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需要范文

时间:2023-10-02 16:5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需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的需要

篇1

关键词:心理需要理论;学生需要心理;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一、理论文献综述

(一)勒温的动力学的需要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认为,当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唤起人的需要,即引个人全身的程度不同的紧张.这种张力会引起人的行为,使人恢复到平衡状态。需要满足后,紧张便得以解除。

(二)默里的人格学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默里认为:人格是个人需要与环境限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需要则是脑区内的某种具有生化性质的力量。需要可以区分为潜在的和外显的两类。需要还可以区分为内发性的和反应性的两类。个人需要与压力相结合,决定一个人的行为,需要和压力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动力系统。需要是倾向性的因素,压力是促进性的因素。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5种基本需要,分别是:(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基本需要具有层次性。在通常情况下,以上5种需要按顺序依次排列,形成需要的层次结构。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越是高级需要,在个体的发展中出现得越迟.越能体现人类的特征和人的价值。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心理学的一个中心概念。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指一个人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希望干适合于他干的事情.希望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马斯洛将自我实现视为人性的本质。他认为任何生命都生来具有实现其潜能的倾向,人更是如此。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身心各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达到这一人生最高境界的人是少数。然而自我实现并非普通人所不可企及,运动员、工匠,乃至家庭主妇都有可能获得自我实现的体验。

二、我国学生的心理需要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心理学界对需要进行了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在一项对大学生心理需要的调查中发现,面对学习、就业等压力,一些大学生竟在其宿舍里养起狗、猫、兔、龟及金鱼等宠物,他们竟与动物“同居”。心理专家提醒,尽管饲养宠物可以放松心情,但学生切忌沉迷于宠物,以免导致孤僻的性格。大学生在宿舍里养宠物,是他们这个年龄段敏感的特征体现。老师和家长应该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寻找适当的时机同他们好好交流,以免学生一味将宠物当成精神寄托、逃避现实,而导致孤僻的性格,学生的心理需要对其生活学习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

实际上,学生的心理需要是多方面的,有表现的心理需要,有好奇的心理需要,有得到认同和赞美的心理需要,被理解与关怀的心理需要,友谊情感的心理需要,渴望取得成功和体验成功后的愉悦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家分析,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3)得到别人的赞赏;(4)在家里有地位。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需要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积极性的源泉。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如果父母、老师或朋友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通过激发、利用和满足学生相应的心理需要,才能很好地实现多元教学目标。

三、根据学生需要心理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一)利用学生好表现和好奇的心理需要,实现理解、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好表现和好奇的心理几乎人人都有,中小学生的更为强烈。教师可以通过多设计一些适当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思考、回答,提供一些合适的习题、实验,让各类学生去解答、操作,多组织一些有意义、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即通过多提供一些让学生表现、展示自我的平台、机会,并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友爱、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和振奋的心理状态中,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思维活动,主动地讨论、回答问题,积极地动手练习、操作,从而充分满足各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好表现的心理需要。教师还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变成一系列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让学生去探究解决,在学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获得知识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学生在满足这两种心理需要的过程中,以不断地思考、回答、讨论、动手练习和操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很自然地实现了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目标,并且由于不断地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内化,使思维、交流、动手、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利用体验成功后愉悦的心理需要,实现培养自信、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人在取得成功时,总伴随着一种愉悦甚至是兴奋的心理感受,这是一种令人渴求的、美好的心理感受。学生在回答出一个提问、做对一次板演、做好一次实验、解答出一道“难”题、完成好一个体艺方面的技术动作和取得好的考试、竞赛成绩时,都有程度不一的这种心理感受。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与赞美,体验成功后的愉悦,是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重要动机和激励之一。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种需要还是一种生长性的心理需要,当学生体验一个或一方面成功后的愉悦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他将产生新的、更强烈的这种心理需要,新的需要将激励学生去不断取得新的成功。显然,学生在不断满足这种心理需要的过程中,他的学习自信心将不断增强,他的思维、表达、动手、创新等能力将随之发展提高。教师不但要创设机会和环境让学生满足这种心理需要,更要通过对学生取得的成功与取得成功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所闪现的思想、情感、智慧的火花的充分肯定和赞美,加深学生对这种美好心理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增强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自信心。

(三)利用渴望认同和赞美的心理需要,实现陶冶品德情操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言行举止、能力水平、优势长处等各方面都希望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认同和赞美,因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正确的认同标准和艺术的认同方式去规范学生的言行,使他们知道哪些不可为,哪些可为,该怎样为;利用赏识和赞美去唤醒学生崇真尚美向善的潜意识,去激发学生胸怀天下爱国忧民,去激励学生诚实守信谦虚自律,去鼓励学生自信坚毅、开拓进取、追求卓越。

