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09-28 18:0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管理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问题的提起
最近几十年来工程管理研究与教育正在华夏大地兴起,已经常出现在教科书,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上,出现在国际组织、国家、地方、企业以及部门的各种计划及各种大大小小的报告中。专家学者推出的教材、著作、论文颇为可观。但是在什么是工程管理问题上,可谓见仁见智,百家争鸣。不说中国,就是“先行者”的西方一些国家也有类似情形,以致于有些学者认为“工程管理”这个概念象“瞎子摸象”,难以确定。简而言之:工程管理就是对工程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说来,工程管理就是工程主体为了解决工程问题,实现项目目标,获得预期收益,运用职权对工程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
(二)工程管理的独特之处
1.管理的目的不同。工程管理的目标是为了解决上层系统的问题,实现上层系统的战略。而其他管理却不尽如此。
2.管理性质有所区别。工程管理是融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复合式管理。要求参与者掌握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对人员的素质和整个管理系统的控制和运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3.管理手段不尽一致。工程管理在很大范围内主要依靠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内的协调和强制性的管理。
这些就要求我们既要把握它们的联结点,更要着力了解和找出其间的差异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对工程管理的内涵有深刻全面的认识。
二、工程管理的社会性内涵
(一)社会性的理论基础
社会性是生物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是人的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而正如所揭示的,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必须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为基础,以执行社会性职能为基础。因为这是国家、政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职能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他还指出,不管在波斯和印度兴起和衰落的专制政府有多少,它们首先都是“河谷灌溉的总经营者。”这些论断表明,理论作为有鲜明阶级性的革命的理论,也从来没有忽视政治统治的社会性基础。相反,而是把社会性提到了政治统治得以维持的基础的高度来认识来对待。
(二)社会性在工程管理活动中的表现和发展趋势
尽管理论将社会性提到如此高的位置,但工程管理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个别资本家或工厂主管理工厂企业的方式。相反地,工程管理是通过立法形式或是某些合同、协议、条款等法律手段以及其他一些形式进行管理。因此其或多或少带有强制的性质。而正是因为这样,它可以看作是社会的无形意志,在一个有限的,具体的,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所以,工程管理表面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是一种抽象的且带有理念性质的压力。而实质上,工程管理集中反映和代表社会的一定范围内的实际利益分配。
为了加深对工程管理概念的认识,我们须进一步对其作外延分析。一个概念或表达的“外延”是它所延伸到的或它所适用于的事物的集合,如果它是用一个单一的对象凭自身就能满足的那种概念或表达。(这种概念和表达是“一元(单体)”或“一位”(one-place)概念和表达。)工程管理的外延即指它所管理的一切工程事务。为了对“一切”有概括性认识,我们又要对它们作“类型”求解。笔者认为,工程管理是由国家、政府、社会管理构成的,因此,“国家”、“政府”、“社会”都分别是管理的内涵之一,然而,比较而言,只有“社会”才是管理的共同内涵。至于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各种社会性组织,它们本身就是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只不过在阶级社会,各种社会组织是依附于国家和政府组织的,有着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这些社会组织必然要逐渐摆脱这种依附的地位,而成为独立主体。因为,在对人的统治与管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的时候,这些组织就变成了纯粹的管理性的组织。虽然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种社会性组织还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组织,社会仍然将处于国家组织、政府组织与这些社会组织同时管理、多轨运行的局面。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抹煞它们的社会性。我们应当顺应社会历史潮流,不断扩大和完善社会性组织的社会自主性,扩大这些组织的社会性成分,使它们成为真正的社会性组织。
三、社会性内涵对工程管理绩效标准的指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社会性的内涵对于工程管理来说是意义重大且不可或缺的本质性内涵。因此,在工程管理活动的绩效要求方面,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用利润等标准来进行衡量,而必须从工程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出发,用服务效果,工程质量和公众满意的程度等多种带有社会性质的尺度做标准。这样才能达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要求。相反地,如果工程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忽视了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其结果必然会造成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也会构成对现有政治制度的重大威胁。
近几年,工程管理学界内改革的呼声非常高,而不管是制度上还是具体的标准上,改革必须牢牢的把握住工程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将“效率至上”转变为“公平至上”,这就使工程管理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其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组织形态上。
第一,以顾客为导向的行政组织形态。即以公众顾客的需求作为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紧随社会的发展,促进组织的成长。
第二,应变灵活的组织形态。即加大组织的弹性,以便能够对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的反应,从而能够迅速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只有将社会公平和广泛的社会责任提高到管理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倡导民主,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组织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篇2
一、工程与工程管理的哲学解析基础意义
千百年来哲学家对于哲学的思想研究一直围绕在世界本元和事物的普遍规律上,不断挖掘人与自然的发展和统一是哲学的主要矛盾,哲学的研究是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工程管理是具体的科学研究,工程管理较一般哲学研究更具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哲学属性。能够在工程中运用哲学思想考虑工程质量的问题,用工程的哲学理论指导人与工程的关系等,是建立工程管理哲学体系普遍性和方法论的基础研究。
马克思哲学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的世界观。从哲学发展历史来看,所有哲学家都是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人与自然分离的形态下研究的,但首次将人与自然相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关系,自然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对于工程管理来说,工程实践中人的能动性是改造自然的重要条件,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研究工程管理哲学解析的主要矛盾,立足于研究人与自然与工程的实践关系是符合哲学思想的。
辩证主义哲学作为工程管理的哲学思想,工程管理哲学内涵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立体的,综合体系,具有独特的思想特性和不断完善的内涵。
二、工程与工程管理的哲学解析深入研究
(一)工程与工程管理思维中的哲学解析
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是精神思维和物质存在的关系的问题,精神思维是多元的变化进程,是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不断分析和深入研究思维的特征是工程管理哲学的关键所在。工程管理思维是人们在进行生产生活中逐步摸索形成的。
工程思维不同于其他科学思维,它是人们在研究和生产生活进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工程思维方式是一个集综合分析、总结、概括形成的思维。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工程管理的内涵越来越重要,技术水平的提高,智能化管理的普及推动着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从远古时代人类征服自然,到现代社会人类运用哲学的思想改造自然,力求创造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统一。工程管理的思维模式越发趋向科学。
(二)工程与工程管理决策中的哲学解析
工程与工程管理决策中直接决定工程的成效,工程决策是综合的、立体的、多样的,应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决策性。决策者应积极面对在工程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以主观性和客观性作为改变工程管理决策的哲学解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在此过程中消极的面对客观因素的影响,避免犯机械唯物主义错误,同时也要避免不以事实依据的主观唯心主义。工程管理决策的服务主体是人们群众,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才能更好的站在人们群众的立场上考虑人们群众的利益,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还给人民群众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充分的发言权,是体现工程管理决策民主与集中的最好表现,有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决策。
(三)工程与工程管理组织中的哲学解析
工程管理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分工与合作,有效组织与激发人的能动性是组织工程管理的关键环节。
