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感想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外阅读感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94-02
【设计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本课教学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核心,引导学生认识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方素珍,了解她的相关作品,感受她一系列作品的特有魅力,设置阅读悬念,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教学实录】
1.推荐诗集《明天要远足》。
(1)感知内容。
师:今天我们上课外阅读课,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诗,诗的名字叫《不学写字有坏处》。看到这首诗的名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1:不学写字考试不能得一百分。
生2:不学写字将来就考不上大学。
师:我请一个小朋友来读,看看和你想的一样不一样?(指名读)
师:喜欢这首小诗吗?喜欢它的什么?
生1:我觉得这首小诗非常有意思。
生2:我觉得这首小诗很有想象力。
师:你懂吗?这首小诗出自一本著名的诗集,就是《明天要远足》。在这本诗集中,收录了很多首这样的童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投影出示),让我们先睹为快。
(生自由读)
师:你最喜欢哪一首小诗?
生1:我最喜欢《梦》这首小诗。(生读《梦》这首小诗)
师:喜欢这首小诗的什么?
生1:我觉得这首小诗特别有趣。
师:还有谁想来交流一下?
生2:我最喜欢《孔雀》这一首。(生读)
师:你喜欢这首诗的什么?
生2:我觉得这首诗很有想象力。
生3:我喜欢《快乐佛》这一首。
师: 你喜欢这一首,大声读一读。(生读)喜欢它的什么?
生3:我觉得它的内容很好玩,这么多小动物都来要好运。
生4:我喜欢《发呆》这首。 (生读)
师:你有没有发呆的时候?这个小朋友发呆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生4:有,这个小朋友发呆时口水都流下来了。
(2)欣赏插图。
师:这些小诗的作者,她为我们写了很多有趣的儿童诗(板书:童诗)。在这本书当中,她还给每一首诗都配了精彩的插画。想看吗?
生:想。
师:我们一起来看。(投影出示,教师简介每首小诗的插图)
师:她写的诗和这些有趣的画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让我们读起来感觉特别的好玩、快乐。(板书:快乐)
2.推介故事《没有彩虹的怪兽村》。
师:小朋友,还想读她写的书吗?
生:想。
师:我们再来看一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没有彩虹的怪兽》。(投影出示)
师:这是一本童话书(板书:童话)。刚读了书名,就觉得很有意思了。为了让小朋友们感受一下这本书的大概内容,老师节选了其中的一个故事《闹钟不响了》,请大家拿到故事以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指名生说感受)
师:小黄狗、大脚鸭给母鸡当闹钟,竟然睡过头不响了,多有趣呀!(板书:有趣)
师:这个村里还住着很多朋友(出示小动物图),他们之间还发生好多有趣的故事,如果读了这本书,大家定会享受一次美好的旅程。
3.推介绘本《祝你生日快乐》等。
师:这本书呀,是一本图画书,什么是图画书呢?就是用一页一页的图画把故事串起来。像这个样子,它里面有一页一页的图,连起来讲一个故事,这样的图画书也叫做绘本。(板书:绘本)这个绘本和一个“生日”有关,看到这个“生日”这两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1:我想到了蛋糕。
生2:我想到了过生日会收到礼物。
生3:我想到了过生日会吹蜡烛。
师:我们每个人一年只能过一个生日。可是,当一个小朋友身患重病的时候,过生日还那么美好吗?我们一起来看这本书。(出示《祝你生日快乐》)
师:这本书,老师要请大家合作读,一人读一页。小朋友要用心倾听,用眼睛认真观察书中的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书中的画面动起来,让故事鲜活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
(生读绘本)
师:刚才读的这个故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是也有不简单的地方,你觉得哪里不简单?
