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设计的自我评价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课程设计的自我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应对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提出课程设计全过程管理理念,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考核体系。根据课程设计环节划分,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包括选题、资料收集、方案选择、计算分析、报告整理、答辩6个环节。每个环节包括态度和能力两项指标,态度指标分为教师评价、组长评价和自我评价三方面,能力指标则针对不同环节包含不同内容。通过考核体系的建立,形成客观有约束力的管理机制,以期为课程设计量化考核提供系统性分析框架。
关键词:
课程设计;过程管理;考核体系
课程设计是本科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工科专业尤甚。近年来,国家又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这一计划的推动下,各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再度加深。曾有学者指出课程设计应遵循一理念,即以就业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发展为目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难做到效果与理念的统一,这一困境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考核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通常情况下,课程设计以班为单位进行,由任课教师指导,而一个班少则三十人,多则达五六十人,仅凭教师一人之力很难做到全面兼顾。加之如今大学生受社会功利观念影响较大,对学习认识不足,因而不愿将心思集中在学习上,对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更是敷衍了事。相对于毕业设计,部分高校仍缺乏工科课程设计质量的监控机制,无法保证客观、公平公正地考核学生设计成果。此外,考核更倾向于结果考核,对过程考核不足且较为主观。西安工业大学张冬敏[1]也指出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课程定位、要求不明确,课程管理组织工作混乱,教学效果难以评定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许多学者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管理方法,如融通企业用人标准基于工作过程考核[2],给予过程考核权重或分值[3],多方面考核[4-6]等,但所建立的体系仍有过于主观之嫌,抑或评价主体考虑不够充分。因此,需要设定良好的约束机制,既约束指导教师的主观评价程度,又约束学生的行为,强化过程管理,制定详细的考核管理体系,做到客观、公正评价,以此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一、基于全过程管理的考核体系构建原则
全过程管理是指课程设计从任务下达到检验合格为止,对影响设计质量、进度、效果等要素进行全面的动态分析、评价与控制。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决策阶段和实施阶段,其中决策阶段又可细分为选题、资料整理和方案确定三个阶段,实施阶段可细分为计算分析、报告书写和答辩三个阶段。过程管理考核体系的构建,从专业培养方案出发,遵循以下原则:以课程设计理念为指导思想,立足于专业特色和行业背景,综合考核和约束特性,实现各阶段客观、全面评价,达到全要素均衡管理;再以目标管理、动态管理、过程控制作和信息管理为此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考核体系的构建
遵从以上原则,体系构建从两方面出发:一是考虑个性因素,同时顾及管理方和被管理方主观作用,控制个性因素在过程管理中的不良影响,设置态度考核项目;二是考虑专业和行业需求,由管理方设定合理目标,将课程设计全过程划分为6个考核环节,依次确定考核内容,即能力考核。
1.态度指标
态度考核来自三个方面,依次为教师评价、组长评价和自我评价。课程设计采取小组形式,可进行组间讨论、资料共享、纠错查改等活动,同时辅以教师监督检查协助解决问题。小组形式有利于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在没有固定设计场所的情况下尤其适用。组长评价作为克服教师主观评价的约束,自我评价则是教师和组长评价的补充,以增强学生自我认识和约束,并且平衡前二者的不全面之缺陷。态度评价总分值可用于水平对比和纵向对比,水平对比即组内成员间态度优劣对比,或组间成员态度优劣对比;纵向对比指个人态度在课程设计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优劣变化,或个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受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态度变化。
2.能力指标
能力指标针对个体在课程掌握程度、应用、创新、独立思考及要点提炼等方面的能力考核,在不同环节由不同内容反映。选题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各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多有方向性,如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则具有典型的核特色。为此,依据课程设计管理考核体系的构建原则,需要结合毕业生就业行业性质和岗位特点,通过调研相关企业和函调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或工程硕士,了解卓越工程师的能力需求。选题可由教师分配,也可由学生自拟,满足部分学生兴趣倾向的同时对教师的工程经验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若为教师分配则评分相等,对自定方向的则通过审核给予较优的评价。此外,确定选题时需要明确在规定的时间内具有可操作性。如建筑施工安全课程设计可拟定为某项目脚手架施工专项方案等。资料整理环节对学生的态度依赖较大。能够满足工程类课程设计的资料往往除必备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之外,还需要参阅较多的工程案例。其中标准规范则随技术完善逐步更新,因此资料文献必须体现足够的时效性。有实际工程背景的项目还建议学生有现场参观资料搜集的过程,以求资料更加完备准确。资料整理除搜集外,还要求学生能够从众多资料中提炼出可用或关键知识点。如模板支撑专项施工方案中对模板材料和厚度的选择,临时用电专项施工方案中对用电设备的选取,都应根据工程规模、特点体现其针对性,不可盲目照搬。方案选择考核学生根据资料选择适合自己所做设计的最优方案的能力。一项工程可用多种材料、多种组合方式或多种间距等参数得到,但“最优”应与工程设计原则相一致,即安全、适用和经济。此原则也可作为方案选择环节的优劣判别依据,体现为方案选择的正确性(即满足标准规范的要求)、合理性(既指力学或其他内部构造要求最优又指经济最优)。如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中各杆件间距、搭设方式、荷载取值的选择等。计算分析环节是将方案实施的过程,包含多课程知识、绘图软件的运用、计算方法的应用等综合能力。计算的正确性、完整性由规范条文等判断,困难程度项考核则平衡不同选题之间的难度差异,以求公平客观。例如建筑施工安全课程设计中的计算,必须符合构件简化要求,运用正确的公式计算构件强度、变形等。设计书编写向来是除计算分析之外最为易错之阶段。各高校对课程设计应有统一模板,其中详细规定字体、大小等要求。其次,设计与论文又有着不同的格式,抑或有专用报告格式,应据此判断并选择合适的内容编排。此外,设计完整性也是考核重点,如工程设计则指向全部构件、部位等的计算,缺一不可。课程设计答辩由毕业设计答辩衍生而来,目的是为了考核学生独立完成本科设计的真实性和知识点理解程度。由于时间和人数限制,分组展开,每组人数由教师根据选题类别自行划分。每位学生均有相应问题,并设置自由问答,答辩优劣由回答的正确性和流畅程度决定。
三、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借鉴工程项目管理措施,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四版)》(PMBOK),项目管理有9大知识领域,分别为整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7]。本文构建的管理模式要素为时间、质量、效果以及组织形式,已包含了整合管理、时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内容。为实现以上要素采用了目标管理、动态管理、过程控制和信息管理来实现。
(1)目标管理。
细化为分层次目标管理。教师把握总目标,即明确通过该课程设计应培养的学生能力,解决哪些问题,要求学生做到什么水平。各小组长的目标管理,为小组长切实保证本组成员的全部参与及在各环节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控制进度。组员的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环节任务,及有效参与小组讨论。
(2)动态管理。
根据各小组进展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如进展快的小组尽快进入下一阶段,进展慢的小组在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各环节时间分配,并重点督促拖慢进度的人员。再如,遇到进行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无法解决,可由教师组织共同讨论,并及时困难解决办法。
(3)过程控制。
从课程设计任务布置开始到答辩结束的全过程均需有效控制。包括选题的导向、组长的人员指派、各环节时间分配及控制(整个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14天,各环节时间分配参考如下:选题1天、资料搜集2天、方案确定1天、计算分析6天、设计书编写3天、答辩1天)、质量检查及监督,在环节结束之时及时进行评价。
(4)信息管理。
通过学校数字化教学中心网络课程建设平台进行信息搜集、处理、储存、传递及应用。在每个环节结束之时个人填报自我评价,依次填报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同时填报能力评价分值。此报表可由学生名册改进而来,最终形成一份可行的信息采集模型。
作者:杨蓉 郑平卫 叶勇军 单位:南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冬敏.高校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9):172-173.
