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化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封闭化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
当前,高职教育在变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从学校扩大规模到提升内涵所需的一系列师资、经费等问题急需解决。这些挑战也激发了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改革前行的动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变革管理机制、建立现代化的大学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管理模式刚性化
高职院校发展中出现了师资、设备不足等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校过于强调面子工程建设,没有设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方面来看,面子工程的建设给教师评职称带来便利。教师为通过审核,将心思放在申报课题上,导致教师难以全心投入教学中来。所以,刚性的管理是必需的。
2.管理方法简单化
管理有效是指共性和个性统一、继承和创新统一、外在表现和内在质量和统一, 这是现代学生管理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惯性较大,传统的管理模式仍然存在,现代的管理手段与理念难以实施。某些学校为管理方便, 管理中注重学生要绝对服从教师,不许学生转专业,不许学生自己排课。这些措施虽然方便了管理,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因为学不到较多的知识而对学习失去动力;那些对所学专业不喜欢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对待学习的情绪。为迎合上级领导只看成绩的喜好,教师在报告中夸大成绩,忽视提升内涵的建设,这值得教育管理者深思。
3.管理制度形式化与管理过程的封闭
管理过程封闭性体现在教学同行之间交流信息的封闭,体现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的封闭。学校与学校之间因为互相是竞争对手,所以资源难以共享。制度执行力低,工作当中某些管理部门凭经验做事,不按规矩来。甚至多数管理人员不知道学校有什么规定,更不用说严格执行制度。学校制度的形式化,对学校的发展没有帮助。
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的教育本质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水平。高职院校不仅要考虑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还应该考虑到家长和学生的想法,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全面综合培养学生,使他们在社会中有发展的能力,能不断提升自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
《国务院关于大力地发展高职教育的规定》中提出把就业作为导向和把服务作为宗旨的高职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管理模式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在学校期间不能在僵化的管理制度中生活和学习。学校的各部门要根据自己部门的相关职责与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学校领导与管理者的观念转变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管理模式需要打破,学校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而不是控制学生的。只有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含义,才能使学校管理机构与工作人员自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意识。
学校是教育单位,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服务与商家给顾客提供的服务是不同的,学校提供的是教育服务,需要严格的管理与纪律的约束。学生缴纳学费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谋求提高自身素质。教育市场的竞争相当激烈,学生与家长选择的范围扩大,学校只有提供好的教育服务才可能被学生与家长选择。所以,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美国的一位现代管理学专家提出:“变革是管理的最大特点――不断的、迅速的和根本性的变革,而唯一不需要改变的事情是变革。”社会在不断进步,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物质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同样在不断改变。因此,管理活动也必须不断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是任重道远的,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开放的学生管理制度。但是,任何变革都是曲折和痛苦的,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实践与探索,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特点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期待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变革能够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小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篇2
关键词: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制度演化;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F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59-03
一、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的阶段划分
1.外贸管理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1978―1987)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处在探索时期,其主要措施为精简政府管理职能,并向地方政府及微观经营主体下放权力。
首先,下放外贸经营权,简化贸易计划的内容。第二,试行工贸结合和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制度。第三,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时期,政府已经开始通过改革逐步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调动微观经营主体的出口积极性,但是改革对外贸企业的财务体制、管理体制并没有真正的触动,外贸宏观调控手段仍以直接调控为主。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由改革开放前的完全封闭逐渐向鼓励出口,有选择的限制进口方向转变。
2.外贸承包经营管理改革时期(1988―1993)
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深化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行对外贸易承包责任制,并逐步加以完善。
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的执行主体由外经贸部下属的外贸企业扩展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各外贸专业公司,这些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额度和经济效益指标。主要目标是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机制。这一时期的改革使中国的出口企业逐步成长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打破了以往大锅饭式的财务体制。但出口承包责任制只是一种在改革中的过渡体制,存在很多不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做法,而且,外贸经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有了很大发展,急需建立一套多层次的、既灵活又规范的宏观管理体制。
3.新型外贸管理体制建立时期(1994―2001)
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贸管理制度框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外贸宏观管理体系。
主要措施有:进一步实施对外贸易企业的自负盈亏管理,继续强化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中央财政承担了所有的出口退税。实现汇率并轨和有利于出口的信贷和税收制度。放宽对外贸企业的行政管制,改革经营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注重出口创汇的数量转向注重效益。完善外贸立法。在这一时期,初步建立起对外贸宏观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显著特征是放宽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加强经济和法律手段在调控外贸发展中的作用。这一阶段颁布的《对外贸易法》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对外贸易基本法,对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发挥重要作用。
4.外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时期(2002至今)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是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转折点,改革的力度和速度都得到了加强。
这一时期国家及地方政府就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大规模清理、修改和重新制定,力求在内容上与WTO法律制度趋同,许多条款吸收了国际贸易的通行做法。制度设计的目标重点在于通过推动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同时,逐渐提高贸易法规的透明度,简化行政审批制度等。中国在近年也开始逐渐加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法律制度,由国家颁布的关于对外贸易管理的多部法律构成,包括《对外贸易法》《海关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是整个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框架中最具权威,最有强制力的一部分,决定了制度的其他层面。第二个层面是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颁布的各项条例、规定组成的,如《进出口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等等,这一层面的制度规范较法律制度层面在内容上更为具体,是整个框架的主体部分。第三个层面是各省、市级政府部门根据各地区自身的对外贸易状况,针对具体地方产业、具体商品进出口的规定。是第一、二层面制度的具体化、技术化,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的绩效分析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演变,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对外贸易的制度成本,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每一次变迁都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对外贸易制度的演变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的促进效果明显。从图1和图2的对外贸易总额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高达18.53%,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从改革之初的世界排名第二十六位上升至2006年的世界第三位,中国的对外贸易量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由1987年的0.9%上升到2006年的8%。
