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工程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坑工程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坑工程课程设计

篇1

1.1明确教学内容

《基础工程》包括浅基础、桩基础、沉井基础、基坑工程、特殊土地基、地基处理和地基抗震等知识模块,内容繁多,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根据本课程学时数和建筑工程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重点讲解了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和桩基础;结合宿迁市软土地基大量存在、深大基坑逐渐增多的实际情况,将基坑支护、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方法纳入了教学体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沉井基础、特殊土地基和地基抗震略讲,以学生自学为主。

1.2贯彻行业规范

近年来,我国相继修订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等行业规范、规程。新规范、规程反映了近十年来成熟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的设计、实践经验,对指导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作用,但教材并未及时予以更新[2]。所以,教师在上课前认真学习、理解新规范条文规定,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保证教学不脱离实际。

1.3引入最新技术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岩土工程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不断涌现,例如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技术、抗液化排水刚性桩技术、浆固碎石桩技术、吹填超软地基改性真空预压技术和可全回收式锚杆技术等[3]。教材往往滞后于学科发展,无法反映科技发展水平和工程实践成果。因此,教师将岩土工程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介绍了新技术的研发背景、研发思路、技术内容和施工工艺,使学生了解了一项新技术从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到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方法改革

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重要前提。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虽能保证教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但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好。作者采用教师讲授、课堂互动、案例剖析和现场实践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1增加课堂互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启发等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课堂趣味性,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浅基础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时,首先介绍验算部位和验算公式,然后提问学生参照基底土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和修正方法说出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接着根据双层地基附加应力扩散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软弱下卧层顶面处附加应力的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从增加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地基承载力或减小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两个角度讨论软弱下卧层验算不满足要求时的解决方案,以此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设计理论和处理工程问题的依据。

2.2加强案例剖析

《基础工程》理论性强,计算公式复杂、规范条文繁多,如果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加强了工程案例剖析,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的实用价值,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如:在讲基坑工程前,通过多媒体以文字、图像形式介绍杭州地铁基坑坍塌事故及引发的危害,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案例中出现的工程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待整个内容讲完后,详细剖析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这样既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3组织现场实践

《基础工程》实践性强,仅仅通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学生无法建立对工程技术的感性认识,也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创新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在大纲中增加了4学时的现场实践,组织学生参观了江苏科信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宿迁市固丰管桩有限公司和宿迁华夏建设(集团)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长期合作单位的高层建筑基础工程、基坑工程的施工工地和预制管桩的制作现场,安排教师和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施工机械、施工步骤、设计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学生通过参观、听讲和提问增加了对理论知识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强化了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知,察觉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由于实习时间、工程进度等原因,学生在现场实践中不可能看到所有的基础工程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播放工程实践录像,比如静载试验、桩基础和地基处理的施工过程,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用平时搜集的工程资料、图片制作了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实践录像和Flas,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3课程设计改革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学完《基础工程》理论课程后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基础工程、土质学与土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等课程所学的专业知识并结合行业规范独立进行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图绘制,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动手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以往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桩基础内容讲授较少,课程设计主要围绕柱下独立基础和双柱联合基础进行,要求学生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和上部结构条件手算完成基础平面布置、地基承载力验算、内力计算、截面验算、配筋设计、构造措施和施工图绘制等任务,最后按照课程设计成果、平时表现和出勤率评定课程设计成绩。教师发现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计内容相对单一;(2)学生设计时照葫芦画瓢,基本概念模糊;(3)设计计算不符合行业规范要求、施工图错误较多;(4)抄袭现象较为严重,课程设计考核方式不科学;(5)缺乏软件电算与绘图等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基础工程》课程单独开设,课时大为增加,授课内容更加丰富,教师也随之拓宽了基础工程课程设计选题方向,设置了柱下独立基础+双柱联合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板基础、桩基础(预制桩)和桩基础(灌注桩)等题目,先由学生结合兴趣自主选题,再由教师平衡分配,保证一人一题。为了提高课程设计成效,教师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1)摈弃课程设计指导书。为避免设计时照葫芦画瓢,要求学生抛开指导书,认真思考设计内容和步骤,熟悉、理解现行规范条文的具体规定,独立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2)提高课程设计指导水平和力度。每班配备1-2名教学、工程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每天指导课程设计,学生可就各种问题与教师深入讨论、广泛交流,及时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难题,逐步理清设计概念。3)增加专业软件电算和计算机绘图内容。开放建筑结构软件实训教室,指导学生利用专业软件完成电算设计,给学生讲解图集(11G101-3)中各类型基础平法施工图制图规则,要求学生使用CAD绘制部分施工图,使学生在通过手算设计掌握基本原理的同时,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所提升。4)改革课程设计考核方式。在以往课程设计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答辩环节,教师在课程设计完成后提问学生设计过程中常用的知识点和规范条文,做好答辩记录,提高答辩成绩在最终成绩中所占比例。通过答辩,教师准确把握了学生对课程设计中关键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及时明白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也可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避免相互抄袭,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公正、客观地评定课程设计成绩[5],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开放式实践教学;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土木工程是一个传统老专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整个土木工程行业领域也在不断焕发着新生命,作为培养土木工程人才的各类院校也应适应新形势,不断革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工程实用性强、课程复杂,内容多、难度大的特点,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开放式”教学非常必要。笔者结合多年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及教改课题工作经验,对开放式教学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具体应用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与同行开展探讨。文章以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为例探索了 “开放式” 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现行的规范、规程等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相关高等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也非常重视。课程内容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及结构设计两大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原理部分的延伸和实际应用,两者互为依存、紧密联系。对于土木工程本科学生而言,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混凝土结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能运用理论知识正确进行设计和综合分析,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同时,该课程也是研究生考试中(笔试或面试)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在相关注册资格考试中也是很重要的必考内容。该课程特点主要有:内容多、公式多、符号系数多、涉及构造规定多“四多”特点;涉及的经验性知识较多;实用性强;解答非唯一性。

二、开放式教学在混凝土结构实践课程中的应用

(一)实验教学的开放

实验环节是土木工程学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课堂授课内容与课内试验、实习、 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设置了必做与选做试验,并对学生实行了多方位预约式开放, 包括实验内容、实验场地、实验时间、实验器材设备的开放。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在基本实验基础上加强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坚持“基本+提高” 的原则,使实验教学内容既达到课程基本要求,又让学生得到更好锻炼和探索的机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实践中可将与土木工程主干课程关联密切的实验综合到一起作为学生“开放式”“综合式”实验项目。