[2]陈松.基于过程性考核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以《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为例》[J].考试周刊,2013(45):9-10.
[3]李玉长,魏常勇.课程设计中学生考核方案的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79-80.
[4]封孝辉.电气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考核体系的研究及应用[J].考试周刊,2012(46):2-3.
[5]姜海燕,梁敬东.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中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8):45-52.
篇2
[关键词]穆斯堡尔谱;拟合;课程设计
1引言
穆斯堡尔谱是能量分辨率极高的一种方法,是研究分析物质结构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材料学,固体物理,核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地矿学以及考古学等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穆斯堡尔谱拟合的核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核工程专业学生四年级的必修课程,处于这个年级的学生徘徊在就业和考研交叉路口,但是无论是以后工作,还是进一步学习深造,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科技,经济等方面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5]。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性,创新性,科学思维等。我校目前已经拥有一台穆斯堡尔谱仪,2018年投入教学,进行相关实验。以下是关于穆斯堡尔谱拟合的核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具体分析。
2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于穆斯堡尔谱拟合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理论轻实践,在上课时间,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对个人的能力侧重培养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是大学四年级学生考研前后一个星期左右,面临着人生重要考试的关键时期,学生容易分心,无论是对于考试还是对于课程设计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只有一周时间,时间紧任务重,短时间内并不能够呈现出优秀的成果,不能够熟练地应用穆斯堡尔谱拟合程序来处理实验结果,这与教学目的相悖。课程设计内容。关于穆斯堡尔谱拟合的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由老师提供几个主题,由学生自由选择,题目陈旧单调,没有新意,枯燥无味,工程实际性不强。穆斯堡尔谱拟合是对穆斯堡尔谱仪得到的谱线用相关的解谱程序进行解谱,从而得到相关参数。穆斯堡尔谱拟合程序有MSU8,MosFun,MossWinn,NORMOS等等,这些拟合程序各有利弊。学生对于穆斯堡尔谱拟合程序的了解有限,而且大部分程序都不是开源的,需要购买源程序才能使用,对于学生来说成本比较高,学生在使用穆斯堡尔谱拟合程序处理实验结果时存在很多困难,提高了抄袭的可能性。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学生分小组或者独立进行,老师根据所给的题目进行教学演示,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局限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由于之前不具备穆斯堡尔谱仪,只能由老师提供实验数据,这些数据并不能及时更新的,可能存在与上一年学生所用数据相同的情况。穆斯堡尔谱拟合的相关程序没有被学生充分使用,设计过程过多重视数据的处理,缺乏创新性。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一般是由学生合作实验,独立撰写相关论文和报告,在有限时间内对自己的课程设计的成果进行答辩。成绩由老师独自评定,缺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仅凭着最后的论文和答辩给成绩,忽略了过程,过于重视结果,老师最后评定的成绩缺少相对的公平性。
3改革的具体措施
课程设计的时间不应该与期末考试以及考研的时间间隔太短,这样使学生因为分心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时间周期应该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适当的调整,弹性时间更易于学生发散思维更好的进行课程设计[3-6]。课程设计的内容可以在老师提供的几个课题中选择,也可以由学生发散思维做自己喜欢的课题,前提是要与本课程有关联。课程设计之前向老师提供相关课题思想,由老师进行评估课题的可行性后方可进行。无论是老师提供的课题还是学生自拟的课题都应该与前沿科学动态相结合,具备创新性,在过程中发散学生思维。课程设计之前,学生应充分了解穆斯堡尔谱仪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穆斯堡尔谱拟合程序之间的利弊,熟练掌握开源程序以及学校所购买的程序的使用方法。老师提供安装好穆斯堡尔谱拟合程序的机房,在工作时间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实验数据处理的条件。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应由以老师为主转换成以学生为中心,老师的作用由主动变为被动,老师不再进行主动演示或者侧面影响设计思路。鼓励学生分小组进行相关课程设计,小组成员自由选择,不鼓励但是也不限制学生独立进行课程设计。学生在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穆斯堡尔谱仪设备进行实验,得到最新的实验数据,充分的利用学校所提供的相关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同时,在过程中也可以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老师应该鼓励创新性课题的进行。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不应该由老师独立评定,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多方评价可使成绩更加公平可信,老师也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性的思想和在过程中的努力,不应该只看重论文报告以及答辩所呈现的最后结果。对于自己重新拟题的学生应该进行鼓励和帮助,成绩上也应该有所区分。注重在过程中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小组间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无论是对后续的毕业设计还是对将来的工作学习,都是一种良好的习惯的养成。
篇3
关键词:实训;nasb;课程设计;QQ群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07-03
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实训又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实训,即“实践”加“培训”,源自于IT业的管理实践和技术实践,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高职院校的某门课程实训一般是学生在一段集中的时间里(1-3周),由指导教师负责组织,根据具体的某一设计题目,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课程实训任务书,下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可行性方案、根据方案具体设计制作、运行调试等步骤,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仿真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得到了专业设计方面的训练。因此,课程实训为毕业设计乃至将来的就业奠定了重要的、坚实的基础。《Flas制作实训》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在一个学一期的《Flas制作》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实践。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训时,根据学习理论,利用QQ群构建了实训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分析实训课程
根据学习理论的探究学习方式,结合实训的目标,进行如下分析:
1.分析课程内容。分析课程内容主要是从宏观上综述课程的对象和所做的具体工作。本次实训课程内容分析:Flash是一款非常优秀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其作品以画面精美、表现力丰富、动作流畅、便于播放传输、交互空间广阔等一系列优势,借助网络风靡全球,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和乐趣,在网站开发、多媒体课件、影视制作、MV展示、动画短篇创作、手机动画、游戏设计、公益广告等诸多领域,都大显身手。本次实训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熟练运用Flash软件进行上述动画作品的开发,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集体创作,也可以制作个人作品。
2.分析评价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展课程实训之前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作出评价,该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性格、情感等方面。评价的方法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由教师自行组织。例如提问、课前摸底、收集同学反馈、作业分析等方式。
在本次实训中,由于之前开设的《Flas制作》课也是笔者讲授的,结合他们的日常表现,针对他们的平时作品和期末成绩进行了分析评价,基本掌握了学生运用Flash进行矢量图绘制的能力、动画制作的能力、程序设计制作的能力、声音文件编辑设置的能力等。
3.问题的构建。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一是目的性,即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以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使后续的探究活动具有针对性,有助于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二是可行性,即问题的设计要切合实际,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到经过自己或团队的努力能够使问题得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对后续的学习环节产生兴趣;三是挑战性,即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具有探究的价值意义,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才能在不断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维的求异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本次实训课要求学习者在完成动画作品后要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要重点阐述如下问题:Flash的应用领域及作品主题的构思(目的性);脚本的设计和场景的布局(可行性);重点介绍动画设计制作中所用的技术和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挑战性)。
4.分析设计情境。情境的设计主要是对要设计课程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虚拟展示等。
在本次实训中,笔者运用了案例教学,在进行实训前教师向学习者展示了一些优秀的Flash多媒体作品,有动画短篇、MTV、交互游戏和课件等,通过这些案例的浏览可以拓宽学生的制作思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设计实训目标与任务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实训要求自己达到的目标有哪些?如果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完成的任务有哪些?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都是学生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无法全部解决的,需要通过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才能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1.确定学习目标。
(1)了解Flash作品的开发流程和制作过程。
(2)熟练掌握对Flash的综合运用。
