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篇1

[关键词] 信息伦理学 学科性质

信息伦理学这个语词,无论是从方便的角度随性地加以使用,还是专指一门新兴学科,都已经成为相关学术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将之视为应用伦理学的新兴学科,那么有几个基本问题必需回答和澄清,否则这个术语将无立身之本。这些问题是:从何种角度看信息伦理学应被视为一门新兴应用伦理学?信息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应用伦理学,应用的是什么、应用于什么以及如何应用?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勾勒出这门学科的概貌、基本研究方法和未来研究走向。

1何为信息伦理学

要回答从何种角度看,信息伦理学应被视为一门新兴应用伦理学这个问题,须从应用伦理学的缘起上去寻找答案。

为《应用伦理学百科全书》撰写“应用伦理学综揽”的学者温克勒说:“应用伦理学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它包括人们去理解和解决某种实际生活领域(如医学、新闻业或工商业)中产生的或者与某种一般的社会关注课题(如平等雇佣或死刑)相关的道德问题的一切系统化努力”[1]。这是个相当宽泛的理解,勾勒出了应用伦理学产生的范畴。尽管宽泛,从中我们仍可以得出应用伦理学从其起源上就具备了应用性和交叉性的特征这一结论。从应用伦理学发展的实际来看,应用伦理学是由不同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专业化”是这门学科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客观地反映应用伦理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必须看到,首先应用伦理学涵括了以往规范伦理学的内容,特别是承认了应用伦理学和自古希腊以来的伦理学传统的传承关系;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吸收了所涉及的更为专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表现出应用伦理学具体学科的发展远远超越了这门学科形而上学基础的拓展。而信息伦理学无疑是应用伦理学这一学科群中令人瞩目的一个分支。

信息伦理学由于生而具有的应用性和交叉性特质,使得具有不同出发点的学者对其学科地位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从伦理学基础理论出发来看问题的学者,往往倾向于否认信息伦理学的独立学科地位。伦理学一向被称为实践的研究,生而具备一种实践品格。苏格拉底使得伦理学摆脱了宗教,把关注的目光从此前的宇宙论转向人自身,确立了伦理学的自。作为一个认识着的积极主动存在着的人,真正的问题不是纯粹理论的认知,而是实践。纯粹理论的认知只要求人们掌握知识,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能极其深刻地洞察和实践,由此建立一种不可动摇的生活信念,这才是伦理学的核心。所谓的信息伦理也并不因为与信息技术相关就变得特殊起来,伦理问题归根结底不会脱离人性的根基。信息时代的伦理问题也只是伦理问题的不同表达形式而已。

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的学者,往往倾向于肯定信息伦理学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他们认为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才带来了一系列以前不存在的伦理问题,造成了之前不曾有过的伦理困境;他们强调信息技术科学在这类问题中的背景地位;在解决新的道德问题上,在使用传统伦理学方法的同时更多寄希望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注重整体主义色彩即所有相关知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者的意见,规范伦理学研究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由于认识起点造成的差异,在理论探讨中必定会产生冲突,对待这种冲突应有何种态度,沃尔泽对正义战争的说法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我将不从基础开始讨论。如果我从基础开始,那么我可能永远也不能完成对基础的研究;无论如何,我都无法知道这些基础究竟是什么。伦理世界的底层结构是一个深刻且明显的充满无穷争论的问题。然而,我们都生活在伦理世界的上层结构中。伦理世界的建筑是宏大的,它的结构是复杂而又迷惑人的。……对现实世界的伦理判断和伦理证明的研究或许是我们接近道德哲学的那些最深奥的问题,但确实不要求我们直接介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事实上,那些介入了这些研究的哲学家,常常忽略了紧迫的政治和伦理争论,很少为面临艰难选择的男人女人提供帮助。至少实践道德是暂时与其基础分离开来的;而且,我们必须这样来思考,就好像这种分离是道德生活的一个可能(因为它是实际的)条件”[2]。信息伦理学家关注的问题不仅涉及仅限于理论研究者才看得懂的纯粹理论领域,还需要关注更为活跃更为鲜活的信息生活的具体内容。对信息伦理学应有一种实践的态度,结合伦理学基础理论和信息技术理论,同时从这些信息科学发展最前沿的伦理生活的冲突中获取灵感,给这门学科带来发展的动力和机遇。

2 信息伦理学的资源利用

信息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所应用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信息伦理学可资利用的资源问题。简言之,信息伦理学可资利用的资源主要来自信息技术科学和伦理学两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其他领域的相关资源。

首先从信息技术科学的方面来看,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包括信息学、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情报学、传播学、人工智能、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等学科。另外,相关的概率论、统计学等基础性学科也必须纳入信息伦理学应用的范围中去。

信息伦理学的繁荣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虚拟信息社会的出现导致传统交往行为模式的变化,产生了以往不曾出现过的伦理困境。与人的信息权力有关的内容包括隐私权、知识产权、信息自由权、信息获取权;信息社会中的伦理问题包括信息社会中人与社会价值问题,去权力与自我权利提升、信息社会中民主的风险与弱点、信息社会的文化冲突;信息社会的制度建设和信息素质培养包括信息伦理教育、自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信息立法等。每一项革命性的信息技术都隐含着新的伦理问题出现的可能。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必须接受信息技术对人性和社会提出的挑战。新的伦理困境既是困难也是机遇,它为信息伦理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这门学科不断注入新的推动力。

其次,对信息伦理学而言规范伦理学的各种理论、概念和原则是其可资利用的基础性资源,从这个角度对信息伦理学进行的思考仍然占据信息伦理学研究的主流。一些著名的信息伦理学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都以各种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伦理学理论(例如功利主义、康德主义,权力论等),特别是现代伦理学(如罗尔斯契约论的公正理论、规定主义等)对经典伦理问题的重新回答来引发讨论。

再次,信息伦理学所应用的资源除去最明显的信息技术科学和规范伦理学这两个主要方面,道德心理学中道德发展阶段论、社会学中社会集群的分层理论、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政治学与法学中的权利义务理论、管理科学中的组织行为学等也在信息伦理学中被用于对具体道德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日益显示了其在信息伦理学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成为信息伦理学可资利用资源的有益补充。

由于现实信息伦理问题的复杂性和每种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对这些不同背景和来源的理论的应用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采取整体或部分的使用方式。整体运用某种理论的范例,如蒂洛(J.P. Thirous)把人本主义伦理学应用于各个领域,罗尔斯把一种契约主义伦理学应用于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人的目的――价值体系,而更多被采用的方式是部分地运用各种成熟的理论。以康德的伦理学理论为例,康德的思想作为对信息社会进行反思的思考源泉,其各个部分都被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了新的使用和开发。康德的绝对命令和对于信任的反思被用于解决如何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建构信任;康德对美学和伦理学含义的理解有助于对网络环境下协议民主的思考;康德美学中对想象建构能力的理解对于形成信息环境下非政治性的共享社会框架有着极强的建设性。显然,部分地应用理论的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应用主体的性质援引不同体系中的有关理论作为持某种立场或政策主张的论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应用各种理论无论整体的还是部分的,往往涉及对这些论据在其所来自体系的深层解释,原初的理论必须经过很多综合和改造之后才能被应用。