改革的前三阶段,虽然增长率均值比较高,但是增长率波动性也很大。这是因为改革初期处在探索的阶段,而且表现为“强制性”的方式,在推行的过程中在某些领域或地区并不适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开始显现,针对各种现象调整政策也会造成数据的波动。第四阶段的波动性最小,因为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加大,并表现为“诱致性”的变迁方式,更适应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的需要。
总体而言,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增长率的波动性说明了制度的变迁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反复试验、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完全照搬套用的,探索和创新本身就包含着失败的风险。而中国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且增长率的波动性也趋于平缓,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化向着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三、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演变的背景及影响因素
诺斯的制度演化思想认为,意识形态对制度的变迁和稳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式取决于人的学习过程。诺斯后期的制度演化思想强调,制度变迁的起源在于决策者所洞察到的机会,这些机会或者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来自决策者在给定的心智结构下对各种制度框架在边际上的成本收益分析。所以,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变化都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变迁。
1.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一有利时机,适时提出对外开放政策参与国际分工,并逐步改革和建立起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外贸管理制度。近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连年增长,与许多贸易伙伴国产生了贸易摩擦,受到伙伴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侵犯知识产权和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越来越多,同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国内环境的变化。(1)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中国企业不仅有能力而且又有必要开拓国际市场。国内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发展和完善。(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过渡,其改革过程影响甚至是主导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制度的改革过程。
3.思想意识的变化。(1)对国际贸易作用认识的变化。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是把对外贸易作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其目标是通过出口换取进口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党的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必然要求改革传统的贸易管理制度。(2)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指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思想,比较优势理论代替了自给自足的思想。随着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建立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外贸管理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外贸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为此,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就成为现实的需要。
四、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方式和特点
1.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变方式。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不断的探索、学习、改革和创新,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表现出“渐进式强制性”的变迁特征。渐进式表现为“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强制性表现在“自上而下”政府推动的制度改革过程。随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开放程度日益加深,要求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变迁方式日益表现为“渐进式诱致性”的变迁。诱致性表现在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建立和完善制度环境,由经济主体来选择和建立微观层面的“制度安排”。
2.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是从封闭的高度集中的国家垄断外贸管理制度逐步向开放的外贸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过渡并与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接轨。中国对外贸易的管理制度的演变是从以经济利益为重,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综合利益并重的转变过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的问题,不可能完全服从对外贸易效率最优化的原则。
(1)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过程中,政府始终占主导地位,但其作用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变化。下放管理权、实行自负盈亏机制等体现 “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在改革中依然起到主导作用,但其侧重点逐渐从直接的管理和强制性的推动,转变到根据外贸发展的需求来建立合理的制度环境和宏观的管理体系。(2)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采取“由易到难”,“由微观到宏观”的演变过程。在改革的初期改革主要对象是微观层面的外贸管理制度,这些领域在改革过程中较为容易把握。随着改革的深化,改革的重点则转向营造统一的制度环境,如着力于外贸领域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制订,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系的建立等。(3)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创新的重点逐步从体系的建立转向结构的优化和内容的完善。在改革的初期,主要的任务是逐步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管理制度的体系。之后,改革的重点转向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4)影响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变迁的因素逐步从国内扩展到国外。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和领域的扩大,国际市场竞争状况、贸易伙伴国政府的反应和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的影响加大。
五、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国际国内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演变也会出现新的特点。
1.中国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将进一步完善。法律手段是最重要的外贸宏观管理制度手段,处于外贸管理体制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但中国外贸在某些领域缺失,可操作性不强,立法落后于需要的问题依然存在。建立健全中国有效的贸易防御和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是将来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趋势。
2.中国对外贸易管理的宏观调控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将会加强。中国的产业制度,利用外资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环保制度等都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这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都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进出口企业。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与其他制度产生矛盾,因此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协调将成为发展的新趋势。
3.中国将加强区域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WTO制度存在缺陷和发展缓慢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转向寻求发展双边或区域性一体化组织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中国的区域性或双边安排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通过对国际上的区域性或双边安排方面的制度进行完善,扩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发展的又一趋势。
4.改善外贸秩序,加强对外贸易非正式制度的建立。当前,中国出口企业之间为争夺国际市场竞相压价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情况不仅使中国的出口企业的利润大量流失,而且由于价格过低引使中国出口产品频频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投诉。此外,诚信制度的缺乏也为中国的进出口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包括因为违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还包括更大的潜在市场的损失。
与正式制度比较而言,中国外贸领域中的非正式制度处于严重供给不足的状态,此类非正式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强制性推动作用。更应该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或“商会”在自律经营和诚信经营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沈四宝.论WTO后过渡期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梳理和完善[J].WTO经济导刊,2006,(7).