工程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服务,人要在同一目标的引导下,按照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科学合理的改造自然并保护自然,不断探索工程与自然,工程与艺術,工程与社会的关系,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提升工程管理的意义,是工程管理的本质任务。
三、工程与工程管理哲学的本质思考
工程管理的本质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工程管理的目标是统一的,例如,建立大型水电站,修建铁路等关系民生问题的重要项目,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们幸福安乐的生活。工程管理追求哲学意蕴境界,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天人合一”,达到工程与社会、工程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工程管理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工程管理要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对相关知识、资源、技术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构建人与环境的完美统一。
四、结语
人类不断发展到今天,主观的思维方式制约着人类的创新和改革,运用哲学的思想武器不断探索决策、组织、经济、发展等问题,工程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服务,人要在同一目标的引导下,按照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引导下,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立足于改造自然环境,工程管理的哲学思想和内涵一直在新的观念和理念中不断被完善,人们将这种哲学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改革实践中去。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规律是工程哲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卫华,王孟钧,郑俊巍.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J].理论月刊,2015,07(08):47-51+68.
[2]郑俊巍,王孟钧,朱卫华.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辨[J].科技管理研究,2014,01(20):242-245.
[3]瞿国旭.基于工程哲学的公路工程造价影响因素解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6,11(03):366-369.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探讨;精细化
引言
水利工程是指为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及消除水患而修建的各类工程,主要有水利发电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防洪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是国家技术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水资源利用现状,还在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防治水灾害、改善水利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是保证水利工程有序运行及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已经成为了当前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重点内容。
一、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与精细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是管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的体现。现代化的管理不仅指管理硬件的升级,更是指管理方式、理念的现代化。具体来说就是根据水利工程的特性,采用科学的、规范的标准和体系进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保证管理职责的落实,使水利工程的管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随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精细化管理也应运而生。精细化管理是指深化管理模式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占用,降低管理成本。并且重视管理过程的每个细节,将具体工作细化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身上,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对水利工程的管理进行精细化,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现代管理学的理念,可以将科学管理分为三个层次:规范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管理。在综合分析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现状,精细化管理是总体的趋势。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系统如下图所示:
图1 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系统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思路和目标
管理思路和目标的确定是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前提。
水利工程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到水利工程管理中,以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及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为核心,树立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理念,完善相关制度和体系,推动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实现。
水利工程管理的目标是:完善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水利工程的运行的进行系统的梳理,对各项资料进行科学地收集,并整编入库;根据相关资料和实际数据,利用数学模拟的方法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每个细节进行规范化模拟;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工程的各项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将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和存储,并实现对各类信息的实时处理与分析,保证水利工程管理的科学有效。
三、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与精细化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国家近年来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也设立专项资金作为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经费,使得水利工程管理得到了根本的保障。但是“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仍然制约着水利事业的前进。因此,必须从根本上究其原因,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认识。要实行建管并重,将管理责任层层分解,强化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人员身上,通过规划设计、建设、水政、人事、通信及网络等各个部门的密切合作,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并且及时了解工作实际,促进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保证水利事业的顺利推进。
(二)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调动积极因素,建立起适应于水利工程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加强配套制度的制定,在规范维修养护程序、保证维修养护质量、降低维护成本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精细化。另外,还要通过制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市场准入机制和招标投标制度等,尽快实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工作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维护水利工程管理的良好市场秩序。
(三)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推进管理工作的创新,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水利工程管理的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的转变途径就是进行科技创新。必须对新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推广和使用,增加水利工程管理的科技含量,建立起安全监测系统,切实掌握工程的运行状态,实现对工程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另外,作为工程管理的实施者,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也是促进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对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使其管理水平和思想观念都能够适应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需求。
(四)狠抓日常的工程管理和调度工作
按照水利工程管理规程的要求,要切实抓好工程的日常检查与调度工作,加强大坝、水库、水闸等主要工程的检查检修工作力度,特别是在事故多发的季节,要尤其注重隐患的排查工作,确保水利设施的正常与完好。另外,要严格水利调度方案的审批和落实,保证其科学合理性。
结语
随着国家近年来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力度的增加,以及人们管理理念的转变,水利工程的管理正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以可持续发展观和市场经济观念为基础,切实树立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的基础事业的观念,建立现代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和队伍,科学制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管理策略,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国家现代化与水利现代化[J].中国水利,2004,04:24-26+5.