3 信息伦理学的应用对象

信息伦理学应用于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信息伦理学的研究主题和努力方向。与规范伦理学试图建立普遍的道德理论体系的目标不同,信息论理学试图调动一切资源,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分析和理解现实的信息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上去。

人际交往是伦理学赖以产生的基础,信息时代人际交往模式的新特点也催生了新的伦理问题。信息时代的人际交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拓展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交往范围的扩大使得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开放性与多元性)。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此间生存的每一个成员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这就使网络成员几乎没有外在约束,而更多地具有自主性。网络对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使人与人面对面、互动式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带有明显的间接性。这种间接性也决定了网络交流的广泛性。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定义,已经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内涵。在网上,人们可以“匿名进入”,网民之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就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相貌、健康状况、社会地位、身份、背景等传统因素的制约。由于网络没有中心,没有直接的领导和管理结构,没有等级和特权,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中心,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趋于平等,个体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进一步加强。网络的全球性和发达的信息传递手段,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了空间障碍,同时也使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加疏远。网络虚拟化的人际交往方式致使网上的信任危机甚于现实社会。

简言之,信息社会伦理问题发生的场合,从空间看既可能是现实存在的,也可能是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虚拟空间存在的;从时间看既可能是现在发生的,也可能是将来会引发的。这类行为在许多场合中涉及的是个人的行为考虑或选择,但却不是私人的行为,而是同伦理“公域”直接相关的行为。伦理公域,从客观上看是个时大时小的概念,在这个范围内有着共同的伦理话语。这也是信息伦理学存在的理由和研究的主题。

信息伦理学的研究主题已经与以往的伦理学有了很大不同,个人既是关注的焦点,也是网络中的一个点,关系和协调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个人行为的善、个人所处各种虚拟与现实关系的协调以及各种虚拟与现实共同体的稳定和繁荣需要同等程度的关注。在黑格尔看来,扬弃了的道德就是伦理,并在伦理中显示出人类共同体的有机形式。在信息伦理学试图把握并把各种资源加以应用的各种问题中,既有传统伦理学关注的微观个人层面的问题,也有传统伦理学所不曾深入探讨的组织层面、宏观体制层面与全球层面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信息伦理学大大拓展了以往伦理学研究的疆界。可以说传统伦理学更关注道德,而信息伦理学更关注伦理。

4 信息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如何应用?这个问题涉及到信息伦理学的处理方法。任何特定的方法都是针对特定的问题而来的,信息伦理学的方法有赖于对信息伦理问题的把握分析理解,也有赖于对以往研究方法的借鉴和改造,还有赖于对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的期待。

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对当今民主社会的现状有这么一番描绘:“现在,严重的问题是,现代民主社会不仅具有一种完备性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的多元论特征,而且也具有一种互不相容然而却又是合乎理性的诸完备学说的多元论特征。这些学说中的任何一种都无法得到公民的普遍认可。任何人也别指望在可预见的将来它们中的某一种学说或某种别的合乎理性的学说将会得到全体公民的永久认可。”这恰与信息伦理社会有不谋而合之处。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开放性、多元性、自主性、随意性、间接性、广泛性、非现实性、匿名性与平等性的特点,决定了没有任何一种伦理价值观念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具备惟一的权威性,信息伦理学对伦理问题的把握也必须以多元价值观念为基础。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理解、沟通、对话,尽可能地去理解某种伦理困境出现的背景和原因。由于共识达成的困难,对对话程序的重视成为了新的关注焦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罗尔斯的反思均衡理论都是对价值多元性和程序共识的反思。

伦理困境往往是道德悖论类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即使建构了对话的平台,引入了探讨的程序,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很难达成的。交往行动理论也好,反思均衡理论也好,它们都是基于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充分表达。任何一种宣称自己具有权威和正确的指导原则的理论在价值多元的情景中都无法再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信息获取的便捷和信息量的充盈,使得依赖网络生存的人群更具民主和自信的特质,他们允许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各种不同的理念互不侵扰地共存。对于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网络中寻求伦理问题的答案乃至最后的结果,我们所能期待的只是将某个伦理难题置于各种道德观念的审视之下,最后通过讨论来“对面临困难的男女提供帮助”,通过妥协获得一个接近于合理的答案。

信息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应用伦理学,它的兴起和发展与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理论发展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更与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造就的信息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它与生俱来的交叉性和应用性特征决定了它可资利用的学科资源――来自规范伦理学的成熟思想理论与信息技术科学的最新发展;关注的问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规范理论体系的构造而是对具体引起伦理困境的问题与个体的关注;研究的方法――不再是成熟理论对新问题的包容而是对程序过程合法的重视;讨论的结果――不再是对权威的迷恋而是对共识的期待。信息伦理学未来的研究走向必然是多层次跨学科的,不同学科在不同层次上的合作将给这门学科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惊喜。

参考文献:

[1] Chadwick S R. Encyclopedia of applied ethics.Volume One. Salt Lake City: Academic Press, 1998:192.

篇2

【关键词】房产测绘成果;质量;精度;房产管理;检查;审核验收;成果归档

一、引言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化体制逐步建立,房屋产权呈现多元化,房产测绘不仅要为城市建设、各项房地产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图件,而且房产测绘成果成为结算房屋价格的重要依据,直接关系到各方的切身利益,特别是房屋面积测算已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同时,房产测绘市场开放,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测绘单位走进房产测绘市场。因此,加强房产测绘质量成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房产测绘市场的管理,规范房产测绘行为,提高房产测绘成果的质量刻不容缓。

二、房产测绘质量检查依据

房产测量成果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一级检查为过程检查,在小组和测绘员全面自检,互检的基础上,由专职或兼职检查人员承担。二级检查由测绘单位的质量检查机构和专职检查人员在一级检查的基础上进行。

1、检查依据和标准

(1)GB/T 17986.1—2000《房产测量规范·第1单元:房产测量规定》

(2)GB/T 17986.1—2000《房产测量规范·第2单元:房产图图式》

(3)CH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5)《关于房屋建筑面积计算与房屋权属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建设部建住房【2002】74号

(6)《关于认真贯彻执行《房产测量规范》加强房产测绘单位管理的通知》建设部建住房【2000】166号

除上述检查依据外,属上述检查依据调整的其他有关规定和要求也可作为检查依据。各地市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的规定和文件,如上海、广东、深圳等地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房产测绘实施细则》、《商品房建筑面积复测及投诉处理规定的通知》等一系列管理规定,也可作为各地市测绘成果检查的依据。

2、对检测设备软件的要求

(1)检测仪器设备的精度原则上不低于作业使用的仪器的精度。

(2)应用软件应采用与生产相同或类型的软件。

(3)检测仪器必须通过计量鉴定,并按规定管理。

3、房产分幅图、分丘图、分户图检查及要求

(1)属性精度

外业采用携带回放图到实地巡视检查精度。内业属性精度检查主要包括要素分类与代码的正确性,要素属性的完备性,要素注记的正确性。检测时可通过回放图与实地、原图等对照检查,或在屏幕上逐一显示要素,依据有关的要素分类代码表检查要素分类属性、代码以及注记的正确性。