[3]谢国娥.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新编[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戴志强.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发展进程评述[J].Economic& TradeUpdate,2006,(4).
篇3
1、全面负责餐饮部的经营管理工作,向上对副总经理和总经理负责,直接下属为副经理和行政总厨。认真组织市场考察,精心进行经营设计和广告宣传策划,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2、主持制订并组织落实市场开拓计划,定期分析经营管理状况和市场发展形势,深入研究竞争对手不断改变竞争策略,准确把握市场动态。
3、主持制订并落实餐饮销售计划,经常分析销售动态和产品质量,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产品品质。
4、定期分析财务状况,努力完成经营计划,严格控制各类费用指标和生产服务成本,彻底封闭物流管理系统。
5、主持审定员工招聘和培训计划报送人事管理部门,并协助实施。
6、主持制订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计划,报送人事部门,经批准后,并协助实施。
7、主持制订餐饮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正规化的管理秩序,把《酒店正规化管理餐饮部四个阶段服务规范》落到实处。
8、主持审定物资原料,采购计划,报送仓储管理部门,并认真组织验收质量。
篇4
一、债券结算业务中存在以下违规问题
一是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建立债券结算业务操作流程制度,在债券业务的操作上,缺乏可以涵盖其所有业务环节的风险控制制度,可以量化的风险控制指标不健全,难以在部门间形成有效制衡,削弱了债券业务管理的约束力;二是对客户准入审查不严,监督不到位,使不具备条件的客户参与债券交易;三是自营与业务未分离,隐含自营与业务间利益输送的风险;四是业务没有逐笔委托指令书,不能确保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五是部分协议未向人民银行分支行备案,使监管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管理。
二、原因分析
(一)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让案件发生有机可乘
结算银行虽然制定了相关的业务管理办法,但未对业务的操作方式、操作流程、结算方式、价差划付等多个方面的关键事项做出具体规定和描述,缺少相关的操作管理办法,未建立金融市场业务风险内控的制度体系和具体的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使部门间未形成有效的制衡,风险关键环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让案件发生有机可乘。
(二)债券结算业务封闭运作,使违规操作缺乏有效监督
开展债券结算业务的流程,从委托人审核、签订协议、接受委托指令、完成委托交易均在同一部门完成。其封闭运作,客观上形成了其他部门难于了解和掌握业务环节和交易要点,造成对委托人资料核实、委托人真实性核查、委托人账务核对等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环节。
(三)内部监督检查不到位,客观上给违规操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从违规业务发生时间较长来看,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监督检查频率、检查深度不够,使违规操作得以长期存在;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职能未有效发挥,使交易的真实性未及时得以反映,客观上给违规操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四)员工教育管理不到位,未能有效防控道德风险
在以“授权”和“委托”为核心的金融市场运作模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客观存在且难以根本杜绝。因此,商业道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既要靠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内部考核审计,更要靠加强对员工的教育管理,主观上降低出现风险的可能性。违规案件的发生暴露出行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员工教育管理不到位,道德风险控制机制失效等问题。
三、建议
(一)建立健全债券结算业务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要正确处理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坚持内控优先原则,不断深入推进制度建设。一是基于金融市场业务,尤其是债券业务的高风险性,应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操作,严控操作风险隐患。二是细化债券结算业务操作流程,进行流程再造,提供清晰、适用、操作性强的工作流程。对丙类户开户、转户、销户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委托人市场准入标准和门槛,并跟踪审核关联交易方的真实性和交易合理性;对委托指令的形式、发送、接收方式进一步明确,保证委托指令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三是建立自营业务与业务的隔离制度,包括业务操作人员、资金清算账户的分离。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
在健全完善制度建设、内控风险防范制度前提下,加强对执行各项制度、业务操作、风险防范的监督检查,堵塞内控制度及落实中存在的漏洞。加强监督检查制度化、常态化,加大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前台交易与后台结算严格分离。细化岗位分工,做到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相互牵制。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办法,对重要业务职能部门实行逐级有限授权管理。确实落实干部轮岗和重要岗位的轮换制度,杜绝违规、违纪案件的发生。
篇5
关键词:无尘化 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TD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06-02
Abstract:The actual peak group for the coal mine dust governance.Establish build dust-free mine new ideas to“sound institutions, improve the system,increase investment, innovation means,source control”as the core content, vigorously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Dustproof Technology Innovation,promote the use of adjustable shearer mobile gas water spraying device,digging machine strong spraying automatic liquid adding dust device,spraying machine pneumatic dust removal device to prevent dust of new technologies,new processes and new equipment development and,effectively control mine dust concentration,i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underground work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clean construction practice