(四)激发学生成就一番大业的强烈愿望,实现“不教”的教学目标。

“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和最佳境界。“不教”有几个重要的前提,一是学生必须志存高远,有成就一番大业的强烈愿望;二是学生有坚毅、执着、自信等优良的个性品质;三是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实现“不教”之最高教学目标,就是让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深植于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把成就一番大业变成一种持久的强烈的心理愿望,并使他们懂得目前的学习与其愿望的实现是密不可分的,从而把学习转化为他内心的一种深层次的需要,把成就一番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他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将逐渐养成,学习能力也将自然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渴望着某些老师来上课,或一旦开展某些活动时就兴奋不已。分析其原因,是由于这些老师能让学生好表现、好奇、渴望成功和体验成功后的愉悦等方面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这样的老师往往能通过科学的设问提问、平和亲切的教态、精练的讲授、恰到好处的赏识和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展示平台与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他们上课学生不但全神贯注地听,积极地思考、回答、讨论和动手练习、操作,而且心情特别轻松而又兴奋,思维异常活跃敏捷,还不时或有闪光的思想、精彩的结论、独特的解答出现,或有创新思维、新颖的问题冒出,或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思想、情感、知识、智慧等信息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地交流,“教”与“学”步入了一种真正的良性互动,师生均处在一种兴奋、愉悦的体验甚至是享受的感觉之中,课后学生总觉得意犹未尽,余兴未了,思考、讨论等学习活动常常延伸至课后。这样的教学真正挖掘了学生的潜智、潜能,发展了学生的潜质,实现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等多维教学目标。

然而,满足学生相应的心理需要,不是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要引导学生把爱慕虚荣、回避失败等消极的心理需要转化为积极的心理需要,把好表现等低层次的心理需要转化为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把固有的心理需要转化为精神追求,内化为思想、个性、心理等方面的良好素质。总之,教师从掌握、激发特别是利用并满足学生相应的心理需要出发,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对全面、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确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郭永玉:《关于需要的心理学研究综述》,载《高等函授学报》1995年第6期。

【2】查普林等:《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林方译.商务印书馆j983年版。

【3】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篇2

著名医学专家汪卫东教授指出:“人一生中接受的暗示比明示多得多,你的眼神、手势、姿态、语言、行动等都会对人产生暗示”。暗示影响着人的人格形成,习惯养成,乐趣发展。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人更加阳光地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经常给予积极暗示的学生比没有这样暗示的学生积极性高得多。

一、课堂充满尊重,学生更自信

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老师说:“情境教育强调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发展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以渗透教育为目的、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情境,利用暗示、移情的原理,在心理场中,通过角色的转换,强化儿童的主体意识,促使儿童主动地投入其中,能动地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充分发展。”可以说,课堂里,教师时时充满尊重,就是一种最好的教学情境,这情境,毫无疑问,会让学生在心底里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这种感受带给他的是自信,是搞好学习的信心。

每个孩子的心地都是稚嫩的,是脆弱的,像荷叶上的露珠,是需要倍加保护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面对一些培养思维的习题时,他们习惯于放弃。如若教师对他们的问题,对他们哪怕极其不成熟的思考予以尊重,可以想象,他们所得到的鼓励和自信,将会产生无穷的力量。这力量,一定驱使他去克服数学路途中的一切困难,去挑战自己,去超越自己,如此,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教学《方程的意义》一课,巩固练习时老师出示了几个式子让学生判断是否为方程:9χ+9=18;8χ+8=24;6a=8b;9χ+9χ=36;11+12=23……其中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老师,6a=8b不是方程。”老师一愣,但旋即镇定下来,反问了一句:“为什么呢?”该生说出了理由,老师在表扬他善于思考的同时,引导再去读读表示“方程”意义的句子。孩子很有信心地读了,然后搔搔头说:“老师,我明白了,这是方程。”这里,因为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尊重,才使这个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我想,在以后,他一定会更加热爱数学。

二、暗示重差异性,给每个学生以生长点

我们常常说,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确,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所以,教育心理学指出:“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的学生――致力于学习的――的面貌出现的,不,他们是以形形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的确,每个学生都是形形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必须了解并熟知他的个性,让其因自己的个性而成就自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循着学生不同的个性施以不同的暗示,以切合该生的实际情况,让他找到自己的生长点。

讲“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时,老师先讲这个题的背景,突然,他发现有个同学在打瞌睡,于是他说:“此刻睡觉,将会产生一个新的关于‘鸭猫同笼’的梦想;此刻听讲,将有助于解决‘鸡兔同笼’这一问题。”大家听了哈哈大笑,该生也振作了精神,整节课都很专注。在练习时,又一个同学打瞌睡了。老师说:“听说XX(打瞌睡的学生)课前在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一会儿我们请他给我们讲一讲。”这个同学赶快拿起笔,算着黑板上的习题。后面请他讲时,他独辟蹊径,其解法让大家耳目一新。

同样地打瞌睡,老师根本没有点出是谁,这充分体现了尊重,但又结合两个孩子的个性予以了积极的暗示,让他们找到了自己学习的生长点。一个是让他回到现实,认真听讲,另一个则让他再“研究”(据了解,这个同学有点懒,但特会动脑),从而让他们收获了各自的精彩。