(2)数据精度

在计算机上检查数据组织、资料格式、文件命名、数据层、图廓点坐标;分层检验要素种类的完整性,属性数据的完整性、属性值数据类型的正确性;注记的正确性、完整性;面积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等;数据逻辑的合理一致性,包括面状地物的封闭性、线状地物的连续性、相邻图幅接边地物一致性、实体地理协调性等。

(3)整饰质量

在计算机屏幕上全要素显示样本图幅,参照有关的规范和技术设计书,采用目视法检查图上各种符号及线划的规范性、图廓整饰质量、各种注记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4)附件质量

检查技术报告书、文档资料图件、面积数据文件等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及齐全性。

4、房产要素调查和测量质量检查

(1)房产调查

房产要素调查的内容与填写是否齐全、正确;调查表中的用地略图和房屋示意图上的用地范围线、房屋权界线及有关说明符号和房产图是否一致。

(2)房产要素测量

房产要素测量的测量方法、记录和计算是否正确;各项限差和成果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测量的要素是否齐全、准确、对有关地物的取舍是否合理。

5、面积计算及统计质量检查

房产面积测量原始记录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共用公用面积的测定和分摊是否合理;房产面积的测定和分摊是否合理;房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精度是否符合要求;用地面积的测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6、房产图质量检查

房产图的规格尺寸、技术要求、表述内容、图阔整饰是否符合要求;房产要素的表述是否齐全、正确,是否符合要求;对有关地形要素的取舍是否合理;图面精度和图边处理是否符合要求。

三、房产测绘成果审核验收

房产测绘成果审核验收工作应在二级检查合格后由房产测绘单位的主管机关实施.二级检查和验收工作完成后应分别写出检查、验收报告。

1.我国现行的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制度实行的是实质性审查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国家实现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制度。”第六十条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核实并颁发房屋所有权证。”这就要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在对房屋登记发证时,需要对房屋的产权来源、界址、面积进行审核无误后,方可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2.测绘成果归档

通过审查并将审核后的测绘成果统一纳入房产档案管理,可保证房产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使房产测绘成果与原有的测绘图件相互衔接,与房产其他档案相互衔接构成一套完整的房产档案体系,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有利于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利用测绘成果,及时掌握整个房产现状。

3.与房产测绘体制改革的精神相衔接

房产测绘改革的目标就是房产测绘实现测、管分离。实施房产测绘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不再从事具体的房产测绘经营活动,只负责监督和管理。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对用于房地产行政管理的测绘成果进行审查,实质上也是对房产测绘进行监督管理的一种方式,并可发现在房产测绘中的违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处罚。

篇3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责边界,凡应由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做的事情,政府不应越俎代庖;凡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政府不能弃权缺位。依托政府职能转换,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缩小审批范围,改进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审批监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正确政绩观的树立和落实。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提高行政效率。

以实现平等保护物权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以实现平等保护物权为重点,着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特别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使之成为扩大就业、保持增长的重要力量。

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相应调整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关系,确保财力与事权相匹配。逐步降低财政支出中直接投入经济建设领域的比重,增加用于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支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实现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发挥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多样化经营方式相互协调,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进一步深化银行系统内部改革,使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赢利能力和经营绩效不断提升。当前,应特别注意稳步发展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注重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发展出口信贷,创新出口企业融资担保方式,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制度。应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为基础,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转移就业。

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为重点,促进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结构调整、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着重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及相关价格改革,合理调整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价格,建立起真正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治理成本和公共服务需要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

以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重点,推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劳动就业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妨碍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制度障碍,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充分发挥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努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篇4

一、行政管理学科中问题研究的价值

所谓问题研究就是以“问题”为对象,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以问题开始,以实践或者理论问题开始。”[1]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既表现了人类认识已经达到的高度,又成为人类实践和认识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我国学者王晖指出“人们确定了认识目标以后,接踵而来需要考虑的就是为达到目标,思维应该如何起步。任何理性认识的形成,都是从问题开始,并逐步展开其理论的。对问题的抽象程度、抽象方式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理论”。[2]“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淡漠问题意识,脱离时代与社会现实,无异于切断他们发展的源头,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术的生命力将随之枯竭。”[3]对于行政管理学科来说,凡是令人感到疑难困惑并且是有意义的行政管理问题,都是行政管理学科“问题研究”的对象。

1.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科产生的本源。回顾西方行政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行政管理学科自产生开始就是以问题取向为特征的。正是由于政府规模的日益扩大,政府职能的日益复杂,美国学者威尔逊主张建立一门学问去研究探讨政府应当在多大范围内更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威尔逊和古德诺通过对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的比较分析,明确了行政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从而实现了行政学与政治学的分离。泰勒、法约尔等学者积极倡导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推动政府行政与管理的科学化,主张将官僚组织和行政效率作为行政学研究的重点,并将“科学化”视为实现政府目标的根本手段。可见,行政管理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研究,其学科的重要使命和活动方式就在于对时代提出的行政问题进行解释和分析。行政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也体现出问题取向的特质。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实践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及时捕捉行政改革过程中重大难点、热点问题并作出解答。正是在这种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很快地在我国发展起来。

2.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基础。“问题研究”是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的研究模式,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增进、深化和拓展对行政实践问题的认识,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一过程和结果不仅有助于人们对该问题及该类问题的了解、评价和解决,还有助于为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服务。问题研究贯穿于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当这个过程所达到的结果能够构成新的行政管理学知识增量,从而能够有效地纳入行政管理学科建构之中时,行政管理学科建设就能切实推进。问题研究也是理论和实际之间互动的起点。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实践问题为中心,强调现实性和体验性,从而使行政管理学者有机会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真实情境。行政管理学者通过考察现实问题和具体的工作情境,能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从实践中去探寻问题的来源,使实践和研究融为一个整体。

3.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我国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行政管理学界为行政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解决日益复杂的行政管理问题出谋划策。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行政管理学者以通晓西方行政学理论为荣,却不去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或者不顾中西现实环境的差异照搬西方行政管理的实践,缺乏原创性问题研究。行政管理学理论研究与行政改革实践之间存在的显著差距,是导致我国行政管理学“身份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正如北京大学赵宝煦先生所说:“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研究,要想得到社会认同,就必须能回答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提供解决当前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最佳方案。”[4]行政管理学研究必须面对行政改革、政府改革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把视野和触角伸向活生生的行政活动。行政体制改革中关于政府职能定位、行政方式改革、行政法制与伦理、行政人员素质提升等重要行政实践问题,都需要行政管理学提供有说服力、有操作性的指导。行政管理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展和繁荣,取决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回应和满足中国行政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当前我国行政管理学问题研究的状况

1.问题意识淡漠。我国的行政管理学创建时间较短,属于“后发型”学科。行政学最初是政治学的分支学科,后被划归管理学科,人们对行政管理学学科属性的表述尚未完全达成一致,在学科体系、发展取向以及方法论框架等方面仍未形成成熟模式。很显然,我国行政学学科的现实导致学科研究的原创性工作很艰难。因而,有些学者弃难就易,不是去研究问题,而是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热衷于概念论证和逻辑推理,热衷于写不痛不痒的文章。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检视与翻阅行政管理学科论文和著作。“我们发现许多研究并没有明确的研究问题,一些研究中虽有问题但价值性不足,大量研究中则充斥着看上去似乎是研究问题实际上又不是的伪问题,甚至在已立项的课题中也有不少是伪课题。”[5]行政管理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问题意识,不善于去发现有价值的真问题。“当我们将这些人的研究置于相关的学术传统之中,根据社会科学场域的学术标准对其进行评价时,或者试图在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时,却只能发现……他们的研究在学术上并不具有什么意义,不仅没有在前人就此问题而形成的知识脉络上对既有的理论进行证明或证伪,也没有作出理论上的创新,成为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深入研究此一问题的知识基础。”[6]