[2]陈阳葵,罗少彤.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设施的建设[J].广东水利水电,2003,04:68-70+72.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评价指标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当前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现代化水平对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进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通过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及时发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水平,以及其与管理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参考和依据,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为背景,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对水利工程的要求所开展的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要构件与之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利工程实施动态管理,从而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促进水利工程管理效率的提升,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持续发展。
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以水利工程管理管理单位作为评价对象,从多个角度对管理的指标进行评价和反映,并且将所有的评价结果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函数的方式将评价结果进行输出,从而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1.前瞻性。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所选择的指标既能够对过去一段时间发展水平进行检验,也能够反映出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指标才能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达到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2.代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能够全面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方面,所选择的指标数量不能太多,应当根据水利工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此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求。
3.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在进行指标的选择时必须要保证其具有可比性,才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的真实水平。
4.层次性。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其中包含多种不同的评价要素和指标,因此必须要坚持层次性的原则,对每个不同层次上的评价指标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5.准确性。在评价指标的应用和分析方面,必须要保证指标的准确性,不存在任何异议,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
6.可操作性。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有些数据和资料的来源无法完全开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保证指标的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工作效率。
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其中应当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基本的层次。目标层反映的是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也是反应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准则层中包含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和经济管理四个层次,分别体现不同层次的现代化水平;指标层中包含22个基本的评价指标,通过这些指标能够真实而且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其中准则层是核心部分,也是影响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
2.评价指标
(1)组织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指标,通过人员管理、岗位制度管理等基本的制度落实情况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只有科学的组织管理指标,才能全面的反映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2)安全管理现代化水平是反映水利工程管理达标率、防汛抗险能力达标率的指标,通过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以及对各项工程设施的管理,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管理效率,也能反映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能力。
(3)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时评价工程设施完好率、工程自动化控制达标率的基本指标。通过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指标的构建,对水利工程管理自动化和工业化的应用效率进行全面反映。
(4)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时反映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盈亏率、水费征收率等内容的基本指标,通过这些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水管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水利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
篇5
关键词:工程管理;思维方式;检验标准;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方式必然会伴随着生产的专业化以及协作的综合化不断地演变和丰富多样化。但是,在这些变化当中工程的方式始终存在着不变的因素,这就是两种思维方式。良好的思维方式就像船舶导航仪对于工程管理的有效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1.工程施工管理的理工科思维
1.1工程管理的技术要求及思维方式
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的相关人员,一定要成分地掌握专业的技术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都是对于工程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但是单纯只具备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因为在工程管理中既要有具体工程技术的实体,还要对财务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人员既要有专业技术,又要有科学的管理思维和合理的管理方法。做到工程的管理不只是为工程而工程,为技术而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程管理。
1.2工程管理的思维需求
就我们熟知的工程管理而言,尤其是后期的施工工程管理会面临各个不同专业的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的处理都是十分具体的。一旦工程中包含的子项众多而且十分复杂的时候,处理起来就会十分棘手。所以,在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采取措施的指导思想。对于工程管理的具体问题,总结起来也就是“是怎样”和“怎样做”这两大问题。我们把这种对于“是怎样”和“怎样做”的理解就叫做“理工科思维”。
1.3理工科思维内涵
理工科思维当中力理性思维就是对于工程管理问题“是怎样”的分析,属于理论和知识体系等范畴,是对事物状态认知的基本原理。理工科思维中的工科思维就是对于“怎么做”的思考,是项目施工当中的实际行动。比如说,如果工程施工过程中有的电机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对于这种问题的处理就要按照理工科的思维来进行,首先要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电机的运行状态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由于设备过热还是振动过大等,然后再运用工科的思维以及专业的技术对电机进行整修。
理工科思维就是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处理,需要用量化的数据进行说明,对事物的表述要具体而完整,对问题的处理要清晰而可行。理工科思维最大特点就是与道德无关,与思维者的素质无关,这是处理具体问题的最佳工具。
2.工程统筹管理的哲学性思维
2.1哲学性思维模式的必要性
无论工程的性质和投资的大小如何,都是由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系统构成的。我们通常只会将工程管理局限于施工管理的阶段,采用理工科的思维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但是对于工程而言,还存在工程立项、施工设计、可行性调研和验收移交等问题,这一系列的环节才能够构成工程的生命全周期,这是一个统筹管理的系统,在统筹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哲学性的思维做指引,从根本上来提高核心的管理技能。
工程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矛盾的过程,而且矛盾的种类也十分繁多,包括了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之间的矛盾,项目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之间的矛盾,施工单位和工程业主之间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矛盾的处理过程中,哲学性的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了解矛盾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才能够解决好工程中的管理矛盾。工程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性的产品,是人类的智慧结晶,是技术的集中体现,所以统筹管理十分重要。
2.2哲学性思维的重要作用
