环境技术研发投入为理论上的最优环境研发投入,因为该研发投入水平实现了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最优环境治污技术研发投入是由模型中各参数同时决定的,即最优环境治污技术研发投入应根据经济体系的自身特征来确定,因此政府的环境税收政策是企业内在环境治理动机的决定因素之一。

当政府的环境税率不断上升时,图3显示,企业环境技术研发投入会先上升后稳定或下降,当环境治污技术研发投入水平达到最大时,政府所征收的环境税完全激发了企业内生性环境治理动机。结合本文理论模型部分可得,企业通过环境技术研发投入增加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在增加,而企业接受税费惩罚所导致的边际收益在下降,因此企业就会增加环境技术研发投入,加快环境治污技术进步,促使污染排放量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在环境研发投入上升的初期,环境技术进步及其伴随着的人力资本累积等使得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得以提高,经济产出会不断增加。在收入效应的作用下,代表性家庭的消费水平也会上升,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高。当环境税率上升到一定值后,环境税带来的资源配置扭曲效应高于环境负外部性的改善效应,环境税就成为了扭曲性税收,并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率。

在社会福利水平达到最大值后,企业通过环境技术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仍然大于企业接受税费惩罚所带来的边际收益,企业还会继续加大环境治污技术的研发投入,直至企业通过环境技术投入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企业接受税费惩罚所带来的边际收益时,企业的环境治污技术研发投入达到最大。此时,图2表明,社会福利已经下降至较低水平。因此,在保证社会福利的同时,有效激励企业内在治理动机,应将环境税率设定在适当水平,不宜过高。

4.2 环境社会组织参与行为外部性机制的模拟分析

进一步地,在图4中,本文分别模拟了政府与公众参与的组合对于社会福利的影响情况。图4显示,与仅考虑政府采取环境规制政策的情形相对比,政府征收环境税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共同作用可以使得社会福利提高,这充分表明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存在着外部性。主要原因在于,在现实经济中政府实施环境监管的人力物力都是有限的,环境治理的专业性知识结构也不健全,一定存在着环境治理监管的成本损失。环境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政府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减少政府环境规制监管成本,改善环境治理状况。

当政府的环境规制强度不高时,环境税所带来的环境治理改善和生产效率提高的双重红利逐渐释放,但是单位规制强度的边际效率在降低,当环境规制达到一定强度时,社会福利水平开始下降。在引入环境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后,这一现象又呈现了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随着环境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环境规则所产生红利的总体水平在提高,并且政府环境规制红利的最优拐点在下降,这再次验证了环境社会组织参与对于环境治理的外部性。

5 环境公共治理多主体协同体系构建的进一步思考

在环境公共治理体系中,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相互联系、共同合作完成治理目标。首先,企业参与环保治理的动机来源于其自身,尽管企业目标主要是利润最大化,通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其目标,但是企业责任和经济活动并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也可以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关键在于政府如何采取有效的规制政策激发企业的治理动机,实现治理行为。环境社会组织是指志愿性的环境社会组织,在环境公共环境治理模式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是以强制求公益,而社会组织是以志愿求公益,由此看来,政府与环境社会组织追求公益的目标也是契合的,只是实现方式有所不同。公众形成环境保护的社会需求,并且将其反馈给政府,有助于政府修正决策中的失误,同时可以减少政策执行中的冲突与摩擦。公众参与的微小力量和环保社会组织的集体力量相Y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政府、企I、公众和环境社会组织共同享有公共权利、共同进行环境治理,环境治理的核心任务是“多主体协同”,从政府关注公共项目转向治理工具,从等级制转向网络化,从命令、控制转向谈判、协商,各个主体之间形成“网络关系”。在图5中,本文给出了环境公共治理模式中的多主体协同框架。

治理过程的协同化强调的是一个动态过程,参与责任、监督惩罚、利益共享、信任协作构成了治理过程的主要内容。政府管理从等级控制转向参与协作,建立与市场、社会之间相互激励约束、相互合作的公共治理模式,治理模式中的各个主体都在不断互动和充分协作中实现各自目标的最大化,新型的“利益共享”网络协同关系不断形成。