(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的开放式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课程设计的实例练习可加深对混凝土结构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将理论用于实际,学得更深刻。而毕业设计更是对学生学习的全面检验,通过对一个完整工程的独立设计,学以致用,真正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样,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也应做到开放式,在确定方向和设计题目前应与学生充分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共同确定设计主题、范围,在设计过程中保持与学生的随时互动和沟通,同时,可将与设计相关的所有资料公布到网站上,让学生去学习、选择、讨论和发表意见,真正实现开放式和互动式。此外,还应强调毕业设计在社会效应和工程应用效应方面的开放性,即鼓励、 允许、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设计,课题可来源于社会或科研课题,甚至可聘请设计、 施工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副导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三)开放性实习

实习环节是混凝土课程乃至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实习环节的开放性体现在实习的具体内容及实习地点与学生商量确定,通过事先发放调查表, 统计学生选择方向的意愿和要求。如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或基坑、边坡、桥梁、道路,以及更细一步的选题方向,可与毕业设计挂钩,指导教师形成双向选择。学生可参与集中实习或自主实习,集中实习由教师带队参加在合作单位实习基地的实习,自主实习由学生自行联系工地进行(包括假期学生的自愿自主工地实习),形式上自由组合选定实习方向或实习工地。总之, 实习环节的开放式特点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管理制度、实习具体内容及形式等方面。院系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和教师从思想上和管理上应予以支持,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不局限于规定的实习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自己置身于工程现场或实际工程项目氛围中开展实习活动。

三、结语

土木工程课程由于其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应突出开放式特色。混凝土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和典型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实用性强,对其教学与考评体系均宜结合实际进行,开展“开放式”“启发式”教学研究。笔者从该课程理论教学中的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课外教学补充、教学考评等方面,以及实践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及实习等环节,研究和讨论了如何开展“开放式”教学及其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从实践看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潘洪科,祝彦知, 胡江春.浅谈“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4):90-94.

[3] 董小群.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2):5-7.

[4] 叶雁冰.建筑设计课程开放性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4):58-1.

篇3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我系首先从实践教学课时数上保证学生具有较多地动手机会,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数比例定为1∶1。其次,遵循“多实践,早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原则,设置了一系列的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课程包括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包括建筑构造实习、建筑工程测量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

我们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设计的内容、组织方式进行了改革。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和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由过去重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调整为以培养学生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和熟悉构造的知识为主。例如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在过去是由学生自己进行方案设计直到完成全部的建筑设计,现在是在设计任务书中给定设计方案,只要求学生进行方案组合,不要求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目的就在于通过学生作图,使学生熟悉图纸所表达的内容,培养空间想像能力,为今后照图施工打下基础。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和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学生对结构施工图的试读能力。建筑构造课程设计成果经指导教师审阅后保留在教研室,以备学生进行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时使用(即谁的图纸发给谁,使学生在自己完成的建筑设计图纸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同样结构设计成果经指导教师审阅批改后继续保留,以备学生进行基础设计使用。

通过这三个课程设计,使每位同学都完成一套建筑结构施工图。在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和建筑工程预算与报价课程设计时,学生继续针对自己的图纸进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经过这些调整和安排,便于学生理解各课程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项目的设计内容,学生反复进行识、读图训练,强化了学生的识、读建筑和结构图纸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预算的能力。

在学生专业实习方面,我们用建筑构造实习替代了原来的认识实习,实习内容由原来的了解建筑物的类型、认识建筑物的基本组成和构件的形状,变为深入地认识建筑物的构造,实习时间由原来安排在开学三四周时间调整到课程学完后的期末,实习时间为一周,将学生所学的构造知识通过和建筑实物对比,深化学生对构造的认识和理解。对建筑测量实习,一般分测定和测设两个实习项目,一是学院地形图的测绘,将学生分组,每组负责学院一区的测绘,最后将各组的测绘结果拼成一张完整的学院地形图。二是建筑物的定位放线,每组学生根据建筑施工图纸和设定的条件,完成放线方案和放线工作,实习时间为两周。学生通过两周测量实习,熟悉了测量仪器,强化了理论知识,培养了施工放线的能力。施工实习安排在五六月份,此时正是施工繁忙季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实习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换心得体会,升华感性认识。毕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结合学生的就业组织实施,即实行“预就业制度”,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和就业连在一起,实习单位就是未来的就业单位。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就业单位和毕业生通过实习互相了解;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实现零距离上岗;三是学生还可以得到一些劳动报酬。

二、实训基地建设

专业实训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实训场所的硬件,以及实训的设计和组织等软件,因此,建立好实训场所是关键。实训场所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专业实验室,应能进行各种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性能试验。施工模拟实验室,分施工设备及工器具展示区,施工技术练习区,施工演示区。施工设备及工器具展示区,主要陈列各种施工设备和工器具,供学生认识这些施工设备和工器具,并进一步熟悉它们的用途和用法。施工技术练习区,做一个小型的施工现场,有常见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这样学生在学校就可以进行基坑放线,轴线引测,标高控制,以及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装饰工程、防水工程的施工训练。同时,也使学生对施工现场的状态有一个感性认识,对施工的方法、组织和管理的内容与措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施工演示区,主要通过精选的施工项目进行各个专项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能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以校内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为依托,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建设和发展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实现“双赢”。如果学校没有较先进的实验设备和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企业和学校就没有合作的基础,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学校也解决不了,那么企业就没有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动力。只有在合作中,学校利用自己的设备和师资力量为企业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为企业的职工提供培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企业才愿意接受我们的学生,才愿意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机会,学生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在合作中教师得到了锻炼,学生也受了益,一是教师通过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二是教师深入到生产一线,熟悉一线生产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从而可以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使我系的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提高了,有了好的出口,学校也就有了社会声誉,系里也就有了发展后劲。为不断巩固和发展校外实训基地,我系几年来为企业培训职工30多次,解决技术难题6项。目前,我系已有60多家校外实习合作单位,基本上满足了600多名学生的实习需要。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高职学院而言,“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的核心力量。我系一直将师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通过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安排教师接受专门培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或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学,聘请企业教师等途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满足高职实践教学的需要。现在我系已有注册建筑师两名,注册结构师两名,注册岩土工程师1名,注册造价工程师1名,注册监理工程师5名。我系这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了实践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 体系改革 应用型

引言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地位逐步得到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同时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目前,高校在实践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流失严重,管理水平薄弱,相近学科的带动与辐射较少;贵重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维护维修费用高,相关配套服务跟不上;能够长期稳定连续接纳学生实习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多,出现了集中实习少、分散实习多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实习实训的效果;对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特别是对实验耗材、实习经费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投入不足。

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为载体,针对现在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初步探索,以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土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结合工程类专业的特点,构建了“三模块”(施工与管理、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四层次”(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三结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科研队伍和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四保障”(制度保障、安全保障、管理保障和考评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