(3)培养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开发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4)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将以往所学的知识与本课程综合起来应用于实际设计中,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确定学习任务。
(1)主题明确。本次实训课题内容:用Flash CS3为主要开发工具,设计制作一个完整的Flash作品。参考题目:动画短篇、MTV、手机动画、课件、网站开发、小游戏、公益广告等。
(2)情节完整。最终作品要求有完整的情节,确保作品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所有素材都应该紧紧围绕主题来组织,内容要丰富,具有实效性和趣味性。
(3)媒体形式多样化。完成的Flash作品中要有多种媒体(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的综合运用。
(4)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确保科学与技术性的同时,强调作品的艺术效果,界面美观、色彩搭配合理、动作流畅,符合视觉心理。
(5)配套材料齐全,及时上交。开发作品中要求附有较为完整的说明文件。最后作品上传源文件和可执行文件。
(6)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对整个开发制作过程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一般为两周。
三、设计实训过程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本课程的实训主要是在校内实训基地――计算机实验室来完成。由于学校机房很紧张,加上设备陈旧老化,很难满足学生连续实训两周的要求,而且实训时间比较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训作品,指导教师一般都是提前很多周就给学生下发实训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制作,好在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电脑,他们可以在宿舍进行相关学习,这样实训的学生就
很分散,很难集中辅导。为此,我们提出了利用QQ群构建实训平台的构想并实施,效果良好。
1.实训过程。
(1)创建本课程实训QQ群。实训开始前几周委托班长或学习委员创建QQ群,并通告给学生该群群号,学生用自己的学号加上姓名作为群标志加入(在本群中我们规定需使用真名才批准加入)。实训指导教师和两个班的学习委员为群的管理。教师设置群的消息接收方式为接收并弹出消息,可将群聊天内容保存在本地,也要求自己有电脑的学生做同样的设置。完成群的创建以后,就可正式开始该实训平台的使用了。
(2)信息。指导教师利用群共享、群邮件和BBS实训内容、要求和教学通知,在群公告栏设置一些最重要的提醒和教学计划,如实训的时间安排等。将课程实训计划、任务书和参考资料放人QQ群的共享文件夹下,以合理的名字命名并备注说明,同时通过群邮件的功能把实训计划发给每个学生。另外,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各种网络资源地址等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查到有用的学习资源上传到QQ群共享,供需要的同学下载。必要时还可通过QQ文件传送和QQ邮箱等方式传递学习资源。
(3)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由于本课程实训主要是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所以在实训过程中自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一对一聊天或群聊完成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任务,其中集体辅导是主要的答疑形式。在辅导过程中,注意简单的问题由学生集体讨论自行解决,教师不作解答,当遇到少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教师才参与其中,给予解释和解答。
(4)小组讨论。根据课程实训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很多小组,集体完成实训任务。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主题将群内讨论组划分为不同的讨论区,作为小组内部讨论场所。教师也参与进来,指导学生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
(5)远程协助。由于《Flas制作实训》操作性比较强,很多操作步骤、技巧难以用语言描述,当学生出现操作性问题求助时可以通过QQ提供的远程协助功能,由指导教师控制学生的电脑,远程操作演示给学生看,然后再由学生模仿完成。
(6)相互传递文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随时都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上传给教师查看,指导教师提供修改意见后再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这样反复进行几次,最后经指导教师同意完成最终作品。然后在规定的日期把实训的作品上传到群共享。最后按照指定的格式完成设计说明书并上传。
(7)评价数据采集。实训最后考核成绩一般是由平时成绩+作品成绩+说明书成绩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可以将整个讨论过程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课程实训过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2.分析实验结果。经过2007和2008两届学生的《Flas设计实训》,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利用QQ群构建高职课程实训平台是切实可行的。实践表明,我们的实训平台获得了学生极高的评价,完全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很多问题都可在网上解决,而且教师也能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作为考核的一个依据。该平台的建立,拓展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渠道,交流的频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增加了交流的深度,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使师生的心理距离明显缩短,并产生亲密感。
(2)QQ群实训平全可用于课程辅导。QQ群组功能强大,是一个兼具同步和异步交流的讨论平台,教师既可以通过群和学生单独交流,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进行集中辅导,从群的特性看,群更适用于集体辅导。教师在QQ群中集中答疑,不仅节约时间和精力,同时有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而学生习惯于将不懂的问题直接发在群讨论区,更方便交流。
(3)可以利用QQ群冗余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高职学生中,QQ的使用比例是很大的。通过QQ流,因为一定量的冗余信息有利于缓解压力,让枯燥的学习丰富起来,也可以拓展讨论的学习主题,所以要对冗余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发挥其积极作用,营造一种学习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明显的改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在QQ群中获得知识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学会一些重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4)快速便捷传递学习资源。在QQ群平台中,各种学习资源传递快速方便。师生可选择三种不同的途径进行资源的传递和共享:第一,学生或教师可以通过QQ群共享传递和共享资源}第二,学生或教师可使用QQ邮箱粘贴附件的形式传递和共享教学资源,附件的最大限度为20M;第三,只要传收双方都在线,师生可通过QQ文件传送实现。
四、实训评价与结论设计
实训评价是检验学生实训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对情境模块提出问题的研究结果和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得出最后的结论。
1.自我评价。由学生本人对本次实训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按照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具体要求,阐述实训课题的制作背景、具体制作内容和方法、不足和尚需完善的地方。此部分占最后总评成绩的20%。
2.小组成员互评。由学生所在的小组成员对实训作品进行相互评价,主要说明该成员在此实训中的主要工作及其工作的完成情况。此部分占最后总评成绩的30%。
3.教师的评价。教师根据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对他们的评价进行总结性评价,查漏补缺,看学习者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习的效果如何,并提出学习者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此部分占最后总评成绩的50%。
在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中,我们充分重视评价对学生综合行为能力水平的提高所具有的发展性价值,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选择评价的主体、客体、标准和手段。全方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和态度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将评价从打分和遴选的工具转化为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提高的学习内容,将对自己和他人的成绩进行建设性和批判性的评价。
篇4
关键词:项目驱动;高职英语视听说;项目教学法
高职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一直是比较薄弱环节。究其原因,就是高职院校的英语视听说课程设计不合理,导致学用脱节。构建有特色的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考核评价机制,使其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简介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起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是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活动或项目为驱动力,以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将要学习的内容纳入每个项目中,使学生在对项目的探索和实施中,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自主解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将真实的工作项目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具职业性和实用性。
二、项目驱动模式下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设计基本原则
戴士弘认为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六个基本原则,即课程内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精心设计项目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这一原则正是项目驱动模式下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设计基本原则。《英语视听说》这门课程的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1)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紧紧围绕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应用英语专业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2)视、听、说三位一体,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在今后从事的职业活动中需要的职业能力,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阶段。(3)以视助听、以听促说、听说结合,全面提高英语听说水平,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将视、听、说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能用英语思维、交流,达到听、说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4)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与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紧密结合,使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展。
三、项目驱动模式下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整体设计与实践
1.课程设计的目标