生1:我觉得小姐姐不简单,她得了癌症也不害怕。
生2:我觉得小丁子不简单,他还用手为小姐姐做生日蛋糕。
生3:尽管是不能吃的蛋糕,但表达了小丁子内心真诚地祝福。
师:这是一本简单的书,但是却有很高的评价,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对本书的三条评价,指名读)
师:这位作家特别擅长用简单的图画来讲述动人的故事,这本书是关于生命教育的,像这样的图画书还有关于友情的,比如《我有友情要出租》;也有关于亲情的,就是《妈妈心 妈妈树》,这些书同样用简单的图画方式去表达深刻的道理,带给我们的是一丝丝感动。(板书:感动)
4.介绍作者方素珍。
师:我们读的这些书,这些故事,这些小诗,都是同一个人所写的,知道她的名字吗?她的名字叫方素珍。
师:她是台湾人,现在也正被大陆的老师和小朋友所知,她不断地往返于海峡两岸,为我们播撒书香的种子,大家也敬称她为(板书:花婆婆)。今天我们通过花婆婆的作品与她相遇,与她相识,感受到她的作品带给我们的快乐、有趣与感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的介绍。
(出示简介,生自由读作品)
师:(出示花婆婆图片)你们瞧,这就是花婆婆。花婆婆读书、写书,让她越来越睿智,越来越美丽。在她的身上,散发着花的气息,书的芬芳,难怪人们称她为花婆婆。花婆婆还这样说过(出示:读一本好书,就是为自己做一件美丽的事情)。(生读)
5.推荐绘本《鳄鱼爱上长颈鹿》。
师:花婆婆不但会写诗,写故事,她还是一位了不起的翻译家,为了让小朋友读到更多的优秀作品,她还翻译了很多有名的外国绘本,这个故事(出示《鳄鱼爱上长颈鹿》)就是花婆婆自己翻译,而且是她自己讲的,我们来听一听花婆婆的声音。(欣赏花婆婆讲述的《鳄鱼爱上长颈鹿》音频)
6.推介方素珍的其他作品。
师:花婆婆给数亿的儿童创作了太多经典的读物,除了这节课我们接触到的几本书之外,她还写了(出示书名,教师介绍),对于自己的作品,花婆婆是这样说的(出示,指名读)
生读(齐):一本好书,送给孩子看,这是传递智慧,一本好书,读给孩子听,这是分享快乐。有快乐,有智慧,这就是幸福。
师:让我们和花婆婆一起分享快乐,智慧和幸福。
7.推荐方素珍相关网站。
师:今天,我们与花婆婆相识,与她的作品相遇,希望她的作品能够相伴小朋友的一生!也希望她的作品能在小朋友的心中开出璀璨夺目的智慧之花。最后,老师还要给你们推荐花婆婆的专题博客,在这个网站当中,你可以看到很多她写的书,听到很多她讲的故事。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主题综合阅读指导课,从富有童趣的小诗《不学写字有坏处》入手,让学生选读《明天要远足》诗集中自己感兴趣的小诗,感受到书中有趣的氛围,学生读着读着不禁笑出声来,阅读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学生赏读故事《闹钟不响了》,体会到作者所写的故事同样极具趣味性,学生阅读期待被唤起。绘本《祝你生日快乐》,插画简单,但韵味无穷;故事浅显,但内涵丰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读绘本,读出了绘本中插图的美感与动感,也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冲淡了死亡带来的害怕。小故事中折射大道理,通过简单的问题,学生却能说出自己并不简单的体会。教学中,借助人们对花婆婆的评价,学生慢慢地了解作者,同时及时地出示花婆婆的照片,学生加深了对作者的认识,也从多个角度对作者及她的作品产生好奇心,阅读的欲望进一步被激发。当聆听花婆婆自己讲述的绘本故事《鳄鱼爱上长颈鹿》时,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形象地讲述,此时的学生充分感受到方素珍童诗、故事以及绘本等一系列作品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感动。
篇2
一、抓好课内教学,渗透阅读方法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我平时教学注重抓好课内这个基础。
1.课前注重预习,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灵活运用预习方法,通过搜集资料,增加知识储备,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一课前,学生搜集长城和运河的相关资料,了解了长城和运河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人间奇迹”的理解,课外拓展阅读有关长城和运河的资料、对诗歌的解读也有很好的帮助。
2.课中授人以渔,注重方法指导。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诵读、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诗歌的表达方法,同时能学习这种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3.课后适当延伸,巩固阅读方法。以单元课文编排主题为核心,展开课内和课外的链接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如教学《夹竹桃》一文,我设计这样理念: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表现力强,抒发作者强烈感情的重点词句,以此为切入点,引学生透过语言表象看语言本质,使受到情感感染,实现“工具和人文的统一”,让技能习得与人文生活素材感悟的有机融合。我从第一自然段入手,领学生充分接触并整体把握文本,理清文脉。启发想象,理解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最后感悟文本首尾呼应的写法洋溢出的浓重的情感。
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
学校和班级应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
1.开好“班级读书会”。班级每周或两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自己近期的阅读收获。
2.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给每学期定个读书主题,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美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手抄报展览等各类读书活动。
3.发挥有效的宣传平台。有效利用学校广播站等平台,开办好书介绍、读书心得,每周一诗(词)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
有了学校、教师的重视与引导,有了表现自我的舞台,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读写有效结合,提高阅读效率
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
1.摘抄型。摘抄好词佳句,让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拥有一本摘抄本,随时摘抄自己看到的好词好句,甚至佳作。这种积累为打好学生的文字基础提供了帮助。
2.提纲型。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简明扼要地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
3.感想型。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篇3
一、加强诱导,激发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内动力”。在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生兴趣,比习本身更为重要。而大量阅读所培养的阅读兴趣,则可迁移为习兴趣。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及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者等,无不是从童年大量阅读引起的阅读兴趣,迁移为强烈的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生课外阅读总量,语文教师应重视激发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根据小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生听故事录音,经常让生上台讲故事。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会对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要告诉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生便会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不仅可用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可采用游戏、表演等方式,以帮助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二、重视指导,培养生的阅读能力