2.就问题研究问题,脱离理论基础。从目前行政管理学科五花八门的学位论文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容宽泛的领域,研究的问题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社会学等等诸多学科。按此推论,我们应该满心欢喜地看到问题研究在行政管理学领域呈现的欣欣向荣之态,可当我们冷静下来仔细审视,却发现这并不是行政管理学科真正需要的问题研究。问题研究的过度泛化,使得行政管理学科的专业属性受到影响,学科发展难以从问题研究中受益,因而进展缓慢。如果一门学科不能体现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或者不能说明它与那些在社会现实研究方面内容最相近的学科之间的差异,那么这门学科存在的意义何在呢?学科研究的问题不等同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只停留于泛泛的现象描述,没有经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这样的问题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性问题。我们看到,目前相当数量的研究只是就事论事,并不触及问题的深层,这对于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是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的。还有一些问题研究没有体现专业研究和非专业研究的区别,缺乏专业研究要求的基本范式、论证逻辑、阐述方式等,从而失去了专业研究应有的理论深度。

3.思路狭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当前,我国的行政管理学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明显暴露出无力之态。“严格地说,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公共行政学整体上并没有对我们这个处于巨大变革之中的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建设性的贡献。”[5]在研究理念上,人们过于注重理论的演绎,经院式的学术习气束缚着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在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行政管理学对其它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吸取得不够,缺乏从多学科的角度透视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这门学科的问题研究显得干瘪空洞。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越来越窄,难以全面、系统、深入地解析中国政府的行政行为,难以为行政改革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解决问题之道。在研究方法上行政管理学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长期以来,我们重视质的分析,忽视量的研究;重视规范分析,忽视实证研究;习惯于静态描述,忽视动态分析。由于行政管理学科的问题综合性较强,要真正找到符合实际需求的解决方案,就需要多种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方法仍然比较单一,难以满足问题研究的需求。

三、加强行政管理学科问题研究的路径

1.明确学科使命,强化问题意识。首先,真正的行政管理学者必须具有学科使命感,深刻认识行政管理学科的社会使命,自觉地把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与我国行政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关注行政管理学科对现实的回应以及对行政领域的独特贡献。其次,真正的行政管理学者必须具有学科责任感,从现实问题出发并以现实问题为基准,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和发展行政管理理论,积极致力于行政管理学科的建设,以强烈的价值关怀去参与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进程。再次,真正的行政管理学者必须具备批判和反思的思维品质,拥有自我超越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理性的行动,提高行政管理学的应用水平,拓展行政管理学的应用范围。最后,真正的行政管理学者也必然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以及发现、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5

关键词:走课;教学管理人员;改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5-0069-04

一、教学管理人员“走课”――美国校长“走课”的本土化借鉴

1. 校长“走课”在美国的缘起――企业“走动式管理”引入学校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美国惠普公司的高层领导在企业管理中率先采用了“走动式管理”(management by wandering around)这一新的管理方式。“走动式管理”是指“部门经理在员工工作期间不时地到员工的座位附近走动,与员工进行交流,或者解决员工提出的问题” [1 ],企业的“走动式管理”引入学校便产生了“走课”。“走课”(classroom walk-throughs)这一词语最先由曾长期担任美国亚利桑那州教育厅长、现已退休教授、圣地亚哥顾问卡洛琳・唐尼提出,也称“课堂巡视”或“教室走察”,其意是指为了改进教学,由校长、行政人员、教练、指导者、教师和其他人员对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的短暂、非正式的课堂观察,在观察之后进行反馈、与教师对话并(或)采取行动 [2 ]。“走课”的主体最初主要有校长、行政人员等,后来在美国逐渐发展成专门由校长进行的课堂巡查活动。“走课”具有高效、省时、便于操作等特点,从而可加大课堂观察的力度和强度 [3 ];“走课”的目的不在于评价或“证明”,而在于通过“走课”后的反馈促进教师反思,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0世纪80年代,在纽约市学校系统的第二学区负责人唐尼・阿尔瓦拉多(Tony Alvarado)和伊莱恩・芬克 (Elaine Fink)的领导下,“走课”成为该区校长、教师、主要办公室领导的日常工作 [2 ]。

2. 中国校长“走课”的不可行性――校长的官员身份和行政角色使然

“走课”是作为教学领导者的美国校长进行教学督导、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校长“走课”之所以在美国行得通是因为“历史地看,美国中学校长一直处于和教师相同的地位” [4 ],而美国学校的民主管理方式也倡导校长通过合作的方式不断改善与教师的关系,从而为“走课”的实施创造了条件。但校长“走课”并非各国均能实施,还受文化、体制等因素制约。即便在美国,“走课”究竟应由“校长、其他行政人员或教师实施要据学校文化而定” [2 ]。推而言之,具体到不同的国家,“走课”由哪些人实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具有官员身份,属于行政干部,“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其职责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汇报工作……组织和领导学校的教学工作、努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抓好体育卫生工作、抓好总务工作、主持学校行政会议或校务会议” [5 ],大多数并不直接介入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许多人已疏离了课程与教学工作,其职责中的行政角色非常突出,在课程领导和教学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能不足,等等。这些现实使得我国校长难以经常“走课”并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因此,在我国,校长“走课”并不可行。

3. 由校长“走课”到教学管理人员“走课”――中国社会背景下的可行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导主任是“校长领导和管理教学、教育工作的主要助手,是在校长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学校的教学、教育工作的行政干部” [6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教导主任是教学管理工作的直接负责人” [7 ],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是教导主任的主要职责之一。“教”是教导主任的立身之本,因为教导主任均出自学校专职教学人员并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导”是教导主任的工作之魂,“导”主要包括导教、导学、导思;“导”是以对教学活动的观察、了解为基础的。传统上,教导主任主要通过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但由于听课次数有限,费时较多,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体把握全校或局部的教学情况,故相对来说其课后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即时性。在课程改革步步推进、学校管理日益民主的今天,“教导主任不再是传统教育体制下的行政领导,而是一个现代教育体制下的管理者” [8 ],他可以在常规督导的同时,以“走课”的形式对课堂进行经常、随机、短暂的走访,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与教师沟通,交换意见,从而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即时性。所以,由以教导主任为首的教学管理人员实施“走课”在我国是可行的。