6 结论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进行了政府环境规制下的企业内生治理动机的研究与公众参与环境外部性的分析,主要结果显示,当环境税率不断上升时,企业环境技术研发投入会先上升后下降,当环境研发投入水平达到最大时,政府所征收的环境税完全激发了企业的内在治理动机。其中,在环境研发投入上升的初期,环境技术进步使得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得以提高,经济产出会不断增加,社会福利水平得到增进。当环境税率上升到一定值后,环境税成为扭曲性税收,并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福利水平。此外,通过模拟政府与公众参与的组合对于社会福利的影响可得,在发挥政府与市场功能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环境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环境治理的有效网络体系。

此外,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扩展:一方面,对于不同行业或者同一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言,当研发投入的规模不同时,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研发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均会呈现不同的特征,进而使得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产生差异化的影响,对于这一影响的研究能够丰富企业内生环境治理的研究框架;另一方面,对于企业部门而言,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在模型中主要设置了环境规制与企业治理两个主要部分,实际上,环境治理的效果还受到企业特征、经营状态等一系列异质性因素的影响,如何充分在模型中设置这些因素并研究其作用,也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在发挥政府与市场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环境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是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公众福利的重要方式。为推动中国多元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必须使公众融入到环境治理过程中。中国应尽快完善立法保障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和监督权,通过立法确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公众参与法律化、程序化,完善公众参与的方式,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将环境建设项目的内容公之于众,召开听证会、公众座谈会,采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听取公众意见,积极建立并完善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方案。最终,形成环境治理的有效网络体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OSTROM E, SCHROEDER L, WYNNE S.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policies in perspective [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 1-288.

[2]ECKERBERG K, JOAS M. Multileve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 concept under stress? [J]. Local environment, 2004, 9(5): 405-412.

[3]PARKINS J R. Decenter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 short history and analysis of democratic processes in the forest sector of Alberta, Canada [J]. Policy sciences, 2006, 39(2): 183-202.

[4]FORSYTH T. Cooperativ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wastetoenergy technologies in Asi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6, 5(3): 209-220.

[5]ARENTSEN M.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a multilevel institutional setting [J]. Energy & environment, 2008, 19(6): 779-786.

[6]NEWIG J, FRITSCH O.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articipatory, multilevel and effective? [J].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 2009, 19(3): 197-214.

[7]JESSOP B.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al state [R].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Lancaster University, 2003: 1-19.

[8]TSANG S, BURNETT M, HILLS P. Trust,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Hong Kong [J].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 2009, 19(2): 99-114.

[9]EVANS J P.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M].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1-272.

[10]薛冰, 郭斌. 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本收益分析――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视角[J]. 上海经济研究, 2007 (12):112-114.[XUE Bing, GUO Bin. Cost benefit analysi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n western Chin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J]. Shanghai economic review, 2007 (12):112-114.]

[11]张建伟. 政府环境责任论[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1-239.[ZHANG Jianwei. Study on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8: 1-239.]

[12]吴迪. 如何解决目前中国环境政府失灵的问题[J]. 经营管理者, 2012(2): 29-30.[WU Di. How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ment failure [J]. Manager journal, 2012(2): 29-30.]

[13]吕忠梅. 环境法新视野[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1-322. [LV Zhongmei. A new vis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M].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Press, 2007: 1-322.]

[14]顾训宝. 十年来我国公民参与现状研究综述[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9(4): 33-38. [GU Xunbao.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China in ten years [J]. Journal of Beijing Administrative College, 2009(4): 33-38.]

[15]李永友, 沈坤荣. 我国污染控制政策的减排效果――基于省际工业污染数据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 2008(7): 7-17. [LI Yongyou, SHEN Kunrong. The emission reduction effect of pollution control policy in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industrial pollution data [J]. Management world, 2008(7): 7-17.]

[16]米. 地方政府与企业环境治理合作关系的形成――以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为例[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0,11(1): 56-66. [ZHU Demi. The formation of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 case study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Taihu river basin[J]. Journal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College, 2010,11(1): 56-66.]

[17]王火根, 滕玉A. 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动态博弈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11): 14-18. [WANG Huogen, TENG Yuhua. Dynamic game analysis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polluting enterprises [J]. Research on technology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2(11): 14-18.]

[18]巩英洲. 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建立公众参与的环保机制[J]. 社科纵横, 2006,21(2): 52-54. [GONG Yingzhou.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rganizations to establish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chanism [J]. Social sciences review, 2006,21(2): 52-54.]