三、暗示重在“暗”,别忘了学生的感受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的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知识、阅历的丰富,他对教师的评价及暗示就极其敏感,稍不注意,你的暗示就可能会让他的心理变得灰暗,哪怕你认为是积极的暗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注重暗示的艺术性,要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施以暗示,要尽可能地让暗示更隐蔽,更接近于学生的心理,更能真切地保护其自尊心,真正达成让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德国著名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暗示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人接受。”要知道,在教学中,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以及友善、欣赏的语气,都能给相关的学生以积极的不易察觉的暗示,从而使该生从心底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他在数学学习的路途上越走越远。

篇3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行、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的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建立良好的有效互动关系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在对待学生、对待自我、对待其他教育等方面,这种新的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的表现,就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起良好的交往互动关系。

1、对待学生要尊重、赞赏、帮助、引导。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帮助学生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维持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并促进其内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2、对待自我要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师职业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学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

3、对待其他教育者要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与其他教师、家长等沟通与配合。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和配合,从而使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语文教学的开放性需要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创新的语文课程

篇4

关键词:心理;英语;自主学习

G623.31

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生学英语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学生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情感因素。新课程标准把教育的情感态度列为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合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样学生才愿意与教师建立起合作的关系,使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自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f:“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学生的兴趣,就能使他们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初学英语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教师必须走入孩子的世界,设计适合他们水平的任务和活动,找到教材与实际生活、教学形式的结合点,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需要。如教学Do they like…? Yes,they do./No,they don’t.这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句式,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在准备的图画中,把人物的表情图先用一个图案遮住,让孩子来猜,孩子的积极性很高,争着举手起来回答。再如教学This is my face/nose/ear/eye.,我用卡片制作了一个很大的放大镜,让孩子拿着放大镜,对着自己的五官,然后给大家做介绍。孩子们好像对这个特别感兴趣,一个个争着举手来介绍。教学Point to the …当孩子指向门,指向窗的时候,我突然给孩子一个口令,Point to Ms.Chen./Point to Jenny.他们的都很开心地笑了,并乐于去做。这样设计出的教学内容,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建立愉快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思想活跃,会自在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保持亲和的态度,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必要时还和学生共同参与游戏,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从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利用课文真实的情景,如生日会、买礼物等,为学生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每当孩子们成功地扮演了角色,他们便兴趣倍增、信心加强,学习动机和情感就会受到很大的激励。此外, 当学生没有扮演好角色或者配好台词时,如果教师带着善意、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这无疑会给学生以肯定或鼓励,必然会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或感情。师生关系和谐了,师生间的信任也增强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每个学生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精心构思教学方式,启发学英语的主动思维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对于我们英语老师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如何授予之以鱼,又能授之以O呢。如在教学颜色单词white时,我们大部分老师是这样教学的:拿着一张白色的卡片,带孩子读white,读完以后再让孩子看着英文拼写的white读。这样其实是在把知识推给孩子,并让孩子来机械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启发孩子思考学习。教学时我是这样尝试的,先让孩子听,然后选择其中的两三个颜色,让孩子看、说,看学生能否初步辨认出来,接着听光盘来核对下。因为课文出现的颜色单词一下子太多了,我先选取两三个颜色单词,这样可以让孩子先从少数的几个词中很快地辨认出来,既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孩子能辨认说对了以后,再请孩子来看这三个英语单词拼写,请同学上来从中挑出这个单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是积极主动地在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记忆。

又如教学Do they like jigsaws? Yes,they do./No,they don’t.我让孩子们先听答,再引导孩子看板书,事先准备三张写着they的单词,再请孩子们把这三个单词贴到Do you like jigsaws? Yes,I do./No,I don’t.的板书上,这样学生在贴的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大脑主动积极地去辨别去求知。所以,孩子在学到英语知识的同时,也激活学生的思维。

四、形成语言模仿机制,提高学生学习准确性

心理学家分析,儿童大脑中母语固化相对弱,因此儿童一般不会对其他语言持否定态度,也不会意识到其他相关因素。这样,儿童对外语的学习态度比成人更积极。他们模仿力强,愿意接受新事物,敢于开口,大胆参与各种活动,表现于较强,这都是儿童学外语的有利条件。儿童感知语言的能力强,大部分儿童在早年就能很快地习得所有母语的词句,并且开始学习第二外语。为了避免我们成人不正确的语音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多引导孩子听光盘跟读,因为孩子习得语言的能力比我们成人还强。英语,除了语音之外,语调也很关键,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很快地学好语调,如在教学How old are you?和How are you?时,学生经常混淆起来,后面我发现,其实光盘的发音,这两句完全是两种音调,如果学生严格地跟着光盘的语音语调学习,是不会混淆的,因为它们是完全的两个语调。而我们老师经常带读的几乎是同种音调,所以孩子就分不清了。再如第一册第十模块第一单元的Where’s the cat?It’s in the box./It’s on the box./It’s under the box.光盘里的三句in,on,under是完全不同的三个语调,这样孩子跟着光盘的语调读,就很容易区分这三句话。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英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听英语光盘,模范光盘的语音语调,这样既能保证孩子习得标准的语音语调,又能树立孩子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学生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对英语学习自然就拥有了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习中就能增强抗挫力,不会因困难而丧失信心。同时,在主动学习中增强学习自主能力,提高学习成绩,而好的成绩又反过来促进了心理素质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英语新课程标准