哲学性的思维是对于事物基本原理的一种思考,注重对于事物的本质分析,在工程管理当中经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哲学性的思考要求我们要对立统一地对食物进行分析,注意条件转换造成的矛盾转换,如果工程管理者没有具备这一类的基础知识就只能固步自封,无法提高,进而被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所抛弃。
哲学性的思考能够帮助管理者回答一些技术上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说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是内行管理外行,还是外行管理内行。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哲学性的思考。从技术层面讲,当然应该以内行为主,因为只有技术支持才能够实现工程质量的保障。但是,从社会统筹的角度来讲,以社会化的生产为例,我们就必须要跳出专业的角度和内行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因为只有专业的管理人员才能够保证工程的合理安排和安全运行。所以,工程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对于哲学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
从实质上讲,工程管理属于一种服务性质的行为,为了全面提升工程管理的质量,我们不仅要借助于技术管理的支撑,还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比如说,关于代建制度的产生、实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等问题,都需要工程管理者具备哲学性的思维。
3.工程管理的检验标准
3.1检验标准的产生背景
工程管理是一个统筹性质的系统工程,不仅局限于对于施工阶段的管理,还要运用哲学性的思维实现高效合理的项目周期系统建设。一段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经过验收才能够移交使用,所以,我们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工程的质量,还要不断完善和提升我们当前的工程管理总体水平,来确保在完成工程项目之后,运用性质有效的管理办法来检验结果的合理性,使结果符合标准。
3.2检验标准
实践确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个标准过于理论化,所以,在工程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将这个真理具体化和简单化,最终实现可检测可重复性的检验标准。
3.3检验标准的内涵及意义
对于工程而言,任何产品都应该是可检验的,这也是理工科思维的一种具象的表现。可检验是工程产品控制的首要条件。但是,对于工程产品来说应该要符合科学精神,所以,工程产品还应该做到可重复,这是提升工程质量的关键。可以说工程检验标准的意义就在于:明确化、具体化、可量化。
结束语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在技术层面需要理工科的思维分析,来对工程的基础实施和质量保证来进行合理地规划。在全局角度则需要哲学性的思维,这要求中上层的管理人员掌握管理技巧,运筹帷幄。可以说,理工科的思维是工程管理的前提,哲学性的思维是工程管理的一种升华。然而无论那种思维,对于工程实体的检验来说,最直接的检验标准就是“可检验可重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精细化;企业;工程管理;应用
项目工程作为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城镇建设推向的同时,促进了整个城镇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上档升级。随着企业工程建设体量和密集实施程度的不断提高,其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成为一个发展中的问题。精细化管理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企业为适应集约化、购买化的生产方式,所建立起的在实现目标、标准、任务、流程细分前提下计划、决策、控制、考核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可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性管理办法,从“精”与“细”的层面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指标化实施,使企业向科学管理大步迈进。如何更好地依靠精细化管理理念,推动企业工程管理实现质的飞跃,成为摆在企业工程从业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的方式是相较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而言,强调管理过程中对细致化操作层面的关注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这一管理方式可以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将各部门的职能进行精细化划分,从而实现在工程管理的框架下管理的正确性、标准化及个性化。实践证明,这一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同时,能够推动企业管理的上档升级。其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提升能够使得企业工程管理的方案最优化,企业的管理人员采用精细化管理方式可以在施工的过程中从细节入手依据方案进行精益化施工,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其次,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将使得企业工程施工标准的落实、施工技术的运用、施工现场的管理等诸多方面得以精细化的展开,同时,精细化的管理也使得企业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工程的责任分摊到每个工程参与者的身上,用责任来倒逼质量,这使得各个管理模块的精益程度得以提升,从而实现对于工程质量的不断提升。最后,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可以使得企业内部对于各环节成本的控制,人力、物力资源的分配更加科学而合理,这对于降低企业工程的支出有着积极地推动意义,而从另外一个维度而言,资源浪费层面的有效遏制,将使得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益得以显著提升。
二、当前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项目管理模式的较为粗放在企业工程管理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工程管理的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其内部控制力不尽如人意,工程管理模式相对粗放,管理部门重技术而轻制度,对工程管理制度建设重视不够,没能建立起一整套完整而切实可行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未能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导致在实际的企业工程的现场施工、质量监管等环节,出现岗位不明确、岗位责任模糊、技术管理部门相互推诿及运行不畅等问题,成为工程管理不作为的一大诱因。
(二)工程项目质量保障力不足当前,企业工程的具体施工人员主要是获得一定相关技术能力的农民工为主体,其自身技能基础薄弱、对技术人员的依赖程度高、安全意识淡薄,导致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频发,而同时受到企业工程的人力成本不足和技术管理模式粗放等问题的影响,其人员的管理的实效性不足,尤其是在技术管理层面。企业工程应缺乏精细化的精度控制能力,导致工程施工的前松后紧、前紧后松的施工多有发生,一方面,导致工期压力下质量管理的形变,另一方面,导致工程实施过程中人力、材料的极大浪费。
(三)项目工程的管理效率较低当前,企业工程的施工进程中,对工程管理的模式较为单一,往往只是考勤式的记录和阶段工程成果的计数,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对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综合评定。这就容易导致企业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获得了较大的“自由度”,在企业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屡屡出现有违施工方案、进度、标准的事件发生。同时,因未能实现对管理的精细化,对工程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岗位行为上的能动性造成了一定的抑制,部分人员认为企业在管理上多干少干与优绩优酬的不相干,无形当中抹掉地其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四)工程管理理念的更新不够项目的工程精细化管理效能是企业工程能够按时交付的重要前提条件。出色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实现企业工程的进度与质量、成本、安全等维度目标的调和,同时,也能够实现企业工程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升。任何新型管理理念的更新必然会对企业工程管理的固有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甚至是改变管理者的管理生态和既得利益。在前期的探索中发现,企业工程的部分管理人员对于精细化管理的认知程度不够,并对实施精细化管理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从长远而言,源头上的折扣将导致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的终端“形变”,将不利于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精细化管理模式下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实践路径
(一)企业工程精细化管理机制的完善在企业工程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以企业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为框架,来实现工程管理模块的确立和完善。首先,企业工程的管理人员应对企业工程的施工任务和施工责任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工程的管理进行优化,促成现场施工的各部门可以展开沟通与协作,确保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能力的不断强化。其次,企业工程在精细化管理的模式下,需对应地建立起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使得企业项目施工的质量得以不断地加强,从而有效确保工程监督管理的有效性。最后,企业施工管理人员应对参建人员进行岗位化的技术指导,避免因施工人员技术能力不足而致使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