二、教学管理人员“走课”――中国式“走课”的方式及意义

1. 中国式“走课”的主体:以教导主任为首的教学管理人员

即便在国外,人们并不完全赞同校长、行政人员“走课”。近来有研究者认为,“走课”应主要由“非行政人员的教学领导比如实践教练(practice coaches)等实施” [9 ]。中国的教导主任自然能称得上“教学实践教练”,这是因为,一方面,他们“都在教室里待过成千上万个小时,他们至少也是教学的专家” [10 ]――课上的好是教师能被提升为教导主任的一个重要条件。洋思中学1983年把代课教师秦培元提拔为副教导主任,就是因为他“课上得很好,能起带头作用” [11 ]。另一方面,教导主任又具有管理才能以及与教师之间较直接的人际互动。所以,由以教导主任为首的教学管理人员“走课”,进行经常性、短暂、非正式、非评价、有焦点的课堂观察,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交流,才能据此“采取措施来改进课堂教学,确保课堂教学沿着良性轨道发展” [12 ]。

2. 中国式“走课”的目的:由教学评督转向教学改进

我国传统的推门听课大多带有监督、评价的目的,“‘推门课’几乎成为学校领导者了解教师、评价教师的唯一途径。一旦他们所听的‘推门课’效果不理想,便会采取批评、惩罚等一系列措施;有的学校领导者甚至把‘推门课’当作‘整’教师的手段” [13 ],从而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予指导或随意指导,譬如,有些领导听过“推门课”后,为了体现领导的权威和水平,对自己不熟悉的学科也泛泛而评,甚至按照自己的理解,不管学科的特点,对教师随意指导 [14 ]。这对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极为不利。与推门听课不同,“走课”不是为了偷袭、为了评价、为了批评,而是为了了解、为了督促、为了指导、为了改进,激励“教师处于一直愿意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状态” [15 ]。虽然“走课”兼具教学督察和教学指导的双重功能,但从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看,“要真正地使督导工作卓有成效,…… 则需要更多地关注指导这一环节” [16 ]。教学管理人员“走课”则因应了这种趋势,其重心从监督、巡查转向指导、改进――“走课”之后教学管理人员及时反馈并与任课教师交流,促使教师这一“教学反思的主体” [17 ]不断反思,努力改进教学,并从反思中形成实践智慧,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 中国式“走课”的意义:改进教学、提高质量、促进发展

由于“走课”所用时间较短,一般3~5分钟,原来教学管理人员听一节课的时间就能用来观察几个班级的常态课。正如顾冷沅所说,只有“抓住‘常态课’才能把改革进行到实处” [18 ],观察常态课有利于比较不同教师的教学情况,同时也可把任一教师过去的教学情况与现在的教学情况作比较,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管理人员针对教师的具体情况可与任课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分析和改进教学活动方面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方式可以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从而改进教学” [19 ],这种即时的、及时的、有针对性的面对面的交流可给任课教师提供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机会,“帮助教师在‘理论―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0 ]。这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使每一个教育者都成为反思者” [15 ]。

三、教学管理人员“走课”――基于经验和理论的几点提示

教学管理人员如何“走课”?我们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行动的随机性、经常性和短时性――如何进入教学现场

过去,教学管理人员习惯于通过听课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但“习惯常引人误入歧途,或者使人不能成功地完成任务” [21 ]。如欲通过“走课”这种新的观察方式获得真实、具体的课堂信息,走课者就必须注意行动的随机性、经常性和短时性。“随机性”首先是指“走课”时间的随机性,即教学管理人员既可选择上午“走课”,亦可选择下午“走课”;既可选择刚开始上课时进入教室,也可选择授课中或快下课时进入教室;“随机性”也指访问次序的随机性,即走访班级的顺序是随机决定的,“在事先不通知授课教师的情况下直接进入课堂。” [13 ]采取随机的方式“走课”能够防止以前“公开课”中普遍存在的“过度准备”,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确保教学管理人员听到、看到的是一种“常态的”、“家常式的”的课堂,反映的是师生日常的、真实的水平和状态。“经常性”指教学管理人员根据学校情况每周到每一位教师的课堂走访若干次,把“走课”作为日常工作常抓不懈,因为“走课的力量不但在于看到树木,而且在于看到整个森林”,“凭借一两次甚至十次对个体教师的观察不能清晰了解全校教学质量的总体情况。” [22 ]而经常性的听课则可使观察结果更具有效性。“短时性”是指“走课”所用时间一般很短――“典型的是5分钟左右,一般不超过15分钟” [23 ],故“走课”也被称作“非正式的短暂访问”。

2. 注意观察的问题性、全面性和细致性――如何获得第一手信息

教学管理人员在观察中要想获得真实、有效的第一手信息,就必须注意观察的问题性、全面性和细致性。“问题性”指因时间有限,教学管理人员进入课堂要带着问题观察。这就要求在“走课”前,教学管理人员要一起确定一周“走课”的焦点问题和对各个教师观察的侧重点,“走课”时围绕焦点和侧重点进行观察,以确保在有限时间内取得满意的观察结果。焦点问题一般是在整体把握并认真思考本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的;观察的侧重点是在深入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之后确定的。“全面性”指“走课”时,教学管理人员既要观察诸如“教师选择讲授什么课程内容”,“教师选择使用什么教学策略”的状况,也要观察“学生看起来是否都以课堂活动和任务为导向”,以及教师墙面的课程信息、课堂安全和学生健康方面的问题 [15 ]。“细致性”指要认真观察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细节,比如,教师有何授课亮点与不足,教师对已指出的问题的改进情况,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情况,课堂气氛和实际效果,等等。观察学生时要快速扫描,主要看学生正在干什么,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了什么,等等。由于时间有限,观察内容较多,教学管理人员可适当分工合作。

3. 注意反馈的及时性、形成性和非正规性――如何提供改进建议

如果找准观察的焦点,明确观察的目的,合理利用观察结果,那么,简短的课堂观察可能就是改进教学的强有力工具。那么如何才能合理利用观察结果呢?这就要求“听课”或“看课”之后,教学管理人员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反馈,针对观察到的问题提出及时的、形成性的和非正规的改进建议。“及时”指“走课”结束后,教学管理人员应尽快把观察结果反馈给教师,并针对该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与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一道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积极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9 ]“形成性”指教学管理人员在每次“走课”之后能通过提供反馈信息使任课教师获得有益、有用的信息并据此不断改进教学,而不是只关注评价或考核结果。“非正规”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不应以管理者的姿态对教师指手画脚或做出评判,而要利用各自空闲时间随时与教师交流,共同探讨发现的问题并分享各自的意见和想法。

篇6

一、在生活与数学、经验与探究、形象与抽象的实践中把握教学的本质

1.生活与数学

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博弈体现学生数学与学校数学的矛盾诉求。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其本质是理性的。数学教学应该从生活和数学的角度发展学生素养,给予理性的滋养和人性的关爱。

天安门、飞机、奖杯是轴对称图形吗?从生活的角度学生认为是,但是从数学的角度看,教材是通过天安门、飞机、奖杯引出对称现象,再将上述物体抽去非本质的属性(如颜色、构件),呈现平面图形,对折后,发现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其间,有一个从实物到图形、从立体到平面的抽象过程。准确地说,实物是对称的,但不是轴对称图形。所以要从本质上引导学生从生活事物向数学原型进行提升。

2.主观与客观

主观经验与客观探究反映儿童认知数学的经验参与和教学预设的合理考虑。数学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无中生有。我们不能动摇数学的客观性,但我们也应该关注到数学的主观性。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经验。让数学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客观走向主客观的结合。