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的阅读方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是单纯地做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它涉及语文教的全面改革,必须转变阅读教的指导思想,优化阅读教的过程,改革阅读教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要使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要给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在激发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改革阅读教,教给生阅读的方法,是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之中,指导生掌握科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这样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注重养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生“读思结合”的习惯
多读勤思才能有所收获。在阅读教过程中,应注意培养生边读边思的习惯,主要是启发引导生在阅读中善于抓重点,深入钻研,独立思考,达到弄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会写作技巧。这种阅读习惯的培养一般在课内阅读教中进行。
2.培养生“读说结合”“读议结合”的习惯
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生看了许多书报,习了丰富多彩的知识。为了防止生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使生有所得,有目的地举办故事会、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向家人汇报收获等活动,让生把所看的内容,通过归纳总结,提取精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开展“读书评书”“好书推荐”等活动,让生议一议、评一评所读之书籍的优劣,从而达到互荐好书、评议中提高欣赏水平的目的。
3.培养生“读写结合”的习惯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培养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生在读书时,可边读边画,把书中的锦句佳词、精彩片断摘录下来,以便重点习,还可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为了让生积累写作材料,提高生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求生大量写读书笔记,做到每读必写。读书笔记的写作应从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二、三年级以摘抄型为主,可写简单的读后感;四年级以提纲型和感想型为主,可旁及其它;五、六年级以感想型为主,鼓励创造型写作兼顾其它,从而促进生的有效阅读。另外,还应指导生办好手抄报,增加生读写结合的机会,激发生的阅读兴趣,提高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创造机会,体验阅读的成功喜悦
篇4
关键词: 课外阅读教学 课外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正常发展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做一种消遣,部分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经过必要的准备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并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笔者这样做已让所有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学生课余时间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摘抄时,既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中,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喜欢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学生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了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学会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开卷并非都有益。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做必要引导。当然,我们不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学生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做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做面,由点到面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以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其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及他人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促进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既是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指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正常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良好氛围。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时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
二、要引导阅读的内容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为此,我们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大师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三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并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这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体系的形成。
三、要培养学生的动笔习惯
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学生动笔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
四、要成立课外阅读互动小组
篇6
一、自主阅读有兴趣、理性阅读辨是非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激发阅读兴趣、设计阅读“套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
三、自由组成阅读小组、心理相容智能互补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认输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不动笔墨不读书”、积累创造好习惯
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评价标准多元化、创新思维拓空间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外 阅读
我们平常所说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一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令人遗憾的是。受到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将课外阅读看成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觉得这样会耽误学生的学习,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对其明令禁止。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觉得看课外书是一种纯粹的消遣。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课外阅读在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上的独特作用。那么,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如何开展课外阅读呢?