通过对《英语视听说》领域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2.课程内容的改革
结合社会及企业需求,分析应用英语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对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学内容及教材编写做出规定。在对应用英语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从文化到专业的“两段式”序列课程方案。第一阶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网络课堂、虚拟空间,营造真实语言环境。选择与时代同步,贴近大学生生活的题材,采取项目、情境等教学方法,为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学习打好语言基础。第二阶段:以典型工作项目或业务流程为依据设计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课程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设计,采取模拟情景、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等立体交叉的教学方法,通过完成多项任务,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根据不同的学习领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了项目(任务)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仿真三种教学方法。这三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三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协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项目教学法为例,对目标目的、特点和实例做如下具体说明:
以项目活动为中心,通过项目实施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及协作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具体过程如下:(1)项目布置:教师根据岗位能力的需要布置任务、设置与内容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2)信息搜集:学生根据小组分工独立搜集。(3)视听训练:教师播放视频材料,进行口语及听力训练。(4)协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讨论、角色扮演,共同完成项目。(5)成果展示:通过对话、演讲、复述、角色扮演、文本资料等形式展示成果。(6)成果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
4.评估方法的多元化
实施多元教学评估,促使教学向“教学内容社会化、教学方法个别化、学生能力职业化、素质教育核心化”转变;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工作”,具体方法如下:(1)把考核贯穿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形成一种开放式的过程化评价;(2)把学习结果考核评价与对学习过程考核评价紧密结合;(3)把考核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考核评价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4)把考核评价技能熟练程度与考核评价职业素养紧密结合;(5)把个体考核评价与对团队考核评价紧密结合;(6)把教师考核评价与学生自我考核评价、企事业单位评价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清华大学书版社.2012.5
[2].刘向红 《项目驱动模式下的高职商务英语视听说的课程设计与实践》[J].琼州学院学报.2010.8
[3].邓杰 邓颖玲 《网络环境下英语视听说任务型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7.9
作者简介:
马丽(1980―)河北邯郸人,硕士学位,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篇5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学业评价;项目教学法;协作学习(CL)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78-02
工学结合课程学习资源(如引导文、工作页或学材等)的主要内容包括任务描述、学习目标、内容说明、时间要求和学业评价。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进行评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让学生能够认清自我学习状况、尽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从课程教学评价方面来看,工学结合课程与学科体系课程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一、学科体系课程学业评价的特点
1. 评价主体绝对化。学科体系课程学业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对象是学生,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
2. 评价方式片面化。学科体系课程学业评价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以分数作为量化指标。
3. 评价内容单一化。学科体系课程学业评价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两大部分,理论考试以试卷形式阶段性地对学生实施考核评价,对学习效果作出价值判断。技能考试强调某一项分析操作技能,学生要按照标准程序进行规范的操作。比如,对《分析操作技能》课程进行学业评价时,一般会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等基本题型表现出来考核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对技能的考核一般会选择一个分析项目,严格按照技能评分标准考核学生对某项技能的机械化重复能力。
二、学科体系课程学业评价的弊端
1.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很难做到客观真实、公正严明、面面俱到,往往会产生“一言堂”的家长式作风,严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考试只能测定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能力,缺乏灵活性、公正性和客观性。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及学习态度、工作作风等职业素质,更加无法激励学生形成高层次的职业能力。
3. 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分离,导致理论不能联系实践、指导实践,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意识。
三、工学结合课程学业评价的意义
工学结合课程学业评价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这一宗旨。学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学生在工作中是否用到了课程学习中学到的东西,即是否实现了课程学习成果在工作中的应用和转换,实现学习与工作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行动、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人格发展与职业发展相协调。学业评价直接反映课程的学习效果,学生只有将课程中习得的知识、训练的能力,以及培养的工作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才能达到职业教育和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
四、工学结合课程学业评价的特点
1. 评价主体多元化。工学结合课程多采用协作学习(cooperative leaming,简称CL)的学习模式,它指的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这就让学业评价主体不再是学习者本身,还包括教师、同学、企业等。自同伴、企业的评价不仅更为真实、准确、可信,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改进课程设计及教学,使职业教育教学更贴近企业的需求。
2. 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小组评价、企业评价等方式。评价方式体现了“三结合”的特点,即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课堂评价与课外(企业)评价相结合、知识技能评价和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相结合。评价者利用观察、面谈、发言、讨论、课堂提问、练习、成果评价表、综合评价表、测试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反思、归纳和总结。一般情况下,评价专业知识目标,可以采用课堂提问、观察、面谈、练习或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目标,主要采用各种量表、发言、讨论、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评价情感目标,主要采用量表、360°考评等方式。
3. 评价内容全面化。
(1)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全面化。评价时注意三方面:①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②注重学生的关键能力,如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协调的社会能力;③兼顾学生学习态度、工作作风、信念、价值观等情感目标。
(2)对教学环节的评价全面化。工学结合课程大多按项目教学法实施,项目教学法就是将学习子情境设计为项目实施教学,每个项目都按照准备、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组织教学。每个步骤都包含评价环节,实现评价工作的全面化、程序化,通过不断循环的教学评价,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解决。
五、工学结合课程学业评价的弊端
1. 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学业评价环节花费的时间较长,学生从传统教育中的“被评价者”角色过渡到“评价参与者”角色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
2. 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如何才能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有机整体,目前还在探索阶段。
篇6
【关键词】需求分析;课程;多维目标'
大学英语作为本、专科学习阶段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在众多公共必修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英语语言技能也是构成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上世纪末全国高校开始实行扩招,学校的生源质量出现滑坡,就业市场更加看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使大学英语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7年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三个要求,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包括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读写译等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技能,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和学习的实际需要。《要求》考虑到了我国众多高校和生源英语基础的差异性,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兼顾到了英语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技巧,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我国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和研究在内容上过度强调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就语言学语言,重点研究如何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如何提高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能力培养;其教学目标的设定较单一,以社会和英语语言本身的需要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和需求。因此产生了教师千方百计传授英语知识,而学生却不满意的矛盾。本文作者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二年级1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75%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重要及很重要,但只有43%学生对此课程的教学感到满意或很满意。