3.形象与抽象

抽象数学与形象教学反映儿童认知数学的本质特征和教学方法的合情选择。数学是抽象的。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从形象开始并逐渐走向抽象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符合儿童认知数学的特点,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在隐含数学问题的情境中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二、在工具数学与思维数学、学科数学与文化数学、知识数学与素养数学的关系中彰显教学的本质

对于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应该运用整体思维,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与把握数学的工具性特点,体现数学核心价值的思维性特点,掌握学科数学本质的抽象性特点、人文精神关照的文化性特点;凸显以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意识、数学思维、理性精神和人文素养等。

1.区别“工具数学”与“思维数学”的关系,体现以思维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本质的价值认同

数学是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数学的抽象性能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共性和本质,使我们可以通过抽象把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意识与应用能力。

2.把握“学科数学”与“文化数学”的关系,体现以渗透为要素的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判断

数学作为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对抽象性数学概念的基本理解。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并以概念为基础判断是否能构建概念网络图或数学图式。在掌握数学概念、认识数学符号、理解数学内涵的过程中,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认识,渗透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可用有节奏的儿歌引入,并适时指出:这首儿歌中,有嘴,还有眼睛和腿,还要跳下水,似乎挺复杂的。我们先只研究嘴,把儿歌抽出一部分:一只青蛙一张嘴……念下去没完没了,谁有本领将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只用一句话就能表示?生1:几只青蛙几张嘴。生2:多少只青蛙多少张嘴。生3:a只青蛙a张嘴。生4:n只青蛙n张嘴。教师适时指出:用一个小小的字母就把青蛙的只数和嘴巴的张数表示得清清楚楚,看来字母的作用还真大呀!谁能把整首儿歌用一句话来表示?生5: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师:这里的n可以取哪些数?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概括,再回到具体的体验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让学生产生追求简约的数学学习的需要,理解简约性的数学特点,感受符号化的数学思想文化。

3.理清“知识数学”与“素养数学”的关系,体现以发展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本质的价值提升

篇7

积极心理学 高职学生 实训课 主观幸福感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而实践性教学课(简称实训课)已经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充裕的物质生活背后却是当代高职大学生精神的匮乏,学生的幸福状况不容乐观。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笔者认为,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完善高职院校的幸福感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创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教育

积极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而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明明在每个人的心里,可是对其进行准确定义却又困难重重。幸福其实很简单,可以是一本好书、一段美妙的音乐,可以是一顿美食、一个赞许的眼神,抑或是睡了一个踏实觉、完成了一个美好的心愿。个人的人格特质、目标定向、文化背景、社会适应以及应对策略等,能在不同程度上缓冲生活事情和社会环境对主观幸福的影响。

心理学领域常常将幸福的研究称之为“主观幸福感”,强调幸福感具有主观性,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判断什么是幸福,外在的标准只能是起到辅助或参考作用,更有甚者,某人眼里的玫瑰可能是他人眼里的毒草。不过,主观幸福感也还是有一些共同特点的:如处于幸福状态的人总是表情愉悦,生活满意度较高。所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它是积极人格的核心特质。

二、高职院校实训课的重要性及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决定人生。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技能培训才是职业教育的主题,理论教学应该围绕着实践性教学的需要而展开,这不仅是就业市场的需求,也是高职办学理念的回归。近来,国外高教界逐渐形成了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潮流,国内也纷纷开始教育改革以适应市场人才的需求,因为人们已清醒认识到专业实训的重要性,它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当代高职大学生被称之为“最幸福的一代”。国家及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也非常重视,但在物质需求得到了相对满足的今天,却表现出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缺失,这种主观幸福感的缺失在实训课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1.学校枯燥单一的实践性教学影响了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渠道,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多数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但是,很多老师由于不注重教学方法,以至于枯燥乏味的实训课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不一致,导致学生降低主观幸福感

高职学生由于知识、阅历有限,思想过于单纯,想法过于简单,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时就会使主观幸福感降低。大多数学生在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时候都是由家长来决定的,造成了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加之一些学生动手能力差,而实训课要自己动手操作,工时长,劳动强度较大,实训课也就敷衍了事了。

3.心理问题过多,家庭压力过大,造成了学生幸福感的缺失

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比较复杂,许多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也有一种不信任现象,认为高职学生理论没本科生扎实,又不像技校生那么肯吃苦,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前途比较悲观。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缺少同龄朋友的理解和帮助,加上家长的过分包容和较高的期望,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实训课中出现孤独、苦闷、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高职的实训课培养的主要是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才,有低人一等的感觉,造成了他们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三、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实训课的主观幸福感

1.在实训课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幸福感的培养

教学活动并不一定是幸福的。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它的幸福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依赖于教师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把幸福感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把教学看作幸福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即要关心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又关心学生的心理,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如在实践性教学中按专业划分成若干个模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两个专业模块学习,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丰富的情感内容,学生就会把教学当作幸福的活动,就会感到生命的充实和生活的乐趣。

2.开设专门的创业培训和主观幸福感辅导课程

针对目前高职大学生的现状,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磨练的机会是很少的,更多的是想在父母、学校、家庭的帮助下来完成就业,而不会、也不敢去创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课,促进高职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学生的幸福感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在师生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实训指导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教学课的培训,实训指导教师将幸福感“移植”到学生身上,这样主观幸福感的教育就进入了常态化的模式,学生通过学习也能主动培养自己的主观幸福感。

3.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室的功能,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积极情绪

可以通过校心理咨询室和实训教师自己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心理辅导室要有专门的工作计划和固定的开放时间,以便及时帮助学生处理好实训课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矫正其错误思想,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增强自信,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同时,实训教师还可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及时疏导。实训教学部门尽可能多地开展技能文化节、我爱我的专业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开拓视野,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从而为其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达到一个希望的水平、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虽然目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才刚刚开始,今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它给我们学校的实践性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更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积极人格的、具有强烈主观幸福感的学生提供了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K M Sheldon,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3).

[2]马甜语.积极心理学:理念、视野及动向[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1):30-34.

[3]周东明.论积极心理学与幸福的教育[J].中国德育,2008,(01):36-41.

篇8

[关键词]实验实训教学;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管理人员;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171-02

1 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1 高职教育对实验室管理的特殊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扩容,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前教育部长周济曾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实验室肩负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职责。实验室的管理也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如何搞好实验室管理,使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验教学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是管好、用好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整体效益。管理工作是实验室工作的关键,也是实验室工作的中心内容,更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反映出实验人员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以及业务水平、组织才能的高低。

1.2 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根据以上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有专家指出,高职教育是“昂贵”的教育,在近年来的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投入巨资购置实验设备。比如,2009年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正式发文《关于确定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浙教高教〔2009〕53号)正式拉开了省级示范性高职建设的序幕。浙江省财政将投入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二十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示范建设过程中,二十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纷纷加大对实验实训的投入,投资资金占整个学校示范建设资金总额的比重都比较高。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本人所负责的纺织实验室为例,2009年示范建设以来用于新设备的投入共83.7万元,共购置新设备110多台套,新增实验室面积近1000平方米。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需要及时更新知识,不断地摸索这些新设备的性能,然后才能很好地使用它们,很好地管理它们。这就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与时俱进。