篇5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学科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将实际问题归结为不同学科中的知识问题;之后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依据生活情境进行有机联系,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做到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样观念的改变、方法的改变就会使课堂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学科问题的初步印象,并培养出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对学习就会产生正确的认识,就会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也得到很好发展,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其次,要实现上述目标,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把握要建立在全面性和综合性上。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研究探索,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在探索的道路上浅尝辄止,不能仅仅掌握了皮毛就沾沾自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教师对新课标都要深刻认识、整体把握。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能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居高临下、高屋建瓴,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真谛,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教师要具有从事科研的活力和热情,不甘平庸,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学中,无论是对教材的研读还是拓展,教师要有开阔的眼界、要有充分吸纳的胸怀、要尊重科学但不囿于教材、要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要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策略,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创新和开拓的精神引导下,展示自我的才能,激活自己的创造力。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同时要具备自我反思能力,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并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不断充实自己。

篇6

关键词:需要;马斯洛;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近年来社会、学校关注的重要领域,同时心理健康也成为衡量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标准。笔者通过总结多年的基层学生工作的经验,从需要这一心理学中最基础的层面来讨论一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认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了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20世纪40年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对人的本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影响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需要是从低级到高级呈金字塔状的,而且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的满足才会产生更高级需要。生理需要指的是人的最原始、最基本、需优先满足的一种需要。包括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人的生理需要是维持个人生存和发展及种系的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安全需要指的是人对稳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吓、焦虑和混乱的侵害的需要。这种需要主要表现在人对生命、财产、职业稳定安全的内心诉求。爱和归属的需要指的是在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基础上,便产生了要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要求得到友伴、家庭、团体及社会的接纳与认同。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人在对自我尊严和价值追求,包括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对自己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个体希望发挥自我最大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将人抽象的心理需要具体化,提出了需要是人的动机和行为的源泉。

马斯洛的需要是针对人这一类本质而言的,大学生群体作为人在特定阶段的群体在需要方面有着自身阶段性的特征,根据中国地质大学王萍、张宽裕对武汉七所高校的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主流需要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相吻合的。因此,从马斯洛需要理论去探索大学生需要是有科学性的。大学生也具有人的这一本性的东西,然而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人生的特殊发展阶段,外界对他们自身需要的认识及他们自己对自身需要的认识和需要满足或满足方法上的一些不正确,使得大学生还不会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便产生了焦虑、恐惧、自卑等情绪体验,发展下去会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需要缺失及产生的问题

1.生理需要

国家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强的物质保障,这主要体现在国家通过一些奖、勤、助、贷等政策解决大学生基础性的生活保障问题,不可避免的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有一部分贫困生的生存需要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使得一些在生活上贫困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甚至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有很大一部分贫困大学生,正是由于基本的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许多心理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抑郁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这其中较为严重的方面是由于自卑所导致的抑郁,一些经济上贫困的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盲目的否定自己,整日郁郁寡欢,心理敏感多疑,对待人生消极不乐观,还往往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致使他们很难适应环境,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连带的使许多学生学习动机下降,无心学习,学业上失败,甚至产生行为上的问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

2.安全需要

大学生中的安全需要问题的主要是对学业的成绩能否合格的担忧和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职业安全焦虑。随着大学招生人数的迅猛增加,使得一些学习底子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跌跌撞撞的进入大学校门,然而新的学习方式上的变化和学习内容上难度的增加使得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学习上的困难,又害怕由于学业上的不合格而导致无法毕业,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恐惧与焦虑,严重的还有的学生患上了考试焦虑症。另一方面就是就业安全问题。近年来就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对职业安全的焦虑也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大学生渴望融入到社会,但就业使得他们内心充满矛盾,面对就业的挫折,使他们产生了自我否定感,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对前途和命运感到无能为力,甚至一些学生还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所有这些都是由于对学业和就业安全需要的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3.爱和归属的需要

大学生渴望融入到同龄人的群体中,获得爱与归属感。这种需要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交往的需要,但由于个性方面、生活习惯方面以及经济条件方面的不同,并且当前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在没有离开家之前都是家庭的中心,这些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在交往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使得许多学生很难适应群体生活,同时还会遭到群体的排斥与远离,而导致一些学生因为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孤僻、自卑等心理失落感,严重的交际上的障碍还会使得学生心理上的扭曲,产生对他人的仇视。