一、 指导学生选好读物
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发明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西汉以前我国就有一千多部书,到清代已有十二万六千六百多部,现在我国每年出版数十亿张书刊画报。目前世界上有三千多万种书,每年以二十多万种书的速度递增。面对这样的书山文海,语文教师要做好导航员的工作,帮助学生慎选精读。古人云:“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当然,也不能过于偏窄,要精读与博采结合,因为“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但往往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籍.在中学生中广为流传,尤其是当前一些不良读物充斥网络,刺激和冲击学生的感官和大脑,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这说明选好读物是课外阅读头等重要的事。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之书。书既有正有闲,而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之异也。”据此,课外读物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当读之书”可理解为与课内教学密切配合之书。如学了《渔夫的故事》,可指导读《天疗夜谭》,学了《香菱学诗》,就可指导读《红楼梦》。第二,“当熟读之书”可指读写知识、文学知识、语言基本知识等有助于巩固和拓宽语文知识以及语文能力的书。第三,“当看之书”指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的书,应指导学生广泛浏览,扩大视野,发展智能。第四,“当再三细看之书”指有代表性又有相当深难度的必读名著。第五,“必备之书”指常用的工具书、重要的参考书等。课外读物选择是项细致复杂的工作,教师要及时了解出版信息,不断扩大阅读面,提高鉴赏水平,做到胸有全局,择优推荐。
二、培养学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人,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精心指导阅读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教师来讲,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知识,而应该是学习知识的方法。课文阅读是一种学生独自进行的自学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他们会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并逐步吸取与转换语言信息。将其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相联系课外阅读的根本特点就体现在“课外”两个字上,而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在课内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了几种阅读方法。
其一,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泛读是相对于一般的读物而言的,可以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掌握其中的主要信息就行。泛读材料一般能起到活跃思维、激发兴趣的作用精读是相对于一些与教材相关的文章或是一些名家点评作品.要求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进行认真思考与研究,将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其二,读书要有“四到”。在朱熹所著的《熟读精思》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谓“四到”就是要我们进行思考,开动脑筋;“眼到”是要我们且读且思;“口到”是要进行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来理解文章。对于这三者的关系。朱熹也明白说过:不到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古人的学习方法到今天仍然有效。但是,对于初中生。我在“三到”的基础上又给他们加了一个“手到”。目的就是让他们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多看、多记。
四、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 :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认输可在 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 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 ;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 ,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语文学习离不开课文阅读,课文阅读是语文学习最给力的配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智力,陶冶情操,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大量的教学实践与学生个人都证明,学生阅读健康的课外书越多,语文成绩与能力提高就越快,学习收到的效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课文240篇(小学阶段160篇)。可见,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一次国培班的培训学习中,经专家介绍我有幸拜读了韩兴娥老师所著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这本书。韩老师,用自己对教育理想的无限追求和无穷智慧,引领她的孩子们打开了阅读的心门,踏上了阅读的快车道。她的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激励着我引领我们农村的孩子们同样也能踏上阅读的快车道。结合我承担的“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对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具体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想读书
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使学生处在自然的书香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增强他们的读书意识,唤醒他们的阅读激情,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良好的书香氛围中,变“要我读”为“我想读”。特别是在阅读环境不是很理想的农村,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几下几个途径: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大环境”
在校园内建文化墙、文化走廊,校园内的围墙、走廊、楼梯过道、各功能室的墙壁都绘制或挂上以经典诗文、人生哲理、名人名言等内容的图画或镜框,利用广播系统进行全校课间诵读活动,让学生每天耳濡目染,感受书香气氛。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班级“小环境”