井下粉尘是煤矿主要危害之一。煤尘超限不仅会引发煤尘爆炸,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还能引起瓦斯爆炸和矿井火灾。当井下发生瓦斯爆炸时,煤尘的参与又往往使事故进一步扩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职工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粉尘的作业场所会导致尘肺病的发生,调查研究显示煤炭行业内尘肺病患病人数在全国各个行业中居首,影响了煤矿企业的社会形象。
随着煤炭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矿井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大幅度增加,井下粉尘的治理问题也越来愈受到国家的重视。企业在高效安全生产的同时,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已成为煤矿企业生产的发展趋势。
峰峰集团高度重视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的建设,在矿井粉尘的研究、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公司于2008年提出了建设无尘化的新要求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开展了防尘、控尘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在防尘管理制度完善、防尘系统设计、防尘设备研制、防尘新技术推广使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切实提高了矿井防尘的实际效果。
1 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建立健全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做好防尘工作的重要前提。峰峰集团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安全副总和相关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防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综合防尘工作规划,对公司防尘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安排部署煤尘防治重点工作。公司成立了职业危害与健康管理部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院,负责井下生产场所粉尘综合防治和职工健康监护工作。各矿也按公司统一部署成立了综合防尘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防尘队及相应的机构,配备了管理、技术人员、医护人员和专职防尘员。公司、矿、区科均建立和完善了综合防尘工作责任制,做到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形成了分级负责、责任明确、相互协调配合的三级综合防尘组织体系,保证了综合防尘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管理制度是工作落实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起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各项防尘措施落到实处。峰峰集团始终高度重视防尘制度建设,按照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修订完善了峰峰集团综合防尘管理制度,先后下发了《峰峰集团矿井综合防尘技术标准》、《峰峰集团综合防尘各工种操作规程》、《峰峰集团轻型支架放顶煤工作面综合防尘管理规定》、《峰峰集团关于加强矿井综合防尘工作的通知》、《峰峰集团关于加强矿井综合防尘实施意见》、《峰峰集团关于推广使用几项综合防尘新技术和新装备的通知》、《峰峰集团隔爆设施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了防尘管理工作,形成了符合生产现场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防尘制度体系。同时,为了保证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峰峰集团加大了综合防尘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检查管理体系,除日常检查工作外,各矿每月对防尘系统进行一次系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公司每季度对各矿防尘制度落实及防尘设施使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实现了综合防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动态化管理,促进了综合防尘工作的持续不断改进和提高。
3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装备水平
2008年以来,集团公司逐年增加安全投入,不断提高防尘技术和装备水平。近年来更新防尘管路53670 m,购置测尘仪器150多台。井下现场装备了国内先进的机械式转载点自动降尘装置3000多台,机械式煤巷掘进爆破自动喷雾装置500多套,水质净化器3200多台。可调式采煤机气水喷雾装置60余套,综掘强力外喷自加液装置80余套。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使综合防尘技术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为提升综合防尘工作水平,改善生产作业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创新手段,分源治理,提高科学治尘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积极研发和推广应用防尘治尘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是做好防尘工作的关键。多年以来,峰峰集团不断创新综合防尘技术手段。组织科技人员对粉尘产生各个环节的共性、关键性问题进行重点攻关,积极研究矿井控尘、抑尘、降尘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在粉尘的分源治理上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多项成果别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
4.1 回采工作面实施短壁双排眼高压注水技术
峰峰集团针对轻放工作面放顶煤、移架煤尘产生量大、灭尘困难的特点,从源头上减少煤尘产生根源,成功实施了了回采工作面短壁双排眼高压注水技术,提高了煤层水分含量,减少了采、落煤过程中煤尘的产生量,极大的改变了工作面的作业环境,同时还加快了采前瓦斯释放。通过现场实测,采用上述技术比单纯采用传统的长臂注水提高降尘效果2倍以上。
4.2 可调采煤机移动式气水喷雾装置
针对回采工作面的防尘水压小、采煤机内喷容易堵塞、外喷效果差的国内技术难题,在回采工作面推广使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调采煤机移动式气水喷雾装置,该装置以压风为动力,实现对水自动加压,并将降尘剂自动恒比例添加,经过装置气化,节约了降尘用水量,提高了雾化效果,增大了对采煤机滚筒的覆盖面积,降尘率达90%以上,极大改善了回采工作面的作业环境。
4.3 综掘机强力外喷自动加液降尘装置
在掘进工作面,针对国内综掘机喷雾装置存在的不足和除尘风机等装置不能解决高瓦斯矿井除尘的难题,自行研制开发了“综掘工作面强力外喷自动加液降尘装置”,实现了供水自动加压、降尘剂自动恒比添加,配合高效气水喷雾装置自动灭尘,有效解决了高瓦斯和突出综掘工作面粉尘控制难题,降尘率达到95%以上。
4.4 喷浆机气动除尘装置
在锚喷工作面,针对国内锚喷除尘装置除尘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自行研制了喷浆机气动除尘装置,对喷浆和所有的产尘部位进行封闭,能够有效的对喷浆机所产生的粉尘进行全方位捕获。降尘部分采用气动装置为动力,方便现场使用并实现了本质安全,极大地减少了喷浆机所产生的粉尘,降尘率达到95%以上,作业环境粉尘浓度接近或达到国家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5 机械式爆破自动喷雾装置