[19]刘培峰. 中国非政府组织立法的评论与思考[J]. 中国社会科学, 2007(2): 105-115. [LIU Peifeng. Comment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legislation of 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7(2): 105-115.]

[20]邓国胜. 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01(10): 41-43. [DENG Guosheng.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J].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1(10): 41-43.]

[21]王兴伦. 多中心治理: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1): 96-100. [WANG Xinglun. Multicenter governance: a new theory of public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05(1): 96-100.]

[22]孔繁斌. 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1-285. [KONG Fanbin. Public reprod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multicenter governance [M].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8: 1-285.]

[23]陈海秋. 城市环境治理新理念及其对城市管理的理论突破[J].上海城市管理, 2011,20(1): 43-46. [CHEN Haiqiu. New concept of urba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its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 in urban management [J]. Shanghai urban management, 2011,20(1): 43-46.]

[24]李明洪. 协同治理:环境治理模式的探析[J]. 知识经济, 2014(20): 56-57. [LI Minghong.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group event management model [J]. Knowledge economy, 2014(20): 56-57.]

[25]FISCHER C, SPRINGBORN M. Emissions targets and the real business cycle: intensity targets versus caps or taxe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1, 62(3): 352-366.

[26]ACEMOGLU D, AGHION P, HEMOUS D. The environment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1, 102(1): 131-166.

篇9

我市的地质环境整治工作始于。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江苏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政策,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保护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开展地质环境整治工作。

近期我们先后到九里区、经济开发区、贾汪区、新沂市等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现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结合原来掌握的资料和当前工作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市地质环境现状

从开始,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市露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城市规划区及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基本查清全市地质环境现状。

1、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地质灾害种类有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地面塌陷和崩塌滑坡灾害等。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城区地面建筑密集区,受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过量开采影响;采空地面塌陷分布于煤矿、石膏矿、铁矿区,由于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引发;崩塌滑坡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因开山采石和道路切坡引起岩体边坡失稳。据调查,全市各类地灾隐患点、危险点129处。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来我市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3起,其中地面塌16陷起、崩塌滑坡7起,没有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70万元。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大量矿山环境问题。全市采煤塌陷地面积达32万亩,煤矿、铁矿开采、加工、洗选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煤矸石、粉煤灰、煤尘、煤泥等)占用土地、污染环境。长期以来的有山就开,导致全市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分布有939个采石宕口,山体原有地形地貌和林木植被遭到破坏。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区、自然风景区、铁路、高速公路及国道两侧,实行禁采后遗留下来的废弃采石宕口,对环境景观影响较大。

二、地质环境整治工作的进展

1、完成地质环境专项规划编制。《市城市规划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实施,以此指导地质环境整治工作。

2、基本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制度。一是《关于进一步规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的通知》,明确保证金收缴范围、标准、程序和时限要求,将缴纳保证金作为办理采矿许可证的前置条件,规定了新办矿山企业不缴纳保证金的不予办理采矿登记手续、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未缴或拖欠缴纳保证金的不予年检等管理措施。截至底全市累计收缴保证金1055万元。二是制定《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部、省财政补助经费项目的支持重点、申报程序、项目监督和资金管理等要求,为废弃矿山治理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发出“关于加强露采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强化矿山环境管理。实行新设开山采石采矿权的矿山环境保护审查,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禁止在完整山体和林木植被覆盖较好的山体新设采矿权,避免产生新的矿山环境问题。督促在采矿山增强矿山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矿山环境保护承诺和恢复治理义务,落实边开采、边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3、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作取得进展。几年来我市共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项目9个、经费2150万元。其中:新沂市马陵山关闭矿山治理项目已经完成,并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竣工验收;铜山县皇姑窝、新沂市陆庄一期废弃矿山治理已经完成,等待验收;铁矿集团西马山采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90%;九里山襄王路口、贾汪大吴虎山口治理项目正在施工;新沂陆庄二期、铜山大刀山、九里区大孤山治理项目即将启动。