1.三模块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将教学观念从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改变为“以能力输出”为导向,按照专业教学方向分为“三模块”即:施工与管理、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根据实践环节的性质分为六类,即:计算机应用类、实验类、实习类、课程设计类、科研训练与科技创新类和素质拓展类。根据每个模块的教学方向不同,学生选择某一模块,因材施教,体现人才分流培养。例如,在课程设计类的实践环节中,施工与管理模块可侧重于施工技术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计等,结构工程模块可侧重于钢结构课程设计、建筑制图课程设计等,岩土工程模块可侧重于基础课程设计、挡土墙(或深基坑)课程设计等。三个模块的教学之间有交叉也有不同,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择业方向不同、毕业去向不用,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以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

2.四层次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将层次清晰、逐级递进的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

①基础实践

以各门课程实验和初步的工程训练为主要形式,将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技术性或技能性实验,通过土木工程测量实训、工种技能实训、工程应用软件培训以及全国大学生的各类竞赛等掌握工程一线需要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职业习惯,使其树立初步的工程意识,为专业技能训练奠定基础。

②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具有强烈的综合性、研究性,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通过综合实践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的知识由理论上升到实践,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以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为主,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辅,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和初步的创新实践能力。综合实践包括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等综合实践。

③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实践性教育,将实践教学纳入科研、教改等实践项目中,从实践中创新,实现实践内容、方式、目标多元化。可以通过大学生实验室开放项目等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自行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负责审查、监督、指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理论知识的条条框框中,更大的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与自主精神,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④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主要通过本专业教师和定点企业内工程师联合培养指导,学生深入施工现场,接触实际工程,较深入的了解施工工艺过程,巩固加深所学有关专业课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包括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

3.三结合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教学按照专业教学方向分为“三结合”,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研队伍、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象,从本质上提高师生和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有些高校的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全部结束后,或者是将实验课单列成一门课程,这样会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同步的现象,教学效果相对比较差。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课程《建筑材料》为例,在学生学习完《混凝土》这一章节内容后,就可以进行相关的混凝土试件制作成型以及混凝土和易性测定等相关的实验。学生有了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动手操作相对容易,而且也节省了实验课上的讲解时间,可以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思考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实践教学与科研队伍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到科研当中,更大程度提升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可以节省时间,利用更多的时间研究学术,同时也有利于自身提高。

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把一部分实验操作放在校外实训过程中进行,既减少了学校对于场地、材料以及专业指导人员的资金投入,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在大三或者大四提前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形式,更早的熟悉真实的操作环境,同时有利于企业录用部分优秀的学生,也减少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4.四保障

①制度保障:构建校内实验室以及校外实训实践的制度保障体系,确保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出色完成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实现平稳有序的发展,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

②安全保障:构建实践与实训环节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让学生远离危险源,确保实践实训过程安全平稳有效的进行。

③管理保障:构建企业、学院、中心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为通过行政行为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和调控实践教学过程,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目标。

④考评保障:构建由社会、学校、中心、学生等多层次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保障系统,主要负责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评优和鉴定。

二、结论和成果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以实践技能训练为目标,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改革为保证,通过三模块、四层次、三结合和四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优化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常薇,肖媚燕.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山大学报论丛,2006(2)

[2]蒋爱凤,胡喜.高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篇5

关键词:工程结构;课程教学;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61-04

工程结构是工程造价专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64学时(不含课程设计),也是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的先行课程,其内容涵盖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单层工业厂房、道路与桥梁工程结构等方面,知识覆盖面广,学习难度较大。

文章针对工程造价专科学生特点及就业趋向,对工程结构课程的教学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笔者工程实践经验,提出在教学中强调结构概念设计及对设计公式、工程参数的深刻理解,综合运用实景照片、动画、视频、3D模型、计算软件等多种媒体提升教学效果,并给出了培养学生识图能力,问题分析处理能力的具体实践教学方法。

一、工程结构课程的教学特点

(一)针对专业特色,调整教学重点

武汉科技大学工程造价专科毕业生大部分进入土木工程施工、监理、咨询等领域,能胜任施工员、预算员、材料员等岗位,少有学生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因此,对工程结构课程的讲授必然有别于土木工程或结构工程本科专业,在教学中应加大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及应用的讲授学时,降低结构构件计算部分的难度,除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教学外,还应增加道路桥梁工程结构设计概论,培养学生建立结构体系概念,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针对学生学习特点,把握课程难度

工程造价专科学生仅修高等数学(少学时),未修线性代数和概率与数理统计,力学也仅修了一门工程力学(少学时),因此,对工程结构设计理论有关概率论的部分无法深刻理解,结构分析困难。在教学中应减少设计公式理论的推导,重点讲解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参数含义。

(三)形象化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工程结构课程与生活联系紧密,大到高层建筑、桥梁、体育场,小到自行车棚、广告牌,无不蕴含着结构原理,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打消顾虑,树立自信心。

(四)做好前后课程的衔接

工程结构课程教学中要经常回顾建筑材料、建筑构造课程中学习的内容,经常绘制弯矩图和剪力图,加强工程力学基本训练。由于建筑施工课程与建筑结构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通过对桩的吊装过程受力分析案例讲解,将两门课程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工程结构在设计、施工中的广泛运用。

二、工程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结构概念设计

在讲解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章节时,以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γ0S≤R为核心,从概念设计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增加结构(构件)安全储备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一是增加荷载组合效应设计值S,从荷载组合公式可知,恒载乘以系数1.2,意味着恒载增大20%,活载乘以系数1.4,意味着活载增大40%,对于安全等级为一级的重要建筑物,γ0取1.1则意味着整体荷载设计值增大10%;二是减小结构构件抗力设计值R,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均为其标准值除以大于1的材料系数。通过一增一减,保证结构(构件)有足够的安全储备。

结构刚度是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从结构概念设计的角度看,内力传递途径越直接,结构刚度越大;内力分布越均匀,结构刚度越大;内力越小,结构刚度越大[1]。例如:对于深基坑工程采用钢管内支撑,若基坑宽度较大(大于20 m),一般考虑在钢支撑跨中部位增加临时立柱,通过减小跨度的方法,增大钢支撑的刚度,防止失稳破坏。

(二)注重理解公式参数的物理含义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是一门理论结合试验研究的学科,涉及公式多。在教学活动中,可以简化公式的理论推导过程,强调对公式的理解,特别是对公式中重要参数的物理含义的理解。例如:在钢筋混凝土单筋矩形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教学中,首先讲解清楚梁正截面受弯的三个阶段,然后引导学生理解适筋梁承载力计算公式Mu=α1fcbx(h0-x/2)时,要特别讲解清楚参数x的物理含义是梁受压破坏时受压区混凝土的高度,其值最大为ξb,进一步启发学生计算出适筋梁最大配筋率为α1ξbfc/fy。由此还可以引申出以下规律:其一,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强度等级一定,加大截面的有效高度h0可增大梁的正截面抗弯能力;其二,钢筋强度等级一定,梁截面一定,其最大抗弯能力为Mu=α1fcbx(h0-x/2),适当采用高等级混凝土对梁正截面抗弯有利;其三,钢筋尽量布置为单排,在梁截面一定的情况下,不但有利于施工,对增大h0也有利;其四,梁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一定,截面高度一定,若设计弯矩大于α1fcbξb(h0-ξb/2),则只能采用双筋截面梁。