开辟图书专栏、格言栏,启发、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定期把学生的读书心得体会等成果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积极阅读,体验读书的乐趣。
(三)加强家校联系,营造家庭“好环境”
利用家长会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要求在家中为学生读书准备一张专用的小桌子,经常帮孩子买一些有益的书籍,要懂得孩子看书时应轻声勿打扰,让学生静心地读,美美地读;更不能在隔壁房间玩麻将、打牌等,最好是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一起读书看报,哪怕自己的知识水平很低,也应作一番陪读。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读
要让孩子爱读书,就必须有丰富的书籍供学生选择。可是,我们农村孩子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宽裕,家长这方面的意识也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的家庭藏书量几乎为零,所以学生一般能接触到的书非常有限,有的也多是一些作文书、教学辅助用的一点通,好一点的则有些童话书及画册。这样的条件是远远不能满足于学生的需求的,所以必须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书可读。我们的做法有这些:
为了保证学生可以阅读更多的书,学校进一步完善图书室、阅览室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保证每天开放图书室、阅览室,提高图书借阅率。各班级成立班级图书角,班主任定期到学校图书室把一定数量的图书借到班级图书角,供学生每天借阅,并定期更换。还发动学生把自己的图书拿到图书角来,使资源共享。为了保证阅读的时间和质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学校专门设置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用于读书交流或指导,并将每天中午13点至13点40分定为午间阅读活动时间。通过开发各种资源,制定各种措施,保证学生可以有书读,并经常读。
三、推荐读物,让学生读好书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往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无所适从,他们喜欢读的书范围也窄,大多停留在一些连环画、故事大王、童话书上,对于那些历史地理、中外名著等方面的书不喜欢看。作为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的推荐工作。
(一)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
课堂中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或津津有味的讲解一些课外阅读知识,对学生起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之令人陶醉,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阅读的爱。
(二)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平时多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另外,小学课本中选入的名家名作多是节选,只能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所以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作品的全部,甚至增读该作家的同风格的其它文章。如:讲授《武松打虎》这课时,先讲述一下《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并在课堂上讲了一两个有关这本书上的故事,学生就会马上想去借阅这本书看;在上《孔子》《梅兰芳》等人物的课文时,课前引导学生到书中去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上让其汇报,课后又推荐《名人故事》《论语》等书籍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名人。
(三)抓住学生兴趣点,及时推荐读物
在与小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会发现,他们对大自然充满无限的兴趣,常常会问老师一些问题,如:太阳到底有多大?星星为什么会这么多?花为什么会有五颜六色?恐龙为什么会灭绝?……每当这时,老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有关宇宙奥秘、植物王国,动物世界等方面的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体会到读课外书的乐趣。
(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分年级推荐优秀古诗文和名家名著
一般宜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精读物,向中年级学生可增加推荐战斗故事、科幻作品类读物,向高年级学生又可增加推荐伟人的故事、中外名著、地理历史类读物。这就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读到最适合自身需要同时又最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课外读物。
四、教会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农村小学生往往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不仅要教会他们读什么书,还要教会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注重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注重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身需求。
(一)结合平时课内阅读教学传授学习方法
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二)介绍行之有效的课外读书方法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篇9
[关键词]文本结构;语言特质;感受抒发;教材范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68-01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夯实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是处于阅读的表层,没有深入思考,导致课外阅读效益无法提升。因此,撰写读后感就成为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凭借。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无法将读后感与自身的阅读进行有效对接,失去了读后感撰写应有的价值。笔者下面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充分开掘文本的范例价值,引领学生探寻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一、清晰明朗的文本结构
很多学生在撰写读后感时,常常会无从下笔。不少学生都存有这样的误解,即读后感要以“感”为主,就是要重点写感想。这显然是对读后感文体认知的严重误解。而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借助《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的内容和结构设置,明确读后感的写作内容。