在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项目带动下,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也开始投资废弃矿山治理。两山口废弃矿山治理被列为48项城建重点工程之一,亚美房地产公司投资200多万元进行边坡治理和场地平整绿化,由于治理效果不明显,市财政又投资850万元对两山口废弃矿山进行治理,采用台阶式挂网喷播技术,治理岩石边坡约1.7万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新老城区结合部的山体景观。有关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也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开展了铜山县三堡洞山、睢宁乔山和汉画像石馆新馆后侧边坡治理等废弃矿山整治试点。“陡峭悬崖下建起小学校”经媒体报道后,日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5万元,委托香港东阳绿化有限公司采用台阶式挂网植生技术、鱼鳞坑植生技术,对铁刹山4200㎡的岩石边坡进行 综合整治,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美化小区环境。

4、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治理。贾汪区东大洼耐火粘土坑塘渗水危及韩桥煤矿井下安全,为此贾汪区会同矿务集团投资113万元进行防渗治理。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投资400多万元对办公教学楼后侧的洞山西坡进行爆破削坡,清理危岩5600m2;利用山势建成攀岩场地。鼓楼区实施天齐南路拓宽改造工程,有效消除山体崩塌隐患。

5、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开始启动。九里湖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全面推进,九里区完成投资1.4亿元,建成了800亩东南湖和1700亩西湖,水景景观区初见规模。贾汪区投资5100万元实施小南湖扩建工程,因地制宜地整治采煤塌陷地,建设生态景观公园。社会资金投入近万元,对市区三环西路西侧、废黄侧的亩采煤塌陷地进行综合治理,初步建成桃花源休闲旅游度假村。

三、存在问题

1、历史欠帐多,整治任务重。一是全市禁采区(带)内有废弃采石宕口464个,岩石面积约200万m2、废弃地面积约670万m2。二是据初步调查,常年积水、不适宜复垦的采煤塌陷地约5.6万亩需要进行生态修复。

2、治理资金需求量大,经费筹措难,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初步估算,464个废弃采石宕口治理约需经费8亿元;常年积水的5.6万亩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整治约需经费20亿元。

地质环境治理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投入大,见效慢或经济效益不明显,因而社会公众参与度低,投资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积极性不高。仅仅依靠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经费,远远解决不了我市的地质环境历史欠帐。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一项特殊政策,对煤炭企业税前按吨煤20元提取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用于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整治,迟迟不能落到实处。

3、露采宕口整治技术难度大,地方承诺的配套资金不到位。我市城市周边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等岩石组成,由于上覆土层较薄或岩石直接,在山体上植树绿化本身就较为困难,而在高差大、坡度陡的废弃露采宕口边坡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其难度更大。南方大多采用的喷播复绿技术,在我市的气候条件下很难全面推广;九里山襄王路项目和铜山县皇姑窝项目,虽然设计为刻槽台阶式复绿,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难度大、成本高。由于各县(市、区)地方财力有限,近几年争取的部、省补助项目,申报立项时承诺的地方配套资金基本没有落实到位,因而就只有按照上级下达的项目补助经费进行招标和施工,造成了工程施工进度慢、效果差。

4、治理责任制度和补偿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在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矿权人不惜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重开采、轻保护、不治理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开山采石企业以采矿权有偿取得、负担过重等种种理由为借口,想方设法不缴或少缴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护金,即使足额缴纳了保证金,也不愿意履行恢复治理的义务,因为治理的投资额远远大于所缴的保证金数额。而对于煤矿、铁矿、石膏矿等地下开采的矿山而言,尚未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四、建议

1、进一步加强露采矿山采矿权设置管理。一是按照《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加强山体资源保护,划定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在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内禁止开山采石;在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外要实行限制性开采。二是对允许开采的山体,要集中设置采矿权,直至这一山体全部开采完毕,不得开采地面标高以下部分。三是采矿权要设置到山体顶部,推动自上而下的分水平台阶式开采;不要设置到山体一侧,禁止斜坡式、一墙式开采。四是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促进开山采石企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大企业,既可实行类似于中联的台阶开采,又可保证经济建设的资源需求,同时还可避免产生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欠帐,各级政府将付出巨大的代价来进行整治,而目前在建和生产的矿山企业能否规范作业,成为是否会产生新帐的问题关键。而当前,大多采石矿山不按照已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仍是斜坡式、一墙式开采,在采矿许可证到期后,留下新的采石宕口和高陡边坡,或存在隐患,或影响景观。在石膏矿山,也不同程度的地存在违反开发利用方案现象,有的甚至引发地面塌陷。