该装置利用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将气阀和水阀同时打开,气水形成的喷雾将爆破断面进行封闭,以达到阻止爆破粉尘飞扬、熄灭爆炸火焰的目的。该装置解决了高突矿井电控自动喷雾因爆破时停电而不能实现自动喷雾的难题。由于该装置不需电力,实现了本质安全,并有效控制了爆破时所产生的粉尘,降尘率达到90%以上。大大改善爆破现场的作业环境。
4.6 强磁水质净化装置
该装置通过特制磁化处理,改变了降尘用水的物理性质,有效的解决了水质净化问题,保证了喷雾装置的正常使用,增强了降尘效果。
4.7 转载点实行封闭管理和机械式自动喷雾装置
机械式自动喷雾装置利用杠杆原理,在皮带、溜子等运输设备运送煤岩时,连续带动杠杆一端使其扭动一个角度,从而在杠杆另一端依靠行程开关打开水门。进行喷雾除尘,同时,对转载点进行全封闭。通过在峰峰集团的推广使用,减少了维修量,提高了装置完好率,有效杜绝了煤尘二次产生。
4.8 机械式全自动大巷洒水冲尘车
结合矿井实际,利用牵引装置产生的动力,峰峰集团成功研制了机械式全自动大巷洒水冲尘车,有效的解决了巷道冲洗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纯机械洒水的空白,该装置本身没有任何动力,只靠牵引装置为动力,实现了设备本质安全。冲洗大巷时,用蓄电池电机车牵引装置运动,并提供能量进行自动冲洗巷道。利用斜巷绞车、钢丝绳牵引还能实现斜巷的洒水冲尘,与人工冲洗巷道比较、提高劳动效率50倍以上。
4.9 主要大巷推广使用隔爆棚自动冲水技术
在主要大巷研究使用隔爆棚自动冲水技术,通过对隔爆水棚的分组自动冲水,克服了传统的人工单个冲水的工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安全性较差等问题。同时,对隔爆设施的安装地点、固定架结构、固定方法等进行规范管理,增强了隔爆设施的安全效果。
4.10 采掘工作面安设安设自动净化水幕和挡尘帘
在回采和掘进工作面回风巷道安设使用挡尘帘,在挡尘帘的上风侧顶部安装自动净化水幕装置,通过水分子的张力作用,挡尘帘有效地割断了矿尘沿风流方向的进一步扩散,净化了回风巷空气,取得了很好的显著的降尘效果。
在自主研发、科技攻关的同时,峰峰集团瞄准国内矿井综合防尘的领先目标,引进,装备国内先进的综合防尘设备,以两个新型矿井为试点,先后试验使用了采煤工作面智能喷雾系统、工作面粉尘超限控制系统等目前国内先进的综合防尘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了峰峰集团的矿井科学治尘水平。
5 提高认识,搞好个体防护
通过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峰峰集团各矿井下粉尘得到有效控制,作业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在此基础上,峰峰集团进一步强化井下员工个体防护工作,为每一名井下作业人员配备专业性防尘口罩,并定期更换滤膜。公司通过教育和培训,使职工充分认识到粉尘的危害,进一步提高了职工个体防护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各级领导加强对个体防护工作的监督落实,规范职工防尘口罩佩戴,筑牢了职工免受矿尘危害的最后一道防线。
6 严格考核,责任到人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重要性;信息失真;监督;措施
引 言: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跃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观念发生着巨大变化,逐渐形成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引导、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财务收支的科学分配为重点的新体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财务管理制度是在规定的范围内所有成员一起遵守,并且按照规定流程办事的财务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内资金所开展的组织、计划、指导、协调的运动过程,且处理企业与各方财务关系的一项管理活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既是控制、管理的核心,又是顺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升级优化的经济结构,重要比例日益协调,决策的环境在日渐复杂,经营管理风险在逐渐加大。企业要想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最大化的效益,就需要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增强成本控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许多企业财务工作的基础非常薄弱,财务管理制度的职能在不断被弱化,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有其实际意义。
一、企业内部管理中财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有效的管理是企业未来生产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新设立的企业更需要尽快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而其中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将会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使得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欠缺,导致账外设账的现象。通过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企业管理的状况,企业管理越乱,财务管理就越乱,企业经营效率越差,财务管理就越差,所以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是所有经济活动的重中之重。
1.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状况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内的财务管理制度比较滞后,远不能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表现只要有:企业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在一些新设立的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来。在许多企业内部没有积极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的态度,对财务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许多人认为财务就是管好账、算好钱就行,财务管理的观念也仅仅是停留在基本的概念上,如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等。近些年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财务会计逐渐趋向国际化,我国的会计体系也逐渐向国际接轨,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重要性,已经渐渐被大多数的中央、省属企业所认识,并且通过强化财务管理逐步得到了一定的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社会、企业、管理效益。但是当前在大部分中小企业内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缺乏实质上的内容,更有甚者还没有建立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可见中小企业还没足够认识到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生存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性,这是我国当前企业界公认的普遍性问题。