本文将在分析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需求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设立大学英语课程多维目标的设想。
一、外语课程需求分析模型
需求分析理论(Needs Analysis)由哈金森和沃特斯等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所提出,指通过内省、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工具研究需求的方法。Brown (2001)认为需求分析是为满足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而制定的课程的基础。
国际上需求分析模型的研究已经很完善,包括(1)Munby 的目标情景分析(Munby 1978);(2)Alwright的目前情景分析(Alwright 1982);(3)Hutchinson & Water 的分析模型(Hutchinson & Water 1987);(4)Dudley-Evans &St John的分析模型(Dudley-Evans &St John 1998)。
国内对外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研究也颇有成果。夏纪梅、孙宪提出要保证外语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必须先作情况、学习目的和雇主或职业需求的三类分析(夏纪梅 孔宪辉1999)。此分析法注重职业所需求的语言技能,弱化了学习学习的需求。而王海啸从社会、学生、教师等角度提出了基于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设计的需求分析框架(王海啸 2004)。束定芳,陈冰冰把需求分析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束定芳 2004,陈冰冰2010)。
本文将采用束定芳对需求的分类法中的个人需求分析模型,将其分为4个维度:包括学习者及学习能力现状、学习者个人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
维度一:学习者及学习能力现状。包括性别、专业、年级;目前英语技能的自我评价;目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和优势。
维度二:学习者个体愿望。包括英语学习技能愿望和学习动机。态度自我评价。
维度三:学习过程需求。包括学习策略、兴趣与态度自我评价
维度四:学习环境需求。包括对教师、学校的需求和对考核方式的需求。
二、学生需求分析
本研究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二年级10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9份。被调查学生来自于物理、生物、化学、学前教育、中文等专业,其中,男生占14.1%,女生占85.9%;文科生占39.4%,理科生占60.6%。
(一)维度一:学习能力状况分析
1. 目前英语技能自我评价。通过分析,被试英语学习困难的程度得分为2.28,低于中位数3,表明被试在英语学习中感到困难。
同时,54%的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就对英语学习感到困难,说明他们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进入大学,有17%、41%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很困难和困难,共占到58%。
2. 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和优势。从问卷分析看出,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存在于各项技能中,但主要表现在语法、词汇、听力、口语、写作和翻译中,值得注意的是也存在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中;同时,其学习的优势主要集中在阅读理解上,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在英语学习中没有任何优势。
维度一的调查说明,学习者普遍对英语学习感到困难,且困难存在于各项技能中,尤其表现在语言输出方面,而英语学习的优势主要在阅读理解上。
(二)维度二:学习者个体愿望分析
1. 学习者英语学习中最感兴趣和最不感兴趣的部分
通过分析问卷发现,学习者对英语国家文化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表现出来很大的兴趣。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包括语法、词汇、写作和翻译,这恰恰是学生英语学习中感到困难的技能。
2. 学习动机分析。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动机非常既多样化,又具体较为明确的目标,主要的动机是通过学院考核,顺利毕业,能通过国家组织的标准化考试,有助于自己将来的专业发展;除此之外,有不少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英语,能与外国人交流。
(三)维度三:学习过程需求
1. 应对困难的态度。研究显示,能主动查找资料、寻求老师的帮助或与同学讨论等的学生共占到54.5%,表明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但不容忽视的是33.3%的学生不能积极应对困难,占到总数的1/3,还有9.1%的学生面对困难持置之不理的态度。
2. 兴趣与态度的自我评价。分析显示,被试在对英语感兴趣程度上的得分为3.19,略高于中位数3,说明总体上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但感兴趣的程度不是很高,56.6%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一般”。同时,学习提高英语学习的愿望值,均值达到4.59,表明学生对提高英语的愿望非常强烈。
研究还表明影响学习英语兴趣的主要因素有教师、教材和学习内容的难度,其中教师的风格和教法是最突出的因素。
(四)维度四:学习环境需求
1. 影响教学满意度的因素。影响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有教师、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学校的条件和管理水平也是影响教学满意度的因素。
2. 对教师的需求。通过问卷分析得出,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尤其是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帮助他们提供英语应用能力。不容忽视的是,学生对教师的需求也体现在情感、态度方面。他们希望教师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学生也希望能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学习者也希望学校和教师能开设他们需要的课程。学生最希望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听力、口语以及与英语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正是调查中发现的学生感到困难和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3. 考核方式的需求。调查显示5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和教师没有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果。而他们希望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分别占到43%和31%。
三、基于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多维课程目标的设立
基于以上学习者英语学习需求分析,本文认为,要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耗时费力”与学生对英语教学不满意之间的矛盾,充分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需打破现有的研究局限,在考虑社会与英语语言需求的同时,重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完善现有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确立多维的课程目标。
本文从学习者需求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英语多维的课程目标。
(一)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维度
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不仅要满足了英语语言技能本身的需要,即英语应用必备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也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即学生希望学到的知识、技能和他们还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这一维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应更具体,细化至所教学生感兴趣而又感到困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夯实英语基本功,为以下几个维度的目标打下基础。
(二)英语语言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的维度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教学。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语言所传达的英语国家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习俗等文化知识;通过英语的使用,了解语言国家人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反之,掌握英语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会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促进英语各项技能的应用能力。
(三)学习能力培养的维度
学生的需求不仅要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掌握英语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更好地学习这些内容的方法。人们通常使用的重复、记忆等方法,让学生感到费力又无趣。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教师有责任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如演绎、推理、语境化、迁移);元认知策略(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和情感策略(如合作)。
(四)人格塑造的维度
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并非局限于就语言学语言。鲜活的语言时时表达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要从语言文字中挖掘出隐性的内容,成为学生增长人生智慧的间接经验。
为了给予大学英语课程新的活力,需确立多维的课程目标,把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建设成为实用的语言课,而且是陶冶情操的文学课,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课及塑造人格的人生课。
参考文献
[1] 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2010(2).
[2] 邓跃平.陈嫔荣.基于社会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按专业分层教学的必要性[J]. 外语学刊,2012(4).
[3] 郭志斌.关于将需求分析理论纳入师范英语教学之探讨[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 李洪斌.论需求分析理论在我国高校ESP教学中的必要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6).
[6] 鲁子问.我国城镇居民外语需求调查与教学建议[J].外语界,2012(1).
篇7
(南医学院临床学院海南海口571101)
摘要:对毕业生开展自我评价调查,为学校调整学生培养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56名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调查。结果:医学毕业生自认管理能力、竞争意识不足,英语水平、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欠缺,学校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对个人职业存在影响。结论:通过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强化就业指导能力建设、增加人文医学培训等有助于全面提升医学生素质。
关键词 :医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7.0034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发展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通过毕业生自我评价,探寻影响毕业生的关键因素,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实践中的“着陆点”。