(二)企业工程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精细化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理念和手段的引入,要想在企业工程中发挥出极大的效能,应在技术、理念建设的同时,需实现对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的创新,进而确保企业工程管理的实效。如,在企业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经常性地会出现因材料供应不及时、人力和设备到场率不足等问题,影响到了项目工程的顺利开展。企业工程的施工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企业项目的进度和需求,对项目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基于项目工程管理实际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上的创新,这样既有利于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作效率的提升,又有助于在整个企业施工过程中对于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对于这些问题的逐一解决将成为企业项目工程精细化管理效果显现的重要支点。
(三)工程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企业工程的施工工程是人力、物力资源创造性重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其重点环节在管理力度上的提升,将成为管理质量效能提升的捷径。施工材料是企业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工程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在企业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中,应将材料的管理放在突出位置,并利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实现在选材、供给、使用、回收等方面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建设。一方面,企业工程的项目管理人员应根据施工的进度进行材料的选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施工现场的材料质量。另一方面,企业工程的现场管理人员应落实材料消耗的日统日结,对材料的剩余情况做到心中有账簿,手中有表单,确保企业工程材料供应的充足,这将能够在较大限度上推动精细化管理的效率提升。
(四)企业工程管理能力的提升企业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将带来管理能力上的上档升级,而其管理效果的发展有赖于管理环节的具体落实和考核。从以往的施工工程的经验来看,很多企业对于企业工程的施工建设效果的关注度较高,而对工程的现场管理能力重视度有所不足,进而导致项目工程的管理成了一种数字累加的管理方式,极容易导致工程计划与工程现场的脱节。因此,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加强项目管理的现场管理的力度,以提升精细化管理的实效。在这一过程中,应将企业工程的目标进行分解,编制科学合理的现场施工进度计划,由现场的管理人员找出关键工序和关键线路,并针对关键节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将这些管理环节落实到个人,提升现场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减少项目工程管理中的计划进度和现场进度的偏差。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创新;目标管理
中图分类号:TU8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8-105-01
1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围绕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现代化发展目标,水利行业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现代化进程。所谓水利工程现代化就是指具有高标准的水利工程设施,拥有先进的调度控制手段,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管理模式和具备现代思想意识、现代技术水平的干部职工队伍。这几年来,各级水利主管部门采取了一定的积极措施,如:加大投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特别是采用了自动监控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进行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或更新改造,提高了防洪标准,改善了工程面貌。在管理上,深化制度改革,进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分类定性、定员定岗,推进管养分离,落实管理与维修经费渠道,理顺水利管理体制,建立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单位管理效能;大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以点带面促进整个行业的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提高。然而,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深层次、多方位的变化过程,必须在创新管理方式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从而实现“管理现代化”,从而进一步实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发展。
近二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也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因此,水利基础设施正面临新一轮建设。在此新形势下对水利工程现代化及管理创新进行分析思考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与管理的内涵分析
水利工程及附属设施是水利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推进人类文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现代化的基础是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规章以及技术标准,最主要的是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工程考核办法及各类水利工程考核标准,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规范开展各项基础性的技术管理工作具体如下:
2.1水利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安全、可靠、耐久、经济
这主要由工程建设决定,不管流域性、区域性,还是部管、省管、市县管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具备一定的经济寿命,并保持良好的环境面貌,有一定的文化品位,是最基本的要求。至于采用何种最先进的控制技术和设备进行建设,与环境、投资等多种因素有关,与管理目标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有的新工程、新设备的安全、耐久性能未必比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好。这与转型时期人们一切为了经济效益的“浮躁”思想有关:一方面追求“现代化”,技术先进了,一方面追求经济效益,制造质量降低了。这需要慎重对待,尤其对于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切不可贪图技术先进,而给后期水利工程管理带来持续的“麻烦”。外表再漂亮,内部不安全、不耐久,这肯定不是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9.2各类工程设备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运用时安全高效
这与管理水平密切相关,水利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对各类设施应规范进行的检查观测,维修养护,可以掌握并保持设备良好的安全性能,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再加上规范的运行管理、安全管理,可以保证工程发挥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各项功能,这是水利工程管理最重要的目标。
2.3坚持公平和效率原则
管理队伍思想稳定,人尽其职,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管理人员是水利工程现代化实现的基本保证,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水利管理单位管理模式往往存在机构臃肿、人员冗余等问题,干事的、混事的相互影响,再加上缺乏必要的公平的分配、激励机制往往导致管理效率不高。管养分离后的水利管理单位多为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相对精干,管理效能相对较高,是符合历史进步的先进管理体制。
3 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目标管理的方法与途径分析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须先从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下手。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利工程现代化目前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没有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笔者认为,可采取目标管理的办法,以单位为基础建立局部水利工程现代化目标体系,从而有分目标、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最终达到水利工程设施的某种意义上的“现代化”。具体管理创新要点思考如下:
3.1以目标管理为核心,创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
3.1.1实施目标管理,力求发挥水利工程最大效益
从水利工程在国家和社会进步、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角度来说,水利工程现代化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对于水利工程管理者的基本要求,而现代化只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技术手段,发展目标是不变的,而实现目标的现代化手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不断变化。因此,有必要建立发展目标,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进行目标管理。
3.1.2以人为本,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这就需要采取顺畅的“管养分离”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采用最少的、适应水利工程管理技术素质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管理人员,进行检测观测、运行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达到管理的目标。
3.1.3经济节约,力求社会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