因此,要切实加强对采石矿山的监督管理,督促矿山企业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不留新的环境欠账。

3、建立矿山环境保护诚信准入制度。对没有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或不缴、少缴、拒缴保证金的矿山企业,列入矿山环境保护诚信档案黑名单,采取不予其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或变更登记、不受理其新的采矿权申请等管理措施;对黑名单矿山的开办、投资、入股、出资、控股单位和个人,限制其进入采矿权市场参加竞买的资格。

4、开展“绿色矿山”创建试点。督促矿山企业落实边开采、边治理措施,推广台阶式、机械化开采,推广无尾矿、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实现矿山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相协调,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建立“绿色矿山”激励机制,对列为“绿色矿山”创建的在采矿山,可由企业提出整治方案,由收取保证金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项目竣工经验收合格后,其整治经费可从该矿山上缴的保证金中按整治面积比例进行返还。矿山最终闭坑时必须完成矿山环境治理。

5、进一步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力度,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足额收缴保证金。开展保证金收缴情况清查,依法限期追缴。拒绝缴纳保证金的,不予办理采矿许可证年检、注销采矿许可证。

6、地质环境治理资金筹集。在加大政府投入基础上,完善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集,广泛吸纳包括外资在内的商业投资。一是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尤其是老矿山的生态环境问题,考虑其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矿山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绝大部分都已上缴国家,因此,其治理应以国家投资为主;同样,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且责任主体缺失的废弃矿山,其环境治理也只能以国家投资为主。治理资金可采取市、县(市、区)财政共同出资,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的补助经费支持。二是矿山治理后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国有矿山废弃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其土地出让后的净收益可部分或全部用于其它矿山的治理;整治后转为农用地的,经验收合格,可以进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并从土地复垦资金中安排一定费用作为治理专项资金。三是根据治理规划,对残留山丘和高陡岩质边坡可实施修复式整治,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取得余量资源收益可作为矿山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四是按照“谁投资、谁治理、谁收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凡经政府批准治理立项的单位或个人,优先享有土地使用权,并减免与治理工程相关的税费。五是按照《江苏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足额收取保证金、专门用于矿山环境的整治,不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不得挪作他用。对不予返还的保证金,统筹用于急需治理的矿山。

篇10

一、过去两年以来工作进展情况

20**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实际,我市政府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作为政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高度重视大环境整治和源头治理。

(一)改善水环境质量

1.加强饮用水源保护。饮用水源是生命之源,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积极整治水库保护区内生活和产业污染”列为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时,又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村庄的源头生活污水治理和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治理试点列为市重点实事工程。近两年对饮用水源保护取得一定成绩。一是到目前为止完成了五个湖库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二是切实加强了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己召开梅湖水库上游源头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对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部署和安排,并完成各项任务的整治方案。三是于8月底前完成9个水库源头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对9个水库源头污染源进行全面调查,为明年继续有效开展源头污染治理作好准备。四是加强饮用水源生活污染治理。今年要全面完成凤浦湖、灵湖、里杜湖、上林湖4个水库保护区内村庄(单位)的生活污水等的污染源治理,启动窖湖、长溪、外杜湖、白洋湖、邵岙湖5个水库保护区内村庄(单位)的源头污染治理。五是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餐饮经营点的打击取缔。六是加强畜禽养殖禁养工作。以属地管理为原则,以“严打”态势抓禁养。七是做好水库禁泳工作。今年将加大执法力度基础上,对水库游泳现象进行曝光。

2.水利工程有序推进。总投资7.8亿元、日引水20万吨的汤浦水库引水工程20**年9月初建成并正式通水;总投资8.4亿元、年引水量2.4亿立方米的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慈溪段)已圆满完成;总投资为2891万元的姚江引水配套工程已提前建成并通过试运行。有序推进东部三塘横江、潮塘横江二期及四灶浦拓疏工程等骨干河网建设,完成了新二江、周家路江疏浚工程和周家路江至长岭江贯通工程的建设。