1调查目的、方法和对象
1.1调查目的
为了学院更好的发展,完成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理念,始终与社会的需要保持一致。
1.2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内容包括毕业生的工作现状、自我评价、业务能力、英语水平、自我发展的影响因素、课程设计对实际工作的影响等内容。
1.3调查对象
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2011-2013的毕业生,本次调查采取网络调查,共邀请到156位毕业生参与,有效问卷156份,回收率为100%。
1.4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问卷,采用双人双机录入,通过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2调查结果
2.1毕业生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有156人参与,其中男生占46.15%(72/156)、女生占53.85%(84/156),调查对象涉及到临床医学专业138人,占总调查对象的88.46%(138/156);医学影像学占8.97%(14/156);康复医学占2.56%(4/156)。学生收入在2 000以下的有54人,占34.62%(54/156);2 000-4 000元的有76人,占48.72%(76/156);4 000元以上的有26人,占16.67%(26/156)。
2.2毕业生自我能力评价
毕业生自我评价主要反映个人能力在工作中的表现。调查显示,在工作中能完全胜任的人有122人,占78.21%,不能完全胜任工作的有34人,占21.79%,完全不能胜任的为0人。因此,选取了思想表现、敬业精神等9个指标对毕业生进行了全方位评价,统计结果如表1。
统计结果表明,毕业生在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组织纪律、责任意识、协作精神等方面自我评价较高,均在90%以上;84.62%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工作能力较强。学生自认为在竞争意识和管理能力方面稍显不足,均在70%以下。因此,毕业生要加强管理能力的学习、竞争意识的培养,学校各级部门应重视学生在这二方面能力建设。
2.3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人职匹配”的能力。毕业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延续。因此,毕业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两个层次,它是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能力,是一种与职业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见表2)。
毕业生工作后,认为自己分析能力、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分别占调查对象的81.41%、80.64%、76.89%;而认为自己在英语水平欠缺的占54.49%,其次是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分别占到了45.51%、30.77%。
2.4影响毕业生发展的评价
毕业生走上工岗位后,突显自身能力不足,个人职业发展受限。通常来讲,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二大因素,一是在校期间能力的培养,二是工作环境的熏陶(见表3)。
通过调查,毕业生认为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中,个人继续学习的能力对自己职业影响最大,高达82.05%(128/156),其次是个人专业理论水平占所学专业对口情况,分别占80.77%(126/156)、75.64%(118/156)。毕业生认为学校的教学方法对自己工作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存在,但不是最重要的,仅占45.51%(71/156)。
2.5毕业生对在校期间课程设置的评价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受的教育,特别是专业知识、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因此,大学课程设置(教育计划)对大学生毕业后影响深远(见图1)。
统计结果显示,大学期间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自己工作影响最大,分别占到85.26%(133/156)、83.97%(131/156),英语和思想政治教育类对个人工作也有较大的影响,分别占61.54%(96/156)和44.23%(69/156)。计算机类课程和公选课对个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相应建议
3.1完善大学课程设置,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接轨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的需要应该成为大学专业设置的导向。而专业课程(教育计划)设置同样也需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开设,学校应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理念,践行“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就要真正地围绕学生的需求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调整课程设计,以最大限度与社会接轨为目标,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
3.2强化英语、计算机在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英语、统计学、计算机”被视为现代大学生的三项基本技能。英语不止作为一门语言和交流工具,而是被提升到了必备技能的范畴,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查阅专业文献、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撰写高水平科研论文等都离不开英语。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英文论文撰写、英语口语等内容教学,突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英文水平。此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由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要求医生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因此,对医学生教育要增加医院大数据处理、HIS等内容的讲授。
3.3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应包括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毕业后就业能力。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就业指导要形成完整体系,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培训不能流于形式。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大学生获得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构建就业指导“一次培训,终身受益”的就业指导观。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较为系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这不仅体现在大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更应考虑着力提升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理念的培养。
3.4夯实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专业课堂培养学生的“智商”,而第二课堂更多的则是提升学生的“情商”。针对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欠缺问题,学校各级管理机构应鼓励学生加入各种社团,并有序引导社团开展工作,着重提升学生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此外,科研部门、教务部门为学生提供科研项目资助,鼓励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3.5加大医学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水平
医学人文是既重视科学研究方法,又看重人性的适应和发展。大多医学类专业学生拥有理工科底子,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类的学习“上心”不够。针对目前医院工作现状,结合学生管理能力不够、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增加学生医患关系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等模块的培训与学习,增加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医学生医院环境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利.面向行业和西部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7(6)
2卫魏.高校学生满意度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李学鸣,彭杰.论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董占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09(10)
篇8
关键词: 课程评价策略
一、关于语文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在语文课程发展中的地位
语文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的评价能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在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评价而教,为评价而学”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评价什么以及怎样评价,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评价内容的变革,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目前我国语文课程评价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问题已成为阻碍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第一,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的课程方案优劣的惟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第二,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而忽视对定性评价的研究。
第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
(三)对语文课程评价的多层面解读
基于以上认识,对语文课程评价可作多层面解读:关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关于日常活动的评价;关于学生作业的评价;关于终结性评价。
1.关于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利于学生整体人格的形成。现在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励主体意识和培养创新精神。
2.关于日常活动的评价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来自多方面的,日常活动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学生日常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是必要的,这也是改变过去以作业和考试作为评价标准的做法。
3.关于学生作业的评价
作业是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基本方式。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考核知识和能力作为重点,刻意地加重学生负担,教材有什么学生就做什么作业,忽视了创造性的作业,忽视了语文资源的开发,忽视了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情感的培养。这些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客观地分析现实,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敢于破旧立新,探索作业改革的新内容、新方法、新形式。
4.关于终结性评价