2.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是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石。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内部的资金活动、价值形态进行的管理,主要是把成本、资金的管理作为中心,实物形态管理是通过价值形态的管理来实现的。所以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是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石。其次,财务管理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各方位。所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最终的经营成果都是透过专业的财务核算方法体现出来的,这就要求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要通过财务管理来贯穿实现。要想从实际出发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就需要将其渗透于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为生产经营提高服务质量,给经营管理者提供充分、有力的依据。
3.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内在联系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的痕迹往往会延伸到企业活动的每个角落,财务部门通过资金的调度使用会跟每个部门都发生联系,而每个部门在资金的使用、节约方面都要受到财务部门的监督、指导,并接受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以便保障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同时要强化内部各部门和车间的联系协调,建立一系列相关二级核算制度,把财务管理工作逐渐深入到基层,让企业各类细分化的管理制度融合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
4.企业财务管理反映生产经营情况
企业的财务成果能够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切活动,它通过对比、分析、核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执行情况能被检查出来,找出其中存有的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其呈现出的数字和情况具有一定权威性。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是否有恰当的决策、是否进行科学合理的经营、是否有先进的技术、是否具有顺畅的产销,透过财务指标都能够迅速反映出来。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问题
1.财务信息失真,很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对信息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这就需要企业及时掌握必要的信息,以便通过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现金流和物流。但是,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的相关信息严重不对称、不集成、不透明,各部门之间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信息被人为孤立、封闭,企业内相关部门之间不愿相互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造成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很难弄清楚内部的具体情况,难以准确获得有效的财务信息。更加不利的是,截留信息的情况在企业内部各层次都存在,包括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导致由下而上汇总出来的相关信息普遍有问题,使得报表不真实、会计核算不准确,有时子公司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被合并会计报表掩盖起来。据财政部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的相关调查发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尤为严重。不真实的信息,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确决策,还影响到社会监督的作用和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
实现现金流量控制的关键步骤有两点:第一,实现现金流量控制的关键、基础就是开展全面的预算。首先,企业各部门依据各自负担的预算任务和现金流量指标,对自身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对有关部门的业务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其次,通过对现金流量控制细化指标,协调财务部门与销各项经营活动,进行预算编制,使得现金流量充分发挥综合平衡作用。最后,对各经营环节控制现金流量,在预算执行中可对一些差异问题进行分析调整,保障顺利实现预定的目标,最终是实现现金流量控制中对各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第二,制定出能够覆盖企业的各种工作标准,形成标准化企业管理体系,以财务管理拉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对流动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做好流动资金的筹措、分配、回收等工作,有效控制现金占用量,合理运用资金,使资金成本降低,同时加强分析、考核现金流量。财务部门提供的现金流量表需要规范,让相关管理者能够监控到资金流动状况,时刻保持了解现金流量、销售、应收账款等具体情况,及时分析出自身的资金周转、偿债和获利能力。
4.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监督
第一,企业在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时,对资产安全、增值的问题,主要考虑资产的安全、合理运用,使其经济效益得到最佳发挥。有关制度要明确规定,如由于开展业务需要领取汇票、支票,事前必须填写好业务用款通知单,在上面写明原因,并且需要部门负责人签字,凡是领款达到一定数额以上的或是需要支付预付款项的,需要有公司总经理审批同意。这样就使得公司高层决策者牢牢控制住资金的使用权,防止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发生,给公司造成损失。
第二,企业在建立内部会计责任制度上,对各部门的成本费用、经营收入、营业利润进行分析核算。完善企业内部会计责任制度对于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有效促进费用开支的节约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所以建立内部会计责任制度就要明确规定各部门的权利职责,做到责任分明、相互制约。
四、结论
总之,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将工作范围、内容进行严格限制,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把财务管理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以科学发展观来落实财务工作,让财务管理工作走向更加科学合理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姚梅炎.《企业财务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1.
[2]李惠玲.如何构建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模式[J].企业导报,2009.12.