2 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的现状及建议

以下是笔者总结多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结合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2.1 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孟子曰:“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有“规矩”之约束即是符合规范,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为了使实验室能够规范化管理发挥它的最大效能,结合本校实际这里主要谈实验室制度化管理中的三个重要方面。

(1)对教师:设置规范的管理流程。对于有实验实训教学需求的专任教师,本校规定在每个学期初的两周之内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表》,并经教研室和分院审批,下达给本专业的实验员。同时,有实验教学计划的老师根据实际需要申报实验实训耗材。实验员根据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购买的数量并报分管领导审批购买。这样就能确保本实验室的实验实训顺利开展。另外,有科研需求的教师和学生期初提出《实验室课外开放申请》,在保证计划内实验实训教学正常的开展的基础上实验室合理安排课外开放。实验员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表》和《实验室课外开放申请》排定本学期的《实验室使用安排表》。这样既能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又能规范化管理。

(2)对学生:要求遵守规章制度。对于首次进入实验室学习的同学,本实验室管理人员组织一次实验室制度学习,让他们能够明白每一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都应该对本实验的财产与安全负责。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每一位同学都应该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没有经过实验指导人员的允许不能擅自操作实验设备仪器,注意实验室的用水用电安全,实验结束实验物品归位等。

(3)对实验物品:规范实验物品流转管理。本人管理的实验室涉及对化学药品的管理。2013年4月发生的复旦投毒案对实验室化学药品管理敲响了警钟。本人在实验室管理中,对于实验过程中涉及化学药品的,坚持由实验教师与实验员一起把控药品的用量与流向的操作规程,做到在药品使用完毕后立即存入药品库,此外,对于实验实训过程中实验耗材的领用课前由实验教师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表》来实验员处领取,并做好登记工作。同时,实验实训课程结束以后实验教师负责回收剩余的耗材并归还实验室,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4)建立相关考核机制,作为执行制度执行的保障。人人都遵守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实验实训教学井然有序的开展。可以通过建立考核机制来保障实验室管理制度得以执行。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的特点,我院专门设置了实验考核环节。考核是为了教师、学生能够更好地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分院根据本教学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实验实训考核制度。即对于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的老师由实验员对他们进行“规范化”考核,如有没有督促学生实验物品归位、有没有关闭水电、有没有做好实验仪器使用登记等。同时,老师又可以考核学生,对于没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学生联合学生辅导员提出批评教育或者酌情的扣除他们的操行分。

2.2 努力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素质

实验室管理人员是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这样就对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如上所述,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视加大了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投入,实验室引进了很多新设备新仪器,这也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素质,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首先,学校要重视实验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很多学校普遍存在“轻视”实验员队伍建设的现象,以致实验员的素质较教师队伍稍逊一筹。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实验员实验技能,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实验技能比武等活动,给予实验员一定的奖励。同时,实验员应经常性参加各类培训或脱产学习,精通专业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提高对本专业本学科前沿知识及技术的关注,及时完成专业知识的更新。

其次,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树立服务意识。实验室管理人员要立足本职工作,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意识。不是被动地根据实验计划来准备实验,指导实验,而是要为了使实验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应该怎么做,我应该教学生怎么做。作为实验技术人员,应树立较强的为教学、师生和科研服务的正确意识,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做好一切辅助工作,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一切为教学着想,一切从教学出发,才能真正完成好实验教学工作。在疲于应付繁重的实践教学任务之际应该不断总结,从中得出一些更好的更适用于实际的管理经验。实验室管理人员应该不定期的与本校其他实验室管理人员或者兄弟院校的同行开展经验交流工作,尽量做到取长补短,努力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2.3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校园安全一直是教育部门十分重视的问题。实验室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的安全是实验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本校实验室实行院、分院、实验室管理员三级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验室人员管理。有实验计划者方可进入实验室,无实验计划的闲杂人等一律不准进入实验室,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不准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并遵守实验室的安全制度;二是配备消防设施。每间实验室根据实验室的性质配备合适的消防设施。安全员定期进行消防设施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维修或者更换消防设施;三是实验室环境的安全管理。加大实验室防火、防爆、防毒、防盗、防辐射等安全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四是安全教育。定期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或者参加必要的消防演习。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教师、学生应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时时刻刻把安全放在实验的首位。

2.4 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验室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实验室的设备根据总类跟性质进行编号并输入学校的实验设备管理系统,这样进入系统就能查看设备的名称、生产厂家、出厂日期、购买日期等。同时,每个仪器的使用情况也可以显示,如在使用、申请报废、已报废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及时地将使用情况发生变化的仪器设备信息进行更新,这样对即将开展的实验教学能很好地把控。

(2)建立实验室耗材电子账册。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电子账册,账册中包括耗材的名称、生产厂家、价格、数量。耗材情况及时更新,如实反映耗材的库存情况。这样既能及时地进行耗材采购,又能避免重复购买,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又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3)实验信息及时上传校园网。实验室管理人员提前两周将即将开展的实验教学安排上传校园网。上传内容包括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实验班级、指导老师、实验内容以及实验的特殊要求或注意事项。这样既能方便老师了解实践教学进展,又能方便学生提前为实验做准备。

(4)增加网络上与学生的互动。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网络有特别的喜好,我们与时俱进在校园网建立实践教学的讨论专区。学生在讨论专区可以将自己对于实验教学的想法要求与实验指导老师进行交流,老师也可以进行在线答疑。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让大家感觉很轻松。

21世纪是飞速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而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要顺应时代的需要,积极大胆地进行科学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邱泽明.加强卫生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中国保健,2006(5):33-33.

[2]贺歆.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之我见[J].西北职教,2007(9):21-21.

[3]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52-156.

[4]徐家宁,侯文海,王英华,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II):71-73,116.

[5]周芬.浅谈纺织实验教学改革――以高职染整专业为例[J].管理观察,2008(24):83-84.

篇9

1 临床资料

9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40例,女58例,年龄16~76岁,其中车祸致复合伤50例,宫外孕30例,子宫破裂10例,胎盘早剥6例,产后出血需子宫切除者2例,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恐惧、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收缩压

2 围术期救治与麻醉管理

本组98例患者,由于处于休克状态,麻醉工作十分复杂,矛盾重重,给麻醉的选择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1 麻醉特点 ①开放两条以上静脉通道,晶胶液并补,积极抗休克,监测生命体征变化。②估计出血量多少,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尽快改善休克状态,争取尽早手术。③留置尿管,观察尿量,预防肾衰。④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休克。⑤麻醉前行胃肠减压,以防误吸。⑥进行CO2结合力等生化检查,纠正电解质紊乱,有条件时进行血气分析。⑦本组有10例患者,情况紧急,立即送手术室,边抗休克边手术。

2.2 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材 如阿托品、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止血药物、多巴胺、麻醉机、气管插管等。

2.3 麻醉前用药 ①病情严重者免用,或仅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②入手术室后加用对循环、呼吸抑制少的药物,如安定等;③疼痛可加重休克、用哌替啶或吗啡类药物止痛应减量,并严密观察,小量分次使用。