4.尊重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大学生的心理是由未成熟向成熟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他们对尊重的需要尤其重视,因为在大学生的认知中将自身尊重的需要作为划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标准。在此阶段的大学生更关注的是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可以使大学生有积极的心理体验,产生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还可以成为学生自重自爱的内部动力,成为克服困难,努力进取的动机。然而由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大学生身上还会有这样与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并且传统教育中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的一些片面的观点,使得对学生的尊重需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因为一些不当造成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自卑、软弱无力,自我否定等体验。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实现的诉求,想通过大学时间的学习,来实现自身的理想与抱负。但不可否认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校与社会上的不同,很容易使他们面对失败与挫折。使得他们对社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识,并引起内心的失落感与失败感,而引发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启示

正是由于大学生有了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需要却得不到很好的认识与满足,并且由于此阶段的不成熟性,使得大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从而引起心理上的不良反应,甚至成为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作为高校的学生工作者,要从学生最基础的需要层面出发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1.从认识上重视大学生的需要

认识到大学生是有诉求、有需要的特殊阶段的个体。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不能无视甚至是忽视大学生对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发展的需要。而是要重视学生的具体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这种对学生需要的重视还包括从深层次引导学生认识需要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正确的对待自己的需要,以及怎样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特别是当自己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2.从行动上解决大学生的需要问题

首先,针对大学生的生理需要特别是大学生的贫困问题,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物质上的贫困问题,用一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的榜样人物的事例启发和激励大学生,将由于贫困而引发的自卑焦虑的心理转化为具体解决贫困的行动,如多给学生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来取得一些物质上的报酬。其次,针对大学生对学业和职业上的安全需要。高校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一些由高中向大学学习方式与方法转变的教育内容。对于学生的职业安全需要,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一些关于职业分析,应聘技巧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至于在突然面临就业时出现心理上的恐惧与不适应。并且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基础做起,先谋生再谋求发展。从而减轻一些学生对职业安全的过度焦虑。再次,针对学生的交往需要和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产生的自卑、自我否定、焦虑的心理问题,要利用与学生个别谈心的方法,引导学生要相互理解,善于换位思考,对于出现的比较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在对学生尊重需要满足方面,要加强高校教育理念的转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且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以得到他人和自己对自己的尊重。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

版社,2003.

[2](美)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

篇7

[关键词]档案管理制度 工作职责 服务 价值

学校档案是学校办学历史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德、能、勤、绩等的真实、全面的反映,是彰显和维护学校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因此,各类学校必须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让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为学校的成长发挥它特有的功效和作用。笔者认为,加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下。

一、深化认识,高度重视

学校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思想文化的圣地。学校的自身形象、价值观念、学校精神、学校先进人物榜样力量的延绵不断地传承,学校档案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为此,学校领导要从讲政治中的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升高度,以身垂范,组织学习,广为宣传,并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之中,努力让全体教职工增强建档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和维护学校档案工作的良好风气。

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制定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是逐步规范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证。学校领导要牵头负责,根据本校校情,针对学校档案的收集整理、有效管理、合理利用等环节,认真制定和落实各项制度,如《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室管理制度》、《档案人员工作职责》、《档案资料收集员工作职责》、《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制度,并责成学校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和指导资料的收集、分析、筛选、整理、立卷、归档等建档工作。同时要求各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员负责本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做到职责明确,整理有序,归档及时,确保学校档案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精通业务,爱岗敬业

要提高学校档案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不仅要有一批政治素养高、理论知识广、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正的档案管理人员,而且要求他们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因此,学校必须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办公室要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档案管理员,各处室要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档案资料收集员,办公室与各处室形成工作网络辐射,齐抓共管,团结协作,保证学校各种档案资料整理的齐全、完整和及时。对于年轻、熟悉计算机操作且热中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教师要选拔重用,并逐步培养成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骨干。此外,对档案管理人员要适时进行培训学习,让他们的思想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与时俱进。努力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档案管理队伍,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绩立功,尽快成长为档案管理的行家里手,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设施齐备,操作规范

要搞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设备设施建设尤为关键。学校一定要把档案设备设施建设作为校园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校规模和经济状况设置档案管理办公室、档案借阅室、库房以及管理过程中所需的防盗、防潮、防霉、防蛀、防火(消防)、调温和通风等设施,尽可能做到“三室分开”,即档案库房、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与档案借阅室分开,至少要做到档案库房独立。对于音像、实物、电子材料等特殊而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要设立专门库房,确保它们的保存质量。此外,如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象机等设施已是当今社会档案管理工作中必备的工作工具。

在具体操作中,档案室对已收集回来的各种档案资料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按学校档案保管的规定,对各处室档案资料收集员送回的档案资料整理立卷,然后登记入库。(2)档案室要定期全面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告分管领导,确保档案安全。(3)重视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归档时,还应归档相同的纸质文件,即“双套归档制”。要求归档的电子文件做到:一是齐全完整;二是真实有效;三是格式规范;四是一式两(三)套;五是经过整理,要附《归档电子文件登记表》。(4)认真做好档案统计、补充、销毁等工作。