建设现代化的水利工程设施需要高额投资、高额维护。如果以统一标准未要求,则可能带来盲目的达标升级,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当然,对于频繁运用的、安全责任重大的大中型流域性水利工程,建立自动控制、视频监视、信息管理系统,甚至采取在线诊断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很少运用的、安全责任相对较小的中小型区域性水利工程,则可以采取相对简单的控制技术,甚至无人值守。这可从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水利工程得到例证,他们采取的是相对简单的实用可靠的电子控制技术,甚至是原始的机械控制技术,同样达到管理的目标。
3.2围绕发展目标,落实管理任务
3.2.1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围绕发展目标,落实管理任务
明确水利工程现代化发展目标后,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将其落实到所管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任务中。通过统筹规划、组织领导、考核奖惩等措施,可整体推进地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提高地方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从经济、实用角度,可对新建的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控制手段提出指导性意见,尽量使用性价比高的可靠实用的标准化技术。
使水利工程管理所需的维修、管理经费足额到位,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创造基础条件。
3.2.2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围绕建设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务实高效的内部运行机制,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发挥其创造性。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各项具体任务的目标要求落实到人,并进行目标管理考核与奖惩。要建立以应急预案为核心的安全组织管理体系,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用,充分发挥效益,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
4 对水利工程现代化实施目标管理的重要意义
4.1符合现代水利治水思路的要求
现代水利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这同样是从国家和社会对于水利行业的要求角度提出的,也就是水利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来讲,达到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就能满足保障防洪安全、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服务民生的目的。因此,推行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目标管理,是贯彻落实新时期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
4.2符合水利工程管理考核的要求
目前,水利行业正在推行的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工作,是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的评价方法。该考核涉及水闸、水库、河道、泵站等水利工程,采用干分制,包括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组织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定量的评价,其中管理现代化部分占5%。应该说,得分920分以上、各类别得分率不低于85%的通过水利部考核的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代表全国水利工程管理最高水平,可以将其定性为实现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或者至少可以认定其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较高。而建立水利工程现代化目标,与水利工程管理考核的目标管理思路保持一致,也是来源于对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标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检验。由此,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标准可认为是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评价标准之一,推行水利工程现代化目标管理,符合水利行业对于水利工程管理考核的要求。
4.3符合水利行业实际发展的要求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众多,如果以较为超前的自动监控、信息管理等技术要求,作为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则可能形成大家过分追求水利工程设施、监控手段、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的现象。国家不可能投入“达标”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全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必然会拖国家及地方现代化的后腿,这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与进步。而建立水利工程现代化发展目标,回避技术手段现代化问题,并实行实事实求是的目标管理,则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将会把工作重点放在内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上,既有利于保障水利工程效益的最大发挥,也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其实行的水利工程现代化进行评估与考核。
5 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水利工程及水利设施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管理是我国水利建设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各级水利建设主管部门可切实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有目标、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实施目标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的内涵,便于水利行业实际操作。但是实现水利工程及水利设施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水利主管部门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进行推动,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目前,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寻找管理创新途径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对我国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我国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我国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exist in many of the deficiencies, looking for management innovation way is imminent. This paper i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n the analysis i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finally puts forward i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way.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概述
1.1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内涵
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是我国鼓励创新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我国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前提,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动态过程,如果管理创新能够实现好的结果,将会大力推动我国水利建设工程的发展。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是对已有的水资源、工程用设备等进行保护、使用的过程。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则是指,为了满足水利建筑工程不断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并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对水利建筑工程管理进行创新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否则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将不会有突破性发展。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内涵如下: 更新传统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先进的管理体系。比如,引入先进的水利工程设备、安装智能化的监控设备、创新现有的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等,还应具备创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的理念、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等。
1.2水利建筑工程管理通过创新期望达到的目标
(1)更新传统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模式,通过创新促使落后的管理模式转换成适应水利建筑工程发展的管理模式。我们应投入精力和财力对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力争找出适合水利建筑工程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促进水利建筑工程有效地进行。
(2)实现管理方法的创新,使管理方法向精准化方向发展。水利建筑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考核制度,对各部门创新管理方法的情况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各部门、各工作人员不断的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不断革新。
(3)实现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加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技术蕴含量,促进水利建筑工程高质量地完成。