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相机提炼关键词语板书在黑板上:“来历、内容、感想、总结。”在这些内容中,学生对书本来历的介绍相对陌生。因此,教师紧扣这一认知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的来历呢?让学生意识到这本书是从作者的祖辈代代传下来,特殊的经历使得这本书充满了独特的意义,值得一写;另一方面,祖父和父亲在书本的扉页上所题写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和“学会生存”的内容,对这本书内容和价值已经做出了准确的概括。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先写……然后写……接着写……最后写……”的句式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了串联梳理,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明晰课文的内在结构。
这样教学,不仅从理解、感悟的层面把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更明确了读后感应该、可以承载的内容,为学生读后感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二、浅近有序的语言特质
不少学生认为写文章语言要华美、深邃,读后感也是如此。事实上,对小学生而言,过高地提出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不仅不利于他们表达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想法,而且会引发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之后的阅读与表达。
杨红樱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就在语言表达方面给学生做出一个极好的示范。教学中,教师紧扣作者对《鲁宾逊漂流记》内容简介的几个段落,首先要求学生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引领学生思考:作者是怎么将一整本书的内容用几个自然段就介绍出来了?学生知道作者借助时间顺序铺陈、安排来表达思想。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简介故事内容时,并没有插入自己的体悟,而是以客观叙述的方式还原书本的内容,给读者一个真实客观的故事框架,从而使读者不受到主观情绪的干扰。
读后感的语言运用有着自身的要求,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具有鲜明主观色彩的词语,力求在浅近、平实的语言中再现文本的真实面貌,为之后的感想抒发奠定基础。
三、不同维度的感受抒发
不管文本内容如何丰富,阅读之后的感受应该是读后感写作的主体内容。然而,很多学生要么低效阅读,毫无感想可言;要么缺乏方法,不会表达。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关注作者在文本中写的两处感想:一是对笛福一句名言的理解与体悟;二是对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的想象,并表示自己渴望成为一个探索者、发明家和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首先,作者的表达点面结合,以名言的理解为点,以人物形象的想象为面,为学生提供了示范;其次,作者将理解与想象进行有机结合,在理解名言时作者紧扣生活实际阐发自己的理解体悟,而在体验人物时作者将自己阅读书本时的感受为基础,进行了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丰富了学生感想抒发的表达策略。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所写的两处感想作为范例,引导学生从作者内容选择的维度和感想抒发的方法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感知,为学生积累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篇10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讲故事激趣
小学生最喜欢内容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事故、历史故事)、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根据小学生年龄的认知特点,我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介绍读物激趣
介绍书中人物、大概内容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愿望。
3.谈感受激趣
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感受,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我也要读一读的行为动机。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读
学生课外阅读时,大多是靠默读来理解内容和中心。课外阅读中的精彩句段,我要求学生琅琅地读。通过眼、口、脑、耳,化无声的文字为琅琅有声的语言的阅读,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
助于记忆精彩句段的内容,想象意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辞美。
2.抓意境想象读
为了引人入胜,作者都比较注意意境的描写。因此,阅读作品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使自己入境入性,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
三、运用五步训练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1.读,即读书读报
读书时我要求学生多朗读精彩句段。学生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好词佳句、优美意境积累于孩子心中。
2.说,复述读物内容
在学生读完书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巩固消化读物内容。我们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新书介绍员等活动,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有利于把读物中的自然美、人物美内化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写,写读书笔记
在学生读完书后,要求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有两种:一是摘录,摘录好词句好(段);二是心得体会,着重写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感想体会。
4.评,评点、评价
引导学生对读物进行文学欣赏性品评,提高学生审美情操。我让学生同读一本书,读前提出要求,读后组织评点、评价,这样做的阅读效果非常好。
5.演,表演
有些童话、寓言等文艺性读物,我指导学生按人物角色表演,通过表演,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表演组织讨论、评价,使学生对人、事、物的认识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