五、挖掘潜能,保障服务

学校档案管理的初衷和归宿是它的服务价值,利用它来正确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切不可流于形式,整理一些毫无价值的劣质档案,也不能将大批优质档案资料尘封在档案库中。为了充分发挥档案的服务作用,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职工用档意识的培养,让大家认识到,正确用档就是在提升自我素质和提高工作效益,就是在为学校的进步发展做贡献。其次,为了更好地开发学校档案的服务潜能,必须健全和完善档案的检索工具,如汇编《学校档案检索目录》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开通校园网,这样既方便了教职工对所需档案资料的查寻,也为社会各界了解认识学校建立了“绿色窗口”。

参考文献:

[1]朱继荣.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篇8

一、进化心理学范式的贡献

在理论范式上,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深度。进化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框定于生存、繁衍等进化问题范围之内,以揭示适应性心理机制为目标。相对于传统研究范式,其研究的主题不再是停留于心理机制的“如何”,而是聚焦于心理机制的“为何”;对人类行为的原因不再是停留于近因的探讨,而是对人类心理、行为的进化史远因的一种追溯。在人性论上,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机制即为人的本性,从生物学的维度探究人性产生的根源,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心理学家对人的生物性这一维度的深层的思考,加深了对人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促进了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进化心理学范式强调以进化论和内含适应性理论为元理论的同时,又提出适用于不同领域的亚理论,比如亲本投资理论、互惠利他理论等。其研究不仅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而且还给予了对心理学理论模式建构的关注,进一步激发了心理学家进行理论建构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心理学理论与实证之间的间隙。

在方法范式上,进化心理学确立了由进化论开始,形成、验证假设,进而确认适应性问题与心理机制的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程序。相对传统研究范式而言,其运用生物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并且与其他生命学科相联系,通过二者的结合,使得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具有了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进一步推进了心理学方法论的建设,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不仅如此,在具体方法层面,进化心理学在研究中广泛的运用功能分析法、回溯研究法,强调研究方法的自然性。回溯分析法的运用,其实际上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转变,即由因到果的顺向思维转变为由果到因的逆向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进一步的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途径,也为心理学在探索人类心理机制的研究方法上实现新的突破。

在具体研究成果上,扩大了心理学研究范围的广度,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进化心理学范式不仅仅研究了一系列与人类生存、繁衍相关的适应性问题,而且它还以进化论为元理论,从进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不同的分支学科,并把自身的观点逐渐渗透到不同的分支中。例如进化认知心理学就主张人并不具有一般性的心理模块,而是具有许多特殊性的模块,正式因为这些特殊性的模块的相互配合才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许多适应性问题。不仅如此这些新兴的学科还包括进化认知心理学、进化社会心理学、进化发展心理学等。

二、进化心理学范式的局限

在理论范式上。一方面就进化心理学的元理论而言,其吸收的是来社会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具体理论,虽然能够为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一种元理论,但是其并不能真正的成为整个心理学发展的元理论,不能统领不同取向的心理学,实现心理学的整合。因为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双重性决定着心理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还是人文科学的,这就注定了进化心理学范式不能成为整个心理学的统一范式。另一方面在人性论问题的探讨上,考察人性的维度不全,探讨的深度不够,未能没有构筑人的完整形象。虽然进化心理学强调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以及文化性,但是在社会性和文化性上它依然存在不足。它所强调的社会性并不同于人的独特社会性,而是由基因决定的社会性,其目的依然是为了解决生产、繁衍等进化问题,例如攻击、合作、互惠等社会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资源,从而最终保证自身个体生存和基因得到遗传。进化心理学所倡导的文化也不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文化,而是基于进化心理机制之上形成的文化,是为了满足有机体生存、繁衍等问题解决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化,是服从于生物性的需要。例如绘画、雕刻等艺术其目的都是为了激活人类已有的心理机制,使得心理机制能够更好的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适应性问题,从而实现生存和繁衍。因此,进化心理学所强调的人的社会性、文化性从本质上而言是屈从于或者服从于它的生物性,是一种生物的社会性、生物的文化性,它依然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文化历史性。在人性发展观层面,虽然进化心理学家承认了环境、文化在人性发展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依然认为遗传基因处于主要地位,环境、文化处于次要地位,而且环境和文化都必须通过基因才能够对人产生间接的影响,实际上类似于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因此进化心理学的人性发展论虽然不能完全称为遗产决定论,但依然是一种以遗传为主导的决定论,它突显的是基因的主导作用。