(4)实现水利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应尽可能保证工程设计的速度、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创造建筑工程应有的功能,从而使水利工程更好地为人们造福,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提供可靠的水利支撑。
(5)加强水利建筑工程的服务功能,注重对河湖工程和水资源的保护及使用,还应注重对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区域内的水事务管理,充分利用河湖工程所具有的功能——水资源、水环境功能,从而实现工程与水生态环境的和谐。
2.我国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1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几乎全是靠人实行的,也就是管理者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使用比较传统的工具、工程设备及传统的通信方法,对水利建筑工程进行人工检测、人工处理等,并利用人工绘制工程图、撰写文字以及计算各种数据。同时利用人工对工程质量、完工度、投入产出等实施监控,对水资源、物资等情况进行汇报。至90年代初期,水利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开始接触到计算机、通信设备等,还有一些比较发达地方的水利建筑工程将自动测报系统引入到管理中,但这样只使同一地区内的水利建筑工程部门之间联系,不处在同一地区内的部门还是无法联系。这时,通信设备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还没有在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当然就没有充分发挥出它们所具备的巨大功能。进入21 世纪以来,科技不断地进步、经济不断地发展,我国水利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例如管理投入不充分、管理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不先进、管理模式太过传统等。除此之外,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也不够完善,管理义务和权利混乱,内部的管理制度过渡呆板,激励及竞争机制也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等。
因此,面对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如此多的问题,水利建筑单位应该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措施便是加强对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2.2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可行性
我国能不能实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就要看水利建筑单位有没有能力建立起一套全面、先进的现代化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具体如下图:
图1 创新后的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体系
通过上图可知,要想创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就要从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及体制、管理人员的素质五个关键部分入手,只有对这五个重要部分进行不断地革新,才能保证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从传统转型变为现代型。所以,笔者认为要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就要创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创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目标、规范水利建设工程管理制度及体制、推进水利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提高水利建设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
3. 我国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途径
3.1创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理念
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创新水利建筑工程管理就是促进水利建筑工程管理由落后的管理逐渐向现代化管理转变,那么这就要求水利工程管理理念也必须由传统落后走向先进科学。笔者认为,创新管理理念应该做到首先,从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上抓起,管理者的思想认识直接决定着创新实现的与否,不断加强管理者的创新意识,使其重视管理;其次,在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中引入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最后,水利建筑工程要发挥为人民服务的功能。水利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能只关注短期利益,而是要把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好、开发好。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工程管理;价值观;创新途径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ainly refers to the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 from initial to construction completion stage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solve problems, to provide some feasible ideas for China's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management.
Keywords: construction; gree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value; innovation way
中图分类号:[TU7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所谓绿色管理是指企业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和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来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普及,陈旧的工程观逐渐被淘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工程理念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应该对建筑工程绿色管理观念以及途径进行深入研究,保障建筑工程施工环境化以及生态化。尽管我国在建筑工程绿色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绿色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传统建筑工程管理存在问题,探讨建筑工程绿色管理策略,为我国在建筑工程绿色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绿色工程管理内涵
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主要指的是建筑施工技术人员对建筑施工项目所进行的项目分析以及绿色控制。技术施工人员根据建筑工程的各个细节各个过程制作出绿色控制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建立施工企业绿色管理战略。在施工企业中树立全员绿色理念,运用绿色理念来指导建筑施工以及规划。绿色工程管理不仅仅包括绿色管理理论,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绿色管理渗透到建筑施工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当中,使得建筑施工更加的生态、环保、绿色。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不同于传统的施工管理,传统的施工管理往往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生态环境,然而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效益。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理念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建筑工程建设质量以及效益,是近几年在建筑行业中普遍流行的重要建筑理念。
2、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创新途径
2.1 推广工程项目管理的绿色理念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想实施绿色工程管理,就必须在全企业树立绿色工程管理理念,这是从思想上加强绿色工程管理的重要举措。为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技术组织人员应该对项目工程进行分析,制定出每个过程的绿色控制细节以及方法,建立企业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绿色工程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绿色理念进行施工规划与指导。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应该加强对于绿色工程管理思想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绿色工程管理意识,增强他们对于绿色工程管理认知程度,改变企业那种传统的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生态效益的建筑管理理念。总之,推广工程项目管理的绿色理念,是做好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的重要举措
2.2加强绿色安全管理,以预防工作为主
建筑施工绿色安全是建筑业的生命线,安全问题无小事,建筑施工绿色安全不仅仅关系到施工企业形象、施工质量,而且还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做好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绿色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做好建筑施工绿色安全工作。首先,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于员工的安全施工思想灌输,让员工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绿色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的施工中做好绿色安全施工工作。其次,建立健全绿色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让全体员工在规章制度下进行管理工作,提高施工企业施工绿色安全管理水平与能力。加强绿色安管理,以预防工作为主,做好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