篇7
关键词:国企;管理创新;途径
一、引言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只有创新管理制度,才能在发展中存活下去。尤其对于国企来说,由于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上的陈旧,加强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必然选择。要想创新管理,要从四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其次是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最后在人才的选拔方式上也应当有一定突破。
二、国有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受一段时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国企的管理方式一直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譬如,许多国企管理者思想较为狭隘,只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政绩,获得更多收益,却忽略了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有的管理人员没有产品营销意识,只局限于眼前的蝇头小利,从而错过了许多发展良机。[1]另外,国企的管理层较多,这大大降低了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也不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归根到底,是国企的管理思想太过陈旧。其二,国企在管理职位的选拔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大部分国企在选拔管理人员时,都是挑选有较长工作年份和一定工作经验的。这就使得许多技术人才上升至管理职位,但这样的技术人才很多又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而一批年轻且具有管理才能的员工则不能晋升到管理职位。这就造成了人才配置的错位。其三,当前,国企管理的方式也存在问题。各个管理部门的工作都相对独立,秉承各管各事的原则。每个环节有每个环节的管理者,互不关联。这就割裂了一个企业的整体性,忽略了企业的全局发展。
三、国企管理创新的途径
(1)管理思维的创新。有资料显示,由于长久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影响,一些国企管理者至今还没能认可市场经济的巨大潜力。譬如,许多国企管理者忽略了市场这一重要资源,缺乏对它的深刻认识。市场和计划都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市场比计划更具灵活性,也更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除此以外,还有的管理者缺乏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了解,不善于资本经营,不熟悉营销管理。所以,转变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是当务之急。转变管理者的观念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如,可以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教育。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使管理者从思想上改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另外,还可以引进有良好思想认知的高级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2)管理制度的创新。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整治创新。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员工没有约束力,员工很少按照企业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制度变成了空壳。还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不够严密,员工在执行时较为懒散,很少有人真正做到遵守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企正面临着内外双重的压力,如果再不加强管理制度的创新,将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下去。[2]创新管理制度有许多办法,行之有效的是借鉴国外的管理制度。因为国外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长,经验丰富,他们在企业的管理上创新了许多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另外,国内的民营企业在管理制度上也有很多创新,国企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借鉴。
(3)管理技术的创新。国企管理技术之所以要创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部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市场环境。当前,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果不加强管理技术的创新,将与社会脱节。而且多变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在信息的获取与传递上都要及时准确。这是国企技术创新的外因。另外,由于国企内部的管理层次较繁杂,一个命令的传达往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批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高效运转。因此,加强管理技术的创新成为国企管理的当务之急。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举措就是引进现代信息管理技术[3]。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能加速信息的传递,扫除因管理层太多而带来的重重阻碍,并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4)人才管理的创新。众所周知,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和灵魂。人才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推动企业的发展。譬如,管理人才可以把自己的管理理念付诸企业的管理实践,这样就将知识转化成了企业的生产力。又如,有的技术人才依靠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开发出更高效节能的技术设备,不仅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人才管理的创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一是改革国企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以工龄和工作经验为选拔标准,多为年轻的管理人才提供发展自己的机会。二是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从而使国企在内外双重压力的境况下,突出重围,快速发展。三是对企业员工实行差异化奖励。根据员工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多少,给以不同程度的奖励。这种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四、结语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国企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发展下去,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各方面的创新。在所有创新中,管理创新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加快企业的管理创新,要注重思维方式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技术的创新,以及人才管理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为国企的管理带来全新的飞跃,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瑞艳.试析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J].中国市场,2011(9).
[2] 马新建.企业知识管理与企业组织创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0(1).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制度改革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为根本,对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与开展进行科学的管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现代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而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则是实现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必须要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1.1教学管理模式
素质教育提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1.2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对高校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需要针对教师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增强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知,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1.3教学管理方式
素质教育背景下,越来越多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管理活动中,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成为了新时期教学方式的代表,尤其是在高校扩招政策下,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教学活动的要求,所以对教学管理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滞后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并没有完全改变高校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而且很多管理者不具有管理专业的学习和培训经验,大多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开展教学管理活动,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在现代高校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作用,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扩大招生规模、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等方面,没有将素质教育的目标充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学效率。
2.2教学管理体制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活动都是以学生的服从作为管理实施的标准,将培养听话的学生作为其管理目标;而且教学管理体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缺少与外界环境的良好沟通,所以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都造成了一定的约束,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无法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3教学管理方法过于僵硬
高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开展在于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实际的效果是,过于僵硬的教学管理方法,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垂直性,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往往以教学效果、就业率作为教学管理方法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同时,有的高校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管理,却忽略了学术管理,缺少针对学术管理的有效途径,也影响了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高校教学管理制改革的策略
3.1改革教学管理理念
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是保证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所以,无论是作为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必须要对素质教育有全面的、正确的认知,并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一切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都要以这个目标为基础,才能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3.2改革教学管理组织
以往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垂直型管理组织结构缺少灵活性,无法适应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所以要对教学管理组织进行必要的改革,一方面建立起高校管理层与教学实体之间的协作机制,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则要促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不断加强管理者和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促进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3.3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要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协调教学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为学生创造积极、公平的学习环境,增强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实效性,使各项管理活动的开展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为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有效性,需要从教学管理理念、教学管理组织和教学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开展必要的改革,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从而为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云鹏.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篇9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26-01