(三)注重总结系数表格中的规律

《工程结构》教材[2]中含有大量的表格,指导学生阅读表格,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而得到一定的规律,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通过阅读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值表(表1),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圆形截面短柱(长细比l0/d≤7)的稳定系数值φ=1.0,圆形截面长柱(长细比l0/d>7)随着长细比的增大,稳定系数φ值逐步减小。通过阅读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表格(表2),可以得到以下规律:对于同类砌体材料,若材料强度等级一定,砂浆强度等级越高,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越大;若砂浆强度等级一定,砌体材料的强度等级越高,砌体的抗压强度设计值越大。

(四)注重讲解工程参数取值的依据

《工程结构》教材[2]由于篇幅有限,各类设计表格仅列出工程参数取值,但少有解释其取值的来源或依据,授课教师要择其重点进行讲解。例如:GB5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4] 3.2.3条规定“对于无筋砌体构件,其截面面积小于0.2 m2时,γa(砌体强度设计值调整系数)为其截面面积加0.8”,其原因是砌体构件面积过小,受各种偶然因素影响(截面缺口,构件碰撞),可能导致砌体强度有较大降低,因此,需对砌体强度设计值乘以γa进行折减。这些隐藏在参数背后的道理更值得学习。

三、工程结构课程的教学手段

(一)工程实景照片的应用

工程结构课程实践性强,尽管教材中给出结构(构件)的布置图、示意图,但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尤其对于单层工业厂房,构件种类多,连接形式复杂,是学习的难点之一。授课教师借助工程实景图片展示构件及其连接形式,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图1。

(二)动画及视频的应用

动画及视频能较好地体现结构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通过观看混凝土偏心受压长柱破坏试验,能较好地理解整个破坏过程和破坏特征。采用动画演示先张法、后张法施工工艺过程,能使对学生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目的、受力特点等形成完整认识。

(三)结构模型的应用

由于工程造价专业二年级学生尚未接触实际工程,尤其对钢结构工业厂房建筑结构的细部节点构造理解比较困难。在教学中借助3DMax计算机软件的良好建模功能,通过3D模型能形象地展示钢结构细部构造及其连接,如图2。

(四)结构计算软件的应用

为弥补工程造价专业专科生在结构计算方面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理正结构工具箱软件,结构计算软件典型界面如图3。通过计算软件验算教材中的柱、梁、板、墙、楼梯、基础构件及砌体结构的计算例题,让学生明白软件计算的过程,读懂计算书,同时还能够根据所学结构知识对结果进行估计和判断。

四、工程结构课程的实践教学

工程结构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大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创造机会多接触实体工程,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一)培养学生的施工图识读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施工图的识读能力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在先导课程建筑制图中,学生已掌握了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一些基础知识,但还未达到实践应用水平。在教学中重点讲解两套完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施工图,并专门讲解平法制图规则和识图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后作业,让学生熟练掌握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在学习完梁构件的受力特点后,以武汉天河机场T2航站楼玻璃幕墙支承结构(图4)为例,考察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讨论玻璃幕墙上的力的传递路径,支承结构的受力特点,支承结构的截面设计,最后授课教师给出点评:大面积的点式玻璃幕墙采用一系列平面桁架梁支承,这些平面桁架梁的工作性能类似于竖向简支梁,风荷载引起的弯矩在跨中最大,端部最小,桁架梁的截面呈抛物线,与弯矩图匹配,因此,平面桁架梁设计合理,轻巧美观。

(三)利用地域优势进行工程实践

武汉科技大学位于武汉市青山区,距武汉火车站、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较近。在工程结构实践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地域优势,引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例如:布置课后作业考察施工中的武汉火车站屋盖结构(图5),绘制简图并分析其设计特点。通过实践,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拱结构、网壳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应用特性。在学习完桥梁的基本组成和分类知识后,要求学生实地考察施工中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图6),从而更直观地了解斜拉桥的结构体系和受力特点。

参考文献:

[1] 季天健,Adrian B. 感知结构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刘玲.工程结构[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 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GB 50003-201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Research on engineering structure cours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cost Specialty

YU Hongli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81, P. R. China)

篇6

一、装配式桥墩技术的发展

装配式桥梁墩柱的施工是目前一种比较成熟的施工方式。该方式性能可靠,施工方便便捷,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但是该技术操作相对比较困难,对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目前预制节段拼装技术主要应用在低地震烈度区。随着对预制节段拼装桥墩抗震性能研究的增多,对其抗震性能的了解认识就越深入,也促进了节段拼装桥墩技术在中高地震烈度区的应用。预制节段的拼接缝如果设计不当,往往成为桥梁体系的薄弱环节,使人对节段拼装桥墩技术产生整体性能差、抗震能力弱的印象。但从目前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只要合理设计,节段拼装桥墩是可以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如果利用新材料、新构造思路、新设计理念,节段拼装桥墩还可以获得比现浇桥墩更优异的抗震性能。装配式桥墩设计的关键是钢筋的连接技术。最常见的类型有:钢筋焊接器、螺纹钢筋连接器、螺钉锚固连接器、钢筋拼接连接器、灌浆套筒连接器、灌浆螺纹套筒连接器等。灌浆连接器相比其他类型应用得更为普遍。其他的连接形式有:(1)灌浆波纹管的连接方式,该连接构造常用于墩身与承台或墩身与盖梁的连接,预制墩身通过预埋于盖梁或承台内的灌浆金属波纹管连接墩身内伸出的钢筋,在墩身与盖梁或承台之间的接触面往往采用砂浆垫层,墩身节段之间采用环氧胶接缝构造。该构造现场施工时间短,但需要满足纵筋足够的锚固长度,其力学性能与传统现浇混凝土桥墩类似。目前国外已有少数桥梁使用这种连接构造进行施工,高地震危险区域内应用较少。(2)承插式连接构造是将预制墩身插入基础对应的预留孔内,插入长度一般为墩身截面尺寸的1.2~1.5倍,底部铺设一定厚度的砂浆,周围用半干硬性混凝土填充。优点是施工工序简单,现场作业量少。很明显,这种连接形式的性能表现、预制组件的埋置深度是一个关键参数。后张预应力方式采用预应力钢铰线串联成整体,在构件的拼接段上涂以环氧树脂水泥胶薄层,在其硬化前合拢使拼接面密贴,提高结构抗剪能力、整体刚度和不透水性。预应力钢束使结构更加稳定,连接处可应用耗能钢筋增加整个结构的能量耗散能力。在此系统中经常观测到具有自复位能力的“旗帜型”滞回曲线、新技术的采用,比如形状记忆合金代替普通钢筋、水泥基纤维复合材料等。