2.3制定项目管理对象的绿色化标准
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是一项过程化管理,包括产品的定位、市场定位、产品设计以及施工过程建筑项目绿色管理内容。为了更好地对建筑工程实施绿色工程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项目管理对象的绿色化标准。施工企业必须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对于产品的定位、市场定位、产品设计等建筑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绿色理念实施,使得绿色工程管理形态上新颖独特充满活力,功能上要体现出安全便捷,在建筑施工维护上要体现出低成本、高便捷,在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中体现出绿色内涵。总之,制定项目管理对象的绿色化标准,做好绿色工程管理各方面定位,做好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
2.4积极参与国际绿色认证
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常规的关税壁垒早已无法阻止国家之间贸易的发展。建筑施工事业作为国家之间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积极地同国际化接轨,从而在世界建筑事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想做好绿色工程管理,就必须积极参与如ISO14000等国际绿色认证。通过认证, 使工程项目管理活动更符合国际通用的“绿色”标准, 同时也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化扫清障碍、奠定基础。总之,积极参与国际绿色认证,是做好建筑工程中绿色工程管理的关键步骤。
3、总结
绿色管理作为一种以环保、生态等绿色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新型战略经营模式, 既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又与企业的可持续成长相适应。我国加入WTO 以后, 建筑企业将面临更加严酷的市场竞争, 加强企业管理是企业提升与发展的一个战略性主题。我国建筑企业欲开拓国际建筑市场, 必须大力推行绿色管理, 以全新的管理理念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近几年,人们的工程价值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升华,绿色工程管理将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在建筑工程绿色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绿色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速度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深入研究传统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创新建筑工程绿色管理策略,为我国在建筑工程绿色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付晓灵. 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绿色工程[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0(01)
[2] 李艳. 浅谈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评价体系[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创新
新时期,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创新,指的是在具备一定的标准的水利工程设施的条件下,利用先进的调控手段,创新性地建立能够良好运行的管理模式和具有现代思想意识和现代技术水平的干部职工队伍。近年来,各级水利主管部门采取了了有利措施,有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以及加大投入的力度等,尤其引进了先进的自动监控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了很大程度上改造,防洪的标准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有了新的面貌。在管理创新方面,加强了制度改革,管理和维修经费的渠道有了保障,有了清晰的水利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水利工程管理的考核工作。但是,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创新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在创新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一、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的措施
水利行业生存发展的物质保障是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创新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同时它还是国家发展人类文明、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内涵。管理创新的基础是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利工程单位一定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管理体制理顺,使其具备完善的科学的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创新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1.水利工程单位要实施公平和效率的原则。水利工程管理创新的基础条件是管理队伍有稳定的思想,各负其责,尽可能地发挥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水利管理模式通常由机构混乱,人员繁杂等问题,并且没有公平合理的分配和激励机制,致使管理效率不高。所以,水利工程单位应实施相应的公平和效率机制。
2.水利工程单位要实施目标管理,尽可能地实现水利工程的最大效益。如果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对国家和社会进步以及行业发展的作用,社会为水利工程管理者提出的要求就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实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是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目标的一种手段,由于发展目标是一定的,实现目标的管理创新手段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水利工程的发展目标,实施管理创新方法进行目标管理。
3.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合理有效地分配人力资源。这项内容要求水利工程单位采取有效的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水利工程管理技术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然后由这样的管理人员检测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等,以达到管理创新的目的。
另外,水利工程管理创新还需要管理人员坚持节约的原则,以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投资和维护的力度都要增强,假如按照一致的要求来说的话,或许会出现水利工程质量下降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对于那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很有必要建立自动控制,视频监视等先进的管理系统。相对来说那些较小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可以采取比较简单的控制技术,有的无需人看守。这方面国外有一些例子可以说明,他们的水利工程管理人员采取了比较简单的电子控制技术,还有的采用的是相对原始的机械控制技术,这种方法也可以实现管理的目标。
4.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要本着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对水利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要更好地实现水利工程管理创新,就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加强水利行业的管理规范和力度,同时还要切实履行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责任,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提高社会水利工程涉水事务的服务和管理,做好水利工程的涉水行为。
5.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工程设施。水利工程管理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完好的水利工程设施,在这一要求下,主要实现的目标有各类水利工程根据要求要建立具备管理创新的标准,然后是水利工程管理的要有完好的设施。根据水利工程管理设计的规范法要求,在建设水利工程时,配备完善的各种水利工程设施是很有必要的。水利工程的检测和维修也需要管理的方法,需要管理人员改进维修管理方法,融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维修管理水平,进而提高整个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
二、结束语
总之,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的保障是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现代化的实现,各级水利部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思路。现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具备良好的机遇,有利的形势和机遇更需要我们加强研究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的方法,努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积极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奋斗。
参考文献:
[1]陶长生: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建设[J].2012(04):10-12.
[2]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国家现代化与水利现代化[J].中国水利,2009,4-6.
- 上一篇:农村财务收支管理制度
- 下一篇:人事薪酬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