3.加快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及工程污水纳管工作。一是市域污水治理工程进展顺利。确保北部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工程、东部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工程正常投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扩建工程的建设。继续推进与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配套的集污管网工程建设,完成新华路等10条道路(10公里)的污水管道铺设,确保今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5%。继续推进镇域污水管网连接工程和支管铺设工程建设,完成市域污水工程C6包建设,完成C7、C8包工程量的70%。力争实现今年我市集中污水处理量增加6万吨/日的目标。二是全面推开排污接纳管理工作,对能接入市域污水管网的进行强制接纳,确保完成北部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达到20%以上、东部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达到40%以上,确保市域污水管网贯通区域内纳管率达到70%。

4.加大力度进行城河治理。新一轮城河治理进入实质性整治阶段。从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高度对城河治理作出了系列决策,制定了《慈溪市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力争用3年时间,投入1亿元,大规模疏浚浒山城区30km2内约35公里的河道(其中Ⅰ、Ⅱ类河道24条,Ⅲ类河道49条),改善城河水系流动状况,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提升城河水环境容量,力争使城河水质基本达到五类水标准,局部达到四类水标准。今年已实质性地启动了五大工程:1、在城区引水环通工程上,完成了《下姚江引水冲释城河引水调度》课题的调研,并对城河河网水系引水配置环通工程方案作了进一步优化。2、在河道疏浚工程上,引入了河道水下绞吸清淤技术,开展了周家路江北段,华陀殿江、三灶江等河道的疏浚,完成了宗汉街道的西六灶江等三条Ш类河道的疏浚,白沙路街道的Ⅱ、Ш类河道疏浚工作正有序推进。3、在城区污水管网铺设上,以新城大道等11条污水管线铺设工程正有序推进,教场山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再扩建工程已全面建设,建成后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有望达到75%以上。4、在污染源整治上,完成了《浒山江、虞波江上游(横河轴承工业区块)区域环境治理可行性研究》课题的调研,组织实施了小印花行业、横河轴承油污染、漾山路江污染源、城区“五小”行业和原经济开发区二、三产业等“六大”整治工程。5、在河道两岸违章整治上,开展了虞波江-六灶江、华陀殿江-三灶江河道两岸违章建筑拆除,共完成拆违109户、面积15490平方米。

5.继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根据市政府下发的《关于鼓励城乡污水治理设施投入的若干意见(试行)》,制定了《慈溪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细则》。一是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程。20**年有13个村开展了农户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20**年完成12个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今年继续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完成20个以上村生活污水生态化治理任务。二是粪便无害化处理。20**年有9个镇在建设粪便集中沼气处理站。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150吨/日的公厕粪便无害化中心并投入试运行,各镇己建(观海卫、天元2座还未建成)17座总处理能力415吨/日的公厕粪尿无害化中心。2009年继续推进2个镇的农村公厕粪尿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实现全市各镇公厕粪尿无害化处理中心的全覆盖,并确保各镇粪便处理中心投入运行,以切实解决公共厕所二次污染问题。

(二)实施“蓝天”工程,不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1.落实节能减排指标。20**年二氧化硫净削减吨,比上年削减12.2%,20**年二氧化硫净削减394吨,比上年削减5.86%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2.宗汉镇铜熔炼集中区关闭,新浦镇铜熔炼集中区落后工艺改造,慈溪市热电厂异地改造,并组织开展燃煤污染、扬尘粉尘污染、秸秆(垃圾)焚烧污染整治和食堂油污染整治。实施燃煤锅炉脱硫改造工程,25家企业完成脱硫设施改造,废水中水回用率提高到80%以上。

3.积极推动节能项目的实施。组织开展重点节能领域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推广,完善节能项目奖励政策,组织开展千吨标煤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审计)评估工作和1000万度以上重点用电企业电平衡测试工作,完成80家企业能耗对标工作。进一步强化工业、建筑、流通、交通领域的节能降耗等工作。努力降低单位GDP能耗,减少燃煤的消耗。

4.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鼓励清洁生产。慈溪杭州湾沿海49.5MW风电场已建成投用,33台风力发电机并网试发电,预计可满足我市近四分之一居民的生活用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完成2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