二、装配式技术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体现

墩台与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讲授常见的墩台、地基基础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内容,包括地基基础设计原则、浅基础、桩基础、挡土墙、基坑工程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理,具有进行一般工程基础设计规划的能力,并能结合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施工知识,分析地基基础问题,从而保证各类桥梁安全可靠,正常使用,不发生各种地基基础工程事故。该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加强实践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重视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以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所在学校墩台与基础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墩台与基础》一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将墩台与基础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效果较好,因为墩台和基础同属下部结构,相关性更强。涉及装配式技术的内容可以集中以讲座形式介绍,也可穿插在各个章节中介绍。首先,在讲授绪论的时候,介绍装配式桥墩施工的工程实例和这方面的研究热点。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在铁路建设中开始尝试使用装配式桥墩。在60年代工点设计的基础上发展到70年代首次在长大干线上成段全面采用装配式桥涵,在多年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结构形式,积累了不少经验,显示了桥涵建设装配化的优越性,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装配式桥梁适用于交通较为方便的工点,在复线施工中有利于减少施工防护和开挖工作量,缩短工期;在缺乏砂石水及高原严寒地区,或因当地客观条件须尽量压缩施工现场工程量及劳动强度的地区,采用装配式结构则更具有现实意义。如青藏线希格段共修建装配式桥涵326座,通过施工运营的考验,接头牢固、结构安全,符合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方面的要求。著名的成昆铁路的和平村、张家村、牛日河4号三座大桥也是拼装式桥墩,其中牛日河4号为双柱式桥墩。但是随着铁路运输向重载高速方向发展,铁路桥梁中早期的装配式桥墩设计已出现了不少安全隐患,需要重新对装配式桥墩的标准图进行设计,满足现阶段的使用要求。公路桥梁方面早期的节段拼装桥墩有北京积水潭桥试验工程,工程中的五座桥梁为承插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柱,柱顶预留钢筋同现浇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帽梁连成整体。中国著名的跨海大桥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上海长江大桥等,以及近期开工建造的港珠澳大桥也都采用节段拼装桥墩的施工方案。其中东海大桥海上段20多公里的梁桥,桥墩墩身采用湿接缝连接的节段拼装施工方法,上部结构采用大吨位整体吊装技术施工,这些技术的采用确保大桥在计划施工工期内顺利完成。河北省交通战备办公室和石家庄铁道大学国防交通研究所联合开展研究的“装配式公路钢桥桥墩研制”项目,解决了桥墩抢修和便桥搭设问题,结束了中国公路抢修钢桥自建国以来“有梁无墩”的窘境,提高了公路桥梁抢修(建)的技术水平和公路交通应急保障能力。第二,在讲授桥墩构造的时候,增加预制桥墩与承台的连接构造的介绍。连接构造的分析,比如湿接缝、预应力筋、灌浆套筒、机械套筒等,见本文第一节装配式桥墩的技术发展。第三,在施工方面,桥墩装配按照施工方法分为就地砌筑和预制安装两种方法。新型装配式桥墩的施工设计需要考虑施工单位的起吊机具、运输工具的载重能力,道路状况和限界要求,便于管理和互换,自然环境中的撞击、磨损或环境冻融等不利因素对接缝的影响。在钢筋的配置上,除了需要确定纵向钢筋的数量外,还应对横向钢筋(箍筋)进行合理的设计,以确保桥墩及基础构造物具有足够的延性并能达到预期的性能。在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装配式桥墩的合理配筋。装配式构件的接头设计(包括工艺方面)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构件的受力状况,结构的稳定与安全,同时也关系到施工现场的装配工序、质量、劳力、材料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装配接头形式的采用应做各方面的比较。这方面需要调研已有拼装式桥墩的病害,结合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装配式桥墩的设计方案。常见的几种构造的装配式桥墩的施工优缺点和施工工艺见表1。第四,在设计计算方面,增加各种钢筋连接技术的拉伸破坏试验,以及各种构造预制墩柱的破坏特征和抗震性能的差异等内容。教学中结合上海市某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桥梁示范性工程,介绍实验研究和设计方案比较方面的经验。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传统的课程讲授主要是知识的灌输,学生是被动接受。现场现浇的施工工艺非常成熟,课程讲授主要是教导学生如何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施工。装配式技术理念的讲授需要一个创新的平台,因为学生在学习墩台与基础时已经有比较多的知识储备,比如土木工程材料、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等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采用个人或小组作品竞赛的方式针对桥墩不同的部位提出自己的装配构造方式,教师则通过课后辅导,点评各种构造的优缺点。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好的想法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申请专利。可供布置的相关题目有:桥墩与承台之间的拼接方式;桥墩与盖梁之间的拼接方式;盖梁内部分段的连接方式;墩柱内部分段的连接方式(图1)。图1不同部位的预制拼装构造加强学生间的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组织学生就课程相关的学术前沿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的学习,重视桥梁下部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保障桥梁下部结构的安全。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以及不同学习阶段,采用讨论、示范、启发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而积极地参与学习,并进行探索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墩台与基础课程是土建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非常关键。将墩台与基础两部分结合起来讲授,更能体现桥梁结构的受力特点,有助于学生掌握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在墩台与基础这一领域向学生灌输装配式技术理念,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把墩台与基础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传授给学生的重要体现。

作者:葛继平 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傅鹤林.计算机技术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学中应用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2,42(1):29-30.

[2]程晔,艾军.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3):99-101.

[3]高建红.《基础工程》教改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6):222-223.

篇7

学生考虑问题深入,对学生都给予较好的评语。其余学生由教研组组成答辨小姐进行逐个答辨。毕业设计的成果,基本反映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水平。

这次毕业设计工作,给予我们不少启发,下面就今后毕业设计工作谈一些想法。

一、选择结合实际任务的不同类型毕业设计课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建筑结构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既能从事建筑结构的设计和研究,又能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和管理,但他们在学校里要着重进行的是作为结构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在整个教学中加强基本理论,重视基本技能训综,切实安排好实践环节,以及认真做好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工作。

在各种教学安排中,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学校教学的两个方面,而能力和创新精神却是提髙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丨川练应当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使学生由低到高地受到连续的训练和薰陶。但是毕业设计却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综合训练独立工作能力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环节。它对保证学生质量起着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而必需予以髙度的重视和精心安排。

从历史沿革看,我系本专业毕业设计曾有几种做法:解放初期没有毕业设计,学生祗是在临毕业前阅读几篇文献,写份读书报告;学苏后开始设置毕业设计,做的是假拟题目,分建筑.结构、施工三个阶段进行“总装配”;58年后实行“真刀真枪”的毕业没计,学生在一个小组里结合实际设计任务经历结构设计的全过程;61年后“真刀真枪'’和“真题假做”的结构设计题目件举,同时引入少呈科研題目,使学生学会科研方法。