课程改革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之一。不要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不要做“严肃”的统一的命题,不要以“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习惯,关注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命意义。考试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促进自我激励。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评价建议”的评析
第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的全貌。从近年来课程评价方法的发展来看,大多是针对以往的评价方法过分重视“科学”的定量分析,从而使评价的范围狭窄,造成一种片面的评价而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坚持全面评价的取向,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第三,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评价建议”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其中,“加强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被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而这些评价中的诸如“成长记录的方式”、“语文学习的档案资料”等评价手段,正是以往的传统评价中所没有的。
第四,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改变了以往的评价只有教师参与的倾向,确立了学生也是课程评价主体的地位。这种评价的实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三、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策略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建议,我们总结出,语文课程评价新的策略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的目的: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在评价目的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在评价的标准上,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软化“班级参照”,强化“自我参照”,对学习水平高一点的学生,让他们永不满足;对学习水平低一点的学生可以松一点,让他们不感到自卑。这种因人而异的评价,具有个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能促使学生在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增强自信,发挥创造潜能。
(二)评价的重心:从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走向注重关注学习的过程
由于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在于甄别和选拔,因而导致了语文课程评价的重心只能侧重于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的评价。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三)评价的内容: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
语文课程评价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往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弊端: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针对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对评价的内容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的内容上,必须从狭窄和片面走向全面和综合。
(四)评价的主体:从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在评价的主体上,教师是单一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错”“挑毛病”,教师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学生是接受评价的被判者。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
课程评价有多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发展的不同侧面有不同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要努力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
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全面提高。作为现代教育管理与指导的主要手段,它的应用与研究直接关系着教育的发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密切关注教育领域的新动态,认真思考如何进行积极的教育评价,推动我们的教育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课程评价观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建立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课程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改革的深化呼唤着课程评价的发展,因此,在课程评价领域迫切需要对发展性课程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2]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发展性评价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的主渠道。我们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本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创设“尊重、理解、关爱、赏识、激励、愉悦”的新型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充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大胆运用赏识评价,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
1.当学生自主学习表现优秀时,迅速中肯地“即时评价”
“即时评价”是及时地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2.当学生自主学习表现欠佳时,充满期待地“延时评价”,妥善机智地“包容性评价”
“延时评价”可以缓解师生之间的矛盾,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有时间、有余地调整状态,扩展思路,实现再思考、再创造。“包容性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保持探索的兴趣,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即时评价”“延时评价”“包容性评价”的运用,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对学习的想法、意见,与学生平等对话,赏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每一个闪光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随时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鼓励和尊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灵活运用分层评价,激起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认识教学过程中的症结,既帮助教师提高,又帮助学生成长。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中,我们要注重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采用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有利于增强评价的亲和力,促使学生更新学习观念,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而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也为我们的教育带来全新的收获。
1.自我导行式评价,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评价,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在过去的评价中,常常是教师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学生是被评价者,失去了自主评价权。我们采用自我导行式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评价意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积极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为自己的学习行为导行,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意识发展下的“能学”,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3]例如,作业做完以后,请你给自己评一评,你觉得自己做得很认真的,请你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五星;你觉得哪个字写得最漂亮,请你在那个字下面加一面小红旗等。这种自我导行式评价,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小组协作式评价,培养互帮互助、合作学习意识
小组协作是以“小组合作”为切入点,以小组学习为突破口,引发各个学习层面的变革和优化。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小组激励评价。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小组,采用小组讨论、辩论、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如,采用小组评一评,谁学习最认真?你帮助小组的哪个同学解决了问题?让小组的成员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不断交流、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小组协作式评价,使学生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增强了学生互帮互助、合作参与意识。
3.个体内差式评价,激起持续发展意识
个体内差式评价是以评价对象(学生)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评价对象只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包括自身现在学习状况同过去的比较以及自身不同侧面的比较(如将学业测验结果与学习习惯、方法、努力程度相比较等)。个体内差式评价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减轻了评价对象在评价中的压力。
当前课程评价改革特别注重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如果我们教育者不能正视学生存在的差异,而是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个性的学生,将会使不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挫。因此,我们的评价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评价。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差异,选择不同的评价内容难度和评价方法;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评价组织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也有差异,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区别。