在方法范式上:进化心理学范式是对心理主义范式、信息加工范式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它承认心理的存在,自我报告法(内省法)在其方法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吸收信息加工的观点,把功能分析法贯穿心理学研究的每个层面;这都无不表明进化心理学依然视心理学为一门自然科学,视人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坚持的是科学主义的心理学方法论,因此,进化心理学范式并不能算是心理学中一场“范式革命”,反而只能算作是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范围内一次改良,是对科学主义心理方法论缺陷的弥补和完善。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进化心理学方法只定位于回溯研究和功能分析,只重视心理机制的“为何性”而轻视“如何性”,只重视对过去进化史、人类生活史数据的搜集而不重视神经生物学方面直接证据的搜集,其从数据收集方面来讲亦是一种只重视过去而忽视现在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这也都表明进化心理学范式并不能成为整个心理学公认的范式,进化心理学也并不能代表心理学的未来。

在具体研究成果上,由于心理学既是自然科学,也是人文科学,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这就决定了心理学的研究是双方面的。然而,进化心理学视人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只认同人与自然的连续性,仅仅研究了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问题,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别,把人的主体性、社会性、能动性排除在了心理学研究的主题范围之外。基于实证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也决定了其在具体研中无法获得人的价值、自我需要、社会意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走向彰显人的全面本质的心理学

不可否认,进化心理学范式在心理学的发展中确有其进步之处,但它与传统心理学范式一样坚持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路线,它承认人的心理、行为与动物一样受到自然进化规律的制约,重视人与自然的连续性,强调进化心理机制作为人性的核心成份,否认人与自然的差别。在研究中坚持的依然是实证主义的基本准则,重视研究假设的科学验证。总体而言其表现出的思想方法依然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二歧视野,它也并不能展现人的完整本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内在生命物质本体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关系以及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共同构成人的社会属性。两种不同的属性共同造就了人所具有的独特性——整合本性。因此人的这种整合本性决定了心理学要想成为一门构筑人的全面形象,彰显人的全面本性的学科,还需要实现研究视野的转变,确立一种整合视野。整合视野要求“心理学的研究要立足于对人的整合本性的完整把握,据此框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确立心理学的方法,构建心理学的理论。”(彭运石,1999)

篇9

论文摘 要 本文整理参考了许多前人的研究资料及其成果,分析并总结了心理学自诞生到现在的演进趋势,并通过这一演进趋势,进一步探讨了心理学及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与运动心理学相关的研究不断涌现,本文将从心理学演进的角度来具体探讨心理学及运动心理学的发展。

一、实证化倾向,并要加强基础理论建设

毫无疑问,心理学将来的实证性研究会越来越深入,涉及范围也会越来越广。但是由于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的影响,现阶段的心理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实证性的研究工作,而忽视了理论的构建。行为主义和认知学派在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上极大的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但是由于过于忽视理论的建设,致使心理学研究支离破碎,缺少了能够代表该学派并具有影响力的理论。现在的心理学看似很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却是理论的匮乏。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证研究只能是心理学支离破碎,给心理学未来的统一带来更多的障碍。所以,将来心理学的研究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建设。

二、应用性倾向

应用与普及是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心理学应面向社会生活,基础研究的成果要应用到社会实践领域中去,心理学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才能够有新的发展。随着应用心理学规模越来越大,基础心理学的规模却开始萎缩。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学将来的发展在注重应用的同时,也不能轻视了基础心理学的发展,只有两者相辅相成,心理学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运动心理学起步较晚,研究的领域还非常有限,所以将来拓展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加强其应用的范围,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倾向

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研究方法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保证本学科具有向前发展的动力。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研究方法已经日趋成熟。要使心理学继续发展,就要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因为庞大的心理学体系需要有丰富的研究方法来支撑。但是,研究方法多样化了,却缺少统一的研究范式,就会使得研究方法杂乱无章,就会使心理学支离破碎。所以在发展研究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范式的统一。现阶段,大量的研究方法也已经涌入到了运动心理学领域,故运动心理学也存在这一问题,要使运动心理学快速发展,就需在统一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研究方法。

四、实用性倾向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其实用性越来越强,也正是由于其实用性,才使得心理学蓬勃发展。现阶段的人本主义越来越重视人际交往,力求通过协调人际交往来重建人际关系,并最终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而精神分析也将让患者最终康复作为其目标。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需求,迫切需要心理学的参与,迫切需要心理学的发展走向大众化、平民化。将来心理学的发展应该更倾向于能够解决人们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运动心理学要注重其实用性,一定要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将来的研究要更多的放在其实用性上,以显示其价值。比如在赛前如何能够降低运动员的焦虑状态,怎样保持其适当的动机,如何预防运动员产生心理疲劳,怎样通过心理或者感知觉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成绩等等比较现实的问题。

五、整合的倾向

由于心理学各个学派理论既有其优点,当然也不乏其缺陷。不同的学派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点,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为了统合心理学,斯塔茨认为现在我们必须做三项工作:第一,构建一个能使不同的方法论相关联的理论框架,在各种不同的方法之间架起一座理论的桥梁,是不同的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第二,寻找一种能沟通不同的理论概念的综合性理论。第三,建设一种能把不同的现象相互联系的理论。心理学最终的统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统一的道路却很漫长。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加强心理学应用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心理学,为心理学的最终统一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本土多元化倾向