(三)实施“绿色”工程,加快生态绿色创建,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1.扎实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不断改善城乡生活环境。20**申报全国环境优美镇2个、省级生态镇2个、宁波市级生态镇3个、宁波市级生态村34个、宁波环保模范(绿色)单位44个、省级绿色社区2个。20**年有4个镇创建申报省级生态镇,有3个镇、56个村申报创建宁波市级生态镇(村),配合上级部门对32家单位创建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单位和8所学校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现场考核验收,有10个村编制了国家级生态村创建规划,杭州湾大酒店荣获国家级绿色饭店。2009年组织2个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4个镇创建省级生态镇、5个街道创建宁波市生态街道。开展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宁波市生态村、环保模范单位和省级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力争创建成省绿色社区1个、宁波市生态村40个、宁波市环保模范(绿色)单位20个。

2.大力推进绿色工程建设。20**年新建了3个万亩以上的大型绿色产业基地和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项目。20**年进行环境整治,新增宁波市级全面小康村6个,326个庭院整治示范村完成复评工作,新增环境整治村35个。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4397亩。2009年力争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4.5%以上。环杭州湾沿海防护林工程,确保累计建设生态公益林8.26万亩、建成6.2万亩,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递增0.1个百分点。

3.加大废弃矿山治理力度。按照《省级生态市创建标准》要求,以城市周边、风景区和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等视野可及范围的破损山体为重点,开展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力争完成20座废弃矿山生态治理任务,完成美人山5座连体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部工程量的50%。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和盗采矿产资源的行为,严防治理范围内出现新的采矿场(点)。

4.加大“青山白化”治理工作力度。开展“三沿五区”无坟化建设。完成全市经营性公墓园林化改造和公益性墓地生态化建设任务;完成观海卫镇卫山、掌起镇洪魏、横河镇上剑山等地的生态墓地建设;完成杭州湾大通道观海卫段、掌起段可视野范围内的坟墓迁移及生态覆绿任务。确保生态葬法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三沿五区”坟墓清理率达到95%以上、公墓绿化率达到80%以上。

(四)实施“清净”工程,强化城乡环境卫生管理

1.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继续贯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彻底消除乱堆、乱放、乱排现象。电镀污泥、医疗垃圾、废矿物油、废乳化液、废蓄电池等危险废物均按宁波市危险废物管理规定集中定点处置。

2.继续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市环卫作业中心和粪便处理中心建成投用,镇级粪便沼气处理中心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建设,东、中部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基本完成,管线铺设工程全面完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五)以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为手段,着力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1.每年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无证无照工作。20**年,环保部门会同有关镇和街道组织开展了9次“零点行动”,调处1973件环境投诉案件,作出436件行政处罚,罚款金额达到926.3万元,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达到210件,对9家企业作出限期治理,关闭或停产整顿55家,挂牌督办企业15家。20**年共检查企业3100余家次,作出行政处罚233件,罚款567万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案件257件,受法院委托对204家未履行环保处罚决定的单位实行强制执行,6名当事人被司法拘留,切实维护了环保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杭州湾漂印染基地和电镀园区已建成并整体运行,分散于全市各地的36家漂印染企业全部进入漂印染基地,13家集中整治的电镀企业已整合成5家,并在新区配套建设了处理能力为3万吨/天的漂印染废水处理厂和3000吨/天的电镀废水处理厂。今年又完成漂印染园区污水处理扩建工程达标改造,力争年内完成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扩建工程量的60%。

3.2009年底计划完成横河镇相士地区域轴承企业的油污染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辖区内小轴承企业产生的含油废水将通过收集并送至建成后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基本完成全市51家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轴承企业的油污染专项整治。

4.有序取缔小印花加工业。全市共有小印花200家左右,其中城区范围内有128家,按照城河污染源综合治理工作部署和要求,依法取缔非法小印花加工,环保局联合工商局、公安局已下发取缔小印花的通告,要求业主6月底前自行拆除。

5.废塑料行业整治重拳出击。继续加大了对废塑料行业的规范与打击力度,全市42家加工企业被责令限期整改,14家污染严重的加工户被立案查处,全市五个重点镇(街道)的废塑料加工户己从3264户减少到2047户,减少了37.3%,同比案件由**年的247件下降到152件,下降了38.5%。已编制完成《慈溪市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环境整治方案》,对废塑料行业的进一步治理作出了部署。目前,桥头镇废塑料再生利用产业基地一期工程已启动实施,完成了原废塑料交易市场的规范化整治任务。