我们认为把毕业设计作为“总装配”也好,作为“经历结构设计全过程”也好,作为“学会科研方法”也好,它们都有正确的一面,但也有困难的一面,而且不能概括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例如进行“建筑、结构、施工”的三阶段总装配,好处是学生能将已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工程问题。但毕业设计时间短,学生要忙于完成三阶段任务,精力分散,不易做到深入钻研,不能更好地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又如“经历结构设计全过程”的做法,好处是真刀真枪,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一次实战淚习。但生产和教学矛盾突出,例如设计资料常变动,各设计工种间技术矛盾很多,施工单位会提出种种实际问题要求推翻已做好的设计,因此学生会做大量重复性工作,有的不属于基本教学要求。

我们认为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槪括起来应做到“两彳、进一步”一就是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训练能力;抓住“三个性”——就是要求学生做毕业设计时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里所谓“进一步”,就是把毕业设计和其它教学环节联系起来考虑,有些训练可以在其它教学环节中基本完成,而在毕业设计中强调的则是进一步的提高。所谓“三个性”,就是在综合进行“总装配”的基础上,强调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供选择的毕业设计课题是广泛的。它可以是设计题目,可以是研究设计任务,也可以是本专业在结构、力学、材料、施工方面的科研专题。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毕业设计题目要结合实际任务,它应该或者是一项实际生产任务或者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学生不仅在毕业设计中能经历一次设计的或小型科研的全过程,而且有为推动四化建设尽自己力量的责任感。有了这一点,学生就会有极大的主动性和极积性去研究解决各种工程实际问题,做一些有创新意义的工作。也就能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更有目的地钻研和运用理论,锻炼基本技能,自觉提高独立工作能力,自始至终地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最后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二、抓好毕业设计前各个教学环节(尤其是实践环节),是提高毕此设计水平的重要条件

建筑结构工程专业是设计类型的专业,培养目标测重于结构设计和设计问题的研究。上述毕业设计安排能不能完成培养目标赋予的任务?会不会削弱结构设计方面的训练?这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我们认为,一个结构工程师,除了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外,必须有严S的学风,有熟练的运算、绘图和应用规范手册的技能,有一定的处理构造和施工问题的能力。这三方面是进行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但要成为有作为的工程师,这些要求是不够的。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做出好的设计方案,会处理新的工程问题L.这祥才能使生产不断发展。所有这些学风、技能和能力训练,显然不能只在一个毕业设计环节中加以完成,而是大学五年培养的结果。大学平时教学环节和毕业计,@;一t有整体。所以,适当地对平时教学和毕业设计进行分工,将一些更基本的丨川练放庄F时教学中,尤其在乍时实践环节中加以完成,而毕业设计丨则重对培养综合性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是可取的。

例如,学生测量实习时,我们可以要求他们在2~3周内完成一个广区(或地区)的实际测图任务,学生测绘的地形地物图作为该厂的竣工图或在该地区进行基建的依据。

学生肩负了生产任务,就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个读数,处理每一个数据,绘制每一根线条。这样就能在不长时间内锻炼严谨的学风,为今后培养更好的学风打下基础。

又如我们有意地在一些课程设计和大作业中安排工程技能的训练。譬如在“单层厂房结构设计”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一个典型厂房进行构件选型、主体结构和构件计算、处理各种构造问题、画出结构布置图、节点大样图、构件模板配筋图、材料表等。

他们的计算和图纸大体应达到生产用结构计算书和结构施工图的水平。这样就使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基本完成过去毕业设计中对结构施工图训练的要求,在毕业设计中就有更多时间去考虑新方案和新专题。在“髙层建筑结构”作业中,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一个较复杂的结构构件计算,了解一般结构工程的计算方法、步骤以及怎样进行数值校核的方法。那么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能摆脱一些数值运算钏练要求,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腾出精力去研究更为复杂的问题。

施工实习时,我们选择宝钢工地作为实习现场。那里有宏伟的建设场面,有先进的施工机械,有众多的技术课题,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指导。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为工地解决一、两个实际工程问题,写出专题报告,由工地技术人员负责审阅鉴定。例如有的学生为了统一异型钢模板类型,改进了某项设计,可节约数十吨钢材;有些学生对上海地区降水工程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调査分析,或者对宝钢工程中的基坑边坡稳定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他们都写出有价值的专题报告,受到好评。在77和78级两届实习中,学生几乎一致认为:“施工实习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学习了施工知识,受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独立工作锻炼,在能力培养上有一个飞跃”。

我们体会学生经过测量实习、课程设计、施工实习等实践环节训练后,在学风、技能和能力上,每次都能迈上一个台阶。如果思想抓紧,措施得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他们的进步将是不小的。这些训练都能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有些工程技术训练大体得到解决,有些能力培养有了良好开端。在这个前提下,无疑地应该而且可以对毕业设计提出更髙的要求。

三、不同类型毕北设计题目的做法和要求

根据上面的毕业设计要求和我们的具体条件,我们认为毕业设计净时间以16~17周为宜,毕业设计选题以三类为宜,即“设计类”、“设计研究类”和“其它形式研究类”。由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岗位都侧重于结构设计和研究工作,所以前两类题目应该多一些;又由于教学计划中对结构课程设计已有一定训练,所以单纯设计的题目也不宜太多,以免过多重复。至于三类题目的比例,要看每届毕业设计前的具体情况而定。

     1.设计类题目,指的是学生所参加的实际设计任务,或以实际任务为背景的题目。这类毕业设计大体可分收集资料、方案、计算、绘施工图、总结等个五阶段进行。

在第一、二阶段中,要考虑建筑、结构、施工三方面问题;在绘图阶段学生应参加各设计工种的技术讨论和汇总工作;在总结阶段有人可写专题,有人可做本工程设计的业务总结。参加这类题目的学生一般可由三种人组成:基本技能尚嫌不足的学生,对结构设计有特长的学生以及少数成绩优秀、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

2. 设计研究类题目,指的是学生所参加的某项实际工程设计任务中的研究专题。

也可以是学生在参加某项工程的部分设计后,着重解决一、两个专题。做这种专题时,在设计方面要求学生达到技术设计阶段的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计算和绘图工作;在研究方面要求学生有较深入的理论分析,有自己独立的和创新的见解,有一些专题论文。参加这类题目的学生人数应该比另两类题目多。这些学生对一般性的设计技能已有一定的训练,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因而在毕业设计中有可能对他们进行进一步提高的训练。

我们认为这类题目可以多一些,原因有四:

①学生在结构设计上至少能做到技术设计阶段,在研究上有自己的专题,能够满足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