美国心理学产生于美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当这种心理学应用于美国社会时,它是有效的,但是应用到其他社会中,就会产生很多误解。

体育运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运动员的行为深受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制约。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多数方法是借鉴西方的,且多以量表和问卷调查为主。等级量表运用于饱受儒家中庸思想熏陶的中国运动人可能就会有失效度。判定一项研究的外在效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敏感性问题,中国人对外国线索颇为敏感,而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中运用的许多测试工具带有明显的异域文化色彩,在研究中很难做到概念等值和语言等值,因而运动员在遇到这些线索时就会改变自己的反应方式,使得许多研究结果难以推广。这是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本土化研究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广泛开展本土化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和拓展我国的运动心理学研究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尽管进行本土化研究比较困难,暂时或近期也不一定会有什么较为满意的结果,但要真正让人们认识到运动心理学的实用价值,为世界运动心理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本土化研究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对策

前言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会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引导作用,而传统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学生对知识探索的需求,也同样无法适应我国高校教育行业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拥有多方面的教学优势,其可以将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较难理解的知识直观展现,使教育心理学变得更加生动。因此,应将现代教育理念充分有效的应用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能力,优化学习体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1.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已经成为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育心理学的选择性,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兴趣。高校教育心理应不断拓展延伸,发挥出教育心理学的实际作用,但由于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抽象,且难点较多,加大了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大多数学生觉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缺乏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现代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意义随着当前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体系也在向着信息化的方向转变。高校教育心理学区别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让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知识,还需要以现代化观念与心理学理论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中,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综合能力,打破传统教育心理学学习壁垒,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现代教学技术将所学知识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教育心理学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课堂活跃度,深教育心理学学习水平,使学生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知识有效应用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二、心理学评估标准的构建

1.建立自我评价体系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标志性之一,在当前阶段,教育心理学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因此应不断提高心理学评估标准,使自我评价体系从根本改变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片面性”,进而提高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学生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应发挥出自我评价体系的实际作用,以监督机制为主体部分,其次,应完善自我评价体系中互评要素,通过实施互评使学生认识到目前自身心理发展状况,以此提高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价值。心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校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其不仅可以产生积极的推动性作用,还可充分体现出教育心理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发展特点。

2.使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主要以教育心理学发展为基础,使整体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合理化。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内心意识及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教育心理学进行合理引导,使学生可以从内心进行转变。同时,心理评估标准化应突出评价过程中监督机制的作用,激发评价个体自身的潜在动能,进而使教育心理学评估价值不断提高。评估标准合理化是当前心理学评价创新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学评估标准转变的基础,因此高校应以合理化不断完善心理评估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保障,进而促进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心理评估标准合理化提高了评价价值,并且为高校后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基础,使高校教育心理学满足自身发展要求。

三、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1.教育心理学教师现状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多数教师都是以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教育心理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教育心理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大多实践教学不够规范,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多数是以讲授的形式为学生授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无法对教育心理学充分认知。因此,若不创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途径,将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知识储备不足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应将横纵向知识穿插,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且教龄偏低,导致无法深化教学内容,降低了教育心理学质量。同时,教育心理学知识较为复杂,教师如果缺少知识储备很难将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只能凭空想象。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教师应将现代化教学理念应用在教育心理学中,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使教育心理学更加多元化,使学生可以借由现代化教学设备及网络设备生动的学习所需知识,进而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同时,部分高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态度消极,单纯以教科书的内容作为培养目标,导致教育心理学无法发展创新。

3.引导程度不高现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得教育心理学知识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独立的理解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程度不高,使得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无法深化,从而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下降。如长此以往的持续下去,学生就会对教育心理学失去兴趣,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引导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教育心理学深度学习,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当前学习方式,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不断发展。

四、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对策

1.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明确培养目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实际需求出发,使教育心理学能够切实发挥出实际效益。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现今社会需求,只有不断创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高校才能在当前后现代时期立足。因此,在制定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时应加强能力培养,整合教育心理学整体框架,设置个性化发展目标,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出实际作用。高校在整合教育心理学框架时,必须以当前后现代时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从高校及社会的整体需求出发,准确把握当前时代中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具体需求,并进行相关的调研,将调研信息加以收集,以用来研究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应具有哪些必要条件,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明确。

2.健全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在当前后现代主义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应不断完善发展制度,使心理学发展制度健全,这也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当前整体教学中,健全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十分重要,高校在培养教师授课能力的同时也要使整体发展工作变得具有秩序性、客观性,从而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约束。在健全发展制度中应对传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进行深化改革,进而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制度得到有效优化。同时,高校相关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教育心理学发展制度,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能够符合实际需求。在健全制度时也应听取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有效的融入到心理学发展制度中,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进而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