6.开展周巷、长河铝浇铸整治行动,取缔一批村庄内离居民住宅近、有投诉及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户,规范一批把焦炭燃料改成柴油或电的加工户,切实改善周边大气环境质量。

7.加强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整治。完成了5家镇级以上医疗单位的医疗废水整治工作,全市746家医疗单位均与宁波市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签订了定点回收合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8.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20**年,慈溪市委、市政府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列为年度市“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的内容之一,出台了《慈溪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与管理办法》和《慈溪市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20**年关闭、搬迁禁养区内46家畜禽养殖场,完成禁养区及非禁养区内15个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同时完成新建畜牧小区5个,实施排泄物治理工程的慈龙畜业有限公司养猪场成为污染治理示范场。2009年计划关闭、搬迁禁养区内79家畜禽养殖场,完成禁养区及非禁养区内7家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拟建畜牧示范小区5个。

(六)多种形式开展创模宣传教育,深入发动群众,营造全民参与环保浓厚气氛

以“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为载体,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一是以新闻媒体宣传为主阵地,围绕污染减排、“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生态市建设和“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等工作开展大力宣传,及时公布环境质量状况,各镇、街道生态建设考核结果。二是在各镇(街道)主要道路和公路出入口竖立环保公益广告牌,在城乡(镇、村)显要位置(车站、商业区、居民区、道路两侧、公众场所等)设立环保公益广告牌、宣传栏,张贴环境保护公益宣传画;编制和发放环保宣传手册,把生态文明、生态理念、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水利、节能降耗、环保常识、“两创”指南等相关知识汇编成通俗手册进行发放和宣传。三是倡导建立民间环保组织,成立村级环保自治组织193个。四是继续开展中小学环境教育和系列环保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五是实现环境宣传教育进村入户、进企到校,形成全民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氛围,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参与率和满意率,力争市民的环境满意率达到90%以上。六是市生态办认真创办“生态简报”,生态建设工作进展信息。

二、两年多来,我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矛盾仍然突出

环境专项整治困难重重。废塑料回收加工污染、鞋业边角废料焚烧、废弃矿山生态治理进展不快、力度不够。部分河道水发黄、发黑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市域水环境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二)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的现象较为普遍,水环境质量的潜在危害较为突出,饮用水源水库蓝藻时有出现。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现象普遍,公厕“二次”污染严重,建筑垃圾随处倾倒现象突出。

(三)农村环保工作基础薄弱,市镇两级环保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环境执法力量、监管力量明显不足。

(四)虽然畜禽养殖关闭和污染整治有序开展,但是慈溪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基本保持在14%左右,目前全市20个镇(街道)有1500余家养殖场,其中规模养殖(牛50头、猪300头、鸡、鸭、鹅5000羽)养殖专业户300家左右,如果按照现在的整治力度,畜禽养殖禁养区关闭和污染整治需要很长的时间。

三、针对我们慈溪环境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决议,确实改善城乡环境质量,下阶段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一)饮用水源保护是重中之重

今年市政府已把饮用水源保护区源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列入了市政府实事工程,并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源头污染治理。我们应该以切实提高慈溪人民的饮用水质量为目标,着力解决饮用水源上游农业、生活、三产等污染问题,确保饮用水源保护系列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对各镇、各单位生态任务的督察和考核机制

加强对各镇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的督察和考核。市生态办以促进落实为己任,专门设立了督导组,将生态任务的督导工作列为日常工作,加大督查力度,提高督查频率,务求督查实效。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列入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生态建设任务书的考核,加强对各部门和镇、街道的考核力度,对不重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出现严重生态破坏事故、未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将在生态任务书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

(三)加大环保“国策”的宣传力度

今年提出了4个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把市委党校建成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教育培训基地;把全市50%的中小学校建成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把电视台办成生态文明传播基地;把《慈溪日报》办成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基地。努力落实好这项艰巨的任务,扩大环保“国策”的宣传面和知晓率,扩大环境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四)扎实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

一是今年市政府安排15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我们要确保相关工程的顺利实施。二是抓好生态系列创建镇、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公厕粪便处理中心服务范围外的村庄公厕生态化改造,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三是开展农村环境保护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在以点成线、多点成面上出成果。力争在农村环境整治、改善村(居)民房前屋后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家园等方面上求突破,努力提升农村环境档次。

(五)进一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