2.4 麻醉选择 ①原则:a.尽量选用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影响小,又能满足手术要求的麻醉;b.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吸O2;c.避免加重休克,减少麻药的用量。②方法:a.氯胺酮安定复合静脉全麻:给安定0.2-0.4 mg/Kg,静脉滴注,氯胺酮0.5-2 mg/Kg,采用分次静脉滴注,追加量为首次量的1/2-1/3量,本组有14例宫外孕破裂,有4例胎盘早剥剖宫产者,1例产后出血需切除子宫者。b.休克严重者采用硬膜外麻醉:经补液补血、血压回升的早期休克,或抢救后休克已得到控制,病情尚好,在继续抗休克的前提下,采用连续法,小量分次给药,并辅助少量镇静镇痛药物,严密观察用药后血压变化,本组有10例子宫破裂,1例产后出血,需切除子宫者,2例胎盘早剥,需要剖宫产+子宫切除术者。有16例宫外孕患者,体格肥胖,单纯用氯胺酮安定复合麻醉,满足不了手术要求,实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不立即注药,加快输液、输血的同时,局麻加氯胺酮静脉滴注手术开始,待出血部位结扎后,又经补充血容量等处理后,血压回升,再从硬外管内分次少量给药,即能更好的满足手术的要求。c.全麻:本组50例复合伤合并内出血者,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麻,便于呼吸道通畅与充分给O2,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用芬太尼0.1 mg,异丙酚1-1.5 mg/Kg,司可林1.5 mg/Kg诱导,快速气管内插管,异丙酚400 mg加5%G-s250 ml静脉点滴维持,仙林50ug/Kg静脉推注等。③视病情和手术需要调节点滴数,用药量比正常手术患者要小。

2.5 麻醉管理 ①给药原则:给药要慎重,可采用少量试探性给药法,尽量减少药物对休克患者的不利影响,肺部疾病最好不用氯胺酮,因其增加肺阻力,手术时间尽量缩短。②术中积极抗休克治疗:a.补充血容量:及早快速补足血容量,晶胶体并补,尽早输血、血浆等;b.血管活性物质的应用,补充血容量后,血压不回升时,选用多巴胺静脉滴注,以维持收缩压在85 mm Hg以上,因多巴胺有扩张肾血管作用,增加肾脏血流量,保护肾功能,也可与间羟胺合用,以减低副作用,休克晚期补足血容量时,可用血管扩张药物,改善微循环,同时,预防心衰、肺水肿;c.纠正酸中毒,用5%碳酸氢钠200 ml静脉滴注;d.大量应用激素:氢化可的松100~300 mg/d静脉滴注,或30~50 mg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为首次量;e.保持患者安静,尽量不要搬动患者,变换时要小心,注意保暖;f.术中监测:BP、P、CVP、ECG、尿量及血气分析等,注意观察尿量,不使用对肾脏有害的血管收缩药,尿量少时,可使用利尿剂,使尿量>30 mg/h。

3 结果

本组通过医务工作者尽力救治,有93例已恢复健康,成功率达94.6%,死亡5例,都是因为失血时间太长,入院太迟,其中2例死于肾衰,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DIC。

4 讨论

救治失血性休克患者,须动作迅速,思维敏捷,技术熟练,责任心强,根据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做好医务工作者之间的配合,让危险减少到最小限度,根据病情不同采用不同的抢救措施,根据病情不同手术方式不同,选用不同的麻醉方式。

篇10

【关键词】高职英语,任务型,课堂管理,改进策略

课堂管理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表现形式,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的,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由相对固定的英语教师和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空间内进行教学活动,即特指上课这一特定时段英语教师与学生在教室内开展的教学。以下从任务型教学中课堂评价的管理、合作学习小组的管理和教师自身这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课堂管理效率的方法。

一、改进任务型教学中课堂评价管理制度

评价是对任务型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监控,是促进任务型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自评和英语教师评价。任务型教学中主要以小组自评为主,辅以个人自评和英语教师评价,后两者可以定期进行。

小组自评一方面能够使学习小组的成员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便于合作技能的学习。这样一来就可以使组员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为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合作以及小组合作的成功都提供必要的条件。在任务型教学实践中,因时间紧迫、注重学科知识等原因,不少英语教师不重视甚至忽视小组自评。而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后英语教师有必要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小组进行自评。小组自评开始时,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评的结构图,使学生的评价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提醒学生运用他们的合作技能来进行自评,以深化学生参与任务型教学的学习程度。

小组自评和英语教师评价主要从外部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通过他人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行为表现方面的反馈信息。并且经过反复对照,使积极的行为得到强化,不良的行为得到纠正。这样就可使每位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以发展,能够朝着任务型教学的目标前进。

二、减少母语负迁移,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为了减少母语负迁移,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积极探索利用“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就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既包括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又包含认识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元认知策略运用到英语写作中,就是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写作的任务、要求,采取适当的策略,提高写作水平。

英国语言学家Charles K. Ogden在1930年出版了Basic English一书,他设计了最常用的850个词。虽然850词包括不了英语的常用词,实际应用中需要绕弯子,起不到简化作用,但其简化语法、精简词汇的思路正好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了借鉴。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指导。元认知策略的培训可提高学生使用策略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英语水平,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进行评价和调整。

(2)加强语篇输入,摒弃孤立地背单词。

如何用外语思维,词汇是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教师也费尽心机整理词汇,但是词汇教学效率低下。这是因为脱离了语境,孤立的一个个单词互相之间没有语义联系,这种机械记忆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这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只会堆砌词汇,他们缺少语篇的输入,对词汇用法、句子结构知之甚少。没有灵感,不能妙笔生花,而没有语感,则只能停留在中式英语的水平上。我们应该化蛮力为巧力,在语境中感悟词汇。加强语篇的输入是学生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其主渠道当然是教材,但却被很多学生给忽略了。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可以让学生朗读课文至少三遍,然后抽查学生朗读流利与否。口头作业且有量的要求,比较容易检查,避免学生对于口头作业敷衍了事。还有一个检查学生课文熟悉度的方法,即从课文中抽取一些句子,每句挖去一词,让学生填空。所以学生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对课文非常熟悉,这样就促使学生必须反复朗读课文,从而加强语篇的输入。

三、深化英语教师对任务型教学认识,更新教学观念

(1)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里,师生关系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师生之间的关系很难达到一种亲密融洽的程度。而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在平静、放松的情况下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李阳在《高职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探析》一文中就阐述了高职课堂教学管理的师生关系的特殊性,他也认为高职生的向师性很强,高职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很大。

(2)努力提升英语教师素质,提高其任务型教学技能

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英语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是任务设计能力。其次是任务操作能力。最后是任务教学反思能力。而这些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比如学校应该给教师创造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的条件,学校在这方面主要做的应该是给予更多的财力支持,另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应该给予专项拨款,鼓励教师们参加继续教育、省级、国家级等方面的教学交流研讨会。此外,值得强调的是,目前的“知名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学的教师之间交流和互动机制比较缺乏,教育主管部门、大学、社会等应该创造条件促成这种交流机制的形成。

总之,我们建议要正确实施任务型教学下课堂管理:首先,改变课堂管理策略;其次,应该鼓励英语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运用任务型教学;最后,进行任务型教学技能培训,加大专家到教育一线指导教学的力度,同时指导英语教师在实验取得良好的结果后,及时加以总结,推广。这样,就有可能尽快地、正确地确保任务型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家访.课堂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