摘要:本文论述了目前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地方高校中,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一些观点,总结了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而采用的实验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开放型实验室;实验教学
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没有好的教学质量学校就没法生存和发展,实验教学的质量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实验室管理工作是高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随着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实验室面积扩大、实验设备种类和数量增多、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数量增多),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
一、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实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能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及时地更新实验教材、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基本上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少,实验教材建设相对薄弱;实验室规划不合理导致实验室资源浪费、实验室开放率底、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底;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执行不到位。虽然有一系列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但在实施上留于形式没有真正的按照要求执行;实验室各种资源紧缺。近几年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实验室的设备明显不够用;用于实验本身的设备在增加,但用于管理工作的设备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多年来实验室相关人员没有系统的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影响了实验室日常管理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以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学校里,实验教学必须紧跟市场需求,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必须紧跟市场变化进行调节,这样毕业的学生才会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实验教学法
1.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室开放了,实验教学方法也要开放,开放的实验教学法是指必须使学生具有一定选题的自由, 允许学生在开放时间内, 可以自主选择教学计划中的实验项目, 通过预约, 自主到实验室完成实验, 然后将实验报告交教师评阅, 得到相应的成绩或学分, 学生在完成一定的必做实验后, 可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等,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选择其他实验或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并在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完成实验。
2.案例实验教学法。
真实的案例是现实情况模拟,它一定是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客观问题的呈现,同时又有针对性很强的解决方法。在实施案例教学法过程中,由教师提供真实案例,在一定条件范围内,由师生一起来共同配合完成,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案例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完成后对比实际案例的解决方案从中找出差异,教师给予评判;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针对所学内容,选择某个类似的问题,模仿案例进行课外练习。在案例的选择上应该注意到难易程度的把握,案例太难,那么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形成双向路径;案例太容易,那么又不具备挑战性,也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热情。
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树立科学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目标。
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实验室管理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营造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效益。
2. 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实验室正常工作和有效完成工作目标所必须遵循的工作规范和行为准则。应该从一下几点完善: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制度、实验室固定资产帐目管理制度、实验室低质易耗帐目管理制度、实验室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借用管理制度、实验室设备报废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防灾管理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考核评估制度、制定《学生上机守则》。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水平,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实现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十分重要;建立和完善相应规章制度,确定监督实施,明确责任,加强领导,推动实验室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实验室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把实验室建设成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研究、开发和转化基地,为推动学科建设或研究开发工作做出贡献。
3.培养技术过硬的实验室师资队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尤其在人事制度和思想观念上,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实验技术人员从事的是教辅工作,因而,对实验室工作不够重视,长期以来重教师队伍建设轻实验队伍建设。 对实验人员缺少激励机制,没有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导致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低,待遇不高,给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造成被动局面。 要改变这种现象,一、转变观念重视实验室工作(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校); 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三、要重视实验队伍的技术培训,把实验队伍的建设提到与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程度;四、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教育水平,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进修;五、组织教师以不同方式参加实验室工作,相对长期固定,以提高实验水平。
4. 突破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目前实验室管理一般都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只能在安排好的时间内到固定的实验室做已规定的实验项目。这种封闭的管理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二、封闭式管理使得在实验设备紧缺的情况下使用效率也无法提高。为了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效率,必须对实验室的管理进行相应改革,开放型实验室就是对这种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实验室开放不仅仅是使用时间的延长,而且是整个管理观念的更新、管理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是实验教学方法的变革。
开放实验室打破了以往实验室的封闭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了资源共享, 使得实验室的资源(包括实验场地、仪器设备、技术人员、各种材料和资料等) 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开放型实验室能为实验者(包括学生、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等)提供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技术研究、科研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5.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
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要实现真正的实验室开放,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由于网络的便利性,利用校园网为平台建立开放型实验管理系统成为可能,开放型实验室管理系统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功能:实验预约、实验项目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实验报告管理、学生考勤管理、网上交流。
四、结束语
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要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是实验室工作的核心环节,应该从体制改革入手,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管理观念,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董贾寿,张文桂.实验室管理学[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5).
[2]乔晋忠,张丽萍.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篇10
(一)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的利用人事档案在一方面能够有效的获得员工内部的信息,从而针对员工自身的特点,对其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在另一方面能够依据员工自身的才能以及特长来合理的分配相关工作,从而有效的实现人才配置最优化。通过发挥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能够实现部门、系统以及组织之间人才科学有序的流动,从而防止出现挤压人才的现象,最终为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增强企业决策者选拔人才的科学性首先要提高宣传的力度,从而增强企业决策人员对于员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主要认知。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种聚到来提高企业决策者对于人事档案管理重要性的主要认知,其也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方面,是企事业单位进行选拔人才的重要措施。
(三)对个人的重要性由于个人的工作调动以及职称的评定与工资的调整,都和人事档案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相关档案也会逐渐成为其进行审核的主要依据。因此需要重视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不断的加强对其的管理,来有效的补充个人职业生涯,成为伴随企业员工一生的资料,在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比较重要作用。
二、不断的改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其重要性
(一)不断的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传统的旧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因此在有效的积极的引进高素质人才进入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同时,还需要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从而最大限度的增强相关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最终使得其能够满足当前社会条件的需要,端正其思想,提高服务水平,转变服务意识。
(二)不断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传统的制度已经能够适应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革,从而构建一些更为科学和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使其能够朝着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发展。然而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去伪存真、及时与完整,从而保证材料能够真实可靠。而在归档与保存档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做到其安全可靠,方便人们进行档案查阅。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及时联系其它部门,从而能够及时的更新与补充材料。以上目标的实现均需要构建与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三)健全相关管理体制若想有效的做好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需要不断的完善其相关管理体制。具体而言,需要企业把握人事档案在企业人事管理中的重要性,从而不断的提升档案工作的地位以及作用。对相关材料的鉴别以及调查要科学严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制,从而确保人事档案能够材料齐全,目录清晰。
三、结语
- 上一篇:人事管理的特点
- 下一篇: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