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对那些不爱学习、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方法欠缺的学生找优点,也要引导他们找自己的优点,把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作比较,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也要表扬、赞许。因此,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跟课程评价息息相关,采用个体内差式评价,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恰当运用发展性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评价是相互分离的。学生的学业评价往往外在于教学。按现代课程观念,只有把发展性评价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发展性评价活动积极引导教师的教学,同时服务于教学。发展性评价的导向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评价将教学引向何方。如果评价只是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就不能指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多元素质的培养;而当我们通过发展性学业评价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了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问题解决等多种能力,这时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会被引导到期望的方向上来,从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
发展性学业评价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在发展性学业评价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发展性学业评价活动是用来发现他们能做什么的,而不是去突显他们的弱点。
在发展性学业评价的方法当中,我们着重在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现性评价、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成长记录袋评价,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我们这里所讲的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评价结果(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注意力调控、学习计划等)等方面的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及思想实际,进行精心的、充满教育艺术的评价设计和创意,使新的评价载体――“学生成长记录”真正为学生喜爱和接受,进而走进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发展。成长档案评价是一种通过汇集学生资料来展示学生学习过程和进步轨迹的评价方法。成长档案评价不仅体现过程评价,同时也体现学生自主评价,并且强调自我纵向比较。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主要包括“老师的评价”“同伴的观察”“我的感受”等内容,能比较完整地记录来自教师、同学以及学生自己多方面的不同评价资料,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发现自己学习的优缺点。特别是成长记录袋中“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清晰地把握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培养自己的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能力。
2.表现性评价,让学生全方位展示自己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4]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记录下来,可以随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我们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表现性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在创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健康的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情况。
3.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驾驭自己
发展性评价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重点。学生自我评价包括自我检查、自我反思、自我评定等,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学习效果多大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自我评价方式能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学习的具体发展情况,从而为自己的学习提出改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总之,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已势在必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学生发展同样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在这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性评价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t,张 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李 雁.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评价主体 教学方法
一、学生自我评价
王守仁曾说:“学须反已,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已,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课堂学习中为什么不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省察呢?老师总是抱怨付出努力却不见回报,课堂上歇斯底里地反复强调,纠正学生的错误,但教学效果甚微,学生依然犯错。究其原因,错在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己反省的时间。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对学生的展示成果直接给予评价,以为这样就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殊不知,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者作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所以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学生主动理解错误的基础上,如果自己没有意识到错误,别人怎么纠错都是无用的,所以老师在评价过程中不能越俎代庖,把学生当做知识灌输的对象,代替学生找出错误。教师应该在活动前让学生了解评价标准,然后在评价时让学生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展示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教师只要在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利用评价表对自己进行反思,学生清楚地知道哪些地方是自己达到标准的,哪些地方还有不足需要加强,为接下来的努力提供方向。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同学间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同桌间的评价、小组内的评价、小组对小组的评价,甚至可以是一个人对整个班级同学表现的评价。由于同学间相处时间长,彼此相互了解对方的学习情况,因此互评中的学生能够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可能是老师没有关注到的,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老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与合作,勇敢地指出他人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同伴们可以相互学习和提高,即扬长避短。学生可以及时反思:我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受到了同伴的认可,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正,我和他还有多大的差距,同学间的评价可以不断地激励自己、完善自己。那么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先自评然后互评,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他们多动脑,勤动脑,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拓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的所思、所议、所评,使得学习不再是机械的、被动的灌输,而是变成学生强烈的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评互评的主动学习。
三、教师的点拨评价
在以往英语课堂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代替学生评价,从而“一言堂”,教师往往认为学生自评互评是没有必要的,是浪费时间的事情。在这种被动接受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教师的评价方式发生变化。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课程设计和内容上多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评价的内容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和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切合实际,以激励为手段,以发展为目的。在学生进行评价之前,向学生展示评价标准并给予指导,以便在最短时间内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自评和互评及教师点拨提供依据。教师应成为学生自评或互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又不能忽略教师的点拨作用,教师的评价是用来弥补学生在自我评价中的不足及对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过程中所出现的遗漏进行补充的。
四、家长的参与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给站在教育背后的家长提供了新的角色和机会。他们不再是评价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信息的提供者、主动的参评者和反馈者。由于家长和学生的特殊关系,他们可以对学生在家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并给予评价,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公正地评价学生,并为教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家长的参与评价有别于传统的卷面测验评价,它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行为取向等进行直接评价,这样更能真实地、全面地评价和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是单单靠学业成绩判断学生的优良中差。家长的参与评价无论是对学生优点的肯定、不足的弥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给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依据,对唤醒家长重视教育,促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等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五、结语
在评价上,遵循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始终坚持关注学习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促终结性结果,使学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成为学习和评价的主人。这样使得学生既能对自己的优点给予肯定,又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便于及时调整自己,为下一阶段学习提供保障;学生互评中每个学生评价别人又被他人评价,相互点评,共同进步;由于老师因时制宜的点评和指导、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自信心倍增,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评价当中,更让学生的英语学习从校内课堂走进家庭,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孩子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李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初探[J].2010,(50).
- 上一篇: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问题
- 下一篇:急诊科院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