②不受生产任务在时间上和工作量上的限制,生产和教学的矛盾不大,又能为生产和技术改造直接服务;

③题目与教师的科研能结合。目前教师的科研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基本理论,一类是工程技术专题。后一类更容易结合。教师指导这类题,花时间不多,收效却不小。

学生又能为教师的科研提供必要的数据,所以教师愿意带;

④与当前土建技术发展方向结合(例如髙层结构的某些专题,结构优化问题,抗震分析等),比较有生命力。

3. 研究类题目,指的是学生所参加的结构设计以外的专题研究,

   如结构实验研究、施工专题研究、结构力学专题研究、建筑材料专题研究等。有的可以实验研究为主,有的可以理论研究为主。本科生做专题研究,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也可以和硕士研究生组成梯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研究的区别之一是研究生一人一题,而本科生一般都由几个人合作进行。他们在一起做实验,进行理论分析,互相启发和补充,但每人必须有自己的工作5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写出自己的论文。参加这类题目的学生是少数。他们理论基础和技能训练都比较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a在平时表现出对结构实验、施工.力学.材料等方面有较大的兴趣和爱好。

篇8

关键词:工程造价;教学基地;建设方针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24-02

近年,由于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与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使得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实践教学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和目标,这逐渐地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短板。为了把造价类的学生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当前一些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开始主动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1]。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教学方式落后,实践教学基地匮乏,指导老师缺乏校外实践教学经验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造价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造价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弥补校内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

一、高校造价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工程造价专业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与经济类复合型专业。这就需要本专业的学生拥有一定管理学理论和经济学原理尤其必须有扎实的工程实践。比如基坑的算量以及梁中弯起钢筋算量等都必须有较强的工程经验才能准确的确定工程量。但是,很多学生没有工程实践的经历甚至没有见过工地,导致工程实践教学一直是影响本专业的短板。高校造价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缺乏高校与企业间的深度交流。很多院校与企业合作很积极,但是签订协议后却很少主动地与企业深化合作,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远远不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现实利益不足,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商业广告”参与。所以校企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和互动交流、协调沟通的协调机制成为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

2.院校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长期以来积重难返,大部分专业老师又不愿意在实践教学方案和工程实践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再加上现有的绝大多数高校采用以科研成果为评比晋升的模式,老师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申报课题和上。

3.师资队伍的缺乏。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师既要求要有扎实的理论教学经验,同时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企业的指导老师,本身拥有丰富实践经验而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持。如何培养多模式下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的实践与理论教学水平,已经成为制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方针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加强学校和社会间的交流与合作,创立企业联合培养,拓宽学生应对社会实际能力的重要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确保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也是学生们毕业之后的就业、创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1.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原则。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核心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和创业能力。与企业互惠双赢的合作、是建立稳定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高校必须根据造价专业构建、科学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地域和经济发展条件,积极探索“产学研”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2.坚持“互惠双赢”原则。建立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学校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达到丰富学生实践教学的目的。“真题真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同时企业也能通过教学基地选拔优秀人才,得到学校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达到合作双赢。

三、造价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路

造价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企业学习自己专业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岗位中,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对专业技术的运用和技术创新。针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1.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高校来说,弥补了实践教学设备的不足与专业师资的缺乏。对企业来说,在校企共同建设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中,企业可以借助学校指导老师在专业理论方面的研究优势,完善企业经营管路流程,产品研发的技术,为企业在竞争中赢得优势[2]。学校充分发挥校友的资源优势,搭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道路。在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教学的管理上,学校要结合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一起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高校也要从组织和制度上加强对实践教学和指导老师的管理,保证校外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造价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体系。校内实践教学一般由于学校教学经费的不足,造成教学设备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同时学生的课程设计被当成实践教学,教学的老套严重阻碍专业的发展,不能很好的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相应的人才。校外实践教学内容必须紧跟科技的发展,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区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教学体系,对校外教学基地建设变得尤为的重要[3]。院校应根据社会对造价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要求,构建合理的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再根据指定的教学体系,对每个学生合理规划实践教学课程及课时,以便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时间长、教学内容新颖的实践环境。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大学学习中接受多个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强烈兴趣[4]。同时,为了更好地实施实践教学内容,学校可以通过招聘的形式,招聘一些有一定专业工作背景、愿意到学校任教的人员,或是与企业合作,邀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参与教学内容的编制和实践教学的顾问。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训能力[5]。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学校老师实践能力的不足,而且能提高指导教学质量。

3.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一套良好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机制是基地教学良好发展的前提,也是校外教学基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套机制的制定应该由校企双方组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出对基地教学的指导老师管理、学生工作绩效考核管理、基地各方面资源的管理,保证实训基地可以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结合管理模式,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一套合理的考核标准。为了更好的完成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院校应该定期对企方老师和学生进行考核。实践考核对象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指导老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和工作态度的考核。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学习表现情况进行考核。

四、应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升教学效果的具体尝试

以江西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要求极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对造价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江西理工大学与全国多家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和造价事务所开展校企合作,挂牌成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工程造价专业在第一学年末由各班指导老师统一带领进入当地的建筑企业参观,进行实习。在第二学年末,随着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的开展,开展各类课程设计。在学年末,按学院学科要求分批次地安排各年级学生进入生产一线,进行生产实习,并由专业指导教师负责现场教学,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了解各项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流程,使学生们对课本知识进一步地加深了解,并对施工现场的三控两管理一协调等有更深刻认识。同时,江西理工大学通过联合培养模式,让企业管理者走进课堂,通过工程实例分析,加强学生们对未知事故的处理和预防,多层次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应对能力。

本文分析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指出校外实践基地是解决现存实践教学问题的有效方式,并提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方针、思路等重大问题。通过江西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的案例介绍了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远会,张晓燕,向嵩.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8(6):150-151.

[2]贾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J].辽宁教育研究,2008,(10).

[3]杨海明,王志跃.新时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3):87―89.

篇9

目前,国内开设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约有80多所(不含独立学院),具有硕士点的高校近40所,具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包括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河海大学、中南大学等12所国内名牌高校,重点选取了武汉大学、同济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三所不同类型、不同学科背景高校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和对比。2.1 培养目标与定位对比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直接决定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9]。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两所高校都家底殷实和实力深厚,武汉大学定位于“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专业方向涉猎面广,重视专业理论基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济大学定位于“开发与管理”,侧重于测绘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开发和测绘工理管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也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老牌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定位于“测绘工程设计、实施和管理”,定位层次也较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工程设计能力,同时还要求有很高的工程施工和管理及创新能力。2.2 课程体系对比课程体系是由相互关联和依赖的不同层次的课程构成的整体,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10-11]。国内大学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一般实践性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三所国内大学的主要专业课程如表1。在公共基础课程方面,同济大学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分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全面发展。并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知识差异性,根据专业的知识需求分别开设对应的公共基础课程,如“测绘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测绘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较好地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专业课程类由于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科背景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武汉大学由于在天体物理及卫星大地测量等领域对坐标及高程解算、平差处理及拟合有较高的要求,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开设了数值计算方法、复变函数、微分几何、理论力学等课程,专业课分设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卫星应用4个方向和课程组,体现了武汉大学深厚的专业底蕴和较宽大的学科研究领域。同济大学依托土木工程及建筑学学科背景,在专业课设置上强化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设置了工程管理、土地与测绘法、土木工程概论、房屋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房地产估价、地籍管理等一系列课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学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创办的矿山测量专业,具有鲜明的地矿特色和较厚重的专业积淀。其专业课程设置十分精细,分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必修课,以矿山测量、变形监测与灾害预报、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等为核心课程,选修课开设了包括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地下管线测量、水下测量概论等7组课程供学生选修,充分兼顾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测绘技术的发展趋势。

2国外相关高校的对比分析

国外高校没有与国内测绘工程相同的专业,选择比较相近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地球空间科学专业、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专业及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测绘与空间科学专业进行分析(见表2)。由于社会体制的差异,国内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有较大的不同,尽管不完全具备可比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三所国外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塔斯马尼亚大学的测绘与空间科学专业(Surveying andSpatial Sciences)及卡尔加里大学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专业(Geomatics Engineering)与国内的测绘工程专业较为相近,主要课程如Fundamentals ofsurveying(测量学基础)、Computing forGeomatics Engineers(测绘工程计算机基础)、Geodetic and Engineering Surveys(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与国内大体相当,侧重于培养学生测绘科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测绘技术方法,并要求具备较强的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其中,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地球空间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绝大部分与国内测绘工程专业通用课程相近。其课程体系分为学位课程、高级课程和实践课程,相对而言,课程体系比国内高校要简单,在专业课课时分配上,总课时在600~700小时,大致与国内相当(900~1000课时)。比较突出的是,卡尔加里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所有高级课程中,95%以上的课程理论和实验课时各占一半,远高于国内高校的实践课时数,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工程项目实施能力,强调专业技能与工程应用,值得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借鉴或深思。

3专业调研与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它对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方向设置有重要影响。为了做实应用型、亲产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使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更好地贴近企业生产和需求,从2009年开始,对厦门市企事业单位、福建省相关高校进行了较广泛的调研。走访了福建省地质测绘院、闽矿测绘院、南方测绘、山水测绘公司、厦门银据、厦门精图、集美建设局等企事业单位。较深入地了解其业务范围、生产现状及发展规划,与企业的领导、总工、业务负责人等进行广泛的座谈交流,从多角度了解企业对测绘类人才的知识需求,特别是从业务发展和企业发展规划中把握未来的人才需求趋势,为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总体构架、专业课程及知识拓展等设置奠定可靠的基础。同时也与福州大学、集美大学、闽江学院、龙岩学院及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进行交流,了解测绘工程及相关专业就业情况,及在专业建设、产学联合与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和优化提供参考。调研获取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帮助明确了用人单位对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目前测绘类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与人才需求具有下列特点:1)产业链向两端拓展:为了使利润最大化,以传统测量为主的企业向产业下游发展,即开始涉足测绘信息的开发,将测绘产品集成开发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开发类人才需求较大。而以测绘数据处理与开发为主的企业向产业上游发展,开始涉足摄影测量、雷达数据获取与处理,开展土地等资源调查、系统开发与集成等,对遥感与摄影测量方向的人才也有较大需求。2)业务多样化拓展:近些年来,随着测绘市场的全面复苏和繁荣,测绘类企业的业务量都大幅增加,甚至产值创历史新高。除了传统的工程测量外,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房地产测绘、地籍测量、基坑测量、土地调查等业务出现较大的增长,同时地下管线测量市场开始走俏。同时,随着数字城市、数字矿山等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测绘信息化也成为企业的重要业务拓展方向。3)测绘新技术广泛应用: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开拓市场,大多数测绘类企业都在积极更新测量装备,广泛使用了最新的测量新技术,如超站仪、GPS(RTK)测量、CORS系统、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等进行外业调查和抢占市场先机,大大节省人力成本和提高外业工作效率。另外,近几年随着加大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一大批高速公路、现代化铁路工程先后开工建设,对精密工程测量的需求日益增大,这些对测绘类人才的知识结构特别是现代测绘技术方法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缺口也较大。

4培养方案关键问题分析

培养方案的优劣以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为重要标准,不同高校学科背景、办学条件、目标定位等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能简单照搬和原样复制。为了贯彻落实厦门理工学院建设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办学目标,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2-13],在上述专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及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培养方案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1)专业定位:秉乘“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于海西(厦门)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和服务产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测绘工程设计与施工能力,通过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造就符合产业需求的测绘理论基础扎实、测绘技能突出、测算绘综合能力强的“一专多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专业方向:专业方向是设置专业知识和课程体系的指南,根据目前的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选定和设置“工程测量”和“测绘信息化”两大专业方向。目前工程测量仍然是测绘类企业的主要业务,特别是精密工程测量人才需求较大,测绘信息化是测绘类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基于GIS的测绘数据集成与开发方面的人才紧缺。3)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传承和参照国内同类高校的共性课程,同时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强化基础理论和测绘技能的培养。重点围绕选定的两大专业方向来开设专业课程,即以工程测量、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和以GIS开发与应用、测绘数据库原理与应用、GPS测量与数据处理作为两大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并且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如测量学、地图学、遥感导论、GIS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等课程的教学,为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核心课程另设2~4周的实习。4)知识与能力拓展:对选修课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能力,侧重于测绘新技术新方法和相关行业测绘应用及管理等。一方面,通过开设专家讲座或学术报告会、产学合作办学、科研转化教学等手段[14-15],让学生更多接触现代测绘前沿技术,对包括GPS(RTK)测量、CORS系统、激光三维扫描系统、测绘数据库应用等现代测绘新技术进行较全面的学习,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开设房地产测量、测绘监理、测绘工程管理等行业应用与管理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就业面,使学生能够就好业。5)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能力的重要环节[16-17],重点解决好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弱、怕吃苦等问题。着重加强学生测绘技能训练,包括从外业测量到内业数据处理与制图等各方面技能,通过多种类型和不同形式的实践环节强化仪器操作训练,熟练掌握常用测绘仪器的施测技巧,要做到精、快、准和一专多能,并能熟练使用测绘软件和测绘数据库。同时,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和磨练学生的意志,提高其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专业精神。6)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衡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18-19]。除常规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外,通过实施“四种经历”(即第二校园经历、创新创业经历、企业经历和项目经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量化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指标,学生必须参加规定的多种形式的创新环节,并取得3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才能达到毕业及授予学士学位资格。同时结合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践,造就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测绘工程高级人才。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